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建筑简笔画的建筑有什么简笔画

中国建筑_绘画基础_壮壮简笔画
您当前的位置: >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壮妞
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每一种建筑风格中,既包含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时代的和民族的审美要素,所以说,时代不同,建筑风格不同。但由于影响建筑风格的民族文化要素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相对的传统性和独立性,因而建筑艺术的时代风格比较敏感,民族风格比较稳定,建筑的基本风格也便在这两者的相互制约之中发
中国建筑,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一时期的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口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殓影响,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时期变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美倾向的差异。同时,由于古代社会各民族、地区间有很强的封闭性,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各地区民族间的文化发生了急剧的交融,也会促使艺术风格发生变化。根据这两点,我们可以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三种典型的时代风格:1、秦汉风格。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木梁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筑也有地区的、时代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风格,即以齐、晋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将各国文化集于关中,汉继承秦文化,全国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代表秦汉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其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取、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橹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装饰很多,}材诡谲,造型夸张,色彩浓重;重要建筑追求象征涵义,虽然多有宗教性内容,但都能为人所理解。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t,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2、隋唐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土族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人中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人南方,同时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随之输人的佛教文化,几乎对所有传统的艺术(包括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退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风景诗的出现,以及对江南秀美风景地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申出浪漫主义的情调。隋唐时期国内民族大统一,又与西域交往频繁,更促进了多民族间的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揉人了佛教和西域的异国风味,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点是,都城气派宏伟,方整规则;宫殿、坊庙等大组群序列恢阔舒展,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差,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彩,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3、明清风格,五代至两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城市生活内容和人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
之也改变了建筑艺术的风格。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再一次得到交流融化。元代对西藏、蒙古地区的开发,以及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建筑终于在清朝盛期(18世纪)形成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其特点是,城市仍然规格方整,但城市封闭的里坊和市场为开放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活动场所增多;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总之,盛清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按照建筑艺术特有的规律,终于最后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熟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严谨典丽,机理清晰,而又富于人情趣味。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人,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开始了较多的接触与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一时期,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与每一阶段的社会性质、体制、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有着直接的联系。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19世纪后半叶,中国已出现了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形。最初为两类:其一是早期的新功能、旧形式建筑,如早期的会馆、茶园、戏园、酒楼、澡堂、客栈等娱乐业、服务业建筑和绸缎、百货商场、菜市场等商业建筑,功能是近代的而沿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其二是早期的中国式教会建筑,出现了一些按新功能设计而沿用当地传统建筑的形式(属少数,大多数教堂仍沿用各教派固有的建筑格式)。从20世纪20年代起,近代民族形式建筑活动进人盛期,尤其是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大约10年间里达到高潮。形成这一潮流的主要背景是:1、&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意识高涨,&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之色彩&成为建筑界和社会的普遍呼声;2、国民政府推行中国本位文化改革,在当时制订的(首都计划&和(上海市中心区域规划》中,对建筑风格都指定采用中国固有形式;3、当时中国建筑师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学院派的设计思想,很自然地把运用中国民族形式当作折衷主义的一种式样来创作。一些外国建筑师也投入了这一行列。于是,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建造的一批公共建筑中,涌现出一些不同式样的民族形式的新建筑。这批建筑从单体建筑造型来说,主要有三类:一是复古式建筑,从整幢体量到细部装饰全部模仿定型的古建筑法式,如仿辽代木结构大殿的南京中央博物院,仿清代喇嘛庙殿阁的南京中山陵藏经楼,校门仿[代府第门殿、方阁仿清代楼阁、水塔仿辽代密檐塔的北京燕京大学,等等。由于这类完全复古的形式是以损害功能和增加投资为代价的,所以建造数量不多。二是古典式建筑,总的形体服从新功能要求,突破古建筑法式,但保持大屋顶等传统的造型元件和较严格的古典构图比例。著名的有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北京图书馆、武汉大学建筑组群等。古典式建筑数量较多,是当时民族形式创作的主流。三是折衷式建筑,是对古典式的进一步简化,取
消了大屋顶和油饰彩画,只在新建筑体量上适当设置一些经过简化的古建筑构件作为装饰,起符号作用。北京交通银行、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门市部是运用符号较多的实例,南京原外交部办公楼、上海江湾体育馆是略为点缀少数符号的实例,上海中国银行是高层建筑运用民族形式符号手法的尝试。这类建筑较好地取得了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统一,是当时民族形式创作探索的重要进展。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建筑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现代建筑在数量上、规模上、类型上、地区分布上、现代化水平上都突破了近代时期的局限,展现出崭新的姿态。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建筑方针政策、建筑科学技术、传统建筑文化、外来建筑文化、建筑创作思想等一系列直接的、间接的因素制约下,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大体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1、50年前期的复古主义。1953年,中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全盘学习原苏联的热潮中,建筑界也接受了他们当时的建筑设计理论,把建筑设计等同于一般文艺创作,把西方现代建筑形式视为&没落的世界主义&文化,把强调民族风格当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把&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提到建筑创作方向的{度来贯彻,从而掀起了创造民族形式的热潮。如在北京建造的友谊宾馆,四川建造的重庆大会堂等,这些建筑基本上沿袭了20&30年代的古典式手法,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这种一刀切的普遍滥用大屋顶,形成了新中国建筑中一股被称为复古主义的潮流。与此同时,也建造了一批不带大屋顶的,以在古典构图体量上采用传统细部装饰为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如北京首都剧场、建设部办公楼等。这阶段也出现了像北京和平宾馆、北京天文馆、北京电报大楼等摆脱传统形式束缚,格调质朴清新的出色作品。2、50年代末期的建筑新风格。为迎接国庆10周年,北京建造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中国美术馆、北京火车站、中国农业展览馆等十大建筑。建筑界在批判复古主义之后,曾一度过分强调节约,几乎完全忽略了建筑艺术问题,建筑创作思想沉闷,国庆工程设计激起了建筑界对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新探索。1959年在上海召开了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提出了&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的口号,主张在学习古今中外建筑上一切好东西的基础上,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风格、新形式,国庆工程正是这种新风格探索的重大实践。在这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纪念意义和复杂功能要求的建筑创作中,为新的大体量、大空间、新结构建筑寻求民族风格作了多种形态的探索,设计手法有明显进步,但基本上仍未超越近代古典式、折衷式的范围,没有摆脱中西方的古典构图体量和装饰元件的沿用、改造。但这批建筑对各地大型公共建筑创作有较大影响,一度成为各地建筑探索新风格的样板。3、广州风格的崛起。60年代前期,中国处在经济调整时期,非生产性建筑基本停止,建筑创作活动冷落。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进入&设计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建筑设计队伍受到严重摧残,广州的建筑工作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少
量建筑活动,在冷寂的建筑创作园地中,广州的建筑师在他们为出口商品贸易活动所设计的一
批宾馆、展览馆、剧院等建筑中,在建筑风格的探索上勇敢地迈出了创新的步伐。广州白云宾
馆、矿泉别墅、友谊剧院等都以自然的、切合功能实际的平面安排,灵活通透的空间构成,明朗清
新的造型格调,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代精神。他们创造性地在现代建筑中有机地融合具有传统
特色的庭院、园林,造就了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意境,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广
州风格。广州风格的_起,突破了长期以来通过中西古典构图体量和传统装饰元件来塑造民族
形式的造型特征的局限,开始了以现代设计方法创造具有民族意蕴的建筑空间的会试。同时,
北京、杭州等地也出现了一些格调清新的建筑,如北京国际俱乐部、北京友谊商店、杭州机场候
机楼等,它们和广州风格一起,标志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发展的重要转折。4、80年代以后的新
趋向-多元风格。进人80年代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建筑事业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
路。城乡建设、特区建设、旅游建设、高层建筑建设等蓬勃发展。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
改革开放方针,更是推进了建筑现代化的进程。引J外资,引进外来材料设备,引进国外设计,
广泛介绍国外建筑理论等,进一步活跃了建筑学术思想和建筑创作活动。短短几年间,在建筑
风格上涌现了不少新~物。广州白天鹅宾馆以高低层结合的优美体型和浓郁的岭南风味中庭,
继续推进着广州风格;上海龙柏饭店以协调的环境、新颖的造型和地方特色的和谐融合,呈现出
上海风格的新姿;北京长城饭店、西苑饭店、建国饭店、香山饭店以崭新的现代格调或清新的乡
土气息,突破了北京风格的原有模式;其他如南京金陵饭店、上海宾馆、广州中国大酒店、北京中
日友好医院、重庆航站楼、武夷山庄等,也都呈现着多样的形态和迥然不同的格调。这批建筑在
现代化水平和现代设计手法上展开了新的一页,出现了新颖的建筑形体和组群构成,运用了玻
璃幕墙、齿形墙面、透光大厅、旋转餐厅、景观电梯等新的构成要素。在民族风格上,从更广泛的
角度去认识传统,从空间构成、序列组织、群体布局、室内装饰、庭园意匠等形式上,多侧面、多层
次、多方位的探寻求索,创造了一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乡土特色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及庭
园环境,标志着中国建筑思想开始摆脱狭隘的、封闭的单一模式,逐步趋向开放、兼容,中国现代
建筑开始迈上多元风格的发展道路。可以预见,在不断繁荣的建筑创作活动中,必将写出中国的多元建筑风格的新篇章。
本文地址: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菜单 | 网站地图 | 广告预订 | 留 言 本
豫ICP备号 Powered by (简笔画网)
商业合作:中国建筑手绘图片大全
&  中国古建筑图片
上一篇图片:
下一篇图片:
03-04 03-01 02-27 02-27 02-27 02-23 02-21 02-21
TA发布的帖子
&玻璃幕墙是一种新型墙体,不仅具有一定的美观作用,而且还可以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所以广泛运用于现代主义高层建筑。它与普通玻璃在施工方面,造价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接下来马上为大家带来玻璃幕墙图片大全,看完你就知道什么是玻璃幕墙了。 ...
&房子交到手的那一刻,你一定满腔热血的想着要怎么装修设计,脑海里有无数的创意,但是零零碎碎的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就请您一起来看下小编整理的家庭装修图片大全,各种装修风格,实在是太赞了! ...
&央视大楼是一座知名的建筑,曾在07年的时候,被美国的《时代》评选为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下面就分享一些央视大楼图片,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建筑_中国传统建筑简笔画
中国传统建筑
发表时间: 6:17:47 文章来源:
Chin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zhong guo chuan tong jian zhu
具有民族色采和地方色采
中国传统建筑
传统是1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鸣,属于文化范畴。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整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1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二者是不可分的。因此,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采和地方色采。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情势。
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构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1”的思想。
体现在4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没法给建筑物本身带来生气。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色彩艳丽,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本钱,意味着财富和地位。可见,大气、生气、富丽3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富的内涵,3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重山林风水
上述3个特点,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环境。若包容环境,中国建筑的传统性还有第4个特点――重山林风水。中国历代的职业风水先生,去除迷信成份,可称得上是选址专家。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分,兼有舟楫之便,固然是公认得宜于人类生存得最好选址。中国传统建筑不但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让人工的与自然的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令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赏心悦目之感。中国传统建筑的第4个特点,更加体现了“天人合1”的思想,这1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愿望相吻合。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势必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1]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潢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分于西方,享誉全球。强调天人合1,以人为本。
围院的平面空间
西方的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1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1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4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份,室内外空间融为1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力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1座”建筑。从4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1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1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份的民众生息,都在1城当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1城1国或数城1国模式,1直到秦统1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1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不管是历朝都城,宫庭、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类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这类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情势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当中,4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使人赏心悦目。
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求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计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计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1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中国传统建筑这类空间的构成,有其主客观缘由。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缘由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时间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缘由。
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唯一无2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情势主要有两种: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类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利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2,穿斗式,这类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类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中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因而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情势与结构的统1。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持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在这里,斗拱1方面是结构构件,另外一方面同样成为建筑上的装潢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潢物,情势反应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公道,也是1种真善美的统1。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份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潢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外观上和其它国家的许多建筑1样,分台基、屋身和屋顶3部份,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特别大,有时几近和屋身同高,且每一个部份都有1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
“天人合1”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爱好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调和统1。《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4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背,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1”,道家推重“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 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1”(《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1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构成1种主观气力,促令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外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中国各地的美好风景又启发着人们酷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无穷豪情。“天人合1”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在这类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峙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构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墅(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 .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写,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之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墅、山村聚落都10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但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以整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练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10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和堪舆学说,对这类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份的美学和科学的论述。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入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广义的中国传统建筑应包括园林建筑。在园林里面,建筑没必要拘泥于1正两厢。伦理意味或多或少地被冲淡乃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取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为1系列风景画面,使得园林在整体上到达1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地。
“以人为本”的建筑
在西方,建筑不但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初期的崇拜高山东大学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阔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1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先人,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历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1。历来中国人都非常重视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斟酌“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类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寻求其永久性,是非永久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久观决定的。而在西方,那里是石头的史诗,寻求建筑的永久性。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合适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低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求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安稳,重视水平线条。即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线条,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相结合。在园林中,建筑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同时,园林布局的自由从1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也足以说明园林艺术之通过曲折隐晦的方式反应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向往返朴归真的意愿。我国传统造园的立意、布局和手法已在国内外现代建筑中被广泛鉴戒。特别值得特殊提出的是,在论及审美行动时西方人偏于写实,重在情势的塑造,中国人偏于抒怀,重在乎境的创造;西方人偏于现实美的享受,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这类理想美的寄托,渗透到各个门类的艺术中,也渗透到建筑艺术中。从宏观的计划到单体建筑的装修、装潢,都可看到对理想美的寻求。如皇家建筑中的龙、凤雕饰,和各地建筑上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福、禄、寿、喜”及诗画装潢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是以人为中心,反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上仅仅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空间、结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这虽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全部,但它已触及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结构、装修、装潢、文化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资到精神,事物巨细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个性,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2]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1幅“画”,以围墙作画框,主要的欣赏对象则是围墙内的空间。欣赏方式不是静态的“可望”,而是在动态的“可游”画面当中,步移景换,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画”的神韵。中国传统院落虚实相生:或外实内虚,或内实外虚,或自由布局,势态流通。这3种基本型又可以不同方法和范围相结合,或严整的全局中渗透着自由局部或自由的格局中存在着严整的片断,组成丰富多样的群体。中国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软和谐”,表现出内向、收敛的性情。所以虽然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万千,院外却趋于平静,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会在1起,尽现图画中泼墨挥毫的境地。中国园林的气质是绘画性的,既强调抒发情趣,中得心源,同时也注意状物写景。曲折的池岸、曲折的小径,用石头堆成的峰、峦、涧、谷,无不自由随心。但是它并不是纯洁摹仿,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此,1句话:“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1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中国传统建筑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具有体积感的单体,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只是作为群体的1部份而存在的。这就使得它的个性很弱,共性的因素则是基本原则,例如平面围绕院落的布局等,均表明了共同的生活方式、理想、宇宙观和审美习惯等。“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以笔者故乡浙江东阳的卢宅为例,就是1个典型的中国江南古民居建筑群。卢宅中任何1个建筑单体1旦离开了这个“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也就是说,没有单体组成的“群”,也就没有现在乎义上的卢宅。同理,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中才能存在;留园只有在苏州园林中才别有情趣。中国传统建筑单体的内部空间不发达,它所产生的美主要存在于室内外空间的变化当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它是外部空间,但就围墙所封闭的全部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因此显现出1种亦内亦外的模糊感。而且即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通过空廊、据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它内外空间去。因此,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肯定的体积。中国传统建筑多采取间架结构,或露或藏,与绘画中的“笔触”极其类似。墙壁中的柱子,或屋顶下的大梁小椽,其实不羞藏起来,反而坦诚地表露自己、赞美自己,从而成为建筑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份。这在卢宅及我们江南民居中,表现得很突出。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全部框架是意显现出来的,这些标志着建筑基本格局的结构线条,这些代表事物的主体与主旨的轮廓线,反应出绘画艺术的结构美。中国传统建筑是由线构成的。柱、梁、额、桁、枋、椽、拱等,在宏观上都可视作线,这些线的交织收罗就构成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普遍具有宝贵的本质美,建筑的这些线型构件在满足结构和功能本身要求的同时,也兼具装潢的作用。为支托屋檐出桃而产生的斗拱,为承受转角屋顶巨大重量的角梁,为结构需要发展的屋角起翘,为满足透光要求的窗棂等等。这些线的情势是来自于对构造接缝的强调,或是对飘带、云纹或蔓草之类形象的抽象。那末,中国传统建筑中线条构图为什么占据如此重要地位呢?究其缘由,它不但与传统中国擅长木构建筑有关,也与传统中国人对事物本质的执着寻求有关。绘画是色采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一样重视色采。中国建筑的色采也有两大类:1是北方的皇家建筑,红墙、红柱、黄瓦彩画,光辉富丽,有若工笔重彩,满眼北宋金碧;2是南方园林寺观,白墙黑柱青瓦,平和淡泊,好似水墨写意,全是南宋文人情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背景部份常常是由1个色相的色采在不同明度主纯度上变化构成的,其上点缀1、2种其它色调,与传统绘画中用各种墨色加上1点花青或褚石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作法如出1辙。即便是工笔重彩,也是先用线条勾边、再平填色彩。而不象西方绘画那样,直接用色块表现物体的形体感。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绩。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6、7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善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范围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全的大范围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1颗明珠。这1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高深、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标新立异,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象1部部石刻的史书,同时它也是1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有以下几个方面:
奇妙而科学的框架势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1个特点。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取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当房屋重量的结构部份。“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类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类结构,可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另外,由这类框架势木结构构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1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1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构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类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潢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导致斗拱的结构作用几近完全消失,变成了几近是纯洁的装潢品。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1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1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1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1个个庭院而组成的。1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联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常常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构成1院又1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代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点。同时,这类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1般都是采取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4合院是最能体现这1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类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干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中国的这类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酿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1般地说,1座欧洲建筑,是比较1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1幅中国画长卷,必须1段段地逐步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1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1个庭院走进另外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1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1道门,进入另外一庭院;由庭院的这1头走到那1头,1院院、1步步风景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单单是技术科学,而且是1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太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构成了很多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3个方面。1、富有装潢性的屋顶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获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3千年前的诗人就已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代,后世的5种基本屋顶式样――4面坡的“庑殿顶”,4面、6面、8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以外的“悬山顶”,和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4面坡的“歇山顶”就已具有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应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构成如鸟翼舒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份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潢性的处理。宋朝以后,又大量采取琉璃瓦,为屋顶加上色彩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和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应用屋顶情势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点之1。2、衬托性建筑的利用衬托性建筑的利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经常使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利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点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年龄时期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朝,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4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10分精美,是汉朝墓阙的典型作品。汉朝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情势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化成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3、色采的应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潢中最勇于使用色采也最善于使用色采。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由于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取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到达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潢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太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应用色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应用鲜明色采的对照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份、也即常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份,1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份,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构成1种悦目的对照。朱红色门窗部份和蓝、绿色的檐下部份常常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潢效果。1些重要的记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1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天高气爽、万里无云的湛蓝天空下,它的色采效果是非常动人的。固然这类色采风格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由于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风景的色采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类鲜明的色采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缘由,在山明水秀、4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采1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南方长年青绿、4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采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采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构成娟秀淡雅的格调。这类色调在比较酷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令人产生1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色彩容易使人烦躁。从这里也可知道,中国古建筑的色采的应用,除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1些差别。
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绩最为突出。所以,这里侧重欣赏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
中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佚的生活和保护其统治的威严,常常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1中国后兴修的阿房宫,就已到达惊人的范围。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汉高祖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宫殿建筑的豪华而动怒,主持这1工程计划的萧何说:“天子以4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这说明统治阶级已认识到,范围宏大的宫殿建筑也能够作为巩固其政权的1种工具。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惋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址。现在保存下来的范围最大、最完全、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全部故宫范围宏大,极其壮观。仅以宫殿的核心部份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庭建筑的1般习惯,故宫也能够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份。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限。外朝以“3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3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6宫和西6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3宫6院”。故宫的这类整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全部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利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3大殿”,“3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整体布局上,“3大殿”不但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全部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3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3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非常,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份,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另外,还应当指出的是,故宫是最能体现建筑是1种时间与空间的延续性艺术的最好的例子。人们从天安门1步步走进故宫,穿过端门和午门时,两旁是1间间重复出现的朝房,再进去就是太和门和“3大殿”,这1系列建筑、特别是其中的3大殿恍如是1部乐章中的1个重要乐段。然后又出现“后3宫”。它们是大同小异建筑的不断的重复,可说是又1个乐段,或说是乐曲主题的“变奏”。而每座宫殿的本身,也都是由许多构件构成的重复。至于东西两侧比较低矮的廊、庑、楼、门等建筑则犹如配合主调的伴奏。这样,人们漫步故宫中的感受,是在时间进程中对1系列连续的空间序列印象所产生的总和,这与乐曲的艺术效果是很相象的,所以,全部故宫,就象1部大型的、凝聚的乐章。由于全部故宫建筑由因而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利而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严正而呆板的缺点,但是,从故宫建筑群的全部建筑艺术来讲,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杰出成绩,是世界上优秀的建筑群之1。而这1杰作,从明朝永乐年间创建后,5百余年中,不断重建、改建,动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难以估计的,真可谓“穷天下之力奉1人”。所以,这雄伟壮丽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古典园林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很多,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中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成就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之所以构成这1情况,主要是由于从年龄以来,苏州1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资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朝,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在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1书中论述的古典园林就有105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鹤园、畅园、壶园、残粒园、王洗马巷某宅庭院)其中,最为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1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和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虽然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范围、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这些共同的地方,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首先,即用人工的气力来建造自然的风景,到达“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地。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致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1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造园,除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寻求优美的山林风景,以到达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时间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份是封闭的,即园林的4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1般都比较小。要在1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穷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绩,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1般来讲,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和“借景”的办法。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1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类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特别突出。它们强调幽邃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类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经常使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野,令人们1进园门只是模糊地看到园景的1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邃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顺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1样,把园内的景物象1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奇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又侧重突出能体现这1园林主要特点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3个部份,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5分之3,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可能4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风景。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相互穿插,构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范围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千米,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构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点。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点,即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入的印象。至于“借景”这类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1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之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奇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1部份。这类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应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绩。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点之1便是善于借景。由于园门外有1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1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奇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1带,除用6座情势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野。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合适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当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1体,成为园中的风景,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显现在人们眼前的是1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美丽湖山诗境画卷。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类借景手法,在《园冶》1书中,总结为5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1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以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相互衬托,相互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相互因借,显得调和而优美。“仰借”1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和苍松劲柏、雄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便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1年4季或1月之间不同的时辰风景的变化――如春季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季的红叶、冬季的雪景、凌晨的朝霞朝阳、傍晚的夕阳余辉……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致幽邃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m”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孤单,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第3,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地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但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5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旅游的线路,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当中,即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风景;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情势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类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应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1个杰出创造。由于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潢,不但增加了丰富的变化,那1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1幅幅精美的装潢纹样,而且通过奇妙地应用1个“漏”字,使园林风景更加生动、灵巧,增加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1特点。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情势,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107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新颖的造型,把颐和园的风景点缀得更加动人。另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5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外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视的园景之1。[3](图片:图1[4]、图2、图3[5]、图4、图5[6]、图6[7])
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 &&
以上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相关信息是广德教育网收集并且整理,仅为查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建筑简笔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