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装置a和量气管测量1mol气体体积积,其优点是

气体体积的测量及读数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气体体积的测量及读数
||暂无简介
总评分3.5|
浏览量8837
大小:793.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关于右图所示实验装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水准管上提,液面高于量气管且不下降,说明装置不漏气
B.可用来测定气体摩尔体积
C.可用来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
D.用CCl4代替水,测得氢气的体积更准确
D,CCl4的密度不等于1g·mL― 1,对读数产生的影响更大。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A.用装置①制取气体时长颈漏斗末端的管口要伸入液面以下.B.装置②收集满氧气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C.装置③中的实验现象是硬质玻璃管中红色粉末变黑、石灰水变浑浊.D.装置④中将盐酸与碳酸钠混合,反应停止后,天平不平衡,说明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①药品用量没有说明,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②没有容器,在量筒中配制食盐水;③用滴管吸取液体后,把滴管下端管口斜靠在试管壁上,让液体缓缓流下;④观察量筒里液体的体积,把量筒举起,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⑤用灯帽熄灭酒精灯后再将灯帽轻轻上提一下;⑥打开试剂瓶后把瓶塞正放在桌面,右手手心向着标签,握住试剂瓶倾倒液体.
A.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氢气时,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氢气
B.实验室制取氧气,停止加热时,应先熄灭酒精灯,然后再把导管移出水面
C.做氢气的还原性实验时,当刚向盛有氧化铜的试管通入氢气时,应立即给试管加热
D.倾倒液体进行过滤时,应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下,且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某课外小组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1)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体的操作是.(2)利用该装置抽取氨气并测量其体积,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①反应前,烧瓶中可加入的试剂是,量气装置中的液体最好换用(填字母编号).a.稀NaOH溶液;b.CaO;c.煤油;d.氯化铵溶液;e.NaOH固体;f.氨水.②该实验剩余的NH3需吸收处理.如图2所示的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NH3,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有(填字母编号).③本实验就对量气管多次读数,读数时应注意:Ⅰ.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Ⅱ.;Ⅲ.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3)该小组同学欲利用NH3、CO2和NaC1溶液模拟工业制碱,则在饱和NaC1溶液中通入气体的顺序依次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某同学认为利用上述所设计的装置也可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通过收集并测量NO气体的体积以测定铜的纯度.你认为(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 跟谁学
在线咨询您好,告诉我您想学什么,15分钟为您匹配优质老师哦马上咨询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您好,告诉我您想学什么,15分钟为您匹配优质老师哦马上咨询& > && >&& >&某课外小组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1)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体的操作是.(2)利用该装置抽取氨气并测量其体积,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①反应前,烧瓶中可加入的试剂是,量气装置中的液体最好换用(填字母编号).a.稀NaOH溶液;b.CaO;c.煤油;d.氯化铵溶液;e.NaOH固体;f.氨水.②该实验剩余的NH3需吸收处理.如图2所示的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NH3,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有(填字母编号).③本实验就对量气管多次读数,读数时应注意:Ⅰ.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Ⅱ.;Ⅲ.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3)该小组同学欲利用NH3、CO2和NaC1溶液模拟工业制碱,则在饱和NaC1溶液中通入气体的顺序依次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某同学认为利用上述所设计的装置也可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通过收集并测量NO气体的体积以测定铜的纯度.你认为(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某课外小组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1)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体的操作是.(2)利用该装置抽取氨气并测量其体积,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①反应前,烧瓶中可加入的试剂是,量气装置中的液体最好换用(填字母编号).a.稀NaOH溶液;b.CaO;c.煤油;d.氯化铵溶液;e.NaOH固体;f.氨水.②该实验剩余的NH3需吸收处理.如图2所示的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NH3,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有(填字母编号).③本实验就对量气管多次读数,读数时应注意:Ⅰ.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Ⅱ.;Ⅲ.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3)该小组同学欲利用NH3、CO2和NaC1溶液模拟工业制碱,则在饱和NaC1溶液中通入气体的顺序依次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某同学认为利用上述所设计的装置也可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通过收集并测量NO气体的体积以测定铜的纯度.你认为(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科目: 高中化学最佳答案解:(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故答案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2)①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稀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烧瓶中加入的试剂是固体氧化钙或NaOH固体,滴入浓氨水溶解放热生成氨气;故答案为:be;c;②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连接漏斗伸入到液体中,不能防止倒吸;故A错误;B、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B正确.C、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D、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口,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E错误;E、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BCE;故答案为:BCE;③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故答案为:使量气管内液面与干燥管内液面相平;(3)先通入氨气,氨气与水形成呈碱性的氨水可与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碳酸发生反应,更有利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生成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CO2+NaC1+H2O=NH4C1+NaHCO3↓;故答案为:NH3、CO2;&NH3+CO2+NaC1+H2O=NH4C1+NaHCO3↓;(4)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溶于水,测定的一氧化氮气体体积不准确;故答案为:不可行;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2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解析(1)依据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分析,分液漏斗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2)①依据装置制备氨气的条件是不需要加热,所以把浓氨水滴入固体氧化钙或碱石灰或固体氢氧化钠固体中溶解放热生成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量取装置中的液体不能溶解氨气;②极易溶于水的气体,若吸收时导管伸入水中,由于气体溶于水,导致装置内压强急剧降低,外界大气压压着液体进入,产生倒吸现象;③对量气管读数时,首先等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再进行下一步操作,然后调节量气管使左右液面相平,最后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3)利用NH3、CO2和NaC1溶液模拟工业制碱,在饱和NaC1溶液中通入气体的顺序是先通氨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形成不稳定的碳酸,致使水吸收二氧化碳量较少;而把二氧化碳通入溶有氨气而呈碱性的水中,会使生成的碳酸与氨水发生反应,而增大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4)依据稀硝酸和铜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气体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知识点: [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相关试题大家都在看推荐文章热门知识点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2014o黄浦区一模)某同学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以下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忽略滴入液体体积对气体体积的影响):
&量气管中液体
&Cu、稀硝酸
&NaOH(s)、浓氨水
&电石、饱和食盐水
&镁铝合金、NaOH溶液
&H2O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体的操作是______.(2)该同学认为实验I不可通过收集并测量NO气体的体积来探究铜样品的纯度,请你分析其中原因是______.(3)实验Ⅲ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打开开关A,产生的气体经验纯后点燃,现象是______.(4)实验II中量气管中的液体最好是______.(选填序号)a.浓NaOH溶液&&&&b.氨水&&&&c.煤油&&&&d.氯化铵溶液该实验剩余的NH3需吸收处理,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图2,适合于吸收NH3,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有______.(选填序号)(5)本实验应对量气管多次读数,读数时应注意:①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②______,③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6)实验Ⅳ获得以下数据(所有气体体积均己换算成标准状况):
镁铝合金质量
量气管第1次读数
量气管第2次读数
344.5mL根据上述数据,可计算出镁铝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Kyoya六NK9
(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故答案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2)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可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装置Ⅰ中有空气,一氧化氮会与装置中的空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测得的一氧化氮体积不准,所以不可以通过实验I收集并测量NO气体的体积来探究铜样品的纯度,故答案为: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2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 (3)实验室用电石和水来制取乙炔,反应原理为:CaC2+2H2O→Ca(OH)2+C2H2↑,乙炔可以燃烧,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这是因为乙炔中含碳的质量分数比乙烯高,碳没有完全燃烧的缘故,故答案为:CaC2+2H2O→Ca(OH)2+C2H2↑;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4)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浓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外联双球状导管内伸入到液体中,液体进入双球内,防止进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a正确;b、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下联漏斗,漏斗口伸入液面以下,易吸收易溶性气体,不能防止倒吸,故b错误;c、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c正确;d、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e、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口,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e错误;f、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acdf,故答案为:c; a、c、d、f;(5)根据PV=nRT,为保证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在读数时应注意:①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②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③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误差,故答案为:使量气管和水准瓶两端液面相平;(6)第2次测量数据误差较大,可不用,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336.0mL=0.336L设生成0.336L氢气,需铝的质量为x2Al+2NaOH+2H2O═2NaAlO2+3H2↑54g&&&&&&&&&&&&&&&&&& 3×22.4Lx&&&&&&&&&&&&&&&&&&& &0.336L=,解之得:x=0.27g铝的质量分数==27.0%,故答案为:27.0%.
为您推荐:
(1)分液漏斗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2)实验Ⅰ装置中有空气,一氧化氮与空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3)实验Ⅲ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取乙炔,乙炔可以燃烧,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4)氨气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最好用煤油;极易溶于水的气体,若吸收时导管伸入水中,由于气体溶于水,导致装置内压强急剧降低,外界大气压压着液体进入,产生倒吸现象;(5)对量气管读数时,首先等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再进行下一步操作,然后调节量气管使左右液面相平,最后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6)实验Ⅳ,铝和氢氧化钠反应,根据量气管的第二次读数-第一次读数=生成氢气的体积,求出生成氢气的平均值,再求出合金中铝的质量,最后计算出镁铝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
本题考点: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及装置选择.
考点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分液漏斗的使用,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了解了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检验纯度,极易溶于水的气体的防倒吸.计算时要使用合理数据,把不合理数据舍去.
扫描下载二维码(3)冷却至室温/调节水准管至两端液面相平/视线与量器管中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化学
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其中“&&& ”表示氧原子,“&&&&
”表示碳原子,&“&& ”表示氢原子。
(1)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涉及&&&&&&&&&&种分子。
(2)反应过程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图中的字母,下同)。
(3)在该反应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 &&&&& B.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C.分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 D.甲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
(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
科目:初中化学
有关水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图 1 为简易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图 2为蒸馏装置,海水分别经图 2与图 1 装置单独处理后,所得水质成分的区别是&&&&&&&&&&&&&&&
(2)图 3 为简易水电解器,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A 管中产生的气体是&&&&&&&&&&&&&&&&&
(3)双氧水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水和双氧水都含有相同的元素,但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
科目:初中化学
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请回答: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若选择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字母),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该套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请你指出来  ;
(3)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还需要用到的药品是  (填化学式),该反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写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4)用图F装置可收集气体,若广口瓶充满水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用该方法收集气体时,气体的下列性质:①颜色 ②密度 ③溶解性 ④可燃性,必须考虑的是  (填序号).刚收集完一瓶氧气,把集气瓶  (填“正”或“倒”)在桌面上.
科目:初中化学
某同学为了研究竹子里面气体的成分,做了一个实验.
(1)他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一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然后采用  法收集到了甲乙两瓶气体;
(2)将放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甲瓶中(如图).用放大镜聚焦,使红磷燃烧,瓶内充满了白烟.然后,将甲瓶倒放水中,松开夹子,结果流入的水约占瓶子容积的,说明竹子里气体中肯定含有  .
(3)再往乙瓶中倒入一些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马上变浑浊,说明竹子气体里肯定有  .
(4)那么竹子里的气体含量与空气有什么区别呢?于是,他又用空气重做了上述两个实验.相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  .
科目:初中化学
为探究空气的组成,小明用下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
(2)小明又设计了如上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___(只需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__处(填“1”、“2”、“3”、“4”),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只需写一条)。
(3)从课本镁条燃烧实验小明得到启发,于是他用镁代替红磷做起了这个实验,实验完毕,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远大于总容积的1/5,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可能原因是:&&&&&&
_&&&&&&&&&&
科目:初中化学
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甲设计以下对比实验:
Ⅰ.将3.0g KClO3与1.0g MnO2均匀混合加热
Ⅱ.将x g KClO3与1.0g CuO均匀混合加热
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O2的快慢.Ⅱ中x的值应是  .
(2)探究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某种因素.
①乙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双氧水的质量
双氧水的浓度
MnO2的质量
相同时间内产生O2体积
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如图1是  (填字母);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  ,双氧水分解的速率越快.
②丙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  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科目:初中化学
下列实验中,仪器和用品的选择不合理的是(&&&& )
A.收集CO2气体——⑥⑦⑧&
B.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O2—⑦⑧⑨
C.用H2O2溶液和MnO2制O2——①②
D.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CO2——③④⑤
科目:初中化学
右图是活性炭净水器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它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色素、部分臭味
B.它能把硬水转化成软水
C.它要求水从下面进、从上面出是为了操作方便
D.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细菌和吸收有毒重金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体体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