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层大气中重力弹力摩擦力知识点为什么会影响风向知道了风向才知

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 高中地理 & & & 人教2003课标版
一、知识目标
&&& 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
&&&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
&&&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1、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上一单元学习过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知道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也对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有所了解;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气压与海拔成反比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初中就已知道的。
&&& 2、学生已有的基本技能:对一些景观图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
&&&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2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活动2【讲授】讲授过程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 5.何为大气逆辐射?
【检&&& 测】&& 找几名学生进行检测,然后总结讲解。
【总结讲解】
&&&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
&&&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
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找学生回答】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找学生回答】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板书】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找学生回答】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
活动3【练习】当堂练习
选择题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图1为“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与图1中光合有效辐射对应的是图2中的&&&&&&&&&&&&&&&&&&&&&&&&&&&&&& (  )A.①& &&&&& B.②& &&&& C.③& &&&& D.④2.图1反映出&&&&&&&&&&&&&&&&&&&&&&&&&&&&&&&&&&&&&&&&&&&&&&&&&&&& (  )A.我国PAR的分布与气温分布一致B.青藏高原小麦单产高与其PAR高有关C.影响四川盆地与内蒙古高原PAR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D.影响塔里木盆地与华北平原PAR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答案 1.A 2.B解析 第1题,能够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才可以被绿色植物所利用,成为光合有效辐射。第2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有利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农作物单产较高。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灾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3.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4.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 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 &&&&&&&&&&&& D.改变b的辐射方向答案 3.B 4.C解析 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b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阴天时,c辐射增强,燃烧柴草可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不受冻害。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气压:丙&丁&甲&乙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C.甲地多为晴朗天气D.乙地盛行下沉气流6.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B.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答案 5.C 6.D解析 第5题,结合气压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各点与等压面的关系知,图中气压:甲&乙&丁&丙。甲、乙两地分别受高、低气压控制,甲地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乙地相反。第6题,四地间由于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其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图1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2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7~8题。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吹东南风& &&&&&&&&&&&&&&&&&&& B.b处为上升气流C.c处吹西南风& &&&&&&&&&&&&&&&&&&& D.d处为上升气流8.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答案 7.D 8.B解析 第7题,图2中甲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差大于乙地,说明甲地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而乙地相反;因此甲地近地面气温低,b处为下沉气流,乙地近地面气温高,d处为上升气流;由于无法确定所在半球,所以a处可能吹西南或西北风,c处可能吹东南或东北风。第8题,城市与郊区比较,城市气温高、气压低,因此②③正确。图1是“某山区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绘制的等压面和等温面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发现他们已绘制的信息①②③④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图2是“该兴趣小组绘制的沿该山地一坡面降水量随高程变化图”。读图,回答9~11题。9.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  )A.9:00~10:00& &&&&&&&&&&&&& B.21:00~22:00C.17:00~18:00& &&&&&&&&&&&& D.13:00~14:0010.由图2可以判定&&&&&&&&&&&&&&&&&&&& &&&&&&&&&&&&&&&&&&&&&&&&&& (  )A.降水量随高程增加而递增B.N点位于背风坡位置,降水量最少C.P点至N点降水量逐渐减少D.山顶的M点和山麓的O点降水量大致相当11.有关图中降水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M点降水最多是因为地处迎风坡B.从O到P降水逐步增多是因为随着海拔上升温度降低,凝结的水汽增多C.从P到M降水逐步增多是因为随着海拔上升温度降低,凝结的水汽增多D.从M到N降水逐步减少是因为随着海拔下降水汽来源减少答案 9.B 10.D 11.B解析 第9题,结合图1只有一项正确的信息及山谷风相关知识知,图示中只有③是正确的,此时该山地应吹山风,发生在夜间,据此判断测量时间。第10题,结合图2信息可直接确定答案。第11题,结合图2知从O到P降水逐步增多,这是由于伴随海拔高度增高气温降低,大气逐渐达到过饱和,凝结的水汽增多所致。下图为“A地某时刻的风形成受力图”。读图,回答12~13题。12.关于图示各序号的判读,正确的是&&&&&&&&&&&&&&&&&&&&&&&&&&&&&&& (  )A.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 B.②为摩擦力C.③为风向& &&&&&&&&&&&&&&&&& D.④为地转偏向力13.由图可知,A地的天气可能是&&&&&&&&&&&&&&&&&&&&&&&&&&&&&&&&&&&& (  )A.风高物燥& &&&&&&&&&&&&&&&&& B.万里无云C.阴雨连绵& &&&&&&&&&&&&&&&&& D.气温突降答案 12.C 13.C解析 第12题,结合近地风的形成过程判断各序号的地理意义。④与等压线垂直,为气压梯度力;②为地转偏向力;①为摩擦力;③为风向。第13题,结合图示知,A地受气旋控制,在其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在低层空气中,各高度上的风向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运动空气所受到的摩擦力随高度而减小。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开地面愈远,风速愈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则愈小。据此完成14~15题。14.下图是“某地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的图”,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随髙度旋转分布形成的曲线的是&&&&&&&&&&&&&&&&&&&&&&&&& (  )15.根据风向判定,高空大气高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  )A.东& &&&& B.南& &&&& C.西& &&&& D.北答案 14.A 15.B解析 第14题,随着高度上升,摩擦力减小,风速增大,风向向右偏。第15题,高空大气中,摩擦力很小,风向基本与等压线平行,该地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
活动4【导入】课后作业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图2­1­1),完成1—3题。图2­1­11.图示箭头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地面辐射(  )A.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逆辐射B.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随温室效应强度的增大而增强D.属于短波辐射3.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①&&&&& B.②&&&&& C.③&&&&& D.④(2013年广州调研)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图2­1­2),据此回答4—5题。图2­1­24.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D&C&A&B&&&& B.A&B&D&CC.C&D&A&B&&&& D.C&D&B&A5.图中A、B、C、D四点的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A→C&& B.A→BC.C→D&&& D.D→B6.(2012年广州统考)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7.(2014年清远期末)下列图示的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B&&&&&&&&&&C&&&&&&&&&&&&&&&&&&& &&D8.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后面的思考题。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1)在图2­1­3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图2­1­3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空气________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2)若图2­1­4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则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图2­1­4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图2­1­4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由此可总结出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你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活动2【讲授】讲授过程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 5.何为大气逆辐射?
【检&&& 测】&& 找几名学生进行检测,然后总结讲解。
【总结讲解】
&&&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
&&&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
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找学生回答】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找学生回答】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板书】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找学生回答】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
活动3【练习】当堂练习
选择题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图1为“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与图1中光合有效辐射对应的是图2中的&&&&&&&&&&&&&&&&&&&&&&&&&&&&&& (  )A.①& &&&&& B.②& &&&& C.③& &&&& D.④2.图1反映出&&&&&&&&&&&&&&&&&&&&&&&&&&&&&&&&&&&&&&&&&&&&&&&&&&&& (  )A.我国PAR的分布与气温分布一致B.青藏高原小麦单产高与其PAR高有关C.影响四川盆地与内蒙古高原PAR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D.影响塔里木盆地与华北平原PAR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答案 1.A 2.B解析 第1题,能够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才可以被绿色植物所利用,成为光合有效辐射。第2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有利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农作物单产较高。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灾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3.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4.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 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 &&&&&&&&&&&& D.改变b的辐射方向答案 3.B 4.C解析 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b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阴天时,c辐射增强,燃烧柴草可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不受冻害。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气压:丙&丁&甲&乙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C.甲地多为晴朗天气D.乙地盛行下沉气流6.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B.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答案 5.C 6.D解析 第5题,结合气压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各点与等压面的关系知,图中气压:甲&乙&丁&丙。甲、乙两地分别受高、低气压控制,甲地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乙地相反。第6题,四地间由于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其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图1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2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7~8题。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吹东南风& &&&&&&&&&&&&&&&&&&& B.b处为上升气流C.c处吹西南风& &&&&&&&&&&&&&&&&&&& D.d处为上升气流8.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答案 7.D 8.B解析 第7题,图2中甲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差大于乙地,说明甲地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而乙地相反;因此甲地近地面气温低,b处为下沉气流,乙地近地面气温高,d处为上升气流;由于无法确定所在半球,所以a处可能吹西南或西北风,c处可能吹东南或东北风。第8题,城市与郊区比较,城市气温高、气压低,因此②③正确。图1是“某山区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绘制的等压面和等温面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发现他们已绘制的信息①②③④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图2是“该兴趣小组绘制的沿该山地一坡面降水量随高程变化图”。读图,回答9~11题。9.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  )A.9:00~10:00& &&&&&&&&&&&&& B.21:00~22:00C.17:00~18:00& &&&&&&&&&&&& D.13:00~14:0010.由图2可以判定&&&&&&&&&&&&&&&&&&&& &&&&&&&&&&&&&&&&&&&&&&&&&& (  )A.降水量随高程增加而递增B.N点位于背风坡位置,降水量最少C.P点至N点降水量逐渐减少D.山顶的M点和山麓的O点降水量大致相当11.有关图中降水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M点降水最多是因为地处迎风坡B.从O到P降水逐步增多是因为随着海拔上升温度降低,凝结的水汽增多C.从P到M降水逐步增多是因为随着海拔上升温度降低,凝结的水汽增多D.从M到N降水逐步减少是因为随着海拔下降水汽来源减少答案 9.B 10.D 11.B解析 第9题,结合图1只有一项正确的信息及山谷风相关知识知,图示中只有③是正确的,此时该山地应吹山风,发生在夜间,据此判断测量时间。第10题,结合图2信息可直接确定答案。第11题,结合图2知从O到P降水逐步增多,这是由于伴随海拔高度增高气温降低,大气逐渐达到过饱和,凝结的水汽增多所致。下图为“A地某时刻的风形成受力图”。读图,回答12~13题。12.关于图示各序号的判读,正确的是&&&&&&&&&&&&&&&&&&&&&&&&&&&&&&& (  )A.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 B.②为摩擦力C.③为风向& &&&&&&&&&&&&&&&&& D.④为地转偏向力13.由图可知,A地的天气可能是&&&&&&&&&&&&&&&&&&&&&&&&&&&&&&&&&&&& (  )A.风高物燥& &&&&&&&&&&&&&&&&& B.万里无云C.阴雨连绵& &&&&&&&&&&&&&&&&& D.气温突降答案 12.C 13.C解析 第12题,结合近地风的形成过程判断各序号的地理意义。④与等压线垂直,为气压梯度力;②为地转偏向力;①为摩擦力;③为风向。第13题,结合图示知,A地受气旋控制,在其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在低层空气中,各高度上的风向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运动空气所受到的摩擦力随高度而减小。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开地面愈远,风速愈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则愈小。据此完成14~15题。14.下图是“某地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的图”,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随髙度旋转分布形成的曲线的是&&&&&&&&&&&&&&&&&&&&&&&&& (  )15.根据风向判定,高空大气高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  )A.东& &&&& B.南& &&&& C.西& &&&& D.北答案 14.A 15.B解析 第14题,随着高度上升,摩擦力减小,风速增大,风向向右偏。第15题,高空大气中,摩擦力很小,风向基本与等压线平行,该地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
活动4【导入】课后作业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图2­1­1),完成1—3题。图2­1­11.图示箭头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地面辐射(  )A.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逆辐射B.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随温室效应强度的增大而增强D.属于短波辐射3.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①&&&&& B.②&&&&& C.③&&&&& D.④(2013年广州调研)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图2­1­2),据此回答4—5题。图2­1­24.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D&C&A&B&&&& B.A&B&D&CC.C&D&A&B&&&& D.C&D&B&A5.图中A、B、C、D四点的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A→C&& B.A→BC.C→D&&& D.D→B6.(2012年广州统考)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7.(2014年清远期末)下列图示的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B&&&&&&&&&&C&&&&&&&&&&&&&&&&&&& &&D8.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后面的思考题。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1)在图2­1­3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图2­1­3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空气________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2)若图2­1­4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则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图2­1­4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图2­1­4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由此可总结出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你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
精品导学案
中小学教师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摩擦力知识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