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成语故事最后结果一样的成语是什么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成语故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一句话从两个人口中说出来意思不一样是什么成语_百度知道
一句话从两个人口中说出来意思不一样是什么成语
一句话从两个人口中说出来意思不一样是什么成语
末。比喻事物同一本原。【此一时,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那;彼,彼一时】此:这。那是一个时候:本原。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实际上却相同。【一而二:末流【本同末离】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本同末异】本,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二而一】两件事看似不同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羊城晚报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众口不一!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鸿鹄志短(15分)一天,去公园玩耍,发现东南角的水池里游着两只美丽的天鹅,只见它们全身洁白,伸着长长的脖子,显得高贵而优雅。不少游人围在池子的四周,争先恐后地给它们投食、照相。 对于天鹅,我并不陌生,儿时在李商隐的《镜槛》中读到过:“镜槛芙蓉入,香台翡翠过。拨弦惊火凤,交扇拂天鹅。”还有安徒生的《丑小鸭》中也写到了天鹅。当然,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提到的一句话:“嗟乎,燕雀安知鸿鹄(古时对天鹅的称呼)之志哉!” 那时,天鹅在我的心目中,简直就是天使的化身,雄心壮志的代言。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如今这两只骄傲的白天鹅竟然生活于这样一个狭小局促的水池中,并且毫不在意,还一副  A 的样子。这样想着,我不禁向它们投去几分鄙夷的目光,我一向认为,天鹅的家不是湖泊,就是蓝天,呆在池子里的天鹅,算不上真正的天鹅。 以前我听别人说,天鹅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飞禽,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能轻轻松松地跨越珠穆朗玛峰。天鹅有如此大的本领,却  B  的样子待在池子里向人们乞食,这着实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我好奇地问公园里的管理员:“你们把天鹅放在这样一个水池里,还不设任何的防护措施,难道你们不知道天鹅会飞吗?” 管理员微笑着回答说:“我们当然知道,但是它们绝不会飞走的。” 我疑惑地问:“为什么呢?” 管理员不慌不忙地解释说:“一则,水池里有吃不完的食物,这不仅免去了它们四处觅食的烦恼,还不用担心受到其他动物的侵袭。有这么优越的条件和环境,你就算拿着竹竿赶它们,它们也舍不得走。二则,天鹅起飞需要助跑,没有足够的空间,它们根本飞不起来。在这两只天鹅小的时候,我们先将它们放在一个经过特殊设计的小池子里,起初,这两只天鹅拼命地想要飞走,但池子的宽度达不到它们起飞的要求,每次逃逸均以失败而告终。经过多次的尝试后,天鹅渐渐失去了信心,放弃了起飞的念头。慢慢地,他们学会了享乐,学会了安于现状,不再幻想辽阔的蓝天和湖泊,以至于后来我们将它们放进一个大池子里,它们也没有想过逃跑,或许它们早已忘记自己会飞翔了。” 听了管理员的述说,我猛然醒悟,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即使是有着“飞高冠军”之称的天鹅,也跟普通的鸭子无异,只能整天游荡在几尺见方的水池内,供人们观赏和取乐。 原来,很多时候,人之所以庸庸碌碌,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才华,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展翅高飞的信心、雄心和恒心。如果一个人有了高远的目标,哪怕他是一只不起眼的黄雀,也能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空。&&&&&&(选自《思维与智慧》2004、01)小题1:根据上下文的语意,选择下列成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的横线上(2分):悠然自得   可怜兮兮小题2: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对公园中的天鹅“感到意外”并且“鄙夷”他们?(4分)&小题3:上文第二段为什么要提到安徒生的《丑小鸭》和《陈涉世家》中陈胜的话?(3分)小题4:结合文本分析造成“鸿鹄志短”的原因有哪些?(3分) 小题5:说说文章最后一段议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6:“鸿鹄志短”谁之过?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母亲的来信》完成问题。
母亲的来信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cù,缩小,收敛)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科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起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在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一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入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于,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1、据下面文字的意思,从文中选择词语填空。①___________:比喻无关紧要的琐事。②___________: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③___________:形容不高兴,不振作。2、母亲的每一封来信都表达了怎样的深挚感情?选出概括准确的一项(  )A、关心保护想念B、关心疼爱思念C、关注疼爱眷念D、关注喜爱思恋3、母亲每一封信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分别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用简明的语言按要求加以概括。①开头:问候、祝愿并安慰儿子。②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中间:____________________。4、中在写到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时插叙了他路遇家乡熟人的内容,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从文章内容和结构安排两方面简要分析。①文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构安排:____________________5、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   )A、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分析:“焦急地”写出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热切盼望的心情。B、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分析:“扔”字写出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的随意甚至轻蔑的态度。C、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分析:文卡没有将10卢布寄给母亲主要是考虑到数目太小,无济于事。D、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于,抽出信纸。分析:“打着哈欠”和“掏”“拆”“抽”等词语表现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漠然和漫不经心。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甲]。大概是老梁想叫我[乙]
一下蜜蜂的生活,他小心地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动。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浆来供养它。
&&& 老梁赞叹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 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峰,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 我想起了一个问题,就问:“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1.文中空格甲、乙 两处的恰当词语依次是(  & )。
   A稳重&& 了解   B持重&
深入   C稳重&& 深入   D持重&& 了解
& 2.选择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词义,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 1)计较(   )
A计算比较     B争论    && C打算    
  & 2)酿造(  && )
  & A创造,开拓            &&
  & C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醋、酱油等)&&
  & D像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等)一样地建设
&3.与例句“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句是(  & )。
&&& A我把那冻得发红的小鼻子按了一下,说:“天上要通电话,我一定给你问问。可是——”
&&& B新近她又立了功,--—要不是她,韩老五还抓不回来呢。
&&& C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D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50上下的中国人……。
&& 4.与例句“他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句是(  &
&&& A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
B特务所长和看守长共同研究这张可怕的传单:“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石家庄附近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会作了工作报告………”
C(他)用他那肥厚的手掌在书上拍一拍,又用粗短的手指嗤啦嗤啦地捻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 D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地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嘛,你娘会安排的。”
5.找出对下列各句含义理解有误的项,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 (1)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 )。
&&& A“听话”,是指“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浆来供养它(蜂王)。”
&&& B“听话”,是指“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动”,不到处乱飞。”
&&& C表面上写老梁赞叹小蜜蜂,实际也表现了老梁对养蜂事业的热爱。
D“东西”前面加“小”,“听话”前面加“多”,这些修饰分别表现了老梁对蜜蜂的喜爱和赞美。
(2)他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 )。
   A“不争”、“不计较”、“不辞辛苦”等词语,把蜜蜂人格化了,表现了老梁对蜜蜂的喜爱与赞扬。
   B“不争”、“不计较”、“不辞辛苦”等词语,把蜜蜂人格化了,赞扬了蜜蜂奉献多、索取少的高尚品。
   C“不争”、“不计较”、“不辞辛苦”等词语,把蜜蜂人格化了,说明了蜜蜂奉献多、索取少;而养蜂人付出少、收获大,养蜂是最合算的一项事业。
   D本句以拟人手法既赞扬了蜜蜂奉献多、索取少的高尚品格,也突出了蜜蜂勤奋劳动、不辞辛苦的优秀品质。
&& (3)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
  & A“一颤”,说明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蜜蜂的?钕锥唷⑺魅∩俚某绺呔?穸?鸲??/span>
  & B“一颤”,说明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蜜蜂的寿命之短、贡献之大的鲜明对比而震动。
  & C“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这一赞语,是作者的感情受到震撼之后的自然的流露。
  & D如果说作者想看蜜蜂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一次变化的话,那么这一句的赞叹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二次变化。
&6.怎样理解“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7.“渺小”和“高尚”是矛盾的一组词,怎样理解蜜蜂既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
&8.文章写了蜜蜂之后,之所以还要写农民是因为(  & )
&&& A写蜜蜂之后还要写农民,是为了点明本文的喻意。
&&& B写蜜蜂之后还要写农民,是因为农民才是作者所要歌颂的真正对象,而蜜蜂只不过是为了用来比喻之物。
&&& C写蜜蜂之后还要写农民,是因为前面已经写过养蜂员老梁,同是劳动人民,当然要写农民。
   D写蜜蜂是为写劳动人民作铺垫,因而在写蜜蜂之后自然而然写到农民。
& 9.对结尾作用分析正确的项有(  & )
   A 照应了开头,起到了“先抑后扬”的作用,强化了“扬”的效果。
   B 新颖,给读者以出乎意料之感。
   C以梦结尾,虚实相生,给文章涂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
   D深化了中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学习蜜蜂无私奉献精神的强烈愿望。
   E紧扣标题,使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 10.摘录出可以揭示全文主旨的语句。
&&   答:
&& 11.上面文字写“我”与老梁的对话,共谈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 的问题,二是  &&& 的问题。这些谈话内容从总体上表现了蜜蜂的精神,其中不当的一项是(  && )。
A热爱劳动,不计报酬。&& B勤奋不息,无私奉献。
  && C劳动奉献,舍生忘死。&& D奉献极大,索取极小。
&& 12.《荔枝蜜》一文通篇运用了“联想”这一构思手法,全文共出现三次联想,
  && 上面文字是第三次联想,由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联想到幸福生活的建设者劳动人民,由此往前推,第二次联想是由
蜜蜂的  &&&
的情景联想到  &&& ;
第一次联想是由  &&& 的甜美联想到  &&& 的甜美。联想是需要找到彼此的共同点的,上面文字蜜蜂与农民的共同点是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是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②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④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在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技叶中,会藏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注近身。
⑤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___。不是丁香的___,不是桂花的___,也不是荷花的那种。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⑥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⑦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⑧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⑨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注:豸(zhì):没有脚的虫。
1.从下列几个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分别填入第⑤段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a.甜香    b.幽香    c.芳香    d.清香
2.第①段中作者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全文,作者“随即怅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来填写,各不超过15个字。)
3.第③段作者写自己种太阳花“连死不了都死了”的经历,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4.第①段中连用六个“便”字,其作用是强调时光的飞逝;文章第⑨段中还有一处类似的用法,即加点的五处“领取”,请说说其作用。
5.本文有不少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从语言或构思的角度自拟一个题目,并写出答案。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难点课课练》九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甲]随着电子网络的发展,人们正在运用互联网做更多的事情,查询信息、浏览图像,甚至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等等,网络无疑为生活带来了很多的舒适与便捷。但是,一种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青年人因迷恋上网而无暇读书,有的人甚至片面地认为,上网可以代替读书。
  笔者认为,上网不能代替读书。书籍所承载的知识是经过了沉思、积淀和深度加工的,有其在文化传承上不可替代的厚重与理性。书籍不仅传播知识,并且有其本身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其外观、质地、版面等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藏书票、藏书印章、题签、标注、评点等,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恒久的魅力。一册在手,书香漫溢的阅读会带给人闲适与随意的感觉,产生一种无可比拟的文化接受和文化交流上的愉悦。而网络则是一种虚拟的对象,它所涵容的大多是非知识型的信息,上网求知更多的是一种快餐式的接受。相比之下,“读书”是立体的,“上网”是平面的;“读书”是深刻的,“上网”是肤浅的。就传播文化和积累文化的厚度和思想含量而言,上网无法与读书相比;哪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书香味”也好似上网无法熏陶的;至于清雅的“书卷气”,更是上网难以培养的。
  [乙]现在的网络,蒸蒸日上,颇得人心,想来它最受人们欢迎的无非三点:一为迅速。甲A联赛瞬间的进球、美国总统大选选票的即时统计结果,网络上都随时报告,这种速度是任何一种纸质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其二为自由。网络上内容的审查机制并不健全,读者可能就是作者,看家也可能是作家。在这里,没有意识形态的约束,没有审美情趣的强制判断,比起纸质媒体的几审几校,网络媒体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场所。三曰丰富。网上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体育的、娱乐的,包罗万象,仿佛大千世界,尽在一网之中。
  但网络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说价格不菲,往往一个小时下来,信息是得到了不少,可是口袋里的钱也相应掏了不少出来。再比如说,网络上虽然比较自由,可是谁都在上面写,读者怎么知道哪些是对他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呢?此外,还有阅读习惯的问题,身体健康的问题。如果要一个人整天坐在电脑前面,通过鼠标翻动页面,在显示屏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我想可能他还没有成为哲学家,就已经变成了一个瞎子了。而在这些方面,纸质媒体恰恰显示了自己的优势。
  在我看来,目前的网络受制于硬件条件、审查机制以及自身技术的不完善和不健全,还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媒体。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纸质媒体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它的繁荣期已经过去,它在技术、策划经营、管理模式上再发展的空间已经很小。而网络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谁也无法预料它将发展到什么程度,它将怎样影响我们的阅读和生活。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革新与进一步发展,加上它对自身弱点的清醒认识与克服,它应该可以在未来取代纸质媒体。想想电脑排版是如何取代“铅与火”的,这更将坚定我们对网络媒体的信心与期望。
(选自《中学生阅读》)
1.两文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甲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
甲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乙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
2.选择对语段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所用的论证方式是立论与驳论相结合。
B.乙文用了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C.甲文将“上网”和“读书”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更突出了读书的优势。
D.乙文既说明了网络媒体的优势,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但网络媒体比纸质媒体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请从对象、内容的侧重点等方面比较两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两文,分别归纳通过上网和通过读书获取知识的优势。
(1)上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举一个身边的典型例子,告诉大家应当如何处理好读书和上网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重点作业 初三语文(下)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甲】随着电子网络的发展,人们正在运用互联网做更多的事情,查询信息、浏览图像,甚至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等等,网络无疑为生活带来了很多的舒适与便捷。但是,一种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青年人因迷恋上网而无暇读书,有的人甚至片面地认为,上网可以代替读书。
  笔者认为,上网不能代替读书。书籍所承载的知识是经过了沉思、积淀和深度加工的,有其在文化传承上不可替代的厚重与理性。书籍不仅传播知识,并且有其本身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其外观、质地、版面等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藏书票、藏书印章、题签、标注。评点等,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恒久的魅力。一册在手,书香漫溢的阅读会带给人闲适与随意的感觉,产生一种无可比拟的文化接受和文化交流上的愉悦。而网络则是一种虚拟的对象,它所涵容的大多是非知识型的信息,上网求知更多的是一种快餐式的接受。相比之下,“读书”是立体的,“上网”是平面的;“读书”是深刻的,“上网”是肤浅的。就传播文化和积累文化的厚度和思想含量而言,上网无法与读书相比;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书香味”也好似上网无法熏陶的;至于清雅的“书卷气”,更是上网难以培养的。
  【乙】现在的网络,蒸蒸日上,颇得人心,想来它最受人们欢迎的无非三点:一为迅速。甲A联赛瞬间的进球、美国总统大选选票的即时统计结果,网络上都随时报告,这种速度是任何一种纸质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其二为自由。网络上内容的审查机制并不健全,读者可能就是作者,看家也可能是作家。在这里,没有意识形态的约束,没有审美情趣的强制判断,比起纸质媒体的几审几校,网络媒体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场所。三曰丰富。网上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体育的、娱乐的,包罗万象,仿佛大千世界,尽在一网之中。
  但网络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说价格不菲,往往一个小时下来,信息是得到了不少,可是口袋里的钱也相应掏了不少出来。再比如说,网络上虽然比较自由,可是谁都在上面写,读者怎么知道哪些是对他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呢?此外,还有阅读习惯的问题,身体健康的问题。如果要一个人整天坐在电脑前面,通过鼠标翻动页面,在显示屏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我想可能他还没有成为哲学家,就已经变成了一个瞎子了。而在这些方面,纸质媒体恰恰显示了自己的优势。
  在我看来,目前的网络受制于硬件条件、审查机制以及自身技术的不完善和不健全,还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媒体。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纸质媒体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它的繁荣期已经过去,它在技术、策划经营、管理模式上再发展的空间已经很小。而网络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谁也无法预料它将发展到什么程度,它将怎样影响我们的阅读和生活。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革新与进一步发展,加上它对自身弱点的清醒认识与克服,它应该可以在未来取代纸质媒体。想想电脑排版是如何取代“铅与火”的,这更将坚定我们对网络媒体的信心与期望。
1.两文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甲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
甲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乙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
2.选择对语段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所用的论证方式是立论与驳论相结合。
B.乙文用了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C.甲文将“上网”和“读书”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更突出了读书的优势。
D.乙文既说明了网络媒体的优势,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但网络媒体比纸质媒体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请从对象、内容的侧重点等方面比较两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两文,分别归纳通过上网和通过读书获取知识的优势。
(1)上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举一个身边的典型例子,告诉大家应当如何处理好读书和上网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12届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温暖的依靠
  ①记得那年黄昏,刚下过一场阵雨,院里落了一地桐花。五岁的我在趟水玩,裤腿上沾满斑驳的泥点。
  ②随着“吱咛”一声,大门被轻轻推开,进来一位身穿军装的男人。妈妈恰好从灶间出来,抬头一看,两只脚像被施了魔法,被男人的目光定住。
  ③男人咧开嘴直笑。妈妈揉了揉眼,惊喜地喊:“你回来了,你可算回来了。”
  ④妈妈走到我面前,蹲下身子,把我拉进怀里,指着眼前的男人,说:“妞妞,快喊爸爸,他是你爸爸。”我挣脱妈妈的怀抱,飞速跑回屋,完全不顾及父亲的感受。
  ⑤父亲是一名军人,他所在的部队常年驻守边防,回家探亲的机会屈指可数。因此,年幼的我对他印象模糊,只觉得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排斥感。
  ⑥父亲在家住了三天,就急匆匆地返回。八岁那年,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爸爸的部队里。
  ⑦又见到父亲,我拽着妈妈的衣襟,躲到她的背后。父亲握住我的手,紧紧地贴到胸前,眼里满是疼惜与自责。
  沉默来对抗爸爸的自私和不负责任,不肯叫他一声“爸爸”。多少个静谧的夜晚,父亲走进我的卧室,借着微弱的月光,他坐到床边,为我捂好被子。我侧着身子,假装睡觉,心里却十分厌烦。
  ⑨直到十岁的一天,学校召开运动会,老师让学生自备运动鞋,父亲冒着大雨步行到市里,为我买回一双白球鞋,望着淋得透湿的父亲,突然有种感动的感觉,舌尖转了无数次的“爸爸”,终于脱口而出。
  ⑩随着年龄渐长,我慢慢理解了父亲。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他的职责,既然选择了参军,就意味着奉献与付出。更何况,粗犷的他一旦柔情起来,竟让人心里溢满温暖。
  记得那一年我12岁,我们起了个大早,翻过两座山头,来到了人烟稀少的后山。这里黄花菜长势茂盛,遮住了一个个峭壁,美丽的花朵染黄了整座山,格外富有诗意。
  我松开父亲的手,如一只快乐的蝴蝶,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快乐地奔跑。父亲打开帆布袋,开始采摘黄花菜。半个小时后,父亲再抬起头时,不见我的身影,顿时吓出一身冷汗。
  父亲穿梭在波浪般的花丛中,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父亲终于发现了我,我不慎坠落峭壁,被一截树桩挡住。父亲把我拉上来时,我吓得面容失色,依偎在他的肩头啜泣。
  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得那个夏天,父亲背着失而复得的我,沿着弯弯的山路,唱着军歌回到了家。父亲用浑厚的歌声驱散我内心的恐惧。那一刻,我冰冷的脸伏在他宽大而温暖的肩上是多么让人依恋啊。
  父亲喜欢读书,他常边翻书边诵读。然后,瞥我一眼,无限深意。
  上初中时,我不喜欢阅读,更不喜欢作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仍坚持为我购买课外读物,《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塞满我的小书柜,父亲总是说:“书中有精神营养”。慢慢地我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那时我对父亲也充满崇敬。
  现在,我偶有文章见报,父亲总是给予热情的鼓励,他笑着说:“书有尊严,读书人有尊严。”他用汩汩流淌的父爱,把情怯的我灌溉成一朵夏日玫瑰。不知从何时起,当年英姿飒爽的他腰杆已不再挺直,双鬓添了缕缕白发。父亲感慨地说:“你们长大了,我也老喽!”听了这话,我的心仿佛被撞了一下。
  窗外又下起了雨,往事随着雨滴溅出记忆的水花。我在心里默默地感念,父亲用他坚实的臂膀,为我撑起了一片晴空。他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依靠。
(选自2012年3月6日《河源日报》,有删改)
文章围绕父亲和“我”写了哪几件事情?请根据时间的提示分别概括。
五岁时父亲从部队回来探亲,我拒绝喊他。
八岁时父亲夜晚为我捂好被子,我假装睡着。
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
十二岁时______________。
上初中时父亲为我购买课外读物,我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
结合语境,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
我拽着妈妈的衣襟,躲到她的背后。父亲握住我的手,紧紧地贴到胸前,眼里满是疼惜与自责。
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里黄花菜长势茂盛,遮住了一个个峭壁,美丽的花朵染黄了整座山,格外富有诗意。
________________
说说第节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③节中“咧开嘴直笑”写出了父亲的喜悦之情,“揉了揉眼”写出了母亲不敢相信父亲回来的事实。
第⑧节画曲线句生动地写出了我与父亲间的隔膜,语言生动形象,内容具体可感。
文中“我”的情感先后经历了排斥、厌烦、感动、依恋、崇敬、感念。
本文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按时间顺序叙述往事,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文章第节中父亲说“书中有精神营养”,文中提到的三本名著都能很好地印证这一观点,请选择其中一本,列举其中的事例并做简要分析。
《名人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童年》
名著:《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  九年级语文(上)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刘姥姥-进荣国府(节选)
  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那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原来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也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只有此一门远族,余者也皆不知。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乃搬出城外乡村中住了。王成亦相继身故,有子小名狗儿,娶妻刘氏,生子小名板儿,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以务农为业。因狗儿白日间自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弟两个无人照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
  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遂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狗儿未免心中烦躁,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里闲寻气恼,刘氏不敢顶撞。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便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家儿,那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呢?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了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皆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罢了。在家跳蹋也没用。”狗儿听了道:“你老只会在炕头上坐着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去不成?”刘姥姥说道:“谁叫你去打劫呢?也到底大家想个方法儿才好。不然,那银子钱会自己跑到咱们家里来不成?”狗儿冷笑道:“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子呢!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做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就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刘姥姥道:“这倒也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就和他,才疏远起来。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家的二小姐着实爽快,会待人的,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见他们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的了,又爱斋僧布施。如今王府虽升了官儿,只怕二姑太太还认的咱们,你为什么不走动走动?或者他还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刘氏接口道:“你老说的好!你我这样嘴脸,怎么好到他门上去?只怕他那门上人也不肯进去告诉,没的白打嘴现世的!”
  谁知狗儿利名心重,听如此说,心下便有些活动,又听他妻子这番话,便笑道:“姥姥既这么说,况且当日你又见过这姑太太一次,为什么不你老人家明日就去走一遭,先试试风头儿去?”刘姥姥道:“嗳哟!可是说的了,‘侯门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去了也是白跑。”狗儿道:“不妨,我教给你个法儿。你竟带了小板儿去找陪房周大爷,要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这周大爷先时和我父亲交过一桩事,我们本极好的。”刘姥姥道:“我也知道。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也说不得了。你又是个男人,这么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的媳妇儿,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碰。果然有好处,大家也有益。”当晚计议已定。
  次日天未明时,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了几句话。五六岁的孩子,听见带了他进城逛去,欢喜的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到了荣府大门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一会,便问:“是哪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理他,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那墙犄角儿等着,一会子,他们家里就有人出来。”内中有个年老的,说道:“何苦误他的事呢?”因向刘姥姥道:“周大爷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们奶奶儿倒在家呢。你打这边绕到后街门上找就是了。”
  刘姥姥谢了,遂领着板儿绕至后门上。只见门上歇着些生意担子,也有卖吃的,也有卖玩耍的,闹吵吵,三二十个孩子在那里。刘姥姥便拉住一个道:“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在家么?”那孩子翻眼瞅着道:“那个周大娘?我们这里周大娘有几个呢,不知是那一个行当儿上的?”刘姥姥道:“他是太太的陪房。”那孩子道:“这个容易,你跟了我来。”引着刘姥姥进了后院,到一个院子墙边,指道:“这就是他家。”又叫道:“周大妈,有个老奶奶找你呢。”
  周瑞家的在内忙迎出来,问:“是哪位?”刘姥姥迎上来笑问道:“好啊,周嫂子?”周瑞家的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你说么,这几年不见,我就忘了。请家里坐。”刘姥姥一面走,一面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了,那里还记得我们?”说着,来至房中。周瑞家的命雇的小丫头倒上茶来吃着。周瑞家的又问道:“板儿长了这么大了么?”又问些别后闲话,又问刘姥姥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就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
  周瑞家的听了,便已猜着几分来意。又因他丈夫昔年争买田地一事,多得狗儿他父亲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便笑说:“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叫你见个真佛儿去的呢?论理,人来客至,却都不与我相干。我们这里都是各一样儿。我们男的只管春秋两季地租子,闲了时带着小爷们儿出门就完了,我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皆因你是太太的亲戚,又拿我当个人,投奔了我来,我竟破个例给你通个信儿去。但只一件,你还不知道呢,我们这里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不理事,都是琏二奶奶当家。你打量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儿,大舅老爷的女孩儿,小名儿叫凤哥的。”刘姥姥听了,忙问道:“原来是他?怪道呢!我当日就说他不错。这么说起来,我今儿还得见他了?”周瑞家的道:“这个自然。如今有客来,都是凤姑娘周旋接待。今儿宁可不见太太,倒得见他一面,才不枉走这一遭儿。”刘姥姥道:“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周瑞家的说:“姥姥说那里话?俗话说的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用我一句话,又费不着我什么事。”说着,便唤小丫头到倒厅儿上悄悄的打听老太太屋里摆了饭了没有。小丫头去了。
  这里二人又说了些闲话。刘姥姥因说:“这位凤姑娘,今年不过十八九岁罢了,就这等有本事,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的!”周瑞家的听了道:“嗐!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了。这凤姑娘年纪儿虽小,行事儿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回来你见了,就知道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儿。”说着,小丫头回来说:“老太太屋里摆完了饭了。二奶奶在太太屋里呢。”
  周瑞家的听了,连忙起身催着刘姥姥:“快走!这一下来就只吃饭是个空儿,咱们先等着去。若迟了一步,回事的人多了,就难说了。再歇了中觉,越发没时候了。”说着,一齐下了炕,整顿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跟着周瑞家的,逶迤往贾琏的住宅来。先至倒厅,周瑞家的将刘姥姥安插住等着,自己却先过影壁,走进了院门。知凤姐尚未出来,先找着凤姐的一个心腹通房大丫头名唤平儿的。周瑞家的先将刘姥姥起初来历说明,又说:“今日大远的来请安。当日太太是常会的,所以我带了他过来。等着奶奶下来,我细细儿的回明了,想来奶奶也不至嗔着我莽撞的。”
  平儿听了,便作了个主意:“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就是了。”周瑞家的才出去领了他们进来。上了正房台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咂嘴念佛而已。于是走到东边这间屋里,乃是贾琏的女儿睡觉之所。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只得问个好,让了坐。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月貌,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只见周瑞家的说:“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叫他“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体面的丫头。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们倒了茶来吃了。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堕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欲待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和周瑞家的忙起身说:“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儿,我们来请你。”说着,迎出去了。
  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个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又见三两个妇人,都捧着大红油漆盒,进这边来等候。听得那边说道“摆饭”,渐渐的人才散出去,只有伺候端茶的几个人。半日鸦雀不闻。忽见两个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摆列,仍是满满的鱼肉,不过略动了几样。板儿一见就吵着要肉吃,刘姥姥打了他一巴掌。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点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于是带着板儿下炕,至堂屋中间。周瑞家的又和他咕唧了一会子,方蹭到这边屋内。只见门外铜钩上悬着大红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条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的靠背和一个引枕,铺着金心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银唾盒。
  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皱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锤儿。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拔那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儿,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
  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凤姐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到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瞧着也不像。”凤姐笑道:“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托赖着祖父的虚名,作个穷官儿罢咧。谁家有什么?不过也是个空架子。俗语儿说的好,‘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周瑞家的道:“等奶奶的示下。”凤姐儿道:“你去瞧瞧。要是有人就罢;要得闲呢,就回了,看怎么说。”周瑞家的答应去了。
  这里凤姐叫人抓了些果子,给板儿吃。刚问了几句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儿管事的来回话。平儿回了,凤姐道:“我这里陪客呢,晚上再来回。有要紧事,你就带进来现办。”平儿出去一会,进来说:“我问了,没什么要紧的,我叫他们散了。”凤姐点头。只见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今日不得闲儿。二奶奶陪着也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刘姥姥道:“也没甚的说,不过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有说的便罢;要有话,只管回二奶奶,和太太是一样儿的。”一面说,一面递了个眼色儿。
1.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画“T”,错的画“F”。
(1)刘氏接口道:“你老说的好!你我这样嘴脸,怎么好到他门上去?只怕他那门上人也不肯进去告诉,没的白打嘴现世的!”
--这句中“你老说的好!”不是夸刘姥姥会说话,而是嫌刘姥姥说得没道理。
(2)内中有个年老的,说道:“何苦误他的事呢?”因向刘姥姥道:“周大爷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们奶奶儿倒在家呢。你打这边绕到后街门上找就是了。”
--这段话反映了这位年老的仆人比较善良,不忍心看刘姥姥在墙犄角儿白等。
(3)“皆因你是太太的亲戚,又拿我当个人,投奔了我来,我竟破个例给你通个信儿去。”
--周瑞家的答应带刘姥姥去贾府,是因为周瑞家的为人热情、乐于助人,想借刘姥姥与太太的亲戚关系沾点好处。
(4)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
--这里最后一句也可改为:“接着一连又是三四下。”
2.周瑞家的向刘姥姥说起凤姐来的一段话是对凤姐的(  )面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表现刘姥姥到凤姐处“开眼”的几处描写,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对凤姐外貌描写的句子,这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刘姥姥个性化的生动的语言描写。
例: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恰当的词填入句中横线内。
(1)刘姥姥不敢过去,________(拽拽、整理、掸掸)衣服,又________(教、告诉、教育)了板儿几句话,然后________(走、溜、跨)到角门前。……刘姥姥只得________(走、跑、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2)这里凤姐________(亲自、叫人、命人)抓了些果子,给板儿吃。________(刚、便、就)问了几句闲话,就有家下________(一个、许多、几个)媳妇儿管事的来回话。
7.解释句子中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如今有客来,都是凤姑娘周旋接待。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今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就和他,才疏远起来。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跟着周瑞家的,逶迤往贾琏的住宅来。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托赖着祖父的虚名,作个穷官儿里咧。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瑞家的道:“等奶奶的示下。”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一句我一句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