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注射器测大气压,误差产生的原因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高考知识点
人教版(,)苏科版(,)北师大版(,)教科版(,)沪粤版(,)湘教版(,)华师大版(,)鲁教版(五四学制)(,)苏科版(,)教科版(,)沪粤版(,)湘教版(,)华师大版(,)鲁教版(,)
中考知识点
[地区导航]
您可以用合作网站账号登录学科网
&& 资料信息
文档属性:313K doc | 适用地区:,
审核站长: [] []
时间: 13:33:00 上传 |
13:32:00 审核
扣高级点:1 点
[] 共有0人评价
标签:压强,物理,名校,江苏省,气体
套卷:暂无
专辑:暂无
用于QQ、MSN等聊天平台,直接粘贴发送
用于嵌入到各种BBS论坛或者签名中
HTML代码:
用于粘贴到网站、微博或者博客里面
1、本网站资料下载权限只对会员开放。如您需要对该资料进行下载,请先申请成为本网站会员,方可进行操作。具体操作步骤请点击【】进行查阅。未经本站明确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窃链接或抄袭本站资源,如需进行引用,请注明资源来源自学科网并标明网址。
2、请在下载资料前对资料信息进行详细阅读,您需要具有资料所标示的下载等级、下载所需的相应权限和足够的点数或者储值方可对该资料进行下载。如果对应项目不符,请点击【】,进行充值,升级到相应的权限,再进行下载操作。
3、网站资料均提供多个下载地址,以满足众多用户同时下载的需求。您可选择适合的地址进行下载,多次点击同一资料的不同地址下载,不重复扣除点数。如有发生不能下载的情况,请您临时关闭所使用电脑的防火墙,或者更改电脑的安全等级,后再进行操作。
4、如您发现资料存在质量问题或无法下载,请点击【】,进入投诉页面,填写信息或发表评论对该资料进行投诉。我们会对您的投诉进行跟进和处理,如核实情况属实,我们会对您当次的下载进行补偿,原数返还您消耗的点数。同时,本网站也慎重提示所有浏览者,如网站进行信息核实后发现您的投诉不符合实际情况,将会您的诬告情况进行严重的处罚。
5、本网站大部分教学资源为会员自助式自主上传,如有版权侵犯的情况,请和本网站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进行改正。
6、如未找到您所需要的资料,请到点击学科网论坛【】,在这里提出您的需求,我们会竭尽全力满足您的需求。
下载权限: 高级用户(扣1高级点)&网校通用户(免费)&普通用户()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
普通下载通道
高级会员通道
绑定IP会员通道
谁下载了这份资料
&& 热门推荐
客服热线:400-900-2556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Copyright@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京ICP证080135号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陳美珍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并能建立起压强的定义、公式。   3.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Pa)”。   4. 通过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分析选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发散思维能力。 重、难   点 重点: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难点:通过探究过程建立压强概念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具 铅笔,气球,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的容器。 预习 要求 1.复习力的概念及力的示意图画法。   2.准备好教具中所列器材。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一.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研究了重力和摩擦力,今天我们再研究一种类型的力。   新课教学:   一.压力:   请分别画出钉子对墙的作用力、运动员对平衡木作用力示意图   问:这三个示意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归纳总结:1.都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   2.都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   我们把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板书:一.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二. 压强:   观察书中:P76图10-2。   问:两个同学体重相似,为何一个在沼泽中陷得很深一个陷得不深?   提出猜想:压力作用的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完成两个小实验。图10-3   结论: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和压力大小有关,还和受力面积   有关。那么,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现有如图10-4所示的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   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的容器等。请设 学生作力的示意图。   学生讨论找着两个力的共同点。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现象,点出两个同学都对地面有压力的作用,但结果不一样。是因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一样。   学生分析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有关?   压力的大小,以及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给出实验器材,学生讨论如何用这些实验器材来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结论   请同学上讲台汇报你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论。   方案一:   器材:矿泉水瓶、海绵、水。   方法:(1)在矿泉水瓶中装入适量的水。   (2)将瓶直立于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3)将瓶中灌满水后再直立于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4)将瓶中灌满水的矿泉水瓶横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比较(2)、(3)、可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比较(3)、(4)、可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方案二:   器材:装沙的容器、小桌、重物。   方法:(1)将小桌的桌面放在沙面上加上重物,观察下陷的深度。   (2)将小桌的四条腿放在沙面上,观察下陷的深度。   (3)把重物放在桌面上后,观察四条腿下陷的深度。   比较(2)、(3)、可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比较(1)、(3)、可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作用的效果。   板书:二.压强:   1.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   压强= p=   3.单位:帕斯卡(Pa)   1Pa=1N/m2   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它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方案一:器材:矿泉水瓶、海绵、水。   方法:(1)在矿泉水瓶中装入适量的水。   (2)将瓶直立于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3)将瓶中灌满水后再直立于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4)将瓶中灌满水的矿泉水瓶横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比较(2)、(3)、可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比较(3)、(4)、可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方案二:   器材:装沙的容器、压强小桌、重物。   方法:(1)将压强小桌的桌面放在沙面上加上重物,观察下陷的深度。   (2)将压强小桌的四条腿放在沙面上,观察下陷的深度。   (3)把重物放在桌面上后,观察四条腿下陷的深度。   比较(2)、(3)、可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比较(1)、(3)、可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例:课本P78例题。   对同学完成的例题予以讲评。   三. 知识巩固   四. 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五. 把图钉按到墙里,手对钉帽压力和钉尖对墙压力哪个大?手对钉帽压强和钉尖对墙压强哪个大?   你还能设计什么小实验说明压强和压力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教 后记 课题 一、压强2 课时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对上节课所学习的压强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所学习的压强概念、单位和公式。   2、通过学生的活动对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进行研究,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方法来测量面积。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增大压强的方法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培养规范化解决物理问题习惯。 重、难   点 重点:1.经历测量人体对地面压强的测量过程,培养乐于和他人合作进行探讨的团队精神,初步掌握测量、计算、表达能力及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且能用这一方法对具体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其应用。 教具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压力和压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今天我们再进一步来研究有关压强的问题。   例题演示:1、质量是5吨的大象,每条腿的面积是250平方厘米,请计算压强;   2、质量是5克的钉子,面积是0.005平方毫米,请计算出压强。(g=10N/kg)   新课教学:   一.猜压强:全班同学谁的体重最大?全班同学谁的脚最小?猜猜全班哪个压强最大?   六. 设计实验:   问:你知道你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注意是体重,学生回答的一般是质量,注意把“斤”单位换算成千克)   问:如何测出自己对地面的受力面积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他们使用方格纸进行实验。   数出图10-6中不满一格的方格数,除以2,再加上完整的方格数,可以得到鞋印的面积数。这是计算不规则形状物体面积的有效方法。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学生动手实验。   让学生自己汇报实验结论,让学生评选出压强最大的同学和压强最小的同学。   让这两位同学走上讲台,让大家比较,得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比较压强大小。   那么这两位同学的压强如何才能让他们相等呢?   小节学生的讨论结果,并且结合书上的图10-7进行归纳,。   板书:二.压强:   4、增大压强的方法:   (1) 增大压力   (2) 减小受力面积   5、减小压强的方法:   (1) 增大受力面积   (2) 减小压力   问:你能举出书上没有的例子吗?   问:火车铁轨下面要垫枕木,为什么?   1. 例题:   (1)一个体重500牛的人站在地上,每只脚的面积200平方厘米,求他的压强是多少?如何让他的压强立刻变大为原来的2倍?   (2)一个父亲带着儿子站在3楼,已知父亲的体重是儿子的2倍,请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使他们的压强相等。说出你的方法。   (3)有一个边长为1米正方体,把它切3刀,分成8个大小完全相等的正方体,请问每个正方体的压强是多少?(纵切、横切和斜切的压强变化)   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布置   学生活动   增大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力   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受力面积   减小压力   教 后记 课题 二、液体的压强 课时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   4、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重、难   点 重点:液体内部有压强;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难点: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具 薄塑料袋,玻璃管,橡皮膜,矿泉水瓶,压强计,盐水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一、引入   同学们游泳或洗澡时,在水下有什么感受?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   二、新授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1.演示实验   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   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   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2.小结: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提问: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什么有关?   2、液体内部压强   要研究力的大小我们用测力计,同样为了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我们实验室也有这样一种仪器叫压强计   (1)压强计   1.构造(简介)   2.使用   用手指按压金属盒,观察两管中的高度差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玻璃缸内的液体中   (2)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   改变橡皮膜方向,得出结论压强计金属盒固定在水面下5厘米处,记下两次液面高度差,任意改变膜的方向 学生描述感受并猜测原因   学生用手指触及其表面,感到有压力   倒水前先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   倒水后再观察(橡皮膜向下凸出)   倒水前也先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的情况   倒水后又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提出猜想   出示压强计   学生实验:观察压强计   结论:U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观察压强计两管中液面产生高度差,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有压强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a 内部是否有压强?   b 各个方向   c 深度不变,各个方向压强关系   压强计金属盒固定在水面下5厘米处,记下两次液面高度差,任意改变膜的方向   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将其固定在水面下10厘米处,改变膜的方向   比较同一深度水和盐水的压强   3.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1)压强随深度的关系   (2)同一深度,压强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三、总结压强特点   板书设计   液体的压强   压强的特点:   1 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 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液体压强相等;深度增加,液体压强增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 液体内部压强只于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液体的质量无关。   内部有压强   观察现象:U形管中仍有高度差   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记录 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记录 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结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记录压强计在盐水中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结论: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教 后记 课题 三、气体的压强 课时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1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举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实验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4了解流体的流速和压强的关系 重、难   点 重点:经历“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过程   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设计实验 教具 杯、硬纸片、试管、水槽、马德堡半球实验仪、漏斗、乒乓球、纸片、吹风机。铁架台、烧瓶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一、新课引入   一.教学引入:   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大气的底部,大气在我们身上有压力吗?   布置同学们回去思考这一问题,也鼓励大家试着通过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些实验,去证实一下空气是否具有压强。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存在(选做如下实验)   (1)演示:“覆杯实验”   做法:①在下端开口的矿泉水瓶底放上一块硬纸片,将装置倒置过来后发现硬纸片会下落;②如果在下端开口的矿泉水瓶里注满水后用硬纸片将开口封住,迅速将装置倒置过来,发现纸片并未落下。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大气存在压强这一说法才能解释。   正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将纸片压在杯口,使得纸片无法掉落。第一次实验中由于瓶内也有空气,这样就会使内外压强相互抵消,纸片由于自身重力就会下落。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大气存在压强。   (2):“笔管提水”做法:取一只两端开口的塑料笔管完全浸没于水中,在水下用一只手指堵住其中的一端后将整个装置提起,会发现管内的水不会下落。当将手指松开后,管内的水就会自由下落。   学生回答:没感到有压力?或有压力?   请部分同学演示他们实验的情况以及其中的思考。   学生实验   思考:两次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瓶里没有水,有的是空气,而后者瓶里充满着水。两次结果的不同之处应是源于这个原因。   学生回答为什么同一个实验会有两个不同的结果。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思考: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在管口四周存在着空气。我们认为,这些空气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笔管内的水能呆在里面。这说明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柱有向上的压强,支撑着水柱。当松开左手食指后,由于上端管口进入了空气,从而使得上下大气压相互抵消,水由于自身的重力而下   (3)用塑料吸盘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4)书中课本第85页体验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的测定: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大气压是存在的且很大,那么我们能不能设计 一个实验来测定大气压的数值呢?   书本第86页的实验   把注射器的活塞推到注射器的底部,排尽空气,封住注射器的小口。   用测力计慢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示数。   实验思考:为什么我们测得的数值是不准确的?误差较大的原因可能出在什么地方?   讲述:书101页信息库内托里拆利实验,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约105帕)。   大气压强能支持10.3m高的水柱   三.讨论   1.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扁?   2.运用所学大气压知识解释现象   问:我们通常说的吸饮料。饮料真的是被吸上来的吗?   师:这儿有两瓶饮料(一瓶敞口,一瓶塞有橡皮塞),我们分别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上来尝尝它们的味道。   现象:一个吸的轻松自如,一个用力吸却一滴也没有吸到   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提醒学生注意两次实验条件的差异)   问:为什么这一装置上的不同就会造成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呢?   追问:通过这两个实验,你们认为饮料真的是被“吸”上来的吗? 结论:只可能是大气压的作用。   学生回答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学习来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学生: 我们可以用注射器的体积和长度来测算出注射器的内面的截面积,用测力计测出拉力从而计算出大气压强。   学生分组实验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可能是由于注射器不是很密闭、测力计读数来准确等   学生回答:人体内部也有压强,相互抵消。   答:后者的瓶口有活塞   答:女同学用嘴吸吸管时,吸走的管内的空气,而瓶口又没有被塞子塞住,这样瓶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四、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知识点讲授)   (1) 看书或课件,,学生归纳总结。   (2) 结论:离地面超高,大气压越小。   (3)测出某点大气强,就可知道当地的高度。   2.测定大气压,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书后知识库内容)。   无液气压计,介绍构造及原理。   3.复习标准大气压的定义:   4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书本“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   演示实验:现象:水又重新沸腾了   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会重新沸腾呢?   学生探究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五、气体流速和压强的关系   1 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现象如:小鸟比空气重为什么会在天空中飞行?飞机更重为什么能在空中自由的飞行?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在空中不掉下来呢?   2 演示实验一: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可用学生比赛的方式,看谁使乒乓球停的时间最长!)从一个漏斗的中间向下方吹气,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实验二:从两张纸条中间向下吹气,两张纸条为什么会合起来而不是被分开?(学生实验)   实验三:用吹风机在折叠的纸张下方吹气,折叠 的纸张会塌下去吗?   3.小结   以上几个实验告诉我们: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知识点:什么叫流体:我们通常把液体和气体叫做流体。   五.布置作业   中的水就会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在吸管内上升;而男同学使用的瓶子由于在瓶口被塞子塞住,所以外界大气压无法作用在液面上,从而无法将液体压进吸管内,因此半滴也吸不到。   答:不是。是被大气压压上来的。   学生回答: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约105帕)。   结论:(学生归纳)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猜想:可能有一种力量在托它。   学生观察后回答:会合上   学生观察后回答:会的。 教 后记 课题 四、浮力 课时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浮力。   2. 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4. 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重、难   点 重点:浮力的概念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 教具 示教弹簧测力计、水、乒乓球、量筒、细线、无底塑料矿泉水瓶、塑料袋、小石块、烧杯、盐、橡皮泥、木块、多媒体资源等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当你把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时,石子会下沉;一艘万吨巨轮却能平稳地在海面上航行;潜水艇能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   大家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二、授新课:浮力   浮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   [演示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进一个很深的量筒中。   师: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师:(表扬评价学生的方法),你为什么想到这个方法呢   师:我有一个乒乓球,当我松手时,同学们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向下落)。   师:(把乒乓球放在另一只手上)再松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师:(将手中的乒乓球和量筒中的乒乓球对比)观察两个乒乓取有什么相同点?   师:(指着量筒中的乒乓球)这个乒乓球我没有托着,为什么静止呢?   师:很好,水就像一张无形的大手托着这个乒乓球   (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学生向量筒中加水后乒乓球浮上来了)   学生答:是生活中的经验或曾经经历过或学过相应知识。   学生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在手上的球受到手对乒乓球支持力   生:都静止。   生:水对它有一个向上的托力。   生:三个小球,一个漂在水面上,一个悬在水中,一个沉入水底。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师:(出示水槽,槽中有漂、悬、沉三个颜色不同的小球)多么漂亮的水槽啊!里面还有三个颜色不同的小球。同学们用你们智慧的眼睛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可将三个小球在水中的位置状态改变,让学生观察现象)   师:那么哪个小球受浮力呢?   师:对于像沉底的小球一样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究竟受不受浮力呢?(将沉底的小球提出水面,演示其下沉过程)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方法。根据桌面上现有的实验器材,能验证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吗?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器材亲自动手试验一下。   师:(评价学生的创意)说一说为什么根据这样的现象就能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呢?   师:可见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吗?   (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出分析过程)   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实验加以验证。   (板书):2。大小:F浮=G―F   2.活动:测盛满水的塑料袋所受到的浮力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你能测出盛满水的塑料袋所受的浮力吗?试试。   师:比较浮力和塑料袋的重力会有什么发现?   板书:3。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   师:简介阿基米德   师:本节课开始同学们看到了许多神气的浮力现象,那么同学们知道浮力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吗?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表演一个“魔术”。   [演示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入一个无底倒置的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加水,而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师:请同学们细心观察,乒乓球为什么不上浮呢?猜测一下,这个“魔术”的奥妙在哪儿呢?   师:我要让这个乒乓球浮上来。   (用手堵住饮料瓶口,乒乓球浮上来) 学生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漂和悬的两个小球意见易统一,沉底的小球会有分歧。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并请一学生上前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法。   学生利用所吊物体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上进行说明)   学生提出当物体逐渐浸入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逐渐减小,当物体完全浸没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再变化,学生还可能提到用此实验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再请一位同学与此同学在讲台上做实验,其他同学两人一组,分工合作,边做边记录数据。   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实验数据,让所有的同学对黑板上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根据液体压强的知识理论进行分析,并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师:为什么乒乓球下面没有水,乒乓球就不上浮呢?浮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以一个浸没在水中的正方体为例,来研究浮力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出示幻灯片)   (板书):4、浮力产生的原因   1、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2、方向:竖直向上   5.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师:我们知道了浮力的产生原因,也掌握了浮力的一些计算方法了。那么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猜想)   三、本课小结   师:我们同学的猜想都有道理。但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来研究。   引导学生总结   课件展示: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秤读数。F浮 = G - F。   2.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3.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即F浮=F′-F。   师:物体在气体中会受到浮力吗?   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课件展示:(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四、布置作业:   体的上下压力差   学生猜想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深度、物体重力等因素有关   学生总结   学生答:会   学生举例回答 教 后记 课题 五、物体的沉与浮1 课时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2.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学会由现象分析其本质,之后总结规律;   3.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学会用沉与浮的知识解决与浮力有关的知识。 重、难   点 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物体下沉、悬浮、漂浮的原理   结合物体的密度、液体密度理解浮沉条件及密度计、潜水艇、热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教具 烧杯水 小空瓶 密度计2支 盐水 农作物种子 潜水艇模型酒精灯塑料袋 火柴等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一.复习提问:   1.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我们都知道泡沫或木头被压入水中,放手后要上浮铁块在水中要下沉潜水艇或鱼儿在水中就更自由了,可以下沉,又可上浮,还可以停在水中任一浓度处,那么,物体是怎样实现浮沉的?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   三.进行新课:(板书课题)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 引导:那么物体的浮沉要什么条件呢?请看屏幕上的浮沉现象,想一想,说出你知道的一些浮沉现象,并与同学交流;   让学生自己总结物体的浮与沉的条件,   3. (教师板书):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2)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3)当 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图,讨论)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2. 教师强调:   物体的上浮与下沉都是不平衡状态,下沉的最后物体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浮力与底面的支持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上浮的最终结果是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此时浮力与重力相等并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探究 “为什么人在死海里游泳沉不下去?”   (二).浮沉条件的应用:   1.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10-33图,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它的原理。   2. 让学生观察“潜水艇”模型课件,引导学生总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将形象、直观,使学生容易接受。   3. 让学生举例,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 补充作业:你煮过饺子吗?生饺子被放入锅中时便下沉到锅底,煮熟的饺子就浮起来了,如果反凉的熟饺子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么?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强调重要内容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要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分析密度计、潜水艇等的工作原理。   五、布置作业   (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板书设计 教 后记   相关的主题文章: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气压产生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