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犯我中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诛这句话出自哪里

聊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出处
这段时间,电影《战狼2》火了,从不断出现在朋友圈到不断刷新国内电影票房纪录,如今已经超越星爷的《美人鱼》,坐上了目前中国电影史上票房的铁王座。
片中,主角冷锋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仅让人听的热血沸腾,更深深触动了咱们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就来聊一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出处。
这句话的原文引自汉代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中,全句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释义就是“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消灭他们。”。
陈汤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大汉好战,而是因为当时的边患匈奴郅支单于执意挑起冲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前49年,汉元帝即位,以道家无为思想指导下的文景之治给国家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大好江山社稷一片安详,刘家祖辈们已经差不多把能打的仗全都打完,边疆稳定,四海升平,卫青、霍去病等将星璀璨、驰骋沙场的时代逐渐远去。
可时隔数年,就在这片祥和中,平地响起一声惊雷:朝廷派到西域的使臣被匈奴郅支单于给杀了!
两国相争、尚且不斩来使,而郅支单于口口声声准备归汉,竟然出尔反尔、杀了大汉使臣,这是典型的外交挑衅外加赤裸裸的敌意行为!
一时间,朝野上下群情激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匈奴这边呢,郅支单于杀完人后冷静下来一琢磨,也后悔了,害怕大汉报复,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
往哪走?越远越好!
公元前44年,郅支单于长途跋涉带领北匈奴来到康居东部居住,远离汉境数千里。
一代名将陈汤,就在此时登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平民出身,祖上毫无功荫可袭,所以凡事亲历亲为,靠着勤奋和勇气在军界努力打拼。直到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他终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
这个二人组掌握着大汉王朝在西域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也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大汉驻西域军区司令员和政委。
面对郅支单于杀完汉使逃跑后远离汉境的情况,甘司令和陈政委都倍感责任重大,郅支跑的远远的,虽然一时间边境再无烽火之忧,但从汉宣帝以来就确立的西域秩序开始面临挑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众多的西域诸国,都因为这事把眼睛瞄向汉朝,毕竟你当这么多年大哥,现在有人出手挑战你底线,大哥你看着办吧!
如果放任不管,大汉王朝多年来在西域用铁血刀兵辛苦打造出来的威望,恐怕就要鸡飞蛋打,因此,司令和政委同志暗暗定下决心: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36年冬,在郅支单于杀害汉使、远离边境八年后,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统率四万大军征讨,一举格杀郅支单于,并生俘一百四十五人,投降者一千多人,斩获颇丰、全胜凯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后,政委陈汤给汉元帝写了一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而疏奏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如今,汉王朝已成为历史,但这句话和这段壮志雄心的历史却让人时时读起依旧荡气回肠,也成了千百年来每一位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熊熊燃烧的斗志。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多讲大道理不常灌鸡汤,这里是一个小道士和他所倡导的修道生活。
不多讲大道理不常灌鸡汤,这里是一个小道士和他所倡导的修道生活。
今日搜狐热点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求一个电影名有一句台词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永遠記得你2af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战狼,吴京主演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帖子主题:梁宏达:战狼2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到底是对是错?
共&0&个阅读者&
军号:9733555 工分:1259716
/ 排名:202
本区职务:值班编辑
左箭头-小图标
梁宏达:战狼2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到底是对是错?
其实这句话在《战狼1》里吴京就已经提了,这话是有典故的,它的原文叫“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什么意思呢?直译过来就是告诉那些侵犯强大汉王朝的敌人,你们不管跑多远,我们都把你诛杀掉!你跑不了。这话谁说的?是西汉时期,西北边防的副司令员,名字叫陈汤。这是他给当时皇帝汉元帝奏章里说的一句话。而且陈汤当时也确实创造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纪录,向西北方向追击匈奴,一直打到了现在哈萨克斯坦的国境之内。而且把当时北匈奴的第一个单于,郅支单于,给诛杀了。这个高度在当时来看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个军事成就。可是很多朋友会觉得纳闷说,你看他这个事做得很大,他这句口号也说得鼓舞人心,千载之下犹有余音,振聋发聩,可你发现陈汤在中国历史上,翻开历史书你会看到,这些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卫青,霍去病等等,好像没怎么写这陈汤。这是为什么?我就要说说这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它真正的来历是什么?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充满着铿锵有力的爱国豪情,这里边其实有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原因。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匈奴在中国的西北方和正北方,已经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势力,而且不断地骚扰汉民族,在大秦时期曾经派一些猛将跟匈奴打仗,包括筑长城,它的防守意义非常明显,所以我们看古文里写到,最后跟匈奴打,初步获得胜利,叫“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匈奴呢?在游牧民族里边是非常剽悍的,所以在秦王朝灭亡了之后的相当长时间,经常袭击汉族,汉民族也没有办法,当时大汉王朝从刘邦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刘彻,不断采用和亲的屈辱政策,来换取北方边境的安全。那么到汉武帝时期呢?汉武帝不甘心这个局面再持续下去,而这时候大汉王朝的骑兵训练系统已经非常完善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开始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汉王朝的这些将军,开始跟匈奴打了几场硬仗。那时候是匈奴比较强大的时候,所以仗打得很艰苦,汉王朝也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结果阻止了匈奴南下,同时也使匈奴内部产生了分裂。在汉武帝时期,经过多次的军事打击,匈奴内部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跟汉王朝比较亲近,愿意和好;北匈奴却继续跟汉王朝进行对抗,所以当时西汉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其实也是匈奴内部分裂,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当时南匈奴和汉王朝好,北匈奴继续对抗,北匈奴的第一个单于叫致支单于,致支单于当时所统治的地区,包括漠北的蒙古高原一带,以及中亚广袤的大沙漠大草原,当时他们在向哈萨克斯坦向中亚地区进军过程当中,就把周边的一些小国,少数民族国家,都给打怕了。这些小国结果都归附他们了,那么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汉元帝时期,汉元帝时期西北边防正式的长官就是正职,被称为校尉,副职呢就是副校尉。陈汤就是当时的副校尉,就是西北边防军的副司令员,司令员这个校尉叫甘延寿,这两个人一起驻守边防。这个甘延寿是一个不太惹事的人,我把自己的边疆守好就完了。但陈汤不是,陈汤是个特别想立功的人,这个人很有野心,史书里边明确记载,陈汤这人准确来说是有很多毛病的,一个骁勇之辈,比较善战而且比较敢冒险,胆还大,但他毛病是什么呢?独断专行,胆大妄为,而且格外贪财。陈汤有点看不上到西北边疆地区担任副司令员,他就对自己的一把手甘延寿说你胆小怕事, 不敢出击,他当时就想个办法,说,领导我告你,现在致支单于跑到了中亚这一带,我认为咱们可以主动打他,因为敌人就在那儿,你不打他,他就有可能来打你,你让他在那儿立稳脚跟,咱反而不好打了。而且我认为匈奴没什么难打的,这些人擅长攻不擅长守,你要主动打他,他守不住,为什么?他们建造城池的能力不如汉民族,也没有那些土方法的技术,而且守城技术也不行,咱趁他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打他,完全可以获胜。甘延寿说这能行吗?咱们的兵力才多少?陈汤说不要紧,咱可以调动周围屯田的汉族士兵,还可以调动咱们盟国那些士兵,甘延寿说你搁什么调动啊?咱们调动自己军队这几万人,你那些军队得圣旨下来才能调动啊?结果陈汤说咱可以假传圣旨啊!这可把甘延寿都吓死了--你这是欺君之罪!得杀头!陈汤呸了一嘴,说你个胆小鬼,跟着你也没出息。你不干我干!甘延寿也是个软蛋,陈汤一下决心,甘延寿也没办法。所以陈汤就干了件特别冒险的事儿,他假传汉元帝的圣旨,把周围屯田的士兵和其它少数民族部属国的士兵都给调动起来了,然后连夜急行军,往西域进发去打致支单于。果然,致支单于这个部落没想到汉军会突然打来,因为在那之前致支单于还挺狂,把这汉朝派来的使者呀,关的关,杀的杀,要不怎么叫---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呢?他确实冒犯了汉王朝。陈汤突然打来,这致支单于就赶紧守城,但由于准备不足,最后整个城被攻陷了,致支单于和他的好多老婆在这个战乱当中都被打死了,致支单于首级都给割下来了,这在当时算立了大功,而且威震西域。西域那些小国一看,这卫青,霍去病死了之后,汉王朝还这么厉害!所以呢都向汉王朝递顺表,意思我愿意成为你属国,年年来贡,岁岁来朝,结果在西域汉王朝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了。那么这个时候,陈汤和甘延寿两个人,沾沾自喜,觉得立了功了,班师回朝。半道的时候迎来了汉元帝的使臣,说给论功行赏吗?不是。是来查他们来了。汉元帝的使臣说第一,你假传圣旨,这个事是欺君之罪。第二,都说你们私藏致支单于掠来的那些金银财宝,你没上交国库。这俩事儿全有。这一查果然陈汤行李里头,有好多金银财宝,因为这个家伙非常贪财。结果把他们带回到汉王朝的首都,现在的西安进行审问,这时候朝廷里的一些御史言官开始上表,说皇帝这个事儿你可不能放过他,他是打西域立了功,获胜了,可你想之前他假传圣旨,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是这有所不受也是他带自己的部队,他假传你圣旨,来招那些屯田的士兵,和其它部落的士兵,如果他不用来打致支单于,他用来造反呢?这不坏了吗?这个口子要开了,今后国将不国呀!汉元帝也觉得有道理,就在这个危急时候,本来是要处分他们的,这时候陈汤和甘延寿,以陈汤为主撰写了一个奏章,这个奏章什么意思?说天底下只能有一个王朝,那就是我们大汉王朝,天空中只能有一个太阳,世界上只能有一个圣明的君主,就是汉元帝皇上您。为了能够让你万寿无疆,威震天下,现在有人不服,谁? 致支单于。他在那儿杀咱的使者,经常侵扰咱们的商路,抢咱们的钱财,而且非常残暴,当地老百姓也不满,敢怒不敢言,那我们代表天威,代表皇上去收拾他们!最后把他拿下了,是扬我们大汉之国威,而且我们把致支单于的脑袋割下来,这脑袋应当放到长安城各国使臣的使馆区那儿,让大伙都明白---你敢冒犯我们强大的汉王朝?不管多远我都能把你宰了!这段话叫--“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原文。所以原文“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明”就是让你明白,这是个使动用法,让你们这些蛮夷知道知道,有敢冒犯我们强大汉王朝,多老远都给你弄死。这个奏章写得高明之极,文章一开篇,就狠拍汉元帝的马屁。就咱大汉王朝怎么怎么的,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高度,意思我干这个事,不是我贪功冒进,不是我想弄俩钱花,不是我想立功,我是为了皇上你想啊!你再这么一干,你看这个西域各国,不都得服咱们吗?先给汉元帝扣上个大高帽,然后再说明自己行为的合法性,我都是为了你,结果我告你,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客观上起到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这一篇文章,把汉元帝这马屁拍得非常舒服!结果力排众议,你们谁也别说了,人家起码客观上立大功了。就这么的,直接给陈汤和甘延寿俩人封了侯,加了官,进了爵。也就是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在危急情况下,陈汤自我开脱的。陈汤是在给自己寻找战争合法性理由的一篇说辞。它并不是带有战略色彩明确的口号。就我们向所有各个国家宣讲,你敢冒犯我,我饶不了你!并不是一句宣传口号,而是事后他通过总结结论,反过来为了说服皇帝,不要处分自己的一通说辞,所以这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由来和初衷!那有人说,你别光看这个,客观上你别说真有效,因为这一仗打了之后西域很长时间比较安定,都不敢冒犯汉朝了。原来虽然卫青霍去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匈奴,尤其北匈奴贼心不死,包括肯跟汉朝和解的南匈奴,里边也有不同的意见。而对待南匈奴的方式?汉元帝时期虽然是在西北边防驻守重兵,但另外和亲政策从来没消停。咱都知道汉元帝时期有个著名的和亲事件--昭君出塞。就是在这个杀败致支单于之后发生的。但王昭君是最后一个送去和亲的,前后送过八个公主,当然王昭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这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当时的南匈奴也在观望,我跟你汉朝离得近,我不想跟你打仗,是想和好,可你到底有多大实力?一看你把这北匈奴杀成这个样子,南匈奴也害怕,所以从“昭君出塞”之后,接下来就没有和亲这回事了。所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在战场上打下来的结果要比谈判桌谈下来的东西,可靠得多。咱们很多朋友看《康熙王朝》电视剧,里边收复台湾的时候,康熙定了一个战略也说过这句话,历史上讲,汉元帝有点昏庸,但他执政的时期却是汉族和匈奴之间最为和平的,前后持续了大概有六十年,一甲子的时间,这也是“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的结果,武力上有陈汤为代表的这么一场大战,其它的和平政策上有“昭君出塞”这样流传千古的佳话,所以当时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对大汉来说整体是比较服气的。这一战虽然是陈汤一次未经过上头允许的,个人冒险主义的突发战争,但客观上给大汉王朝的和平发展打出了一个几千里的纵深。这有很强的战略意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我想说明的是有两点,第一,当时的这个情况,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具体分析,这一仗不是必须打的。它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一个突发事件。不像卫青霍去病那种国家战略上的战争。陈汤说到的虽远必诛它不是国家战略,是个人当时的一次偶然行为。第二,这一仗打的过程,应该是一次突袭,很成功,那么事后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事后的总结,不是事先的口号和警示,也就是说这是把事儿干了,把人都灭了再说的一句话,而不是事儿没干之前就说了的话。所以我写了这么多,就是想要从这两个角度去琢磨琢磨这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意义,是不是你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呢?赞赏2人赞赏过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梁宏达:战狼2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到底是对是错?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梁宏达:战狼2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到底是对是错?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梁宏达:“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背后是什么典故?
我的图书馆
梁宏达:“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背后是什么典故?
虽远必诛这句话的由来 来自大唐雷音寺
00:00 08:58
《战狼2》带火了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但你知道这句话从哪儿来的吗?这背后的真相倒底是怎样的呢?老梁告诉你。■&首席裁音师&| 梁宏达最近《战狼2》票房火到这个程度,它带火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呢?叫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其实这句话不是《战狼2》里边最先用的,在《战狼》第一部里边吴京就已经反复提这句话了。&那么这句话伴随着《战狼2》的票房现在火遍大江南北,很多中华儿女听到这句话血脉喷张、热血沸腾。&仿佛我们已经回到了那个汉唐盛世,回到了那种纵览四海、俯视天下的汉唐气象。作为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一听到这句话都为我们大国之崛起感到骄傲。&那么这句话是吴京发明的吗?不是。&这句话是有典故有来历的,它的原文叫“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那些侵犯强大的汉王朝的那些敌人,你们不管跑多远,我们都把你诛杀。&这话谁说的呢?是西汉时期西北边防的副司令员,他的名字叫陈汤。这是他给当时皇帝汉元帝奏章里面说的一句话。&(想知道陈汤是在什么情况下给皇上说的这一句话吗?点击视频即可了解详情。今天是上集,还有更精彩的下集,我们明天放出,很过瘾。)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犯我中华虽远必诛字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