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学选课的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是国学养生网还是自然?

中华体育养生学期末考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华体育养生学期末考试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 少儿学国学诵经典启动
15:21:00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
  第三届少儿学国学诵经典才艺展示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摄影 崔新耀)
  人民网天津3月1日电 (崔新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指导精神,由天津市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天津日报等单位主办的全通教育杯天津市第三届少儿学国学诵经典才艺展示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于昨天下午在天津市青年宫青春剧场召开。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天津版举行首发仪式
  在启动仪式上,天津市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王爱红女表示:“活动已连续组织了两次,都紧紧抓住立德树人,引导在先的原则,充分体现广泛性与公益性的特点”。
  天津市第三届少年儿童学国学诵经典才艺展示大型公益活动启动
  活动中,各主办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一起翻开国学的书本,开启了“全通教育”天津第三届少年儿童学国学诵经典才艺展示大型公益活动序幕。国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与本活动承办方签署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天津工作站项目合作协议,以及师资培训工作和课题组核心成果国学教材系列教材在津推广、服务协议。并在会议上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天津版举行了首发仪式。此套教材的出版,为天津地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以及少儿国学诵读工程,提供了标准化和高水准的学科教材,填补了天津地区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文化理论研究与课程研究的空白。此套教材小学阶段分十二册,小学低年级以蒙学教育为主,选取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课程,中年级阶段以《声律启蒙》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韵律的初步了解和热爱,高年级阶段则以儒学经典《论语》(节选)、《孟子》(节选)、《大学》《中庸)为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在各册教材中分别融入了中国传统历法、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中国年画、汉字艺术、中国京剧脸谱等民俗文化与艺术版块,同时增加了天津的历史人文内容,比如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的美食、天津的历史名人、天津的租界文化、天津的民俗文化等。这样的内容规划,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认识并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瑰宝,培养其爱国爱乡之情。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与活动承办方签署协议
  少儿学国学活动旨在引导和激发广大少年儿童通过学国学为切入点,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中吸收精神养分。年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国学活动,通过在幼儿园、小学及中学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以学诵经典为内容,逐步培养他们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感情,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遵守中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规范。使广大少年儿童以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知恩感恩、讲礼貌懂规矩为荣,弃恶行善,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前两届活动共计12万余人参与其中,调动了少儿学习国学文化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两届活动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天津范围内的传播取得了良好成绩。在2016年,学国学诵经典公益活动组委会还与天津市各区的培训机构合作,成立义务培训基地,每周提供内容丰富的国学公益课程,不仅有传统的诗词歌赋,更覆盖了琴棋书画、茶艺、武术等方面,给更多爱好传统文化的小朋友提供更好的就近学习机会。
  红桥区市师附小李佳奕宣读倡议书
  活动聘请了天津市文联主席陈洪先生为学术总指导,还聘请了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普颖华先生、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及少儿教育知名专家,担任活动学习指导和评委会成员,为参加活动的少年儿童做国学知识讲解,针对展示内容给出专业的点评和建议及学术支持。
  学生诵读国学经典
  在展示形式上,以学习、诵读国学经典,展示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鼓励选手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国学经典诵读成果,可穿插舞蹈、乐器、吟诵、书法、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以提升诵读的艺术表现力,让选手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各义务培训基地的老师也会对小选手所表演的国学经典诵读做指导和校正。
  据悉,活动将面向天津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采取个人和集体两种参赛形式。具体报名方式、比赛详细规则在活动官方网站公布。
国学经典,学习指导,课程研究,实验教材,文化瑰宝
视觉焦点
视频推荐
点击排行集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
日 星期五& &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
网络辅助教学
  传授给学生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知识和有效的传统养生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学的观点,并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学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通过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养生学的概念、内容、分类、沿革变化,掌握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法则、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厦门市集美大学体育学院
主讲教师:徐莉职  称:副教授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历史学学士个人简历:1984年9月----1988年6月就读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1994年9月----1995年2月就读成都体育学院就读体育史学科课程2001年9月----2004年9月就读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硕士研究生班1989年9月至今,承担集美大学体育学院体育史系列课程教学工作国学中的养生文化
慧韬书院&&史幼波/主讲
越靠近过年,大家对养生的话题就越重视。凡逢年过节,大家都会有很多的闲暇时光,然后朋友聚会、家人团圆,其乐融融。中国人现在说吃,已经不成问题了,但是,说吃不成问题吧,其实,吃又是最大的问题。&
现在社会上的食品安全问题太大了,是不是?这个我们也暂且不说,只说我们现在大鱼大肉、营养过剩,很多毛病都是吃出来的。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很麻烦了,比如暴饮暴食、一年四季的空调恒温、年轻人生活没有规律,晚上通宵达旦的网游、夜生活……这些都是大问题。所以,如何养生,其实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首要问题。
养生要有主心骨
现在,随着国学在复兴,很多传统养生的行业都在复苏,各种各样的民间养生方法,比如各种食疗、理疗、传统养生秘方,这些都纷纷冒出来了。有些的确很有效、很神奇,但是,有些也说不清楚效果到底好在哪里?反正人家这么说,我就这么试一试。还有一些,那纯粹就是忽悠,哄一个算一个。那么,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养生知识,我们该如何去认识、辨别呢?如何才能找到自己能够把得稳、吃得定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呢?那么,我们的心中就要有一个主心骨。这个主心骨怎么确立?我的看法,就是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上,从这里去体会传统养生的真谛。&
真要说养生的话,我就很惭愧了。记得几年以前,我在成都参加过一个“中华养生论坛”的活动,还在会上发了言。因为我以前写过一本书,叫做《素食主义》,大家一看,这本书提倡吃素的专著啊,而且是中国第一部讲素食的专著呢!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这个老师在素食养生方面,肯定是很研究了,所以,就把我抓到“中华养生论坛”上去发言。&
其实,我对于所谓的养生,真的没什么研究。很多朋友都说,史老师吃素都十几年了,看他长得白白胖胖的,甚至都不像是吃素的人,一定是养生有道。你问我怎么养生?我老实说,我没怎么养生啊!就一日三餐而已嘛!只是不吃肉,然后,什么季节长出什么菜来,我就吃什么菜,没有特别的食谱。稍微留意一点的,就是在蛋白质方面,豆类的食品多注意调配一些。以前在家里,就是自己泡点豆子,每天早上自制一碗豆浆喝。其它的,真没有专门去养生,也没有专门去调制一些营养素食菜谱。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觉得营养足够了,有时还会觉得营养有点过剩。&
现在到了广东,才发现广东的朋友们对养生是非常重视的,几乎每一个女士都是煲汤的高手。我到广东来才几个月,就感觉到体重又增加了不少,得感谢广东的女士们善养生、善煲汤啊!
国学不可能是大杂荟
那么,对于养生而言,国学的核心经典里到底是怎么说的呢?这个先不急,大家先把国学的概念了解清楚再说。&
一说到国学,当然就有不同的概念。有人说国学指六经之学,这个有一定道理,是狭义的说法。民国期间的大儒马一浮先生,就持这种看法。马一浮先生号称“千年国粹,一代儒宗”,他老人家学问做得精湛绝伦,所以对国学这个概念,也立得很严谨、很精湛。但是,这只是站在以儒家为本位的立场上说的,毕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之中,还有更为丰富、也更广博的内容。也有人说国学包括中国疆域内各民族的学问,比如季羡林先生的学生钱文忠就说了一个“大国学”的概念,说国学应该包括中国各个民族的学问,比如蒙古族的、维吾尔族的、藏族的或其它少数民族的学问,只要是中国版图内的都应该包括进去。&
这个说法就有点偏颇了,毕竟,国学不可能是一个大杂荟。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还是要讲的,因为在这个主体精神的关照下,中国历史上才有了这种多民族的统一、多民族的融合。不然的话,东北跳大神的、西南少数民族里杀鸡淋血之类的祭神仪式,包括那些民间的萨满、巫术、师娘,就都成国学了。这就不成样子了。&
季羡林先生生前被称为“国学大师”,实际上,他跟国学不沾边。季羡林先生是研究梵文的,是印度古文字,还研究古代中亚的吐火罗文。估计在座的各位朋友中,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这种文字,因为目前在全世界,也只有那么十多二十个人懂吐火罗文。季羡林先生是研究这个的,只是偶尔写一点散文。从民国过来的老先生嘛,从小读“四书五经”,有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底子,写些散文里面谈谈孔夫子怎么说,谈谈古时候怎么样,结果呢?现在居然被叫成“国学大师”了。这个就闹笑话啦!而且,季先生生前也从未接受过“国学大师”的头衔。&
从我接受的传承看来,国学指的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学术。清末民初的时候,一代传统学术的大师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提出来了这么一个概念来。当时的目的是救亡图存,觉得西方学术太历害了,压得我们喘不气来,所以我们就提倡国学,跟西学对抗,突出我们民族的主体性。由国学的概念延伸出来,中医在当时就称之为国医,武术在当时称为国术,中国传统绘画称之为国画,等等。在民国以前,可没有这一系列概念的哦!我们艺展中心每隔几天就要做一个书画的展览,这里的绘画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国画,对不对?民国以前可没有国画这个概念,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文人画,怎么叫都有,但就是没有叫国画的。有了国学这一系列概念以后,当时已经自卑到极处的中国人,终于唤回了一点本土文化的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当时的民族自尊心和民众的自信心。&
从历史文化的进程来看,国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为主体的精神。至于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以及各种各样的传统风俗、民间宗教、民间艺术等,虽然与国学相关,但毕竟都是枝叶了。
养生是对生命的整体呵护
从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来看,中间涉及到的传统养生方法很多,也很精辟,跟我们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精神,仍然是丝丝入扣的。&
中国的传统学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基本精神,那就是“天人合一”。天,当然不是现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好像地球之外的空间,就称为天。不是这个概念。天在中国古代的概念里,既是形而上的本元精神、造物之主,同时也包含了万物生灭的自然规律、社会运动的盛衰规律。所以,“天人合一”的概念,是很难在现代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语境里说清楚的。现代人充其量说人与自然和谐,这算是稍稍沾点边。要更推进一程,对人而言,最大的自然就是天地,人与天地和谐,乃至于人来自于天地,最后要回归于天地。甚至更进一步,其实说“天人合一”,都已经是第二义了,都已经将天人割裂了。严格地说,应该是“天人本一”!天人从来都没有分裂过,从来都是一个整体。只不过我们一念我执生起,马上就天人两分,二元立判,然后就有我与非我、我与我所之别。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是站在我们已经被妄想执著分裂的角度来表达的。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妄想执著之后,通过自己的修为,走上一条由人道而合于天道之路,最终重新体证到“天人本一”的状态。这才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根本目标。&
那么,传统养生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养护好我们的生命,最终达到“天人合一”这个根本目标。一个人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按照中国传统学术的说法,那就是要得道,与道合一,体道而行。&
然而,在我们还没有体道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认识自己,要认识我们这个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要养生,如果连生命是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养好呢?比如前两年重庆有一个什么道长,折腾得很厉害,反正很多商界、娱乐界的名人都到他那里去搞辟谷养生。去了先交很多钱,还不给你吃饭,要饿你好几天,同时给你上几天似是而非的道家养生课洗脑,你就以为得了无上道法。你说这算什么?你去花了大价钱,还不让你吃饭,然后你还高高兴兴觉得是养生了,是不是冤大头啊!真是犯愚痴!还有以前湖南卫视搞了一个江湖人士讲传统养生,说吃生茄子好。这个影响好大的,成都有一帮傻哥们,天天都买生茄子吃。有一个哥们吃坏了,后来跑到书院来说,这个家伙太害人了!这辈子都不敢吃生茄子了!大家把这个当笑话,逗了他好多天。&
这算什么养生?你连生命本身是什么都搞不清楚,那还养什么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一点、精神强旺一点,所以看了各种保健品广告,一会儿吃这一会儿吃那;女士们都希望容貌美丽一点,要瘦身养颜,又是瑜珈又是节食。这些到底算不算养生?好像沾得上一点边,又好像没什么真正的作用,是不是这样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呢?这个非常关键啊!其实,我们的生命是有层次的。首先,我们拥有一个自然的生命,跟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这个是“生”之基础。我们拥有的这一百多斤,这个自然生命必须要养好。每一个自然生命都有一个完整的生命轨迹。我们从娘胎里呱呱坠地,然后经过一系列的起承转合,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经过一番生死轮回,最后的结果,无非是来自于天地,又回归天地。&
我们这一百多斤,要在世上经历这么短短百年,如何才能得养?无非就是饮食男女,无非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嘛。所以,要养好我们这一百多斤,其实很简单,就是一辈子怎样吃、怎样睡而已。如果吃出了毛病、睡出了毛病,那么就按照正确的方式去调节。这就是对我们自然生命的基本维护。&
但是,人如果只是纯粹的自然生命,我们今天就不可能坐在这里学习传统文化,也不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组成各种各样的单位,包括家庭、社会、民族、国家。所以,人还有更进一层的生命,那就是社会生命。社会生命简单地讲,就是你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比如你是富贵通达还是贫困艰涩?你是位高权重还是位卑言微?你是谦谦君子还是蠢蠢小人?你是警察还是小偷、师父还是徒弟?等等。这个社会生命的质量怎么样,也需要我们好好养啊!&
那么,社会生命怎么养呢?这就是另外一套学问了。有时候自然生命养得好,但是,再好的身体按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比如K歌K到凌晨、喝酒一醉好几天、房事淫欲无度等等,那你再壮的身体也经不住折腾,这也是社会风气在折腾。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套学问,尤其是儒家的学问,就专门针对我们的社会生命。&
除了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我们还有更高一层的生命,那就是精神生命。精神生命从哪里来?人之所以区别与万物,主要不在于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确切地说,是在于精神生命。很多群居动物也有一定社会生命,比如一群狮子、一群猴子,都有很严格的社会等级,也有很严密的社会分工,哪些负责寻找食物,哪些负责养育后代,哪些负责警戒天敌……跟人的社会性相比,有时候会感觉非常像,只不过在复杂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所以,最关键是我们人类的精神生命,是其他地球生物所难以企及的。&
由此看来,养生这个概念,不是简单的吃喝拉撒睡,不光是食疗药疗、泡个药水澡、做做健身运动……这是关乎于对我们生命的整体认知,需要对全部生命的整体呵护。所以,我们说养生,养来养去,最后又回到了儒、释、道这一套东西上面来了。这一套学问对我们从身到心都是一个极大的帮助、极大的提升。
从《黄帝内经》中学养生
我们慧韬书院从今年10月份开始,每周三都是专题讲座,都是以漫谈的形式,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入手,给大家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提示,以观察我们的社会人生、面对我们的身心性命。从元旦以后,我们的课程主要就是以系统学修为主。有了我们专题讲座的这些铺垫以后,再系统地学修经典,大家就会更容易、更深入地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中去。&
我们今天是从养生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一提到养生,第一部必须要介绍的经典,肯定是《黄帝内经》。这是中国医学的第一部根本经典,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养生的总纲。我这里先把其中的《上古天真论》引一段出来,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看看《黄帝内经》是怎么看待生命、怎么养护生命。&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避之有时,,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我们看,这里开宗明义就讲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真正养生到家了的人是什么样子的?是“知道者”。这个“知道”不是一个词,是一个动宾结构,“知”就是明白,“道”就是天道、大道。真正会养生的人,是明白天道、体道而行的人。那么,道从何而知、又如何是道呢?《易经》里有一个标准答案,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你真正把阴阳搞懂了、搞通了,你就“知道”了,就通达了“天道”。&
这里讲“其知道者,法于阴阳”。我们看《黄帝内经》,跟《易经》完全是一个鼻孔出气啊!法,就是效法;得道之人,他的生命合于大道、体道而行,其表现出来的生命轨迹,就完全是按照天地阴阳的节拍来运行。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律,也完全是合乎于天道阴阳的运行变化。&
我上次讲《冬至,复卦的生命哲学》时,专门讲了十二辟卦、十二个消息卦。所谓的“消息”,就是天地阴阳的一长一消。冬至节是“一阳来复”,所谓“冬至一阳生”,所以这个时候养生的落脚点,是养阳,是呵护我们坎中那一点真阳。《复卦》的大象辞讲:“地雷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在冬至时节,古代的王者都要闭关,商人旅客都不要出来做事,必须在家斋戒静修、存神养心。为什么这样做呢?这时是天地之间一阳初生的时节,同时,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一阳初生的时节啊!我们生活规律,得按照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安排,无论是生活节奏、工作节奏,都应该按照天地阴阳的转换节奏来安排。所以,“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就是效仿、效法天地阴阳。然后,还要“和于术数”,所谓的“术数”,就是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这一套学问,也包括天干地支的这些学问。&
元旦以后,我们书院要开讲《尚书﹒洪范》。中国传统学术中的“五行”学说,就来自于这篇文章,是中国阴阳数术之学的源头。如果我们大家一起学习这个,就更清楚明白如何叫做“和于术数”了。你知道了阴阳五行生克的变化,就清楚地了解自己生命的轨迹,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什么时候该防患于未然,什么时候又该义无反顾地去承担……总之,这些都是大学问啊!不然的话,我们稀里糊涂地做事,就会很麻烦。现在有些学佛的人很迂腐啊!做什么都只凭一腔热情,结果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帮人帮倒忙,完了自己也不反省错在哪里,反而抱怨因果不灵,善人没善报。&
所以,“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很高的要求啊!要求大家一定要对“道”、对“阴阳”、对“术数”这些要通透。&
我们只要在书院里面慢慢泡,认真泡个三年、五年,高了不敢说,起码对这几句话会找到切身的体会。这已经很不简单啦!现代人有几个能够回心向道、体道而行啊?有几个对阴阳术数真了解啊?少之又少!所以大家不用着急。这几句话是一个纲要,明白它的基本意思就可以了。以后我们在书院会慢慢系统学习这个阴阳,学习这个术数,当然,学习这些的根本目的,是要回归于道。
&常人养生三原则
当然,一般人听到道、阴阳、术数这些话,头都大了。那么退而求其次,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后面几句话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了。你只要做到了这三条,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没有问题的,你就不会因为英年早夭。&
第一个是“饮食有节”。这是讲我们吃东西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什么叫节?就是像竹子一样,必须是一节一节,中间要有分段,不能随时都吃个不停。我们在座的有些美女要注意啊!很多都喜欢吃零食的,随时兜里都能掏出瓜子啊、花生啊、话梅啊、这样糖那样果啊,总之,有些人随时都在吃,是不是?这个就不是“饮食有节”了,而是“饮食成串”、“饮食不断”了。这样的饮食习惯很不好。一日三餐,把肚皮吃饱,营养吃够就可以了。所以,这里的“饮食有节”,首先是在时段上要分“节”。另外,节,也表示节制、限制,就是不能暴饮暴食,不能饥一顿饱一顿。&
现在有些年轻人在电脑上玩游戏,玩高兴了的时候,基本上就不想吃饭。有些人就弄点方便面,水一冲,一边打游戏,一边吃方便面,总之是饮食无节,随便糊弄自己。结果一段时间下来,脸颊也凹进去了,神光也褪了,两个眼睛就跟熊猫一样。年轻人觉得自己有本钱,好像折腾得再厉害都恢复得过来,但是,当你真正到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恶果就显现出来了。这时,你想恢复就很难了,年轻时消耗的太多,这个身体就垮掉了。所以,饮食一定要有节,这个非常重要。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前两年好像流行过一个养生口号:“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很多病的确是吃出来的,但是,你要想把这个病再吃回去,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啦!&
第二个是“起居有常”。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很多人说,史老师,你让我们守子时,咋守得住嘛?晚上十点半就要上床,十一点子时就要睡着,这个很难的。的确如此哦。现在的人,吃晚饭往往都是呼三吆四的应酬,等到一群人从饭店里出来,就已经很晚了。有些人晚上八、九点出门,十点钟才刚刚开始夜生活,不到凌晨两、三点钟绝不回家。你非要以这样的习惯来生活,那就没办法了。&
本来老天爷给予我们的这个身躯,它就是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设计的,但是,你非要去像猫头鹰、像蝙蝠这些昼伏夜出的动物们一样去生活,阴阳颠倒,那谁管得了?你这样子折腾,却又想养生,想要身体好、精神好,有没有这个可能啊?肯定不可能嘛。&
“起居有常”,一定要把我们的睡眠保证好,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晚上不要熬夜,早上不要赖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夜猫子,晚上不好好睡,早上八、九点了,才急急匆匆从床上爬起来,脸也不洗,把眼睛揉两下,跑到楼下买两个面包、抓几片饼干,一边吃一边赶去上班。这就是很糟糕的生活习惯了。你的“起居无常”,饮食自然也就不能保证做到“有节”,饮食睡眠都搞乱套了,身体肯定垮掉!&
如果“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两点我们能做得到了,那么再加上第三条“不妄作劳”,那你的身体就绝对有保障了。&
妄劳作,就是没事找事,做那些没有必要的事。我们人生一世,肯定是要有劳作的,我们都要工作劳动才能养家糊口。农民该下田时要下田,工人该干活时就要干活,公务员该上班打卡时就得上班打卡。但是,我们不要去“妄劳作”,不要没事找事。比如身体锻炼一下可以,但是锻炼多了,运动过量,未必全是好事。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运动员,中学时是体校篮球专业的,高考因为是体育尖子,还加了三十分,把很多人给甩到后面去了,才勉强上了一所大学。但是后来发现,真正的剧烈运动,其实对身体并不好,它是对我们身心精力的提前消耗。尤其是职业的运动,更麻烦!我敢说几乎每一个职业运动员,都带有一身伤病,等退役下来,到了四十岁以后,一身的毛病就全显出来了。这个就算是“妄劳作”。&
“妄作劳”还有一个更普遍的方面,就是房事不节。这个更要命啊!古人有一首诗就是专门讲戒色的:&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缠宝剑斩丈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管教英雄骨髓枯。&
现在我们广东地区经济发达,听说很多有钱人都找二奶、三奶,或者四处留情、夜夜笙歌、通宵达旦。这可不是好事哦!短命鬼就是在这样的美人堆里炼成的。总之,我们不要随随便便把自己的精力、体力,浪费在无意义的地方。&
中医的养生,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三条。如果把这三大养生原则做到了,虽然你还没有得道,但是,你基本的健康是有保证的。如果没有遇到意外的突发事件,活到你应该活的天命之数,绝对没有问题。
起码该活一百岁
我们再看下面几句:“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一个人能够活过一百岁,真的是高寿啊!但是,对于上古之人来说,这是人本来应该活到的岁数,天年嘛,天然应该具有的年寿。&
大家不要以为古人吹牛啊!这个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看现代的生物学研究,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一个哺乳动物的寿命,基本上是它性成熟的十倍。比如说老虎,差不多两岁多一点性成熟,可以交配生子,那么,老虎的寿命一般就是二十多岁;一条狗一年多就能够性成熟,那么,它的寿命就能够活到十多岁。我们人呢?青春期从十三四岁开始,到了十七八岁才真正性成熟,对不对?这样一算,你就知道人的天然寿命应该活多久啦,悲催吧?不要说活到性成熟的十倍,一百七八十岁太长了,那么打八折,活到一百二十岁总是应该的吧?如果这个也是奢望,要不再让两个点,打六折,起码也该活过一百岁啊!&
我们看现在的小孩子,性早熟的现象很普遍,青春期不断在提前,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的天然寿命正在缩短。虽然从国家统计来说,好像中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其实,这种寿命越来越长是假相。因为现代社会相对安定,社会福利好了,医疗卫生也有作用。而且,哪怕是你病了,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氧气瓶给你吊着,好歹也能够让你多活好几年。你剩下这一口气不咽,也是活着,但是不是真活、活得痛不痛快,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过去在一些灾难年代,像民国时期,我们冯小刚拍的《一九四二》,这是非常时期,就没有可比性了。&
所以,我们要好好回忆一下,看一看从小到大,自己是不是遵照《黄帝内经》里这些原则来面对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的话,我们趁早改,能活八十岁的我们争取活一百岁,如果只能活六十岁的人,我们就争取活八十岁。当然,颐养天年,在上古时期就是“度百岁乃去”,这个是人的正常寿命。&
后面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在《黄帝内经》的时代,也在感慨人心不古了,也跟我们一样,感叹今天的人就没法跟上古之人相比了。这些“今时之人”的生活,跟我们现代人差不多一模一样啊!&
“以酒为浆”,经常看到有朋友在酒桌上端起杯子,喝酒就跟喝水一样。酒吗,水嘛;钱吗,纸嘛;女人吗,衣服嘛!哥们儿,来,一口干,不干不够朋友!我们中间有没有这种人?还有“以妄为常”,以打妄想、妄劳作,当成是人的本份事,好像不花天喝地、胡作非为,就不是正常人一样。我也经常听到官场上、生意场上的朋友们抱怨:没办法啊!领导来了要应酬啊,生意来了要勾兑啊,要跟兄弟们联络感情啊,诸如此类。其实,未必真的如此。不信你下决心试一试,你只管戒烟戒酒,该有的人际关系,不会因为这个跑掉的。我以前刚工作时也以为这样,后来,因为醉酒吃几次大亏以后,就下决心不管那么多了,反正在要把烟、酒、肉全部戒掉。结果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该交往的照样交往,真心相处的朋友越来越多,人际圈里反而减少了很多酒肉之徒、是非名利之徒,恰恰是一件净化人际小环境的好事情。&
前两天,我们书院一个朋友就喝醉了,到今天胃还在难受。我去关心他,他不好意思地说,哎呀,没办法嘛,十几年没见面的老同学聚会嘛,不一醉方休怎么好意思呢?那两天他正感冒咳嗽,但还是为了老同学的面子,经不起大家起哄劝酒,结果还是喝得一沓糊涂。我跟他说,你错了,朋友同学来了,大家聚会上酒上茶,碰碰杯、提一提氛围,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没有必要非劝人喝那么多嘛!如果是真朋友的话,就应该为对方的身体考虑,非要把对方喝到桌子底下爬着,这算什么好朋友、好哥们儿?你都把人家的肝都喝出毛病来了,还跟人家称兄道弟,有什么意思!所以,真正的朋友之道,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呵护,古人说的好,“君子之交淡如水”,还有一句话,叫“淡淡相交得长久”。凡是勾肩搭背、成群结伙、喝酒行令的这种哥们义气,说不定转眼之间就会反目成仇。&
真正的好朋友,逢年过节打一个电话问候,或者平常偶尔聚一聚,一杯清茶就够了。如果有共同的爱好,都喜欢传统文化,那当然就更好了。这叫做“相尚以道”,而不是“相尚以利”、“相尚以酒色”。如果只是相尚以酒色、相尚以利益,那对不起,有利的时候能在一起混,有酒色的时候能在一起胡闹,没有酒色、没有利益的时候,肯定就会分开,而且为了酒色利益反目成仇的人,也绝不在少数。&
所以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是对自己身体最大的伤害。喝醉了酒,然后男女同房,这个对身体的伤害是最大的,一定要禁绝。因为“醉以入房”,往往就会失去自控。&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酒醉后同房,你的元精,你生命最宝贵的元阳,就会毫无节制地耗散一空,就不可能维持元精的饱满、真阳的充沛,身体当然就常处在亏空之中。&
“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另外,如果不按照时节,不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驾御自己的精神,只要当时痛快,就由着自己的性子狂欢无度,暴饮暴食,欲乐无节,当然就只能是“半百而衰”。后来的人好像觉得活到五六十岁了,已经够了,六十岁就已经活了一个甲子了。其实,按照人的天寿,五六十岁才刚刚活了一半,可惜对于你来说,已经玩儿完了。
建议去可园看一看
&&&&&&&在《上古天真论》里,还讲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个就是古代风水学的基本原则了。所谓风水,就是藏风聚气,得水消煞。古人靠水而居,这个没得说,最重要的是邪风一定要避,不能够直接相冲。很多人到了夏天,喜欢门窗大开,穿堂风直接对流,以为好凉快;还有人喜欢直接对着空调电扇,敞开胸口任凉风直吹。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啊!&
&&&&&&&前两天,有个朋友请我到家里去。我进去一看,就说:哎呀,住这里容易生病啊!为什么呢?老大的一间卧室,有六七十平米,又是大玻璃的落地窗。这个很麻烦的,房间太大就聚不了气。人晚上睡着的时候,是真气最易散、卫气最不设防的时候,你在这么大的房子里睡觉,空空荡荡的,早上起来肯定会很累,因为真气都散了嘛!&
&&&&&&&我们东莞不是有一个很著名的古代园林吗?可园,对吧,广东四大名园之一。这是曾做过广西按察使的莞城人张敬修的宅院。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可园的园林设计非常精彩,典型的岭南风格。这个我们先不说,只看看古人是怎么设计屋宅的。你看他的客厅很大,明亮敞阔,风雅俊逸。但是你看他的主卧室,仅仅只能放一张床、一个小柜子,而且相当封闭团聚,光线也比较暗,只有一个小窗子。人家难道住不起大房子吗?不是嘛,只有这样的卧室住着才安稳,因为聚气得养嘛!现在的住宅设计,卧室流行的是又大又敞,往往还是整体落地窗,洗澡间、卫生间全在卧室里,太和之气难聚,清浊混杂不堪,长期住这里,不生病才怪!所以,太空荡的地方,虚邪容易进入,然后还有贼风侵入。什么叫贼风?就是不按时令刮的风,忽冷忽热,气流突然变化,对人的伤害也是非常大。所以在这个方面,一定要“避之有时”。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对整个气候的变化,一定要有敏感性,能够根据时令藏风聚气。&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从性情上来进行的修养。“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这八个字,可以说是道家修真的核心窍诀。&
所谓的真气,就是人体里面最重要的一点阳气。这一点阳气我们要怎样保存它?怎样聚集而不耗散呢?就是要把我们的七情六欲降下来,这样真气才会升起来,所以要“恬惔虚无”。我们的心中要随时处在一种“虚”和“无”的状态,心里不要藏事,不要有纠结,不要患得患失。为什么有些人神经衰弱,整夜睡不着觉?这就是真气耗散太厉害,心思太重,心里的毛病太多。我们大凡想的事情太多了,或者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发怒,动不动就疑虑,那你就处在不空不虚、不恬不惔的病态心理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真气就升不起来;真气升不起来,那你生命的质量就会很差。所以,真正的修身养性,就是要养出这样一种恬静清惔、空空明明的心理状态。&
人生苦短,何必成天装那么多烦恼呢?天下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嘛!不要以为今天这个位子上不去、这笔生意谈不成,一辈子就完蛋了。没什么了不得,今天上不去还有明天,今天谈不成明天再谈。生意成了,我就吃好一点;生意不成,我就吃差一点。日子好的时候,就买一辆好车开;日子不好的时候,坐桑塔纳也可以,打的也可以,踩单车也可以,总之,天下事没什么了不得的。如果你能够保持这种平常心,那真气自然就会充盈起来。为什么呢?因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惔虚无”实际上是“精神内守”的外在表现。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心守住,能够把这个“恬惔虚无”的精神状态一直保持下去,那么,外边的邪气病气是不可能进来的。慢慢地,你就对天地变化、对阴阳消长、对大道有真体会了。
呵护人的社会生命
上面是《黄帝内经》里关于养生的根本原则。当然,《黄帝内经》里还有更细致的养生条款,以及中医药方面的救治方法。这些就不是我的专业了,也不是这一两个小时就能讲清楚的。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也可以请专业的中医老师来书院给大家讲一讲。&
在上古时代,中国传统学术还是一个整体,儒道不分,也没有其他诸子百家的标签。所以,从《黄帝内经》里看,虽然很多内容是汉代人添加进去的,但是,仍然保存了先秦时期很多炼养身心的共同理论和方法。到了春秋战国以后,诸子百家兴起,这下子就热闹了。当时的学科细分下来,养生方面仿佛就成了道家的专业,“黄老之术”成为了道家的标志。从秦朝统一到汉朝的强盛,诸子百家由于自身的局限,慢慢隐退到了幕后,真正显现出来并得到了社会公认的,主要就是儒、道两家。到了汉代的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又经过几百年的融合,最后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佛教与儒、道两家并立而行,从此成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柱石。那么,从儒、道、佛三教的立场来看,在保养我们这个生命的指标上,又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先来说儒家的养生之道。其实,儒家的养生观念是化入“君子修身”的功课中的。我们前面说养生要明白生命的三个层次,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从这三个层次来看,儒家最重视的,是呵护人的社会生命。&
我们现在每周六下午都在书院共修《大学》。这部号称儒家“入德之门”的经典,总结出了儒家修养的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家要明白,这一套东西也是养生啊!你不要以为史老师在偷换概念哦,哎呀,这一套明明讲的是道德教化、人格修养、治理天下国家,跟养生有什么关系啊?如果有人抱着这种想法,我能够理解,所以在前面我才会反复申明,养生,得先弄明白我们的生命到底是什么,不然的话,就容易落入狭隘而庸俗的养生误区。好像一说到养生,就是只顾及自己的那条小命,要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保养自己这一百多斤人肉上面。我们看有些人的一生,真的只是为了让这堆肉多活一天而已。成天为了这条小命涂旨抹粉、操心劳神、谨小慎微,结果呢?活得猥琐庸俗不说,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你承认我们前面所讲的生命的三个层次,承认我们的生命除了这一百多斤人肉之外,还有更重要、更值得我们珍惜养护的价值和意义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站在更高级的生命层面上,来谈养生之道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在《大学》里所总结出的这一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心性功夫,正是对我们社会生命的最切实的养护。因为只有把这一套内养功夫做纯熟了,然后发之于外,才可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中,完成对自己的社会生命的养育和升华。所以儒家的养生学,是带有个体超越性的,是积极入世的生命之学。
仁智之心与浩然之气
我们说到儒家养生,那么,它的核心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养自己身上那一点仁爱之心。这一点仁爱之心是与生俱来的,是生而为人的本色。只要离开了这个“仁”字,你所养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背道而驰。&
我们都知道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是把“仁”是放在第一位,作为最高理想、最高的目标。什么叫做仁?“仁者人也”,两个人在一起,才能谈得到“仁”上来,所以,儒家关于“仁”的精神,一定得是在人与人之间体现这个“仁者爱人”之心。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哪里有仁爱的体现呢?所以,一定是在社会关系之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因缘环境之中,才能真正体现这个“仁”。儒家讲“仁者无敌”嘛,真正充满仁爱的人是没有敌人的,这个多好啊!按佛教的说法,“仁”的精神就是“大慈与众生乐,大悲拔众生苦”。所以仁者无敌,就是慈悲无冤家,仁人君子就没有冤家债主了,敌人就是冤家债主嘛。所以,儒家所提倡的这个“仁”,就是让人的心中充满了仁爱,不树任何敌人,没有冤家债主。我们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是如此优良,你还发愁自己的身心性命得不到保养吗?&
孔夫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也是儒家在养心养性时的细腻体验哦!养生,不要狭隘地理解成为养身、养我们这一百多斤人肉,而是对我们整个身心性命的全面呵护。&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只是陶然君子外在表现出来的喜好。因为水变化莫测,幽深渊奥,比如我们到大海里去,想一想海底各种各样的世界,那么深不可测、变化多端,心中还是会觉得有点心虚,不敢轻视。但是有智慧的人,他就不怕,越是复杂的情况、越是深邃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越喜欢,因为越有挑战性。而山呢,有一种沉着、稳重、深厚的感觉,这正是仁者气质的外在表现。&
“智者动,仁者静”,正因为一动一静的不同表现,最后的结果就不一样了。智者喜欢活动,喜欢变化,喜欢活泼欢快的状态,所以是“智者乐”。有智慧的人总是很快乐,什么事都看得开,什么新鲜事物都愿意尝试,而且做什么都能够做得很好。那么仁者呢?就是“仁者寿”,凡是心中真正充满了仁爱之心的人,寿命一定会很长。因为没有冤亲债主找你嘛,你也不用去庙里做法事,求人家给你消灾免难、延年益寿。所以,只要你认认真真把儒家关于“仁爱”的精神落到实处,真正去关爱周围的人,关爱地球上的其它生命,那么,你自然就是一个长寿之人,你的生命自然会得到仁慈的滋养。这样的话,哪里用得着你天天为这一身臭皮囊发愁呢?&
在儒家当中,孟子的“养气”之说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甚者后世很多的气功理论,就直接源自他。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且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平日所养的这个“浩然之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首先,这个“气”是“至刚至大”。至刚,就是纯阳至刚,无坚不摧,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和精神;至大,广阔博大,能够充盈一切,包容一切,有着涵盖乾坤的精神气象。那么,这个浩然之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呢?就是这句“以直养而无害”。禅宗讲直心是道场,孟子也有这样的心胸和气概。能以直心去面对一切事情,不在乎于得失、利害、荣辱,完全以直心是道场的方式,没有任何趋利避害的想法,不会去损害这最初一念的发心。这个时候,人身上的浩然正气,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一个人有了这样的精气神,心中就不会有那些磕磕绊绊的事情,抑郁症也好、狂躁症也好,总之,你心里面隐藏的各种各样阴暗的心理症候,自然就消失掉了。那么,我们说传统养生的最高目标是“天人合一”,你的正气都充塞天地间了,天人合一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下面,孟子对他所养的浩然之气还有补充。“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个气是与人间大义、天地大道是相匹配、相吻合的。只要我们把这个道义放在自己的心上,自然这个浩然之气就会升华出来。这个“气”养起来了,那么人的生命就非常充实、非常强旺,就永远也不会有畏惧萎缩感,永远都处在自在无碍的状态中。如果你的精神中没有道与义的感觉,“无是,馁矣”,那这个浩然之气就没有啦,就气馁啦。在道义面前你畏手畏脚,该你做的事你不敢去做,该你承担的责任你不敢去承担,那你的气,马上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就气馁了。&
所以,孟子所养的这个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他的这一身浩然之气,是把人间的仁义、天地的道义,全都集中在一起,凝聚在一起,从而涵养升华出来。如果你发心是自私的,做的事情是非义的、不合乎道义的,那么,你的浩然之气就会被这些不义之心、不义之念袭而取之,那就丧失掉了这天地间最为珍贵的浩然正气。&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在孟子看来,我们的行为举止如果跟内心的要求不一致、相抵触,也就是心行不一、言行不一,那你的正气就没有了。
一念无私真气纯
我们看孟子所养的这个“浩然之气”,看起来好像是从道德层面来讲的,跟一般人以为的养生没有关系,实际上,这个精神道德层面的正气,同样跟我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这个事,那么,我下面跟大家讲一个老掌故。
以前成都有一位老先生叫贾题韬,算是我的师公,早年跟袁焕仙、傅真吾一起,发起成立了维摩精舍。大家都知道,对当代国学复兴居功至伟的南怀瑾先生,就是袁焕仙的大弟子,也是维摩精舍诸子中成就最高的一位。由此可见,贾老在四川佛教界的辈份非常高,生前堪称是泰山北斗。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宗教政策恢复以后,贾老先在成都文殊院首开《六祖坛经》讲席,极为轰动,后来又被赵朴初先生亲自请到中国佛学院,给当时嚼火仅存的佛学院僧众们讲《》。这个了不得啊!1949年以后,贾老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正式讲《六祖坛经》的人,对禅宗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
很多人不知道,贾老虽然在禅宗的行持上非常精湛,但同时,他也是我们四川一个很著名的丹道学派的传人。他老人家在丹道上的师父是赵升桥,人称“赵老神仙”,羽化之前是一个篾匠,以编竹篓子为生。赵老神仙虽然不识一字,但他在内丹功夫上的体验,跟古代丹经上的境界是如出一辙,非常吻合。赵老神仙将自己的丹法全部传授给贾老,所以,贾老后来也成为四川丹道的领袖人物,也有一批追随他学修丹道的弟子。&
据我的老师冯学成先生讲,贾老自从参禅悟入以后,就不怎么玩丹道了,不怎么走服气炼丹的路线了。他的学生问他为什么?他说修丹道要打坐练气功,你不管是盘着腿在蒲团上练这个气,还是到什么仙山洞府修丹采药,得到的都不是纯阳之气,中间杂有私气。什么是私气?在这一套修炼过程当中,一切都是为了我嘛。我要打通任督二脉、我要得道、我要想修成真人神仙、我要成佛……总之,都是以我为中心。只要有这一念,就有私心,有私心这个真气就不纯。所以,真正在禅宗上悟入之后,悟后起修方是真修,完全走的是六度波罗蜜的路线,尤其是把般若的精神贯穿于行住坐卧、贯穿于万事万法。&
说白了,般若路线就是无我利他,就是以无我的精神在世间六度万行。这就不需要天天去打坐,也不要执著于一切善法功德。只要你以大公之心去做无我利他的事业,这时候,你的身心自然就会真气充盈。这个真气,才是真正的纯之又纯的天地正气。&
我们平时都会有这种感觉。如果我们真正去无私地帮助了一个人的时候,你心里会非常轻松、非常痛快。当我们不带任何条件地去做善事,完全心甘情愿地做了以后,你从内到外都会有一种畅快通透的愉悦感。这种愉悦畅快,就是纯之又纯的阳明正气。这个正气从我们的精神内部升华出来、蕴聚起来以后,不仅能养生养心,真的如孟子所言,能够“塞于天地之间”。这时候,不仅自己的身心能够得养,众生的身心也都能够因此而得养。&
我们从国学之中寻求养生之道,你找到这个感觉了,那你就真正得大自在了,不会再被各种东西束缚住。这是从儒家经典《大学》、《论语》、《孟子》里面抽出了几个句子,跟大家一起找一找儒家在社会生命上,是如何养生、如何养气、如何成就圣贤之道的。
法天则地,大道自然
下面我们再说说道家的养生之旨。当然,道家养生的方式跟儒家正好相反,儒家强调的是生命的社会性,要入世行道养圣贤之气;而道家强调的是生命的自然性,往往以出世修道作为自己的特点。虽然说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性,但是,也不是简简单单地以长命百岁为目标。关于这个问题老子,还是要回到道家的原典中去理解才有说服力。&
那么,老子在《道德经》里就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整个道家精神的纲要,也是道家养生的宗旨。人的生命要想真正得养,就得从大地,从天空,从自然之道中领悟其中的真谛。&
我们首先要效法大地。大地是什么感觉?就是无限宽广深厚,能够承载万物。人法地,就是做一个人,首先你的心量必须广大,能够装得下万物;同时,也要深厚沉稳,像大地一样踏实。但是,光像大地学习还不够,还得要“法天”,还要有天空一样澄澈清净。大地虽然很深厚,但是毕竟有一种沉重在里面,还不像天那么自由、那么高明、那么纯湛无垠。就像我们坐着飞机,真正突破云层以后,天空就是真正的一望无际、纯净无暇。所以,我们的心量虽然能像大地一样,装下很多东西,能够把美、丑、净、秽,能够把一切如意、不如意的事情,全都一口吞下,装到肚子里边去,但是如果化不掉,化不干净,也是麻烦事哦!&
我们即使能够把所有烦恼痛苦都装进肚子里去,但如果化不掉,虽然你心量大、肚量大,很能装,但是再能装也有限度啊!地球够大、够能承载吧?但仍然经不住现代人的折腾,经不住现代人对自然的无穷索取和破坏。所以,现在地球的生态问题,已经是悬在全人类头顶上最大的一个危险了。我们的心量只有像天空一样全然地敞开,既很广大包容,同时又能够化净一切,把心里装的一切是非得失、爱恨情仇,都统统化掉,最后化得像天空一样纯净无暇。虽然天空有时候也有乌云笼罩,但是,最终不可能永远遮蔽天空。乌云化雨,也是大自然转化的正常状态嘛!我们的精神要达到这种状态,生命自然就合于大道了。大道是什么?大道就是自然,就是自己本然的状态。这个就是“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感觉。&
所以,道家的修养不是那么简单,不要以为就是住在山林里面,成天去养生、采气、练气功、练呼吸。以前气功热的时候,公园里面经常看到有些老太太、老大爷,对着一棵大树练功,一问,说是在采气。采什么气呢?松树之气、柏树之气、香樟楠木之气,据说还各有各的养生功能,好像对着树这么一比划,真能装进一肚皮树木之气似的。我就听过一个练气功的人说,哎呀,我天天对这棵树采气,把这棵树的真气都采过来了,你看,这棵树都没有以前精神了。真好笑!且不说你是否真能把树的气采过来,即使你真能采过来,这也是损人利己嘛!起码也是损树利己,破坏公共环境嘛!对不对?这样做太自私了。&
有些人不服气,跟我说采这个树的气,真的能养生哦,然后还举例说某某养生大师说过,某本养生秘笈上也说过。我就对他说,即使这真能养气,你这气量也太小了嘛!宇宙天地,何其广大?浩瀚星空,何其深邃?你要采就去采这永恒无限的宇宙之气、天地之气嘛!采一棵树的气算什么啊?太小器了。我们应该像孟子一样养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像老子一样养充盈大道的自然之气,这多好啊!树也有寿命嘛,你这样采气练气,所得的这个气就太浊了。只要还有一念私心在,这个气就是浊气邪气,就不是纯真正气。
庄子是如何养生的?
下面我们再看看,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是怎么谈养生的。庄子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顾名思义,当然这就是专谈养生的。但是,我们看庄子的养生之道,跟时下那些打着道家旗号搞养生的人,是不是一样的呢?到底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养生主》一开篇就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大家注意了,庄子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有限的,但是知识学问是无限的,请不要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无限制地追求那些外在的知识学问。是不是这个理啊?不管是知识也好、财富也好、权力也好,有能够穷尽的吗?我们的生命就这么短短百年,是“有涯”,但这个世界是无穷无尽,是“无涯”。所以,如果“以有涯随无涯”,我们有限的生命被无穷无尽的求知对象牵着鼻子走了,那就叫“殆已”。这就很危险了,最终是得不偿失,会付出完全迷失掉自我的本真为代价。&
正因为如此,所以“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如果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自以为是一个“知者”,那就是殆上加殆,更加可笑、更加危险!有了这么一个人生定论之后,庄子紧接着说了最重要的几句话:“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这三句话,可是庄子养生的核心思想哦!“为善无近名”,首先行善是应该的,我们刚才说过嘛,以无我利他之心去做善事,纯阳之气就会升起来,这是对身心最好的养护。但是,千万要注意“无近名”啊!不要去图名,不要去靠近名声荣誉。行善图回报、图名誉,就不算真行善啦。如果行善还去图回报,还希望从中得利益,这个就是做生意,不能叫行善。一般人做生意是以物换钱,那些善人们做行善,不过是以行善换名誉而已。虽然看起来要高尚一点,但做交易的本质是一样的。有些人说我就是图个名,就是希望成为一个大善人,希望我有功德传给后世,希望全世界都把我记住。这个没问题,图名图利都没问题,只要遵纪守法就行。但是,这跟道家养生,就沾不上边了。就像现在号称“中国第一大慈善家”的那位陈光标,高调慈善,做了很多好事,大家也都看在眼里。但是,很多人对他有反感,觉得是做秀。其实就是“为善太近名”的缘故。为善近名就有私心,有私心的话,自己的生命就不能真正得养,甚至适得其反,会给自己惹上很多麻烦。&
庄子讲“为善不近名”,按佛教的说法,那就是不执著,随时做了随放下。但是,庄子后面还讲了一个“为恶无近刑”。为什么他要说“为恶”呢?其实,在庄子这种真正得道之人眼中,一般人所谓的善善恶恶都很可笑,都是妄想执著的产物。&
我记得讲《大学》的时候,专门讲过王阳明的四句教,第一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真正的心体、真正生命的本质,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用庄子这里“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来作旁注,实际上是告诉你,不要把善恶挂在心上,是非善恶都是人为的规定性,不是天生本性。虽然不要把善恶是非挂在心上,但是,要小心这个“名”,同时更要小心“刑”。其实,这就是孔夫子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感觉嘛。“从心所欲”,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啦!是非善恶,都是心之所欲派生出来的东西嘛。别人觉得是善的事情,我当然可以去做,但是,为善不近名,片叶不沾身,多好!多自在逍遥!别人觉得不善的事情,我照样也可以做,从心所欲嘛,只要我觉得应该做,但是,为恶无近刑,我不会犯法,不会把自己玩进监狱里去。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啊!可见孔夫子是修到了七十岁以后,才达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个境界哦!&
最后一句“缘督以为经”。很多搞气功养生的人,总是想在老庄道家的源头中找依据,就把庄子这句话,当成是炼气行功的窍门。“缘督以为经”,说的是督脉嘛,沿着背后的这条督脉行气,就是真气运行的经脉。练气功要打通任督二脉,一股气吸进去,从喉、胸沉下去到丹田,这个路线叫做任脉;然后呼气时降自会阴到背后,再沿着脊梁上去到头顶,称为督脉的运行路线。他们以为“缘督以为经”,就是让真气沿着任督二脉经常转圈圈,称之为“转河车”。后来道教里很多丹经,都把庄子这一句当成宝贝,围绕着它搞出了一整套所谓的道家功法,让一群人成天坐在那里转啊转,成天打妄想。&
其实,庄子哪里是讲这个呢?我这里挑明了,统统都是后人附会。我们认真去读《庄子》三十三篇,没有一处是让你抱着这一百多斤身体玩的!甚至在很多篇幅里,庄子对这种人愚人是极尽讽刺嘲笑之能事。那么,这里的“缘督以为经”,又该怎么解才对呢?&
我们看,这一句是紧接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来的,前后照应,还是在讲为善为恶的原则。前面是否定句,讲为善不能这样,为恶不能那样。那么,应该怎样行为才对呢?后面就是肯定句,应该“缘督以为经”。&
《说文解字》里讲,督者察也,是审察、观察、监督的意思,后世的官名像“都督”、“总督”之类,就是从这里来的。因为这个审察、督察太重要了,后来又引申为中枢、中直之义。所以,这个“督”字既有督察之义,也有中直之义。这下明白什么意思了吧?“缘督以为经”,就是讲我们做人做事,在善恶是非环绕的时候,不要偏离于一边,否则近名近刑,都很危险。要随时督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要随时警惕自己的行为举止,要随时保持中道而行。你看,这实际上就是阳明四句教中的“知善知恶是良知”嘛!分明就是庄子道家版的“致良知”之学嘛!这跟什么打通任督二脉、练气功、转河车,八杆子都打不上啊!&
所以,庄子最后负责任地告诉我们:“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只要做到了这三句话,就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可以养家糊口,可以尽其天年。这下大家明白真正的道家真人,是怎么养生了吧?
南华真人的讲经说法
说实话,真正的道家人物,那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他们的所有学问,都是建立在对生命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上的。我再给大家介绍庄子的另一篇文章《》,其中对生命的认识和体会,也非常精到。&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庄子·达生》&
“达生”,就是通达生命、透彻生命的本来状态。这也是非常漂亮的一篇文章啊!古人要学写文章,必学庄子,号称是“天下第一才子之书”。我恨不得把全篇《达生》从头到尾拿来跟大家分享。不过,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这个讲座只能把庄子这两篇文章的片断引用出来跟大家分享,当然,这也是庄子有关养生之学和生命哲学中提纲挈领的部分。&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一个人,只要是真正通达了生命的情怀,他就不会去做那种对生命本身没有好处的事情;真正通达了命运之情形者,就不会去做自己知识和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不会去做好高骛远的事。这是人人都理解的常识,也是《达生》这篇文章一开篇就提出来的共识。只有在这样一种基本共识之下,庄子才好展开他进一步的精彩辨析。&
“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这是什么意思呢?养形,就是养我们这个有血有肉的形体。大家注意哦,养形不等于养生啊!庄子把这个区别得很清楚。要想养好我们这一百多斤的“形”,肯定就要先有物质条件。如果你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一天连三顿饱饭都吃不上,连买奶粉、喝豆浆的钱都没有,那就没办法养形了。但是,有了物质条件,这个身体就一定能养好吗?有钱人难道他的身体就一定很好吗?未必啊!恰恰是有钱了,不计其数的人成天胡吃海喝,花天酒地,反而把自己的生命糟蹋得惨不忍睹。所以,庄子马上又反过来说“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物质条件有余,但是你的形体并没有得到滋养,这也是大有人在啊!&
“有生必先无离形”,一个人要获得生命,必然离不开自己的形体,所以一谈到养生,当然会首先想到养好自己的身体,要把我们这一百多斤的皮包骨肉料理好,让它不给自己添麻烦。但是,庄子转眼又告诉你,“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哎,身体还在,但是你生命的迹象已经没有啦,这种事情也有啊!估计在庄子的时代,所谓的植物人、行尸走肉之类的人也不少。当然了,只剩下一口气在的人,成天躺在床上不能自理的人也有很多,生命也显得很脆弱。有些人虽然身体很好,四肢发达,五脏俱全,但是,生命本身却一点也不健全。我们到神经病院里去年一看,那些精神疾病患者就是这样,身体没有任何疾病,但是精神上的疾病解决不了。有些人天天都觉得自己这里不对,那里不舒服,结果去医院检查,不管是中医西医、内科外科,全检查了,都说你没毛病。但是,我觉得就是不对,就是觉得自己有病,吃不下睡不着,甚至到最后精神崩溃,抹脖子上吊跳楼。&
这些都属于庄子说的“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的范围。所以,面对人世间这样复杂而多样的生命形态,庄子下面的话听起来,也好像有一种无可奈何在里面。&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这个事情真的是很悲哀!生命的到来,我们拒绝不了,对不对?我们即将出生的时候,谁都不可能在肚子里对妈妈喊:我不要来到世上!不准把我生下来!同时,“其去不能止”,生命真的要去了,你想留也留不住。谁不想长生不老啊?但是你到火葬场里去看一看,每天都有好多人被送到那里,最后都化为一抔骨灰、一缕烟尘。生命要去了,哪有可能止得住呢?&
这可是南华真人在讲经说法哦!庄子是道教里面最了不得的真人、神仙啊!他跟后来道教讲的所谓修长生不老,画这样符、炼那样功,是不是一回事情?根本不是一回事嘛。这才是真正的道家学术啊!
养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很多道教徒在叹气,说道教衰败很厉害啊!民间各种牛鬼蛇神都冒出来了,有些道观里也把道术也乱传乱讲,跟佛教比起来,影响力差远了。这是不争事实,但为什么会这样呢?道教中的人士应该好好自省。我就曾跟一些学道教的朋友明确地讲过,中国道教要想真正兴盛起来,必须回到《老》《庄》《易》这“三玄”的精神中去,必须回到道家学术的原典源头上去,不要把这些画符念咒、驱神役鬼这些东西,当成道家的正宗。&
庄子这篇文章,就是专门破斥那种天天采气炼形、打妄想长生不老,成天在自己身体上玩感觉、找安慰的人。&
“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世间人大多数都以为,只要把自己的身体保养好了,好像这个生命就已经养好了。其实未必啊!但是,反过来说,即使把我们的身体养得再好,也没办法真正保护、呵护、保存这个生命,那么,我们生而为人,在人世间还有什么事情好做呢?连自己的生命都把握不住,自己连养生这件事情都没个准,还有什么事情值得你去做呢?&
“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对于我们这些世间人而言,虽然都知道自己的这个生命,它来你挡不住,它去你也挡不住,但是,我们既然生而为人,每天也不得不为这一百多斤考虑,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等等。我们真的生病了,到底是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总之还得去看医生,“不可不为者”。我们已经变成人了,那这一切都是“其为不免矣”,免不了要操这些心。所以,面对我们这个身体乃至生命,操一操心也没什么不对,问题的关键是,你别把这个操心太当真了。&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这样,有生就有死,吃五谷杂粮就要生百病,这个就是我们的命,谁也逃不掉。我的老师以前就经常说:“留点病养身体,留点烦恼养菩提。”你身体经常有点小毛病病,才会经常让自己警觉起来,才会经常注意风寒暑湿,注意调节饮食睡眠。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好得很,经常一跳八丈高,好像从来不得病。但是,这种人一得病往往就大病不起,就很危险。在精神修养上,也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纯洁无暇、太高贵无比,这样菩提心就没啦。因为“水至清则无鱼”,你太纯洁、太高尚,众生就会敬而远之,那你还怎么度众生?所以留一点烦恼,众生一看,哦,大家都差不多,这样就会跟你亲近起来,你的菩提心会增长。&
《达生》中的这段话,就是道家真人眼里的人间真相、生命真相。真正通达了生命的真相的人,就会放下那些徒劳无益的折腾,然后随缘任运,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后世有很多没把书读透的人,就说老庄道家思想太消极了,好像在他们眼里,人活得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其实,这正像禅宗所讲的:“大死一番,才得大活!”一个人要想达到道家真人自在逍遥的生命境界,就必须把这些世间真相看透,就必须对人世间的七情六欲完全死心。这是道家修养的基本前提。&
所以,庄子在《人间世》中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又说“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对于我们这一百多斤,对于我们这几十年的生命,明明知道是无可奈何的,但是我们要“安之若命”,要把心放下来、安下来。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命啊!我们能做到“安之若命”,那就是“德之至也”,就是德行修为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乘物以游心”,我们这一百多斤“肉体之物”,只不过是生命乘坐的宇宙飞船而已,它给我们的心或者说精神,提供了乘坐遨游的工具。所以,对于这个“肉体之物”,还是要“托不得已以养中”,还是要定期保养维修,尽量少出问题。&
对道家来说,养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你必须明白的是,保养再好的汽车也有报废的一天,所以真到了报废的时候,也不必留恋。养中,就是要养得适中,养得恰到好处。说白了,在养生这个问题上,道家还是要讲中道而行。
学佛修行之正因
这样说起来,其实儒家和道家在养生问题上还是可以相通的。在各自的语境里,看起来好像侧重点不一样,但我们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说的是一回事。只不过,一个是站在硬币的正面说话,一个是站在硬币的反面说话。不管你怎么说,总之就是这一枚硬币而已。&
最后,我们再说一下佛教的养生。佛教怎么讲养生呢?其实,佛教修行人是最不把这个身体放在眼里的,所以,常常说这个是臭皮囊、色壳子,好歹就是这几十年,有什么好养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养生的概念重新定义清楚了,让它从我们普通人以为的保养肉身,提升到对全体生命的养护,包括我们前面说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那么,佛教的养生就大有说头了。甚至我们还可以再升华一下,佛教所讲的养生,已经不仅仅只是养护自己这一己之生命了。&
大家都知道,佛教最讲究一个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佛教的养生,从自己而言,就是养护一己的慈悲之心。这是佛教养生的原点,呵护自己乃至天地间的一切生命,都是从这一念慈悲开始的。学佛之人,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是贯穿于从凡夫到证果的全部过程之中。所以,佛家更重视精神生命。&
过去有些一知半解的人,说佛道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佛教重死不重生,而道教重生不重死。在他们看来,学佛的人天天念“阿弥陀佛”,就是为了等死,就是等着自己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然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极乐世界是人死以后才能去的地方,到底有没有这回事?谁也说不清楚,也没见谁从极乐世界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回来,更没见谁当个“海归派”,从极乐世界又回到我们的世界来描述一番。所以,佛教追求死后往生极乐世界的事情,还是不保险,不如道教重现世,活着的时候就好好养生、全身、保命,修长生延年之术,死了谁管得了那么多!还是这个最划算、最实惠。&
其实,这个观念既误解了道家,更错解了佛法。其对道家的误解,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而对佛教的错解,下面我再纠正一下。不过,现在确实有一些学佛的人,他的行为举止,就是容易给别人这样的错觉,但他自己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如法。&
我记得前几次讲课,就有一个听众下了课以后,跑过来跟我说,哎呀,史老师,你讲的还是不错,但是我以后不会来听了。他第一句表扬我,我听着还挺高兴的,但第二句,就说再也不来了,这算什么表扬啊!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要赶紧念佛啊,不然就来不及了。我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故意问他,咦,什么来不及了?他奇怪地说,你还不知道啊?现在都十二月了,还有十几天时间啦!他说的是号,有大毁灭、大灾难这个传说。我就对他说,哎呀,你还是学佛人啊,连佛教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哪里有什么2012啊?12月21号来了又怎么样啊?真没出息!佛教告诉我们人生无常,什么叫做无常?如果你还惦记着一个2012在那里等着,那就是常嘛,有一个定好的时间点在那里,可不是有常吗?你连佛教最基本的教义都违背了。说实话,众生每天都处在无常当中,我们看新闻,哪天没有意外灾祸啊?对于出车祸的人,他当场就是无常;医院重症病房的病人,随时都可能无常;前些天报导的矿难,那些井下的矿工当场就面临大毁灭……哪里需要预言一个2012呢?!随时都是无常,跟我们如影随形啊!所谓的集体大毁灭、大灾难,都是些集体幻觉而已,怎么就把你吓成这样啊?他听了以后,很不好意思地说,如果不是有2012即将来临的话,我念佛也不会这么精进,所以2012对我学佛修行还是有好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师兄学佛的出发点就不对了。这就叫做“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想往生极乐世界,门都没有!我们学佛修行的正因是什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嘛!每一个学佛之人,都要发起无我利他之心,这才是念佛修行的正因。
精神生命的鲜活元素
真正佛教,尤其是以大乘精神作为核心的中国佛教,绝不是重死不重生的宗教。大乘佛教的核心精神,是入世行菩萨道,在当下的现实世界中建立人间净土。&
我们看中国佛教的核心宗派——禅宗,它讲究的是“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永远只活在当下,只在当下一念中顿悟!大家注意了,当下在哪里?不是去年也不是明年,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更不是前生来世。当下的顿悟,就是在我们的课堂上,甚至不在前一秒,也不在后一秒!只有此刻!当下!现在!没有一丝一毫的回忆,也不要一分一秒的等待。大家明白吗?就要在当下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不要把修行放到以后,更不能把修行放到下辈子去。对于禅宗行人来说,没有下辈子,没有过去未来,永远都是当下。&
你看佛教是重死不重生吗?不是嘛,佛教恰恰最重生。生命就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除此之外,都叫做打妄想。所以,牢牢地抓住当下,认真地对待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念头,这才是对生命真正的养护,这才是真养生,才会得真解脱,真得自在。&
当然,佛教更重要的教导,是告诉我们不仅是要养护好自己的生,而且要养护好众生。只有众生的生命都得到滋养,自己的生命才可能得滋养。这个才是最关键的,才是一个佛子应该具备的菩提心。&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太玄了,那么,佛教的养生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呢?当然有啦,佛教对中国文化中的养生之道,曾经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比如我们上次讲的《一味》,饮茶这种风靡全世界的养生方法,就是佛教僧人传出来的嘛!还有比如少林武术这些,也都是佛教的养生功夫。现在很流行的《达磨易筋经》、《洗髓经》,传说就是禅宗初祖达磨大师传下来的。我看到网络上有视频,有人就专门在教人练这门养生功夫。这些佛门的养生功夫,千百年来,都已经溶化到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中,为中国文化加入了很多新鲜的、活泼的元素。&
当然,从禅宗的角度来说,这些方法都是第二义的,不是根本的。真正的禅门养生,是把精神生命的鲜活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有一首禅诗大家很熟悉,是宋代无门慧开禅师写的:&
春又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对于禅师们来说,每天只要把心中的闲事放下去,学会欣赏生命本身的自在安祥,那么春夏秋冬就没有不好的日子。&
云门祖师曾经问他的弟子们:“十五日以前即不说,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一个月当中,农历十五月圆的时候,我不问你,不要你说,只问你月圆以后,农历十五以后,这是什么状态?看见好半天没人回答,云门祖师就自答道:“日日是好日!”你看,每天都是好日子,哪管它今天有灾、明天有难、后天又火烧房子牛滚崖!在禅的精神生命上,只要你真正有体会了,那么,我们这一百多斤的生老病死,统统都是幻想。我们透过这个幻想,找到了生命的本体,生命的本来面目,那么,你就知道我们的精神生命,原来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真正的无妨无碍、永恒自在。&
如果我们找到了这样的人生感觉,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养呢?一切东西都能养!你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乃至于一切众生的生命,你都能养。所以,这是佛法当中谈的养生,不是很局限于这一百多斤的事情。
慧韬书院的修养之旨
本来对佛门养生还想多谈一些的,但时间太晚了,已经超过了我们平时讲座的下课时间,所以就说到这里吧。最后,我再给书院打打广告,说一下我们慧韬书院的院训,就是挂在那里的四句话:&
智慧为体,韬略为用;
正位凝命,中道而行。&
这个也跟我们今天讲的养生之旨有关系啊!其实,我们前面讲的关于自然生命、关于社会生命、关于精神生命的养育,已经全部都包含在这个院训之中了,也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我们慧韬书院的修养之旨、养生之旨。&
“智慧为体”,这是养什么?就是养我们的心体,养我们的精神,让我们精神当中的智慧饱满,让我们体会到天地人生的大智慧,在佛教里面称之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本是人人具备、个个现成,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得养,让这个生命中最伟大的般若智慧,白白地在的生命中被浪费掉了。如果这个般若智慧得养了,我们随时都能把它养护好,呵护好,那你就了不得啦!“韬略为用”又是养什么呢?韬略,当然是运用在社会生命当中。我们要把精神生命中的无穷智慧发挥出来,发挥于社会人生;用我们的人生韬略,去完成一番生而为人最有价值的事情。&
那么,“正位凝命”又是什么呢?这是《易经》鼎卦的大象辞:“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这就是要我们像鼎器一样凝重,要把我们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全都凝聚到一个点上来,不要耗散掉了。我们的生命能量全部都应该凝聚在一处,这一处在哪里呢?就是正位,要凝聚在正位上,凝聚在慈悲喜舍、仁信忠孝的光明大道上。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像一束激光,充满了穿透力、充满正能量,才能成就一番圣贤事业。&
最后,我们在人生事业的过程中,还要“中道而行”,不偏执于任何一方。不有说保养身体就不顾心性修养,也不能专门离群养心而不顾社会人事。总之,我们不能偏执于任何一方,要中道而行,把我们生命的整体呵护好、养育好,让我们的生命整体达到真正健全、圆满的程度。&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学堂孙思邈养生之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