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植物神经失调调的原因有哪些,我今天小针刀治

有问题 @ 爱问Powered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图文】小针刀治病机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小针刀治病机理
大小:525.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针刀-头痛的克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针刀-头痛的克星
&&本文档主要内容为针刀治疗头痛。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医外治疗法
我的图书馆
中医外治疗法
耳穴疗法概述
一、主要特点
&1、适应症广、疗效好&&&&&耳针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壮健肾等功能,所以它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病症遍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内分泌等各科。
它不仅能治疗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等功能性痰病,而且能治疗某些器质性痰病,以及病毒、细菌、原虫所致的一些疾病。据文献统计约有200余种病症可用耳针来治疗。耳针的疗效一般为83-99%,对于一些急性扭伤、落枕、头痛等病例常有针到病除立竿见影之效,即使对于一些慢性病,也能收到不周程度的即时疗效。
2、简便易行、花费低廉&&&&由于耳穴绝大多数是人体解剖学名称,并且耳穴的分布排列又有一定规律,故耳针易学易记,经短期训练对一般常用的耳穴、治疗方法、操作技术就能初步掌握。一些简易的毫针法、放血法、压丸法等均无需特殊设备,费用甚为低廉,更适于广大人民自我保健。&
3、副作用少&&&&&耳针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它无刺伤内脏之虞,由于耳廓菲薄所以也无滞针,折针等现象。如若注意消毒并详细询问既往针刺治疗史的话,耳廓感染和晕针等副作用就可以预防或减少发生。&耳针虽然具有很多特色,治疗痛症亦甚为广泛,但不能有万病一针之偏见。耳针是针灸学的一个分支,二者各有特点,配合应用可具有相辅相成之功效。针刺耳廓虽疼痛较著,但近年来已改良和创造了一些新的刺激方法。如压丸、光针等开辟了无痛针刺的方向,克服了针刺疼痛的问题。
二、适应症&
&(一)各种疼痛性疾病:
1.外伤性疼痛:如扭伤,挫伤、刺伤、切割伤、骨折,脱臼、落枕,烫伤等疼痛。&
&2.手术后疼痛:如五官、脑外,胸,腹、四肢各种末后所产生的伤口痛,疤痕痛,幻肢痛,廓醉后的腰痛、头痛等,常可用其来减少或代替杜冷丁、吗啡诸类止痛麻醉剂。&
3.神经性疼痛: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问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
4.各类晚期痛肿所致的疼痛。
&(二)各种炎症性疾病:
如急性结合膜炎、疱疹性角膜炎、电光性眼炎、牙周炎、化脓性牙髓炎、中耳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大叶性肺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炎、肠炎、阑尾炎、胆囊炎、盆腔炎、睾丸炎、副睾炎、各种脓疡、瘭疽、丹毒、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受、束梢神经炎等,耳针有消炎止痛之功效。
(三)功能紊乱性疾病:
如眩晕综合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遣尿、神经衰弱、癌症、性功能紊乱、服肌痉挛、面肌痉挛等。实晚证明耳针具有调节神经兴奋与抑制失去平衡的功能,建立新的平衡,促使病症的缓和或痊愈。
&(四)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风湿热、药热、血请病、荨麻疹等,耳针可以提高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故具有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
(五)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单纯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肥胖症、经绝期综合症,耳针可以调节改善症状,减少药量等辅助治疗之用。
(六)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百日唛、猩红热、疟疾、肺结核、菌阑、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青年扁平疣等,耳针有镇静退热、介痉镇唛等作用,恢复和提高了机休免疫防御功能,而加速疾病的治愈。
(七)各种慢性疾患:
腰腿痛、肩周炎、腹胀、消化不良、肢体麻术等,有时耳针却有某些药物所不及的疗效。
(八)其它:&耳针除上述适应症外,尚有催乳、催产功能,亦可治疗食物中毒,输液反应,还可预防输血反应和某些传染病,如腮腺炎,流行性结合膜炎等。同时还可用它戒毒、戒烟。促进保健等功用。
耳针的适应症很广泛。其中有许多疾病可单独用耳针治疗,有些仅能作输助治疗。
三、禁忌症
(一)严重的心脏病者不宜使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
(二)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
(三)外耳患有显著的炎症,如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情况暂不宜针刺。
(四)妇女怀孕期间,迫切需耳针治疗者应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则应忌用。
(五)妇女月经期内,文献记载不宜行针,但在多年的实践中观察,大多数均无不利影响,个别有经期缩短或月经骤停,停针再下月来潮即自行恢复,后继续治疗,由于对耳针刺激有了适应性,月经常不再受影响。子宫功能性出血、痛经患者行经期内治疗,同样有治疗作用。四、选穴原则
取穴原则就是指在用耳穴治病时选取耳穴的依据。当疾病确诊后,用哪些耳穴进行治疗?根据什么原则选择穴位?这是采用耳穴治疗疾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取穴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的疗效。取穴原则一般根据下列5个方面考虑。
&一、按相应部位取穴:&&&&即根据人体的患病部位,在耳郭的相应部位(耳穴)取穴的方法。如胃病取耳穴“胃”,肩关节周围炎取“肩”穴,胆囊炎取“胰胆”穴等。这种取穴方法,是应用耳穴治疗疾病时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许多疼痛性疾病、急性病,患病部位的相应耳穴,绝大多数可以找到敏感点,刺激这些敏感点,往往可以获得立刻缓解甚至消除病痛的效果。
二、按藏象辨证取穴:&&&&即根据祖国医学中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例如,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明”,故“心”穴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病等;又如治疗脱发,藏象学说认为“肾其华在发”,故可取“肾’’穴来治疗脱发,又如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故取“肺”穴治疗各种皮肤病,再如治疗心血管疾病时,藏象学说认为“心与小肠机表里”,除取“心“穴外,再取“小肠”穴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按经络学说取穴:&&&&即根据经络学说取穴的方法。分为循经取穴和经络病候取穴。
1.循经取穴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后支),其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疗,又如臂之外侧痛,其部位属于少阳三焦经的循行部位,取耳穴“三焦”穴治疗,面三焦穴的发现和命名也是这样来的,再如偏头痛,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胆”穴来治疗。
&&2.按经络病候取穴是根据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病候来取穴。“是动病”——经脉病候的一类,出《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循行径路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②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其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所生病”——经脉病候的另一类,也出自《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所络属脏腑本身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②脏腑病延及所属经脉,反映在经脉据行路径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所生病还有“牖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是动病”和“所生病’都是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症候群,如手阳明大肠经的是动病为。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治牙齿痛和颈肿时可取耳穴“大肠”穴,又如手少阴心经的所生病为。心手步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故耳穴“心”可治疗目黄、胁痛、上肢的内侧面尺侧和掌中热痛等。
四、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耳穴中有许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这些穴位的功能是与现代医学的理论是一致的。如交感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命名的,又如肾上腺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肾上腺的功能而命名的。因此,必须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理解和运用这些耳穴。如胃肠疾患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可取“交感”穴;又如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可取”肾上腺”穴来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
&五、按临床经验取穴:&&&&按临床经验取穴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个(或某些)穴位对治疗某病有效,取而用之。如腰腿痛,取“外生殖器。穴,胃痛,取“腕”穴,甲状腺疾患,取“肘”穴,肝昏迷,取“耳尖”、“结节”放血,老花眼。取“枕”穴等。
每个病症取穴的多寡,应根据病情和上述5点取穴原则,进行全面考虑后选用。下面各章列出的“主穴”和“配穴”,可根据上述原则选用2~3个主穴,再选用1~2个配穴。
五、耳穴探测方法
探测耳穴作出准确定位是用耳穴治疗疾病的关键问题。它与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耳穴的探测应尽量做到细心准确,以及操作的规范化。探测耳穴的方法有压痛法、良导法、视诊法。其中压痛法操作简便,最为常用,且通过压痛点的获得,不仅可作出较准确的耳穴定位,也可作出疾病轻重的判断(疼痛与疾病轻重成正比),但操作人力度的均匀与否及患者个体的痛阈差别很大,常常影响耳穴定位的准确性。而耳穴探测仪的合理应用,恰恰弥补了压痛法缺陷,比较客观化,尤宜于对儿童及昏迷患者进行耳穴探测。至于视诊法,只要熟悉耳壳反应点的各种阳性体征的特点,则是比较直观的。有人作过统计,耳穴视诊法的诊断符合率占98%,电测定的诊断符合率占86%。前者可为诊断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料,后者可提供诊断的客观标准。使诊断标准客观化。&&&&(一)压痛法
&常用的耳穴探测方法之一,操作者可用探针,按照一定的顺序(三角窝-甲耳艇-甲耳腔-耳舟-对耳轮-轮屏切迹-对耳屏-耳垂一屏间切迹-耳屏-屏上切迹-耳轮脚-耳尾-耳背)或者在患者可能出现压痛反映的耳穴附近探寻压痛点,一般来讲探寻耳穴应从周围向穴位区进行,操作者手法要轻巧、力度要均匀。当患者出现耸肩,眨眼、皱眉、呼痛等现象,即眉痛点,也称敏感点或反应点。对于那些反应较迟钝的患者,可先在耳廓局部按摩3~5分钟,使耳廓充血发热后,再进行耳穴探寻。
&(二)良导法
用耳穴探测仪探查耳穴的力法。正常人耳廓电阻约为200万欧姆左右,当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在耳廓的相应反应点上,电阻可发生变化,下降至5~15万欧姆左右,这些低电阻的耳穴,其导电量必然增高,称为低电阻穴区,即“良导点”。耳穴探测仪就是根据耳穴的导电量的变化,来探查耳穴的,其操作方法如下;
1.在安静的医疗环境下,用75%酒精耳廓常规消毒,并用手揉搓耳廓使其轻度充血,以提高其敏感性。
2.医生持耳穴探测仪沿着耳廓,自上而下进行探测,按先耳甲腔-耳甲艇-对耳轮-三角窝-耳舟-耳轮-耳垂-耳背等顺序逐点探查,出现阳性反应点时仪器即发出响声,应及时记录反应点部位名称,也可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在相应部位重点探查。
3.探测时医生按压探头的力量要均匀,有些部位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电阻偏低,如:耳甲艇、耳甲腔、耳垂、耳舟,三角窝等,探测时手力应轻一些,相反,对那些平素电阻偏高的部位,如:耳轮,耳屏等处,探测时压力适当重一些。
&(三)视诊法
用肉眼观察耳廓的穴位色泽,形色等的变化,达到辨别疾患,诊断疾病的目的。
1.观察的内容
&察颜色:人体发生病理改变唇,反应在耳廓上的颜色变化有点状或片状发白,点状或片状充血红晕,或暗红色,也有圆圈发红中间发白,或呈暗灰色,且压之能退色。
耳廓的色泽变化常见于消化系统疾患(胃炎,二十指肠或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肝炎、肠炎、痢疾)、呼吸系统(哮喘、支气管毙、肺毙)、泌尿系统疾患(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肌肉关节毙(关节炎等)、以及高血压、妇科等疾病。
耳廓发红充血.有光泽者,多见于急性炎症,出现白色点状或片状变化,缺少光泽者,多见慢性疾患。
察形变:人体病变反应在耳廓上的形状变化有针尖样凹陷,也有结节样,条索状隆起样或棱形样改变。
耳廓的局部形变常见心血管疾患(先天性心脏病)、消化系疾患(肝病、胃病、胆石症…)以及一些疑难病症(肿瘤等)。
形变且充血、发红者,多系慢性疾患急性发作’形变而颜色自或灰暗者,多见慢性疾患。
察丘疹:人体的其它部位发生病变后,有时反应在耳廓表面的变化,可见红色或白色样丘疹,亦有呈鸡皮疙瘩样的疱疹。
耳廓的丘疹样改变常见于呼吸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泌尿系(慢性肾炎、尿道炎、膀胱炎)、消化系(肠炎、痢疾,胃炎、阑尾炎)以及有关的妇科病症。
丘疹充血、发红者,多属急性炎症,丘疹色白、无光者,多见慢性疾患。
察皮屑:耳廓发生脱屑,且不易擦去者屑全身疾患在耳廓上的反应。
脱屑的出现,多见于皮肤病、大肠、直肠疾患、(痔疮、便秘)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2.耳廓视诊注意事项:在观察耳廓时要在明亮的光线下进行、观察者以拇指、食指拉住患者的耳轮后上方,由上至下,由内至外、分部、分区仔细察看,两耳都要进行观察,同时要两耳左右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差异,对耳区局部增厚,且边缘不清楚者、可用挟持,扪诊细心加以区别,有些形、色变化没有直接反应在本脏器所代表的耳区内,而出现在其它有关的相应耳穴上,这要结台中医的脏象、经络、及现代医学的生理、解剖知识进行辨证、综合分析。除此而外,在视疹中还要考虑气候变化,患者的个体差异、如:老人与儿童,野外工作与室内工作者耳廓色泽昀不同,以及盛夏或严冬耳廓色泽的变化。对于耳廓本身发生的病理改变,如,痤疮、色素沉着、冻伤、外伤疤痕要与全身疾患在耳廓的病理反应相区别,一般前者无压痛,电阻无变化,后者则有压痛及电阻的改变。
六、操作方法
1.毫针法&&&&是利用毫针针刺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操作程序如下:
(1)定穴和消毒:诊断明确后,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将所测得的敏感点或耳穴作为针刺点。行针刺之前耳穴必须严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乙醇脱碘,待乙醇干后施术。
(2)体位和进针&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针具选用26—30号粗细的0.5--1寸长的不锈钢针。进针时,医者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既可以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以减轻针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在刺激点针刺即可,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进针也可。刺入深度应视患者耳廓局部的厚薄灵活掌握,一般刺入皮肤2—3分,达软骨后毫针站立不摇晃为准。刺入耳穴后,如局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往往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强度和手法依病情、体质、证型、耐受度等综合考虑。
(3)留针和出针:留针时间一般约15—30min,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儿童、年老者不宜多留。留针期间为提高疗效,可每隔10min运针1次。出针是一次治疗的结束动作,医者左手托住耳廓,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免出血。
2.电针法&&&&是毫针法与脉冲电流刺激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临床上更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内脏痉挛、哮喘诸证。
针刺获得针感后,接上电针机两个极,具体操作参照电针法。电针器旋扭要慢慢旋动,逐步调至所需刺激量,切忌突然增强刺激,以防发生意外。通电时间一般以l0一20min为宜。
3.&埋针法&&&&是将皮内针埋入耳皮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目的。
使用时,左手固定常规消毒后的耳廓,右手用镊子挟住皮内针柄,轻轻刺入所选耳穴,再用胶布固定。一般埋患侧耳廓,必要时埋双耳,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留针3—5日,5次为一疗程。
4.压丸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替代埋针的一种简易疗法,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压丸所选材料可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油菜籽、小米、绿豆、白芥子等。临床现多用王不留行和磁珠,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我科特选用康复芯片颗粒。
应用时将王不留行或磁珠贴附在0.6cm×0.6cm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挟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以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证宜用强刺激法。
5.穴位注射法&&&&用微量药物注入耳穴,通过注射针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协同调整机体功能,促进疾病恢复,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般使用结核菌素注射器配26号针头,依病情吸取选用的药物,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注射器刺入耳穴的皮内或皮下,行常规皮试的操作,缓缓推入0.1-0.3ml药物,使皮肤成小皮丘,耳廓有痛、胀、红、热等反应,完毕后用消毒干棉球轻轻压迫针孔,隔日1次。
6.耳穴按摩
7.注意事项
①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廓暴露在外,表面凹凸不平,结构特殊,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针刺后如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5%碘酒,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②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患部,有助于提高疗效。
③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④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不宜强刺激法。
⑤耳针治疗时亦应注意防止发生晕针,万一发生应及时处理。
七、提高疗效的因素
提高耳针疗效主要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
&1、诊断明
&诊断明是指要清楚地知道或懂得接受耳穴治疗的患者是患什么病,即对疾病要有明确的诊断.明代医家汪石山说:“既不认脉,又不察形.但问何病,便针何穴,以致误针成痼疾者有矣。问或获效,亦偶中耳!”,还指出:“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也无穷”。我们古人就告诫要重视明确诊断,治法随证而变。&要想提高疗效,首先必须明确诊断,不仅要知道是患什么病,还应辩明虚实寒热。只有在辨证的基础上才能决定配方和手法,否则就是无的放矢,根本谈不上什么疗效高低。&明确诊断,正确辨证(包括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等),是提高耳针疗效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耳针疗效的第一个环节。
配方好是提高耳针疗效的第二个环节,它要求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熟练地、灵活地运用本篇第五章中所述的取穴原则。只有取穴对证,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穴位准是提高耳针疗效的另一个基本因素。穴位准不是指机械地按耳穴的解剖部位扎准就算穴位准了,而是指在耳穴的这个区域内扎准敏感点。因为耳穴虽不大,但有它一定的区域,往往是这个区域中的一点,穴位准指的是扎准这个敏感点。这就需要在扎针前仔细地用压痛法寻找其压痛点,或用肉眼观察法寻找其阳性反应,或用良导法探测其敏感点,然后再准确地扎在敏感点上。在临床治疗疾病时,不论是耳针或是耳压,要想提高疗效,就必须取准反应点,这已为大量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所证实。人们为了找准反应点多年来摸索出几种方法,如压痛法、视诊法、耳穴染色法、扪(触)诊法等,但大家认为,耳穴电探测法寻找反应点方便准确、快速经济,在这些方法中应用最广、最普遍,是多数临床工作者首选的方法。
&&&4、手法对
&手法对是指耳针手法、耳压手法等,重点从针刺方向、针感和刺激量3个方面加以论述。
1.针刺方向&&&&要根据不同的穴位和不同的病种选择针刺的方向,如针刺胃穴时,若是为了止吐(如防止晕车、晕船,或耳针麻醉作胃肠手术时的恶心呕吐),针尖应刺向贲门穴方向;若是为了治疗消化性溃疡,针尖应刺向十二指肠方向。临床经验证明,按这样的方向刺,疗效就较好。
2针感&&&&&耳针与休针一样,要求获得一定的针感,疗效才好,一般的针感是痛、胀、热、酸、麻等。有些病症则要求针感直达病所,疗效才佳。如治疗坐骨神经痛、牙痛、腰背痛等病,最好针感能到达病所。如用耳针治疗坐骨神经痛,针刺坐骨神经穴时,一般要求针感应使患肢有热感,或冷,或酸麻,或胀,或疼痛突然消失(或大大减轻)等感觉。若无上述针感则应调整针尖方向,或拔出针另寻敏感点针刺或捻转针(顺一个方向捻转或左右捻转),以获得预期针感。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若针感好,常可获得。针到病除”的良好效果。
3.刺激量&&&&&因为刺激量=刺激强度×刺激时间,故对各耳穴的刺激量就是指对各耳穴给予多大的刺激强度,以及刺激时间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我们对某一疾病进行临床辨证后,必须正确决定对各个耳穴的刺激量,这是耳针手法的重要组或部分。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是提高耳穴治病疗效的4个基本因素。只有认真抓住这个“四要素”,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当在临床中遇到疗效不佳时,在诊断明了的基础上应从取穴配方先检在,确认处方是对证和正确的以后,再进一步认真检查取穴是否准确。若配方和取穴都无问题,则要在手法上下功夫。根据这4个基本因素,沿着这个思路检查自己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过程,即可大大提高疗效,并能找到自己疗效低的原因。
穴位埋线疗法
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我科精选优质羊肠线,先用特制五香神药酒浸泡1个月以上备用。对哮喘、胃痛、腹泻、遗尿、面瘫、癫痫、腰腿痛、痿证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儿童发育不良、矮小有良好疗效等。
器材和穴位选择
皮肤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镊子、埋线针持针器、0——1号铬制羊肠线,0.5-1%盐酸普鲁卡因、剪刀、消毒纱布及敷料等。埋线针专用穴位埋线针,针芯为是坚韧特制的金属弯针,长约8——10cm。
埋线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如哮喘取肺俞,胃病取脾俞、胃俞、中脘等。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治疗一次。
穿刺针埋线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约1-2cm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倒所需的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
用特制的埋线针埋线时,局部皮肤消毒后,以0.5-1%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剪取羊肠线一段(一般约1cm长),套在埋线针尖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方向刺入,当针头缺口进入皮内后,左手即将血管钳松开,右手持续进针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cm,随后把针退出,用棉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再用创可贴敷盖保护创口。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2)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5)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6)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1&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异性蛋白)刺激,在1-5天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痛、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于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h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度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后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核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2&异常反应:
(1)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能伴有发烧。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2)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3)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了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足拇指不能背屈。如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
每年的三伏天的第一天,传统的“冬病夏治”是在这天开始应用的。笔者在这段时间内应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之天灸疗法治疗一些“寒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成效,先总结如下。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中医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大地”,“天人合一”,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中医将之概括为“六淫”。其中,寒为“六淫”之首,主指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寒邪入侵引发的疾病,其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或在冬季加重。中医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大地”,“天人合一”,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中医将之概括为“六淫”。其中,寒为“六淫”之首,主指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寒邪入侵引发的疾病,其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或在冬季加重。
在这段时间是应用天灸疗法的穴位贴敷治疗寒性疾病的绝好的机会。其实除常见的呼吸科疾病治疗外,这也是个改善身体状况的好时机,可借助高温天除去体内因风寒导致的“寒症”。随着气温转暖,像风湿、骨关节病等一些冬天容易发作的病症,夏季病情缓解,患者就开始“轻敌”,不再医治及预防。中医专家提醒,这类病多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所致。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加以调治,有利于达到减轻病症、恢复健康的目的。贴敷于经络上的治疗穴位可使阳气更旺,通过经络调整全身阴阳气血,并为肌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疾病好发季节不易被外邪所伤,对有哮喘、咳嗽、咽干症状以及反复发作的慢支、哮喘、咽炎等患者有预防发作的作用。再就是有些年轻女性朋友,总是喜欢薄露透,但一摸手儿,三伏天还冷冰冰的。中医专家说,这是体内寒气太甚。盛夏来临,哮喘、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手脚冰凉、颈椎不适等很多由风寒引起的病症有所减轻,若此时放松治疗,冬季仍会继续发作,并会越来越严重。趁着高温天,从治疗到生活护理“全面出击”,祛除寒气,三伏天也不会那么“讨厌”了。穴位贴敷,通过透皮的吸收和经络穴位的传导,扶助正气,祛散伏痰,调整和增强小儿肌体的功能。因为在一年中,三伏是人体毛孔张开,气血聚到体表,气血最为明显的时候,此时运用穴位贴敷,药物的吸收效果更佳。
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人群可以考虑此法。贴敷时间是夏令三伏,一般从头伏第一天开始,伏天最后一天结束,需要贴三年。我科伏10天和伏后10天各一次加强,全年共五次&。每次成人贴2-6个小时,儿童相对少一点。
穴位贴敷可刺激局部皮肤,使它充血和加强药物吸收。现代医学认为药物通过穴位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了一个新的兴奋灶,遗留了痕迹反射,长期的后抑制作用改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机能状态;吸收后使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使肺内有关感受器发生相应改变,进一步使表面活性物质得到调整,以达到止咳、平喘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
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在春夏治疗都会比其他季节治疗效果好。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感冒、部分虚寒妇科病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其中尤以呼吸道疾病、气管炎、哮喘病、膝关节疼痛、冻疮等效果显著。除穴位贴敷外,中药洗浴、浸泡、离子导入、口服中药、推拿导引等,同样借助天气温热以治疗人体阴寒之症,均属于冬病夏治的范畴。
患者中,贴敷时,对药物过敏者较少,却有一部分人对胶布过敏,出汗后更易过敏。所以,避开洗澡段来贴敷,胶布过敏者慎用。患者贴敷后不要吃生冷油腻以及寒性食物,遇有发热应暂停贴敷;皮肤有破损、对贴敷有过敏者不能进行贴敷;贴敷期间,应禁忌冷饮和油炸食物。
方药:白芥子28,元胡16,生甘遂28,细辛16,生麻黄16,生半夏20,丁香5,洋金花15,肉桂5。
制作:.共研细末,分为3份。用时取一份药粉,用生姜汁调和为硬膏,再分作十四份,备用。
取穴:天突,肺俞,心俞,定喘,膻中,大椎,膈俞,膏盲俞,命门共十四穴。
用法:用做好的药膏放在麝香追风膏的中间,贴敷于穴位上即可。贴敷时间以4-6小时为好,也有的患者因皮肤灼热烧烫,不能忍受,可以提前取下。在治疗期间切忌不得用冷水洗澡,忌食生冷酸辣。每10天一次,每年3-4次。3年一个疗程。在就是贴敷时间尽量在中午或者是天气晴朗的日子应用。
此方法我科在临床上应用了10多年了,对于冬季多发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鼻炎等,预防效果不错。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是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专家组在古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规范出来的一项技术,对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2.适应症与禁忌症
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证”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寒哮证”,排除有禁忌症的患者。
(1)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哮喘持续状态或病情划分为重度、危重患者;
(3)孕妇、血证、发热及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3.治疗原理
&天灸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起到温肺行气、祛痰平喘的作用。选用膀胱经背腧穴及任脉穴位来治疗,选穴依据是:
(1)哮证与肺脾肾相关的中医病机;
(2)膀胱经背部穴位和任脉穴主治特点和性能;
(3)远近和前后配穴原则;
(4)三组穴位均有补益肺脾肾、理气平喘的作用,多组交替防止单一穴位刺激所致皮损及穴位耐受现象出现。
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症状,调整呼吸运动,增强抗过敏性,同时亦调整了呼吸通道的阻力和呼吸膜的通透性,从而改善肺功能。现代研究发现天灸可加快外周循环,促进免疫细胞的再循环及向淋巴组织移动,增强对局部免疫反应的诱导和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IgE是哮喘特异性体质标志,该疗法可使哮喘患者IgE显著下降。
 &4.临床技术操作
(1)药物的准备:
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
哮证病位在肺,发病与外邪侵袭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选用膀胱经背俞穴及任脉穴。
&第一组穴位: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志室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膻中为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第二组穴位:风门、膏肓、脾俞、天突。
&风门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脾俞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突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第三组穴位:肾俞、定喘、心俞、中脘。
定喘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心俞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3组穴位相配均有补益肺脾肾、理气平喘的功用。背部俞穴均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1个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
&5.技术要领
(1)药粉予以姜汁调配应干湿适度,每8g药粉加入9ml姜汁;
(2)药物大小、形态应一致,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
(3)选穴要准确;
(4)每次贴药时间应该保证1小时。
6.注意事项
(1)最佳敷贴时间为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天;
(2)敷贴药物即做即贴,保证药物有效成分少挥发。做完的药物马上使用,30分钟后弃用;
(3)在贴药当日戒烟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韭菜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4)天灸疗法,又称之发泡灸。天灸治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及复发率均很高,给病人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天灸疗法对于本病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制定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规范化的临床操作方案及可视化教学工具,使之便于推广应用。
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可能的不良反应: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以处理,但自觉瘙痒、灼痛等明显不适,可外涂皮炎平霜、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局部皮肤水泡,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治破损,外涂以氧化锌油、宝肤灵、万花油等烫伤软膏。水泡溃破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外涂搽红药水、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等消炎,防止感染,可适当予以珍珠层粉、云南白药涂抹促使创口愈合。全身皮肤过敏,可自服抗过敏药物:息斯敏、敏迪、扑尔敏、赛庚啶等,全身过敏症状严重或伴有发热,建议前往医院诊治。
天灸疗法操作安全、方便、无副作用,且费用较为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可减少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复发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7.特&色:
&天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且费用较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后,预期可减少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复发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
小针刀疗法&一、[概说]&
小针刀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并为世人所重视。&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等不同开工的刺激,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二、[基本内容]&
小针刀多为自行制作,其形状和长短略有不同,一般为10-15厘米左右,直径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针身、针刀三部分。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也有的是用外科小号刀片改制,有的是用牙科探针改制而成。&
小针刀在应用前必须高压灭菌、或经酒精浸泡消毒。&
2、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2)、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即先用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医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觉传导。常用的注射药物有:&
a、1%奴佛卡因2-5毫升/每个进针点。&
b、2%利多卡因5毫升左右/每个进针点。&
c、2%利多卡因5毫升,确炎松A1毫升,混匀后分别注入2-3个治疗点。&
(3)、常用的剥离方式有:&
a、顺肌纤维、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铲剥--即针刀尖端紧贴着欲剥的组织做进退推进动作(不是上下提插),使横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b、做横向或扇形的针刀尖端的摆动动作,使纵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c、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针刀尖端划摆动作,使无一定规律的粘连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剥离动作视病情有无粘连而采纳,注意各种剥离动作,切不可幅度过大,以免划伤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等。&
(4)、每次每穴切割剥离2-5次即可出针,一般治疗1-5次即可治愈,两次相隔时间可视情况5-7天不等。&
(5)、小针刀的应用指征:&
a、病人自觉某处有疼痛症状。&
b、医生在病变部位可触到敏感性压痛。&
c、触诊可摸到皮下有条索状或片状或球状硬物,结节。&
d、用指弹拨病变处有响声。&
1、小针刀疗法治慢性病的机理是什么?
答:主要是对慢性软组织病变部位的闭合性手术松解,同时还发挥了中医经络学说理论及免疫学说等多方面的综合机理,这是一种根治性手术,治疗后注意保养,不再劳损,不会复发。
2、小针刀疗法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答:主要是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颈椎病、颈肩痛、腰腿痛(包括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症等等)。网球肘、跟骨痛、腱鞘炎、各种关节韧带损伤,以及由扭挫伤、挤压伤、骨伤、手术或者肌肉注射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长久性疼痛,另外对慢性胆囊炎和带状疱疹后遗症也有独特的疗效。
3、小针刀的上述适应症是否属于骨科范围?
答:针刀适合症主要是软组织外伤,是属于一门新的学科——软组织疼痛专科,而骨伤科是针刀骨性病变如骨折、关节脱位,各种骨性破坏等为是要适应症的,所以不属于骨伤科的诊治范围。
4、小针刀是刀吗?做针刀手术时有无痛苦?
答:小针刀是一种似针非针,似刀非刀的治疗器械,是一种尖端只有0.8毫米宽刀刃的针具,进入皮肤时,没有疼痛,只有病变部位松解时有较强的酸感,而出现酸感二、三秒手术就结束了,患者都能忍受。
5、针刀手术有危险吗?会不会有伤及神经血管的可能?
答:不会。我们有正确的病因病理指导,熟悉的解剖常识,科学而准确的定点和进针方法是能避开大血管和神经的,绝对不会引起较大神经血管的损伤,更不会伤及内脏,所以不应有任何顾虑。
6、在做小针刀疗法时,你们打封闭或用止痛药吗?
答:打封闭、服止痛药只能短暂缓解疼痛,产生的近期效果,不能根治。我们的针刀疗法是一种中医微创术,讲究的是远期效果,这才是针刀所产生的真正效果。  
7、针刀治疗后,回去配合牵引、推拿是否更好些?
 答:不一定。有些病回去再牵引、推拿可能反而会加重,所以建议尽量不要“画蛇添足”。
8、针刀治疗后有时局部疼痛反而加重,这是为什么?
答:扎针的部位有时有三天左右的加重反应,这是正常的。反应的出现和轻重与病程的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病变部位越重,时间越长,反应反而越小,反之加重。所以有“病程越长,疗效越好”之说。
9、我的腰腿痛在治疗后,为什么臀部以下到小腿反而胀痛更厉害,这是为什么?
答:对腰腿痛病人来说,是最常见的下肢反应,严重的患者下不了床。这是下肢长期受压迫的神经突然兴奋性增加而导致,这种反应有人有(如下肢疼痛时间较长的人),有人没有(如下肢疼痛时间短,症状轻),有人重,有人轻,自上而下的恢复时间,也因人而异,有快有慢,不必担心和误解。经治疗后如症状转移到小腿以下,而腰臀部无疼痛,可暂不复诊,继续休息,下肢症状会自然消退。
10、为什么各人的复诊时间和治疗次数不相同?
答:患者复诊时间是根据疼痛部位大小、痛点多少来决定的,原则上每次治疗点不重复,复诊时,主要是查找被上次主要痛点所掩盖的部位,直到痛点全部消失,方告知治疗结束。所以疼痛范围越大,复诊总人数越多。另外,只看门诊与住院观察的人就诊次数有明显区别。治疗次数的增多与休息不当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治疗次数的多少是因人而异,应密切配合,切忌心急。
11、我们曾在其他地方做过针刀治疗,但效果不好,到贵院很快就痊愈了,同样是小针刀疗法,这是怎么回事?
答:&同样是针刀疗法,但医生如对该病的病因病理认识进入误区,就出现了诊断的错误,定点的不准,治疗效果当然不相同了。  
12、你们的小针刀疗法既然是根治性手术,治好后不再复发,为何我在几前年治好后现在又痛了?
答:你现在的症状,不能理解为“复发”,应为“再劳损”。由于你工作的劳累,积劳成疾(即慢性劳损)或急性劳损,完全可以跟任何一个正常人一样出现疼痛,这类病痛不同于传染病,痊愈后是没有免疫功能的,所以,治好后同样要注意不要劳累过度,做我自我保护。
13、我看你们每天接诊的病人有许多来自大城市或各大医院骨伤专家经各种治疗方法包括(或准备)手术而未能治愈的病人,在贵院都神奇的治愈了,难道大医院的条件和医生水平不如小医院吗?
答:不是。条件和医生水平,我们根本不能和大医院相比,大部分疑难病还需转大医院诊治。不管医院大小,每一位医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人人都希望通过种种不同的手段和治疗方法尽快使病人康复。但由于对颈肩腰腿病人的病因病理认识、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治疗效果,同时不管医院大小,关键是有无专科特色。省内外病人千里迢迢来到我们这里求诊,都是受其他已经康复患者的宣传影响而来,患者之间的相互介绍,是最有说服力的广告。引用患者对我们的评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4、针刀术后会不会感染,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首先必须注意休息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关节功能受限的人)只要注意在术后两天内不要受洗澡和其他因素影响而污染伤口,是不会感染的,同时我们的手术严格无菌操作,针具也是高压消毒或一次性的,不会造成感染,更不会造成病毒交叉感染。&&&15、小针刀疗法有哪些特点?
答:主要是具有适应症广、无痛苦、无损伤、疗程短、恢复快、化费少、根治率高等特点,简单概括为:方便、快捷、安全、有效、价廉,所以深得老百姓的欢迎。
针刀医学的特点:
1、针刀的临床实践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指导,使中、西医两种基础理论在一些领域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四个基本理论,即关于闭合性手术、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关于骨质增生的病因、关于经络实质的新认识。在这些新观点的指导下,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较完整的诊疗规范,包括病因病理学、影像学、手法学、诊断学、治疗学和护理学等方面,能够对疾病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准确的治疗。&
2、在闭合性手术理论指导下,针刀把一部分开放性手术变为闭合性手术。&
3、以独特的医疗器械---针刀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这种器械既能发挥刀的作用,又能发挥针的作用。&
4、独特的手术操作方法:针刀在治疗时有四步八法十一种闭合性手术入路方法,这些操作方法可保证针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有明确的适应症范围:通过三十余年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其适应症范围内的疾病有肯定的疗效。&
6、独特的手法配合治疗:针刀治疗后可进行必要的手法配合,但这种手法不同于传统的手法。它主要借用中医徒手治病的经验,但不以经络为基础,而以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为理论基础,使手法治疗变的科学、省时、省力。&
7、针刀可在短期内反复、多次、连续进行手术治疗。
针刀医学概述北京中医药大学&朱汉章
一、针刀医学简史
针刀疗法最早出现于1976年,1978年这一全新的疗法被江苏省卫生厅列入了重点科研课题,1980年江苏省卫生厅组织江苏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南京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等几家大医院对小针刀疗法进行了严格的临床实证检验,1984年通过了专家鉴定,从而标志着“针刀疗法”的正式诞生,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开始向全国推广,2003年“针刀疗法”经国家鉴定为“针刀医学”,从此“针刀医学”诞生。
针刀:以针的理念刺入人体,在人体内又能发挥刀的治疗作用的医疗器械称为针刀。针刀是针灸针和手术刀的融合,其形状与针灸针类似而略粗,直径1mm,前端针尖部位为一与针体垂直的刀刃,宽0.8mm,扁葫芦型的针柄与前端的刀刃在同一平面内。因此针刀既可以通过针刺手法起到针灸作用,又能在体内起到切割、剥离等手术刀作用,因为针刀能像针灸针一样刺入人体,所以在切割剥离时产生的损伤很小。
针刀疗法:在精细解剖、立体解剖、动态解剖等知识的指导下,应用针刀来治疗多种疾病的方法,称为针刀疗法。
针刀医学:随着针刀疗法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和诊疗体系,在某些专家的建议下,从1993开始将其称为针刀医学。其定义为:针刀医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吸收现代西医及自然科学成果,再加以创造而形成的医学新学科。
三、针刀医学理论方面的新认识
(一)针刀医学对闭合性手术的新认识
闭合性手术是近代医学一直都在追求的理想,但是由于都没能建立起一套闭合性手术的理论而未能实现,在开放性手术的理论指导下是不能进行闭合性手术的,即使勉强进行也难以成功。针刀医学从八个方面建立了闭合性手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闭合性手术进入了可以操作的阶段,这是针刀治疗技术在近30年迅速发展的根本条件和原因。
开放性手术是在直视状态下进行的,而闭合性手术是在盲视下进行的,因此闭合性手术相对于开放性手术来说,难度要大得多,所以,精细解剖知识成为进行闭合性手术的前提。闭合性手术对解剖知识的要求比开放性手术更高。可包括四个方面:①精细解剖定位:即对机体的局部精细结构的掌握,以保证在盲视状态下,精确地对准病变组织施术,尽量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②立体解剖定位:即对机体的立体结构层次的掌握,以确保在闭合性手术当中,针刀沿一条安全的手术入路从体外进入体内。③动态解剖定位:即对非标准体位下的解剖结构掌握,以确保患者因肢体畸形或处于强迫体位等非标准体位下的正确定位。④体表定位:描述体表与内在解剖结构相对应的点或线有关的表面解剖位置。只有清楚了解体内结构在体表的投影位置才能有效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和健康组织。以上四点在以往的解剖学著作当中都曾涉及,但并不系统。针刀医学在长期临床中在这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根据闭合性手术的要求,结合针刀器械的特点,提出了独特的操作规程,包括①闭合性手术进针刀四步规程: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此四步规程能够有效地保证精确定位,避免误伤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②闭合性手术入路:有十一种不同的闭合性手术入路,主要包括一般手术入路、骨性标志手术入路、手法推开手术入路、闭合性截骨手术入路、按组织层次手术入路等。针对不同疾病和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保证临床操作既安全又有效。③闭合性手术方法:共有23种不同方法,基本方法是切开、剥离、松解、铲削等。针对不同部位和不同病理改变,运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使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
由于开放性手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造成比较大的损伤,而引起诸多后遗症和并发症。因此前人也在不断探索闭合性手术的方法,如内窥镜外科学,注射外科学等,但这些都无法代替外科学,因为过去没建立起闭合性手术必需的解剖学体系、闭合性手术的操作技术和闭合性手术的器械,因此闭合性手术一直是人类的理想而不能成为现实。直至针刀医学出现才真正实现了人类闭合性手术的理想,创立了一整套包括从基础解剖学知识到具体操作原则和方法的闭合性手术理论体系,发明了闭合性手术器械。使闭合性手术达到了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可操作水平。把开放性手术转变为闭合性手术除了理论上的创新以外,必然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闭合性手术器械,为此,研制了14种类型33种型号的针刀,以用于不同类型的疾病。
(二)针刀医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新认识
过去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有各种各样的学说,但是慢性软组织损伤仍然是久治不愈的一大类疾病,试图找出这类疾病的根本病因,一直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的追求目标。针刀医学系统地提出了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概念、范围,通过对软组织损伤的各种形式和病理变化过程的研究,认为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根本病因是人体的动态平衡失调,而造成动态平衡失调有四种基本的病理因素,即粘连、挛缩、疤痕和堵塞。针对临床上广泛存在而又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针刀医学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观察,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有了新认识:
第一,重新界定软组织的范围。以往国内外医学理论把软组织限定在运动系统,而针刀医学则认为软组织包括人体除了唯一的硬组织(骨组织)之外所有的组织,因为它们具有相似的力学特性,其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也有相同规律,这是对软组织损伤理论的重大突破。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改变了过去对内脏组织器官的慢性疾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这类顽固的慢性内脏组织器官疾病的治疗找到了有效的方法。
第二,明确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概念。内涵:软组织受到各种损伤以后;在治疗和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新的致病因素,导致新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发生。外延:慢性软组织损伤是一种迁延难愈的慢性疾病,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
第三、提出软组织损伤的各种形式。认为软组织损伤的形式包括暴力性损伤、积累性损伤、情绪性损伤、疲劳性损伤、侵害性损伤、自重性损伤、手术性损伤、病损性损伤、环境性损伤、功能性损伤十大类。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认识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视野,提高了对许多慢性病本质的认识。
第四、首次提出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损伤→(生物物理学)→变化(骨折移位、骨错缝、筋出槽)→力学状态改变→软组织器官受到破坏→引起挤压、牵拉、松弛→致使大量细胞破裂坏死、组织渗出→成为体内异物→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产生生物化学变化(缓激肽类、5-羟色胺类等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人体通过神经反射系统、体液调节系统作用→产生生理病理过程的变化(被破坏的机体组织要修复、被扰乱的生理功能要恢复)→由于病区有关组织的保护机制处于警觉状态而制动→结果产生瘢痕、粘连、挛缩、堵塞→形成新的病理因素。
第五、认为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根本病因是人体的动态平衡失调。人体的组织、器官,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能够自由的活动叫做动态平衡,反之叫做动态平衡失调。造成动态平衡失调的病理因素有四类,即粘连、挛缩、瘢痕和堵塞。
第六、我们的内脏受到各种形式的损伤之后,在人体自我复修过程中,最后的结果同样是粘连、挛缩、瘢痕、堵塞,形成了新的病理因素,同样导致内脏实体的动态平衡失调和流体的动态平衡失调。因此,内脏的慢性损伤性疾病和运动系统的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本质是一样的。
通过对软组织张力性疼痛的试验研究、针刀医学在疼痛科的研究和应用、针刀疗法对L3横突综合征兔血浆血栓素B2及6-酮-前列腺素水平的影响等课题的研究,证实上述新认识是成立的。
在此认识的指导下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把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针刀医学对骨质增生的新认识
骨质增生疾患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以往普遍认为它的病因是退行性变。人的衰老是可以推迟但不可以逆转的,就是说骨质增生这一类疾病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治疗的。这一病因学理论曾经使临床医生对治疗骨质增生疾病彻底丧失信心,也曾使医学研究人员一度认为研究骨质增生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徒劳无益的工作。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针刀医学认为骨质增生的根本病因是人体内力学状态的异常变化——人体内力平衡失调。其基本内容是:①力学因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力学因素失调对生命活动的影响。②人体对体内外力学状态的变化的适应和调节。③人体对软组织力学状态异常变化所做出的对抗性调节的结果——骨质增生。④这种适应性改变的三个阶段是硬化、钙化和骨化。
通过针刀治疗骨性关节炎机理的临床实验研究证明上述的新认识是成立的。具体的研究报告有:持续压应力诱导体外软骨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从细胞学的水平探讨针刀医学关于骨质增生的病因是“力平衡失调”的新认识是否正确);针刀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对照研究;针刀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这一认识摆脱了传统认识的束缚,阐明了骨质增生不是人体退行性变所致,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临床验证,确认力学因素失常是导致骨质增生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也是针刀医学治疗骨质增生的重要依据。
(四)针刀医学对脊柱区带病因学的新认识
脊柱区带是以脊柱为中轴线的背部,上至枕骨上项线,下至尾骨,在颈部旁开1.5cm,在胸、腰、骶部旁开3cm,这样的一个区域,我们称之为脊柱区带。
脊柱区带内的软组织极容易劳损,根据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的理论可知,在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过程中形成新的病理因素,即粘连、瘢痕、挛缩、堵塞,这四大病理因素在适当的深度和部位即有可能卡压、牵拉区带内的神经末梢,造成这些神经末梢功能障碍,这些功能障碍通过和内脏植物神经相连接的通道,直接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
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实质就是植物神经电流量的变化,另外如果这四大病理因素发生在某一脏器的电生理线路上,使电生理线路上的电流量发生变化,那将直接影响内脏的功能。
脊柱骨性组织因某种原因引起它的位置发生移动(用针刀医学影像学的方法读片),因为植物神经节大多位于脊柱的前面及其两侧,如果椎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必然牵拉或挤压有关的植物神经节,同样引起植物神经的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有关脏器的疾病。
四、针刀医学组成部分
(一)针刀医学病理生理学
针刀医学从新的角度对人体生命活动做出了独特的诠释。它不仅是对以前病理生理学的补充,而且在很多方面有本质性的突破。
(1)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新认识:人体是有生命的活体,受到损伤之后能够进行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一方面人体的自我修复和调节功能能够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另一方面在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致病因素。
(2)提出人体存在一个新的生理系统的假说:从电生理线路系统的角度来解释经络现象和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
(3)重视力学因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突破前人对病因学认识的局限性,充分认识到力学因素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很多疑难杂症的真正病因是力学因素的失常。
(4)提出生命的本质是平衡:治疗一切疾病的目标就是恢复各种不同性质的平衡,针刀医学的各种治疗手段的目的在于恢复人体的各种平衡。
(二)针刀医学影像学
针刀医学影像学不同于以往的医学影像学,完全因为针刀闭合性手术的需要而产生。以精细解剖学为基础,针刀医学影像学十分重视人体组织器官的微小改变,因为针刀医学发现这些微小的改变足以造成多种严重疾病。以前我们不重视骨关节的微小移位,更没有意识到它会引起很多严重的疾病。针刀医学对解剖学微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骨关节周围的重要组织较多,如动脉、静脉、神经、脊髓、交感神经节、交通支等。骨关节的任何微小的位置变化都可能刺激或压迫这些重要组织,产生严重的疾病。
针刀医学影像学重新认识X线图像,提出以往医学影像学所不重视的一些观察指标的改变是许多疾病的根源。针刀医学根据影像学的物理学特性,应用尸体和人体骨架造成骨关节的微小变化,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的研究,把被我们过去忽略的一些微小影像学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归纳,形成了诊断某些严重慢性病的新指标。针刀医学按矢状轴、水平轴和冠状轴将骨关节微小移位划分成10多种类型。分别为:左右旋转移位、左右侧方移位、前后移位、仰旋移位、俯旋移位、绕矢状轴的移位和上述几种移位的混合。
这正是它与以往医学影像学的不同之处。精细化是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刀医学影像学必将对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针刀医学诊断学针刀医学诊断方法是在继承中西医诊断学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吸收了中医行之有效而又简单易行的宏观诊断方法,又采用了现代医学精细入微的诊断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刀医学独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学方法。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诊断:详细论述了粘连、挛缩、瘢痕、堵塞四大病理因素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骨质增生病因的诊断:首先区别骨质增生与骨质增生症,不对生命活动构成威胁的骨质增生可不予治疗,其次判断骨质增生症是由哪部分组织力平衡失调引起,为针刀治疗提供依据。脊柱区带病因的诊断:首先应用针刀医学影像学检查锥体位置有无异常,再判断脊柱区带范围内软组织有无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等异常。
电生理线路故障的诊断:详细论述了电生理线路短路、断路、电流量增强、电流量减弱和异常放电等情况的诊断。
独创功能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从功能上和总体上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误诊误治的机会,提高了诊断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四)针刀医学手法
中医传统手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治疗机理多用镇痉止痛、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等来解释。针刀医学手法是建立在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力学的基础上,吸收传统中医手法学的精华,运用手法技巧,每个手法的作用原理都是根据生理学的要求、病理学的特点、生物力学的原理来设计的,每一个手法技巧,都能用现代科学知识说清楚。针刀医学手法学与传统中医手法学的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针刀医学手法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力学为基础,而传统中医手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第二,因为针刀医学手法学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力学为基础,所以其精确性远高于传统手法学,能够准确的作用于病变组织。第三,因为针刀医学手法学具有很高的精确性,所以可以避免对健康组织的附带性损伤。第四,因为针刀医学手法作用的目标非常明确,所以操作极为简单、安全,最多仅需1-2分钟。第五,实现了手法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把手法医学推上了科学的殿堂。针刀医学手法学来源于传统手法学,吸收了传统手法学的精华,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传统手法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手法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简化了操作过程,扩大了治疗范围,既节省了医生的体力和时间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针刀医学手法学主要用于针刀闭合性手术后,彻底松解粘连和挛缩,或者纠正移位的骨关节。是常用的针刀治疗辅助方法。
(五)针刀医学治疗学
针刀治疗有四大理论依据,分别为脊柱区带病因学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及内脏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理论、骨质增生病因学理论,在独特的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刀闭合性手术来治疗疾病。
针刀器械是针灸针和手术刀的融合,因此在治疗中既能发挥针刺作用,又能发挥手术刀的作用。因为针刀的针身直径有1mm,所以针刺的刺激非常强、效果良好,通过针体对穴位的提插来调阴阳、通经络、活气血,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剥离粘连、松解挛缩来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
针刀治疗疾病是通过调节力平衡、调节动态平衡、促进补充和释放能量、促进体液循环和微循环的来发挥作用的。
针刀闭合性手术通过剥离粘连、松解挛缩、疏通堵塞、刮除瘢痕等方法祛除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四大病理因素,从而恢复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因此凡是与慢性软组织损伤有关的疾病都可得到治疗。
多数骨质增生是由于软组织变性引起,软组织变性以后其力学状态发生变化,由于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的存在,这种变化只会加强,不会减弱,通过针刀治疗恢复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异常的力学状态得到恢复,正常的力学平衡重新建立,骨质增生的根本病因也就不存在了。
针刀医学认为,有些疾病的真正病因就是局部病灶的能量蓄积或能量缺乏所致。比如,有一些组织受到损伤后,引起循环通道的阻塞和代谢物质的积聚,从而造成局部内压很高,因此而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这时用针刀刺入病灶轻轻一剥,患者就会感到局部出现严重的酸胀,这是能量推动代谢物质向周围辐射所产生的感觉,病人立刻感到症状消失,这就是能量释放的原理。另一方面,有些损伤性疾病在修复过程中,局部软组织变性,这可以由于局部的微循环障碍造成局部能量供应不足所致,此时用针刀治疗,即可使病变部位迅速得到血流的供应,得到了能量和营养的补充,功能也就得到恢复。
有些疾病的症状是因为体液循环不通畅引起,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胀疼痛,用针刀将关节囊切开,关节囊内的渗出液就会迅速地流出排到关节囊外,症状就会立即缓解,有许多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情况也是如此。
有些疾病是由于局部的微循环障碍所引起,局部的微循环障碍使得该部位的营养和能量得不到供应,用药物来促进微循环恢复一般都比较困难(比如组织结构内部有广泛的粘连、瘢痕、结节、堵塞等因素),而用针刀在局部进行纵向疏通剥离或通透剥离,可以使血流立即得到恢复,使病变组织得到营养和能量,此种疾病也就会治愈。
在进行针刀治疗时,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对解剖结构掌握清楚,针刀治疗是很安全的。在手术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可出现组织水肿、炎症反应、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的可出现脊髓损伤。精细解剖学、动态解剖学、立体解剖学、体表定位学是针刀治疗安全有效的根本保证,进针刀四步规程和11种闭合性手术入路的建立可以使针刀到达病灶的过程中刀刃有效地避开神经和血管,另外Ⅱ型针刀直径仅有1mm,因此治疗时带来的创伤很小。对长城医院五年门诊病房进行的42000人次针刀治疗统计结果表明,因技术差错出现事故为6人次,事故率为0.16‰。其中有2例是治疗软组织损伤造成局部血肿,3例是治疗手法不当造成类风湿关节炎已脱钙骨的骨干骨折,1例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针刀操作不规范造成了脊髓损伤。
针刀医学的适应症有:
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部分骨质增生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病等;肌肉、肌腱和韧带积累性损伤、肌紧张、损伤后遗症;某些脊柱相关性内脏疾病;部分关节内骨折和骨折畸形愈合;直线疤痕挛缩。
针刀医学的禁忌症有:
严重内脏疾病或体质虚弱不能耐受针刀治疗者;全身或局部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者;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有重要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开;凝血机制不良或有其他出血倾向者;高血压,且情绪紧张者。
(六)针刀医学护理学
针刀医学护理学是在现代中西医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针刀闭合性手术后的特点,制定的护理方法。针刀闭合性手术以后,对病人的体位、活动姿势、活动范围和功能锻炼有特殊的要求。比如,针刀治疗脊椎病以后,为了防止脊柱不稳的发生,通常患者要绝对卧床3周,3周后上下床也有一套固定的方法。(现已研制出脊柱稳定支架,患者可不卧床)再如针刀治疗关节内骨折,规定每天要被动活动关节一次,过去护理这类疾病是绝对禁止活动罹患关节的,如此等等。由于针刀治疗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模式和治疗理念,导致特有的护理学的产生。
这些护理方法一方面保证针刀手术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保证针刀手术的安全,使针刀医学的临床治疗效果发挥得更好,从而使针刀医学从理论到临床更臻于完善。
五、针刀治疗技术:
(一)针刀松解法
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四大病理因素是粘连、挛缩、瘢痕和堵塞。针,&刀松,&,&,&解法可以通过各种剥离法、切开法和瘢痕刮除法来剥离粘连、松解挛缩、刮除瘢痕、疏通堵塞。针刀松解法主要针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
(二)体表疤痕清除法
体表条索状瘢痕挛缩的本质是瘢痕内真皮组织的纵向内应力过度增高造成的,其载体是瘢痕内的真皮组织纤维。用针刀在挛缩的瘢痕条索侧方2cm处进针刀,在瘢痕内刀刃垂直于瘢痕挛缩的纵轴做全层直线切开松解,每针相距1mm进行松解,不可刺开表皮。
治疗作用为:使瘢痕疙瘩的硬度降低;破坏瘢痕疙瘩内的血液循环,减缓其生长速度;形成瘢痕疙瘩内的裂隙,便于人体内异物的代谢。
(三)体内管腔增生堵塞清除法
应用Ⅻ型旋转刃针刀或导管式针刀,将其刺入堵塞的管腔内,通过刀头的旋转刃或螺旋刃来疏通堵塞。主要应用于体内血管或其他管道的堵塞。
(四)体表肿瘤、赘疣摘除法
用针刀在赘生物与正常组织交界处进行切割和铲剥,直至赘生物脱落或松动。主要用于体表赘生物的治疗。
(五)肢体畸形矫正法
对于软组织粘连、挛缩引起的畸形如小儿肌性斜颈、关节强直等,可用针刀将粘连剥离、将挛缩松解,最后借助辅助器械矫正畸形。对于骨骼畸形如骨折畸形愈合,可用针刀闭合性截骨术造成骨折,再利用辅助器械固定骨折使其恢复正常形态。
(六)关节骨折复位固定法在X线透视下,用针刀撬拨或推顶骨片使骨折块复位。复位以后在骨折片上选择3点,用3把针刀将骨折片牢牢钉住,再用纱布将针刀固定。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选3点固定。不开刀治疗关节内骨折,可避免愈合后关节强直。
(七)颈腰椎椎管狭窄恢复法
本法主要用于颈腰椎椎骨移位造成的椎管相对狭窄。颈腰椎椎骨移位可造成的椎管相对狭窄,从而压迫脊髓;也可造成椎动脉迂曲,影响大脑供血。行针刀椎周软组织松解术,术后手法将椎骨复位,解除脊髓和椎动脉的压迫。
(八)骨痂和关节骨性融合凿开法
“一点三孔”法进行针刀治疗,即用Ⅱ型针刀从骨折畸形愈合处进针刀,刀锋达骨面时骨折线平行,针体与骨面垂直,对骨痂进行叩击凿至对侧骨皮质,然后退针回原位,改向一侧倾斜30°凿穿第二孔洞至骨皮质,同法凿穿第三孔洞后,进行折骨。由于骨折畸形愈合处已被凿穿3孔,其强度大大降低,很容易将骨折断。
(九)脊柱区带治疗法
对于内外妇儿科杂病,可用此法。椎骨有移位者,用针刀刺入患椎棘突的背面使针刀与棘突背面平行,然后以术者无名指为支点切开病变的棘间韧带,又能保证针刀不刺进椎管内。在患椎两侧使刀刃的人体纵轴平行,使针体和冠状面呈45度角,刺达椎弓背侧当刀锋到达骨面时,将刀锋向外移动0.1-0.3cm并使刀口线和后关节间隙平行,切开关节囊。当椎骨无移位,用触诊方法,寻找脊柱区带内的阳性反应点(压痛、结节、条索等),用针刀进行针对性治疗。既无椎骨移位又无脊柱区带内阳性反应点,进行电生理线路调节法。
(十)人体内电线路调衡法
电生理线路接通法:适用于因电生理线路紊乱或短路引起的各种疾病。用Ⅺ型芒针刀两支从病变的电生理线路的两端经皮刺入,让两支芒针刀的刀刃反复接触(务使两针刀在同一条直线上),一般选择二至三条这样的直线进行上述操作,操作完毕出针。
减弱电流量法:用于电生理线路的电流量过强。针刀刺入电生理线路上一点或数点,使刀刃和电生理线路垂直,快速地、有力地摆动刀刃数次和数十次即可出针,(此是将电生理线路上部分金属元素链铰断),电生理线路上电流就会减弱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增强电流量法:用于电生理线路的电流量过小。针刀刺入电生理线路上一点或数点,使刀刃和电生理线路平行,轻轻慢慢地摆动刀刃,数次和数十次即可出针,(此是将电生理线路上部分离断的金属元素链又重新联接起来),电生理线路上电流量就会增强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十一)类风湿性疾患治疗法
用针刀将关节囊切开数点,并用手法过度屈伸这些关节,使关节囊内的渗出液彻底排出,关节内的压力就会迅速减弱,关节疼痛症状随之减轻;将关节周围变性的软组织,按软组织松解法进行松解;调节电生理线路,选择各个与关节相关的位点,用针刀纵向剥离。类风湿关节炎初期的疼痛症状由关节内有炎性渗出又不能及时代谢引起,所以用针刀将关节囊松解,使渗出液排出,降低关节内部的张力,可迅速缓解关节疼痛。同时应用大量维生素C,加强关节内代谢,消除炎性反应。
六、针刀原则和方法
针刀医学治疗方法包括四部分:针刀为主、手法为辅、药物配合、器械辅助。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首先用针刀祛除造成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有些疾病要配合针刀医学独特的手法以彻底消除致病因素。适当应用少量药物以达到吸收闭合性手术所引起的组织渗出和防止出血、促进微循环恢复和预防感染等目的,既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又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针刀仅仅是针刀医学的主要器械,另外还有很多必需的辅助器材。这些器材都是按照针刀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而研制的,有这些器材的配合就能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首先利用针刀医学的相关理论对患者进行诊断,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根据针刀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利用针刀祛除主要的致病因素。一般步骤为:
1.常规消毒
2.进针刀四步规程:
定点:在确定病变部位和该处的解剖结构后,确定最佳的进针点,在进针点用紫药水做一记号,并常规消毒,覆盖上无菌小洞巾。
定向:使刀口线和大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将刀口压在进针点上。然后根据手术入路的要求确定针体和进针平面的角度。
加压分离:在完成第二步后,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其余三指托住针体,稍加压力但不使刺破皮肤,使进针点处形成一个长形凹陷,刀口线和重要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这样,神经血管就会被分离在刀刃两侧。
刺入:当继续加压,感到一种坚硬感时,说明刀口下皮肤已被推挤到接近骨质表面,稍一加压,即可穿过皮肤。此时进针点处凹陷基本消失,神经血管即膨起在针体两侧,此时可根据需要施行针刀手术方法进行治疗。3.针刀内手法:
用23种针刀闭合性手术方法祛除致病因素,如分解粘连、调节力平衡等。
4.针刀外手法:
为了达到治疗目的,针刀医学手法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和生物力学为基础,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手法。
5.药物配合:
适当应用少量药物以达到吸收闭合性手术所引起的组织渗出和防止出血、促进微循环恢复和预防感染等目的。
6.器械辅助:
配合应用辅助器械以保证针刀治疗达到最高疗效。如颈椎病治疗需用针刀治疗颈椎病牵引器,术后配戴颈托,驼背治疗应用驼背治疗床,小儿“O”型腿治疗,应用小儿“O”型腿治疗固定支架等等。
7.配合针刀医学护理技术,对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体位、活动状态、活动范围、活动姿势等有精确的要求,以保证疗效和安全,如脊柱部位术后需适当卧床等。
经过30年的发展,针刀医学已经初步制定出较完备的临床诊疗规范。七、有关针刀医学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临床研究
1.针刀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为了探索针刀对骨性关节炎治疗的疗效。
方法:136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接受针刀治疗,另一组接受药物治疗,采用VAS量表和康奈尔量表进行疗效评价。
针刀治疗:患者仰卧屈膝,膝下垫枕,依据《小针刀疗法》一书中的常规操作方法施术。应用针刀对膝关节髌骨周围、髌上囊、髌下囊、髌下脂肪垫、交叉韧带、髁间嵴和内、外侧副韧带及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髂胫束等附着点处压痛点及骨质增生处的变性、结疤、粘连及挛缩的软组织进行切开松解等施术的内手法。针刀治疗点的具体选择视膝关节局部病情而定,多者一次选8点(单膝),少者一次3点(单膝),选5-6点居多(单膝),双膝罹患者两膝交替治疗。针刀术后,患者仰卧,应用牵拉晃膝法、牵拉旋膝法、过屈和过伸膝关节和牵引状态下的推弹等手法,将膝内翻或外翻畸形或屈伸功能障碍给予校正,使膝关节内外恢复正常的力学状态(即使膝关节的有关力线恢复正常)。治疗后最初三周内患肢不得负重,需持双拐。以间断性下肢牵引和自我锻练患肢屈伸功能为主。三周后,下肢负重(沙袋1公斤)直腿抬高锻炼股四头肌收缩功能,每日不少于150次。6周弃拐行走,但6个月内不可长途行走或负重行走。
药物治疗均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布洛芬片、芬必得和非普拉宗片)并辅以弥可保(维生素B12口服剂)进行治疗。3周为一疗程,一般治疗二个疗程。个别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外手法治疗和康复疗法同针刀治疗组。
&&&&&&&疗效组别
临床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针刀治疗组
(48.5%)
药物治疗组
两组对比,针刀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为48.5%+36.8%=85.3%,而药物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仅为0%+15%=15%,两组比较X2检验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结论:针刀治疗骨性关节炎从根本上解除了病因,从而使力平衡失调的关节恢复力学平衡状态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且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2.针刀治疗晚期强直性脊柱炎(AS)376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晚期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确诊376例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针刀松解术配合手法和药物进行治疗。由于该病过去属一种残废终身的不治之症,所以无法选择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为了精确测量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针刀的治疗效果,我们设计了几个客观的指标:
枕墙距离:患者足跟靠墙站立,枕骨与墙之间的距离为枕墙距离。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大多数患者驼背,枕墙距离特别大,正常人枕墙距离为零。
身高:由于驼背头顶到地面距离变短,如驼背得到纠正,身高就会增加。
腰椎活动范围:该病大多数腰椎和髋关节骨性融合,腰椎活动范围几乎是零,如活动范围增加,说明功能以得到恢复,强直已得到缓解。
指地距离:患者站立弯腰努力以双手向下触地,指尖距地面的距离为质地距离。
髋关节活动度。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已全部或部分骨化,髋关节的活动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个指标可以明确髋关节病变部位的恢复情况。
治疗方法包括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腹壁软组织针刀松解术等。
(1)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体位:俯卧位、行脊柱对抗牵引。
进针点:常规从驼峰处开始松解,如驼峰处为T12L1间,则第1次针刀松解T11.12,T12L1,L1.2之棘突间及其两旁2.5-3.0cm处,三平面共9点。第二次松解术,则取T10.11,T9.10,T8-9,三平面之9点。第三次松解术定L2.3,L3.4,L4.5三平面之9点。依次松解完脊柱各节,松解不彻底之节段可以重复松解。
各点松解之组织:用1—4号针刀松解棘突间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组织。用1—3号针刀,从棘间左右两旁之点进针,调整进针方向,分别松解横突间之软组织;上下关节突关节周围组织;以及骶棘肌等。松解后,取出针,针眼贴创可贴。
手法整复:双手重叠放在松解之节段,用弹压的方式,使脊柱前侧之软组织松解,以使驼背得以矫正。
术后处理:
术后脊柱对抗牵引:驼背患者,术后平卧硬板床,持续对抗牵引(30kg)。在床上作挺腹及四肢功能锻炼,不许下床。脊柱僵硬者,除牵引外,允许下床行腰前屈、后仰、侧弯、旋转等功能训练。
按摩:以软化软组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常用分筋、理筋手法为重点。每天一次,30分钟/次,每10次为一疗程。
(2)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体位:仰卧或侧卧。
定进针点:前侧进针,选腹股沟韧带下相当于髋关节投影处;应避开股神经、动脉及静脉。一般前侧选3-4点。侧路进针,取健侧卧位。亦选髋关节投影处以及股骨大转子尖部与其前后方,每次选8-9点。
松解组织:无论是前侧进针或是外侧进针,所松解之组织及欲达之目的是一致的。(a)松解髋关节的关节囊,以达关节腔内减压;(b)松解附丽于大转子上的软组织,以改善髋关节功能;(c)针刀刺入骨皮质,以达骨内减压,同时促进新生血管长入骨组织内,以改善骨血运及代谢。偶尔可刺入髋关节腔内,以减轻关节腔内压力及腔内之粘连,从而改善髋功能。
手法整复:针刀松解后,取出针刀,针眼贴创可贴。以手法协助患者屈髋、伸髋活动,以改髋关节之功能。
术后处理:行患肢牵引,以进一步松解髋周围之软组织。髋关节功能锻炼,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结合进行。
(3)腹壁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体位:仰卧位
定进针点:取剑突、肋弓、耻骨联合、骨盆上缘(耻骨上支及髂嵴)之压痛点以及腹直肌肌腹之压痛点。
松解之组织:主要松解腹壁各肌、筋膜、肌腱在上述部位之附骊点:而且应切断部份肌纤维。注意进针不可太深,免入腹腔,勿伤肝、肠等内脏。
针刀松解以后还要配合少量药物治疗。
结果:全组376例,100%有效。治疗后表现为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驼背明显改善、髋关节、脊柱活动功能增强。枕墙距,平均减少10至12cm;身高平均增高6.13cm;腰椎活动范围平均增加38.75°(前屈及后伸);指地距离平均减少29.81cm;髋关节活动伸屈度平均增加65.04°。
结论:针刀治疗晚期强直性脊柱炎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功能,并能有效改善驼背等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针刀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研究报告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确诊的77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脊柱区带内针刀松解治疗,观察疗效,并且2年后进行随访。
针刀治疗:
定点:针刀治疗根据X线片提示的T3位置情况和触诊T3上、下、左、右的情况,其治疗方法略有不同。①T3椎体旋转移位或前后方移位(根据针刀医学影像学读片方法读片)患者采取俯卧位,在T2-3和T3-4棘突间各定一点和此二点旁开1-1.5cm定四个点(也就是肋横突关节囊的部位),总共6点;②T3的上、下、左、右有压痛或结节、条索处定若干点;③若T3区无位置变化,又无压痛等病理变化,则为单纯的电生理线路障碍,定点为C7和T1棘突间点,T3-4棘突间旁开一寸半两侧各定一点,T4-5棘突间旁开三寸两侧各定一点。方法:在定好的点上用龙胆紫作好标记。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医者洗手消毒,戴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在选取的治疗点上,按针刀医学四步进针操作规程来确定刀口线及进针方法,按照胸椎的手术入路方法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完毕后压迫针孔片刻止血,用创可贴或无菌敷料封贴进针点。
手法治疗:如属于T3关节位置变化者,针刀术后,即用胸椎关节整复手法进行整复。如属于T3上、下、左、右有压痛、条索者,针刀术后即在局部用指揉法按揉1分钟即可。如属于电生理线路紊乱者,无需手法。
药物治疗:用针刀和手法治疗后,均立即服用活络Ⅰ号冲剂3-5天,以活血通络、促进局部微循环。如有明显炎症反应者(体温在37.5℃以上)可选用适当类型的抗生素,用药三天即可。以上即为一次治疗,如未愈10天后再治一次。
结果:经20-30天治疗后临床治愈505例,显效189例,好转68例,无效21例,临床治愈率为64.9%,有效率为97.3%。两年后随访521例,随访率为66.9%,随访结果,临床治愈427例,显效80例,好转8例,无效6例,临床治愈率为81.9%,有效率为98.8%。远期效果好于近期。
结论:针刀医学通过对脊柱区带病因学的认识,通过对脊柱区带的调节来治疗颈椎病取得很好的疗效,并且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
4.针刀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目的:与针刺方法比较,对采用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进行临床评价。
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RCT)试验方法,将纳入试验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与针刺对照组,分别接受针刀和针刺治疗,分别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多中心临床试验定量合并用Meta分析。
让患者俯卧,令其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低头、下颌内收,在罹患椎体上下棘间韧带和两侧后关节的关节囊处,严格按针刀手术操作四步八法进行针刀治疗,并配合针刀医学特用的推弹手法一次,每次不超过两秒钟,目的是将针刀已经松解的罹患椎体的微小错位进一步回归原位。具体操作方法是,以手拇指压住患者的棘突和横突,让患者摇头,当患者摇头达到相应角度时,医者顺势将棘突和横突弹压一下即可。
针刺组:方法步骤按《现代针灸学的研究与应用》中关于颈椎病的针刺方法进行。基本取穴:落枕、阿是穴、颈椎夹脊(颈椎两侧去中线0.5寸处)、风府、大椎、天柱、大杼。椎动脉型颈椎病,加风池、风府、百会、合谷。神经根型颈椎病,加肩井、曲池、合谷、内关。肩井、颈椎夹脊不可过深,余皆常规刺法。行提插捻转手法,留针10-20分钟。
针刀治疗组的近远期有效率为91.3%、94.7%;针刺对照组分别为59.4%和56.6%,两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刀组治疗颈椎病与针刺组相比,其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
表&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例
治愈率(%)
有效率(%)
针刀治疗组
针刺对照组
表&&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例
治愈率(%)
有效率(%)
针刀治疗组
针刺对照组
表7显示,针刀治疗组的近期有效率高于针刺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42.950,P<0.01=;两组的治愈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57.573,P<0.01=。
5.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随机对照观察
目的:与针刺方法比较,对采用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进行临床评价。
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RCT)试验方法,将纳入试验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与针刺对照组,分别接受针刀和针刺治疗,分别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多中心临床试验定量合并用Meta分析。
针刀治疗组:
体位、定点: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一软枕,使腰椎处于直立或前屈位。于L2、L3棘突尖连线中点,作垂直于脊柱的直线,再于后正中线旁开4.5cm作2条平行于脊柱的直线,在此3条线的两交点附近寻找压痛点,即L3横突的体表投影点。如腰痛牵扯到同侧臀腿痛,则可在髂嵴下方或臀中肌体表投影区找到压痛点。如牵扯到大腿内侧痛,则可在股内收肌起点处压痛。用10g/L甲紫做皮肤标志。手术要领:常规消毒。于上述痛点肌注8g/L利多卡因各1-1.5ml行局部浸润麻醉。按针刀四步规程要求,刀口线与脊柱平行,针刀方向斜向脊柱并与皮肤呈70-80度进针,针刀达骨面后,探至横突尖端稍内侧先行纵行切割,再横行铲削一两刀,感觉肌腱筋膜和骨端之间有松动感即出针。用无菌纱布压迫片刻后,再用棉球胶布固定。伴臀腿痛或内收肌疼痛者,在相应痛点行针刀纵行切割手法。疗程:治疗1-3次,1次/周,平均2.68次,3周为限。
阻滞对照组:
体位定点同针刀治疗组。于上述痛点,用10g/L利多卡因10-15ml加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5-10ml,维生素B12注射液1mg行局部阻滞治疗,每痛点注射8-10ml疗程:本组经两三次治疗,1次/周,平均2.68次。3周为限。
针刺对照组:
体位取穴:嘱患者俯卧,取肾俞(双)、腰阳关(双)、秩边、环跳、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双)。大腿内侧痛者加三阴交。手法:于上述诸穴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m隔5m行针1次,以加强针感。疗程:本组治疗1次/d,平均13.5次。3周为限。
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制定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改善率为100%时为治愈,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改善指数可反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