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书法欣赏家史维则书法影响

古代有多少个书法家?_百度知道
古代有多少个书法家?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就先从历史记载的说起:
秦:李斯---秦石刻
汉:《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
魏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贴
王献之--中秋贴
王珣---伯远贴
唐宋: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碑
张旭--郎 官石柱记序
怀素--自叙贴
颜真卿--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功德碑
黄庭坚--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
米芾--蜀素帖、珊瑚帖
蔡襄--万安桥记、澄心堂帖
赵佶--淳化阁帖
元、明、清:
赵孟頫--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
文徵明--前后赤壁赋
董其昌--三世诰命
刘墉--临米芾诗帖
邓石如-...
王羲之(321-379):东晋。字逸少,山东琅玡人。其书法成就卓越,有“书圣”之称。
王献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正、行、草、隶各体皆能,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珣(350-401):字元林,琅玡人,官至尚书仆射。善行草。
羊欣(370-442):南朝宋。字敬元,山东人。沈约评其隶书:献之之后,可以独步。
薄绍之:南朝宋。宋敬叔,安徽丹阳人。书学王献之,风骨秀异,行草倜傥。
王增虔(426-485):南朝齐。山东人,羲之四世族孙。善正、行书,丰厚淳朴而有气骨。
贝义渊:南朝梁。浙江吴兴人。其书精严遒劲,笔势流动。
郑道昭(?-516):北朝北魏。字僖伯,开封人。其书笔力雄健,结字宽博。
智永:隋初。王羲之七世孙,浙江绍兴为僧。勤学苦练,继承祖法,闻名当时。
...
钱沣():清代。字东注,昆明人,乾隆进士。工正楷与行书,皆浑厚有力。
张廷禄:清代。字雪川,湖南湘阴人,乾隆副贡。以草书最著名。
王大鹏:清代。字露仲,北京人。书法时誉满京师,力学米芾、赵孟頫。
邓石如():清代。初名琰,安徽人。书法以篆字成就最高,亦工隶、楷。
钱坫():清代。字献之,上海人。工篆书,结体工稳,笔法凝练。
永瑆():清高宗十一子,封成亲王。工书法,悬腕作书,十分得法。
铁保():清代。字冶亭,满洲人,乾隆进士。时书法与刘墉、翁方纲齐名。
伊秉绶():清代。字组似,福建人。善隶书,用笔劲健沉着,兼写楷、行书。
阮元():清代。字伯元,江苏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徐浩(703-782):唐代。字季海,浙江绍兴人。其楷法圆劲肥厚,自成一格。
颜真卿(709-785):唐代。字清臣,山东人。其楷书磊落巍峨,行、草书亦刚劲多姿。
李阳冰:唐代。字少温,河北人。工篆书,后学篆者多宗其法,有“笔虎”之誉。
怀素(725-785):唐代。湖南长沙人,出家为僧。以善狂草知名,随手万变,而合乎法度。
柳公权(778-865):唐代,字诚悬,陕西人。工楷书,用笔方圆兼使,另成一家,世称“柳体”。
韩择木:唐代。官工部尚书。工八分、正书,《宣和书谱》评其“能追蔡邕遗风”。
杨凝式(873-954):五代。字景度,陕西华阴人。善行草,结体新奇,一变唐法。
林鼎:五代吴越。字焕文,福建闽侯人,官至丞相。尤以书写草隶知名。
应之:五代南唐。僧,原姓王,闽人...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书法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唐代《程夫人塔铭》《窦娘子墓志》等
《程夫人塔铭》(吴湖帆跋)。上海图书馆藏拓本。
《程夫人塔铭》,唐文明元年(684)十月五日刻。楷书,15行,行15字,撰书人不详。
石斜断为二,佚石上大角,开成第一行存8字,末行存十三字的斜角残石。石旧在陕西西安,今佚,另有翻刻数种。原石拓本稀见。
此铭书法深得二王精髓,又具褚书风范,与《王居士砖塔铭》异曲同工。此清康熙拓本,钤“郃阳车氏聘监拓印”。经屠朝柱、缪曰芑、吴湖帆收藏。蒋节、方平、吴湖帆题跋,有李焕文观款。共5开,册高29.2厘米,宽十五厘米。碑文三开,帖芯高18.7厘米,宽8.8厘米。
&&&&&&&&&&&&&&&&&&&&&&&&&&&&&&&&&&&&&&&&&&&&&&&&&&&&&&&&&&&&&&&&&&&&&&&&&&&&&&&&&&&&&&
唐代《窦娘子墓志》&
《窦娘子墓志》全称《唐侯君集母窦娘子墓志铭》,刊葬于唐贞观十一年(637),一九五八年出土于陕西省旬邑县太峪公社文家大队冢子胡同的大冢子旁(《咸阳碑石》云为一九七一年旬邑县郑家乡安仁村),现存旬邑县博物馆。墓志盖拓片边长五九厘米,盏顶题“大唐故泰州诸军事泰州刺史侯使君夫人潞国太夫人窦氏墓志”一十五字,五行,行五字,阳文篆书,有方界格。墓志石拓片边长五八厘米,志文二二行,满行三二字,共四百六十八字,楷书,有方界格,无撰书人名。
志主为时任兵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之母宝娘子,志盖所题因侯君集封爵而称潞国太夫人。宝氏祖弘,魏新野、扶风二郡太守,父璨,京兆郡丞、隋襄州长史,均未见载史籍。据墓志文可知宝、侯两族的世家联姻关系,并知君集父尝任泰州诸军事泰州刺史,可补史阙。窦氏为扶风平陵人,自称为西汉孝文帝窦皇后后裔,贞观六年卒于麟游九成宫,年八十,十一年归拊侯氏祖籍旬邑,当是从侯氏祖茔而与君集父合葬。侯君集为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早年以武勇入秦王李世民幕府,成为关陇集团干将,数从征伐,参与谋议。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李世民郎皇帝位后封为潞国公,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十一年封陈国公,拜吏部尚书,十三年征高昌任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十七年图形凌烟阁功臣,同年因与太子承干谋反被杀。有传见《旧唐书》卷六九《新唐书》卷九四。志文以“阴版”一词代称墓志,颇为罕见。
墓志之引人关注处乃是其书法风格颇类欧阳询手笔,结体右倾,字形瘦长,锋棱外露,险峻刻厉,特别是“礼、光、克、绝、已、九、也、兆”等字的“乙”法,“考、野、乎、丁”等字的“*”法,皆表现为隶书的兼方带圆的用笔特式,俨然是“骨秀神清,森森焉若武库矛戟”的欧书面貌,尤其与《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千文帖》及《皇甫诞碑》最为形神相似,而与腴润有致、浑穆高华、点画工妙、意态精密的《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与《九成宫醴泉铭》等略不相合。所以从书写时段与风格考察,多显纤软稚嫩面貌,少见精熟老成气象,或缘摹刻不佳而不尽爽惬,如“义”字过于欹斜,“山”字中竖、“礼”字“乙”笔,皆有起笔纤软的感觉,疑是传承欧书衣钵之高手所为,恐非率更亲笔(《书法丛刊》二○○七年第三期考为欧阳询所书)。然而郎便如此,其书法仍不失为初唐楷书的上品,且可以作为研习欧书的良好模板。
夫人讳娘子,扶风平陵人也。观津肇其世族,安成资其家庆,安丰、魏其,才称不世,广国、长君,退让行己。自尔蝉冕交暎,徽猷无绝。祖弘,魏新野、扶风二郡太守,建昌县开国公。风度闲举,器识详济,不以豪右自居,不以才望矜物。父璨,京兆郡丞,隋州长史。文武兼资,风云蕴秀,袀(祗)服盛业,丕成家绪。
夫人育庆含章,承规履素。婉嫕淑昚(慎),式穆中闺。内柔外庄,统家有制。仰肃箴训,俯综工业。紃组必殚其能,飦饴无阙于礼。百两言归,永隆克配;六行昭备,四德光宣;孝敬自衷,率由斯至。及丁哀疚,殆不胜丧。粪土货财,宝重仁义。分彻家产,散给宗亲。奉上虔恭,接下慈惠。礼无愆物,德不匮身。天道徒言,辅仁虚设。以贞观六年六月廿二日卒于九城宫,时年八十。以十一年二月廿九日归祔于豳州三水县仁安乡山,礼也。
夫人神机外举,清爽内融。教子义方,亲劳慈勖;宦成名立,并曳龟组。第五子君集,兵部尚书、潞国公。出车搃众,雄略英谟;论道经邦,寄身衡宰。践霜露而增感,泣风树而长号。惧海田岸谷,镂兹阴版。乃为铭云:
世禄相仍,家传戚里。揜暎门伐,蝉联贵士。惟祖惟考,教义行已。福禄如茨,庆源不已。挺生淑媛,含章内暎。婉娩兰情,优柔葸性。喜愠不形,为(原文是门字内一个为字)门流咏。母道克昌,子孙繁暎。高门长戟,惟人无竞。嗟乎逝者,埋魂楚琴。松惊风迥,月野烟深。千秋万祀,兰菊徽音。
&&&&&&&&&&&&&&&&&&&&&&&&&&&&&&&&&&&&&&&&&&&&&&&&&&&&&&&&&&&&&&&&&&&&&&&&&&&&&&&&&&&&&&&&&&&&&
唐《高福墓志》
唐《高福墓志》全称《大唐故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清乾隆年间陕西西安出土。镌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长安。初在农家,几为础石。乾隆四十六年五月,毕沅以二万钱购得,移置于灵岩山馆,后归吴县蒋敬臣。季良撰,孙翌行书,27行,行27字。志长74、宽75厘米。
原石拓本第一行“故”字周围无损,翻刻本上下及左侧均有石花;第2行“丽正殿修撰”等字同三行“劳息”下“之”字与“达人”下“一”字间均有直道锥痕,翻刻本则无;原石第五行“主君”之“主”字首点损,翻刻本完好;“讳福”之“福”字右下角“田”部可辨,翻刻本泐”;原石第十四行“朝议大夫”之“议”字“言”旁损,翻刻本完好;第24行末“让”字,原石损末笔,下无石花,翻刻本“言”旁连及下石花。
北京图书馆藏较早整幅原石拓本,系梁启超旧藏。有其题签并钤“饮冰室藏”章。
&&&&&&&&&&&&&&&&&&&&&&&&&&&&&&&&&&&&&&&&&&&&&&&&&&&&&&&&&&&&&&&&&&&&&&&&&&&&&&&&&&&&
&&& 唐代《梁师亮墓志铭》
《梁师亮墓志铭》全称《后周珍州荣德县丞梁师亮墓志铭》,楷书,万岁通天二年(797年)三月。
&&&&&&&&&&&&&&&&&&&&&&&&&&&&&&&&&&&&&&&&&&&&&&&&&&&&&&&&&&&&&&&&&&&&&&&&&&&&&&&&&&&&&&&&&&&&&&
唐代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统一的封建国家,亦是文化光辉灿烂,书法艺术大放异彩的时期。故这一时期的碑刻书法艺术有着很高的成就,可与书法昌盛的晋代相媲美。这时期书家辈出,流派众多,名碑、墨迹尚多。尤其是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对楷书进行了大加工。这种唐代的楷书是继魏碑之后,我国书法史上又一大的楷书体系,长久以来成为学楷书的正规风范。所以,可以说这是任何朝代所无可比拟的。在我国书法史上可以说群星闪耀,百花盛开,绚烂无比的一个时代。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唐代帝王大多数爱好书法,如唐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宣宗及窦后、武后和诸王等,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帝王中是一位很是出众的书法家,他开创了用行书入碑的先例。如他书写的碑刻《晋祠铭》、《温泉铭》就是二个典型的例子,随后就有武则天书写的《升仙太子碑》,中国妇女书碑始终此石,尤其珍贵。唐玄宗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现传世著名的碑刻有《凉国公主碑》、《纪泰山铭》、《石台孝经》、《杨?碑》等数通。总之,由于唐代帝王爱好书法,书写了一些流传至今仍为人们啧啧称赞的著名碑刻。由于唐代帝王爱好书法,上行下效,造成有唐一代书法特别盛行。
唐代书法极盛,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大书家,书写了大量的著名碑刻。初唐的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书写了一些著名的碑版。如欧阳询的《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房彦谦碑》、《化度寺碑》、《千字文》、《姚辩墓志》、《宗圣观记》等。&
唐代碑刻有以下特点。
首先,碑体高大,其碑身一般高2米,宽1.4米以上。如《华山庙碑》,据说好大喜功的唐玄宗,为祭唐代封的“金天神”——西岳华山之神,亲自写了一篇《华山铭》并刻成了《华山庙碑》,安置在华山庙中,其碑由几块石头合成,高10多米。可惜,此碑已被毁坏。现存最大的石碑,恐怕要算矗立于嵩山的《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了。该碑刻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林甫撰文,徐浩书丹。隶书25行,每行53字。碑体巨大,气魄宏伟。通高9米,宽3米,厚1米多。该碑上下四周浮雕精美。碑首上有顶盖,刻云龙嵌珠,碑座有佛龛造像。碑额有裴向篆书“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11个字,碑身徐浩隶书文,笔力道劲,字体规整秀逸,堪称碑中一绝。
其次,陵墓碑和祠庙碑较多。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将士有感情,生前就规定:他的功臣大将去世以后,一定要埋葬在他的陵墓左右,从而形成了文武功臣陪陵制度。庸太宗墓称为昭陵,陪葬的功臣、将相和嫔妃、公主等共计有100多人,每人墓前都竖立墓碑。所以碑至今尚存40余块,其中有《李勣[音ji,基]碑》。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公,唐太宗最得力的武将,因战功显赫,赐姓李,又避唐太宗讳改成此名。该碑刻于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高宗李治亲自撰文并书丹,行书32行,每行90多字。高宗书法受太宗的熏陶,颇有神气。其碑现在仍存原地(即陕西礼泉县昭陵博物馆内),高7.5米,宽1.3米,厚0.7米,其碑体为昭陵墓葬碑之冠。《述圣记》,唐文明元年(684年)建高宗乾陵时刻。碑用七块大石累积而成,高6.5米。碑身7节,取意于日、月、金、木、水、火、土,俗称“七节碑”,现存陕西乾县(原乾州)。武则天撰义,庸中宗书丹。书法严谨整饬,文体为骈文,共46行,每行120余字,总计5500余字,现存1600多字。内容为颂扬唐高宗之“圣德”,但由于该碑倾倒较早,全文尚未为人所见。
第三,名书法家书碑盛行,从而保留了大量名家真迹。唐代著名书家,如褚遂良、虞世南、王知敬、欧阳询和欧阳通父子、薛稷和薛曜兄弟、颜真卿、李邕、蔡有邻、韩择木、梁升卿、徐浩、柳公权、沈传师、裴璘、唐玄度、刘禹锡等人,都书写过不少碑文。欧阳询书写了《九成宫醴泉铭》、《房彦谦碑》、《皇甫诞碑》、《温彦博碑》等20多件石刻。李邕书写了《大照禅师碑》、《李思训碑》、《东林寺碑》、《端州石室记》、《卢正道碑》、《麓山寺碑》等30多件。颜真卿写了《八关斋会报德记》、《大唐中兴颂》、《元结墓表》、《多宝塔感应碑》、《李玄静碑》、《东方朔画赞碑》、《放生池碑》、《郭家庙碑》、《颜氏家庙碑》、《离堆记》等90多件。柳公权书写了《玄秘塔碑》、《李晟[sheng胜]碑》、《苻璘碑》、《神策军碑》、《冯宿碑》、《魏公先庙碑》等60多件。其他如欧阳通写的《道因法师碑》,褚遂良写的《房玄龄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都是很有名的楷体书法碑,为历代书家所推崇。
唐太宗李世民提倡王羲之的行草书,用行草书写碑开了一代书风。他亲自用行草书书写《晋祠铭》(现存太原)、《屏风碑》(现存浙江余杭)、《温泉铭》等。温碑铭原石早佚,敦煌石室中存有唐代拓本,现有影印本流传。怀仁和尚花了20多年工夫集成的《集王书圣教序》,足著名的草书唐碑。
唐玄宗李隆基提倡隶书,自己也写得一手优美的汉隶,据说他一共写有30多件,现存于世者,还有大约10件,《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王仁皎碑》、《庆唐观纪圣铭》等即为其手迹。其中《庆唐观纪圣铭》刻于开元十七年(729年)。碑在山西浮山县,因地僻人稀,知者甚少,所以捶拓者不多,碑保存也好。这是了解唐玄宗隶书的绝好材料。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元、天宝年间,出现了许多著名隶书家,如史维则等。史写有《大智禅师碑》、《庆唐观金策斋颂》等40多件。其中《大智禅师碑》,碑阳刻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计32行,每行61字;碑阴较碑阳晚刻五年,计27行,每行9字,书法道劲,有骨力,清朝学者孙承泽推崇此碑书法为开元时期第一品。蔡有邻写有《尉迟迥庙碑》、《庞履温碑》等隶书碑。韩择木写有《告华岳文》、《叶惠明碑》等隶书碑。
唐代大篆书家李阳冰[音ning,宁],自命不凡,夸口说:秦代李斯以后,篆法直接传人就是他了。在唐中期的天宝、大历年间,他刻写过许多篆字碑和碑额,见于著录的就有《三坟记》、《城隍庙碑》等三、四十件,但现存者只十六七件了。
第四,反映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关系的碑刻较多,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唐蕃会盟碑》,刻于唐长庆三年(823年),竖于西藏拉萨大昭寺,至今尚存。碑阳右侧汉文,楷书,左侧藏文,内容记述唐蕃和约盟文;碑阴记载吐蕃起源、发展等历史情况及唐蕃会盟经过;碑侧记述参加盟誓双方官员姓名。据史书记载,唐蕃会盟前,曾屡战屡和,此次会盟划定唐、蕃辖界,并刻于石,使子孙后代铭记,标志着唐蕃之间一个和平时期的到来,数百年间未再发生过一次大的战争,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发展。此碑是研究汉、藏民族关系史的绝好实物材料。《南诏德化碑》,约立于阁罗凤赞普钟十五年(766年),碑在今云南省大理南太和村西。碑高3.02米,宽3.27米。内容记述了南诏政权建立初期的一系列重要史实,是研究南诏史的第一手材料;碑阴职官题名,提供了南诏前期职官制度和许多民族成员参加南诏政权的情况,是赞扬南诏国王阁罗凤业绩及南诏唐朝关系的重要碑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碑通高280厘米,宽85厘米,厚16厘米。碑首额上刻十字架。碑阳下部及左右两侧用叙利亚文和汉文合刻70名景教僧的名字和职衔。碑文计32行,每行62字,分序、颂两部份。内容主要是叙述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是研究唐代景教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此碑在明朝末年出土后,不但为中国学者所注意,也引起外国传教士的兴趣。19世纪初,曾有人想偷运此碑出境,由于广大群众的保护,他们的阴谋未能得逞,现存西安碑林。
上述四个方面的唐碑,既反映唐代碑刻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碑刻进入高峰时的盛况。以后各朝代,虽然各有特色,但未再出现新的刻碑高潮。
总之,唐代近三百年间,丰碑巨碣、造像、墓志、经幢等石刻无止千万,今所知仅墓志有两千余种。至于造像、刻经不可胜数,仅龙门、唐人造像即有千余种。这里特别提出的是,唐代的碑志,明清时期出土很多,尤其近代出土的数量更为可观,将有四五千件,这对考查和研究唐代的书法衍变,尤其是研究唐代历史,确实是一座极其丰富的宝库。
五代是处在唐宋两大统一王朝之间的一个短暂分裂时期,也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政治上动荡不安,经济上潇条。但是,在文学艺术史上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文坛上,特别是词的兴盛和发展,产生了不少著名的大作家和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艺术领域里,绘画方面呈现出光辉灿烂的景象,惟独书法艺术出现了衰落的趋势,而这时的书法大家杨凝式外,书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及《夏热帖》等。其他几乎寥寥无几,而无著名的碑刻传于后世。&&&&&&&&&&&&&&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书法赏析考试复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书法赏析考试复习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唐代隶书的发展_隶书历史_中国隶书网
> 唐代隶书的发展
唐代隶书的发展
文章摘要:唐代的隶书虽然不能与汉隶同日而语,虽然没有像楷书、行书、草书那样成为唐代书法的最强音,但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唐代的隶书家有李隆基、韩择木、梁升卿、史维则、蔡有邻、殷仲容、李潮、白义、归登等。
隶书发展到东汉末年,由于过分讲求点画的规矩严谨和八分舒展的整饰特点,结字亦板滞森严,缺少变化,这表明隶书发展已走到了末路。这种现象在《熹平石经》、《白石神君碑》等碑刻中己非常明显。到此为止,隶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新兴书体――楷书的冲击,并逐渐被楷书所替代,隶书的衰落也就势在必行了。楷书取代隶书,就像当初隶书取代篆书一样,是书体演变规律,书法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魏晋时期,以新兴的楷、行、草书为主要代表,而隶书只不过是汉末的流风余绪而已。这一时期主要的隶书作品有:传为魏钟繇的隶书《上尊号奏》、魏黄初元年所刻的《受禅表碑》,传为梁鹄所书的《孔羡碑》,三国青龙三年刻的《范式碑》、《曹真残碑》等。这些隶书碑刻方棱扁平的笔道,矫揉造作的波磔,下篇一律的结体,已无法再现汉隶淳古厚重的风韵。但它们的意义却在于,为隶书向楷书过渡作了铺垫,开了唐人隶书楷书化的先河。从南北朝至隋,已是楷、行、草书发展的鼎盛时期,隶书有时作为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或是复古、尊古者的祟尚,虽然还不时出现在碑石上,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隶书发展史上,从东汉末年到清代初年,真正把隶书发扬光大,既继承汉隶古风,又具有时代风貌的还是唐代。 唐代的隶书虽然不能与汉隶同日而语,虽然没有像楷书、行书、草书那样成为唐代书法的最强音,但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唐代的隶书家有李隆基、韩择木、梁升卿、史维则、蔡有邻、殷仲容、李潮、白义、归登等。隶书四大家为: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维则。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人物,他的隶书作品有竖立于西安碑林入口处碑亭之中,作为西安胖林象征的向大雄伟、气势磅礴的《石台孝经》和刻于东岳泰山之上的《纪泰山铭》。唐玄宗的隶书最具楷书化,用笔、结字缺乏变化,相同的笔画写法雷同,几乎可以重叠,严谨规矩有余,活泼变化不足。韩择木为韩愈的叔父,以善隶书名重当时。作品有《祭西岳神告文碑》(现存西安碑林),用笔结字方整规矩,有汉隶余风。史维则的隶书有现存西安碑林的《大智禅师碑》,朴厚沉稳,稍显肥美。唐代隶书家中真正写山个性、有汉隶风韵的当推梁升卿。梁升卿为唐开元间人,历任奉天尉、广州都尉等,以擅长隶书着称。时人称其隶书“体甚古”,即有汉隶之风,笔势“勿惊波往来,巨石前却”。作品有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御史台精台碑》,此碑不大,亦立于不显眼的角落,但识者却可一眼看出其不同凡碑。骨力清劲,体势从容,虽有界格,却能长短相宜,自然天成,全篇风格匀整统一。 汉代人写隶书由篆法入,讲中锋用笔,藏锋含蓄,虽波磔外显,却中和朴厚,高古雅逸。庸代人写隶书,渐失古法,受时风影响,以楷法入隶,用笔过于方劲,气象过于外显,规整有余,含朴不足,所以不足为法。唐代以后,隶书每况愈下,历代虽有能隶书者,如末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明代的文征明等,他们虽然都是书法史上有名的行草大家,但隶书却写得不如人意,与汉隶不可比肩。只有到了书道中兴的清代,古老的隶书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恢复了汉代的气象,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给后人树立了汉代以后隶书变法真正的典范。
& 下一篇:
中国常见人名,以下人物分别为书法家、法学家、摄影师、法律...
何来胜,1969年11月生,浙江绍兴人,1994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唐《高福墓志》
唐《高福墓志》
&&& 唐《高福墓志》
&&& 唐《高福墓志》全称《大唐故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清乾隆年间陕西西安出土。镌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长安。初在农家,几为础石。乾隆四十六年五月,毕沅以二万钱购得,移置于灵岩山馆,后归吴县蒋敬臣。季良撰,孙翌行书,27行,行27字。志长74、宽75厘米。&&& 原石拓本第一行“故”字周围无损,翻刻本上下及左侧均有石花;第2行“丽正殿修撰”等字同三行“劳息”下“之”字与“达人”下“一”字间均有直道锥痕,翻刻本则无;原石第五行“主君”之“主”字首点损,翻刻本完好;“讳福”之“福”字右下角“田”部可辨,翻刻本泐”;原石第十四行“朝议大夫”之“议”字“言”旁损,翻刻本完好;第24行末“让”字,原石损末笔,下无石花,翻刻本“言”旁连及下石花。&&& 北京图书馆藏较早整幅原石拓本,系梁启超旧藏。有其题签并钤“饮冰室藏”章。
&&& 唐代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统一的封建国家,亦是文化光辉灿烂,书法艺术大放异彩的时期。故这一时期的碑刻书法艺术有着很高的成就,可与书法昌盛的晋代相媲美。这时期书家辈出,流派众多,名碑、墨迹尚多。尤其是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对楷书进行了大加工。这种唐代的楷书是继魏碑之后,我国书法史上又一大的楷书体系,长久以来成为学楷书的正规风范。所以,可以说这是任何朝代所无可比拟的。在我国书法史上可以说群星闪耀,百花盛开,绚烂无比的一个时代。
&&&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唐代帝王大多数爱好书法,如唐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宣宗及窦后、武后和诸王等,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帝王中是一位很是出众的书法家,他开创了用行书入碑的先例。如他书写的碑刻《晋祠铭》、《温泉铭》就是二个典型的例子,随后就有武则天书写的《升仙太子碑》,中国妇女书碑始终此石,尤其珍贵。唐玄宗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现传世著名的碑刻有《凉国公主碑》、《纪泰山铭》、《石台孝经》、《杨?碑》等数通。总之,由于唐代帝王爱好书法,书写了一些流传至今仍为人们啧啧称赞的著名碑刻。由于唐代帝王爱好书法,上行下效,造成有唐一代书法特别盛行。
&&& 唐代书法极盛,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大书家,书写了大量的著名碑刻。初唐的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书写了一些著名的碑版。如欧阳询的《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房彦谦碑》、《化度寺碑》、《千字文》、《姚辩墓志》、《宗圣观记》等。&&&& 唐代碑刻有以下特点。&&& 首先,碑体高大,其碑身一般高2米,宽1.4米以上。如《华山庙碑》,据说好大喜功的唐玄宗,为祭唐代封的“金天神”——西岳华山之神,亲自写了一篇《华山铭》并刻成了《华山庙碑》,安置在华山庙中,其碑由几块石头合成,高10多米。可惜,此碑已被毁坏。现存最大的石碑,恐怕要算矗立于嵩山的《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了。该碑刻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林甫撰文,徐浩书丹。隶书25行,每行53字。碑体巨大,气魄宏伟。通高9米,宽3米,厚1米多。该碑上下四周浮雕精美。碑首上有顶盖,刻云龙嵌珠,碑座有佛龛造像。碑额有裴向篆书“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11个字,碑身徐浩隶书文,笔力道劲,字体规整秀逸,堪称碑中一绝。&&& 其次,陵墓碑和祠庙碑较多。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将士有感情,生前就规定:他的功臣大将去世以后,一定要埋葬在他的陵墓左右,从而形成了文武功臣陪陵制度。庸太宗墓称为昭陵,陪葬的功臣、将相和嫔妃、公主等共计有100多人,每人墓前都竖立墓碑。所以碑至今尚存40余块,其中有《李勣[音ji,基]碑》。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公,唐太宗最得力的武将,因战功显赫,赐姓李,又避唐太宗讳改成此名。该碑刻于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高宗李治亲自撰文并书丹,行书32行,每行90多字。高宗书法受太宗的熏陶,颇有神气。其碑现在仍存原地(即陕西礼泉县昭陵博物馆内),高7.5米,宽1.3米,厚0.7米,其碑体为昭陵墓葬碑之冠。《述圣记》,唐文明元年(684年)建高宗乾陵时刻。碑用七块大石累积而成,高6.5米。碑身7节,取意于日、月、金、木、水、火、土,俗称“七节碑”,现存陕西乾县(原乾州)。武则天撰义,庸中宗书丹。书法严谨整饬,文体为骈文,共46行,每行120余字,总计5500余字,现存1600多字。内容为颂扬唐高宗之“圣德”,但由于该碑倾倒较早,全文尚未为人所见。&&& 第三,名书法家书碑盛行,从而保留了大量名家真迹。唐代著名书家,如褚遂良、虞世南、王知敬、欧阳询和欧阳通父子、薛稷和薛曜兄弟、颜真卿、李邕、蔡有邻、韩择木、梁升卿、徐浩、柳公权、沈传师、裴璘、唐玄度、刘禹锡等人,都书写过不少碑文。欧阳询书写了《九成宫醴泉铭》、《房彦谦碑》、《皇甫诞碑》、《温彦博碑》等20多件石刻。李邕书写了《大照禅师碑》、《李思训碑》、《东林寺碑》、《端州石室记》、《卢正道碑》、《麓山寺碑》等30多件。颜真卿写了《八关斋会报德记》、《大唐中兴颂》、《元结墓表》、《多宝塔感应碑》、《李玄静碑》、《东方朔画赞碑》、《放生池碑》、《郭家庙碑》、《颜氏家庙碑》、《离堆记》等90多件。柳公权书写了《玄秘塔碑》、《李晟[sheng胜]碑》、《苻璘碑》、《神策军碑》、《冯宿碑》、《魏公先庙碑》等60多件。其他如欧阳通写的《道因法师碑》,褚遂良写的《房玄龄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都是很有名的楷体书法碑,为历代书家所推崇。&&& 唐太宗李世民提倡王羲之的行草书,用行草书写碑开了一代书风。他亲自用行草书书写《晋祠铭》(现存太原)、《屏风碑》(现存浙江余杭)、《温泉铭》等。温碑铭原石早佚,敦煌石室中存有唐代拓本,现有影印本流传。怀仁和尚花了20多年工夫集成的《集王书圣教序》,足著名的草书唐碑。唐玄宗李隆基提倡隶书,自己也写得一手优美的汉隶,据说他一共写有30多件,现存于世者,还有大约10件,《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王仁皎碑》、《庆唐观纪圣铭》等即为其手迹。其中《庆唐观纪圣铭》刻于开元十七年(729年)。碑在山西浮山县,因地僻人稀,知者甚少,所以捶拓者不多,碑保存也好。这是了解唐玄宗隶书的绝好材料。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元、天宝年间,出现了许多著名隶书家,如史维则等。史写有《大智禅师碑》、《庆唐观金策斋颂》等40多件。其中《大智禅师碑》,碑阳刻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计32行,每行61字;碑阴较碑阳晚刻五年,计27行,每行9字,书法道劲,有骨力,清朝学者孙承泽推崇此碑书法为开元时期第一品。蔡有邻写有《尉迟迥庙碑》、《庞履温碑》等隶书碑。韩择木写有《告华岳文》、《叶惠明碑》等隶书碑。&&& 唐代大篆书家李阳冰[音ning,宁],自命不凡,夸口说:秦代李斯以后,篆法直接传人就是他了。在唐中期的天宝、大历年间,他刻写过许多篆字碑和碑额,见于著录的就有《三坟记》、《城隍庙碑》等三、四十件,但现存者只十六七件了。&&& 第四,反映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关系的碑刻较多,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唐蕃会盟碑》,刻于唐长庆三年(823年),竖于西藏拉萨大昭寺,至今尚存。碑阳右侧汉文,楷书,左侧藏文,内容记述唐蕃和约盟文;碑阴记载吐蕃起源、发展等历史情况及唐蕃会盟经过;碑侧记述参加盟誓双方官员姓名。据史书记载,唐蕃会盟前,曾屡战屡和,此次会盟划定唐、蕃辖界,并刻于石,使子孙后代铭记,标志着唐蕃之间一个和平时期的到来,数百年间未再发生过一次大的战争,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发展。此碑是研究汉、藏民族关系史的绝好实物材料。《南诏德化碑》,约立于阁罗凤赞普钟十五年(766年),碑在今云南省大理南太和村西。碑高3.02米,宽3.27米。内容记述了南诏政权建立初期的一系列重要史实,是研究南诏史的第一手材料;碑阴职官题名,提供了南诏前期职官制度和许多民族成员参加南诏政权的情况,是赞扬南诏国王阁罗凤业绩及南诏唐朝关系的重要碑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碑通高280厘米,宽85厘米,厚16厘米。碑首额上刻十字架。碑阳下部及左右两侧用叙利亚文和汉文合刻70名景教僧的名字和职衔。碑文计32行,每行62字,分序、颂两部份。内容主要是叙述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是研究唐代景教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此碑在明朝末年出土后,不但为中国学者所注意,也引起外国传教士的兴趣。19世纪初,曾有人想偷运此碑出境,由于广大群众的保护,他们的阴谋未能得逞,现存西安碑林。&&& 上述四个方面的唐碑,既反映唐代碑刻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碑刻进入高峰时的盛况。以后各朝代,虽然各有特色,但未再出现新的刻碑高潮。&&& 总之,唐代近三百年间,丰碑巨碣、造像、墓志、经幢等石刻无止千万,今所知仅墓志有两千余种。至于造像、刻经不可胜数,仅龙门、唐人造像即有千余种。这里特别提出的是,唐代的碑志,明清时期出土很多,尤其近代出土的数量更为可观,将有四五千件,这对考查和研究唐代的书法衍变,尤其是研究唐代历史,确实是一座极其丰富的宝库。
&&& 五代是处在唐宋两大统一王朝之间的一个短暂分裂时期,也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政治上动荡不安,经济上潇条。但是,在文学艺术史上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文坛上,特别是词的兴盛和发展,产生了不少著名的大作家和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艺术领域里,绘画方面呈现出光辉灿烂的景象,惟独书法艺术出现了衰落的趋势,而这时的书法大家杨凝式外,书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及《夏热帖》等。其他几乎寥寥无几,而无著名的碑刻传于后世。&&&&&&&&&&&&&& (佚名)
发表评论:
馆藏&7288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隶书书法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