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腰腿疼严重,必须手术吗

腰椎管狭窄这种病严不严重啊,好治吗?
腰椎管狭窄这种病严不严重啊,好治吗?
10-01-09 &
你好:这个病用不对药的话很容易复发和留有后遗症,我患过两年多,反反复复一直都没好,直到后来用了腰锥康组合才治愈了,效果真的不错,到现在也没有复发,我是在张馨元精品店订购的~~这个病的患者可以试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腰椎管狭窄是指各种形式的椎管、神经管以及椎间孔的狭窄,及软组织引起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本身的狭窄等引起的一系列腰腿痛及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称为腰椎管狭窄症。  因为椎管的狭小,压迫了位于椎管中的马尾神经产生腰腿痛等症状。如果椎管侧方狭窄则神经根也会受到嵌压,引起轴浆因受压中断;神经体液运转障碍;神经鞘膜相对膨胀;刺激神经末梢;又因血运受阻则组织缺氧;静脉回流受限局部淤滞等,这些构成产生腰腿疼的病因。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因原发或继发因素造成椎管结构异常,椎管腔内变窄,出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征的腰腿痛。  腰椎管狭窄分为哪几类??  按国际分类法分为以下几类:  (1)脊椎退变所致的狭窄:因脊椎受老年改变及劳损的影响,而使椎板增厚,椎体骨赘增生等,使椎管产生容积上的缩小,而致狭窄、小关节肥大以及黄韧带肥厚等。  (2)复合因素所致的狭窄:先天后天畸形同时存在之狭窄,椎间盘突出使椎管容积变小,或椎间盘突出与椎管之轻度狭窄的复合原因之狭窄。  (3)脊椎滑脱症(退化性)与骨溶解病所致狭窄。  (4)医源性狭窄:有术后的骨质增生与髓核溶解素注射所造成的瘢痕增生粘连等。  (5)损伤性狭窄:如压缩骨折与骨折脱位。  (6)其他:畸形性骨炎(Pagets病)有脊椎变形,椎管可缩小;氟中毒也可使增生畸形,造成狭窄。  引起腰椎管狭窄的病因有哪些??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腰椎管狭窄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发育性腰椎管狭窄:这种椎管狭窄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2)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是由于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  (3)脊柱滑脱性腰椎管狭窄:由于腰椎峡部不连或退变而发生脊椎滑脱时,因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同时脊椎滑脱,可促进退行性变,更加重椎管狭窄。  (4)外伤性椎管狭窄:脊柱受外伤时,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椎管狭窄。  (5)医源性椎管狭窄:除因为手术操作失误外,多由于脊柱融合术后引起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肥厚或植骨部椎板增厚,尤其是后路椎板减压后再于局部行植骨融合术,其结果使椎管变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引起腰椎管狭窄症。  (6)腰椎部的各种炎症:包括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椎管内或管壁上的新生物等均可引起椎管狭窄。各种畸形如老年性驼背、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Paget氏病及椎节松动均可引起椎管狭窄症。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先天肾气不足、肾气虚衰,以及劳役伤肾为发病的内在因素。若反复遭受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的侵袭为其发病的外在因素。其病理机制是肾虚不固,风寒湿邪阻络,气滞血瘀,营卫不得宣通,以致腰腿痹阻疼痛。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腰椎椎管狭窄症常见于中年人以上者,男多于女,患者主要症状是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疼痛性质为酸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侧或前方等处,多为双侧,可左、右腿交替出现症状。当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症状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肌最明显,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也有部分患者主诉多,没有任何阳性体征。  拍摄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有助于诊断,常在腰4~5,腰5骶1之间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体滑脱、腰骶角增大、小关节突肥大等改变。椎管内造影、CT、 MRI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间歇性跛行是怎么回事??  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跛行呈间歇性出现,故称为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腰椎管已有狭窄的病理基础上,因直立时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时下肢肌肉的舒缩活动进一步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瘀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后,相应部位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后,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动时的刺激来源,脊髓及神经根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消失。再行走时,再度出现上述症状,再休息,症状再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形成了间歇性跛行。它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特点之一。  如何鉴别间歇性跛行??  腰椎管狭窄症表现为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 (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不同,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血管性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下肢可有节段性感觉障碍,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为袜套式感觉障碍。  (3)神经性间歇性跛行步行距离随病程延长而逐渐缩短,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则不明显。  (4)必要时,可行动脉造影检查,神经性间歇性跛行动脉良好,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可显示动脉腔狭窄区。  如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是导致慢性腰腿痛的病症之一,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常用的保守治疗有:  (1)手法治疗:手法治疗的目的是活血舒筋,疏散瘀血,松解粘连,使症状得到缓解。常用手法为按揉法、扌衮法、拿法、搓法、擦法以及下肢屈伸的被动运动。  (2)针灸治疗:可取腰阳关、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命门、环跳、风市、委中、昆仑等穴位,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 药物治疗:对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可采用镇痛消炎药物如扶他林、芬必得等。中药治宜温通经络、强壮筋骨,可用补肾壮筋汤加减,常用药如熟地、炮姜、杜仲、牛膝、制狗脊、续断等。气虚血亏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白芍。腰腿冷痛者加鸡血藤、独活、桂枝、淫羊藿等。  (4)封闭治疗:可用硬膜外封闭,能消除肿胀,松解粘连,缓解症状,常用醋酸强的松龙12.5mg加1%普鲁卡因10ml,每周一次。  (5)医疗体育:可加强背伸肌、腹肌的肌力锻炼,使腰椎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推迟腰椎关节退变演变的速度。打太极拳对本病有较好的作用。  (6)手术治疗:经上述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指征是什么??  手术指征是:  (1)活动后腰及腿痛,影响生活工作,经保守治疗不愈者。  (2)进行性跛行加重,或站立时间渐缩短者。  (3)神经机能出现明显缺损者。  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组织和血管在椎管内、神经根管内或椎间孔内所受的压迫。常用的手术方式为椎板切除、神经根减压术。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是怎么回事??  临床中有些病例,手术前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并无突出的椎间盘,或只有小的突起,主要病变为椎管侧方狭窄压迫神经根,特称为侧隐窝狭窄症,以区别于主椎管狭窄。  侧隐窝指椎管向侧方延伸的狭窄间隙,主要发生在三叶形椎管,以下位两个腰椎处最为典型。一般认为侧隐窝前后径小于3mm以下者为狭窄,5mm以上者为正常,在此之间者为相对狭窄。  那么,侧隐窝为什么会狭窄呢?先天因素可造成侧隐窝狭窄,三叶形椎管侧隐窝深,前后径小,从发育上就存在着狭窄症的因素。另一个促成狭窄的重要因素是退变。椎间盘退变纤维环膨出钙化,椎体后上缘增生,从前方向后突入侧隐窝;椎间盘狭窄后,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上移;峡部增生,黄韧带肥厚钙化,自后方突入侧隐窝;退变的椎体前或后滑脱,均可促成侧隐窝狭窄。  腰椎侧隐窝狭窄的表现是什么,如何治疗?  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这可能是男性负重大,下腰椎管呈三叶草形较多,神经根周围保留间隙小,易出现压迫症状的缘故。  患者一般有较长的腰痛及腰腿痛病史,腿痛常比椎间盘突出者重,劳累或外伤可诱发疼痛,或使症状明显加重。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为进行性,跛行距离自数百步减至数十步,蹲位或坐下休息后缓解。下肢疼痛沿腰或骶神经支配区放射。  侧隐窝狭窄症是神经根受到相邻结构的机械性压迫,不适于保守治疗。牵引只适于压迫不重者。对已确诊者应选择手术疗法,彻底解除神经根压迫,对手术技术要精益求精,避免不必要的扩大减压,以免影响脊柱节段间的稳定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是一回事吗?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构成椎管的骨性组织或软组织,由于先天性发育的原因或后天性退变的各种因素,造成的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等任何形式的狭窄,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为:  (1)间歇性跛行:病人直立或行走时,下肢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觉,以致于不得不改变姿势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继续站立或行走,症状再次出现而被迫再次休息。因反复行走与休息,其行走的距离则逐渐缩短。在爬山、骑自行车时,可不出现间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3)神经根压迫症状与体征: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4)马尾神经压迫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方法,如各种投照方法的X线平片、脊髓造影、CT扫描、CT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以做出精确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大区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具备间歇性跛行,主诉与客观检查不符、腰部后伸受限三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屈颈试验和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而腰椎管狭窄则为阴性。此外,腰椎管狭窄症在影像学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明显的区别,即腰椎管狭窄症在CT、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检查时均显示椎管矢状征小于正常,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无。二者是单独的两种疾病,但同时还有一定联系,可以相伴发生,而且伴发比例相当高,这也是人们易将二者混淆的原因。因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由于相应的小关节发生滑膜炎性渗出反应、关节软骨磨损及碎裂,导致在椎体侧后缘及关节突处出现增生的骨赘,继发腰椎管狭窄症。在两病同时发生时,患者可同时表现两者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多无困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腰椎管狭窄是脊柱退行性疾患中的常见病,随着年龄增长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发病率明显增多。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治疗进展做一综述。1 非手术治疗以往,对有症状的腰椎管狭窄多主张行早期手术治疗,因为认为该病总是进展性的,然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先行一阶段保守治疗后再确定是否需行手术治疗〔1〕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用药、改变活动方式、应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闭。哪一种方法也未能证实肯定有效。非类固醇抗炎药除减轻神经受压所致的炎性反应外,还具有止痛效果。这类药物应用较多,但尚未见到治疗腰椎管狭窄获得确切疗效的研究。扑热息痛影响肝肾功能,非类固醇抗炎药可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也影响肝肾功能,用药时应注意。经双盲交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肌注降钙素(Calcitonin)可减轻疼痛,增加行走的距离〔1.2.4〕。治疗腰椎管狭窄较有效的理疗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疗法、腰肌强度锻练和无氧健康训练。骑静止的自行车对有些病人很有效,这种锻练腰呈屈曲位,多数病人能耐受。用马具设计的踏车行走锻练,因腰椎不受力,故对腰椎管狭窄的病人也很有用。用于软组织理疗的方法较多,包括:热疗、冰疗、超声、按摩、电刺激和牵引等方法,虽较常用,但对腰椎疾患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然而,对辅助腰椎活动和进行更强的理疗做准备还是有益的,锻练和理疗较安全,可延迟手术治疗,锻练可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即使不减轻症状,也有利于更好地接受手术治疗〔1-3〕腰围保护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以减轻疼痛,但应短期应用,以免发生腰肌萎缩。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方法仍有争议,一般认为,用于治疗根性痛的疗效较差。Cuckler等人前瞻性研究了一组病人,用于减轻根性疼痛,经双盲交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组(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硬膜外注射激素)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Rosen等人回顾性研究了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仅有2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Derby等人研究的结果表明,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好,其手术治疗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差,其手术治疗也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对根性痛<1年者,应用激素封闭治疗不能预测手术效果。Rosen等人回顾性研究了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40例),24例(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10例(2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Ciocon等人对3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疼痛减轻长达10个月。硬膜外激素封闭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虽有硬膜外血肿、感染和化学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但在非手术治疗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不少作者认为,具有相对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1.2〕。2 手术治疗2.1 手术指证当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同时症状和体征应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一致。单纯影像学改变绝不能作为手术适应证。必须强调:手术治疗目的是减轻下肢适应症状,而不是减轻腰痛,虽然术后腰痛也有减轻,手术目的是减轻症状而不是治愈。术后远期随访中,仍有增生再长入减压区的可能,使神经受压症状复发。手术也不可能使已经发生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和小关节恢复正常。也不能中止脊椎退行性改变的自然发展过程〔1〕。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式文献报告很多,基本上分为广泛椎板切除减压和有限减压两类。2.2 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方法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横向平面,由侧隐窝的外界去除椎板和黄韧带,受累神经根在直视下从硬膜起始部至神经孔出口的整个行程行彻底减压,所有嵌压神经根的侧隐窝行减压,尽管临床症状提示仅为单平面狭窄,单侧神经根受压。理由是椎管狭窄是一种多平面疾病,单平面减压远期效果不理想〔1.2〕2.3 有限减压方法理由是退变性椎管狭窄多为阶段性,主要为黄韧带打折、增生性肥厚、小关节和关节囊的增生以及纤维环膨出所致。在矢状面骨性椎管常常不狭窄。因而应行选择性的有限减压,以保留较多的后部骨和韧带结构,从理论上讲,可减少术后发生脊椎不稳定。该操作斜行椎板切除,是将椎板外侧前部斜行切除,选择性的行单侧或双侧以及平面部分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McCulloch〔5、6〕介绍的方法:后正中皮肤切口(单平面5cm),向两侧游离后,分别作双侧减压,一般先行左侧。距中线1cm弧形切开腰背筋膜,避免损伤棘上和棘间韧带,顺棘间韧带和椎间隙向侧方剥分离椎旁肌,单侧椎板切除范围:向上达黄韧带起点处,向下至黄韧带止点(连带下位椎体上1/4椎板)。内侧小关节切除至椎弓内界,以保证达到关节突下彻底减压,对Ⅰ。滑脱同时行横突间植骨。然后,在另一侧行类似手术。这种保留棘上、棘突和棘间韧带的技术称之为减压术(Microdecompression)〔6〕。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方法与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方法,相比较的前瞻性与随机分组研究的结果已有报告。这两种方法平均随访3.7年,其临床结果相似。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时间较长,发生神经损伤为12%。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中26%因术中减压不理想,不得已又改为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的术式。近年来,人们主张对双平面狭窄的患者行选择性椎板切除,应通过神经学检查选择其中之一为引起症状的平面(责任椎),可行走路前后检查或选择性神经阻滞。某一神经根阻滞后症状消失,即表明该神经根受压。一组报告中,28 例两平面解剖性椎管狭窄中,23例(82%)认为是一平面引起症状,5例(18%)认为是两平面引起症状,减压手术仅在认为引起症状的1~2个平面进行。虽是两平面狭窄,但仅行一平面减压手术,术后效果与两平面狭窄者相似〔6〕。2.4 植骨融合问题近年来,对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后行融合的作用讨论较多。减压后没有同时行植骨融合术,已有并发腰椎滑脱的报告,减压同时行小关节全切,术后腰椎滑脱多达2 倍,是术后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同时行植骨融合术,使手术复杂化,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增多,康复时间延长,一般认为同时行脊椎融合术对患者康复无益〔1〕。下列因素应考虑需同时行植骨融合术〔1、2、6~11〕2.4.1 伴有退行性椎体滑脱 Laus等人报告单纯减压取得成功。这表明由于椎间隙变窄和增生性骨刺的作用,该阶段可获得自然稳定。然而,另有资料表明,同时行滑脱阶段融合,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Postachini等人报告16例术前有滑脱,术后随访8.6年的结果,其中6例单纯减压,另10例同时行融合术,发现未行融合者骨质长入椎管较多,临床效果不及同时行融合者。近年来的文献分析资料表明,若同时行滑脱阶段融合,可获得更满意的手术效果〔1.5〕。Postacchinit 和Cinotti等人发现,术后骨质增生在腰椎单纯减压未同时滑脱阶段融合者较常见。2.4.2 伴有脊柱侧凸或后凸对腰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广泛减压,有造成脊柱失稳或畸形加重的可能。很有必要同时行关节融合术。但并不是所有椎管狭窄伴侧凸后凸者均行融合术,是否同时行融合术,取决于4个方面:①应考虑弯曲的柔韧性。如果在侧屈位X线片显示弯曲可部分纠正,单纯减压有弯曲发展的危险。②弯曲是否为进展性,若有进展就有融合的指证。③伴有椎体侧方滑脱,表明该阶段不稳定,单纯减压会加重不稳定。④侧凸凹侧有明显的神经受压时,行凹侧椎板和部分小关节切除,难以达到凹侧神经充分减压,扩大减压需考虑融合术〔1〕。2.4.3 同一平面复发性椎管狭窄当确定再次行手术治疗时,应考虑同时行关节融合术。因再次手术需增加小关节的切除,以扩大侧隐窝和中央椎管,小关节切除超过50%会导致阶段性不稳,特别是小关节向矢状面倾斜时。复发性椎管狭窄伴有医源性滑脱时,再次手术必然要考虑植骨融合,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2.4.4 小关节去除过多由于手术时小关节切除或切除>50%会引起不稳定,应同时行脊椎融合术,以防术后脊椎不稳或疼痛。如果至少有一侧小关节的完整性保留,脊椎的稳定性就能维持。但是,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单侧小关节切除后(表明节阶活动性明显增加),即使另一侧完整性良好,也将会发生不稳定,单侧或双侧小关节内侧部分切除 (<50%),对脊椎的稳定性影响甚微〔13.14〕。2.5 脊柱内固定植骨融合是否同时应用内固定器械争议较多。内固定的目的是:①纠正脊柱畸形;②稳定脊柱;③保护神经组织;④降低融合失败或提高融合率;⑤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因而其适应证为:①稳定或纠正侧凸或后凸畸形;②2个或2个以上平面行较为广泛的椎板切除;③复发性椎管狭窄且伴有医源性椎体滑脱;④屈伸位X线片显示,椎体平移超过4mm,成角大于10°时。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应以短阶段固定为主,根据术者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滑脱行融合术时,同时行内固定是有益的〔15~17〕。2.6 手术疗效腰椎管狭窄行手术减压的疗效普遍认为较好〔1.5.12〕。文献中取得疗效满意的差异较大(26%~100%),不少作者的结果表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随时间推移又有加重的趋势。在一组研究中,20%术后获得短期满意疗效,平均8.2年症状又复发。另有一组,27%术后初期疗效尚好,5年后症状又加重。 Katz等人发现,不论减压融合与否,75%效果满意持续7~10年后,23%需再手术。术后远期疗效差的易患因素包括:全身一般情况差和曾行单平面椎板减压。症状复发可以是原手术部位狭窄复发、邻近平面狭窄有发展和腰痛伴腰椎不稳。相反,也有作者报告一组病例,术后平均13年的临床结果满意优于平均7年者〔18~20〕。2.7 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2.7.1 糖尿病对腰椎管狭窄手术减压后的疗效影响,文献所报告的差异较大。在一组报告中,糖尿病术后疗效差的比例较大,易发生术后伤口并发症。优良率仅为42%,而无该病者为91%。另有一组报告却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72%),无该病者为80%。有资料表明:术后减轻与活动有关症状的疗效与无该病者相似,但对减轻下肢持续疼痛与感觉异常的疗效不肯定。这是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本身残留神经症状〔1〕。2.7.2 其他因素满意的手术效果取决于:①病人选择适当;②术式确定正确;③术中操作精细。Katz等人报告194例手术结果,其中40例疗效不满意,认为主要原因为:① 术前全身情况差;②存在多种疾患;③背部症状较下肢症状突出。④以往腰椎有手术史者,腰管狭窄术后的疗效受影响。已有资料表明,在腰椎手术中发生小关节骨折是发生晚期腰痛的一种潜在因素。3 结 论尽管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解剖异常、临床症状和自然发展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许多治疗方法的科学性仍未得到充分的证实。理疗、药物治疗和硬膜外激素封闭的疗效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硬膜外激素封闭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虽有硬膜外血肿、感染和化学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但在非手术治疗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不少作者认为,具有相对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非手术治疗对大多数病人减轻症状仍是有效的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相关的自然发展过程仍需进行前瞻性随机研究,其方法仍需要改进,以提高对其相关的自然发展过程的认识。近年来,倾向有限减压的术式,以保留脊椎后部稳定成份,降低短期并发症,但是,由于狭窄复发和邻近平面狭窄的发展,产生远期失败率却较高。对腰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和滑脱时,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减压术后同时行融合术是妥当的。减压后行椎弓根短阶段固定,可提高融合率,避免了长范围固定。最好的方法是选择对病人有利的术式、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提高疗效,这仍是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不严重,好治,不过你要找对治疗方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手机版更便捷
腰腿痛是腰椎管狭窄吗?
  腰椎伤腰腿又痛又麻甚至跛行  多年持续超负荷消耗体能的人年纪大后会出现腰腿疼痛,开始是尚可忍受的疼痛,随着年纪的增长,腰腿牵扯性疼痛会越来越重,甚至导致寸步难行。这是腰椎已经严重出问题、腰椎椎管已经变窄的表现。腰椎椎管狭窄是椎管狭窄在腰椎部位的表现,它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的腰痛,有时疼痛可放射至下肢,一般先有腰痛,逐渐出现腿痛,少部分人会有下肢麻木发冷无力、肌肉萎缩、大小便障碍等严重症状,甚至出现间歇性跛行。  值得一提的是,神经性跛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当腰椎处于伸直位时症状加重,而弯腰时缓解。这是因为当腰椎伸直时腰椎管的容积变小,前屈时则变大,许多椎管狭窄患者在手扶轮椅或购物车行走时感觉正常,直立时疼痛反而加重。  由于椎管狭窄症是一个慢性的退变过程,早期症状常不明显,患者常有不十分明确的慢性腰痛史及轻度活动受限。这些症状往往在活动或工作后加重,休息后得以缓解,但腰部和臀部的疼痛通常不易立刻消失。这就好比年久失修的自来水管,由于内壁生锈,管壁增厚,管腔狭小,出水越来越小,终致管腔阻塞,水流中断。由于症状较轻,许多患者没有放在心上,认为是人体老化的正常现象。  影像检查必不可少  腰椎椎管狭窄如果不注重保养和及时治疗,病情会持续加重。一般情况下,病人可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推拿、运动等康复疗法,主要是活血舒筋、松解粘连,以缓解症状;手术治疗目前以微创手术最受欢迎,即在专业设备下通过切除椎板、关节突、韧带等结构来扩大椎管容积、解除神经压迫,根除病根。  具体治疗方案需在进行专业的影像学检查之后才能进行。如通过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腰椎椎体退变程度、增生在哪一节椎体,腰椎有无畸形或有无合并其他椎体病变。如果伴有腰椎滑脱或侧弯畸形,手术治疗时一定要选择先进专业的技术设备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这样才可有效避免椎体不稳等并发症。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如何治疗  由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造成了椎管容积变小,在治疗上,多数医生主张采用手术治疗。但对早期症状比较轻的病例可试用非手术疗法。  1、非手术疗法  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主要使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但这些药物如果长期服用会产生诸如消化道刺激、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功能锻炼也是非手术疗法的一部分。患者可通过健身器材和一些特殊保健操等方法,活动腰椎关节、伸展肢体。这些方法安全性好,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各类理疗可以进行拉力疗法、腰肌强度锻炼和无氧健康训练等。针对软组织理疗的方法还有红外线、超声热疗等项目,主要是改善腰部肌肉和神经组织的血液循环,因此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疼痛的作用。  上述多种非手术疗法只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当疼痛发展到持续地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时,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疗法  近年来,微创手术方法进入脊柱外科领域,如椎间盘镜、射频椎间盘消融、激光椎间盘消融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显微镜治疗这样的患者,我们就可以减少患者的创伤,通常情况下皮肤切口只有不到一厘米,通过很小的皮肤切口我们就可以将患者突出的病变髓核摘除掉,缓解患者症状。而且患者术后恢复非常快,术后一般伤口愈合因为窗口很小,愈合很快。微创手术不仅手术中是安全的,愈后也是良好的,就风险来说也最低的。  手术过程当中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性,因为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的,对很细微的神经解剖结构分辨得很清晰,所以避免了这些结构的损伤,减少了手术风险。而且它的效果好,可以在显微镜下减压更充分,可以把所有在显微镜下看到压迫神经的结构完全切除掉,减压很充分。  另外对脊柱的创伤很小,打开很小的椎板,创伤很小。同时,病人恢复也快。尤其这样的老年患者如果进行传统手术两周才能离床活动,微创手术第二天就可以离床活动,第三天第四天可以出院回家。  每天锻炼坚持可防腰椎管狭窄  要预防腰椎管狭窄,需要首先维持正常腰椎的曲度,可以通过在家中的适当锻炼进行改善。如果腰曲度大了,应每天坚持弯腰和双手抱膝的床上锻炼,每天锻炼50-100下,一个月后,就会感到双腿有力,间歇性跛行也少了;如果是腰曲度小了,趋于变直,就锻炼后伸腰背的办法,或在床上仰卧、屈膝、挺腹,每天练50-100次,锻炼一个月,也可使早期腰椎管狭窄的症状减轻甚至消失。腰部劳动强度大的人,工作时应配戴有保护作用的腰带,防止腰椎负荷过大。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播放(3363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
播放(48471)
│中日友好医院
播放(25255)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播放(20534)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浙江省人民医院
阅读(1724)
│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阅读(2795)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阅读(1369)
│浙江省人民医院
阅读(4757)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863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沪)-经营性-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1748号
所有权归属:新疆有来健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沪ICP备号-4 Copyright (C)2018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椎管狭窄腿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