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试会计科目,涉及到计算的时候,在什么情

686被浏览200,874分享邀请回答67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8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注册会计师报考策略_百度知道
注册会计师报考策略
09年打算开始考注册会计师,能通过的可能性比较大呢,我想问一下有经验的同行,像我这种情况怎么安排考试策略,第一次先考什么比较好我刚刚自学完成会计本科段的课程,现在职称是初级,应该说对于会计我的基础还是可以,因为接触的比较早
我有更好的答案
  注册会计师报考策略:    报考的建议上,第一应该考虑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知识水平,另外需要考虑自己的学习时间,一般来说会计、审计、财管都是需要考前三四个月准备的,而税法、经济法和风向管理都是适合考前三个月以内开始学习,另外考虑到各个科目的学习周期,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搭配考试科目。    1、报考一门会计。只报考一门建议从会计开始,从此开始注会的学习旅程,注意打好基础,不要只为了60分通过,考虑到会计的重要意义,学习不好同样会影响到注会整体的学习。    2、报考两门会计+税法/财管。税法的所得税学习对于会计的学习很重要;而会计的学习对财管的学习也很重要。不过财管和税法相比,税法更合适一些;另外有人建议“会计+审计”的报考,这里不做重点推荐,因为审计学习需要会计基础,而审计学习周期长很多,所以无形中这个组合时间学习会更长,报考应慎重。    3、报考三门会计+税法+财管。会计和税法的学习可以明显促进财管,所以财管不宜单独报考,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内部联系。财管的学习上位于会计之后,学习周期不是很长。    4、报考四门会计+税法+财管+风险管理。主要考虑的是难度问题,而且也是学习时机的问题。因为风险管理适合在财管之后学习,学习顺序上与税法可以并列,位于会计和财管之后,总体上不是太影响注会的整体安排。    5、报考五门会计+税法+财管+风险管理+经济法。经济法的特点是适合考前三个月左右开始学习,所以增加经济法并不会影响大局。学习安排上风险管理可以安排在经济法之前,也可以并列学习。    6、其他选择。从税法、经济法开始也是一种避重就轻的报考方法,但是也给后面增加了学习任务,因为会计、审计和财管的学习再以后会压力比较大,所以从会计开始学习的方法既能打下注会的坚实基础,也能够做好两年通过的打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妥的。    学习方法与计划    学习方法很重要,针对不同的科目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当然对于备考注会来说,三阶段学习方法是大家普遍接受的学习方法,不管针对哪个科目,全面学习、重点突破和考前冲刺都是适用的备考进度,当然每个阶段学习重点也大体适合每个科目的特点,不同的是具体计划的安排比重上有所差异。    1、基础学习阶段全面学习,夯实基础!做题以客观题为主,数量不再多,在于及时有效。教材多看,保证进度,一天三个小时计算,一个月时间搞定第一遍学习,不要指望第一遍全部看懂、听懂!进度最重要!会计和审计来说,教材整体精读看三四遍是正常的;财管和税法整体精读看两遍就可以了,后面都是零散记忆;经济法和风险管理整体精读一遍左右,零散时间记忆。    2、强化提高阶段相关章节一起看,重点突破。做题以主观题为主,少涉及跨章节综合题,注意循序渐进。注重前后联系,比如会计学习应该找到教材中的公允价值、摊余成本、递延所得税等整套业务流程主线,串联起全部章节内容。审计要注重整体思维的建立和培养注册会计师思考的意识;至于财管和税法主要通过加强练习和计算掌握各种模型和计算方法。经济法和风险管理重在加强理解,通过实际案例培养自己法理分析的能力。    3、考前冲刺阶段模拟题训练,知识点冲刺。这个时候更要注意相关知识的学习,相互联系的章节主动去串联,比如会计中存货可以和收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日后事项、会计差错等结合,审计中重点关注业务循环中的程序设计,财管中要求做好模型复习法、经济法、税法等通过例题复习法,通过模拟题训练掌握细小的知识点。考前两三周开始多做模拟题了解自己的不足,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4、学习顺序安排学习上会计适合在其他科目之前学习,之前应该看看税法的所得税章节。所以会计的基本特点就是报考排在最前,学习放在首位!
采纳率:86%
来自团队:
因为新增,所以难度肯定会相对以后低些,甚至低很多, 2,就可以报考了,一般注会考试都有大小年之分。 4,我的建议是先难后易,(还有新增那门),你是会计专业毕业的,那么会计这门应该没太大难度哦,这三门建议先考,当然上面说的都是取巧的一些情况。 5,按照相关性,会计和审计,会计和财管,都有联系,依照个人情况区分吧,哪年某本教材有大的变动,那么变动的前一年和当年,可是我审计一年过的,我却考了两年59,气吐血了,一定要报考该门课程,学起来最轻松,都觉得税法容易些,经济法我是放在最后的,从考场出来感觉真轻松,至于哪门难说说我的经验吧: 1,那么下一年,真正的考试,因为一般情况下,新增加的那门一定要先考,考试制度改革了,很多人说审计难,临界的两年,该门考试会容易, 3,如果某门课程连续两年通过率都很低,当然轻松是有相对性的,要想考过注册会计师,每门课程都要认真对待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 联系度;如果是非会计专业的考生。(4)财管和风险管理  难度:★★★★ 联系度:★ 时间花费:★★  经济法和税法两者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属于经济法范畴,但是税法不属于注会经济法范畴,就比如存在认定是逆查法,可首选财管,两者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什么联系。不过两个科目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对于其他科目都很简单。网校教学专家建议考生学习会计的时候学习税法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整体把握会计教材帮助都是很大的。(3)经济法和税法  难度:★★ 联系度:★★★★★ 时间花费:★★★★★  一般来说审计和会计的联系比较大,也可以考虑报考六科,还是收入确认一章,还是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和税法的联系逐渐加强了,所以对于税法知识是否了解将直接影响递延所得税的分录处理:★★★★★  风险管理科目有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又有审计中的理论内容,比如内部控制的介绍,是个比较综合性的科目,完整性认定是顺查法,比如审计科目中属于审计理论和实务结合的部分。如果具备非常强的实力以及时间和精力,这部分中涉及了很多的会计知识,这些知识都是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才能理解审计程序设置的原因和目的,也才能自己理解和掌握好审计程序的具体运用,不变的是原理,变的只是票据和内控的说法,还是日后调整事项、还是或有事项等章节,递延所得税的考察一直是个重点,对于比较畏惧注会的考生来说可以拿来练手,所以财管的学习有利于促进风险管理的学习。审计程度千差万别,但是基本原理是不变的;另外审计中的调整报表的分录实际上就是在会计分录基础上,把涉及到的调整科目换成了最终的报表项目,虽然表面上看会计分录和审计调整分录差异很大,其实两者的渊源是一样的;另外就是审计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考虑,涉及到了企业内部信息流转。(2)会计和税法  难度:★★★ 联系度:★★★★ 时间花费:★★★★  会计和税法的结合还是比较紧密的,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会计中的所得税章节,这个自然不用多说,花费的时间要少于单独学习两门的时间,因为会计和审计科目难度较大:★★★★★ 时间花费:★★★★★  财管和风险管理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甚至是所有科目中联系最为紧密的两个科目,风险管理中既有财管中的计算,比如企业价值评估、税法等科目,这个流程本身也是需要会计知识做基础的。因此不管是基本的审计理论还是审计实务都是和会计知识紧密相关的,主要还在于计算方面:★★★★ 时间花费、税法等科目,学习审计需要有一定的会计基础,学习顺序应该是在会计之后,会计和审计虽然都是难度比较大的科目,先建立自信,还有就是目前阶段,风险管理的难度不会太高。(5)风险管理和审计  难度,但是在一起学习可以相互促进。还有就是所得税的问题是贯穿会计全书的一根主线,不管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不过从学习的难度上来看、经济法,也是贯穿起来的一个主线,因为在会计的考察中涉税会计处理也一直是个重点,不仅仅是递延所得税的问题了,所以当涉税会计逐渐成为考试的重点。学习会计是不能不知道税法知识的。如果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可首选会计、审计。而且税法考虑的是实体如何征税,经济法考虑的是法律关系,研究的是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最后是经济法和税法。网校教学专家建议新考生报考这两门是比较合适的,除了上面说的原因,这些对学习审计是很有帮助的,学员只有掌握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设置,比如各个环节的票据、流程等等,大家还是应该了解清楚这个本质。(6)其他组合主要是从难度上来考虑  一般来说会计和审计的难度最大,财管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次之(1)会计和审计  难度:★★★★★ 联系度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两科的报考建议  (1)会计和审计  难度:★★★★ 联系度:★★★★ 时间花费:★★★★★  一般来说审计和会计的联系比较大,比如审计科目中属于审计理论和实务结合的部分,这部分中涉及了很多的会计知识,这些知识都是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另外审计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考虑,涉及到了企业内部信息流转,这个流程本身也是需要会计知识做基础的。因此不管是基本的审计理论还是审计实务都是和会计知识紧密相关的,学习审计需要有一定的会计基础,学习顺序应该是在会计之后,会计和审计虽然都是难度比较大的科目,但是在一起学习可以相互促进,花费的时间要少于单独学习两门的时间。当然,这个组合只适合毅力比较强,悟性比较高和精力比较旺盛的考生。  (2)会计和税法  难度:★★★ 联系度:★★★★ 时间花费:★★★★  会计和税法的结合还是比较紧密的,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会计中的所得税章节,这个自然不用多说。还有就是所得税的问题是贯穿会计全书的一根主线,不管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还是收入确认一章,还是长期股权投资,还是日后调整事项、还是或有事项等章节,递延所得税的考察一直是个重点,也是贯穿起来的一个主线,所以对于税法知识是否了解将直接影响递延所得税的分录处理。学习会计是不能不知道税法知识的,因为在会计的考察中涉税会计处理也一直是个重点,不仅仅是递延所得税的问题了,所以当涉税会计逐渐成为考试的重点,会计和税法的联系逐渐加强了。中华会计网校教学专家建议考生学习会计的时候学习税法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整体把握会计教材帮助都是很大的。  (3)经济法和税法  难度:★★ 联系度:★ 时间花费:★★★  经济法和税法两者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属于经济法范畴,但是税法不属于注会经济法范畴。而且税法考虑的是实体如何征税,经济法考虑的是法律关系,研究的是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两者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什么联系。不过两个科目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对于其他科目都很简单,对于比较畏惧注会的考生来说可以拿来练手,先建立自信。有人说“如果报这两门你都通过不了,那似乎不用考注册会计师了”,这话似乎极端,但也颇有些道理,虽说注册会计师每门课都很难,但业内一直都认为经济法和税法是其中略为简单些的。  (4)财管和公司战略  难度:★★★ 联系度:★★★★ 时间花费:★★★★  财管和公司战略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甚至是所有科目中联系最为紧密的两个科目,公司战略中既有财管中的计算,比如企业价值评估,又有审计中的理论内容,比如内部控制的介绍,是个比较综合性的科目,不过从学习的难度上来看,主要还在于计算方面,所以财管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公司战略的学习。中华会计网校教学专家建议新考生报考这两门是比较合适的。  (5)公司战略和审计  难度:★★★ 联系度:★★★★ 时间花费:★★★★  公司战略科目有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这些对学习审计是很有帮助的,学员只有掌握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设置,比如各个环节的票据、流程等等,才能理解审计程序设置的原因和目的,也才能自己理解和掌握好审计程序的具体运用。审计程度千差万别,但是基本原理是不变的,就比如存在认定是逆查法,完整性认定是顺查法,不变的是原理,变的只是票据和内控的说法,大家还是应该了解清楚这个本质。  (6)其他组合  注会两门报考一共有15种组合,以上只是列出5种推荐报考组合,当然,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他组合。从难度上来考虑,一般来说会计和审计的难度最大,财管和公司战略与公司战略次之,最后是经济法和税法。如果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可首选会计、审计、税法等科目;如果是非会计专业的考生,可首选财管、经济法、税法等科目,因为会计和审计科目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如果具备非常强的实力以及时间和精力,那就可以随意报考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谢谢!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注册会计师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注册会计师《会计》必考点精华答疑20问 [ 东奥信仰编辑整理,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东奥会计在线”字样 ]
Q注会《会计》中涉及的各类投资应该作为哪种资产核算,它们与合并报表有什么关系?
A本知识点为跨章节内容,主要涉及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两章内容&&&&当然,我们要知道长期股权投资其实也是一种金融资产,只是由于其太重要,会计教材单独列章讲解而已。&&&&&&&&东奥信仰注: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四种情况涉及按照“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且只有第一种情况涉及合并报表问题。
相关阅读:
Q金融资产转移这部分内容该如何理解,考试时会作为重点吗?
A此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会计第二章《金融资产》的核心考点。&&&&注会会计第二章《金融资产》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其中关于继续涉入的内容算是难点,但大家在学习时也不必过度深究,只要掌握到以下基本原理就行了。金融资产转移分为三种:&&&&(1)处置――终止确认――后续风险承担为0;
&&&&(2)抵押借款――不能终止确认――后续风险程度为全部(或者承担的风险额高于这个金融资产可能发生风险);
&&&&(3)继续涉入――对于可以终止的部分终止、不能终止的部分继续涉入处理――承担的风险介于二者之间。
&&&&东奥信仰提示:从注会会计历年考试题来看,这部分不会作为重点内容考查。
相关阅读:
Q包装物的会计处理应该如何理解?
A此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会计第三章《存货》的核心考点。&&&&包装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存货,其耗用时的会计处理因包装物的用途不同而不同,具体处理如下:&&&&(1)生产领用包装物
&&&&借:制造费用等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2)出借包装物及随同产品出售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
&&&&借:销售费用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3)出租包装物及随同产品出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相关阅读:
Q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总结
A此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会计第十四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心考点。&&&&详见下表:&&&&&&&&注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处理:
&&&&(1)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
&&&&(2)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3)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并将长期股权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
&&&&东奥信仰注:实际上就相当于将存货、固定资产等先处理掉,处理存货当然作为销售,确认收入;处理固定资产当然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其它类同。
相关阅读:
Q教材中有哪些地方有其他资本公积的会计处理,请老师总结一下
A此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会计第四章《长期股权投资》等章节的核心考点&&&&不过本质上说,本知识点属于跨章节,建议全面掌握。
&&&&(1)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时,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被投资单位资本公积减少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处置时: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2)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按确定的金额
&&&&借:管理费用等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在行权日,应按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的金额
&&&&借:银行存款(按行权价收取的金额)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原确定的金额)
&&&&贷:股本(增加的股份的面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差额)
&&&&(3)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转换日的公允价值)
&&&&贷:开发产品等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
&&&&处置该项投资性房地产时,因转换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应转入当期其他业务成本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其他业务成本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汇兑差额外)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失,做相反会计分录。
&&&&企业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借:银行存款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投资收益(差额,可能在借方)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累计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贷:投资收益
&&&&累计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则做相反分录。
&&&&(5)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汇兑差额
&&&&(1)对于发生的汇兑损失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对于发生的汇兑收益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金融资产重分类
&&&&A.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重分类日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作为成本或摊余成本,该项金融资产没有固定到期日的,与该金融资产相关、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仍应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该金融资产被处置时转入当期损益。
&&&&B.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入当期损益。
&&&&C.按规定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以前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改按公允价值计量,将相关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入当期损益。
&&&&【提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最终转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的属于权益性交易,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如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可转换公司债券等。
相关阅读:
Q会计教材中涉及到的应交税费都应该如何核算,老师可以给总结一下吗?
A此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会计第九章《负债》的核心考点。&&&&详见下表:&&&&
相关阅读:
Q投资性房地产有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计量方法,总是区分不清楚,可以总结一下吗?
A这一知识点是会计第七章《投资性房地产》的核心内容,掌握一个表格足矣。&&&&比较表格如下所示:&&&&
相关阅读:
Q那些资产要提减值,哪些不提,哪些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呢?
A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本章所指资产,除特别说明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现对注会会计全书涉及到的资产减值问题进行简要总结:
相关阅读:
Q关于所有者权益,可以总结一下吗?
A此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会计第十章《所有者权益》的核心考点。&&&&周春利老师将该问题总结如下:&&&&
相关阅读:
Q在学习会计时经常会看到“不计入当期损益”等表述,当期损益是指什么?
A此问题属于跨章节的,了解这些概念对学习注会会计全书都很有意义。&&&&只要是影响利润表中净利润的就影响(或计入)当期损益。比如:
&&&&(1)出售固定资产的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
&&&&(2)销售商品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计入当期损益)
&&&&(3)资产发生减值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东奥信仰提示:实际上会计、财管中都会经常提到利润、损益等问题。实际上影响损益就是影响利润,或者更明确指向的说法就是:影响净损益就是影响净利润,净损益和净利润之间只差了一个优先股股利,但实际上我国公司法不承认优先股股利,故净损益和净利润实际上是等同的。
相关阅读:
Q资产账面余额、账面净值、账面价值的概念如何区分
A此问题属于跨章节的,了解这些概念对学习注会会计全书都很有意义。&&&&(1)固定资产:
&&&&账面余额=账户余额
&&&&账面净值=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累计折旧
&&&&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计提的累计折旧-计提的减值准备
&&&&(2)无形资产:
&&&&账面余额(账户余额)=入账价值=无形资产的账面原价
&&&&账面净值=账面余额-累计摊销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累计摊销-计提的减值准备
&&&&(3)以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账面余额=账面原价
&&&&账面净值=账面余额-累计折旧(摊销)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累计折旧(摊销)-减值准备
&&&&(4)其他资产:
&&&&只涉及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账户余额)的概念,账面价值都是账面余额减去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账面余额都是各自账户结余的金额。
&&&&交易性金融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余额=账面价值。
&&&&【提示】负债的账面余额往往与账面价值相等(无减值)
相关阅读:
Q如何理解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这两种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属性还有哪些?
A此问题可是说属于第一章《总论》,也可以说属于跨章节的,了解这些概念对学习注会会计全书都很有意义。&&&&(第一章涉及的几乎所有内容其实都对大家学习全书有影响,故希望大家学完全书后还是看看第一章为好。)会计教材中经常会涉及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常用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法和公允价值法。会计教材列出了五种计量方法,总结如下:&&&&&&&&评注:可见,每一个历史成本在当时其实都可以说是公允价值,但由于会计计量原则是当时是什么就是什么了,不能随便更改账面,所以才有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区分,其实两者是相通的。
相关阅读:
Q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如何划分,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如何划分?
A此问题属于跨章节的,了解这些概念对学习注会会计全书都很有意义。&&&&(1)资产负债中的资产项目根据资产的流动性的大小自上而下排列。&&&&&&&&(2)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的划分则是按照资产是否可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货币性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可见,持有至到期投资属于非流动资产,但它是货币性资产。除它之外,一般的非流动资产都是非货币性资产。
相关阅读:
Q同时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在会计上如何处理,在税务上如何处理?
A此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会计第十一章《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心考点。&&&&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包括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时,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将销售商品的部分作为销售商品处理,将提供劳务的部分作为提供劳务处理。&&&&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不能够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将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全部作为销售商品处理。
&&&&【提示】上述规则是针对会计确认收入的确认与计量,税法针对该项业务的纳税行为按照税法规定。现将税法中针对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行为的征税规定总结如下:&&&&
相关阅读:
Q与投资有关的相关交易费用会计处理。
A此问题涉及2013年会计教材《长期股权投资》一章中的经典考点。&&&&这一内容张志凤老师基础班中有明确的总结,请大家参考:&&&&
相关阅读:
Q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的核算。
A此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会计第四章《长期股权投资》的核心考点。&&&&
相关阅读:
Q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核算(成本法与权益法)
A此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会计第四章《长期股权投资》的核心考点。&&&&&&&&【注意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成本法和权益法没有任何关系,后续计量也与初始计量没有关系,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仅仅是由投资比例(性质)决定的。
&&&&【注意2】权益法中针对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营业外收入)属于后续计量的范围,不属于初始确认的核算范围。
相关阅读:
Q关于顺流交易与逆流交易能不能给总结一下。
A此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会计第四章《长期股权投资》的核心考点。&&&&对比表格如下所示:
相关阅读:
Q哪些事项会影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A此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会计第四章《长期股权投资》的核心考点。&&&&以下是周春利老师对影响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事项的总结:&&&&
相关阅读:
Q会计政策变更、估计变更及典型的差错更正的核算内容及处理方法。
A此问题主要涉及2013年注会会计第二十二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核心考点。&&&&周春利老师2013年在易错易混考点班中对此进行了非常给力的总结,现转载如下,特别感谢周老师!&&&&
相关阅读:
注册会计师《审计》必考点精华答疑20问 [ 东奥信仰编辑整理,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东奥会计在线”字样 ]
Q审计风险与审计失败如何区分?
A1.定义   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在遵循审计准则的情况下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在没有遵循审计准则的情况下而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事实。  2.两者的共同点:审计意见不正确,尤其是没有发现存在的重大错报。  3.两者的不同点:&   A.原因不同:区别在于是否遵循了审计准则。    B.责任不同:审计失败很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审计风险一般不导致法律责任。  4.例题:银行存款审计。   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没有向银行函证(但向银行函证是必要审计程序),因而没有发现被审计单位虚构大额银行存款的重大错报,从而发表了无保留意见。   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按规定向银行函证,但因被审计单位与银行串通,通过银行内部人员向注册会计师提供虚假的银行对账单和银行函证回函(注册会计师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的情况下也无法识别),导致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被审计单位虚构大额银行存款的重大错报,发表了无保留意见。
相关阅读:
Q请讲一下接受客户关系和承接业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A1.接受客户关系:接受客户关系也称“发展客户”。 发展一个诚信的客户可以为事务所带来若干业务,包括审计业务、其他服务业务等。发展一个不诚信的客户可能为事务所带来很多麻烦,包括诉讼等。所以,在承接业务前,应当考虑客户的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和治理层是否诚信,以及客户是否涉足非法活动(如洗钱)或是否存在可疑的财务报告问题等。具体包括:  A.对客户及其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治理层和负责经营活动的人员进行了解;  B.要求客户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或内部控制做出承诺。 如果不能将客户存在的问题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拒绝接受客户关系。  2.承接业务  一个客户可能存在多项需要委托事务所承办的业务。但即使客户诚信,事务所也未必能够承接该客户的全部业务。具体能否承接一项业务,取决于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资源(时间、人员)和对职业道德的评价等。  3.二者的关系:  只有发展了客户,才能承接业务;发展客户关键在于客户的诚信,承接业务取决于事务所自身的能力。
相关阅读:
Q管理层与治理层的区别?
A1.治理层指的是董事会,代表性人物是董事长;管理层是企业职能机构,代表性人物是总经理。就像国家议会之于政府的关系,或者我国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国务院的关系。  2.站在审计人员的角度上说,管理层负责编制财务报表,治理层负责监督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  3.最后要说明的是,很多大企业管理层人员本身很多(或者全部)都是治理层成员。尽管如此,对两者进行区分仍有必要,毕竟角色不同,职责就不同。
相关阅读:
Q分部、退休金计划简释?
A1.分部: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支机构,包括分所。例:B所挂靠在A所,则B所是A所的分所、分部。   2.退休金计划:雇主为员工退休以及残疾、亡故等作出的投资安排的统称。根据国家的税收政策,由公司和员工单独或共同投资于特定投资品种,可享受税收优惠并可冲减经营利润。待员工退休或因疾病、伤残失去劳动能力时可支取或动用这部分资金。
相关阅读:
Q简述发生、准确性、截止三个认定的区别与联系?
A1.下列情况表明违背“发生”认定:  A.记录的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例如,刚签完协议就入账。  B.尚未发生完毕就登记入账。例如,在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就确认为收入  C.记录的交易与被审计单位无关。例如虚构销售交易。  违背“发生”认定的交易或事项尚不具备“入账资格”。可以简单概括为“不应入账的入了账”。未发生认定记录的交易事项应当全部冲回,记了多少冲回多少,无须检查金额的正确性。  2.违背“准确性”认定仅仅意味着记录的金额不正确,其入账资格不存在问题。一般是在确认不违背“发生”认定的基础上才进一确认是否违背了“准确性”认定。   东奥温馨提示:年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综合题中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从未出现过“准确性”认定。  3.违背“截止”认定仅仅意味着入账的会计期间不正确,本质上也属于不具备入账资格,但它与“发生”认定有着很大的不同,表现在:  A.违背“截止”认定包括将本期应当入账的交易事项推迟到下期入账,违背“发生”认定不包含这一情况;  B.虚构交易、事项属于违背“发生”认定,但不属于违背“截止”认定。后者仅仅是入账期间不正确,但并未虚构交易、事项。  C.如果被审计单位将日发生的销售业务提前到2011年末入账,在日之前发现该错报,彼时只有记录,没有真实交易发生,则直接违背了
“发生”认定;如果在日之后发现该错报,由于已经有了事实,则直接违背了
“截止”认定。
相关阅读:
Q什么是报表层,什么是认定层?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A报表层、认定层是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所属层次的描述。其中,
“认定”是对交易、事项、期末账户余额以及披露的简称。  如果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仅限于某类交易、事项、期末账户余额或某类披露,则属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如果一项重大错报风险可能影响财务报表整体,或其影响不限于个别认定,则该重大错报风险属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举例说明:
  A.如果察觉到没有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一般会与存货项目的“计价和分摊”认定相联系,属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B.如果确认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薄弱,可能与财务报表层次(即“报表层”)的重大错风险相联系。
相关阅读:
Q扩大审计程序与追加审计程序的区别?
A 1.扩大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就是指增加实施既定审计程序的次数。确切地说,就是在不改变审计程序性质的前提下增加实施该程序的次数。  例如,检查30笔赊销业务的赊销授权审批情况改为检查40笔、将向50家客户函证改为向90家客户函证,都属于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只是,前者扩大的控制测试中检查程序的范围,后者扩大的是实质性程序中函证程序的范围。  2.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是指在
改变审计程序性质的前提下增加执行审计程序的次数。
  例如,注册会计师原计划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程序测试原材料收发业务的内部控制执行效果,但因相关内部控制过于复杂,这三种控制测试程序无法确定控制执行效果。如果认为必要且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注册会计师可能在修改计划后追加“重新执行”程序。
  又如,注册会计师原计划对以前期间增加的固定资产实施以检查文件、会计记录为主的检查程序。在实施完既定的书面检查后,发现被审计单位今年计提的减值准备明显少于往年,认为仅书面检查文件不足以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于是决定修改审计计划,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到固定资产现场,对以前年度增加的固定资产实施实物检查程序。
相关阅读:
Q简述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的区别?
A1.测试目的不同:控制测试的目的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实质性程序的目的是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2.测试对象不同:控制测试的对象是内部控制,实质性程序的对象是财务信息,包括交易、事项,期末账户余额和财务报表的列报  3.必要性不同:控制测试不是必要程序,并非每次审计都必须实施;实质性程序属于必要程序,不能完全取消。
  4.程序的性质不同:控制测试不实施分析、监盘、函证等程序,实质性程序不包括重新执行程序。
  5.程序的时间不同:一般情况下,控制测试从期中开始实施,而实质性程序通常在期后执行。
  6.确定程序范围的标准不同:控制测试的样本规模与注册会计师对所测试的内部控制的拟信赖程度相适应,实质性程序的样本规模应足以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7.证据的证明力不同:控制测试提供的证据大都属于间接证据,不能直接证明认定层次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实质性程序获取的证据属于直接证据。
相关阅读:
Q为什么PPS抽样不需要特别控制误拒风险?
A1.PPS抽样是根据
属性抽样原理设计的,属性抽样只控制信赖过度风险,不控制信赖不足风险。演变到PPS抽样后,只控制误受风险、不控制误拒风险。可见,PPS抽样只控制误受风险是从属性抽样那里
“遗传”过来的。  2.那么,属性抽样为什么只控制信赖过度风险而不控制信赖不足风险呢?原因有二:
  A.基于风险后果的考虑:信赖过度风险影响审计的效果,导致注册会计师形成错误的审计结论;信赖不足风险仅影响审计的效率,并不影响审计的效果。即:信赖过度风险的后果更加严重。
  B.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尽管信赖不足风险仅影响审计的效率,但如果控制了信赖不足风险,不就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吗?为什么不控制?因为控制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付出的成本超过了得到的收益,这种付出就是不必要的。
相关阅读:
Q请举例说明PPS抽样中为什么金额越大、被选中的机会越大?
A这是个纯数学问题。举个日常生活中较为直观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吧:
  有5沓面额为1元的人民币纸币,共计100张。其中,第一沓10张,第二沓15张,第三沓30张,第四沓25张,第五沓20张。
  然后,将这5沓纸币依第一沓、第二沓,……,第五沓的顺序从左到右码在一起。这时,每张纸币所在的顺序号也就随之确定了。  从1-100中随机抽取一个数字(随机抽取的意思是,确保抽中每一张的概率都是1/100),再从上述100张纸币中找到与这个数字对应的那一张,抽出它所属的那一沓。
  比如抽到的数字是22,则从上述100张纸币中按从下到上的顺序数到第22张,抽出第二沓。  想一想,随机抽取的那一张属于第一沓的概率是多少?是10/100;类似地,是第二、三、四、五沓的概率分别是15/100,30/100,25/100,20/100。这就是说,抽到的纸币属于第几沓的概率等于这沓纸币的金额[张数]/100。  所以,抽中一沓的概率与该沓的金额成正比。换言之,哪一沓的金额越大,被抽中的机会就越大。
PPS抽样就是这样操作的。 在PPS抽样中,总体中的一笔业务就是上述一沓纸币,其余基本一致。大家可以结合这个例子品味一下。
相关阅读:
Q如何判断测试的特定项目或事项的识别特征?
A确定识别特征是为了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快捷地识别需要利用的工作底稿。因此,识别特征最好具有唯一性,至少能与程序对应才好。
  事项不同,特征各异,且因人而异。一概而论是不现实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  
有关销售发票的工作底稿,往往可以发票的编号为特征;
  有关采购业务的工作底稿,往往可以订购单编号为识别特征;
  有关询问工作底稿,往往可以被询问人员姓名为识别特征;
  有关观察程序的工作底稿,往往可以观察人、观察地点或时间为识别特征。
相关阅读:
Q例说为什么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
A 这也是个数学问题。以传统变量抽样为例。
在传统变量抽样中,样本规模是根据公式计算的。这公式中的SD*是估计的总体标准差。这说明,
样本规模与总体标准差的平方成正比。如果标准差由2降到1,样本规模将缩小为四分之一(即由4变为1),由此可以看出
总体标准差对样本规模的影响。  如果对总体进行分层,将可以降低总体标准差。  例如,总体包含8个项目,金额分别为:15,5,6,5,5,17,6,5,总体均值为8,总体标准差为4.98。如果分层,会怎么样呢?   降序排列:17,15,6,6,5,5,5,5   总体金额64,64/2=32。第一层17,15;第二层6,6,5,5,5,5   第一层的标准差=根号2=1.414,第二层的标准差=根号0.26=0.51   由此可以看出,分层
大大降低了总体标准差。
相关阅读:
Q为什么均值估计抽样要对总体进行分层,而差额估计抽样就不用分层呢?
A这又是一个数学色彩很强的问题。  1.均值估计为什么要分层  
均值估计的核心是用样本均值代替总体均值进行估计。具体来说,通过审定的样本金额计算样本均值 ,并假定总体均值等于样本均值 ,则得到总体审定额的点估计N 乘以总体均值,再用总体账面减去这个(N 乘以总体均值),即得出总体错报额的点估计。上述估计过程的关键在于假定总体均值等于样本均值,这个假定成立的概率基本上确定了估计的可靠性。那么这个假定成立的概率又受什么因素影响呢?统计学上可以证明,取决于总体标准差的大小。总体标准差越小,以样本均值代替总体均值的可靠性就越高,否则就越低。  可见,均值估计的可靠性
取决于总体标准差的大小。那么如何降低总体标准差呢,
分层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差额估计为什么不需要分层  
差额估计的核心是假定样本的平均差额等于总体的平均差额来进行估计的。如上所述,这就需要样本的平均差额具有很高的代表性。直观上可以理解,总体差额即样本差额越大,样本的平均差额就越有代表性。总体差额直接取决于总体内部的变异性,衡量变异性的指标是标准差。即标准差越大,变异性就越大,样本的平均差额的代表性就越强。  如果对总体进行了分层,将降低总体的变异性,
进而降低差额估计的可靠性,所以差额估计不需要分层。
相关阅读:
Q系统选样法中,每组的货币单元数量就是选样间距,此话应当如何理解?
A1.教材表述  2013年《审计》教材第八章第二节(第147页)这样表述: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是指按照相同的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地选取样本的一种选样方法。采用系统选样法,首先要计算选样间距,确定选样起点,然后再根据间距顺序地选取样本。
选样间距的计算公式如下:   
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样本规模
  2013年《审计》教材第八章四节(第175页)这样表述:系统选样首先要将总体分为若干个由同样的货币单元构成的组,并从每一组中选择一个逻辑单元(即实物单元)。每组的货币单元数量就是选样间距。  2.举例说明  总体包含9个项目,账面金额依次为:17,15,6,10,16,12,3,7,14,总体金额为100。采用系统选样方式从中选取5个项目。选样间隔为100/5=20,相当于将总体分成了5组,即1-20,21-40,41-60,61-80,81-100,每组均包含20个货币单元,每组包含的货币单元的数量就是选样间距。
相关阅读:
Q了解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的区别?
A1.了解内部控制  了解内部控制,包括评价控制的设计,并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不包括对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的测试。其中,评价控制的设计,涉及考虑该控制单独或连同其他控制是否能够有效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而控制得到执行是指某项控制存在且被审计单位正在使用。注册会计师通常实施下列风险评估程序,以获取有关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审计证据:
  A.询问被审计单位人员;
  B.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
  C.检查文件和报告;
  D.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穿行测试)。
  2.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是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
在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获取关于控制是否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
  A.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的相关时点是如何运行的;
  B.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
  C.控制由谁或以何种方式执行。
  在了解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时,注册会计师只需抽取少量的交易进行检查或观察某几个时点。但在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抽取足够数量的交易进行检查或对多个不同时点进行观察。
控制测试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实施。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
  A.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B.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虽然控制测试与了解内部控制的目的不同,但两者采用审计程序的类型通常相同,一般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等。  3.两者的区别  A.程序所属的类型不同:了解内部控制属于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属于进一步审计程序。
  B.目的不同:了解的目的是评价控制的设计、确定控制是否执行,控制测试的目的是评价控制的执行效果。
  C.程序有所不同:了解内部控制一般采用穿行测试,而控制测试一般需要重新执行。
  D.必要性不同:了解内部控制是必要程序,而控制测试是有条件程序,不是必要程序。
  E.程序的范围不同:在了解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时,只需抽取少量交易检查或观察某几个时点。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时,需要抽取足够数量的交易检查或对多个不同时点观察。
相关阅读:
Q为什么说对于收入完整性认定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控制测试通常更能有效应对,而对于收入发生认定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实质性程序通常更能有效应对?
A实质性程序包括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其中,细节测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细节测试常常是针对凭证、账簿等财务资料实施的,例如检查、重新计算等;在缺乏账簿资料的情况下,实质性分析程序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实质性程序难以应对完整性认定的重大错报  如果某个项目违背了完整性认定,意味着应当入账的没有入账。既然没有入账,针对账簿记录的实质性程序就失去了实施的基础,因此实质性程序难以应对。
例如,对“应付账款未入账”这类错误,很难通过检查账簿记录、重新计算、函证等程序加以应对,因为这些程序都是以账簿记录为基础的。但通过检查请购、审批等环节以及检查验收单编号的连续性可能会提供有用的信息。
  2.实质性程序适用于应对发生、存在认定的重大错报
发生、存在认定的错报的本质是不该入账的如了账。很明显:错报就在账簿记录中。检查账簿记录、重新计算、函证等程序的实施就有了“用武之地”。
例如,对于应收账款存在认定的错报,根据账簿记录实施函证就发现;对于营业收入发生认定的错报,从账簿记录中选取项目追查到发货凭证就可以发现,对于存货计价和分摊认定的错报,通过监盘、计价等程序就可以发现。
相关阅读:
Q在确定控制测试的范围时,为什么不考虑总体的变异性呢?
A1.第一种解释[实质上的解释]:  控制测试属于一种“定性测试”,如同控制测试中运用的抽样称为属性抽样一样。对一项具体控制活动进行控制测试的目的是确认其是否构成偏差。是否接受一个内部控制总体也是根据偏差率。  在确认是否构成偏差时,结果只有两种:是或否。例如,向一个客户赊销的金额超过信用额度1万元或100万元都“是”偏差,没区别。这表明,控制测试不考虑总体变异性。
  2.第二种解释[形式上的解释]:
  在控制测试中实施统计抽样时,确定样本规模的方法是查表。例如表8-4。查表需要的因素有三个:信赖过度风险、可容忍偏差率、预期总体偏差率。有这三个因素就足以确定样本规模,不需要利用总体变异性。
相关阅读:
Q关于函证程序,老师可以给总结一下吗?
A函证项目: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银行存款,他们的区别点  
相关阅读:
Q重大错报风险和重要性是否存在同比或反比关系呢?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是否存在同比或反比关系呢?
1.重大错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财务报表层次计划的重要性水平相关。重要性水平越低,够得上“重大”的错报就越多,重大错报风险就越高。但一定要注意:注册会计师不能为了降低重大错报风险而人为地提高重要性水平。因为重要性水平取决于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绝对不可以人为改变。  2.审计风险分为“可接受审计风险”和“面对的审计风险”。
  A.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的确定,需要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态度、审计失败对会计师事务所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等因素。其中,审计失败对会计师事务所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又受所审计财务报表的用途、预期使用者的范围等因素的影响。  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为一个审计项目设定的“理想”,它并不是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的。
  B.面对的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后者取决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具体审计程序。面对的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在一个审计项目中面对的“现实”。面对的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反向变动:重要性水平越低,面对的审计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面对的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审计风险的过程。
相关阅读:
Q存货监盘历来是考试的重点,老师能给总结一下关于存货监盘的知识点吗?
A审计程序  
一、计划存货监盘工作(请见2013年《审计》教材P353)  1.评价管理层用以记录和控制存货盘点结果的指令和程序,包括:
  (1) 被审计单位收集已使用的存货盘点记录的程序。
  (2) 清点未使用的存货盘点表单的程序。
  (3) 实施盘点和复盘程序。  (4) 准确认定在产品的完工程度,流动缓慢(呆滞)、过时或毁损的存货项目的程序,以及第三方拥有的存货(如寄存货物)的程序。
  (5) 在适用的情况下用于估计存货数量的方法。
  (6) 对存货在不同地点之间的移动以及截止日前后期间出入库的控制。
  2.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存制度和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其盘点时间是否合理。
  (1)如盘点日和资产负债表日不一致,应当考虑两者的间隔情况,评价对内部控制的信赖能否将盘点日的结论延伸到资产负债表日;
  (2)确定采用实地盘存制时盘点日是否与资产负债表日一致;
  (3)确定对存放在不同地点的相同存货项目是否同时盘点。
  3.查阅以前年度的存货监盘工作底稿。
  4.与管理层讨论以前年度存货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存货的状况。
  5.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仓库清单或存货存放地点,包括期末库存量为零的仓库、租赁的仓库,以及第三方代保管存货的仓库等:
  (1)将清单中的存货存放地点与上年底稿中记录的存放地点比较。
  (2)符合租赁费明细表,检查租用的仓库是否均已包括在仓库清单中。
  6.如存在特殊存货,考虑是否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或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7.编制存货监盘计划,并将计划传达参加监盘的项目组成员。
二、执行监盘
  8.在被审计单位盘点存货前,观察盘点现场:
  (1)确定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已经适当整理和排列;
  (2)确定存货是否附有盘点标识;
  (3)对未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查明未纳入的原因;
  (4)存货是否已经停止流动,如未停止流动,如何对在不同存放地点之间的流动以及出入库情况进行控制。
  9.在被审计单位盘点人员盘点时进行观察:
  (1)确定被审计单位盘点人员是否遵守盘点计划;
  (2)确定被审计单位盘点人员是否准确地记录存货的数量和状况;
  (3)关注存货发送和验收场所,确定这里的存货应包括在盘点范围之内还是排除在外;
  (4)关注存货所有权的证据,如货运单据以及商标等;
  (5)关注所有应盘点的存货是否均已盘点。
  10.被审计单位是否对整个盘点过程实施恰当的监督,确保按照盘点计划执行。
  11.检查所有权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存货:
  (1)取得其规格、数量等有关资料;
  (2)确定这些存货是否已分别存放、标明;
  (3)确定这些存货未被纳入盘点范围。
  12.执行抽盘程序:
  (1)从存货盘点记录中选取项目追查至存货实物,以测试盘点记录的准确性;
  (2)从存货实物中选取项目追查至存货盘点记录,以测试存货盘点的完整性。
  13.对以包装箱等封存的存货,考虑要求打开箱子或挪开成堆的箱子。
  14.当发现重大盘点错误时,考虑扩大监盘范围。
  15.对于那些没有盘点的其他项目,复印或列出明细信息,以便它们能与存货清单一致。
  16.对检查发现的差异,进行适当处理:
  (1)查明差异原因;
  (2)及时提请被审计单位更正;
  (3)如果差异较大,应当扩大检查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重新盘点。
  17.特别关注存货的移动情况,防止遗漏或重复盘点。
  18.记录被审计单位用于确定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方法,并评估其足够性和合理性;特别关注存货的状况,观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恰当区分所有毁损、陈旧、过时及残次的存货。
  19.对特殊类型的存货,考虑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
  20.获取盘点日前后存货收发及移动的凭证,检查库存记录与会计记录期末截止是否正确:
  (1)存货采购截止:
  1查盘点日前最后的与盘点日后最前的 张入库单或验收报告, 确定截止是否正确;
  2如有必要,选择重要存货项目,核对其在盘点汇总记录和会计记录中的数量,确定是否一致,截止是否恰当;
  3如果被审计单位期末存货明细记录可以依赖,将从验收报告中选取的样本与永续盘存明细记录核对一致;
  (2)存货销售截止:
  1检查盘点日前最后的与盘点日后最前的 张出库单或发运报告,确定截止是否正确;
  2如有必要,选择重要存货项目,核对其在盘点汇总记录和会计记录中的数量,确定范围是否一致,截止是否恰当;
  3如果期末存货明细记录可以信赖,将从发运报告中选取的样本与永续盘存明细记录保持一致;
  (3)在途货物及部门间流动截止:
  1检查盘点日前后一段时期的文件样本,包括截止期前最后的和截止期后最前的 份文件;
  2 如有必要,选择重要存货项目,核对其在盘点汇总记录和会计记录中的数量,确定范围是否一致,截止是否恰当。
  三、监盘后,复核盘点结果,完成存货监盘报告。
  21.在被审计单位存货盘点结束前,再次观察盘点现场,以确定所有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均己盘点。
  22.在被审计单位存货盘点结束前,取得并检查巳填用、作废及未使用的盘点表单及号码记录:
  (1)确定其是否连续编号;
  (2)如盘点表未预先编号,记录已使用盘点表的数量或进行复印;
  (3)提请被审计单位划去盘点表上所有空白部分;
  (4)查明已发放的表单是否均己收回;
  (5)与存货盘点汇总记录进行核对;
  (6)必要时,将盘点表上的事项与检查记录进行核对。
  23.取得并复核盘点结果汇总记录,形成存货盘点报告(记录),完成存货监盘报告:
  (1)评估其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实际盘点结果;
  (2)确定盘点结果汇总记录中未包括所有权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货物;
  (3)选择盘点结果汇总记录中的项目,查至原始盘点表,以确定没有混入不应包括在内的存货项目;
  (4)选择价值较大的存货项目,和上期相同项目的库存数量比较,获取异常变动的信息。
  24.在永续盘存制下,如果永续盘存记录与存货盘点结果之间出现重大差异,应当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查明原因并检查永续盘存记录是否已作出适当的调整。
  25.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的盘点方式及其结果无效,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重新盘点。
  26.确定存货监盘的审计结论。
相关阅读:
注册会计师《经济法》必考点精华答疑20问 [ 东奥信仰编辑整理,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东奥会计在线”字样 ]
Q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考点。
  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法律行为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但是事实行为与表达法律效果、特定精神内容无关,如创作行为、侵权行为。
  举例理解:
  创作行为:甲完成长篇巨著,不管甲是否表示自己享有著作权,甲对该创作仍旧享有著作权,与甲的意思表示无关。  侵权行为:
(1)侵权人可能是主动打了别人,打人是侵权行为;但是侵权人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这并不是侵权人积极追求的,所以不是侵权人的意思表示,所以说侵权是一种“事实行为”。
(2)甲聚精会神地在高速路上开车,还是碰上了前面的车,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该侵权行为并非甲的意思表示,但是甲仍旧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Q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有什么关系?民事行为与订立合同什么关系?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的考点。
  1.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不强调行为的合法性;而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法律行为必须是一种合法行为。具体类型如下所示:
    2.民事行为包括订立合同的行为,故教材第二章讲解的无效民事行为内容中,包含着无效合同的相关内容。学习本部分内容最好与合同法相关内容结合学习。
相关阅读:
Q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是否受第四章合同的保全中的撤销权中“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的限制?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考点。  不受5年的限制。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与合同的保全措施中的撤销权不同,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中,行使撤销权的是从事该民事行为的“当事人”;而合同的保全措施中,行使撤销权的是“合同以外的第三人”,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  如甲因重大误解与乙订立了一份买卖合同,甲有权撤销与乙订立的这份合同,此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中的撤销权。
如果甲欠乙一笔钱无力偿还,为了躲避还债,甲将自己市场价值100万元的房屋,以20万元的价格,卖给知情的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是甲和丙,但是房屋买卖合同以外的第三人乙有权撤销甲丙订立的这份合同,这里行使的就是合同保全措施中的撤销权。
相关阅读:
Q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申请,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撤销期间为除斥期间,除斥期间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人民法院均应当主动审查,两者是否矛盾?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考点。
  不矛盾。撤销还是不撤销,当事人说了算;当事人决定撤销了,法院受理后,法院说了算,法院有权主动审查是否已经超过了1年的除斥期间。  比如甲乙签订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甲享有撤销权,甲是不是申请撤销该合同,法院不干涉,甲自愿。一旦甲申请撤销,法院受理后就会主动审查,甲申请的时间是不是超过了1年(除斥期间)
相关阅读:
Q“异议登记使得登记簿上所有权利失去正确性推定的效力,异议登记后,第三人不得主张基于登记而产生的公信力(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请举例理解。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考点。
  某房本上登记的所有权人是甲,但是乙已经就该登记申请办理了异议登记。在异议登记有效期内,甲将该房屋卖给了A,此时A不能主张基于房本上登记的所有权人是甲为由,主张取得房屋所有权。
  因为异议登记已经否定了所有权人是甲的登记效力,也就是说,所有权人为甲的登记不具有公信力了,所以A不能基于此取得所有权。
相关阅读:
Q动产浮动抵押中“结晶”如何理解?登记对抗善意第三人和不得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付合理对价的善意第三人是否矛盾?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三章《物权法律制度》中的考点。
个体工商户向银行借款100万元,用其“现在有的,将来有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设定了浮动抵押。&&&&因为具体哪些财产设定了抵押我们并不知道,所以需有个确定的日期来确定个体工商户拥有的机器设备、原材料是抵押物,抵押物确定了就是此处说的“结晶”。
&&&&比如日为抵押物确定日即结晶日,债权人对日个体工商户所有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享有抵押权,日之后,个体工商户取得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不能作为抵押物。当个体工商户不能清偿债务的时候,银行可以就日个体工商户拥有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行使优先受偿权。&&&&假设银行的该项抵押权已经登记了,那么在日之前,允许个体工商户进行正常经营,故银行的抵押权不能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付合理对价的善意第三人;一旦抵押物确定了,即结晶了,个体工商户再将“抵押物”中的一部分卖给善意不知情的第三人,即使是支付了合理的对价,银行仍旧有权对抗该善意第三人,有权就第三人已经取得所有权的抵押物行使抵押权。
相关阅读:
Q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有一条是“以合理价格转让”,如果双方约定的价格是合理对价,但是受让方还没有支付价款,这种情况下的受让人是“善意第三人”吗?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三章《物权法律制度》中的考点。&&&&法律规定为:以合理的价格转让,法条并未规定价款已经全额支付,也就是说这个合理价格只要是约定的价格合理即可,第三人是否实际支付,在所不问。
&&&&因此,即使第三人未支付价款,符合其他条件,仍旧可以认定为“善意第三人”,可以构成善意取得。
相关阅读:
Q承诺的迟延与迟到有什么区别,如何准确记忆并区分?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四章《合同法律制度》中的考点。& &【解释】承诺的迟到是“应到而未到”,即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但因其他原因使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剩下的一个就是迟延了。
相关阅读:
Q合同法规定的三种抗辩权,如何区分?总容易把先履行抗辩权与不安抗辩权弄混淆了。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四章《合同法律制度》中的考点。& &区分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可以从不安抗辩权入手。有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一方存在财产减少或欠缺信用的情形,如果先履行一方依约先履行义务了,心里肯定不踏实(不安)“我现在履行了,将来得不到对价岂不亏了”,故可以行使不安抗辩权。另一种有履行先后顺序的抗辩权就是先履行抗辩权。
相关阅读:
Q教材关于法定抵销中和债权转让中的抵销,两处规定的为什么一处说的是债权先到期或同时到期,而一处说的是未到期的债务人可以主张抵销。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四章《合同法律制度》中的考点。&&&&抵销中的法定抵销处:若一项债务已届清偿期,而另一项债务未届清偿期的,则未到期的“债务人”可以主张抵销。站在“债务”到期的先后来说的。&&&&而债权转让中,说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其“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此处是站在“债权”到期的先后来说的。
因站的角度不同,所以表述不同,实质上都是一样的,即先到期债权的债权人,和后到期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自己对他方享有的债权,作为主动债权主张抵销。
相关阅读:
Q赠与合同中,赠与财产毁损、灭失以及赠与财产造成受赠人损失的,赠与人是否一律不承担责任?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合同是否无论如何都不得撤销?撤销权行使期间为何有1年和6个月的区分?经济状况恶化,可以永远都不必履行赠与合同了吗?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四章《合同法律制度》中的考点。&&&&1.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1)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2)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不承担责任。附义务的赠与,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证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2.赠与合同的撤销&&&&(1)任意撤销&&&&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得任意撤销。&&&&【解释】赠与人主张任意撤销可以没有任何理由。&&&&(2)法定撤销&&&&受赠人有忘恩行为时,无论赠与财产的权利是否转移,赠与是否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或者经过公证,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继承人、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解释】法定撤销情形: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3.行使撤销权的期间&&&&(1)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1年内行使。&&&&(2)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如果赠与人正常,那么谈不上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问题),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6个月内行使。&&&&【解释】行使撤销权的期间因行使撤销权的主体而不同,“赠与人”行使撤销权,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1年内行使;而“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行使撤销权,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6个月内行使。&&&&4.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此时因为赠与合同还是有效的,待赠与人经济状况好转之后,仍旧需要继续履行。
相关阅读:
Q借款合同中,到底利息能否预先在本金中扣除?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四章《合同法律制度》中的考点。&&&&不得预先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虽然法律规定了,不得扣除,但是有人就是违法操作,预先在本金中将利息扣除了,法律为了规定这种行为,所有有了一个处理方式,即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举例理解:甲向乙借款10万元,借期1年,年利率4%,则乙预先将利息4000元(10万元×4%)扣除,并将96000元交给甲。根据规定,借款到期时,甲只需要向乙偿还96000元的本金,和3840元的利息(96000×4%)。
相关阅读:
Q风险承担和违约责任总是分不清,应该如何理解呢?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四章《合同法律制度》中的考点。&&&&我们举例来理解:甲公司卖给乙公司一批货物,约定2月14日前由甲公司送货上门到乙公司。2月14日,甲公司的货物运至乙公司附近,遭遇泥石流,货物全部灭失,导致甲公司无法依约交货。&&&&1.风险承担:因为本题中,尚未完成交付,所以出卖人甲公司需要承担货物灭失的风险,即甲公司仍旧需要向乙公司交付该合同项下的货物;或者如果不能交付,不能要求乙公司支付价款等。已经灭失的货物,类似于甲公司自己的东西烂在自己手中一样,不能找别人,只能认栽。&&&&2.违约责任承担的问题:本题中,甲公司因遭遇泥石流无法依约交货,构成违约,但是因为泥石流为不可抗力,属于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所以甲公司即使构成了违约,也不必承担违约责任。&&&&结论:存在不可抗力情况下,有风险承担的问题,但是不存在违约责任承担的问题。
相关阅读:
Q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决议方式分别是什么?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五章《公司法律制度》中的考点。&&&&经济法教材中涉及的决议方式总结如下:&&&&
相关阅读:
Q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决议事项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别决议事项包括哪些?请帮忙总结。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五章《公司法律制度》中的考点。&&&&【解释】证券法律制度中涉及的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因为性质为增加注册资本,故属于特别决议事项。
相关阅读:
Q为什么公司分立的时候没有“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五章《公司法律制度》中的考点。&&&&合并: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分立:公司分立,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分立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综上,合并、分立均应通知债权人,但是分立中没有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担保的规定。因为合并的话有可能与一个偿债能力比较低的公司合并,会增加原公司的负债,降低其偿债能力;而分立的话,公司的偿债能力不会降低,所以对债权人而言不会有风险,所以没有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供担保的规定。&&&&如甲公司拟合并A公司,甲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但A公司负债累累,偿债能力比较低。这样甲公司挂上A公司这个拖油瓶之后,甲公司的偿债能力就降低了,所以债权人有权要求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供担保。
如果甲公司分立为AB两个公司,总资产、总负债都不会变,对债权人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不必规定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供担保。
相关阅读:
Q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中,发行人的总经理可以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中担任董事、监事,与上市公司的经理必须专职是否冲突?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六章《证环芍贫取分械目嫉恪&&&&1.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人的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和董事会秘书等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中担任除董事、监事以外的其他职务,不得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领薪;发行人的财务人员不得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中兼职。&&&&【解释】财务负责人以外的财务人员不得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中担任任何职务,而财务负责人可以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担任董事、监事,但是不得担任董事、监事之外的其他职务。&&&&2.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必须专职,总经理在集团等控股股东单位不得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解释】两处规定并不矛盾,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公司尚未上市,不属于上市公司,只要符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即可。该公司如果成功上市,成为上市公司,那么,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符合上市公司总经理专职的要求。
相关阅读:
Q破产申请受理后,有的诉讼是原法院继续进行,有的诉讼是由受理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受理,到底应该由哪个法院处理?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七章《破产法律制度》中的考点。&&&&需要区分诉讼是否已经启动:&&&&1.已开始但未终结的诉讼、仲裁:仍旧由原来的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处理&&&&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已经开始而尚未终结的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或者仲裁应当中止;在管理人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后,该诉讼或者仲裁继续进行。&&&&2.尚未提起的诉讼、仲裁:由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处理&&&&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只能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提起。但当事人约定仲裁的,仍应当以仲裁方式解决。
相关阅读:
Q破产费用与共益债务如何区分?如何进行分配?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七章《破产法律制度》中的考点。&&&&1.区分:破产费用是必然发生的,而共益债务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2.分配:&&&&(1)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先行清偿破产费用。
&&&&比如:破产财产100万元,破产费用100万元,共益债务20万元,那么优先清偿破产费用100万元,共益债务得不到清偿。&&&&(2)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或者共益债务的,按照比例清偿。&&&&比如:破产财产110万元,破产费用100万元,共益债务20万元(其中甲10万元,乙10万元),那么优先清偿破产费用100万元,余下的10万元按照50%的比例清偿共益债务,甲乙分别分得5万元。&&&&比如:破产财产80万元,破产费用100万元(甲20万元,乙80万元),共益债务20万元。80万元全部用于清偿破产费用,比例是80/100(甲获得16万元,乙获得64万元),不能清偿共益债务。
相关阅读:
Q对于教材涉及的汇票的种类,老师能否举例说明一下,因为总是混淆不清。
A该问题涉及2013年注会《经济法》第八章《票据法律制度》中的考点。&&&&1.见票即付,说白了,就是当持票人把票据出示给付款人的时候,付款人就得支付票款,不必再等了。而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见票后定期付款都不是见到票据就得付款而是见票后再等一段时间才付款,所以这三种汇票统称“远期汇票”。&&&&2.定日付款,简单讲就是在出票的时候,出票人指定一个确定的日期,比如日为到期日,在日之前,持票人需要提示承兑,提示承兑就是指向付款人出示票据,让付款人承诺到期付款,付款人承诺付款之后,在到期日日起的10日内,持票人就可以请求承兑人支付票款了。因为出票人确定了到期的具体日期,所以叫定日付款。
&&&&3.出票后定期付款,是指根据出票人的出票日期来确定最后的到期日,比如出票人在票据上记载到期日3个月,也就是根据出票的具体日期比如日,往后推3个月,日是到期日。持票人在日之前去提示承兑,请求付款人承诺到期付款。在到期日日后10日内再拿票请求承兑人付款就可以了。&&&&4.见票后定期付款,是指到期日是根据承兑人的记载来确定的,日出票,见票后1个月付款。持票人应于出票日起1个月内提示承兑,如果付款人承兑时间为日,那么持票人在日到期后10日内请求承兑人付款就可以了。&&&&【总结】之所以存在承兑是因为付款人并不因为出票行为而承担票据责任,只有付款人在票据上签章、同意承担支付票据金额的票据责任后,称为“承兑人”,才基于这一票据行为而成为票据义务人,承担到期无条件支付票款的义务。
&&&&理解了上面的内容,您就应该明白提示承兑期限和提示付款期限了,它们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相关阅读:
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必考点精华答疑20问 [ 东奥信仰编辑整理,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东奥会计在线”字样 ]
Q股东财富最大化是财管教材的观点,关于这一知识点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该问题涉及2013年财管教材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述》中的经典考点。&&&&增加股东财富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股东财富的增加可以用股东权益的市场增加值来衡量。&&&&如果假设股东投资资本不变
股价最大化与增加股东财富具有同等意义;
&&&&同时,由于企业价值=债务价值+权益价值,如果债务价值和股东投资资本不变,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增加股东财富具有相同的意义。&&&&这几点经常会在选择题中出现,请大家注意表述内容的细微差异,精准把握。
相关阅读:
Q如何理解财管教材第二章中的因素分析法?
A该问题涉及2013年财管教材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中的经典考点。&&&&注会考试中因素分析法就是指“连环替代法”,而中级财管考试中的因素分析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不过差额分析法只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延伸或简化,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既考考注会又考中级的学员要注意这一点。&&&&在应用因素分析法时主要注意每次只改变一个参数就可以了。考试时一般不会直接出现这种用法的主观题。即便出现,也不会超过教材例题的难度。详见注会财管教材第54页的例题。
相关阅读:
Q第二章的财务指标比较多,能总结一下一些特殊需要注意的财务指标及其含义吗?
A该问题涉及2013年财管教材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公式。第二章是学习《财务成本管理》教材“财务管理”部分的最基础内容,所以有必要将第二章的各种公式牢固掌握,这里仅对公式中的一些需要说明的问题做一些总结:&&&&(1)预付款项不是速动资产:教材中对于预付款项是否属于速动资产存在矛盾的地方,讲解中认为预付款项不是速动资产,但是在里习题中又作为了速动资产处理,建议大家按照讲解为准。预付款项作为速动资产不太合适。&&&&(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教材中在计算现金流量比率中所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计算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中的“经营现金流量”其实是一回事,它们都取自于传统的现金流量表。要注意这里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和管理用现金流量表中的“营业现金毛流量”、“营业现金净流量”以及“实体现金流量”都是不相同的,这些指标确定的方法不相同。请参见教材或者田明老师轻二第30页的推导。&&&&(3)关于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的表外因素:影响两个指标的表外因素都有担保、租赁。而未决诉讼只在长期偿债能力表外因素中提到,其实它也可能会影响短期偿债能力,考试时以教材表述为准。&&&&(4)利息保障倍数:分子的“利息费用”包括直接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也包括资产化利息的本期摊销额;分母的“利息费用”包括当期全部应付的利息,其实就是指本期负债产生的全部利息,不管这个利息是费用化了还是资本化了。&&&&(5)应收账款周转率:最好是用赊销收入来计算,但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知道赊销收入的具体数额,所以只能用销售收入来替代。考试时如果题中可以取得赊销收入,就用赊销收入计算。如果无法取得,就只好用销售收入来计算了。&&&&(6)存货周转率:可以用“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作为周转额,关键是看分析的目的。如果是评估资产的变现能力,应采用“销售收入”计算;如果是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应统一使用“销售收入”;如果是评估存货管理业绩,应当使用“销售成本”计算。比如在第十四章《营运资本投资》一章中,存货管理的问题中多数时候都是用“销售成本”。&&&&(7)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教材中是将前者划分为经营资产,而将后者划分为金融负债。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甚至可以认为是错误的,这一内容田老师在讲课时已经指出过“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属于金融资产”,但是考试在这里出题的可能性比较小,考试时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就只好以教材为准。&&&&(8)关于金融损益和经营损益:&&&&财务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去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含收到的现金折扣)。其中现金折扣虽属于经营损益,但由于其很小,所以可以忽略。财务费用全作为金融资产处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融损益。&&&&投资收益:一般属于金融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形成的投资收益属于经营损益;&&&&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是指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损失,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经营性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属于经营损益。
(9)股权现金流量=股利分配-股权资本净增加,计算式中的 “股权资本净增加”是发行股票或者回购股票而引起的股东权益的变动,它既不是指股本的变动,也不是指股东权益总额的变动。而是指发行股票的筹资总额或者是回购股票的价款总和。
相关阅读:
Q销售百分比法中怎么判断哪些项目是和销售同比增加的?
A该问题涉及2013年财管教材第三章《长期计划与财务预测》中的经典考点。&&&&(1)如果题中明确告知了某些比率不变,比如说经营资产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经营负债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那么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都是随销售收入同比增加的。
&&&&(2)如果题中告知了某些项目和销售收入的比保持不变,那么只能认为这些项目是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的。&&&&(3)如果题中没有具体告知哪些项目和销售收入的比不变,只是告知哪些资产属于经营资产,哪些负债属于经营负债(这样的题目严格说来不是很严谨),又要求或者只能用销售百分比法计算,那么就只能认为这些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都是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的。&&&&相信注会考试时不会存在含混不清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不必深究,只要了解销售百分比法并且会熟练计算即可,顺便说,计算型的单选题出的可能性更大噢。
相关阅读:
Q计算留存收益的增加额为什么用预计销售收入计算,而不用增加的销售收入计算?
A该问题涉及2013年财管教材第三章《长期计划与财务预测》中的经典考点。&&&&留存收益增加就是当年的利润留存额,利润留存额是根据从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中留存的,而用预计销售收入乘以销售净利率得到的才是当年的净利润。
相关阅读:
Q可持续增长率的两个计算公式适用条件分别是什么?
A该问题涉及2013年财管教材第三章《长期计划与财务预测》中的经典考点。&&&&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的公式适用于不发股票的情况。&&&&根据期末股东权益计算的公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可见,根据期末股东权益计算的这一公式应用范围更广,大家需要牢记。
相关阅读:
Q已知预计销售增长率,假设其他四个条件不变,计算另外一个条件如何变化时,为什么计算销售净利率、股利支付率可以直接用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计算,而计算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不可以?
A该问题涉及2013年财管教材第三章《长期计划与财务预测》中的经典考点。&&&&在已知预计销售增长率的情况下,根据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式计算四个指标中的一个,是认为预计销售增长率等于预计可持续增长率。&&&&假设资产周转率和资本结构不变且不增发新股,则:
&&&&根据资产周转率不变,可以得到: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根据资本结构不变,可以得到:总资产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
&&&&根据不增发新股,可得知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
&&&&所以,就可以得出:可持续增长率 =销售增长率
&&&&因此,只有在股本不变、资产周转率不变和资本结构不变时才能得出预计销售增长率=预计可持续增长率,如果这三个条件发生变化就都得不出这个结论,也就不能运用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了。
&&&&而销售净利率和股利支付率的变化对上面的结论没有影响,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计算销售净利率或股利支付率可以根据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公式计算。
相关阅读:
Q报价利率、计息期利率和有效年利率
A该问题涉及2013年财管教材第四章《财务估价的基础概念》中的经典考点。&&&&(1)以往财管教材中分别称作“名义利率、期间利率和实际利率”,现在有些题目中还沿用了以前的叫法。后来为了将这里的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是否包含通货膨胀因素下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区分开,改成了现在的“报价利率和有效年利率”。&&(2)有效年利率的含义
&&&&举例:本金1000元,年利率8%,每半年复利一次,计算1年后支付的利息?
&&&&按照年报价利率8%来计算:
&&&&1年后可以获得的利息=1000×4%+(×4%)×4%=81.6(元)
&&&&81.6/%=8.16%,8.16%就是有效年利率。
&&&&%=81.6(元)
&&&&按照有效年利率来计算,每年复利一次得出的就是年利息。
&&&&(3)有效年利率计算公式的推导
&&&&沿用上例:
&&&&1年后可以获得的本利和=×4%+(×4%)×4%=1000×(1+4%)2
&&&&有效年利率=[1000×(1+4%)2-=(1+4%)2-1
&&&&扩展到一般形式就是:有效年利率=(1+报价利率/m)m-1
&&&&(4)在债券估价中的理解
&&&&举例:债券面值1000元,年利率8%,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期限为5年,假设折现率为10%。
&&&&①在这里有人会这样理解:如果我持有债券一年的话,会获得两次利息,每次40元,那么一年我获得的全部利息是80元,而如果是一年支付一次利息获得的利息也是80元,半年支付一次利息和一年支付一次利息怎么是一样的?
&&&&这种理解的错误之处就是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半年支付一次利息时把两个时点获得的利息直接相加起来了,其实在年中支付的利息是可以进行再投资而生息的,因此它需要按照半年的利率折算到一年末。也就是说:
&&&&半年支付一次利息时,一年后获得的利息的价值=40×(1+4%)+40=81.6(元)
&&&&②其实不但票面利率存在报价利率、计息期利率和有效年利率,折现率、到期收益率也有这三个概念。
相关阅读:
Q各种形式的债券随着到期日的临近,其价值是如何变化的?
A该问题涉及2013年财管教材第五章《债券与股票估价》中的经典考点。&&&&(1)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逐渐上升&&&&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到期日价值为面值和所有的利息之和,而到期日之前的价值等于到期日价值的复利现值,因为越接近到期日,折现期越短,所以债券的价值会逐渐上升,直至到期日等于债券的到期日价值。不管是溢价发行、折价发行还是平价发行都是如此。如下图:
&&&&(2)平价发行的分期付息债券:整体趋势保持不变,在两个付息日之间逐渐上升。
&&&&平价发行的债券在付息的时点上,价值都等于面值,而在两个付息日之间,各个时点上债券价值计算时未来获得的现金流量的数额是一样的,但是因为越靠近下个付息时点,折现的期限越短,所以债券的价值会逐渐升高。&&(3)溢价发行的分期付息债券:整体呈下降趋势,在两个付息日之间逐渐上升。
&&溢价发行的债券在各个付息时点上的价值的趋势是逐渐下降的,但是在两个付息日之间是逐渐上升的,原理与平价发行债券类似。&&(4)折价发行的分期付息债券:整体呈上升趋势,在两个付息日之间逐渐上升。
&&折价发行的债券在各个付息时点上的价值的趋势是逐渐上升的,但是在两个付息日之间是逐渐上升的,原理与平价发行债券类似。如下图:
相关阅读:
Q请谈谈对教材中股利增长模型的理解。
A该问题涉及2013年财管教材第六章《资本成本》中的经典考点。固定增长股票的价值的计算式推导如下:&&&&因为n趋于无穷,所以上式取极限得:&&&&这就是我们教材中给出的公式。
&&如果D1=D0×(1+g),那么上式也可以表示为:&&&&从上面的推导可以看出,D1是未来可以获得的第一期股利,而D0是D1前一期的股利。
&&【提示1】在题目中,“上年股利、最近一期股利、本期支付的股利”等都是指D0;下年股利、预计第一年股利则是指D1。
&&【提示2】对于具体题目,通常情况下使用(1)式或(2)式计算都可以。但并不是所有题目中都可以用(2)式计算,如果D1不是按照固定增长率g增长,则不能用(2)式计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注册会计师考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