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图中四个选项守规矩手抄报的图片怎么看?

园地精品: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岳麓版】【试题】〖13年各地模拟汇编〗_伤城文章网
园地精品: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岳麓版】【试题】〖13年各地模拟汇编〗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47. (2013?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2)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 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共同特点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C.打破了世袭特权 )B.缓和了社会矛盾 D.推进了民主进程【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 秦朝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打破了世袭特权、 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对缓和社会矛盾没有多大影响。索伦改革用财产的不平等代 替了出生的不平等,打破了世袭特权;推进了民主进程;但他的中庸政策也没有 缓和社会矛盾,选择 C 项。 【答案】C 48. (2013?广东深圳南山高三期末?12) 《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赢政比 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 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理解能力。秦朝建立的中央集 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答案】B 49. (2013?浙江宁波二模?13)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 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 (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 .... 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 (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 . 达的人) 。嘉时还为散骑郎 (官名) ,冯翊郡 (地名)移嘉为中正。 ”该材料主要表 ... ... 明中正官( ) 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B.确定了后世 2000 多年的国家政治框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解析】从材料中明显得知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而且是现任官兼。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1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答案】C 50. (2013?安徽皖北协作区高三联考?12)图 4 政治地图的形成,反映了( )秦朝疆域图 A.统治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B.东西方国家不同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C.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 D.中国人与希腊人不同的政治理想及地理环境 【考点】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形势图【解析】地图反映的是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古代希腊的城邦政治,中西方政 治制度的差异在于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异。 B 项的文化传统和 D 项的政治 理想均是由于经济生活的差异决定的,选择 C 项。 【答案】C 51. (2013?陕西宝鸡一模?2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发展、 完善、加强和强化的过程。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调集人力物力进行重大建设,保障经济和文化发展 B.权力高度集中,终将导致统治的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C.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阻碍作用 D.阻碍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权力集中与暴政没有必然联系、中央集权有利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有利 于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选择 A 项。 【答案】A 52. (2013?山东临沂一模?2)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第 2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之弊在世守不易。 ”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C.二者均有弊无利 B.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 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 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 A、C 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 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 D 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 方割据,故 B 项错误。 【答案】B 53. (2013? 新疆乌鲁木齐二模? 1) 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 “秦王当了皇帝以后?? 建立了一个真正的专制制度,取代了 古代的神权封建秩序” 。其中“封建秩序” 对应的是( A.分封制 )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理解能力。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而在此之前的中国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以及与之 相辅相成的分封制度。故选 A。 【答案】A 54. (2013?广东东莞高三期末?12)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 、 “初 县杜、郑” ;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这说明( A.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 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郡县制 【解析】材料中的秦国、晋国设置郡县均与“伐” 、 “克敌”等军事行动有关,选择 A 项。材料只涉及秦晋两国,不能反映郡县在各国推广。 【答案】A 55. (2013?广东潮州高三期末?13)“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 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 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 D.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3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解析】中国古代政治上,先秦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亲疏分配权 力,实质上是贵族政治,而秦汉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天下成为君主 的私产,皇帝通过人民官吏来建立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答案】B 56. (2013?湖南郴州一模?1)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 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 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考点】郡县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理解。从材料可知,这次大“转型”发生在战国时 期,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A 是在夏朝,B 是在明朝,C 是元朝,D 符合材 料时间。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推广,汉代巩固。 【答案】D 57. (2013?北京丰台高三期末?2)1975 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发掘了 一座秦墓。据考证,该墓主人生前曾担任过县的令吏。出土竹简上的文 字篆隶混杂, 经专家研究整理, 归纳为《编年纪》 、 《南郡守腾文书》 、 《秦 律十八种》 、 《秦律杂抄》 、 《法律答问》 、 《治狱程式》等 8 种。这次考古 发现有利于研究( ①汉字的发展 演变 ③秦朝的治国思想 A.① B.①③ ) ②秦朝的官僚制度 ④秦朝的公文格式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D.郡县制代替分封制【考点】本题以史料的运用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解析】从选项特征来看,①项必选,只须分析②③④。从“秦墓、担任过县的令 吏、南郡守、秦律”等信息分析,可用于研究秦朝的官僚制度;从整理的 8 种内 容中的《秦律十八种》 、 《秦律杂抄》 、 《法律答问》 、 《治狱程式》可知法家思想为 其治国思想; 《南郡守腾文书》可用于秦朝的公文格式的研究,故 D 项正确。 【答案】D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4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58. (2013?广东惠州三模?13)秦朝之后两千多年的王朝帝国, “历代都用秦政法” 。 这里的“秦 政法”是指( )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A.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专制皇权 【考点】中央集权制【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准确把握。根据材料中“秦政法” ,结合所学的中央集 权制内容特点,即可推断出选 C。 【答案】C 59. (2013?四川南充一模?14)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为此他实行了( A.分封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郡县制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不主张“复立国” ,即不主张实行分封制,为此 他实行了郡县制度。故选 C 项。 【答案】C 60. (2013? 湖北咸宁四校联考? 24) 下面各项与 “土” 相关的解读中, 不准确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为一种名义上的土地国有制度 B.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是指皇帝对全国拥有至高的主权 C.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即废除郡县制 D. “王在,礼治在,军令行,是王道乐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解析】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A 项说法正确;秦朝确立皇帝 制度,皇帝地位独尊、皇权至上等,B 项说法正确;秦朝灭亡后,郡县制并没有废 除,如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度,C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 项说法正确。 【答案】C 61. (2013?浙江高考调研?13)秦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道”是( A.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C.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考点】考查秦的大一统 B.与郡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D.与乡同级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5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朝“县” 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唐代“道”为 直属于中央的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清代“道”为地方二级行政区划。故正确答案 是 C。 【答案】C 62. (2013?江西宜春五校 12 月联考?1)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 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 ,从而 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 的历史信息有( ) 取①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②秦印封泥中的文字是小篆 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④秦朝廷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A. ①②③④ 廷尉封泥 C.①②④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仔细观察图片,尽可能从图片中获 取更多的信息。从对图片的说明中可知①正确。从图上文字观察和秦朝书写文字 的史实可知②正确。丞相属于三公之一、内史则属于九卿之一,③正确。④说法 错误,不符合史实。 【答案】D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D.①②③ B. ①③④ 秦左丞相 秦66. (2013?河北一模?25)官僚集团以皇帝为首,他们的决定最后要得到皇帝的认 可,才可实行。一次汉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个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 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假如你当时把这个人 杀了也就算了, 现在在我这里, 那就得依法办事, 最后文帝只好让步。 这表明( A.廷尉做到了依法治国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B.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 D.皇帝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6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廷尉对皇帝的意 旨不予执行,说明以廷尉为代表的官僚集团对皇权进行抗衡。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犯人的行为违背了法律,C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67. (2013?贵州六校联盟第一次联考?25)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总观 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 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钱先 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 A.秦汉 C.西周 隋唐 隋唐 ) B.秦汉 D.秦汉 秦汉 明朝【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材料中的“封建”是指分封制,故第一演进指的是秦汉,科举就是在隋唐 了,选择 A 项。 【答案】A 68. (2013?山东潍坊高三期末?1)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 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 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 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 C.皇权不断加强 )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解析】“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反映的是 相权对皇帝的专制统治的制约。故选 B。 【答案】B 69. (2013?山东临沂一模?1)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 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 ( ) B.皇权至高无上 D.尚书省地位下降A.宰相有职无权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 位后, “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 ,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7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 B 项。A、C、D 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B 70. (2013?山东日照一模?10) “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P等不知。其伐辽, 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 ” (钱穆《国史大纲》 )这说明当时(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 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唐朝三省六部制) 【解析】材料中的“枢密院”等词句表明材料所处的朝代为宋朝,宋朝时中央政府 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枢密院掌握军政权,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三司掌握 财政权,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材料里的 “宰相李P等不知??而中书不预闻” 等句反映了相权有限,权力较弱。 【答案】D 71. (201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 《旧唐书》载: “长庆、大和中, (狄兼谟)历 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 。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 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 谕之日: “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 为艰。 ”由此不能看出( 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 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结合唐代三省制,拥有审议、封驳权 的是门下省,故 A 项符合史实。唐代门下省的五品官给事中有封驳权,在一定程 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D 项正确。给事中只有封还诏书的权力,但没有否决 权,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故仍体现了皇权的独尊,C 项正 确。B 项表述有误,符合题意。 【答案】B 72.(2013?河北石家庄二模?25)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 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 的发展趋势是(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8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A.内朝权力上升 C.决策权集中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D.行政效率提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汉唐时期不断削 弱相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加强皇权,权力逐渐集中。故选 C 【答案】 C 73.(2013?山东德州一模?11) 《唐书?百官志》云: “自开元以后,常以[宰相]领 他职??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转 运使。 ”其目的是( ) B.架空相权,使之徒有虚名 D.侵夺相权,直至废除丞相 。A.兼职兼用,提升宰相特权 C.按需定权,加强君主专制 【考点】唐朝君权和相权的关系【解析】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 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关键词是目的,故当时是为加强君权。 【答案】C 74. (2013?云南一模?24)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 “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 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 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 ”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 )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考点】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题干,我们需要理解“有司”是指“相关部门” 、 “非 有司可得而预也”中的“预”做“干预”理解, “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 都是指日常事务。整段材料的大致意思是:三司管计财之事,日常事务则由相关 部门处理,至于涉及郡国之体、安危之机的事情则由中书、枢密院处理,不是与 此有关的部门不得干预。所以题干主要在强调职能分工、各司其职。 【答案】D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9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75. (2013?河南郑州二模?26) “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 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 ,位亚执政,目为‘计 相’ 。 ” ( 《宋史》 )文中的“??”应为( A.通判 B.中书门下 ) C.枢密院 D.三司【考点】北宋中枢机构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解读能力。 从材料 “一归??, 通管盐铁, ” 说明文中的“??”应该掌管财政方面。A 是地方监察,C 是掌军事,D 是掌财政。 【答案】D 76. (2013?陕西宝鸡二模?25) 《文献通考》载: “宋代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 袭用唐旧。??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 治本司事。 事之所寄,十亡二三。??至于官入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 遣。 ”材料表明( ) B.宋代实行官称与职掌分离便于控制 D.宋代官制更完备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A.宋代完全沿袭了唐代官制 C.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考点】古代官制【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题干,题干省略了“一切袭用唐旧”之后的内容,让 我们会误判 A 选项,而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对唐和宋两朝的官制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宋朝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设通判、设转运使、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等职 来防止权力的集中。其结果是机构臃肿,效率不高,如题干中提到的(事之所寄, 十亡二三) 。还有材料中的“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 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 这段话的意思是三省、六部、 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 但除非皇帝特命,否则不管本部的职事。反映了宋代官制的典型特征:官称与职 掌分离便于控制,从而实现皇权的专制。 【答案】B 77. (2013?山东济宁一模?9)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 ( ) 遮盖的应是A.兵部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10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解析】本题考查的考点是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题眼是唐末以后的军事 组织。 兵部三省六部制就有, 枢密院是宋代分割宰相军权的组织。 故正确答案为 B。 【答案】B 78. (2013?山东临沂一模?4)黄宗羲在《原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 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下列制度中能 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中外朝制度 ③二府三司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④元朝的一省制 C.①②③ D.②③【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材料意思是政治机 构实行互相牵制。中外朝制度使得重大事务避开三公,②形成知州与通判互相牵 制;③分割宰相财权、军事权,故正确。 【答案】B 79. (2013?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7)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 “汉制,皇帝 为丞相起(立) ;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 之。 ”这一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日渐削弱【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析】材料反映了从汉到元丞相与皇帝地位的变化,君权不断的强化。 【答案】C 80. (2013?北京西城高三期末?5) 《通考》载: “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 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 ”文中的“太祖”是指( A.汉太祖刘邦 B.宋太祖赵匡胤 C.元太祖铁木真 )D.明太祖朱元璋【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解析】关键信息: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 由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反映的是参知政事、枢密使分割宰相权力,依据教材相关 知识点, “太祖”应是指宋太祖赵匡胤。 【答案】B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11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81. (2013?广东韶关二模?13)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 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事权的分割 B.科举制的完善 C.理学的兴起 ) D.租佃制的发展【考点】古代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解析】联系教材知识,可知宋太祖加强专制,进一步分割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权, 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掌部分行政权。设三司来专门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的财权。 在地方也同样分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官负责监督,转运使管理地方 财政。这样,形成宋朝难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故 A 正 确。 【答案】A 82. (2013?山东淄博一模?9)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 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 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各不相知” “故财 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分析,说明财政匮乏而枢 密院所管辖的兵很多,人民困乏而管理财权的三司确有较多的财富。因此反映出 各个部门效率低下。 【答案】C 83. (2013?广东深圳一模?14) “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 廷不预,一归三司。 ”这段引文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 )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D.明朝【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三司主管国家财政税收,这是宋代三司的职能。宋代,中 书门下掌握行政权,枢密院掌军队,三司掌财政。 【答案】C 84. (2013?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13)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 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12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A.重用亲信 【考点】中央集权制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解析】关键信息: “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 “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 房轩审刑院” 。由关键信息可知,宋代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 项正确; ABC 项并没有从题干中体现出来。 【答案】C 85. (2013?湖南郴州一模?2)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DD以思想 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 性的因素。如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表现是( )A.跻身仕途的平民取代了门阀家族,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 B.佛道的虚无和消极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 C.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 D.商业对国家的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政府稳步提高货币的供给 【考点】宋代阶段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理解。A 项反映的是科举制,体现社会公平公正;B 项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代替佛道的虚无和消极,D 项体现政府推动商业发 展,不符合材料“逆现代性” 。而 C 项使得专制权力加强,符合材料“逆现代性” 的表现。 【答案】C 86. (2013?山东临沂一模?1)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 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促进了分 封制的瓦解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历史现象能力。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 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 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战国时各国任用 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到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 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 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俸禄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分 封制的瓦解。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13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答案】C 87. (2013?广东深圳南山高三期末?13)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功秦指出: “中 国传统社会??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地主、士绅 和官僚)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就传统官僚专制社会所具有的社会 流动程度而言,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具阶层开放性结构的社 会。 ”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的主要因素是( A.卖官鬻爵 C.科举取士 【考点】科举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的理解能力。科举考试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 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 【答案】C 88. (2013?云南二模?24)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 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 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这对宋代产生 的最主要影响是( ) 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 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 B.土地自由买卖 D.农民起义改朝换代 )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 C.扩大了统治基础 【考点】科举制【解析】本题 A 选项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在宋朝没有,唐朝有殿试、武举。B 选 项不是其主要影响。D 选项宋朝完善科举的举措是糊名法。只有 C 选项,宋朝通过 扩大科举录取人数比列扩大了统治基础。 【答案】C 89. (2013?广东佛山二模?12)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姓名 萧何 樊哙 灌婴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官职 相国 左丞相 太尉 )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出身 县吏 狗屠 布贩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14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考点】古代选官制度 【解析】采用排除法。第一,由时间“西汉初年”和从表格中各人的出身,看出汉 初“布衣”为相局面。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奴隶社会,是一种贵族政治,排除 A;C 出现于汉武帝时;D 出现在魏晋时期,以门第族望为标准。 【答案】B 90. (2013?吉林长春二模?24)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 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 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 ”材料中的“此制” ( A.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B.发掘人才也埋没了其它方面的杰出人才 C.人才由地方官考核后任命官职 D.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 【考点】科举制度 【解析】本题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再现史 实的能力。从材料中的“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 ‘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 ” 可知是科举制,客观的考试标准,使之能够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其它方面的 杰出人才。A、C、D 与科举制无关。 【答案】B 91. (2013?河南郑州二模?25)据《晋书》记载: “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 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 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 ”另据《宋史》记载, “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 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 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 ”两则材料对九品 中正制评价的相同点是( ) )A.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该制度选官用人只重门第 C.该制度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该制度具有封闭性、凝固性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解读能力。从第一则材料“其始造也,乡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15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 ,说明九品中正制不拘爵位;第二则材料“盖以论 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说明九 品中正制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由此可见,两则材料共同点是该制度实 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答案】A 92. (2013?安徽马鞍山二模?12)【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解析】在中国古代世卿世禄制一直都存在,故“完全废除”说法错误,可排除 A。 察举制的重要依据是孝廉,由此可排除 B。九品中正制的重要依据是门第,可排除 C。科举制从隋朝开始,一直沿用到 1905 年,共一千多年的历史,故答案选 D。 【答案】D 93. (2013?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9)时人评说: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 素清向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对这番话,下述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汉代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武将都不能胜任其职 【考点】古代选官制度 【解析】从材料“举秀才” 、 “察孝廉”可知为察举制,选择 A 项。 【答案】A 94. (2013?广东韶关一模?13) “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 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察举征辟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D.农民起义式的社会流动知识分子不能上升第 16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考点】选官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和知识再现。采用排除法。A 断章取义,察举是以“孝 廉”为参考,由地方官员推荐符合这条件特别人才到中央做官,由此就变成最善 于接受新思想群体是没有必然关系的;B 九品中正制选才标准是按照门第、出身来 选定的,而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士,非出身于权贵,很难成为社会上层的;D 说 法过于绝对化,如汉初明初等很多开国功臣谋士就出自流动知识分子,得益于农 民起义运动的成功。 【答案】C 95. (2013?湖南株洲一模?2)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认为: “前此选举,皆权在 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及,夫固无如之何。 ”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 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 A.科举制 B.察举制 ) C.征召制 D.九品中正制【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选官不是根据才能而是根据品评官的评定。 结合所学知识, 为解决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扩大官吏来 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答案】A 96. (2013?广东茂名一模?14)黄宗羲在一首诗歌中感叹: “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 伪。??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 物多憔悴。 ”该诗歌主要抨击明朝( A.君主专制加强 C.理学的空疏学风 【考点】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判断分析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省略号后的关键信息“原 无真实义” ,结合所学科举制在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即可推断出 B 选项。 【答案】B 97. (2013?山东德州高三期末?1)宋太宗曾说: “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 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这说明宋太宗认为科举制( A.不公平 C.只能使一部分成才 B.不具备选才功能 D.在维护统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 ) 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D.土地兼并现象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17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考点】科举制度 【解析】注意关键“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意思是只要能选拔出一两个, 就能用于维护统治。AB 材料没有涉及,C 解读材料错误。 【答案】D 98. (2013?广东茂名一模?14)黄宗羲在一首诗歌中感叹: “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 伪。??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 物多憔悴。 ”该诗歌主要抨击明朝( A.君主专制加强 C.理学的空疏学风 【考点】古代选官制度――八股取士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感叹“近来学人”不识真伪,热衷于并无“真实 义”的探究,到处是“理窟” ,最终害人不浅。这是黄宗羲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的批评。明代,科举考试只是以程朱理学为标准, “括帖” “四书”而不讲求实用 实学,科举之学最终败坏心术、败坏人才、败坏儒学,遏制学术生机与学者之创 新。 【答案】B 99. (2013?四川南充一模?15)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 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A.察举制 B.均田制 C.朝议制 D.科举制 ) ) 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D.土地兼并现象【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科举制 【解析】 注意关键信息“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 。四个选项中,唐朝并未实行察 举制;均田制下,农民受土地的约束,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较小;朝议制并未 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增强,因此可排除 A、B、C 三项;科举制促进了不同 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唐朝社会开放。因此选 D。 【答案】D 100. (2013?四川攀枝花一模?3)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 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 这一制度是 ( )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A.郡县制 【考点】科举制度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18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解析】A 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 排除 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 兴味??”的信息,排除 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 D。故选 C。 【答案】C 101. (2013?四川宜宾一模?1)晋初刘毅在《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中说: “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势族。 ”下列改变这一局面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 D.九品中正制【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能力。题干引文中放映了魏晋时期的九品 中正制,该种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是根据人才的家庭出身和背景、品性,制定等 级,此种人才选拔制度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打破这种情况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科 举制,科举制不论人才门第、出身,具有一定的公正、公平性。 【答案】C 102. (2013?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12)科举时代流行着“科名以人重,人亦以 科名重” (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的格言。这句格言说明了科举制( A.其人才选拔标准仍无法摆脱“门第”束缚 B.因其人才选拔方式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C.助长了追求功名的不良社会风气 D.养成了知识分子不务实际的学风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选官制度 【解析】 “科名以人重,人亦以科名重”的意思是科举选拔了大量人才所以显得重 要、人们因而高度敬重科举,而由于科举选拔出大量的人才,人们对科举出身者 十分敬重,这说明科举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答案】B 103. (2013?浙江高考调研?1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 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 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 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①世官制阶段 ) ②察举制阶段前期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19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③九品中正制时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④科举制阶段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考点】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 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的理解能力。④相对来说比较公平,选拔 的依据是考试成绩,比较有利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向上层社会流动;②通过对 德才的考察进行推荐,也可以让一部分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向上层社会流动;③ 主要看门第的高低,但是可以让一小部分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向上层社会流动; ①“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 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向上层 社会流动基本上没有机会。故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D。 【答案】D 104. (2013?广东惠州四模?13) 《后汉书?袁闳传》记载“ (闳)服阙(即母死服丧 ――引者注) ,累征聘举召,皆不应。 ”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时期,袁闳因为为母亲服丧,不为朝廷征召入仕。 据此可知此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世卿世禄制,排除 A 项; 九品中正制创立于曹魏时期,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故排除 C、D。 【答案】B 105. (2013?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25)唐朝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 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 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 了( )A.科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取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 B.唐朝统治者选官依然重视门第出身 C.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家庭世代沿袭的传统 D.唐朝时人们普遍看重个人道德修养 【考点】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可以使考生“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即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20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取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故选 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治者选官 是否重视门第出身,排除 C;材料信息反映了科举制对家庭、个人的重要,无法体 现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家庭世代沿袭的传统,排除 C;D 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A 106. (2013?广东惠州四模?14)从宋代到明清,政府出台越来越严厉的措施,防止 “冒籍” ,打击“科考移民” ,目的是( A.维护分封制 B.复兴宗法制 ) C.削弱地方势力 D.加强专制集权【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解析】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笼络人才,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因此,材料中的措施的目的是加强专制集权。A、 B两项与科举制不符;C项与逻辑不符,科举制本身具有削弱地方势力的目的, 因此无需防止“冒籍” ,打击“科考移民” 。 【答案】D 107. (2013?湖南怀化二模?24)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 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 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 正确的是( )A.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B.夏、商、西周时,享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的主要是贵族 C. “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D.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解析】考查学生材料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从材料整体看出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 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A 项表述错误;从“三代以上出于学”看出夏、商、 西周时,受教育者是做官途径,但是在当时教育为贵族所垄断即“学在官府” ,所 以 B 享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的主要是贵族的表述正确;从“战国至秦出于客”可 知“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是指汉代察 举制下,由郡国官吏推举人才为官,不是说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 官,D 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21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108. (2013?广东肇庆高三期末?13)2012 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 “网络反腐”成为 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 员)不具备 监察官员的职权?( ... A.御史大夫 B.刺史 ) C.门下省 D.通判【考点】 古代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唐朝时期的三省制,包括负责政令审核的门下省,都不属于监察机构。故 C 正确。 【答案】C 109. (2013?广东中山高三期末?4)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 据传闻即可奏劾。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 。这说 明( ) 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特征 D.唐代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A.唐朝开元之后监察重证据 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 【考点】 唐朝监察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监察制度的理解能力。从题干看,隋朝及唐初“只要 根据传闻即可奏劾”表明当时的监察没有证据就可以奏劾。故选 A 。 【答案】 A 110. (2013?广东茂名二模?12) “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 度上孕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 令研究者“倍感兴趣”的政治制度是指(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 ” ) C.科举制 D.谏议制度【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谏议制度。 据材料信息: “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 , 可知是对古代谏议制度的描述。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刺史制度是中 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科举制是人才选拨制度,因此符合题意的是 D。 【答案】D 111. (2013?湖北黄冈一模?24)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 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目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22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具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D.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工【解析】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监察制度的本质 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制度的需要,因此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 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故选 C 项。其它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 。 【答案】C 112. (2013?辽宁大连一模?24) “中国古代的某类官员,他们都是对皇帝不附和, 总是对皇帝所有决策政事表示异议。其实这本就是他们的天职,也是他们升迁的 途径。 ”材料中“他们”是指( A.太尉 B.谏议大夫 ) C.刺史 D.御史大夫【考点】中国古代官职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获取信息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能力。 从材料 “他 们都是对皇帝不附和,总是对皇帝所有决策政事表示异议”说明对皇帝提出意见, 而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故 B 正确。A 掌军事,C 主要监察地方, D 主要监察中央官员。 【答案】B 113.(2013?广东佛山顺德高三期末?12)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 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 这反映出( ) B.皇帝有制约宰相的权力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A.中央集权制度十分腐败 C.制度治国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治国方式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的认识。唐代三省体制削弱相权,加强皇 权;而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更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从三省到宰相的废除再 到内阁的形成,说明制度不断更新,皇权不断加强,故 C 正确,D 不正确。材料反 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不是中央集权制度,故 A 不正确;从“宰相的废 除,内阁的形成”可以判断 B 不正确。 【答案】C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23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114. (2013?河北保定一模?26)元朝初立御史台。忽必烈诏谕说: “台官职在直言, 朕或有未当, 其极言无隐。 ” 嗣后, 数月间 “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 钱物称是。 ” 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廉希宪曾曰: “立台察,古 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 ”从材 料中不能够得出( ) B.御史台官员可以谏言皇帝 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 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 赋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主题是元朝御史台在元朝职权较大,可谏言皇帝,监察百官、财赋, 从材料“中书省、枢密院” 、 “立台察,古制也”可知借鉴了唐宋政治,选择 A 项, 材料只反映当时对御史台职能的认可。 【答案】A 115. (2013?湖南长沙一模?20)钱穆说: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 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 , 即士人政府。 ” “士人政府” 的形成主要影响是( A.武功增强 ) C.儒学受抑 D.政权开放B.商业发展【解析】关键信息:崇尚文治的政府。AB 项说法并没有错误,但题干强调的是汉代 政治,C 项“受抑”说法错误,汉代儒家是独尊的地位,故排除 ABC 项;汉代儒家 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士人得以参与国家政治,儒学成为走上仕途的一个途径,使 政权具有开放性,D 项正确。 【答案】D 116. (2013?湖南株洲一模?3) 《资治通鉴》载:唐朝贞观年间, “中书、门下及三 品官入阁奏事,必须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诸司皆于正牙 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 ” 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 ) B.中央集权加强 D.实行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制度A.议事公开,加强君臣之间的约束 C.贯彻法家治国理念,突出法制建设 【考点】中国古代监察体制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24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解析】材料的主旨是“谏官与史官监督、约束行政官员的行为,从而保障了政治 清明,防止专权的发生。 ”因此,行政官员与皇帝之间的议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 公开,增强了透明度,对君臣之间的关系起到了约束作用。 【答案】A 117. (2013?新疆乌鲁木齐一模?2) 《荀子?君道》 :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 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 ,远者 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 也” 。反映这一内容的是( A.郡县制 ) C.通判制 D.行省制B.三省六部制【考点】 古代监察制度 【解析】 “人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意为君主应 加强对臣下的监察。选项中只有通判具有监察职能,故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18. (2013?四川广安二模?1)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 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 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 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 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 【考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解析】“职责纠劾百官”,即负责对中央官员的监察。明代依十三道,分设监察 御史。“辑督各道”,泛指地方各省。“辑督各道”指辑录、督查地方各省,属 地方监察机构的上级部门。故 B 正确。材料表明,明朝都察院有多重职能除传统 的监察职能 外, 还要辨明冤枉、 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西汉州部刺史巡察所属郡、 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两相比较,可知二者职 权有差异,排除 A。C、D 两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可排除。 【答案】B 119. (2013?新疆乌鲁木齐二模?3)明代为皇帝掌管“诏狱” (由皇帝亲自断案的重 大刑狱)的锦衣卫,设在洪武门的内右侧,而 国家正式司法机构三法司设在较远 的皇城西北。这实质上表明( A.司法审判权力的提升 ) B.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25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C.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点】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理解能力。明朝设厂卫等特务机构, 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故选 C。 【答案】C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23. (2013?广东汕头高三期末?13)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 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C.防止诸侯割据 【考点】古代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西汉在地方制度方面实行郡国并行制。材料中“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 界” ,即禁止地方的诸侯王私自出界活动,实际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 中央集权。C 可视作直接目的,D 可视为根本目的。故 D 正确。 【答案】D 124. (2013?广东湛江一模?12)东汉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指出: “汉之初兴, 分王子弟, 委之以士民之命, 假之以杀生之权。 ” 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期( A.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行了分封制度 【考点】中央集权制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关键信息: “汉之初兴,分王子弟” , 结合所学汉初郡国并行制在汉中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采用排除法, A 与史实相反, BC 与材料不符,故选 C。 【答案】C 125. (2013?北京丰台高三期末?3)下列汉初统治者实施的政策中不属于 意在吸取 ... 秦亡教训的是( A.重农抑商 ) B.休养生息 C.分封诸侯 D.轻徭薄赋 B.实现了选贤任能 D.强化了郡县制度 ) B.加强思想控制 D.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汉代统治政策 【解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暴政,汉代吸收秦亡教训,汉初统治者休养生息、 轻徭薄赋,政治上则是郡国并行,BCD 项不符题意;重农抑商是历史封建王朝都会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26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实行的经济政策,这并不是吸取秦亡教训,A 项正确。 【答案】A 126. (2013?云南昆明一模?25) 《汉书》分析某一政策“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 弟” 。该政策的 作用是( ) B.削弱周天子权威 D.扩大诸侯王权力A.稳定西周政治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诸侯王得 分户邑,以封子弟”和所学史实通过皇权至高无上,把王国子弟再次分封以削弱 地方同姓诸侯王。故选 C。 【答案】C 127.(2013?河北保定高三期末?25)下面的史料应有两处句号,读材料判断句号 应该处于的位置是:《汉书?主父偃传》中,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 ①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②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③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④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A.②④ 【考点】推恩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推恩令的理解能力。 :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答案】A 128. (2013?河北石家庄一模?3)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 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 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 【考点】古代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 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27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解析】对京畿重地附近三郡文武长官的规定,属于古代的回避制度,其主要目的 是加强皇权的独尊和专制,防止王室成员凭借特权壮大势力,威胁皇权。D 正确。 【答案】D 129.(2013?广东梅州五华二模?20)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类似,美国1787 年宪法确立联邦制的积极之处主要表现在( A.较好地解决了中央权力的制约平衡 C.较好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 )B.较好地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D.较好地实现了权力分配问题【考点】美国的联邦制,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宋代中央集权制度是解决了中央和地方关 系问题,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权力削弱。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130. (2013?江西九江二模?27)政区是为国家行政管理需要而设置的,其划界一般 以对统治有利为原则。元朝在陕西行省、湖广行省、江西行省、江浙行省等四省 划界上体现出来的原则和特征是( ①山川形便 ②犬牙相入 ) ③横向为主 ④纵向为重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28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A.①③ 【考点】行省制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关键信息:对统治有利为原则。元朝行省的并不是以山川形便、横向为主 为原则,因为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而是以犬牙相入、纵向为重,如江西行中 书省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江西大部、湖南部分,除雷州半岛外的广东全省及 福 建小部,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 抚州、饶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丰、铅山 2 直隶州以及 48 个县、16 个县级州。 江 西行省并没有根据山川来划分,江西行省东面有武夷山脉,而从辖区范围来看,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29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体现的是纵向为重。 【答案】B 131. (2013?江苏南京二模?4)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 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 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 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解析】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 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 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 【答案】D 132. (2013?陕西宝鸡一模?27)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变,可分为:分封、 郡县、州郡、道路、行省五个时期。其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下列我国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中,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唐――道路州县 C.明――省道府县 【考点】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解析】简单识记,选择 B 项。唐代是道州县、明代是三司制、清代为省道府县, 选择 B 项。 【答案】B 133. (2013?北京顺义二模?12)下列四幅图反映了北京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 变化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B.元――省路府州县 D.清――省府县①图 3 A.①②③④②图 4 B.②①④③③图 5 C.③④②①④图 6 D.④③②①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30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解析】此题考查对于中国古代北京城市名称发展历史的理解。北京城在清代成为 京师;元朝称为大都;西周时是分封制下燕国首都称为蓟;宋朝时称为幽州。故 选 C。 【答案】C 134. (2013?湖南长沙一模?2) 《隋书?杨尚希传》记载: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 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产生上述历 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 B.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 C.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D.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 【考点】中央集权制 【解析】题干反映的历史现象:隋朝郡县众多、 “民少官多” 。注意限制词:根本原 因。A 项是题干反映的历史表面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题干反映了官僚众多的表 现,但“委任越制超编”却并未反映,B 项排除;D 项表述的也是题干所反映的历 史现象,并不是原因。民少官多之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分权及相互牵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必然会增加更多的官僚,如三省六部制, C 项正确。 【答案】C 135. (2013?河北邯郸一模?26)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 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 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 A.地方享有自治权 C.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考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行省制度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行省制度有利于 加强中央集权,而题干描述无论在中央决策和地方治理上都有一定权利。故选 C。 【答案】C 136. (2013?广东江门高三期末?12)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 B.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 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 )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31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家的君主, 是因为他们都( A.提高丞相地位 【考点】中央集权制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材料考查的是秦皇、汉武、宋祖共同治国良好对 策,采用排除法。A 汉武设置中朝、宋祖设二府三司来削弱相权,B 秦皇实行焚书 炕儒打击儒家思想,D 与史实不符,三者都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 C。 【答案】C 137. (2013?湖南永州一模?2)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 “元朝行省实际上 是封建中央 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 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 的‘中转站’ 。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考点】元代行省制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提供信息分析判断能力。 “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 集权分寄于地方”说明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故 A 说法不正确。材料显示行省有 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的权力,说明行省制下地 方权力相当大,但必须服从中央,故 B 正确。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材 料无从体现;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故 C、D 说法不正确。 【答案】C 138. (2013?广东广州高三期末?13)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 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 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 理解,正确的是( ) )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 B.重视儒家思想 C.强化中央集权 D.大力发展工商业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32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唐宋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 道和官署不同。州县政府属于地方政府,而宋代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 官署比较简陋, 说明宋代地方政府与唐代相比, 财力相对匮乏, 故 D 正确。 A中 “宋 代经济衰弱”说法不符合史实;B 说法不符合史实;C 中只涉及材料城郭、街道, 而对于官署并未涉及,故不正确。 【答案】D 139. (2013?广东揭阳高三期末?13) “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 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 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考点】 元朝行省制度 【解析】 材料反映了元世祖通过行中书省和宣慰司加强对地方及边远地方的管理, 故 B 正确,且 A 项片面。材料未提到行省有军事大权, 排除 C。材料中也无行省 辖区广阔的叙述,排除 D。 【答案】B 140. (2013?山东烟台高三期末?2)阅读下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考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体制【解析】题干反映了秦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两级制与三级制的反复的现象,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基本矛盾之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此,反映的主要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33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应是 D 项;A 项“不断得到强化”说法错误;B 项“不断提高”说法错误,C 项是 从表面上的曲解。 【答案】D 141. (2013?四川乐山一模?1)史书称乐山“山川秀发,商贾喧阗” 。 “乐山”曾名 南安县(秦朝) 、犍为郡(汉朝) 、嘉定路(元朝) ,明朝设嘉定州和沐川司,清朝 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置乐山县, “乐山”之名沿用至今。 “乐山”名称的演变不能 .. 说明( ) B.元朝嘉定路隶属四川行省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A.秦汉在乐山推行了郡县制 C.明朝废除了西南的土司制【考点】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由材料中秦朝、汉朝、元朝时期及明清时期对乐山的管辖可知 A、D 正确; B 项符合史实;由“明朝设嘉定州和沐川司”可知 C 项表述不正确,故 C 项符合题 意。 【答案】C 142. (2013?江西八校联考?26)周振鹤在《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 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中说: “??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 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 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 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 地” 。对材料反映元代行省划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主要以加强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 B.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D.使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造成南北制衡的局面 【考点】行省制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行省制是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无视历来与划界 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说明元代行省制设置的原则是犬牙相入,目 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且犬牙相入使一省之内有着不同民 族成员,也客观上有利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ABC 项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D 项 “南北制衡”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34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答案】D 143. (2013?云南二模?24)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 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 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 远意义是( )A.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 B.推动了“改土归流” 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考点】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解析】本题 A 选项错在“开始” ,B 选项改土归流早在明朝就开始了。D 选项不符 合深远意义。只有 C 正确。 【答案】C 144. (2013?广东中山高三期末?7)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 ”材料意在揭示(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考点】内阁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的内阁制度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没有使明朝 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 ,表明君主还是有实权的,而中国古代则是君主专制。 故选 A。 【答案】A 145. (2013?陕西西安一模?26)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 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机 构( ) B.能够参与中央决策 D.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C.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强化(明朝内阁制) 。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的“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 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从“票拟批答”我们可以看出它是指明内阁职责。再结 合明朝内阁制的形成相关内容就能得出答案。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35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答案】D 146. (2013?浙江杭州二模?13)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 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 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这说明两者都(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A.①② B.①③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点】 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能力。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没有实权,是君主专 制强化产物,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②错误。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没有实权, 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故④不正确。 【答案】B 147. (2013?江西九江二模?29)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 , “专制”一词出现 1800 多次、 “颛制” (颛,通“专” )75 次,用于君主的“专制”仅有几条,其余全部用 于臣民; “独断”一词则出现多于“专制” ,绝大部分用在君主身上。这说明( A.古代中国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 C.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互为消长 【考点】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专制是指君主大权独揽于一身,独断专行。题干反映“独断”的出现多于 “专制” ,而且专制大部分是用于臣民,这说明古代中国“专制”与现代的含义是 不同的,B 项正确;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存在时间长达二 千多年;C 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的变化趋势;D 项“完全相 同”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 148.(2013?河北保定高三期末?27)“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 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 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至仁宗而后,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 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从材料可以得出( ) B.内阁官员的权力呈加大趋势 B. “专制”一词古今应用语境有异 D. “独断”一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 )A.明太祖没有参照元朝的政治制度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36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C.明朝的内阁和汉唐的宰相都有决策权 【考点】明朝设内阁D.中书省和内阁均影响了皇权的加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得,明朝废丞相权 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辖,由于事务繁忙,后设内阁,但仅限顾问,仁宗后,阁 臣有了票拟之权。 【答案】B 149. (2013?福建厦门一模?13)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 “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 ”其所指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 D.明朝【考点】明朝的内阁制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有卿而无公”联系所学“公”古代指的是三公说明权力较 大,而卿是指具体办事的大臣,即无实权故明朝内阁制符合要求。故选 D。 【答案】D 150. (2013?陕西宝鸡二模?26) 《明史?钱唐传》记载:帝(朱元璋)尝览《孟子》 , 至“草芥” “寇仇”语,谓: ”非臣子所宜言。 ”议罢其配享。?? 然卒命儒臣修 《孟子节文》云。 “帝”与孟子的对立在于( A. “帝”出身农民,孟子依附权贵 孟子代表儒家 C. “帝” 主人性恶,孟子主人性善 【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解析】 本题是跨学科综合题型。 孟子曾讲过: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所以视臣如草芥的朱元璋恼火得要把孟子逐出孔庙,还要“罢其配享” 。后来,朱元 璋虽然在钱唐辈的反对下,不得不收回“罢其配享”的“圣旨”,但终于下令删去 他不喜欢的《孟子》语录共八十五条,成了《孟子节文》 (命儒臣修《孟子节文》 云) 。所以,搞懂了题意就会发现朱元璋之所以做出“罢其配享” 命儒臣修《孟 子节文》云等事情,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体现的是民贵君轻,而这些思想是不 利于开国初期的朱元璋加强皇权的。因此选 D 【答案】D 151. (2013?广东东莞高三期末?13)有人说: “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 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 D. “帝” 加强皇权,孟子宜讲民本 ) B. “帝”信用法家,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37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无完名也。 ”这里的“阁臣”是指( A.秦朝的三公 B.唐代三省长官) C.明代大学士 D.清朝军机大臣【考点】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析】从材料“无权之官” 、 “做有权之事”以及“阁臣”等信息即可判断选择 C 项。 【答案】C 152. (2013?北京西城高三期末?9)图 1 为我国古代某王朝都城内的主要中央官署 分布图,该 都城是( )A.唐长安B.元大都C.明北京D.清京师【考点】明代政治制度 【解析】从图中的“长安左门、锦衣卫、大明门”等信息即可判定,特别是锦衣卫 是明代特务机构,故 C 项正确。 【答案】C 153. (2013?福建宁德一模?2) 《明史》载: “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 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可见, 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 C.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考点】明朝的内阁的设立 【解析】依据“参预机务” “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 充当顾问。 【答案】C 154. (2013?湖南永州一模?1)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第 38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B.参与决策,传达公文 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 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 折射出( )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考点】明代内阁制【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能力。材料反映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 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内阁无实权,不 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矛盾,故、B、D 说法不正确。 【答案】C 155. (2013?山东德州高三期末?2)利玛窦( 年)在《利玛窦中国札记》 中写道: “虽然所有由大臣制定的法规必须经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 准,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 最后的决定。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 ) B.皇帝具有“批红”的权力 D.当时中国已经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A.作者深刻认识了中国内阁制度的本质 C.中国已经不是君主专制的国家 衡 【考点】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内阁【解析】由“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说明皇帝有“ ‘批红’ ”的权 力,也看出是明朝的内阁。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权 力大小来源于皇帝,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 ACD。 【答案】B 156. (201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3)内阁大学士为明清官职之一。据统计明代内 阁大学士南方共 114 人,北方共 48 人。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A.政治中心有南移的趋势 C.南方是经济和文化重心 )B.南方科举制推行力度比北方大 D.南方“官本位”意识强于北方【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度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南方文化比北方先进先进,这根本上是由于南方是当时中 国的经济重心决定的。故选 C。明太祖时定都南京,后明成祖时迁都北京,此后北 京一直是明朝的政治中心,故 A 项排除;明清的内阁大学士大多是由参加过科举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39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的,但科举制度是中央政府控制的选官制度,举国上下统一 贯彻实施,不存在南北方推行力度的差别,B 项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正确答案为 C。 【答案】C 157. (2013?湖南浏阳一中第三次月考?5)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 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 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职能基本未变 【考点】明代内阁制度 【解析】内阁并不是选官制度,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由题干中的“入内阁者皆 编、检、讲读之官”也可反映,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也可知,AB 项说法错 误;由题干“俱列六部之上”可知 C 项说法错误。D 项说法正确。 【答案】D 158. (2013?浙江杭州一模?6)某史书记载: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 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 的是( A.中书省 ) B.内阁 C.军机处 D.总理衙门 )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考点】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本题需结合所学知识,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 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递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因此,军机处 实际上成为了隐形的政府。 【答案】C 159. (2013?浙江高考三模?16)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 ,由八 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清王朝统一中 国后,皇帝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军机处等办法,最终将其 裁撤。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抑制了君权 ) B.清朝部分沿用明代的官僚制度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40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C.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处职权相当 【考点】清朝军机处D.乾隆时期皇权继续得到加强【解析】从材料可见,清朝皇帝裁撤议政王大臣会议,主要原因是它权力太大,威 胁皇权,故 A 项正确。B 项可以由“设立内阁”得出。C 项不正确,议政王大臣会 议有决策权,军机处没有。D 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乾隆时被裁撤,反映了皇 权继续得到加 强。故选 C。 【答案】C 160. (2013?四川攀枝花一模?4)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考点】君主专制的演进 【解析】图示显示的如何加强皇权,而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分散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以 A 说法错误。 【答案】A 161. (2013?北京顺义二模?13)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 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 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 居注》 。这主要反映出(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D.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A.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 C.清代君主专制制度到达了顶峰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此题考查对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理解。根据从汉朝皇帝不 允许观看《起居注》,到清朝康熙皇帝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41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注》反映出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主义不断加强,而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制度 到达了顶峰。故选 B。 【答案】B 162. (2013?湖北黄冈一模?28) “ (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 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 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 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渭之‘封柜’也” 。这说明军机 处实质上( ) B.强化了君主专制 D.扩大了统治基础A.防止了大臣专权 C.取代了内阁权力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军机处【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 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 B。 【答案】B 二、材料题 163. (2013?湖南六校联考二?41)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欧亚大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历史上,最惊人、最重要的发展是西欧从贫 穷的、 默默无闻的状态中崛起。 在从约 500 年至 1500 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 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 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 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 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 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 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一个落后的边缘地区在从一个历史时期到另一历史时期的转变中居领先地位,在 历史上并不是首次。在古代文明时期,中东在农业、冶金术、文字和都市生活方 面进行了基本改革,起了发达的文明中心的作用。正是中国、印度和欧洲这些比 较落后的边缘地区,在古典时期有创造力的革新中起了先锋作用;革新中涌现的 新事物除了包括儒教、印度教和基督教这些新宗教信仰外,还包括对冶铁术、铸 币和字母表的有效利用。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42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功百事顺” ,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 ――摘自 《全球通史》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发展中的社会与 “受到阻滞的领先”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结构 完整。 ) 【解析】历史主观论述性试题在高考时,在湖南高考评卷时,分观点、论证层次、 语言三个方面赋分。第一:观点明确并有概括性表述记2分;若只赞成、反对而并 没有概括性表述,记1分;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记0分。 材料的观点主要有:观点 1 :一个民族在先前的发展中所取得的领先成就,由于 其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阻碍了后来的进步,从而在国际性竞争中反而落后于后 来者。观点 2:落后边缘地区的民族由于受到的阻碍较少,易于吸收先进地区的文 明,反而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观点 3: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处于领先 的民族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阻碍其发展,而落后边缘地区民族反而易于接受、 吸收先进地区文明,成为领先者。 注意:①必须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可以是在开头,也可以 是作为结论。但不可以有明显错误,也不可以自相矛盾。②在明确表达自己的观 点时,必须有概括性的表述,这种概括性的表述是对赞成、反对或其他看法的进 一步说明。如“一个民族在先前的发展中所取得的领先成就,由于其在某些方面 的局限性,阻碍了后来的进步,从而在国际性竞争中反而落后于后来者”等这样 的表述即为观点明确并有概括性表述。 第二:史实准确,论证充分,且史实能充分支持观点,记 8 分。 注意:①史实应该与观点本身相对应;②史实不能出现明显错误;③每条准确史 实为 2 分,光有正确史实最高不超过 4 分;④所谓论证充分,如论证“历史的发 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处于领先的民族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阻碍其发展,而 落后边缘地区民族反而易于接受、吸收先进地区文明,成为领先者”的观点。可 以从中西两方面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即认为是论证充分。 第三: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记 2 分。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楚,记 1 分,逻辑 混乱,表述不清,记 0 分。 【答案】参考范文: 观点: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处于领先的民族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第 43 页 共 62 页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阻碍其发展,而落后边缘地区民族反而易于接受、吸收先进地区文明,成为领先 者。 论述:中世纪的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长期统一,经济 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文化教育发达,传统科技长期于领先世界,无论汉唐, 还是宋元明清时期都是世界中心之一,然而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弱, 原有的中央集权制极端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下,阻 碍了与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反观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远远落后于亚洲文明,但在宋元时期 传入中国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守纪律讲规矩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