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求解。

高中地理区时计算的巧妙方法,简直太有用了!
我的图书馆
高中地理区时计算的巧妙方法,简直太有用了!
本文先介绍高中地理区时的两个常见的计算方法,后面会介绍一个巧妙的方法,附上例子,大家要认真看哦!高中地理区时的计算方法:公式法公式法是区时计算的“万能钥匙”,时时管用。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其换算公式是:(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如求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30°+7.5°)÷15=9.2,取整数9,舍去余数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第三步是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不过日界线: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过日界线: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第四步是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只需要先假设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中时区用“0”表示。就可以根据题意求区时,其公式是: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未知时区代号-已知时区代号)×1小时+路程时间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因为结果可能出现负数。如果出现负数,就要再用24小时换算。高中地理区时的计算方法:直线法所谓直线法,也可叫数数法,就是先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划分出24等份,标注出24个时区。在图中标注出已知地点所在的时区和未知地点所在的时区。根据每向东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每向西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一个一个地往前数。如已知北京(东八区)为上午10时,求东二区的区时。就可以从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开始向西数时间10、9、8、7、6、5、4,一直数到东二区,正好是4时,那么东二区的区时就是上午4时。这种通过数数的方法最好避开日界线。即将中时区放在中间,而把东西十二区分开。如果计算中确实要经过日界线,在直线上可以把东西十二区直接标成十二区,以免把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数成两个时区而出现错误。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结果非常可靠。所以这种笨方法可以为同学们挣得3~4分,甚至更多。不过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高中地理区时计算的巧妙方法示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时区和区时是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应用。因而,如何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里快速、准确的掌握不同时区的区时计算,成为该节的重点和难点之处。本人根据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对该节内容的理解程度认为,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一般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要比西边的地点的时刻早。2、地球作为一个近似的球体(360度)每24小时自转一周。即1小时转过经度15度,那么每隔15度就划1个时区。国际上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度到东经7.5度,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度,合为一个时区。3、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一个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4、分清一天24小时的时间表示方法:凌晨、上午用0:00~12:00点表示,下午、晚上用13:00~24:00点表示。5、区时计算用东”加”西”减”法。当学生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后,不同时区的区时计算就可以参照以下方法进行:(一)知道“西”求“东”,用西的时间“加”上东和西相隔的时区即可,但有两种情况:1.如果两数之和在0:00~24:00之间,那么该数即为所求地的时间,并且日期不变。例如:已知:A:东四区为 3月24日,下午15:00点;求:B:东九区的区时。(3月24日晚上20:00点)解:A和B两地相隔5个时区,即两地相差5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东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5:00)“+”相隔时区(5),即15:00+5=20:00点。由于两数相加之和(20:00)在(0:00~24:00)间,故B地的日期不变,同样为3月24日。2.如果两数之和大于24:00,那么所求地的日期首先增加一天,时间为:两数之和减去24的差。例如:已知:A:西九区为3月24日,上午9:00点;求:B:东八区的区时。(3月25日凌晨2:00点)解:A和B两地相隔17个时区,即两地相差17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东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9:00)“+”相隔时区(17),即9:00+17=26:00点。由于两数相加之和(26:00)大于(24:00),故B地的日期首先增加一天,即为3月25日;时间为:26:00-24:00=2:00,即凌晨2:00。(二)知道“东”求“西”,用东的时间“减”去东和西相隔的时区即可,同样有两种情况:1.如果两数之差在0:00~24:00之间,那么该数即为所求地的时间,并且日期不变。例如:已知:A:东三区为3月5日,晚上19:00点;求:B:西四区的区时。(3月5日上午12:00点)解:A和B两地相隔7个时区,即两地相差7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西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9:00)“-”相隔时区(5),即19:00-7=12:00点。由于两数之差(12:00)在(0:00~24:00)间,故B地的日期不变,同样为3月5日。3.如果两数之差为一个负数,那么所求地的日期首先减少一天,时间应为:两数之差加24的和。例如:已知:A:东八区为3月5日,下午13:00点;求:B:西十区的区时。(3月4日晚上19:00点)解:A和B两地相隔18个时区,即两地相差18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西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3:00)“-”相邻时区(18),即13:00-18=-5:00点,由于两数之差(-5:00)为一个负数,故B地的日期首先减少一天,即为3月4日;时间为:-5:00+24:00=19:00,即晚上19:00。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所求区时稍有难度的是:两数之和大于24:00和两数之差为一个负数的情况,但在教学中只要举例让学生多练习,学生便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应用。 觉得本文有用,转发给你的小伙伴也看看(新用户长按二维码关注)↓↓↓点击下一篇更精彩,'我学习不好但我长得帅啊!'这样的情书你会拒绝吗?
馆藏&5305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寻求资料复习和学习方法~~~
对于相关信息学科来说,它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而地理环境是诸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些环境要素,既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组成因子,又处于与其他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当然,对于每一处环境的形成,必定有一个主导因素。因此,进行地理复习时,可以根据事物形成和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主导因素,教材的先后程序等等,理出知识结构的纵向中轴系统,然后,对中轴系统上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排列出该部分知识的横向组成的因子,并逐一进行阐述。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将各章节分散的知识,串联成整体,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那些基础较差的,能掌握这些轴线,也就等于了解轮廓。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抓住这些轴线,就等于抓住了地理知识的纲。提起纲要,张开横向网目,就扩大了知识面。衡州任培芳老师总结的这种复习方法,名为“纵向递进、横向拓展”模式。
如何运用这一模式呢?
1.建立纵向递进中轴线
纵向递进的中轴线,根据复习目的,可以建立章节的和整体的,一般可根据不同思路建立多个系列,使其相辅相成。在此试举几例:
(1)根据地理教材和认识规律建立的中轴线。
此式根据认识事物由...
对于相关信息学科来说,它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而地理环境是诸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些环境要素,既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组成因子,又处于与其他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当然,对于每一处环境的形成,必定有一个主导因素。因此,进行地理复习时,可以根据事物形成和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主导因素,教材的先后程序等等,理出知识结构的纵向中轴系统,然后,对中轴系统上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排列出该部分知识的横向组成的因子,并逐一进行阐述。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将各章节分散的知识,串联成整体,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那些基础较差的,能掌握这些轴线,也就等于了解轮廓。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抓住这些轴线,就等于抓住了地理知识的纲。提起纲要,张开横向网目,就扩大了知识面。衡州任培芳老师总结的这种复习方法,名为“纵向递进、横向拓展”模式。
如何运用这一模式呢?
1.建立纵向递进中轴线
纵向递进的中轴线,根据复习目的,可以建立章节的和整体的,一般可根据不同思路建立多个系列,使其相辅相成。在此试举几例:
(1)根据地理教材和认识规律建立的中轴线。
此式根据认识事物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规律,有一股极目天外,窥透地心,深视近处,远处粗放,近处细腻的格局。因此,复习时要注意突出主题,如远地空间的太阳系,近地空间的对流层,地表的地形、江河、海洋表层、地壳等等。根据事物发生发展过程排列城市作为消耗资源最密集的地段处理。环境问题是大量不恰当地开发利用资源引起的后果,等等。
(2)根据事物形成的主导因素建立中轴线
①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②地球外部的能量→③大气热状况→④水体的状态→⑤地壳物质的迁移→⑥生命物质的形成和活动→⑦地表自然环境→⑧人类生产活动→⑨地理环境
此式中,水是影响生命物质的主导因素。但水也溶解了地壳物质,为生命体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及有机成分。
(3)沿各章节知识某一重点或某一观点建立中轴线,如高中地理按运动观点建立起——
①地球运动→②大气运动→③水体运动→④地壳运动→⑤生态平衡→⑥铁矿石、石油等矿产流向→⑦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的流向→⑧世界性工业布局趋向→⑨世界人口流向
这条中轴线从①→④是探索物质的运动规律,⑤→⑨是了解具体物质迁移方向。同是运动观点,但有不同含义。其中,②→⑤还可以根据物质循环运动的特点列出: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物物质循环等小轴线。
(4)根据知识的类比性建立中轴线
①太阳系构成→②大气组成→③水体类型→④地壳物质组成→⑤生态系统组成→⑥自然资源类型→⑦农业产值构成→⑧工业生产类型→⑨城市类型划分
(5)章节单元复习建立的中轴线,如高中地理第二章
大气组成→大气分层→大气热量(状况)→大气运动→大气现象(天气与气候)→人类活动与大气状况
2.横向拓展方法
这里讲的拓展,是指围绕纵向中轴线的某一问题,沿横向展开。这种展开有不同的方法,归纳起来有:
(1)问题式横向拓展,如
这样的拓展还可以用程序法,提出更多的问题,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分解式横向拓展,如
3.包含式横向拓展,如
这种复习方法有这样有几个优点:
(1)采用了与新课不同的方法,学生不易厌倦,不会使学生感到“老调重弹”。
(2)可以完全打破教材程序,理顺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切合各自特点的整理学科知识系统,既可以训练学生综合和概括能力,又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探索。
(3)沿纵向轴线可以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深入分析(1)式纵向轴线,可用能量的转移为线索,连接各项事物,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认识。
(4)通过横向拓展,可以将初中与高中,人文与自然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还可引入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
(5)通过这种复习,促使学生形成直角坐标系结构式的地理知识体系。
在加强和深化空间概念训练时,将促使学生形成三维空间的知识结构:
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
部门横向知识构成
学科纵向知识体系
一、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 ,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学科的特点及高考的要求,我们认为地理复习必须注意三个结合。
首先是图文结合。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的配合,地理教学就无法有效地展开。因此,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养成“左图右文”的学习习惯,更要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掌握绘制相关地理图像的一般技巧。
其次是学思结合。复习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通过设计“问题情境”...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高考的要求,我们认为地理复习必须注意三个结合。
首先是图文结合。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的配合,地理教学就无法有效地展开。因此,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养成“左图右文”的学习习惯,更要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掌握绘制相关地理图像的一般技巧。
其次是学思结合。复习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疑难中积极思维、增长智慧;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
最后是学用结合。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单纯的理论学习可能显得枯燥乏味,但一旦与实践结合,灰色的理论就会变得鲜活。例如在复习“日界线”知识时,引用趣事:孕妇乘海轮西行,在日界线东西侧分别产下一名男婴和女婴,结果妹妹比亲哥哥“大”。这样,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为了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地理复习还必须处理好复习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角度等四个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新高考各科测试的难度呈下降的趋势,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求偏、求难、求怪”的状况。所以,复习时要控制难度。对于知识点的挖掘也不宜太深,通常往下一至两个层次即可。如果把教材知识点所有隐性知识都挖掘出来,结果就会增加学生负担,最终得不偿失。相反地,要采取种种措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社会热点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质上这正是新高考的导向功能,即促使中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在地理复习策略的运用上,应认真抓好“点、线、面、体、综”五个字。
首先是点,即《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和考点,这是复习的基石。据统计,地理高考考点共310个左右,其中高中170个,初中140个。这些考点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元素,逐个落实这些考点,就能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考试时,若能将试题快速返回教材、检索到相应考点,便是取胜的不二法门。以“河流”专题为例,其涉及的考点有“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河流的补给及径流的变化”、“世界著名的河流”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表格等形式,帮助学生顺利过关。
其次是线,即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这是学科功能的重要体现。高中地理教材集中讲述了当前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人口与环境三大问题,地理教学应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现实表现和解决措施,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与环境观。例如笔者在组织“河流”专题复习时,组织探讨的“人地线索”就分别从正(孕育古老文明、便利现代生产生活)、反(滥伐导致旱涝频发、污染致使水质变坏)、合(保护“母亲河”、再造秀美山川)三方面进行的。
第三是面,即以地图为截面,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如河流专题涉及的地图有“河流分布图”、“流域水系图”、“流量曲线图”,可设计相关习题进行训练。
第四是体,即以热点为载体,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高考不回避社会热点,近年的文科综合测试以热点材料作为试题的切入口已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在复习中以热点为载体,并将之题型化处理,达到学用结合的目标,是非常必要的。如“河流”专题涉及的热点有“南水北调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等。
第五是综。学科内综合及学科间的适当渗透是新高考的重要特征之一,“综”字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如“河流”专题涉及的学科内综合是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三大块相关知识的综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科交叉知识主要是史地(古今中外著名的水利工程)、政地(人类利用河流体现的哲学原理)等。
地理复习的一般程序是:先掌握基本的地理事实,然后了解地理事实的发生和发展,最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归纳,实现本学科之间知识的有机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
以上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实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事实是构建一个完整知识网络的节点,也象是大厦建设中的的砖瓦,是很基础,很重要的准备。当然,这些事实很多,同学们往往有“记不胜记”的感觉。其实,很多地理事实并不需要死记,如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有的同学总是要记错,搞不清楚是20°W还是20°E。同学们不妨想想,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不用0°和180°经线来划分呢?只要能够理解不选择0°经线,是为了避免将欧洲等地区划分在两个半球上,结论自然就不会记错了。
有了这些地理事实还不够,还必须了解地理事实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地理事实之间的联系。以非洲的自然带为例:同处于赤道地区的刚果盆地及东非高原,自然带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如下图示:
河流终年水量丰富
刚果盆地——对流旺盛——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了典型的热带原始森林
河流有明显的水量变化
东非高原——地势高无强烈对流——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发育了典型的热带草原
而且两地的土壤及动物分布也有差异。综合来看,两地自然条件最终的差异是由于两地的地形差异所造成的。这个过程,就是要使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所谓非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地理复习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要在本学科内部实现知识的有机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以气温的变化为例:气温为什么会变化?气温怎样变化?如果我们搞清楚了气温变化的原因,归根到底主要是太阳辐射的变化,那么,因为太阳辐射会随着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气温的变化也就有了随时间而发生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随空间不同而出现的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规律。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知道,有些地区的气温变化似乎不完全和太阳辐射有关,比如,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并不是我国纬度最低的地方,而是吐鲁蕃盆地,为什么?这就说明气温的变化的影响因素还有别的,具体地说:有地形,有海陆分布等等,对吐鲁蕃盆地而言,特殊的盆地地形是夏季高温的重要原因。这个过程,就是将前后所学的地理知识以时间或空间的变化为线索进行串联,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将所有知识的来龙去脉“一网打尽”。
当然地理复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近两年高考,分别有一些关于青藏铁路等社会建设的最新内容出现。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阅读一些报刊新闻,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答: 户主是一家的主人(户囗本上有写),而房主是房子的主人(拥有房产证的人)
比如说,你结婚后,你和你妻子是一个户口本,上面写有你为户主,而你们买房子的时候,登...
答: 那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啊,拓维教育跟长郡中学网站合作,这对你孩子进名校提供了一个门槛哦
答: 专家建议,父母可使用如下方法一:以身作则给孩子树榜样方法例示一个初一的小男孩,偷偷地抽烟,被父亲发现了
答: 总分60分。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高中地理必修1练习讲解,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城市分站:
&&&&&&&&&&&&&&&&&&&&&&&&&&&&&&&&&&&& 报班咨询:400-810-8982
温馨提示:如需咨询高考一对一辅导/高考补习提分课程,请直接拨打京翰教育全国免费电话400-810-8982,听到语音提示后请与咨询老师直接通话。感谢您的来电!
高中地理常见日照图求解类型解析
来源:中心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
京翰教育校区查询
  1.确定南北极
  ①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
  ②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为南极(北逆南顺)。
  ③从经度数排列上看,自转方向与东经度数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或与西经度数由大到小的排列方向相同)。
  2.确定东西经和东西向
  ①以0&经线为基准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由西经度转到东经度,即左西经,右东经。
  ②顺地球自转方向,度数依次增大为东经度,减小为西经度。
  ③同经度值,东经度值大的在东方,西经度值大的在西方。
  ④异经度值,则用两地东西经度之和的大小来辨认东西方位:a若两地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度的地点在东方,西经度的地点在西方;b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西经度的地点在东方,东经度的地点在西方;c若两地经度之和等于180&,则两地分别位于正相对的经线上,说哪一点在东哪一点在西均可,此种情况比较不出东西方向。即判断东西方向,首先选择劣弧段(两地间的差值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
  3.确定晨昏线
  晨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是由晨线、昏线组成,故又称晨昏圈。如不考虑大阳光线的散射作用,晨昏圈为一圆(该圆面通过地心)并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①在日照图上,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图6BC),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图5AC)。
  ②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图2AB),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图3AB)。即:左夜为晨(晨线),右夜为昏(昏线)。
  ③晨昏圈始终平分地球(一半是昼,一半是夜)。
  ④晨昏圈是不断运动的。
  ⑤无论何时,晨昏线都是与太阳光线垂直的。
  ⑥晨昏线夹在两条纬线之间并和这条纬线相切,这两个切点的地方时分别是0时和12时,晨昏线被经过该切点的经线圈平分为昼弧和夜弧,且它们所在平面相互垂直,太阳直射切点所在昼半球的经线。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由于地球自转,在一天之中,太阳依次直射南北回归线间的某条纬线上的所有点。但在某个时刻,只直射其中一点。直射点的确定有一规律:直射光线在黄道面上,由太阳中心直达地球中心,或者说太阳中心与地心的连线就是直射光线,其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就是直射点。简言之,太阳直射点始终在黄道面上。
  ①确定直射点纬度:在日照图中,晨昏圈一定与某纬线相切,那么切点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数值上是互余的。即如果直射点纬度为&,则这两条纬线的纬度为90&-&。由此可判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至于南纬或北纬,则可据昼夜长短来判断。在侧视图上,太阳直射点的纬线是过地心的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所在的纬线。
  ②确定直射点经度:在日照图上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所在经度。在侧视图上,昼半球最外侧的那条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其所在经度即为太阳直射点经度。在俯视图上,经线呈放射状直线,纬线为同心圆,在昼半球与太阳光线平行或重合的那条经线所在的经度,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京翰一对一提分课堂
京翰一对一高效提分课堂
高中一年级:
高中二年级:
高中三年级:
京翰一对一·高考提分课堂
一对一快速提升
                                  
新闻资讯排行
高分经验排行
精选试题排行
热门专题排行
您的宝贵意见与建议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还可以输入20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地理必修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