火山形成是由于地壳相向运动还是地壳相对运动图解法.?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4届高考地理总复习考向研析课件: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2014届高考地理总复习考向研析课件: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67次
资料类型:备课学案
文档大小:5.68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图示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从形态上 判断方法 向斜 背斜 断层 褶皱 地质构造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 侵蚀后的地貌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常形成山岭 未侵蚀的地貌 构造地貌 向斜 背斜 断层 褶皱 地质构造 图示 构造地貌 向斜 背斜 断层 褶皱 地质构造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以示意图或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常考题型 考点 滨海地带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 海浪侵蚀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侵蚀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溶蚀 湿润、半湿润地区(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红色沙漠”“石漠化” 冲蚀 流水侵蚀 干旱地区 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祼岩荒漠等 风力侵蚀 分布地区 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分布地区 对地貌的影响 沉积特征 作用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中下部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冰碛地貌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冰川沉积 滨海地带 形成海岸地貌 海浪沉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形成沙漠(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地 风力沉积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流水沉积 以区域图或地貌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的分布规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的特点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常考题型 考点 超链接 超链接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搬运、
、固结成岩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的_____ ____ 外力 作用 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
、岩浆活动、地震等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内力 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表现形式 能量来源 地质 作用 地壳运动 太阳 能 堆积
消亡边界→|← 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消亡边界→|← 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生长边界←|→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形成裂谷和海洋、海岭 板块张裂 形成边界的类型 举例 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以区域等高线和等深线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板块界线及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常考题型 考点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概念:具有确定、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存在形式
气态:天然气
液态:石油、天然汞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考纲要求]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分类(成因):
(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组成。
侵入岩:岩浆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如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如
概念:风化过程产生的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常见岩石:砾岩、、页岩、
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温馨提示] 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的特点的区别
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
(1)概念: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2)能量:能→热能→机械能。
2.岩石的转化
(1)参与循环的地壳物质名称:①;②岩浆岩;③。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质作用:A冷却凝固;B;C;D高温熔化作用。
[温馨提示] 要使岩石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量来源,地壳内部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二是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的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三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高温熔化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
三、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
 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L为未定板块边界,M为消亡边界,N为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如图中b、c是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岛弧、海岸山脉。
③如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
[温馨提示] 
阅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时,需要“两看两关注”
“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注意与经纬度相结合);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宏观地形(如地中海、红海、新西兰南北二岛、冰岛等)。
“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所在的板块。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
(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 。其中E处叫,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温馨提示]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等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和错动。
五、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流水作用
地貌:沟谷、瀑布、喀斯特地貌沉积地貌:冲积扇、、河口三角洲
(3)风力作用
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地貌:、沙垄、黄土堆积
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合理改造能趋利避害
如在上耕作;填海造陆。
2.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如在坡地上耕作。
1.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例1] (2011·)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1)要准确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必须明确板块的划分界限——以断裂带为界(如海沟、海岭处)。
(2)要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必须明确火山的分布规律。
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答案] 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沿2 000~3 000m左右等深线)的海沟。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这里多火山。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示意图
(一)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二)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如上图所示。
(2)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煤、铁矿等沉积矿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
(1)“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如上图所示。
(2)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如上图所示。
(1)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2)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该结构不仅结实坚固和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如上图所示。
[例2] (2012·)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思维流程]
第(1)题,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地质构造为背斜,二是地形上必须是谷地。第(2)题,要想知道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就必须从图中岩层的形态上判断。
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根据题干“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地形剖面图上某地岩层的海拔就是该地对应的地面海拔(即剖面线的点对应的海拔,可读取)
与埋藏深度(即岩层埋藏深度线上的点对应的深度,可读取)之差,如图中水平距离4 km处的岩层在剖面图上的海拔,就是该地的地面海拔(约610 m)与该地的埋藏深度(约180 m)之差(约430 m)。如此,选取几个地点计算出它们的岩层海拔后连接成线,就恢复出了岩层在地下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很明显,恢复后的岩层在①④处向上拱起属于背斜构造,②处岩层向下弯曲,③处岩层发生断层,⑤处地层发生明显的断裂和位移,据此分析各选项。
[答案] (1)D (2)C
1.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方法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2.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的方法
[例3] (2013·)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苏 湘 滇 新 桂 内蒙古
A.        B.
(2)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第二步:用方法,快速锁定答案
此题组可用直选法。第(1)题,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南方的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地区,故选C。第(2)题,根据图中获取信息可知C项正确。
[答案] (1)C (2)C
读图析图能力(四)——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
[熟知典型图示]
图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
图乙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掌握判读技巧]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①岩浆:三进一出。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应用“读图规范”]
[典例]  日,我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 km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本题图示下方的图名明确指出这是一幅“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而且是关联图形式的循环示意图。其判读关键是把握方框内的各物质和箭头的指向和含义。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该示意图的突破口是右侧已经标示的“地幔”。由地幔指向的应是岩浆。只有变质岩直接指向岩浆,因此是变质岩。相互转化,应是沉积岩。其他分别是侵入岩、喷出岩和沉积物。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题目设置考查两个知识点: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及外力作用。从景观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该岩石有层理结构,是典型的沉积岩特征。岩石类型应对应示意图中的。
第四步:组答案,防失误
本题中的循环示意图较为复杂,超出了一般的四种物质的形式,因此在判读时一定要根据逻辑关系,确定各种物质的名称和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的位置。在确定是岩浆、是变质岩后,均来自岩浆,且可能直接形成变质岩,判断是侵入岩;要经过一系列作用形成沉积岩、岩浆岩,则是喷出岩。而对于第(1)题的判定,要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敦煌附近”,西北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
[答案] (1)B (2)B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科罗拉多大峡谷岩壁的岩石从成因来看多属于(  )
(2)对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所起作用最大的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
解析:第(1)题,从题干中所给信息“化石”可以判断其岩石属于沉积岩,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根据其相互转化的关系可以判断甲为岩浆,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故选B。第(2)题,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与科罗拉多河的流水侵蚀作用有关。故选B。
答案:(1)B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读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M(大洋海岭)可能位于(  )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B.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C.大陆板块内部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2.如果P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Q处可能形成(  )
A.喜马拉雅山系       B.海岸山脉
C.阿尔卑斯山系
D.新的大洋
解析:第1题,大洋海岭位于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第2题,如果P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Q处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交界地区,可能形成海岸山脉。
题组二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3.(2011·广东高考)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判读能力。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则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甲处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运动,故甲处为断层。
(2011·江苏高考)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Ⅰ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Ⅱ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4~5题。
4.图Ⅰ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5.与图Ⅱ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
解析:第4题,本题考查不同地质构造的岩层形态,意在考查考生对地质构造的理解程度。①处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②处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③处的岩层不连续且发生了明显的错位,为断层。第5题,本题考查地表坡度与车速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结合生活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上坡时,自行车的速度慢、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路程短,即图中GPS记录的点间距就小;据图可知,甲附近存在一下坡、乙附近存在一上坡,故其剖面对应d图。
答案:4.C 5.D 
题组三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6.(2013·天津高考)读图,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形成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由此可以判断这些沙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7.(2012·北京高考)下图为温带某景区导游图。在图示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中(  )
A.峡谷由河流下切塑造而成
B.河流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
C.瀑布的落差受径流量控制
D.湖泊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
解析:河流上游地区流速较快,河流的下切(下蚀)作用明显,易形成峡谷;该景区位于温带,图示区域最高海拔为2 038 m,且河流发源地并不在最高山峰处,所以该地区河流应以雨水补给为主;瀑布的落差与陡崖的相对高度有关;火山口比周边地区的海拔要高,受火山口湖泊补给的河流向火山周边的低处流动,形成放射状水系,根据图中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关系,可排除选项D。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B.板块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 C.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活动 D.板块运动有相向运动.相对运动.垂——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地理教研室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B.板块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
C.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活动
D.板块运动有相向运动,相对运动、垂直升降运动三种形式
来源:地理教研室
关于褶皱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背斜发育而成的山岭
B.向斜因岩层向下弯曲,易形成谷地,不易形成褶皱山
C.由向斜或背斜发育而成的谷地和山岭,统称为褶皱山
D.主要由岩层的水平挤压运动和张裂运动形成
来源:地理教研室
有关背斜和向斜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背斜一定成山岭,向斜一定成谷地
B.背斜有时成谷地,主要是由于侵蚀作用造成的
C.向斜有时成山岭,主要是由于内力作用造成的
D.从中部向两侧岩层越来越老的一定是背斜
来源:地理教研室
下图为一典型褶曲剖面。读图,回答下题。
(1)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2)图示山岭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来源:地理教研室
确定向斜的最可靠的依据为
A.岩层向下弯曲
B.在地形上往往成为谷地
C.中心部分岩层相对较新,两翼部分岩层相对较老
D.中心部分岩层相对较老,两翼部分岩层相对较新
来源:地理教研室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
A.褶曲B.褶皱
C.背斜D.向斜
来源:地理教研室
下列现象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黄河三角洲
B.桂林山水
C.日本富士山
D.北美五大湖
来源:地理教研室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下题。
(1)若AB线是60°纬线,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
①风海流②暖流③寒流④补偿流
A.①④B.②③
C.①②D.③④
(2)若AB线是30°纬线,且位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则丙洋流的名称分别是
A.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B.日本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C.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
D.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来源:地理教研室
7月,自波斯湾到日本的油轮航行途中将会
A.一路顺流
B.一路逆流
C.先顺流后逆流
D.先逆流后顺流
来源:地理教研室
小亚细亚半岛沿海地区处于旱季时,直布罗陀海峡表面海流P和斯里兰卡以南表面海流Q的流向是
A.P从西向东,Q从东向西
B.P从西向东,Q从西向东
C.P从东向西,Q从西向东
D.P从东向西,Q从东向西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自然地理学Ⅰ――地壳及其运动》_甜梦文库
《自然地理学Ⅰ――地壳及其运动》
《自然地理学Ⅰ――地壳及其运动》 自编习题集及答案一、填空题1、 地壳 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层,它与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等地球外 部圈层的联系最为紧密。 地壳运动 使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参与地壳外部形态的塑造, 从而 奠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骨架。 具有 刚性 特点的地壳, 可抑制岩浆不致大量无规则地涌出 地表,对 自然地理环境 起着调节和保护作用,从而使人类获得一个较为安宁的自然环境。 2、 矿物的晶形按形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单形 和 聚形 。如果两个以上同 种晶体有规律地连生在一起,称为 双晶 。最常见的双晶有: 接触双晶 、 穿插双品 、 聚 片双晶 。 3、结晶习性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向延伸型 、 二向延伸型 、 三向延伸型 。 4、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矿物的 光学性质 和 力学性质 。矿物光学性质包括 颜 色 、 条痕 、 透明度 、 光泽 。矿物力学性质含 硬度 、 解理 、 断口 、 延展性 、 脆性 等。矿物其他物理性质还有 比重 、 磁性 等。 5、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光波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物理性能的表征。 分为 自色 、 他色 和 假色 。 6、据反射光亮程度,光泽可以分为: 金属光泽 、半金属光泽 、非金屑光泽 (可以 进一步分为 金刚光泽 、 玻璃光泽 ) 特殊的光泽 (如在石英的不平坦断面上的 油脂光 、 泽 ; 闪锌矿断面上的 松脂光泽 ; 具纤维状集合体形态的石膏和石棉呈现出的 丝绢光 泽 ; 白云母、 滑石等片状矿物表面上的 珍珠光泽 ; 粒分散集合体的高岭石的 土状光泽 , 这种光择最弱,易称 无光泽 。矿物的光泽也表现出各个方面的 差异性 。 7、矿物硬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内部结构 质点间连接力的强弱 。德国莫氏(F.Mohs)选择 了常见的 10 种矿物,将硬度由小到大排列,分为 10 级 ,这就是习称的 莫氏硬度计 ,其 中,滑石硬度为 1 ,石英硬度为 7 ,刚玉硬度为 9 ,金刚石硬度为 10 。野外鉴定矿物 时,如找不到标准矿物,可利用一些代用品测试,如指甲 (硬度 2-2.5 ),铜钥匙 (约 3 ) , 小钢刀 (约 5.5-6 )。通常,可以将矿物硬度略列划分为软 (其硬度 &指甲 )、中 ( 指甲-小 刀 )、硬 ( &小刀 ) 和极硬 (石英刻不动) 四类。 8、矿物受力后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开,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 解理 ,裂开的光 滑乎面称 解理面 。 解理一般沿着晶体内部构造联系力量弱的方向发生。 根据裂成光滑解理 面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 极完全解理 、 完全解理 、 中等解理 、 不完全解理 、 无 解理 。 9、矿物断口依其裂面形状分为: 贝壳状断口 、 参差状断口 、 锯齿状断口 等。解 理 完善程度与 断口 发育程度是 互为消长 的,解理极完全则无断口,反之断口发育,则 无解理或者解理极不完全。 10、按比重,矿物可以分为四级: 轻矿物 ――比重&2.5; 中等比重矿物 ――比重 2.5-4; 重矿物 ――比重 4-7; 极重矿物 ――比重&7。对极重矿物来说,比重是鉴定的重 要标志。比重不仅对于鉴定矿物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研究古代沉积环境、查明物质来源亦 是重要的。 11、 类质同象 表示方法是将相互置换的两种离子用括弧括起来,中间加一逗点,并 把含量 较多 的一种写在前面,如橄榄石化学式(Mg,Fe)2SiO4 表示 Mg,Fe 两者可以 相互置 换 ,且前者含量 多 于后者。 1.矿物的分类 12、 按品体化学分类将矿物分为 5 个大类: 自然元素矿物 、 硫化物 、 卤化物 、 氧 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 、 含氧盐矿物 。其中含氧盐矿物又包括 硅酸盐类 、碳酸盐类 、 磷酸盐、硼酸盐、钨酸盐等 。地壳岩石主要由此类矿物组成,约 800 多种,占已知矿物的 1/3 左右,为地壳总重量的 3/4 ,如将 SiO2 重量计入,可为地壳总重量的 87% 以上。1 13、任意举出 10 种常见矿物的名字:(1)石英、(2)磁铁矿、(3)赤铁矿、(4)褐铁矿、 (5) 软猛矿、(6)黄铁矿、(7)黄铜矿、(8)方铅矿、(9)闪锌矿、 (10)方解石、(11)白云石、(12)石 膏、(13)磷灰石、(14)萤石、(15)正长石、(16)斜长石、(17)云母、(18)高岭石、(19)石榴子石、 (20)角闪石、(21)辉石、(22)橄揽石、(23)石墨、(24)辉锑矿、(25)铝土矿、(26)滑石、(27)蛇 纹石、(28)石棉、(29)孔雀石、(30)黑钨矿。 14、石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晶体 。颜色不一,如果是无色透明的晶体称 “水晶” , 紫色的称 “紫水晶” ,黑色的称 “墨品” 等。一类是 隐晶体 ,主要由 Si02 胶体溶 液沉淀而成。 15、云母是主要造岩矿物之一,为钾、镁、锂、铝等的 铝硅酸盐 。在地壳中分布较 广 泛 , 占地壳重量的 3.8%。 晶体常呈假六方片状或板状晶体, 集合体通常为 片状或鳞片状 。 颜色随成分而异。 玻璃及珍珠光泽, 透明或半透明。 硬度 2-3, 具一组 完全 解理, 比重 2.7-3.1。 根据其成分和颜色可再分为 白云母 、 金云母 和 黑云母 等。 16、斜长石 Na[AlSi3O8]-Ca[Al2Si2O8]是由 钠长石 Na[AlSi3O8]和 钙长石 Ca[Al2Si2O8] 所组成的 类质同象 混合物,两者之间可以 任意 比例组合,并据此将其分为 3 类( 酸性 斜长石 、 中性斜长石 、 基性斜长石 )6 种。 17、按成因,岩石可以分 岩浆岩(火成岩) 、 沉积岩(水成岩) 和 变质岩 三大类。 18、岩浆是一种粘稠的熔浆,粘度与 硅酸 含量有密切的关系。硅酸含量少者称基性岩 浆 , 粘性小 、易流动;硅酸含量多者称 酸性岩浆 , 粘性大 ,不易流动。根据近代 火山口逸出的熔岩流测量结果,岩浆温度大约 800-1250℃ ,人们推测地表 3000km 以下 的岩浆温度可达 ℃ 。 19、岩浆活动包括 2 种方式: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 的内压力, 使之停滞在地壳中冷凝, 结晶, 岩浆的侵入作用 。 称 由此作用形成的岩石称 侵 入岩 。其在地壳深处(地表以下 3-6Km 处)和浅处(地表以下 0-3km 或近地表)形成的岩石分 别称 深成岩 和 浅成岩 。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即 喷出作用 或 火山活功 (挥发 成分大部逸失),这种作用形成的岩石称 喷出岩 ,又称 火山岩 。 20、 岩浆岩化学成分复杂, 几乎包括地壳中所有元素。 含量差异明显, O, Si, Al, Fe, 以 Ca, Na, K, Mg, Ti 等元素含量最多,占岩浆岩化学元素总量的 99% 以上。若以 氧化物即这些元素与氧结合来计, 也同样占 99% 以上, 其中 SiO2 含量最高, 59.14% , 占 其次是 Al2O3,含量为 15.34% ,因而可以认为,岩浆岩实际上是一种 硅酸盐岩石 。 21、依硅酸饱和程度,可将岩浆岩分为四大类型: (见下表) 表 岩浆岩分类(依硅酸饱和程度) 岩 类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SiO2 含量% &45 45%-52 52%-65 &65 22、岩浆岩矿物主要是 硅酸盐矿物 ,分布很 不均匀 ,最多的是 长石、石英、云母、 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其总和占岩浆岩矿物平均总含量的 92% 。这些被称为 岩浆岩造 岩矿物 。长石、石英、白云母等富含硅铝,色浅,称 硅铝矿物 或 浅色矿物 ;角闪石、 辉石、橄榄石、黑云母富含铁镁,色深,称 铁镁矿物 或 暗色矿物 。 23、 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 风化剥蚀 以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 外 力搬运沉积 后,又经 成岩作用 而成的岩石称为 沉积岩 。一些时代年轻的疏松的沉积, 如广泛分布于地表的 第四纪沉积 ,虽成岩作用较弱,亦被包括在广义的沉积岩 范畴。沉 积岩在产状上,一般说来是 成层 的,在成因上是 外生 的,故富含有机质及生物化石 。 不过只有成层的产状并不一定都是沉积岩, 某些 喷出岩、 变质岩 也是成层的。 但总的说来, 成层产状和外动力成因 ,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的特点。 24、各种先成的岩石碎屑及溶解物质是沉积岩的 主要物源 ,但最基本的是来源于地 壳最先成的岩石――岩浆岩,故沉积岩的化学成分和岩浆岩 基本相似。由于沉积岩形成的 环境 与岩浆岩完全不同,所以在化学成分上并不尽一致。两者间差异主要是: 沉积岩 中2 Fe2O3&FeO,Al&Ca+Na+K,K&Na,而 岩浆岩 恰恰相反; 沉积岩 中富含 H20 和 CO2,而 岩浆岩 中则很少。其原因主要是沉积岩的 氧化条件 有利于 Fe2O3 和 Al 聚集,地表植被和 岩石风化所形成的 胶体矿物 对 K 的 吸附作用 以及地表和大气中 H20 和 CO2 的参与。 25、沉积岩中矿物约有 160 余种,常见矿物仅 20 余种。其中, 石英、长石、白云母、 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 可占该类岩石矿物总量的 93%以上。 沉积岩与岩浆岩在矿物种类和 含量上存在 很大差别 。 这些差别的原因主要与沉积岩形成时的 表生地球化学环境 特别是 生物化学风化 和 侵蚀 、 搬运 与 堆积作用 有关。 26、根据结构类型,沉积岩分为 碎屑岩 、 粘土岩 和 化学岩与生物化学岩 。依据 粒级和粒度,沉积碎屑岩再分为 砾岩 、 砂岩 、 粉砂岩 、 火山碎屑岩 等类型。火山碎 屑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火山角砾岩 、 火山凝灰岩 、 火山集块岩 。根据粘土岩构造和 固结程度等可将其进一步分为 粘土 、 泥岩 和 页岩 。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按其化学分异 顺序可以分为如下儿类: 铝土岩、铁质岩、锰质岩 , 硅藻土、燧石岩、磷块岩 , 碳酸 盐 , 可燃有机岩 ,可燃有机岩包括 煤、石油、油页岩及天然气 等。 27、导致岩石发生变质的主要因素为 温度 、 压力 和 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 温度一是主要由地球深部 放射性元素的蜕变 产生的地热; 二是 岩浆侵入 对其围岩产生的 热能;三是 新构造运动 产生的摩擦热,但对岩石变质影响较小。温度一方面使发生 重结 晶作用 ,另一方面产生新的 高温变质矿物 。压力有 静压力 和 定向压力 两种,静压力 可以产生 体积减小而比重增大 的新矿物,定向压力使岩石发生破碎和变形 ,还可以使其 中的柱状或片状矿物垂直压力方向定向排列,形成岩石中的片理构造 。化学性质活泼的气 体和溶液导致 岩石物质成分发生变化 ,产生 新的变质矿物 。 28、常见变质岩有: (1)板岩 、 (2)千枚岩 、 (3)片岩 、 (4)片麻岩 、 (5)石英岩 、 (6)大理岩 、(7)角闪岩及角闪片岩 、 (8)硅卡岩等 。 29、矿床是指在 地质作用 下形成的,在 经济与技术条件 下其 质和量均 可供开采 利用 的 有用矿物 的富集地段。矿床的概念中包括 成矿作用 和 经济技术并发因素 的变 化,故矿床的范畴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 不断扩大 的。矿体是矿床中具有 一定形态、 大小和产状 的矿石聚集体,它是组成矿床的 基本单位 ,开采的对象。一个矿床可以由一 个或若干个 矿体 构成,也可由几十至几百个矿体组成。 30、根据地质条件,可将成矿作用分为 内生成矿作用 、 外生成矿作用 及 变质成矿 作用 ,所形成的矿床分别叫 内生矿床 、 外生矿床 和 变质矿床 。 31、岩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以 硅酸盐熔浆 为主体;一部分是 挥发组分(主要 是水蒸汽和其他的一些气态物质)。随着岩浆所受 压力 和 温度 的变化,两部分物质发生 分离 。 岩浆不断冷却凝固, 不断形成不同岩浆岩的过程中, 也形成了各种相关的 内生矿床 。 32、依据岩浆的发展顺序和冷凝成矿阶段,内生矿床分为 岩浆矿床 、 伟晶岩矿床 、 气化热液矿床 和 火山矿床 四种。 33、 外力作用 下使有用组分聚集形成矿床的作用称为 外生成矿作用 , 在 主要指风化 作用 、 沉积作用 及 生物堆积作用 。这三种作用分别形成 风化矿床 、 沉积矿床 及 可 燃性有机岩矿床 ,统称为 外生矿床 ,包括铁、锰、铝等金属矿产及能源矿床等。 34、岩石或原有矿床在 热力 、 动力 特别是 区域变质作用 下受到改造,使之某些成 矿组分 集中和重结晶 而形成矿床的作用称为 变质成矿作用 ,所形成的矿床称 变质矿 床 。主要包括 变成矿床 、 受变质矿床 和 混合岩化矿床 三类。 35、燃料矿床即 可燃性有机岩矿床 。它是在过去地史时期的某一阶段,地球上极为 发育的生物群死亡后,在 适宜环境 中堆积起来,经特定的 物理、化学作用和成矿作用 而 形成的, 又称 “化石燃料” ,包括固态的 煤和油页岩 , 液态的 石油 和气态的 天然气 。 35、煤是一种固态的,可以燃烧的或用作工艺原料的 可燃有机岩 。它是 古植物遗体 堆积在一定环境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化过程形成的。煤矿的有机组分右 C,H.O,N 等 元素组成,主要由 植物遗体 转化而来,燃烧后便挥发逸失;无机组分燃烧后变成残渣, 称为 灰分 。 煤矿中的灰分一般在 30% 以下。 煤是主要的 能源 , 世界使用的能源大约 1/4 从煤而来。煤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更占 70%以上 。3 36、暖湿的 石炭纪 、 二叠纪 、 三叠纪 、 侏罗纪 、 第三纪 等地史时期系植物 生长茂盛的时期,因此为最重要的成煤期。在这些时期,大量的植物遗体个断堆积,并遇空 气隔绝的 封闭环境 ,处于以 下降为主 的地壳运动背景,在湖盆中便能逐渐形成含煤地 层。 37、 最早形成的初生石油呈分散液珠状态分布于 生油层 中, 这些分散的油气在某些外 力的作用下往隆起处发生迁移,转入 储油层 。油气迁移到储油层内,当遇到 盖层与圈闭 条件 时则形成 油气藏 。同一隆起构造中的油气藏的总和就称为 油田 。 38、构造运动主要按时间分为 (古)构造运动 ――发生于第三纪末期以前, 新构造运 动 ――晚第三纪末和第四纪; 现代构造运动 ――五六千年前至现代。 39、无论古、新构造运动或者是现代构造运动,其表现的形式主要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 动。水平运动又称“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又称“造陆运动” ,日益增多的证据证明,水平和 近水平运动是主导,而垂直运动是派生的。 40、确定地壳运动的方法有: 沉积岩相分析方法 、 厚度分析方法 、 岩层接触关系 分析方法 、 其他方法 。 41、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的分布与火山活功带大体一致,主要处于各 大板块构 造边缘 ,可以分为四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 山-地震带 、 ③大洋中脊火山-地震带 、 ④大陆断裂谷火山-地震带 。 42、按地震成因可以分为 构造地震 、 火山地震 、 塌陷地震 和 诱发地震 四种。 按震源深度又可分为: 浅源地震 、 中源地震 、 深源地震 。按地震发生的地表结构形 态可分为 海洋地震 和 大陆地震 二大类。 43、火山构造含 火山通道 、 火山锥 和 火山口 。火山喷发类型分为 裂隙式 和中 心式 两种类型,中心式又分 宁静式 、 暴烈式 、 斯特龙博利式 。火山喷发物分气体、 液体和固体三种类型。液体喷出物分 熔岩流 、 熔岩被 和 熔岩锥 。固体喷发物按颗粒 大小可再分为 火山灰 、 火山渣 、 火山弹 。 44、由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地壳震动叫 地震 。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 地 壳运动 的一种特殊形式。地震的发源地叫 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 ;从震 源至震中的距离叫 震源深度 ; 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叫 震中距 。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一次地震只有 一个 震级,但同一次地震会因震中距不同而有 不同 的烈 度。一般说来,距震中越近,烈度越 大 。 45、 地震的能量是以 波 的形式输送出来的。 强烈地震发生所引起的种种地面破坏现象, 都是地震的强烈冲击波所造成的。地震波是一种 弹性波 ,它包括 体波 和面波 ,其中体 波又分为 纵波(P) 和 横波(s) 。 纵波 在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传播速度最快,能量散 失也快; 横波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速度较慢,能量的散失也慢,故影响范围比纵波大。 面 波 传播速度最慢、频率较低,引起的震动最强烈,破坏作用最大。 46、地球自形成以来所经历的构造运动为:阜平运动――其时代大致相当于 太古代 (Ar) ;五台、吕梁和晋宁运动――相当于 元古代(Pt) ; 加里东构造运动 ――早古生代 (Pz1);海西构造运动―― 晚古生代(Pz2) ;印支及燕山运动―― 中生代(Mz) ;喜马拉雅 运动 ――新生代(Kz)。 ************************************************************************** 47、岩层包括 沉积岩 、 层状火山岩 以及由这两者轻度变质而形成的 变质岩 ,通常 由若干个层所组成。 48、岩层产状用岩层的 走向 、 倾向 和 倾角 三个要素来表示 49、 辨认褶曲类型, 不能单靠褶曲形态, 而尤为重要的是对比构成褶曲岩层的 新老关系 。 . 若所形成的背斜或向斜与地形起伏基本一致, 可分别称之为 背斜山 和 向斜谷 。 若地形上 背斜部位侵蚀成谷,向斜部位发育成山,则可分别称之为 背斜谷 和 向斜山 。这种地形 与构造不吻合的现象称为 地形例置 。 50、断层两侧相当点之间滑动的距离,叫 真位移 ;断层两侧相当层之间的错动距离,4 叫 视位移 。后者不能代表断层的 真正滑动的距离 ,但可以有效 确定断层 。 51、 非构造节理 是指岩石在 外力地质作用 下,如风化、山崩、地滑、岩溶塌陷、冰 川活动以及 人工作用 下产生的节理。非构造节理分布于地表较浅的岩石中,其 几何规律 性较差 , 无矿化现象。 非构造节理不包括岩石在 成岩过程 中形成的节理, 如侵入岩体的 原 生节理 和玄武岩中 柱状节理 。 构造节理 指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的节理,常成组成束成 群 有规律地出现 。 这种节理往往和其他构造如 褶皱 、 断层 等有一定的 组合关系 和 成 因关系 。依据节理力学性质所表露的形态特点,通常分为 张节理 和 剪节理 两类。 张节 理 是由拓张形变造成的破裂。 剪节理 是由剪切形变所造成的破裂,常成群出现,两组交 叉者称为 “X 节理” ,或称 “共扼节理” 。节理的发生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其分布与 褶皱、断层等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往往是在 同一构造作用 下形成的。 52、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面完整地解释各种问题, 因而可以说各家提出的多还 是一些 假说 。有关地壳运动及其成因的假说很多,有 收缩说 、 膨胀说 、均衡说 、 对 流说 . 波动说 、 大陆漂移说 等等。 53、 板块构造学说是 60 年代末 兴起的, 它是在 大陆漂移 、 海底扩张学说 基础上, 综合 大洋 和 大陆 的地质研究资料发展而来的, 所以又称 全球构造理论 , 是现今世界上 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 54、 海底扩张说 的基础上以及弄清了几种类型板块边界之后, 在 一些学者就进行板块 划分, 其中以法国学者勒皮顺的划分最为大家接受。 他把全球岩石圈划分为 6 大板块, 太 即 平洋板块 、 欧亚板块 、 印度洋板块 、 非洲板块 、 美洲板块 和 南极洲板块 。 55、全球岩石圈划分为 6 大板块,既包括 陆地 ,也包括 海洋 。太平洋板块虽然几乎 全是 水域 , 但也包括北美圣安德列斯断层以西的 陆地 及 加利福尼亚半岛 。 所以板块的 划分 不受陆地和海洋限制 ,只根据 板块边界 而划分。 56、 绝对地质年代 是通过对岩石 放射性同位素 含量的测定,并据其蜕变规律而计 算出该岩石的年龄。例如 铀铅法 、 铀钍法 、 钾氩法 、 铷锶法 、 碳同位素 57、对比年代地层系统单位与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 表 年代地层系统单位与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对比 年代地层系统单位 宇 界 系 统 阶 带 地质年代单位 宙 代 纪 世 期 时 58、各地质年代单位对应的符号分别是:太古代 Ar 、元古代 Pt 、早古生代 Pz1 、 晚古生代 Pz2 、中生代 Mz 、新生代 Kz 、震旦纪 Z 、寒武纪 Э 、奥陶纪 O 、志留 纪 S 、泥盆纪 D 、石炭纪 C 、二叠纪 P 、三叠纪 T 、侏罗纪 J 、白垩纪 K 、第三 纪 R 、早第三纪 E 、晚第三纪 N 、第四纪 Q 。 59、原始 大气圈 和 水圈 的形成,是生命起源的孕育条件。原始的大气圈和水圈的主 要成分为 碳 、 氢 、 氧 、 氮 、 硫 等,并含其他多种化学元素,这些化学元素正是 细 胞 的主要组分,为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当大气圈分解出 氢 和 游离氧 , 并形成 臭氧层 之后,就为生命的出现形成了条件。 60、生命起源于无机界,其过程可概括为如下的简单模式:从 无机物 → 简单有机物 (氨基酸等碳氢化合物) →蛋白质、核酸等 复杂有机物 → 原始生命 →最原始的生物 。 61、植物界的演化与发展:(1) 元古代是 藻类植物 时代;(2) 早古生代是 海生藻类植 物 继续发展时代;晚古生代是 孢子植物 时代;(3) 中生代是 裸子植物 时代;(4) 新生代 是 被子植物 时代。 62、动物界的演化与发展:(1) 元古代晚期,从古老的 原生生物 中已发展出 低等的 无脊椎动物 ;(2) 早古生代是 海生无脊椎动物 繁盛时代;(3) 晚古生代是 脊椎动物 的兴 起及其 由水生到陆生 的发展; 中生代是 爬行动物 的时代; 新生代是 哺乳动物 的 (4) (5) 时代。5 二、 名词解释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晶质矿物――凡组成矿物的质点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一切固体,都称晶质矿 物。自然界绝大多数矿物是晶质体。 3、单形――指矿物晶体由一种同形等大的晶面所组成,单形数目仅 47 种。 4、聚形――是由两种以上单体组成的晶体。聚形特点是在一个晶体上具有大小不等、 形状不同的晶面,其种类成千上万。 5、双晶――如果两个以上同种晶体有规律地连生在一起,称为双晶。 6、穿插双品――两个相同的晶体按一定角度相互穿插。 。 7、接触双晶――两个相同晶体以一个简单平面相接触。 8、聚片双晶――两个以上晶体,按一定规律彼此平行重复连生。 9、结晶习性――相同条件下形成的同种晶体经常所具有的形态称结晶习性。 10、晶簇――岩石空隙或孔洞壁上发育的完整的结晶合成体,是一群完整晶体。 11、杏仁体和晶腺――充填岩石空洞的矿物集合体。从空洞壁向中心层层沉淀,最后充 满。&2cm 的称杏仁体,>2cm 称晶腺。 12、结核和鲕状体――产生于多孔或疏松岩石中的圆球状、透镜状、团块状或姜状的矿 物集合体。结核一般直径&2mm,有的甚至大于 20-30cm;&2mm 如同鱼子者称鲕状体。 13、被膜――不稳定矿物受到风化后形成在矿物表面的皮壳,由次生矿物组成。 14、假化石――岩石中由氧化锰等溶液沿裂隙发育而成的酷似植物的矿物集合体。 15、矿物条痕――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摩擦所留下的痕迹颜色,即不透明矿物粉末的颜 色。 16、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能力。 17、硬度――矿物受到刻划、研磨等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械强度,称硬度。 18、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开, 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裂开的光滑平面称解理面。解理一般沿着晶体内部构造联系力量弱的方向发生。 19、极完全解理――矿物晶体极易裂成薄片,解里面光滑平整,如云母。其他如石墨、 辉钥矿等也有极完全解理。 20、完全解理――晶体可裂成规则的解理块或薄板。解理面光滑,很难发生断口,如方 解石、方铅矿、岩盐等。 21、中等解理――晶体裂成的碎块上既有解理又有断口,解理面常具小阶梯状,或某一 方向有不太平滑的解理,如长石、角闪石等。 22、不完全解理――晶体破裂时很难发现平坦解理面,常为不规则断口,如锡石、磷灰 石等。 23、无解理――矿物碎块上都是断口,如黄铁矿、黄铜矿等。 24、断口――矿物在受力后,并不是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开而是沿任意方向破裂,并呈 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这种断面称为断口。 25、胶体――指直径大小为 1-10um 的微粒在另一些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分散而成的混 合体。此种类型的常见矿物有蛋白石,褐铁矿 Fe2O3.nH2O,赤铁矿 Fe2O3 等。 26、类质同象――化学成分不同但互相类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可以在一结晶构 造中以各种比例互相置换,但不破坏其结晶格架。 27、同质多象――指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特别是温度)下,可以结晶 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28、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岩石的化学、矿物成 分、结构、构造及产状都与地质作用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29、岩浆――是在地壳深处生成的、含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亦6 是各种岩浆岩及其矿床的母体。 30、 岩浆岩――又可以被认为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人地壳、 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1、 岩浆的侵入作用――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 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 力,使之停滞在地壳中冷凝,结晶,称岩浆的侵入作用。由此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其 在地壳深处(地表以下 3-6Km 处)和浅处(地表以下 0-3km 或近地表)形成的岩石分别称深成岩 和浅成岩。 32、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功――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即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功(挥 发成分大部逸失),这种作用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33、岩浆岩结构――岩浆岩的矿物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结合的 形态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上的特点称之为结构, 34、岩浆岩构造――指矿物集合体及其之间的各种特征,包括矿物的集合体的大小、形 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 35、 沉积岩――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以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 或经外力搬运沉积后,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36、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 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并使之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这种变化和改变的作 用称为变质作用, 所形成的岩石即是变质岩。 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岩石分别称正变 质岩和负变质岩。 37、矿床――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其质和量均可供开采利用的 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 38、矿体――矿床中具有一定形态、大小和产状的矿石聚集体。它是组成矿床的基本 单位,开采的对象。 39、矿石――指有用的含量达到开采利用标准的岩石,是岩石的特殊部分。矿石由矿石 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40、矿石矿物――矿石中可以被利用的金属矿物或非金属矿物。 41、脉石矿物――与矿石相伴生但不能被利用并将在选矿中被废弃的矿物。 42、 矿石品位――矿石中有用组分的百分含量称为矿石品位, 它是衡量矿石质量的主要 标志。 43、内生成矿作用――由内部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使成矿物质得 到局部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44、外生成矿作用――在外力作用下使有用组分聚集形成矿床的作用称为外生成矿作 用,主要指风化作用、沉积作用及生物堆积作用。 45、变质成矿作用――岩石或原有矿床在热力、动力特别是区域变质作用下受到改造, 使之某些成矿组分集中和重结晶而形成矿床的作用称为变质成矿作用, 所形成的矿床称变质 矿床。 46、多因复成矿床――在长期复杂过程中形成的,成矿作用可能是多期多阶段的,成 矿类型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多种成因的矿床。它包括改造矿床、叠加矿床和层控矿床。 47、改造矿床――指早期分散于地层或岩石中的元素或有用矿物组分,在后期的地质 作用中活化、运移、富集而形成的矿床。形成改造矿床的重要媒介经常是下渗加热的热水溶 液或来自岩浆的热液。 48、 叠加矿床――是在先存矿床(主要指沉积矿床)的基础上叠加了后期热液带来的成矿 物质,形成具有双重成因的矿床或者说形成于两个时代两种成矿作用的矿床。 49、层控矿床――则是由沉积作用(包括火山沉积作用)初步形成的矿胚层或矿源层,经 后期改造富集或再造叠加而形成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的矿床。 50、 矿床的工业类型――是根据矿床在工业上的经济意义和要求, 结合矿床成因类型而 划分的矿床类型。 51、燃料矿床――即可燃性有机岩矿床。它是在过去地史时期的某一阶段,地球上极 为发育的生物群死亡后,在适宜环境中堆积起来,经特定的物理、化学作用和成矿作用而形 成的,又称“化石燃料” ,包括固态的煤和油页岩,液态的石油和气态的天然气。7 52、煤――是一种固态的,可以燃烧的或用作工艺原料的可燃有机岩。它是古植物遗 体堆积在一定环境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化过程形成的。煤矿的有机组分由 C,H.O,N 等元素组成,主要由植物遗体转化而来,燃烧后便挥发逸失;无机组分燃烧后变成残渣,称 为灰分。煤矿中的灰分一般在 30%以下。 53、成煤作用――由植物转变为煤的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54、石油――为多种碳氢化合物(烃)混合而成的油脂状液体。主要成分大致为;碳 80% -90%,氢 10%-14%,其他氧、硫、氮共约占 1%-2%。石油一般呈棕黑、深褐、棕黄等色, 比重为 0.75-1.00,含热量约为煤的两倍。 55、天然气――比石油轻,常位于石油的上部而构成气顶。天然气是以甲烷为主的气态 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一般无色无味,可以燃挠,是重要能源。 56、 矿产资源――是指赋存在地壳中的、 具有开采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岩石、 矿物和元素的聚集体。 57、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 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 变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58、 水平运动――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 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称水平运动。常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岩层在水平方向受力(挤压力,张力),形成巨 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因此,水平运动又称“造山运动” 。 59、 垂直运动――地壳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 常表现为 大规模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又称“造陆运动” 。 60、 沉积旋回――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海退层位在垂直剖面上构成颗粒由粗变细又由细 变粗的有规律的变化, 表明该区地壳曾经历一次下降和上升的完整过程, 称为一个完整的沉 积旋回。 61、地震震级――是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通常采用里克特(C.F.Richter) 所提出的标准,即以里氏震级来划分。 62、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63、活火山――现在还处于周期性活动阶段的火山。 64、休眠火山――有历史记载以来曾经有过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 65、死火山――史前曾经有过喷发活动,但历史时期以来不再活动。 ************************************************************************** 66、岩层――具有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近似的岩石。 岩层的上下界面统称层面(板画、模型) 。 67、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为走向线,走向线两端的指向即为走向。走向 表示岩层的水平延伸方向,用方位角表示。走向有两个方向,彼此相差 180°。 68、倾向――在岩层层面上,垂直于岩层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它在水平面 上投影所指的方向即是岩层倾向。倾向表示岩层层面的倾斜方向。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与走 向的交角恒为 90°。 69、倾角――岩层层面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倾角表示岩层层面 的倾斜程度。 70、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即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改变了原始产况, 形成倾斜的及各种弯曲的形态。 71、褶曲枢纽――褶曲岩层的同一层面与轴面相交的连线。枢纽可呈水平、倾斜或起伏 (倾伏)状,表示褶曲有倾向延伸的变化。 72、褶曲轴(轴迹)――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轴永远是水平的。它可以是水平直线或水 平曲线。轴向代表褶曲延伸方向,轴的长度反映褶曲的规模。 73、背斜――一般是向上凸曲,核心部为老岩层,向外部岩层时代越来越新。 74、向斜――一般是向上凹曲,核心部为新岩层,向外部岩层时代越来越老。 75、隔挡式褶皱――在一个平行的褶皱群中,各褶皱轴相平列,但背斜和向斜发育程度8 不等,如果背斜紧密,向斜开阔平缓,称为隔挡式褶皱。反之,称隔槽式褶皱。 76、隔槽式褶皱――在一个平行的褶皱群中,各褶皱轴相平列,但背斜和向斜发育程度 不等,如果背斜平缓,向斜开阔紧密,称为隔槽式褶皱。 77、节理――是一种断裂构造,是沿着断裂面没有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者。按照节理 的成因分类,分为非构造节理和构造节理。 78、地槽――是地壳中强烈活动的地带,多呈狭长带状。在这里,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 度很大,因而在地槽凹陷里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激烈频繁,变质作用 显著,是地壳上相对活动的构造单元。 79、复理石建造――由于在沉积过程中,地槽时升时降,岩性和岩相反复变化,故常 出现砂岩-页岩-泥灰岩等交替的沉积韵律,这套岩层称之为复理石建造。 80、磨拉石建造――当地槽全部回返形成高耸山区时,在各个拗陷中迅速堆积了由山 上剥蚀下来的大小碎屑物,形成很厚的分选差的粗碎屑岩,这套岩层称为磨拉石建造。 81、构造旋回――从地槽下降经回返、褶皱隆起成为褶皱带,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称为一个构造旋回。地槽区经历了一个旋回发展后,就由相对活动转为相对稳定的地区。 82、多旋回发展――有些地槽区经一次构造旋回发展就转变为稳定的地台区,而有些 地槽区要经过多次构造旋回才转变成地台,这称为多旋回发展。 83、地台――是地槽经回返上升后转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地区,或者说是褶皱带经准 平原化以后转变而成。活动性比较轻微,只以大面积的缓慢的升降运动为主,构造变动、岩 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都比较微弱,形状多成较平坦的巨大地块。 84、褶皱基底――是地台形成前的地槽阶段形成的,岩层时代较老,褶皱复杂,变质 强烈的构造层,主要由结晶变质岩组成。 85、沉积盖层――是在褶皱带形成后,经长期剥蚀准平原化之后再下降接受沉积而成 的新岩层(即地台阶段的沉积) 。由于这时已转变成较稳定的地台,故沉积的岩层层次清楚, 岩性、岩相变化小,分布面积广泛,但总厚度较小(一般几十至几千米) 。 86、地盾――地台一般具有双层结构特征,但也有些长期上升的部分,由于没有沉积, 就不一定有双层结构,只见褶皱基底直接裸露于地表,地台的这些部分称为地盾,如我国的 胶辽地盾,北美的加拿大地盾等。 87、古地台――基底形成时代在寒武纪以前的地台,称为古地台,如我国的华北地台, 俄罗斯地台等。 88、年青地台/褶皱带――基底形成于寒武纪以来的地台,称年青地台。但寒武纪以后 由地槽回返形成的地台,多还存在山岳状态,少用年青地台这个名字,而用褶皱带来称呼, 故一般所说的地台是指古地台而言。 89、构造体系――是由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级别、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 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90、 古地磁极游移轨迹――在一个大陆中不同地质时代的磁极位置并不相同, 其连线呈 一条平滑曲线,称古地磁极游移轨迹。 91、转换断层――是海洋探测时发现的大洋海岭被一系列垂直海岭走向的横断层所切 断,但这些横断层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由于断层产生后,为以后的海底扩张所引起 的相互运动而转换了性质的断层,故称转换断层。 9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的遗迹。93、标准化石――生存时间短、演化快、分布地区广、个体数目多的生物种 类形成的化石,有重大意义。 94、指相化石――凡能指示古地理环境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95、 绝对地质年代――是通过对岩石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 并据其蜕变规律而计算 出该岩石的年龄。 96、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9 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 97、叠层石――中、晚元古代大量出现的藻类、细菌和碳酸钙沉积的集合体。 98、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 40 亿年时间, 大致可以 24 亿年前为界划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二个阶段。三、读图题1、按岩浆岩矿物结晶程度,岩浆岩的结构划分为: 全晶质结构 、 非晶质 (玻璃质)结构 、 半晶质结构 ,下图中出 A、B、C 分别代表什么结构? A―― B―― C――2、按岩浆岩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岩浆岩的结构划分为: 等粒结构 、斑 状结构 、 似斑状结构或不等粒结构 ,下图中出 A、B 分别代表什么结构?A―― B――10 3、连结下列侵入岩与其对应的喷出岩。侵入岩 花岗岩 辉长岩 闪长岩 橄榄岩 正长岩 喷出岩 苦橄岩 粗面岩 流纹岩 玄武岩 安山岩4、分析下图中的沉积旋回特点。图 3.46a 所示,地层剖面中保存有 4 套海侵层位,缺失海退层位。这表明,4 个时期的 缓慢下降运动曾被 4 个时期的迅速上升运动所替代, 其间剥蚀面的存在, 反映了部分海底曾 上升到海面以上并遭受到侵蚀作用。 图 3.46b 剖面上的几个沉积旋回,海侵海退层位都较好,经历了 2.5 个旋回缓慢的海水 进退交替变化,但海底始终未能上升到海面以上。5、指出图中岩层产状要素名称岩层产状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来表示(图 3.51)。11 6、指出图中各褶皱要素名称7、指出图中按轴面及两翼产状而分的各褶皱类型名称。8、指出图中根据平面形态划分的各褶皱类型名称。12 9、指出图中各复式褶皱类型名称。10、指出图中各断层类型名称。11、指出图中各断层类型名称。13 四、简答题1、谈谈对矿物的科学认识(16 分)经过无数次考察、实验与研究,人们对矿物的概念逐渐形成了科学认识。 (1) 矿物是地壳及其与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所进行的各种地质作用的自然产物,且成 分和构造比较均一,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3 分) 。 (2) 从上述概念出发, 可知矿物是地壳各种元素的存在形式, 可以是化合物也可以是单 质,不过绝大多数都是化合物(3 分) 。 (3) 自然界绝大多数矿物呈固态出现,如各种金属矿物以及石英、长石等。但也有些矿 物如石油、自然汞等呈液态产出,而天然气则呈现为气态(3 分) 。 (4) 矿物成分和构造比较均一,说明每一种矿物都具有其特有的化学、物理性质,这种 性质的具体体现是矿物的成分和构造(2 分) 。 矿物成分――指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1 分) 。 矿物构造――是元素的原子、离子或离子团的空间排列形式(1 分) 。 (5) 自然界已发现的矿物达 3000 种之多, 其中构成岩石的常见矿物仅三四十种 分) (2 。 (6) 各种矿物的表面形态、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作为鉴定矿物的依据(1 分) 。2、举例比较矿物的类质同象和同质多象类质同象是化学成分不同但互相类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 可以在一结晶构造中以 各种比例互相置换,但不破坏其结晶格架。例如镁橄榄石 Mg2SiO4 中的 Mg2+就可以为 Fe2+ 全部替代而成为铁橄榄石 Fe2[SiO2],反之亦然。 如果两种组分必须在一定限度内进行离子置换,称为不完全类质同象。例如闪锌矿 ZnS 中的 Zn2+可以被 Fe2+所置换,但一般不能超过 20%。 如果两种组分可以任何比例进行离子置换形成一个连续的混合系列,称为完全类质同 象。 例如斜长石 Na[AlSi3O8]-Ca[Al2Si3O8]是由钠长石 Na[AlSi3O8]和钙长石 Ca[Al2Si3O8]所组 成的类质同象混合物,两者之间可以任意比例组合,并据此将其分为三类六种。 同质多象是指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特别是温度)下, 可以结晶成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例如,在不同条件下 形成的石墨和金刚石,二者成分相同(C),但晶体构造、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等悬殊。3、比较石墨和金刚石形态和物理性质。14 4、比较正长石和斜长石肉眼鉴定特征。5、比较矿物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照的相互关系。6、简述斜长石分类15 7、简述三大类岩石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1) (2) (3) (4) (5) 沉积岩分布在地壳的表层,呈厚薄不均地不连续分布; 岩浆岩分布在地表与地下深处; 变质岩则分布在地壳强烈变动区域或者岩浆岩周围。 就地表分布面积而言,沉积岩占陆地面积的 75%,岩浆岩和变质岩合占 25%。 就重量而言,沉积岩仅占地壳重量的 5%,变质岩占 6%,岩浆岩占 89%。8、为什么说岩浆岩实际上是一种硅酸盐岩石?岩浆岩化学成分复杂, 几乎包括地壳中所有元素。 含量差异明显, O,Si,Al,Fe,Ca,Na, 以 K,Mg,Ti 等元素含量最多,占岩浆岩化学元素总量的 99%以上。若以氧化物即这些元素 与氧结合来计,也同样占 99%以上,其中 SiO2 含量最高,占 59.14%,其次是 Al2O3,含量 为 15.34%,因而可以认为,岩浆岩实际上是一种硅酸盐岩石。9、简述沉积岩的构造及其特征沉积岩构造复杂多样,其中最突出出的是层理和层面构造。 (1) 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 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的 成层特征称为层理构造。 按形态及成因可以将层理进一步划分为水平的,倾斜的和交错的几种类型: A、 水平层理――一个岩层单位内水平和近水平相互平行的微细的成层物质称为水平层 理(图 3.33)。这种构造主要形成于广阔的浅海、湖底等沉积环境比较稳定的条件下。 B、斜层理――一个岩层单位内与层而斜交的微细层称为斜层理。河流和风力作用均可 形成这种层理。如河流搬运过程中水底沙垅的前移和风沙流导致的沙丘的移动(图 3.34)等。 C、交错层理――如果不同方向的斜层理相互交织则称为交错层理(图 3.35),其原因往 往是由水成风的运动方向发生明显改变所致。 (2)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称为层面构造。 例如由风力和流水(图 3.36)或风浪作用形成的波痕(图 3.17),大气降水形成的雨痕(图 3.38)和干燥气候形成的干燥裂隙(图 3.39)、石盐结晶等。除沉积岩构造显示的上述特征外, 还有某些矿物质凝聚而成的各种结核,如铁质结核、钙质结核等,以及各种生物化石和生物 活动遗迹(图 3.40)。10、简述沉积岩的结构及其特点(见下表) 表 沉积岩的结构(根据成因不同划分) 结构 粒级 mm 特点 代表岩石16 碎屑结构0.005-1000 以上泥质结构&0.005化学岩结 构及生物 岩结构碎屑物为砾石、砂或者粉 砂; 胶结物主要是化学成因 的物质,可以是铁质的、硅 质的或者是钙质的等, 此外 还有泥质的。 主要由&0.005mm 的碎屑、 粘土矿物及胶体物质组成 的细而均一的结构, 粘土岩 成泥质岩的特征结构。 断口 光滑,有细腻感。 主要由先成岩石经化学分 解而成的真溶液或胶体溶 液的沉积作用, 以及生物化 学作用和生物遗体堆积所 构成的结构。碎 屑 岩沉积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粘土、泥岩和页岩。化学岩 和 生物化学岩11、简述变质岩常见的结构。1) 等粒变晶结构――矿物晶粒大小大致相等,多呈他形,彼此镶嵌很紧,不具定向排 列。大理岩、石英岩属之。 2) 斑状变晶结构――一些较大的晶体分布在细粒的基质上,前者称之为变斑晶。某些 片麻岩和片岩常具此种结构。 3) 鳞片状变晶结构――片状矿物平行排列所形成的结构,如各种片岩。 4) 变余结构――变质作用不彻底致成的在变质岩的个别部位残留着的原岩的结构。12、简述变质岩的构造。变质岩的构造是鉴别各种变质岩的重要标志,主要有: 1) 板状构造――具整齐而平直的裂开面,沿此面岩石容易裂开成厚度均匀的薄板。矿 物颗粒很微小,板面微具光泽,系板岩特有的构造(图 3.44a)。 2) 千枚状构造――细的鳞片状矿物呈定向排列,重结晶程度不高,肉眼不能分辨矿物 颗粒,岩石裂面上见有强烈的丝绢光泽和小皱纹,为千枚岩特有构造(图 3.44b)。 3) 片状构造――在压力作用下,片状矿物(如云母、绿泥石、滑石等)沿着一定方向平 行排列呈现的构造。其颗粒结晶一般不大。为片岩特有的构造(图 3.44c)。 4) 片麻状构造――片状矿物及粒状矿物相间排列所形成的深浅色泽相间的断续的条带 状构造。矿物颗粒沿一定方向排列,但不能裂成薄片,矿物颗粒结晶较为粗大。为片麻岩特 有构造(图 3.44d)。 5)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成分和结构都很均匀,没有定向排列,不出现方向性构造。 某些大理岩、石英岩等常具这种构造。 6) 眼球状构造――在颗粒较大的片麻岩石中含有扁豆状矿物集合体的构造。13、简述变质矿床分类及其特征。 表 变质矿床分类及其特征17 矿床分类 变成矿床 受变质 矿床 混合岩化 矿床定义或成矿作用岩石中含有某些有用用矿物组分但未形 成矿床,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使之集中、 重结晶所形成的矿床。 指原已形成的矿床经变质或改造后使原 来的矿物成分、矿石结构、构造以及矿 体的形态等均发生变化的矿床。 原岩在变质作用后期受区域混合岩化作 用和部分深溶作用而形成的矿床。这类 矿床主要是改变矿源层中的成矿组分, 蚀变现象也显著,热液作用十分活跃。 变质矿 床的矿 种主要 有铁、 磷、 菱镁 矿、 石墨 及稀有 元素、 放 射性元 素等。举例如炭质页岩可 变成为石墨矿 床。 如沉积铁矿床 受变质后可成 为具条带的石 英磁铁矿。 混合岩化稀土 元素矿床。14、简述铜矿床的工业类型及其特征。 表 铜矿床的工业类型及其特征 矿床 工业类型 特征 典型事例 其它 ①接触交代型 以广东分布的矿石富而铜的储量大、发育于夕卡岩 铜矿床 中、主要矿物为黄铜矿。 品位较低但规模大,此外尚有金、银、钼等,可以 用途很 ②斑岩型 铜 综合利用、属火山热液矿床,矿石矿物丰要是黄铜 广的金 铜矿床 矿和斑铜矿。 属之一 沉积岩系中呈层状产出的浸染状铜矿床,矿床受一 ③层状 定的地层层位控制,矿石的品位可以很高,规模可 铜矿床 以很大。 15、简述铅锌矿床的工业类型及其特征。 表 铅锌矿床的工业类型及其特征 多产于中酸性的小侵入体与碳酸盐类接触处的夕卡 ①接触交代型 岩中,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小中型矿 铅锌矿床 床多,含锌量高,伴硫、铜等矿物。 ②热液型 成矿主要和区域性大断裂相关,主要矿物是方铅矿 铅锌矿床 和闪锌矿,矿床规模多为中、小型,品位较富。 ③层控热液型 中大型矿床 铅锌矿床铅 锌铅和锌 在工业 上应用 很广盐16、简述盐类矿床的工业类型及其特征。 表 盐类矿床的工业类型及其特征 ①第四系盐湖 规模较大,常含铯、铷、锂、硼等元素, 青海柴达 包 括 许 易 矿床 工业价值大,我国盐湖达 1000 余个,其 木盐湖 多 水 溶 于 的 中第四系盐湖矿床十分丰富。18 类 矿 床②前第四系盐 指形成于第四纪以前的盐类矿床。矿床 湖北应城 类矿床 的基本特点和现代盐类矿床相似,在我 膏矿 国广泛分布。盐类,主 要 有 岩 盐 、 钾 盐、光卤 石等。以 岩盐、石 膏、硬石 膏 矿 分 布较广。17、简述成煤作用。由植物转变为煤的过程称为成煤作用。这过程可分为连续的三个阶段: 1)菌解阶段――亦称泥炭化阶段:当植物在水下被泥沙覆盖时便逐渐与氧隔绝、由嫌气 细菌参与作用,使植物遗体中 H,O 成分逐渐减少,而碳以及腐殖酸等新生合成物逐渐增 加,最终形成泥炭。 2)煤化阶段――即褐煤阶段――也即煤矿的成岩阶段: 泥炭被完整顶板覆盖而处于完全 封闭状态,细菌作用停止。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泥炭逐渐被压缩、脱水和胶结,碳的 含量进一步增加,过渡为褐煤。 3)变质阶段――即烟煤及无烟煤阶段:若褐煤在地壳中受高温高压作用,使煤的化学成 分发生变化,便逐渐变为烟煤。褐煤中原有腐殖酸完全消失,并开始具光泽和粘结性。烟煤 进一步变质可成为无烟煤。18、简述石油、天然气形成的三个条件。石油、天然气的形成需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来源,一切有机物,特别是低等水生动植物,是重要的生油物 质。 二是要具备缺氧、还原的环境,如海湾、湖泊及三角洲地带。 三是具备使有机物向石油转化的各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适宜的温度可使有机物热 解而成烃类,而压力可使低分子烃变成高分子烃。19、简述矿产资源的特点。 (1) 数量的有限性 由于矿产资源是地壳中的有用物质在地质作用下聚集而成的, 其品位要达到 可供工业开发利用的标准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所以, 真正可供人们 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往往是不可再生的。尽管随着开采、冶炼 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供利用的矿种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对于任何一种具体的矿 产资源而言、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它总是有限的。 (2) 分布的不均衡性 由于成矿所需地质条件严格而复杂,需要有适宜的地层、构造和地球化学条 件,而各地的地壳物质和成矿作用都不尽一致,以致有很大差异,就必然造成矿 产资源在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能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很 丰富。 (3) 赋存状态的复杂性 因地壳构造和演变非常复杂,故造成矿体的埋藏深浅、规模大小、形态产状 千变万化。矿产资源通常为多种组分共生或伴生。这种赋存状态的复杂性,使得 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工作带有很强的风险性。 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 度的不断提高,易开采矿越来越少,相应的采矿投资的风险还将继续增大。19 20、对比表述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的特点。 表 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特点对比层位 海侵层位 定义 海水向大陆方向 侵入形成的地层 及其位置。 海水向海洋方向 后退形成的地层 及其位置。 特点 沉积物颗粒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图 3.45a)。厚度较大,保存较 好 沉积物颗粒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图 3.45b)。厚度较小,不易保 存,甚至缺失,出现沉积间断。 现象 海进 超覆 海退 退覆 地壳 运动 地壳 下降 地壳 上升海退层位**************************************************************************21、表述岩层产状类型及其特征岩层形成以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有的位置发生升降变化,但仍保持其原始状态;有 的不仅改变其原始位置,而且改变了原始产状,出现岩层的倾斜、直立和倒转。根据层面的 倾斜程度,岩层产状类型主要可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见下表) 。 补表 岩层产状类型及其特征 产状类型 水平岩层 倾角 0°-5° 特征 岩层层面水平 或基本水平。 三个产状要素 都很明显, 自然 界最常见。 倾斜岩层 5°-85° 构造运动 相对稳定 受地壳差 异 升 降运动 或 水 平运动 或 者岩浆 活动 影响。 常形 成于强 烈 的挤压 作 用下 在 强烈挤 压 作 用下岩 层 褶 皱倒转 形 成的 典型岩层 典型的水平岩层没有走向 和倾向,倾角为 0° 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向同 一方向倾斜, 其倾斜程度大 致相等的一系列岩层, 称为 单斜岩层。 单斜岩层有时是 褶皱或断层构造的一部分。直立岩层85°-90°岩层层面与水 平面直交或近 于直交。 岩层翻转, 老岩 层 在 上 而新 岩 层在下直立起来的岩层平卧褶皱倒转岩层0°-90° 之间22、简述按轴面及两翼产状而分的褶皱类型及其特征(见下表) 褶皱类型 轴面形态 两冀倾向 翼角 相反、对称 大致相等 (1)对称褶曲 直立或近直立 倾斜 相反、不对称 不等 (2)倾斜(不对 称)褶曲 (3)倒转褶曲 (4)平卧褶曲 或横卧褶曲倾斜, 轴倾角变 小 水平或 近于水平 向同一方向倾 斜, 其中一翼岩 层倒转。 近似水平。 一冀 层位正常, 另一 冀发生倒转。 相等或不等近似水平20 (5)翻卷褶曲轴面向下弯曲的平卧褶曲22、表述按平面形态分类的褶皱类型及其特征(见下表) 褶皱类型 平面形态 长、宽比 图号 3/1-10/1 图 3.60A (1)短轴褶曲 长圆形 &10/1 图 3.60B (2)线状(梳状)褶曲 长条状 (3)浑圆 穹窿构造 形褶曲 构造盆地 椭圆形 或圆形核部为老岩层,周围冀部为较新 岩层,岩层自中心向四周倾斜的 浑圆形构造。 核部为新岩层, 冀部为较老岩层, 岩层自四周向中心倾斜的浑圆形 构造 图 3.60C &3/1 图 3.60D23、谈谈对地质力学的理解。(1) 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由我国地质 学家李四光先生()根据国内外地质工作成果,特别是研究了我国地质构造特点之 后,逐渐总结创立起来的。 (2) 地质力学认为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变化,地壳内部必然有地应力的存在和作用,当地 应力作用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后,岩石就会产生变形,形成褶皱、断层、节理等一系列的构造 现象,地质力学称之为构造形迹。 (3) 对现在保留在地壳岩石中的这些构造形迹的研究,特别是分析其力学作用方式,就 可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 进而探索地壳运动的起源。 这种研究它不是简 单地对构造形迹进行几何形态的描述和分析,而是把它们分成不同的力学结构面来进行研 究,若是由压应力作用形成的称为压性结构面,张应力作用形成的称为张性结构面,扭应力 (或称剪应力)作用形成的称扭性结构面。在所有的地质力学研究内容中,构造体系是其核 心。24、简述新华夏系构造。(1) 新华夏系构造属多字型构造的一种型式。 它是由于组成多字型构造的地区曾受过直 线相对扭动的结果。 (2) 新华夏系构造在我国东部和东亚大陆濒临太平洋地区非常发育, 为大致平行的北北 东向(一般为 NE18°-25°)挤压构造带和与其近直交的北西西向张性断裂构成。 (3) 主体构造为规模相当雄伟的一级沉降带和隆起带组成。自东向西: 东亚岛弧(第一隆起带) :由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和 巴拉望等山脉构成; 第一沉降带:由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构成。 第二隆起带:由锡霍特岭、张广才岭、长白山、胶东半岛山地至闽西的武夷山等山脉 构成; 第二沉陷带: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北部湾等构造盆地所组成。 第三隆起带:由大兴安岭、太行山、雷峰山等诸山脉组成; 第三沉降带:由呼伦贝尔-巴音和硕、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构成。 新华夏系一级构造与前述的东西向构造带相复合,组成了我国东部地区的构造骨架。 (4)活动时代与动力:新华夏系构造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末期-第三纪末期,局部地区现 在还有活动。 它反映了亚洲大陆东部与太平洋地壳发生了相对的南北向扭动的结果, 太平洋 底相对向北移, 大陆相对向南移, 因而造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向的隆起带和拗陷带及与其垂直21 的张裂带所组合成的多字型构造。25、浅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在海底扩张说提出并取得稳固地位后, 1968 年, 一批学者又进一步提出了岩石圈板块构 造学说的观点(简称板块构造) ,它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引伸和发展,把海底扩张 说原理扩大应用到大陆,形成对整个岩石圈运动、演化规律的认识,在更广泛的领域阐明地 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 板块学说认为: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脊、海沟、转换断层等) 分割成若干块体, 每个块体就像板子那样驮在地幔软流圈上漂移运动, 由于这些板块的相互 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之为板块构造。 (2)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各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则是活动的,因而板块构造的主要表 现是在其边界上, 板块的边界是最活动的地带, 且不同的边界, 有不同性质的相对运动型式。26、浅谈有关板块驱动力的基本模式。关于板块驱动力,主要有 2 种模式: (1) 地幔热对流模式:目前一般认为,驱动力来源可能是地幔热对流。地幔内部某些部 位因放射性物质的蜕变而变热、变轻,向上运动形成上升流,到达岩石圈时向两侧扩散转为 平流,平流过程中因热传导而逐渐变冷,冷而重的物质形成下降流而逐渐沉入地幔深处,在 深处重新加热后再度上升,如此注复循环构成对流。 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就是地幔热对流在地球表面的反映,地幔上升流导致板块的分裂, 地幔熔浆随裂口涌出,使板块增生扩张,而平流则拖动两侧板块移动扩展,下降流则拖动板 块俯冲和消亡(图 3.82)。 (2) 重力驱动推-拉模式:有人提出重力驱动板块运动的推-拉模式,认为岩浆在洋中脊 贯人, 推动岩石圈向两侧沿洋中脊两翼的斜坡滑动, 而板块前缘因冷却加重而俯冲下沉引起 拉力,在拉力和推力的驱动下,板块不断沉入软流圈中,然后熔化再向洋中脊升起,这样构 成一个对流单元。27、古代生物保存为化石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的遗迹。但并不是所有古代生物都能保存 成化石的,多数遗体被腐烂、破碎或溶解掉,要保存为化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 必须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木质纤维等; (2) 生物死亡后要迅速被掩埋,遗体被掩埋得越快,和空气隔绝越快,就越有利于保存 成化石; (3) 埋藏后的生物遗体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炭化作用,或与 CaCO3,SiO2 等物质进行交 换、充填等作用,才能变成化石。28、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那些?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 (1) 地层的形成顺序(地层层序律) :据沉积岩生成原理,出露在剖面下面的岩层早生 成,上面的岩层晚生成,这称为地层层序律。利用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就可确定岩层的年 代顺序。 (2) 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 :依照生物的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 低级至高级不断进化的,是不可逆的。地质时代越早的生物,越简单、低级;时代越晚的22 生物,越高级、复杂。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其相对 的新老关系,进而确定其相对的地质年代(特别是标准化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 , 这就是化石层序律。利用这个原理还可以进行地层对比, (3) 地壳构造运动的分析:区域性巨大的地壳运动,常引起沉积环境、岩性及生物界的 重大变化,据此可作为地史不同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如在早古生代末,欧洲发生一次强烈 的地壳运动(称加里东运动),形成加里东褶皱带,除欧洲外,全球各地都受到这一地壳运动 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加里东运动就成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划分的标志。29、人类发展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人类的出现和发展, 是生物演化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人是从灵长类中的猿类进化而 来的。渐新世时出现了最早的猿类,广泛生活在欧亚和非洲大陆的热带森林中,在发展中产 生几个分支,其中有一支高度发展的古猿,具有能在树上生活和地面生活的双重适应性,后 来由于气候变冷,森林减少,他们被迫下地,逐渐适应了地面生活而演变成类人猿,至晚第 三纪上新世时出现了最早的人类。人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1) 早期猿人(古猿)阶段(上新世-早更新世): 能用两足直立行走,本能地使用天然工具。化石代表为非洲的南方古猿和我国的腊玛 古猿。 2) 晚期猿人(猿人)阶段(中更新世): 四肢已接近人形状,能制造原始石器和骨器,开始用火。化石代表有北京猿人、陕西 蓝田猿人及爪哇猿人等(图 3.96)。 3) 早期智人(古人)阶段〔晚更新世〕 : 能制造较精巧的石器、骨器,会用兽皮蔽体,脑量增大和脑结构较复杂。化石代表有 广东马坝人、山西丁村人及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等。 4)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晚更新世晚期): 能制造复杂的石器,已会用兽皮缝制衣服,用骨、贝壳等造装饰品,开始熟食,脑量 和脑结构与现代人差不多。化石代表有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克鲁玛奴人等。 新人进一步发展成现代真人类(全新世)。四、论述分析题1、谈谈岩浆岩结构及其特点岩浆岩的矿物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结合的形态等所反映出来的 岩石构成上的特点称之为岩浆岩结构(见下表) , 结构和构造可以判别岩石形成条件和环境,而且是岩浆岩分类的一种重要依据。表 划分标准按岩浆岩矿 物结晶程度结构全晶质结构 非晶质(玻璃 质)结构 半晶质结构岩浆岩的结构 特点(或定义)细分矿物全部结晶 矿物全未结晶,即全部为玻璃质。 矿物部分结晶,部分呈玻璃质 用肉眼或放大镜即可看到 矿物晶粒 粗粒结构 中粒结构 细粒结构 晶粒直 径&5mm 2-5mm 0.2-2mm按组成矿物晶 粒绝对大小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肉眼或放大镜不能辨别矿物颗粒的致密结构23 等粒结构 按矿物颗粒 的相对大小 斑状结构 似斑状结构 或不等粒结构 自形晶 按矿物晶体形 状发育程度 半形晶 他形晶 伟晶结构 细晶结矿物颗粒大小匀称略等 矿物颗粒大小相差显著,是一些较大的晶体散布在较 细的物质(主要为隐晶质和玻璃质)当中的一种结构, 前 者称斑晶,后者称基质 是一些更粗大的斑晶分布在显晶粒状结构的基质当巾 的一种结构 矿物晶体自己应有的形状 只发育应有晶体的一部分 因空间受到限制,晶体不能发育成自己的形状,而只 是填充空隙,其形状依空隙形状而定 矿物晶粒特别粗大,1cm 左右到数米大 指石英和长石等所形成的一种他形的细粒等粒结构其他结构2、谈谈岩浆岩构造及其特点岩浆岩构造是指矿物集合体及其之间的各种特征,包括矿物的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 列和空间分布等。 结构和构造可以判别岩石形成条件和环境,而且是岩浆岩分类的一种重要依据。 岩浆岩构造及其特点主要有: (1) 气孔构造――岩浆在压力减小和温度骤然降低条件下,随挥发性成分不断散失和熔 岩迅速冷却凝固在岩石中所留下来的许多圆形、椭圆形或长管形等孔洞。 (2) 杏仁构造――岩浆岩气孔被后来的物质充填所形成的一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