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昙花一现的现什么意思还是长久之势,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走向何方

感谢赞赏!给好友秀一下吧
内容棒,扫码分享给好友
盘点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行业繁荣是昙花一现还是星火燎原?
纵观2014年,资本市场看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纷纷入驻,这使得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规模增长机会。一、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整体统计分布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共计169起,获得融资的企业数为150家,融资金额约为23.31亿美元。据中申网监测数据显示,在169起投融资案例中,有105起没有披露具体融资金额,但有90起披露了融资规模。获得融资的150家企业中,17家企业获得多轮融资,15家获得两轮融资,2家获得三轮融资。二、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融资币种分布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上美元融资59起,融资金额约为107,154万美元,占总金额的45.97%。人民币融资95起,融资金额约为781,889万人民币,占总金额的54.03%;未披露投资币种及金额的有15起。中申网CEO叶霆宇表示,2014年里,中国的互联网和金融企业都在互联金融领域动作颇大,资本市场更是风起云涌,纷纷投资互联金融企业以此作为进入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跳板,这使得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三、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融资时间分布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从融资时间上分析,9月单月融资案例数最多,为22起,占全年融资案例的13.40%;12月单月融资金额最高,约为67,678.47万美元,占全年融资金额的29.30%,主要由于快钱卖身万达拉高了单月的融资金额;4月由于恒生电子被近33亿元收购,导致该月成为2014年融资金额单月次高。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9号,下称“39号文”),提出“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尽快出台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指导意见。39号文从侧面肯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对金融改革的积极意义。各项政策的利好刺激了2014年Q4互联网金融融资高潮的到来。四、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投资方分布据中申网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有131家在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较为活跃,投资笔数最多的为IDG、红杉资本、联想控股、经纬中国、源码资本、险峰华兴、盛大资本、华创资本。未披露投资方22起,占比13.02%;IDG参与投资12起,占比07.10%;红杉资本参与投资10起,占比5.92%;联想控股参与投资9起,占比5.33%;经纬中国参与投资7起,占比4.14%;源码资本、险峰华兴、盛大资本、华创资本参与投资6起,占比3.55%;真格基金、蓝驰创投、宽带资本、高榕资本、晨兴创投参与投资3起,占比1.78%。叶霆宇认为,IDG、红杉资本对互联网金融的投资源于符合自身原有的投资领域以及对新生力量和新商业模式的关注。联想控股对互联网金融的投资案例中透露出一丝为集团互联网金融布局探路的意味;比如战略投资翼龙贷,战略投资不同于财务投资,主要依靠于企业长远的发展而最终获利;纵观联想近几年投资“新兴金融”已经成为其投资主线。五、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企业类型分布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获得投资最多的企业类型分别为金融服务类、网贷类、支付类。金融服务类企业融资金额为65,834.1033万美元,占互联网金融领域融资金额总数28.25%;网贷融资企业类金额62,837.3425万美元,占26.96%;支付类企业融资金额42,965.46万美元,占18.43%。其中恒生电子和快钱被大额收购对金融服务类、支付类企业融资起到大幅拉高作用。2014年各路资本逐鹿互联网金融,网贷类和金融服务类企业受到的市场关注度最高。尽管2014年P2P跑路现象频频发生,但是资本并未因此止步。六、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融资额度分布据中申网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169起融资案例中,融资案例最多为C等级(100——499万美元),56起;融资金额最高的为E等级(1000——4999万美元) 65,524.48万美元。初创型企业融资普遍都在百万美元级别;2014年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崛起,导致处于百万美元级别融资额度的案例骤增。七、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融资轮次分布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上A轮融资案例数量最多;其中49起为天使融资,83起为A轮融资,20起为B轮融资,6起为C轮融资,4起为收购融资, 5起为战略投资融资,2起为没有披露融资轮次信息。按轮次金额分,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上融资金额最高的为收购类案例,涉及金额85,344.64万美元,占比36.62%。被收购的四家企业分别为恒生电子、中国典当联盟网、快钱包、快钱。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非常热闹,投资收购战果累累。频频曝出的融资消息也给互联网金融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但互联网金融行业尚未有规模性盈利,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介入,行业的成本水涨船高。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旧是金融,利润最终依托实体经济而产生。如果互联网金融的暴利脱离了实体经济和劳动生产率,那么会把行业带入赌博心态,最终深陷泡沫经济的泥潭,行业繁荣自然也将成为一种短期现象。八、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项目地域分布据中申网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上融资金额和融资案例数量最多的均为北京,其次为浙江、上海、广州。四者在融资金额上分别占比31.81%、29.96%、24.77%、9.91%;在融资案例上分别占比51.48%、7.69%、18.34%、14.20%。2014年互联网金融投融资依旧发生在经济和互联网发达的北上广浙四省,这四省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各地通过出台互联网金融政策争夺优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资源,吸引企业落户,这对企业融资地域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九、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发展趋势趋势一:跨入资本时代2014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监管层频频发声暗示监管态度。2015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就表示正和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将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框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协调。互联网金融政策呼之欲出,监管部门接下来将对非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采取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行业发展趋势将现端倪。随着互联网金融相关政策的相继落地,行业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优质的企业将释放出更大的爆发力。届时,手握资本、长期处于观望的投资机构和个人游资必将大规模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将跨入资本时代。趋势二:股权众筹受青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建立资本市场小额再融资的快速机制,开展股权众筹的融资试点”。证监会则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股权众筹”的出现具有积极意义。股权众筹在获得来自监管层的身份认同,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增加了一个出口。在随后的中国证券业协会下发的《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虽然引发行业争议,但是也应证了一直游离于非法集资边缘的股权众筹终获重大突破。随着政策利好密集发布,股权众筹将会涌入更多的行业巨头和社会资本参与其中。趋势三:行业躁动明显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让企业、创业者看到了驱动自身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虽然真正能享受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红利的人并不多,前赴后继的投入却大有人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浪潮袭来,稍有不慎就错过了最佳的进入时机,也意味着会错过唾手可得的利润。因此,金融类创业型公司的融资情况将会变得乐观,在资本市场逐鹿中原疯狂发展的背后一定存有金融风险、运营风险的迅速膨胀整个行业也变得躁动异常。十、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收购金额最高和融资金额最高的公司案例一:收购金额最高——恒生电子日,恒生电子发布公告称马云绝对控股的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受让恒生集团100%的股份,合计交易总金额约为 32.99 亿元人民币。本次交易完成后,浙江融信将通过恒生集团持有恒生电子 20.62%的股份。同时,恒生电子创始人及现高管团队仍合计持有恒生电子约 10%的股份。浙江融信32.99 亿元人民币收购恒生电子,成为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上最高的收购金额。案例二:融资金额最高——人人贷日,人人贷获得挚信资本领投的1.3亿美元的A轮次融资。挚信资本领投6500万美元,其他投资人合共6500万美元。投资对象是人人贷的母公司“人人友信”,后者于2011年由“人人贷”和线下金融服务公司“友信”整合而成。人人贷获得的1.3亿美元融资,成为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上最高的融资金额。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107800.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最多15字哦
后参与评论互联网金融的这些细分领域,2017年大有可为 : 经理人分享
互联网金融的这些细分领域,2017年大有可为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闫瑾 岳品瑜刘双霞
“无互联网不金融,无移动不金融”,互联网金融繁荣发展三年多后,监管落地、行业逐渐成熟、砍掉不合规业务、发力集团化、转型Fintech公司,成为2016年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方向。2017年互联网金融业态更加丰富、领域范围更加广泛,“风口说”再次升起,那么究竟哪些领域在新的一年大有可为,哪些领域仍然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2017年这一行业的真假风口又有哪些?
真:风口一 互联网银行迎机遇期
今年1月5日,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接到银监会批复,同意在北京市筹建百信银行。同在1月5日,银监会印发《关于民营银行监管的指导意见》,针对民营银行关联交易管理、股权管理、股东监管等重点领域提出监管要求。截至目前,包括5家试点银行在内,银监会共批准筹建17家民营银行。业内人士认为,民营银行发展步入改革发展的机遇期。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表示,今年互联网银行或网络银行是一个比较大的方向。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以及传统金融机构对互联网业务的不断深入,BAT或者互联网企业想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有更大的发展,互联网银行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之前布局不太多,现在放开了民营银行的口子,各方势力都在布局。不过,也有专家指出,2017年是互联网民营银行逐渐布局的阶段,真正的业务大进展应该要等到2018年。
风口二 消费金融细分领域
消费金融并不是新生事物,而且范围极其广泛。在2016年消费金融的细分领域开始出现,在北京商报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的细分领域仍然是今年的风口。乐信集团CEO肖文杰认为,聚焦于资产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由于与传统金融机构冲突较小,政策阻力小,并且极大提升了传统金融体系的效率,发展空间较大。
“像消费性贷款在各贷款比例中占比低,这个比例有再上升三四成空间,这一点反映了消费金融的增长潜力。”易观分析师李子川直言。紫马财行CEO唐学庆表示,伴随利好政策出台,消费金融的市场需求逐步释放,超前消费观念空前普及,因此2017年消费金融牌照的发放有望稳步增多。麻袋理财研究院相关分析人士认为,2017年互金行业的真正风口还在消费金融,更多平台将深耕细分领域。网利宝CEO赵润龙也指出,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整个行业市场机制仍不成熟,法律不够健全,越来越多企业涌入,市场规模不断扩张,消费金融行业也面临着众多挑战。
风口三 线上不良资产处置
如今,坏账率已经成为各家互联网金融公司“难以言说的痛”,清收不仅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风控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信贷风控末端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7年清收市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线下清收、暴力催收,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通过大数据做起了线上不良资产处置。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随着不良资产的持续暴露,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也有很大的业务空间和机遇。同样,网贷之家首席分析师马骏也认为,线上不良资产处置是最具风口特征的行业。美利金融相关负责人也认为,近期被广泛关注的“不良资产处置、互金ABS、个人征信牌照、民营银行”等,也将成为201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新的发展机会。在资易通CEO盛洁俪看来,如今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的快速崛起,产生了很多信用类不良资产,它们普遍具有金额小、数量多的特点。
风口四 互联网化金融资产交易
随着政策层面对互联网金融实施“穿透式”监管,大量平台主动退出,一些运行良好的优质平台则借机扩张,进一步深入金融领域,涉足金融资产交易。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翰认为,互联网对金融资产交易的改造,也是发挥了互联网优势,有效引导行业逐步触网,进入互联网时代。从这个角度看,正是解决了金融资产交易的诸多痛点,互联网化金融资产交易,将大有可为。
以太高级投资经理谭佳庚认为,互联网金融未来也会逐渐趋于集约化,各类线上线下金融机构独立发展,缺少跨界的专业化金融资产交易方式;机构间产品交易类似赌场,产品提供方和资金提供方类似赌徒,宏观经济下行赌场抽水式的盈利模式更稳妥。所以由于机构间交易系统要求交易在不同金融机构甚至是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间进行,如果能做到与金融机构内部系统打通接口,将会在用户体验上占据绝对优势。
假:伪风口一 大数据风控“纸上谈兵”
和传统的金融机构风控主要依靠人力以及一些硬性指标不同的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互金平台风控开始转向大数据分析,似乎大数据风控也成为了互金行业的一大风口。然而,大数据风控的行业现状是,大部分平台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仅停留在资源的获取上,对数据的利用程度并不充分。新联在线COO陈智诚直言,大数据风控为一个伪风口。
他表示,很多平台2016年都在号称转向消费金融,做大数据风控模型。但是实际上这些所谓大数据风控模型都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借贷生命周期,当中的评分标准、分级制度、对应放贷额度、逾期率等所谓的模型都还没有经过实际还款周期的检验(消费金融的还款周期一般是1-3年),更没有到风险暴露期,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风控模型都只是纸上谈兵,甚至有不少平台为了快速做大获取融资,主动降低风控要求。不过,易通贷CEO康文认为,大数据风控确实是有前途的风口,因为目前大数据数据量积累、数据互通问题都在慢慢得到解决。
伪风口二 区块链停留“概念阶段”
自央行肯定区块链技术以来,不仅不少传统金融机构加大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专门研究,各大区块链技术研究院拔地而起,区块链技术也成为了互金平台布局的一个方向,似乎区块链也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一大风口。不过,薛洪言认为,就2017年而言,区块链应用应该是个伪风口。区块链技术应用仍处于实验室探索阶段,短期内还难以大规模地应用于业务实践之中。马骏同样认为,区块链还是留在概念阶段,没有很好的应用。尹振涛表示,区块链金融还是停留在概念阶段,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基本上没有,下一步还要看理论支撑有多大/企业能投入多大。能不能说是风口也不好判断。
伪风口三 智能投顾缺乏生存土壤
2016年春天,谷歌“阿尔法狗”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不仅带火了人工智能行业,还捧红了金融界的“智能投顾”概念。所谓智能投顾,是利用大数据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对投资者量体裁衣提供投资建议。
“智能投顾”概念大热之后,不仅成为不少平台标榜自身的武器,也成为各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论坛必然涉及的话题。但是在热炒之后,不少分析人士也指出,智能投顾在国内缺乏生存土壤,并没有真正落地。赵润龙表示,目前P2P平台推出的智能投顾业务,多数还局限于将客户资金分散投资到不同的P2P借款标的里,这与真正的智能投顾还有差距。另外,有的平台打着智能投顾的旗号,在无牌照的情况下销售证券投资基金产品,由此引发了外界对智能投顾的资质和技术的质疑。康文也直言,智能投顾虽然在国外已经有一些应用,但由于中国金融体系本身的投资渠道和产品不够多样化,所以没有生存的土壤,难以发挥作用。
伪风口四 聚合支付生死年
在2016年,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日子并不好过。来自监管机构的罚单和重磅政策齐飞,银联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强势进入,在此背景下,创新支付模式——聚合支付被不少行业人士热捧,将之视做支付行业的颠覆者。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提醒,聚合支付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将死于清算牌照放开。
聚合支付,或者称为第四方支付、融合支付。它从事“支付、结算、清算”服务之外的“支付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市场已经出现了30多家聚合支付企业。薛洪言表示,聚合支付工具做的事情其实就是获得清算牌照后的网联平台的基础功能,所以,在网联上线前,聚合支付有发展的空间,网联上线后,聚合支付首先就面临合规问题,即没有清算牌照但做着类似的事情;而且,有了网联,商户直接接入网联POS就可以实现对所有第三方支付工具支持,聚合支付自然没了空间。
延伸阅读:预判2017新金融: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方法论…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洪偌馨
过去一年的种种变数把新金融这个年轻的行业推至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以预见的是,步入2017年的新金融行业并不会跟争议和挑战挥手作别,合规化的过程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蜕变”之旅,过去几年累积的风险还将继续释放,行业去“泡沫”、洗牌的进程仍将持续。
同时,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也将走过业务和公司发展的探索期、“青春期”,逐步进入成熟期,准备接受资本市场的检验。但这个迈向IPO的过程并非坦途,从上市地点的选择,到商业模式的合规性,再到资本的认可程度,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另外,经过前几年的铺垫和酝酿,包括农村金融、互联网保险等“潜力股”也有望在2017年爆发出活力,而去年已经初见苗头的新势力——消费金融、民营银行等也将继续成为热点。
新年伊始,馨金融梳理了2017年新金融的六个趋势:
01 互金行业继续“去泡沫”
很多人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2016年中国的新金融行业,“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共同伸向了这个曾经野蛮生长的行业,搅动风云。
在行业的进入门槛变高、合规成本增加以及巨头扩张的压力之下,疯狂涌入的热潮开始退去,妥帖而体面地主动退出成为许多公司在2016年的选择。
以P2P行业为例,****数据显示,截至日,能够检测到的P2P借贷平台共4,800家,其中正常运营的仅有1,613家(占到33.6%的比例),环比下降3.9%。
2016年4月互金专项整治活动开幕以来,新上线平台持续减少,11月仅上线2家平台,而转型及问题平台数量持续维持高位,整个行业都处在迅速的“瘦身”过程中。
与此同时,2016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一直处于“资本寒冬”之中,对于看不到清晰商业模式和盈利可能的互金企业,资本已经丧失了热情,曾经为了拉动股价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上市公司们也在持续“甩卖”持有的股份,熬不过的“资本寒冬”成为了许多互金平台的催命符和行业泡沫破裂的前奏。
而在201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洗牌和重整还将继续发酵。除了监管政策的进一步落地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之外,一些高估值的“超级独角兽”也开始承压。
上市前融资次数太多、每轮融资估值都呈现戏剧性增长让这些公司的上市之路愈发难走。换言之,在资本充裕的时间点完成融资,在“资本寒冬”最严峻的时间点要求变现,或许将成为2017年戳破行业“泡沫”最尖锐的那根针。
02 第一波上市潮出现
如果把2013年算作互联网金融爆发的“元年”,新金融行业在2017年即将进入高速发展的第5个年头。
除了监管落地、行业洗牌等趋势的明晰,一批商业模式成熟、掌握牌照和流量优势的公司们也即将进入成熟期。2016年末,蚂蚁金服、众安保险、陆金所等巨头以及拍拍贷、信而富等早期P2P公司中的代表都传出了筹谋上市的消息。
以其中媒体和市场关注度最高的蚂蚁金服为例,关于蚂蚁金服拟于2017年上市的消息在过去的一年里从未停止。早在今年6月,阿里巴巴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澳门出席某活动时曾公开表示“很希望”蚂蚁金服赴港上市。
而在今年11月,马云以及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均强调此计划并非必然。马云表示,香港上市架构落后,缺乏创新精神,只有香港准备好改革时,蚂蚁金服才会考虑登陆香港。
另一家陆金所的情况与与蚂蚁金服大抵相似,近一两年来上市传闻不绝于耳。目前,参与陆金所控股IPO的四家投行花旗集团、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中信证券已经进场开始尽调,并计划于明年一季度向港交所递交A1上市申请表。
此外,包括众安保险、拍拍贷、信而富、以及另外几家新金融领域的公司也传出了在进行审计和尽调。但对于上市传闻,这些公司并没有给出过正面的回应,大都表示“不予置评”。
作为近几年中国成长最快的一个行业,新金融领域中的领军企业,不管是业务规模、还是发展程度都到了迈入资本市场的阶段。只是眼下,不管是上市地点的选择,还是商业模式的合规性,不管是增长的可持续性,还是资本的认可程度,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2017年,巨头们的上市之路到底会如何推进,可能是最有悬念也最值得期待的一件事了。
03 互联网资管的规范
去年末的招财宝事件带出了一个新命题,那就是随着互联网理财行业(或者称互联网资管行业)的发展,其商业模式,以及操作过程中的风控、増信、杠杆等所引发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新金融行业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无论是投资人们的需求还是一些互金平台的发展重心都开始从单纯的“理财”转向外延更广、专业度更高的“资产管理”。
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参与打乱了资产管理行业原有的产品门槛和牌照壁垒。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之前,银行和信托公司是非标准化产品的主要提供方,而券商、基金、保险则是标准化产品的主要提供方。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互金平台已经成为新的非标产品提供方,PPP、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股权众筹、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保理、融资租赁等均构成了互联网资产管理产品的重要创新品类。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资管市场规模已经很大,长远来看发展潜力更大,但如何规范却成为一个关键命题。
互金平台资产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风险的多样化,资产质量参差不齐、平台的资产管理能力、风控能力、客户辨识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以及投资者本身的成熟度和风险承担能力有待商榷,这些都在倒逼资管行业的监管逐步完善。
2017年,互联网资管市场如何在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迈向合规化,产品的交易结构及底层资产的信息披露在互联网端的信息披露如何更加透明,以及评估投资人的KYC体系(Know your customer)如何更合理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04 “潜力股”的成长期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早期,许多所谓的“风口”存在时间都很短,因为互联网金融的进入门槛较低,每一个机会出现之后都有许多公司一拥而上,将一片“蓝海”瞬间厮杀成一片“红海”,曾经风光无限的P2P行业就是最佳例证。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断言新金融行业里已经没有机会了。相反,这一两年内,除了已经爆发的新势力,还有一些不可忽略的潜力股,它们正在蛰伏、酝酿着拓宽新金融的赛道。
比如继消费金融之后的又一个万亿级市场——农村金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5)》、《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中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农村市场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一份公开资料显示,去年以来,宣布以“‘三农’领域”为业务重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少于20家,其中不少已经完成B轮融资。从新金融巨头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到基于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在农村金融的布局都已经初见雏形。
一方面,这些企业通过线下渠道获客,场景深入到农资农机购买、农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数据审批,提高效率、扩大服务范围。
除了农村金融,近两年迅速崛起的另外一个市场是互联网保险。
在2013年,国内互联网保险规模只有300亿元,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保险公司只有59家。到了2016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已经达到2234亿元,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超过100家,涨势惊人。
当然,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与资本的助力也不无关系,从2014年到2016年7月,互联网保险行业共发生55起融资事件。其中2015年增长明显,共有29起互联网保险投资事件,相比2014年增长262%。
农村金融与互联网保险都处在蓄势待发的“井喷”前夜,2017年或许会在市场增量上再次迎来突破。另外,消费金融、民营银行牌照数量逐步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明年也是这两个细分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05 金融+科技的爆发期
在2016年,馨金融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解析整个新金融行业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的蜕变。《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公司都不见了,而“金融科技”公司遍地开花?》
相比“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这个词更聚焦于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并强调它们对于提升金融效率和优化金融服务的重要作用。
根据麦肯锡的数据,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领域的资金高达191亿美元,是2011年的近8倍。过去5年,超过4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这个领域。在强势资本的支持下,全球已有超过20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
虽然此前行业内对于金融科技的使用程度,包括大数据真正发挥效用的能力一直有所质疑,资本与创业公司的迅速涌入也有“泡沫”嫌疑,但这些并不能掩盖金融与科技正在深度融合的趋势。
尤其,随着这些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完成了前期的数据积累以及金融与科技的初步磨合,下一步就是拓展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科技的应用也逐渐渗透到资产的获取、风控、贷后管理等全流程,金融科技能力将成为新金融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2017年,平台之间的“流量之争”或许仍在,但是“金融科技”之战才是决定公司未来命运的关键。
06 金融牌照“集邮”期
互联网金融发展到这个阶段,现在你问十家互金公司,起码八家会告诉你下阶段的重点之一是:拿牌照。
除了早期已经率先卡位的BATJP(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平安集团)旗下的互联网金融板块,今年逐步走入大众视野之内的一些脱胎于行业巨头的金融平台也都在积极“集邮”。包括万达、恒大等地产业巨头,海尔、美的等制造业龙头企业,小米、美团、乐视等互联网公司等都在近两年年收获了不少金融牌照。
例如,苏宁云商旗下的苏宁金融,目前已拿下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小贷公司、商业保理、基金支付、基金销售、私募基金、保险销售、企业征信、预付卡、海外支付、融资租赁等12个行业牌照(包括备案资质),加上最近收获的民营银行牌照,共计13张。
此外,在金融领域野心勃勃的万达、小米,新进入的美团等都在不惜血本地申请和收购牌照。其中,万达已经拿下了第三方支付快钱、网络小贷牌照,参股了银行、百年人寿、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等。
小米则在今年大手笔收购了第三方支付牌照,落户重庆的小米小贷也拥有互联网小贷牌照,同时还与联合新希望集团、红旗连锁共同发起成了民营银行。美团也后来居上,接连收获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参股了民营银行。
据业内人士介绍,常见的金融牌照可分为大牌照和小牌照,大牌照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小牌照如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小贷公司、保理公司、基金代销、保险经纪等。
大牌照申请难度很大,多数企业集团心有余而力不足。小牌照方面,随着申请机构的增多,包括过去门槛较低的基金代销、保险经纪等,难度也略有提升。与此同时,监管也在加紧规范这些牌照的用途。
例如最近上海金融办就发布了《上海市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专项监管指引》,对“互联网小贷”的定义,公司的设立条件,业务开展资质等重新做了阐释和界定。
互联网金融强监管的思路已经明晰,在互联网金融没有专属牌照的情况下,一切跟其业务有相关性的金融、类金融牌照都会成为互金企业抢夺的重点。与早期先上业务抢占市场的策略不同,去年大举布局互金业务的公司基本都是先拿牌照再上业务。2017年,金融牌照的抢夺必然会愈发激烈。
互联网金融观察(ejr007)
您的随身互联网金融智库!
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2015年度十大人气自媒体!
自媒体联盟WeMedia成员!
注意!千万别买这些保险!保险黑幕大揭底
市场上那么多种保险产品,是不是买得越多就越好?买得越多就赔得越多?关注每天财技,资深理财师囤姐带你揭底保险黑幕,注意哪些保险不能碰!快速学习如何更划算的买保险,每天让你get到一条理财新内容!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昙花一现为韦陀下一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