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血管支架装支架有风险吗

【心脏支架的危害
】_心脏支架_影响_坏处_副作用-大众养生网
当前位置: >>
心脏支架的危害有哪些
心脏支架手术是通过动脉造影直接可上支架,造影时,医生会根据患者体内的血管现状决定是否需要安装支架。有很多人在没做心脏支架的时候,都很担心这一手术会给自己产生危害。为了先让大家做好手术前的准备,我们需要认识一下心脏支架的危害。那么到底心脏支架的危害有哪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权威的专家是怎么样说的吧。
1、所有的手术都有风险的。哪怕是心脏支架手术前作的冠状动脉造影本身就是有一定风险的,比如造影剂过敏,术后的肾脏功能不全。一般手术前都有术前通知和知情同意书,都可以看的。比如冠状动脉穿孔、破裂,急性冠状动脉阻塞,术中发生的迷走神经反射,动脉穿刺部位的血肿,动静脉瘘等。支架植入术后也可以发生再次闭塞,甚至支架脱落等的情况,还有发生心脏骤停等情况,也可以因为抗凝剂和抗血小板制剂引起的大出血等。
2、虽然可能的风险多,但是实际在临床上最多见的问题就是局部血肿和迷走神经反射,一般问题不大,严重的并发症是极为罕见。又因为目前开展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的都是技术条件非常成熟的医院,都有专家的指导下才进行的,所以支架手术风险还是极小的。
3、有些过度医疗是一次性的,但血管中放进不该放的支架,却是终身性的、最严重的过度医疗之一,它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压力、药物副作用、进行其他手术时的不便,不会随时间而消失。
4、比如一部分患者放入支架后,会觉得心脏局部不舒服,一年后才能适应。我国目前用的心脏支架几乎全部是药物支架,与裸支架相比,不仅价格更高,安放后更要吃一年的氯吡格雷、终身服用阿司匹林对抗血栓,这两种药物会刺激胃,还会带来出血风险。
5、有些患者并不符合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却被置入一个甚至多个心脏支架,由于术后未按时服药,出现了血栓,导致更严重的心肌梗死。
以上是对“心脏支架的危害有哪些”的简单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心脏支架手术的大概知识。我们除了要有关这一问题的相关解答。在生活中我们的是都是很担心心脏支架的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及时进行心脏支架的人们的身体的保养。最后也希望患的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4331阅读3241阅读4056阅读3560阅读4417阅读3579阅读4804阅读
3980阅读4642阅读3286阅读3152阅读4881阅读3397阅读3602阅读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心血管病人被放7个支架(图)
  卫生部门要求降“用药收入比重”,一些公立医院就提高“设备检查收入比重”。一个心血管病人被放7个支架,血管成了“钢铁长城”“过度医疗”久治难除,而且还不断花样翻新。
  1心梗患者被放7个支架
  济南某公司一位副总经理曾因为心梗住院,接受了支架治疗手术,先后被放进7个支架,前后花了十几万元。
  “支架放3个以上就失去临床意义,放7个纯粹变成卖支架。”山东省胸科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毛树伟说,就心脏病治疗而言,搭桥手术是最好的方案,但现在医生普遍不愿做搭桥手术,而倾向于放支架。
  据了解,国产支架出厂价一般为3000元,卖到医院价格涨到1.2万元,进口支架到岸价6000元,用在病人身上就上涨到近2万元。
  一些医生不愿“搭桥”偏爱“支架”,不仅因为支架利润多,还因为医生能拿回扣。齐鲁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坦言,“每个支架医生能拿到10%至15%的回扣”。这意味着,每给病人放一个进口支架,医生至少能拿到2000元,“这是支架用量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
  与支架、瓣膜、钢板等植入性医疗器械类似,抗生素是目前最常被滥用的药品。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陈自平说:“往往不需要打吊瓶的打了吊瓶,不该用的消炎药用了,只需用两天的抗生素,硬给用一周。”
  “过量使用抗生素,不但导致细菌耐药,出现‘超级细菌’,还容易引发患者急性肾衰或肝衰竭。”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肾内科主任许冬梅说。
  许冬梅大夫在临床上发现大量药物性肾损伤病例。山东临沂市河东区一位体重34公斤的未成年患者,只因为感冒,在基层诊所被用24万单位的“庆大霉素”连续打了3天,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结果住院治疗一个多月。“这是体重60公斤成年人的用药量,再说感冒不需要这么治”。
  据浙江大学医学院肖永红等人调查,我国抗生素原料人均年消费量比一些发达国家高几倍。世卫组织推荐的抗菌药物院内使用率为30%,因为国情等原因,我国卫生部门设置的底线则是60%。
  肿瘤是“过度治疗”的又一重点领域。“病人检查出肿瘤,家属一般会倾尽所有治疗,认为不治对不起病人。一些医生抓住这种心理,拼命用药、用最好的药。”山东日照市一位基层医院院长说,一支化疗药动辄几千元甚至几万元。这种治疗的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
  重症监护也存在“过度治疗”现象。记者采访发现,一位退休干部因脑溢血成植物人,在重症监护室(ICU)躺了一年去世,花了100多万元,一个人把单位全年医药费花光。
  “进了ICU,没有几十万元出不来。关上门都是给病人用最贵的药和材料。”济南某三甲医院一位主任医师说,“像止痛针也用进口的,五六百元一针,而普通的一针仅2元。一根导管国产只要十几元,而用进口的就几十元一根。在ICU,一天治疗费用1万多元很正常。”
  一些医院的临床病例显示,领导干部、公费医疗及医保病人,更容易成为“过度治疗”的受害者。
  2“过度检查”最大推手是谋利
  为降低医院对药品收入的过度依赖,各地卫生主管部门结合新医改,推出了一些控制性措施。
  山东省卫生厅提出,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总体平均要控制在44.6%以下,比以前下降2个百分点。
  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医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授意医生多开大型设备检查,如核磁共振、CT等等。“大型设备检查费用上去了,药品收入占比也就下降了。该降的没降,不该升的反而升了,等于按下葫芦起来瓢。”
  “一住院,不管最近是否做过相同的检查,病人所有指标都要重新检查一遍。”山东一位临床医生向记者透露,院内有些科室让病人每天查一次肝功、血常规;还有些医生以“病情需要”为由,多开CT检查,有的病人甚至每月做一次,“完全不顾CT检查易造成辐射损害、应严格时间间隔的规定”。
  陈自平大夫说,“过度检查”的一个原因是医生经验不丰富,难以判断病情,怕漏诊误诊,所以用设备“大撒网”检查。
  “另一个原因是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免责’意识较强,助推了过度检查。”陈自平大夫说,医疗事故纠纷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办法,作为被告人的医生需要自证清白,这使一些医生滥用仪器设备检查。
  比如,神经外科手术中,本来手术前后只需做两次脑电波检测,但一些医生每隔几分钟就做一次,目的就是留证据。
  “过度检查”的最大推手仍是谋利。近几年,不少医院在发展大旗下,争相购买大型医疗设备,陷入“技术至上”的恶性竞赛。
  山东一位主任医师说,“一些省级医院大型医疗器械已超过房产,占到总资产一半。”
  最近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发布的国内CT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CT销售增长率高达31.5%。
  “现在国家规定基本药物‘零差率’了,从药品上赚不来钱,只能多上设备,多开检查。” 山东日照一位乡镇卫生院院长坦言。
  3治疗“过度医疗”须下体制改革猛药
  有关专家表示,不实行医药分离,不改变以药(含医疗设备检查)养医,“过度医疗”难题就不可能根治。
  记者采访发现,多年来“自收自支、自负盈利”的管理体制,鼓励了公立医院的创收冲动。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公立医院实行以科室为单位的财务核算机制,科室人员的奖金全部从科室收入账上支出。只有多创收,才能多发钱。
  山东一家省级医院科室主任透露,医院对科室有一项考核指标,即住院率。如果住院率上不去,科室就要被取消部分床位,科室人员的奖金也会下调。一旦科室住院率不到90%,医生就会被要求多开住院,不该住的病人也得住。
  “在这种科室考核制度下,医疗能不过度吗?”这位主任医师坦言,治理“过度医疗”,必须下体制改革的猛药,小打小闹的管理创新没用。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采购处处长谢力说:“只有医生和医院不再从药品和大型设备检查上谋利,‘过度医疗’才能真正遏制。” 改革的办法是切断医院药品和检查收入的来源,对这部分收入实行上缴,或是实行医药分离,把药剂科从医院划出去。
  “医疗改革需要配套推进,否则就难以持续。”于建国等专家表示,医药分离后,各级政府应切实提高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水平,并适当提高诊疗费用标准,重点考核医生医德和诊疗水平。
  今年年初,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取消以药补医,革除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及药品滥用的机制。人们期待早日告别“过度医疗”。
  (据新华社电)
(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174053条
评论160903条
评论154040条
评论150906条
评论128940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孙立忠教授治疗A型夹层的&孙氏手术&吸引了国外专家的观摩,并取得了世界认可。但在B型夹层治疗上,中西方在是否需要用支架上并不统一。 (受访者供图/图)
尽管国际主流医学指南并未将支架作为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首选,但国内却已开始广泛应用。一旦患病,除了开胸动大手术置换人工血管,支架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有的病人支架做得不好,三年后要重新手术。但如果当时不做支架,可能命都没有了。那他当时应不应该做呢?&
血管外科医生王宁进修了半年后,主动找到媒体,希望公开讨论一下&主动脉支架的秘密&。
他进修的这家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著称,每年开展各类心脏手术近万例。王宁认为用于治疗主动脉夹层病的支架在国内普遍被&滥用&(编者注:人们通常说的心脏支架是冠状动脉支架,用于冠心病治疗)
主动脉夹层&&这个略显生僻的名词是血管外科最为凶险的疾病,它的病死率很高,21%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已告不治,如果没有合适的治疗,发病6小时内的死亡率超过两成,48小时内死亡高达50%。中国也是主动脉夹层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该病曾是血管外科的最棘手的危险病种之一。直到1970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将夹层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根据起病部位的不同,国际上将靠近心脏,累及升主动脉者的称为A型夹层,而仅限于降主动脉的则称为B型夹层。各国医生都认可A型夹层需要立刻进行急诊手术。而B型夹层则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王宁的质疑就源于此。在欧美医疗规范里,B型夹层,若病情尚稳定,没有并发症,首选保守治疗,以药物控制血压和疼痛为主。而在中国,B型夹层的首选方法则是放置腔内覆膜支架(TEVAR),这种手术虽然创伤小,但长期效果追踪不足,医疗费用不菲。
究竟是中国夹层支架手术的水平领先于世界,还是出现了新的滥用趋势?
小医生的质疑
作为一名进修大夫,王宁并不会去处理主动脉夹层病人,因为该病的凶险和极高的手术要求,各大医院设有专业团队来处理。
&高压高速的血流瞬间将主动脉内膜撕裂,在血液压力的作用下,由近及远将内膜片从血管壁上剥离,进入主动脉&三明治&的中层,原本紧贴在一起内外膜之间会形成一个空间,这就是所谓的夹层,血液就在这夹层中流动、扩展。&医生向病人解释起概念来也比较晦涩。
王宁发现,自2004年之后,尽管国际主流医学指南并未将支架作为B型夹层治疗的首选,但国内却开始广泛应用。一旦患病,除了开胸动大手术置换人工血管,支架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支架手术因创伤小、不用开胸,病人的接受程度很好,给很多无法进行大手术的病人带来了希望。
但并不是所有病人都适合放入支架。
&现在不管有没有并发症的,都会放支架。&王宁的感受很强烈。在他所在地级市的医院,因为A型夹层手术难度太高,几乎没人能开展,但对于B型夹层,如果是放支架做微创手术,就容易得多,病人也愿意接受。
与支架相关的收费,让王宁怀疑医院广泛开展该手术的动机。
王宁发现,病人入院首先会预交15万~30万的医疗费,而不预交钱的病人,连住院的机会都没有。
支架手术是医疗费的大头。在他所进修的三甲医院,介入两个支架是常规放置的数目,进口支架一个7万~8万元,国产则是4万~5万元,但&大医院几乎不会用国产的&。大部分省市将大血管介入列为全自费治疗,手术费用高达十几万元。
据王宁透露,一台介入手术下来,器械公司会将材料费用的20%-30%回款给医院,材料包括支架、导管、导丝等。钱是给医院,还是给设备部门负责人或具体的科室,各家医院不同,这就是&支架巨大的利益诱惑&。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数家医院相关人员的证实。
为什么中国要更多的支架?
多位心血管领域的知名医生更强调中国患者的特殊性。
&其实做手术前,好多患者都去世了,真正做手术的连一半都没有。&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孙立忠说。他首创的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被国际同行称为&孙氏手术&(SUN Procedure)。2013年欧洲胸主动脉大会上,主持人评价:孙是全世界主动脉夹层效果做得最好的大夫。
在美国2010年版和欧洲2014年版的主动脉疾病诊治指南中,对于无并发症的B型夹层一级推荐都是药物治疗,而非支架手术。
&为什么国外不放支架,而我们做得那么多?&王宁想不通。这也是他担心滥用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美指南中,很多主动脉疾病治疗建议证据级别为C(获益与风险十分接近,无法进行一般性推荐),证据力度弱于其它心血管指南。这主要是因为主动脉疾病危重症多,相关大规模临床试验少,多数医学干预的数据来自小样本研究,所以只得依靠专家共识。
孙立忠指出,国外同行认为,保守治疗和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带给病人的改善没有太大差异。
在中国,则是另外一种图景了。多数血管外科医生相信,支架是中国病人的最好选择。
首先,中国人平均患病年龄在45岁左右,而欧美则是60岁甚至更大。
&一个45岁的患者,和一个六七十岁的患者,治疗方法和预期寿命是完全不一样的。&孙立忠解释,这是医生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如果采取保守治疗,可能会让患者在壮年时期就无生活质量可言。他们发现50%患者经过7-10年随访,夹层会变成动脉瘤,此时需要进行更大的手术,风险也会增加。而欧美病人已近晚年,药物保守治疗会是更好的选择。
其次,药物治疗对中国患者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病人的依从性太差。
高血压是引发夹层的重要因素。2015年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和中国高血压联盟统计报告: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高血压患者超过3.3亿人,其中大量甚至多数是没有得到正规治疗或服药不稳定的病人,这也使得中国的主动脉夹层发病率居全球首位。而在欧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会好得多。
&如果仅用药物治疗,很多中国病人会在好转后放弃服药或康复治疗。&孙立忠很无奈。
从某种意义上说,介入手术适应了国内患者发病早、服药依从性差的国情,从而成了国内B型主动脉夹层的常规治疗方法。
滥用多为小医院?
心血管疾病的控制是医学的众多功绩之一。与20世纪60年代的峰值相比,心脏病死亡率约降低了60%。但出于谨慎,欧美病人通常拥有多项可选的治疗方案。
在美国FDA审批通过的主动脉支架中,清晰的列出严格的适应症范围,例如美敦力的胸主动脉覆膜支架(Valiant)在FDA审批的适应证中精确到血管病变的毫米范围。而在中国,适应症就宽泛得多。CFDA官网上,同样的产品可以&用于治疗胸降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并不仅仅限于这两种疾病)&。
王宁觉得,这钻了政府审批的空子,括号里的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支架的适应症,使得一些不需要植入支架的病人也会使用。
他在科室曾看到一个病人,45岁男性,在放夹层支架后三个月,血管便破了,猝死。后来才知道,病人根本不是夹层,而是血管壁间血肿,这样脆弱的血管在任何一段放入支架都有可能破裂。在他看来,碰到&放与不放&的争议,患者往往都接受了支架手术。于是很多支架手术失败的患者,不得不在短时间再次接受更大创伤的开胸手术。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宏涛在河南等地的医院发现,以主动脉夹层支架手术&大放卫星&的医院不在少数,他们往往把支架的效果宣传得神乎其神,有夸大疗效之嫌。
&支架带来的异物感有没有充分考虑?支架是不是存在寿命?内漏的可能性存在多大?&孙宏涛连续追问道。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深有感触,他是我国著名的心外科手术专家。&这几年腔内支架治疗有过度之嫌。&尽管没有切实的数字,王春生仍觉得很担忧。他的手术台上有很多都是在二三线城市支架手术不成功的病人。
&这是中国的地区医疗差异造成的。&孙立忠理解这种状况。他的手上也有很多二次甚至三次手术的病人。
这像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和很多重大疾病一样,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医院。国内有能力进行主动脉手术的医生极少,而主动脉夹层又十分凶险,病人有时是没有选择的。如果医生能进行大手术,就大手术,如果只会介入,那就只能接受介入手术了。如果什么都不会,只能转院,而一些病人在转院的过程中就没了。
&有的病人支架做得不好,三年后要重新手术,但如果当时不做,可能命都没有了。那他当时应不应该做呢?&孙立忠也在思考这个悖论。
事实上,TEVAR手术的面世才16年,很多远期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我们肯定比欧美超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说。他所在的课题组是全球开展TEVAR手术最多的团队之一。他带领的团队,在全球首次系统论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的现象,也是中国血管外科界在国际知名期刊《循环(Circulation)》上首次发表的由国内学者独立完成的临床研究类论著。
至于支架手术是否滥用,这条界限一直都很模糊。因为传统的医疗质量监督并没有衡量患者是否接受了过多的治疗。
&严格禁止滥用,控制适应症,因人而异的使用治疗方法。&这理应是每一位医者脑海中的底线,但越过却又那么轻而易举。
由于各地医疗水平差异大,医生有时候是不自觉地使用了有替代方案的支架手术。孙立忠指出,国内并没有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诊疗指南,医生的自主性很大。但并不是我们技术上做不到,而是技术以外的问题让很多医院根本无法做到。
&我们和欧美不同的是,各级医院硬件条件差别很大,如果硬提出指南和标准,那很多医生就会放弃,接受治疗的病人反而会下降。&孙立忠希望,一切能以病人的利益为中心着想。
而早在五六年前,王宁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默默地搜集了不少案例,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得到探讨。他曾主动向所在科室的领导提出,是不是做了太多的支架手术?但领导反而质疑他技术不过硬,如果连支架都不做又怎么能让病人放心?又怎么能为医院盈利?
(应采访对象要求,王宁为化名)
上一页1下一页
蒋昕捷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实习生 唐欢 杨凯奇
一段卖心脏支架的经历,让王明理对心脏介入专家的看法大大改变。在他看来,专家之所以在病人身上...
暴利使大量“水货”、未被批准临床使用的心脏支架植入人体,让旨在救人的医疗器械成为了随时可能...
很多心脏病人其实只需保守治疗。可是因为回扣高,一些医生沦落为“支架安装工”。
缺乏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带来的另一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医院永远是人满为患,基层医院与城市医院没...
在一些地方的医疗纠纷案件中,医学会的鉴定人不出庭甚至成为惯例,对此,司法行政机关管不到,法...
三线城市快退休的母亲,也知道用挂号软件了,不过,用了一个多月,她也没挂上主任的号。家里的亲...
蚂蟥和蛆怎么能成为医疗设备呢?听起来简直跟巫医似的。但这两种活着的医疗设备是经过美国食品药...版权印作品库
心血管专家陈纪言:支架,放还是不放?_39健康网_心血管疾病
发布日期: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达到500,946例,位居全球第二,成为仅次美国的介入大国。   采访专家   陈纪言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尽管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受益于介入治疗,受各种因素影响,支架的使用却饱受争议……   中国支架滥用?恰恰相反   由于支架费用昂贵,不少人对支架的使用数量会有质疑。到底中国有没有存在支架滥用呢?   近年来,我国已发布了多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初步建立了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提出了质量安全管理相关要求。   同时,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控中心及临床应用信息登记系统也已建立。   “极个别案例确实存在支架滥用的情况,但比我们想象中要低很多很多,基本情况是合理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陈纪言教授指出,国人在讨论支架滥用的同时,恰恰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支架的使用不足。   据估计,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病人约60万例。特别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最有效的治疗就是及时开通梗塞相关血管,装上支架, 让血流保持通畅。   但令人惋惜的是,我国能够接受这一有效治疗的患者不足10%。   陈纪言指出,即使经过几年的努力,治疗率增长到7.5%,但仍然是很低的一个数字,大量的心梗病人没有得到有效救治,支架使用不足的情况更突出。   盲目质疑医生的判断,是要命的   在接受39健康网的采访中,陈纪言教授提到最近一个案例:   一位病人两个月前发现心肌梗塞,当地医院建议他立刻手术,打开梗塞的血管。病人家属迅速用手机查了一下,看到网上很多支架的质疑,于是告诉医生“等一等,我们先回去查一查、问一问再决定是否手术”。   几天前这位病人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求诊,可惜已错过最佳的手术时间。   治疗方案的判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医疗决定,专业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介入治疗、需要几个……
不允许编辑作品内容
非专有使用
授权价格:
允许编辑作品内容
非专有使用
授权价格:
作品认证详情
其他版权作品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
版权印活动专区
版权印推荐作品
本作品系本权利人的原创作品,本权利人对本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权,任何个人或单位未经许可不得进行任何使用。使用者可以通过版权印平台获取授权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本作品进行转载使用或素材使用。使用者必须按照授权说明中规定的使用方式使用作品。未获取授权或未按照规定的使用方式使用作品的,都属于侵权行为,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脏血管堵塞 支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