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里巴巴比百度更像硅谷第一季 百度云

但斌的BLOG
字号:大 中 小
为什么阿里巴巴比百度腾讯更受美国人待见?
NEWSSUMMARY
1)只讲美国人能理解且兴奋的商业故事,不讲他们难理解的复杂中国互联网;
2)用阿里巴巴的成长历程满足美国人“中国经济增长”的片面想象;
3)用“美国梦”语感和逻辑包装“中国梦”。
阿里巴巴上市之后的第二个交易日,收盘价下跌至89.89美元,情况不好不坏。
但正如同我的同事肖旭在昨天的文章里写的,阿里巴巴搅动了整个纽约。而接下来西海岸的硅谷,马上也会遭遇到阿里巴巴的“后IPO冲击”――作为一家真正有国际化影响力的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在硅谷用金钱和背后的“中国资源”与沙丘路的硅谷顶级风险投资机构争抢,甚至与Google、苹果和Facebook们竞购那些硅谷的新锐初创公司,已势不可免。
美国的资本市场对阿里巴巴的慷慨,其夸张程度多少有点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上市第一天阿里巴巴的市值几乎相当于腾讯和百度两家公司市值的总和,有点让中国国内的互联网从业者和观察人士大跌眼镜。中国和美国的投资者对阿里巴巴的看法太不同了:在美国投资者看来,阿里巴巴是最闪耀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他们相信阿里巴巴的魔力与未来的增长,愿意buy
in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愿景和长远布局,甚至不再介意3年前“支付宝”
VIE事件造成的阴影和不信任感。而在中国的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看来,阿里巴巴前途莫测,其传统电子商务业务的创新和增长已接近瓶颈,新的玩家虎视眈眈,垂直电商对阿里巴巴挑战甚巨,而有关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的业务也在遭遇腾讯旗下微信的强势挑战,而物流、云计算、新媒体、广告、视频娱乐、移动应用分发渠道和社交等新产品的创新和成功概率,阿里巴巴似乎更比不上腾讯和一些新锐的明星创业公司……总之,大部分美国人觉得阿里巴巴是典型的“中国好故事”,而不少中国人觉得,阿里巴巴太会讲故事了,背后问题一堆呢。
阿里巴巴究竟是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好公司,有待时日证明。但有一点至少很多人都感兴趣:国内通常都把“BAT”并列称之,认为三者的业务互相咬合、胶着不下,同时主宰和制衡着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生态秩序――在BAT投资并购的竞逐益发激烈的今天,所有的其它玩家似乎都成了“变量”,而只有BAT是“常量”;但为什么美国资本市场却心甘情愿给阿里巴巴一个比腾讯和百度都明显高出很多的价值认可?为什么过去一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普遍相信的脉络是腾讯在进攻,阿里巴巴在防守,而腾讯通常更胜一筹,但美国人对此视而不见?阿里巴巴对美国人的魔力在哪儿?
弄清这个问题,对那些想在美国VC和资本交易市场面前讲好故事的、有雄心的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来说,还真的挺重要的。
Tip 1:只讲美国人能理解且为之兴奋的商业故事,规避那些美国人不理解、不感兴趣的故事和自己的短板
硅谷这边有VC对我说过,其实在美国的投资者和整个互联网圈子看来,他们现在最感兴趣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只有两家:阿里巴巴和小米。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两家公司真正会和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和资本市场真正发生关系――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在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有绝对压倒的市场占有率,对海外公司在中国的商业运作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也大力拓展海外电子商务触角,与eBay甚至亚马逊产生直接竞争。而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增长速度、玩法及其背后的生态体系,在全球范围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尤其在新兴市场,与苹果和Google都可能产生直接的竞争。
这是美国人对阿里巴巴和小米感兴趣的原因:与美国和全球市场的高度相关性,以及其业务模式中有他们最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部分。请注意,美国资本市场对阿里巴巴和小米的兴趣和认知是有选择性的:他们更愿意将阿里巴巴定义成一家立足中国的全球性电子商务平台,是亚马逊、eBay和PayPal的综合体,是一家举足轻重的消费类互联网公司;而对阿里云OS与Google的冲突、对来往挑战微信的仓皇败绩、微信支付对支付宝跃跃欲试的挑战,甚至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背后的腾讯和阿里巴巴的较量角力,大部分的美国投资者和创业者几乎都不知道,也不感兴趣,这离他们的世界太远了。对小米也是一样,美国人感兴趣的是小米手机的设计、制造、电商和全球化扩张和影响力,对MIUI的兴趣次之,而对小米平板、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及其背后的所谓“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美国人就很少讨论,就跟不存在似的。
你是什么固然重要,但你在别人眼里是什么,往往决定了别人对你的兴趣和价值。相比之下,腾讯和百度在这方面就缺乏美国人真正感兴趣的“故事元素”:尽管腾讯是一家多么强悍的公司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清楚,但对美国人来说,1000个美国人心中有1000个腾讯:模仿MSN和ICQ的中国公司、最大的中国游戏公司、类似Facebook、似乎还做电商和门户……直到微信的崛起,美国的资本市场和互联网从业者才对腾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人们对微信的基本认识仍停留在“类似WhatsApp,比WhatsApp用户还多,不过因为在中国”的层面。中国互联网业界围绕微信支付、微信公众号、微信服务号、微信企业号和微信硬件接入平台的“周期性骚动”,美国人不懂,不理解,也没兴趣。再看百度,这么多年,百度在美国资本市场和互联网从业者心目中的印象始终没超越过“Google在中国的copycat”
这个层面――尽管每一个理性的中国互联网从业者都知道百度并不是这么简单,其成功也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阻挡了Google的进入,但跟美国人讲这些道理,需要花的时间很长,口水很多。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的故事被美国投资者“简化”成了一个最容易理解的模板:一家成立于15年前,同时在2B和2C两个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与全球市场关联紧密,地位与亚马逊和eBay相当,甚至因为人口红利更胜一筹。而到了IPO的阶段,在当下已经被证明的成功比未来的前景显得更重要。至于阿里云、高德地图、微信支付的挑战和垂直电商在中国的兴起这些变量,美国人还看不到这么远。
Tip 2:用阿里巴巴的商业故事满足美国人对“中国故事”的想象和预期
我的同事肖旭在纽交所现场报道的文章中也写道:纽交所里的研究员和分析师无一不表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他们对阿里巴巴最大的信心来源。它背后的“中国故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代表了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和潜力巨大的市场环境。
而阿里巴巴自己也招股书公开承认:它正在从中国消费者正在崛起的购买力当中获利。在把阿里巴巴的商业故事和“中国故事”结合在一起的问题上,阿里巴巴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发挥到了极致。
尽管在中国,我们深切地理解“中国故事”并非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新兴的中产阶层和日益增长的消费力那么简单,它还包括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水平的典型差异、消费资源分配的不均、拥有最强消费能力的群体的海外移民,不同代际的人群的消费变迁,甚至“90后”群体消费心理和习惯的跃迁等等……这些元素催生了不同小众、垂直类电子商务平台、社会化电商的崛起,也为诸多新兴公司甚至直接掌握了90后互联网入口和命门的腾讯这样的公司提供了反制阿里巴巴和淘宝的机会……但还是那句话,这么“复杂的中国”对美国投资人来说还真的是太复杂了。他们更愿意理解一个更抽象和直观的中国经济图景: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从第二大经济体向第一大经济体迈进,市场化改革的提速,日益提升的消费能力……
如果讲具体的细分的复杂的中国市场经济和不同区域、族群的消费能力,你很容易看到阿里巴巴面临的挑战和短板。但这些事是美国人无法真正深入体认和了解的,而阿里巴巴的故事正是抓住了这样的一个心理预期:这家公司的创建、成长和壮大,与中国在全球跃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和消费需求的急剧提升的进程完全吻合且密切相关。这里最有趣的地方是:如果你跟美国人认真地讲一个复杂的中国市场、中国式增长和中国复杂的消费群体,那么美丽说、唯品会、聚美优品和口袋购物这样的玩家可能都更占优势,但这个故事太难讲,沟通成本太高。反而是阿里巴巴的商业故事,与中国经济增长图景的“宏大叙事”结合在一起,最容易击中美国人对中国的简单想象。
不过也是,又有哪种业务模式能像电子商务这样,如此直接地折射一个国家和区域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的升级呢?
相比之下,百度和腾讯也缺乏这种必然的想象和基础。有一点无论如何都难回避的是:当美国资本市场审视一家“中国公司”的时候,会本能地把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与想象加在上面。相比之下,无论是百度的广告模型、轻应用、直达号和面向未来的新技术研发,还是腾讯和微信背后“连接一切人与服务”的愿景,都不足以满足美国投资人对“中国是什么样”的想象和预期。在这点上,阿里巴巴的故事确实更“中国梦”一点。
Tip 3: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故事其实不是“中国梦”,而是“美国梦”
最后一点还是那句话:创始人是什么样,公司就是什么样。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跟美国人最像的一点就是:他太会讲故事了。而且,他的英文也很棒。
“讲故事”几乎是美国人在世界上立足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优势――从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全球传播,到美国顶级科技和互联网巨擘核心价值观的全球辐射,无不证明了这一点。某种程度上,“讲故事”是美国梦的重要筹码之一。
相比之下,欧洲特别是亚洲的政府、公司和政治领袖、企业领袖们,讲故事和传递核心价值的能力普遍居于弱势。在这方面,至少在中国的科技和互联网界,马云是个例外――在一个人人会讲故事的国度和生态系统里,你愿意认真地去听和消化每一个人和公司不同的故事及其背后的核心价值。而在一个大家都不那么推崇讲故事的国度和生态系统里,你讲故事,别人就会觉得你是忽悠――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投资者和中国互联网界的一些人士对马云的态度和判断截然不同的原因。更何况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故事并不是标准的“中国梦”故事,而是“美国梦”故事。
在我来看,马云打动美国人的两个点分别基于阿里巴巴和他个人: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和“阿甘正传”。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显然会打动美国人,其杀伤力不逊于Google“整个世界上所有信息”与Facebook“连接整个世界”的愿景。美国人对从各个角度“改变世界”的热衷程度超过这个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更何况确实至少一部分美国人正在从阿里巴巴提供的服务和愿景中受益。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人听起来可能太过浮夸和言不由衷。可你仔细看看所有美国政治领袖和企业领袖提供的那些愿景,又有几个口气是比这个小的?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可能招致一些人的反感,但美国人喜欢就够了。
再反观腾讯和百度,都没有这样一句直指美国人人心的话作为自己的门面:“世界上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与美国人没什么关系,而腾讯最近频繁提及的“连接人与一切服务”多少有点拾Facebook牙慧的感觉。
再说马云的“阿甘正传”。上市当日,在接受CNBC的电视采访时,马云被问到谁是他的英雄和榜样,他没有丝毫犹豫的回答:Forrest
Gump,即《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他说这个电影看过10遍,每次挫折时就看这部电影,非常喜欢阿甘。在场的几位老美惊讶不已,立即被马云的“人格魅力”征服。其中一个人评论道:“马云是一个美国式的成功故事,但竟然发生在中国了”。
这应该是马云已经烂熟于胸的台词和桥段――事实上,在国内的各种演讲和不同场合,他也多次提到阿甘的故事。但显然,作为“美国梦”的象征作品,提及《阿甘正传》,以及在路演时用类似的故事和桥段――诸如”1999年来美国融资被30家VC拒绝,所以这次要多拿一点”的美国式幽默,以及“不是香港错失了阿里巴巴,而是阿里巴巴错失了香港”的美国式大度修辞,都是加分项。这些小的技巧,有的时候在资本意志的面前,未必真的是小事。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class="SG_icon SG_icon214"
width="20" height="16" title="赠金笔" align="absmiddle">赠金笔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股票/基金&
为什么阿里巴巴比百度腾讯更受美国人待见
  NEWSSUMMARY
  1)只讲人能理解且兴奋的商业故事,不讲他们难理解的复杂中国互联网;
  2)用阿里巴巴的成长历程满足美国人“中国经济增长”的片面想象;
  3)用“美国梦”语感和逻辑包装“中国梦”。
  阿里巴巴上市之后的第二个交易日,收盘价下跌至89.89美元,情况不好不坏。
  但正如同我的同事肖旭在昨天的文章里写的,阿里巴巴搅动了整个纽约。而接下来西海岸的硅谷,马上也会遭遇到阿里巴巴的“后IPO冲击”――作为一家真正有国际化影响力的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在硅谷用金钱和背后的“中国资源”与沙丘路的硅谷顶级风险投资机构争抢,甚至与Google、苹果和Facebook们竞购那些硅谷的新锐初创公司,已势不可免。
  美国的资本市场对阿里巴巴的慷慨,其夸张程度多少有点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上市第一天阿里巴巴的市值几乎相当于腾讯和百度两家公司市值的总和,有点让中国国内的互联网从业者和观察人士大跌眼镜。中国和美国的投资者对阿里巴巴的看法太不同了:在美国投资者看来,阿里巴巴是最闪耀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他们相信阿里巴巴的魔力与未来的增长,愿意buy in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愿景和长远布局,甚至不再介意3年前“支付宝” VIE事件造成的阴影和不信任感。而在中国的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看来,阿里巴巴前途莫测,其传统电子商务业务的创新和增长已接近瓶颈,新的玩家虎视眈眈,垂直电商对阿里巴巴挑战甚巨,而有关支付和的业务也在遭遇腾讯旗下微信的强势挑战,而物流、云计算、新媒体、广告、娱乐、移动应用分发渠道和社交等新产品的创(,)功概率,阿里巴巴似乎更比不上腾讯和一些新锐的明星创业公司……总之,大部分美国人觉得阿里巴巴是典型的“中国好故事”,而不少中国人觉得,阿里巴巴太会讲故事了,背后问题一堆呢。
  阿里巴巴究竟是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好公司,有待时日证明。但有一点至少很多人都感兴趣:国内通常都把“BAT”并列称之,认为三者的业务互相咬合、胶着不下,同时主宰和制衡着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生态秩序――在BAT投资并购的竞逐益发激烈的今天,所有的其它玩家似乎都成了“变量”,而只有BAT是“常量”;但为什么美国资本市场却心甘情愿给阿里巴巴一个比腾讯和百度都明显高出很多的价值认可?为什么过去一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普遍相信的脉络是腾讯在进攻,阿里巴巴在防守,而腾讯通常更胜一筹,但美国人对此视而不见?阿里巴巴对美国人的魔力在哪儿?
  弄清这个问题,对那些想在美国VC和资本交易市场面前讲好故事的、有雄心的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来说,还真的挺重要的。
  Tip 1:只讲美国人能理解且为之兴奋的商业故事,规避那些美国人不理解、不感兴趣的故事和自己的短板
  硅谷这边有VC对我说过,其实在美国的投资者和整个互联网圈子看来,他们现在最感兴趣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只有两家:阿里巴巴和小米。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两家公司真正会和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和资本市场真正发生关系――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在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有绝对压倒的市场占有率,对海外公司在中国的商业运作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也大力拓展海外电子商务触角,与eBay甚至亚马逊产生直接竞争。而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增长速度、玩法及其背后的生态体系,在全球范围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尤其在,与苹果和Google都可能产生直接的竞争。
  这是美国人对阿里巴巴和小米感兴趣的原因:与美国和全球市场的高度相关性,以及其业务模式中有他们最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部分。请注意,美国资本市场对阿里巴巴和小米的兴趣和认知是有选择性的:他们更愿意将阿里巴巴定义成一家立足中国的全球性电子商务平台,是亚马逊、eBay和PayPal的综合体,是一家举足轻重的消费类互联网公司;而对阿里云OS与Google的冲突、对来往挑战微信的仓皇败绩、微信支付对支付宝跃跃欲试的挑战,甚至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背后的腾讯和阿里巴巴的较量角力,大部分的美国投资者和创业者几乎都不知道,也不感兴趣,这离他们的世界太远了。对小米也是一样,美国人感兴趣的是小米手机的设计、制造、电商和全球化扩张和影响力,对MIUI的兴趣次之,而对小米平板、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及其背后的所谓“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美国人就很少讨论,就跟不存在似的。
  你是什么固然重要,但你在别人眼里是什么,往往决定了别人对你的兴趣和价值。相比之下,腾讯和百度在这方面就缺乏美国人真正感兴趣的“故事元素”:尽管腾讯是一家多么强悍的公司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清楚,但对美国人来说,1000个美国人心中有1000个腾讯:模仿MSN和ICQ的中国公司、最大的中国游戏公司、类似Facebook、似乎还做电商和门户……直到微信的崛起,美国的资本市场和互联网从业者才对腾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人们对微信的基本认识仍停留在“类似WhatsApp,比WhatsApp用户还多,不过因为在中国”的层面。中国互联网业界围绕微信支付、微信公众号、微信服务号、微信企业号和微信硬件接入平台的“周期性骚动”,美国人不懂,不理解,也没兴趣。再看百度,这么多年,百度在美国资本市场和互联网从业者心目中的印象始终没超越过“Google在中国的copycat” 这个层面――尽管每一个理性的中国互联网从业者都知道百度并不是这么简单,其成功也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阻挡了Google的进入,但跟美国人讲这些道理,需要花的时间很长,口水很多。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的故事被美国投资者“简化”成了一个最容易理解的模板:一家成立于15年前,同时在2B和2C两个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与全球市场关联紧密,地位与亚马逊和eBay相当,甚至因为人口红利更胜一筹。而到了IPO的阶段,在当下已经被证明的成功比未来的前景显得更重要。至于阿里云、高德地图、微信支付的挑战和垂直电商在中国的兴起这些变量,美国人还看不到这么远。
  Tip 2:用阿里巴巴的商业故事满足美国人对“中国故事”的想象和预期
  我的同事肖旭在纽交所现场报道的文章中也写道:纽交所里的研究员和分析师无一不表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他们对阿里巴巴最大的信心来源。它背后的“中国故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代表了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和潜力巨大的市场环境。
  而阿里巴巴自己也招股书公开承认:它正在从中国消费者正在崛起的购买力当中获利。在把阿里巴巴的商业故事和“中国故事”结合在一起的问题上,阿里巴巴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发挥到了极致。
  尽管在中国,我们深切地理解“中国故事”并非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新兴的中产阶层和日益增长的消费力那么简单,它还包括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水平的典型差异、消费资源分配的不均、拥有最强消费能力的群体的海外移民,不同代际的人群的消费变迁,甚至“90后”群体消费心理和习惯的跃迁等等……这些元素催生了不同小众、垂直类电子商务平台、社会化电商的崛起,也为诸多新兴公司甚至直接掌握了90后互联网入口和命门的腾讯这样的公司提供了反制阿里巴巴和淘宝的机会……但还是那句话,这么“复杂的中国”对美国投资人来说还真的是太复杂了。他们更愿意理解一个更抽象和直观的中国经济图景: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从第二大经济体向第一大经济体迈进,市场化改革的提速,日益提升的消费能力……
  如果讲具体的细分的复杂的中国市场经济和不同区域、族群的消费能力,你很容易看到阿里巴巴面临的挑战和短板。但这些事是美国人无法真正深入体认和了解的,而阿里巴巴的故事正是抓住了这样的一个心理预期:这家公司的创建、成长和壮大,与中国在全球跃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和消费需求的急剧提升的进程完全吻合且密切相关。这里最有趣的地方是:如果你跟美国人认真地讲一个复杂的中国市场、中国式增长和中国复杂的消费群体,那么美丽说、唯品会、聚美优品和口袋购物这样的玩家可能都更占优势,但这个故事太难讲,沟通成本太高。反而是阿里巴巴的商业故事,与中国经济增长图景的“宏大叙事”结合在一起,最容易击中美国人对中国的简单想象。
  不过也是,又有哪种业务模式能像电子商务这样,如此直接地折射一个国家和区域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的升级呢? 相比之下,百度和腾讯也缺乏这种必然的想象和基础。有一点无论如何都难回避的是:当美国资本市场审视一家“中国公司”的时候,会本能地把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与想象加在上面。相比之下,无论是百度的广告模型、轻应用、直达号和面向未来的新技术研发,还是腾讯和微信背后“连接一切人与服务”的愿景,都不足以满足美国投资人对“中国是什么样”的想象和预期。在这点上,阿里巴巴的故事确实更“中国梦”一点。
  Tip 3:阿里巴巴和的故事其实不是“中国梦”,而是“美国梦”
  最后一点还是那句话:创始人是什么样,公司就是什么样。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跟美国人最像的一点就是:他太会讲故事了。而且,他的英文也很棒。
  “讲故事”几乎是美国人在世界上立足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优势――从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全球传播,到美国顶级科技和互联网巨擘核心价值观的全球辐射,无不证明了这一点。某种程度上,“讲故事”是美国梦的重要筹码之一。
  相比之下,欧洲特别是亚洲的政府、公司和政治领袖、企业领袖们,讲故事和传递核心价值的能力普遍居于弱势。在这方面,至少在中国的科技和互联网界,马云是个例外――在一个人人会讲故事的国度和生态系统里,你愿意认真地去听和消化每一个人和公司不同的故事及其背后的核心价值。而在一个大家都不那么推崇讲故事的国度和生态系统里,你讲故事,别人就会觉得你是忽悠――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投资者和中国互联网界的一些人士对马云的态度和判断截然不同的原因。更何况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故事并不是标准的“中国梦”故事,而是“美国梦”故事。
  在我来看,马云打动美国人的两个点分别基于阿里巴巴和他个人: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和“阿甘正传”。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显然会打动美国人,其杀伤力不逊于Google“整个世界上所有信息”与Facebook“连接整个世界”的愿景。美国人对从各个角度“改变世界”的热衷程度超过这个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更何况确实至少一部分美国人正在从阿里巴巴提供的服务和愿景中受益。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人听起来可能太过浮夸和言不由衷。可你仔细看看所有美国政治领袖和企业领袖提供的那些愿景,又有几个口气是比这个小的?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可能招致一些人的反感,但美国人喜欢就够了。
  再反观腾讯和百度,都没有这样一句直指美国人人心的话作为自己的门面:“世界上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与美国人没什么关系,而腾讯最近频繁提及的“连接人与一切服务”多少有点拾Facebook牙慧的感觉。
  再说马云的“阿甘正传”。上市当日,在接受CNBC的电视采访时,马云被问到谁是他的英雄和榜样,他没有丝毫犹豫的回答:Forrest Gump,即《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他说这个电影看过10遍,每次挫折时就看这部电影,非常喜欢阿甘。在场的几位老美惊讶不已,立即被马云的“人格魅力”征服。其中一个人评论道:“马云是一个美国式的成功故事,但竟然发生在中国了”。
  这应该是马云已经烂熟于胸的台词和桥段――事实上,在国内的各种演讲和不同场合,他也多次提到阿甘的故事。但显然,作为“美国梦”的象征作品,提及《阿甘正传》,以及在路演时用类似的故事和桥段――诸如”1999年来美国融资被30家VC拒绝,所以这次要多拿一点”的美国式幽默,以及“不是香港错失了阿里巴巴,而是阿里巴巴错失了香港”的美国式大度修辞,都是加分项。这些小的技巧,有的时候在资本意志的面前,未必真的是小事。
(责任编辑:HF010)
09/23 08:5309/22 02:3209/20 09:4009/19 17:4009/19 17:3909/19 17:3209/19 17:1809/19 16:55
基金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策划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三大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密集布局深圳的原因是什么? - 知乎463被浏览75003分享邀请回答5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3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6 个回答被折叠()阿里、腾讯、百度三巨头背后的资本运作你看懂了吗? : 经理人分享
阿里、腾讯、百度三巨头背后的资本运作你看懂了吗?
作为上海文广集团(SMG)总部所在地,上海威海路298号的上视大厦经常有贵客上门,经常到有些平常。不过,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此出现时,还是引起了骚动。当天下午,阿里巴巴宣布12亿元投资SMG旗下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占股36.74%,成为仅次于SMG的第二大股东。在外界的某些解读中,这笔投资被抬到互联网与传媒革命的高度。而之于阿里巴巴,它最大的意义,不过是为阿里“帝国”的版图再添一城而已。和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的其他两家一样,阿里也极为忌惮“帝国”一词,尽管在外界看来它们的确是。过去十多年,依靠技术、用户及流量优势,BAT构建起三个庞大的互联网商业帝国。而与最初的野蛮生长期不同,如今BAT之间的争斗,已由明转暗,除了核心业务的内功修炼,频繁的投资和并购成为BAT扩充同盟阵营、构筑护城河的核心手段。“商业帝国”,正在转变成“资本帝国”。没人知道,这三个“资本帝国”的边界在哪里。人们只看到,频繁的资本运作、卫星式的生态布局下,三个“资本帝国”不断扩张,再扩张。从传统互联网,到新兴的“互联网+”,从搜索、电商、社交,到金融、物流、健康、制造、文化??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错综复杂。“大胃王”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的胃口越来越大,大到让人有些看不懂。以2014年为例,据不完全统计,阿里巴巴动用了60亿?70亿美元,投资或并购了36家公司,平均下来,每家公司能从阿里巴巴拿到10亿元人民币。从范围上看,这36家公司的分布广阔到几无“章法”:新浪微博、陌陌、UC浏览器、友盟、美团、穷游网、在路上、丁丁网、快的打车、高德地图,优酷土豆??几乎涵盖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你或许会用大手笔或大布局来形容,而一位媒体人用了一句更形象的话来概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是指哪打哪,而是打哪指哪。”更为“障眼”的是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操盘方式。36家公司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阿里巴巴或马云参与的“云”字系投资机构——云锋基金、云溪基金以及云煌投资,等等。比如,.2亿元收购中信21世纪54.3%股权,.2亿美元注资优酷土豆,两起投资案例中,云锋基金都参与其中。而云锋基金内部的股权结构中,又与马云本人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马云对此的解释,犹如他热衷的禅学一样让一般人有些捉摸不透:“以前阿里巴巴是从无做到有,现在是从有做到无,无处不在的无。阿里巴巴许多投资让人看不懂,看得懂就奇怪了,10年前也没人看懂过阿里巴巴。”如果从时间线上来归纳,阿里巴巴的“什么都买型”投资,就显得有规律得多。最有趣的时间节点,是日,阿里巴巴美国上市日。阿里巴巴2014年对36家公司的投资或并购,超过30起是在10月份之前完成,而9月19日成功上市后,阿里巴巴的投资密度明显下降。这不能不让一些人怀疑,诸多广撒网大手笔投资,有侧面推高上市股价之嫌。除了与高股价的千丝万缕联系,阿里巴巴“什么都买型”投资之外,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投资文化传媒。如果仍以2014年的36起60亿?70亿美元的总投资或并购案例来计算,这其中,超过38亿美元都投在了文化传媒领域,占这些投资总额的半数以上。而今年6月投资第一财经,则为阿里巴巴的文化传媒投资名单再增加了一个名字。在此之前,这份名单上已经是很长一串:《商业评论》、新浪微博、文化中国、华数传媒(000156,股吧)、优酷土豆、虎嗅网、华谊兄弟(300027,股吧)、光线传媒(300251,股吧)、北青社区报??如果与BAT另外两家巨头——百度、腾讯对比,就不难理解马云和阿里巴巴为何执着于“文化传媒梦”。百度和腾讯的核心业务——搜索和社交,天生自带优越的媒体属性,而以商业起家的阿里巴巴,天生缺失媒体基因,是其最大痛点。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马云为阿里巴巴以及自己布下的文化传媒局,又是维系阿里生态体系的关键环节。作为以电商起家,如今在金融、物流、健康、文化领域均有涉猎的商业集团,阿里巴巴的投资布局已经吸附了难以想象的海量用户、资源、信息、数据,阿里巴巴生态体系甚至已经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基础。好处自然是企业和企业家个人的地位与利益的快速集聚,但风险是,一旦整个生态系统超载而崩溃,其带来的危害将不只是企业和企业家层面,甚至是整个社会。而除了金钱与枪炮,舆论与思想,是把控风险的最好利器之一。只不过,阿里巴巴盘根错节的投资体系,加上以文化传媒为重的投资布局,一方面或许是回避未来风险的重要保险,但另一面,四面出击与日益庞大的控制企图本身,恰有可能成为最大的风险源。马云和阿里巴巴可能要开始考虑这个问题。腾讯:从“公敌”到“大树”腾讯的扩张故事至少要从5年前开始说起。2010年7月,《计算机世界》刊登了一篇封面文章,名叫《“狗日的”腾讯》,文字“恶毒”,言辞辛辣,但却描述了一个当时甚至连腾讯都无法全部反驳的事实——抄袭。QQ团购、QQ游戏、QQ医生、QQ影音,乃至QQ本身,这些经典产品的思路总结起来,就是一条,“别人做一个,我们也砸钱做一个,我们更有钱,然后,别人死了”。但这一切正在成为历史。一位腾讯的中层说,现在腾讯的思路是另外一条,“别人做一个,我们不做,等别人的那个最终从市场竞争胜出,我们再介入,当然不是再做一个,而是投资别人,帮他做大。”简而言之,做一棵庇护树苗的大树。对腾讯而言,成为大树好处有两点。一方面,从为人所不齿的互联网“公敌”,转变成“别人”的庇护所;另一方面,则是依靠这些茁壮成长的树苗,构建腾讯的防护林。于是,最近几年,腾讯的投资并购动作,几乎都遵循这一中心思想。比如,腾讯投资入股的大众点评、京东、58同城、滴滴打车、饿了么等等,都已经是所在细分领域规模或份额数一数二的公司。从总量上看,2014年腾讯的投资案例和金额其实比“土豪”阿里巴巴还要大,2014年BAT投资的94家公司中,与腾讯发生过资本关系的有44家,腾讯为此投入的资金总额超过406亿元。不过,相比阿里巴巴,腾讯的投资并购布局有两条明显的主线,一条是O2O(线上线下融合业务),另一条是游戏。而两条主线背后,则是腾讯“大树”的两大主干——微信、手机QQ。先看O2O,2014年,腾讯在O2O领域投资并购了超过10家相关的公司,而除了现金,腾讯付出的还包括被不少人神化的微信入口。对于腾讯而言,微信虽然不能直接产生价值,但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离线下生活场景更近的优势,让它成为一个连接线上与线下的最佳连接器。最典型的是京东。2014年,京东全年完成订单量达到6.89亿元,同比增长113%。而腾讯注资,接入微信平台后,京东移动端的订单增长迅速,四季度移动订单同比增幅达到惊人的372%,微信引入的流量贡献巨大。所以,腾讯的投资,与其说是围绕微信布局,倒不如说是众多互联网公司追逐腾讯,希望获得“微信入口”这一腾讯的“战略投资”。另一条主线游戏,则与腾讯当下的业务收入有莫大(博客,微博)的关联。2014年腾讯全年营收789.32亿元,其中网络游戏收入447.56亿元,超过半壁江山,以此称腾讯是个游戏公司都不为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14年BAT投资并购的11家游戏公司中,8家的交易皆由腾讯完成。相对于阿里巴巴和百度更为直接的商业模式,腾讯的营收必须依靠从社交到游戏的转化,这使得它不得不竭力维持在游戏研发、代理、运营方面的投入和占比。但正如阿里巴巴,腾讯最大的依仗,也最有可能成为最大的风险。2013年11月,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内部沙龙上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行规则与PC互联网时代完全不同,腾讯如果没有微信,可能是一场灾难。微信也被业界称为第一张移动互联网船票,帮助腾讯顺利出海。但令人担忧的是,微信正在超出船票的概念,被腾讯打造成一艘超级战舰,公众平台、游戏、支付、O2O??微信承载的内容已经越来越重。“慢半拍”的百度和阿里巴巴、腾讯相比,百度似乎总是慢半拍。2014年,BAT投资并购的94家公司中,只有15家与百度有关,总资金预计20亿?30亿美元,而这其中公开投资金额的最大手笔——50亿元投资万达电商,还有腾讯参与。这似乎不是百度以往的投资风格,就在2013年,百度还曾创下过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并购资金规模记录——豪掷19亿美元收购移动应用分发平台91助手。而在2014年启幕的,人人都是天使投资、个个都是创业者的疯狂年代,项目少、钱不算多的百度,也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在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看来,却未必如此。日,美丽的西南边陲城市腾冲,百度第十届联盟峰会在这里举行。李彦宏在会上讲解最新的产业思考,并宣布百度的“三不政策”:百度要坚决做工具,不谋求控股,更偏重培养生态而不是控股;不划分阵营、不贴标签,大多数公司都是独立人格的公司,是平等、开放的合作关系;每个行业都有做的好的地方,百度是3600行的通用平台,要在未来更多地连接起3600行中的佼佼者,不怕被洗掉用户。这被一些业界人士解读为“李彦宏对过去百度全资或控股投资风格的矫正”。正如曾经负责百度投资业务、于2014年8月离职的百度原副总裁汤和松所言,百度不再单纯追逐概念,像撒胡椒粉一样地投资,只有美丽的概念还不够,还要关注收购所带来的实际价值。李彦宏也直言,相比于外界更多着眼于投资的部分,真正让他兴奋的,是战略合作。2014年12月投资打车软件鼻祖Uber时,李彦宏也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出席Uber媒体活动,而没有参加2013年收购91助手的发布会。这可能意味着,李彦宏在两年前就已经有所考虑。在更前沿的领域,百度也已有所行动,比如,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无人汽车等领域开始作为,甚至专门挖来“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2014年6月,百度还开始举办“The Big Talk”线下活动,在北京太庙、硅谷计算机博物馆等多地,先后请来《数字化生存》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世界虚拟现实技术领军人物杰里米·拜伦森,麻省理工大学人类动力实验室主任艾利克斯·本特兰等重磅嘉宾分享最新研究心得。而在投资方面,过去一年多来,百度对国外的技术型创新公司情有独钟,分别投资过来自以色列的视频捕捉技术开发商Pixellot、芬兰室内导航技术服务公司IndoorAtlas。这些动作,让百度看上去最像BAT当中超凡脱俗、仰望星空的那家,李彦宏看上去也似乎是三位大佬中“野心”最大的那位。当然,换种角度,也可以认为,李彦宏和百度更像在赌一个更长远的未来。这一豪赌的代价并不小。2014年,百度总收入490.52亿元,利润131.87亿元,而BAT另外两巨头,阿里巴巴收入525.04亿元,利润234.03亿元,腾讯收入789.32亿元,利润238.16亿元。数字上,百度已经掉队。市值更明显,BAT中,2014年成功上市的阿里巴巴最高,在2014年底达到2583.6亿美元,腾讯以1358.9亿美元位列第二,而百度为799.6亿美元,不到阿里巴巴的1/3、刚过腾讯的一半。不过,现实远比数字复杂。有人认为,慢半拍的百度,错过了这个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但亦有人认为,百度避开了这个充斥着泡沫的移动互联网大坑。或许,只有时过境迁,才见分晓。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硅谷第一季 百度网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