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有效的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制是什么意思

|||||||||||
最新播报:
成都将推行公办教师退出机制
新华网成都1月8日电(记者吴晓颖)成都市教育局日前正式出台《关于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的实施办法》,确立转岗、待岗培训、解聘和辞聘四种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的渠道,以完善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成都市教育局人事处处长郭越中介绍说,该《办法》适用于成都市公办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公办幼儿园的在编教师,以及学校在编职工和教辅人员,共约10万名教职工。
《办法》共20条,包括适用范围、退出渠道、退出程序等。其中,对哪些情形下给予教师待岗培训、转岗、解聘、辞聘的决定,《办法》做出了明确规定。如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等次或未能竞聘上岗的教师,将被待岗培训或转岗,而对每位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由其所在学校完成。此外,退出方式采取“合同退出机制”,即将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的相应条款和内容格式化为合同内容。
“成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退出办法,给教师提供改进和补救的空间和时间。”郭越中说,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教师并非一棍子打死,而是先实行转岗这一退出渠道,并进行待岗培训。培训期间,学校为待岗教师提供不少于两次的竞聘上岗机会。不愿意转岗、待岗培训,或待岗期满仍然不能竞争上岗的,才由聘用单位予以解聘。
为确保退出机制公开、透明,《办法》提出,符合校内转岗和待岗培训的,由学校行政会研究后实施,并报教师管理服务机构备案;符合校际转岗或解聘条件的,由学校行政会研究后,报教师管理服务机构审核,并经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实施,学校提供事实依据和说明。
记者了解到,《关于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的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前,成都已在部分区县先行试点。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约200名教师进入退出程序,其中有11人待岗、15人转岗、164人依法解聘(辞聘)。
据悉,该《办法》从2014年2月10日起正式实施。
[责任编辑: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研究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研究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49396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49396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1:48:3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49396
官方公共微信荣昌县许溪中学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 - 民生投诉 - 大河论坛 河南最大的民生论坛 大河论坛 河南最大的民生论坛
我的图书馆
荣昌县许溪中学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 - 民生投诉 - 大河论坛 河南最大的民生论坛 大河论坛 河南最大的民生论坛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初探
荣昌县许溪中学谢洪飞
指导教师:重庆文理学院裴跃进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教师管理机制存在能进不能出的现象,一部分不合格的教师和一部分虽能够胜任教学但又不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长期占据三尺讲台,造成有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又不能进入教师队伍,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建立的基本经验,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建立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基本思路是: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推进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建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应有自己的特殊对策,包括提前退休、转岗、与社保接轨、强制退出和经济补偿。【关键 词】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正 文】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作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指出,农村教师补充退出机制不健全,致使一些不合格人员长期占据教师岗位,影响补充新教师,同时,农村教师补充退出机制不健全,一些不合格人员占据着教师岗位,缺乏正常的退出渠道,无法腾出编制补充年轻、优秀教师。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4年至2006年,全国约有10%的县连续三年未补充公办教师,一些农村学校五六年没有录用新教师。公众广泛关注的代课教师问题依然存在,有些边远、艰苦地区派不进公办教师,聘用代课人员费用较低,出现了对教师队伍有编不补、低薪聘用代课人员的现象。 一、建立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意义 由于受教师教育发展的观念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培养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解决教师数量的短缺问题,不仅使得大量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涌入教师队伍,而且教师被层层拔高使用又缺乏应有的质量保证,形成了大量的不合格教师,加之当年有相当一部分不想教书而为了跳“农门”只有考师范而进入教师队伍的教师,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严重地制约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基础教育的发展由数量的扩张进入了质量的提高的新时期。在新时期下,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供不应求逐渐转为相对过剩,即小学教师相对过剩,初中教师略有富余,而高中教师则严重缺乏。由基础教育的发展所引起的中小学教师供求关系的上述变化,决定着我国教师队伍同基础教育一样必须实现由数量的扩张向质量的提高而转变,加之绩效工资的成功推行,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质量,成为了当今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议题。其中,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退出机制,让不合格的教师和不愿从教的教师从教师队伍中淘汰出局,让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缺少教师退出机制的弊病
据安徽省肥西县清平乡中心小学调查数据表明,如果让教师再次选择职业,有 44.4%仍然乐意当教师;26.7%的教师会犹豫不决,不知如何选择;13.3%的教师可能转投其他行业,但对教师生涯仍有留恋;另有15.6%教师选择毫不犹豫地离开教师队伍。这表明有近半数的教师思想不稳定,有28.9%的教师不太愿意从教,有15.6%教师坚决不愿从教。
纵观当今教师,从教心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教师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无怨无悔,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事业,教学能力强,教学业绩优秀;第二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之前,对教师这一职业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当上教师后,才知道自己并不喜欢和适合教师这个职业,虽然努力工作,但成绩平平,在单位得过且过;第三种教师是别无选择才当上教师的,所以发自内心的不喜欢,甚至排斥这个职业,既不想干,也不愿干,在单位混世过日,是学校工作不和谐的主要要素。俗话说:“爱一行则专一行”,让一个不喜欢教书的人去教书,而且还必须教好,能教好吗?长期从事一件自己不乐意或干不了的事,心理容易产生压抑和厌倦。如果心理长期受到抑制,加之个别教师的社会和家庭地位均不理想,想到社会上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又遭遇离岗后的保障无法解决,原来多年的工作付诸东流,面临欲罢不能的处境,因此心理更加矛盾和不平衡,久而久之产生不满情绪。当受到外界刺激时,长期压抑的心理容易瞬间爆发,往往干出不可理喻的事,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业生。也有少数教师由于个人能力问题,无法适应现在的教学,虽然尽职尽责,但仍就教不出成绩,这部分教师厌倦教书,又怕去教书,但又不得不去教书。以上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三、建立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构想(一)建立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基本思路根据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建立的基本经验,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国现在已基本具备了建立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条件,基本思路如下:1.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中小学教师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作为专业化保障手段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2000年9月,我国教育部依据先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已进入法制化轨道。但目前这一制度还处于初创阶段,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完善:(1)提高中小学教师资格的认定要求。当前,尤其是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为此,应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中小学教师学历的提升寻求法律的支持。(2)改进中小学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建议成立类似美国的“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制订科学性和操作性兼备的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3)组建独立于教师教育机构的中小学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制定规范的认定制度和认定程序。(4)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的考试制度和操作程序。(5)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更新制度。为了能获得一种连续的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必须改变目前我国一次教师资格认证定终身的状况,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更新制度。参照国际经验,对刚毕业的初任教师,经资格考试合格后,宜颁发短期证书,有效期可定为1-5年。有效期满后,再经复检合格者,可颁发长期证书,有效期可延长至8—10年。对那些确有突出贡献且有志终身从教的教师可颁发长期证书。这样使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发,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产生长效的激励作用,并为教师的退出机制创造条件。2.推进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实施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一大举措,就是实行教师聘任制。我们认为,在中小学全员范围内实施教师聘任制,是我国中小学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建立的制度环境之一。但由于该制度本身不完善和相关政策、条件的限制,总体上来说,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并未真正实施到位,仍然具有较浓的“任命”性质,使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流于形势。为此,当前推进该制度实施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关系到千余万教师切身利益的《教师聘任办法》,使中小学教师聘任制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否则,就有可能不仅淘汰不了不合格的教师,反而还保护了不合格的教师。以上两项制度如果得到有效的实施,可以把住教师队伍的“入口关”,并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不断淘汰不合格教师的作用。(二)建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特殊对策由于受“城乡二元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不合格教师较多地分布在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主要是支撑着中国基础教育最艰难部分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国家通过“关、转、招、辞、退”政策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整顿之后,曾明确规定任何地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再招用民办教师。但据调查有些地区民办教师仍然存在,且通过政策转为公办教师的民办教师大多是“身份”的变化,同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涌现出大量的扮演民办教师功能的、地位更为边缘的代课教师群体。农村地区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这些教师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立我国农村中小学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应有自己的特殊对策。1.建立提前退休机制对于年龄较大,知识相对落后,教学能力较差,身体状况不好,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并愿意提前退休的,可以让其提前退休。2.建立与单位转岗和与其他事业单位进行交流的机制对于年龄不大,教学能力较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且又不能提前退休的,可调整到学校其他管理岗位,对不愿调配的可通过人事部门鼓励教师考调或商调到其他事业单位,从事非教育教学工作。3.完善养老保险机制对工作多年,不愿从事教学工作且愿意到社会上从事其他工作的,可以将其保险转到社保中心,与社保接轨,由其本人续保,待其退休时分段计算其退休工资。4.建立强制退出和一次性补偿机制对工作了一定年限,教学水平低下,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又不愿从事或不胜任非教师工作且不到提前退休年龄,可以强制退出。在法律许可的条件下,根据工作年限的不同,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让其另谋职业。随着各级政府对中小学教育投入的逐步加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断得到提高、中小学教师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年年升温,中小学教师将成为一个令人称羡的职业,如果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得到真正的落实,中小学教师的正常退出机制就能顺利建成,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将大弧度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探究--《河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探究
【摘要】: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近年来,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我国某些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一些不能履行教育职责的教师,而由于学校没有退出机制,也就没办法腾出编制,引进新鲜血液。中小学领域常出现数百人争聘一个岗位的极端情况,导致学校无法吸纳优秀人才,影响了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质量和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的退出机制势在必行。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和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中小学教师退出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期望能够改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尴尬现状。
虽然各地通过代课教师的清退,教师退出分流政策,改革教师招聘制度和人事制度对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仍然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政策“变形”现象严重,辞退代课教师的方式过于简单,教师考核评价指标和方式单一,教师退出的标准不规范,教师退出后保障体系不完善和教师退出后补充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有着深层的原因,比如指导思想不完善,评估考核制度的公正性不强,教师师德考察及退出机制不规范,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退出机制的决策、监督制度不健全。
由此,本论文从理念基础、标准确立、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和体系建构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G635.1【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引言9-21 (一) 选题缘由9-11
1.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要求9
2.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9-10
3.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的现实诉求10-11 (二) 文献综述11-18
1. 研究现状11-17
2. 已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17-18
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18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8-21
1. 研究思路18-19
2. 研究方法19-21一、 识读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21-29 (一)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内涵21-22
1. 退出机制21
2. 教师退出21
3. 教师退出机制21-22 (二)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特点22-23
1. 内在自发性22
2. 外在激励性22-23
3. 系统全面性23 (三)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的教师类型23-25
1. 不合格教师23-24
2. 代课教师24-25
3. 农村富余教师25 (四)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的主要方式25-26 (五) 完善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意义26-29
1. 有利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26
2. 有利于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师队伍结构性过剩的问题26-27
3. 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27
4. 有利于促进教育的长远发展27-29二、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现状分析29-47 (一)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取得的成绩及探索29-31
1. 代课教师的清退29
2. 教师退出分流制29-30
3. 改革教师招聘制度30
4. 改革中小学人事制度30-31 (二) 解析我国的教师解聘制度31-34
1. 中小学教师解聘制度存在的问题31-32
2. 中小学教师解聘制度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32-33
3. 对中小学教师解聘制度的思考33-34 (三)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34-42
1. 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变形”现象34-36
2. 辞退代课教师的方式过于简单36
3. 教师考核评价指标和方式单一36-37
4. 教师退出的标准不规范37-39
5. 教师退出后保障体系的不完善39-41
6. 教师退出后补充机制不健全41-42 (四) 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合理退出的主要因素42-47
1. 观念因素42
2. 制度因素42-44
3. 资源因素44-45
4. 政策因素45-47三、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完善47-59 (一) 理念基础47-49
1. 以人为本47-48
2. 公平科学48
3. 依法治教48-49 (二) 标准确立49-52 (三) 制度建设52-54
1. 入口保障制度52
2. 质量保障制度52-54
3. 出口保障制度54 (四) 经费保障54-55 (五) 体系建构55-59
1. 完善教师退出保障体系55-57
2. 完善教师退出监督体系57
3. 完善教师引入补充体系57-59结语59-61参考文献61-65 (一) 著作类61 (二) 期刊论文类61-62 (三) 报纸类62-63 (四) 网络类63-65附录65-69 附录 A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现状调查表65-68 附录 B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访谈提纲68-69致谢69-7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1-7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文维;[D];西南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世忠;;[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易红郡;[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朱旭东;[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王昌善,唐松林;[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尹晓敏;;[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吕敏霞;;[J];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万金店;;[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李丽;;[J];中国人才;2010年22期
李桂荣;;[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袁桂林;许林;;[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少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力坤;[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张世辉;[D];西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增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李志远,梁毅刚,李素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陈克军;;[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郭鸣宇;[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陆广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阮成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段兆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胡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毛国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闫蒙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宇峰;隋君;;[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郭生麟;;[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谢庆奎;;[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周洪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邓玉文;;[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张锦高;;[A];改革开放与地质教育的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袁利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李长吉;常亚慧;;[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马荣秀;;[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张鹏;;[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向海英;[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韦立君;[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翟艳芳;[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宋五好;[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于兴国;[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兴海;[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顾旭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史大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周晓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刘娜;[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翠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单海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丽影;[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张玉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凤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赵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夏伟;[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石杰;[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张燕;[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唐宝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傅松涛,杨彬;[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江永;;[J];成才之路;2007年26期
李梦白;[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2期
曾本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肖甦;[J];俄罗斯文艺;2001年02期
李长华;;[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郭桂周;于海波;;[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马俊军;孙钰华;;[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年03期
李德庆;李统兴;;[J];湖南教育;2006年19期
袁建涛;冯文全;徐安兴;;[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文静;[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胡锋;[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唐博;[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赵子娟;[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汪丞;[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金胜利;[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李腾云;[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姚立新;[D];海南师范大学;2007年
谢亚斌;[D];中南大学;2009年
张世辉;[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翠航;[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黄崴,孟卫青;[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谌启标;[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温忠麟,李玉辉;[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王智超;;[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邹德萍;;[J];法制与社会(锐视版);2006年07期
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谢安邦,唐玉光,荀渊,母小勇,孟洁;[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易红郡;[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朱旭东;[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储召生;[N];中国教育报;2001年
本报记者 宋全政 通讯员 朱雷;[N];中国教育报;2004年
记者  储召生;[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翟帆;[N];中国教育报;2009年
本报记者 翟晋玉;[N];中国教师报;2005年
袁祥 王逸吟;[N];光明日报;2008年
王建运;[N];联合时报;2004年
刘贞 段远翎;[N];闽南日报;2006年
张眉;[N];人民政协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东奇;[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雷勇;[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李鹏;[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倪坤鹏;[D];安徽大学;2006年
林溪;[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成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钱良旭;[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年02期
小程;;[J];中学教师培训;1989年06期
沈玮玮;;[J];中学教师培训;1990年03期
桑廷州;;[J];中学教师培训;1992年01期
;[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4年22期
;[J];成才之路;2007年33期
杨进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年04期
郭英志;[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尹爱年;[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林黎明,牟新才;[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志忠;;[A];建国60年陕西教育30年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获奖论文[C];2010年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创新性教师培养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朱培森;;[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交流材料[C];2001年
高文博;王月光;;[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韩绍印;;[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李伯玲;袁桂林;谢李雪;;[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赵丽霞;王敏勤;;[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龙正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中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闫璟;[N];临汾日报;2009年
余潇;[N];福建日报;2009年
岳萌 记者
吕扬;[N];陕西日报;2009年
张元斌;[N];贵州日报;2010年
吕宝林;[N];甘肃日报;2010年
辑;[N];海南日报;2011年
张梅;[N];陕西日报;2011年
康磊 本报通讯员
姜玉臣;[N];长春日报;2010年
李珂 余潇;[N];福建日报;2008年
张颖 杨振坦;[N];福建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莫小平;[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颜杰;[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徐燕;[D];长江大学;2012年
卓嘎;[D];天津大学;2005年
刘琳;[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肖长涛;[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金单单;[D];河北大学;2014年
赵军魁;[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王海希;[D];广西大学;2011年
刘蕾;[D];河北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考核退出机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