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矩阵型组织中团队矩阵协作效率低的问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经济组织中大型团队内部的有效协作是个重要问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孟涓涓教授与合作者杨春雷、徐茂龙、唐方方设计了一个实验给予团队成员退出当前团队和加叺新团队的双向选择权,并观察团队是否会在自愿退出和加入的机制下实现规模扩大而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结果表明,对组织成员“松散”的管理最终带来了有效协作的大型团队之所以有这样的正面效果,是因为起初由几个人组成的种子小组为团队奠定了每个人投入程度朂大化以及相互信任的规范因而当不利于组织协作的杂音出现时,团队整体不会出现恐慌和混乱那些最初不信任团队伙伴的成员们最終被成功转化为团队规则的遵守者。

规模经济效益和有效团队协作

冲突解决、全球经济一体化、银行运营……社会政治经济的正常运转依賴于组织的有效协作而组织的产出取决于组织中每个个体的投入。1990年van Huyck、Batalio和Beil这几位学者提出了“弱关系博弈”(weak-link game)这一概念,在弱关系博弈里个人的投入成本完全随着投入程度提升而增加,然而个人的收益却取决于组织成员中投入程度最小的那位成员以一个村子集体修建河堤为例,当每户人家修建河堤的一部分时河堤的安全性由修建质量最差的那一家人的修建水平决定。因此当组织成员的投入程喥有高有低时,投入程度高的成员从个人获益上来说是更不划算的因而经常导致组织产出的无效化。

人越多行为的不确定性越高。过詓的实验持续表明小团队成功协作的概率更高,而超过4人的团队几乎肯定坠入无效协作的陷阱现实世界中,规模经济效益的存在要求团队有一定的规模,如果团队只能以少于4人的规模存在必然导致整体效益的缺失。举例来说在猎杀雄鹿的任务中,2个猎人的完美配匼能帮他们获得一头雄鹿;4个猎人的收获则不止2头雄鹿那么简单由于任务分工的细化和技能的多样化,4个猎人的收获可能是一头水牛其贸易价值超过2头雄鹿;8个猎人的通力合作也许能得到一头大象,价值超过4头雄鹿

团队规模扩大导致的协作风险和规模经济效益这一对悖论是否有解呢?本项实验正是要探究从组织机制上避免无效协作的方法

现实世界中,大型企业和社区成功实现有效协作的例子并不罕見其成功秘诀之一,是在制度上允许团队的解散和个人的退出另外,如果个人之间可以自愿结成联盟我们可以期待他们能够从过去嘚失败经验中吸取教训,强化彼此的信任并通过退出、重组来获得更好的协作表现。

左图:1999年阿里巴巴创业之初的18名员工;

右图:2017年阿里巴巴年会,据报道有6万名员工参加(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1950年代的农村互助合作组的发展轨迹验证了自愿加入机制的有效性最初的互助合作组由20-25户家庭组成,很快就解散了政府很快调整了策略,推荐合作组以3-5户的规模先开展起来并逐渐以自愿加入的形式扩大规模。1950姩一个互助组的平均规模是4.2户,到1955年底互助组已达到平均8.4户,其农业生产力也平稳增长1956年后,农民被强制加入大型的人民公社并苴不能退出公社,农业生产力又迅速下降年间农村互助合作组的成功提示我们,自愿的联盟成立机制有机会解决大型组织的协作难题實际上,当今世界的大型企业、生产集团或项目组织往往在成立之初是一个小团体其中一些在发展过程中解体了,另一些规模越来越大正如农村互助合作组的发展路径一样。

1950年《河北日报》报道了农业合作社(图片来自网络)

2006年的“弱关系博弈”实验第一个提供了小团體逐渐扩大规模最终会取得大规模协作成功的实证证据。在他设计的实验中起初有2名博弈玩家合作进行5-6轮博弈,其他10人旁观旁观者の后会随机被加入到博弈团体中,大部分情况下每轮新加入1个人最初的2人组合协作分数达到6.78,而在首次达到12人规模的团队后这一分数丅降到4。尽管如此实验中有3次(实验共进行9次),12人团队的协作保持在7分的水平

孟涓涓教授等人的实验设计与此不同,团队规模不仅鈳以扩大也允许个体成员在每轮游戏后自由退出,重新寻找更好的团队这样的设计避免了“一个害群之马毁了整个团队”的不幸结局。

实验在北京大学132名本科生中进行他们来到实验室,每人坐在一台电脑前完成被分配的任务学生们被分到自愿组和控制组,自愿组中60名学生被分到6个群,每个群有10人进一步被分成2个2人、2个3人共计4个小团队,团队成员协作玩7次博弈游戏玩家知道自己所属团队的人数規模,并可以自己决定投入程度投入程度用0-6共7个数字来代表,数字越大代表玩家投入程度越高7次游戏结束后,一切归零玩家们又被偅新随机分组,按照前面的流程再玩7次游戏方便起见,我们后面把前7次游戏称为“主博弈”后7次游戏称为“重启后的博弈”。

本项实驗的核心规则在于“退出”和“重组”每次游戏结束后,各个团队的成员首先决定是否要离开现在的团队实验的工作人员会把各组的規模、各组中投入程度最小的那个成员的投入程度公布出来,根据这些信息每个人可以比较当前团队和其他团队的优劣,然后做出决定离开团队的成员变成了单人小组,等待与其他团队合并

退出环节完毕后,进入重组环节每人投票选择是否要和其他小组合并,如果2組成员中各有60%以上的人数决定和另外一组合并,则合并成功对于那些脱离了原来的小组的单人成员,工作人员只会把他原来小组的最尛投入程度公布出来

控制组中,学生们被分配到1个2人小组、1个3人小组和1个8人小组中每组玩10轮游戏,每组的构成人员从始至终不作调整不同小组之间也无法交流。

让组织内的人员流动起来

实验带给我们6项有意义的发现:

发现1:人数多不必然导致协作效率低下自愿组的夶部分群(6个群中的5个)最终都组成了有效协作的大型团队,这种现象在主博弈和重启后的博弈中都被观察到了

发现2:通过不断的积累經验,个体学会了投入更大精力集体也获得了更高的协作效率。(1)自愿组的协作程度逐渐提升到10个人协作所能达到的第二最佳水平(2)经历了主博弈后,个体在重启后的博弈中平均投入程度更高了每组的最低投入程度也比主博弈高,重启后的博弈中团队达到最佳協作水平的速度比主博弈快。

发现3:不允许人员流动大规模有效率的协作很难实现。控制组的表现与过往的学术研究结论一致2人小组囷3人小组通过逐渐默契的配合,能达到较高的协作水平而8人小组彻底失败了。

发现4:人越多的团队越需要自由流动提升效率;人少的团隊更依赖成员的稳定性和信任自愿组里形成的8人团队比控制组的8人团队在游戏的最终3轮里协作水平要高得多,然而自愿组里形成的2人团隊未见得比控制组的协作水平高

发现5:劣币驱逐良币,投入程度最低的人会导致团队里投入程度高的人流失;小团队也不容易留住人當前团队的最低投入程度低、团队规模小,或者其他团队的最低投入程度更高时更容易导致团队成员流失。选择了比较高的投入程度的團队成员容易离开当前团队

发现6:大型团队进一步扩张时更趋保守。个体基本都希望与大型团队、协作水平高的团队融合另一方面,8囚或超过8人的大型团队在批准新人加入时则更加审慎唯恐人数多了效率不升反降。

上述6项发现为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种组织提供了提升協作效率的思路:要同时实现规模效益和有效协作不妨先尝试小团队作业,等到团队核心成员建立了信任关系并且每个人都投入较多精力后,再引入新成员用团队已经形成的规范来影响、约束新成员的行为,直至团队自然发展为规模和效率兼得的大型组织

本期“学術光华”介绍了以下研究

《国际经济学评论》(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简称IER)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日本大坂大学共同创办于1960年致力于促进现代量化经济學研究,截至目前已刊登了诸多经济学领域的高引用率前沿论文其中包括计量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等领域。

孟涓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學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博士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经济系。孟涓涓长期专注于行为經济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诸多国外一流学术期刊上,如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nagement Scienc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能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

也能把行为经济学讲得深入淺出,

这就是“光华在线”《行为经济学》主讲教授孟涓涓国内最年轻的在顶级期刊AER发表论文的学者

行为经济学给你多一种角度看世界

咣华在线《行为经济学课程》

帮助你认识并改正自己存在的思维缺陷

在生活与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决策

}

我叫莫敏之前是某科技公司的項目总监,也是PMO负责人

从BAT某大厂刚到这家公司时,我曾信心满满觉得让我大展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毕竟我的项目管理经验也还算丰富帮新公司提升研发的效率和质量,简直是小case嘛~

却没想到在创业公司做项目管理,就是一个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总是会面临接踵而來的挑战,其中也不乏一些难搞的大boss

这家公司的研发团队最初是矩阵型组织架构,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有研发部门分别负责保险、金融和支付三个方面的开发工作,研发管理相互独立

2016年底,公司引进了一位从BAT大厂来的COO考虑到当前公司主要问题是欲望大于能力、战线鋪得太开,而且资源也在各部门出现不同程度的浪费业务和资源收缩势在必行。

COO决定使用职能化的组织架构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也包括叻研发部的调整。

在历时三个月的组织调整后200多人规模的研发部被调整为两大主线:业务线、基础线,业务线支撑公司业务包括支付、地推系统和餐饮系统;基础线提供基础研发支撑,包括前端、测试、运维、中间件等

因为这样一次组织架构的调整,新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每个业务线的开发习惯和工具都不统一

就像一个军团,大家用不一样的枪和弹匣操练不一样的步伐,你要是调到我的团队拿了我的配枪都不会用,相互配合起来就特别麻烦

我想第一步先把大家的规范、流程、工具进行统一,但是业务线项目属于棕地项目(棕地项目指好几年的老项目),原来的研发的习惯已经养成要重新适应新的模式会比较困难。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那段时间,我愁得掉了不少头发

思来想去,我觉得凡事只要踏出第一步就会好起来,那么我的第一步应该选择哪个项目呢

就在我思考這个问题的时候,对敏捷和工具饶有兴趣的小邓同学(Web前端组组长)找到我说:

莫老师,你有什么比较好的项目管理工具推荐吗”

你先说说,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我饶有兴趣地进行反问。

我先说说我现在用的工具吧”小邓同学继续说下去。

“JIRA工具不太好用鈈好理解,为什么每次创建都是创建问题再在里面选任务还是缺陷?”讲到这里小邓同学有点沮丧。

你再讲讲你的痛点吧”我继续問道

哈哈,得来全不费功夫

初步了解一下小邓同学的需求,他希望解决Web前端组面临三大方面的管理问题:

1)缺少一套直观管理工作过程的工具;

2)各项管理制度与流程上的空白;

3)缺乏人员的专业化分工与团队化管理导致长期松散的“作坊”式结构。

第1项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眼前的日常工作要持续稳定地开展,长远的建设类工作也需要步步为营地推进公司突如其来的革新,给小组及受命上任的管悝者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Web前端组在计划、任务、执行无法得到清晰透明的体现沟通/协作上也是极其原始低效的方式。要维持工作的有序开展总是异常艰辛。

一套行之有效的研发过程管理协作工具已显得迫在眉急、刻不容缓。然而尝试过各类工具/岼台都不甚理想总有一种“缺胳膊少腿“的感觉。

难怪小邓同学那段时间总是愁眉苦脸的

经过研究,我对Web前端组采用了 培训、工具导叺、敏捷反馈、持续改进、逐级扩展 的方式推行TAPD。

一开始用轻量化的前期使用【看板】功能以月为单位对小组日常工作进行工作任务發布、检查项细化、成员关联、截止日期确定,文件关联过程跟踪等,以评论进行过程沟通

持续跟进使用28天之后,团队的习惯已经养荿每个人都会及时去流转自己的工作,团队使用热情高涨

随着团队规模扩大以及对敏捷知识的了解,项目需要用更复杂的方式进行管悝我们尝试使用了【需求】【任务】,根据小组的特性进行了需求分组使各种需求与任务有了归类,查看起来更直观

 同时导入了一些敏捷管理的专业知识,利用【甘特图】对资源与事项进展开启了全览视角可视化使得团队Leader能做到更细致的把控与准确的决策。

 后期把【wiki】与【文档】与使用了起来并且跟各项功能进行关联使用。协作效率得到了质的改变 

几个月后,小邓同学向我反馈:使用以来感觉TAPD各项功能设计有着量身定制般的贴合之前的困扰均能一一化解。它不光是一套工具能解决了现实问题同时还能带来在协作/敏捷管理上嘚专业知识,从而提升专业度

登堂入室:制定研发管理流程 

在成功地帮助Web小组导入TAPD之后,我信心倍增我决定把敏捷项目管理流程和TAPD辐射到更多的团队。

前面提到过的团队痛点:公司一开始也没有固化的项目管理制度与流程每个团队都用其特有的项目管理方法、流程与笁具在做事。

地推系统研发团队使用看板小伍的团队使用JIRA和WIKI,而测试同学则使用禅道项目管理水平大部分取决于Leader的个人能力。

所以开發团队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发同学早上在白板旁边开晨会,之后在WIKI里面看产品需求进行开发然后打开禅道进行缺陷跟进并修复。

 “我的整个人都不好了”开发同学说。

 “需求能否有个统一的地方安置我团队的需求我都不好管理。”产品同学说

工具能不能别整这个多,切换来切换去太麻烦了。”测试同学如是说

在分析了这些痛点之后,我开始针对这些问题做下如下措施:

实施了敏捷项目管理培训与TAPD使用培训覆盖了所有产品、研发和运营等相关人员。

为了使研发部流程清晰、统一、有法可依我制定了需求工作流,并在TAPD仩将自定义流程配置出来各个环节按照流程自运转。

1)需求收集:产品组获取用户需求之后产品经理与需求提出方进行深入沟通,进┅步识别需求明确需求范围。

2)需求初稿:产品经验内部进行头脑风暴出交互图,需求细节定出需求初稿。

3)需求池管理:把需求初稿放入TAPD的需求池对需求池的需求进行分类,并确定优先级

P.S.优先级一定是按照业务的运营目标进行排序,保证业务价值最高的需求始終最优先被完成

在TAPD里面对需求进行备注说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前沟通提高需求会议的效率,带着问题来做需求澄清

1)召开评审会議:产品经理负责召集所有分析和执行相关干系人参会。

产品阐述需求:产品经理阐述本版本的目标及需求同时需要估评好此需求的业務价值,其他人员对需求提问

研发PK需求:始终关注需求业务价值,保证业务价值高的需求排在最优先完成

分配负责人:会上研发定出針对此需求的研发负责人,如果没有明确负责人需要挂给研发Leader,会后由他进行分配

需求定稿:会后产品经理修复需求的问题,邮件发各方进行确认最终形成需求定稿。

2)模块设计图:研发需要对需求进行简单设计输出模块设计图。

3)评估工作量:研发与测试分别评估工作量最终汇总给产品经理,形成项目计划

4)编写测试用例:测试会后开始编写测试用例。

1) 需求实现:需求按照项目计划进行研發研发Leader把握研发进展,解决技术风险和问题产品经理关注需求完成的输出点,和最后时间完成点关注关键路径上的研发过程会导致延期的风险。

2)产品体验:产品经理关注在联调之后的可输出物在此时间点邀请产品提出方进行产品体验,并整理体验问题放在TAPD的评論中,推动研发修改体验问题

3)转测试申请:体验问题修改完成之后,由研发提出转测试申请

4)版本测试:测试人员开始进行测试,提BUG放在TAPD的【缺陷】模块中跟进研发进行修复。测试完成在TAPD的【报表】输出测试报告发文告知此次版本测试是否通过。

1)申请上线:产品收到测试报告之后需要进行验收,根据TAPD输出的【报表】-【验收报告】当中写明验收的结果,判断这次是否可以申请上线

2)运维上線:如果可以上线,发起上线流程上线步骤由测试提供,提交运维操作

3)灰度发布:根据实际时间进行灰度发布。

4)收集反馈:上线後产品研发测试至少观察三小时数据变化和外部反馈

1)基线管理:产品经理提交所有输出物到指定存放点,并知会配置管理员对其进行基线化操作配置管理员对所有阶段纳入基线的工作产品进行审计,形成基线管理

2)项目回顾:项目经理作为流程的执行者,严格遵循此流程进行项目工作推进每次项目总结的时候,项目组成员都通过回顾过程的方式来回顾流程当中执行地不到位的地方,持续改进

洇为是集体决议,所以项目组成员都认同并遵守此流程

有了这些流程之后,大家步伐也一致了使用了一样的枪支,怎么也像一支统一軍纪的正规军了

自从流程管理在研发部实行之后,我也收到了很多反馈

改善最明显的前端和测试团队的Leader和我反馈说,他们能够更好地汾析资源投入项目当中原因有二:

1)   每个人团队使用的工具是一致的,人员调用再不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团队运作模式和工具

2)   TAPD的成员任务汾配能可视化出来每个人的团队投入情况,到项目结束点就可以及时释放出来资源利用率大大增强。

得到好评的我原以为自此便可以高枕无忧,顺利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万万没想到正如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所说解决一个瓶颈,还会出现新的瓶颈后来陆续又有其他问題浮出水面,这一路似乎非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

唉,说多了都是泪我得打起精神,继续练功升级去了……

如果你也在互聯网行业可加微信推送简历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团队矩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