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办公会成为主流办公用笔记本吗?

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锋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发私信给知情人士
导语:微信5.0版本上线,关于微信的市场想象空间再度提升,围观者们为微信高唱赞歌,微信在移动互联网中已经变成无所不能的象征,只要微信有的功能都被想象成将会获得无敌的市场地位,微信已有成为浏览器的发展征兆,照此逻辑发展下去,不久之后,微信很有可能就成为操作系统了,而微信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同步到新浪微博
当月热门文章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以方便用邮箱登录微信应用号:远大的理想会成为现实么? - iDoNews
> 微信应用号:远大的理想会成为现实么?
微信应用号:远大的理想会成为现实么?
毫无疑问,微信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
用户数量,已经很难呈倍数的剧增,除非走出国门;商业化,已呈畸形,微商、微信公众号的弊端越发明显;用户的辨识能力,依然在一个很低端的位置停留,“微信故事”链接会盗号谣言的传播速度让人震惊。
这些,微信官方清楚得很,甚至洞若观火。
那么,微信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微信公开课PRO版活动上,微信之父张小龙把微信的下一步小小的剧透了一把。微信的未来,是一个叫做微信应用号的新型公众号!
虽然这个微信应用号还仅仅是停留在张小龙的寥寥数语之中,但我们却能很清楚的觉察到微信的理想,也可以叫野心。
微信的理想是什么呢?我猜测是这么几点。
一,微信要革了APP的命,一个“全家桶”式的微信要占领用户的手机屏幕。
既然应用号可以代替APP的作用,那么与其在手机屏幕上装那么多的APP,还不如只装一个微信。一个微信,就可以囊括我们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应用。理论上讲,如果微信的意图实现了的话,那APP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甚至说就不可能存在了。微信要革了APP的命,一个“全家桶”式的微信要占领用户的手机屏幕。当初,QQ占据了PC桌面的一个角落,但却没有实现全面占领。而今,微信应用号要实现在手机屏幕上的垄断。
二,微信要通过应用号这个新生事物进行彻底的商业化、成熟的商业化,而不是半生不熟的商业化。
微信的商业化,一直在进行。但因为有着微博的教训,所以一直很谨慎。之所以谨慎,是因为利益的诱惑会像白蚁一样让微信的基础一点点被掏空。微商,在事实上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自毁长城的行为。而大部分公众号的运营,是以透支微信用户的信任为代价的。这种信任一旦退化甚至消失,那公众号的未来堪忧。所以,我始终认为目前微信的商业化是半生不熟的。而张小龙的“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才是真正的成熟的商业化。
三,让微信应用号成为微信用户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上瘾的东西,不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烟草,比如酒类,甚至比如低头一族的微信。那什么才是生活的一部分呢?是那些并不随时依赖,却已经与人融为一体的东西。比如家里的炒锅、燃气阀门,你不会随时去看它,但你要做饭时却要必须用它。微信应用号的理想是什么呢?应该说是这样的:你不需要随时去关注它的动态,但你要旅行时,就去看关于旅行的应用号,平时就让它在角落里沉睡。但是,它已经是你的一部分。
以上三点,应该是微信关于应用号的理想。
但是,微信应用号的理想虽然很远大,但现实亦很残酷!
首先,手机厂商是否会满意微信的理想,硬件厂商是否会满意微信的理想,开发者是否会满意微信的理想。
众所周知,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很多来自预装软件,以及APP的推广。一旦APP被革命,那手机厂商的收入必然会大受影响。而当用户不再需要那么多APP的时候,硬件配置的重要性还会如以前那么重要吗?至于APP开发者,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了,怎么办?
其次,微信应用号的门槛会是个问题。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满意这种理想,那些行业机构也许会因为节省了一大批推广费用而高兴。但是,他们不缴费能进得去吗?于是,一个问题来了,应用号大家庭的门槛会设置的怎么样。如果这个门槛很高,或者说费用不菲,那么前述关于取代APP的理想化状态将很难实现。
再次,手机屏幕上APP拥挤的状况消失了,可微信里将更加拥挤不堪。
手机上装几十个甚至更多的APP是个灾难,那么微信里关注同等数量甚至更多的应用号岂不也是个很苦恼的事情?
第四,应用号的运营是个问题。
每一个行业应用,就是一个公众号,这给更多的专业机构提供了机会。但是,企业号怎么办?这会不会矛盾?而企业号的教训会不会重演呢?应用号应该是由专业机构或公司企业运营,但是,之前企业号的繁琐是让人望而却步的。我替亲戚申请了一个门窗幕墙方面的企业号,但因为技术上的难题一直闲置。所以我想说的是,并非所有的应用号都是懂技术的技术帝来运营,也并非所有的应用号都有能力雇佣一个团队来运营。所以,能否让应用号更简便一些是个问题。
最后,是个遥远的话题,据说智能手机不久以后会消失,微信最好准备了吗?这个应用号会适应未来吗?
从我个人而言,我是希望微信应用号赶紧面世的。但是,应用号的理想虽很远大,但现实亦很残酷,微信需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作者:姜伯静 | 来源:iDoNews 专栏
正在加载......微信和直播会是今后社交软件中的主流吗?
&社交平台最先展开新的探索。在APP吸引力下降的今天,人人网等平台衰落,在海外,推特也到了即将被卖掉的窘境;但Facebook、WhatsApp、微信,在今天,依然成为全球用户都欲罢不能的使用对象。它们之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而与之相对,从去年开始的直播,一度火爆了整个移动互联网。
以往的社交平台,还是简单地链接&人与物&,而在现在这个时代,&人与人&的链接不断得到强调,相比于之前的社交平台上用户分散的状态,集中地把&人&连接起来,是大数据和智能化时代,我们对社交的一大需求。
场景化、实时化,就成为了直播等类似平台的强大优势所在。而对于移动互联时代而言,&实时&又是否是下一个值得期待的机遇?
&实时&是下一代社交平台的方向?
社交已经被&做尽&了吗?这似乎是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的观点。从海外的Facebook,到国内的微信,社交平台似乎已经被做到了极致。前者在全球众多国家扎下脚跟;而国内13亿人,已经被微信圈走了7亿多。当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兴趣社交、新闻分发&&都被包揽了之后,社交新的痛点又在哪里?
从去年开始的直播的火热,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大门。直播把品牌、用户、内容、交易等等,汇聚到了同一个平台上,迅速聚拢了大批用户。而在评论、打赏和送礼物等方式之后,直播也在探索新的交互玩法。事实证明,直播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交互方式、创新形态都被印证是有生命力的。
在微信、QQ都可以支持用户发起实时视频和语音通话之后,移动社交平台陌陌也行动了。在新版本中,陌陌新增了&视频聊天&功能,用户可以和身边的人直接语音或视频来进行交流。除此之外,陌陌还推出了&多人连麦互动&,几个用户在会话时可以直播,并和其他在线观众互动;在陌生人交友时,也可以连麦交流。
社交平台逐渐从文字、图片、即时语音,转向实时和场景化更强的视频为载体,交流方式从评论和点赞,向着互动的新形式转变。
在声网Agora.io创始人、CEO赵斌看来,&实时互联&是未来具有探索价值的、非常&有意思的&一大趋势。而陌陌等应用背后的音视频和直播技术支持,就是声网提供的。
赵斌是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领域的一员老兵,有着20年左右的从业经验。他也是连续创业者。他曾是Webex创始团队成员,在之前担任过5年YY(欢聚时代)CTO。而现在,他创办的声网Agora.io,则是专注于实时通信技术服务的技术公司。2014年,声网创办时,提出实时云服务,将实时音视频技术打包成一个SDK,让全球开发者和互联网企业快速接入,通过构建的SD-RTN软件定义实时网,实现高质量的通信和直播。开发者如果需要实时通信功能,无需自己开发,直接嵌入声网的SDK,就可以直接获得高质音频和直播服务。去年7月,声网宣布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最新图文推荐
最新专栏文章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
网友热评的文章微信会衰落吗?或许只要两三年……
近日欧洲研究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随着更多的家长和老用户加入Facebook,该网站的青少年群体正在减少。调查显示,相比Facebook,16-18岁的用户更希望通过Snapchat与最亲近的朋友聊天,其次是WhatsApp和Twitter,而在Instagram上则能结识一些陌生人。这些青少年认为,Facebook已经变得过于主流化、成人化、社会化。
Facebook由盛转衰的现实也给微信敲响了警钟,实际上这也是腾讯“掌门”马化腾的最大担忧之处,马化腾在公共场合不只一次对外表示自己的忧虑:“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喜欢的东西我越来越看不懂,这是我最大的担忧。美国阅后即焚Snapchat非常火,我们自己用起来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发现12-18岁的女生特别喜欢玩。”
互联网本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引领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一旦有一天人们发现自己原本喜爱的互联网产品突然就“过时”、“老土”了,这将是某些互联网公司的噩梦。
在社交领域尤其如此,国外曾经有Myspace的前车之鉴,Facebook把Myspace挤下神坛仅用了不到四年时间(年),而国内的开心网、人人网当年都曾“偷走过用户的心”,但依然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另一个例子是腾讯自家兄弟,QQ的例子。由于微信设计思想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沟通方式,其使用方式比QQ更简单和便捷,沟通起来也更高效,用户从QQ上向微信上全面迁移,成就了微信今天移动互联网“一哥”的辉煌。
不过如今的微信正走上QQ的老路,各种游戏、电商、支付等与社交无关的功能正让微信变得越来越“重”,同时微信甚至开始承担起为腾讯旗下其它业务分发流量的重任,许多用户不需要的功能正让微信的用户体验正变得越来越糟糕。
其实只需看看苹果APP STORE中微信的评分就知道了,过去这半年中,用户对微信的评价从来都没有超过三颗星。
更为可怕的是,微信似乎还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除了不断加入更多冗余的功能,努力“把微信变成另一个QQ”外,还对一切技术上的创新持怀疑和谨慎的态度。
马化腾对外大力提倡“微创新”,他认为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多是在“原有技术雏形之上,开发出更能赢得市场的新产品,从而赶超对手”,说得不好听点儿即是抄袭。目前微信已经从line处“微创新”了“付费表情”,从kakao
talk处“微创新”了微信游戏,从来往处“微创新”了“微社区”,或许未来其还会“微创新”更多。
一个像腾讯这样顶级的互联网公司如果都不敢承担主动创新的责任,一味以“微创新”来敷衍用户的话,很难想象其会继续引领用户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生长于“移动一代”的90后、2000后的思想显然更加独立和个性,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比此前的“互联网一代”更强。甚至即使微信没有背负着企鹅帝国“抄袭”的恶名,或许某一天,仅仅是因为微信“不够酷”、“老土”、“成人化”,即会被年青用户抛弃。
从Myspace、开心、人人等“曾经的巨人”走过的路径来看,如果没有任何创新和变化,年青用户“逃离微信”这一天不会太久,或许仅需两到三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非主流封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