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并解答题

原标题:小学数学必考的四类行程问题,解题就按这个思路来!

行程问题是小学数学考试的四大题型之一(计算、数论、几何、行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

包括一人或者二人时(同时、异时)、地(同地、异地)、向(同向、相向)的时间和距离等条件混合出现的行程问题。

建议熟练应用标准解法,即s=v×t结合标准线段画图(基本功)解答。由于只用到相遇追及的基本公式即可解决,在解题的时候,一旦出现比较多的情况变化时,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分段去分析情况。

甲乙两人相距200米,甲每分钟走45米,乙每分钟行55米。几分钟后两人相距500米?

(1)多人相遇追及问题

多人相遇追及问题,即在同一直线上,3个或3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相遇追及问题。

比一般相遇追及问题多了一个运动对象,即一般我们能碰到的是三人相遇追及问题。解题思路完全一样,只是相对复杂点,关键是标准画图的能力能否清楚表明三者的运动状态。

有甲、乙、丙3人,甲每分钟走100米,乙每分钟走80米,丙每分钟走75米.现在甲从东村,乙、丙两人从西村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甲与乙相遇6分钟后,甲又与丙相遇. 那么,东、西两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多次相遇追及问题

即两个人在一段路程中同时同地或者同时异地反复相遇和追及,俗称“反复折腾型问题”。

分为标准型(如已知两地距离和两者速度,求n次相遇或者追及点距特定地点的距离或者在规定时间内的相遇或追及次数)和纯周期问题(少见,如已知两者速度,求一个周期后,即两者都回到初始点时相遇、追及的次数)。

标准型解法固定,不能从路程入手,将会很繁,最好一开始就用求单位相遇、追及时间的方法,再求距离和次数就容易得多。如果用折线示意图只能大概有个感性认识,无法具体得出答案,除非是非考试时间仔细画标准尺寸图。

一般用到的时间公式是(只列举甲、乙从两端同时出发的情况,从同一端出发的情况少见,所以不赘述):

单程相遇时间:t单程相遇=s/(v甲+v乙)

单程追及时间:t单程追及=s/(v甲-v乙)

限定时间内的相遇次数:N相遇次数=[ (tn+ t单程相遇)/2 t单程相遇]

限定时间内的追及次数:M追及次数=[ (tm+ t单程追及)/2 t单程追及]

之后再选取甲或者乙来研究有关路程的关系,其中涉及到周期问题需要注意,不要把运动方向搞错了。

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在相距300千米的A、B两地之间不断往返行驶,已知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乙车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

(1)第二次迎面相遇后又经过多长时间甲、乙追及相遇?

(2)相遇时距离中点多少千米?

(3)50小时内,甲乙两车共迎面相遇多少次?

特点无非是涉及到车长,相对容易。小题型分为:

1、火车过桥(隧道):一个有长度、有速度,一个有长度、但没速度

解法:火车车长+桥(隧道)长度(总路程) =火车速度×通过的时间;

2、火车+树(电线杆):一个有长度、有速度,一个没长度、没速度

解法:火车车长(总路程)=火车速度×通过时间;

3、火车+人:一个有长度、有速度,一个没长度、但有速度

(1)火车+迎面行走的人:相当于相遇问题

解法:火车车长(总路程) =(火车速度+人的速度)×迎面错过的时间;

(2)火车+同向行走的人:相当于追及问题

解法:火车车长(总路程) =(火车速度-人的速度) ×追及的时间;

(3)火车+坐在火车上的人:火车与人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解法:火车车长(总路程) =(火车速度±人的速度) ×迎面错过的时间(追及的时间);

4、火车+火车:一个有长度、有速度,一个也有长度、有速度

(1)错车问题:相当于相遇问题

解法:快车车长+慢车车长(总路程) =(快车速度+慢车速度) ×错车时间;

(2)超车问题:相当于追及问题

解法:快车车长+慢车车长(总路程) =(快车速度-慢车速度) ×错车时间;

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

1.一列长200米的火车以每秒8米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用了2分5秒钟时间,求大桥的长度是多少米?

解:火车过桥所用的时间是2分5秒=125秒,所走的路程是(8×125)米,这段路程就是(200米+桥长),所以,桥长为 8×125-200=800(米)

2.一列火车穿越一条长2000米的隧道用了88秒,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条长1250米的大桥用了58秒。求这列火车的车速和车身长度各是多少?

解:车速和车长都没有变,但通过隧道和大桥所用的时间不同,是因为隧道比大桥长。可知火车在(88-58)秒的时间内行驶了(2000-1250)米的路程,因此,火车的车速为每秒 (2000-1250)÷(88-58)=25(米) 进而可知,车长和桥长的和为(25×58)米, 因此,车长为25×58-1250=200(米)

理解了相对速度,流水行船问题也就不难了。

记住1个公式:顺水船速=静水船速+水流速度,就可以顺势理解和推导出其他公式:

逆水船速=静水船速-水流速度,

静水船速=(顺水船速+逆水船速)÷2,

水流速度=(顺水船速-逆水船 速)÷2。

水流速度对于相遇追及的时间没有影响,即对无论是同向还是相向的两船的速度差不构成“威胁”,大胆使用为善。

漂流物速度=水流速度,t1= t2(t1:从落物到发现的时间段,t2:从发现到拾到的时间段)与船速、水速、顺行逆行无关。此结论所带来的时间等式常常非常容易的解决流水落物问题,其本身也非常容易记忆。

1.A、B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客轮在两港间航行,顺流用去7小时,逆流用10小时,则轮船的船速和水速每小时分别是多少千米?

所以船速为17千米/小时,水速为3千米/小时。

2.两码头相距231千米,轮船顺水行驶这段路需要11小时,逆水比顺水每小时少行10千米。那么行驶这段路程逆水要比顺水需要多用多少小时?

解:顺水速度为231/11=21千米/小时

逆水速度为21-10=11千米/小时

}
  • 本课程精选各地历届中考真题中具有典型性的试题,通过试题帮助学生掌握易错点和必考知识点。倒计时虽紧张,但是有题谷陪伴,你会信心满满!来题谷网观看更多精彩课程吧!视频讲题帮你扫清作业障碍!

}

在做题的时候怎么也就想不出来,可在之后一看到答案就恍然大悟,觉得自己当时好笨呀,怎么就想不到呢?懊悔不已,这是很多同学在考试中都面临的一个问题。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做以简答的分析。

也许在考试时,我们花了好多时间也没有找到一道题目的头绪和思路,但也许在考到题目答案的那一瞬间,我们就突然明白了,即使没有把完整的解答过程看完。这就是因为在当时自己做题的时候就没有把比较关键的一步给想出来,看到答案时原来的一切疑问就给烟消云散了。很多时候我们做不来题目不是因为我们完全不会,而是因为不完全会,就是在某一关键的步骤出现了卡壳,就出现了问题。经过答案的提示,我们卡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于是问题就得到了顺利的解答。

有一句俗语说,老虎吃天,无法下爪。很多时候我们解题解不出来就是因为找不到题眼,找不到突破口。如果能找到题眼和突破口,那么问题就能得到顺利解答。

要找到题眼和突破口,第一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要完善,不能出现知识漏洞,还必须要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因为很多的题目的解答需要运用到多个知识点;第二,要有良好的读题分析题目的能力,在读完题目之后需要能想到对应的知识点、考点和解题思路及方法;第三,解题是一个技术活,很多思路技巧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平时多去总结,平时如果能运用的熟练了,那么在解题时就能比较容易的联想到。

在分析题目时,不但要能分析到比较明显的条件,还要能分析到一些隐含的条件,这才是解题的关键,对题目条件的分析一定要透彻和到位。比如说,看到平行和角平分线,能想到相等的角,除此之外,还需要想到等腰三角形,往往平行与角平分线组合起来会出现等腰三角形。

题感是什么其实是很难阐述清楚的,有些同学见到一道题目之后就能很快想到对应的知识点、方法、思路和技巧,而有些同学看了半天题目还是一脸茫然,一头雾水,根本都不懂题目,这就是题感强与弱的差距了。

有关题感的培养,第一,基础一定要扎实,任何知识点的拓展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第二,要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要学会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建立题目条件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三,平时要多去总结,一些思路和技巧如果再平时能够总结和练习,那么考试中就能比较容易想起和运用。比如说,三角形全等的常见模型,相似的常见模型等等,每种模型都有其适用条件和运用方法,如果能在平时做好总结和练习,那么考试中就能很快运用来解答题目了。

再回到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在于平时的学习,要真正学会,而不是看起来学会了。真正的学懂、学会了,就不会出现卡壳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去注意解题的细节,每一步都要想清楚,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运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问题并解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