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现了哪些关于微观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原理

微观经济学:从“入门”到“入厅”微观经济学:从“入门”到“入厅”关注专栏更多微观经济学{&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微经1 - 1」从“经济”说起&,&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第一讲: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第 1 节
从“经济”说起\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人们面临权衡\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济”这个概念,常见的有三种含义。第一,如“经济学”,表示一门学科;第二,如“经济活动”、“经济环境”,表示以生产和交易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类行为;第三,如“经济适用”,表示在满足一定要求下价格更便宜。在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取的是第三类含义,它可以更准确地表述为一对对偶问题,即:在一定的收益下总成本最小,或者,在一定的总成本下总收益最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第一条就是“人们面临权衡”。具体而言,即:消费者要在“效用”和“成本”之间权衡,在预算约束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厂商要在“产出”和“投入”之间权衡,在成本约束内,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优化”的思想,贯穿微观经济学的始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u003Cb\u003E之所以要权衡,其原因有两点:第一,资源是稀缺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全社会的资源是稀缺的,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自己手中的资源是稀缺的,只能在其约束下换得新的资源。第二,我们的社会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什么是稀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稀缺”,字面上不难理解,指资源的有限。然而,如食物、衣服等很多“有限”的资源,也可以远远不断的生产,怎么理解它的“稀缺”呢?有两点:首先,因为生产需要时间,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其次,资源的“有限”是相对于人欲望的“无限”而言的。然而,即便欲望无限,也总有资源看起来似乎是无限的,比如阳光、空气等。对此,微观经济学只研究“稀缺”的资源,不研究“无限”的资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带来“稀缺性”的不只是数量有限,还有“差异性”。比如,假设一间无穷大的电影院播放厅,位置的数量虽然无穷,但因为不同位置观影体验不同,“好位置”总是稀缺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好位置”和“差位置”是两种资源,但其实追到根上,每个位置都是不同的,可以被视为一种不同的资源。所以,差异性是否能带来稀缺性,也取决于“资源”这个概念所指代的范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观经济学不研究不稀缺的资源,而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也并非都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资源的价值得到了足够广泛的认可,形成了“配置所有权”的必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无线电还不发达的时候,波段这一稀缺资源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其价值还没有得到足够广泛的认可,后来,无线电领域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对于波段的认识,形成了配置其所有权的必要,波段也就成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另一个相似的例子还有土地上方的空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资源可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物,也可能是一种建构出来的抽象权利。比如,为了减缓气候变化进程,减少CO2排放,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CO2排放权交易市场。在这里,“CO2排放权配额”就是一种抽象的权利,而非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微观经济学也研究它的配置问题。\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种简单的说法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研究其配置问题。如果把它补全,应该是“具有稀缺性,且价值得到足够广泛认可,并形成‘配置所有权必要’的资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三、用价格机制配置稀缺资源\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谓“配置”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决定一样东西的归属。实现配置有多种机制,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的是“价格机制”。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叫做“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需要知道的是,对于配置资源来说,价格机制只是各种机制中的一种。比如,在动物世界,动物们用打斗的方式决定领地或配偶的归属,可以称为一种“武力机制”;还有,在商业不发达的帝王时代,甚至并不久远的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根据“等级机制”来配置资源;再如,在一间教室中,课前到得早的同学可以优先得到靠前的位置,起作用的是“时间机制”,等等,以上及其他一些机制可以统称为“非价格机制”。只是,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只研究“价格机制”,因为它有它独特的优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简短而抽象地说,价格机制的优点是:\u003Cb\u003E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各种配置机制中,最不会带来“社会性浪费”的一种机制。\u003C\u002Fb\u003E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中,这种社会性浪费是“交易成本”的一种体现,张五常在他的《经济解释》一书中,将其称为“租值消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具体而言,在价格机制下,当你想获得一件商品,“决胜负”的方式是出一个比他人更高的价格——付更多的钱。然而,钱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在价格机制下,钱要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商品或服务得到。因此,价格机制下的“利己行为(获得商品或服务)” ,需要有“利他行为(提供商品或服务)”作为前提。而价格机制的本质,则是促成了人们之间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而“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因为个体差异性,交易让参与的各方都变得更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效率”的角度看,价格机制优势明显,然而,过往中也不乏从“平等”角度批判价格机制的声音。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omas\nRobert Malthus)在其著作《人口原理》(Theory\nof Population)中写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人降生在一个已被瓜分完毕的世界上,如果他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应得的财产,如果社会不需要他的劳动,他将无权得到哪怕一丁点食物,而且甚至是毫无意义地来到世上。大自然的盛宴中,没有他的坐席。就像是一个人没被邀请而前去参加宴会一样,女主人命令他离开,如果他不能唤起某些宴席中的宾客的同情的话。而如果有宾客站起来为他让座,其他不请自到人会立刻闯过来要求得到同样的恩赐。如果来者将分食物的消息传开,宴会厅里将会挤满数不清的想要得到的人。宴会的秩序与和谐就此破坏了,先前的富足变成了现在的困乏;宾客们的欢乐被破坏了,大厅中的每个角落都是“无序”和“依赖”,都是被激怒的人们的纠缠不休,因为他们曾被告知能得到一份食物但并没有找到。客人们将后悔不已,他们不该抵制女主人发布的对禁止闯入的严酷命令,因为女主人希望她所有的客人都有足够的享用,且知道她无法满足源源不断的人们,因此当她的宴席已经坐满时,她就要客气地拒绝接纳那些新来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价格机制本身只关心“效率”,不关心“平等”。但在价格机制的框架内,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促进平等,比如政府对富人征收较高的税,用转移支付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等等。当然,这些办法带来的争论无穷无尽,本质上都是效率和平等之间的矛盾,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只是经济学的任务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价格机制能够“有效”运作需要两点前提:第一点,产权明确;第二,交易主体平等,交易是双方“自愿而没有胁迫”的行为。当这两点不满足,或一定程度上不满足时,价格机制的效率都会受到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价格机制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好处,但对于配置资源来说,也并非在所有情形下都优于非价格机制,因为价格机制本身也有成本,可以称作“制度性成本”,或统一归为“交易成本”。比如,教室中座位的分配,如果一定要引入价格机制,就需要有专门的人负责记录座位归属,并组织同学促成交易,等等,这些过程都会带来的成本,即所谓的“制度性成本”。在这里,相对于“时间机制”的配置结果,价格机制往往并不能带来足够多的收益来弥补其制度性成本,因此也就没必要采用价格机制。但如果是特别抢手的课程,同学总不得不提前一小时甚至更久去占座,那价格机制可能就有必要了。总之,到底采取怎样的机制配置资源,取决于各种机制所对应的制度性成本,以及采用这种机制可以得到的收益,在各种情景中,人们总倾向于选择制度性成本较低,而收益较高的机制去配置资源。这本质上也是“权衡”,只不过是在制度层面上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价格机制对于世界运行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提到,他的导师阿尔钦曾说:研究“什么决定了价格”固然重要,但理解“价格(机制)决定了什么”则更重要。\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5:05:2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4,&likeCount&:5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05:2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8739c7dabaad5e90b334b28bffc7887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4,&likesCount&:53},&&:{&title&:&「微经1 - 3」为什么会有交易?&,&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第一讲: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第 3 节 为什么会有交易?\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有了成本、收益、剩余的概念,我们可以尝试回答这样一个本质的问题:为什么会交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人与人的交易\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比如甲想从乙处买某样商品,如果交易能实现,其必要条件是:甲对商品的评价,或者说商品给甲带来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收益\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大于乙提供商品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这里,我们假设甲对商品的评价是10元,而乙提供商品的成本是2元,最终,双方以介于2元和10元之间的某个价格,比如6元,成交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在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交易情形中,结合成本、收益、剩余的概念,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重要的结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双方都通过交易得到了“剩余”,甲得到10 – 6 = 4元,乙得到6 – 2 = 4元。因此,\u003Cb\u003E双方都通过交易改善了自己的处境\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双方一起的“总剩余”等于10 – 2 = 8元,总剩余为正,是交易能达成的必要条件,\u003Cb\u003E实现交易,就是实现了对总剩余的分割\u003C\u002Fb\u003E——这个过程就好像:两个人各拿着半张100元残币见面,一起到银行换得了一张100元新币,又用这100元一起吃了顿饭一样。但如果双方碰不到(实现不了交易),各自手中的半张残币就没有价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u003Cb\u003E成交价格一定不超过甲对商品的评价,也不低于乙提供商品的成本\u003C\u002Fb\u003E。这是显然的,因为如果不满足,交易一定不能“自愿”达成。但背后有着更深的含义:只要一项交易是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达成的(哪怕其中一方的剩余未零),一定可以保证\u003Cb\u003E双方的总收益增加,且同时没有任一方的收益减少\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帕累托改进\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当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时,称为\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帕累托最优\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状态\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四,\u003Cb\u003E在区间内,具体以怎样的价格成交,取决于双方的议价能力,而议价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自己对对方的不可替代性\u003C\u002Fb\u003E。如果除了乙,还有丙和丁在提供同样的商品,对乙形成有力的竞争,使得甲就有很多选择。那么对于乙来说,以一个较低的价格成交并得到剩余,终究还是比无法成交要好。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交易就可能以一个更接近乙提供商品的成本的价格成交。反之也一样,如果买方趋之若鹜而乙是唯一的提供者,乙也可以待价而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五,前面说“总剩余为正”是交易实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交易达成往往还要承担一个“交易成本”,比如因为信息不通畅的寻找成本、交易税等等。\u003Cb\u003E如果交易成本的大小超过了总剩余,交易也就无法实现了\u003C\u002Fb\u003E。事实上,交易成本的存在是方方面面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议题,我们后面会有专门的小节详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国与国的交易\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交易不止发生在甲和乙两个人之间,也发生在国与国之间,比如A国和B国。相应地,关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在A国与B国的交易中,假设两个国家都可以生产啤酒和花生米,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谁来生产啤酒,谁来生产花生米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里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个叫\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优势\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的概念。简单但也有失严谨地说,\u003Cb\u003E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中,如果\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A\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国可以以\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更低的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向\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B\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国提供某种商品,我们认为\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A\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国相对\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B\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国具有\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优势\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这里给“更低的成本”打了引号,因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跟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有一个关键的不同:双方都同时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即商品在各国内部已经存在市场,那么“成本”指什么,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还是生产者的成本?“更低”又是跟什么比更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简单地说,此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更低的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指的就是:具有更低的国内市场价格\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因为价格是综合了\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国内消费者对商品评价\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和\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国内生产者生产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两方面\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的,体现了一个国家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作为一个整体,向外输出商品的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于以上“优势”的概念,我们分两个情况来分析这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情况一:假设在A国啤酒和花生米的价格分别是10元\u002F升和15元\u002F斤,在B国啤酒和花生米的价格分别是20元\u002F升和10元\u002F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种情况下,显然A国在提供啤酒上有优势,B国在提供花生米上有优势。两国之间存在贸易机会:A国向B国出口啤酒而进口花生米,B国向A国出口花生米而进口啤酒。结果是两个国家都赚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情况二:假设在A国啤酒和花生米的价格分别是10元\u002F升和25元\u002F斤,在B国啤酒和花生米的价格分别是20元\u002F升和60元\u002F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种情况下,显然A国在提供啤酒和花生米上都相对B国有优势。但两国之间就不存在贸易机会了吗?不是的。一位聪明的商人会发现:从A国带着10斤花生米到B国,可以换得30升啤酒,带回A国,又可以换得12斤花生米——相当于用10斤花生米换了12斤花生米;相似的,从B国带着10升啤酒到A国,可以换得4斤花生米,带回B国,又可以换得12升啤酒——相当于用10升啤酒换了12升啤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看到,虽然A国在提供啤酒和花生米上都相对B国有优势,但在这位聪明的商人倒买倒卖的过程中,实现了A国向B国输出花生米,B国向A国输出啤酒的贸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何理解两种情况中两国的贸易呢?这需要将“优势”这个概念进一步拆分为“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两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情况一中,两国之间的贸易建立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上——A国因为提供啤酒的“绝对成本”低,向B国出口啤酒;B国因为提供花生米的“绝对成本”低,向A国出口花生米。在情况二中,两国之间的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A国因为提供花生米的“相对成本”低,向B国出口花生米;B国因为提供啤酒的“相对成本”低,向A国出口啤酒。\u003Cb\u003E仔细一想即可发现,这里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比较优势\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和\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相对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恰恰因为考虑的是\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机会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把提供一种商品的成本,理解为提供等价值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u003C\u002Fb\u003E。因此,真正决定两国贸易关系的并非“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两种商品在各国内的价格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较优势的原理告诉我们,即使在什么项目上都绝对不如别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从相对的角度找到自己可以发挥特长的领域,并且通过分工和交换使贸易双方都获益。对于个人而言,也一样存在这样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比较优势理论也可视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论基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较优势”这个概念的核心还是“机会成本”,希望这个故事让你懂了。如果没懂的话也没关系,等看到后面更多章节,相信你会理解得越来越好的。\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3:56:1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56:15+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911ff5e026a10554adce2a0fbe61c70a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24},&&:{&title&:&「微经1 - 7」概念是学科的精髓&,&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一讲
概念与结构: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7节:概念是学科的精髓\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我在\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mp.\u002Fs?__biz=MzAxNzgwNjkzNg==&mid=&idx=1&sn=81f2b2d47083aeb5b3a6af#rd\&\u003E《「概念」和「概念体系」的意义、效率与局限》\u003C\u002Fa\u003E一文中提到过:概念是一门学科的精髓,概念再加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几乎就等于学科全部的内容。一门学科的概念体系,就好像一个坐标系一样,帮我们“定位”(解释)现实中看到的现象,在细微考察之前形成直觉,找到大方向。微观经济学也是如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讲以《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题,讲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为之后各章节的内容作了准备。当然,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远非只有本讲提到的这些,更多概念会随着内容的展开逐渐出现,最终形成一幅更为完整的概念网络。本节将首先回顾一下这一讲中的内容,再简单概括一下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并尝试回答本讲题目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 内容回顾\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第一节中,文章从\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经济\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这个概念讲起,提到了它的三层含义:第一是学科名称,第二是以“交易”为代表的人类活动,第三是它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主要含义——一定收益下的成本最小,或,一定成本下的收益最大。“经济”中蕴含着的“优化”思想,贯穿微观经济学始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后,文章又介绍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稀缺\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这个概念。一项资源如果是稀缺的,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相对人无限的欲望,资源总是稀缺的;二是同类资源间存在差异性,也会带来稀缺。存在“稀缺性”的不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还包括一些权利,比如土地使用权、温室气体排放权等等。最后,只要一样商品是稀缺的,它就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吗?不是,还需要“它的价值得到足够广泛的认可,并形成了配置所有权的必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稀缺”的存在,资源的所有权配置成了问题。那该选择什么样的机制解决这个问题呢?经济学提出的办法是\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价格机制\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价格机制也只是各种资源配置机制中的一种,其他的还有“武力机制”、“时间机制”、“权力机制”等统称为“非价格机制”的机制。而价格机制的优势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各种配置机制中,最不会带来“社会性浪费”的一种机制。然而,因为价格机制只关心效率,不关心平等,也遭到了一些诟病,但这就是比经济学范畴更广的问题了。最后,价格机制虽然是“最不会带来社会性浪费”的一种机制,但它的运行并非没有成本,这在有关交易成本的部分详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价格机制下,成本和收益是最重要的一对概念。在第二节中,文章首先介绍了两个成本方面的概念,为\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机会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沉没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之后,文章又介绍了两个收益方面的概念即\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消费者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效用\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厂商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收益\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最后,用收益减去成本得到的叫\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剩余\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又可分为\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消费者剩余\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生产者剩余\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于第二节中介绍的概念,文章在第三节中尝试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交易?在个人与个人的交易中,文章指出了,交易本质上是“激活并分割”了一块存在于交易双方之间的\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潜在总剩余\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或称\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交易空间\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当交易是自愿发生的,它保证了“在没有任一方效用受损的情况下,使得双方的总效用增加”——这在理论上被称为\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帕累托优化\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此外,文章还提到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议价能力\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对于总剩余分配结果的影响,以及,\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交易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对交易的影响。之后,文章又以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或者叫贸易)为例,介绍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比较优势\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的概念,以及为什么当比较优势存在,就足以促成两国之间的贸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四节中,我们又探讨了另外一个经典的问题:钻石为什么比水贵?为此,我们介绍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劳动价值论\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主观\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效用\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价值论\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两个概念,并分别尝试用它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后,在分别指出两个概念解释力的不足之后,又引入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边际\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的概念,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满的回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五、六两节用较大篇幅着重介绍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交易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这个概念,它是一个看似不起眼,但事实上对经济活动影响非常深远的概念。文章从三个角度解释了交易成本,分别为:“麻烦”就是交易成本,“合同”也是交易成本,“制度”必有交易成本。最后,文章指出交易成本本质上是一种耗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n\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微观经济学结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前所述,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提出的方法是价格机制。价格机制运行的环境叫市场,市场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组成,分别被刻画为市场上的两股力量:供给和需求。市场的一个简单图形表示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3c45eb72bc58e3c0a34c0b.png\& data-rawwidth=\&1045\& data-rawheight=\&819\&\u003E\u003Cp\u003E在如上的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代表商品的量,纵轴代表商品的价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上有两条线:斜向上线的叫“供给曲线”,代表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成本,斜向上的含义是——随着价格上升,社会上所有生产者的总供给量上升;斜向下线的叫“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斜向下的含义是——随着价格上升,社会上所有消费者的总需求量下降。供给和需求两条曲线的交点,代表市场的“均衡结果”,交点横坐标为“均衡交易量”,纵坐标为“均衡价格”,在交点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所以均衡价格又叫“市场出清价格”。此外,回顾本讲第三节可以发现,因为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大于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成本”,可以看到,所有满足这一条件的“区间”都在均衡交易量的左侧。所以,市场均衡结果的另一个含义是:让所有能够达成的交易都达成了,激活并分配了买卖双方全部的“交易空间”,让双方的总福利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这也是价格机制的“有效性”的含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个模型,叫“完全竞争市场”模型——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找到了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均衡价格和交易量,同时最大化了双方的总剩余。当然,完全竞争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威力不止于此,其在分析中的应用也多种多样,更多的细节会在第二讲“完全竞争市场”中介绍。之后,上面有关图中供给和需求两条曲线的解释,看上去“似乎是合理”的,但其实从学术的角度解释起来,颇要费一番周折,相应的内容有两讲,分别是第三讲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和第四讲的“厂商理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里为了引出微观经济学的结构,让我沿着完全竞争市场的路子再多讲一点点,问一个问题——那么,像完全竞争市场这么美好的情形,什么时候会发生呢?或者,如果一个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都要满足哪些条件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条件有四点:1.\n商品是同质的;2. 有无数个生产者和无数个消费者,所有人都是价格接受者(price-taker),不具有市场势力(market\npower),不能通过产量或购买量影响市场价格;3.\n信息是充分的,对称的;4. 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四点条件中的前三点,如果不满足,则又会引出“新的市场类型”。比如,当第一点条件不满足,商品不是同质的,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无穷多,这种新的市场类型叫“垄断竞争市场”;当第二点条件不满足,这里假设消费者还是无数个,生产者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对应的新的市场类型叫“垄断市场”或“寡头市场”——以上三种新的市场类型,之所以区别于“完全竞争市场”,是因为具有不同的“竞争\u002F博弈结构”,三者被统称为“非完全竞争市场”——这是我们要在第五讲“非完全竞争市场”中要介绍的内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中寡头市场的基础上,我们将在第六讲中介绍一些“博弈论”有关的内容,往小了说,它是对寡头市场情形——行为主体存在“策略性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更抽象而普适的刻画,往大了说,整个微观经济学都建立在它的框架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后,如果第三点条件不满足,即市场上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类市场的一个典型代表是被称为“柠檬市场”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与“非完全竞争市场”不同,它区别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关键在于“信息结构”不同——这是我们在第七讲“信息经济学”中要介绍的内容,但“柠檬市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回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价格机制。一个问题是:价格机制会失灵吗?首先,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价格机制是充分有效的,但当市场因为“竞争\u002F博弈结构”或“信息结构”跟完全竞争市场发生偏离时,价格机制就在一定程度上失灵了——这两点会在第五讲和第七讲中详细介绍。其次,价格失灵的第三个原因:“外部性”存在。外部性是一个不好定义的概念,举两个例子简单介绍一下:1.\n工厂生产产品,卖给消费者,但排放的污水给附近居民带来负面影响却不用赔偿,这叫“负外部性”;2. 渔民为自己购买灯塔照亮夜路,却因无法制止其他渔民使用而无法收费,这叫“正外部性”。显然,外部性使得价格机制失灵的原因在于:发生了价格机制“以外”的资源配置。我们将在第八讲“外部性与公共品”中详细介绍相关的内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此,由完全竞争市场开始,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都延展出来,如下图所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35f593eec6c426e5890d80.jpg\& data-rawwidth=\&3938\& data-rawheight=\&1510\&\u003E\u003Cp\u003E最后的最后,我们回到本讲的题目: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在此,我想给出一个自己的说法,供各位讨论、批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价格机制的框架内,理性的行为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在不同的竞争\u002F博弈结构,或信息结构下,以最大化效用或利润为目的,做出的权衡与决策行为,以及,同时被决定的价格、交易量和资源与福利的配置。\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此,第一讲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正如本节的标题所说,概念是学科的精髓,希望你在这讲中学懂了所提到的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后面还有更多的精彩内容等着你。\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3:43:2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5,&likeCount&:20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43:2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c1b9ed66c7a2d298401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5,&likesCount&:209},&&:{&title&:&「微经2 - 1」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二讲
初识供给与需求:完全竞争市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1节: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现实中的市场,是交易发生的环境,有买方有卖方,大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市场的种类各异,从蔬菜到军火,从教育到医疗,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都有自己的市场。但在理论中,我们要研究市场,显然不能穷尽现实中的每一个,只能取要害的共性,将所有市场统一刻画为一个抽象的“模型市场”去研究。之后,遵循逻辑,推导出这样一个“模型市场”中可能存在哪些规律。这便是所谓的“理论研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模型市场研究清楚了,再以它为基准,去分析现实中一个个具体的市场。虽然市场各异,跟理论有出入,但不用怕,根据细节去调整或丰富设定就好了:把握现实市场与理论模型的关键区别,刻画进去,定好模型的边界,再按照理论的逻辑走下来,看看能不能解释市场中观察到的现象。如果不能的话,想想为什么,回过头调整模型的设定,或者检查逻辑推导的错误,再来一轮。如此往复,直到解释清楚了现实中的道道。这便是所谓的“应用研究”。理论可以指导应用,反过来,如果在应用中发现了理论的局限,也可以推进理论研究的进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要害的共性:供给与需求\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本讲要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市场,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市场,或者说,在理论上研究市场,应该抓住哪些要害共性来刻画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答案是“供给”与“需求”。之后,第二个问题,如何刻画供给与需求呢?\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f229a1679cc09eac80ce.jpg\& data-rawwidth=\&1225\& data-rawheight=\&716\&\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
完全竞争市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1中的二维坐标系便可以理解为“市场”,而市场中两个关键的变量——“价”和“量”——分别对应于纵轴和横轴。进一步地,供给和需求分别被刻画为“价”和“量”的两组关系,用两条线表示: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代表生产者的供给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增加;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代表消费者的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下降。此外,关于供给和需求曲线还有进一步的解释:\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1. 对于任一生产者,也有一条自己的斜向上的“个体供给曲线”,而“市场供给曲线”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加总;对于任一消费者,也有一条自己的斜向下的“个体需求曲线”,而“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消费者需求的加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市场供给曲线”上的每个点,其横坐标为供给量q,纵坐标为“边际成本”——为了生产总供给量q中的最后一单位产品,总成本的增加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市场需求曲线”上的每个点,其横坐标为消费量q,纵坐标为“边际价格”——为了得到总消费量q中的最后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其中,理解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所蕴含的“边际”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并没有“边际价格”这个概念,这里是为了强调而编造了它,想表达的含义是对“消费者边际效用”的一种货币化度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即便有了以上三点解释,这里还有三个问题没有说清:\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1. 为什么要以“价”和“量”两轴组成的坐标系来刻画“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为什么供给曲线向上倾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为什么需求曲线向下倾斜?\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以上三个问题都要留到第三讲和第四讲中解释,此处读者可先放着不管,我们在这个基本的供需框架下看看“市场”的门道,而这也是本讲题目“初识”的含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竞争与完全竞争\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供给和需求是所有市场的要害共性,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又可以将“市场”分成几类,而其中最基础、最简单的一类,叫“完全竞争市场”。这便就又涉及了两个概念: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完全竞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竞争(competitive)”是经济学一个中重要的概念,不难理解,其产生的原因是“稀缺”——资源稀缺,但大家都想要,所以出现了“竞争”。我们讲过,经济学研究的是化解竞争、解决所有权配置问题的一种机制,即“价格机制”。事实上,不光是想得到资源的人(消费者)之间存在竞争,想提供资源的人(生产者)之间也存在竞争:消费者为了得到资源——生产者手中的商品——在预算约束内竞相出高价;生产者为了得到资源——消费者手中的钱——在成本约束内竞相压低价。总之,“竞争”只发生在市场的一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是“交易”,而非“竞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全竞争”,英文是perfect competitive,其中的perfect直译是“完美”,这里包含着一种“充分”的含义,或者说,“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化的”竞争状态。当市场中的竞争满足一定条件,我们就称它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包括四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n\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商品是\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同质\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似乎是显然的一点,如果商品都不同质,那岂不应该算作“不同的市场”了,又怎么能在一个市场模型中研究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严谨地说,这其实是一个市场范围界定和简化的问题。以一个常见的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粮食市场——为例,各地产的大米品质多少有些差异,只是大多数时候,这种差异足够小到可以视为“同质”,并简化到视为“同一个市场”中来研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简化的必要性在于,事实上,每一粒大米都不完全相同,但显然我们不能给每粒大米都单独刻画一个市场出来。可如果换一个例子——古董市场——我们可以把所有古董视为“同质”,放在同一个市场中研究,也可以为某一样具体的古董单独刻画一个市场,还可以把某一类古董视为“同质”,为它们单独刻画一个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之,市场具体要如何界定,简化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商品的差异性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我们希望研究的“精细程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n\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价格接受者\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条件又经常被表述为“市场上存在无数个买方和无数个卖方”,总之,其中的关键含义是:没有任何一个买方(或卖方)可以用自己的消费量(或供给量)影响市场价格,因为相对于市场上的总需求(或总供给),任一消费者(或生产者)自己的消费量(或供给量)都太小了。因此,大家都不具有“市场力(market power)”,只作为所谓的“价格接受者(price-taker)”,而非“价格制定者(price-maker)”,参与到交易当中。这个条件的图形表示如图2和图3所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a07a20c1f766f403ef81a.jpg\& data-rawwidth=\&1106\& data-rawheight=\&716\&\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
图2 李雷的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2中,买方李雷作为价格接受者,面对的市场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在市场价格P下,无论他想买多少,供给量都是充足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fe1ac60c073af2c4e249be3a2d61158.jpg\& data-rawwidth=\&1166\& data-rawheight=\&716\&\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
图3 韩梅梅的供给曲线与市场需求\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3中,卖方韩梅梅作为价格接受者,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在市场价格P下,无论她想卖多少,需求量都是充足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价格接受者”的条件满足时,所有买方的“个体需求曲线”,拧成图1中的“市场需求曲线”;所有卖方的“个体供给曲线”,拧成图1中的“市场供给曲线”。市场价格和交易量,则由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3.\n\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信息是充分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处的“信息充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无论买方卖方,对于对方手中的自己想得到的资源的品质,是充分了解且信息对称的——现实中,卖方当然不必担心买方手里的钱的品质,但买方需要关心卖方手中的商品是否品质过关,这在现实中往往是难以达到的,即存在所谓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当然,经济学中也探讨了对应的解决方法,这些会在第七讲中为大家介绍。总之,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我们假设信息是充分的,买卖双方都对对方手中的资源品质有足够且对称的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市场中所有交易机会的信息是充分流动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粮食市场视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在理论中,无论一位农民身处世界何地,只要他有粮食出售,这一信息将会被无差别地传达给世界上所有的大米消费者,以便他们能充分地参与到竞争中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4.\n\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自由进入或退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由”这个概念,跟经济学、市场、价格机制的关系源远流长,我积淀太浅,无法谈这个话题,况且它也远超这份讲义的边界了,这里只谈谈“自由”跟“完全竞争市场”的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自由进入保证了市场具有充分的竞争性。以供给一侧为例,当市场需求上升时,在价格机制的指引下,生产者面对获得更高收益的机会,总供给量会增加,但是,如图1所示,供给量增加会使得生产的边际成本上升。然而,如果市场是自由进入的,新的企业会进入,来分摊需求的增加,这又使得原来市场中每个生产者的产量降回原来的位置,成本也就随之下降。最终,市场的“自由进入”保证了全社会的生产成本尽可能低。关于这一点,这里只是简单提一下,会在第四讲厂商理论中解释得更详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自由退出保证了人们可以避免损失。在\u003Cb\u003E\u003Cu\u003E\u003Ca href=\&goog_\&\u003E「微经\u003C\u002Fa\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p\u002F?refer=microecon\&\u003E1 - 3」为什么会有交易?\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b\u003E中我们讲过,一项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大于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成本,二者发生交易的“总剩余”为正。当交易满足这个条件并发生了,借用“自由”的概念,我们可以说,这项交易是在双方“自愿”的条件下发生的,体现了双方充分享有对私有财产的处置权,因而是“自由”的。但如果交易在不满足这个条件下强行发生,导致一方获利一方受损,那便是“不自由”的,也就是所谓的“强买强卖”。在\u003Cb\u003E\u003Cu\u003E\u003Ca href=\&goog_\& data-title=\&求真\& class=\&\&\u003E求真\u003C\u002Fa\u003E\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mp.\u002Fs?__biz=MzAxNzgwNjkzNg==&mid=&idx=1&sn=74cb4fd454e7dc6bd408f32f28711d9f#rd\& data-title=\&| 从经济学视角看「弱势群体」为什么弱\& class=\&\&\u003E| 从经济学视角看「弱势群体」为什么弱\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b\u003E一文中,我提到过: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往往是连对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处置权都得不到保护,这是弱在了根上——交易本应是改进福利的途径,对他们来说却成了被掠夺。因此,价格机制运行的基础,便是对个人私有财产的充分保护,这一方面保证了交易的前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价格机制运行必然要承担的“制度费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三、小结\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全竞争市场是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第一个模型,它虽然极尽简化,却包含了经济学一些最本质的思想,是科学研究中“御繁于简”的典型代表,理解清楚完全竞争市场,是学习后面各章节,并形成知识框架的基础,具体可见\u003Cu\u003E\u003Cb\u003E\u003Ca href=\&goog_\& data-title=\&「微经\& class=\&\&\u003E「微经\u003C\u002Fa\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p\u002F?refer=microecon\&\u003E1 - 7」概念是学科的精髓\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的,然而现实往往是复杂的,四个条件常被不同程度地打破,“非完全竞争市场”才是主流。难得一见的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现实例子,是高校内的打印店市场。以我的本科学校为例,在一千米见方的校园中,有几万名学生和将近10家打印店,两边充分的竞争让所有打印店趋于一个基本统一的市场价格,1毛钱每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个条件中的后两个,“信息充分”和“自由进入退出”,也可以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理解,而这教材中往往没得到足够充分的强调。如果我们问,现实中为什么难以做到信息充分?为什么不容易自由进入和退出?其实是因为获取信息需要成本,进入和退出市场往往也需要承担成本,而这都可以算作交易成本。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继续讲完全竞争市场,其实都建立在“不存在交易成本”这一假设之上,希望读者注意,如果忘了的话可以去回顾\u003Cu\u003E\u003Cb\u003E\u003Ca href=\&goog_\& data-title=\&「微经\& class=\&\&\u003E「微经\u003C\u002Fa\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p\u002F?refer=microecon\&\u003E1 - 5」浅谈交易成本(上)\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u\u003E和\u003Cb\u003E\u003Cu\u003E\u003Ca href=\&goog_\& data-title=\&「微经\& class=\&\&\u003E「微经\u003C\u002Fa\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p\u002F?refer=microecon\&\u003E1 - 6」浅谈交易成本(下)\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b\u003E两篇文章。\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3:12:2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1,&likeCount&:16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12:2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4385a2daf5d2dd_r.pn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1,&likesCount&:162},&&:{&title&:&「微经2 - 2」比较静态分析(上)&,&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二讲 初识供给与需求:完全竞争市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1节: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诚然,“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要害共性,但这只是我们用二者来刻画市场的原因之一——“刻画”只是开始,“分析”才是目的。而本节开始要谈的“比较静态分析”,则是基于“供给”和“需求”的有效的分析框架,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我们之所以选用“供给”和“需求”来刻画市场的原因之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比较静态分析”是用来分析什么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简言之,在比较静态分析框架下,我们可以分析的是:在市场上某个或某几个的“外生变量”的不同取值下,市场上的“内生变量”——如均衡价格与交易量——的取值情况。这便带来了一个新问题:什么叫外生变量,什么叫内生变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f229a1679cc09eac80ce.jpg\& data-rawwidth=\&1225\& data-rawheight=\&716\&\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
图1 完全竞争市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图1为例,假设其对应于“成品油”市场,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交点,对应于成品油市场的均衡价格P和交易量Q,这里,P和Q就是“内生变量”。那么,什么是外生变量?对于“成品油”市场来说,“原油(成品油的生产原料)”价格就是外生变量——原油价格的变化影响成品油生产的成本,进而也影响图1中供给曲线的位置,也就影响影响市场均衡的位置(内生变量取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表面上看,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区别在于:模型中是否有代表这个变量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轴\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如果有,那它就是内生变量,如果没有,那它就是外生变量。\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前述例子中,模型中一共有两个“轴”——纵轴对应于成品油的价格、消费者边际评价的货币度量、生产者的边际成本的货币度量;横轴对应于成品油的交易量、消费者的需求量、生产者的供给量。模型中再没有其他“轴”对应于“原油的价格”,所以,它便是模型的一个“外生变量”。但是,并不是说外生变量就无法体现在模型中——在前面的例子中,原油价格的不同取值,体现为供给曲线在不同位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本质上看,对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区分,背后是一对关键的问题:模型是什么,以及,模型的边界是什么?\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个人的理解为:\u003Cb\u003E模型是对现实的简化,首先,它把所有与现实相关的变量分成两类,一类是\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关键变量\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一类是\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非关键变量\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之后,它又进一步把\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关键变量\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分成两类,一类是\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内生变量\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一类是\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外生变量\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在这些变量的基础上,它一方面\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刻画\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现实,一方面通过假设、推导构造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来\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解释\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现实。\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7f0edac48c9f8e1fea9019.jpg\& data-rawwidth=\&1900\& data-rawheight=\&1433\&\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图2 模型变量图\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结合图2,下面是几点解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 现实是复杂的,哪怕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现象,严谨地说,对于“到底是哪些变量决定了现象的发生、发展”,我们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就像我们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一样。所以,图2最外层的椭圆是虚线——我们并不知道它(及无关变量)是否存在,以及,即便存在,它的位置在哪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尽管现实是复杂的,但我们总能在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筛选出哪些变量是关键的,哪些变量是非关键的——这种筛选的标准是一种信仰。对于同一个现象,看待的角度不同,筛选的条件和结果也可能不同。此外,所谓“非关键变量”,可能是无法观察的变量,可能是“互相抵消”的变量,也可能是“已经投影在‘关键变量’中的变量”——因为变量间未必都是“正交”的关系。图2中间的椭圆可称作模型的“外边界”或“信仰边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有了“关键变量”,我们便可以通过“构造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刻画和解释现实,而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界定标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因果”的角度——外生变量是“因”,内生变量是“果”;二是“关注”的角度——内生变量与某种“利益\u002F福利”直接相关,因而更受“关注”,我们可以调控外生变量中可控的部分,来应对外生变量中不可控的部分带来的风险。图2最内层的椭圆可称作模型的“内边界”或“技术边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综上,“模型”可以理解为一个“具有输入和输出的系统”,外生变量的值是输入,内生变量的值是输出,而模型本身只是“一套中性的逻辑关系”,在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将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联系起来而已,如图3所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5bb6315b19.jpg\& data-rawwidth=\&3885\& data-rawheight=\&713\&\u003E\u003Cb\u003E图3 模型系统图\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因为“反馈”等现象的存在,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之间的“模型内边界”往往并不那么容易确定。依然以成品油市场为例,原油价格上升会抬高成品油的生产成本,比如使得图3中外生变量中的c变大,并进一步使得P上升,Q下降。但在现实中,这是一种不准确的简化,因为成品油市场的结果,也可能反过来影响原油市场,进而影响原油的价格这一“外生变量”。同时,我们又不能轻易把原油价格变作内生变量,因为原油市场又受多个“几乎不受”成品油市场影响的因素影响,比如天然气市场、煤炭市场、汇率市场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照这个思路考虑下去会发现,因为市场之间的连接关系非常复杂,要把一个市场刻画清楚,似乎要扯上几乎所有市场,模型也将因此变得极其复杂、臃肿、无法处理。更何况刻画“反馈”关系本身就不容易。所谓“多个香炉多个鬼”,贪大求全、过于复杂将使模型的意义大打折扣。所以,界定好“模型的内边界”,即划分清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是建模的难点所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建模的“初心”,即我们要研究的到底是什么,然后抓大放小,包容模型的瑕疵,用现实去检验和修正它。正如下面这句话所说:\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Essentially, 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nuseful.\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George E. P. Box\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pdated&:new Date(&T12:17:5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likeCount&: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17:5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b10cae32cb044a55271a40eee8e32cf9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likesCount&:24},&&:{&title&:&「微经2 – 3」比较静态分析(中)&,&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二讲
初识供给与需求:完全竞争市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3节:比较静态分析(中)\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上一节中我们讨论过,比较静态分析框架可以帮我们分析的是:当市场上某个或某几个“外生变量”的取值发生变化时,市场上的“内生变量”会如何变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这里“内生变量”并不只有均衡价格和交易量,也包括买卖双方的总剩余,在经济学中,我们也称它为“福利”。在本节和下一节中,我们将从方向、程度和福利三个层次,看下比较静态分析框架到底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本节只讨论前两个层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方向\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曼昆最喜欢的冰淇淋市场的例子中,他这样介绍比较静态分析:在夏天,炎热的天气使市场上冰淇淋的需求增加,即需求曲线右移(任一价格下的需求量增加),这进一步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交易量变大,如图1所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55c36b8f63262dffebceca.jpg\& data-rawwidth=\&1563\& data-rawheight=\&953\&\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图1 气温上升下冰淇淋市场均衡变化\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生变量“天气”变化,导致了“需求”的变化即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进而导致了内生变量“价格”和“交易量”的变化。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结下来,需求可以减少、不变、增加,供给也可以减少、不变、增加,共有九种情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依次画一下试试。但是,不论是哪种情况,在这个层次上我们能得到的结论只是均衡价格和交易量变动的方向,有时我们还想知道它们变化的程度,即我们知道价格上升了,但是上升了多少呢?这便需要引入“弹性”的概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程度\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比很多“表面上好理解但实际不好理解”的概念,“弹性”可以算作一个“表面上不好理解实际上不难理解”的概念。恰好刚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有什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济学读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截取答主Sarah Li答案的一小段:\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不了解经济学基本知识会很难系统理解”,这个感觉很对,通俗读物看多了很容易跑偏。想打经济学的基础,想要有系统,除了大学微观教材,没有别的途径。如果你是高中生,看初级微观应该不困难。各个版本的教材框架都差不多,很多人推荐的曼昆就挺好。如果你能坚持看到弹性的概念而不疯,那就接着往下看。\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回想自己最初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时候,确实是自以为一马平川地看到“弹性”,之后就一脑袋浆糊,不过还好自己坚持看了下来。那么,“弹性”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下图2。\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eb77d4ac710c654eea06a6.jpg\& data-rawwidth=\&2520\& data-rawheight=\&953\&\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图2 需求的价格弹性\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2所要表示的,是各种“弹性”中最常见的一种——“需求的价格弹性”,含义为: 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的灵敏程度。显然,如图2所示,当需求曲线更陡峭时,价格变化导致的需求量变化更小,相反,当需求曲线更平缓时,价格变化导致的需求量变化更大——对此我们可以“大概地”说:前者弹性更小,后者弹性更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如果“陡峭程度”就是弹性,那弹性岂不就是需求曲线的斜率了么,这又有什么“表面上不好理解”的?当然不是,我们来看下弹性的公式就知道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bf50f95f536.png\& data-rawwidth=\&234\& data-rawheight=\&74\&\u003E\u003Cp\u003E如公式所示,跟斜率的定义“变化量之比”不同,弹性的定义是“变化百分比之比”,化简之后,等于斜率再乘上一个\u003Cequation\u003EP\u002FQ\u003C\u002Fequation\u003E。也就是说,弹性是定义在“一个点上”的,而非定义在“整条线上”。以及,严格地说,“某条需求曲线的弹性更大”的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按照公式求一下便知,一条需求曲线上每个点处的弹性值都不同,且其绝对值随着Q的增加而递减。此外,关于弹性及其公式的解释还有以下几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 顾名思义,公式描述的是需求的“价格”弹性,不是需求对“供给”的弹性,也根本就没有供给什么事儿。如此强调是因为,一个常见的混淆就是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当作“供给曲线移动时,均衡交易量的变化程度”。当然,它确实跟需求有关,但这并非“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本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为什么要把弹性定义成这样而不能直接用斜率?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直接用斜率作为弹性,那么弹性的值就与商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度量单位有关。相反,如果用“变化百分比之比”作为弹性,则可以去掉单位,同时也保留了弹性想表达的含义。此外,如此定义弹性也方便了理论推导,这里就不展开讲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弹性想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假如以“我”对某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例:如果弹性较大,即价格只要上升一点,我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很多;如果弹性较小,价格上升很多,我的需求量才会减少一点——它想表达的其实是这样商品对“我”的重要程度,或者说,不可替代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 因为需求曲线上点的弹性一定为负,供给曲线上点的弹性一定为正,所以一般而言,为了简便,当我们说弹性大或小,指的都是弹性值的绝对值的大或小。此外,以需求的价格弹性为例,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有若干种:商品自身属性、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等。此外,弹性也可能因为时间的拉长而变小,即:把眼光拉长,当下对我们不可替代的东西,之后可能变得可以替代了,比如火力发电、汽油汽车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 抽象地看,弹性描述的就是“一个量A对于另一个量B的变化的反应的灵敏程度”,定义为“A的变化量百分比,比上B的变化量的百分比”——事实上它可以用来刻画的关系有很多:比如,“消费者在娱乐方面的消费量,对其收入变化的反应的灵敏程度”,即消费者的“娱乐消费收入弹性”;再比如,“消费者对苹果的需求量,对橘子价格变化的反应的灵敏程度”,即消费者的“苹果需求量对橘子的交叉价格弹性”。可以构造的类似的定义还有很多,但经济学关注的一般就是例子中提到的三种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了以上解释,不知道你是否理解了弹性及其公式的含义。这里我还想再谈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弹性,它有什么现实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刚学习弹性的时候我自己也困惑,这么一个让人迷糊的概念,除了做题时候,到底还能用在哪儿?后来,在能源经济学领域遇到了这样一个例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家可能也知道,我国目前的天然气价格并不是市场化的,而是由政府制定。以天然气消费大户北京来说,为了尽可能让天然气这种相对更清洁的能源替代煤,缓解雾霾压力,就需要进口更多的天然气,比如从俄罗斯。然而,这又带来了其他问题:首先,要进口天然气就要修建管道,这是相当大的一笔投资,如果不上调天然气价格,政府很可能承担不起;其次,天然气的购买合同通常有“照付不议”条款,也就是说,只要签了合同,定下了购买量,不管能不能用完,都要根据合同支付费用。那么,政府及油气公司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果跟俄罗斯签了合同,并修建了管道把天然气运到北京,并上调了价格,消费者会不会因为价格太高改用其他能源,最后管道白白修建不说,还要按照“照付不议”条款向俄罗斯支付费用,岂不是赔大了?所以,对于政府和油气公司来说,在签合同、修管道之前,准确地估计消费者对天然气的需求价格弹性,就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这个弹性怎么估计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面说过,弹性表达的是一种“不可替代性”的含义——弹性越小,程度越强;弹性越大,程度越弱。同时,不可替代性又与具体的使用场合有关,以北京为例,发电、取暖、工业燃料、生活燃料是天然气消费的大头。发电,其实大部分电力来自于燃煤,但因为煤电机组起停成本高,一般用作base\nload,虽然天然气比煤贵,但因为天然气机组起停成本低,一般用作peak\nload;取暖,用燃煤取暖会加重雾霾,天然气则清洁一些,但成本较高;工业燃料,涉及众多部门的生产流程,分析其中天然气的需求弹性是一项大工程;生活燃料,比如炒菜、烧水,如果不用天然气的话用什么呢?电?更贵!煤气?煤气又从哪儿来呢?综上,北京对天然气的需求价格弹性,需要详细考察以上每个使用用途才能估计出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之,这里并非真的要得到一个估计的结果,只是提供一个分析现实问题的思路,而我真正想说的是:诚然,弹性非常值得关注,对弹性的估计影响着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然而现实往往非常复杂,很多时候,理论能帮我们的非常有限。所以,希望有志于学习经济学的朋友,也多多关注现实问题,不要只是沉迷于理论的完美世界里。\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6:37:5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2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37:55+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0faaebd6b467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23},&&:{&title&:&「微经2 – 4」比较静态分析(下)&,&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二讲
初识供给与需求:完全竞争市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4节:比较静态分析(下)\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如上节所说,在比较静态分析的框架下,我们可以从方向、程度和福利三个层次,分析某个外生变量变化给市场带来的结果。本节专注于福利的角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三、福利\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 \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什么是福利?\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简单说,福利就是通过交易得到的剩余。如图1所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我们把需求曲线以下,均衡价格以上的部分称为“消费者剩余(consumer\nsurplus)”;把供给曲线以上,均衡价格以下的部分称为“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分析中不强调具体某个消费者的剩余,只关心所有消费者或生产者的总剩余(总福利),又把双方总福利的和,称作社会总福利。\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4dcf448bb9e225a60850e4.jpg\& data-rawwidth=\&1150\& data-rawheight=\&86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图1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剩余\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微经1\n- 3」为什么会有交易中我们讲过,一项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评价,大于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成本”,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双方才存在交易的空间——有一块可以分割的总剩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做到了两件事:一是找到了总剩余的“分割点”,即均衡价格;二是实现了“所有可以\u002F应该实现的交易”,即市场出清状态下,所有评价大于成本的交易(均衡点左侧)都实现了,任何评价小于成本的交易(均衡点右侧)都没实现,这也同时最大化了社会总剩余。以上第二点,是完全竞争市场有效性的原因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 \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为什么要关心福利?\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当所有外生变量的值确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与交易量——一种资源配置的结果——随即得以确定。而“福利”可以理解为:在资源稀缺、人与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情况下,市场机制所导向的资源配置结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般而言,不同的人偏好不同,很难就某种机制带来一项结果的“好”与“坏”达成一致。但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我们往往不得不寻找一种“标准”,来设法评价某种配置机制的“好”与“坏”,这又进一步等同于评价该机制带来结果的“好”与“坏”。对于这样的“判断”,我们称其为“福利评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福利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效率,二是公平。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如果一项配置机制让社会的总福利达到可能达到的最大,我们就说它是有效率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价格机制及其导致的结果便满足这一条件:所有“可以\u002F应该实现的交易”都实现了,社会总福利达到了能达到的最大。在「微经1\n- 3」为什么会有交易一节中我们讲过,这种状态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对于福利评价的另一方面,公平,帕累托效率没有提供任何意见。与对效率的评价比起来,对公平的评价要困难得多,而“公平”这个概念本身也远远超过了经济学的范畴——它包含着无法刻画在效用函数中的部分。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除非特殊说明,当我们评价某一市场结果的福利,或是某项政策导致的社会福利变化时,都指的是“效率”评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诚然,只能做出效率评价,是狭隘而不甚准确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当何为“公平”难以定义时,帕累托效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低标准”——如果一个配置结果甚至连帕累托有效都无法满足,那么也就难以有理由认为这个配置是恰当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关于福利、效率与公平,以及福利经济学第一和第二定理的讨论,还将在第三讲中继续,届时将在无差异曲线和埃奇沃思盒的基础上进行更细致地说明。\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声明:本文关于效率和公平的讨论,受启发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段颀老师的微观经济学讲义,部分语句亦是摘自该讲义,特此声明并表示感谢。\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2:17:5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likeCount&:1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17:5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a59b6dc69d087a83bdf3e91f45edfdf8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likesCount&:15},&&:{&title&:&「微经2 – 5」比较静态分析与政策之“价格管制”&,&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二讲
初识供给与需求:完全竞争市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5节:比较静态分析与政策之“价格管制”\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前面讲了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又讲了我们通常用来研究它的比较静态分析框架,以及比较静态分析的三个层次——方向、程度和福利。本节及接下来的两节中,我们将一起看一下比较静态分析框架的典型应用:政策分析,包括价格管制、税收与补贴、贸易与关税三部分,以及一些政策组合的情景。本节考察的是价格管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什么是\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价格管制\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谓“价格管制”,一般指行政机构要求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不能超过某个“天花板价(ceiling price)”,或不能低于某个“地板价(floor pric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假设在没有价格管制的情况下,市场均衡价格为P,那么显然有:当天花板价P*高于P时,则限价不起作用,反之,则起作用,如图1所示;当地板价P*低于P时,则限价不起作用,反之,则起作用,如图2所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56d434a708c7171a69dcea4e74eef2cf.jpg\& data-rawwidth=\&1150\& data-rawheight=\&853\&\u003E图1
起作用的天花板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2cca443c225c27bf7b250a114ea9c4b8.jpg\& data-rawwidth=\&1133\& data-rawheight=\&833\&\u003E图2
起作用的地板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图1中,因为市场自然形成的均衡价格高于天花板价,所以,当限价存在时,价格无法达到足够的高度让市场出清:在这一价格下,买家的需求量大于厂商的供给量,出现供不应求,最终只有少量消费者可以以限价购得商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图2中,因为市场自然形成的均衡价格低于地板价,所以,当限价存在时,价格无法达到足低的程度让市场出清:在这一价格下,厂商的供给量大于买家的需求量,出现供过于求,最终只有少量生产者可以以限价卖出商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显见地,当价格管制政策起作用时,市场结果相较均衡状态会发生改变。若天花板价起作用,则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交易量减少,减少的幅度取决于供给价格弹性;若地板价起作用,则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交易量减少,减少的幅度取决于需求价格弹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价格管制\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的福利分析\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样显然的是,无论是天花板价还是地板价,只要起了作用,社会总福利一定会减少,我们将减少的一块称为“无谓损失(Dead Weight Loss, DWL)”。然而,比较复杂而有趣的是另外一个问题:虽然社会总剩余减少了,但买卖双方各自的剩余怎么变化呢——价格管制政策是否真的能实现它的初衷和意义呢?天花板价真的能增加消费者的剩余吗?地板价真的能提高生产者的剩余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非常遗憾的是,答案往往是否定的,这有两个方面原因,我们以天花板价为例来解释,地板价的情形与此是类似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一,当天花板价过低时,消费者剩余可能在理论上就是减少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ebc3aa5a5bee.jpg\& data-rawwidth=\&1133\& data-rawheight=\&833\&\u003E\u003Cp\u003E图3
天花板价反而导致消费者剩余减少的情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图3所示,显然,因为天花板价过低,消费者剩余由均衡状态下的B+C变成了A+C,又因为A小于B,所以,消费者的剩余最终是减少的——本来以保护消费者为初衷的天花板价政策,反而导致了消费者福利的下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二,低于均衡价格的天花板价会导致\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供不应求\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机制不足以配置资源,可能带来的结果又分成两个方面:\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 \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商品质量随着价格一同下降。\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对北京的租房市场进行价格管制,强行要求五道口附近卧室的月租金不得超过1000元,可能会导致一间原本15平米的卧室被隔断成三间5平米的卧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 \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消费者排队抢购,价值被耗散在排队的时间中,或造成资源错配。\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ae10f53e6d4154bc88f.jpg\& data-rawwidth=\&1133\& data-rawheight=\&833\&\u003E\u003Cp\u003E图4
供不应求下的排队配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图4中我们看到,当存在的天花板价P*时,厂商提供的商品总量只有Q*,小于P*下消费者的需求量,但我们为什么把这Q*的产量配置给图中AB线段内对应的消费者呢?既然是排队,BC线段内的消费者不能通过排队得到商品吗?这并非画图上偷了懒,事实上可能是真的——因为对商品评价更高的消费者愿意花更多时间来排队,评价相对低的消费者则会放弃竞争。所以,图4中的消费者剩余,事实上有一块W对应的面积,被排队耗散掉了,如图5所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eb9c59bcfc4a0.jpg\& data-rawwidth=\&1128\& data-rawheight=\&837\&\u003E\u003Cp\u003E图5 供不应求下的排队配置与价值耗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让我们把这个问题再稍微复杂化一点点:\u003Cb\u003E如果排队的时间对于不同的消费者价值不同,会发生什么?\u003C\u002Fb\u003E比如,图4中AB段的消费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观经济学教学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