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绝对值,求解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的相关内容,以便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数学。
  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应写成a;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平方差是:a2-b2;a与b差的平方是:(a-b)2;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n+1;
  (4)若b&0,则正数是:a2+b,负数是:-a2-b,非负数是:a2,非正数是:-a2.
  有理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an或(a-b)n=(b-a)n.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4)|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倒数是本身的数是&1;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整式的加减
  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
  整式分类为:.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今天有关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这篇初一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同步练习题X的文章,是学而思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一、填空题 1.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
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学习是否有困难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部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计算题 一、解方程. 32X+88=-X+76=196 X-(135-98)=25 4X-15=17 8125-40X=...
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学习是否有困难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部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 知能点1:市场经济、打折销售问题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
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学习是否有困难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部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 1.陶瓷是北流有名的产品,周末小明陪爸爸去陶瓷商城购买...
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学习是否有困难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部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习题 1. 甲、乙两工程队,甲单独铺设一段管道分别需18天、15天完...
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学习是否有困难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部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1.国家规定个人发表文章、出版图书所得稿费的纳税计算方...
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学习是否有困难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部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辅导 一、例题: 解方程: 3x?13x?22x?3 ?2??2105 解:去分母(方程...
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学习是否有困难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部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
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学习是否有困难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部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一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一元一次...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试题_ A卷 一、填空题 1、若2a与1?a互为相反数,则a等于2、y?1是方程2?3?m?y??2y的解,则m? 3、方程2? 4、如果3x2x?4,则x? 3?4?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那么a? (a?b)h中,...初一数学题及答案解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初一数学题及答案解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新初一解惑:初中数学该怎么应对?
从小学到初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过渡,尤其是数学方面的过渡。小编整理了新初一预习——怎么做好小学数学到初一数学的过渡?
初一《代数》教材,涉及数、式、方程和不等式,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应有的学习习惯也不尽一致。
▍内容上的衔接
1、算术数与有理数
小学数学是在算术数中研究问题的,而中学数学一开始就有有理数,因此,从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一大转折,为此,须抓住以下几点:
(1)清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引入负数的关键。
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例如,如何区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又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等等,多举一些例子,了解为了区别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数——负数。
(2)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首先,清楚地认识到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运算的掌握就简便多了。
其次,清楚有理数的分类与小学的算术数相比只是多了负整数和负分数。
(3)有理数的运算,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小学学习过的运算加上中学学习过的“符号”确定,只要特别注意符号的确定,那么有理数的运算就不成为难点了。
(-2)+(-4)
先确定符号为“-”(负号)
再把数字部分相加即可,
即(-2)+(-4)=-(2+4)=-6
2、数与代数式
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1)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在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及一些公式如速度公式v=s/t。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L=4a,S=a2等,说明由字母表示数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方便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2)加深对字母a的认识
许多同学由于对字母a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不透,经常错误地认为-a一定是负数,因此,要正确理解a的含义,知道a可能是负数,而-a不一定是负数等问题。
首先让学生弄清楚符号“-”的三种作用。①运算符号,如5-3表示5减3,2-4表示2减4;②性质符号,如-1表示负1,5+(-3)表示5加上负3;③在某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该数的相反数,如-3表示3的相反数,-(-3)表示-3的相反数,-a表示a的相反数。
然后再说明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可以是负数,亦可以是零。即包括符号和数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a,-a所包含的意义。
(3)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及列代数式的训练
a是正数表示为a>0,a是负数表示为a< 0,某数a的2倍表示为2a等 。
3、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
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而中学需用代数解法(列方程)。
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地位,设法通过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代数解法是把所求的量与已知量放在平等的地位,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而求出未知量。
另外,算术解法较强调套类型,而代数解法则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大转折。
但学生开始往往习惯于用算术解法,而对用代数解法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找相等关系。要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使的,最好用代数解法,只要找出相等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就列出了方程,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是以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为基础的。
从用字母表示数一直到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的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本章内容又是从初中代数学习的客观需要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
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初一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
初一学生往往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
例如:往往误认为2a>a,理由很简单:2个a显然大于1个a,忽视了a包含的意义,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从而造成了错误。
▍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建议
1、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最后,因为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而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故此,在初一的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顺利由小学数学过渡到中学数学。
暑假是个非常好的预习时间,希望即将成为新初一的同学们好好把握暑假做好预习工作, 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练好过渡。
本文综合整理自网络
添加阿幺学霸哥好友(QQ:)获取更多高效学习方法!
全国初中家长群:(青春期孩子、升学考试那些事,全国家长陪你一起聊!)
101教育,原101远程教育网,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享受中国最好的中小学教育。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高考数学冲刺看什么,一本押题卷就够了
教育高考数学权威预测押题卷开卖
重温经典,提升诗词文学素养,完全接轨中小学语文学习。下一个武亦姝也许就是你~
今日搜狐热点      题目:如图,DF⊥AB于点F,DE⊥AC于点E,点D是BC的中点,DE=3,DF=5,AB=6,求AC长。
楼主发言:2次 发图: | 更多
  你可以通过B点作一条垂直于AC的辅助线交AC于G点(靠,G点好邪恶),然后利用三角形中线定理,BG=2DE=6,你惊奇的发现BG=AB,即G点与A点重合,于是AEDF为一个矩形,AC=10
  前天,娃给俺出了道两人跑圈圈的数学题,俺列了4个变量,整了一个小时都没整出来的,郁闷
  @coychou 1楼
17:31:00  你可以通过B点作一条垂直于AC的辅助线交AC于G点(靠,G点好邪恶),然后利用三角形中线定理,BG=2DE=6,你惊奇的发现BG=AB,即G点与A点重合,于是AEDF为一个矩形,AC=10  -----------------------------  错了,是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ADB面积相等(底边CD=BD,高一样)所以AC=5*6/3=10.  为你这个我还把我的账号激活了,哎
  还有撒题,亮出来看看。12个球的问题我都能想出来,初一的应该不在话下
  ,。。。    
  初一没学相似形,三角形的中线。面积这个答案正确  
  AC=10 OH YEAH
  答案是10.△ACD和△ABD,CD=BD,高相同,所以△ACD与△ABD面积相同。△ABD面积等于15,所以AC=10.
  记号  
17:51:00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ADB面积相等(底边CD=BD,高一样)所以AC=5*6/3=10.  为你这个我还把我的账号激活了,哎  -----------------------------  清晰明了!谢谢!  天涯出高人!
  做错了。。。。。多写了一步。。我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等了。。。直接加就好了。,,。  
  @爱运动爱生活2013 12楼
21:03:00  做错了。。。。。多写了一步。。我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等了。。。直接加就好了。,,。  -----------------------------  你第一步就错,根本就无法得出是矩形的结论。
  这样的题也太简单了一点,我有20多年没做过几何题了,也只花了3分钟就把这道题做出来了,LZ这水平怎么辅导孩子呀,哈哈,
  @伊丽莎白174   这么简单一道题,D是BC中点,所以三角形ADC和三角形ADB面积相等,很容易知道ADB面积0.5*6*5=15
0.5*AC*3=15
所以AC=10 如果你们娃儿这道题都做不起 那确实有点不对哟 高考数学137
高数上下95+的飘过
  @coychou 1楼
17:31:00  你可以通过B点作一条垂直于AC的辅助线交AC于G点(靠,G点好邪恶),然后利用三角形中线定理,BG=2DE=6,你惊奇的发现BG=AB,即G点与A点重合,于是AEDF为一个矩形,AC=10  -----------------------------  哪整恁个复杂,因为CD=BD,所以ACD=ABD,所以AB*DF/2=DE*AC/2,所以AC=10
  @爱运动爱生活2013 6楼
18:19:00  ,。。。    -----------------------------  建议回小学去回过火。
  其实就是用一个边边角定理就搞定,这个题真没难度。
  CDB 和 DBF全等,自己算就行了  CE=5  AD=4
  利用面积相等是正解
  忘完求了,以后娃儿遇到勒些题朗个整哟
17:51:00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ADB面积相等(底边CD=BD,高一样)所以AC=5*6/3=10.  为你这个我还把我的账号激活了,哎  -----------------------------  如何证明三角形ACD和三角形ADB面积相等?
  回复第1楼(作者:@coychou 于
17:31)  你可以通过B点作一条垂直于AC的辅助线交AC于G点(靠,G点好邪恶),然后利用三角形中线定理,B……  ==========  没有说三角形abc不是直角三角形哟  
  回复第21楼(作者:@柏露 于
12:35)  利用面积相等是正解  ==========  先证明那个四边形是矩形,然后用勾股定理算才是正道  
  证明矩形简单撒,于是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撒,ab=6得出bf=3,勾股定理一下得出db=4, 于是cd=4再6平方加8平方等于好多的平方嘛???答案是10,初一的题不用想的太复杂  
  @coychou
17:31:00  你可以通过B点作一条垂直于AC的辅助线交AC于G点(靠,G点好邪恶),然后利用三角形中线定理,BG=2DE=6,你惊奇的发现BG=AB,即G点与A点重合,于是AEDF为一个矩形,AC=10  -----------------------------  @moggiejgh 17楼
12:11:00  哪整恁个复杂,因为CD=BD,所以ACD=ABD,所以AB*DF/2=DE*AC/2,所以AC=10  -----------------------------  为什么 因为CD=BD,所以ACD=ABD
我完全不懂。。。。。。。以后娃儿读书 我怕是要重新跟到学一遍数学了
  回复第26楼(作者:@cqzkw111 于
13:23)  证明矩形简单撒,于是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撒,ab=6得出bf=3,勾股定理一下得出db=4,……  ==========  计算错了,尼玛的,反正运用用勾股定理才对,最后答案是2倍根号27的平方减去6的平方差的平方根!  
  看看对头不?    
  @cqzkw111 26楼
13:23:00  证明矩形简单撒,于是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撒,ab=6得出bf=3,勾股定理一下得出db=4, 于是cd=4再6平方加8平方等于好多的平方嘛???答案是10,初一的题不用想的太复杂  -----------------------------  初一哪得撒子勾股定理哟
  回复第3楼(作者:@coychou 于
17:38)   @coychou 1楼
17:31:00   你可以通过B点作一条垂直于A…… ==========没错可以推导出来BA垂直AC。  
17:51:00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ADB面积相等(底边CD=BD,高一样)所以AC=5*6/3=10.  为你这个我还把我的账号激活了,哎  -----------------------------  这个是正解吧
  ACx3x1/2=6x5x1/2
  最快的办法是勾股定理
  6*5/3=10,ACD和ABD面积相等,所以AC=6*5/3=10啊,其实就是考你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任何一边的底和高都是可以的。初一应该不会做不来这样的题目哦  PS:高考数学150 化学150 物理142的飘过
  能证明.△ACD和△ABD有两条边相等,但不一定能证明其高相等,故面积不一定相等  能证明.ED=AF,因为DF⊥AB于点F,DE⊥AC于点E,故能证明EDFA为长方形,又故ED=AF=3,EA=DF=5  FB=AB-AF=3  利用初一的勾股定理得出△CDE≌△DBF  故CE=DF=5  CE+EA=10
  高手还是多  哈哈
  @彼此享受 37楼
15:12:00  能证明.△ACD和△ABD有两条边相等,但不一定能证明其高相等,故面积不一定相等  能证明.ED=AF,因为DF⊥AB于点F,DE⊥AC于点E,故能证明EDFA为长方形,又故ED=AF=3,EA=DF=5  FB=AB-AF=3  利用初一的勾股定理得出△CDE≌△DBF  故CE=DF=5  CE+EA=10  -----------------------------  ACD和ABD的面积肯定是相等的撒,底相等,高相等,面积为啥子不等啊,他们的高都是A点到BC的垂线
  @彼此享受
15:12:00  能证明.△ACD和△ABD有两条边相等,但不一定能证明其高相等,故面积不一定相等  能证明.ED=AF,因为DF⊥AB于点F,DE⊥AC于点E,故能证明EDFA为长方形,又故ED=AF=3,EA=DF=5  FB=AB-AF=3  利用初一的勾股定理得出△CDE≌△DBF  故CE=DF=5  CE+EA=10  -----------------------------  @我骄傲个屁 39楼
15:41:00  ACD和ABD的面积肯定是相等的撒,底相等,高相等,面积为啥子不等啊,他们的高都是A点到BC的垂线  -----------------------------  我终于搞懂了。。。。。。。。老子的数学真的是差啊
  @cqzkw111 25楼
13:17:00  回复第21楼(作者:
12:35)  利用面积相等是正解  ==========  先证明那个四边形是矩形,然后用勾股定理算才是正道  -----------------------------  你搞复杂了,利用面积相等,直接就求出来了。  三角形ADC的面积等于三角形ADB的面积。所以AC*DE=AB*DF,然后把相应的数值代入就完了。
  @cqzkw111 30楼
13:38:00  看看对头不?    -----------------------------  两个对角为90度,就能证明是矩形?
  显然是面积相等,df*ab=de*ac
  @波动的曲线 14楼
22:54:00  这样的题也太简单了一点,我有20多年没做过几何题了,也只花了3分钟就把这道题做出来了,LZ这水平怎么辅导孩子呀,哈哈,  -----------------------------  读完题目之后10秒内的问题吧?
  @coychou
17:31:00  你可以通过B点作一条垂直于AC的辅助线交AC于G点(靠,G点好邪恶),然后利用三角形中线定理,BG=2DE=6,你惊奇的发现BG=AB,即G点与A点重合,于是AEDF为一个矩形,AC=10  -----------------------------  @moggiejgh
12:11:00  哪整恁个复杂,因为CD=BD,所以ACD=ABD,所以AB*DF/2=DE*AC/2,所以AC=10  -----------------------------  @张哼哼123 27楼
13:27:00  为什么 因为CD=BD,所以ACD=ABD  -----------------------------  三角形ACD以CD为底边,那么高是什么,三角形ABD以BD为底边,那么高又是什么,你就明白了同一个高,如果还不明白,你从A点向边BC做一条垂线AG,AG为ACD和ABD共同的高
  回复第23楼,
@彼此享受  @
17:51:00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ADB面积相等(底边CD=BD,高一样)所以AC=5*6/3=10.  为你这个我还把我的账号激活了,哎  -----------------------------  如何证明三角形ACD和三角形ADB面积相等?  --------------------------  @楼
16:44:00  等底等高  -----------------------------  等底同高最准确,用的都是同一条高线
  完了,我以前学的数学搞忘完了  
  @彼此享受
15:12:00  能证明.△ACD和△ABD有两条边相等,但不一定能证明其高相等,故面积不一定相等  能证明.ED=AF,因为DF⊥AB于点F,DE⊥AC于点E,故能证明EDFA为长方形,又故ED=AF=3,EA=DF=5  FB=AB-AF=3  利用初一的勾股定理得出△CDE≌△DBF  故CE=DF=5  CE+EA=10  -----------------------------  @我骄傲个屁 39楼
15:41:00  ACD和ABD的面积肯定是相等的撒,底相等,高相等,面积为啥子不等啊,他们的高都是A点到BC的垂线  -----------------------------  如何证明AD为BC的垂线
  我读初中的时候认为代数几何好简单啊,现在把那些公理定理的忘得一干二净,做不出来了
  都是些高手啊
  几何几何,叉叉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
  顶楼上,我们读书那阵一样的 说法哈  =============================  勾股定理 我晓得,装聪明。。。勾三股四玄五
  回复第42楼(作者:@向背向 于
16:28)  @cqzkw111 30楼
13:38:00  看看对头不?  ……  ==========  定理勒些不晓得了,但是两个对角都是90度邻边不相等,不是矩形还能是撒子?成绩不好,可能我是估计主观想法  
  面积正确,说啥全等相似的通通错误
  好像是一中的练习题
  唉,完全忘记了,以后怎么教育下一代哟,找个高学历的老婆结婚算了  
  4楼的解法是正解
  4楼的做法是最好的,我们叫做等面积法
  @cqzkw111 30楼
13:38:00  看看对头不?    -----------------------------  
  @cqzkw111 54楼
23:19:00  回复第42楼(作者:
16:28)  @cqzkw111
13:38:00  看看对头不?  ……  ==========  定理勒些不晓得了,但是两个对角都是90度邻边不相等,不是矩形还能是撒子?成绩不好,可能我是估计主观想法  -----------------------------  只能证明另外两个角和为180,不能说明都是直角。哎.......
  4楼非常正确且简单快捷。
  这么简单的题目。中学的面积相等法,居然很多人不会,还讨论的兴高采烈。  看来天涯现在网友的水平堪忧!  
  回复第6楼,@爱运动爱生活2013  ,。。。     --------------------------  看不懂??  
  简单的说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然后X*3=5*6  X=10,还以为是逆天的题也
  这种情况我只能说国人去问你妈,老子做不来  
  @彼此享受
15:12:00  能证明.△ACD和△ABD有两条边相等,但不一定能证明其高相等,故面积不一定相等  能证明.ED=AF,因为DF⊥AB于点F,DE⊥AC于点E,故能证明EDFA为长方形,又故ED=AF=3,EA=DF=5  FB=AB-AF=3  利用初一的勾股定理得出△CDE≌△DBF  故CE=DF=5  CE+EA=10  -----------------------------  @我骄傲个屁
15:41:00  ACD和ABD的面积肯定是相等的撒,底相等,高相等,面积为啥子不等啊,他们的高都是A点到BC的垂线  -----------------------------  @彼此享受 49楼
17:54:00  如何证明AD为BC的垂线  -----------------------------  为何要证明AD是BC的垂线?你可以假想一条A点到BC的垂线AZ,又叫做辅助线
  @彼此享受
15:12:00  能证明.△ACD和△ABD有两条边相等,但不一定能证明其高相等,故面积不一定相等  能证明.ED=AF,因为DF⊥AB于点F,DE⊥AC于点E,故能证明EDFA为长方形,又故ED=AF=3,EA=DF=5  FB=AB-AF=3  利用初一的勾股定理得出△CDE≌△DBF  故CE=DF=5  CE+EA=10  -----------------------------  @我骄傲个屁
15:41:00  ACD和ABD的面积肯定是相等的撒,底相等,高相等,面积为啥子不等啊,他们的高都是A点到BC的垂线  -----------------------------  @彼此享受
17:54:00  如何证明AD为BC的垂线  -----------------------------  @我骄傲个屁 69楼
09:29:00  为何要证明AD是BC的垂线?你可以假想一条A点到BC的垂线AZ,又叫做辅助线  -----------------------------  我的观念是没把这题当填空题
  @彼此享受
15:12:00  能证明.△ACD和△ABD有两条边相等,但不一定能证明其高相等,故面积不一定相等  能证明.ED=AF,因为DF⊥AB于点F,DE⊥AC于点E,故能证明EDFA为长方形,又故ED=AF=3,EA=DF=5  FB=AB-AF=3  利用初一的勾股定理得出△CDE≌△DBF  故CE=DF=5  CE+EA=10  -----------------------------  @我骄傲个屁
15:41:00  ACD和ABD的面积肯定是相等的撒,底相等,高相等,面积为啥子不等啊,他们的高都是A点到BC的垂线  -----------------------------  @彼此享受
17:54:00  如何证明AD为BC的垂线  -----------------------------  @我骄傲个屁
09:29:00  为何要证明AD是BC的垂线?你可以假想一条A点到BC的垂线AZ,又叫做辅助线  -----------------------------  @彼此享受 71楼
11:26:00  我的观念是没把这题当填空题  -----------------------------  AD不是BC的垂线
  回复第23楼,
@彼此享受  @
17:51:00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ADB面积相等(底边CD=BD,高一样)所以AC=5*6/3=10.  为你这个我还把我的账号激活了,哎  -----------------------------  如何证明三角形ACD和三角形ADB面积相等?  --------------------------  @楼
16:44:00  等底等高  -----------------------------  错了
  中点,高相等,面积等,0.5x5x6=0.5x3X  直接就是10了
  @笑傲浴血 2楼
17:35:00  前天,娃给俺出了道两人跑圈圈的数学题,俺列了4个变量,整了一个小时都没整出来的,郁闷  -----------------------------  回学校回锅,呵呵
  @爱运动爱生活2013 6楼
18:19:00  ,。。。    -----------------------------  在校生?还是 老师?
  口算的,等于10。
17:51:00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ADB面积相等(底边CD=BD,高一样)所以AC=5*6/3=10.  为你这个我还把我的账号激活了,哎  -----------------------------  这个才是最正硧的解法。一年级只能这样解。  再说这个解法好牛逼的。算都不用算都出来了!!!!
  严谨答案有三个:  1.当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ac边长度为10,解法很简单。  2.当角bac为顿角时,边ac小于10  3.当角bac为锐角时,边ac大于10  所以,肯定的说ac等于10的说法说错误的  
  这题楼上很多人给出了复杂的解法,事实上就是一个面积相等原理,还有人没搞懂中线所分三角形的两部份面积为何相等,那是由于大伙都丢得太久了。。实际上,楼主只要你娃儿上课稍微认真听一下,很快就会面积相等而解出此题。。因为老师在教初中生关于三角形中线的时候,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会很简单的教学生证明中线两边面积相等的结论。。有了这个结论在很多题型中可以直接使用。。楼主,如果你小孩不会用两面积相等的简单结论来解出此题。。只有两个原因:1,你小孩实在太笨 2、老师在讲到三角形中线的一些特质时根本没听。
  严谨答案有三个:  1.当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ac边长度为10,解法很简单。  2.当角bac为顿角时,边ac小于10  3.当角bac为锐角时,边ac大于10  所以,肯定的说ac等于10的说法说错误的  也就是说,如果这是初一试题,出题人明显不负责,漏了一个关键条件,导致该题答案为无穷多个。  
  @cqzkw111 25楼
13:17:00  回复第21楼(作者:
12:35)  利用面积相等是正解  ==========  先证明那个四边形是矩形,然后用勾股定理算才是正道  --------------------------  乱来
  面积是正解  
  D为中点,AD分出的左右两△面积相等,∴3x=5X6,x=10。
  呵呵,好多黄哥黄姐。
  回复第82楼(作者:@QQ 于
09:54)  严谨答案有三个:  1.当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ac边长度为10,解法很简单。  2.当……  ==========  正解  
  题目没看懂,解题还是没看懂,看来这辈子都与理工犯冲,注定文科玩到底了。
  作者: 时间: 17:51:00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ADB面积相等(底边CD=BD,高一样)所以AC=5*6/3=10.  为你这个我还把我的账号激活了,哎  ----------------------------------------------  正解,清晰明了,高!
  完全看不懂。。。。。。。。。。。  数学白痴。。。。。
  @清聊4 38楼
15:20:00  高手还是多  哈哈  -----------------------------  高手多,这个算撒子高手
你往重点高中一甩 人人都会。
好歹天涯还是成人多撒。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一数学讲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