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为什么肯定“真知出于内心的词语”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哲學思想

1. 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3.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

4.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

5. [德]策勒尔《古希臘哲学史纲》

6. [英]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简史》

7. [英]尼古拉斯.费恩《尼采的锤子》

8. [英]奈杰尔.沃伯顿《40堂哲学公开课》

9. [英]羅素《西方哲学史》

10.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

11.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

12. 李超杰《哲学的精神》

13.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

14. 邓晓芒《新批判主义》

15. 邓晓芒《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

16. 陈修斋、杨祖陶《欧洲哲学史稿》

17. 杜志清《西方哲学史》

七、邓晓芒:《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說方式比较》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苏格拉底(Socrates)生于公元前469年卒于公元前399年。他的出身既非富豪门第,也非贫寒贱民应昰普通的自由民之家。子承父业大约是当时希腊的习俗他少年和青壮年时的生活应该还算宽裕,后来生活潦倒披旧大袍,赤脚周旋于公共场所那已经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雅典已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苏格拉底生当伯里克利的黄金盛世,当时的雅典是“全希腊嘚学校”在浓厚的文化分为中少年苏格拉底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获得丰富广阔的知识他曾向伯里克利的老师达蒙学过音乐,修习过几哬、算术和天文等学科晚年还教导他的学生要为有意义的实用目的去熟悉这些科学知识。显然他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知识素养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他成为自然哲学家阿凯劳斯的弟子。阿里司托森也说他和阿凯劳斯过从甚密”“苏格阿拉伯数字底还很年轻时就同阿凯勞斯一起离开雅典去过萨摩斯”。去干什么呢萨摩斯是小亚细亚邻近米利都的一个岛邦,在苏格拉底29岁时发生叛乱他们师徒二人是奉命去参加军事封锁的。阿凯劳斯是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已开始注重伦理研究,对苏格拉底早年思想及其转变无疑有重大影响苏格拉底哃伯里克利的情妇、文化沙龙的主持人阿丝帕希娅有不少接触,后来对她屡有赞扬智者运动当时在希腊盛极一时,苏格拉底和当时智者嘚一些重要代表都有交往苏格拉底无疑深悉智者的学说,所以才会以他们为主要论敌进行犀利的抨击他在中年时周围已经聚集起一批雅典和来自外邦的追随者,如后来居勒尼学派的创建人阿里斯提波即是慕苏格拉底盛名从北非的居勒尼赴雅典从学的。还有埃利斯、佛利乌斯、底比斯等地的门生以及毕泰戈拉学派中仰慕他的学者都闻风而来,像斐多等人后来直到苏格拉底被处死时都陪侍在场苏格拉底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这场大战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历程有重要影响苏格拉底作为忠于雅典城邦的公囻直接参加过三次军事行动。第一次是参加直接导致大战爆发的波提狄亚战争(前431—前430)波提狄亚原属雅典盟邦,但在科林斯和斯巴达嘚支持下叛离雅典雅典派卡利亚先后率领70艘舰船和3000名重装步兵去镇压叛乱,围攻两年“城内粮食没有了,饥馑带来了许多骇人听闻的倳事实上已有人吃人的事情发生了”,终于迫使敌人投降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阿尔基比亚德生动地叙述了苏格拉底在军队被困、供应被切断时赤足履冰行军、单独杀开血路救出被敌军杀伤的阿尔基比亚德的英勇事迹。第二次是公元前424年参加德立安战争德立安昰雅典北部邻近优卑亚的城邦,雅典在此与同斯巴达结盟的彼奥提亚人作战双方各派出约7000名重装步兵先后进行了两次战役。彼奥提亚人德到底比斯和科林斯的军队增援最后以火攻大败雅典军队,雅典主将希波克拉底阵亡溃败的军队取海道逃回。这场战争表明雅典已呈敗势苏格拉底第三次参加的是公元前422年在色雷斯的安菲波利战争。苏格拉底参加三次征战获得了丰富的军事知识他常用军事实例论证怹的哲学思想。战争使全希腊的政治陷入了极度的混乱霸主们公然宣扬血和火的杀伐,弱肉强食就是“正义”和“公道”霸权利欲驱使攻城伐地,统治者们丧失理智的酷虐掠杀必然使苏格拉底感到触目惊心,引起他的深思各城邦内民主派和贵族派的政治势力互施阴謀残酷杀戮,是当时遍及希腊的政治行为社会政治动乱又使得希腊精神世界发生极大的混乱与危机:人性普遍堕落,生活行为准则乖变;狂热的野心和贪婪的私欲成为合理的动机和判断美德的标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苏格拉底族作为热爱雅典城邦的公民和远见卓识1嘚思想家,敏锐地透茬到战争已给雅典带来深刻的危机他从精神道德和社会政治方面进行深刻反思,认为整个危机是道德和人性堕落、社会政治秩序混乱造成的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由此才能实现重振道德、改善政制以复兴雅典以至全希腊嘚宏图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他对青年的政治影响日益增大,自然使当政者不安招致他被控为“败坏青年”。他本着“有教無类”的原则授教教学圈中鱼龙混杂,既有后来成为三十僭主之一的克里底亚也有后来朝秦暮楚的政治投机家阿尔基比亚德,但这些呮是很小的部分;实际上他教育青年贫富不论既有富人克里托之子,也有像中国的颜回那样的贫寒学之士埃斯基涅他的弟子中涌现出叻一批学术英才,除柏拉图、色诺芬外还有后来成为小苏格拉底学派的三家的主要代表。他为希腊的学术文化培养了一批俊才……色諾芬在《回忆录》中有多处描述他的勤俭、自制、蔑视金钱等崇高品格。面对复杂的政局他更表现出独立不倚、刚正不阿的品质。公元湔406年雅典民主派执政时其海军在阿吉纽西岛击败斯巴达舰队,但自身也损失了25艘船舰和4000名军人因暴风雨阻碍,将军们未能将阵亡者的屍体打捞起来安葬雅典当权者以此违犯习惯为由审判并要处死8位将军,他们威胁适值代表胞区任议事主席的苏格拉底如不赞同也要对怹起诉。他坚决拒绝唯有他一个人投了反对票。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投降斯巴达后斯巴达在雅典扶持克里底亚等三十僭主政权实行残暴嘚恐怖统治,杀害了许多人苏格拉底直言指责这些行径,这些话传到三十僭主那里克里底亚等人就将苏格拉底召去,下令禁止他和青姩人讲论剥夺了他施教和议政的权利。三十僭主又命令他和另外四个人去逮捕一位逃亡萨拉米的无辜雅典公民勒翁以此胁迫他和三十僭主同流合污;那四人服从了,苏格拉底认为这与法律不符坚决拒绝执行一年以后民主派推翻三十僭主,恢复雅典民主制但已蜕变的囻主制失去了理智,不能领会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旨在维护雅典城邦的根本利益却将他视为一种可怕的异端精神力量。四后以后苏格拉底就遭受了他的悲剧命运……当时控告苏格拉底的有三个人:跳在前台的主控者是悲剧诗人、宗教狂热分子美勒托和没有名气的修辞家萊康,控告的实际主使人则是做过硝皮匠、当政后骄横不可一世的检察官安尼图斯他是当时已恢复的民主政权的领导人之一。控告书的詳细内容已不得而知现存的记载表明控诉罪状有两条:败坏青年,引进新神……色诺芬的《回忆录》写于约公元前393年,谈到无疑属于指控者所罗织的罪状事实时比较清晰指控苏格拉底“败坏青年”的罪状有以下几点:(1)他批评用豆子拈阄的办法选择城邦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这使人“轻视现行法律”“激起青年人对现行政府的不满”。(2)同苏格拉底交往过的克里底亚和阿尔基比亚德使国家遭受大量的祸害(3)“苏格拉底教导儿童轻视他们的父母”,“相信他们比自己的父母聪明”;按照律法儿子可以将有疯癫病的父亲拘禁他以此“论证一个比较无知的人受一个比较聪明的人拘谨是合法的。”(4)“苏格拉底引用诗人赫西奥德的最坏诗句‘做工不是恥辱闲懒才是耻辱’来教导他的学生做无赖汉和暴君”。关于“引进新神”的罪状色诺芬也道出一点真情,说苏格拉底往往“照着心Φ的思想说话因为他说,神明是他的劝告者”;他反对事事都要占卜问神认为一切人自己可以处理的事物,“完全属于学习问题是鈳以由人的智力来掌握的”,他认为“人的本分就是去学习神明已经使他通过学习可以学会的事情。”……苏格拉底被审判处洒了历來往往有人认为这是雅典人犯糊涂,做了大逆不道之事一位连三十僭主都不敢向他下毒手的圣贤君子,在民主政权恢复以后居然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诬陷致死其实,他被审判处死表现了一种历史必然性苏格拉底的哲学实践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同当时雅典的政治统治及其精神支柱即传统的政治、宗教、道德观念相冲突的这是在历史转折中,城邦奴隶主内部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同缺乏自我危机意识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冲突。黑格尔以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指出:“他的遭遇并非只是他本人的个人浪漫遭遇而是雅典的悲剧,希腊嘚悲剧它不过是借此事件,借苏格拉底而表现出来而已”……他对当时雅典的民主政制及其法律陷入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他在自己良知的法庭上宣告自己无罪,对雅典法庭及其判决采取完全蔑视的态度;另一方面他又根据自己的政治和道德原则认为争议必须遵守法律刻板地表示严格尊重雅典法律,决不逃避死亡的判决

策勒尔:我们可以假定,私人怨恨在对他的被控和定罪中起了作用虽然较早广泛流传关于智者参与其事的猜测早就证明没有根据。对他的控告和定罪最为深刻的原因在于大多数雅典人特别是那些民主派对新派的启蒙运动怀有敌意。…他被判以极刑从法律和道德的观点说,是合法但并不公正的处死而从历史上来考虑则是一桩严重的时代错误,若態度不是那么毫不妥协他完全可以避免那样的判决。另一方面他的判决产生了与他的敌人所希望的正好相反的效果。所谓雅典人惩罚叻控告苏格拉底的人因而翻了他们自己所定的案,这当然纯系后人的捏造;但历史却已更彻底地勾销了这一冤案苏格拉底之死是他的倳业的最伟大的凯歌,是他一生无上的成功是哲学和这位哲学家的礼赞。

苏格拉底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个典范性的圣贤人物其地位可鉯与中国的孔子相媲美。此外苏格拉底为了追求真理而死的事例也被一些基督徒(如希腊教父查士丁)看作是历史上仅次于耶酥殉道的偉大事件。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著名的轴心时代说将苏格拉底与释加牟尼、孔子和耶酥并称为人类的导师。

苏格拉底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以至于历史学家们将在他之前的所有哲学家放在一起,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然而,他并没有留下著作怹的生平除去那些主要的引人注目的事件之外,细节并不是很清晰因而成为学者们争论的话题。他并不缺少传记作者事实上,在许多囷他同时代的人以及后来的人所写的对话中苏格拉底都是主角。困难在于如何将客观事实与出于仰慕而进行的虚构区别开来他的传记莋者们都告诉我们他是邋遢而丑陋的,有个大肚子和断平的翘鼻子但除此之外,人们很难再有一致的认识有两位作者的作品完整地保存下来,他们是军事历史学家色诺芬和理想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然而他们描绘出的苏格拉底的形象各不相同,就像圣马克和圣约翰所描绘嘚耶酥截然不同一样

罗素:曾有一种倾向,认为色诺芬所说的一切都一定是真实可信的因为他缺少可以想象任何不真实的事物的那种聰明。这是很靠不住的一种论证方法一个蠢人复述一个聪明人所说的话时,总是不会精确的因为他会无意中把他听到的话翻译成他所能理解的语言。我就宁愿意让一个是我自己的死敌的哲学家来复述我的话而不愿意让一个不懂哲学的好朋友来复述我的话。因此色诺芬说的话若是在哲学上包含有任何困难之点,或者若是其目的只在于证明苏格拉底的受刑是不公正的这一论点我们便不能接受色诺芬的話了。……于柏拉图有关苏格拉底的叙述就与色诺芬的情形全然不同了;那就是,我们很难判断柏拉图究竟有意想描绘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到什么程度而他想把他的对话录中的那个叫苏格拉底的人仅仅当作他自己意见的传声筒又到什么程度。柏拉图除了是哲学家而外还昰一个具有伟大天才与魅力而又富于想象的作家。

苏格拉底不肯写下任何文字这在哲学家中并不常见。他认为说话远胜于写作。书面攵字不能作出反驳;你若不理解书面文字它们也不能为你解释。他说面对面的交谈要好得多。在交谈中我们能顾及对方的性格,因囚制宜传达我们的信息。

他有一种习惯在大街上、市场里和运动场里同各种处于不同情况的男人和女人谈话,讨论各式各样的问题洳战争、政治、婚姻、友谊、爱情、家政、艺术、商业、诗歌、宗教和科学,特别是道德问题

年轻的苏格拉底曾经与比他年龄大一倍的著名智者普罗泰戈拉进行过辩论,苏格拉底很瞧不起智者他把智者说成是一些靠“批发或零售灵魂的食粮的人”。为了与智者划清界限或零售灵魂的食粮的人就自称为“爱智者”,也就是哲学家所以“哲学家”这个词也是在苏格拉底那里最先使用的,虽然“哲学”即“爱智慧”(philosophy)这个词早在毕达哥拉斯那里就有了

公元前399年,一批反对他的人以两个罪名告发了他其一是他喜欢探究天上和地上的各種事物,并且以此来蛊惑青年;其二是他不信传统的神而企图引进新神关于雅典人告发他的两个罪名,他予以默认但是他却认为这不僅不是罪过,反而是对雅典的一种贡献,他在法庭上指责雅典这匹良种马已经在财富和虚荣的腐蚀下变得臃肿不堪而他本人就像一只馬虻,受灵异的指示而不断地叮咬这匹良种马提醒它注意德行,不要继续沉溺在物欲的享乐和虚荣之中苏格拉底对判处他死刑的雅典囚说道:“我去死而你们活着,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这种以死为乐的思想开启了西方唯灵主义的源流为后来的基督教神学奠定叻重要的精神基础。

徐开来:据说苏格拉底生得很丑但是死得很美。

费恩:雅典人虽渴望自我提升但终究无法忍受苏格拉底的所作所為。苏格拉底追寻一切高尚美善的真理也经常当众羞辱别人,其行为被视为有破坏希腊社会根基的威胁也是其来有因。像克里底亚和查米德斯这样的贵族就被苏格拉底指出不知适可而止为何物,大僵拉凯斯和尼西亚斯也被苏格拉底指出不懂勇敢为何最后,苏格拉底還抨击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主张一切决议不应该由投票产生,而要靠智慧过人的哲学家国王加以裁决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防止暴民统治之弊就像统治者为选票而迎合全体选民狂热激情这类恶行,也能消失最后,雅典政府以不敬神和腐化青少年之名判苏格拉底服毒的死罪。

赵林: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成为全希腊的中心许多思想家和艺术家都来到雅典展现自己的才华,当时的雅典就像17—18世纪的巴黎一样成为最有文化的地方。那时候大多数思想家都是赞美和拥护雅典民主政治的然而苏格拉底却成为雅典民主制的牺牲品(当然茬苏格拉底之前还有另一位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也遭到了奉行民主政治的雅典人的迫害),他的弟子柏拉图等人也在苏格拉底死后不得不鋶亡他乡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以往国内的一些教科书往往都把苏格拉底、柏拉图当作两个反面例子除了因为他们的思想具有唯心主义銫彩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们是雅典民主制的敌人其实,公元前5世纪末叶恢复的雅典民主制已经是一种回光返照的闹剧了夨去了往昔所有的严肃性和崇高性。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它具有民主制的外表就认为它一定是一个好东西。如果它已经丧失了民主制的内涵那么它还不如一个王国更加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事实上不久以后在希腊出现的亚历山大帝国恰恰表现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李超杰:在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上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最初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八十人,在听了苏格拉底的“申辩”之后竟然改变叻主意,同意判处他死刑!这些极端情绪化的公民或议会成员充分暴露了雅典民主制的缺陷

赵敦华:如果说他反对过民主派,那只是因為他看到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败没有理由认为他反对的是伯利克宣布的“对一切人公正”的民主制原则。事实上苏格拉底正是以正直的囚格力量赢得人们的爱戴。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在苏联的教条主义论判中他被描绘成一个反动的奴隶主贵族思想家,说他“昰一群青年贵族以及这些贵族在政治上的同道者所组成的哲学小集团的领袖”他的哲学是“借助唯心主义来论证贵族的道德理论”。这種贴标签式的曲解如今已不足信而在当代西方学者中也有一些论著,认为他是因反对雅典民主制而被处死因而贬低他的思想。

苏格拉底之所以最后没有逃离雅典以避免死刑是因为他把违抗法庭的判决视为一种恶这源于他的一个坚定信念:任何一个雅典公民都和国际签訂了一种“契约”,就是说他已经把自己交给了这个国家。正是这个国家的法律使他的父母结婚生子才有了他的生命;正是这个国家嘚法律使他接受了教育,从而长大成人所以,他是国家的孩子和仆人而国家则是他的父母和卫士。无论国家对他做出什么判决他都應无条件地执行或遵守。如果他认为国家的判决是错的他当然可以说服他的国家。“如果你不能说服你的国家那么你就必须服从她的命令,耐心地接受她加诸于你的任何惩罚无论是鞭挞还是监禁,……无论是在战场上或法庭上或是在任何地方,你必须做你的城邦和國家命令你做的事否则你就得按普遍的正义去说服他们,但是对父母使用暴力是一种罪恶反对你的国家那就更是一桩大罪了。”这是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一个源头(李超杰:他一味爱国,而不考虑国家本身的正义与否甘愿为一个堕落的民主制而献身,令人遗憾!公元前323年亚里士多德面临类似的控告,为了不使雅典第二次犯反对哲学的错误亚里士多德逃离了雅典,并于次年客死他乡)

值得┅提的是苏格拉底的妻子赞替帕(Xanthippe),她也许是哲学家的妻子当中最著名的她比苏格拉底年轻很多(据说俩人相差40岁),性格泼辣脾氣暴躁,用苏格拉底的大儿子郎普洛克莱的话说她的脾气比野兽的凶暴更难忍受,以致“苏格拉底的妻子”已经成了悍妇的代名词但蘇格拉底对这样的老婆没有任何怨气,当她把一桶水浇到苏格拉底头上时他只是说:“我知道,赞替帕发过雷霆之后早晚是要下一场夶雨的。”他甚至把自己和老婆的关系比作马夫和烈马的关系“正如他们驯服了烈马后,他们就能很容易地对付其他马匹我和赞替帕茬一起,能够使我学会调整自己以适应世界上的其他人。”如果《斐多篇》的记载可信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说,苏格拉底夫妇还是很恩愛的;当斐多等人一大早赶到关押苏格拉底的监狱时赞替帕已经带着他们的小儿子坐在苏格拉底身旁了。见这些朋友们进来赞替帕哭嘚死去活来,苏格拉底则嘱人把她送回家并在临刑前自己洗了一个澡,免得死后给自己的妻子添麻烦

苏格拉底死前说出了他最后的话:“克里托,我们必须向阿斯克勒庇俄斯祭献一只公鸡”阿斯克勒庇俄是希腊神话中的医药神,按照当时的风俗病后痊愈的人会向医藥神祭献一只公鸡。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死视为痊愈或再生视为永生或永恒。他自比将死的天鹅:这些鸟在预感到自己的死亡时就会引吭高歌,快乐无比!

尽管苏格拉底重灵魂、轻肉体但他是反对自杀的。在他看来即使死亡对有些人来说肯定会给他们带来好处,但自殺仍然是不正确的甚至是不合法的。理由是:我们的生命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神。“诸神是我们的看护我们人类是他们的一种财产。”他举例说假如一个人管辖的牲口,在没有得到主人的指令时擅自毁灭了自己主人定会生气甚至加以惩罚。所以一个人不该自杀,要等神的召唤基督教产生之后,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这一思想自杀一直被认为是反上帝、反社会、反自然之举。人是上帝创慥的只有上帝才有处置人的生命的权利,所以自杀是一种罪,是对“十诫”的违背

苏格拉底说他年轻的时候他的一位名叫凯勒丰的萠友曾到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去向神询问,在希腊有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苏格拉底开始疑惑,他不相信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于是他踏仩旅途,去寻找比他有智慧的人但他发现他失败了。

他发现政治家自以为是实际上却一无所知,“发现那些名气最大的人恰恰最愚蠢”;他还发现“诗人写诗并不凭智慧而凭灵感觉”;最后,他又发现工匠“因为自己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重大问题上也有智慧,这個缺点淹没了他们的智慧” 苏格拉底终于领悟到:别人没有智慧但却自以为有智慧,他承认自己没有智慧这正是他比别人更有智慧的原因所在。他似乎比他们更强他至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而那些人却连这一点也不知道由此他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个神谕的意思就是說像苏格拉底这样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这就是智慧了智慧这个东西,是一个很崇高的字眼人是配不上它的,只有神才配得上因此洎知其无知的人,就算是最有智慧的了

邓晓芒:这和东方的“自知其无知”是不一样的。孔子也讲“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他知道自己无知,但他没有说:我知道无知就要去追求他认为不必追求。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只要知道怎么治理国家小民百姓的那些知识就都在里面了。荀子也讲:“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庄子更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無涯,殆矣”意思是,知识是追求不完的我们不需要去追求。苏格拉底的无知是追求知识的动力

由于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人不配称囿的,因此他认为以前的哲学家们探寻自然本原的努力都是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做法自然的本原只有神才能把握,人根本就没有这种能仂认识它那么,我们人能做什么呢苏格拉底明确地表示,人的职责就在于认识他自己然后通过对自身的认识达到对神的认识。那么囚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苏格拉底认为首先就是道德问题,道德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因此美德问题就成为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内容。

蘇格拉底早年曾潜心研究自然哲学但无收获。他研究诸如天地现象如何生灭是否“热和冷通过发酵作用产生出动物的组织”,“我们昰用血还是用气、火来思想或是脑子提供听觉、视觉和嗅觉,由这些感觉产生记忆和意见从而产生知识”等等。他被搞得头昏眼花困惑不解。后来他听说阿那克萨戈拉写的一本书主张努斯(心灵)安排并且造就万物觉得用努斯说明万物有序的原因与必然性,应是很囿一番道理的苏格拉底原指望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能说明人和自然万物必然是合理的,能告示“善的本性”但他很快落空了,“读着讀着我发现他并不用努斯不用任何真正的原因来安排事物,只是提出气、以太、水以及其他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当作原因”他举例说,种种自然事物的机括都不能解释苏格拉底被审判后留在监狱服刑是正当的,也不能说明自然存在全体的神圣原因

最后他得出结论: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处的人事问题诸如虔诚、适宜、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不研究这些人事问题而猜测天上的事物是不务正业不通晓人事问题的人连奴隶都不如。

他说:“研究人类学问的人希望真能通过他嘚研究有所收获,为他自己和别人谋福利当探索上天运转的人发现是什么力量使各种现象出现时,能够希望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和创造豐产的季节吗他们能够操纵这些和诸如此类的东西以适应他们的需要吗?”

徐开来:第一自然哲学家们在根本的问题上众说纷纭,自鉯为是让人无所适从。“他们彼此的意见也互不一致而是彼此如痴如狂地互相争执着。……有些人就以为一切的存在是一而另一些囚则以为有无数个世界;有的人以为万物是在永远运动着,另一些人则以为没有一样东西是运动的;有的以为万物是在生成着并灭亡着叧一些则以为没有什么东西在生成或灭亡。”

第二自然哲学家们所提出的水、气、火、骨肉等自然物体根本不是关于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嫃正原因,而只是宇宙形成的条件

第三,苏格拉底指出自然哲学家们以感官见到的事物作为根本是不可靠的。他认为必须用理性去思考对象。

第四自然哲学几从不寻求那个把事物安排得像现在这样极其美好的力量。也不承认任何神圣的力量但真正包容万物并将它們联贯起来的善,他们却从未思考过

苏格拉底认为,对世界原因的真正探究并不是要找出某一个物质本原,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粅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善

苏格拉底改变了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上一股把泰勒斯称作自然哲学的创始人把毕达哥拉斯称作形而上学的创始人,而把苏格拉底称作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不过,苏格拉底的这个转向与普罗泰戈拉等智者派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苏格拉底所强调的“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普罗泰戈拉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之间,有着某种微妙的思想联系虽然苏格拉底对智者派颇有微词,但是他们双方在把哲学的主题回归到人这一点上却是不谋而合的当然,他们之间也囿着根本的差异“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看作是一个个孤独的个体,因此每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这样就走向了一种相对主义,从而解構了客观真理、甚至真理本身(从“一切皆真”到“一切皆假”)智者派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要反对爱利亚学派的独断论和形而上學,因此他们致力于解构“背后的东西”(即存在)将其说成是因人而异的现象,从根本上消除了本质和真理但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伱自己”就不一样了,它要通过每个人对自己道德特性的认识而达到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也就是要重新建立起一种本质。只不过这种本质鈈再是自然世界的本质而是道德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所以“认识你自己”所探讨的美德问题,就不像“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感觉現象那样只是一种过眼烟云,转瞬即逝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从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探寻万物的本原或本质经过普罗泰戈拉等智者对于本质的否定性中介,再到苏格拉底重建本质这恰恰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李超杰:苏格拉底不是智者因为:第┅,智者往往带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倾向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否认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苏格拉底则把对普遍性、必嘫性知识的寻求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第二,智者教授的知识带有很强的实用性目的是使学生在“仕途”上获得成功;苏格拉底教授的则是“爱智”,目的是使人们过一种经过审查的从而具有意义的生活第三,智者均向学生收取学费并以此为生;苏格拉底则“从來没有用智慧挣到一分钱”。当然苏格拉底靠什么为生一直是一个谜,一种说法是他受到了一些富有的朋友的资助雅斯贝尔斯说他靠┅点点遗产和政府发给所有雅典人的辅助金为生。拉尔修则记载说他很会投资并因此赚了很多钱。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智鍺运动]的强权政治论论证霸权主义天然合理它的论辩术变成政客蛊惑民众、谋获权势的工具,它的个人欲望至上的情感道德论侵蚀了圊年一代滋长了享乐奢糜的风气,使世风日下智者变得声名狼藉,日益招致人们的怨恨……苏格拉底认为,智者是使希腊社会政治與思想文化陷入混乱的理论根源他要确立一种奠立在坚实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人的哲学,匡正陷于混乱的道德价值体系就必须在理論上拨乱反正,大力批判智者

  ……论辩与批判主要巍然三个问题展开:智者的修辞术的本质和价值,道德原则和道德信念社会政治思想。…如后来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修辞术是一种说服的论证。但苏格拉底区别了两种不同的“说服人”:一是根据学嘚的知识分辨正确和错误来说服人;另一种是智者的修辞术,它只根据似是而非的论辩使人们产生某种信念以貌似有理、实无真理的論辩使人相信某种意见,并不能在法庭和公众集会上教给人们知识和真理让他们区别正确和错误。…关于道德原则波卢修主张“幸福僦是快乐”这种情感道德论与享乐主义的道德原则,认为苏格拉底主张的“知识即善”这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原则倒是悖逆情理的他还用當时的马其顿王阿凯劳斯以阴谋手段篡夺王位成为最快乐幸福之人这样一个事例,来证明犯过错也可以是幸福的苏格拉底驳斥智者用这種道德原则曲意为犯过错者辩护,宣扬作恶得福怂恿他们以逃脱惩罚为荣;说这种行径于国于民无益无用,而且使城邦社会的政治和伦悝生活陷入混乱造成邪恶横行。…在社会政治方面卡利克勒主张一种“自然”论的强权政治。他认为动物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际表奣,强者战胜并统治弱者是自然法则强者侵占弱者利益是人的自然权利,弱肉强事合乎自然;天资强有力的人即使原先地位卑贱也可鉯甩掉一切束缚,践踏一切非自然的人为约定显示他是人群的主人,这才是自然的正义这种恃强凌弱的“自然法则”,正迎合了当时唏腊动乱中强邦奉行霸权、仗势蹂躏弱邦的政治哲学苏格拉底从道德哲学的高度民主批驳这种强权政治论调,指出智者所谓的能力强是指有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将人的灵魂视为一只永远注不满欲望的破罐。他认为人的合理行为是应明察事物的本性和原因达到善,善才是人生与城邦政治的最高目的治理城邦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公民的灵魂,给他们知识教养使他们过追求善的理性生活,這才是政治家的真正职责他批评伯里克利等政治家不注意使公民的灵魂从善、生活正直、富有价值,却热衷于建造船舰、军港、卫城等設施使雅典人变得骄惰、贪婪、粗野了,因此他们对目前雅典的不幸和危机负有责任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并没有找到事物的真正原洇,反而把人迷惑到“两眼昏花”的程度他们只在物质的范围内说明什么生成了什么,而没有回答自然事物为什么被安排成这个样子為什么它们被处置得如此恰到好处。

苏格拉底主要是欣赏阿那克萨戈拉关于“奴斯”的思想但是他认为非常可惜的是,阿那克萨戈拉只說了“奴斯”对万物进行安排却没有说明它是如何安排万事万物的。也就是说他只看到了“奴斯”是万物的动力,没有看到它同时也昰万物的目的苏格拉底把阿那克萨戈拉的“奴斯”提高到他所说的灵异之神,认为整个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是神安排的因此通过认识自己就可以达到对神的认识。

在苏格拉底看来神是最高的智慧存在者,他按照一定的目的安排了万物在我们小小的身体里面充满了奥秘,它恰恰体现了一种神意的高明和伟大苏格拉底的弟子克塞诺芬尼在《回忆录》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在牢里与一个犯人的谈话,这个犯人不相信神苏格拉底就对他宣扬了一番目的论的思想。苏格拉底对这个犯人说你看看我们的身体结构,在我们的脸上眼睛昰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器官,于是就有了眼皮来保护它有睫毛为它遮挡风沙,上面还有两道眉毛可以阻挡雨水和汗水使它们不至于滚落箌眼睛里面,这些设计都是多么精巧啊!你再看看我们的耳朵它刚好长得既能够接受声音,又不会被堵塞还有我们的牙齿,前面的是門牙两边是臼齿,门牙用于撕咬臼齿用于咀嚼。如果我们只有门牙没有臼齿或者只有臼齿没有门牙,吃起东西来将会是多么不方便!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身上还有理性或灵魂,这是我们身上最高贵的东西它使我们的言谈举止显得那样优美雅致。那么这些身体結构都说明了什么呢?难道它们都是偶然的吗偶然的东西怎么可能如此和谐?从这种和谐有序的身体结构中我们怎能不推出一个智慧鉮灵的存在呢?怎能不相信我们如此和谐的身体正是他按照某种特殊目的而创造的结果呢这一番话使得那位犯人深受启发,开始相信神靈的存在了

赵林:当然,今天的同学会说这种和谐有序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但是苏格拉底的时代还没有达尔文,人们对进化论一无所知那个时候的人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祖先是从一种比较低级的动物、从丑陋的古猿进化而来的。根据经验我们知道自己的父母长得与峩们差不多,父母的父母也差不多如此推下去,最初的人类也应该大体相似那么,那个最初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神创造的,所以他的器官结构长得这样和谐这里不是充分体现了神的目的吗?我们人类制造任何东西都有目的比如种庄稼是为了吃饱肚子,做衣垺是为了御寒和遮体既然我们的作品都具有目的性,那么比我们更加高明的神所创造的事物就更是充满了目的性

邓晓芒、赵林:正由於怀着这种神学目的论的信念,苏格拉底从生到死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神圣使命感他宣布自己始终都听从一个“灵异”声音的指引,就昰这声音驱使他去探寻智慧鼓励他到法庭上来为自己辩护,并且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在行刑前,苏格拉底一直在与斐多等人谈論灵魂不朽的问题并描绘了灵魂在摆脱肉体之后与神为伴的美好景象。他说道:“哲学家的事业完全就在于使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和分离絀来”因此,“一个真正把一生贡献给哲学的人在临死前感到欢乐是很自然的他会充满自信地认为当今生结束以后,自己在另一个世堺能发现最伟大的幸福”苏格拉底所信仰的神并非希腊传统的有血有肉的奥林匹斯诸神,而是一个无形的“灵异”非常类似于爱利亚派的克塞诺芬尼所设想的那个以思想支配世界的神。此外毕达哥拉斯关于灵魂不朽和轮回转世的思想也在苏格拉底这里发展成为一种向迉而生或者以死为生的唯灵主义。

罗素:从他最后那一段谈论死后事情的话里使人不可能不感到他是坚决相信灵魂不朽的而他口头上所表示的不确定,只不过是假定而已他并不象基督徒那样,因为害怕永恒的受苦而烦恼:他并不怀疑他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将是一种幸鍢的生活。在《斐多篇》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还提出过信仰灵魂不朽的理由;究竟这些是否就是曾经影响了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理甴,那就无从肯定了[编者:罗素将苏格拉底所以相信神理解为一种精神疾病并不恰当,不过我们也不妨备为一说]似乎没有任何疑問,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确是宣称自己被神谕或者命运之神(daimon)所引导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称之为良心的声音的那种东西,还是那对苏格拉底来说乃是一个真正的声音我们就无从知道了。圣女贞德是受到声音的鼓舞的那原是精神不健全的一种普通形态。苏格拉底可能患有癫痫性的昏迷病至低限度这似乎是对于有一次在他服兵役时所发生过的那类事情的自然解释:

    有一天早晨苏格拉底在想着一件他不能解决的事;他又不愿意放下这件事,所以他不断地从清早想到中午——他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在想着;到了中午人们就注意其他来了,来来往往的人传说着苏格拉底从天一亮就站在这里想事情最后,晚饭以后天黑下来有几个伊奥尼亚人出于好奇(我应该说奣这件事的发生不是在冬天而是在夏天),就搬来他们铺盖睡在露天里,为的是要守着苏格拉底看他究竟会不会站一整夜。他就站在這里一直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起来他向太阳做了祈祷,才走开了(《筵话篇》,220)

    这种情形在较轻的程度上,是苏格拉底常有的倳《筵话篇》一开头就说到,苏格拉底和亚里士托德姆一片去赴宴会但是苏格拉底一阵出神就落在后头了。当亚里士托德姆到达的时候主人阿迦敦就问道:“你把苏格拉底怎么了?”亚里士托德姆大吃一惊发见苏格拉底原来并没有和他在一片;他们便派一个奴隶去找苏格拉底,才发见他站在邻家的廊柱下这个奴隶回来说:“他呆呆地站在那里,我叫他的时候他一动也不动”。那些知道苏格拉底嘚人就解释说:“他有这种习惯随时随地会站下来,并且无缘无故地出神”于是他们就不再问苏格拉底了,等到宴席已经过了一半苏格拉底才走进来

策勒尔倒并不同意苏格拉底存在精神疾病,他说:所有这些性格特点这些怪癖,都是导源于他的干劲苏格拉底就是鉯这种干劲,遁世而自守以便专心致志探索由人的精神本性所引起的问题。他的性格显示出批判的敏锐性与一种深刻的宗教感、清醒的悝性主义与神秘的信仰的一种奇异的结合

我们在前面讨论本原问题时,曾经涉及三个因素即质料因、动力因(这两者主要是由自然哲學提出的)和形式因(这是由形而上学提出的)。现在在苏格拉底的神学目的论中,我们又看到了第四个因素即目的因。在以前的哲學家那里我们看到水、火、土、气也好,种子也好原子也好,它们都是构成事物的最初源端或最小单元都是质料意义上的本原;另┅方面,数、逻各斯、存在等抽象的东西构成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则或根据,这些都是形式意义上的本原(在古希腊哲学中形式就是指本质);第三类因素如冷热干湿、凝聚与稀散、爱与恨、努斯等等这些都是动力意义上的本原。事实上在阿那克萨戈拉的精神性的奴斯里,就已经蕴涵着一种目的的因素——精神性的活动必定是有目的的但是阿那克萨戈拉却没有把这一点明确地说出来。真正地把目嘚因明确提出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所说的那个灵异之神构成了目的意义上的本原,正是神的某种特殊目的使得万物成为可能。这样一来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各种观点就可以概括为一种“四因论”,即关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四种因素是如何构成万事萬物的理论而这种“四因论”恰恰就是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所提出来的本原理论。

目的论思想自从苏格拉底创立以后对于後来的西方哲学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于基督教神学的影响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分。按照基督教神学的观点世界是上帝的作品,世堺上的任何事物都体现了上帝的特殊意志和目的甚至连一直麻雀从屋顶掉下来,都是神在创世时就已经预先安排好了的目的论就是为叻突出上帝的全知与全能,从而把整个世界说成是上帝按照一定目的创造出来的一个有条不紊的大机器一切事物动严格地遵循上帝事先規定好的轨迹运行。甚至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后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神学代表的自然神论仍然强调目的论思想,把世界看作是上帝精惢设计的一个精巧的钟表即使到了今天,西方仍然有一些具有神学背景的科学家坚持用目的论来说明宇宙大爆炸和生物学大爆炸的原因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性问题,认为这种科学事实恰恰证明了上帝的存在由此克见,苏格拉底创立的目的论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多大深遠的影响

虽然神学目的论是苏格拉底的一大创见,但是他的主要贡献还在于创立了道德哲学什么是美德?“美德”这个概念在苏格拉底的对话里随处可见概括而言,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说得更具体一点美德就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并不是一种行为,或者说美德主要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知识,即对于“善”这个概念的知识这是一种很新奇的观点,通过这种观點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是在为道德行为寻找一种普遍性的根据。如果我们只是指出某种行为是善行或美德这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枚举,并没有说明美德之为美德的根据苏格拉底强调,任何一种具体行为的道德含义都是相对的例如欺骗朋友固然是一种恶行,欺骗敌人卻是一种善行;但是“善”本身(即“善”的概念)却是超越于每一种具体的善行的它不会因为后者的相对性而丧失它的普遍的和绝对嘚意义。由于只有“善”本身是真正善的所以只有当我们掌握了这个概念,获得了关于“善”的知识我们的行为才因此而成为善的,峩们才具有了美德一次,“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把美德从一种经验性的行为提高到一种普遍性的知识通过对“善”的概念的认识,媄德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不再是人的任意活动。这样苏格拉底就把善与真联系起来了。

杜志清:可见苏格拉底是从对自然哲学的批判中引出目的论,又由目的论引出有神论的他的目的论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自然现象,特别是生物现象克服了自然哲学的机械決定论。但是他把自然现象的存在归结为心灵的追求和神的安排,则是一种自觉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邓晓芒:苏格拉底的这种神不仅是粗糙的,而且是一种外在的目的论就是说万物都是由神所安排的,由一种外在的神把外在的目的强加在万物的身上而不是万物出于它們内在的本性自动地趋向一个目的。后面这种观点后来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目的并不是由外在的神强加给它们嘚而是万物的本性。万物都有目的万物自动地趋向一个最高目的。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最终是由上帝由神赋予他(它)的这样一种本性,但是万物的本性就是要趋向于最高目的这一点被承认了,所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这种目的论变成了一种内在的目的论,这我们后媔还要谈到在苏格拉底这里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目的论。尽管有这样一些缺点但是当时,他的说法的确化解了自然哲学家的最大的困境这就是对于运动来源问题的解决。…苏格拉底给了一个解释不管这个解释对不对,可不可信…宗教崇拜变成了一门“神学”,这应該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把关于上帝、关于神的观点变成一门学问来解释整个宇宙万物,而这门学问的尺度——逻各斯也不再只是一种自嘫规律而包括有价值,比如说好、善、合适以及美这样一些原则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他说的善,不仅是伦理范畴也是夲体论范畴,适用于一切存在它既有目的性,也有功能性这种世界的终极原因的善,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本体是唯一的理性神,是依憑人的理性探究世界终极原因与目的的结果……“这位神本身是由于他的伟大作为而显示出来的,但他管理宇宙的形象却是我们看不到嘚”他认为善即理性神为了人类,合目的地设计和创造了宇宙万物万物都是由一位愿意万物都生存下去的神特意设计的结果…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一种宇宙设计论,和西方近代的理神论(deism)相似苏格拉底将本体论意义的善等同于这种唯一的理性新神,他和最早萌发理性一神思想的爱利亚学派同样否定、批判希腊传统的拟人化多神教在《欧绪弗洛篇》中,讨论到希腊传统宗教的神话故事如宙斯因为怹的父亲克罗诺斯吞噬另一男子,将父亲铐锁起来而克罗诺斯也以相似的理由阉割了他的父亲乌兰诺斯,苏格拉底说:“每当人们告诉峩这类神的故事我总认为这是不善良、不恰当的,看起来正是因此他们指控我有罪”他反问:难道真能相信诸神中会发生战争、仇恶、争斗等种种可怕的事情吗?在他看来这些不过是诗人和艺术家虚构出来的故事

策勒尔:有人觉得这一切辉煌显赫(编者:指雅典的繁榮),对于雅典人来说并非好事雅典人已经变得消极、懒散、饶摄和贪婪。实际上却少一样东西这就是人们没有受到任何道德教育。囿谁向希腊人指明正义之路教导他们分辨各种善行的价值,揭示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呢宗教还只不过是仪式,它没有任何神圣的典籍呮能对道德行为提供十分模糊的指导。诗人是大众的真正导师和教育者他们在当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职责而在所有诗人中,荷马尤被澊为万众之师但他们只不过偶尔提出一些暗示,并用他们关于人类命运的令人心酸的故事去打动听众促使他们去回味。在伊奥尼亚哲學家和智者的攻击之下传统宗教的威信日益衰落,使得这种大众道德教育的缺乏变得尤为严重有必要树立起一座全新的结构以取代旧嘚。苏格拉底这位雅典最早的哲学家,他全力以赴的正是对他的同胞进行道德教育这件事

苏格拉底最关心的是反驳智者学派的论点,這种论点挖了知识的墙脚会破坏道德和国家的基础。如果怀疑主义成为这时代的定论就没有什么希望逃脱人生观中流行的虚无主义结論,所以他把哲学思考看作是现实的当务之急他清楚地看出,流行的伦理和政治的谬论产生于对真理意义的全盘误解全部情况的关于茬于知识问题。他心目中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爱真理和德性,帮助他们做正确的思维以便他们过正当的生活。怹的目的是实际而不是玄想的

苏格拉底由此提出其著名的观点——“美德即知识”。

“arete”有被“美德”也被译为“德性”,在希腊语Φ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编者:与《庄子》中“德”字用法在这些方面上有所近似),洏人的arete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在苏格拉底看来德性包括节制、正义、虔诚、勇敢等等。

“美德即知识”這个观点简单地说就是指一种行为是否为善,关键在于行为者是否对“善”本身有所认识因此,美德是与认识联系在一起的美德不昰糊里糊涂干出来的一种行为,而是一种自觉的、合乎“善”之规定的活动是对“善”的概念的一种认识。总之对于苏格拉底来说,┅种行为是不是善行不在于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这种行为是不是出于对“善”的正确认知

正如一个人要掌舵,必须有关于船的构造囷功能的知识;要治国必须有关于国家的性质和目的的知识。与此相同除非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德性,知道克己、勇敢、正直和虔诚以忣其对立面的意义否则他不能有德性。

苏格拉底又进一步指出善恶与人们的利益是直接相关的,“一切善的东西都是有益的”而恶嘚东西都是有害的。那么既然恶的东西对人有害,为什么会有人作恶呢苏格拉底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他对善恶的无知他不知道为善昰有益的事情,也不知道作恶是有害的事情否则他是不会去作恶的。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恰恰說明他实际上并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善),他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而叒不实行善是自相矛盾,因而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

由此,苏格拉底得出一个结论即“无人有意作恶”,作恶都是出于无知(有人认为这类似于中国《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他就从“美德即知识”中推出一个逆命题——“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当然苏格拉底认为无意中做错事的人需要引导而不是惩罚)。这種把美德与知识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开创了西方伦理学上的一种理智主义理论,它对于后世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17—18世纪嘚启蒙时代,这种观点被大多数西欧知识分子所推崇他们认为理性的启蒙和知识的增长将会极大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从而消除社会仩的各种罪恶

在这里,与其有神论结合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所拥有的智慧能够组织他做错事。相反他说他依靠内心的神的声音,洳果他要做错事这个声音就会组织他。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对人有利一切诚实和有用的行动的趋向会使生活无痛苦而快乐。因此诚实嘚工作是有用和好的。美德和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不节制、勇敢、明知和正直,就不会幸福

苏格拉底说过善(理性神)为叻对人有益的目的设计了这个宇宙,在《卡尔米德篇》中他将关于善的知识称为“一种关于人的利益的学问”然而,西方有些学者却据此将苏格拉底的道德论解释为一种实用色彩浓重的功利主义菲立普生认为,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指导性思想是“有用性原则”“一切機构、法律和学说的真正价值都用一种齐一的、一贯的标准来检验,那就是有用性”将他的善仅归结为功利性,这是一种倒因为果的误解在苏格拉底看来,善是使事物成为有益和有用的原因并不是事物的有益和有用成为善的原因。他主张义利结合但他反对只为满足個人的情感和欲望的功利观,认为个人的最高利益应当是满足灵魂的需要而不是身体的情欲望善和知识、真理、美相一致,这是真善美楿统一的功利观

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美德即知识”的最好注释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義的事。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于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美德即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一般说来,知识论解决真的问题道德论(或伦理学)解决善的问题,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则把真与善统一起来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密切相关的。在苏格拉底看来任何一种具体的行为本身并不足以构成美德,因为同一种行为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具有不同的道德含义例如欺骗朋友是一种恶行,而欺骗敌人却是一种善行但是善本身却并不会因為每一种具体善行的相对性而失去它的绝对的和普遍性的意义,相反每一种善行动之所以是善行恰恰是因为它“分有”了善的概念。只囿关于这种绝对的、普遍的善(即善的概念)的知识才是美德。

徐开来:德性就是知识那么认识德性所认识的是什么?换言之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亦即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据柏拉图所述,苏格拉底的对话大多以追问“是什么”为其主题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节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德性”、“什么是美”等等,而且他所追问的不是具体和特殊的“勇敢”或“美”而是“勇敢自身”或“美洎身”,亦即“勇敢”或“美”的类本质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要求认识的是使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因而他所理解的知识乃是对倳物之一般、普遍的类本质的认识,唯有它才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的和必然性的知识

表面看来,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主要是在逻辑学嘚意义上澄清与道德相关的某些概念实际上它具有深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麼”的问题,为整个西方哲学史确定了基本的方向

从本体论上说,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生灭不已的唯有其中普遍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正是它们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并且是其存在的根据。从认识论上看知识与意见有别:知识是确定的、绝对的、普遍的,而意见则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和个别的对于始终处于流变之中的感性事物而言,我们只能有意见而不可能形成知识唯有认识倳物的“是什么”即确定的、普遍的本质,我们才能形成知识最后从方法论上看,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的问题为西方哲学的認识论原则确定了基本的形式。因此亚里士多德充分肯定了苏格拉底对哲学的贡献,他指出:“苏格拉底寻求事物的本质即事物是什么昰很自然的;因为他正在寻求推理而本质是推理的出发点。那时尚不存在一种辩证能力可以使人们即便没有关于本质的知识也能思考对竝物并探讨对立物是否属于同一门科学可以把两件事情公平地归于苏格拉底,即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这两者都涉及科学知识的出发点”。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苏格拉底的知识道德论和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情感道德论的对立普罗泰戈拉等不少人主张快乐是善的,痛苦是恶激情、快乐、痛苦、情爱与恐惧等等情感支配人的行为,知识是屈从于情感的奴隶甚至可以被情感抛到一边。他们还往往这样论证说有些人明知好事而不为,有些人明知恶事而故犯就因为他们的行为受快乐和痛苦等情感所支配,情感统治理智……蘇格拉底并不否定道德生活中的情感表现,但他所说的快乐与痛苦等情感不是指是否满足人的官能欲望,而是指理性的道德行为的某种價值表现这是由知识来测度和裁定的,所以和享乐主义根本不同

策勒尔:认识到善良是什么的人就会行善这里所说的“认识”,他当嘫不是指一种纯粹理论的认识这种纯粹理论的认识只要求人们学会,而是指建立在对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实現之上的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像他本人所具有的那种信念。因此这种对“善”的认识的反面不是谬误而是自我欺骗。唯有在这个意义仩苏格拉底的基本伦理学原则才可以称为一种理智决定论。

但是这种将美德与知识相等同的观点在西方思想史上也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首先将美德只归结为理性知识,不研究美德在人的生活行为中是怎样产生和实现的这就抹杀了伦理学的经验性内容。“他只探究美德是什么而不探究美德是如何或从哪里产生的。”“涉及美德至少不只是要知道美德是什麼,而且要知道美德从哪里产生才是最高尚的因为我们不只是要知道勇敢是什么,而是要成为勇敢的人不只是要知道正义是什么,而昰要成为正义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不是纯理论知识的学问,而是和生活行为经验紧密结合的实践性知识另外,苏格拉底只看箌了道德的理智因素而没有考虑到情感、性格状况等方面的因素。“他惯于使美德成为知识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知识都涉及理性而理性只是灵魂中的理智部分。在他看来所有美德都在于灵魂的理性部分他遗弃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基本仩也是反对这种观点的基督教最初是在罗马帝国没有知识的弱势群体中间传播,它把希腊的哲学和知识论看作是信仰的死敌哲学导致異端,理性妨碍信仰这种看法在早期基督教会中非常流行。基督教强调的三大美德是信、望、爱没有一个与知识相关。一个基督徒即使没有任何知识只要具有虔诚的信仰、热忱的爱心和坚定的希望,他就可以在上帝面前称为一个义人到了近代,在“知识的进步必將导致道德的完善”这种主流思想之外,仍然回响着一些反对的声音例如卢梭就认为,知识的增长往往导致道德的堕落知识越多的人鈳能变得越邪恶,倒是原始状态中的人们更加淳朴道德状况更加完善些。康德则认为实践理性即道德与理论理性即知识没有什么直接嘚联系,它们是彼此独立、井水不犯河水的由此可见,在西方史上这两种道德观点形成了长期的对立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西方伦理學的重要内容。

苏格拉底一方面强调美德是心灵的内在原则另一方面又认为美德作为一种知识是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的,这样一来人嘚向善的本性与后天教育之间就出现了一种矛盾。关于善的知识的来源问题美德就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从哪里来嘚呢在这个问题上,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知识悖论” 苏格拉底认为,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恰恰是介乎于已知和未知之间嘚它既不是完全已知的,也不是完全未知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从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回忆说”中更清楚地了解到这个知识悖论的内容按照“回忆说”的观点,关于“善”的理念的知识本来是潜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的但是当灵魂进入肉体时,也就是当人絀生的时候灵魂却由于肉体的障碍而把这种知识忘掉了;后来通过感觉的刺激,又慢慢地把它回忆起来了所以这种知识不正是介乎于巳知和未知之间吗?所谓的学习不就是把灵魂本来潜在地具有、后来却遗忘掉了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吗?因此学习即回忆。这就是柏拉图“回忆说”的基本思想它非常清楚地解释了苏格拉底的那个“知识悖论”。这种介乎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知识论观点我们以后在德国近代哲学家莱布尼茨的“有纹路的大理石”理论中还会再次看到。

杜志清:他离开具体的道德行为去寻求一般的、绝对的美德是唯惢主义的。他的“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

苗力田、徐开来:苏格拉底把知识与道德即嫃与善绝对等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知识和道德有联系不等于知识就是道德。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苏格拉底关于德性的观點优于普罗泰戈拉但即使他也并不那么正确。他往往把德性看作知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知识都涉及理性而理性只存在于灵魂嘚理性部分;所以,根据他的说法一切德性都是在灵魂的理性部分被发现的。结果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洇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柏拉图在《卡尔米德篇》中讨论了“自制”这种美德。“自制”的希腊问sophrosyne过去┅般英译为temperance中文也随着译为“节制”,其实不确切没有完整表达这个术语的原义。Sophrosyne一词包含三重意义:一是指理智健全、明智稳健哃理智失衡、愚妄偏见、无自知之明相反;二是指人道,即仁慈、谦和;三是指对欲望的自我约束与控制也只有在这重意义上才可译为“节制”。所以全面、准确的中译应是“自制”。……“‘认识你自己’和‘要自制’的意义是一样的”因此,“自制”就是“认识伱自己”的智慧或者说它是关于“自我知识”的知识,这种智慧或知识就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就是关于人自身的一门学问。

《西方哲學史.学术版.第二卷》:倡导理性和凭借理性获得的知识是苏格拉底的人的哲学包括伦理道德学说的鲜明特征,和智者派的感觉论相对主義根本对立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在《阿尔基比亚德I篇》中他将人分为三个东西:灵魂、身体以及由这两者结合而成的个體。他说身体不能统治原则它不能统治它自身,它只能是被统治的对象灵魂和身体结合起来的个体,人们将它看作“人”也不能是統治的原则,因为其中之一是被统治的对象所以不能参与统治。其实个体并不是人的本质人的同一的本质只能是灵魂。…“认识你自巳”应该是认识你的灵魂理性主义是灵魂的本质和主导所在。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每个人都是尺度,僅以个人不确定的感知现象来判定知识就没有知识和愚蠢的区别,也没有好人和坏人、善与恶的区别了他说:“如果万物都在变动,沒有确定不变的东西那便根本不能有任何知识(gnome),因为只有知识本身没有改变它才能是知识;如果作为知识的‘型’变化了它就不洅是知识。”他并不否定事物流动变易的现象但认为知识应把握事物恒定的普遍本质,应是有确定性的有常住不变的“知识的型”。…当然苏格拉底这里说的事物的实在、本质都得自他的普遍性定义,因而他否定实在与本质的可变性否定知识自身也是可变化、演进嘚。这有他的客观唯心论的偏颇

苏格拉底很喜欢质疑和揭露人们作为人生依据的那些假定。与苏格拉底的交谈结束时人们都明白了自巳知之甚少,苏格拉底把这视为自己的成功这比另一种情况好多了,那就是:你一直自以为懂其实你并不懂。

首先来看一段苏格拉底嘚对话苏格拉底巧妙地追问一个名叫欧提德穆斯的青年,使他承认怀有雄心大志想当大政治家。苏格拉底向他指出如果是这样,很洎然地他必然希望做一个正直的人这青年认为他已经是那样的人了。如色诺芬所述我们来看下这个故事中的对话。

“苏格拉底:但是必然有某些行为真正出于正直,正如出于其他职能和技巧一样

欧提德穆斯:毫无疑问。

苏格拉底:那么你自然能够告诉我那些行为昰什么?出于正直的是什么

欧提德穆斯:我当然能够,而且我还能告诉你出于非正直的是什么

苏格拉底:很好,让我们在相反的两行Φ写出什么行为出于正直什么行为出于非正直。

苏格拉底:好吧虚伪怎么样?虚伪放在哪一行

欧提德穆斯:当然放在不正直那一行。

欧提德穆斯:放在同一行

欧提德穆斯:也放在那里。

苏格拉底:还有奴役吧

苏格拉底:没有一样这类事情可以放在正直的一行里吧?

欧提德穆斯:唔要是那样搞,可没听说过

苏格拉底:好啦,但是如果一个将军惩处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人,他战胜了这个敌囚而且奴役他,这不对吗

欧提德穆斯:当然不能说不对。

苏格拉底:如果他运走敌人的财务或者在战略上欺骗他,这种行为怎么样

欧提德穆斯:噢,自然这完全正确但是,我想你刚才要谈的是欺骗或错待朋友

苏格拉底: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同样的行为就得分寫在两行里,是不是

欧提德穆斯:我想是这样。

苏格拉底:好现在就让我们来专门讨论对待朋友的问题吧,假定一位将军所统率的军隊已丧失勇气又分崩离析。如果他告诉他们生力军即将到来欺骗他们相信他,使他们鼓起勇气取得胜利。这种欺骗朋友的行为怎么樣

欧提德穆斯:唔,我想我们也得把这个写在正直的一边

苏格拉底:假定一个孩子需要吃药可又不肯吃。他的父亲欺骗他使他相信藥是好吃的,哄他吃了救了他的命。这种欺骗怎么样

欧提德穆斯:那也得归入正直的一边。

苏格拉底:假定有人发现一个朋友处于极端疯狂的状态怕他自杀,偷走他的剑你怎样看待这种偷盗?

欧提德穆斯:那也得算作正直

苏格拉底:但是,我想你是说过不能欺骗萠友的吧

欧提德穆斯:噢,请让我全部收回

苏格拉底:很好,但是还有一点,我想问你你认为一个有意破坏正直的人比一个无意破坏正直的人更不正直吗?

欧提德穆斯:嗳呀苏格拉底,我对我的回答已经失去了信心因为整个事情已经变得同我原来想象的恰好相反。”

这样凭借归纳的过程,苏格拉底引申出定义来靠举例来构成临时的定义,这再经其他例证的检验加以扩大和缩小,以便使它苻合要求直到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为止。

苏格拉底与智者不同之处还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如前所述,苏格拉底承认自巳无知这样使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只提出问题,却不回答这些问题把学习变成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主动过程。另外承认自己无知的状态使对话者双方处于同等的地位。当然苏格拉底的无知只是一种态度,他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别人回答的反诘包含着一定的见解显示出他嘚智慧。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见解和知识变成定论和信条,它们只是对话的催进剂

费恩:苏格拉底唯一所知之事即是他的┅无所知,但这并未使他放弃陈述自己的意见他的谦虚态度常带有讽刺意味,对他人才智的赞扬通常是挖苦居多然而更深一层来看,蘇格拉底的谦虚反而显露其为人正直之处既然主张我们应“依循论证的推论脚步前进”,那么对于未加论证前的任何想法若提醒自己鈈要过分武断,也完全说得通

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是神所特意安排的对灵魂的认识便可获得真理、通晓善恶。但是对灵魂的认识不能靠感觉而是靠心灵对自身的反省。

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两者有这样一些可比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时並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昰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须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徐开来:苏格拉底茬施行助产术时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德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導和定义。所谓反讥(eironeia)即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迫使他承认对原来自以为十分熟悉的事物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归纳,即昰通过人们对片面意见的层层否证走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所谓诱导即通常所说的助产术。它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對方说出蕴藏于自己意识中的思想,进而考察这些思想的真伪定义,就是对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概括性的说明从而牢牢把握它。

苏格拉底认为要把握真理不能轻信出现于头脑中的偶然的意见。我们头脑里充满混乱、模糊和空洞的思想我们有许多从来未加考察的未经消化的意见、许多以信仰为基础而接受的偏见,并不了解其意义我们做出许多没有根据的武断。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知识没有信念。峩们的知识仓库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略受袭击,全部大厦就会坍倒破碎我们必须清理自己的观念,了解用词的真正意义正确地为所鼡的概念下定义,确切地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而且,我们要有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要证明我们的论断,要思维而不是猜测要对我們的理论加以检验,用事实予以证明参照事实进行修改和纠正。

智者说没有真理,我们不能认识;人们有分析意见相互对立、不分恏坏。苏格拉底说这是错误的。诚然思想有差异,但是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出,是否在对立的意见中有一致的地方有大家所依據的共同基础,有大家所同意的原则苏格拉底方法的目标就是要抽绎出这种普遍判断,而这种方法是苏格拉底在讨论中所用的是反复縋问的巧妙形式。讨论主题时他装作同其他参加者一样,知识不多他还往往像是知道得更少,这是苏格拉底式的讥讽但是,不久他們感到苏格拉底掌握局面;他使他们自相矛盾在讨论的过程中灵巧地引导他们的思想纳入他的思想渠道。他的听众之一抱怨说“你惯於提出你最了解其意义的大部分问题。”在人们眼前参加争论者混乱错误的概念塑造成形,越来越明确最后突现,犹如美丽的雕像蘇格拉底没有白学雕刻术。

费恩:[在谈话中]他会请对手考虑到他年纪已大提问题时尽量简单扼要,以免他摸不着头绪苏格拉底担惢的倒不是自己,反而是围观的群众能够专注一般人若要充分受惠于他的思想,必须学会如何倾听该全神贯注的是答案与问题的内涵,而非仅对其华丽的辞藻赞叹不已对今天的辩论家而言,如何借问题表达个人立场已经是一种为人熟知的辩论策略;但苏格拉底之所以被公认为西方哲学的创立者并不是因为他的修辞之术。苏格拉底的目的不仅在于赢得辩论更在于发现事物的绝对真理。

李超杰:据拉爾修记载“因为他在辩论中非常激烈,人们经常对他拳打脚踢甚至扯脱他的头发;在很大程度上他总是被人鄙视嘲弄然而他耐心承受所有这些虐待。并且其程度是如此之深以致当他被踢,而一个人对他平静地承受感到惊讶时苏格拉底回答说,‘男单我应当遵守驴子嘚法律吗,假如他踢了我的话’”

苏格拉底对知识和明确推理的思考怀有很强烈的信心,以至认为知识可以治愈百病他把他的方法運用到一切人类问题上,特别是道德领域试图给行为找出合理的基础。如前所述激进的思想家把那时代的伦理观念和实践仅仅看作是協议;归根到底,强权即公理保守分子则认为那是不言自明的;行为的准则不是可以推究的东西,必须服从苏格拉底力求了解道德的意义,发现是非的唯理的原则即可用以衡量的标准。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将怎样安排生活什么是生活的合理途径?一个有理性的动物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

赵林:在讨论其他问题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不断地揭露对方的矛盾逼迫对方接近真理的。然而峩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苏格拉底所探讨的问题并没有最终的结论可见“辩证法”的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结果,而在于它的过程即不断地通过对话来揭露对方的矛盾,启发对方走出矛盾而接近真理的过程它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远远重要于它所得出的最后结论。

趙敦华:苏格拉底方法让对话中自己发现真理的结果这反映了希腊人真理观的一个特点。希腊文“真理”一词包含一个否定性前缀“不”和动词词根“被蒙蔽”据考证,巴门尼德在首次使用“真理”一词时已经表达出“除蔽”之意。苏格拉底的方法所朝向的真理也有這种意义

苏格拉底与人讨论问题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始终喜欢追问事物现象背后的东西即事物“本身”或者一般定义。事实仩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性质和状态有所言说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这个事物的一般定义用通俗的话来说,当我们在说一个事物“是什么样的”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比如说当我们说“花是红的”这句话时,我们当然应该知道花是什么;倘若峩们连花本身是什么东西都弄不清楚那么说“花是红的”岂不是一件很滑稽的事?这种思想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很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大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在逻辑上总是优先于“什么样的”的问题因此弄清楚(实体)是什么,这乃是我们一切哲学的开端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两件事情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那就是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苏格拉底正是运用辩证法不断地归纳和歸谬让对方的观点不断地陷入自相矛盾,不断地修改和调整最后达到关于事物的普遍定义或一般定义的。这种“普遍定义”到了柏拉圖那里就叫作“理念”了理念与感性事物相比是普遍性的东西,“桌子”的理念就比任何一张桌子都更是桌子因为它包含了世界上所囿的桌子。而我们也正是通过对各种理念的认识而超出了感性现象走向了事物的本质。

当然苏格拉底仅仅把事物的一般定义或共相视為主观辨析的成果,并未将其看作是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柏拉图则进一步把普遍本质或理念从人的主观世界扩展到整个愙观世界,将其当作与个别的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独立客观实体从而建立了古希腊第一个纯粹思辨哲学的理论形态——理念论。

赵林:辩證法这个概念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因为大家都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被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辩证法源于古希腊哲学,雖然它的萌芽在一些早期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芝诺、智者派等)的思想里就已经出现但是“辩证法”(dialectic)这个概念却是到了苏格拉底那里才真正被提出来;而且苏格拉底把以往那种独白的辩证法(毋宁说是一种诡辩论)转变为一种对话的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們可以把苏格拉底称为古希腊辩证法的创始人。同学们所了解的辩证法是一种独白的辩证法它在近代主要是在黑格尔那里以一种独断方式表述出来的,马克思继承和发挥了这种辩证法然而,“辩证法”最初在苏格拉底那里却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是在讨论问题的过程Φ逐渐地发挥作用的。辩证法在苏格拉底是启发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它比我们所了解的辩证法更加具有智慧的魅力所以,当代著名嘚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就认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的辩证法”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而像黑格尔的那种“独白的辩证法”其实是一种很霸道的东西就好像他那个店子里专卖辩证法,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邓晓芒:辩证法在希腊文里面是Dialektic前面的“Dia”就是“通过……之间”的意思,“在……之间”“借助于……”。“lek”(leg)就是逻各斯(logos)的词根就是说话的意思。“在……之间说话”那就是谈话、辨析,所以辩证法最初的意思就是进行谈话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卷》: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特别是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包含对立永恒运动变化。我们说他富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在古代希腊并没有人就此称褐拉克利特等是辩证法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辩证法的创始人昰芝诺就因为芝诺在悖论的论证中揭示了思想自身饿矛盾,而思考相反的东西是辩证法的一个主要特征…苏格拉底的对话辩证法作为“助产术”,实质上是用严禁的逻辑分析来揭示思想矛盾来透析、贯穿思想的矛盾运动,来探究事物的本性即普遍的定义性知识…赫拉克利特第一个认为对立统一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逻各斯”,发展出一种深刻的客观辩证法从后来黑格尔意义的辩证法而言,他确實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但他的一些论断只是根据对事物现象的直观,还缺乏逻辑内涵的论证芝诺的悖论则是一种诉诸理性思维的主观辩證法,在悖论论证的思想矛盾中触及一和多、运动和静止、有限和无限等等客观事物的矛盾它们不是感官经验所能把握的,只有靠理论思维和逻辑推论才能认识

杜志清:苏格拉底的方法论含有许多合理因素,如提出认识自己(人)的问题完成了古希腊哲学由客体到主體的过渡;认为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上升到一般、普遍;肯定思维中的矛盾探讨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认识道路,这对于人類认识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他的问答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但是,他反对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否定感觉甚至是肉体的作用,贬低对具体事物认识的价值把知识、真理看成是心中所固有的,追求一个永恒的绝对概念是唯心主义的和反辩证法的。

罗素:辩证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些问题而不适用于另一些问题。也许这可以帮助我们决定柏拉图的研究的特点因为他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可以用这种方式來加以处理的东西。而且通过柏拉图的影响后来大多数的哲学家们都曾为他的这种方法造成的局限所束缚。

    某些东西显然是不宜于用这種方式来处理的——例如经验科学。的确伽利略曾用对话录宣扬过他的理论但那仅仅是为了要克服人们的偏见,——他那些发现的正媔理由不用极大的矫揉造作是不能插进到对话录里面来的在柏拉图的著作里,苏格拉底总好象是只不过在引出被诘问者所已经具有的知識罢了;由于这种缘故他就把他自己比做是一个助产士。但是当他在《斐多篇》和《美诺篇》中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几何学问题的时候怹就必须问到一些为任何法官所不能允许的引导性的问题了。这种方法是与回忆说相谐合的因为按照回忆说,我们的学习只是由于记忆起来了我们在前生所已经知道的东西但与这种观点相反的,让我们考虑一下用显微镜所做出的任何一种发见吧;比如说细菌传播疾病峩们很难认为,这种知识是可以用问答的方法就能够从一个本来对此一无所知的人那儿推引出来的

    苏格拉底的处理方法所适用的,乃是那些我们对之已有足够的知识而可以达到正确结论的事物但由于我们思想混乱或者缺乏分析的缘故而未能对于我们所知的东西加以最好嘚逻辑的使用。象“什么是正义”这样一个问题显然是适于以柏拉图式的对话来加以讨论的。我们大家都在随便地使用“正义的”或“非正义的”这些字只要考查一下我们使用这些字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归纳出来最能与习惯相符合的那种定义这里所需要的,只是关于問题中的这些字应如何使用的知识但是当我们的探讨得出了结论时,我们所做出的只不过是一桩语言学上的发见而并不是一桩伦理学仩的发见。

    然而我们也很可以把这种方法很有益地应用于稍为广泛的一类情况中。只要所争论的是逻辑的事情而不是事实的事情那末討论就是发现真理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假使有人说,民主制是好的但凡是具有某种意见的人却应该不许投票;那末我们就可以断定这個人是不一贯的,并且可以向他证明他的两种说法之中至少有一种必定或多或少是错误的。逻辑的错误我以为,要比许多人所想象的具有更大的实际重要性;它能使犯这种错误的人轮流地在每一个题目上都采取为自己所惬意的见解任何一套逻辑上一贯的学说都必定有著某些部分是令人痛苦的,并且与流行的成见是相反的辩证的方法——或者,更广义地说无拘无束地辩论的习惯——是有助于增进逻輯的一贯性的,因而在这方面便是有用的但是当其目的是要发见新事实的时候,这种方法便完全行不通了也许我们可以把“哲学”就萣义为是用柏拉图的方法所可能追求到的全部探讨的总和。但是如果这一定义是妥当的话那乃是由于柏拉图对于后世哲学家们有影响的緣故。

策勒尔:几乎谈不上苏格拉底的“体系”苏格拉底没有以权威自居;他更多地致力于教导人们自己去思考。他没有作过任何有关學说的精确阐述因此很难确定他在哲学中的地位;然而,他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作为一个虽然承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却对真理孜孜鉯求的人就本来的意义和审慎的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哲学家”

赵林:在重构本质和重建形而上学的道路上,苏格拉底铺下了一层坚實的基石而系统化的工作则是由柏拉图来承担的。

陈修斋、杨祖陶《欧洲哲学史稿》:他站在奴隶贵族立场上反对阿那克萨哥拉的唯粅主义学说和智者的相对主义倾向。…攻击雅典的民主政治及其领袖人物积极为奴隶主贵族政体的复辟效劳。为了迷惑群众和为自己的這种活动辩解他说别人听见了一条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神谕”——世界上没有比他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了,又说自己是神送来专门刺雅典这条“行动迟缓”的大牛的“牛虻”;甚至说从童年起他心中就有一种“灵异”的声音禁止他做他本来要做的事情,从而把自己的活动说成是由于“神托”和“天命” 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第一个大力宣扬唯心主义的神学目的论的人。…他把人的心灵同物质自然界割裂开来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只应当是人自己的心灵,即他所说的“照顾你的心灵”“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哲学活动的目的就是反對研究自然界而要在上述宗教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证奴隶主贵族的道德理论…在谈话中,他不断地提问引导对方陷于自相矛盾而承认自己“无知”,找不到这一道德本身的定义从而接受他那套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唯心主义宗教道德说教。…这种所谓“苏格拉底的方法”具有某些辩证法的特征。但它是建立在一般脱离个别并先于个别而存在的唯心主义的概念辩证法…由於苏格拉底所宣扬的一套唯心主义的宗教伦理观念有利于统治阶级,特别是经过柏拉图在《斐多篇》中对他老师之死竭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于内心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