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110 卧推深蹲硬拉对照表只有60 是不是不平衡

深蹲80KG,卧推60KG,硬拉90KG。都是可以做10组的重量。在健身区什么水平。。
RT 我体重是142斤.大家交流交流,还有就是短期怎么可以增长极限重量,肌肉围度也可以说说。我的理想体重是155斤。
我体重67,卧推55kg,宽幅引体向上8个
能看出来健身过的水平
我63kg,卧推70kg,深蹲和硬拉都是100kg
引用2楼 @ 发表的:能看出来健身过的水平
我63kg,卧推70kg,深蹲和硬拉都是100kg
力量真好啊…请问你健身房频率怎样?还有练习的组数种类是什么呀?
体重120,深蹲200,卧推140,硬拉190,理想体重是非赛季135kg。
卧推伤过两次,不敢加重了。9年前第一次去的健身房。
发自手机虎扑
深蹲可以两倍体重140公斤一次 硬拉110动作变形勉强一次 卧推没错过
引用3楼 @ 发表的:
力量真好啊…请问你健身房频率怎样?还有练习的组数种类是什么呀?
最近练得多一周六次,组数很平常的动作。
比如,胸,先做平板杠铃卧推,在上斜卧推,再哑铃卧推,哑铃上斜,飞鸟,杠铃下斜,再随便练点。。。
腿练得比较少,因为粗了穿裤子真是不方便。。。。
背,先分组做50个引体向上,然后再去划船什么的。
动作都大同小异,不过时间都控制在一小时左右。。。休息时间尽量短一些
引用6楼 @ 发表的:
最近练得多一周六次,组数很平常的动作。
比如,胸,先做平板杠铃卧推,在上斜卧推,再哑铃卧推,哑铃上斜,飞鸟,杠铃下斜,再随便练点。。。
腿练得比较少,因为粗了穿裤子真是不方便。。。。
背,先分组做50个引体向上,然后再去划船什么的。
动作都大同小异,不过时间都控制在一小时左右。。。休息时间尽量短一些
牛人啊,吃粉吗?
做十组是什么意思 每组几个。还是只能做10个
引用7楼 @ 发表的:
牛人啊,吃粉吗?
当然吃。。。。。
体重80kg,卧推110kg,深蹲硬拉140kg
LZ说的做十组
是连续做十次的意思吗
140lbs 深蹲80 硬拉杠子我不知道多重,片是65,卧推30
十组?10*10么?那你太厉害
引用13楼 @ 发表的:
十组?10*10么?那你太厉害
同意,10*10水平就还不错
但是如果单就最大重量来说,还远的很
63kg,深蹲115kg,硬拉110kg,卧推没测过极限。
体重75kg 卧推100kg 6*5 硬拉极限嘛…180kg 深蹲极限180kg
发自手机虎扑
哥们可以找个铁馆练练力量举
健身健美力量 存在很多相同之处 但是细分却都不一样
追求肌肉的大维度又想短期内增长极限重量当然
非生化手段可以寻觅下力量举的训练方法
办了健身卡也没怎么去健身房的飘过,顺便提下卧推只试过LZ重量的一半,估计还能上一点,不过没兴趣试。
上个我老大的数据'体重76kg深蹲155kg'卧推110kg'硬拉210kg 两个'
慢慢练吧,卧推1倍体重,深蹲硬拉1.5倍体重算初级水平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225人参加团购739.00元&999.00元
522人参加团购499.00元&899.00元
77人参加团购558.00元&850.00元
324人参加团购439.00元&899.00元
127人参加团购221.00元&369.00元
440人参加团购149.00元&349.00元
1053人参加团购439.00元&799.00元
569人参加团购328.00元&850.00元
2055人参加团购518.00元&1248.00元
649人参加团购239.00元&649.00元
636人参加团购349.00元&999.00元
1481人参加团购499.00元&1199.00元如何自己制定健身训练计划?
我的图书馆
如何自己制定健身训练计划?
在回答“如何自己制定健身训练计划”之前,先要解决两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1、什么样的人需要并且可以自己制定健身训练计划?2、相对于请私教制定健身训练计划,自己制定健身训练计划有什么不同?(别怪我话多,谁让已有的答案无一涉及这两个问题呢?)之所以说这两个问题”看似很简单“,是因为它们各隐藏了一个极易被人忽略的要点:问题1隐藏的要点:零经验零基础的新人是不需要训练计划的(当然更没能力自己制定训练计划)问题2隐藏的要点:自己制定训练计划,并不需要先如私教培训般把生理学解剖学训练学……等所有课程都系统学习一遍(强调这点是因为我看到知乎上很多人在健身”知识-实践“关系的处理上陷入了误区,例如)考虑到篇幅限制,和为了防止跑题,这两个问题我在这里不打算深入分析,只简单说明一下,供各位参考:(1)零经验零基础的新人不需要专门制定健身训练计划,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运动习惯,和观察自己身体对不同类型运动(力量、有氧、拉伸等)的反应,从而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潜力。(2)学习健身理论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先去训练,在训练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不必在健身早中期追求”全面系统地掌握健身知识“。以上两点(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缺陷和潜力,以及部分知识的掌握)是自己制定健身训练计划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在下文中不再讨论”要自己制定健身训练计划得具备哪些知识“的话题。好了,下面开始讲”如何自己制定健身训练计划“。在我看来,只要把欧氏几何的第一公理稍加改变,便可以完备且简洁地描述制定健身训练计划的过程:过不重合的两点不仅能作出一条直线,还能作出无数条曲线。然而这个过程并不简单,07年时曾经有出版社找我出相关方面的图书,稿费千字三十元。我算了一下,写上四十几万字才换来万把块钱,还不如股市一天的盈利,于是拒绝了……(这是在提醒你后面的内容会很长,请做好心理准备!)一、先确定不重合的两点,并且给出这两点的坐标如前所述,训练计划是一条直线,或者一条形状不定的曲线。这条线以你当前的身体状态为起点,以你想要达到的身体状态为终点。所以,你首先要明确:你目前的身体状态是什么?你想要达到的身体状态又是什么?正如在几何中用(x,y)坐标可以定位二维空间中的点,用(x,y,z)坐标可以定位三维空间中的点一样。对于不同目的的训练者,我们也可以用相应的指标来描述和衡量其身体状态:(注,以下示例中没有把身高作为指标,因为绝大多数健身者都已成年或接近成年,身高基本稳定不变。但在一些情况下身高仍然有参考意义,参见后文。另外带有严重疾病不适合健身也无法通过健身获得改善的情况此处暂不考虑)对于想要减肥减脂的训练者来说,”起点“可能是”体重90公斤,体脂比32%,胸围105厘米,腰围130厘米,臀围110厘米“,而”终点“可能是”体重65公斤,体脂比15%,胸围100厘米,腰围90厘米,臀围100厘米“。这里的体重、体脂比,各部位的围度等就是描述身体状态的指标。对于想要增肌的训练者来说,”起点“可能是”体重70公斤,胸围105厘米,上臂围33厘米,大腿围55厘米“,而”终点“可能是”体重85公斤,胸围115厘米,上臂围39厘米,大腿围63厘米“。这里的体重和各部位的围度就是描述身体状态的指标。对于想要提高力量水平的训练者来说,”起点“可能是”体重75公斤,深蹲140公斤、卧推90公斤、硬拉160公斤“,而”终点“可能是”体重80公斤,深蹲180公斤,卧推120公斤,硬拉210公斤“。这里的体重、深蹲、卧推、硬拉重量就是描述身体状态的指标。对于想要提高健康水平的训练者来说,”起点“可能是”血压170/110mmHg,安静心率75次/分,空腹血糖8.2mmol/L,总胆固醇6.85mmol/L“,而”终点“可能是”血压140/90mmHg,安静心率65次/分,空腹血糖6.1mmol/L,总胆固醇5.30mmol/L“。这里的血压、安静心率、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等就是描述身体状态的指标。对于想要从伤病中康复的训练者来说,”起点“可能是”屈肘活动范围0~60度,疼痛3级,能承担10公斤重量“,而”终点“可能是”屈肘活动范围0~120度,疼痛1级,能承担20公斤重量“。这里的肘关节活动范围、疼痛感和肌力就是描述身体状态的指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指标仅为示例,实践中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指标,例如训练目的为减脂减肥的训练者既可以用体脂比,也可以用身体各部位的皮脂厚度为指标,训练目的为提高力量的训练者可以用深蹲卧推硬拉,也可以用前蹲、高翻、实力推等动作的极限重量或某个RM值为指标。但有一点要注意:除了以改善身体外观为目的的训练者外,必须尽量使用可测量,能够用数据表示的客观指标!(以改善身体外观为目的的训练者要将客观测量指标和主观目视印象相结合来评估)这些指标的意义除了使你明确当前的身体状态和未来要达到的目标,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你很容易地发现要改进的薄弱环节所在。例如:想要提高力量的训练者,其指标为”身高175厘米,体重68公斤,深蹲110公斤,卧推100公斤“,那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出薄弱环节和改进方向所在——体重相对身高太轻,意味着需要增肌;深蹲相对卧推太轻,意味着需要加强下肢力量训练。想要提高耐力水平的训练者,其指标为”身高180厘米,体重95公斤,1500米跑5分50秒“,显然薄弱环节是体重相对身高太大,只要体重减到正常水平,就算心肺功能(实际的耐力水平)不提高,长跑成绩(表现出来的耐力水平)也会好很多。(注,以上两个案例体现了身高的意义)在确定起点和目的地的时候,常见的错误有:(1)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当前的身体状态。如漫画所示(图片来自):(2)指标选取不当——选错了指标,或者选的指标太多或太少。例如:1)在没有较为准确的体脂测量手段(健身房里的体脂测量仪器通常误差较大)下,用身体各部位的皮脂厚度取加权平均值比仪器测出的体脂比更为可靠;2)同样是测量各部位的皮脂厚度,只测腹部一个部位,就是指标太少(不足以全面反映身体状况),反过来连手背手指都要测量,就是指标选得太多了(麻烦费事不说还无意义)。(3)制定的目标不切实际——根本无法达到,或有可能达到但严重损害健康。例如上臂围70厘米,卧推450公斤(无法达到),体脂低于5%(严重损害健康)之类。(4)制定的目标有可能实现,但所需的时间太长,超出能够把握的范围。例如目前只能深蹲60公斤的训练者想要实现深蹲280公斤的目标,这中间需要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时间的训练,制定这样长时间跨度的训练计划既超出了普通健身训练者的能力范围(实际上对专业教练来说也很难),又没有必要(长时间跨度下变数大,不可预料的因素多,不可能完全按照原定的计划来)。二、决定用什么样的线把两点连接起来确定了起点和目的地之后,接下来就是在起点和目的地之间连出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你的训练计划,其长度以时间计通常在4~20周之间(时间太短则不足以让身体发生所需的变化,时间太长则变数太多,超出了能把握的范围)。在传统的竞技体育训练中,训练计划通常按时间分为多个周期:小周期(microcycle),持续时间3~10天;中周期(mesocycle),由数个小周期组成,持续2~6周;大周期(macrocycle),由数个中周期组成,持续8~20周。(往上还有年度训练周期,多年训练周期,此处不赘)但普通健身训练者和专业运动员间存在下面两点差异,所以我不建议普通健身训练者按照专业运动员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训练计划(这也是我前面强调”没必要系统全面学习“的原因之一,系统学习健身运动理论后常犯此类错误):差异一:专业运动员的目的是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而比赛日期通常是早已确定的,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对训练计划实施严格的时间管理(专业训练心无旁骛也使他们能够按照严格的时间管理进行训练),以求在比赛日达到最佳状态。而普通健身训练者通常既没有时间限制,又常被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突发事务打乱训练。差异二:专业运动员经过多年训练,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没有明显短板。而普通健身训练者常常因各种短板的存在而限制了提高,有时甚至要先走一段回头路(例如有氧耐力水平极差又想在力量方面达到高水平的训练者必须先提高有氧耐力至良好水平,才能承受大负荷量的力量训练)才能前进。所以,对普通健身训练者来说,我建议把训练计划按”进步方式“分为三类:(1)直线向前类,此类计划适合单一目标又没有明显短板限制的训练者,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一般来说在3~12周之间;(2)波浪向前类,此类计划适合复合目标又没有明显短板限制的训练者,持续时间不会太短,一般在6~20周之间;(3)先回头再向前类,此类计划适合有明显短板限制的训练者,回头和向前阶段可以是直线类也可以是波浪类,持续时间通常较长,一般不少于12周。下面解释一下几组词汇的具体含义:”单一目标“和”复合目标“——单一目标是指目标可以用一个指标来描述,或只包含身体状态的一个方面。反之,复合目标要么必须用多个指标来描述,或者包含了身体状态的多个方面。例如对想要提高力量的训练者来说,”提高深蹲成绩“是单一目标,”提高深蹲、卧推、硬拉成绩“是复合目标。对于想要改善体形的训练者来说,”减少15公斤体重“是单一目标(体重减轻就行了),”练出小蛮腰马甲线“是复合目标(除了减少体脂,还要对相应肌肉进行训练)。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目标看起来似乎是单一的,实际上是复合的。例如某篮球爱好者想要提升弹跳力,这里的”提升弹跳力“就是一个复合目标,因为弹跳力属于爆发力表现的一类,而爆发力包含了力量和速度两项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身体状态的一个子集)。”直线向前“和”波浪向前“——直线向前对应单一目标,原因很简单:只有一个目标,盯着它搞就行了;波浪向前对应复合目标,原因也很简单:复合目标包含了身体状态的多个方面,而要同时改进多个方面难度很大(除非是刚开始训练的新手),有时甚至无法做到,所以只能用波浪式的安排,在不同阶段重点改进不同方面。”先回头再向前“和”短板限制“——有时候,身体某方面的能力太差,会限制另一方面的进步。例如有氧耐力水平太差会影响身体承受大运动量的能力(练一会儿就累)和运动后的恢复速度(练一次三四天都缓不过来),从而限制了训练者的力量水平提高,这就是”短板限制“。而在提高有氧耐力水平的训练阶段,力量水平通常会暂时下降,这就是”先回头再向前“。又如,以减肥为目标的训练者如果糖原储备不足,那么不论是运动减肥还是节食减肥,都很容易诱发低血糖,使运动或节食的手段无法继续,这就是”短板限制“。而在提高糖原储备的训练阶段,由于糖原在体内以水合物形式储存,其体积约为同质量脂肪的四倍(人体内每储存1克脂肪约占据1.2毫升体积,而储存1克糖原约占据5毫升体积——大部分都是结合水),所以体重会增加,身体各部位的围度会更明显地增加,表面上呈现出与减肥目的背道而驰的局面,这就是”先回头再向前“。三、勾勒这条线的大致形状“勾勒线的大致形状”就是对训练计划各阶段的具体任务作出划分,这需要你考虑到以下因素:(1)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人体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在一定范围内人体会对这种压力作出相应的改变(体重更轻、肌肉更发达、力量更大等等),而改变会让人体适应这种压力,适应之后改变就停止。(所以要每隔一段时间增加一点运动量或运动强度,具体如何把握待后述)(2)普通健身训练者和专业运动员不同,他们除了训练,还要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事务,这些事务同样也对身体产生生理和心理压力,而人体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承受的总压力是有限的,超出了极限便将导致崩溃。(所以在大量加班的时期,重要考试前的备考阶段,照顾生病住院的亲人……这些压力增加的时期得减少运动量和强度,至少也不要增加。另外,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该留下调整空间,使之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来应对这些影响)(3)营养和睡眠能够帮助身体处理压力,所以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将这些因素包括进去。如果能加入按摩、对比浴等手段更佳。(训练不仅仅是训练,还包含了”为了更好地训练“而使用的营养、睡眠……等恢复手段)以上3条对“直线向前”“波浪向前”和“先回头再向前”类的训练计划都适用,下面几条是专门针对“波浪向前“和”先回头再向前“类的训练计划。(4)在”波浪向前“的训练计划里,你需要在训练计划的不同阶段改进身体状态的不同方面,其先后顺序非常重要(与你的训练年限和水平密切相关,训练年限越长,水平越高,合理的顺序越重要。这也是前面我说零经验零基础的新人不需要训练计划的原因——对他们来说,只要运动量足够,合理或不合理的训练计划在效果上差别不大,把时间精力花在制定训练计划上纯属浪费)。例如对想要提高弹跳力的训练者来说,他们的训练计划就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先增加肌肉体积,再提高最大力量,最后提高爆发力。(5)在”波浪向前”和“先回头再向前“的训练计划里,要根据个人情况决定不同阶段的时间长度。还是上面的例子,同样是想要提高弹跳力的训练者,训练计划的持续时间同样为12周,不同的个人状况,训练各阶段的时间长度也不同:甲、身高175厘米,体重70公斤,后蹲150公斤,垂直弹跳65厘米结论:最大力量(后蹲成绩)和肌肉量(根据身高体重比例判断)已经足够了,制约弹跳力的关键在于速度不够,所以在12周的训练计划中,大部分(比如8周)的时间要留给第三个阶段,前面增加肌肉体积和提高最大力量的阶段用时较少。乙、身高175厘米,体重70公斤,后蹲60公斤,垂直弹跳65厘米结论:最大力量差,肌肉量(假定与甲相同)足够,速度水平好(相同的体重,用较小的力量实现了相同的弹跳力),所以在12周的训练计划中,提高最大力量的阶段将占用大部分的时间。丙、身高175厘米,体重55公斤,后蹲45公斤,垂直弹跳50厘米结论:肌肉量太少,最大力量也差,所以在12周的训练计划中,前两个阶段(增加肌肉体积和提高最大力量)将占用大部分时间。又如,想要改善体形的训练者,如果很胖(比如身高165厘米体重90公斤,脂肪很多),那么就要将减脂阶段放在前面并且花较多时间去改进。反之,不太胖的训练者(比如身高165厘米体重60公斤,但是肌肉很少,脂肪较多),就要多花些时间在塑形阶段上。在完成了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后,下面就该进入到勾勒细节的步骤了,细节包括:所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变化,不同训练方法手段在整个训练计划中所占比重等。四、进一步描绘这条线的细节特征(昨晚想了想,细节的东西太多,万把字不可能说完,所以只举几个例子,讲一讲大概的原则方法,供各位参考)在考虑训练计划的细节时,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你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促使你的身体向你想要的方向变化? 你的健身目的、自身状况和外部条件决定(也可以说是限制)了你所能采用的训练方法手段。比如说:你想要增肌长力,就要用杠铃、哑铃(自由重量)、弹簧拉力器、弹力带(弹性物体阻力)、夹胸器,下拉器等健身器(固定器械)、单双杠(自重)等进行力量训练——这是健身目的决定了方法和手段。你以前练过长跑,耐力不错(所以不需要给有氧补课),但是你的力气相对于体重来说太小,连俯卧撑仰卧起坐都做不了,所以暂时不能做自重训练——这是自身状况决定(限制)了方法和手段。然后你还不能去健身房(没钱也罢,路太远也罢,不好意思也罢,总之就是去不了健身房),家里空间又小,摆不下大体积的健身器材(杠铃、大型固定器械等),所以只能用哑铃、弹簧拉力器这类阻力可调,占用空间很小的器材来健身——这是外部条件决定(限制)了方法和手段。最后,因为训练目的是增肌长力,所以你还要考虑到能源物质(碳水化合物)和结构物质(蛋白质)的摄入,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高碳水高蛋白适中脂肪的食物。(篇幅所限,这里不讨论休息恢复的问题)在选择了方法和手段后,再处理下面的问题。2、你所用的手段和方法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起辅助作用的?在许多训练手段方法中,总有一些对你当下的状况特别适合,而另一些不怎么适合。这可能是因为:(1)解剖学因素。骨骼肌肉的结构决定了你在做某些动作时特别得心应手,而在做另外一些动作时特别别扭。如前所述,“对零经验零基础的新手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运动习惯,和观察自己身体对不同类型运动(力量、有氧、拉伸等)的反应,从而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潜力。”这里的“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就包括了“哪些动作做起来特别得心应手,哪些动作做起来特别别扭”,当然,某个动作做起来特别别扭不一定是解剖学的问题,也可能是肌肉力量不平衡,或关节活动性和稳定性不佳所致。但这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修正,而解剖学的因素是无法通过训练修正的,所以本文只考虑解剖学因素的可能性。另外,不要纠结于“我做不好这个动作究竟是解剖学因素还是肌力平衡因素”而耽误健身,一个动作做不好就换别的,或者微调(比如深蹲时加大两脚间的距离),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疑问可以留到以后慢慢解决。(2)身体状况因素。比如对脊柱和膝关节有运动损伤的人,或者体重特别大的人来说,游泳就比跑步更好,因为游泳时体重由水的浮力承担,减少了对脊柱和下肢的压力。(3)训练水平因素。有些训练手段和方法需要你的身体素质达到相应的水平才能实施,比如负重很大的深蹲要求腰腹特别是脊柱两侧的肌肉具备足够的力量,否则很有可能造成腰椎损伤,身高突增期刚结束的少年,个子特别高的人(尤其女性)对此要格外注意。又如提高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的利器跳深练习,对下肢力量要求很高,以至于田径教练员认为,如果你不能半蹲2.5倍体重,就不能进行跳深训练。(4)训练目的因素。例如深蹲和腿屈伸都是锻炼膝关节伸肌——股四头肌的动作,如果你的目的是提高下肢力量,那么大重量深蹲就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的目的是在膝关节积液保持一定的运动量,防止下肢肌肉过快萎缩,那么中等重量的腿屈伸就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的目的是促进髌腱炎或股四头肌肌腱炎恢复,那么轻重量的腿屈伸就是更好的选择。3、需要多大的刺激才能促使你的身体向你想要的方向变化?如前所述,健身训练之所以能让身体发生增肌、减肥、体能提高……等一系列改变,是因为运动量和强度对身体来说是一种压力。当这个压力大小在合适的范围内(太小则身体无需改变,太大则身体直接垮掉)时,身体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压力(体重减轻,心肺功能增强适应长跑训练,肌肉发达,力量提高适应负重训练)。但适应后,变化便停止,这时候你就需要加强刺激(增加运动量或强度),以便维持进步。(名词解释:运动量是你在单位时间内跑或游的距离、举或跳的次数等,例如你一周内长跑五次,每次六公里,运动量就比你每周跑三次,每次三公里大得多。强度是你在训练中“实际付出的努力”与“你最多能付出的努力”的比值,比如你最多能卧推150公斤,实际训练时用120公斤的重量,那么强度就是120/150=80%)一般来说,训练年限越久(这里指的是常年坚持的系统训练,不是练几个月停几个月那种),训练水平越高,则身体对训练的适应越强,越需要强烈刺激(大运动量,大强度)来推动身体发生变化。所以我要把前面说过的话再强调一遍:对零经验零基础的新手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运动习惯,和观察自己身体对不同类型运动(力量、有氧、拉伸等)的反应,从而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潜力。弄明白多大的运动量和强度能让自己进步,也属于“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潜力”的一部分,需要从开始健身起就不断摸索。4、在训练计划的各个阶段,刺激的组成应该如何调整?“刺激的组成”包括了训练方法和手段、运动量和强度三部分,对其进行调整是运动训练理论和经验的精华部分所在,没有十几万字是说不清楚的,这里只提供几条最基本的原则,供各位参考。(1)在方法和手段的调整上,训练计划早期以难度较小的手段为主(这点对初学者特别重要,高手可以无视),例如力量训练者以固定器械为主,减肥者以低强度有氧为主。难度较大的手段在训练中所占的比重随着训练计划的不断进展而逐渐增加,例如力量训练者随计划进展增加自由重量的比重,减肥者随计划进展增加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比重。另外,当身体对一种手段方法产生适应时,也要进行调整,换用新的手段方法。(2)在运动量的调整上,一般是早期增加,中期稳定,后期略减。这点对想要提高体能水平的训练者来说特别重要。运动量增加的幅度要根据个人特点和训练水平而定,通常情况下使用直线缓慢增加的方式,例如:第1~3周,每周三次长跑,每次跑4000米。第4~7周,每周三次长跑,每次跑4400米。第8~10周,每周三次长跑,每次跑4800米。训练水平很高,追求高水平运动表现的训练者可以用跳跃式增加的方式,例如:第1~2周,每周五次长跑,每次跑5000米。第3~4周,每周五次长跑,每次跑8000米。一般来说,要在原有的运动量已经不能带来进步的时候再增加运动量。每次增加运动量后,要保持至少两周,观察效果(是不是增加得太少或太多)。(3)在强度的调整上,一般是前期稳定,后期逐渐增加。除了以提高体能水平为目的的高水平训练者,其他人不建议同时增加运动量和强度(除非原本的运动量和强度很低),更不能跳跃式地增加强度。一般来说,要在继续增加运动量已经不能带来进步的时候再开始提高强度(同时稳定或略微减少运动量)。同样地,增加强度后,要保持至少两周,以观察效果。(一万字了,感觉还有很多方面没顾及到,明天再来补充)补充:五、精确修饰这条线上的每一个点如前所述,训练计划是一条以你当前身体状态为起点,以你的目标身体状态为终点的直线或曲线。这条线由若干个点组成,每个点都代表了一次训练。所以,制定健身训练计划的最后一步,就是对单次训练的内容进行规划。一次训练的内容可以是单一的,比如健美和力量举爱好者的一次训练往往只有各种负重训练;也可以是综合的,比如减肥塑形训练者的一次训练可以包含力量训练和有氧训练。在规划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次训练课可以划分为准备活动、主要训练和整理活动三部分。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让身体进入适合运动的状态,其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专业运动员可达30~40分钟。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训练内容通常是紧密相连的,例如奥运举重冠军吕小军在2015年世锦赛的赛前训练课上,准备活动有:按摩拉伸徒手蹲起负重蹲跳然后是负重后蹲训练,一直加到275公斤普通健身训练者的运动强度、运动量都不可能与专业运动员相比,所以准备活动的时间也不会像专业运动员那么久,但这个由被动(按摩)到主动(徒手蹲起、蹲跳),由相对缓和(徒手蹲起)到相对剧烈(负重蹲跳)的顺序仍然值得大家参考。另外,短时间慢跑、跳绳等有氧性质的训练也可以作为健身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吕小军不做这些只是因为与他的专项举重不符合而已。(2)主要训练部分,普通健身训练者30~120分钟,专业运动员可长达3~4小时。这个部分的顺序安排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线式的,就是先练一项,直到练完了才转到下一项。用这种安排时,要综合考虑先难后易、先快后慢、先重后轻、先大后小、先主后次的原则:“先难后易”——先练动作技术复杂,难度大的;后练动作技术简单,难度小的。例如举重运动员训练时通常会先练动作技术复杂的抓举和挺举,再练动作技术简单的深蹲、硬拉。“先快后慢”——先练动作速度快,对爆发力要求高的;后练动作速度慢,对爆发力要求低的。上面举的举重运动员训练的例子同时也是“先快后慢”(抓举挺举快,深蹲硬拉慢)的典型。“先重后轻”——先练负重量大的,后练负重量小的。例如腿部力量训练时通常先练深蹲,再练腿屈伸。又如减脂塑形的训练者先进行负重肌肉训练,后进行有氧训练。“先大后小”——当要练习多个部位时,先练大的(大腿、背部),再练小的(前臂、腹肌)。“先主后次”——先练这段时间要改进的主要目标,后练次要目标。例如举重运动员通常会先练抓挺举再练深蹲,但如果运动员本身腿部力量不足,影响了专项成绩提高,就得先练深蹲,后练抓挺举。在安排训练课的内容时,要综合以上五条原则考虑。一般来说,“先主后次”的优先级高于其余四条。另一种安排方式是圆圈式的,也就是所谓的循环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比较适合新手和减脂训练者,比如在家进行自重训练时,可以这么做:徒手蹲起30次(腿部训练)——下蹲做完立刻趴下,俯卧撑20次(手臂、肩胸训练)——俯卧撑做完立刻切换到手肘支撑,做平板支撑60秒(腹肌训练)——平板支撑做完立刻趴地上,做俯卧两头起30次(腰背部训练)这样四个动作各做一遍是一个循环,做完一个循环后休息2~5分钟(视体能水平而定),再做一个,一次训练可以做少则四五个,多则十几个。当然,在健身房也可以做类似的训练,但这意味着你要在短时间内使用多个器械,所以要选在人少的时候进行。另外,在训练内容安排时还要根据训练目的和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各项内容的比例。例如:想要提高腿部力量的训练者——训练内容以负重深蹲为主(训练目的决定)想要提高腿部力量但腰部有伤的训练者——训练内容以徒手单腿蹲起为主(自身情况决定)想要减肥的训练者,体能水平好——可以以高强度间歇训练为主想要减肥的训练者,体能水平差——只能中低强度有氧练习为主(3)整理活动这部分能讲的不多,可以根据运动供能性质归纳为三条:运动供能性质以无氧磷酸能供能(大重量低次数的力量训练,高强度的冲刺跑、跳跃等)为主的,因为训练中肌肉收缩强度大,容易产生僵硬现象,所以整理活动要以抖动、按摩、拉伸为主,让紧张的肌肉放松下来。运动供能性质以无氧糖酵解(中等重量较高次数的力量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等)为主的,因为训练中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所以整理活动要以低强度有氧为主,尽快分解产生的乳酸。运动供能性质以有氧(较长时间的慢跑、跳绳、游泳,小重量很高次数的力量训练等)为主的,整理活动要逐步降低活动强度直至回复平静(就是体育课上老师经常交代的”长跑结束后不要马上停下来,走一走“)为止。当然,如果本来训练强度就很低(例如跑步机上快走),则无此必要,只需拉伸一下即可。关于训练课内容规划制定的部分就到这里,全文也大概结束了(尚有”训练计划的灵活性“未写,待日后视情况添加),有疑问可在评论中提出或私信询问,不过不一定回答,因为我很懒!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小龙卧推和深蹲数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