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受因子gtf对1型糖尿病人食谱有治疗作用吗?

国内最早最知名的海淘社区[海外e购]已经9周岁啦!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
海淘晒单/汇报
代购 转让 交易
论坛版务/闲聊灌水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最后四位数字
请教,GTF(铬)和硫辛酸那一个控制血糖的效果药更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me262a8 发表于
用硫辛酸控制血糖最好选用含量300MG以上的,我给岳父买的就是600MG的,效果不错;R-硫辛酸效果更好但是很少 ...$ r5 G+ Y: G. }& j0 @3 W; i
好像R硫辛酸不象a硫辛酸,它不是水溶性的,而a硫辛酸是水溶性,也是脂溶性的,必须置于40℃以上避光保存(紫外线)保存。0 e% C' V+ U4 H
那为什么R的硫辛酸反而要好呢?7 l8 _; m+ w&&n
看了一些介绍,好像R硫辛酸更加适合治疗性使用,控制性使用、保健型的,a硫辛酸好像更合适 !
该用户从未签到
tlsyj1208 发表于
我买的GNC的GTF的那个,我爸吃了说效果很好啊!又让我买了几瓶。
我爸用的是PP的GTF,也有效果,您有同时服用硫辛酸吗?效果怎么样?
该用户从未签到
seraphplay 发表于
13:57 ' J& g( L) b$ P
好像R硫辛酸不象a硫辛酸,它不是水溶性的,而a硫辛酸是水溶性,也是脂溶性的,必须置于40℃以上避光保 ..." c8 y8 t1 H3 w7 v4 Z
两者的具体分别可以参考这个帖子,版主作了详细解释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seraphplay 发表于
我爸用的是PP的GTF,也有效果,您有同时服用硫辛酸吗?效果怎么样?: \) ]0 T+ o$ {7 W. e
GTF是什么东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我同事的爸血糖高,买了铬跟蜂胶,血糖有所下降,但是他同时也在吃降糖药,不知道是哪个起了作用
该用户从未签到
me262a8 发表于
GTF是什么东东?
GTF 葡萄糖耐受因子
" D$ D&&a+ F9 [+ d4 D" n
铬:. ]8 L; \6 L: M1 b7 [: Q8 C
7 Q& g% D5 I/ x: Z2 C+ A
- a/ F& x. s5 y( Z2 O. p1 m
4 O- O, A, I4 Z9 B1 C
请兄弟帮我看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seraphplay 发表于
GTF 葡萄糖耐受因子
铬:* s( Y4 o- y# n- [1 H) J# H1 J# E/ A&&z
这个是强化胰岛素的作用的,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的一型糖尿病应该有效果,但是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的二型糖尿病应该作用不大。
TA的每日心情不是吧 又被税 16:34
seraphplay 发表于
14:02 4 B& F: \&&G, n! _: i1 M&&}6 Y3 a) u
我爸用的是PP的GTF,也有效果,您有同时服用硫辛酸吗?效果怎么样?
没啊。就吃了一种,我爸说有效果,我爸糖尿病蛮严重的,要打针的,他说吃了这个偶尔药忘记吃也没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tlsyj1208 发表于
21:35 ) E) B0 R9 \0 F
没啊。就吃了一种,我爸说有效果,我爸糖尿病蛮严重的,要打针的,他说吃了这个偶尔药忘记吃也没事。
是哪种糖尿病啊?I型?还是II型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想给老爸买,刚开始吃的话是不需要含量那么高的啊?怕到时候开始用了效果好,用久了就没什么效果啊。是不是可以循序渐进的吃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小猫一箩筐 发表于
12:15 1 |7 U6 f& d+ u' ]& i% |" p6 n$ Y
想给老爸买,刚开始吃的话是不需要含量那么高的啊?怕到时候开始用了效果好,用久了就没什么效果啊。是不是 ...' ~; X0 e. P% q! Y- h&&I
还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推荐量来服用比较安全!
该用户从未签到
自己顶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michaelr 发表于
呵呵,我妈一只血糖10点以上,折腾好多年,吃什么都有" ^; I5 P+ k5 N# J; y+ ?+ q: ~
前段时间还住院了,我是一只给她买蜂胶,GNC的肉桂加铬,没 ...
教授妈妈的这个指数餐后的吧,我爸爸也是糖尿病的。我有个同学主治糖尿病的她说糖尿病主要就是管好嘴管好脚,不过我还是想补充点保健品啥的,请问博士你买的是哪个硫酸锌啊?
TA的每日心情还不发货 望眼欲穿 11:27
orangesky 发表于
16:21 9 [$ [5 N# G9 {7 L1 R: P
教授妈妈的这个指数餐后的吧,我爸爸也是糖尿病的。我有个同学主治糖尿病的她说糖尿病主要就是管好嘴管好 ...
看我置顶帖吧:
R硫辛酸昨天刚买4瓶:
该用户从未签到
michaelr 发表于
16:24 7 S# G' E7 \7 k" S
看我置顶帖吧:/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6751&highlight=
R硫辛酸昨天刚 ...
谢谢!我好好看看
menu.innerHTML = ''+upload_form+'' + str + '提交取消';
menu.innerHTML = '' + str + '提交取消';
showMenu({'ctrlid':ctrlid,'evt':'click','duration':3,'cache':0,'drag':1});
function seditor_insertunit(key, text, textend, moveend, selappend) {
if($(key + 'message')) {
$(key + 'message').focus();
textend = isUndefined(textend) ? '' :
moveend = isUndefined(textend) ? 0 :
selappend = isUndefined(selappend) ? 1 :
startlen = strlen(text);
endlen = strlen(textend);
if(!isUndefined($(key + 'message').selectionStart)) {
if(selappend) {
var opn = $(key + 'message').selectionStart + 0;
if(textend != '') {
text = text + $(key + 'message').value.substring($(key + 'message').selectionStart, $(key + 'message').selectionEnd) +
$(key + 'message').value = $(key + 'message').value.substr(0, $(key + 'message').selectionStart) + text + $(key + 'message').value.substr($(key + 'message').selectionEnd);
if(!moveend) {
$(key + 'message').selectionStart = opn + strlen(text) -
$(key + 'message').selectionEnd = opn + strlen(text) -
text = text +
$(key + 'message').value = $(key + 'message').value.substr(0, $(key + 'message').selectionStart) + text + $(key + 'message').value.substr($(key + 'message').selectionEnd);
} else if(document.selection && document.selection.createRange) {
var sel = document.selection.createRange();
if(!sel.text.length && $(key + 'message').sel) {
sel = $(key + 'message').
$(key + 'message').sel =
if(selappend) {
if(textend != '') {
text = text + sel.text +
sel.text = text.replace(/\r?\n/g, '\r\n');
if(!moveend) {
sel.moveStart('character', -endlen);
sel.moveEnd('character', -endlen);
sel.select();
sel.text = text +
$(key + 'message').value +=
hideMenu(2);
if(BROWSER.ie) {
function dm_editor_squarestrip(str) {
str = str.replace('[', '%5B');
str = str.replace(']', '%5D');
function dm_ajaxpost(formid, showid, waitid, showidclass, submitbtn, recall) {
var waitid = typeof waitid == 'undefined' || waitid === null ? showid : (waitid !== '' ? waitid : '');
var showidclass = !showidclass ? '' :
var ajaxframeid = 'ajaxframe';
var ajaxframe = $(ajaxframeid);
var curform = $(formid);
var formtarget = curform.
var handleResult = function() {
var s = '';
var evaled =
showloading('none');
s = jQuery("#"+ajaxframeid).contents().find("body").first().html();
} catch(e) {
s = '内部错误 无法显示';
if(parseInt(s) > 0) {
// 上传成功
var attachnew = '';
if(jQuery("#fwin_reply").length > 0){
jQuery("#postform").append(attachnew);
seditor_insertunit("post", '[attachimg]' + s, '[/attachimg]', null, 1);
}else if(jQuery("#fwin_newthread").length > 0){
jQuery("#postform").append(attachnew);
seditor_insertunit("post", '[attachimg]' + s, '[/attachimg]', null, 1);
jQuery("#fastpostform").append(attachnew);
seditor_insertunit("fastpost", '[attachimg]' + s, '[/attachimg]', null, 1);
hideMenu();
s = dm_lang[0];
} else if (parseInt(s) < 0) {
var n = Math.abs(parseInt(s));
s = dm_lang[n];
if(showidclass) {
if(showidclass != 'onerror') {
$(showid).className =
showError(s);
if(submitbtn) {
submitbtn.disabled =
if(!evaled) {
ajaxinnerhtml($(showid), s);
if(curform) curform.target =
if(typeof recall == 'function') {
eval(recall);
if(!evaled) evalscript(s);
ajaxframe.loading = 0;
if(!BROWSER.firefox || BROWSER.safari) {
$('append_parent').removeChild(ajaxframe.parentNode);
setTimeout(
function(){
$('append_parent').removeChild(ajaxframe.parentNode);
if(!ajaxframe) {
var div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div.style.display = 'none';
div.innerHTML = '';
$('append_parent').appendChild(div);
ajaxframe = $(ajaxframeid);
} else if(ajaxframe.loading) {
_attachEvent(ajaxframe, 'load', handleResult);
showloading();
curform.target =
var action = curform.getAttribute('action');
action = hostconvert(action);
curform.action = action.replace(/\&inajax\=1/g, '')+'&inajax=1';
curform.submit();
if(submitbtn) {
submitbtn.disabled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型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型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健康咨询描述:
1型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夫妻两都没有糖尿病,可是我的舅舅,爷爷有糖尿病,可是他们都是在大概四十岁的时候才发现有糖尿病的啊。怎么我女儿才12岁,就被确诊患有1型糖尿病呢。希望得到的帮助:1型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病因如下:&&&&&&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擅长: 从事影像诊断工作近10年,熟练掌握全身各系统疾病的
帮助网友:15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1)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HLA与1型糖尿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由Ⅰ、Ⅱ、Ⅲ3类基因编码。Ⅰ类基因区域包括HLA-A、HLA-B、HLA-C和其他一些功能未明的基因及假基因,其编码的抗原分子存在于全部有核细胞的表面,负责递呈外来抗原给CD8的T淋巴细胞;Ⅱ类基因区域主要包括HLA-DR、HLA-DQ和HLA-DP3个亚区,分别编码DR、DQ和DP抗原,存在于成熟B淋巴细胞及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负责递呈抗原给CD4细胞;Ⅲ类基因区域编码包括某些补体成分在内的一些可溶性蛋白,如C2C4A、C4B、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热休克蛋白HSP等。HLA通过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限制,参与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和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自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在识别自身和异己、诱导和调节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1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对身体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治疗起来也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对1型糖尿病应以预防为主,做好1型糖尿病的预防工作很重要。
帮助网友:19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分类不同,病因也各有不同。&&&&&&1型糖尿病&&&&&&1、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2、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2型糖尿病&&&&&&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妊娠型糖尿病&&&&&&1、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2、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3、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以上是对“1型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问题分析:&&&&&&您好,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1型糖尿病因:&&&&&&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2)遗传因素。&&&&&&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指导意见:&&&&&&实际上1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1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的第三个特点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1型糖尿病原来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心梗、脑中风、乙肝、肾小球肾炎、泌
帮助网友:6652称赞:211
&&&&&&病情分析:&&&&&&糖尿病确实是有遗传倾向的。和基因有关的疾病。你们夫妇可能是基因的携带者&&&&&&指导意见:&&&&&&这就是所谓的隐性遗传。现在一型糖尿病还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
在医生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482称赞:40
&&&&&&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一、遗传因素&&&&&&(1)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2)HLA与1型糖尿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由Ⅰ、Ⅱ、Ⅲ3类基因编码。Ⅰ类基因区域包括HLA-A、HLA-B、HLA-C和其他一些功能未明的基因及假基因,其编码的抗原分子存在于全部有核细胞的表面,负责递呈外来抗原给CD8+的T淋巴细胞;Ⅱ类基因区域主要包括HLA-DR、HLA-DQ和HLA-DP3个亚区,分别编码DR、DQ和DP抗原,存在于成熟B淋巴细胞及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负责递呈抗原给CD4+细胞;Ⅲ类基因区域编码包括某些补体成分在内的一些可溶性蛋白,如C2C4A、C4B、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热休克蛋白(HSP)等。HLA通过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限制,参与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和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自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在识别自身和异己、诱导和调节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可见,HLA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二、环境因素&&&&&&1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但病毒感染后,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决定。若两个人(如同胞兄弟或姐妹)暴露于同样的病毒感染,可能表现为病毒抗体的相同升高,然而糖尿病可能仅在一个人身上发生,这可能是由于内在的遗传易感因素的差异。易感性可能意味B细胞对某一病毒特定剂量的敏感性;或对某一表达在B细胞病毒抗原或轻微B细胞损害过程中释放的自身抗原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的倾向性。&&&&&&三、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某个体1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程度不一。有关环境因素如何启动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仍不完全清楚,一般情况下,人类l型糖尿病需要易感性的遗传背景,即一些环境物质诱发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B细胞发生自身免疫。假说:一旦环境因素对B细胞的损害超过个体遗传决定的B细胞损害的耐受程度,此时便发生1型糖尿病。&&&&&&环境因素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特异或非特异性损害B细胞。遗传因素起到允许作用和决定B细胞最初损害自身免疫启动的易感性。罕见的情况是:特异性B细胞毒物质跨过自身免疫导致B细胞大量受损。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反复的B细胞损伤在遗传易感的个体中诱发继发性抗B细胞自身免疫;如此自身免疫亦可能在无环境因素的参与下而自发发生。B细胞死亡的最终共同途径可能来自产生的过多氧自由基或NO对B细胞的破坏。
疾病百科| 糖尿病
挂号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温馨提示:要根据自身体重定制合理的饮食计划,选择低血糖生成的食物。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身体逐步适应,并在运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运动能力。
&&&&&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
好发人群:中老年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
常见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消瘦、乏力、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治疗、心理治疗
参考价格:4.8
参考价格:10
参考价格:3.5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配合饮食控制,用于:1. 2型糖尿病。2. ...
参考价格:¥126
1.本品首选用于单纯饮食及体育活动不能有效控制的...
参考价格:¥4.8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新功能、新界面、新体验,扫描即可下载生物谷APP!
>> 【盘点】2015年糖尿病最新疗法研究进展
【盘点】2015年糖尿病最新疗法研究进展
来源:生物谷/ST
据估计,目前全球有将近4亿糖尿病患者,而其发病原因大致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而前糖尿病患者数目更加庞大,有研究者表示,截至2035年全球将有5.92亿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占到了糖尿病患者群体的90%以上,其又名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约占全球糖尿病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长玉教授指出,降低血糖并不是糖尿病治疗的唯一目的,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预防和减少低血糖风险或诱发的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才是最终目标。
近年来关于糖尿病致病机理、新型疗法及药物、以及同其它疾病关联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层出不穷,生物谷带您看一下2015年糖尿病研究领域都有哪些突破性的研究。
一、糖尿病机制性研究
近日,来自英国的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medicine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发现服用格列酮类抗糖尿病药物(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的糖尿病病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比服用其他类抗糖尿病药物的糖尿病病人低28%。
格列酮是一类可以激活PPARγ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利用格列酮类药物激活PPARγ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对于糖尿病治疗非常有效。但PPARγ还有许多其他功能至今没有得到非常深入的研究。
之前一些研究已经在实验动物和体外实验水平发现了格列酮类药物对帕金森病存在潜在作用,但这篇文章是第一次在人类身上发现了格列酮类药物使用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这项研究对英国超过160,000名糖尿病病人的电子健康记录进行了分析,这些糖尿病病人中包含44,597名服用格列酮类药物的病人和120,373名服用其他抗糖尿病药物的对照病人。研究人员利用从1999年到2013年之间的健康信息记录,对这一时间段内患帕金森病的糖尿病病人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与服用其他抗糖尿病药物的病人相比,服用格列酮类药物的糖尿病病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降低了28%,研究人员在对一些与帕金森病有关的风险因素(如吸烟和脑损伤)进行矫正之后,对上述结果没有影响。
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增速很快,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肥胖所引起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控制年轻人糖尿病的一大关键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三餐不规律”是“重大隐患”
在人们的印象中,糖尿病似乎与年轻人距离比较远,但现实却是糖尿病的患病年龄明显前移。根据201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6%,这一数字在2010年是9.7%,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趋势明显,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II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从临床看,肥胖的II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三高特征。“在诱发糖尿病的各种复杂因素中,肥胖是最危险的信号,要防治糖尿病,就必须要控制体重。”郭晓蕙说。
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何抗糖尿病药物会因不同个体机体DNA序列的较小的自然差异而表现出可变的效应。文章中研究者重点对重要的脂肪细胞分子PPAR-γ进行了研究,该分子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噻唑烷二酮(TZD)类药物的作用靶点;PPAR-γ可以结合到DNA开关上从而开启基因的表达或关闭。
文章中,研究者发现,调节性开关DNA序列的自然遗传差异或可帮助确定是否PPAR-γ和TZD药物可以开启其它基因的表达;研究者Soccio说道,本文研究的意义远不止PPAR-γ和TZDs的研究,而是对基因组中调节健康和疾病生理学特性的所有药物靶点进行探询;目前所有处方药的20%都是一些甲状腺激素类药物以及靶向作用和PPAR-γ相关的细胞核受体蛋白的甾类药物。
近日,来自伦敦帝国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例极度肥胖的病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DNA测序分析,发现了一个导致人类肥胖和糖尿病发生的新致病基因。
众所周知,体重的调节过程需要许多基因的参与,目前已知有超过30个基因发生有害突变后会导致人类发生极度肥胖,与此相类似,也有许多基因在发生改变之后可能导致II型糖尿病的发生。部分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与囊肿性纤维化和亨廷顿氏病完全相同,是通过家族遗传而导致发病。但目前对于极度肥胖和II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多少比例是通过家族遗传的方式进行仍不清楚。
在人体和动物中,充足的胰岛素分泌能够保证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维持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胰岛素分泌慢慢减少,直至胰岛B细胞完全死亡然后胰岛素分泌终止。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缺失是1型和2型糖尿病的标志性事件,然而背后的机制还不清晰。
最近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发现,小RNA(microRNA-200家族)与胰岛B细胞的存活和糖尿病的形成存在着很大关联。microRNA是一类大约在22个碱基的单链RNA分子,可以通过讲解可以互补配对的信使RNA而抑制蛋白质表达,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转录后调控分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类RNA在体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miRNA-200家族在进化上存在着五大保守类群,可能参与了细胞分化、上皮细胞到间叶细胞的转化和转移。
细菌和病毒很明显会引发感染性疾病,但是,现在发现微生物也会引起其他类型的疾病,包括子宫颈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和胃溃疡(幽门螺旋杆菌)。
Iowa大学微生物学家最新发现,细菌甚至是我们当今非常流行的一种疾病-2型糖尿病的病因。
Iowa大学Carver医学院微生物系教授Patrick Schlievert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长期暴露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毒素下的兔子,可以产生2型糖尿病的标志性症状,包括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受和系统性炎症。"我们可以在兔子上再现2型糖尿病,仅仅通过慢性地暴露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Schlievert说。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了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针对糖尿病治疗药物罗格列酮可导致体重增加这一副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PPARγ在AgRP/NPY神经元中激活,AgRP表达增加是导致该副作用的主要原因。
PPARγ是临床治疗糖尿病开发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重要靶点,但靶向PPARγ开发的药物罗格列酮存在促进食物摄取,增加体重等副作用。但目前对罗格列酮副作用的机制原因以及PPARγ在食欲方面的作用了解较少。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选择了西伯利亚仓鼠和C57BL/6小鼠作为模型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检测:(1)腹腔注射罗格列酮(PPARγ激动剂)或GW9662(PPARγ拮抗剂)以及第三脑室注射罗格列酮或GW9662是如何影响西伯利亚仓鼠进食行为的;(2)饥饿状态是否会促进西伯利亚仓鼠和C57BL/6小鼠AGRP和PPARγ mRNA表达;(3)腹腔注射罗格列酮能否增加AGRP和NPY表达;(4)腹腔注射PPARγ拮抗剂能够阻断饥饿诱导的AGRP和NPY表达增加;最终(5)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调节PPARγ表达能否影响血浆中gprelin的水平。
近日,著名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华人科学家Ming-Hui Zou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激活脂肪细胞中的蛋白激酶AMPKα2,导致下游信号通路激活,增加脂肪细胞中的脂解过程,虽然出现体重下降,但是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
之前研究发现,吸烟会促进人体重降低,但同时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隐藏在背后的分子机制一直未有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烟草中的尼古丁能够选择性激活脂肪细胞中的AMPKα2,AMPKα2作为一种蛋白激酶能够对MAP激酶磷酸酶1(MKP1)的334位丝氨酸进行磷酸化,促进MKP1的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过程。尼古丁依赖性的MKP1下降会诱导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c-jun N端激酶(JNK)的异常激活,导致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307位丝氨酸发生磷酸化。磷酸化的IRS1会加速降解并抑制蛋白激酶B(PKB),导致细胞丧失胰岛素介导的对脂解过程的抑制。最终,尼古丁增加了脂肪细胞的脂解过程,导致体重下降,但脂解过程的增加同时升高了循环系统中的游离脂肪酸水平,引起胰岛素敏感性组织中的胰岛素抵抗。
肥胖能够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但是对于验证是如何引起糖尿病,以及如何进行防治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美国UCSD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炎性分子LTB4能够促进胰岛素抵抗-引发2型糖尿病的第一步。另外,研究人员发现通过遗传学手段敲出响应LTB4的受体,或者通过药物干预的方式阻断LTB4受体的功能会提高肥胖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相关结果发表在2月23日nature medicine 杂志上。
"这项研究十分重要,因为它揭示了2型糖尿病发生的根源"。本篇文章的通讯作者Jerrold M. Olefsky博士说道,"现在我们了解了LTB4是引发胰岛素耐受的的炎症因子,我们可以因此通过抑制LTB4的活性打破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联结。"
澳大利亚沃尔特伊丽莎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最近在Nature Immunology 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表示,抑制脂肪组织的炎症作用或能帮助预防甚至扭转2型糖尿病,这一点已经在实验室模型上得到证实。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类型,澳大利亚有超过85万人患有2型糖尿病。而这种糖尿病通常与生活方式相关,比如肥胖或者高血压。2型糖尿病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胰岛素靶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骨骼肌细胞)不能适当的对胰岛素产生反应,从而无法正常调节血液内过多的葡萄糖。而这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在肥胖患者一直被解释是脂肪组织长期而微量的炎症反应的结果。
二、糖尿病新型疗法、药物的研究
糖尿病患者经常会遇到受伤伤口难愈合的问题。埃及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含银醋酸纤维素的抗菌纳米纤维,它是一种新型的被用来促进组织修复的医用材料。他们阐明了新材料的细节内容及其性能,并将文章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particles》杂志上。
Thanaa Ibrahim Shalaby 和他的同事Nivan Mahmoud Fekry ,Amel Gaber El Sheredy和Maisa El Sayed Sayed Ahmed Moustafa,在亚历山大大学研制出了由醋酸纤维素制备的纳米纤维,这是一种廉价的且容易制造的材料,这种半合成聚合物可用于各方各面,比如从胶卷到用于眼镜的涂料,甚至是香烟的过滤嘴都可用到它。它可以被重新制成纤维,从而可用作吸收剂和安全的伤口医用材料。Shalaby和同事们使用各种分析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用来塑造结合银纳米颗粒的纤维。
二甲双胍除了影响血糖水平外,其还会对影响血脂水平,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二甲双胍或许还会影响机体的血脂水平,尤其是可以使得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
文章中研究者对加入德国大规模研究KORA的参与者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来自参与者的1800份血液样本,利用一种综合性的手段科学家们调查分析了参与者机体的代谢产物及参与者机体的遗传特性。结果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可以有效改变患者机体的代谢产物的水平,而二甲双胍的服用和患者机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明显下降直接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认为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展示了他们利用抗炎性细胞因子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研究者表示,利用免疫细胞产生的白介素-35治疗小鼠就可以通过维持小鼠机体的血糖及免疫耐受来逆转或治愈患1型糖尿病的小鼠。
1型糖尿病(T1D)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往往会对胰岛素注射产生终生依赖,在瑞典每年大约有2例新增的T1D患者,胰岛素是胰腺β细胞产生的一种激素,其可以抑制机体血糖的有害升高。目前引发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对T1D小鼠模型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免疫调节性T细胞可以通过产生促炎性破坏性蛋白质替换保护性的抗炎性蛋白来改变自身的功能。
研究者Kailash Singh表示,1型糖尿病患者机体病情早期发展会使得免疫系统破坏胰腺β细胞,而相比健康个体而言,1型糖尿病患者机体的白介素-35(IL-35)的水平明显下降了;这就表明IL-35或许在1型糖尿病人类患者机体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了一种新型机制,其或许可以帮助解释为何免疫调节性T细胞可以在1型糖尿病的情况下改变自身的命运。
近日,来自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降低糖尿病病人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脏内一种高浓度的脂质分子可以快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metabolism上。
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能够帮助机体将糖转化为能量,吸收营养同时将多余的糖转化为脂肪。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会造成这些生理过程的效率下降,导致糖尿病和脂肪肝的发生。
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在高脂饮食小鼠模型中过表达酸性神经酰胺酶能够使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正常水平。当身体内脂肪酸过多而机体不能及时将其消耗,多余的脂肪酸会转变为神经酰胺,而过多的神经酰胺会影响胰岛素信号,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发生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200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关于在成人体内发现棕色脂肪组织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于冷冻诱导适应性产热的极大关注。由于冷冻诱导的适应性产热不仅可以促进能量消耗使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还可以促进棕色脂肪组织以甘油三酯和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氧化作用,因此激活人类棕色脂肪组织成为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潜在治疗方法。
近日,来自荷兰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利用慢性冷冻刺激对I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病人的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了43%。这表明利用冷刺激治疗糖尿病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之前一些研究证明慢性冷冻刺激会导致人类棕色脂肪组织的数量和活性增加,这表明棕色组织可以受到冷冻刺激的诱导。因此,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8名I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为期10天的冷刺激(14-15 °C)处理,观察是否会诱导BAT产生并使血糖平衡得到改善。结果表明,在进行了冷冻刺激之后,病人的体重及临床血液指标并没有明显变化,TSH浓度下降,T4浓度增加。研究人员利用PET-CT的方法对病人体内的棕色脂肪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在进行了冷刺激处理之后,所有病人锁骨上的棕色脂肪区域都出现活性增强,除此之外,冷冻刺激还会增加锁骨上棕色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入,但与健康人相比,II型糖尿病病人的棕色脂肪活性仍然非常低。
近一个世纪以来,胰岛素被认为是挽救糖尿病人的重要疗法,而如今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验证了一项棘手的问题,即如果药片包含有给病人注射的相同药物,那么其是否可以用来帮助抑制糖尿病的发生,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
文章中研究者确定了这种新型策略是否可以帮助治疗1型糖尿病,一旦证实有效,那么这种疗法或许可以有效普及到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1型糖尿病常常高发于儿童中,研究者对400名儿童和成年人进行研究,调查了这种实验性的胰岛素胶囊是否可以有效抑制或减缓1型糖尿病的发病。
据估计在美国有125万人患1型糖尿病(T1D),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主要表现为胰腺会阻断胰岛素的产生,而胰岛素可以帮助机体加工来自食物中的葡萄糖。
1型糖尿病可以忽然降临到儿童和成年人身上,同时患者一生都会对胰岛素注射及胰岛素泵产生依赖性;来自范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此前通过对胰岛素缺失的糖尿病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胚胎棕色脂肪移植物可以在不利用胰岛素的情况下重新恢复小鼠机体的正常血糖水平。
有时候倾听对话或许可以让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近日一篇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细胞间的交谈或可控制机体对糖类的反应,理解这种细胞间的交流或可帮助我们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并且帮助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型疗法。
研究者表示,他们在胰腺细胞间鉴别出了一种关键的“对话”,即一种名为尿皮素3的激素,尿皮素3可以同胰岛素一同释放,同时其还会减弱胰岛素的产生,Huising教授说道,在胰岛小岛中存在很多细胞间的交谈,其可以平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尿皮素3所提供的负反馈效应对于严格控制血糖的水平非常关键。
对于Ⅰ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移植”这种实验性手术也许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胰岛素缺乏的问题。这种手术将健康捐献者的胰岛细胞移植到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则是患者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类药物以防止身体对外来植入细胞产生排斥反应。最近,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新的办法–利用3D打印的支架对移植胰岛细胞进行保护。这种技术展示出了巨大潜力,有望帮助Ⅰ型糖尿病患者更轻松的管理自己的疾病。
Ⅰ型糖尿病患者很害怕血糖过低,因为这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低血糖症),包括头晕、出汗甚至是失去知觉和死亡等。Diabetes UK数据显示,大约1/3的Ⅰ型糖尿病患者都被低血糖症困扰着。
为了改善胰岛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提高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荷兰特文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打造了特殊的支架设备保护胰岛细胞。他们的想法是利用3D打印支架设备保护胰岛细胞免受患者免疫系统的攻击,为其更好地发挥功能创造条件。
-近日,来自加拿大的科学家在国际期刊Stem 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胰腺前体细胞移植对于II型糖尿病治疗具有良好效果,与糖尿病治疗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效果更加明显,这项研究表明基于干细胞技术的治疗方法或许是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人类胚胎干细胞诱导的胰腺前体细胞能够有效逆转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高血糖症,但其对于II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仍未有报道。研究人员通过高脂喂养SCID-beige小鼠构建了患有II型糖尿病的免疫缺陷模型,研究发现在进行干细胞移植后,高脂饮食刺激不会影响胰腺前体细胞向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胰腺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并且这种细胞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接受了干细胞移植的小鼠在高脂饮食喂养下的葡萄糖耐受性,但其治疗效应要在干细胞移植24周后才会显现。
在过去的100年间与糖尿病的斗争中,我们见证了许多令人瞩目的里程碑式成就。这篇文章中,生物谷盘点9回顾了抗击糖尿病历史中的那些突破与进展。
英国生理学家Edward Albert Sharpey-Schafer对胰腺的研究使他发现了无糖尿病的人会产生一种物质——胰岛素。参考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细胞的名称islets of langerhans(1869年由德国科学家Paul Langerhans命名),他以拉丁语insula(含义为岛)来命名这个物质。
全世界有超过3.87亿的糖尿病患者,到2035年 预计糖尿病患者会高达5.92亿。一型和二型糖尿病患者尝试了各种方法,尽力将他们的血糖水平保持在可控范围,他们定期手指采血或者是反复地注射胰岛素,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而且是不精确的。此外,如果注射错误剂量的胰岛素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失明、截肢、甚至是糖尿病昏迷和死亡。
幸运的是,这种痛苦的胰岛素注射可能成为胰岛素患者的历史。近日,来自北卡罗莱娜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发明了一种"智能胰岛素贴片",这种智能贴片不仅可以检测到升高的血糖水平,而且,当需要的时候,贴片还可以向血流中分泌一定剂量的胰岛素。这项研究于近日发表在PNAS杂志上。
这个贴片是一个很薄的方形,不超过一美分钱大小,上面覆盖着超过100个微小的细针,每个针大约像睫毛大小。这些微针上装有胰岛素和葡萄糖感应酶,当血糖水平升高的时候,这些微针即可以释放胰岛素。当然,也有人给谷君留言,这是从一针变成了100 "针"。
近日,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ain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用一个小型试验发现,大麻可以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外周神经痛。
来自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 Mark S. Wallace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对16名患有糖尿病外周神经痛的患者,开展了一个随机试验。他们检查了吸入大麻的短期疗效和耐受性。每一名参与者接受了交叉设计的4种单一剂量,即安慰剂,低、中、高剂量的大麻。作者绘制出了自发疼痛,激发疼痛和认知测试的基线。受试者接受了雾化大麻或安慰剂,疼痛强度和疼痛的主观"强度"分数,在第一小时和另外三小时被测量记录。
三、糖尿病诊断及预防类研究
近日,MRC临床科学中心的科学家们首次表明1型糖尿病早期阶段的患者血液中有小分子循环,一个简单的血液测试就能检测出数年甚至几十年后的糖尿病生物标志物。
“如果我们能早期识别和治疗病人那么就可以帮助他们避免继发性并发症的出现,从而可延长病人的寿命。”Mathieu Latreille说。
目前医生诊断1型糖尿病主要依赖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如口渴、体重减轻和视力模糊等症状。但是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病人身体就已经出现了损害,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胰腺内细胞视为病原体。它攻击并破坏细胞,导致胰腺失去产生胰岛素的能力,而胰岛素控制着血液中糖的含量。病人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管理他们的血糖水平,但即便这样仍有可能患并发症的风险,如失明、肾衰竭和心脏病。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在患早期1型糖尿病患者的机体血液中发现了一种循环的特殊小分子,同时研究者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简单血液检测手段,该技术可以在患者症状并未发生之前就可以对患者机体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
研究者Mathieu Latreille说道,如果我们可以鉴别并且早日治疗患者,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帮助其避免二次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或将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当前医生们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依赖于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即口渴、体重减轻、视力模糊等,但当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腺细胞视为病原体进行攻击时,患者机体的损伤实际上早已经开始了,机体免疫系统会攻击并且破坏胰岛细胞,引发胰腺失去产生胰岛素的能力,从而使得血糖失去控制。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并持续监测血糖水平。科学家们报告在《ACS》杂志上的植入式“人工胰腺”可以不断地测量一个人的血糖、或葡萄糖水平,并且可根据需要自动释放胰岛素。
现在的1型糖尿病以前被称为青少年糖尿病,该病影响了约125万美国人的生活。他们其中大约有20万人在20岁以下。当一个人自身免疫系统破坏生产胰岛素的胰腺细胞时,那么将血糖转化为能量的荷尔蒙激素会上升。为了弥补损失的胰岛素,患者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泵疗法,需要病人积极追踪体内葡萄糖含量并计算所需的胰岛素剂量。胰岛素剂量被需要时与药物开始生效时之间有一段时间差。Francis J. Doyle III 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寻找一种方法可以自动监测和输入胰岛素,无需手动注射胰岛素。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设计并完成了一个应用在医学诊断的新工具:使用活细菌制成的生物传感器能够在感应到疾病时发出特定的颜色。研究者重新改造布阵了细菌内部的“基因电路”,使细菌能够识别尿液样品中异常的葡萄糖水平,提示糖尿病的存在。这个新技术的发明,属于合成生物学的领域的一个突破。这篇文章发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细菌可以回应和适应它们周围的环境,而这种能力是目前的诊断设备所不能拥有的。它们是对外来物质非常灵敏的检测器。即使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它们也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细菌拥有的惊人繁殖能力,所以复制制造上千个测试又是非常简单便捷。所以科研人员试图使用活细菌来进行诊断工作。
近日,一篇发表于国际杂志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圣路易斯大学(Saint Louis University)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尽管人们通常认为锻炼对机体的益处、能量限制及体重减少之间可以互换,但当进行2型糖尿病风险的管理控制时,上述三种活动均可提供不同的累积效益。
文章中,研究者招募了喜欢静坐且过重的中年男性及女性个体,将其分为三组,让这三组个体分别通过能量限制、锻炼及两者结合的方式降低6%至8%的体重;同时研究人员对参与者的胰岛素敏感度水平进行记录,胰岛素敏感度是糖尿病风险的标志物,其可以帮助检测机体对所用的胰岛素是否有效。
研究者Weiss表示,机体的血糖或许完全正常,但如果你的胰岛素敏感度较低,那么你就有可能会发生血糖问题,尤其是潜在地引发2型糖尿病。研究结果表明,锻炼和能量限制对胰岛素敏感度具有正向效应,更有意思的是,同时进行锻炼和能量限制组的参与者的胰岛素敏感度的改善情况是单一两组个体的2倍。
"来自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诊断的大量结果证明:食用高糖的加工类食品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一篇1月29日刊登在Mayo Clinic Proceedings杂志的综述类文章总结道。 "这篇综述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即使在保持卡路里摄入量不变的前提下,高糖食物更加容易引起糖尿病与相关症状以及过早死亡。"文章第一作者ames J DiNicolantonio博士说到。"因此,通过将糖摄入量,尤其是果糖,降低到整体卡路里摄入量的5%~10%,患者的胰岛素耐药性将会得到最大的缓解。这将会保护患者抵御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等相关并发症"。其它专家也同意普通大众应该降低糖类的食用量,提高身体健康状况。
去年,DiNicolantonio博士在Open Heart杂志发表了另外一篇文章讲述了食用过多的糖类会引起高血压,因而呼吁我们应该将防范高血压的方向从盐到糖转变。然而,是否真如DiNicolantonio博士提到的那样,是由于食用糖中的果糖成分引起了2型糖尿病目前还不清楚。
四、制药公司糖尿病研究动向
据估计,2023年全球1型糖尿病市场将达到136亿美元,而2013年这个数字仅仅是66亿美元。
GlobalData分析,美国仍将是1型糖尿病药物最大的市场,美国的胰岛素价格比其它主要国家高出5至6倍。
2023年的全球1型糖尿病药物市场达到136亿美元,而2013年的市场总额仅仅是66亿美元,以7.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1型糖尿病药物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日本以及加拿大,推动增长率的因素除了越来越高的发病率之外,药物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增加也是主要的因素。
阿斯利康公司正雄心勃勃的向着自己的宏伟目标前进。公司的研发部门正在进行的临床三期研究共有14个,其中8-10个药物预计将于未来两年内被批准上市。为了实现公司营收年平均两位数的增长,阿斯利康公司着力将公司的肿瘤研发部门打造为继心脏病药物Brilinta、糖尿病药物、呼吸系统疾病疗法、新兴市场和日本市场之后的第六大公司支柱。然而,最近FDA下属专家委员会关于公司开发的治疗糖尿病药物Oglyza的态度或使公司的既定计划遇到重大阻碍。
FDA下属的专家委员会在审核了阿斯利康公司提交的治疗糖尿病药物Onglyza之后,表达了对其安全性的疑虑。Onglyza是阿斯利康公司在糖尿病领域的一项重点项目。在FDA的这项简短声明中,专家对这种DPP-4抑制剂类药物的安全性表示疑虑。现有研究数据表明服用这种药物的患者死亡率有所增加,特别是这种药物可能会增加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风险。
罗氏控股旗下的Actemra本是风湿性关节炎的明星药物,近日,来自Benaroya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其对糖尿病有一定治疗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然而,罗氏本身将不会参与这项研究,罗氏向来将重心放在重大疾病的药物开发上,Benaroya的研究结果也让他们出乎意料。
Actemra是罗氏排名第六的畅销药,它是基于抗体的风湿性关节炎疗法。Benaroya的科学家正在进行Actemra应用于糖尿病的研究,这种抗体疗法是否能阻止1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对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攻击,从而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
勃林格殷格翰-礼来糖尿病联盟近日在第75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6月5日-6月9日)上公布了实验性糖尿病新药empagliflozin一项I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该研究为期24周,在1364例2型糖尿病(T2D)患者中开展,调查了empagliflozin与二甲双胍联合疗法相对于empagliflozin单药或二甲双胍单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是第24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从基线的变化。研究中所招募的患者在临床试验开始前至少12周未接受任何降糖药治疗,平均基线HbA1c为8.7%。数据显示,经过24周的治疗后,与empagliflozin单药或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相比,empagliflozin/二甲双胍组合所有4个剂量组均有更高比例的患者实现血糖水平HbA1c<7%的目标,均使HbA1c从基线取得统计学意义的显著下降;统计学模型显示各治疗组估计的HbA1c从基线的平均降幅如下(BID:一天2次,QD:一天1一次):
礼来(Eli Lilly)近日在第75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6月5日-6月9日)公布了基础胰岛素peglispro(BIL)治疗1型糖尿病的2个III期临床研究(IMAGINE-1、-3)的最新数据。结果表明,治疗26周和52周时,与赛诺菲重磅胰岛素产品来得时(Lantus,通用名: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相比,peglispro(BIL)使1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实现统计学意义的显著降低、有更高比例的患者达到HbA1c<7%目标、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更低、体重减轻,达到了研究的主要终点。
这2个研究调查了基础胰岛素peglispro(BIL)相对于来得时(Lantus)治疗1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中患者也同时接受餐时胰岛素治疗。IMAGINE-1为期72周(主要终点在26周),涉及455例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HbA1c为7.8%;IMAGINE-3为期52周,涉及1114例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HbA1c为7.9%。2个研究中,患者均同时接受餐时胰岛素治疗。
7月3日早间公告,日,公司与法国赛诺菲公司(Sanofi)双方CEO在法国图卢兹在中法两国总理见证下签署了《非约束性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探求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中的潜在合作(以下简称“合作”)。合作可能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成立一家合资公司,用于进行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以及双方同意的任何其他糖尿病疗法的开发、生产和/或商业化。
尽管目前临床应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众多,但临床有更高的要求,包括更好的疗效、平稳的降糖、餐后迅速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发生、更便捷的给药方式、减少低血糖等,乃至出现并发症后的控制和治疗等。
因此,在规模巨大的这个市场,研发依然非常活跃,新靶点、新机理和新给药方式药物层出不穷,备受业界关注。根据汤森路透最新研发数据,目前有超过200个在研糖尿病用药,其中热门的是DPP-4抑制剂、胰岛素类似物、GLP-1激动剂等。此外,目前研究较热的还包括胰高血糖素受体拮抗剂、瘦素类似物、胰淀素受体激动剂等。
GBI Research预测到2021年,2型糖尿病全球市场将从2014年的235亿美元增长到390亿美元,增长了66%,这一增长主要由不断上升的患病率及持续获批上市的新型药物所驱动。
GBI Research在报告中尤其强调了治疗糖尿病的3种类型的药物:dipeptidyl peptidase-4 (DPP-4)inhibitors(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 receptor agonists(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及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DPP-4 抑制剂是患者广泛使用的一类药物,此类药物中的领导者是默沙东的Januvia (sitagliptin),此外也有来自默沙东及武田的新型药物。诺和诺德及赛诺菲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糖尿病新型药物也已走入市场。同时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类药物也已经开始进入市场,主导者是杨森的Invokana (canagliflozin)。
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Sanofi)近日与Evotec公司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将利用人类干细胞生产功能性人β细胞,进而开发β细胞替代疗法。此外,双方还将利用人β细胞开展高通量药物筛选,鉴定可激活β细胞的小分子药物或生物制剂,开发β细胞调节性新型糖尿病药物,这类药物有望减少或消除注射胰岛素的需求。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多达3.87亿,而β细胞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
根据协议,Evotec将收到一笔300万欧元(约合330万美元)的预付款,同时有资格获得总额高达3亿欧元(约合3.2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商业化里程碑款。此次合作,建立双方在去年达成的研发联盟之上,将扩大现有合作范围,并巩固已达成的密切关系。在去年的联盟中,赛诺菲将在未来5年向Evotec提供至少2.5亿欧元(约合2.75亿美元),而Evotec将为赛诺菲提供长期的新药研发服务,将赛诺菲处于发现阶段的一系列候选药物推进至临床前开发,双方还将联合推进肿瘤相关产品组合的投资项目。(生物谷)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下载.
生物谷更多精彩盘点敬请期待!
温馨提示:87%用户都在上阅读,扫描立刻下载! 天天精彩!
...(全文约22441字)
旗下网站: |
Copyright&2001-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人能治愈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