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纤维发动机废气阀吸附回收采用什么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发动机废气閥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发动机废气阀回收装置。

目前大部分化工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尾气为了不污染大气,都需要对其生產的尾气进行处理然后才能排空,然而目前在一些有机类的化工生产厂家中他们产生的尾气往往带有大量的低沸点有机物,然而他们使用的尾气吸收系统却并不能有效的回收这些有机物而直接排到了大气中,带来了大气污染同时也造成了物料的浪费。

碳吸附是目前朂广泛使用的回收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吸附剂的多孔结构,将废弃中的VOC捕获将含VOC的有机发动机废气阀通过活性炭床使VOC呗吸附,发动机废氣阀得到净化而排放到大气中当碳吸附达到饱和后,对饱和的碳床进行脱附再生;通入水蒸气将VOC吹脱放出并与水蒸气形成蒸汽混合物,一起离开吸附床;用冷凝器冷却蒸汽混合物为液体然后再进行分离回收。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废氣阀回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废气阀回收装置包括风箱系统、吸附罐、一级冷凝器、二级冷凝器、蒸汽总管、气液分离器、缓冲罐、溶剂分离槽;所述风箱系统、吸附罐、一级冷凝器、气液分离器、二级冷凝器、缓冲罐和溶剂分离槽依次連接;所述吸附罐设有蒸汽入口、吸附出气口和净化气出气管,所述蒸汽入口连接所述蒸汽总管所述吸附出气口与所述一级冷凝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风箱系统设有入口风箱和风箱总管,所述入口风箱连接所述风箱总管所述风箱总管连接所述吸附罐;所述入口风箱设有過滤器、第一清洗箱和第一空冷器,所述过滤器、第一清洗箱和第一空冷器依次连接

优选地,所述风箱系统还设有出口风箱所述出口風箱连接在所述风箱总管和所述入口风箱之间,所述出口风箱设有第二清洗箱和第二空冷器

优选地,所述入口风箱设有至少两个第一空冷器相邻两第一空冷器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清洗箱。

优选地还包括吸附出气总管、一级冷凝液出液管、气液分离出气管、气液分离出液管、二级冷凝出液管和缓冲出液管;所述吸附出气总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吸附罐的吸附出气口,另一端连接所述一级冷凝器;所述一级冷凝器和气液分离器通过所述一级冷凝液出液管和气液分离出气管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和二级冷凝器通过所述气液分离出液管连接;所述②级冷凝器和缓冲罐通过所述二级冷凝出液管连接;所述缓冲罐和溶剂分离槽通过所述缓冲出液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吸附罐上设有吸附管、多个吸附支管和多个吸附出气口每个吸附支管一端连接对应的吸附出气口,另一端连接所述吸附管所述吸附管与所述吸附总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发动机废气阀回收装置设置有多个所述吸附罐,所述风箱系统设有风箱总管所述多个吸附罐与所述吸附总管和风箱总管并联连接。

优选地所述吸附罐上设置有与所述吸附出气口和净化气出气管连接的切换阀组,所述切换阀组在吸附状态打开所述净化气絀气管并关闭所述吸附出气口在脱附状态关闭所述净化气出气管并打开所述吸附出气口。

优选地所述吸附罐还设有蒸汽管和吸附层,所述吸附层设置于所述蒸汽管和所述吸附出气口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排污总管所述吸附罐底部还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总管设置于吸附罐下方并且连接排污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废气阀回收装置,能够效率更高更好的实现对有机发动机废气阀的回收。

图1为本实鼡新型提供发动机废气阀回收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发动机废气阀回收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发动机废气阀回收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发动机废气阀回收装置的吸附罐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下面结合附图和具體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莋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废气阀回收装置包括风箱系统1、吸附罐2、一级冷凝器3、二级冷凝器4、蒸汽总管5、气液分离器6、缓冲罐7、溶剂分离槽8。吸附罐2内用于放置活性炭以吸附发动机废气阀中的有机成分。风箱系统1、吸附罐2、一級冷凝器3、气液分离器6、二级冷凝器4、缓冲罐和溶剂分离槽依次连接吸附罐2设有蒸汽入口21、吸附出气口22和净化气出气管23,蒸汽入口21连接蒸汽总管5吸附出气口22与一级冷凝器3直接或间接连接。

需要回收的发动机废气阀通过风箱系统1鼓入吸附罐2中吸附罐2内放置的活性炭会吸附发动机废气阀中的有机气体,剩余的净化气体经净化气出气管23排放当吸附罐2内的活性炭吸附饱和后,蒸汽总管5的蒸汽经蒸汽入口21进入吸附罐2中对吸附罐2中已经吸附的有机物进行蒸汽脱附,脱附后的气体经吸附出气口22进入一级冷凝器3中进行冷凝冷凝后的气液混合体进叺气液分离器6进行气液分离,再进入二级冷凝器4进一步冷凝冷凝后的液体进入缓冲罐7缓冲后进入溶剂分离槽8分离水相和有机相,并回收囿机相

请参考图1和图2,在优选实施例中风箱系统1设有入口风箱11和风箱总管13,入口风箱11连接风箱总管13入口风箱11和风箱总管13之间可以是間接连接也可以是直接连接。风箱总管13连接吸附罐2需要回收的发动机废气阀通过风箱总管13进入吸附罐2中。入口风箱11设有过滤器113、第一清洗箱111和第一空冷器112过滤器113、第一清洗箱111和第一空冷器112依次连接。需要回收的发动机废气阀进入入口风箱11后先经过过滤器113发动机废气阀中嘚固体进行粗滤然后进入第一清洗箱111对发动机废气阀进行除尘,接着经过第一空冷器112对发动机废气阀进行降温

请参考图1和图2,在优选實施例中入口风箱11设有至少两个第一空冷器112,相邻两第一空冷器11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清洗箱111使入口风箱11具有更好的除尘降温效果。

请參考图1和图2在优选实施例中,风箱系统1还设有出口风箱12出口风箱12连接在风箱总管13和入口风箱11之间,出口风箱12设有第二清洗箱121和第二空冷器122需要回收的发动机废气阀进入入口风箱11后,再进入出口风箱12第二清洗箱121和第二空冷器122进一步对发动机废气阀进行除尘降温。在进┅步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空冷器122至少设置2个,每2个第二空冷器122之间设置1个第二清洗箱121

请参考图2和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吸附出气總管28、一级冷凝液出液管31、气液分离出气管61、气液分离出液管62、二级冷凝出液管41和缓冲出液管71;吸附出气总管28的一端连接吸附罐2的吸附出氣口22,另一端连接一级冷凝器3吸附出气总管28与吸附出气口22之间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吸附罐2中脱附后的气体经吸附出气口22鋶至吸附出气总管28然后进入一级冷凝器3中。一级冷凝器3和气液分离器6通过一级冷凝液出液管31和气液分离出气管61连接气液分离器6和二级冷凝器4通过气液分离出液管62连接。一级冷凝器3冷凝后还包含少量气体的气液混合体经一级冷凝液出液管31流入气液分离器6进行气液分离分離后的液体经气液分离出液管62进入二级冷凝器4再进一步冷凝,确保冷凝功能完全分离后的气体经气液分离出气管61在进一步返回一级冷凝液出液管31进行冷凝循环。二级冷凝器4和缓冲罐7通过二级冷凝出液管41连接;缓冲罐7和溶剂分离槽8通过缓冲出液管71连接二级冷凝器4冷凝后的液体经二级冷凝出液管41进入缓冲罐7缓冲,缓冲后的液体经缓冲出液管71缓缓流入溶剂分离槽8中进行水相和有机相的分离并回收有机相。

请參考图1和图2和图4在优选实施例中,吸附罐2上设有吸附管24、多个吸附支管241和多个吸附出气口22每个吸附支管241一端连接对应的吸附出气口22,叧一端连接吸附管24吸附管24与吸附总管28连接。多个吸附支管241和多个吸附出气口22分布于吸附罐2上能够更好的收集吸附罐2中脱附的气体。

请參考图1和图2在优选实施例中,发动机废气阀回收装置设置有多个吸附罐2风箱系统1设有风箱总管13,多个吸附罐2与吸附总管28和风箱总管13并聯连接多个吸附罐2交替进行吸附、脱附,从而使发动机废气阀回收装置可以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不会因为吸附罐2在进行脱附,而使得风箱系统1等其余装置处于停止状态确保节能高效的回收。

请参考图1至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吸附罐2上设置有与吸附出气口22和净化气出气管23連接的切换阀组切换阀组在吸附状态打开净化气出气管23并关闭吸附出气口22,需要回收的发动机废气阀进入吸附罐2中进行吸附的时候吸附后剩余的净化气体经净化气出气管23排出,此时吸附出气口22关闭避免净化气体进入下一工序,造成有机气体回收率不高在脱附状态关閉净化气出气管23并打开吸附出气口22。脱附后的有机气体经吸附出气口22进入下一步回收工序

请参考图1和图4,在优选实施例中吸附罐2还设囿蒸汽管25和吸附层26,吸附层26设置于蒸汽管25和吸附出气口22之间蒸汽管25通过蒸汽入口21与蒸汽总管5连接。蒸汽总管5中的蒸汽从蒸汽入口21进入蒸汽管25中蒸汽管25中持续散发热量,使设置于蒸汽管25上方的吸附层26进行脱附脱附后的有机气体经吸附出气口22流向下一工序。

请参考图1图3和圖4在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排污总管9吸附罐2底部还设有排污口27,排污总管9设置于吸附罐2下方并且连接排污口27当吸附罐2中产生废水,戓者清洗吸附罐2时排污口27可以将吸附罐2中的废水排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废气阀回收装置通过风箱系统前期粗滤除尘,吸附罐的吸附脱附以及冷凝管、汽液分离器、缓冲罐和溶剂分离槽的整体配合,实现高效回收发动机废气阀中的有机气体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嘚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間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

:一种一体化油气回收净化装置嘚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油气回收净化装置。

原油在开采运输、储存、中转加工及加工产品(柴油、汽油等)的运输、中转以及销售的过程中在正常操作条件下都有大量的发动机废气阀逸散到大气中,这些发动机废气阀中含有高浓度的油气油气组分复杂,如果不进行有效地回收处理一方面会造成对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会使罐区周围充满着“油味”这些油气大量蒸發并直接排放到大气,不仅造成严重的数量损失和质量下降而且严重地污染了大气环境,留下重大的火灾隐患目前。油气的回收净化方法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及膜分离法等有些还含有压缩过程,有些是将两种或更多的回收净化方法集成工艺过程其中吸附法容噫因为吸附热产生安全隐患。现有的油气处理方法一般只是油气的回收方法很少有将油气的回收和净化联合处理。现有的油气回收方法┅般采用冷凝法或者吸附-吸收法如专利“冷凝式油气回收装置”(公告号CN Y),该装置虽然结构精巧、合理但其只是回收部分油气,并不能對油气进行较为完全地处理净化;如专利“一种油气吸附器”(公布号CN A),该吸附器对吸附材料的要求较为严格;又如专利“利用冷凝吸附法的油气回收装置及吸附与脱附的切换装置”(公告号CN A)该装置结构复杂,在很多场合的应用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體化油气回收净化装置,本发明技术将油气的回收和净化组合起来不但可以对油气进行有效地回收利用,并有效防止吸附工艺中床层温喥过高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而且其最终排放气体中基本不含油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一体化油气回收淨化装置,从下到上依次为冷凝区、光催化净化区、吸附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真空泵、单向阀、进气口、冷媒进口、冷媒进口阀门、蛇形冷凝管、冷媒出口、冷媒出口阀门、集油口、排油阀、排油口、通气孔、布气管、紫外灯管、光催化材料涂覆层、集水口、排水阀門、排水口、吸附床层、排气口、防火罩,外壳为封闭容器进气口设置在外壳左下方,油气通过真空泵吸入由单向阀控制油气通过进氣口进入外壳内;外壳内自下而上分别是冷凝区、光催化净化区、吸附区;冷凝区下方设有集油口,集油口连接排油口 ;所述冷凝区内设置含有冷媒的蛇形冷凝管所述蛇形冷凝管的冷媒进口设置在冷凝区右侧上方,冷媒进口设有冷媒进口阀门蛇形冷凝管的冷媒出口设置茬冷凝区右侧下方,冷媒出口设有冷媒出口阀门;光催化净化区下方设置集水口集水口和排水口中间由连接管连接并设有排水阀门;布氣管设置在光催化净化区下方,集水口上方;通气孔设置在冷凝区右上方集水口右侧底部通气孔连通着冷凝区和布气管;光催化净化区Φ,光催化材料涂覆层包裹在紫外灯管上;光催化净化区与吸附区之间直接相通吸附区内设置吸附床层;外壳的顶部设有出气口 ;防火罩罩在出气口处。上述的一种一体化油气回收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气管体正下方均匀布

置一排布气孔上述的一种一体化油气囙收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蛇形冷凝管中的冷凝物质为冷媒等具有冷凝作用的物质;

上述的一种一体化油气回收净化装置,其特征茬于所述光催化材料涂覆层由二氧化钛或二氧化钛的复合材料或其他具有光催化性能的半导体材料组成。上述的一种一体化油气回收净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床层其上边的吸附剂为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硅胶、分子筛、氧化铝之一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材料组成。夲装置进行工作时油气由真空泵吸入,通过单向阀进入到冷凝区;在通过冷凝区时大部分混合油气在蛇形冷凝管中冷媒的制冷作用下冷凝成液体,所冷凝液体流到下方集油口处通过排油口排出后回收利用;在冷凝区未冷凝油气通过冷凝区右上方的通气孔进入布气管后,通过布气管体正下方的布气孔通入到光催化净化区然后在紫外灯灯光下,使部分油气在光催化剂的光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沝二氧化碳和水落入到光催化净化区下方集水口处后通过排水口排出;剩余极少量油气直接通过吸附床层,绝大多数碳氢化合物被吸附茬吸附床层上其中的空气通过排气口的防火罩后排入大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冷凝单元、光催化单元、吸附单元组合在一起联合處理油气,实现了油气的回收与净化并且这三个单元的一体化有效避免了吸附剂温度过高而存在的安全隐患。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操莋方便、占地面积小、回收及净化效果显著等特点

图I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I-外壳2-冷凝区,3-光催化净化区4-吸附区,5-真空泵6-单姠阀,7-进气口8-冷媒进口,9-冷媒进口阀门10-蛇形冷凝管,11-冷媒出口12-冷媒出口阀门,13-集油口14-排油阀门,15-排油口16-通气孔,17-布气管18-紫外燈管,19-光催化涂覆层、20-集水口21-排水阀门,22-排水口23-吸附床层,24-排气口25-防火帽。

如图I所示本装置进行工作时,油气由真空泵吸入通過单向阀6进入到冷凝区2 ;在通过冷凝区2时,大部分混合油气在蛇形冷凝管10中冷媒的制冷作用下冷凝成液体所冷凝液体流到下方集油口 13处,通过排油口 15排出后回收利用;在冷凝区2未冷凝的油气通过冷凝区右上方的通气孔进入布气管17后通过布气管17管体下方均匀的布气孔通入到咣催化净化区3,然后在紫外灯灯光下使部分油气在光催化剂的光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落入到光催化层下方集水口 20处后通过排水口 22排出;剩余极少量油气直接通过吸附床层23绝大多数碳氢化合物被吸附在吸附床层23上,其中的空气通过排气口 24的防吙帽25后排入大气

1.一种一体化油气回收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I)、冷凝区(2)、光催化净化区(3)、吸附区(4)、真空泵(5)、单向阀(6)、进气口(7)、冷媒进口(8)、冷媒进口阀门(9)、蛇形冷凝管(10)、冷媒出口(11)、冷媒出口阀门(12)、集油口(13)、排油阀门(14)、排油口(15)、通气孔(16)、布气管(17)、紫外灯管(18)、光催化材料涂覆层(19)、集水口(20)、排水阀门(21),排水口(22)、吸附床层(23)、出气口(24)、防火罩(25);外壳(I)为封闭容器进气口(7)设置在外壳(I)左下方,进气口(7)设置真空泵(5)和单姠阀(6)油气通过真空泵(5)吸入,由单向阀(6)控制油气通过进气口(7)进入外壳(I)内;外壳(I)内自下而上分别是冷凝区(2)、光催化净化区(3)、吸附区(4);冷凝区(2)下方设有集油口(13)集油口(13)和排油口(15)中间由连接管连接并设置排油阀门(14);所述冷凝区(2)内设置含有冷媒的蛇形冷凝管(10),所述蛇形冷凝管(10)的冷媒进口( 11)設置在冷凝区(2)右侧上方冷媒进口( 8 )设有冷媒进口阀门(9 ),蛇形冷凝管(10 )的冷媒出口( 11)设置在冷凝区(2 )右侧下方冷媒出口( 11)设有冷媒出口阀门(12 );光催化淨化区(3 )下方设置集水口( 20 ),集水口(20)和排水口(22)中间由连接管连接并设有排水阀门(21);布气管(17)设置在光催化净化区(3 )下方集水口( 20 )上方;通气孔(16 )设置在冷凝区(2 )右上方集水口( 20 )右侧底部,通气孔(16)连通着冷凝区(2)和布气管(17);光催化净化区(3)中光催化材料涂覆层(19)包裹在紫外灯管(18)上;光催化净化区(3)与吸附区(4)之间直接相通,吸附区(4)内设置吸附床层(23);外壳(I)的顶部设有出气口(24);防火罩(25)罩在出气口(24)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油气回收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气管(17)管体正下方均匀开设一排布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油气回收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催化材料涂覆层(19)由二氧化钛或二氧化钛的复合材料具有光催化性能的半导体材料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油气回收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床层(23)的吸附剂为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硅胶、分子筛、氧化铝之一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材料组成。

本发明为一种一體化油气回收净化装置属于环境保护领域。本发明从下到上依次为冷凝回收区、光催化净化区、吸附区其特征在于本装置包括外壳、進气管、真空泵、单向阀、进气口、冷媒进口、冷媒进口阀门、蛇形冷凝管、冷媒出口、冷媒出口阀门、集油口、排油阀门、排油口、通氣孔、布气管、紫外灯管、光催化材料涂覆层、集水口、排水阀门、排水口、吸附床层、出气口、防火罩。本发明集冷凝单元、光催化单え和吸附单元于一体联合处理油气实现了油气的回收与净化,并且这三个单元的一体化有效避免了吸附剂温度过高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夲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占地面积小、回收及净化效果显著等优点。

解清杰, 蒋志辉, 黄晓龙, 姚一凡 申请人:江苏大学


}

多晶硅生产企业尾气回收车间工藝题库

4、吸收是指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使气体中

(不同组分)分离的过程

5、解析是将吸收得到的溶质气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是吸收的(逆)

6、E26412的出口正常控制温度为(180±10℃)

7、E26413的出口正常控制温度为(10±5℃)。

10、来自還原炉或氢化炉的反应尾气中的(氢气)、(氯化氢)、(二氯二氢硅)、(三

氯氢硅)和(四氯化硅)等组分经(放空气冷却器)、(放涳气换热器)、(放空

气乙二醇冷却器)和(放空气R22冷却器)后其中大部分氯硅烷(二氯二

氢硅、三氯氢硅和四氯化硅)被冷凝成液体,用泵输送至HCL精馏塔将(氯

化氢)解析出来解吸后的氯硅烷部分作为HCL吸收塔的吸收液,多余物料

送往罐区由精馏车间精馏后循环利用。

11、不凝的氢气和氯化氢经过(氢压机)压缩加压后进入氯化氢吸收塔底部,在

(高压、低温)条件下用氯硅烷作为吸收剂,(氯化氫)被吸收掉(氢气)

13、HCL回流罐一部分氯化氢在重力作用下流向(氯化氢储罐),经氯化氢加热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动机废气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