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头部cta血管解剖图解图怎么制成的 3d软件吗?

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初步研究--《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初步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女性盆腔三维解剖结构十分复杂,该组织结构内部不仅存在泌尿、生殖及消化三大系统的多个组织、器官,而且还包括血管、神经、骨盆以及肌肉等多种成分,空间关系错综复杂,而与妇产科密切相关的女性盆腔血管分支及属支迂曲,分级丰富、分布密度大,血流方向多变等特点,一直是解剖学及临床研究的难点和盲点,尤其是对其中静脉系统的研究。1978年,张年甲老师借助经典解剖学的方法,在其编写的一本书中提及女性盆腔静脉部分研究结果,但是较为粗略,只是以“静脉丛”概述静脉系统,国内外文献中提供的子宫静脉血管网多是带有作者主观意识的手绘图像,这些结果只是部分反映子宫静脉血管网解剖学形态、静脉回流区域以及静脉属支。随着近年来一系列微创治疗技术发展以及人们对异体子宫移植技术的深入探讨[1],人们对女性盆腔血管网的了解提出更高要求[1-3]。目前关于女性盆腔血管网的研究主要源自经典尸体解剖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技术,其中尸体标本获取困难,数量有限,难以获得大量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描述,不能对临床应用的个体化提供直接的帮助,同时由于该研究方法具有对尸体标本的“破坏”性质,很难对同一标本多次利用,不利于后续研究、学术交流。自1980年11月公布于世以来,DSA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科研以及教学,成为研究女性盆腔血管甚为实用的技术手段,也是妇科介入术前的评价标准,借助该技术能清楚显示丰富的盆腔主要血管及其各级分支、属支,但是其技术费用较高、具有创伤性、临床操作复杂,因此无法作为临床常规检查项目[4],同时由于我们通过该技术得到的图像均为二维的、平面黑白灰图像,无法动态显示血管三维空间情况以及进行后续的量化研究,在研究女性盆腔血管方面有较大的限制。20多年前,美国提出并发展数字人技术,有部分学者利用尸体铣切数据集对女性盆腔血管进行了初步研究,2004年国外学者M.BAJKA等[5]首次利用该类数据集对女性盆腔进行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的探讨,由于该数据采集前没有进行有效的血管标记,该学者没能构建出盆腔动、静脉血管网。国内学者在采集“中国数字人”数据集的时候,创造性地应用血管铸型技术,对感兴趣血管进行灌注扫描,弥补了国外数字人数据的不足,2005年国内学者单锦露等[6]利用中国女性数字人数据集构建了女性盆腔数字化三维模型(包括骨盆、主要血管、子宫等),其构建的盆腔动脉血管网包含了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及髂内动脉的主干。2007年其再次利用该数据集进一步对盆腔动脉血管网进行了单独的构建,但是构建的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仅仅包括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及其部分初级分支,而且显示的血管网边界模糊、形态欠规则,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数据集采集时是针对全身血管进行灌注,未能对妇产科学者关心的盆腔器官尤其是子宫动、静脉进行灌注,由于受灌注材料粘滞性、流动性、灌注压力、灌注部位的限制,导致灌注材料无法到达所有的网状血管,不利于细小血管的标识、分割以及三维重建,因此也无法使得子宫血管网数字化。目前世界上有文献报道的女性数字人数据集仅5例,这些数据有着彩色、薄层以及直观等优点,同时也有着采集难度大、重建困难、步骤复杂、分割时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等缺点,同时这些数据只能提供盆腔血管解剖学共性,无法实现个性化特点。在参照上述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完成了人正常离体子宫动脉血管网[3,7-9]以及输卵管-卵巢动脉血管网数字化的初步研究,但是,我们用相同的方法在研究人子宫静脉血管网方面未能成功,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动脉、静脉的生理构造有很大不同,在人体中扮演的角色亦不同,动脉管壁较厚,具有舒缩性和一定的弹性,静脉的角色是容量血管,管壁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均较少,缺乏收缩性和弹性,管腔断面较扁。这样的性质导致对静脉灌注的时候,静脉过度充盈,挤占静脉之间的解剖空间,致使解剖层次不清晰,同时由于静脉壁单薄,容易破裂,致使血管网完全失去正常解剖学形态。考虑到上述特点,我们对静脉灌注进行了重新的研究,对灌注材料、灌注压力进行探索,同时我们前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构建的血管网主要源自尸体数据或者离体数据,这些数据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盆腔血管网的研究提供平台,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生理状态下盆腔血管网,满足不了临床研究以及个体化诊疗的需要。在该课题中,我们对利用在体数据重建生理状态下的子宫静脉血管网也进行了有益探索。我们选择了CTA数据做为在体数据的来源,随着多源螺旋CT在临床的应用以及扫描技术不断革新,CT在临床以及科研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其中的CTA(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的血管性病变诊断检查方法,CTA是在团注动态扫描和三维影像重建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使用螺旋扫描方式,静脉团注造影剂,在兴趣区血管内强化达到高峰期间,进行一次屏气的连续快速体积扫描,并以三维重建方式显示血管结构的影像。借助该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准确采集病人生理状态下的盆腔血管断层数据集,采集对于妇产科学者有用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集成功重现女性在体盆腔血管,应用于临床,指导病人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临床应用意义。
本课题旨在探讨构建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网的灌注材料选择、灌注压力设定以及如何采集生理状态下数据,利用这类数据完成生理状态下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并对这些模型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本课题分动动物实验、尸体实验、临床研究三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动物实验:猪正常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
通过血管铸型技术、CT薄层扫描技术,构建猪正常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从而探讨利用不同灌注材料,不同压力,经双侧子宫静脉、双侧尿生殖静脉灌注构建猪正常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可行性,探讨子宫动静脉灌注的异同点,为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
[研究方法]
获取猪正常泌尿生殖系统标本(子宫、双附件、阴道、膀胱及尿道)12例,随机分为A、B、C、D、E、F组,每组2例。参考课题组前期实验中的CPVC填充剂配方以及文献报道自凝牙托材料配方[以自凝牙托水为溶剂,自凝牙托粉为溶质,加入CT造影剂氧化铅(8:100)以及红色或蓝色广告色若干]配置填充剂,行双侧子宫静脉灌注、双侧尿生殖静脉灌注。各组灌注情况如下:
(1):A组采用0.75:1自凝牙托材料,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9ml/20ml;
(2):B组采用1.25:1自凝牙托材料,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9ml/20ml;
(3):C组采用1.75:1自凝牙托材料,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9ml/20ml;
(4):F组采用1.25:1自凝牙托材料,一侧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12ml/20ml,另一侧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为9ml/20ml;
(5):D组采用20%的过氯乙烯灌注,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9ml/20ml;
(6):E组采用30%的过氯乙烯灌注,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9ml/20ml;
灌注后立即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进行重建。采用CT自带软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bsity projection, MIP)、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完成三维重建,最后将标本置入37%浓盐酸中腐蚀,获取血管铸型标本。对比分析使用不同性质、不同比例、不同压力灌注材料构建的血管铸型标本、CT重建数字化三维模型特点。
本实验中采用的12例猪正常泌尿生殖系统标本均完成双侧子宫静脉、双侧尿生殖静脉插管灌注,经过浓盐酸腐蚀后得到形态饱满、结构完整的猪子宫静脉血管网铸型标本,CT扫描重建模型显示的猪子宫静脉血管网形态完整、血管解剖层次清晰,同血管铸型实物标本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通过对比分析6组铸型标本、CT重建模型,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双侧子宫静脉、尿生殖静脉灌注可成功地构建出结构完整的猪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
(2)不同比例的自凝牙托材料、过氯乙烯填充剂在不同压力下构建的猪子宫静脉血管网铸型标本形态完整、血管饱满、色泽亮丽,清楚地显示了双侧子宫静脉、卵巢静脉以及尿生殖静脉的走行、分布以及静脉回流区域。
(3)压力在显示猪子宫静脉血管网属支丰富程度放方面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压力越大,我们得到的猪子宫静脉血管网属支就越丰富,压力变小,猪子宫静脉血管网解剖层次相对更清晰,这是同动脉很大的不同之处,其中体积压缩比9ml/20ml的压力在研究子宫静脉血容量方面有一定优势,体积压缩比12ml/20ml在研究子宫静脉血管解剖层次方面有一定优势。
(4)不同浓度、比例的灌注材料也同时影响猪子宫静脉血管网的形态,对于挥发成形的过氯乙烯来说,浓度越高,得到的猪子宫静脉血管网解剖层次越清晰,浓度越低,得到的猪子宫静脉血管网越丰富。这个结论用于化学反应成形的自凝牙托材料也较为准确。
(5)利用血管铸型技术、CT薄层扫描重建得到的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显示血管网形态基本一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比性。
压力在显示猪子宫静脉血管网属支丰富程度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这是我们前期研究动脉血管网中未曾认识到的因素之一,我们使用不同压力、不同浓度、不同比例、不同性质的灌注材料,将血管铸型技术以及影像学结合起来,通过双侧子宫静脉、双侧尿生殖静脉灌注,可以成功地构建出完整的猪子宫静脉血管网血管铸型实物模型以及数字化三维模型,这为下一步构建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理论指导以及实践经验。
第二部分尸体实验: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
探讨结合血管铸型技术、CT薄层扫描重建技术以医学交互软件Mimics 10.01 (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采用不同浓度过氯乙烯、不同比例自凝牙托材料在不同灌注压力构建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可行性,探讨不同压力对构建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模型的影响,并对数字化三维模型的利用展开探索。
[研究方法]
获取正常成年女性新鲜离体子宫、阴道及双附件5套,随机分为A(1例)、B(1例)、C(1例)、D(1例)、E(1例)分别按按已获填充剂配方进行填充剂配制,研究选取1.25:1、1.75:1的自凝牙托材料[以自凝牙托水为溶剂,自凝牙托粉为溶质,加入CT造影剂氧化铅(8:100)以及蓝色或红色广告色若干]以及20%、30%、40%的过氯乙烯进行配制,分别经双侧子宫静脉灌注或者子宫静脉联合卵巢静脉,采用不同的压力灌注。各组灌注情况如下:
(1):A组采用采用20%的过氯乙烯灌注,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9ml/20ml;
(2):B组采用30%的过氯乙烯灌注,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9ml/20ml;
(3):C组采用40%的过氯乙烯灌注,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9ml/20ml;
(4):D组1.25:1自凝牙托材料,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9ml/20ml;
(5):E组采用1.75:1自凝牙托材料,一侧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12ml/20ml,另一侧灌注压力为体积压缩比为9ml/20ml;
灌注前后均行CT/MR扫描,将采集的Dicom3.0数据利用CT自带软件完成MIP法、VR技术三维重建、同时利用医学交互软件Mimics行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最后将灌注后的标本放入浓盐酸腐蚀后,获得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铸型标本。对比分析性质不同、不同比例或者不同浓度的灌注材料在不同灌注压力下构建的血管铸型标本、CT重建模型以及Mimics重建模型的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异同,利用交互软件Mimics对获得数字化模型进行相关测量及研究,探讨对三种模型进一步利用的途径。
本实验中,5例标本均完成了双侧子宫静脉或双侧子宫静脉联合卵巢静脉插管,两种配方的灌注材料在行CT扫描的时候也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影像学资料,清晰地显示了子宫静脉,其中行过氯乙烯灌注的亦同时行MR扫描,达到较为满意的MR血管图像,将5例标本腐蚀后,得到完整的子宫静脉血管网铸型标本,利用影像学资料,我们顺利完成医学影像图像采集,借助CT自带软件以及医学交互软件Mimics,我们得到了同一标本的另外两种数字化三维模型,这三种模型构建的血管网形态完整、血管饱满、清晰,同时三种形式的模型又可以进行不同的研究。对比分析同一标本的不同形式的模型,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采用不同比例自凝牙托材料、不同浓度的过氯乙烯、不同的灌注压力均可成功的构建出较为完整的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
(2)使用不同的灌注压力、不同比例的自凝牙托材料构建的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网铸型标本的形态完整、可清楚显示双侧子宫静脉、卵巢静脉从主干到终末细小静脉属支:①利用1.75:1的自凝牙托材料,使用体积压缩比为12ml/20ml的压力构建的子宫静脉血管网铸型清晰地显示了双侧子宫静脉、卵巢静脉的主干及其重要属支,解剖层次清晰,可用于解剖学血管走行的研究。②利用1.75:1和1.25:1的自凝牙托材料,使用体积压缩比为9ml/20ml的压力构建的子宫静脉血管网铸型标本更进一步清晰显示了双侧子宫静脉、卵巢静脉的吻合支以及细小属支。③利用相同压力(体积压缩比为9ml/20m1),浓度分别为20%、30%、40%灌注材料过氯乙烯得到的静脉铸型标本同利用灌注材料自凝牙托材料得到的静脉血管网铸型标本在显示血管疏密程度上基本相似,这就说明与动脉显著不同的是:静脉铸型标本的形态除了同灌注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关,也同灌注压力关系极其密切。④我们通过子宫静脉灌注或者联合卵巢静脉灌注,均得到完整的子宫静脉血管网,说明子宫静脉同卵巢静脉存在吻合情况,卵巢静脉血液可通过二者吻合支,注入髂内静脉回流。⑤子宫静脉系统血液十分丰富,与子宫动脉近似单层走行,形状呈螺旋形不同,子宫静脉遍布子宫全层,静脉数量显著多于动脉数量,静脉血液容量也明显多于动脉,外层子宫静脉走行位置较子宫动脉表浅。子宫静脉间有较多的吻合支,在子宫主韧带水平,有直径较为粗大的静脉主干存在,而在阔韧带水平,静脉主干相对稀少,而是由子宫的两侧的弓形静脉联合成为子宫静脉,其中数条静脉收集卵巢和阔韧带上部的静脉血,形成较大的蔓状子宫静脉丛,与走形于卵巢悬韧带位置的2-3条粗大的卵巢静脉丛及阴道静脉丛相交通,由丛下部合成1-2支子宫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约在子宫颈管外口平面,注入髂内静脉或其属支。阴道静脉丛位于阴道两侧,与子宫、膀胱及直肠等静脉丛相交通,每侧引出一条阴道静脉,注入髂内静脉或其他属支。⑥由于子宫静脉遍布子宫全层的特性,所以得到的静脉铸型标本以及后续重建的静脉数字化三维模型能近似代表整个子宫的形状,为构建子宫数字化三维模型提供参考和依据,并为子宫数字化三维模型的前期研究提供平台。
(3)通过CT薄层扫描技术以及Mimics软件构建的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不仅具有类似于子宫静脉铸型标本的特征,而且还可以利用数字化三维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观察,并进行相关物理常数的的测量,赋予了该模型新的物理学特点以及新的使用方法以及新的学术交流途径:例如借助Mimics阈值分割功能可以对血管进行大致的分级重建,显示直径不同的静脉血管,借助软件提供的的分割功能可以从冠状面、矢状面以及水平面观察整个子宫不同平面的静脉血液情况并可完成相关直径测量以及血容量测量。
(4)利用血管铸型技术、CT薄层扫描技术以及医学交互软件Mimics软件构建的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显示的血管网形态基本一致,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血管铸型标本为后二者的研究提供基准,而后二者是对前者用途的有益补充,是前者用途的延续以及新用途开拓,并且二者亦具有各自的特点并有一定的互补性。
借助血管铸型技术、CT薄层扫描技术以及Mimics软件,通过单纯双侧子宫静脉灌注或者子宫静脉联合卵巢静脉灌注,可以成功地构建出完整的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血管铸型技术、CT薄层扫描技术联合医学交互软件Mimics软件,在研究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网精细解剖结构方面各具特点,是一种研究人正常离体子宫静脉血管网的较为实用的方法,由于子宫静脉血管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人离体子宫的形态,重建的子宫静脉血管网也较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子宫的数字化三维模型,为子宫的数字化研究了参考。
第三部分临床研究:人在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
依据动物实验、尸体实验研究结果以及课题组临床研究进展,探讨利用CTA原始数据结合医学交互软件Mimics软件构建女性在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结合尸体实验的子宫静脉铸型标本对在体子宫静脉重建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利用CTA数据以及医学交互软件Mimics重建女性在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可行性、技术要点以及临床意义。
[研究方法]
前期已有学者利用CTA数据对女性盆腔动脉血管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利用CTA技术重建女性盆腔静脉是不可行的,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①比较利用医学交互软件Mimics得到不同重建结果时的CT扫描参数、数据的采集间隔时间,取得最佳扫描参数以及时间间隔,得到能较为满意重建子宫静脉的CTA数据;②同时针对以前学者利用Mimics的方法展开探究,在重建子宫静脉血管网的过程中,我们将处理二值之间关系的逻辑数学计算法-布尔运算以及反运算引入重建过程同该交互软件的蒙罩运算相结合,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我们利用CTA技术,获取1例宫颈癌患者的D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患者的具体资料为:49岁,我院妇科检查结果: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畅,上段受浸;宫颈形态失常,呈灶口状,触血阳性,子宫前位,大小约7x6x5cm,质中,活动可,无压痛;双侧附件未及明显包快。肛查:进肛顺畅,直肠粘膜光滑,扪及宫颈约5x4x3cm大小,右侧主骶韧带呈结节状增厚,几达盆壁,左侧主骶韧带呈结节状增厚,未达盆壁。退出指套未见血污。我院超声检查示:宫颈增大,厚3.5cm,形态失常,内见一大小为5.6×3.5cm等不均质回声区,边界欠清,宫颈管消失。右侧卵巢内可见一大小为4.3×3.2cm的液性暗区,边界清,内透声可。利用Mimics10.01软件分别对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盆腔较为粗大的静脉血管网以及子宫静脉血管网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并对重建的数字化模型进行配准融合,利用该交互软件对该模型进行相应的血管直径、血管容量进行测量,并对数字化模型进行多角度、多平面的观察,对比人离体正常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结合重建的生理状态下的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以及盆腔较为粗大的静脉血管网,初步揭示生理状态下子宫静脉的形态、走行、属支以及引流区域并对一些妇产科疾病进行初步的解剖学解释。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出重建静脉的合适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20mA,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造影时经右侧肘正中静脉先以4.Oml/s(A筒)流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85ml(优维显,370mgI/m1),再以4.Oml/s(B筒)追注生理盐水20ml。在腹主动脉分叉上缘层面选择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动态监测CT值,设定当ROI内CT值达到100Hu时自动触发扫描采集动脉期数据。间隔50s-后再重复扫描一次采集静脉期数据。最后将各期图像拆薄至层厚为1.Omm刻碟保存。将上述导入软件Mimics,结合数学逻辑运算完成静脉血管网的数字化三维重建,根据前期动物实验、尸体实验提供的经验、一些具体量化数据,我们较为成功地构建了女性在体子宫静脉血管网,该模型可以清楚地显示子宫静脉、双侧卵巢静脉,与重建的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配准融合后,生理状态下各支静脉血管的解剖走行及引流区域变得更加清晰明确,可以真实生动地再现子宫静脉、卵巢静脉同骨盆、盆腔动脉、盆腔静脉的解剖关系,可以精确地测量生理状态下子宫静脉血管网的血容量。参照前期尸体实验结果,我们得知子宫静脉血管网遍布子宫全层,对整个子宫有很好的代表性,在生理状态下重建的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很好的勾画出这个生理状态下人类子宫的形态,宫腔的大小以及子宫体同阴道长轴的角度。同时也为计算宫体血容量、阴道血容量提供了模型。
一、前期学者利用CTA技术以及医学交互软件Mimics针对血管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对象主要为动脉系统,对于静脉系统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由于CTA技术的特点以及Mimics软件的性质,这两种技术无法完成在体静脉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而我们的研究证实将两种技术相结合,在基本无损病人健康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扫描参数、扫描条件以及对Mimics软件功能拓展,可以实现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重建,甚至可以构建生理状态下的子宫静脉血管网,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内容,上述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完成。该研究结果也有一定的缺陷,重建结果能否完全代表生理状态下的情况?该模型提供的计算结果同人真实生理状况下血容量之间的差异有多少?由于无明确的对照对象,暂时不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二、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在体子宫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的报道,对于子宫静脉的研究的也极其少见,该课题应用目前较为先进的血管研究方法以及专业软件Mimics重构生理状态下的子宫静脉血管网、盆腔粗大静脉血管网,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后续进行大批量在体子宫静脉三维重建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也为子宫静脉血管网、盆腔静脉的精细解剖结构研究提供平台,使得采集大样本数据成为可能。尸体实验我们得知子宫静脉遍布整个子宫全层,这在生理状态下的数据重构子宫静脉的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子宫静脉血管网如同多张致密的网状结构叠加而成,这也就预示子宫静脉的血容量可能会在一定的时期呈几何级数的膨胀,格式解剖学指出子宫动脉弯曲地在子宫阔韧带内上行,在子宫壁内它们的分支也弯曲走行。但当妊娠子宫扩大时,所有的弯曲消失。与子宫动脉的螺旋形不同,子宫静脉没有明显的螺旋走行,而且走行较动脉表浅,由于静脉血管网的特点,活体上重建的子宫静脉血管网也较好的代表了生理状态下的子宫形态,借助交互软件Mimics可以看到生理状态下近似宫腔的结构,并展示前位子宫的形态以及同骨盆、周围血管的关系。三、该子宫静脉血管网在妇产科临床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①为妇产科良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数字化三维模型参考,无论是尸体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证实子宫静脉同卵巢静脉相交通,借助上述技术和软件,我们亦成功构建生理状态下卵巢静脉血管网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这就为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并有可能成为诊断卵巢静脉曲张的解剖形态学依据,该子宫静脉也反映了生理状态下大致正常的子宫静脉情况,为子宫肌瘤、子宫腺疾病、胎盘植入等妇产科良性疾病血管形态学改变的诊断提供参考;②重建的子宫静脉血管网也为妇科恶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应解剖学参考,融合骨盆、盆腔动脉以及盆腔动脉,清晰的展示了子宫静脉的回流区域,可能为研究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等的静脉形态、回流途径、探讨癌灶的血道转移等问题提供了平台。③人类关于自体或者异体子宫和/或卵巢移植的探讨从上世纪开始一直未能停息,相对于子宫移植来说,卵巢移植虽然较为容易,但目前技术仍未完全成熟,无法在临床上普遍开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盆腔血管解剖学研究滞后,我们利用血管铸型技术已经成功构建人正常离体子宫动脉血管网,结合本课题中构建的人离体/在体子宫静脉血管网,为子宫/卵巢的动静脉精细结构的研究提供可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子宫动静脉循环路径,在子宫/卵巢移植中将扮演一定的角色。④该课题利用CTA数据结合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的研究过程中,在成功构建出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以及子宫动脉血管的同时,利用另外数例病人的数据中成功构建出包括肾动脉、肾静脉在内的泌尿系统,我们目前已经可以将重建泌尿系统的技术同子宫静脉、子宫动脉的技术相融合,这也为该数字化三维模型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在体女性泌尿系统、部分生殖系统、盆腔动静脉血管网以及骨盆的数字化三维模型的融合,为术前明确妇产科良性、恶性疾病的病灶同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淋巴清扫中如何避开重要的静脉血管、宫颈癌根治手术如何保护输尿管提供了个体化的术前数字化模型,为手术医生充分了解病情,减少医患纠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模型参考,也为女性在体盆腔脏器的数字化三维建模提供了方法学上的指导。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R323.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洪霞;石小田;汪坤菊;林凛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09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华;王伯胤;;[J];放射学实践;2009年05期
陈杰;胡春洪;;[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年04期
N.N.N.NN.E.A.Nour-ET.LR.M.HH.Korku-K.E何岸苇;;[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4期
单锦露,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林支付,唐泽圣;[J];解剖学杂志;2005年03期
樊艳青;韩萍;史河水;赵龙;柳曦;周承凯;吴红英;雷子乔;刘永华;;[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年04期
张丽娟;吕发金;;[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年01期
陈春林;黄睿;刘萍;欧阳振波;唐雷;李泽宇;刘畅;洪辉文;吴坤成;钟光明;胡杰威;李鉴轶;余艳红;钟世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年02期
陈春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年03期
张晓薇;陈礼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年08期
刘萍;余艳红;陈春林;欧阳振波;宋小磊;王宏琢;昌仁民;王建平;;[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大伟,曹殿波,张秀梅,杨海山;[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曲德伟;李幼琼;郭京丽;田勇;刘敏;;[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2期
王海生;严振国;王媛媛;程卓;庄天戈;邵水金;闵友江;位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03期
江锦赵;王成林;刘鹏程;刘远健;邹立秋;黄嵘;袁知东;;[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年03期
石荣书;利峰;蒋国军;蔡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20期
高成杰;徐达传;裴强;原晓景;;[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邓滨;;[J];临床医学;2011年09期
李若坤;强金伟;贺成;廖治河;冯琴;张飚;袁海滨;;[J];放射学实践;2010年06期
王海生;严振国;程卓;邵水金;庄天戈;;[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陈吴兴;陈光平;纪建松;王向明;赵中伟;王祖飞;徐民;;[J];解剖学研究;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广威;李泽宇;刘畅;吴坤成;洪辉文;肖钊明;骆承恩;李忠华;;[A];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年7月第31卷第4期[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成杰;[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冯国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陈胜华;[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余小多;[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刘萍;[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夏红;[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柯妍;[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其舟;[D];泸州医学院;2011年
唐娜;[D];吉林大学;2011年
李彦娴;[D];昆明医学院;2011年
张羡;[D];暨南大学;2011年
徐丽娜;[D];暨南大学;2011年
杜敏敏;[D];山东大学;2011年
成功;[D];广州医学院;2010年
郭东霞;[D];苏州大学;2011年
沈涛;[D];苏州大学;2011年
刘凤永;[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成杰;徐达传;裴强;原晓景;;[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江金带;谭理连;李扬彬;李树欣;梁彤杰;周少萍;;[J];广东医学;2006年05期
王颖;韩铭钧;赵虹;柳学国;张翠运;何艳丽;秦培鑫;李坤伟;;[J];广东医学;2006年05期
吕军;雷蔚华;冉虹;曾北蓝;马奔;张浩;苏宁;;[J];广东医学;2011年07期
张美云;赵映魁;;[J];河北医药;2008年02期
谭国胜;郭文波;范惠双;陈伟;杨建勇;;[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年02期
张国福;韩志刚;胡培安;王士甲;田晓梅;周燕;贺蓓仪;王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年12期
陈春林;徐玉静;刘萍;欧阳振波;许乙凯;毛东瑞;段慧;祝江红;王建平;任道坤;昌仁民;唐雷;钟世镇;;[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年01期
单锦露;张绍祥;谭立文;;[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7年05期
孙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成杰;[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坤菊;陈敏;石小田;张显芳;林威威;邓王孝;;[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3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邱明国,李七渝,李恺,崔高宇,郭燕丽,刘光久,单锦露,刘继军,张伟国,陈金华,王健,陈伟,陆明,游箭,庞学利,肖红,许忠信,王欲甦,邓俊辉,唐泽圣;[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邱明国,李七渝,李恺,崔高宇,郭燕丽,刘光久,单锦露,刘继军,张伟国,陈金华,王健,陈伟,陆明,游箭,庞学利,肖红,许忠信,王欲甦,邓俊辉,唐泽圣;[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单锦露,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邱明国,李七渝,李恺,崔高宇,郭燕丽,刘光久,刘继军;[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方驰华,钟世镇,吴坤成,王兴海,张刚庆,虞春堂;[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22期
俞金龙;黄宗海;傅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孙智晶,郎景和,朱兰,陈杰;[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年01期
李明利;[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年04期
赵英林,胡滨成;[J];局解手术学杂志;1997年03期
王虎,钟震亚,王庆林,田国忠,陈克功,王守安;[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年04期
伍言明;郭兴;张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全德;;[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年02期
于人杰,张志宏,李爱那;[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4年01期
张秀兰,谢文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年06期
周玲,李东红,杨梦庚;[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年01期
曹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5年01期
陈越秀,徐颖,胡小娟,张忠梅;[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李斌,林华,陈颖,商建峰;[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年02期
柳晓春;张君琳;;[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1年01期
刘宗智,黄天星,张开君,樊言,何正俭,谢喜贤,李耕读;[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3年01期
周全,郭丽娜,刘彤华;[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慧琳;;[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小磊;[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毛东瑞;[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申剑;[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部cta血管解剖图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