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言文的句子,不是翻译成文言文,要有出处。表达对领导不满的诗句伤害自己所喜欢之人的不满与怨恨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对下面文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对下面文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对下面文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最佳答案1、A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意对即可)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 小小知识站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描述:《桃花源记》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与朱元思书》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象奔马。2.负势...
翻译古文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办呢?试试六字法,可能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六个字是:对、增、删、移、留、换。一、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如: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二、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做补充。译文则为:
(曹刿)问(庄公): 凭借什么作战?三、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如: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四、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例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陆离是修饰长铗的, 崔嵬是修饰切云的,翻译时应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语前。五、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如:①庆历四年春,滕子室谪守巴堕郡。 (《岳阳楼记》)②山东豪杰逆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句中画横线的词照录不译。六、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有了这六字法,相信在以后译文的时候,你会轻松很多。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主题: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描述: 桃花源记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一一为 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与朱元思书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象奔马。2.负势...
主题: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的句子翻译
描述: 桃花源记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一一为 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与朱元思书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象奔马。2.负势...
主题:我家的大音响借给邻居用来
描述:详细说!! 类似问题:一些古 著名小故事的文言文,如借壁凿光 急需十则以上的文言文小故事 初中课外文言文 翻译 20篇短的文言文加翻译,越短越好 关于记叙努力学 文言文有哪些呢,初中课外的。求大家帮
主题: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备考
描述: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 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 翻译有很大帮助。一、表 述语气1. 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2. 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3....
主题:文言文的修辞
描述:和现 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 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1)、借 。文言文中,借 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 。(诸葛亮 出师表 ...
主题:新概念阅读文言文司马光好学翻译
描述:...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 类似问题:司马光好学 一则关于司马光文言文的 题。 司马光好学文言文阅读
司马光救友 文言文,司马光这题。。求解 司马光
2 题{文言文}15,16,17,18小题 司马光 怎么做,因为 文言文 居安思危文言文
06-0606-0606-0606-0606-06
09-0508-1508-1608-2408-16
也许你感兴趣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中的难点,很多高三党因为文言文不会翻译而导致题目无法进行下去,其实文言文做题除了要有一定的翻译功底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做题方法,今日小简老师特地从名师那里取经传授给各位同学,家长看到了一定要为孩子收藏起来哦,相信会为孩子的分数增光添彩。以下是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
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复句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
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考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
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标签:高考文言文
没有相关文章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电 子 课 文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 关 教 案 ★
★ 相 关 课 件 ★
★ 相 关 练 习 ★
★ 教 学 参 考 ★
★ 课 外 拓 展 ★
本页显示的是本站语文备课资源: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初中文言文句子翻译
篇一: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一)《论语十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词:愠:恼恨。 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他)聪明而且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不应该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不应该感到厌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二)《扁鹊见蔡桓公》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翻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解词:居:停留;还:同“旋”,掉头;走:跑。 翻译:过了十日,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3、立有间。 解词:间:一会儿。 4、汤尉之所及。 解词:汤:同“烫”,用热水焐;及:到达。 5、火齐之所及。 解词:齐:同“剂”,药剂。 6、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解词:属:管。 翻译:那是司命所管的 ,(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7、使人索扁鹊。 解词:使:派;索:寻找。 1、臣是以无请也。解词:是以:因此;请:办法。 翻译: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三)《口技》 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擅长。 2、会宾客大宴??施八尺屏障。 解词:会:适逢;施:安放,设置。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解词:坐:同“座”。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喧哗。 4、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翻译: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妙处都具有。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解词:间:夹杂。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翻译: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7、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解词:虽:即使;指:手指(名词);指明(动词)。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8、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解词:名:说出。 翻译: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白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一个地方来。 9、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解词:股:大腿;几:几乎、差不多。 10、群响毕绝。 解词:毕:全部;绝:消失。 翻译:各种声响全部消失。 (四)《为学》 1、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解词:逮:及,赶得上。 2、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解词:怠:懈怠;迄:完结。 3、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解词:卒:终于;鲁:反应迟钝,不聪明。 翻译: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解词:鄙:边境;其:其中。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解词:顾:难道;如:比。 翻译: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五)《核舟记》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翻译: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解词:奇:零数;许:上下、光景。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熠中。 解词:比:并。 翻译:他们另外两只膝盖靠在一起,隐藏在画幅下边的衣服折纹中。 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仰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解词:类:像;属:关联、联系。 翻译:佛印的模样很像弥勒佛,敞开胸襟,露出两个乳头,抬头仰望上空,他那神态与苏、黄两人不相关联。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解词:简:同“拣”,挑选。 翻译:这是挑选桃核中狭长的地方刻成的。 (六)《狼》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翻译: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了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 3、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两只狼像原来一样追赶。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解词:窘:困窘急迫;敌:攻击、胁迫。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解词:径:径直;犬:像狗一样。 翻译: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6、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7、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解词:洞:打洞;隧:钻。 (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攻击屠夫。 8、狼亦黠亦。 解词:黠:狡猾。 9、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七)《桃花源记》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 解词:穷:尽。 翻译: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树林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词:属:类。(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之类。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解词:交通:交错相通。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解词:要:同“邀”,邀请。 翻译: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解词:妻子:妻子小孩;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10、处处志之。 解词:志:做标志。 11、欣然规往。 解词:规:计划。 12、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词:寻:不久;津:渡口。 (八)《马说》 1、不以千里称也。 解词:称:出名。 翻译:不能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解词:食:同“饲”,喂养。 翻译:喂养的人不知道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解词:见:同“现”,显露、表现。 翻译: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解词:且:尚且;安:怎么。 翻译:想要与普通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 解词:策:驱使;以:按照;道:方法。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 6、食之不能尽其才。 翻译: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7、鸣之不能同其意。 翻译: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词:其:难道;其:恐怕。翻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九)《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解词:名:闻名;灵:降福显灵。 翻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6、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十)《爱莲说》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莲)出自淤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并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翻译:(莲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蔓延,不生枝节,芬芳远播,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面。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轻慢地玩弄它。 4、菊,花之隐逸者也。 翻译:菊花,花中的“隐士”。 5、可爱者甚蕃。 解词:蕃:多。 6、陶后鲜有闻。 解词:鲜:少。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爱莲花的人,像我的还有谁呢?
(十一)《曹刿论战》 1、公将战。 解词:将:打算。 2、曹刿请见。 解词:见:拜见。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解词:肉食者: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谋划;间:参与。 翻译: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自会去谋划它,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4、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解词:鄙:鄙陋,目光短浅。 翻译:居高位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从长远之处去谋划。篇二:初中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 初中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荥经县荥经中学
王 珊 摘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来自: 唯 才教 育 网:初中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各种文言知识的运用,其基本要求是符合原意,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适当调整补充,使句子顺畅;注意上下文、前后句的联系。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3、“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做到句句有着落,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例1: 原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译句: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粗鄙的人。 例2: 原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译句: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蔽天空和挡住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可以改变原文的词数、词序,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例: 原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译句:征战多年,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步骤: 第一步:断词,就是对文句以词为单位进行划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当中的单位词与现代汉语并不完全等同。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而现代汉语多音节占绝大多数;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可能是多个词,在断词时应该按文言单位词来划分。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中间”,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解释为“里面、中心”等;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读成“中间(jiàn)”,解释为“其中夹杂着”。 古代汉语中多音节词多见于专用名词(如姓名、官名、地名、物品名等)、感叹词及领起全句或全段的虚词(如若夫、至若、且夫)等,断词时不可拆开。 例如:若夫/淫雨霏霏 (《岳阳楼记》) 第二步:释义,顾名思义,即对文言词语逐个用现代汉语注释。在注释过程当中则会涉及古汉语当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释义时须力求周备。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 这句中需要分析的词有“山”“高”“仙”“则”“名”。这里面前半句不用翻译,跟现代汉语一样,后半句“仙”即“仙人、神仙”,“则”是“就”的意思,“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闻名”。第三步:串句,经第二步后,文句各词义得到逐个落实,这一步就是在符合原文内容的情况下,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选择恰当的词义并使之串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如第二步所举的例子,串联起来就是“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当数这一步最为重要,失分大多也在这里。学生答题时,大多数都能做到“信”(落实字词义),却难以做到“达”(译文通顺流畅),更甭说“雅”(译文生动优美、反映原文风格)之类。 尤其要注意的是,串句确定词语义项时必须关照前后文,甚至是全文。此外,串句会涉及“补省”(补充句中省略的成分)、“调序”(调整变式句语序)、“留语气”[固定格式、两种文言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等方面。 总之,文言文翻译必须要求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确定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只对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句子,才酌情采用意译。这样,实现译文“信”“达”“雅”也就完全可能。 四、文言文句子翻译六技巧: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官名、器具等不翻译。例: 原句: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2、对:就是一对一的把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词译成双(多)音词。例:原句: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三峡》) 译句:每到刚刚放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这句话翻译时就采用了一对一的方法,把单音词译成双(多)音词。注意,这句话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即“林寒涧肃”采用了互文的修辞,在翻译时要注意。 3、换:有两种情况。 ①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就是用现代的同义词去替换相应的文言词。如: 原句:小惠未,民弗从也。 译句: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未”换成“不能”,“弗”换成“不会”。 ②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成现代汉语,使译文通达明快。例: 原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译句: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这句中“妻子”要换成“妻子和儿女”,“绝境”要换成“与世隔绝的地方”。 4、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例: 原句: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译句: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根据现代汉语,应在数词后面补上量词。 再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句:(渔人)乘船沿着小溪划行,竟忘了路走了多远。 这句省略了主语“渔人”,翻译时就要补出来。 5、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例: 原句: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译句: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这里的 “之”为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删去。 6、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词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例: 原句:还自扬州。(《伤仲永》) 译句:从扬州回家。此句为状语后置,翻译时应把状语“自扬州”调到“还”前面。 又如:何陋之有? 译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此句为宾语前置,翻译时须调整为“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五、翻译中涉及到的常见的特殊句式及不译之词 1、常见句式 (1)判断句: “......者,......也”,“......,......也”,“??也。” 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2)倒装句: 宾语前置: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状语后置:屠惧,投以骨。(《狼》) (3)被动句:“为??所??”“??于??” 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4)省略句:(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桃花源记》) (5)固定格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十则》)
②得无......乎(该不会,莫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③何......为(为什么......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然则(虽然如此,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2、不译之词: (1)发语词:指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如:“夫”,“夫战,勇气也”。 (2)判断词:指表判断的词,如:“者、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特殊助词:如“之”,补充音节,“久之,目似瞑”;舒缓语气,“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当然,以上介绍的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同学们千万不要片面的去理解,而要综合地运用。在运用中不断体会、总结、归纳。以求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严复 《天演论?译例言》篇三: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一、《口技》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译文: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译文: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2010年考阅读) 三、《与朱元思书》(2003年考默写)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都消散尽了,天空和群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凶猛的波浪势像飞奔的骏马。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的叫个不断。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那些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息下来;那些办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能见到太阳。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屋主人有美好的德行,(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有博学的学者,来往的没有无知的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年考阅读 2011年考默写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译文:(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3、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七、《记承天寺夜游》2003年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纵横交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溪水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002年考阅读
2007年考默写
2012考阅读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酒上。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中的雾气散,烟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文: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四季的景色。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互错杂,宾客们有时站立,有时坐下,大声喧嚷,这是众宾客快乐的样子。 5、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译文:有一位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6、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十一、《出师表》(2000年考默写
2011年考阅读)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我(只好)牺牲生命来选取大义。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译文: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我也不躲避呀。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就是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就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万钟”的优厚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8、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这样以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在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虑能激励人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乐享受会使人萎靡死亡。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美?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 5、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7、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译文:能够用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 8、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9、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10、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 十五、《送东阳马生序》(06年考阅读)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当地有学问有道德的前辈拿着经书请教。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文:我站在他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译文:和我住在一起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用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神仙。 4、余则A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十六、《愚公移山》(2008年考阅读) 十七、《公输》 1、夫子何命焉为? 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译文: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 3、请献十金。 译文: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4、吾义固不杀人。 5、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译文: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 不可谓知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德报怨出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