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定功夫的必须要会双盘打坐和禅定有什么区别吗

修禅定功夫的程度
我的图书馆
修禅定功夫的程度
修禅定功夫的程度作者: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一)双足伽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参考附图),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附带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凡在静坐的时候,必须使脑神经以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绝对不可有紧张状态。最好是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二)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吃过饭就打坐,以免妨碍消化。同时也不能在肚子饿时打坐,以免分散心神。(三)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四)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紧张。(五)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六)初学静坐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七)初习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都会使神经紧张。至于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引起身体的不适,则影响静坐的心情和效果。&说明:(一)两腿双盘的跏趺坐为最正规的七支坐法。(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垫、除非气脉全通,才可以不垫。(三)初学静坐多半无法双盘,则酌情采用以下各图所示的其他坐姿。&(四)坐垫约两、三寸。随各人舒适度自作调整。(五)初习静坐无法两腿双盘,则采用单盘。随各人生理状况,自由选取金刚坐或如意坐。(六)如果无法单盘,或者单盘坐到腿麻。而想继续用功,则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种姿势。(七)正襟危坐为历来儒家所惯用的静坐姿势。(八)吉祥卧为佛家所主张的睡姿。孕妇如果单盘对腹部造成压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选取对自己较为舒适的坐姿。&雙跏趺坐才合乎坐禪的姿勢。初學禪的人覺得不習慣,腿也痛,腰也痠;不要緊,咬緊牙關忍耐一時,久了自然沒有這種現象,所謂「久坐有禪」,自然得到禪味。&總而言之,結跏趺坐,乃是教你容易入定。你能行時入定,坐不坐都可以的。入定的境界沒有任何的妄想,心中一念不生,一塵不染。若能行住坐臥一念不生,一塵不染,那就是在用功,並不一定是坐在那裏,才算是用功。做好预备动作,便可开始坐禅了。正统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坐法是:(1)双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  ②不动金刚坐──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及初学的人,很难做到。初学的人如无法双盘,可改为单盘的半跏坐,只要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大腿上即可。左脚在右小腿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对于无法双盘及单盘的人,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更简易的坐法。&以上各种坐法,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采用七支坐法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经久稳固的坐姿,仍系最难的跏趺坐。因此,初学的人即使无法双盘,至少要多练习习惯于单盘。(2)背脊竖直──腿盘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胸部,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颔压喉结。(3)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轻轻相接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部腿上。(4)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5)舌尖微舐上颚──舌尖舐在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6)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非有鼻病。(7)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的一点,不是要看什么,只因睁大了眼睛,心易散乱;闭起了眼睛,则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不妨闭上一会儿。&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稳,而心情与呼吸有著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国的天台&宗等,谈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调适问题。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著依存的关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打坐的心地法门&&&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钟10至12次。念的时侯,要心念耳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心里过,不是有口无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听这从心里发出来的咒音,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将妄念摄住不动而渐渐入定。&&&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智慧成道。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隔著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为什&么呢?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它动惯了,不动不行。这在佛经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是不是修法修坏了,有念头了?’&&&不是。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后,就看见念头在动了。这怎么办呢?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持咒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不然你坐在这里,嘴里念咒或佛号,脑&子里面却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闻,死心塌地地打坐。&&&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心空。修行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碍,有家庭,烦恼多,驴事未去,马事又来,事情多得不得了。&&&所以,我们时时要警惕,看破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里不恋著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来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细妄又不免来侵袭,这是多生历劫的串习,&动惯了,一下子停不下来,但不要怕它。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头来了你看不见,那你就跟著念头跑了,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一切放下,心里要清清楚楚,念头一来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讨厌它、压制它。讨厌的本身就是一种妄心。压制也不行,压是压不死的,比如搬石头压草,石头拿掉之后,草又生起来了,这是不行的。纵或压死了,倒变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泼泼的转化法,不能用压制法。念头来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来,妄念自然转化掉。&&&如此精进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乱的时侯,咒也就自然化脱提不起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我们持咒的心还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能所相对,都是妄心。相对的都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真实之心是绝对待而无相的,凡是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假如我们&真的持到一心不乱的时侯,一切相对的虚幻的东西就都脱落化为乌有了。这时身、心和世界就统统空掉了,虚空也粉碎了,而真实不虚的天真本性才会全体显露出&来。&&&经过灌顶修法,有一个拉肚子的过程,不要怕,这是法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缘故。这个法有极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秽、垢染、习障都从大便排掉,换一换肚皮,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修法一段时间后,看禅宗的东西,有点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没有亲证,定力不够,道理虽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来了就挡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证悟,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见到’当然不是眼睛见到,而是心地法眼亲证本性,本性是没有相的,眼睛只能见有相的东西,&那时候你人也没有了,还有什么眼睛?还有什么看见?法身虽无相可见,但不是断灭空,它是真实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举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显现、变幻&的。比如电,眼不能见,但离开它,世界就不能运转。又如‘海水中盐味’,人能看见海水,海水里的盐味却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我们用功到缘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时到神知,心领神会而见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见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成功了,不是的,&没有成功,还差得远哩。刚打开宝藏见到一点影子,仅是法身边事,不相干,生死犹不能了,还须努力向前,除尽恶习才是了手时。&&&刚刚明心见性的时候只是初悟,破本参,才跨过第一道门槛,妄习犹在,生死不能了。须勤于保护,历境练心,把多生历劫执著的妄习消灭光,真正做到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应,处顺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恼,丝毫无动于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还动什么?真见性的人只有这个觉性,其他一切都不可得,还须更向上,觉性与不可得也不住才为真了。若见境生心,随念而转,就不是见性开悟的&人。罗汉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动念上划分的。初果罗汉在山林里,清净无染,但是,到城市里就不免眼花缭乱思念纷起了,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对境生心,迷于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对幻境惑当真实,产生占有之妄想也。&&&在打坐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现象出现,如美好的佛、菩萨光明等善像,或丑恶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东西都是假的,一著相,就容易著魔。还有,当你从有&相过渡到无相的时侯要起一些变化:如身体没有了,或手脚和头没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更或气要断了、头要爆炸了,也毋须惊怖,这是身心将脱落的前奏。一害&怕,一惊觉,即前功尽弃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时一下子大爆炸,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销殒,虚空也粉碎,本性即现前。不过你不能著相求这个爆炸,一著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连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这个好处,常常得佛菩萨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声引起内心的爆炸,但是千万不能求,想它什么时间来,更&不能将心等它或迎它来。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须置之不理。《金刚经》的警句须牢牢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没事。一理睬执著它,就有著魔之虞。&&&&二果罗汉,前念才动,后念就觉。虽然能不住相而于觉后归家稳坐,但是念有起灭,还是有生有灭。所以还要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后才能了分段生死。因此,&打开本来之人并不是大事完结,还要好好地勤除习气,进入三果罗汉达遇事不动心的阶段,更向上进入无为之境,达到阿毗跋致的地步,方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为。修行从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为,入八地才是无为。七地虽然已证到无为了,但是还有个无为在,还有个无为的影子,还是不&干净。到八地,无为的影子才取消。所以,我们每个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对境心一点都不动,平时如还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当中,若著境,更不&行。一切时、一切处心空如洗,能够随缘起用,不执著,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那才是真开悟。&&&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时用功。时时看著自己,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跟著跑。念头起了看不见,跑了一大段才觉得,才知道,那就不行。禅宗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著念头跑,就是生死;跟著念头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时了,也就证明你将来生死不能了。假如我们能做到前&念起,后念觉,不跟念头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还有生死在,不过在生死当头能够自己作主,要到哪里就到哪里,不受业障牵连,随业受报了。1.入禅定的条件&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初禅的觉受&&&&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入定不是等待机会&&&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时候入、怎么入,&他不知道。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懂得怎么静坐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禅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细、息细、乐受&在这次的禅定学习里,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如何观察出入定时的三事变化&&&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每次一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重复练习出入定过程&&&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3.解除入定的障碍&刚才说修禅定有一些障碍。一个是五盖的烦恼,另外是身体的某些障碍。气脉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关于身体的障碍,一个在胸前,一个在后背。在静坐的时候,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就是说,当你精神专注在你所观的境时,你必然会全身放松。身体一放松,你身体的气就会运转起来。气功师会说是在练气功。其实不是,我们在专注修定。但是因为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境里面,对身体不理会,你的身体就会放松,身上的气就会运转起来。当它运转的时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气脉阻塞,气运转到那里就会疼痛。于是禅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问题会造成前胸阻塞。忧郁、劳心、嗔心等就会感觉胸口闷。还有一个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时候就会打嗝。&&&当你静坐到身上气感发动时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静坐坐的好。为何说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时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气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处理病痛,如果你不去处理,气就会干扰你。如果你不去处理它而每天坚持坐,慢慢的也会自动打通,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老师教错,或者是修错。过去在静坐时若受到惊吓,以后每次静坐就会胸前痛,你要找医生或者气功师帮你调理,以免继续干扰静坐。要记得,在静坐的时若受惊吓,不要立刻就睁眼动身。应该静下来,吞口水或者将气引到丹田,过后找人处理。&&&背后有几个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腧、大椎、玉枕等。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静坐的时候,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颈项以上凉凉的,这是气不能上来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玉枕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头重重的。这也是气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去处理它。处理不了,只要长久地坐,虽然被困扰一个时期,最终它也会通。当气自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说明你静坐有进步,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头上留气——久了造成头痛&&&大多数人静坐几天后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痛胀,这是静坐时不小心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静坐时气会升到头上,很多人没有觉察有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点点,用功几天后,就会疼痛。情况严重时,嘴唇裂,舌头生疮,睡不着,虚火上升。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造成虚火病气。好多出家人都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自己被气干扰成病,对修炼时的气无知而修成“虚火外道”,却骂气功是外道。&&&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可以用任何方法处理,处理气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办法也可以采用。不然的话,最好循古人的规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手掌,以爪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身体手脚。按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睁开眼睛。&&&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容易造成头疼。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懂得处理,你就不会被气干扰。不然,你静坐到最后,你会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静坐到了一定时候,敏感的人都会发现有气在运转,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太阳穴会发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修心养性会产生清净的气,贪嗔淫欲会产生污浊的气,清净的气向头上升,越清净的气升得越高。污浊的气往下降,越污浊的气降的越低,最高到头顶百会&穴,最低到小腹下的会阴穴。所以当心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时候,你身上清净的气就会升到眉毛的这个水平。是一个水平,不是眉心一点。&&&你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有些人很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气留在头上。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观想,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间拉,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气,用空心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要将它甩掉。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要进禅定是不难&的。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造成心无力集中,于是没办法入定。因为禅定是很强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入定。也就是说你的心力无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静坐前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4.静坐的气场&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他到某个地方很容易就心静下来了。总觉得到这个地方静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实是那个地方的气场很好,对他有帮助。虽然外在的气场对修行有帮助,但是,靠外在的气场,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气场,就是长期静坐后,你也会形成本身的气场。至于气虚的人,要吃一些补气的药来加强,他的静坐才会进步;身体健康的人就少吃补为妙。&&&&你静坐的场所不要整天换来换去,如果你在家里,最好每天在同一个座位坐,你会在此座位上形成一个气场。以后你再回到同一个座位,就很快能够定下来,这是环境的影响。还有,你周围的同学坐得好的,靠近他你会沾光。就是说,他的气场对你有帮助,而你的气场对他会有干扰。如果他的气场很强,你对他的干扰就会很微小,没什么影响。如果他本身的气场不是很强的话,你的气干扰了他,敏感的人就会心烦了。有病者的气场,会干扰身边的同修者,所以,当你觉得坐在这个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换个位子就好了。5.修定时间的长短&修禅定一座要坐多久?不一定非要坚持坐完一枝香,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昏沉、掉举、散乱,你就必须坚持。如果你有很严重的昏沉、掉举、散乱,那么,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时间。如果开始十五分钟坐得很好,过后昏沉、掉举、散乱,每次都如此,我劝你不要坚持。应该怎么做呢?就是坐走交叉修。因为静坐开始的五分钟你&坐得很好,十五分钟以后的效率就差了。那么,你就坐十分钟,经行十五分钟,然后再坐十五分钟,再经行十五分钟。如果你这样修,也就是说四个十五分钟里,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样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说,你坐了十五分钟之后,因为精神不好,心无法集中地坚持到一小时,那是浪费时间。不要听人家说,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见得啊!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劳,那么,我劝你快去睡觉。如果不是烦恼而是精神疲劳,睡饱了再来坐效果会更好。&&&&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禅定,就必须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万不要坐得太久。为什么?禅定坐久了,会贪。贪什么呢?就是他每次一进去就不想出来。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来,这就是贪。因此,修禅定时,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规定出定的时间。假如你要进初禅,你就自我规定:现在我要入一小时的初禅。这样,你入定后坚持一小时之内,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现在要在入初禅十五分钟,那么十五分钟后一定要出来。6.修禅定有三种自在&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什么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任何时候我想入哪个定,就能够入哪个定,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进初禅,就一口气之间进初禅。我要进三禅就一口气之间进三禅,这叫“入定自在”。如何是“在定不自在”呢?如果我要留在初禅,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禅,结果自动到了三禅,这是你的初禅在定不自在。什么叫在定自在呢?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钟,我进去出来,就是二十分钟,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说进去二十分钟,一小时了才出来,就是贪着禅定。明白了吗?就是说,你入定前,要定下我现在要入定多久,然后到那个时间出来就不是贪。如果你要二十分钟,结果是一小时才出定,就是贪。明白吗?也就是说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禅的人想出定,一想出来就出来了。身心就恢复到入定之前的状况。不要以为一睁开眼睛出定,就能身心恢复常态。如果你出定后会觉得头发涨,被气锁住,很不舒服,这是出定还不够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谓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当你们熟悉了各种禅定之后,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给自己预设一个时间。7.禅定差别&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差别刚才说道,禅定有一、二、三、四禅,我用登楼比喻,一、二、三、四禅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犹&如你上一幢楼,上一楼、二楼、三楼、四楼,表示说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也就是心的能量。当你的心念达到入禅定之前的集中力,&称为未到地,或叫做近行定,有初禅的近行定、二禅近行定。近行定是什么意思呢?近行定好象你上楼梯到某一层,因为还未进房间,你可以继续往上爬,也可以爬&下来。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进入根本定好像进了房间,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在近行定能上也能下,在安止定不能上也不能下。初禅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达到了初禅的水平,不等于你当时进入初禅,所以上到初禅近行定,不等于进入初禅安止定。当你进入初禅,会有进入的感觉,整个人沉入在里面。这时若要上下,就必须从初禅出来,你就会有从里面出来的感觉。就是说进去和出来犹如进出房间,上去和下来犹如上下楼梯,是不一样的。禅定之间的觉受差别处&&&&初禅与二禅最大的差别是:初禅的心态有觉有观,很容易被声音干扰。初禅的人听到声音,心就乱了,所以佛说声音是初禅的刺。二禅的心态无觉无观,声音的影响,你都如如不动。&&&三禅和二禅的差别是:有些人在三禅,你会觉得身体不存在了。但是,感觉头还在,觉得全身很快乐,却不知道身体在哪里。到了三禅呼吸很微弱,有的会觉得呼吸困难,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碍,一般是忧郁、易怒及紧张的烦恼造成气结檀中穴。有些人到了三禅心脏会跳快。为什么呢?因为,三禅的呼吸很微细。那些心没有力的人会觉得心脏负担不了,会跳得快一点。这样,他就应该在三禅多呆,慢慢地适应,最好是吃补心气的药。&&&上四禅,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会呼吸停止不了。他就只能留在四禅近行定,无法进四禅。你如果深入四禅,外面的声音是都听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禅。如果一个人在四禅里面,听不到声音以后,这个人就可以进一步修第五个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禅近行定,还会听到声音,就没有能力进入第五个定。禅定越高,定力越强,心念越细,呼吸越细,感受越快乐。但是,从三禅进入四禅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一旦你从三禅进入四禅,快乐就会立即消失,完全没有乐受——舍受。如果你们有经验过四禅,就会知道叫舍念,就是没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禅的心不造作,而且非常清净——念清净。8.&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果从初禅到四禅,你都弄清楚了,以后不管你修密宗、禅宗,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禅定来判断自己的心。修禅定好象是磨刀一样,切东西的效率,要看那刀磨得有多锋利,修行时心的效率就是入定有多快。如果今天你坐下来,连初禅都上不了,然而却要修大威德金刚、或者修大圆满、或者修禅宗,这样修任何法门都修不好的。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以散乱的心来修。明白吗?但是,如果今天你能进到四禅,那今天修任何法门都很有效,因为你清楚今天的心力,是以清净的心来修行。也就是说,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门,用不同的粗细的心力来修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样的。四禅的清净心,是修道人要去争取到的。所以,如果你的心无法平静就去参禅,你只是在胡思乱想,如此参话头打禅七,是胡打,变成烦恼纠缠不清的“缠七”。为什么呢?心都不能安定下来,烦恼一大堆,是烦恼在参缠,还以为是参禅。修任何法门最终是要修慧要觉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说有慧没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烦恼很多,还说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禅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炼任何法门,都是有所帮助的。如果一个人他不认识到定是慧的基础,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门,那么,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么心去修。我在这里再次强调:一定要修好禅定&功夫程度&&&第一步:念起不随。能做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压住它不动是不行的。要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到达平等无为之境。做到这个地步就能变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当&中得自在,第二步是变化自在,能变粗为细,变短为长,到达第八地菩萨的位次,至少能显现三十多个意生身。&&&第三步:微细流注消灭。微细流注就是上面讲的作意。作意在八识田里流动,你平时看也看不见,深入金刚萨埵大定,才能见到而消灭它。到这一步,微细流注都消灭光后,能显现百千万亿化身,度百千万亿众生。这时侯才真到家,不是一开悟就好了,差得远,所以,还要好好的用功。&&&&没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么是菩提心呢?简单讲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度众生。我们修法是为了下化众生,而不是为了自了。&&&大家务必好好用功,坚持打坐、观照,切勿等闲视之,更重要的还是在座下用功,不是坐两个小时就可以放野马,乱来了。还须于行、住、坐、卧处时时不忘观照,才能与大道相应。修行的六个要点&&&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恋著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业,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开悟,假如在座上想这样、想那样,妄念纷飞地乱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像个死人一样才行。&&&&第二:打坐持咒,心念耳闻。这是修心密的要诀,对入定开悟,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人的妄念动惯了,不专心致志地倾听持&咒的心声,把意根摄住,妄念息不下来,妄念不息何能入定、开悟?所以必须心念耳闻,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渐渐入定。&&&第三:念起即觉,不压不随。念头来时,要能看见,如果看不见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觉,既不随之流浪,也不压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第四:按时上座,不急不缓。每天按时上座,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时不要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缓地&从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开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开悟、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门,非但不得开悟,而且不能入定。&&&第五:下座观照,绵绵密密。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著跑,也不随妄念流浪。&&&第六:心量广大,容纳一切。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这就是最大的神通。&&&记住这六点,照之修行,决定能打开本来,亲证佛性。做好这六点,丝毫不懈,保证能圆证菩提,得大成就!&&小乘阶段是“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叫粗定或粗住;第二步叫细住;第三步叫欲界定;第四步叫未到地定。中乘阶段是“根本禅”。“根本禅”分四步功夫,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和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五枝。一、小乘阶段第一步:粗定也叫粗住,指练功时专心一意,不分心,不乱想。坐、站、卧均可,专心一意地把意识粗略地定下来。第二步:细住即要求练功的人把思想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象是定在这个地方不能走了一样,即定根法。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所以就不会动了,这叫稳住,又叫细住,安稳的意思。其方法是把思想意识往下定,把气往下沉。第三步:欲界定在练功的意识定下来之后,下意识会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比如突然想到一件高兴的事,或脑子里突然出现图象、声音等等。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能让它继续往前发展下去。例如,你想着到某地或月亮里去,突然脑子里出现了某地或月亮,你就把你的杂乱想法定下来,就定在某&地,或者定在月球上,或者定到某一棵树上,或者某条河边等等都可以,就是说,你的想法不能到底,刚好到那个边界就定下来了,这就是欲界定。这个时候常常是心神爽快,或者心爽神昏,也就是心里特别舒服,全身分不清楚了。欲界定常常是闭上眼睛练,这样就会有图象出现,但舌头翘一下,出现的图像就&可能走了。或者看到从什么地方来了个师傅,你跟着师傅出去了,但是不要走到那个地方——欲界定。如刚好到了海边,你不要下海;到了悬崖,你在意识上不要跳&崖;到了井边,你不能下去,就是说只能定在那里观看观看。由粗住到细住,静坐到一定时候,就可能出现欲界定,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如前面是个大海,你就定在海边观海,而不要到海里面去,到里面去就要出麻烦。这是练功中关键的一步。第四步:未到地定也叫未来禅,就是在第三步“欲界定”的基础上,下意识进一步在那个地方观望,时间要长一点,然后慢慢定下来,随之再把这个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的地方。回来后,再把意念放松,放松到了下意识觉得周围的事物不存在了,海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自已的身心也没有了,这&就到了“心身境虚”的境界,叫做“未到地定”“粗定”、“细住”、“欲界定”、“未到地定”,这四个步骤是“四禅八定”的小乘阶段,如果你经历了这几个过程,就完成了小乘阶段。二、中乘阶段&中乘阶段是“根本禅”。如前所述,练功练到觉得周围什么都没有了,连自已也不复存在了,这叫“未到地定”。再进一步练,就进入“根本禅”了。根本禅又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4&步功夫,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以及五枝。(&1&)初禅包括八触十功德。八触,即八种练功感触,计有:动、痒、轻、重、凉、热、涩、滑;十功德,即练功的&10&个步骤,计有空、明、定、智、善心、柔软、欢喜、乐、解脱、境界相当。1&)八触在初禅阶段,练功会出现八种感触或反应。①动静功坐到一定程度,就要动起来,这没有关系。动起来以后不要怕,也不要追求,随它自然地动。但不要有意顺着去动,去加力,它能动什么地方,就动什么地方。②痒动以后就是痒,常常是心头发痒,身上发痒。这时心头特别难受,再难受也不要哭闹,要忍耐,不要特意管它,慢慢地深呼吸就行了。全身发痒是正常的,不要把它&看成毛病。千万不要脱衣服挠,搧扇子,或者走一走、活动活动,不然可就糟了。因为那样做,等于馒头没蒸熟,便把锅盖揭开了。这时一动,不但心头仍然痒得难&受,而且身体也很不舒服,再练功,老是静不下来,不少人吃了这个亏。所以,出现痒的感觉绝不要管它。③轻再进一步练,全身会出现轻的感觉,甚至有人慢慢地腾空起来,这很不容易做到,因为这需要大脑高度的入静。练轻功的就重点训练这一步,练到轻这一步就不再往&下训练了,常年不断地练这一步,练、练,后来就真的能腾起来。瑜伽功法中不是有个瑜伽飞行式吗?身轻了不要害怕,要始终保持不紧张,也不兴奋。④重轻过后就进入了第四步——重。好象自已的腰弓下来了,腰向下缩,这就是重。有某种特异功能的人,可能由于自身磁场的加强和地磁场相互作用,使体重增加&8&倍以上。出现重的感觉时,千万别紧张,不要加某种意念,比如“越重越好”等,否则可能重得起不来,就定在那里了。你要把重的感觉当成练功的正常过程,出现感觉后,仍然要正常地呼吸,慢慢地呼吸。⑤凉重过后就出现凉,好象缺氧、缺血一样。在发凉时,血压要下降,甚至会出现休克状态,但也不要害怕,要把自已运的气有意识地内收,一开始就要有个信念,想着很快会热的。⑥热凉过后就是暖,由发暖到发热,以至烧得不得了。练功练到发凉这一步,须先有思想准备,接下来练很快会发热,像在太阳下面晒,甚至象在火炉边烤一样。无论烧&得多么厉害都不要害怕,哪怕烧得身上沸腾起来,也不要害怕,一般说,三昧真火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个过程相当好,如果到了这一步,功夫就容易上升,特异&功能就可能出来。发烧的部位常常是小腹、胸部和头部。若能把这个火引到肾脏和会阴穴,那就比较好了。如果头部发烧,可往小腹引,想着“丹田火炽”;如果有高血压,则应想着脚心,把火往涌泉穴引,往外面发,不要让它烧得太猛。凉过后发烧,这叫练功中的文火和武火。由文火到武火烧得太凶也不好,缓解的方法是用下意识稍稍想一下小腹,或涌泉穴,以及腰后面的两个肾脏。不过,烧得再凶也没有关系,这是龙雷之火,只要不害怕,不紧张,依然放松练功,就能控制得住,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应。⑦涩在第六步发烧慢慢平息下来以后,会出现全身发涩的感触。这时用手去抚摸皮肉,会感到身上像捆着似的,很紧。全身到处象盐巴,眼睛也不舒服,涩巴巴的,舌头也是干涩的,很不滑溜。出现这种反应也是正常的现象,坚持慢慢的练功,缓慢的深长呼吸,就会由涩到滑,由不能动到动。⑧滑到这一阶段,全身就好象在很滑的油里一样,或像滑雪滑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态。这时,你觉得很舒服,觉得什么地方都能摸,什么地方都能通过。因为这时身体内&气血的循环加强了。这样坚持下去,时间一长,就属于童子功的一个方面,全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儿皮肤一样。这是中乘初禅第一阶段的“八触”。2&)十功德八触过后,就到了中乘初禅的第二阶段——“十功德”反应。①空如果接着滑触继续练功,就会出现空。突然全身空了,“心身虚空”。这和前面欲界定的最后一步,即“未到地定”的“心身境虚”是不同的。“未到地定”讲的是&“虚”,现在是“空”。全身经过滑的过程,滑、滑、滑,一下子全身都空了,好象自已内脏都抛开了一样。这种感觉,常常是突然出现的,不要害怕,要把它定下来。突然出现异于常态的感觉,往往容易动,但这时一定要坚持不动,一点也不能兴奋。②明再进一步练功就会出现&“明”。身上、脑内一空,大脑中就要显现明亮的图像,内脏图像可以显示出来,外面的图像也会显示出来。内景明了,外景也明了,内外景象都非常清楚,而且常常看得比较远,遥视功能可能在此时出现。这叫“内外景象明净美好”。这时要把图像定下来,不可慌张。③定十功德的前三个步骤是:空、明、定,就是说,内外图像显示出来以后,就需要“一心安稳”。不管看到内脏,还是看到血管,就总是看那一个地方,看到外面一个人骑车,就老是看那个人。只看一个目标,不要看第二个,这叫“一心安稳”。要把看到的景象定下来,定得越稳越好。④智当定在一个地方看时,就需要把它看清楚,不要迷惑不解,要神清。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发困,不能睡觉,也不能迷迷糊糊,要比你看到的景象,看到底,看清楚,这&时大脑要非常清醒,智慧在这时就容易开发出来。比如,你看到一个骑车的人,但看不清楚,就把他定下来慢慢地看,可能把他的眉毛、眼睛看清楚了,连把他口袋&里装了几元钱也看清楚了。这个时候要动脑筋。当你在前面看不清楚时,意念可调到后面看。当骑自行车的人骑得很快,你应想办法让他停下来。这时是用智慧,要&神清而不迷惑,对所看到的内外景象,要看得越来越清楚。⑤善心当把内、外景看清楚以后,要注意“善心”。你若看到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走来,切不可老追着看。若别人有危险,你要注意发善心,就是说,不能欣赏所看到的内&外景象,更不能试施搬运术,要用忏悔的方式对所看到的景象表示尊敬。比如,现在你看到了自已的内脏,就想“唉呀,我怎么没学医呢,人的内脏原来是这个样&子!”。如果你看到远处一个人走路很艰难,就想着做好事,对自已做过的错事,要痛加忏悔,这样,善心就出来了。⑥柔软善心出来之后,就进入柔软状态,叫“心性雅萌”。这个时候,你自然而然地觉得应该文雅,应该讲文明。你的想法、行为,包括你的“图像”出去,总觉得不应该&再干什么不文雅的事了,出现了高雅的心情。练功练到一定阶段,人的禀性也会改变。到了“柔软”这一步,说话、动作都显得优美,因此说“雅心自生”。⑦欢喜在“心性雅萌”之后再接着练功,会出现“庆喜前悟”的心情。练功练到这一步,内心特别高兴,好象对以前的事都明白了,这样就会出现喜心,会想到今后如何做个文雅、高尚的人等等。到了这一步,还应该坚持练功,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明白而就中断了。⑧乐喜悦之后,继续练功,会出现欢乐的心情,真正进入快乐的状态。“妙悟”,就是从这个阶段练功时自生出来的。⑨解脱练功练到这一阶段时,会把很多以前的贪婪、自负、悲观、骄傲、不孝敬、粗暴等再一次解脱出来,把它们全部放出去。进入“解脱”阶段,就决心再也不干什么假、丑、恶的事了。因此,会“神往安然”。一旦出现了“神往安然”,心情就特别好,因而达到一个练功的特殊境界。⑩境界相当即一心住在那很清净的境界中。又叫“心身合注”、“念应不乱”、“自我易控”,思想和全身都在一种状态下保持住了。这一阶段,一些特异功能会出现。比如,“念应不乱”是你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会兑现。这是中乘初禅第二阶段的“十功德”。以上是初禅“八触十功德”的练功过程。(&2&)二禅初禅过程练过以后,再继续练功,就会陆续达到二禅、三禅、四禅。其内容包括五枝,即“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些都是气功中的练功的传统术语。二禅阶段是五枝的前二枝——觉枝、观枝。第一枝:觉枝指的是自觉初触。这时练功者的身体会自然感觉到很多事情,而且判断得也比较准确,因为你练功练到这个阶段,敏感性增强了。第二枝:观枝到这一阶段会出现“析别触得”的功能,即不仅感觉,还能分析你的感应,就好象看到了一样。二禅的这两步功能,一定要它表现得十分明显、准确。方法是加强练功。(&3&)三禅指的是“五枝”阶段的第三枝“喜枝”。第三枝:喜枝即“定象而悦”。进入喜枝阶段,自已对外表的景象和自已内脏看得都比较清楚,这时,就会自然出现“定象而悦”的喜悦心情。(&4&)四禅是指五枝中的后两枝,即“乐枝”和“一心枝”,又叫“不动定”阶段。第四枝:乐枝从喜枝进入乐枝练功阶段后,你会对周围的事情都比较清楚,心神安稳,愉悦。这个时候练功,就会不怕别人干扰了。第五枝:一心枝即把整个意念全部定住在一个非常清静的境界。可以长时间练功,而且对周围的一切又都非常清楚,哪怕飞过一个蚊虫,你也知道,不烦也不乱。&这是第五枝。&以上是一套完整的传统功法要领。可以根据这个要领来练:粗定→细定→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坚持练就可能出现一些功能。这是释家禅的功法。&修证佛法的过程中还有五眼六神通的出现,不过人的敏感点不同,素质不同,出现的功能也就有差别。&&&五眼,是指所谓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神通,通常就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这些神通都各有专精,也各有互通之处。肉眼:这是最没有争议的一种眼睛,因为是物质的器官,由肌肉、血管、神经等所组织而成的器官,就是所谓的由父精母血所生成的肉眼凡胎啦。天眼:肉眼在看著看著,但是心中会有不同的想法、看法,直觉的认定所看到的不是一切,里面还有文章,还有奚翘。天眼功能强的人,此时,会在它两个肉眼之间(眉心轮、玄关)出现一个“屏幕”,西洋人称“心灵屏幕”(Spiritual&Screen),密宗及道家称做“灵台”,出现了这个事物的真实图像。尽管各门各派的称呼有许多不同,但是“能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东西”却是相同的。所以,就有人来说明“天眼”,能看到前面,也能看到后面;能看到外面,也能看到里面。即内视、透视、遥视、微视等的功能。慧眼:天眼虽然厉害,但是只观察到现象,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一定清楚。有慧眼的人,能够看到事实的一个真相,不会被现象所迷惑。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了解整个事件的始末,也就是了解种个事件的因果关系。法眼:不仅能够看到现象,能够了解因果关系,甚至还有足够的能量来介入、改变、或促成一些事件的发生、停止、或者改变方向等等。有法眼的人,他能够看穿一些物质&世界的表象,穿透表象,撂住其纯能量的本质,再以本身的能量介入,在关键处予以适当的更改,整件事物再度呈现出来在物质世界的时候,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佛眼:有佛眼的人,是个已经放弃对肉体执著的人,也是个放弃对时间、空间、及所有人为概念执著的人,他已经融入天、融入地、融入整个自然,进入了整个存在,梵语&讲就是「涅盘」。此时,物与我之间没有分际,人与我之间也没有分际,人与自然间更没有分际,他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他,他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他。他,与自然&合一了,天人合一了;他,已经融入自宇宙无始以来的这股能量,他是天地间的一股纯粹的意识能量,他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他是宇宙意识,他就是神,他就是&佛,他就是梵天,他就是最高的,他也就是最终的。如此的一个人,就是无始无终,无来无去,如来如去,也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只因为他全然充满在这个宇宙&当中,他就是永恒。这是一个真正的成道者!他心通:就是他人(别人)心中在想什么,不必他说出口,有此神通的人就能够明了。&这种神通是六大神通里面最容易发出来的,也是修行人最容易得到的。天眼通:已经如前所述,有内视、透视、遥视、微视等的功能;如果持续加强,还能「看过去,知未来」,了解事物真相及因果关系;如果再加强,甚至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物质世界的状况……等等。天耳通:就是能够听到很远、很远地方的声音。包括灵界。宿命通:得此神通的人呢,可以看清事情、人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尤其是人们的三世因果(前世、今世、来世),功力高的话,还包括累世累劫以来的因果关系呢。神足通:神足通应该指的是灵体的旅游吧,就是灵魂出窍,仅轻盈飘逸的灵体,才能够作日行千里的旅游而丝毫不觉得劳累。漏尽通:就是断尽一切烦恼之意,达到无漏的境界。这个才是最究竟义!修行人仅到此,才是回到了家,才是终点。不然,还是在旅途中的过客而已。不再有一切烦恼,也就&是不再有一切挂碍,也没有任何忧虑,一切都是俱足,一切都是圆满,一切都是达成。仅如此,才不会再在六道中轮回,才能真正了脱生死。这是最困难的一个神通,最难达到的,也是最后才达到的。最后警告:切忌幻听幻视,走火入魔。德有多高,道有多高,有德者的之,无德者失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有所相,皆为虚妄,若见所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盘打坐修复五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