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惊,酸痛,呼吸困难,睡着时有闷热,好像发热一样,这是什么病,失眠怎样才能睡着

当我生气或有事着急、或疲劳过度,或紧张过度都会出现头痛,多数是头一侧...
当我生气或有事着急、或疲劳过度,或紧张过...
当我生气或有事着急、或疲劳过度,或紧张过度都会出现头痛,多数是头一侧神经痉挛性痛,导致半个头皮都疼,脑袋里发热,难受。还会引起头部间歇有规律的不受控制的快速颤抖,严重时全身都会像头部一样颤抖(颤抖多数出现在要睡觉还没睡着时)。我想问一下,我这是什么病引起的,得怎么治疗?哪个医院好些。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焦虑症、失眠抑郁、更年期
擅长:失眠抑郁、躁狂症、精神分裂
提问者采纳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要考虑是血管神经性头痛可能,建议你看看当地神经内科医生,在他们指导下服用:血俯逐瘀口服液。加上西比灵 尼莫地平 丹参片 苯妥因钠 羊角冲剂一般都会见效。注意定期检查血常规。必要时看看精神科医生抗抑郁治疗!
问请问医生头疼发烧全身发烫怎么了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消化内科
&&已帮助用户:1739
病情分析: 您好,根据您的情况,怀疑感染发热的可能性较大。意见建议:建议您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止疼药。
问石家庄哪家医院治疗神经性头疼最好?
专长:艾滋病、皮肤综合尖锐湿疣
&&已帮助用户:222281
病情分析:多原因会引起偏头痛,如气候变化、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异味刺激及某些食物和药物有可能诱发偏头疼的发作,要预防偏头疼的发作,意见建议:这是正常的,否则是舒张功能降低的一个标志。这是是右束支传管阻滞是一个不需要处理的疾病,但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不必太过担心
问头部发热,闷,胀痛
职称:护士
专长:冠心病,肺心病
&&已帮助用户:87987
问题分析:这种情况建议服用振源胶囊和谷维素片加维生素B6片治疗意见建议:要清谈少盐,吃药其间尽量少吃乳制品、巧克力、肉类的东西,要每天晚上尽量在11点之前吃完药就睡觉,祝健康
问头部手部颤抖
专长:女性不孕、子宫肌瘤、宫颈疾病
&&已帮助用户:219331
颤抖的病因和症状如下:: ( 了解后若病情严重 个人还是建议去看医生喔 ) ■ 颤抖是一种规律性而反复的不自主的身体抖动 可以发生在全身各处 但以四肢为多. 幅度可以大或小 速度可以快或慢
一般介于每秒 1至 10 次间. 规律性 为其最大特征
凡是非规律性的不自主运动就不是颤抖. 以下是一些较常见的颤抖: 1 :生理性的颤抖 2 :体质或遗传性的颤抖 3 :巴金森氏病的颤抖 4 :小脑病变引起的颤抖 生理性颤抖 是正常生理现象而非疾病. 颤抖型态细小而快速. 正常人都具有此种颤抖但不明显而不自觉 在某些情形下 生理性颤抖会被强化而变得厉害而明显. 会强化生理性颤抖的常见原因如下: 情绪激动害怕 寒冷 血糖过低 甲状腺机能亢进 酒精或药物戒断症状 药物或咖啡因的作用 在所有颤抖症中占最高的比例.此种颤抖的发生病因不明. 一般认为跟个人体质有关. 其中一半有家族病史 所以这种颤抖跟遗传有很大的关系. 体质或遗传性的颤抖 发生于各年龄层 但年龄越大颤抖的程度会越厉害 主要出现于双手 也常出现于头部 甚至声音颤抖. 在双手维持固定姿势或作精细动作时特别明显 休息时减轻 有些患者喝酒后颤抖的程度会减轻. 此种颤抖的病程为缓慢恶化 而且不会发生其它之神经系统症状 体质或遗传性的颤抖有一些变异性的亚型 例如: 动作时才发生的颤抖 休息及维持固定姿势均发生的颤抖 写字时才发生的颤抖 (写字颤抖) 单纯性声音颤抖 下巴颤抖 单纯性舌头颤抖 站立性颤抖 巴金森氏病的颤抖 发生于中老年 主要出现于手与脚 休息时特别明显 在做动作时会减轻 这一特点与体质或遗传性的颤抖是相反的. 病程持续恶化 而且伴随其它巴金森氏病之神经系统症状. 小脑病变引起的颤抖 此种颤抖是由于小脑病变引起 特征为休息时无或极轻微 维持固定姿势时轻微 但趋近目标时特别明显 而且伴随其它之小脑症状如平衡失调等. 颤抖的预后如何怎样治疗
生理性的颤抖只要能找到原因加以治疗颤抖大多会消失 . 体质或遗传性的颤抖是不能根除的 而且会随着时间过去 年龄老化而日益严重. 好在治疗可以达到不错的症状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乙型阻断剂 (beta-blockers) 巴比妥盐 (barbiturates)及其它类镇静剂 Primidone 等. 对于比较严重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可以考虑脑部立体定位手术的外科疗法.
问那天喝酒喝多了,第二天就头疼接着全身发烫但不发烧,全身无...
职称:医师
专长:腹泻病、肺炎、新生儿口炎
&&已帮助用户:101859
问题分析:你饮酒多头疼是考虑脑部血管充盈循环增加导致的头疼的,至于你的发烫是考虑酒精血管扩张等导致的,至于有呕吐是考虑胃肠道刺激等导致的意见建议:再就是需要清淡饮食的,是需要结合西瓜汁蜂蜜水进行戒酒治疗的,再就是需要清淡饮食的,是需要注意多休息的,如果一周没有改善是需要去医院进行肝功能检查明确的,是需要考虑进行戒酒输液治疗的
问头部胀痛,脑袋重,晕,发热。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养生,糖尿病,高血压,红斑狼疮,月经不调,不孕不育,荨麻疹,痤疮,小儿感冒,鼻炎
&&已帮助用户:7611
问题分析:您好!根据您所描述的情况来看,阴虚则发热,阳亢则头部胀痛。考虑因“阴虚阳亢”所致的“内伤头痛与发热”可能性比较大。意见建议:建议经中医师亲自作把脉、看舌等相关检查并明确疾病诊断和辨清疾病证候后酌情选用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方药如“清骨散”等加减进行治疗;也可比对自身状况酌情选用相关非处方中成药如“天麻钩藤口服液”等;恰当的调摄护理对促进内伤发热的好转、治愈具有积极意义:应注意休息,发热体温高者应卧床。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作适当户外活动。要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之品。由于内伤发热的患者常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故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祝天天开心!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神经痉挛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同类科室问答排行x
日累计回答人
日累计回答人
评价成功!发布时间:&&&来源:&&&59人关注
含两义:?指三阴经的病。?指一般虚症,寒症的统称。
含两义:?指三阳经的病。?指一般实症,热症的统称。
含两义:?指突然发病,也称&暴病&。?指新得的病,也称&新病&。新病多与旧病、宿疾相对而言。
病名或症候名。广义的伤寒是外感发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属于太阳表证的一个证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脉浮紧等。与现代医学所称的&伤寒&不同。?病因。指伤于寒邪。
指太阳经感受风邪,是太阳表证的一个证型,主要症状有头项强痛&、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等,属表虚证。?指真中风的一型。即&中风病有寒热的证候中表现无汗恶寒,或有汗恶风的称为&太阳中风&&。但这种分型对中风病的辨证施治意义不大,现已少用。
指所患的病证是属温邪性质。
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古代对于&热病&&,多用&温病&一语以概括;后人有认为&热&轻的为温,重的为热,但&实质上是相同的,故温与热往往互称,又统称为温热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较急,初起时多见热象偏盛,而且容易化燥伤阴。它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风温、春温、湿温、暑温、冬温、温毒等。详见各条。
含两义:?指夏天的暑病,指一切因外感引起的热病,见《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的&伤寒&即指广义的伤寒。&泛指热性病。
感受春季风温病邪而发生的一类急性热病。叶天士《温热论》:「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本病初起,邪在肺卫,主要症状有发热、口&渴、自汗、恶寒、咳嗽、头痛等。在病势发展过程中,有时能出现神昏,&谵语等&逆传心包&的证候及发斑等症。?温病发汗后,出现身灼热、自&汗、身体沉重、嗜睡、鼾声、说话困难等证候,也叫&风温&(见《伤寒&论》)。
是发生于春季的温病。它的临床特点是: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高热、口渴、心烦、小便赤等。或出现外寒里热、怕冷、身热、无汗、口渴、&头痛、身痛、烦燥不安、咽干、舌质红、脉细数。里热炽盛时,可出现发&斑和神昏,四肢抽搐等症状。可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暑为六淫之一,是夏季的主气。凡夏天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统称为&暑病&。但狭义的一般多是指暑温、中暑、感暑之类的病症&。
指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感受炎热曝哂而发病的伤暑证。是由于动而得之,故名&阳暑&。主要病状有高热、心烦、口渴、大汗、舌苔黄&干,脉洪数等。
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是由于静而得之,故名&阴暑&。主要病状有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等。
又称&感暑&。指夏季伤于暑邪,出现多汗身热,心烦口渴、气粗、四肢疲乏、小便赤涩等&阳暑&证候。
指一般的伤暑证。?感受暑邪之后,邪阻肠胃,出现恶寒发热、心烦、口渴、腹痛水泻、小便短赤、恶心呕吐、头重眩晕等症。
即中暑。详见&中暑&条。?暍暍,形容热性病的热气极盛。
指在夏季炎热气温中因为中于暑邪而发生的病症。症状是突然晕倒、身热&、恶心、呕吐、烦躁、大汗(或无汗)、气粗、面色苍白、脉细数,或昏迷不醒,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等,又称&中暍&(即伤于暑热之意)。
指夏季感受暑邪而发病的热性病。临床表现一开始就发热身困,汗大出,背微恶寒,形似伤寒,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头晕痛,面垢齿燥,口渴引饮,面赤心烦恶热,大便或秘或泻,或泻而不爽等。&暑温易夹杂有传染性的疠气,是夏季较烈性的一类传染病,前人称为&暑温夹疠&。如流行性B型脑炎、中毒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恶性疟疾等&。
暑温病,因热盛而出现昏迷抽搐症状的,称为&暑风&或&暑痉&。表现为突发高热、神志不清、面赤、口渴、小便短赤,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手足抽搐。暑邪每多挟湿或痰湿互阻,如湿盛的,胸闷恶心,大便溏&泄;痰湿互阻的,喉间痰鸣、面色垢晦、舌苔厚腻等。
指中暑患者出现神志昏迷、手足厥冷至肘膝部。
广义指暑天一般热証。?狭义指小儿夏季热(古称&疰夏&)。婴幼儿每逢夏季长时期发热,或暮热早凉,或暮热早凉,伴有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等症状。发病原因,多与婴幼儿时期,阴气未充,阳气未盛&,不能耐受炎热气候的熏蒸有关。病至后期,往往元气受损,出现上实下虚症状。参见&疰夏&条。
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发的病症。表现为发病急速,头痛而胀、胸脘胀闷、烦躁、恶心呕吐、身热有汗,严重的出现神昏、耳聋等症状。
指感受暑热而突然咯血咳嗽,状似&痨瘵&的病症。是因暑热伤肺,蒸迫&肺络所致。临床表现有烦热口渴、咳嗽气喘、头目不清、咯血、衄血,脉洪而芤等。如暑热挟湿的,则口不渴而苔白滑。
疰夏(夏疰)
或叫&注夏&。本病因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在夏令发病,故名。&好发于幼弱儿童。发病原因一般是由于体质娇嫩,脾胃虚弱或阴气不足,在夏季炎热的环境中,感受温热之气而致。由于体质差&异,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有肢体无力、胸闷不适、懒于说话、纳呆便溏。如迁延日久,患儿身体异常&羸瘦,下肢也逐渐痿软无力。?暑热炽盛型,主要症状有身热午后增高、有汗或无汗、口渴喜饮、小便量多,后期身热稽留不退&、消瘦、肢体疲乏、精神萎糜,故又有&夏痿&之称。类于小儿夏季热。
是长夏(农历六月)季节多见的热性病。因感受时令湿热之邪与体内肠胃之湿交阻,酝酿发病。表现有身热不扬、身重痠痛、胸部痞闷、面色淡黄、苔腻、脉濡。其特点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史多留连于气分,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入营入血,发生痉厥、便血等变证。多见于肠伤寒、副伤寒一类疾病。
泛指因湿而引起的病症。湿为重浊粘腻之邪,有外湿、内湿之分。感受雾露,久居潮湿之处,或涉水雨淋,或着汗湿衣,以致湿邪入侵肌肤,出现身重体酸,关节疼痛,或见恶寒发热,身重自汗,属外感湿邪,亦称&伤&湿&。若因饮食不适,过食生冷,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出现食欲不振、泄泻、腹胀、小便少,甚则面目四肢浮肿等症的,是湿从内&生,统属湿病。参见&内湿&、&外湿&等条。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二种类型。详见该条&。
指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寒,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嗌干、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白薄而干等症。这&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指感受秋天亢旱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热者。临床表规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咯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这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指冬季感受反常气候(冬应寒而反温)而发生的热性病。主要症状有初起头痛、无汗、发热、微恶寒、口渴、鼻干或鼻塞流涕、咳嗽气逆,或咽干痰结、脉数、舌苔逐渐由白变黄;继则汗出热不解、口渴恶热、咳呛、胁&痛、脉滑数、舌赤苔黄而燥等症。以后传变,与风温大体相同。
指感受温热时毒而发生的急性感染,即所谓&诸温夹毒&。临床以高热、头面或咽喉肿痛、出血性斑疹为特征。大抵包括二类疾病:一是头面、口腔、咽喉感染的化脓性疾患,如继发性化脓性腮腺炎、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一是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斑疹伤寒等。
温毒症状之一。由于温热之毒内蕴肺胃,充斥三焦,波及营血,透发于肌肤而为斑。如斑色红活的,热毒较轻,紫暗的为热毒重,黑色的&为热毒极重。类于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斑疹伤寒等急性传染病&。
又称&瘟疫&。是感受疫疠之邪而发生的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统称。其特点是发病急剧,病情险恶,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常见的有两类:一是湿热秽浊之疫,以恶寒壮热、头痛身痛、苔白如积粉、脉数等为主&症。一是暑热火毒之疫,以高热、烦燥、头痛如劈、腹痛吐泻,或神昏发斑、身发臭气为主症。
本病由于感受风寒邪气而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寒声重、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骨节痠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等。
本病由于感受风热邪气而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自汗、鼻塞无涕、咽喉焮痛、咳嗽、痰稠黄、口渴、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等。
指四时中感受外邪,随感随发的温病。初起为表寒症的,发热较轻、恶寒、头痛、体痛较重,舌质淡、舌苔薄白,口中和,不渴,脉浮紧或浮缓,以后就化热入里。初起为表热症的,发热较重,恶寒、头痛&、体痛较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微黄,口渴,脉象浮数,以后热入于里而更甚。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都属新感温病。
是有别于新感温病另一类温病。有因感受外邪后,因邪轻未能随即构成发病条件,蕴伏于里;或因平素内有积热,到了一定时间,感受时邪,内伏的郁热,自里透出。均称为&伏气温病&(亦有说是感受温&邪较深,发病时一开始就见里症的)。本病的特点是一开始即见烦渴、舌绛、尿赤、脉数等里热症候,而往往卫分症候不明显。如&春温&&,&伏暑&,&温疟&等,都属于这类温病。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实质都是感受温邪而发的病,所不同者,是临床表现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病邪性质,致病途径,病变部位,病人体质等因素不同而来,故必须以症候为依据,不能离开症候空谈成因,也不应把&伏气&&看成是疾病的潜伏期。古人所说的伏邪,从冬伏至春夏而发病,或暑邪伏至冬季而发病,此说只可以做参考。从临床上辨别新感与伏气,&对病机转变、预后、治疗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伏气温病的治疗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
?指阴阳两经表里同病,又称&伤寒两感&。如既有太阳经表证的发热、头痛,同时又有少阴经里证的神倦、肢冷、脉微。&重感&的别称,即重复感受两种病邪。如脏腑本有积热之邪在内,又再外感风寒,出现表里&同病的证候。
&伏气温病&的别称。指春秋季末期所发生的里热证候较重的温热病。但&晚发&一词,现已少用。
语出《素问.评热病论》。热病出汗后,仍发热,脉躁疾。发热和脉象不因出汗而见和缓,反有狂言、不能食的症状,前人认为这是阳邪交入于阴分,消耗阴气所致,故名。属危重证侯。
即怕冷、畏寒之意。恶寒的症状,在外感表证或阳虚里证都可出现。外感恶寒,是因风寒在表,必兼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阳虚恶寒,是内脏虚寒,阳气不足,必见身冷、脉沉等里寒证。此外,还有里热盛而外现&假寒的,虽有恶寒、手足冰冷的症状,但患者口渴、呼吸气粗、便秘、溺赤、脉多滑实。
是一种外有寒战,内有烦热的症状。这是由于热邪内伏,阳气被阻,不能透达所致。
指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的情况。这是少阳病正邪相争所出现的热型。
简称&鼓栗&,或&振栗&。寒栗指因恶寒而发抖,也叫&战栗&。&鼓颔是形容恶寒时全身发抖,上下齿不断地叩击的样子。温疫或疟疾患者的恶寒,往往出现这种症状。
形容病人恶风寒时好像被冷水喷洒在身上,或被雨水所淋的感觉。
形容发冷时全身振动,即冷得发抖的意思。
临床最常见症状之一。发热的类型和兼症此较复杂,概括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发热&:多属实证。由六淫或疫疠等外邪侵入人体之后,正气与之相抗而引起。分表热、里热、半表半里热。表热多兼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或咳嗽、鼻寒等肺经卫分病状。半表半里热,主要特&点是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舒,或见呕吐、口苦咽干、脉弦数。里热则不&恶寒而反恶热、口渴、舌苔黄干,或大便燥结或泄泻臭秽稀粪,脉多沉数而有力。若邪盛深入&营分&、&血分&则出现昏迷、抽搐、斑疹等危重&症状。 &内伤发热&,多属虚证。主要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所致。分为阳虚(气虚)和阴虚两类。详见&阳虚发热&、&阴虚发热&条。
即发热而怕热的意思。外感表证,一般是发热恶寒,但当表邪入里(邪入气分)或外感风温,则往往不恶寒而反恶热。
发热如潮水一样有定时,每天到了一定时候体温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现)。潮热的病因大概有三:?因体内阴液不足的,每于入夜即发热盗汗&,叫&阴虚潮热&;?因阳气受湿邪所遏制的,可见午后发热,叫&湿温&潮热&;?因热邪下结于肠,亦可于每天午后发热,称为阳明&日晡潮热&&。此外,温病传至营分或血分阶段,身热往往在午后逐渐升高,这种热&型不称潮热,而叫热入营分或热入血分。
?指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出现的发热现象,如五劳七伤所产生的虚热。&?因中气不足,肺气虚弱,稍事劳累,即出现低热的症状。
形容发热较高的情况,用手抚患者的皮肤,即有灼手的感觉。
凡发热同时又有心烦,或烦躁而有闷热的感觉,均称&烦热&。多由于里热过盛,气阴受伤所致。
指实证出现的高热,一般属温病在气分的热型。
指突然发生的高热,都属于实热证,多见于急性传染性疾患。
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指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低热,即内伤的阴虚发热。指急性热病后期由于阴津消耗而产生的发热情况。
古代统称&痎疟&,以寒战、壮热、出汗、定期发作为特征。古&人从实践中观察到本病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地带,蚊虫容易孳生繁殖的时&侯和环境,认为病因是夏季感受暑邪或接触山岚瘴气,或因受寒湿之邪而&引起。邪气潜伏于半表半里,邪正相争,在一定条件下而发病。其分类大致加下:按临床证候分:如发热而汗自出为风疟;壮热烦渴为暑疟;胸&闷泛恶、身痠肢重为湿疟;先寒后热、寒重热轻为寒疟;先热后寒、热重&寒轻为温疟;但热不寒为瘴疟;但寒不热为牝疟;眩晕呕逆、痰盛昏迷为痰疟;久疟体虚为虚疟;久疟脾脏肿大为疟母;一日一发为单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又称三阴疟。?按诱发因素和流行特&点分:遇劳即发为劳疟;因食诱发为食疟;由于山岚瘴气为瘴疟;引起流行的为疫疟。以上分类只是按现象分类,对办证施治虽有些意义,实际上&疫疟、痰疟、瘴疟等,多属恶性疟疾,其中痰疟、瘴疟类似脑型恶性疟疾&。至于其他疟疾,有的属于疟疾的兼症,有的则是类似疟疾的其他热病。参见疟证各条。
因夏季阴暑内伏,复感风邪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疼、发热时自汗出、脉弦数等症。
?内有伏邪,至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先热后寒、热重寒轻、汗或多或少、口渴喜凉饮、舌红、脉轻按浮数重按无力等症。「温疟者,其脉如平(指未现疟疾通常所见的弦脉),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
瘅,热气盛的意思。疟疾由于感邪后里热炽盛而发。其临床表现有发作时只发热不寒战、烦躁气粗、胸闷欲呕等症。
因暑邪内郁,再感秋凉之气而诱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恶寒壮热、无汗、烦渴引饮、脉弦数或洪数,或着衣则烦、去衣则冷,待大汗出后则热&退等。
凡疟疾在一个地区引起流行,互相传染,病情较重的,称为&疫疟&。其临床表现有寒热往来。每日发作一次或二次,发热较高,烦渴有汗。
因感受山岚瘴气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每日发作或间日发作,烦闷身重、昏沉不语。或狂言谵语。类于恶性疟疾。
此种疟疾是久受阴湿,湿邪伏于体内,因触冒风寒而诱发。其临床表现有恶寒而不甚热、汗出、一身尽痛、四肢沉重、呕逆脘闷、脉缓等。
因寒气内伏,再感风邪而诱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规有寒多热少,日发一&吹,或间日发作,发时头痛,无汗或微汗,脉弦紧有力等。
此种疟疾多因平素元阳虚弱,邪气伏于少阴而致。临床表规为发病时寒战较甚,无热或微热,面色淡白,每日定时发作,脉沉而迟等。
较重型疟疾。临床表规为发作时寒热交作,热多寒少,头痛眩晕,痰多呕逆,脉弦滑。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类于脑型疟疾。
因饮食停滞,再感受外邪而诱发的一种疟疾。其特点为寒热交作,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并伴有嗳气、纳呆、食则吐逆、腹胀脘闷等症。
由于平素元气虚弱,再感疟邪而发病。发作时寒热交作,自汗倦卧,饮食减少,四肢乏力,脉弦细。本病也可因久疟未愈,脾胃虚寒而引起。发病&时有寒热交作、饮食减少、倦怠肢冷、腹满便溏、脉濡弱等。
因疟疾日久而使身体虚弱,将成虚劳,又称&疟劳&。或因多病劳损,气血两虚而患疟疾,均称劳疟。其特点为微寒微热,或发于昼,或发于夜,气虚多汗,饮食少进,或停止发作后遇劳即发。
即三日疟。由于元气内虚,卫气不固、病邪深入,每隔三天发作一次,因邪气潜伏于&三阴&,故名。一说因病邪缠绵日久,兼有三阴经主症出现,故名。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于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类似久疟后脾脏肿大的病症。
古名&滞下&,亦称&肠澼&。滞下,是形容大便次数增多,虽急欲排便,但不能通畅,肛门重坠,如有物阻滞的感觉。肠澼,是形容肠内有积滞,排便时澼澼有声。本病为夏秋季常见的肠道急性传染病,临床以腹痛、&粘液脓血样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急后重为主证。多因肠胃内虚,摄食生冷瓜果不洁之物,以致湿热内蕴,毒滞肠中所致。&古代对痢疾的论述,范围颇广,除包括菌痢和阿米巴痢疾外,还包括其他某些肠道疾病在内。根据临床特点和诱发因素等,分为&风痢&、&寒痢&&(冷痢)、&湿热痢&(热痢、赤痢、赤白痢)、&寒湿痢&(湿痢)&、&水谷痢&、&噤口痢&、&白痢&、&五色痢&、&休息痢&、&久&痢&(迁延痢)、&疫毒痢&等,名目较多。现临床上一般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久痢(迁延痢)、休息痢等五种类型。参见有关各条。
湿热毒邪滞于气分,下痢白色,如鼻涕样的粘液,或如鱼脑者,叫&白痢&。亦有因寒湿凝滞,脾阳受伤而下痢白色,质稀气腥的,这是属于寒痢,又叫&寒痢&。参阅该条。
痢疾证候类型之一。因脾胃湿热内蕴,胃不消导,脾失健运,湿热夹滞&所致。以痢下赤色,或如鱼脑、稠粘臭秽、排便次数频多、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等为特征。若湿热毒邪盛&于血分,伤及肠络,下痢纯血者,叫&赤痢&、&血痢&。若病邪伤及气血,肠中气滞,肠络损伤,下痢赤白相兼,脓血相杂,腹中绞痛,排&便次数频多,叫&赤白痢&。
痢疾证候类型之一。又叫&疫痢&。本病或因患者体质素虚,或因毒疠过盛,致疫毒深滞肠胃,易入营血,有较强的传染性,故名。临床表现有发病急骤,病情较剧,突然高热,寒战,烦渴,腹痛急剧,痢下脓血&稠粘,次数频多,恶心呕吐,或兼发斑 疹。儿童因体质娇嫩,每于未出现泻痢的症状时,即呈高热、昏迷、抽搐,甚或肢冷、大汗、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类似中毒性痢疾。
又叫&冷痢&。因炎热贪凉,过食生冷不洁之物,寒气凝滞,脾阳受伤所&致。有痢下色白、或赤白相兼、质稀气腥、苔白、脉迟等症。
痢疾证候类型之一,因脾胃阳虚,湿浊内阻所致。有下痢白色稀脓或如鱼脑、脘腹痞胀、腹痛绵绵而后坠、无热、神疲、不渴、纳呆、小便清白或微黄、舌淡、脉缓或迟等症。
因夏天感受暑热,内夹积滞,伤于肠胃所致。有腹中绞痛,下痢赤白,发热,面垢,汗出,呕逆,烦渴多饮,小便不利等症。
有实证和虚证之分。实证为粪便如蟹沫稠粘,有里急后重感,腹胀,大便时排气多,其气臭秽。或兼肠鸣、小便不利等。是由于湿热郁滞,气机不得宣畅所致。虚证为腹胀排气时大便即随之而下,是由于中气下陷,肠虚&不固所致。
下痢履发履止,日久不愈,故名。其原因有因痢疾初起,止涩太早,治疗不当,以致肠中积热未尽;或因饮食失节;或因过服寒凉,脾肾阳虚&所致。
痢疾日久不愈,又称&迁延痢&。多因脾肾虚弱,中气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为大便常带粘液血液,排便时腹部隐痛,排出无力,甚或脱肛,食欲减退,形体消瘦等。
因脾胃气虚,不能消化水谷所致。有腹中微痛,粪便中杂有食物残渣与脓血,饮食减少,四肢困倦;脉细缓无力等症。
痢疾,脓血粪便中杂有多种颜色,故名。有虚症和实症之分。实症是由&肠中之滞热未尽,过早使用止涩药,或因毒留肠中所致,表规为里急后重较甚,脉实有力。虚症是由于痢后脏腑之气已伤,脾肾两虚,表现为&脐下急痛,频频虚坐,脉虚无力;如肾阴亏竭,则下痢脓血杂色而稠粘,滑泄无度,脐下急痛,发热烦渴,病情较重。
因内伏风邪,伤于脾胃所致。有先泻后痢,肠鸣腹痛,或纯下鲜血而有后&重感,脉沉细而弦等症。
痢疾,饮食不进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多由疫痢、湿热痢演变而成,或见于疫痢,湿热痢病程中的某一阶段,是痢疾比较严重的证候。多因湿热毒邪蕴结肠中,毒盛而伤害胃气,胃阴受劫;或因久病脾&胃两伤,胃失和降,输化无力,气机相阻塞所致。临床特点,除饮食不思、呕恶不纳,饮入即呕外,兼有胸脘痞闷,舌红绛苔黄腻等症。
痢疾的主要症状之一,未大便前腹痛,欲大便时迫不待,叫&里急&。大便时窘迫,但排出时不畅,肛门有重坠的感觉,叫做&后重&。
形容某些肠道和肛门的疾病,便意频繁,但却排不出大便的现象。多因邪滞气虚所致。
大便稀薄,时作时止,叫&泄&;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叫&泻&。但临床上多合称为&泄泻&。其致病原因很多,如风、寒、湿、热内犯肠胃,&饮食不节,脾胃内伤,以及肾阳衰微等均可致病。一般分为&寒泻&、&&湿泻&、&热泻&、&食泻&、&虚泻&等。各详本条。
又称&洞泻&或&濡泻&。是因水湿阻于胃肠,脾虚不能制水所致,所谓:「湿盛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临床表现有身重、胸闷、口不渴、腹不痛或微痛、大便溏稀、尿少或黄赤、舌苔滑腻、脉濡缓&等。
热泻的一种。因感受暑热之邪所引起。主要症状有泻下如注,或泻出粘稠,烦渴、尿赤、自汗、面垢、脉濡数等。
因热迫大肠所引起。亦名&火泻&。主要症状有泻下黄白如糜或带黏腻、气味臭、肠鸣腹痛、痛一 阵泻一阵,泻后仍有厚重感,肛门浊热、小便短赤、口渴、苔黄、脉数等。
由于内脏虚寒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鸭粪,腹中绵绵作痛、小便清白、苔白滑、脉沉迟;或表现为肠鸣腹痛、气谷不化、脉沉迟无&力等。
因伤食而致泻,故名。临床表现为吞酸嗳臭,恶闻食气,胸脘痞闷,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苔腻。是由于饮食不节,伤于肠胃、脾失健运所致。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由于脾肾阳虚,泻下日久所致。临床表现有食下易泻,大便次数多而稀烂,或完谷不化,神倦无力,面色[白光]白,唇舌淡白,脉细弱;或天末亮时即泻下一、二次,并有腰痠肢冷等症。
即&寒泻&。又称&鸭溏&或&鹜泄&。形容泻下的大便水粪相杂,色青黑如鸭粪,小便清,脉沉迟。此属寒湿之证,因脾气虚,大肠有寒而致。如泻下仅是一般清稀垢秽的粪便,则称为&溏泄&或&泄利&。
本病是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鸣腹痛,脉弦缓等。
五更泄(晨泄、肾泄)
每天早晨天末亮之前即肠鸣泄泻,故名&晨泄&。致病原因主要是肾阳虚,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胃,故又名&&肾泄&。
指胃泄、脾泄、小肠泄、大肠泄、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指飧泄、溏泄、骛泄、濡泄、滑泄(朱震亨《平治会粹》)。
《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陈瑞孙《难经辨疑》指出:「大瘕泄,即肠澼也」。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痢疾。(圊,即厕所)
突然剧烈腹泻,如水倾注,故名。泄泻时量多,急暴而下,迫不及待,故又称为&暴迫下注&。多由于热迫大肠所致。
是形容泄泻患者大便如水样向下倾注的情况。
是形容急欲大便但又排便不畅的窘迫之象。
或简称&胁热利&。是指里寒挟表热所引起的泄泻。主要症状有形寒身热,心窝部有痞硬的感觉、腹泻不止等。这是外感寒邪,外邪末除,因误下伤脾,故外有形寒身热的表证,内有脾虚腹泻的里证,表里&同病。
&下利&,指一般的腹泻。&下利清谷&即指泻下的粪便如清水,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无粪臭味,并有恶寒肢冷、神倦脉微等脾肾阳&虚症状。
古代把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都包括在霍乱的范围内。认为这是一种胃肠挥霍撩乱的规象,故名。因此,它既包括着烈性传染病的&霍乱&,也包括一般夏秋间常见的急性胃肠炎。分为二类:一是因其能将胃肠中病理性&内容物吐泻而出的,叫&湿霍乱&;一是腹胀绞痛、烦躁闷乱、想吐吐不出,欲泻又泻不下的,叫&干霍乱&。或称&绞肠痧&。
上吐下泻,失水过多,以致两小腹腓肠肌痉击,不能伸直,叫做霍乱转筋。
证候名。指胃肠积热、热盛津伤、胃气壅滞不通的证候,主要症状有脘腹胀痛、嗳气、大便不通,或烦躁发热等。
语出《伤寒论》。&胃家&是胃与大小肠的简称。胃家实指邪热结于阳明、津液受伤所出现的证侯。主要症状为壮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因邪热与肠中粪便互结,可出现潮热便秘、腹痛拒按等症。
屎,古写多作&矢&。燥矢,指干燥硬结的粪便。大便干燥硬结,如伴有壮热、烦渴、腹胀痛拒按等症状的。属阳明脏实热证。若虽数天不大便,没有腹胀痛,属津虚燥结。
指肠中大便燥结。《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矢五六枚也。」这里&胃中&是指肠道。胃中有燥矢,说明是胃肠道实热内结,津液受邪热煎灼消耗&,故肠中大便燥结。
阳明腑实证的另一表现。腑实证,大便一般多见燥结不通,但有时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尿泻出,仍有阳明腑实证者,称之为&热结旁流&。
&固&,是前后不通;&泄&,是二便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大便秘结之由于阴寒凝滞的,称为寒结。临床表现有唇淡白、口淡、舌苔白滑、小便清,或有肠鸣,腹痛等。又名&冷秘&。
是因风邪而出现大便秘结症状。患者多伴有眩晕、腹胀等兼症。可见于风热感冒,大肠燥结;或见于中风病人肠胃积热等。
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遍身皮肤或眼巩膜黄染的症状。参见&黄疸&条。
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病因是由于脾胃湿邪内蕴、肠胃失调,胆&液外溢而引起。临床上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详见&阴黄&、&阳黄&&条。
本病是由于感受湿热时毒,毒盛化火,深入营血所致。临床表现有身目呈红黄色、高热神昏、烦渴、腹胀、胁痛、衄血便血,或发斑疹、舌绛苔黄燥等。&类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黄疸型钩端嫘旋体病等。
本病是因脾胃素有积热,湿热之毒炽盛,灼伤津液,内陷营血,邪入心包所致。是阳黄的重证。它的特点是发黄急骤,身目呈红黄色,高热顷渴,胸满腹胀,神昏谵语,衄血便血,或出斑疹,舌绛,苔黄燥,脉弦滑数。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因于饱食失节,飢饱不匀,湿热、食滞阻遏中焦所引起。主要症状有食即头眩、烦闷、胃中不适、腹满、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身面发黄等。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主要症状有身目发黄、胸中烦闷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赤涩、脉沉弦而数等。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金匮要略》认为本证是得之房劳醉饱。根据临床所见本证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是气血两虚、浊邪瘀阻的证候。常伴有胁下积块胀痛、肤色暗黄、额&上色素沉着、舌质暗红、脉弦细等,严重的发生臌胀。
语出《金匮要略》。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故名。症见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病因是由于风、水、湿、热交蒸所致。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疮疡。
俗称&痧子&。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是由于感受时邪疠毒所引起,病毒主要侵犯肺胃。初起先见肺卫风热症状,以咳嗽、眼结膜红赤、畏光、眼泪汪汪为其特征。皮疹出现时,疹点先从耳后、发际及头部出现,渐&及颜面全身,疹点与疹点之间可见正常的皮肤为其特点。
小儿易发的急性传染病之一。本病因疫疠之气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二经,化燥化火,上熏咽喉所引起。临床表现以咽喉部粘膜上产生一种灰白色&不易脱落的假膜及全身中毒症状为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二季为多。在&气候干燥的环境更易流行传播,故也称作&疫喉&(疫喉包括烂喉痧和白&喉,白喉只是其中之一)。
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由口鼻吸受疫毒之气,与肺胃蕴热相蒸而发。以咽喉疼痛腐烂,肌肤发生红色疹子(丹痧)为主证,&故又名&烂喉丹痧&。因具有传染性,能引起流行,故为&疫喉&之一&,又称为&疫喉痧&。本病即猩红热。
语出《金匮要略》。为感受疫毒,内蕴咽喉,侵入血分的病症。分阳毒和阴毒,阳毒因热壅于上,以面赤斑斑如锦绞、咽喉痛、吐脓血为主要症状;阴毒乃邪阻经脉,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打伤、咽喉痛为主要症状&。病情均属危重,《诸病源候论.伤寒阴阳毒候》指出:「夫欲辨阴阳毒病者,始得病时,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阴,不冷者是阳。&这是在阴&毒、阳毒典型症状出现前的一种鉴别方法。
温毒的一种。又称&大头风&或&大头伤寒&。是由于感受风温时毒,入侵肺胃而发病。以头面红肿或咽喉肿痛为特征。严重的可出现耳聋、&口噤、神昏谵妄等危候。另有一种是以头项肿大为主证,连及头面,略&如虾蟆的,称为&虾蟆瘟&。
又名&腮肿&或叫&含腮疮&,也有称为&虾蟆瘟&。感受温毒病邪后,肠胃积热与肝胆郁火壅阻于少阳经络所致,冬、春季常见流行,以学龄儿&童发病较多。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先后在两侧腮腺部位肿胀,边缘不清,按&之柔韧感,并有疼痛和压痛。本病即流行性腮腺炎。
发颐(汗毒)
指发生于颐颔部位的一种化脓性感染,虽与痄腮相似,但本病多继发于伤寒、温病、脉疹的后期。由于汗出不畅,余邪热毒未能透泄、郁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故又名&汗毒&&。初起身热恶寒、肿如结核、微有热痛,以后脓肿渐渐增大,热痛亦加剧。如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颔部或在口腔粘膜或向外&耳等处溃破。类于化脓性腮腺炎。
指儿童感受时邪、痰浊阻滞气道、肺气不畅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以有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而病程长为特征。因其有传染性,易引起流行,故又称&疫咳&。因形容其咳嗽的状态和咳嗽的连续性,&又称&鹭鹚咳&、&顿咳&、&时行顿呛&。因其咳嗽时带特殊的哮吼声,类似母鸡下蛋后之啼声,又称&鸡咳&。
指婴儿百日内发生咳嗽痰多、睡眠不定的病症,又名&乳嗽&。
古病名。以皮疹形态而命名。即现在所称的天花病。
痧气(痧胀)
夏秋之间,因感受风寒暑湿之气,或因接触疫气、秽浊之邪,阻寒于内,出现腹痛闷乱的一种病症。因痧气胀寒胃肠,壅阻经络,故又名&痧胀&。痧在皮肤气分的,皮疹隐现红点,有如脉疹&,称为&红痧&;若痧毒蕴于肌肉血分的,全身胀痛,且有黑斑,称为&乌痧&。若证情深重,则见发寒热,头、胸、腹或胀或&痛,或神昏喉痛,或上吐下泻,或腰如束带,或指甲青黑,或手&是脉木等。
又称&风疹&。是小儿常见病。因感染风热时邪,郁于肺卫而发于肌肤的&病症。临床表现:发疹前无明显症状,发疹时一般伴有轻微的咳嗽,皮疹多在二十四小时内全身出齐,有痒感,二、三天便消退。疹消退后皮肤无&脱屑和斑烦。
白[病赔](晶[病培])
湿温病过程中于颈、项、胸、腹等处皮肤所出现的一种细白水泡,状如水晶,破之有淡黄色浆液流出,因其色&自晶亮,也市&晶[病培]&。这是湿热郁阻气分而酿发的。[病培]色晶亮,显示湿热之邪有向外透泄之机,若&[病培]色枯白的,叫&枯[病培]&,是气液枯竭之侯。&(◎注:[病培]为&病&字去&丙&,代之以&培&之右&旁。)
点大成片,色红或紫,抚之不碍手的叫做&斑&,多由热郁阳明,迫及营血而发于肌肤。其形如粟米,色红或紫,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叫做&疹&(但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碍手之感的),多因风热郁滞,内&闭营分,从血络透发于肌肤。
白[病培]的别称。
又称&[病培]癗&、&风疹块&或&瘾痧&,即荨麻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小如麻疹,大如豆瓣,成块成片。属于风热的,丘疹色鲜红,剧痒,灼热,舌红,脉浮数。属于风寒的,丘疹色&白,剧痒,恶风,舌苔薄白、脉浮弦。属于风湿的,则疹色微红,兼见胸闷,四肢痠重,舌苔厚腻。若反复发作,经年不愈,多属气血虚。
即神志昏迷不清。是邪热内陷心包,或湿热、痰浊蒙蔽清窍所出现的症状&。
瞀,指视物模糊昏花。瘛,指手指筋脉拘急抽搐。多由于火热上扰心神,引动肝风所致。
是眼目昏花,视物不明,同时又觉烦乱不安的一种症候。多由于痰热湿浊交阻于内,或因热毒炽盛所致。
由于里热过盛或痰火内扰等原因,以致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即精神错乱。心是精神所藏之处(《灵枢.邪客篇》:「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病邪犯心或精神刺激过度出现的神志异常,均可称为神不守舍。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如丧神守&用以形容神志昏乱不安,多属热盛于内所表现的证侯。
&躁&是指手足躁扰。&狂&是指狂乱不安,妄作妄动。狂乱不安,手足躁扰,是神志失常的一种证侯。多因肝经热盛;或痰火上扰;阳明热盛,&热扰心神;或秽浊上干;血蓄下焦,瘀热上冲等所致。
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烦与躁常并称,但有虚实寒热的不同。温热病邪热入里,则见高热、口渴、胸中烦闷、手足扰动,是阳明实热。因阳明主四肢,热盛故四肢扰动。大都由烦到躁,称为&&烦躁&;如只是烦热口渴、无手足扰动的,则称&烦渴&,这是热盛伤津之象。均属实热证。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过汗、吐、下后,余热未清,&胸中烦热,睡眠不宁,这是虚火内扰,称为&虚烦&,属虚热证。若烦而身冷,手足作无意识动作,形倦神疲,口干不饮,脉细弱,称为&躁烦&&,是虚阳扰动,属虚寒证。
语出《伤寒论》。汪必昌《医阶辨证》称:「懊侬之状,心下热如火灼不宁,得吐则止」。这是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感的症状。因病位在胸膈心窝部位,故又称为&心中懊侬&。病因多由于表证发汗不得法,或因&误用泻下,致外邪入里,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所致。可见于急性热病或胃肠炎的病程中。
即心中烦闷。多由于内热所引起。参见&内烦&条。
愦,烦乱之意。形容心中烦乱不能自主的症状。若心中烦乱而有痞闷之感的,称为&心悗&(悗,烦闷之意)。
指内热(实热或虚热)而引起心胸烦闷的症状。因心烦引起意识错乱的,叫&烦乱&。烦乱同时又有闷闷不乐感觉的,称为&烦冤&。
即阴寒极盛所致的躁扰、神志不安的证侯,多属危重之证。临床表现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躁扰不安。这种烦躁是因阴盛格阳所引起,故称。可见于休克前期、心力衰竭、尿毒症等。
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指患者意识不清,两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如两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地捻动,称为&撮空理线&。这是病重元气将脱的表现。
指手足扰动不宁。有实证和虚证之别。实证是因内热炽盛,心中烦躁&不宁,故手足躁扰不能安卧。常伴有身热口渴或腹胀痛、大便秘结等实热症状。虚证是因危重病元气将脱,神不自主,故出现循衣摸床、&四肢躁扰等无意识的动作。多伴有神倦昏沉、肢冷、脉微等虚寒症状&。
伤寒太阳腑证的另一种证侯。主要表现为身热,神志如狂,少腹胀满,拘急不舒,小便自利。是由表热随经入里,与血相搏,瘀热阻滞少腹,上扰心神所致。严重者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发狂,或身发黄,色瘀暗&,脉沉结。
热性病过程中出现的背强反张,口噤不开的病症。主要表现:身热足寒(恶寒时觉头热、面赤、目赤),颈项强急,背反张,卒口噤,独头动摇,脉沉细或劲急等。本病是由六淫侵袭,化燥、化风所致。如阳明热盛,引&动肝风;或心营热盛,引动肝风等。凡热盛伤阴,误吐,误下的重症等亦能致痉。《金匮要略》以发热无汗,反恶寒为&刚痉&;发热汗出而不恶&寒为&柔痉&。此外,小儿&脐风&、&产后发痉&、&破伤风&及&暑痉&等,都属痉病范围。详见各条。
指痉病之出现三阴经症状,故名。临床上除有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等症之外,还见头摇口噤(属厥阴);四肢不收、发热腹痛(属太阴);闭目嗜睡(属少阴)等三阴经症状。
指头部后项的肌肉筋脉牵引不舒的症状。一般是由于外感风寒,寒邪侵入太阳经络,经气不舒所致。项强常与头痛并见,是太阳病的主症之一。也有由于湿邪阻滞肌肉,或热邪灼伤筋脉而致者。
项背强儿儿
《伤寒论》。头项和背部的肌肉经脉俱有牵引不舒之感。是项强病势进一步的发展,是形容患者头项伸直稍向后倾,如小鸟学飞之状&。若伴见外感症状的,为邪犯太阳经络的证候。
病人的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向曲如角弓状。这是风病或热极动&风的一种症状。可见于惊风、破伤风及多种病因所致的脑炎、脑膜炎等。
俗名&抽筋&。多指腓肠肌挛急。是津液脱失的一种症状。
指四肢拘挛难以屈伸的症状。多由于风邪所致,也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
收,是收缩;引,是拘急。收引即指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多由于寒邪所致。
指眼皮掣动,也作肌肉跳动的形容词。
即身体的肌肉掣动。其原因有由于发汗太过,阳气和阴液受伤;有由于阳虚失去促进津液产生的正常功能,气液不足,肌肉失去温养所致。
指肌肉抽掣跳动。其病理和&身瞤动&基本相同,不过津液受伤的程度此较严重。
少阴经主症之一。是一种朦胧迷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见于少阴病心肾两衰,气血虚弱。
目中不了了
语出《伤寒论》。了了,是清楚分明的意思。目中不了了,是形容&看东西时模糊不清,是由于阳明腑热过盛,津液受伤,邪热上蒸所引起的症状。
指眼睛转动不定,即眼目昏花发黑的症状。
眴,是指眼球转动。不能眴,指眼睛凝视不能转动之意。&平素血虚之人,发汗过多,精血受伤,筋脉失养,可以出现这种症&状。
瞑,作合目或寐字解。目瞑指眼睛闭着不想睁开。多见于发热而心烦、眩晕,患者欲闭目求得一时安静的状态。
即看东西时把一物看成两物,属肝肾阴精亏损的病变。
指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为太阳经的经气衰竭,是病在危重阶段所出现的一种脑神经症状。
瞳子即瞳人。指目睛上视,为太阳经的经气不足,进一步可出现&戴眼&&。是一种脑神经症状。
语出《伤寒论》。指邪气结于胸中的病症。主要症状有两类:一类为胸胁部有触痛,头项强硬,发热有汗,脉寸浮关沉等;一类为从心窝到少腹硬满而痛,拒按,大便秘结,口舌干燥而渴,午后稍有潮热,脉沉结等。发&病原因,是由于太阳病攻下太早,以致表热内陷,与胸中原有水饮结聚;或不因误下,由太阳内传阳明,阳明实热与腹中原有水饮互结而成。胸胁&有触痛,颈项强硬,微汗或但头汗出的,为热与水相结,称为&水结胸&。又称&水气结胸&,或&水热结胸&。心窝部至少腹硬痛拒按、便秘,&午后微有潮热的,称为&实热结胸&。此外,还有&小结胸&、&大结胸&、&血结胸&、&寒实结胸&等名称。各详该条。
结胸证类型之一。多由于痰热互结所致,又称&痰热结胸&。临床表现有胃脘部硬满、压痛、舌苔黄微腻、脉象浮滑等。
即《伤寒论》中之大陷胸汤证。是太阳表证未罢而误用下法,出现自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的证候。
结胸证类型之一,是由邪热与血结聚胸脘所致。主要症状有胸脘间满而微硬,不可按,其人善忘,小便反利而口不渴。
结胸证类型之一。是因太阳病误用冷水淋洗、邪热被寒气所阻抑,水寒伤肺,寒气结于胸中所致。主要症状为胸痛、心烦、不渴、不发热等。
&胸下&指膈间,是胸膈间有胀满痞硬而有疼痛的症状。可因痰湿和邪热相结;或因脾胃虚寒误用泻下,脾胃受伤而致。
即胸胁部满闷不舒。这是足少阳胆经气机失调所出现的症状之一。足少阳经络分布两胁,因为气机郁结,同时胆火又内郁于胸膈,故出现&这种症状。
指脐以下部位坚硬胀满的症状。若按之不硬,只觉胀满,拘急不舒的,称为&少腹急结&。都是由于瘀血和邪热互结,阻滞于少腹部;或&因膀胱气化失常,水停下焦所致。前者属蓄血证,后者属蓄水证。辨&证要点,在于小便利与不利。小便通利的,为蓄血证;小便不利的,&为蓄水证。
是指湿热或痰湿之邪阻滞中焦,邪气扰及胸中,出现烦闷不舒的一种症状&。
是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因邪热壅聚的,有因气虚气滞的。若兼有胀满感觉的,则称为&痞满&。邪热阻滞在上焦,胸部痞塞的称&&胸痞&。若夹有痰湿,胸痞程度较甚。如有物堵住的,称为&胸中痞硬&。&邪热阻滞在胃脘部,按之软而不痛的,称为&心下痞&;若按之有抵抗感的,是邪热与胃中停水相阻,称为&心下痞硬&。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常可出现这类症状。
指胃脘间痞闷胀满;若兼有气上逆的感觉,称为&心下逆满&。这是由于中阳受伤,运化失常,以致水饮停于中焦所出现的自觉症状。
指胃脘部急迫微痛、胀满不舒的感觉。这是因邪热结于胃,引起剧烈呕&吐后所出现的自觉症状。常伴有心烦、大便闭等症。可见于急性胃炎、&胃肠型感冒等。
自觉胸膈下有一股气阻塞似的不适感。
胃脘间自觉好像有东西梗阻似的,烦闷不舒,不硬不满的一种症状。这是少阳病胸胁苦满的轻症。
指下腹部搏动不宁的一种症状,多由于下焦平素有水停蓄,当外感病发汗不当,肾气受伤,水气冲逆时则可出现。
语出《伤寒论》。?症状和结胸证相类似,但无发热顷躁。病者饮食如常,而时有腹泻,脉象寸浮关细小沉紧,舌苔白滑而腻。是由于邪结于脏,阳虚而阴浊凝结。指病人胁下素有积聚痞块,并连至脐旁,疼痛牵引到&少腹的病症。
又名&杂症&。通常指外感病以外的内科疾病。
指旧有的病,又称久病,与新病相对而言。
是指久治不愈的比较难治的慢性疾病。
咳嗽是一个症状,中医认为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影响于肺而引起咳嗽。前人区分有声无痰叫&咳&,因痰作咳叫&嗽&。临床上习惯把有痰而有声的咳,统称&咳嗽&。无痰的咳则叫&咳呛&或&干咳&。但不离外感&、内伤两大类,一般按风寒、风热、燥火、痰湿、劳伤施治。
指无痰的咳呛。轻者连咳十数声会有少量粘痰咯出,重者难多咳亦无痰,咳声高亢,喉痒干燥,胸胁作痛,舌边尖红,苔黄而干,脉细涩或弦数。中医认为多系由于燥火伤肺,肺津受灼所致。
是一种痰少干咳的症状,并有咽喉干痛,口鼻及皮肤干燥,气息不利,骨节烦痛,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中医认为系由于燥气耗伤肺津引起的咳嗽。
亦称&痰湿咳嗽&,临床表现以咳声重浊,痰多且易咯出,痰出则嗽止为这种咳嗽的特色。伴有胸闷食少,苔白腻,脉浮滑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症&多因痰湿内蕴,上干于肺所致。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病。
是咳嗽的一种。临床表现咳嗽少痰或无痰,身热口渴,心烦或胸胁痛,尿赤,脉濡滑而数等。中医认为系感于暑邪,暑气伤肺而咳。
五脏六腑咳
语出《素问?咳论》。中医认为咳嗽是肺脏有病的一个症状。五脏&六腑有病时,病气影响到肺也会引起咳嗽。同时咳嗽过久也可以影响到其它脏腑功能的失常。因此,古人发现咳嗽会引起或并有其他&脏腑功能及脏腑的经脉循行路线的症候,而以五脏六腑来分类辨症。故而有&心咳&,&肝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胃咳&,&小肠咳&,&大肠咳&,&膀胱咳&,&三焦咳&等。(详见各条)。但不能误解为除肺之外其他脏腑本身会&出现咳嗽。
指咳时心胸部疼痛,喉头似有物梗咀,甚则咽喉肿痛的症侯。
指咳时牵引到两胁疼痛,甚则躯体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部胀满的症候。
指咳时右胁部疼痛,且牵引到肩背,甚至不可动,动则咳嗽增剧的症候。
指咳时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唾涎的症候。
指咳时会呕吐,呕得厉害时则会呕出蛔虫的症喉。
指咳时喘息有声,甚至咳出血的症候。
指咳嗽时会呕吐出胆汁或青色苦水的症候。
指咳嗽时会放屁,咳、屁同时出现的症候。
指咳嗽时会出现大便失禁的症候。
指咳嗽时合出现小便失禁的症候。
指咳嗽时肚腹胀满而不欲饮食的症候。
以痰质清稀色白的痰为特征。如由外感风寒而致病的,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喉痒、咳嗽等症状。由脾肾虚寒引起的,则出现恶寒肢冷,神倦纳呆,脉沉缓等症状。
以痰质稠粘、量少,或带血丝为特征。多伴有口干、鼻燥、痰难咯出,咽痛,脉细数等症状。
又称&宿痰&。指水饮由于内热的煎熬而成的痰,停留在膈间较久而得名。在中医认为伏痰与伏饮意义基本相同,但&饮&多伏于胸腹四肢,(类似于水肿和胸腹腔积水的现象)。而&痰&则全身各处均可潜伏,除一般&有咯痰症状的疾病外,如癫痫,某些关节病,淋巴结肿大的病症等,在辨症施治方面往往均兴伏痰有关。
?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证,所谓&窠囊之痰&。平时可无明显症状,如因外邪或饮食内伤等因素则引致发作。其症颇似哮喘,烦热胸痛,口干唇燥,痰块很难咯出等。?是头部及耳后有痰核如串&珠状,或脏下有结核的病症。其核按之紧,推之不移,兼见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因其由于肝火、痰郁所致,故名。
主要症状有胸膈痞满隐痛,痰涎咳咯不出,涕唾稠粘,吞咽梗阻,头晕目&眩,腹中有硬块。是由于痰阻气滞,湿浊凝聚于胸膈间所致。
水饮是指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水和饮的区别是,稀而清者为&水&,稀而粘者为&饮&,名实异同,故常水饮并称。(类似渗出液与渗透液之分)。参阅&饮症&'。
包括&痰引&、&悬饮&、&溢饮&、&支饮&四种合称。&四饮&见《金匮要略》。是统指各种&水饮&所引起的病症。
见《金匮要略》,指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饮症。详见各条。
广义的痰饮是指多种水饮病的总称,泛旨体内水液转输不利,停积于体腔&、四肢等处的一类疾病。(类似于水肿&Edema)。中医认其主因系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相互影响所致,尤其是脾阳失于健运,三焦气化障碍&留积而成。狭义的痰饮,是水饮病的一种,分虚症和实症两类;虚症主要表现为胸胁支满,脘部有振水音,呕吐清涎、头晕、心悸、气短、形体消&瘦。中医认为系由于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水饮散在胃肠所致(类似幽门阻塞&Pylon&Steuoris&所致的胃潴留)。实症主要表现为胃脘部坚满&,腹泻,泻后稍感舒服,但胃部又立刻坚满,水液流动于肠间,有沥沥的声响。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水饮留伏于胃肠所致。(类似痢疾圻&Dyseutery&引起的症状)。
指水饮之留于胁肋部者。因其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故名。临床症状为胁下胀满不适,或见微肿。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脉沉而弦,严重时咳嗽加剧,胸胁痞满而痛,牵引至锁骨上窝,伴有干呕短气,头痛等症(&类似于渗出性胸膜炎,胸膜积水等状况)。
指水液滞留于体表及皮下组织,与一般所谓水气病相同。临床表现为身体疼痛,四肢浮肿沉重,或见喘咳等(类似于心脏病水肿,肾炎水肿等状况)。
是指痰饮、水气停留于胸膈胃脘部位的病症。中医认为系由于上迫肺气,肺失肃降,气机的升降受阻,故而胸膈不利。临床症状为喘咳上逆,胸满气短,倚息不能平卧,甚则浮肿。(类似于慢性肺气肿引起的肺心病,郁&血性心脏衰竭等)。
指长期滞留不行的水饮。中医认为系因中焦脾胃阳虚,失于运化,津液凝滞所致。临床表现为口渴,四肢关节酸痛,背部觉寒冷,气短,脉象沉等。如中阳不复,旧饮虽得排泄,但新饮又可再留积,故此症迁延难愈。
指痰饮潜伏于体内,经常发作的状况。临床症状是腰背酸痛,恶寒发热,胸胁胀满,咳嗽呕吐,甚则眠泪自出,浑身颤动。
&哮&是指喉间声响而言,开口闭口皆有痰声,&喘&是指呼吸而言,气息迫促,升多降少。&哮&在发作期间,每与喘促相兼,而喘则未必兼哮&。习惯上多以哮喘合称,实际上是有分别的。
呼吸时伴有喘鸣声(呷呀声)为特征。常与喘互见。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本病以其有痰鸣咳喘的症状,故俗称为&呷呀&,或&呷嗽&。自幼即患本病者称为&天哮&。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内伏痰饮,因外&感,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等因素而诱发,尤其与气候变化关系更密切。病久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症候。临床上大抵分为&&冷哮&和&热哮&两种类型。&冷哮&,咳痰清稀,呈粘沫状,口不渴,胸膈窒闷,或兼有风寒表症。&热哮&,则痰浊稠黄胶粘,难以略唾,&面赤、自汗、烦闷、喘胀迫促,或兼有风热表症。
以呼吸急促,甚至鼻翼煽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其特征。见于外感或内伤等疾患,临床上分&实喘&和&虚喘&两类。&实喘&多由风寒或痰浊、痰热等所致。由风寒引起的,初起有恶寒发热等表症;由痰浊诱发的&,则见胸中满闷,甚则咳引胸痛。由于痰热的,则发热,咳嗽痰盛,胸痛,烦燥等。&虚喘&又分肺弱、肾虚两种。肺弱的以喘促短气,咳声低弱&,自汗畏风为主;肾虚的则以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神疲肢冷为主。
或称&喘促&。是形容气喘时呼吸急促之状。
见&喘急&。
指喘气时喉间有痰鸣声而言。若痰盛而作喘,称为&痰喘&;痰喘而兼见咳嗽,称为&喘咳&。(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
此症多见于小儿,中医认为是外邪壅阻于肺,肺气郁闭不宣,而出现发热、气急、咳嗽,甚至鼻翼煽动,颜面苍白,口唇发绀等的病症。(类似肺炎)在病因方面,中医认为其有因风寒外束,或风温犯肺;&也有因火热迫肺而起的。风寒外束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而咳嗽气喘;风温犯肺的,寒轻热重或不恶寒,有汗,喘咳胁痛,舌红苔微黄&;火热迫肺的,高热,自汗,烦渴,喘急,脉洪大。
即气虚不埕。主要表现为气息低微,说话时感觉气不够用、懒言、倦怠、脉弱。多因中气不足、肺肾两虚所致。
即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之意。可见于很多疾病的过程中。有虚有实。实证多突然发病,伴有胸腹胀满。呼吸声粗,多由于痰、食内阻,影响气机升降所致;虚证多实久病,声低息微,形疲神倦,多由于元气大虚所致。
指呼多吸少,气息急促,是肺经受邪,气道不利的证候。?指上部之气心、肺之气)。心肺在人体之上部,故名。
指咳嗽气喘的病症。&上气&即肺气上逆之意。此症临床上有实证、&虚证的区别。实证主要症状为喘咳胸满、呼吸迫促、不能平卧、痰多粘腻、脉浮滑,是由于肺实气闭所致。虚证主要症状为咳喘面浮、脉&浮大无力,这是&肾不纳气&所致。
这里的&菀&与&郁&音义通,故&膹菀&又称&膹郁&。&是一种喘急痞闷的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参见&病机十九条&。
气由肠道中泄出者,俗称放屁。指人身下部之气。指降气的治法(参见&降气&条)。
指呼气多而吸气少的喘迫现象,这是肺气将绝,真阳涣散的虚脱证候,类&于潮式呼吸,如《伤寒论》:「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指呼吸困难,抬肩以助呼吸的状态。哮喘病人或其它原因引起缺氧时均可出现这种情况。
鼻翼煽动叫&掀&;气喘胸高叫&挺&。是形容小儿喘咳、呼吸困难的状态。
即肺气胀满。是泛指喘咳胸满的病症。是由于肺失肃降所致。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邪气壅肺,肺气不降;虚证多由肺肾两虚,导致肾不纳气,而肺气上逆。可见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合并感染等&疾患。
是阴虚肺伤的慢性衰弱疾患。主要症状为咳嗽,吐出稠痰白沫,或伴有寒热,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心悸气喘,口唇干燥.脉象虚数等症。本病多续发于其它疾病或经误治之后,津液一再耗损,阴虚内热,肺受熏灼而致&。若病久伤气或肺中虚寒而致者,则表现为阳虚,患者多涎唾,常吐出涎沫而无咳嗽。可伴有眩晕、遗尿等症状。
是肺部发生痈疡、咳唾脓血的病症,类于肺脓疡、肺坏疽等疾患。多因风热病邪阻郁于肺,蕴结而成;或因嗜酒或嗜食煎炸辛热厚味,燥热伤肺所致。病情变化一般分为三期:?表证期: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出汗、咳&嗽胸痛、脉浮数等症;?酿脓期:主要表现为咳逆胸满、胸痛、时时振寒、脉象滑数等症;&溃脓期:主要表现为咳吐脓血腥臭。也可续于其它疾&病。
是&虚损劳伤&的简称,又有&劳怯&之称。也是五脏诸虚不足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概括。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正气损伤,久虚不复,表现各种虚弱证候的,都属虚劳范围。其病变过程,大都由积渐而成&。病久体弱则为&虚&,久虚不复的则为&损&,虚损日久则成&劳&。虚、损、劳是病情的发展,又是互相关联的。由于虚劳证的范围很广,所&以前人对这方面的分类,有&五劳&、&六极&、&七伤&等名称。但总的病理变化,不离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方面。参见有关各条。
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称&肺痨&。类于肺结核病。其发病原因,是由于某种因素使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从呼吸道感染痨虫(结核杆菌)所致,故又称&传尸痨&,以形容它是一种互相传染的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等,以阴虚为多见。在整个疾病演变过程中,开始则阴精亏耗,继则阴虚火旺,后期则阴损及&阳、阴阳两亏。
痨瘵的别称。&疰&有注入和久住之意,形容痨瘵患者的病程长,又能转注给别人,故名。
五劳之一。由于耗损心血所致。主要症状有心烦失眠,心悸易惊。
五劳之一。由于精神刺激,损伤肝气所致。主要症状有视物不明,两胁引胸而痛,筋脉弛缓,活动困难。
五劳之一。由于飢饱失调,或忧思伤脾所致。主要症状有肌肉消瘦,四肢倦怠,食欲减少,食则胀满,大便溏泄等。
五劳之一。由于肺气损伤所致。主要症状有咳嗽、胸满、背痛、怕冷、面容瘦削无华、皮毛枯槁等。即肺痨。
五劳之一。由于性欲过度损伤肾气所致。主要症状有遗精、盗汗、骨蒸潮热、甚则腰痛如折、下肢痿弱不能久立等。
虚劳证候之一。多见于妇女。主要症状有面目暗黑、肌肉枯干而粗糙、肌肉消瘦、骨蒸潮热、盗汗、口干颧红、易惊、头晕痛、月经涩少,或闭经。是血枯血热积久不愈,肝肾亏损,新血难生所致。
&骨&,表示深层之意;&蒸&是熏蒸之意。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名。这种热型,每兼盗汗,是肺痨病的主症之一。有&骨蒸痨热&之称。
妇女虚劳病之属于阴寒证者。多因气血不足,脏腑虚寒所致。主要症状有脐下冷痛、手足时寒、月经不调、饮食不化、间有呕吐、时寒时热、骨节痠痛、形体羸瘦等。
指六种劳伤虚损的病证。&血极&则发堕善忘;&筋极&则拘挛转筋;&&肉极&则肌削萎黄;&气极&则短气喘急;&骨极&则齿浮足痿;&精极&&则目暗耳聋。
古病名(见《素问.阴阳别论》)。指因情志郁结而形体瘦削的一种证侯。妇女则见经闭,其发展可因血虚气郁而生内热,阴液不断被消耗,故形体日渐消瘦。《张氏医通》说:「风消者,发热消瘦」。
是自觉心跳悸动不安的病证。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本病的发生,除精神因素外,多因心血不足,心阳虚弱,肾阴亏损,或因水饮内停、瘀血痰火所致。心悸若因惊恐、恼怒而发作的,称&为&惊悸&,但多先有心气内虚的内在因素。因心血不足的,则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因心阳衰弱的,则见面色[白光]白,头晕神倦,肢冷形寒&;因心肾亏损的,则见心烦少寐,头目昏眩,耳鸣腰痠;因水饮内停的,则见心下胀满,小便不利,头眩晕,甚则浮肿气喘,形寒肢冷;因痰热上&扰的,则见痰多胸闷,善惊,恶梦纷扰;因瘀血内阻的,则见胸闷不舒,甚或心痛阵作,短气喘息,舌色紫暗,脉涩或结代等。
是心跳剧烈的一种症状。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怔忡。」跳动往往上至心胸,下达脐腹。是由于心血、心阴虚损,心阳不足所致。与心悸大致相同,但病情较重。心悸为阵发性,怔忡多为持续性&;心悸有虚有实,怔忡多偏于虚;一般说心悸多属功能性,怔忡多属器质性。这是二者在临床上区别的要点。但有些怔忡又是心悸的进一步发展,&似又不能截然分开。故临床上常是心悸、怔忡并称。
指受恐惧刺檄而引起心跳不安。
指心脏较剧烈的跳动,不但患者自觉心悸,而且从外观亦可觉察其搏动,所谓&其动应衣&。参见&心悸&、&怔忡&条。
心中憺憺大动
&憺&,空虚而震动之意。心中,憺憺大动,形容心脏剧烈跳动,有空虚感。多见于温热病的后期,因阴卢水亏,虚风内扰,心神不能自主所致,常伴有手足蠕动、神倦脉虚等心肾阴亏、肝风&内动的症状。
类似心绞痛。主要症状为心前区发作性绞痛,常兼有心胸憋闷感,甚则出现大汗、肢冷、紫绀等现象。为区别于心窝部位疼痛(即胃烷痛,古书或叫&心痛&、&心下痛&),故名。
指白天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所致。
指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种症状。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指汗出过多的现象。可因热盛迫汗、发表太过、病后气虚、元气欲脱等原因而出现。汗是津液所化,汗多则伤津,甚则&亡阴&;汗为心液,汗多也可以&亡阳&。参见&亡阴&、&亡阳&、&漏汗&、&热汗&、&冷&汗&等条。
指头额出汗而身上没有汗出的症状,以阳明证兼有瘀血和湿热证为多见。&因热郁于内,不得发泄,故循经脉上越,热退则汗自止。如因病后,或老年人气喘,气逆于上,往往也头额多汗,属虚症。如重病末期,神倦肢冷&,腹泻,脉微细,突然额汗大出,这是虚阳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液随气而脱的危象。
指表证发汗太过,以致阳气受伤,卫虚不固,汗液漏出不止的现象。由于出汗过多,不但阳气不足,而且津液耗损,故常伴有小便短少、排尿困难、四肢微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汗出濈濈然
濈,水外流之意。形容汗出连绵不断。是因胃肠热盛、邪热蒸迫汗液外泄所致。
即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这是热病过程正邪相争的一种表现。如抵抗力尚强,正能胜邪,则病随汗而解,是一种好现象;但如果正气不足,战栗而不能出汗,则是邪有内陷的趋势;或虽能汗出而正气也随之外脱,则是危&重证候。故出现战汗时要注意严密观察,如患者汗出热退,脉搏和缓,是邪去正安,可让病人充分休息,使其元气逐渐恢复,不必惊扰;若汗出肢&冷,脉搏躁动,烦躁不宁,是正不胜邪,有虚脱倾向。宜及时救治。
又称&绝汗&。指病情危重,阳气欲脱时,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的症状&。多伴有呼吸喘促、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侯,是阳气将绝的征象,故称。可见于休克,心力衰竭等。
指疾病垂危时,汗出不止,且汗的性状如油样粘腻,见于亡阳虚脱,如中风脱证等。参见&脱汗&条。
指发热时的出汗,见于汗出热不退或退而复热时,可伴有口渴、烦躁、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干、脉数等热性证候。多因风邪化热或内热蒸迫所致。
指畏寒、肢冷而汗出。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沉迟、舌质淡苔白润等寒性证侯。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膜理松疏而致;亦可因受惊引起。
指心前区(包括前胸正中部位)一片出汗独多的症状。方隅《医林绳墨》称:「皆因多虑,有伤心脾」所致。
指外生殖器、阴囊及其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股阴处)一片经常出汗较多的症状,汗味腥臭,多由下焦湿热引起。
眩,眼目昏花;晕,头脑晕转。本证有多种称法,如因头晕而致眼花的,&叫&巅眩&;因眼花而致头晕的,叫&目眩&;头昏重而眼黑发花的,称为&眩冒&。多与体虚、肝风、痰气和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虚、有实,以虚证为多。虚证多属肝肾阴亏或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实于肝肾阴虚的,症见头目昏眩、精神不振、腰膝痠软、遗精耳鸣等。属心脾两&虚的,症见心悸失眠,体倦纳减、面色[白光]光、唇色淡等。实证多属肝风上扰、痰浊阻闭所致。属风阳上扰的,症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等。属痰浊阻闭的,症见头重、多痰、胸闷恶心等。
本来是指头昏目眩、眼睛睁不开的症状,但古书往往把瞑眩和药物反应联系起来(《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即服药后出现恶心、头眩、胸闷等反应的,称为&瞑眩&。
语出《素问.五肢生成篇》。指头晕眼花的症状。&徇蒙&是目瞬动而蒙昧不明;&招尤&是头部动摇不定的感觉。
指郁闷眩晕,甚则发生一时性昏厥,但旋即可自行苏醒。可由血虚而亡津液或肝气郁结、外邪阻遏等所致。《金匮要略》:,新产妇人&&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
&巅&,指头顶。巅疾,泛指头部的疾病,但多指各种头痛。头为诸阳之会,脏腑血气皆上会于头部。故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均可发生巅疾。
常见症状之一。病因主要有风、热、湿、痰、气虚、血虚等几种。属于风的,头目眩晕,怕风,汗出;属于热的,壮热,面色烦渴,多汗;属于湿的,头重如裹,身热不扬,四肢痠倦;属于痰的,头目眩晕,恶心,欲吐&;属于气虚的,绵绵作痛,遇劳加重,倦怠气短;属于血虚的,痛在额上,下午痛甚,常与心悸、怔忡、眩晕并见。头痛一证,&大抵风则抽掣,&寒则拘急(抽掣、拘急是形容头痛的性质),热则烦心,湿则头重,痰则欲吐&,(秋日散人《医学说的》)。这是一般常见头痛的病因辨证。此&外,尚有&肝厥头痛&、&瘀血头庸&、&偏头痛&、&雷头风&等,各详本条。
头痛证之一。症见头昏而胀,头刺痛剧烈,痛有定处,时发时止,缠绵不愈,舌见瘀点或紫暗,脉涩。多因久病气滞血瘀或因外伤后遗所致。
简称&厥头痛&。因肝气失调而引起的一类内伤性的头痛症。其中,因怒气伤肝,肝气上逆,上冲于脑而发作的头痛,称&肝逆头痛&,疼痛常以左侧为甚,并伴有胁痛;若平素胃气虚寒,以致肝胃不和,&肝气夹胃中寒渴之气上冲厥阴经脉,症见头巅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沬的,称&厥阴头痛&。
头部摇动、颤动的一种症状。病因各有不同。因胆火内郁而引动肝风的,见突然头摇、目眩耳聋、颈项强痛等。因阳明实热而引动肝风的,见高热面赤、腹痛便秘、胸闷烦躁等。因年老肝肾不足,病后气血虚弱,虚风内&动的,头常不时摇动,多伴有其他虚弱症状。此外,小儿急惊发作前也会出现头摇,这是肝风内动的先兆。
指头痛日久不愈、时发时止,甚至一触即发的病症。由风寒侵入头部经络,或因痰涎风火,郁遏经络,以致气血壅滞所致。症见头部剧烈掣痛,痛连眉梢、眼睛,甚则目昏不能睁开,头不能抬举,头皮麻木,有的患者可&以兼见眼的症状。
头痛证之一。其症状为头痛剧烈难忍,连脑户尽痛,手足厥冷至肘膝关节以上。前人认为此由邪入脑户所致。脑为髓海,真气所聚,受邪则痛不可忍,为头痛中之危重病症。其中有些可能和颅内疾患(如脑室内肿&瘤等)有关。
一种发作性的头痛证。临床表规以头痛剧烈为主。但其痛处相对固定偏于左或右侧。在比较疲劳或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容易发作。多因肝虚、肝阳偏亢、痰热等所致。前人又有偏左属风与血虚,偏右属湿痰与热之说&,然亦不宜拘执。
头痛时自觉雷鸣之声,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由湿毒郁结于上所致。
风邪上入于脑所引起的病症。属头风一类疾患,主要症状:项背恶寒,脑户穴(风府穴之上,为督脉、足太阳之会)局部冷感,恶风,头部剧痛,痛连齿颊。
头部自觉重坠的症状,并觉头如被布带裹扎之感。多由外感湿邪或湿痰内阻所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因感外湿的,有表证,头重而颈项痠痛;由湿痰内阻的,无表证,头重而眩晕,&恶心,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四肢困倦。此外,气血虚弱或阳明经的实热证也可见头重,但前者以虚弱症状为主,后者以火热症状为主。
泛指精神、神经活动(特别是思维意识活动)失常一类病证。
癫和狂都是精神错乱的疾病。癫,表现为抑郁状态,情感淡漠,沉默痴呆,语言错乱,不知饥饱,甚则僵仆直视,属虚证。病由痰气郁结,或心脾两虚所致。狂,表现为兴奋状态,喧扰不宁,衣被不歛,打人骂人,歌笑&不休,多怒,甚则逾垣上屋,属实证。病由阳气过亢,心神外越所致。故《难经.十二难》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但是,癫与狂在病理变&化上仍有关联。癫病经久,痰郁化火,可以出现狂证;狂病既久,郁火渐得宣泄而痰气留滞,亦能出现癫症。故常癫狂并称。
又名&癫痫&,俗称&羊痫风&。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时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发出如猪羊的叫声,醒后除感觉疲乏外,一如常人,往往不定时地发作。中医认为其病因&系大惊大恐,伤及肝肾,肾虚肝旺所致。或续发于其他疾病,痰聚经络,致使肝气失于调和,气逆痰涌,阻塞清窍,而突然发作。亦有由于先天因&素而得者,多发于儿童时期。临床上痫症分为&阴痫&和&阳痫&两类。按病因分又有&惊痫&,&风痫&,&食痫&,&肺痫&等。详见各条。
痫证偏于实热的一种类型。一般病人体质比较壮实,发作急骤,卒倒啼叫,抽搐吐涎,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身热,麻弦数。?小儿急惊风的别称。
痫证偏于虚寒的一种类型。一般病人体质较弱,或痫症反覆发作,正气渐衰,痰结不化。发作时证见面色苍白,呆滞无知,不动不语,身冷,脉沉弦。小儿&慢惊风&的别称。
痫证发作时头强直视,不省人事,甚至牙关紧闭。多因肝经积热所致。&?由外感风邪而发生的痫病,实即小儿急惊风。
指因受惊而得的痫病。?唐宋医书所截的店痫,即指小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症状起因:
有哪些症状
、、、、、
今日坐诊大夫
刘承主治医师
擅长:咳嗽、痤疮、肥胖症、内分泌失调、代谢综合征、颈腰椎病。
湿热咽痛&是怎么引起的?
湿热咽痛&如何治疗?
湿热咽痛&吃什么好?
湿热咽痛&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眠怎么能睡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