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二的香港学生,现香港户口在内地读书书。我不太懂大学里面院系专业什么的

||||||||||
最新播报:
【时局】旺角暴乱后,内地青年写给香港同龄人的三封信
  2月11日至2月13日,“长安剑”公号刊载了三封内地年轻人的公开信:《旺角暴乱后致香港“回归一代”:请回望这片被你无视的土地》、《再致香港“回归一代”:“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这是我们的最后一封信》,署名均为“四位内地年轻人”。以下为上述三封信全文:
  日,香港警方经过努力,已全面控制旺角局勢,恢复现场的交通和公共服务。 东方IC 图
  这是我们的最后一封信
  香港的同龄朋友们:
  你们好!
  在春节这样一个与父母团聚,可以睡到自然醒,在微信抢红包的幸福假期里,本不想接二连三地打字,触碰这样严肃沉重的话题。是因为对旺角的暴乱“到底意难平”,就写了第一封信。看到香港同龄人的回复,又写了第二封信。本不想再写了,年轻人都讨厌没完没了,我们也是。可今天看到香港8所院校的学生会陆续发表声明“撑暴乱”,这比旺角暴乱更令我们震惊,心里的痛汹涌澎湃,实在忍不住要写这第三封信,也是我们4人的最后一封信。
  港大、中大、浸大、香港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岭南大学、树仁大学和演艺学院……这些都是我们上中学时就听说过,并为之向往的名校。他们的学生会,怎么会竟然说出“全民起义,为以武制暴除污名”这样的话?!
  用街头打砸抢的方式来实现所谓“以暴制暴”的正义,这就是你们心目中的民主和社会进步吗?恕我们直言,这早已突破了代议民主制的核心价值观。
  记得前几年,内地一些城市也曾出现过反日游行,甚至激化为打砸日系车……一张照片让许多人动容,在微博转发数十万次:一位平头青年李昭站在马路正中,手持纸板:“前方砸车,日系掉头!”这样的理性守护,是构成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是点醒狂热破坏的“拐点”。
  这几年,让我们骄傲的是,这样的非理性剧目再没有上演过,说明我们日渐成熟,也说明我们日渐强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强大,首先是内心的强大,抛弃弱者的受迫害心理。
  作为青年,我们不愿意我们被视为弱者,需要靠无理取闹来宣誓存在感。香港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说,“任何理由都不可以将暴力合理化。绝不因为你是‘弱者’,就可以破坏社会秩序。”
  即便我们可以作为“弱者”来被原谅,又怎么能让父兄相信我们已经足够成熟强大,可以把未来交到我们手里?
  中大学生会在声明中称,警方的“程序公义亦告崩坏”。好,既然说到了“程序正义”,我们想问,你们8家学生会发声明,为何不先“校内公投”咨询同学们的意愿?这不是香港大学生的通常做法吗?难怪香港教育政策关注社主席张民炳连呼:“不应该让一小撮人骑劫学生意见。”
  作为同龄人,我们想对你们大声说一句:你们关心的问题太小啦!香港的未来、祖国的未来要靠我们,对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你们有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香港要直面日益加深的贫富分化“病灶”,要直面与大陆城市争竞的新区域定位,要直面其他全球金融中心的比拼压力,要直面经济再次转型的课题,要直面回归近20年的社会文化碰撞,要直面稳步健全民主的政改探索。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智慧!我们不相信,就凭在旺角扔砖头和纵火就可以实现香港的再次腾飞!
  我们经历过更严重的动乱,不想让你们再重蹈覆辙,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是在社会动荡中实现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你们一定要亲身付出代价才会幡然醒悟吗?教训和经验我们同样都有,难道你们忘了,是你们帮助我们推动改革,才有了祖国的复兴。今天,我们也想以自己的经验探索,和你们共同成长。
  相对于你们“回归一代”,我们“改革一代”也有回归的任务和梦想。在拥抱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丢掉了一些珍宝,但是我们逐步成长成熟,在坚定不移地走向现代文明的同时,我们也正在回归到中华民族延续5000年的文化之中,回归到汉唐风度的从容之中。这是我们一代人的“回归”梦想,正如你们 “回归一代”正面临着改革的重任。
  对比上一代,以及上上代,我们其实有更多的共同点。
  我们都是自信而又焦虑的一代,自信比父辈更全球化、更高文化素养,但都面对比父辈更严峻的竞争环境。而地域之间的“有色眼镜”,并非香港和内地独有。网上有一组“各地人眼中的中国地图”、“各国人眼中的世界地图”,都夸张表达了不同地方间存在的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我们把这些图当笑话看,但也意识到任何地区间的相互理解都还有待时日。
  如果暂且撕掉我们头上的地域标签,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个体的香港青年和内地青年,有共同的谈资,共同的爱好,也有共同的梦想。从历史潮流来看,香港和大陆不是“渐行渐远”,而是“越走越近”了。
  有人说,香港人现在陷入身份认同困境——我是谁?但是,这真的是一个问题吗?香港人无论接受的是英文还是汉语教育,无论是到英国还是到澳大利亚工作,都连着中国的根脉。这怎么可能甩得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你曾认真看看这些关键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难道不也是你们的愿景?
  兄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走弯路!我们梦想有一天,房价不再高不可攀,我们都能和家人、爱人有个宽敞温馨的家,不必蜗居“蚁窝”,苦苦守候遥遥无期的廉租公房;
  我们梦想有一天,社会的财富更加均等化,贫寒家庭出身的青年不再是“奋斗十年才能和富二代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们梦想有一天,重建的诚信道德让我们的老人摔倒时总有人扶、遇上小偷总有汉子挺身而出;
  我们梦想有一天,病者不再面对“看病贵”,医者也不再在诊室受到无辜的伤害;
  我们梦想有一天,年齿渐长的自己不需要担忧养老的巨大缺口,不必担心昂贵的墓穴让自己“死不起”;
  我们梦想有一天,中国同胞共同创造出的政治智慧、经济奇迹、科技发明和文学艺术财富,让西方人惊讶佩服;
  我们梦想有一天,中国人无论走到哪个国家,都可以收获平等和尊重的目光,而不是歧视和疏远……
  这个社会还没有足够美好,我们的祖国还没有足够强大,我们的亲人,有些还生活在贫困之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去承担、去建设。我们有共同的梦想,我们不是“两个族群”,我们就是同一代人,我们一直在一起,不分你我,从从容容,坦坦荡荡。
  四名内地年轻人
  再致香港“回归一代”:“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香港同龄朋友们:
  你们好!
  我们是内地的80后、90后。昨天实在是不吐不快,就以“改革一代”的身份,写了那篇《旺角暴乱后致香港“回归一代”:请回望这片被你无视的土地》。其实是做了两边不讨好的心理准备的。结果竟然在网上得到了网友们的认同,看到大家更深入的思考,我们也觉得很惊喜。
  看了上万条讨论,最触动我们的,是一位香港青年的留言,他说香港经济在停滞,看不到发展的前景,“我出生在香港的辉煌年代,然后一路下行,在半山腰,和一路上行的你相遇。你们不可能理解我们的心情,我们也不需要同情。你伸出友谊之手,但在我看来,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这个留言促使我们动笔给你们写第二封信。你说的我们在半山腰的相遇,不是老天的一个玩笑。为了这个相遇,首先,我们要对香港真诚道声感谢!
  几十年来,香港是内地改革开放最有力的一个推动涡轮,一个牵引火车头,一个授业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根输血管。
  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摸不着门,外资犹豫观望。是香港同胞率先到内地投资建厂,创造了许多个“第一”:1978年第一家由境外人士开办的工厂———珠海香洲毛纺厂;1980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1983年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酒店……无数个第一,带动了世界各地的企业家纷至沓来,撬动了内地崛起。深圳被选为“改革开放试验场”,也是因为其毗邻香港,可借香港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经一再呼吁“内地要建设几个香港”。今天,他的愿望实现了,内地几十个“香港”拔地而起。
  但随着祖国内地全面开放,今天的香港不如以往鹤立鸡群,有人说,墙都没了,窗口还有意义吗?香港真的光环不再?回归一代只能收获失落?
  不是的。
  关心香港未来,关心自己前途的同龄朋友,我们想问:你们了解香港的经济吗?知道它的出路在哪儿吗?
  我们知道,香港是一个典型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对外贸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查阅公开资料,2013年,香港的进口额为40607亿港元,出口额为35597亿港元,与GDP的比值分别高达191%和167%。
  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你们最大的商业伙伴是谁?答案是我们——内地。中国内地崛起并不意味着香港的失败,相反,我们成了香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何东博士的研究表明,内地已经成为香港经济“趋势性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请看看下面这一组数字,代表的是香港和内地经济“共生共赢”的真实情况:
  内地已成为香港最大进出口合作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2013年,香港从内地进口额为2506亿美元,向内地出口额为2514亿美元,分别占到香港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47.9%、54.8%。
  内地已成为香港旅游业的最大来源:2013年香港接待游客5429.9万人,其中内地游客4074.5万人,占比超过四分之三。
  内地企业已成为香港金融业的最大生力军:据中国证监会数据,截至2013年底在港上市的内地公司有182家,共筹资两千亿美元;内地企业市值占港股总市值约57%,成交金额占总交易额约70%。2013上半年香港联交所共有21宗交易,其中内地企业15家,融资额347亿港元,占港上半年总融资额的87.9%。
  今天,香港的一马当先变成了万马奔腾,东方之珠不再孤独,整个中国都灿烂起来。没有香港,就没有我们“改革一代”的成长环境。
  整个中国都在复制香港奇迹,这是更大规模的耀眼,是香港价值的更大体现。这正是狮子山下一代代香港人日夜期盼的。上一代人香港人兑现了对祖国和历史的庄严承诺,让中华民族的光环更加夺目。
  如今香港经济,最需要的是转型。在香港奇迹变成中国奇迹的今天,“回归一代”的舞台只会变得更大。香港面积是1104 平方公里,而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每一寸,都是香港“回归一代”的用武之地。
  网上一篇来自武汉大学的文章曾问过你们:
  “在你们流连街头、争论不休时,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的学生们已经开始进行NoSQL方面的实战,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拿到了阿里巴巴的offer,有一个全世界最大数据量的电商数据仓库等着他们去做大数据分析;
  往武汉西北1000公里,西安交大电力电气专业的学生正在三峡进行实地学习,很多人一毕业就要奔赴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源头,这里将修建世界上最宏伟的水电设施,他们将在天高云淡的藏南燃烧青春;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是一个青春峥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香港哪里去了?亚洲排名第一的高校,你们在这个时代里忙着干什么?”
  最后这句,也是我们最想问你们的。请你们谅解同龄人的直率。
  你们注意到了吗?内地对港免征国税等政策,让香港企业在进军内地的“起跑线”上具备先天优势。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鸣曾经疾呼:“假如港人懂得利用(内地经济)沛然不可挡的发展之势,本可占尽先机!”
  你们想过没有?在你反感“内地赴港自由行”时,有多少国家和地区在对13亿人的旅游市场伸出橄榄枝?一个成熟有智慧的人,会学会适应变化的现实,学会应对、料理随之出现的新问题,而不会因循守旧、因噎废食。
  同时,960万平方公里的读书、就业空间,也在等着香港的同龄人来纵横驰骋,与我们切磋争鸣。
  在香港“遇冷”的生物技术和制药学生,到上海可能就是“香饽饽”;
  同样的收入,成都每月的生活成本明显低于香港,让我们不再做“月光族”;
  深圳办公的人工、租金至少比香港便宜一半,让我们年轻人创业“轻装上阵”……
  比起父辈,我们是更平等、更相似的一代。
  作为同龄人,请让我们彼此提醒,学习香港容得下中西方文化一切交汇的精神:去掉偏见,让我们的心态更虚怀若谷;去掉谩骂,让我们的观点更百花齐放;去掉标签,让我们的思想更纵横捭阖;去掉藩篱,让我们的灵魂更自由飞翔。
  我们欢迎你们多来内地,哪怕是表达不同观点,我们也愿意直面差异,取长补短。希望我们到香港时,也能收获同样的真诚。
  “占中”的年轻人曾说“感觉身处历史时刻”,但在我们“改革一代”看来,这个历史时刻,是我们同处在民族崛起的时刻,“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整个中华民族都在崛起,年轻人更是生力军,我们不惧怕在竞争中共同提高。“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将是香港新一代青年成功的钥匙。香江两岸的我们,只有携起手来,才能更好地抓住时代的机遇,共同腾飞。
  你们的祖辈曾经以《狮子山下》骄傲,如今“狮子山精神”相信也能历久弥新:“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四位内地年轻人
  旺角暴乱后致香港“回归一代”:请回望这片被你无视的土地
  香港的同龄朋友们:
  你们好!我们是来自内地的“80后、90后”。可能你们同样在关注,今天,旺角暴乱的37名被告在九龙城裁判法院出庭受审。这37人中,最年轻的只有17岁。
  我们正在欢度春节,为什么会有香港的同龄人成为暴徒?互联网如此发达,我们不是没渠道相互了解、探讨,却为何要在社交网络“unfriend”、“unfollow”?
  这一次,有些话,我们想心平气和、坦诚地对你们说:
  我们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们把我们称为是“改革一代”。你们是在香港回归前后、一国两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愿意把你们称为“回归一代”。我们和你们一样,都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梦想,对家园的发展抱有期待。
  听说,你们困惑于中西方身份之问,骄傲于“香港人”的自称;你们不安于家乡在世界的地位下滑,不满于内地人的“入侵掠夺”;你们热衷于校园里的“民主”口号,不屑于“建制派”的观点;你们自信于香港的文化传承,轻蔑于内地的文字和教育……
  尽管如此,家与国就那么容易分开吗?
  走在香港街头,我们会看到轩尼诗道、德辅道这些西化译名,但也能路过洛阳街、湖北街、奉天道这样浓浓中国味的路牌。基督教的盛行,并不妨碍关公、妈祖、土地庙遍布全岛……
  香港和内地青年,我们已经在网络上争论了太久,如果双方永远居高临下、指责对方,将永远也看不清彼此,更看不见历史的真相:
  指责香港“数典忘祖”的内地青年,我们也许知道电影《十月围城》,却不一定了解王学圻有真实的角色原型,他是一直倾力赞助革命的香港富商李煜堂();
  我们也许知道抗美援朝,却不一定知道是香港企业家霍英东,突破西方国家、港英当局“全面禁运”铁幕运来大量物资;
  我们也许看过纪录片中的“大逃港”场面,却不一定知道1962年5月的马路上,数百名香港人以躺倒的肉身,阻挡住港警的车轮,高声呼唤素不相识的大陆同胞:“快跳车!快跑!”
  指责内地“忘恩负义”的香港青年,你们也许知道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却不一定知道日,人民大会堂里掷地有声:“只要特区提出要求,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
  你们也许熟知家常粤菜的“蚝油菜心”,却不一定知道这是500多个供港蔬菜基地的女工冒着烈日,按“供港菜心”的严格长度要求采摘的;
  你们也许知道香港每4天才供水4小时的历史,却不一定知道,是内地1万多人凿山劈岭,才让东莞东江倒流80多公里,开出了“香港人的生命线”——东深供水工程,五十年来供水从未中断!
  九七回归,回归的不仅仅是身份,更是文化血脉。从历史到今天,正是香港和内地互相给予,彼此支撑,才让中华血脉战胜鸦片战争的炮声,折断野蛮日寇的尖刀,穿越十年文革的浩劫,推倒租界铁网的阻隔而不可断绝!
  斗转星移,看到有香港同龄人在互联网上留言“我愿当港英余孽”,有香港同龄人支持所谓的“占中”和旺角暴乱时,我们感到惊诧。为什么同为兄弟,年轻的我们之间却有了这么大的疏离和隔膜?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香港年轻人要做“世界公民”,追求的是西式“民主自由平等”。但你们是否忘了,这些概念并非西方的独创,更不是中西方文明分野的标志。2400多年前,孔子畅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2200多年前,孟子喊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00多年前,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00多年前,黄宗羲宣告“天下为主,君为客”……
  追求“自由民主”没有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将“自由和民主”容纳其中。我们可以充分想象“自由民主”,但不应忘记,没有哪一种成功的民主模式是脱离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凭空移植的。
  即便同源于西方文化,英国、美国、日本的民主模式也各有不同;同样的西式民主,在伊拉克、在阿富汗、在利比亚,只是改变了制度,却没能解决仇恨、战乱和贫穷。
  我们知道,你们寻求改变,还因为让人感觉逼仄、失望的香港社会现实。
  站在历史的节点,西式理念遭遇层层困惑,香港发展也面临种种瓶颈。当你们把遭遇的现实问题归咎于内地时,是否想过,你们以为的问题的根源,也许正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是否想过,可以回过头来拥抱一直背靠和依存,但却被你们轻视、无视甚至敌视的这片大陆?回归不是单向的,更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的拥抱、融合和重新认识。
  和你们一样,我们也给“世界公民”这个概念点赞。香港最大的魅力,就是对中西方文明、对自由观点和市场的巨大包容力。现在是我们摘下有色眼镜,真正去了解彼此的时候了。如果说,前150多年,“香港奇迹”的秘诀在于,你们打开了海洋文明的出口;未来的150年,再次创造“香港奇迹”的关键,应当就在,你们回身真正拥抱绵亘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我们想告诉你们,对于香港青年,采纳西方精华、回归东方怀抱,并不是一个“非A即B”的选择。站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香港之所以能吸引海洋文明的目光,是因为你身后有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芒。
  邱立本先生曾用金庸小说打比方,形容自己和内地学者的读书进境:“实际上大家都是在练九阴真经,但彼此看对方的练法都像是‘倒练’九阴真经,不过殊途同归:到了21世纪,大家的武功都在同一个层次了。”在我们这一代,香港和内地的互读,可能也将经历同样的历程。
  听说街头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少香港同龄人传唱过beyond《光辉岁月》里面的一句:“风雨中抱紧自由”,我们想把这首歌的另一句送给你们:“愿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
  四位内地年轻人
  (来源:“长安剑”公号 ID:changanjwj)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
最新播报:
1.4万余名香港学生在内地高校求学
“来内地读书好处很多啊,认识了很多省份的同学,以后去任何地方旅行都有朋友。这里的学习气氛太好了,大家都在认真学习,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有时候,我和同学要早上5点去自习室占座位,他们学习太认真了。”胡玮茵感慨道。
胡玮茵来自香港,现在是中国政法大学大一的学生。2013年,她通过免试招生的政策申请到内地读书。
教育部资料显示:近年来,内地高校培养香港学生工作情况良好。招生方面,已经形成统一招考、免试录取和自主招录相结合的多元录取体系。
2013年,像胡玮茵一样免试入读内地高校的香港学生还有1187人,这一数据较2012年增长22%。截至目前,在内地高校求学的香港学生总人数已达14147人,在香港的内地学生数量超过1.8万人。
当律师是香港女孩叶晓颖儿时的梦想,“但我的成绩在香港高校要念法律专业比较难。”叶晓颖用自己的文凭考试成绩申请到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希望毕业后能够在驻港中资企业,或者香港在内地的公司里面任职,“做一些法律咨询或者顾问的工作。在香港和内地之间做好沟通的工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高琳认为,香港学生来北京学习目标较为明确,“他们希望在这里学到所需的东西”。
在收费方面,内地高校实行香港学生与内地学生同等收费政策。
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林洁玲告诉记者,她所学的中医专业,一年学费只要5800元人民币,而她的同学在香港一年的学费则要4万多港币。在香港读大学,生活费一个月可能要一万元,在内地上大学,一万元可以用一年。
2013年10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将港澳台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从而实现了香港学生与内地学生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同等待遇。
在奖学金方面,香港学生不仅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中央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设立港澳台学生奖学金,奖学金覆盖面近30%。更重要的是,内地高校教育质量不断加强,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大学课程与各类职业证照考试的衔接也愈发紧密。
甘佳其是中国人民大学大一学生,她来内地求学的原因是,内地经济发展比较好,许多大公司在北京都有总部,她想毕业后直接进入知名企业工作,“内地毕业的学位会更好用。”她还想,未来可以从事内地与香港交流的工作。“当初申请的时候,也有过一些犹豫,是出国呢还是去内地读书,后来一想,现在香港和内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发展空间会更大些。”
[责任编辑:古籍善本20年价格涨十多倍&藏家指引小钱买好书--读书--人民网
古籍善本20年价格涨十多倍&藏家指引小钱买好书
&&&&来源:&&&&
&&&&&&字号
过云楼藏书
2012年,先是年中“过云楼藏书”以超2亿的“天价”成交,后是年尾“广韵楼”宋版孤本《钜宋广韵》以3450万元落锤――在去年惨淡的艺术品市场中,一向低调示人的古籍善本板块大放异彩。仿佛在一夜之间,从“非主流”的小众板块变成了众所关注的“蓝筹股”。
  从默默无闻到一飞冲天,古籍善本究竟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它的后市走势又将如何?古籍善本究竟是命中注定的“小众雅藏”,还是一个刚被开发的巨大宝藏?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文、图记者金叶
古籍善本价格二十年涨十多倍
  当今国内首屈一指的藏书家韦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购买的第一本藏书是武英殿版的《古文渊鉴》。他记得当时这本书的价格是80元。而现在,大概在30万~40万元之间。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虽然以韦力今天的眼光看来,《古文渊鉴》除了“印得比较好看和考究”之外,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但它价格的飞升,可算是二十年来古籍善本市场稳健攀升的一个小小缩影。
  国内第一次古籍善本拍卖会是在1994年,由中国嘉德主办。“当时,古籍书店里的书卖到上千元我都觉得贵,但我惊讶地发现,拍卖会上的价格动辄以万、十万计。我还询问工作人员,是否标错了小数点,对方很不屑,让我甚是尴尬。当时我并不认可这个价钱,觉得花这么多钱买书简直非疯即傻,所以转身就回古籍书店淘书了。不过因为有了对比,上千块的书也觉得挺便宜的了。”韦力说。
  而现在韦力很后悔,因为那些当年觉得贵得不可理喻的书,站在今天回望,原来都是“地板价”。
  “我为此有些困惑。事物的发展不都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吗?可古书的发展却是一条斜上方的直线。上涨的趋势从未改变,只不过有几年会稍显平缓,有几年则是翻着番儿往上涨。”
  拓晓堂是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曾经供职于国家图书馆。20年间,拓晓堂经手的顶级古籍善本拍卖无数。在他看来,古籍善本的价格,每十年左右会遇到一个“分水岭”,涨到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地步。
  第一个“分水岭”出现在2000年到2003年前后。在那之前,一部明本、宋版、天禄琳琅的藏书,在拍卖场里面卖到10万人民币已经是不错的价格了,20万能“吓倒一片”。古籍善本的世界最高纪录是1999年拍出的宫藏宋版四册《春秋经传》,成交价176万元。而进入21世纪之后不久,古籍善本的身价突然暴涨:首先是翁同先生的一批藏书从海外回到国内,上海图书馆用450万美元购下;然后是2003年,陈澄中先生的藏书从香港回流,国家图书馆的购买价格是165万美元;2005年,过云楼藏书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嘉德的拍卖场上,成交价2300万元。古籍善本的价格此时已经在一个全新的价格空间里站稳脚跟。
  第二个“分水岭”在10年后的2012年出现了。一直稳步前行的古籍善本市场出现明显“提速”。曾经在2005年拍出2300万元的“过云楼”藏书再次现身拍卖场,成交价格已是2.16亿元。当年年底,在北京保利的“广韵楼”藏珍贵古籍善本专场拍卖会上,其中最重要的一册藏品――宋版孤本《钜宋广韵》拍出3450万元的价格。而10年前,被上图以450万美元打包买下的翁氏藏书,其中一种宋版书的价格,恐怕也已经超过了当年的全部书价。
  “从古籍善本二十年拍卖的整个过程来看,虽然不同板块的启动有早有晚,但整体价格都上涨了至少10~15倍。”拓晓堂表示。
藏家指引:
如何在“牛市”中花“小钱”买好书
  谈到古籍善本的收藏,韦力告诉记者,这类藏品投资回报率太低,几乎没人愿意造假:造一部假的古书,首先你得先找几百页古纸来。就算找到了,拿出其中百分之一画一幅古画不是更好?轻而易举就能卖到上百万,为什么要将它用来做只能卖几万元的古书?而且古书还需要刻版――这个工艺非常难;还要找古墨来印刷――现代的墨仿不了,一眼就能看出来。专家给了以下两点建议,供初入行者参考。
  从最熟悉的范围入手收藏:拓晓堂认为,古籍善本的“门槛高”是一个误区:“进门确实不容易,但是进来之后就简单了。不像古书画、古瓷器,有真伪难辨的问题。但对古籍善本进行校勘,包括对纸张、内容、墨的评判标准都是客观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所以我一直鼓励初入行的藏家不要胆怯,可以从最熟悉的范围入手收藏。比如从近代的、民国的、甚至是建国之后的书籍开始收集都未尝不可。一边买,一边学习。”
  可进行系统收藏: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表示,收藏那些不被人关注的古书,且逐渐形成系统,是藏书的一条捷径。“比如明代著名收藏家范钦,他的天一阁收藏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收了多少了不起的宋版书,而是他收的都是明代的地方志之类的东西,当时非常不起眼。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历史积淀,现在天一阁的藏书是关于明代地方志最为齐全的。”而岭南著名的藏书家王贵忱先生,也是一位独辟蹊径的藏书大家。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收藏和古钱币有关的古籍。最后,他收藏的600多本相关古籍都捐赠给了中国钱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整体价格上涨了至少10~15倍
古籍善本板块价格每十年提升一次
  2000年到2003年
  第一个“分水岭”
  2012年
  第二个“分水岭”
  古书值钱但藏书品位差
  韦力告诉记者,古籍善本当中涨势最“凶猛”的版块是殿版书。“殿版书相当于今天发的政府文件。因为不计成本,所以用的是最好的纸、墨、装帧。但从内容上说,并无太强的可读性。古代藏书家有一个很重要的藏书原因是对古书进行校勘。很显然,殿版书并没有太多的校勘价值,所以并不为历朝历代的藏书家所重视。但到了当代,殿版书因为比较漂亮,所以颇受追捧,曾经被读书人认为最便宜,但现在的涨幅甚至远超宋版书。”
  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博士、青年藏书家梁基永告诉记者,现在古籍善本市场中“凑热闹”的不少,“涨势最猛、卖得最贵的通常都是一些形式上好看的书。套色的书、内府刻本都卖得贵,如果前面有个皇帝的大印就更值钱了;版画书也卖得好,因为谁都看得懂。可以说,现在是古籍善本最值钱的年代,同时也是藏书品位最糟糕的年代。”
  但梁基永认为,这对于真正爱书、懂书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市场上被资金力捧的古籍可能没什么价值,不被关注的反而有可能是块宝。许多没有特别雄厚的资金,但又真正爱书、懂书的人有很大的收藏空间。”
  韦力一直秉承着传统的藏书观,坚定地认为经部书最有收藏价值。但经部书晦涩难懂、通常做得也不漂亮,所以一直卖不过集部书,价钱甚至不到其四分之一。这就给了韦力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收藏心中所爱的机会。
  梁基永则对经部书不太“感冒”,他认为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经部书已经丧失了学术研究价值,反而是史部、集部当中的不少古书,更生动客观地反映了古人的思想和生活,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仍是价格“洼地”
  对于古籍善本的表现,韦力既困惑又忐忑:“不知道击鼓传花最后会在哪里停下来。”但他同时也对这个板块充满信心:“我认为,古籍善本今天的价格是一个价值回归的表现。特别是和古陶瓷、古书画对比的话,会发现古籍善本的价格事实上还在‘洼地’。”
  “在古代,藏书是收藏的第一大类,古籍的价格也一直远在书画价格之上。我曾经看过一张二三十年代罗振玉在内地开古籍书画店时的价目表。跟古书相关的宋拓本的一个碑帖,要上千大洋,而董其昌之类的古代名家的画,价格在百十来个大洋,刚刚崭露头角的齐白石的画,价格在二十个大洋左右。”
  不难发现,虽然最近古籍善本频频拍出“天价”,但即便是顶级的善本,其价格也无法和相同级别的书画同日而语。
  韦力认为,今天的藏家显然是对瓷器、书画、家具、玉器这些“视觉冲击力强”的藏品更加看重,而这也许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收藏观。“我不知道过云楼拍出2个多亿元是不是太高,但如果齐白石的一张画可以在这个市场上拍出4个多亿,那这批书卖2个亿只能说还是太便宜了。无论是从文物价值还是历史价值而言,这批藏书都远远超过一幅齐白石的画作。”
价格已达“国际水准”
  拓晓堂并不认为古籍善本和陶瓷、书画有横向对比的意义。“谁应该比谁贵,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古籍善本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地位很高,但那是有客观原因的。当时‘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可以借助这些书获得功名、入仕途。乾隆编《四库全书》都会去找那些知名的藏书家,给他们的待遇也不一样。但现在,这些很现实的好处都不存在了。当今市场上什么可以卖得好?一个就是你的东西真好,一个就是收藏群体比较大,进入的资金比较多,价格才会被抬高。但古籍善本门槛太高,所以基本上注定只能是小众收藏,难以变得大众化,不像书画、陶瓷,一般人都能有个基本的感觉。而一本书好不好,只凭品相无法得出结论。收藏古籍善本,需要有校勘、辑佚的能力,一般藏家难以企及。”
  拓晓堂更愿意将目前国内的情况同国际做对比,并且由此得出“国内古籍善本的价格已经不算低”的结论:“古籍善本市场在国外发展得很早,也非常成熟。比如《浮生六记》的手稿本,在日本、欧美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书,它的拍卖价是1000多万元;苏富比拍过一个达?芬奇的零散稿本,成交价是3000万元。可见,目前国内古籍善本的价格确实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
  拓晓堂说,古籍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其实他也有点“看不太懂”。“市场本身是不可琢磨的,但我目睹了古籍善本市场逐渐发展的过程,知道它具有二十年的扎实积累。它目前的价位,是一层层铺垫出来的,并没有明显的炒作成分。基于这个理由,我相信这个市场在未来还是会有比较稳健的发展。”
  原文标题:古籍飞涨引追捧千金难买好品位
(责任编辑:米瑞(实习)、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军阀如何挑选妻妾 邓颖超临终竟艰难的喊"李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到内地托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