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浓度为0.1mol lhf05mol每升的一元酸的PH是多少

高中化学 COOCO.因你而专业 !
你好!请或
使用次数:3
入库时间:
室温下向10 mL 0.1 mol·L-1NaOH溶液中加入0.1
mol·L-1的一元酸HA,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示溶液中c(Na+)&c(A-)&c(H+)&c(HA)
B.a、b两点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C.pH=7时,c(Na+)=c(A-)+c(HA)
D.b点所示溶液中c(A-)&c(HA)
解析:选D。A.a点所示溶液中NaOH和HA恰好反应生成NaA,溶液的pH=8.7,呈碱性,则HA为弱酸,A-水解,则溶液中的粒子浓度:c(Na+)&c(A-)&c(HA)&c(H+)。B.b点时为NaA和HA的溶液,a点NaA发生水解反应,促进了水的电离,b点HA抑制了水的电离,所以a点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于b点。C.pH=7时,根据电荷守恒:c(Na+)+c(H+)=c(A-)+c(OH-),c(H+)=c(OH-),所以c(Na+)=c(A-)。D.b点酸过量,溶液呈酸性,HA的电离程度大于NaA的水解程度,故c(A-)&c(HA)。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试题答案和解析,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搜索功能。百万题库任你搜索。搜索成功率80%& 室温下向10mL0.1moloL-1NaOH溶液中加入0.1
本题难度:0.60&&题型:选择题
室温下向10mL&0.1moloL-1NaOH溶液中加入0.1moloL-1的一元酸HA,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示溶液中c(HA)>c(A-)B、a点所示溶液中c(Na+)=c(A-)+c(HA)C、当加入HA溶液10mL时,c(OH-)<1.0×10-7moloL-1D、b点所示溶液中c(Na+)>c(A-)>c(H+)>c(HA)
来源:2016o连江县校级模拟 | 【考点】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2014春o北京校级期中)某化学小组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原理】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实验内容及记录】实验1、2、3、4按下列表格药品用量实验,并都加水稀释至10mL,假设加水后两者开始反应(下面实验同),均在室温下观察溶液颜色褪去时间,并记录如下:实验编号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来源:学§科§网Z§X§X§K]室温下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需时间/min0.6 mol/LH2C2O4溶液0.2 mol/L KMnO4溶液3 mol/L稀硫酸13.03.02.04.023.02.02.05.233.01.02.06.4请回答:(1)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2)利用实验1中数据计算,用KMnO4的浓度变化表示从反应开始至颜色褪色这段时间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υ(KMnO4)=&&&&mol/(Lomin).(3)该小组同学根据经验绘制了n(Mn2+)&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但有同学查阅已有的实验资料发现,该实验过程中n(Mn2+)&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应如图2所示.该小组同学根据图2所示信息提出了新的假设,并继续进行实验探究.①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是&&&&.②请你帮助该小组同学完成实验方案,并填写表中空白.实验编号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室温下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需时间/min0.6 mol/LH2C2O4溶液0.2 mol/L KMnO4溶液3 mol/L稀硫酸43.03.02.0&t③若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成立,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2014o南昌模拟)直接氧化法制备混凝剂聚合硫酸铁[Fe2(OH)n(SO4)3-n2]m(n>2,m≤10)的实验流程如下:已知:盐基度=-)3n(Fe)×100%.式中n(OH-)、n(Fe)分别表示PFS中OH-和Fe3+的物质的量.所得产品若要用于饮用水处理,需达到盐基度指标为&8.0%~16.0%.(1)实验加入硫酸的作用是&&&&.取样分析Fe2+浓度,其目的是&&&&.(2)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方法为&&&&.若溶液的pH偏小,将导致聚合硫酸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填“偏高”、“偏低”、“无影响”)(3)氧化时控制反应温度为50~60℃的原因是&&&&.(4)聚合反应的原理为m[Fe2(OH)n(SO4) 3-n/2]?[Fe2(OH)n(SO4) 3-n/2]m,则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产品盐基度的测定方法:Ⅰ称取m&g固体试样,置于400mL聚乙烯烧杯中,加入25mL盐酸标准溶液,再加20mL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摇匀,盖上表面皿.Ⅱ室温下放置10min,再加入10mL氟化钾溶液,摇匀,掩蔽Fe3+,形成白色沉淀.Ⅲ加入5滴酚酞指示剂,立即用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oL-1的氢氧化钠标准液滴定至终点,消耗体积为VmL.Ⅳ向聚乙烯烧杯中,加入25mL盐酸标准溶液,再加20mL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摇匀,盖上表面皿.然后重复Ⅱ、Ⅲ做空白试验,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液的体积为V0mL.①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为&&&&.②已知试样中Fe3+的质量分数为w1,则该试样的盐基度(w)的计算表达式为&&&&.
Ⅰ:将相同体积的A,B,C,D四种酸或碱(HA,HB,ROH,DOH)溶液室温下加水稀释.稀释过程中溶液pH值与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填写下列空白:(1)稀释前,这四种溶液浓度由大到小顺序为&&&&.(2)稀释前HA溶液中的C(H+)和DOH溶液中的C(OH-)大小关系是&&&&.(3)取稀释前的ROH溶液和HB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Ⅱ:草酸(H2C2O4)是二元弱酸,KHC2O4溶液呈酸性.向10mL&0.01moloL-1的H2C2O4溶液滴加0.01moloL-1KOH溶液V(mL),回答下列问题.①当V<10mL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②当V=10mL时,溶液中HC2O4-、C2O42-、H2C2O4、H+的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③当V=amL时,溶液中离子浓度有如下关系:c(K+)=2c(C2O42-)+c(HC2O4-);当V=bmL时,溶液中离子浓度有如下关系:c(K+)=c(C2O42-)+c(HC2O4-)+c(H2C2O4);则:a&&&&&b&(填“<”,“=”或“>”).④当V=20mL时,再滴入NaOH溶液,则溶液中n(K+)/n(C2O42-)的值将:&&&&(填“变大”,“变小”,“不变”).
(2012春o苍南县校级月考)完成下列空格(1)室温下,0.1mol/L氨水10mL,加蒸馏水稀释到1L后,填写下列变化(填“增大、减小、不变)&电离度&&&&& n(NH4+)&&&&[H+]&&&&&&&&3oH2O]&&&&(2)25℃时,向纯水中加入NaOH,使溶液的pH为11,则由水电离出的 c(OH-)为&&&&(3)25℃时,向纯水中加入HCl,使溶液的pH为3,则由水电离出的c(H+)为&&&&(4)某一元弱酸溶液中存在1.9×1022个弱酸分子和1.0×1021个H+,该酸的电离度为&&&&.
(2013o南京二模)本题包括A、B两小题,分别对应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两个选修模块的内容.请选定其中一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两题都做,则按A题评分.A.[物质结构][Cu(NH3)4]SO4oH2O是一种杀虫剂.(1)Cu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2)元素N、O、S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3)H元素可与O元素形成H2O和H2O2,H2O2易溶于H2O,其主要原因为&&&&.(4)H元素与N元素可组成化合物N2H4,其中N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5)与S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的化学式为&&&&.(6)Cu元素与H元素可形成一种红色晶体,其结构如图8,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B.[实验化学]目前市场上大量矿泉水、食用油等产品包装瓶几乎都是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聚酯)制作的.利用废聚酯饮料瓶制备对苯二甲酸的反应原理如下:实验过程如下:步骤1:在100mL四颈瓶上分别装置冷凝管、搅拌器和温度计.依次加入5g废饮料瓶碎片、0.05g氧化锌、5g碳酸氢钠和25mL乙二醇.缓慢搅拌,油浴加热,升温至180℃,反应15分钟.步骤2:冷却至160℃停止搅拌,将搅拌回流装置改成搅拌、减压蒸馏装置,减压蒸馏.步骤3:向四颈瓶中加入50mL沸水,搅拌使残留物溶解.抽滤除去少量不溶物.步骤4:将滤液转移到400mL烧杯中,用25mL水荡洗滤瓶并倒入烧杯中,再添加水使溶液总体积达200mL,加入沸石,将烧杯置于石棉网上加热煮沸.步骤5:取下烧杯,取出沸石后趁热边搅拌边用8~10mL&1:1HCl酸化,酸化结束,体系呈白色浆糊状.步骤6:冷至室温后再用冰水冷却.抽滤,滤饼用蒸馏水洗涤数次至滤出液pH=6,抽干后再用10mL丙酮分2次洗涤,抽干,干燥.(1)步骤1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是&&&&.(2)步骤2是为了分离出&&&&.(3)步骤3抽滤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有&&&&.(4)步骤4加沸石的目的是&&&&.(5)步骤5用盐酸酸化的目的是&&&&.(6)步骤6用丙酮洗涤的目的是&&&&.
解析与答案
(揭秘难题真相,上)
习题“室温下向10mL0.1moloL-1NaOH溶液中加入0.1moloL-1的一元酸HA,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所示溶液中c(HA)>c(A-)a点所示溶液中c(Na+)=c(A-)+c(HA)当加入HA溶液10mL时,c(OH-)<1.0×10-7moloL-1b点所示溶液中c(Na+)>c(A-)>c(H+)>c(HA)”的学库宝(http://www.xuekubao.com/)教师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分析】a点时溶质为NaA盐的水解程度较小则c(A-)>c(HA)根据物料守恒可得:c(Na+)=c(A-)+c(HA)加入10mLHA溶液时溶质为NaAA-部分水解溶液呈碱性则c(OH-)>10×10-7moloL-1b点溶质为等浓度的HA和NaAHA的电离程度大于A-的水解程度混合液呈酸性则c(A-)>c(HA)结合物料守恒可知c(A-)>c(Na+)>c(HA)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a点时加入10mLHA两溶液恰好反应溶质为NaA由于盐的水解程度较小则c(A-)>c(HA)故A错误B.a点时溶质为NaA根据物料守恒可得:c(Na+)=c(A-)+c(HA)故B正确C.加入10mLHA溶液时溶质为NaAA-部分水解溶液呈碱性则c(OH-)>10×10-7moloL-1故C错误D.b点时的溶质为等浓度的HA和NaAHA的电离程度大于A-的水解程度混合液呈酸性则c(A-)>c(HA)结合物料守恒可知:c(A-)>c(Na+)>c(HA)则正确的离子浓度大小为:c(A-)>c(Na+)>c(HA)>c(H+)故D错误故选B.
【考点】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查看答案和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看答案
知识点讲解
经过分析,习题“室温下向10mL0.1moloL-1NaOH溶液中加入0.1”主要考察你对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
名师视频同步辅导
1&&&&2&&&&3&&&&4&&&&5&&&&6&&&&7&&&&8&&&&9&&&&10&&&&11&&&&12&&&&13&&&&14&&&&15&&&&
作业互助QQ群:(小学)、(初中)、(高中)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一道分析化学题计算滴定PH突越范围求解用0.1mol/L NaoH滴定0.1mol/L HAc(PKa=4.7)时的PH突越范围为7.9.7,由此可以推断用 0.1mol/LNaoH滴定PKa为 3.7的0.1mol/L某一元酸HR的PH突越范围或者解题思路能不能讲下?9.7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用0.1mol/L NaoH滴定0.1mol/L HAc(PKa=4.7【Ka=2×10的-5次方】)时的PH突越范围为7.7--9.7”是这样计算的:【体积按照20.00mL计算】化学计量点(旧称等当点)时,恰好反应生成NaAc,浓度为0.05mol/L,氢氧根离子浓度=二次根号下(0.05Kw/Ka )=5×10的-6次方 mol/L,pOH=5.3 ,pH=8.7 ,当滴入量在化学计量点前的0.1%时,体系是HAc和Ac-形成的缓冲溶液,此时HAc浓度=5×10的-5次方mol/L,Ac-浓度=5×10的-2次方mol/L,pH=pKa+lg(Ac-浓度/HAc浓度)=7.7,当滴入量在化学计量点后的0.1%时,体系是NaOH和NaAc的混合溶液,pH主要由氢氧化钠决定,此时氢氧根离子浓度=5×10的-5次方mol/L,pOH=4.3,pH=9.7,所以突跃范围为7.7--9.7.仿上:PKa为 3.7,Ka=2×10的-4次方,化学计量点时,氢氧根离子浓度=二次根号下(0.05Kw/Ka )=5×10的-7方 mol/L,pOH=6.3 ,pH=7.7 ,当滴入量在化学计量点前的0.1%时,pH=pKa+lg(R-浓度/HR浓度)=6.7,当滴入量在化学计量点后的0.1%时,体系是NaOH和NaR的混合溶液,pH主要由氢氧化钠决定,此时氢氧根离子浓度=5×10的-5次方mol/L,pOH=4.3,pH=9.7,所以突跃范围为6.7--9.7 .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是通过化学计量点前后的0.1%计算突跃范围的.比如说,20ml氢氧化钠滴定等浓度20ml醋酸,PH突越范围就是计算【19.98mlNaOH和20.02mlHAc】和【19.98mlHAc和20.02mlNaOH】的PH值。这就是突跃范围。——————而这道题很奇怪,没有给体积,只给了浓度。这类题型没见过。——————不过这道题的思路,我想应该是这样...
扫描下载二维码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7 Baid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ol浓度计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