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是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的哪一个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

> 问题详情
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是对凯恩斯的哪一个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A.交易动机B.预防动机C.投机动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是对凯恩斯的哪一个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 ()A.交易动机B.预防动机C.投机动机D.公共权力动机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论文写作技巧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商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时遵循的原则是&&(&&)A.保持空头B.保持多头C.扩大买卖价差D.买卖平衡2以下货币制度中,金银两种货币均各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的货币制度是&&(&&)A.平行本位制B.双本位制C.破行本位制D.金币本位制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货币需求三动机说_百度百科
货币需求三动机说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货币三动机说,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需求三动机说概述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按他的说法是: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所谓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动性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
那么人们为什么偏好流动性,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呢?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他把交易动机又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二种。所得动机主要是指个人而言,业务动机主要是指企业而言。基于所得动机与业务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2)预防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中保存的货币,其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确定。但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3)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 ,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金融投机。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由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加上出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构成了货币总需求。
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认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随利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化的需求,它与利率成负相关关系,利率上升,需求减少;反之,则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增加。
货币需求三动机说发展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分析了人们持有货币的三大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可合称为“交易性的货币需求”,后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对闲置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可称为“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交易性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而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则是利率的减函数。
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发展是围绕着三大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展开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鲍莫尔的存货模型和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前者是对凯恩斯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提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不仅是收入的增函数,而且也是利率的减函数。后者则是对凯恩斯投机动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在维持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向关系的基本结论的前提下,分析了人们在同一时间同时持有包括货币在内的多种不同收益率的金融资产这一客观情况。不知道的肯定以为是影视学院的学生在拍戏呢。
新郎的衣服已经被撕开,双脚也被透明胶带捆住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对外经济贸易金融硕士2015年金融学考研真题笔记35
  来育明教育,资料免费送!考研真题就业学费,参考书目考试科目,考研经验考研笔记,考试大纲招生简章,考研辅导复试真题,考研答题技巧考研模拟考试,考研调剂录取分数线,考研答题考研真题答案,考研资料考研专业课,考研参考书金融硕士,考研免费资料下载,考研公开课考研报名,考研预测考研押题,年2014年,金融硕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夏令营,801经济学综合,802经济学综合,815经济学综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汇丰商学院
  第八章货币需求理论
  1、复习指导:本章是考察的必考章节之一,需要掌握货币需求的主要理论,&理解货币均衡的含义。
  2、常考点点拨:在货币需求理论中,只需要重点掌握主要的理论即可,货币需求主要需要掌握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论和货币主义的现代货币数量论,毋庸置疑本章全部理论都是重点。
  3、重要概念:流动性偏好(交易、预防、投机需求,流动性陷阱),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流通速度(顺周期)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决定货币需求的各个因素中,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收入获取时间长短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分别是。
  A、正相关,正相关B、负相关,负相关
  C、正相关,负相关D、负相关,正相关
  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成。
  A、正相关B、负相关
  C、正负相关都可能D、不相关
  3、&货币本身的收益是货币需求函数的。
  A、规模变量B、机会成本变量
  C、制度因素D、其他变量
  4、制度因素是货币需求函数的。
  A、规模变量B、机会成本变量
  C、其他变量D、都不是
  5、&下列是货币需求函数的规模变量。
  A、货币本身的收益B、收入
  C、债券的预期收益率D、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6、&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是货币需求函数的。
  A、规模变量B、机会成本变量
  C、其他变量D、都不是
  7、提出现金交易说的经济学家是。
  A、凯恩斯B、马歇尔
  C、费雪D、庇古
  8、M=KPY是属于的理论。
  A、现金交易说B、现金余额说
  C、可贷资金说D、流动性偏好说
  9、&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预期利率上升时,人们就会。
  A、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B、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C、只持有货币D、只持有债券
  10、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当市场利率相对稳定时,人们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是。
  A、预防动机B、交易动机与投机动机之和
  C、交易动机D、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之和
  11、&鲍莫尔的存货模型是对凯恩斯的的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
  A、交易动机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D、谨慎动机
  12、&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是对凯恩斯的的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
  A、交易动机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D、公共权力动机
  13、&以下属于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说。
  A、利率是货币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
  B、人们资产选择的原则是效用极大化。
  C、“恒久性收入”概念是一个不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纯物质化的概念。
  D、货币数量说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次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
  14、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对闲置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这是提出的观点。
  A、凯恩斯B、托宾
  C、鲍莫尔D、弗里德曼
  15、下面哪个学派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不包括利率?
  A、货币主义学派B、现金余额数量说
  C、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D、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6、下面哪个学派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了人的偏好因素?
  A、货币主义学派B、现金余额数量说
  C、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D、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7、下面哪个学派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了制度因素?
  A、货币主义学派B、现金余额数量说
  C、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D、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8、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
  A、货币需求函数形式
  B、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C、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程度不同
  D、货币是否有收益的分歧
  19、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A.汇率B.流通速度C.名义利率D.实际利率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来育明,资料免费送!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范文十篇】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范文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 当时的情况是,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 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企业倒闭严重, 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以空前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 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并为资本主义的病症提供新的药方。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经济理论。
在货币理论中发展历史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最早起源于16 世纪一位名叫吉恩鲍丁的法国哲学家第一次将物价变动与货币数量变化联系起来认为物价上涨是由于金银数量增加所致到了18 世纪及19 世纪洛克休谟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接受并发展了货币数量论到了20 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及庇古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分别提出了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才使货币数量论系统化并初步建立了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模型.
1929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约37%, 国际贸易减少了约2/3 西方国家1933 年的失业者的总和达到3000 万之多大规模的失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的中心问题而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自由升降的价格机制会使所有市场都自动地实现供求均衡从而确保充分就业从长期来看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整个社会可获得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收入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和大规模的失业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经济大危机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这种神话而作为古典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的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只影响物价而不影响就业和产量这样古典经济学就只关心价格而不重视就业因而古典经济理论就不能说明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失业因此20 世纪30 年代空前严重和持久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凯恩斯提出了新的就业理论。
1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题
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是一种物价的货币理论这种理论没有将货币引入到生产之中去进行研究,因而不可能解释失业问题。而要说明和解决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失业和经济危机问题,就必须将货币决定物价的理论转变为货币影响就业和产量的理论。这种转变被称为“凯恩斯革命”。由此,凯恩斯将就业作为其货币理论的中心主题。同时将利息率的决定看作是纯粹的货币问题。货币与利息一道成为凯恩斯解释就业问题的关键。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其划时代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而完成了从物价的货币理论,到就业产量及收入的货币理论的转变,并推翻了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将货币理论与一般经济理论相融合从而开创了以国民收入分析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为了建立自己的理论首先抨击了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原则
(1) 萨伊定律。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供给会自行创造其本身的需求”,因而其理论重点是在供给方面;凯恩斯则颠倒过来,认为是需求创造供给,可见,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点是在需求方面。
(2)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利息率的调节作用,储蓄最终永远等于投资,且储蓄决定投资;凯恩斯则认为利息率是由货币的供求所决定的,它不能调节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对储蓄和投资的均衡起作用的,是产量或收入水平,且投资决定储蓄而不是储蓄决定投资。
(3)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实际工资的自由升降会通过劳动供求之间的自动调节而实现充分就业,即工资决定就业。凯恩斯则认为劳动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由于工会的存在,工资是刚性的,无法向下调整。因此,就没有理由认为可通过工资的升降变动而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同时凯恩斯还认为就业并不是由工资所决定的,相反,是就业水平决定工资水平,而就业则由有效需求所决定。由此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也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所谓有效需求是指产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是指全社会资本家预期因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得到的最低限度卖价。总需求价格是指因购买这些产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资本家因有利可图就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相反,将减少产量,解雇工人。只有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资本家才既不增雇工人又不解雇工人。于是,整个社会的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就在这个时候决定下来。因此凯恩斯得出结论,就业和产量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而有效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个人类的基本心理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这就导致了消费需求的不足。因此有效需求能否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就取决于投资需求的大小,而决定投资需求的,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家增加投资时预期可以得到的利润率,二是利息率。而只有在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愿意增加投资,否则资本家就不愿投资。由于人类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资本家预期增加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是递减,即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而这将会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这样,投资需求是否足以保证有效需求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就取决于利息率的大小;而利息率又取决于货币的供应和需求。由于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所决定的外生变量,故决定利息率的关键是货币需求。这样凯恩斯就将货币通过利息率与投资及就业和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联系起来了;而货币需求理论又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理论
凯恩斯认为由于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和投机的需要,因此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由三个动机所决定的 :(1)交易动机,即由于收入与支出的时间不一致故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在手中以满足日常交易活动的需要;(2)预防动机,即为应付意外的临时的或紧急需要的支出而持有的货币;(3)投机动机,即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便会根据其对利率变化的预期,为了在有利的时机购买债券进行投机而持有货币。
凯恩斯认为,由于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交易媒介,故他们只看到交易
性的货币需求而忽略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然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货币经济中,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就必然存在着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即当利率高时,人们预期利率在将来会下降,由于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比,这就意味着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那么现在以低价买进债券,将来就会获利,因此为了投机盈利人们就会抛出货币,购买债券,即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减少。反之当利率低时,人们预期利率今后会上升,即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下跌,为了避免资本损失,人们就不愿持有债券而愿持有货币,即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增加。
由于在短期内收入是相当稳定的,故在短期内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利息率。由于利息率的变动是经常的,所以货币的需求量是不稳定的。当利率提高时,货币需求会减少,即人们抛出货币,结果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反之当利率降低时,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就持有更多的货币,结果使货币流通速度减缓。
在以上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推导出流动性偏好的利率理论,即利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关系。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决定,货币需求由流动性偏好决定,在流动性偏好一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就会使利率下降,这是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以后,人们就会感到他们所持有的货币超过了他们所愿意贮藏的数量,于是人们就会将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债券。由于对债券的需求增加结果使债券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反之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则会使利率上升。
三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数量受到社会制度相关环境以及人们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交易与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并且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动。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 并且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这样货币需求函数L=L1 (PY) +L2 (r)。
3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评析
凯恩斯在《通论》中摒弃了传统经济学“二分法”的旧教条,将货币同实物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使货币贯穿在就业一般理论体系中,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非常独特而重要的范畴。特别在资本边际效率理论、流动偏好理论、工资与就业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物价一般理论等领域,居于更为突出的重要地位。这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一大变更,也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补充和发展。
尽管如此,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存在许多错误。
第一,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和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把利息视为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无关的纯粹货币现象。这就完全抹煞了利息来源于工人剩余劳动的本质,同时,也歪曲了决定利率及其变动的真正原因。因此,马克思指出,这实际上是“作为现象观念的单纯的现象复写”。
第二,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凯恩斯把货币的需求归结为受流动性偏好决定,完全从人们的主观动机出发,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根据人们的心理状态去把握经济活动的客观必然性。这显然是错误的人的心理因素。虽然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仅仅根据人们的心理状态来分析社会的现实生活,显然不可
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而且必然得出错误的庸俗的非科学的结论。
第三,凯恩斯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将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只决定于收入,而与利率无关;而投机性货币需求则决定于利率。这实际上是认为人们对自己未来利率变化的预期是确信不疑的。因而人们根据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决定是持有债券还是货币,在债券和货币两者之间只能择
其一,事实上人们不能肯定自己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期是否准确,因而总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以分散风险。
第四,凯恩斯将充分就业作为半通货膨胀和真正通货膨胀的临界点,这只不过是一“凯恩斯幻觉”,也是不现实的。上世纪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出现的滞胀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凯恩斯的分析是短期、均衡静态分析,所使用的都是各种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显然,这种分析是不够的,它不可能揭示各种经济活动或经济变量的实际运动过程及在运动过程中的调节,因而凯恩斯的分析显得太笼统。
范文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1]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
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威廉·杰克·鲍莫尔(William Jack Baumol)(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假定,人们持币与否包括两种相关的费用:持有现金的机会损失和处置有价证券的佣金支出,由于这两种费用互为消长,个人决策将面临选择和权衡,并使得总费用最小,由此可导出鲍莫尔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笔交易的佣金费用,r代表有价证券利率。该式表明货币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弹性均
为1/2,这意味着货币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货币总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匀,货币总需求就越低。
谨慎动机主要取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如凯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动机持有之货币,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进货时机。”但不确定性如何影响货币需求,凯恩斯的分析未见细致,致使后来的经济学家分别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拓展和进一步规范,最有名的拓展之一是托宾的货币需求的象限分析,托宾巧妙地将谨慎需求和交易需求与投机需求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并将谨慎动机限定于利率的不确定性这一范围之内。谨慎需求模型有关不确定性的其它发展是直接基于收入或支出的不确定性,如惠伦(1966)所提出的谨慎性货币需求模型就属于这一类型。
投机动机是凯恩斯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动机,它是凯恩斯货币理论区别于其它货币理论的一个显要特征,不过凯恩斯的投机模型是一个纯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模型,在该模型中,投机者面临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借助预期利率,个人要么全部持有货币,要么全部持有债券,个人是个盲目的投机家,而不是多样化的投机家。为克服这一缺陷,托宾(1958)根据马克维茨(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发展了凯恩斯的纯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这一理论可通过可分离定理加以说明。第一,投资者根据各种风险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确定资产的有效集或有效边界,这一边界与个人的偏好无关,引入无风险的货币后,投资者的有效集变为由原点出发与有效边界相切的一条直线。第二,个人选择直线上的哪一点作为最优决策点,取决于个人风险——收益的无差异曲线,个人的无差异曲线与直线的切点即为投资者的最优选择,该点决定了在所有金融资产中货币所持的比例,投机性货币需求由此比例确定。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1]
凯恩斯之前的货币理论可归结为货币数量论传统,该理论可追溯至休谟的《论货币》,其后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并经马歇尔、维克塞尔、费雪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斧正基本止于完善。货币数量论因其形式的简洁性和逻辑解释能力,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前一直居于经济学的主流位置,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后,由于简单形式的货币数量论在现实经济的解释能力方面明显不足和凯恩斯理论对现实解释能力的明显优势,使得该理论退居到非主流位置。到目前为止,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仍是现代主流货币理论。
对交易需求,正如帕廷金等所批评的那样,传统货币理论同样包括凯恩斯主义的交易需求理论缺乏充分的微观基础。从形式上讲,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直接以个人的行为作为分析对象,但是交易需求分析本质上是一种静态分析,交易需求本身是需要加以说明的。固然,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模型通过将物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货币市场连接成一般均衡模型,交易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说明,然而这种说明是不充分的,它只是停留在宏观层次,而没有解决货币需求如何由个人的最优化行为导出,这里个人的最优化行为不仅仅是指个人的最优理财行为,同时亦指个人的最优消费行为。后者将由消费者动态效用最大化决定,因此,货币需求必须在个人理财费用的约束下由个人动态消费效用最大化导出。但是,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模型中,个人理财费用得到了充分的
强调,而个人效用最大化基本没有涉及,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动态化方面的重大缺陷之一。为克服这一缺陷,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思路:第一是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他的货币数量论一般可表述为:MDP=fW,r-1rdrdt,1pdpdt,h式中MD是名义货币需求,r是利率,W代表财富,h是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P是价格水平,t代表时间。对弗里德曼而言,货币同其它任何资产一样,会给持有者带来效用,其效用是给持有者提供劳务流量,劳务流量效用服从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而这正可以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分析应用,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而作为体现动态最优化的是所谓的持久收入假定,但是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中始终缺乏明确的最优化程序,其对动态行为的处理也是不充分的。
第二种思路是明确从动态最优化的角度阐述货币需求决定的现代新古典宏观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中最有名的新古典主义货币模型是货币迭代模型,它源自萨缪尔逊的“纯碎消费借贷”模型。新古典主义的货币迭代模型的效用函数为:U=U[c1(t),c2(t)]式中,c1(t)代表年轻一代在他们年轻时的消费,c2(t)代表他们在年老时的消费。由于年轻人和老年人有各自的资源禀赋,借助货币交换,年轻人将选择c1(t)和c2(t)使其效用最大化。但是对于迭代模型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货币资产与生息资产的共存性,第二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如何在模型中得到体现。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处理分别引出了货币的法定限制理论(Fama,1982)和克洛尔约束假设,后者导出了众所周知的卢卡斯的具有交易约束的迭代模型.
第一是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对弗里德曼而言,货币同其它任何资产一样,会给持有者带来效用,其效用是给持有者提供劳务流量,劳务流量效用服从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而这正可以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分析应用,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而作为体现动态最优化的是所谓的持久收人假定,但是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中始终缺乏明确的最优化程序,其对动态行为的处理也是不充分的。
第二种思路是明确从动态最优化的角度阐述货币需求决定的现代新古典宏观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中最有名的新古典主义货币模型是货币迭代模型,它源自萨缪尔逊的“纯粹消费借贷”模型。新古典主义的货币迭代模型的效用函数为:U=U[c1(t),c2(t)]式中c1(t)代表年轻一代在他们年轻时的消费,c2(t)代表他们在年老时的消费。由于年轻人和老年人有各自的资源察赋,借助货币交换,年轻人将选择c1(t)和c2(t)使其效用最大化。但是,对于迭代模型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货币资产与生息资产的共存性,第二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如何在模型中得到体现。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处理分别引出了货币的法定限制理论和克洛尔约束假设,后者导出了众所周知的卢卡斯的具有交易约束的迭代模型。
由于新古典主义货币模型具有明确的微观基础,原则上要优于以货币的交易需求为基础的分析模型,但是,新古典主义货币模型也存在自身的问题,缺乏容易处理的迭代模型的形式,足以从现实方面证明了它在导出使人相信的宏观关系过程中的用途,更重要的是迭代模型把货币当作基本的价值贮藏手段来对待,忽视了它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实际上作为迭代模型中的货币在现实中不只是代际间的交易工具,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日常交易的需要。克洛尔约束的引人虽然有利于克服这一困境,但是克洛尔约束假设本身只是简化了问题而不是解决了问题。对于投机性货币需求,无论是凯恩斯的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或是托宾的资产选择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原则上都是建立在个体最优化的微观分析基础之上。在凯恩斯的理论模型中,个人持币的规模主要取决于个人持币的机会成本,反映这一机会成本的是所谓市场上有代表性的通行的市场利率,因
此,总体上个人持币是使个人理财费用最小。对于托宾的理论,正如第一部分所指出的,它是建立在更加正规的效用分析基础之上,在托宾的分析模式中,个人是在投机者的有效集的约束下通过投机者的期望收益与风险的无差异曲线来确定风险组合和无风险的货币需求。
虽然凯恩斯的纯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与托宾的货币资产选择模型都是从个人的最优理财费用出发建立的,但是,在微观机制的刻划上二者还是存在着若干差异。首先,在凯恩斯的纯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中,利率预期处于核心地位,在该模型中,货币的存在只是表现为市场机会下的投资间歇。托宾的货币资产选择模型则不同,货币的存在是投资者货币、资产收益与风险权衡选择的结果,这里货币职能不是表现为投资间歇,而是风险的避风港,是投资者资产组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次,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强调不同个人对未来利率预期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投机性货币需求总量上同利率之间的平滑反向关系。托宾则强调不同个人对资产收益和风险认识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导致了共同的市场边界。同一性假设原则上是有力的,但是从实际情形看,同一性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任何资产的当期收益率均取决于利率和资本利得或利失,而后者总是要牵涉到资本的价格预期。一般而言,不同的个人应有不同的预期,因此就可分离定理而言,不存在市场可分离定理而只应存在适合于个人的可分离定理。
借助个人的可分离定理,个人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仍得以说明,但与凯恩斯不同的是,由于财富效应和利率与风险之间的替代效应,原则上无法明确导出总量上货币需求同利率之间平滑的反向关系,因为在模型中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资产组合的调整连接起来的。综合上述分析,凯恩斯及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继承了剑桥货币理论的分析传统,以个体的最优持币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具备了一定的微观基础,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模型中,仅从个人最佳理财费用角度考虑,而不是从更为基本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因此,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是不充分的。其后,由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出现,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导出了以消费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日臻充实。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1]
以上对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进行微观基础解释的尝试一般归类为新凯恩斯主义,他们共有的理论前提是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设。但随着传统的把微观经济学从宏观经济学相分离的方法越来越被经济学家所垢病,新凯恩斯主义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2O世纪70年代初,新兴古典主义革命刺激了新兴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新兴凯恩斯主义否定了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或价格刚性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应该分析更一般的问题。在货币需求理论方面,新兴凯恩斯主义将不对称信息引人标准的新古典主义分析框架,研究逆向选择和激励效应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建立了在微观经济基础上的金融调节理论。
建立在不对称信息基础上的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新兴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得出了三个理论结论:其一,资本不完善降低了总体经济活动水平尤其是总投资水平。在这个方面,数量配给和利率刚性只是一个次要问题。而且,在市场出清框架中利率和竞争性收益之间的正差异对经济
活动具有抑制性冲击。更进一步,当一个人处理效率问题时,会认为无效率不是来自不完全,而是来自信息的不对称。由于不可能消除这种不对称性,所以也不能直接推导货币政策的效果。其二,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总体经济活动对于有些扰动利率、价格和生产率冲击的敏感性会增加。其三,在一个充满风险的环境里,个人或法人净价值与金融市场上的交易组织是影响支出决定的重要因素。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评析[2]
凯恩斯在《通论》中摒弃了传统经济学“二分法”的旧教条,将货币同实物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使货币贯穿在就业一般理论体系中,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非常独特而重要的范畴。特别在资本边际效率理论、流动偏好理论、工资与就业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物价一般理论等领域,居于更为突出的重要地位。这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一大变更,也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补充和发展。
尽管如此,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存在许多错误。
第一,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和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把利息视为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无关的纯粹货币现象。这就完全抹煞了利息来源于工人剩余劳动的本质,同时也歪曲了决定利率及其变动的真正原因。因此,马克思指出,这实际上是“作为现象观念的单纯的现象复写”。
第二,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凯恩斯把货币的需求归结为受流动性偏好决定,完全从人们的主观动机出发,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根据人们的心理状态去把握经济活动的客观必然性。这显然是错误的。人的心理因素虽然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仅仅根据人们的心理状态来分析社会的现实生活,显然不可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而且必然得出错误的、庸俗的、非科学的结论。
第三,凯恩斯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将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只决定于收入而与利率无关,而投机性货币需求则决定于利率。这实际上是认为人们对自己未来利率变化的预期是确信不疑的,因而人们根据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决定是持有债券还是货币,在债券和货币两者之间只能择其一。事实上,人们不能肯定自己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期是否准确,因而总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以分散风险。
第四,凯恩斯将充分就业作为半通货膨胀和真正通货膨胀的临界点,这只不过是一“凯恩斯幻觉”,也是不现实的。上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出现的“滞胀”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凯恩斯的分析是短期、均衡静态分析,所使用的都是各种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显然,这种分析是不够的,它不可能揭示各种经济活动或经济变量的实际运动过程及在运动过程中的调节,因而凯恩斯的分析显得太笼统。
范文三:第18卷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Vol.18 No.12 2005年12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评析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要: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探讨货币数量同就业、产量、收入和物价等
各种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货币需求理论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制
订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凯恩斯;货币需求;评析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5)-0096-03
在货币理论中,发展历史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最早起源于16世纪,一位名叫吉恩·鲍丁的法国哲学家第一次将物价变动与货币数量变化联系起来,认为物价上涨是由于金银数量增加所致。到了18世纪及19世纪,洛克、休谟、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接受并发展了货币数量论。到了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及庇古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分别提出了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才使货币数量论系统化,并初步建立了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模型。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约37%,国际贸易减少了约2/3。西方国家1933年的失业者的总和达到3000万之多。大规模的失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的中心问题。而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自由升降的价格机制会使所有市场都自动地实现供求均衡,从而确保充分就业。从长期来看,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整个社会可获得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收入。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和大规模的失业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经济大危机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这种神话。而作为古典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的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只影响物价,而不影响就业和产量。这样,古典经济学就只关心价格,而不重视就业。因而,古典经济理论就不能说明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失业。因此,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和持久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凯恩斯提出了新的就业理论。 1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题
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是一种物价的货币理论。这种理论没有将货币引入到生产之中去进行研究,因而不可能解释失业问题。而要说明和解决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失业和经济危机问题,就必须将货币决定物价的理论转变为货币影响就业和产量的理论。这种转变被称为“凯恩斯革命”。由此,凯恩斯将就业作为其货币理论的中心主题。同时,将利息率的决定看作是纯粹的货币问题。货币与利息一道成为凯恩斯解释就业问题的关键。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其划时代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而完成了从物价的货币理论到就业、产量及收入的货币理论的转变,并推翻了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将货币理论与一般经济理论相融合,从而开创了以国民收入分析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为了建立自己的理论,首先抨击了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原则:
(1)“萨伊定律”。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供给会自行创造其本身的需求”,因而其理论重点是在供给方面;凯恩斯则颠倒过来,认为是需求创造供给,可见,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点是在需求方面。
(2)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利息率的调节作用,储蓄最终永远等于投资,且储蓄决定投资;凯恩斯则认为利息率是由货币的供求所决定的,它不能调节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对储蓄和投资的均衡起作用的,是产量或收入水平,且投资决定储蓄,而不是储蓄决定投资。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郝
斌(1980-),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评析
97(3)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实际工资的自由升降,会通过劳动供求之间的自动调节而实现充分就业,即工资决定就业;凯恩斯则认为劳动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由于工会的存在,工资是刚性的,无法向下调整,因此,就没有理由认为可通过工资的升降变动而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同时,凯恩斯还认为,就业并不是由工资所决定的;相反,是就业水平决定工资水平,而就业则由有效需求所决定。由此,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也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所谓有效需求是指产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是指全社会资本家预期因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得到的最低限度卖价;总需求价格是指因购买这些产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资本家因有利可图,就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相反,将减少产量,解雇工人。只有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资本家才既不增雇工人,又不解雇工人,于是整个社会的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就在这个时候决定下来。因此,凯恩斯得出结论,就业和产量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而有效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个人类的基本心理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这就导致了消费需求的不足。因此,有效需求能否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就取决于投资需求的大小。而决定投资需求的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家增加投资时预期可以得到的利润率;二是利息率。而只有在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愿意增加投资;否则,资本家就不愿投资。由于人类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资本家预期增加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是递减,即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而这将会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这样,投资需求是否足以保证有效需求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就取决于利息率的大小;而利息率又取决于货币的供应和需求。由于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所决定的外生变量,故决定利息率的关键是货币需求。这样,凯恩斯就将货币通过利息率与投资及就业和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联系起来了;而货币需求理论又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理论
凯恩斯认为,由于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和投机的需要。因此,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由三个动机所决定的: (1)交易动机,即由于收入与支出的时间不一致,故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在手中,以满足日常交易活动的需要; (2)预防动机,即为应付意外的、临时的或紧急需要的支出而持有的货币;(3)投机动机,即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便会根据其对利率变化的预期,为了在有利的时机购买债券进行投机而持有货币。
凯恩斯认为,由于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交易媒介,故他们只看到交易性的货币需求,而忽略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然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货币经济中,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就必然存在着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即当利率高时,人们预期利率在将来会下降,由于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比,这就意味着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那么,现在以低价买进债券将来就会获利。因此,为了投机盈利,人们就会抛出货币,购买债券,即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减少。反之,当利率低时,人们预期利率今后会上升,即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下跌。为了避免资本损失,人们就不愿持有债券,而愿持有货币,即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增加。
由于在短期内,收入是相当稳定的,故在短期内,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利息率。由于利息率的变动是经常的,所以货币的需求量是不稳定的。当利率提高时,货币需求会减少,即人们抛出货币,结果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反之,当利率降低时,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就持有更多的货币,结果使货币流通速度减缓。
在以上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推导出“流动性偏好”的利率理论,即利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关系。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决定,货币需求由流动性偏好决定。在流动性偏好一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就会使利率下降。这是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以后,人们就会感到他们所持有的货币超过了他们所愿意贮藏的数量,于是人们就会将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债券。由于对债券的需求增加,结果使债券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反之,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则会使利率上升。
三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数量受到社会制度、相关环境以及人们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交易与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并且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动;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并且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这样货币需求函数L=L1(PY)+L2(r)。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评析
凯恩斯在《通论》中摒弃了传统经济学“二分法”的旧教条,将货币同实物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使货币贯穿在就业一般理论体系中,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非常独特而重要的范畴。特别在资本边际效率理论、流动偏好理论、工资与就业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物价一般理论等领域,居于更为突出的重要地位。这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一大变更,也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论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 的补充和发展。
尽管如此,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存在许多错误。第一,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和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把利息视为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无关的纯粹货币现象。这就完全抹煞了利息来源于工人剩余劳动的本质,同时也歪曲了决定利率及其变动的真正原因。因此,马克思指出,这实际上是“作为现象观念的单纯的现象复写”。
第二,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凯恩斯把货币的需求归结为受流动性偏好决定,完全从人们的主观动机出发,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根据人们的心理状态去把握经济活动的客观必然性。这显然是错误的。人的心理因素虽然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仅仅根据人们的心理状态来分析社会的现实生活,显然不可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而且必然得出错误的、庸俗的、非科学的结论。
第三,凯恩斯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将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只决定于收入而与利率无关,而投机性货币需求则决定于利率。这实际上是认为人们对自己未来利率变化的预期是确信不疑的,因而人们根据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决定是持有债券还是货币,在债券和货币两者之间只能择其一。事实上,人们不能肯定自己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期是否准确,因而总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以分散风险。
第四,凯恩斯将充分就业作为半通货膨胀和真正通货膨胀的临界点,这只不过是一“凯恩斯幻觉”,也是不现实的。上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出现的“滞胀”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凯恩斯的分析是短期、均衡静态分析,所使用的都是各种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显然,这种分析是不够的,它不可能揭示各种经济活动或经济变量的实际运动过程及在运动过程中的调节,因而凯恩斯的分析显得太笼统。
参考文献:
Laurence. Monetary Theory[M].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1.
Miller and Pulsinelli R.W. Modern Money and Banking[M].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1985.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颜鹏飞,张彬.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述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范文四:6.评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M1+M2=L1(Y)+L2(r)。式中,M中为货币总需求,M1是指由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Y是收入水平,M1是收入水平Y的函数;M2是指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r是利率,M2是利率r的函数。
(2)货币需求理论的含义如下:
①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三种动机决定的,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理论进行突破的主要表现。
②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凯恩斯认为,交易媒介是货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用于交易媒介的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存在稳定的关系,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为收入水平稳定的正向函数。收入越多,此项货币需求越大;收入越少,此项货币需求也就越小,人们所拥有的依赖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不仅出于交易动机,而且还出于“预防动机”,即为了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都很不敏感。
③ 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时间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的一定数量的货币,这里的投机活动最典型的就是买卖债券,因为凯恩斯把资产分为货币和债券,货币无收益,债券有收益但价格波动。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当前利率水平,投机者心目中的正常利率水平及投机者对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如果整个经济中有许多投机者,而且每个投机者所拥有的财富对于所有投机者的财富总额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就成了当前利率水平的减函数。可见,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
④ 就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关系问题,凯恩斯又进行了特殊情况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假说: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将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贮藏起来。
(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被称为西方经济理论的革命,其突出贡献是:深入探讨了货币需求动机,提出了以投机需求为中心的流动偏性好理论,从而把利率变量引入货币需求函数之中。这一“革命”为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杠杆调节货币供应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凯恩斯把货币需求量与名义国民收入和市场利率联系在一起,这就否定了传统数量论者关于货币数量直接决定商品价格的说法,使货币成为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对通过收入政策和利率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借鉴意义。
但是,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前者取决于收入所得,与利率无关,但一些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利率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也有较大影响。任何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都以收益为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用之间的时差内,没有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的形式,待需要时再变现,人们持有现金的成本等于将有息资产转换为现金的实际成本和持有现金丧失的利息收入之和。因此,货币的需求不但与利率有关,而且关系极大。
② 凯恩斯在货币投机需求理论中认为,人们对未来变化的预计是自信的,并在自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持有货币还是债券。由于个人预计不同,因此总有一部分人持有货币,另一
部分人持有债券,二择其一,而不是两者兼有。然而现实情况往往与凯恩斯的理论不吻合,即投资者对自己的预期往往是犹豫不定的。一般人对财富持有选择都是既持有货币,同时又持有债券,即人们持有财富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资产组合,而不是单一资产。
(4) 20世纪50年代,一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在深入研究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时发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还存在缺陷,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这些新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鲍莫尔—托宾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相当敏感的“平方根定律”,二是托宾的多样化资产选择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影响的“资产选择理论。”
范文五: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得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尽管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追随他们剑桥学派的传统,但是他们的货币需求和货币政策有着很大的差别。
1、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理论侧重与解决那个时代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有效需求,经济萧条的罪魁也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上升,经济就增长。
弗里德曼所面临的是:经济恢复,世界经济有了较大的增长,产出来量接近或达到了充分就业的产量。首先是通货膨胀,接着转变为更为复杂的“滞胀”,即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存在。
2、前提假设
(1)货币量的层次不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非银行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以及活期存款,即货币无收益,比较重视货币的交易手段。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则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量定在M2的层次上——非银行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
(2)分析的长度不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侧重解决那时的“有效需求不足”,所以比较注重短期分析,此时的商品市场的价格不变,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也是一定的,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而是产生的背景是通货膨胀、“滞胀”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
3、货币需求量的决定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先从对货币的动机开始分析的。货币需求可以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前三项统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决定于货币收入水平,在个人偏好,社会局势等不变的前提下,收入水平越高,货币的交易需求量越大,两者是正相关关系;
Md’=f(Y+)
后者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决定于利率的高低,两者是负相关关系。
Md”=f(i-)
货币的总需求量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投资性货币需求的和。
Md=Md’+Md”=f(Y+,i-)
在短期内,人们的收入是相当稳定的,因此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利率的变化,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随利率的升降呈反方向变化。利率的变化是经常的,所以对货币的需求量不稳定。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则将货币看成一种商品,而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会受到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持有货币的收益两类因素影响,在构建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引入了“恒久收入”(Yr) ,即统计收入的几何加权平均值,不是一般的国民收入,人们不会因为收入的偶然提高或下降而调整自己的消费支付习惯。在其简化的公式中货币需求量是关于利率和恒久收入的函数:
LnM/P=lna+blnYr+clni
弗里德曼根据美国年及年的统计资料得出:利率每增加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只减少0.15%;而收入每增加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将增加1.8%。由此可见,利率对货币的需求的影响很少,而恒久收入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因为恒久性收入是指人们在长期中的正常收入,这种收入的稳定,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虽然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存在差异,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些内在的联系的。
1、将货币视为一种资本
凯恩斯将人们的储蓄分为两种:持有货币和金融资产(有价证券)。持有货币没有风险,但也没有收益;持有金融资产有风险,但有一定的收益。
弗里得曼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看成一种商品,而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持有货币的收益。而其货币需求理论函数表达为
Md/P=f(Yr,w,Rm,Rb,Re,Gp,u)
反映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理论纳入了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框架。
2、追随着剑桥方程式,对“马歇尔的k”的深入研究
设凯恩斯的货币需求需求理论函数Md=f(Y,r)是二元线形的,则
剑桥方程式:
联立两个方程式可得:
K=a-b(i/Y)
通过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算出来的货币需求量其实也是收入的一部分,即Md=kY,但这个不同于“马歇尔的k”,前者是个变量,而后者只是个常量。
弗里德曼将
Md/P=f(Yr,w,Rm,Rb,Re,Gp,u)
通过齐次公式,转化为
M=kPYr或M/P=kYr [k=f(1/Yr,w,Rm,Rb,Re,Gp,u)]
无疑是古典货币数量说的重建,即货币需求与收入等比例得增加。虽然此式中的k与剑桥方程式中的V有别,但是弗里得曼认为这些因素一般是稳定的、可测的函数。
简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
2、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3、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数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将货币视同各种资产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7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公式。货币学派强调货币需求与恒久收入和各种非货币性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他强调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所以货币需求也比较稳定。
弗理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理由是:
1、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因此,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的供应方面。
分析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两者间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对影响持有货币数量的因素研究上有所不同。凯恩斯是从货币需求的动机开始分析的,可分为四类:(1)交易动机(2)营业动机(3)预防动机(4)投机动机。
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商品,所以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两类因素的影响。第一,持有货币的成本。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直接成本分为两方面:一是预期损失;二是贮藏费用。间接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由于受收入的影响,人们只能购买一部分商品,所以就存在机会成本。两个理论对此产生不同的理解是由于出发的角度有所不同而致的。
两个理论的函数也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相对与弗里德曼的来说,涉及的自变量较少。凯恩斯的只是关于收入和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弗里德曼是价格指数、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预期价格变动率、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恒久收入、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其次,弗里德曼的函数虽然更具体地说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但是函数里面有因素还是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那就是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最后,他们对k的定义有所不同。凯恩斯的k=a-b*(i/Y),而弗里德曼的k=f(1/Y,w,Rm,Rb,Re,gP,u)。
范文七: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1.假设不同: ①弗氏的是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侧重于解决通货膨胀、“滞胀”问题。在短期内,P变,Y也变;在长期内,P变,Y不变. 凯氏的是短期分析,即假定价格不变.将价格变量排除在模型之外. 理论上侧重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的问题。
②弗氏的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M2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郁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凯氏的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2.对货币需求的分析不同:凯氏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并由此得出结论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市场利率负相关。弗里德曼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3货币需求理论函数不同:弗氏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为Md / P = f (Yr, w, Rm, Rb, Re, gP, u ).实际恒久收入(Yr),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w),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m),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b),股票的
预期名义收益率(Re),预期价格变动率(gP),还有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u)都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凯氏的理论函数为Md = aY-bi.货币需求包括交易货币需求和投机货币需求.国民收入影响交易货币需求,利率影响投机货币需求.
1弗氏跟凯氏都视货币为一种资产.凯氏与弗氏都假设
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来表达,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2凯氏认为在个人偏好,社会局势等不变的前提下,收入水平越高,货币的交易需求量越大.而弗氏认为,在长期中,如果确认收入增加的话,那么消费者对货币的需求则会增加.
范文八:凯恩斯货币需求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比较论文
【摘要】凯思斯认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弗里德曼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没有影响。在弗里德曼看来,当利率上升引起其他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增加时,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也相应增加,因此两者抵消后,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仍保持相对不变。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没有影响。
微观货币需求理论是从经济社会持币者角度出发,探求人们持币的意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费里德曼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同属于微观货币需求理论。费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在借鉴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中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一、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货币价值贮藏职能在货币需求中的重要性,认为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基本原理
凯恩斯将可以用来储藏财富的资产分成货币和债券两类。该理论继承了现金余额说关于权衡利弊而持有货币的观点,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有三种主要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投机动机是凯恩斯的独创。凯恩斯认为持币的投机动机受利率的影响,从而强调利率的重要性,其公式为:
式中:M表示货币总需求,M1表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
币量,M2表示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量,Y表示总收入,i表示利率,认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量即M1受总收入即Y的影响;认为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量即M2受利率i的影响;而M1和M2之和构成了货币总需求。
进一步,凯恩斯区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实际数量,将货币需求方式改进为
凯恩斯认为实际货币需求余额与利率变动负相关,与总收入正相关。由式(2)进一步有
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利率上升时,实际货币需求余额f(i,Y)下降,由式(3)可知,货币的流通速度V增大。流动性偏好理论说明,利率上升将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不是常数,而是与波动剧烈的利率正相关。
由于人们对未来的利率水平预期不稳定,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也不稳定。假如人们预期未来的正常利率水平比现在高,那么未来债券价格就会下跌,持有债券会遭受资本损失。债券的预期回报率下降,人们转向对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增加,意味着f(i,Y)将上升,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将随着人们对未来正常利率水平的预期变动而变动。
凯恩斯假设个体替代货币的资产仅有债券,并解释了个体决定以货币而非债券的形式持有财富的原因:假如持有货币的预期回报率大于持有债券的预期回报率,人们就愿意持有货币;债券的预期收益来自两个部分:利息收入和预期资本利得(债券价格升值或贬值)。如
果预期利率上升,则债券的价格预期会下跌,从而得到负的资本利得,即资本损失。如果资本损失超过了利息收入,则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就变为负值。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愿意用货币来储藏财富。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评析
在凯恩斯之前没有一位经济学家把利率i提到了与总收入Y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历史上真正起到里程碑作用。
凯恩斯独创了人们持币的投机动机,投机动机主要受利率的影响。古典经济学家只看到交易性的货币需求忽略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在短期内,收入是稳定的,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利率。而利息率经常变动就带来了货币的需求量的不稳定。由于不确定性的货币经济中,利率也是不确定的,人们的用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会必然变化。比如利率升高,预期利率降低,预期债券价格上升,此时,大家会用货币购买债券以便将来获利。这样,人们的货币需求减少。反之,人们的货币需求增加。
而另一方面,利率的高低又取决于货币的供求关系,货币供应由央行决定,货币需求由流动性偏好决定。在流动性偏好一定的情况下,当货币供应量超过了人们所愿意贮藏的数量时,担心货币贬值,人们会将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债券。人们对债券需求增加,导致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所以,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下降。反之,央行减少货币供应则会使利率上升。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并且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
凯恩斯认为投机动机主要受利率的影响,而交易性货币需求仅受
收入影响与利率无关。从长期来看,利率的高低是会影响交易性货币的需求,如利率升高到一定程度,人们会节省一些不必要的交易性货币,将其转为投机性货币。此外,流动性偏好决定货币的需求,这是从人们的主观动机出发的,人的心理因素虽然对经济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仅人的心理状态是无法把握经济活动的客观必然性的。最后,凯恩斯的分析太过笼统,使用的都是各种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属于短期、均衡静态分析。
二、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一)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
首先,预算约束是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素,也即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以实际恒久收入代表总财富。弗里德曼认为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影响货币需求
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费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用经济学中消费者选择理论更深入的分析了货币需求。费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应为个体拥有的资源(人们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的预期回报率的函数,因此,费里德曼货币需求公式为
实际恒久收入Yp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因为一种资产的需求同财富正向相关,所以货币需求同永久性收入Yp(即弗里德曼的财富概念)正向相关。但是,费里德曼认为永久性收入(可以当作预期长期收入的平均值)在短期内波动非常小。在经济扩张期间,收入迅速增加,但其中某些部分的收入增加是暂时性的,所以长期收入的平均值变动不大。在经济繁荣时期,收入比永久性收入的增长大得多。在经济衰退期间,收入减少中的许多部分也是暂时的,因此长期收入的平均值(永久性收入)的下降也比收入的减少小得多。弗里德曼将永久性收入作为货币需求的一个因素,它表明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不随商业周期的波动而波动。
人们还持有其他几种形式的财富:债券、股票(普通股)和商品。人们持有它们的动力在于这些资产相对于货币的预期回报率高低。货币的预期回报率rm,它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银行对包括在货币供给中的存款所提供的服务。增加这些服务,就提高了持有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二是货币余额的利息收入。利息越高,持有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也越高。
rb-rm表示债券相对于货币的预期回报率,re-rm表示股票相对于货币的预期回报率。它们越高,比较之下货币的预期回报率就越低,从而货币需求也下降。
πe-rm表示商品(例如房产)相对于货币的预期回报率。由于持有商品的预期回报率就是商品价格上涨时的预期资本利得率,所以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πe。例如,如果预期通胀率是10%,则预期商品的价格也会上升10%,从而商品的预期资本利得就是10%(升值了)。πe-rm当上升时,商品相对于货币的预期回报率增加,货币需求下降。
(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评析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它视货币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并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这与凯恩斯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分析方法有所不同,所以,费里德曼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本质上区别不大,在分析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粗细上有所差别而已。
第一,扩大了资产范围,认为货币是债券、股票及商品的替代品,使机会成本变量展开。第二,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Y是决定货币需求主要因素,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导致了货币需求的稳定,利率虽然经常变动,但是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因此,弗里德曼反对将变动利率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主张反对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供给为主的货币政策。第三,考虑了货币收益率rm,凯恩斯的理论中
没有考虑这一点。第四,费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提出来非人力财富占个人财富的比率W和U其他的变量函数两个独特变量。
三、费里德曼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简单比较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均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来考虑货币需求问题,都未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弗里德曼将很多种资产视做货币的替代物,因此认为不止一种利率会对总体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而凯恩斯在他的理论中则将除货币以外的金融资产归为一大类——债券,因为他认为这些资产的回报率通常会一起波动。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与商品之问可相互替代;即人们在决定持有多少货币时,会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弗里德曼强调其货币需求函数,与凯恩斯在两个关键方面不同:
第一方面,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弗里德曼并没有将货币的预期回报率视做一个常数。
当经济中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从贷款中得到更多的利润,于是它们会设法吸收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能带来更多利润的贷款规模。如果不存在利率管制的话,银行将会通过支付更高的利率(rm)来吸收存款。但由于银行是竞争性行业,银行的利润终究会维持在一定水平上,所以当利率上升时,rb-rm仍保持相当的稳定。假设存在对银行支付存款利率的管制的话,利率上升,rb-rm也会上升吗?弗里德曼认为不会,他认为,虽然银行无法对存款支付更多的货币报酬,但它们仍然可以在质量方面互相竞争,向存款人提供更多的服务。这些货币服务的改进仍会使存款的预期回报率增加,rb-rm仍保持相对的
稳定。因此,rb-rm仍保持相当的稳定。
凯思斯认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弗里德曼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没有影响。在弗里德曼看来,当利率上升引起其他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增加时,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也相应增加,因此两者抵消后,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仍保持相对不变。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没有影响。由此可见,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当利率变动时,rb-rm、re-rm以及πe-rm保持稳定,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从本质上说,其实认为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他的货币需求方程式可以大致表述为:
当然,费里德曼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并无完全的对错之分,由于设定条件的差异及理论提出者所处历史经济环境的不同等原因,提出的理论自然不同。
[1]何昌周.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综述[J].知识经济,2009(08)
[2]朝克图,周亚军.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1(07).
[3]郝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评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4]荆仰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J].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6(09).
[5]陆凯旋,甄永红.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分析[J].审计与经
济研究,2002(03).
[6]贾玉革.金融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范文九:【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凯恩斯货币理论为出发点,讨论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下我国所具有的流动性过剩现象,我国流动性过剩具有结构性不均衡的特点,对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对策,   【关键词】凯恩斯 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   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我国流动性过剩表现   货币需求理论当中,物价水平的高低受流动中的货币数量影响,即货币数量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因此传统货币理论的支持者往往将货币论和经济增长分开讨论,而凯恩斯打破了这样的惯例,他认为预期对于经济的运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不能抛开当今现状分析宏观经济,因为当前的经济形势会影响到未来的经济行为,这是凯恩斯理论与传统货币理论不同的要点。货币需求理论从对货币的需求动机开始分析,他认为持有货币的动机为三种:一是交易动机,人们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二是预防性动机,指支出与收入存在不确定时,人们选择持有具备高流动性的资产以备不时之需;三是投机性动机,凯恩斯认为货币除了保值功能,也有升值的作用,人们会通过债券等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这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都和收入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越高,人们持有的货币量便越多。而投机性动机与当时的利率有关。   中国流动性过剩表现在几个方面。根据资源稀缺性原理,当资产有限而流动性相对过剩时,必然使充足的流动性追逐有限的资产,造成了资产价格持续上扬。而我国人口众多,但土地资源有限,大量流动性资金因此流入房市,从06年以来,除金融危机期间,其余时间均房价高企。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帮助中国走出困境,但数年高于GDP增速的信贷涨幅也为我国带来了通货膨胀、经济泡沫及资产价格高升的潜在危机。而居民定期存储增幅提升,流动性较高的准货币余额正在逐年提升,反应了我国创造存款的速度正在加快,侧面反应了流动性的过剩。而银行超额准备金长年偏高,反映出金融机构当前充足的流动性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也体现出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原因分析   我国流动性过剩需从国际大环境及我国本身特点两个方面来分析。国际大环境方面,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采取了货币宽松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而中国多年的高速增长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大量投资热钱的产生。而作为引进外资较多的国家,目前国际投资方向在我国已经从商业性投资转变成投机性投资为主,大量投机性资金投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而多年来的贸易顺差导致了我国的外汇高企,09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美金贬值,我国资产缩水的危险,为了避免这一可能,我国被迫增加美元储备,而为了不相对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而不得不投放货币抵消升值的压力,而人民币的投资前景在大环境下被普遍看到,投资热钱大量涌入,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而在国内,我国增长模式失衡导致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一方面经济增长导致居民收入提高,但是消费不足,相对于投资来说还远达不到正常水平,消费不足导致了银行系统内流动性沉淀,而对于流动性资金,银行往往选择国企等大中型企业进行放贷,导致了大型企业的重复建设,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的尴尬境地。而在地域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等不断拉大,流动性资金也主要向城市聚集,使得城市流动性过剩;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也导致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部现象,一方面西部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东部发达,盈利速度快,导致了对于东部的放贷过度,从而使得区域上局部流动性过剩。而从消费模式来讲,我国高储蓄低消费的情况长期存在,生活成本的提高,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居民更愿意将钱存入银行或投入金融相关以实现保值增值,而从预防性动机来考虑,居民必然会降低流动性持有,通过投资以实现保值增值。这也导致了流动性大量流入银行及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局面形成。而当今的金融产品不断增加,其具有的高收益性导致了大量居民选择作为投资方式,而并非通过实体投资,这也使得大量流动性进入资本市场,吸引国外热钱的涌入,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三、我国流动性过剩政策解决方法建议   一方面,我国应该控制流动性增长。扩大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扶持面,帮助中小型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鼓励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而我国本身对外投资领域及地区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原先所投资领域往往局限在服务业及制造业,扩大对外投资比例,能够帮助转移银行流动性压力,而增加在欧美等国的投资,能够更好的利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流动性疏导速度。我国不能再继续被美元进行“绑架”丧失主动权,金融危机让我们意识到了货币信贷的弊端,固定汇率制会使我国因美元承担风险,而流动汇率制会使国际上热钱对我国进行投机性攻击,为此我国应该增加黄金储备量,尽力完成金本位的汇率制度,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化解危机。为了化解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货币宽松政策,而现今流动性过剩情况严峻,需要重新采取适当紧缩的货币政策,回笼资金,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   另一方面,我国需要优化区域间资金配置以自身消化一定流动性。调整信贷区域不均现状,将东部过剩流动性引导至西部,帮助西部拓宽资金运作空间,实现结构性调整,完成合理配置。完善社保提升居民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帮助中小企业站稳脚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四、小结   首先,可以肯定目前我国存在着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且具有流动性结构不均衡的特点,表现在我国流动性在不同产业间的不均衡,及在不同地区间的不均衡,再者在中小企业间存在资金短缺,商业银行却存在流动性过剩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需要一方面控制货币供给,控制流动性过剩的源头,另一方面从需求下手,发展薄弱产业及落后地区,帮助消化流动性资金,从而完成对流动性过剩的控制,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燕.从政策体制角度剖析我国内需不足问题[J].商业时代,2006.   [2]王云中.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理论比较[J].经济纵横,2008.   [2]戴金平,刘津,靳晓婷.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学分析[J].南开大学学报,2008.
范文十: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
货币需求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稳定,可事先预计;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相对稳定,也可预计;
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因为与人对未来货币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货币需求函数:Md=M1+M2=L1(Y)+L2(i)=L(Y,i)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了货币需求范围,因此,不仅商品交易规模与其价格水平影响货币需求,而且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思想,凯恩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性理论:即政府可以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主要内容
强调绝对收入决定当前消费。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即消费倾向。 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所说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这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其核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