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假如说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说说见过最浪的女人,然后在群里加了好友算真正的好友吗?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丁丁推荐的一片文章,不错,能感悟一些,但也有些不敢苟同,毕竟我不是作者。如下: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庄雅婷
我未见一个幸福的人
我肯定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我其实也不悲观。非要说起来的话,难免就有点虚无。在DISCOVERY频道的一部纪录片里,北朝鲜儿童乐园的门口有一条标语: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羡慕的。我弄清楚这个道理也用了很多年。
无论你如何绝色倾城、英明神武、富甲天下,抑或是相反,反正我是后来才慢慢明白这个道理的:所谓有生皆苦,无论你身处何种环境,拥有何等心灵,人生的磨难是免不了的,否则你自己都会觉得白来了这一趟。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未见一个幸福的人。
“幸福”是个相当广义的概念,有时又能细微到每一个瞬间。但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哪个成年人没有千疮百孔?那些有伤的年轻人啊,不能离于爱者,有忧亦有怖。在爱情中,有些情绪是狂潮,有些则是暗涌,无论如何,你都会随之跌宕起伏。有期待,有失落,有伤害,也有欣慰,反正谁谁谁都是从这样的日子过来的。到最后,每个人都拥有一笔巨大的宝贵的痛苦的财富。
所以,我总是会被人的情感所吸引。你看,我们的日子过得这么不一样,我们看起来都不是一种人。但是奇妙的是,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人性吧。人性中最简单最不可摧的一部分,永远是和情爱有关,和自己的心灵有关。你有时会默默思考两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仅仅是想弄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有时只要能彻底明白自己的内心……所以,到最后大家都一样。这就是我在这么多年里所思和所见的,每个年轻人带着自己的伤,探寻“我”与世界的关系。
所以,有时我觉得自己很多余。纸上经验再丰富睿智深刻,也抵不上亲身经历来得刻骨铭心。那些传奇故事因为一再重复在每个人的身上,其实也显得很庸俗。但这就是爱情的神妙之处,它化腐朽为神奇,正是因为有它的存在,你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让俗不可耐的人生变成光芒四射的神话传说。但正因为感同身受过那种伤口,我才愿意多余地把这些想法或心得写出来,正因为我知道那有多痛,我才会用玩笑或刻薄的口气去轻描淡写。假如你知道有很多人都曾经和你一样痛,感觉会不会好一点?假如你看了这些文字,可以避免哪怕是一点点的伤害,我也会觉得有几分欣慰之情呢。
在我的上一本书的扉页,我写下一句话:我们都在学着和这个世界和解。那么到了现在,我觉得,既然有些伤是人生与之俱来的硬伤,不如学会和它一起玩耍。至于幸福不幸福,那是个太大的命题了,我们只要能与自己坦然相对,就足够了。
&&& 庄雅婷
2010年9月于京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1)
在写情人节专题的时候,引用了《歌多林前书》第十三章的一句话: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这是关于爱的篇章。当时犹豫了一下,对于“害羞”这个词儿踌躇了一番。后来觉得,那应该不是指羞涩,而是指羞耻。
然后,想起了一段台词,来自《女人香》的:Now I have to come to the cross roadsinmylife。I
always sknew what the righ tpath was。Without exception,I knew,but I
never took it。You know why?
It was too damn hard!
精练成一句话,那就是:走正路太他妈的难了。
嗯,为什么把这两句话联系在一起?其实可能是知道原因的,却一时没办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先说人为什么不爱走正路,原因是难,并且枯燥无趣。其实还有很多轻巧的,可以使诈的,又可以肆意自由地有趣地进行下去的路。谁来区分正邪又是个问题,就好像武侠小说里一样,名门正派大多是冠冕堂皇的岳不群,所谓魔教倒是出了一帮快意江湖的性情中人。
最后觉得为什么那样的选择就叫正路,那应该是经过千百年的归纳以后,人最终都得走的一条路,全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全是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如今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还有句俗话,叫发昏当不了死,也是说的再怎么折腾,最后还是得醒过来才踏实。
话扯远了,再扯回来。这两个事搁在一起说的原因是,其实人都知道自己怎么做才是对才是错,从直觉中都知道的。就好像野路子营养学家说的:你这段时间爱吃什么东西,就说明你体内缺少什么微量元素,吃伤了的意思就是体内某种元素超标。有些傻事儿,我们做了,那时因为我们不甘心,有奢望,喜欢玩儿,想走捷径。其实我们知道那是不对的,所以,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害羞。
其实我们知道那是不对的,所以,这样的事儿我们都不好意思和最亲近的好朋友说。有的人会莫名地郁闷忧伤——他们真的不知道原因吗?使劲问自己去,使劲问。也许是自己都不敢面对真实想法。有的人绝口不提爱人——因为他们知道,那是不被祝福的,不能在阳光下手拉手的。仔细想一下,那些自己不好意思告诉亲人爱人的事儿,其实心里也许知道,那根本就是不对的。不肯承认那些不对,就好像想抄近路,结果却绕了巨大一个圈子。
也许,能真实地面对自己和自己想要的,都需要绝大勇气。
两年半以前,我陷入了一场大规模持久的抑郁。于是开始写博客。
又拿博客说事儿,原因在于它虽然是日记体,但因为是公布在网络上的,下笔自然会有所选择。那么,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完全基于自我的判断。因此,博客也是一种经过修饰的生活方式。
比如,成天抑郁哀怨其实是件很招人讨厌的事儿,自己虽然沉浸在其中有快感,但是在别人眼里难免觉得戾气十足。伤痕每个人都会有,也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轻轻抚摸,但是如果当做美丽的花朵炫耀性习惯展示,肯定有一股逼人的厌气。而我,并不想做一个祥林嫂式可悲人物或莎士比亚所浓缩而来的莎比式戏剧人格。
抑郁式性格总体来说是灰的,但是并不妨碍其中有亮点,并且会因为这整个的灰色调使其中的亮点更加突出。所以,悲观的人其实经常以极其乐观的表象出现。他们可以看到很多细微的乐趣并且放大,即使知道它的无意义,也依然孜孜不倦——因为总体的无意义,反而淡化了具体微观的无意义,开心就好。犬儒主义或享乐主义就是如此由来的吧。
关于博客对性格的塑造,也是有说法的。就好像身上穿的衣服,好看难看是一回事,更深层的意思是要表达出对自己的定位,是走严谨的职业范儿抑或是自由散漫的吉普赛范儿等等。写博虽然也是记录自己的生活,但实际上也是经过挑选的,想主动展示其中某一种特质。很久以前曾经说过,博客无非是两种塑造;一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一种是成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的人。
第一种很好理解,无非是表达,表达自己想朝之努力的方向。我想成为一个善良的、热情的、幽默的、快乐的人,那么在笔下就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记录生活中与此有关的事物并且集中表现,并且在实际中会逐渐朝之靠拢。永远不可能成为的人,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选择。即使我这辈子也不可能成为舒淇,但不妨碍我在博客里高喊我就是巨星我要红了;也许在生活中我是个大面瓜,善良得接近窝囊,也不妨碍我在日记里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二愣子、混不吝、大变态。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2)
其实我想说的事情和博客关联并不大。拿它做例子比较贴切,但是实际上我早就跑题了。我想说的是,当年写博的时候,我孜孜不倦地记录着快乐的生活,今天和谁去吃饭,明天和谁去喝酒,后天去买东西,生活看起来很神道。但是其实更多的时候是自己默默地关在屋里待着,枯燥乏味。这一面是没人能看到的。基本上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想夜夜笙歌是件容易的事儿,不过是否乐在其中就见仁见智了。我还看到很多人在日记里记录各种消费生活,对欧洲某些不知名品牌的研究,对物质的无穷欲望。虽然他们不一定全部拥有这些品牌,但不妨碍他们将自己设计成为强闻博记的时尚专家。我想说的是,这一切都是可以塑造出来的。博客上如此,生活同样也如此。
一个人的性格到底是从胚胎期就形成了,还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强化呢?我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塑造出自己的性格是为了在这个社会中更安全,还是仅仅为了自己过得更舒服省力开心?我也不甚了了。
每个人多少都有些弱者心态,在一些特定事物上。比如我就不爱主动给人家打电话,是因为总觉得对方电话里礼貌客气的语气是一种冷淡厌恶。这样的心态有时会影响判断能力。我已经听到很多姑娘在说,认为晚上自己回家看到空空的房间是一种凄凉,认为自己一个人过节是一种凄凉,认为独自搬家是一种凄凉,等等等等。而花团锦簇,自己不是主角,依然是一种凄凉——朱自清的名言如今变成了拧巴人经常挂在嘴边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好吧,我承认我曾经是有如此心态的。所以从前才会在博客上不厌其烦地记录下一切好玩的事儿,妄图叫自己相信自己是个快乐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与其他人不大一样的气质人格。但是,实际是什么样子,心里也非常有数。世界上最不好玩儿的事儿,莫过于自己骗自己,尤其是,你其实非常清楚是骗不了自己的时候。
所以,我现在终于可以承认生活的无聊无趣,并且不需要矫饰。
两种毒草配一下,也许会变成以毒攻毒救命的良药;两种好吃的东西(比如柿子和螃蟹)凑一起,反而很有可能把人彻底吃坏。
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不是两个靠谱的人凑到一起一定就会有好结果,也不是两个不靠谱的人狭路相逢就会继续互相耽误糟蹋。
化学反应是个很重要的词,尤其是在人身上产生的时候。那说明必然对方身上有绝无仅有的特质可以满足彼此内心最深处隐秘的需要。但凡产生了化学反应的人都是可以一眼看出来的,特征就是性情大变,精神面目全非。
他(她)很好,只是我们不合适。这是分手时可以听到的经典句子之一。也很好理解,天下好人那么多,也不是都能过到一起去的。再说,都那么善良体贴善解人意,日子过得一定特隐忍充满了无私奉献的情怀,那么肯定如温吞水一样没滋没味儿的。就连做生意都是这个道理,老实的要在后面管账,狡诈的要到外面去谈判,如果都规规矩矩高风亮节一定会赔死的。
所以后来人常说的就是互补。一动一静,一内一外,一赚一花,莫不暗合天道。补得好的当然可以其乐融融,补不对地方,那就是田忌赛马颠倒版,妄图以己之劣赢对方之所长。互补其实是件很危险的事儿,原因就在于,如果有感情在,那么对方身上所具备的自己完全没有的特点会深深地吸引自己,为之着迷;但是有朝一日厌倦或不堪其扰,那么从前喜欢的所有优点都会在一瞬间彻底转化为极端厌恶的缺点。这样的例子也很多,经常有很多内向男人被活泼开朗的姑娘吸引,却在以后的日子里被吵得鸡犬不宁。
那么,如果两个浑身都是缺点的不靠谱人士阴差阳错地相遇,会有比较美好的结局吗?这很值得怀疑。但是,真实的生活往往就充满了如此布努艾尔式变形的幽默。通常是在金风玉露一相逢以后,产生的化学反应叫旁人大跌眼镜,实在是无法找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不靠谱的人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么就是他们不会受到伤害,因此心态非常放松而轻盈。当然,他们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脆弱的小心灵,因为在主流上进青年的眼里很多事情都是严肃认真的正面向上高效率的,当他们全神贯注的时候发现对方几乎是在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人生的,首先就会被态度激怒,然后会被法无定法的处世方式彻底搞到抓狂。但假如两个人都这样的话就没问题了。比如甲和乙约会见面,在约定时间两个小时之后甲的电话到了:对不起,路上堵车,快到了。乙的回答是:没关系,反正我刚刚准备出门。这样的情况,很难叫某一方生得起气来。又比如,两个没有信用的家伙在网上进行购物交易,半年以后依然没有成功,一方说,不好意思,我还没汇款;另一方说,不好意思,我反正也没发货。那么,反正不会有损失,也不会受伤。
其实鼓吹大家不靠谱起来很明显是不对的,但是某些心态真的很值得借鉴。当两个充满了缺陷的人相遇,因为了解自身的很多缺点,对别人的态度就会很宽容,那么,两个互相宽容不太计较的人怎么可能不相处融洽呢?如果追溯一下不靠谱的根源,是什么叫人变得如此玩世不恭,背后自然有其隐痛。可是突然有一天在对生活已经没什么兴趣和热情的情况下遭遇同样人物,却在不抱希望的时候产生意外之喜,人生是不是突然又变得有那么点意义了呢?难免洗心革面焕然一新地重新上进去了。还有,其实不靠谱青年的戒备心理是很强烈的,毕竟他们已经晃点过无数人,所以,在发现一个和自己差不多情况的人的时候,他一样会想到无数的可能性。两个人在一起的日子互相揣摩对方的心理,如蜻蜓点水一样轻盈却又有实质性内容,怎么能不保持那么那么长久的新鲜感和神秘感呢?只要用心,感情也好事业也好,一样会有成就的。哪怕是贼心。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3)
一场正常的恋爱是多么重要,哪怕谈恋爱的两个人已经不那么正常了。世俗的东西往往非常有力量,温暖而踏实。文艺女青年的多愁善感和闷骚男青年的反复善变经过化学反应,经常会出现出人意料的逆转,从此变成热爱生活的开朗活泼局面。这恐怕只能用数学用语来解释了——那只能是负负得正。
话说,旅游爱好者分两种,一种喜欢自然风景的,一种喜欢人文的。前一种哪儿没人就朝哪儿走,站在祖国大好河山的山巅上恨不得仰天长啸;后一种喜欢混在城市和城乡结合部以及旅游地的县城,专门朝胡同儿里钻,特想了解那种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方式。至于我,则是标语控,最喜欢在旅途中看各地那些山上墙上的标语和口号,这是最快速进入当地生活的方式,你会发现,原来果然,不同地域的人,生活方式、习惯、文化风格是那么的不一样,并因为这样的差异导致很多好玩的笑点。
在漫长的旅途中,我们可以看见最多最频繁的标语,第一多的是广告。这广告中,最有名的是补血的“红桃K”,I服了U,无论多么偏远的山头上,即使是孤零零的民房外面,也刷着巨大的“红桃K”几个字。我简直都可以想象他们的推销员艰难地提着油漆桶走村串户,然后一家一家磕过去,获得准许朝人家的墙上刷广告。第二多的广告里,当然是联通和移动的标语口号大PK啦。什么“中国移动”手机卡,一边耕田一边打”,以及“省钱才是硬道理”的联通口号,你就会觉得,网络信息社会果然是无孔不入。
第二多的,当然是基本国策的宣传啦。那些充满当地人民想象力的口号,经常就把游客给震撼个措手不及。好比说“计划生育、丈夫有责”,这算是最温和的形式。我见过的最狠的,连同行的男人们看了都觉得寒的那条标语是“横下一条心,割断一根筋”……如果,你朝更偏远的旅游地去,还可以看到“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历史遗迹般的标语,在咱们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那些民房上的标语,都记录了整个社会的变迁。
事实上,像我这样的标语控还有很多,大家经常在路上被某句话搞得乐不可支,然后拍下来,上传到网络上汇总。有的标语,是民间智慧的闪光,有的则是文化不同导致的歧义,还有,那简单标语背后的意味深长。城里的也同样好玩,还有很多店铺的名字,以及宣传的口号都很好玩。我就在北京的马路上看见过“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口号,立刻考量了几分钟自己离人渣有多远;看到了“靠你靠我靠大家”,立马开始反思报复性人格……在杭州则诗意许多,连交通标语都是那么文艺,关于遵守交通规则的劝诫,他们只是一句“人生无逆行”,还真可以咂摸出许多滋味来。最崩溃的一条口号,是某次我们驾车行驶在川藏公路的途中,当时正在海拔五千米的群山中盘旋,前后周围毫无人迹。突然看到了一条防水堤坝,上面喷漆了一句充满悲愤和血泪的口号,也许是哪位自行车或徒步爱好者的杰作,上面写着:“下坡如拉稀,上坡如吃屎。”当时,我们一车人,都不厚道地笑了。
困惑的浪漫
如果一男一女流落孤岛并且要终老于此,若非有刻骨仇恨,或某方长相过于惨绝人寰,也许最终都会男耕女织地过起小日子来。不知道他们之间会不会有爱情的存在,也许那仅仅是无奈的选择,极端情况下的选择有时并非只会指向一个答案,就好像不是所有的证明题都可以反推一样。
换一个浪漫美好的说法。《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与白流苏,若非倾城之成全,结局难免也是凄清。但读不懂的人很多,依然将之视为浪漫的爱情故事,而张爱玲的小说,即使热烈,也透露着人生荒凉的底子。也就是说,看起来完满的结局,或美好的情感,有时也不过是造化弄人的妥协而已。
&爱情,是完全无法说清的东西。因为,它要求完全的纯净忠贞、不计条件的付出以及所谓的相知相契等等坚持。有时,却有完全推翻了上述条件而成为纯粹的爱情。根据每个人的年龄与经历的不同,谁都有自己的见解。只是,爱情就是苦人生中的一块糖,谁真的要求吃一口纯净的白砂糖?所有才有奶糖、酸梅糖甚至板蓝根糖的出现。它是我们捱人生所剩下的最后一件甜蜜的事儿,真的纯粹就有意义吗?要知道,在蚂蚁的口中,连蚜虫的粪便也是甘美无比。在要冻死的人面前,一个怀抱的温暖也许比不上一个火炉更有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评价爱情?它是否也有段位高下?我还是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再次说起这个话题,要归结于看了先锋剧场里演的《星期八的幸福》,如果一部戏没有经过过于高调的宣传,也没有抱过大的希望去看,往往会有意外惊喜。这是一部有关爱情的话剧。我的感受与这部戏的关系并不大,只不过是引申而来的自我感受,那么就放到最后再说吧。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4)
首先,这是一部非常贱的戏。贱字儿在我民的字典里已经成了嗔怪着表扬的褒义词。前半场,那是相当之贱。贱起来以后,演员长得多好看或难看都没关系了,总之嗲兮兮贱滴滴配之天真无邪的卡通表情就无敌了,而且台词还算机灵的话,确实可以笑到全场满地打滚。只是,故事开始切入正题之后的表述就开始艰涩。其中姑娘为钱折腰那段估计会引起相当多人之不快。那是唯一没有听到掌声的场次。而小姐的成本核算、鸭王的才艺表演以及小姐少爷的职业培训虽然搞笑,但是都是为了迎合观众而将剧情拉得过长。好吧,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枚花心男因为到处乱搞遭了天谴变成了阳痿,而那是GOD(也就是旁白那俩)为了叫他明白什么是真爱下的套儿。为了找到能和阳痿患者匹配的女性,于是安排了一枚因为爱钱从护士转行而来的小姐。他们相遇了,他们相爱了,但是因为小姐的自惭形秽远走他乡,阳痿男抓狂了,深深地认识到了失去的爱情才是那么那么的宝贵。于是最后出了一大堆字幕,叫我们看看座位左边或是右边的观众,没准儿他(她)才是你的MR/MRS。RIGHT,瞅准了就要抓住要死磕。全场戏,也不过五个字:怜惜眼前人。
其实,整个戏还算好看,道理讲得也顺理成章。只是我们这些老妖怪,只会微微眯起眼,带着笑回忆一下青春岁月。感慨再没了那种单纯,哪怕是乱搞的单纯。任何东西都经受不住考验,何况是爱情,尤其是这样极端情况下极端的感情如果可以叫爱情的话。阳痿男因为女子不会嫌弃他不举而爱上,小姐因为男人不会乱吃豆腐而爱上,其实,都不是不为是不能也,都是没得选择的选择,就好比那搭帮过日子,需要有人暖个被窝而已。此外,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还觉得只有没有肉体关系的爱情才叫爱情,那恐怕也未免过于青涩。白流苏,还是白流苏想:仅仅是那一瞬间的谅解,也足够支撑他们很多年。但是,那不是爱情。爱情不是妥协,不是勉为其难,不是绥靖主义,不是拣到碗里都是肉。这样的极端环境,就如那荒岛上的男女,并无从检验,当然,更多的可能是也不需要检验。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依然困惑着。只是,中国式爱情观中有很多恐怖而极端的。很多男人都说,我会为你去死。很多女人也说,你会为我而死吗?我死给你看。也有很多经典问题永远有人在问:你妈和我掉河里你先捞谁?总之,就是要在一个极端环境下逼出一个自己需要的真实答案。可惜,那些问题也同样无法检验。
还有,小姐走的时候说了一堆话,在老妖怪们看来,她肯定是小时候看多了《读者》的幼稚。什么我离开只是为了留住美好,为了给你留下最美好的记忆。然后自己就高尚地悄然地隐去,隐去仿佛因此就得到了救赎。嗯,什么只要过程不要结果,只要美好记忆不要残酷现实。如果我们的生命并不是一出戏,那么,就不要浪费自己的生命,真的去谱写这样的桥段。我好想好想在这段本子上写下——仅供娱乐,切勿模仿啊。
守身如玉也并不一定是真爱,尤其是阳痿导致的更无法证明。出卖肉体或其他的也不一定是爱情的背叛,看看香港电影里无数的黑帮大嫂也许就可以知道个大概。我一直困惑的是,爱情如何存在,如何维续?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抱团死磕真实,还是在眼花缭乱中只有心中一点清明珍贵?
单身是最好的经济学选择
从万元一只的手袋说起,包括市面上各种谓之极品、天价的奢侈品。我等普通人怎么都想象不出为什么会有人花这么多钱去购买——因为性价比和品位不输的可替代产品实际是很多的。但是,见惯了有钱人轻描淡写地买了回家,有一天才恍然大悟某些小道理:经济学角度的“美好”生活,其实就是比别人成本更高的生活,就好像超市与酒吧里啤酒的价格差异。作为一名单身女子,每每与已婚闺密共同购物的时候遭到斥责,大概意思就是这件上衣的价格已经相当于她家里那台冰箱的价格了。可是单身女子从来都不会觉得衣服太多,倒对家里再添置某些家用电器毫无兴趣。于是一路上,从衣服到首饰到化妆品,不停地听见女友在身边进行价格换算与类比:微波炉、烤箱、沙发、冰箱……可是,当自己提了一只限量版的LV走在路上,想到相当于提了一台液晶电视走在路上,很难不产生某些罪恶感的。
正如婚介调查报告显示,条件普通的女子往往早早出嫁,为的是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大龄单身女子往往是三高人群——学历高、素质高、工资高,所以并不急于靠婚姻改变生活状态。如果你把婚姻当作是股份制公司,那么结婚就是资产重组的过程。两个并不强大的公司可能会选择合并,谋求稳定中发展的道路。而优秀的单身女子则是绩优股,自己一枝独大便不急于寻找合作伙伴,更害怕重组之后优良资产被剥离。换句话说,假如单身已经可以过着成本更高的美好生活,那么为什么非要洗手做羹汤变成平庸主妇?
就好像一名女友的抱怨一样:我并非哭着喊着要找一个男人嫁过去,一个人的生活也挺好。华服美食,想买什么都可以;丽江三亚,想去哪里即刻动身;亲朋好友众多,自然也可以夜夜笙歌;如果嫌肤浅无聊,还有大把的好书、音乐会、电影随时可以买票去看;至于买车买房,假以时日也并非不可实现。那么,我为什么一定需要找一个男人来规划我的收入,上班拼搏之余还要下班做家务,然后要把钱拿出来供房供车并且资助他家亲友以及未来孩子们的奶粉钱,最后买一瓶化妆品或一本时尚杂志都要被语重心长地教育不会过日子?
可能这么想的女子越来越多,于是市面上的单身女子便越多了。生活成本高的女子,若考虑谈婚论嫁,也希望是强强联合的资产重组,很少有自愿降低生活水准的。若说在漫长的等待岁月中资产有贬值,那么也说的是无形资产,就是大家口头上说的年长色衰。不过此类问题也并不对她们造成困扰,因为作为生活成本高的姑娘,对自己的保养是更舍得花费成本的,看起来必定比同龄人要年轻体面。若实在寂寞或经济变动,也可以像上一段所说那样,依然有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两个人生活的成本其实是低于一个人的,大到房子小到油盐酱醋,置备一套便已经够用。那么当无形资产贬值,若有形资产增值,依然可以选择高成本生活;或两个人结合的低成本生活。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5)
女子的人生,都是由珍珠通向鱼眼的生活。无论结婚与否,都概莫能外。那些看起来大手大脚的单身女子,我们就不说她们是如何拉动内需了。从人性角度说,她们是为了把珍珠的日子留得尽可能长久一些。从这个角度说,单身是最好的经济学选择。
婚姻确实是个围城。但是,现在的人倒也都不急于进出。因为,它看起来更像某城计,内幕重重,在城外的人臆想无数却永远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城内的人仿佛被施了封口咒,内心雪亮明白,却只能一声叹息,说不出来,就是说不出来。想说出来也找不到头绪,只好做传销状诡秘地一笑,满心的意思都是:等你结婚了你就完全明白了。
很多人都说,爱情和婚姻完全是两码事儿。这种糊涂话无论未婚已婚的都爱说。单身青年幽幽地吐出一句:有时候,我们与之相爱的是一种人,与之结婚的又是另一种人。而已婚者则振振有词地说:婚姻生活里,爱情会慢慢磨灭,但是亲情与责任感则会与日俱增。这么看的话貌似婚姻其实根本就不怎么需要爱情,并且有无数事例可以佐证:过去的包办婚姻也并非都是悲惨结局,应该说大多数人过得都不错。
不过,我倒是觉得,爱情在婚姻生活中绝对不能缺少。《圣经》里都说了,爱是恒久的忍耐。
也就是说,通常恋爱的时候有多爱,那么婚姻生活中就有多能忍——这是必然,换了不痛不痒其他人物谁耐烦忍他?这句话其实揭开了婚姻内幕的黑暗一角:其实婚姻可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有趣温暖,避风港也许可以解决外面的风暴,但是内部带来的责任感、两个人乃至两个家族的磨合、各种琐碎而现实庸俗的日常事物,都可能耗尽所有的热情与精力。更何况还有外界的大小刺激,叫人午夜梦回,难免辗转反侧。作为未婚者,其实是没什么资格写这么一篇文章的。已婚与未婚人的思维频率相差仿佛地球与冥王星,根本没办法沟通。不过,若干年以前,一位师兄充满幸福地劝诫本人赶紧结婚。因为他觉得那种安定感实在宝贵,尤其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醒来,看着儿子躺在夫妻两人中间,那种天伦之乐,简直就直接化身为幸福狠狠击中脆弱的小心灵。可是五年以后,在中秋的问候电话里,他幽幽地说,也许你是对的,我现在羡慕你单身的生活状态呢。至于其中内幕,他却三缄其口无论如何也不透露了。我猜想,其实他根本说不出什么,但是那朝夕相处的琐碎,可能正像骆驼身上的一根根稻草,终于叫他感觉到生活之沉闷、婚姻之窒息。
单身生活比婚姻嘴硬的一点就是,在他们尚未进入某种固定的黏着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总还有选择的权利。虽然有时寂寞孤独凄清,但更多的时候是轻松自由随意。到了某天觉得扛不下去了,还可以毅然结束这种状态闯入婚姻迷城。而已婚者,在爱情、亲情、责任感、子女、财产甚至婆媳关系的种种纠缠间越陷越深,纵有万般不如意,也无法轻易就说出脱身两字,面前也并没有那么多自由的选择可以实施。举个简单例子,假如一个人失恋,他并不惮于做出各种夸张言行举止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有很多好友可以倾诉发泄,或者烂醉如泥什么的,明天早上起来,也许街上的个个男女都比曾经的他/(她)好。而一个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的,哪怕在家吵得天翻地覆,恐怕都不能负气地一走了之,更不能夜不归宿地在好友家寻求支持,那样只能扩大战局。最主要的是,向谁倾诉?也许已婚好友家中同样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而单身闺密,完全不理解你在说什么,更不理解本来蛮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会这么严重。最后,恐怕只能剩下欲说还休的一声叹息了吧。
当然,婚姻也并非那么绝望,虽然《绝望的主妇》看得我们遍体生寒。如果端正态度,不对它抱有更多基于爱情的幻想,并且把它当做人生中重要的一项股份公司资产重组,那么它依然是稳定并温暖的。婚姻满足人类的世俗需要。它体面、安全、优裕,承担着传世的责任,并且经过人间关系的重组,才会使人更加成熟,懂得取舍或妥协,懂得人际关系的交往模式。只有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才能在得到之后珍惜并妥善处理。人人都有一颗浪漫的心或浪子的心,那是年轻的专利,恋爱可以使它发挥到极致犹如升上云端,但婚姻则狠狠地将人摔到地面,叫人们从此过着脚踏实地的生活。所以,恺撒归于恺撒,人民归于人民,去恋爱里寻找恋爱所要的,去婚姻里寻找婚姻能给予的,日子才不会那么难过。否则其间内幕就会更加耐人寻味、耸人听闻,一言难尽但却无话可说。
失恋症候群
本来想学黄舒骏写一首歌词叫《失恋症候群》,后来觉得不大厚道。人家因恋爱而失态,好歹是甜蜜和忐忑交织的,嘲笑一下也是锦上添花;失恋了再编排人家,简直就是伤口上抹盐。不过,假如不说出来,那么,我也要崩溃了。
失恋的人也是大毒药,对周遭好友轮流进行轰炸。本来你日子好好地过着,突然窜出一个闺密,头发凌乱神情憔悴,话都说不利落就开始幽幽地哭泣,你只好放下手里正在干的活儿,长叹一声:又失恋了。
大毒草便从此缠上了你。两眼放光地对着你追忆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说到动情处又哭又笑;时而忧伤地低着头陷入沉思,你只好默默地在心里数着数儿;要不就是半夜突然接到醉醺醺的电话,某人简直就要在给你的电话里向全世界告别,然后你就要从热被窝里爬起来赶过去看看她是不是真的就眼见着不活了——虽然知道那都是虚惊。嗯,等新一段恋情来临的时候,他们藏着掖着去过二人世界了。然后在失恋的时候,把最亲的朋友当做垃圾箱毫不犹豫地一倒再倒。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6)
亦舒师太在小说中最推崇的是那种一言不发咬了牙走开的坚强女子。保持一个美丽的背影离开,生怕恶形恶状的争抢过程中,先将自己输掉了。恋爱某种程度上作为隐私存在,实在是因为旁观者无法理解你们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如果表现得过于悲切,其实无非徒增旁人的笑料而已。但真就那么毅然地面无表情走开,人家看不到你咬碎的牙,只会觉得这人原来全无心肝、冰冷似铁——总不能给他们看一个一夜白头吧?
失恋浮世绘绝对是热闹鲜活场面:有闹寻死的,有作行尸走肉状的,还有冲出去买了大量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奢侈品来发泄的;有人变得非常缠人,还有人玩自闭;有走在路上会莫名其妙触景生情掉眼泪的,还有咬牙切齿恨不得全讨要回来曾经付出过的感情的。不过省省吧,那都于事无补,到底应该如何度过感情失落的空窗期呢?只有漫长的时间,或一个新出现的爱人,能改变现状。
很多人都说,不念旧情是冷酷无情自私的象征,但是换了经济学家的话说,那可都是沉没成本,根本无须继续投入更多情感在内。而索菲亚·罗兰很久以前就说过:永远不要为了不会为你哭泣的东西而哭泣。虽然她说的是珠宝,不过我看男人也一样如此。这简直就是一个滑稽的游戏:自己站在齐腰深的河水中,明明走上来就是岸,却偏要声嘶力竭地喊救命。
失恋了,不要和同性闺中密友混在一起。虽然她们发自真心爱你怜惜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正中下怀,不过那也只是单身女子在一起的自误而已。真想大哭的话,不妨挑选一个异性对象,你心仪过的或曾暗恋你的,大肆倾诉一下,没准儿对方怜香惜玉之心一起,这事儿就解决了。
爱情与饭馆都经不住摧残
北京人民有种大无畏摧枯拉朽的精神——那底蕴是透着见过大世面的,又偏爱拔份儿,一定要走在潮流前面。没有哪个地方的人跟北京人民一样靠吃饭来划分品位,人家都是根据性价比来进行选择。不过到了首都,新鲜的、有典故的、够俗或够雅的美食场所最受追捧,要是成天混迹欲泯然众人的那种大俗馆子,您都不敢跟人家提“美食”俩字儿。
发现了一家新“情趣”饭馆的乐趣相当于与某人一见钟情。话说有个姑娘,最近结识了一名青年才俊,颇有好感但是还没有达到喜爱得不行那个地步。怎么朝下发展呢?如何才知道他是否适合自己?办法很简单:每天都和他约会,看看是更喜欢了还是很快就腻烦了。他们在不同的饭馆进行约会,一个礼拜下来,彻底颓了——这种密集约会完全摧残了爱情伊始的想象、试探、回味,直接变得没劲起来。这说明节奏感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儿,过于频繁的约会通常是想象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单纯的吃饭开始考虑这个人的床上面目、婚礼规模、性格磨合、家庭理财计划……于是,连那点儿好感都吃没了。这还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感情基础还没那么深厚之前,强行拉近距离是不靠谱儿的。
找到一家好的饭馆也非常不容易。口味当然是最重要的,然后还要环境有点儿品位,待着比较舒服,其他食客素质比较高能叫人找着点归属感,不会觉着碍眼或自卑,无论想欢聚或谈心都能恰逢其所。更重要的是有点儿小典故,比如店老板其实是一艺术家,或者瞧这一屋子的雕梁画栋都是从外地全部拆过来的明代老宅子原结构,要么就是有某款配菜真正是从法国普罗旺斯一农村挖出来的新鲜款。最好一般大俗人都不知道这个饭馆的存在。于是,在这种地方吃饭,不由连自己都要感慨:我是多么有情趣有品位会生活啊。
然后北京人民那种逮谁毁谁的精神就来了——一个地儿好吃也架不住成天去啊。传销式美食鉴赏在北京最有市场,朋友告诉朋友,然后大家各自带领一堆人前往,今天去了明天还去,越是有人在门口儿等位排大队越是要去。突然而至的一波波小高潮严重地考验着饭馆的环境、厨师的应变能力以及食料的准备,影响着菜式质量的稳定程度。慢慢地,去的人多了,杂了,这个地方,就沦为了美食先锋所唾弃的俗饭馆了。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是为了追捧潮流而选择用餐地点并且不控制节奏,通常会毁了自己的胃口和饭馆的牌子。
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这地儿现在不成了,什么人都去,我又发掘了一家新馆子,咱们改日去搞吧。
北京人骨子里的小神韵,总是不经意,冒出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小BIU词儿。靠谱大家都明白了,拧巴还是很难解释不过也算都可以正确运用了,BIU这个词儿本来就是硬造出来的人家也不想再给定义了。这是暗号儿,说出来就像一个小眼神儿,全理解了吃透了。然后,无定义的小潮词儿从高层次小范围慢慢传播扩散。在实践运用中,让大伙儿也跟着明白了运用了。
嗯,我得怎么来解释“宾着”这个词儿呢?我觉着这是无论外紧内松还是外松内紧,但是被调整到了一个微妙的身心均衡点的状态。有点儿懒散但是还挺精致,有点儿矜持还有点儿破罐破摔。总之是自恋的、有点儿放松还有点儿拘着,但又比绷着紧着拘着更来得有趣味性。愿意随波逐流懒得反抗幻灭人生,不过眼神儿里总还是有那么一两丝儿希望。咳,真是越说越糊涂。
“宾”字儿用得传神。想象一下儿,本来您是您自己个儿的主人,不过自己偏要跟自己特客气,把自己也当一嘉宾来看,又礼貌又客气的,明明还挺想出去玩儿,但非赖在家里等着人家召唤。这其实何尝不是变相撒娇和变形索爱啊。我们那帮同事,成天介坐在一个办公室里,从下午三点就开始不停讨论晚上到底去哪儿吃饭,通常每过一小时就冒出个人头来喊一声:咱到底去哪儿啊?然后在毫无想象中继续宾着,终于有个急性子气急败坏一拍桌子:得,还是内天那俗馆子吧。然后所有刚才品位高尚的人全都麻利地站起来就跟着走了,谁都不带反对的。嗯,日子就那么俗,宾着不过是分寸拿捏得特好的、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又偏还算可爱的小心计和娇滴滴。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7)
出门儿在外也能宾着,要不咖啡馆儿是干吗使的?就跟那儿一摊,歪在太阳下面。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偶尔抠抠手指头,偶尔翻一篇儿书,至于脑子那是完全不用的。您要是愿意过来跟咱们搭话也不大拒绝,不过想指望再多说那么两句也不大可能。基本上,我觉着,宾着是一种敏感的温和的软弱的却又有谱儿的情绪和态度,这种情绪下,人家好想开口讲闽南腔的普通话喔。
讨论这个太无聊了。不过人总要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呆着,我倒是觉得宾着比拿捏着紧绷着大撒把着都靠谱儿多了。
被遗弃的时光
那一年,项羽在乌江自刎。其实他可以不用去死,不过最后关头,“就是不服”四字浮现心头,总好过四面楚歌、痛失爱人之外还要遭受多余的折辱。所以,李清照也拧巴了。不肯过江东,不肯。
以上文字跟以下要说的话毫无任何关联。只是,可以移情来体会那种牛逼而悲壮的情绪。有些疯话不是用来赞同而是用来记忆的——这是另外一个牛逼男人的名句。你不能一直以本能凭喜好貌似大义凛然地前行,然后到了一个绝境大喊天要亡我。毕竟,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而鞋上的狗屎也是自己亲自踩上去的。
但话说回来,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每个人的一生,难免遭遇一两次被遗弃的处境。此等尴尬情境下,光不服是没用的。就好比,一个男人嫌弃你过于轻松活泼没大脑不成熟,不理他,他会甩了你。理他,听他的话使劲培养内涵顺便装优雅,你若装得不像,他会笑话你人不人猴不猴;若装得像,他又觉得太沉闷还是啦啦队女队长青春逼人。最后的结果,他还是会甩了你。他绝尘撂蹶子就跑,只剩下你在原地满拧着,摆什么姿势都觉得怪,最后只好顺拐前进。
这是突如其来毫无理性的人生大BUG。虽然说不爱了就是不爱了,但是那个转折点,太他妈神秘了。无论你在意不在意他的看法,但你的人生从此都刻下了一道折辱的划痕。
你拨打他的电话,他嫌你依赖性太强,嫌你打搅了他忙碌的大业务。而你不打,他则认为你并不需要他。那么你偶尔打一下,他又会觉得你别有企图。以上步骤为死循环。
他嫌你不够独立,生活不够自理,并且告诉你水暖工的电话号码说比找他要好用很多。几次下来,你学会了换灯泡保险丝修马桶或水龙头,结果是他家的灯泡马桶洗衣机都归你一并解决。生病也同理,与其等待他的殷切慰问,不如早点自己叫车去医院。
亦舒误人,她笔下的姑娘个个爱好靡费而低调的名牌,知性,感性,独立,最恨男人猥琐与穷形恶状。精神洁癖,宁缺毋滥。但还不至于决绝到吃饭都跟男人AA,被追求的时候还是会感觉开心愉快,说明女人还是对爱情对被呵护抱着永远的幻想。但,但,她们够狠,随时可抽身离开。虽然心都碎了,但依然不愿意面对满目创痍的男人,或接受命运安排的折辱。所以,其实她们并不需要男人。倒是她们成日里买东西打麻将的妈妈姨妈表姐之类的过得愉快不已,最大的事儿就是老公出轨,然后还未必离婚,结局总算圆满。胆敢离婚的,必定娘家嫁妆丰厚。
又跑题了。我想说的是,男人嫌弃你的那些缺点,其实才是你最强大的武器。就好比极端憎恶泼妇的,其实是最怕她们扑将上来的。好多事情你得反着想也许论点才会成立,就好比阳痿男肯定是厌弃自己女友成日活力四射或穿得轻薄透露。他嫌你不独立,若你去找了工作,他又要嫌你没情趣不把他放在顺位第一。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愿意被一个男人挑剔,那么你无疑是有个性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想法与合理性。但是你会被遗弃。假如你愿意为了爱情而改变,那么你会遭到更多的挑剔——无论是男人自己没想明白要什么,还是他们什么都想要,或者是你因此改变得已经不成为你自己。然后,你就变成了亦舒师太小说里无懈可击的女主角,但还是会被遗弃。虽然在生活中遇见了这样的姑娘,我可能会默念塑料花、事儿逼什么的。
你要独立,有自己的工作与朋友圈,深爱他,但是从来不太多依赖与骚扰。你可以自己处理生活中的一切琐碎事物。你懂是非、知进退。你情绪稳定,不会敏感和发神经最好连经前综合征都没有。你把一切深沉的感情都像他一样藏在心里。你很坚强。你非常强悍。你的一切落在文字上都那么完美。那么,你就会发现,你按照男人的预期去调整和改变,或者仅仅是因为不堪折辱而变得自强不息,最后的结果就是,男人以为你不再需要他,而你以为自己依然需要男人,但其实你根本不再需要男人,不再。
写到这儿我自己脑子都糊涂了。我只是想知道,如果不坚强,要承受多少伤害;如果太坚强,那么我们那些灰色的温柔的无处安放的情绪,又有何人前来慰藉。那被遗弃的时光,无论选择服还是不服,也许最终只能在深夜里化成一片泪水,或冷笑。那时候也许你会觉得,踩不到狗屎的那条路是多么寂寞啊。但,依然只能摆出坚强的拒绝姿态,这是不想被遗弃的唯一手段了。
以上文字,并非为女性准备自怨自艾使用。其实是想告诉男人说,看起来多强悍多独立多牛逼的女人,其实都有可能仅仅是虚弱得完全无法保护自己,才学会做硬壳儿小王八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基于我对男人的粗浅了解,他们才懒得掰您的壳儿呢。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8)
在中国,请客这事儿几乎可以包含所有的人际关系中的潜意识。饭桌是万能武器,放倒围绕在它身边的那群人。想干什么?生意还是享乐?求爱还是杀人?饭局全部解决。每一顿饭都是鸿门宴,定位精准地解决吃饭的人。
就是这样,那个大圆桌上,杯子里插着一条形状怪异色情的餐巾布的主人位是很悲壮惨烈的,因为他要负责掏钱买单,负责点菜来展示自己的品位与气度,还要眼观六路地照顾每个客人的情绪与胃口。而左右两边儿那两个主宾位置坐上去也不见得就那么舒服,坐在那上面的人就像等着双色球开奖的彩民,菜没端上来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要吃的是什么东西,而你也不知道请客的主人到底想求你办什么事儿,要求会有多过分。
请客是最糟蹋食物的一种方式,因为很显然,大家心思都不在吃上。当一个人决定负责全场费用的时候,压力就开始形成了——那必然是当下有所图,就等着那个吃舒服的人点头同意。无论是合同上的一个公章,还是蛋糕里藏的戒指,都在等待点头。假如纯粹是因为太开心了大手一挥开始请客分享情绪,比如升职了升值了生殖了,那么下面一圈儿吃饭的人也要琢磨要如何以红包来弥补,或者飞快地算计要何时何地以最精准的同样代价回请。总之,请客吃饭是温柔的心理战,胜利越多,便越能在人群中游刃有余。
干吗什么事儿都要在饭桌上?外国人咱不知道,不过中国人这个爱好还真是直指人心。当第一口食物下去的时候,吞咽动作可以缓解紧张,食物的味道可以直接唤起人本能的享受情绪。嗯,就是足够放松。谁见过边吃边叹气痛哭的?谁见过吃着吃着颓了的?对于平日里太紧宾着宾习惯的中国人,这几乎是最自然的社交方式。人家老外,足够放松了,不需要再靠一汉堡来起性了,所以这也是请健身请洗澡在中国永远流行不起来的原因。
要是有一没加上薪的人找上司哭诉,他肯定是特义正词严地说我就不是为了那点钱,不过是要一个公平待遇。被请客吃饭的人也是。通常总被人请的家伙绝对不是因为自己掏不起那些饭钱,也不是因为自己就真那么馋,实在是因为被请本身就是一个被重视被呵护的权威感事件,在短短一顿饭中间,享受被主人照顾的感觉,那还真是暗暗的爽啊。来请自己的人越多,说明自己越值钱。当然,更牛的是阅尽千桌以后,开始反璞归真拒绝一切宴请活动玩低调,很矜持地说道:嗯,我看饭还是不必了吧。这道理也跟明星一样,出场太多曝光太多,就不值钱了。
最笨最讨厌的请客者是书上一老段子。主人惶恐哀叹:该来的不来,不该走的却走了。你看,我又不是说他。而最笨的被请者是那个因为第一碗面没吃饱惹了一堆事儿的家伙。对这种人,早知道给他上个大碗儿的就什么事都没了。
永远的文艺腔
“云帆,我晕车耶!我不是那种晕车!我是坐着这样的马车,走在这样的林荫大道上,我开心得晕了,陶醉得晕了,享受得晕了,所以,我就晕车了。其实,我自从来到普罗旺斯,就一路晕。我进了梦园,我晕。我看到了有珠帘的新房,我晕。看到古堡,我晕。看到种熏衣草的花田,我还是晕。看到山城,我更晕。反正,我就是晕!”这是当下最流行的手机短信,也是琼瑶电视剧《又见一帘幽梦》的经典台词。其实我就是想统计一下,看见这一堆话不想打人和撞墙的观众有多少。
琼瑶电视剧《又见一帘幽梦》在紫菱的十一个“我爱你”之后圆满大结局了。据说大结局时上海观众因为卫星信号中断遗漏了关键情节,都群情激昂地要求重播。由此看来,无论任何年代,酸掉牙的文艺片和滥俗文艺腔永远都还是有市场的。
文艺腔一直有市场,通常因为它具有最简单粗暴、直指人心的肉麻。我看琼瑶阿姨倒是得了徐志摩的真传,无论是“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还是《爱眉小札》里近乎弱智的“眉眉,眉眉,爱你的摩摩”,任谁读了都难免一个冷战。但是,爱情这东西,其实就是肉麻当深情的过程。要是有人对着自己说,心里恐怕也是高兴的。只是不知道假如每天都如热恋,每日都如做戏、对谁都是这样的文艺腔调,会不会叫旁人受不了。我想当事者本人肯定是很享受的,琼瑶阿姨无非是将这种“人生态度”做到了极致而已。
其实是不是观众真的就喜欢这种又酸又肉麻的风格呢?我想,也许真是,否则很难解释琼瑶小说和电视剧这么多年畅销不衰的原因。这本身就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啊——也许是人性永远不会变,那些好的坏的酸的人性都会永远存在。只不过大家都不好意思承认而已,于是只能假装带着“批判”的眼神去暗爽着看那些小说和电视剧。至于另外一部分观众读者,他们可能是真的受不了这种风格,但是强迫症发作地一路追看下去,边看边吐,边吐边看,最后竟然也习以为常了,这是不是说明人性中其实也真的存在自虐因子?
琼瑶阿姨其实是个特例,无非就是酸得比较直白,没有经过什么繁复修饰,也不大注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所以难免被人嘲笑。但是文艺腔经过包装以及高级修饰,就比较有市场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沉浸在那种意境中,偶尔惆怅感伤一下,也算是狗脸岁月中平淡人生的诗意一二。无论是席慕容的“假如你是那含泪的射手,我就是那一只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还是安妮宝贝的永远冷冽的旧棉布白裙子以及手腕上的伤口,幽幽叹息着“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或者是郭敬明在小说中充满激情的点题——“哥,请你自由地……”总之,我也只能连说十三个晕了。我的意思是,这种情调的作品当然不能缺少,但是它却左右着某种审美情趣与人生格局。它们慢慢渗透日常生活,将微小琐碎都上升到要死要活的高度,以至于真正的苦难反而显得那么无足轻重;或者说,文艺腔会使真正苦难的生活像一种戏仿,蒙上了玫瑰色的面纱而变成了浪漫轻浮,然后在麻醉中沉沦,永远无法摆脱人性中真正苦的那一面。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9)
当我打开朋友的博客,看见她引经据典形容与男朋友的分手心情,“你的别离如大理石一般确凿,将给今后的下午蒙上忧伤”,立刻就颓了。不知道是该劝呢,还是该由着她沉浸下去,直到看见她写着“我们的关系永远不会结束,想象中是一刀两断,铿锵作响。但我们的爱情不是重金属,是水……”的时候,我简直想要暴起伤人。
哥们儿练过
有一俗语,叫“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用来形容床笫之事再恰当不过。这边厢一群姑娘哭着喊着找不到心仪男人,那边厢人家追求者排成队。等自己找到了合适的男人以后,却发现该俗语依然形容恰当。就好像我的一个女朋友的哭诉一样:“原来是好几个月都没有一次,现在是一天晚上三四次、洗澡四五回……受不了了!”
从这事儿引申开说。男人们总把“一夜七次郎”这词儿挂在嘴边自我吹嘘,女人们总惦记着“活儿好,胃口就好”。在一段感情中,性当然很重要,大家都希望自己体力强健并且对方恰好也是自己需要的SEXMACHINE,可是有一点来不及考虑的是:难道大伙儿要用这点事儿来整个填塞满一段感情吗?什么事都是过犹不及,最近看的一个笑话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话说有一个姑娘,无限哀怨地在论坛上抱怨自家男人的性能力。38岁的男人与21的女子,按道理来说应该是男人力有不逮,但正好相反,强悍的性能力保持了长时间、高频率的床上运动,概括一下,就是所有业余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并且昏天黑地直到两个人全部筋疲力尽。到这个地步,那姑娘简直欲哭无泪了。后来,她的先生无意中说漏了嘴,据说是大学时代和师兄苦练性能力,如果用稍微粗糙的牛皮纸经常摩擦敏感部位,或者像练铁砂掌一样戳大米,那就能练出无敌神功来。记得当时那姑娘发出了抓狂的呐喊:原来这哥们儿是练过的!练过的啊!
这种故事,所有看客都笑得前仰后合,但是其中甘苦非当事人不能理解。主要是代价太高,为了博得SEXMACHINE的美誉,却放弃了自己的敏感和高潮。那您说您这么使劲提高阈值到底图个什么呢?但是好像现在还满流行这种“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生活方式,男人们上厕所都开始咬紧牙关了,女人们也无时无刻地偷着进行一下凯格尔运动。当然这样也没什么不好的,只不过他们还有时间干其他事儿吗?
审视的生活
我经常挂在嘴边的名人名言包括: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以及心中的信条和头顶的星空云云。
话说过一百遍就不值钱了。但是,我相信,人一生中需要的往往就是一些简单的真理。只要您坚信某一条,就可以极其强大。
对不起,我不是每天都有价值观输出的哟。我的生活态度基本上还是那几个字:简单粗暴,但是有效。简单不是白痴,粗暴也不是没教养。再引用一酒的广告词,那就是有舍才有得。那么,我们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丰茂繁盛之后才能返璞归真?这年头儿,路修太多了在城里走丢了都很容易,何况面对那么多他妈的目不暇接再谈何去何从。所以,要学习什么,要得到什么,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真的,哥们儿我最近有越来越主旋律的意思。
比如,我看到的某些人,他们真的很朴素,但是他们的强大人格力量与淬炼出来的出尘气质,终于让老子觉得手提明显LOGO的名牌皮包其实是件羞耻的事。这一瞬间,我对奢华物质的向往降到了零点以下。当你衣柜里的衣服越多,往往越没耐心没精力搭配,往往只是越来越好看但是越来越不经典优雅……这是个人感受也可举一反三。从物质到精神,是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越多,这个世界就越混乱越不如愿?
学习是件好事,但是这个时代,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我们对物质尚能抵挡诱惑,但只是为了知道更多潮流、艺术、娱乐资讯、社会学城市学哪怕仅仅怕人评价庸俗,或需要寻找社交话题,要每日绷紧神经时刻如天线一样接受无数新消息。你要在私下无人的时候偷看安迪·沃霍尔的访谈录,随时UPDATE最新展览资讯,对国外科技潮流保持关注,装作漫不经心评论市面上最新上演的艺术剧目,永远会告诉朋友们新的尚未被人发现的情趣餐厅,在网络上追看各种狗血八卦,以及各种时事评论——这还没说到职业培训计划与发展展望呢。哥们儿,您能不焦虑么?
当你意识到,其实,做人不需要学习那么多也可以活得很好很强大也可以不落伍的时候,也许你可以把兴趣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那些东西上面去。当你试着做减法的时候,你会发现缺少什么,都不妨碍生命本质的丰茂与繁盛。SO,我决定回归简单。放弃无谓的购物,放弃无谓的学习。以及,放弃无谓的拥有。
本身,我就是一个毫无收藏癖好的人。一切如流水掠过,湿过身就好。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10)
很久以前,我就觉得自己老了。最确凿的铁证是:去了KTV以后发现已经没什么新歌会唱了。对那些年轻一代新巨星总是有点复杂情绪,觉得他们太幼稚、没内涵,就连皮相都没我们那时代的明星们看着漂亮兼有气质。可是,能怎么办呢?拉下面子去学小朋友的歌,连自己这关都过不去,更别提被别人看在眼里是什么滋味了。可是老唱那几首保留曲目,也实在有些讪讪的无聊。
很久以前,某个K完歌的凌晨,我深刻地意识到:原来每一次K歌,都是一次小型的青春期追悼会。看看那些曲目吧,无数回忆随着旋律在脑海中打转。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应该是从CCTV当年一档名为《潮:来自台湾的歌声》的节目开始认识了小虎队、姜育恒、王杰、张雨生……比我们大几岁的学长们则是从邓丽君、龙飘飘、凤飞飞开始被“靡靡之音”击中的。之后,是港台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从粤语到国语,几乎每首歌曲都成了经典。好吧,当这些歌已经可以不需要大脑就随口吟唱时,其实想的是:嗯,这首歌当年我曾经在她家窗下弹着吉他唱过;那首歌是我拿来朝他表白心声的;哦,那首歌是十七岁夏天那个太阳浓烈的午后绿荫下我突然意识到了爱情的降临的福音;这首励志的歌到现在听起来依然觉得热血沸腾……好吧,我们去KTV本来是寻开心的,结果,现在坐在这里无限怀念我们的青春岁月。
怀旧是件很HIGH的事儿,假如仅仅怀念自己的青葱岁月而不是被强迫着悼念别人的。基本上,听听人家唱什么歌儿就可以锁定他最波澜壮阔的岁月和情怀。咱们父母那辈儿人信口而来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敖包相会》、《康定情歌》之类的,即使UPDATE了最新版本也是《青藏高原》这样高亢入云的主旋律——他们不光在KTV唱,在酒楼的包间里也会唱。对此,我相信艺术是高雅的,因为它一旦走进日常生活中就太刺激了。假如你有一群热爱唱歌的叔叔舅舅阿姨的话,对此一定感想深刻。于是我想起了当年在一家大型国企里做小职员的时候,安排客户晚宴一定要选择有大液晶电视附带卡拉OK的包房,最后大家酒到酣处一定会高唱《走进新时代》或《难忘今宵》之类的主旋律。现在这种场面倒是不常见了,因为离开了那样的环境。话说年纪大一点的人会继续在酒楼的包间里表演美声或民族唱法,新晋的年轻新贵们倒是更多地流连在夜店的包房里随意唱唱,大部分年纪不上不下的也就偶尔去钱柜怀一下旧了。
当年的热血青年现在已经进入中年了。那些中年怪叔叔最喜欢唱的是罗大佑,无论是《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还是《之乎者也》,因为罗大佑最适合怀旧——它传达出来的信号是,哥们儿我当年虽然年轻而迷茫,但依然是有品位的有人文关怀的并且是愤怒的。此外,少量齐秦、谭咏麟都可以被视为曾经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喜欢张学友的是那种很自然不拧巴的,喜欢张国荣、黄耀明的就有点文艺青年了。至于真正的文艺青年——老一辈的文艺青年怎么会忘记张楚,以及何勇、黑豹和唐朝呢。你就在那间包房里听着吧,无数青春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只剩下了一些中年怪叔叔和怪阿姨,唱着多年前的情歌。哦,他们最喜欢的对唱曲目是《北京一夜》。
唱老歌这种事情,其实和同学会有得一拼。想想我当年参加第一次同学会的时候,好奇且激动,参加人数也最为齐全。同学们热烈地交流着这么多年的动向和发展,又开心又惆怅地回忆着同学少年都不贱的岁月稠,于是纷纷相约每年重聚。后来嘛,人越去越少,话越说越少,除非大家还能合伙干一番事业,否则谁还会一遍一遍咀嚼着那些往事?在KTV也是,连费玉清都唱了《千里之外》了,你不能永远唱着罗大佑、王杰、齐秦一次又一次。可是有什么新歌可以吟唱呢?即使有,又怎及当年感同身受或刻骨铭心?至于人到中年,为了在KTV里有新乐子而刻意去学新歌,想想都觉得辛苦和辛酸,只好挑那朗朗上口地随便唱唱了。于是,就流行《两只蝴蝶》了。
从爱一只猫做起
后来我在想,庄小BIU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证明它其实是个人。就好像它一个没看住就进了厨房,上了灶台,用后腿站起来,打开上面吊柜的门,然后看了看,把两只花的瓷饭碗“咣当”一下扒拉到地上摔个粉碎——它摔光了我所有的玻璃杯以后开始摔饭碗了。其实,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引人注意,想叫你陪它玩耍。至于其他被朋友们目击的摔闹钟摔杂志和梳妆台上的所有东西,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我很讨厌用“宠物”这个字眼来形容那些小动物们,所以,我家的猫有一个人的名字叫“庄小BIU”。用法国心理社会学家的话说,猫是种具有人性却又高于人性的动物,所以,即使是你豢养了它,那么其实你也是生活在“它的家”里,它完全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一部分嘛。对人来说,那些温暖而贴心的小动物们,曾经给心灵和生活带来了多大的慰藉啊。我知道,现在对动物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华南虎、野生老虎都是近期关注的热点,但就是那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身边的小动物都不关心,那么再去说什么保护野生老虎,就难免陷入唯价值论的虚伪境地里了。何况,根据民间传说,猫可是老虎的师傅呐,除了没教它上树,其他的地方它们何其相似啊。
猫猫狗狗,在我心里一直是两种很神气的小动物。所谓的通人性,也不光是人类同情心以及甭管什么心的投射,通过我的仔细观察,它们确实是有那么些通的。情人朋友,都要如猫如狗,那才好玩。像狗的时候如胶似漆,你对我好我就一定对你好;像猫的时候个性十足,玩的就是若即若离。所以人家说了,猫猫狗狗充分体现了人类施与受的两种美好品德——哪怕这是永远不会表露给外人的品德,但是自己知道,它在心里硬硬的还在,那就已经很值得暗爽了。
所以,那只叫庄小BIU的猫在我家里,那是相当横行霸道加骄奢淫逸。先不说那四种口味的猫粮和五个品牌的猫罐头要轮流换着口味吃了——我一哥们儿曾经怒吼道:你也太惯着丫了吧,我在家有时候还得吃两顿剩饭呢!嗯,这么说起来好像是有一点儿,不过既然不指望它以后好好学习做个好人,那么无限度溺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说小BIU同学曾经挠坏了几件衣服和家具,摔了多少瓶瓶罐罐坛坛碗碗,但是,真的能因此就揍它吗?即使揍了,也没什么用吧。从它身上,我倒是学会了无限宽容与妥协。但最绝的是,即使这样,庄小BIU的眼神,依然是“就是不服”四个字,它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就完全不要妄想它会多看你一眼,它依然会翘着尾巴骄傲地走开去。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11)
可是,一只猫又是多么贴心,它虽然不像狗那么热情和驯服,但认定主人之后也非常之忠心耿耿。换句话,它也对你产生了无限包容——家里来往的客人,谁要敢摸它一下必然招至利爪伺候,但是主人我却可以把它按在地上揉它的小肚子,直到它不耐烦地挣扎走开。每天回家的时候,它也会颠儿颠儿地跑到门口来迎接,然后兴奋地检查你的手袋;半夜里突然有一个温暖的小毛团靠近你的脸,伸出它的爪子来摸摸你然后走开,那简直是太甜蜜了。猫身上的那种气质,就是在告诉你:好吧,我对你其实也是非常依恋的,但是我不会每天都挂在嘴边,别逼我哟。
我是觉得,动物不是我们的宠物,是伙伴。甚至,我怀疑在某个心灵层次上它们还要比我们更高些。所以,庄小BIU在我家已经获得跟我平起平坐的地位。有时我很好奇,我不在家的时候它都在干什么,结果有一次发现,原来它睡在大床的正中间,脑袋还枕在枕头上……很好,它的自我定位很准确。既然它也觉得和我是平等的,那么,我就放心了。
从一只猫开始爱起,你会觉得自己的心肠都变得柔软起来。然后就会注意到,原来马路边、小区的花坛里有那么多流浪的猫猫狗狗。我实在是无法想象要有多硬的心肠才能把那么无辜却又全身心依赖你的毛茸茸们扔出家门。当一只小动物全身心依恋和依赖你的时候,你却抛弃了它,那种场景我几乎不能想象。换了从前,我只是叹息一声或叹息两声,就继续前行的。现在因为庄小BIU之爱屋及乌,也会买好猫粮蹲下来喂它们。在小区的绿地里,我们搭了临时投食点,还在地下自行车棚的角落里建好了猫窝。其中有一只名叫奶牛的面相憨厚的大胖猫是小区人民的最爱,只要一声呼唤,那只黑白花的大肉球就会四蹄腾空而来。这个时候,我相当感谢本小区有宽容心的邻居们。把自己搞成收养了200多只流浪猫的丁奶奶那样相当不值得,虽然我们还会给丁奶奶捐款。可是,我依然幻想着有一天可以买个大院子,专门收养那些流浪的小动物们。看着它们甜蜜而无辜地走来走去,在阳光下那种纯粹自然而不拧巴的伸展状态,然后,也就不拧巴了。
青春梦已老
按惯例,晚上几个朋友带着笔记本在熟识的酒吧里上网喝酒聊天,英式中老年社区酒吧生活方式被我们领会贯彻得很彻底。某天晚上,酒吧里换了两个新的歌手。啊,那是多么怀旧!那两个男生一直在唱着各种粤语老歌,无数个人的青春期呼啸而过,简直就是一场小型的青春期追悼会,所以,大伙儿沉默了,开始低头喝酒。
“青春梦已老……”一嗓子谭校长的老歌响起的时候,某人突然抬头:“啊,这么多年了,这首歌还是噶好听噶好听的啊……可是看看他,还永远25岁呐。”是的,遥想当年,谭校长意气风发也算英俊非凡,堪可当天皇巨星四字。那种优雅克制的热血青春如何迷倒了无数少女,可是自从他永远25岁之后,他就老了,那种智慧在经过世事练历之后变成了世故和油滑。他依然意气风发,可是当年唱《青春梦》的偶像已经开始唱《披着羊皮的狼》,八卦里也总离不开损友们或二奶的桥段。有个女朋友感慨地回忆青春:“当年爱他到极致,想起来若有机会献身也不是不可能的。现在嘛,看看他现在活得如鱼得水的样子,幸亏没有。”
在八卦论坛里,有几位男偶像是地位卓然不可碰触的,比如金城武,比如梁朝伟,无数女粉丝爱得要死要活。那晚从这个话题说开去,我们谈到了一个假设:假如当年你有机会和你的偶像进行一场恋爱,那么要选择谁,才会到了今天不后悔?
这真是个伤感的话题。看看黄金年代的那些偶像们,证明了一点:青春总是很好的,年轻人无论如何还是有热血、纯净、真诚的那一面,才华也是干净而蓬勃的。之后嘛,随着时光的沧桑,一个那样的年轻人会拥有什么样的中年,那就很难说了。就拿上面两位偶像来说,爱上《绝代双骄》时期那么灵动开朗的梁朝伟版“小鱼儿”的,怎么能想象他在未来的岁月里变成了一个深沉阴郁的中年男并因此走红?同样,那个热情下藏着敏感的狼眼少年金城武,载歌载舞着“未来的日子里,只有快乐的你和我”,现在也变成了最深沉的巨星?倒是当年风头无两的巨星们,现在,呃……可能会后悔。那个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成龙大哥已经俨然成了大哥,还经常犯点全世界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同理,那个《鸳鸯蝴蝶梦》的男人,如今成了长舌毒嘴男;那个唱着“拥有你我变得好富有”的女高音如今煽情地对小朋友说“答应我,好吗”,真是想叫人大喊一声:“当年我白喜欢你了!”
倒是那些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的偶像们,没有什么反差。就好像谁都知道吴宗宪一直就是一个口花花心花花的家伙,就好像王杰一直就是一呐喊狂放的浪子,虽然这么多年他们居然都没变,但是总胜过看着偶像们再不做青春梦,而是现实无比地捞世界来得那么辛酸。假如我喜欢的是那个吟唱着《寂寞公路》的男人,那么,我真的不愿意看到他一把年纪还要染了黄发出来到处做毒舌评委的啊。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12)
祈祷吧,女人的命运
年纪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力产生极端无助的感觉。事实上作为个人命运,这完全不是主观、客观、先天际遇或个人努力能够达成的顺理成章,也不是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您在这边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家那边厢已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到最后怎么可能不产生对命运的敬畏以及无助的慨叹……尤其是女人,无论您相貌如何、聪颖几许、家世怎样,或非要联系情商、学识、能力或其他随便什么吧,恋爱和婚姻,对一个女人来说,依然还像一场赌博,您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假如您看过无数多的女人传记,就会发现一切皆有可能;同时,您也会发现,其实任何一本关于个人经历和命运的书籍,都很难对当下、个体存在指导意义。所以,要么您就会把这本书当作猎奇,要么,您就会彻底地沦为泛神论者,开始相信冥冥中早就各有安排的命运轨迹。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我们农民才吃上肉,你们城里人又开始吃素了……很多书籍叫人无法不产生这种联想。当港台和大陆的爱情小说或连续剧里女主角受伤的时候,她们往往会拖一大旅行箱乘飞机离去,在那遥远的欧洲(或特指巴黎、罗马)静静疗伤然后开始新生活。不过在发达国家嘛,女性同样也有各种问题,她们就像吃腻了肉的城里人,开始朝相对“神秘、原生态、落后”的地方跑,来寻求心灵安慰,带着欧美人特有的优越感去那些地方找回自信。《探戈之恋》是说一姑娘从美国跑到了阿根廷跳探戈的故事,《一辈子做女孩》讲的是一姑娘从美国先跑到罗马饕餮了一番但是没解决问题,于是跑到了印度参研宗教,然后去了巴厘岛探讨身与心平衡最后找到了爱情的故事——你们觉得这样貌似传奇的东西,真的可以帮助女性自身成长吗?然后,我就看到了无数帽子大得吓死人的媒体,《时代》啊,《洛杉矶时报》啊,《GQ》啊,《纽约客》啊,对此进行了毫不吝啬的热情洋溢的赞美,但是,真的一辈子保持“女孩”特质,就是女性最终的救赎之道?
书的原名叫《EAT,PRAY,LOVE》,即美食、祈祷、爱。我相信这是一个女人自我救赎由浅入深的道路。改成了《一辈子做女孩》,无疑是寻求畅销的缘故所以不惜将智商朝下拉了N点。其实女人的一生,大多经历过无数次重塑——从小受教育而来的世界观、成年以后经过自我思考而重塑的世界观、因为爱情和婚姻被改变的人生新感悟、因为孩子带来的全新人生观……大部分女人都会从梦幻的公主坠入现实,一路磕磕绊绊但总归顺理成章地变成理智现实而强大的女人。只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有些女子,是天生在情感、性灵方面过于晚熟、过于浪漫、过于挫败,就好像软件中的BUG一样一定要打破日常生活的轨迹,她们作为脆弱女性的样本,比别人用了更多的力气去追求心灵的平静,没想到反而成了其他女性的标本,这根本就是个荒谬的命题,就好像优秀生考了90分并不值得表扬,而顽皮的学生从40分进步到60分就值得大书特书。
用美食来消解人生,我知道有很多人得了暴食症;用祈祷用宗教来消解苦难,历史上的女人都是这么做的;至于爱,只有爱才能治愈一个女人的整个世界。在书中,女主角最终找到了一段爱,可那还是男人。女性主义总强调女人要独立于男人,但这个世界,本身就应该是男女不可或缺的和谐才是真实的。否则,终归还是到底意难平。所以,女主角命好,她不过是用了无数女人曾经用过的那些办法,最后居然找到了归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我只看见了命运的手,看不到其他可以鼓舞另外女人的东西——看看那个女人吧,她即使是要帮助那个无家可归的大姐都要遭到对方狡黠的戏弄,连基本人情世故都不熟练的人,她的人生新感悟又能如何呢?
至于祈祷这事儿,多年前气功中有一种叫自发功的东西,完全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人都可以通过冥想来调整自己。于是,很多人出偏了,走火入魔,出现幻听、幻视,最后被诊断为癔症的一种。现在,应该是销声匿迹了。所以,我从来不主张没有任何宗教经验的人自行祈祷或冥想。即使是畅销书写的,也一样。从文章的开始,我就看到,也许小莉会有轻微的幻听出现。这,其实是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不信请大声朗读此段落给精神科医生。当然,女主角是运气好的,至于其他,像我一样正常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女人们,还是找点其他的方式来解压吧。我相信宗教、性灵或其他对我们的人生有某种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只不过——她笔下的那些,描述得并不能让别人信服而已。或者说,其实,她最终是走出了自身构筑的虚妄——那么这本书总算可以让看的人由衷高兴一下了。但是,其他人的生活,还是要咬紧牙关自己坚持过来,否则,你就会沦为形式化的矫情笑柄。
日子过得一舒心,人变得不厚道是在论的。这是必然。就好像人终于变得平和宽厚,你又怎么知道其实没准儿仅仅是消沉和百无聊赖?
以前说过一句话:你心里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要当真,什么做不得数。这一判断里其实蕴含了无数来回切换的瞬息万变的状态。非常玄妙,这样的心理活动完全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语言有时也很贫乏,关键是,不必要,何必呢。最后真的,只能缄口。
话说厚不厚道这件事,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一对幸福或不幸福的夫妻就不能理解一个老单身的单相思有多苦,他们只会草草地劝告对方赶紧结个婚,无论内幕多么喜人或可怕,起码那段位比单绷着瞎闹要高端且复杂吧,然后就很可能为了摆脱骚扰开始不负责任地拉皮条……人总是在自己也过得不舒坦的时候才更多地感同身受,太过泛滥的同情心往往是心理投射的作用,生怕自己也落到如此境地——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说的就是这么回事,要是有力气还能游回大海,谁耐烦跟你在一个污泥坑里嘴对嘴地吐泡泡玩啊。不厚道的时候说“珍爱生命,远离傻逼”,厚道的时候说“傻逼何苦为难傻逼”……所谓境界,也就不过是一念之差而已。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13)
人家古人都说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话您可以理解为,看见跟自己价值观不大一样的,您又搂着不去教育丫,那么就很容易暴躁,就很容易看什么都不顺眼。所以,哥们儿不是真的变温和了不是真的主旋律了。这些事自己心知肚明即可,何必再去声嘶力竭玩逆反、玩暗黑、玩非主流、玩死愤青状啊,欧耶。就好像一个笑话说的那样——甲说:丙,您给当个仲裁,我和乙赌了五块钱,丫非说花生是树上长的。丙说:花生当然是树上长的啊。乙捏着五块钱兴高采烈地走了。于是甲就各种不服。丙露出怪异的微笑:你想,你就花了五块钱,就可以让丫一辈子都以为花生是树上结出来的……所以,你知道了吧,有的时候,不厚道是一定的。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你太过顾了这端,就往往忽略了那头,于是就有个偏执狂。精神和物质是如此,网络和现实是如此,为了做个工作狂把自己搞成了汽化型性冷淡也是如此。所以,成天看先贤哲人的书不好好说人话的必有重大人格缺陷,成天混在网上找虚拟满足感的必有重大人格缺陷,成天以为自己给全人类做了贡献的工作狂必有重大人格缺陷。您瞧,我也不厚道了,不过这说明我最近没什么烦心事儿。
有的时候,一想起那些内心的纠结和复杂的情绪以及他妈的无法言说的人生,就难免悲从中来叹一声一切都素浮云,这种话说出来却又很喜感。这种心情,就可以切换回本文第二段了。然后,这些浮云,对生活真的有什么影响吗?思虑太过,精神世界太过丰富,又可以切换回上一段儿,不过也搞成了人格缺陷而已。凡事放轻松,只使个七成力,没准儿结局才是皆大欢喜。人一辈子,真正可以铭记的,往往是几个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小细节而已。SO,不思辨了,继续去过不靠谱的吃喝玩乐提笼架鸟的庸俗日子吧。
说实在的,哥们儿已经够俗的了,对好多重大事件啊历史时刻都不甚关心。内些在博客上追着写政论的写时评的记录历史的,好像多有深度和社会责任感似的,其实在我看来还不如讲讲黄段子娱乐身心。不是我又反社会了反人类了,主要是,社会和人类谁记得你丫那点儿可怜的思想啊。你看,好多忧国忧民的奏章咱根本不知道,倒是《笑林广记》里的冷笑话到现在还有人讲。真的,放轻松,真别拿自己当根儿葱,日子过得就舒坦多了。活着活着,突然发现没人生观了,还真黑色幽默呐。可是,我也未见一个有健全正常人生观的家伙是幸福的。无非都是一口强撑着的气而已,装在轻飘飘的气球里,而偶尔冒出来的不厚道的小念头,就像把锥子,要是戳个正着,啪的一声,也就散了。
烛光晚餐与情人节的阈值
恋爱中的人如巴甫洛夫的动物一样已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条件反射,越是骨子里浪漫的,却越在世俗的大坑里摔得真切:情人节三字和玫瑰、巧克力还有烛光晚餐联系深厚,这老三样都快把人给俗哭了,但还是挣脱不出这个范畴。仰望情人节寒冷的星空或飞奔至情人酒店都逃不开之前共进的一顿晚餐,在家中被油烟熏扰显见不是最佳选择。更何况女人会默默地想:每年只有这么一天都不肯花钱带我出去吃豪华大餐,那么他到底爱我不爱?
好吧,浪漫的烛光情人节晚餐提前半个月就在报纸上拉开帷幕。从著名餐饮集团到高尚五星酒店的广告鳞次栉比,价格当然是成双成对的盛惠188元起乃至攀升到具有象征意义的8888元。环境也是从中式幽雅小包房到无敌高层城市夜景平台——从北京到上海,从香港到纽约,都是这个路子。那感觉就是在城市的星光下观赏全城景色,与桌席间点点烛光相映,恍然间觉得这一段感情简直是倾城之恋了。
烛光晚餐吃些什么?当然是西餐,就着一个西方的节日才丝丝入扣合情合理。西餐充满了仪式感,繁复的桌面上鲜花烛台高脚杯摆整齐了就俨然一场盛宴——鱼香肉丝绝对不具有纪念性,就算是鱼翅海参看起来也更有庆余年的世俗喜庆,和浪漫简直就是对头。主菜里的牛排海鲜才是情人节的上选,搭配造型美丽的甜品方可体会异国情调的罗曼蒂克。问题仅仅在于,良辰美景虽然好,但若可以复制,同样也降低了情人节的阈值。你不可能每年都在同样场景环境下铭刻一份爱的纪念,总要换些花样才能在记忆里留下不磨灭的回味。要是有一个男人年年带着自己的女人去吃各酒店的烛光晚餐,简直就是和复制盗版光盘一样没诚意。更何况,要是随着感情从浓烈转为平静,但烛光晚餐的价格和档次一路攀升的话,那更让人觉得有种世俗文化的荒谬感——所以有的人干脆以不变应万变,烛光晚餐不可少,但是共进晚餐的情人是可以年年换的。
爱情有时需要形式感,有时则不需要。挥舞刀叉切割着浪漫晚餐倒是正好真切道出了男女关系的战斗厮杀实质,浪漫只不过是为了掩盖的附加物,就好像烛光晚餐一样。在国外的餐厅里享受豪华正餐时,毫无例外地是烛光晚宴,首先是为了灯火摇曳之间的浪漫气氛,然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对面的路人甲也可幻化出一副温润的好脸色。更重要的是,假如你选择生牡蛎或五分熟以下的牛排,烛光下可以掩盖盘子里剩下的那些血水淋漓的茹毛饮血的感觉变得容易接受起来。说到底,这样特殊的时刻,食些什么往往已经不重要了,那种摇曳暧昧的形式感变成了催情剂的一种。所以,每一年和每一年的情人节阈值都在不断地提高,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享受过一个难忘的烛光晚餐,但转过身来对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加烛光大餐不屑一顾诟病甚多。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14)
就好像经历了太多的爱情就往往变成了留恋花丛的“爱无能”花花公子一样,经历了太多的烛光晚餐,往往也会对这种形式感充满挥之不去的嘲讽之情和厌倦感。人生的阈值就是这样不断提高的,到最后索性想回头去追求一些内核、本质之类的深层感悟了。
论旅行者的道德和基本修养
我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也见过很多不靠谱儿的旅伴——乃至,越来越喜欢独行。你知道吗?遇见一个志趣相投的旅伴,其难度未必比寻找一个共度一生的爱人小到哪里去,因为在相爱中可以有妥协和退让,但是在旅途中从人生观到生活习惯、道德指数都不同的话,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好吧,我见过很多不靠谱的旅伴。其种类数量之多,简直让我想写出一个挑选旅伴的指南来。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除了某些实在不能契合的生活习惯外,更多时候是让人反思旅行者的道德和基本修养。OK,先说这个生活习惯吧。我遇见过一个五大三粗的哥们儿走到哪里一定要吃馒头和面条的,可是他去的是东南亚啊东南亚!每顿饭他都在不停地闹不停地闹,说不给面食吃就会胃疼得满地打滚。这种旅行者,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做过功课,为什么不去大西北玩?出门之前,真的没有任何准备?他是不是希望走到哪里都是别人来迁就他?还有那种,出门以后也要一丝不苟保持在家里的生活习惯的,就看所有的闲暇时间他都在到处找接线板借吹风机电熨斗恨不得买个酒精炉在酒店里煮火锅——是我不好,我没有考察同伴的生活习惯,下次旅途,不,没有下次了。
其实上面说的还好,我的感觉是,虽然旅途是区别于自己庸常生活的另一种体验,但,好奇心或求知欲以及人品指数也总是要保持没出门前的平均水准的。否则,那就不是猎奇或放松之旅,而是肆无忌惮不加约束的放纵之旅——当然,就惦记着降低人品或艳遇的不在这个考量之内。嗯,我来举例吧。假如你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不会从车上打开窗户朝外扔垃圾,那么在风景区更不应该这么干;假如你在公园掐花都要被罚款的话,那么,你知道高原上一朵花一枝枝叶要用多久才能开花发芽吗?你就更不应该随便伸手。还有,你在自己的城市里,遇见陌生人的时候可能会眼神交汇微笑示意,但是你绝不会上去就问人家月薪如何是否婚配,那么,你为什么到了偏远的村镇或少数民族地区就这么干呢?所以,我想说的是,首先,一个有基本道德和素养的游客是应该注重环保的。同时,他应该保持心态平和,既不会因为去了欧洲就感慨人家多先进多干净,也不能去了艰苦贫穷的地区就带着飘飘然的优越感。此外,无论那些地区的人们有着怎么样的人生和生活方式,你也要以尊重的心态去面对他们,而不是粗暴地介入,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开。你知道吗,那种死游客的大呼小叫和大惊小怪是多么招人厌恶啊。
我遇见过好多没有礼貌的旅行同伴,这还不是在旅行团里,而是各种同事联谊或媒体活动。无论是在西藏,还是在国外,我知道很多人都愿意拍下当地人的生活,拍下不一样的人生,但,对被拍摄者打声招呼会死吗?他们在旅途中看见磕长头前行的朝拜者,一定是欢呼一声停下车追上去围着人家拍,在教堂里,我见过把相机开着闪光灯戳到人家脸上去拍唱诗班的;还有欢呼雀跃地跳上一切标志性建筑、雕像上拍照的……以及,当一个普通的路人已经摆手说NONONO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停止拍摄呢?每次和这样的旅行者在一起,我就不知道该朝哪里躲才好,只好袖手望天,证明我真的不是和他们一伙儿的。
前面说到,出门旅行前,你应该对自己去的地方有一些了解,然后才可能会融入,否则你就只是在景点大门口伸手比划V字的死游客。我认识一个“旅游爱好者”,他在英语不通的情况下去过了好几十个国家,可是,他津津乐道的那些东西,都是大家在风光纪录片里可以看见的,某些奇怪的风俗更是被他反复提起。就是这样的旅行者,在大家一早在酒店吃自助早餐的时候,他端起桌子上公用的咖啡奶杯,当做自己的早餐奶一口喝干,所有的人就只好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好——那么,你觉得他去过几十个国家有什么意义吗?最基本的用餐程序都没搞明白,你怎么能指望几十个国家的旅程对他的人生有什么影响?或许,旅行对他来说就是换一个地方睡觉而已?
这些,仅仅是常规“旅游”的基本素养而已。假如你要参加的是越野性质的徒步或露营旅行,那么,对人品和道德的要求可能就更高一点——团队精神、专业主义、个人品德(这包括了不占便宜、不自私、可以热心助人等各项指标),否则,这样的活动注定是一群乌合之众。据八卦消息说,旅行中发生男女绯闻比例最高的是在野外穿越露营项目中。是的,我知道很多户外爱好者都喜欢吸收年轻漂亮的姑娘参加,当然也奢望会发生点什么。可是,那些姑娘们啊,假如你真的决定去参加穿越活动,可以不可以自己背自己的行囊呢?大部分姑娘不会考虑自己的体能是否可以参加一场相称的野外活动,所以她们都选择不背帐篷上山——反正有那么多男驴友呢!所以露营的时候,只好无奈地跟他们睡进了一个帐篷。那么,你还有什么责怪他人的借口呢?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15)
性进化分析
正常的故事一般是这样的:少女在成长过程中通常被要求保持矜持并且珍视自己的贞操,轻熟女时段不妨尽情享受爱情但是要远离没有感情的肉欲。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翻译成中文完全可以曲解成“一切留待新婚之夜”。此等价值观在当下也依然是无可指摘的主流态度,当然大家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一回心照不宣的事儿。之后大家都慢慢年纪大了,男人的中年危机通常表现为和更年轻的姑娘出轨,这时候,那些一直以阳光主流态度生活的女人在时尚杂志上找到的解决方案之一是要增加自己的魅力,包括蕾丝内衣、诱惑手段、床笫技巧等等,问题是,超过十五岁练武都晚了何况想一夜之间从主妇变成荡妇,东施效颦往往是更大的自辱手段。
性魅力和技巧是否能解决男女之间的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个“一代名妓”而已。从愿意和一个人上床到厌弃对方,也不会是喜新厌旧那么简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学科问题,包括了新鲜感、技巧、匹配度、人品、荷尔蒙分泌的变化等多种问题,尤其是跟道德再纠缠在一起,就变成了很难突围的悖论:追逐快感和正派人生总是有冲突的,精神层面也很难敌得过生物本能,而其中的反复变化是当事人自己都搞不懂的。
古今中外的小说影视总有这样啼笑皆非的喜剧桥段:弃妇下堂,偶得奇缘,经历坎坷和修炼之后重新做人,摇身一变成了魅力女性,有的甚至连相貌都变了,于是转回头来和男人重新相爱,无论她是想报复还是想重拾前缘,她都成功了。每每看到这种情节,大家都开始不无恶意地讨论。男人们嗤之以鼻地觉得绝对是编剧的异想天开:如果不想搞一个女人之后,无论她变成了什么样都是不想搞她的。而女朋友们则觉得这种传奇故事更有令人振奋的一面,那就是气质和经历的吸引力是高于性本身的,此外她们会暗自揣摩要经历多少个男人才会变得如此引人入胜,可终究不能堂而皇之地说出来性的进化史其实是和游戏一样打怪升级而来的。
任何进化都不会是传说中的梦有所感天降神机,一定是个积累的过程,哪怕是积累男人。连算命大师如今都会运用比喻句来说“不经过武汉怎么到广州”,那么又怎么可能只靠杂志和网络指点修炼了气质和性技巧就摇身成为性感娇娃?那都是实战出来的,我认识一个年轻女孩子,她天生丽质、天赋异禀,以恋爱为天职,视贞操如草芥,每次见面都有不同的新男人陪伴左右,并且看起来一个比一个优秀。当然她也追求真爱,但她自认进步神速就要有更配得上自己的男人出现。关于最后一个优秀男人,她的自述是:“假如没有经历过之前的那些男人们,我在他面前就依然是个羞涩的话都说不利落的渺小的女子,充满暗恋的眼神可怜巴巴地尾随,即使可以和他上床,也依然难免摆脱被轻视的命运。但是那些‘不对的’男人们教会了我相处的方式、床笫的技巧、男女之间的心理博弈,我一直在进步着,所以当我站到他的面前,我已经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平等的女人……你们不要说我水性杨花或滥交了啦,就好像开一辆好车之前,拿破车练手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为什么换成男人你们就不能接受了呢?”
有关性进化的分析,这里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让男人不可须臾离开的女人,一定也如战场上的猛士,踏着一具具的尸骸前行取得胜利。至于男人,那还用说吗?花花公子都声名狼藉了,但是依然还有女子要死要活扑上前想做浪子终结者。但这不是一篇指点人们可以乱来的文章,因为性的进化成长最终还是要依靠性灵指导,是以成长为目的的。否则一夜情达人岂不是变成了魅力女性和魅力先生?事实正好相反,不用脑子的乱搞只不过是徒劳地挥洒体液,是性进化史上性价比最低的透支手段。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16)
屎尿屁的意义
多年以前,在网易自建聊天室,哥们儿经常因为说了一个“靠”字被管理员踢出来。那时候的管理员可以是任何一个注册ID并设立房间的网友,因此,根据观察,确实有相当数量的一群道德洁癖的男女存活于世,不容侵犯。
对某些人来说,世界很简单,拿着框框去套就可以。越是主流越是成功,对安全感的要求就越高,凡是能引起他们不安或不快的事情都会叫他们觉得被冒犯。因此,很多标新立异或激烈或灰色的情绪和行为是不被他们认可的。比如说,看到穿着暴露的就会朝特种服务业联系,看见抽烟的姑娘就觉得肯定不是正经人,听见脏字儿就觉得对方没教养素质差层次低……总之,一切不按照他们规则从事的东西都会被认为是有隐患的,不得体的,可以被诟病的。
新东方的老罗说,我不知道那些不说“脏话”的人面对说“脏话”的人时那种傻逼透顶的优越感是从哪里来的。同样,这个问题俺也困惑了很久。在哥们儿看来,很多千百年来一直流行的脏话必然有其存在意义。它除了攻击性和侮辱性以外,更多时候作为一种语气词存在,作为强调,作为描述某种特定情绪状况和特定环境存在,并且精炼简单粗暴。很久以前俺就分析过,既然英气逼人这个词可以存在,那么傻气同样可以逼人。而傻逼和傻子又有所区别,非聪明的、野心勃勃的、自我感觉极端良好的、以至造成自我认知和现实环境脱节的几要素并存不可。但是它同样又是一种状态,人的一生难免自愿或不自愿地走入此种境界——当然,这个也分永久状态和暂时状态。当然,哥们儿举例并不是说说脏话是件多么合理的值得赞赏的事情,但是也并不觉得是件很严重的事情。更不能理解有的人听到这些字眼,立刻对对方直接定性并且迅速占领道德制高点是依靠什么逻辑。
按说这年头谁活得都不容易,尤其是混得还不错的,哪个不是血雨腥风扛过来的?那么多苦都吃了那么多罪都受了,怎么会对着某些字眼儿就歇斯底里不依不饶的呢?一个苹果加一个橘子并不能等于两个苹果或橘子,一个精英加成功也并不等于别人都要按您的方式从事,从您手里拿工资的例外。朝严重程度说,这简直可以上升到阶级斗争。没瞧见《泰坦尼克》里的JACK以讲粗口和吐口水来挑衅另外一种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说过没见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