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泥高程是不是泥沙大叔不可以以超过这个高程

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官厅妫水河口清淤疏浚措施及其效果的试验研究(胡春宏,王延贵,吉祖稳,李希霞,柳…
时间:日 14:53
妫水清淤疏浚措施及其效果的试验研究,王延贵,,,柳海涛(水利科学研究院)摘 &要:在实体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官厅的淤积发展和妫水河口拦门沙的清淤疏浚措施进行了研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疏浚挖槽的回淤量,必须依靠控制上游来沙量、调整入水口门位置、加设防淤堤及提高库水位等手段,而不能通过调整挖泥槽宽度、位置及数量等措施来达到目的。为此,在比较各种疏浚效果的情况下,提出了挖泥槽与增设折线型防淤堤相结合的清淤疏浚措施。关键词:官厅水库;清淤疏浚;挖泥槽;回淤量1官厅水库的淤积现状  官厅水库由干流永定河库区和支流妫水河库区两部分组成。在大坝加高之前,设计总库容为22.7亿m3,其中永定河库区9.8亿m3,占43%,妫水河库区12.9亿m3,占57%。1986年加高拦河坝后,总库容变为41.6亿m3。据初步统计,到1980年5月为止,水库总库容已减至16.84亿m3,在已损失的5.86亿m3库容中,永定河库区就占5.45亿m3,相应地,永库库容变为4.35亿m3,妫库库容为12.49亿m3,两者所占总库容的百分比分别变化为26%和74%,而且,随着库区淤积泥沙的增加,两者的库容差别也将随之增大。因此,未来官厅水库的防洪和兴利作用将主要依靠妫水河库容。  官厅水库淤积属于典型的三角洲淤积形态,其泥沙淤积主要分为异重流淤积段、前坡段、顶坡段和尾部段等四个区段,就平均情况而言,前坡段和顶坡段的泥沙淤积占水库总淤积量的60%~80%,坝前段和妫水库以异重流淤积为主,一般可占总淤积量的15%~35%。在水库运用初期,泥沙大量淤积在妫水河河口附近,形成了拦门沙雏形,其坎顶高程在461m左右。至70年代初期,拦门沙坎淤积高程己超过465m,末期则达到467m左右。自1981年以后,主流从右岸转向左岸,来水来沙直逼妫水河口,淤积三角洲在拦门沙区的推进,导致拦门沙坎迅速抬高,坎顶高程从1979年的467m迅速抬高到1997年的474m左右,几乎将妫库和永库分割开来,如果再来一次较大的水沙系列,妫水库很有可能被迅速淤堵,直接影响北京市的正常供水。因此,在官厅水库不能进行降水拉沙或异重流排沙的情况下,如何采用清淤疏浚措施来减缓淤积三角洲的推进速度和恢复妫水库的有效库容,成为近期解决官厅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关键。2实体模型试验概况  本次实体模型试验主要是研究库区泥沙的淤积发展及妫水河口拦门沙的清淤疏浚措施,因此,模型范围主要选取永定河和妫水河交汇口附近的上下河段,上起超出正常高水位回水末端以上的永1009断面,下到拦河坝址,妫库到妫1005断面,模型的永定河库区段长约12.6km,如图1所示。模型采用全动床模型,平面比尺为250,垂直比尺为50,选用能够较好模拟河道游荡的粉煤灰作为模型沙,比重约为2.12t/m3,干容重基本在0.73~0.83t/m3之间。考虑到官厅水库来水来沙具有水少沙多的特点,本次模型试验的比尺和时间比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依据模型的水沙系列预备试验加以确定,并通过1969~1975年的长系列和1979~1980年的短系列两组水沙资料进行模型验证试验,两组试验的库区泥沙淤积量的误差仅为6%和17%,而且泥沙淤积分布在横向、纵向及时间上模型与原型基本一致,异重流也能在来流量大于100m3/s左右时产生,并视来水来沙的情况,一般都能输移到坝前或妫1002断面附近。图1官厅水库模型试验范围及布置示意图表1不同清淤疏浚方案的主要参数方案名称现状左15m右移左15m现状左100m现状左300m现状双槽序号1234567口门位置199719971997右移1250m199719971997水沙组合小水小沙中水中沙大水大沙大水大沙大水大沙大水大沙大水大沙水沙工况年1987198319821982198219821982挖槽位置左岸(图1①④)左岸(图1①④)左岸(图1①④)左岸(图1①④)左岸(图1①④)左岸(图1①④)中间及左岸(图1②④)挖槽底宽(m)15151515100300100及15初始挖方量(万m3)23232323135332213最大挖(m)3.63.63.63.64.55.05.0挖槽过流量(m3/s)737373734731086546方案名称直线型防淤堤S型(一)防淤堤S型(二)防淤堤序号8910防淤堤参数平面形状直线折线折线长度225020001800堤顶高程480480480位置中部偏右岸(见图1②)中部偏右岸(见图1③)中部偏右岸(见图1③⑤)挖泥槽参数同现状左15m方案同现状左15m方案同现状左100m方案  备注:①15m挖槽进口高程为469m,100m及300m挖槽进口高程为468m,槽底坡降均为0.16‰。    ②大水大沙年,中水中沙年及小水小沙年的年水量分别为7.7亿m3、6.1亿m3、2.95亿m3,年沙量分别为900万t,479万t,225万t。  妫水河河口拦门沙的存在,直接影响官厅水库的有效库容,清淤疏浚的目的就是利用挖泥机械在拦门沙上开挖一条河槽连通妫水河和永定河两库区,以有效利用妫水河库区被淤堵的库容,但是,由于目前官厅水库的淤积三角洲在拦门沙附近推移,挖泥槽内的泥沙回淤是不可避免的。本次模型试验在1997年地形的基础上,通过十组方案的试验比较,分析进口水沙、口门、防淤堤和挖泥槽位置、宽度及数量等因素对挖泥槽回淤量的影响,并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清淤疏浚措施。具体工况组合如表1。3清淤疏浚试验的结果分析3.1不同疏浚方案下主流入库的河势及水流结构  官厅水库主流的河势与入库口门、防淤堤及挖泥槽位置等因素有关,相应地,水流结构也会产生一些变化,其主要特征如下:  (1)在主流入库为1997年现状的情况下,主流沿着妫1000断面进入妫库和永库的汇合段,主流两侧形成大小不同的回流,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主流左右摆动,在妫1000断面附近形成一个冲积扇。随着来水量的变化,主流流势及水流结构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在一般情况下,来水量比较大时,主流逐渐取直,两侧的回流强度及范围增加,异重流产生的机会增多。  (2)在主流入库口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主流河势与改道的主槽位置相似(见图1),主流从永1010+1至永1010+2之间的左岸逐渐向右岸偏移,入水口从1997年的位置向右偏移1250m。主流基本在永会05断面的中间进入水域,主流两侧同样存在大小不同的回流,且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主流发生左右摆动,但与1997年现状相比,在水沙相同的情况下,主流摆动的幅度更大,形成异重流的机会也多一些。  (3)在挖泥槽同在左侧、但宽度不同的情况下,主流流势及水流结构基本与1997年现状相似,随着挖槽底宽的增加,异重流形成的机会增多,但主流两侧回流的强度和范围逐渐减弱和缩小,主流摆动的频率也逐渐降低。在挖槽宽度相同、而挖槽从左侧移到中部的情况下,主流流势变化较大,主流从妫1000断面进入挖泥槽后,分为左右两股,分别进入妫库和永库,并在槽内形成大量淤积,由于妫库方向的流程比永库短,永库槽段首先被淤死,主流全部走向妫库,使妫库槽段的泥沙淤积逐渐增多并最终淤死,此时,主流就越过挖泥槽进入左岸,流势及水流结构与1997年现状基本相似。  (4)在中间布置防淤堤的情况下,主流流势与防淤堤的形式有关,对于直线型防淤堤而言,由于妫库一侧地形稍高,主流首先沿着防淤堤进入永库,并在防淤堤永库末端形成大量泥沙淤积,随着该处床面高程的抬高,泥沙淤积逐渐沿主流向上发展,最终导致主流改向妫库。由于防淤堤妫库末端床面高程较低,因此,一旦主流改道妫库以后,主流两侧就会形成较强的回流,异重流产生的机会也增多。对于折线型防淤堤而言,由于永库方向被防淤堤堵死,因此,主流直接流向妫库,其流势和水流结构基本与直线型防淤堤的后期相似。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官厅水库的主流河势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但入库后的水流结构基本相似,以主流两侧形成环流为主,虽然这是动水进入静水区域由水体粘性而形成的一种基本现象,但对疏浚挖槽的维护是不利的。3.2不同疏浚方案下的库区泥沙淤积及其分布特征  表2为不同方案下的泥沙淤积量及其分布,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水沙不同的情况下,入水口附近的库区泥沙淤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中大水大沙的淤积量为607.90万m3,约占来沙量的88%,小水小沙的淤积量为78.61万m3,约占来沙量的45%。在相同水沙条件下,入水口附近的库区泥沙淤积总量相差不大,基本在597.93~633.40万m3之间,约占总来沙量的70%左右。但是,各方案下的泥沙淤积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纵向分布上,如果没有人工干预(改道或防淤堤),则泥沙淤积主要集中在永会03~妫1002之间,区段泥沙淤积量约占库区总淤积量的80%左右,如果存在人工干预,则右移改道方案的泥沙淤积主要集中在永1008~永会05之间,区段淤积量约为库区总淤积量的85%左右,防淤堤方案的泥沙淤积主要集中在妫1002以上,直线型方案的区段淤积量约占总量的47%,其中11%为异重流淤积,S型方案的区段淤积量约占总量的90%,其中27%为异重流淤积。在横向分布上,如果没有人工干预,来沙主要淤积在断面的左侧,如果存在人工干预,右移改道方案主要淤积在断面中部,防淤堤方案主要淤积在断面右侧(防淤堤右侧)。在泥沙淤积的主要区段内,各方案下的断面淤积厚度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水小沙方案的泥沙淤积厚度较小,大水大沙的淤积厚度较大,在水沙相同的情况下,挖泥槽底宽大的泥沙淤积厚度较底宽小的淤积厚度大,挖槽位置偏向右侧的泥沙淤积厚度较偏向左侧的淤积厚度大,两种情况的最大淤积厚度均在7.5m以上。图2& 各方案断面淤积厚度的变化范围表2各方案的库区泥沙淤积量及其分布&:万m3方案号永1008~永会03永会03~妫1000妫1000~妫1002妫1002~妫1005妫1005以上及永1008以下总淤积量淤积量百分比淤积量百分比淤积量百分比淤积量百分比淤积量百分比14.415.6153.4167.9518.8523.971.942.47--78.61215.675.59177.3463.2775.1826.8312.064.3--280.25368.0111.19309.1250.85169.3827.6861.3810.10--607.904343.5356.56244.2640.2219.573.22----607.37540.796.44341.9253.98186.5529.4564.1410.13--633.40625.734.10287.8245.82227.8936.2886.7813.81--628.22714.532.43278.9746.56187.6731.39116.7619.53--597.93869.9310.16207.0433.4956.989.2223.2936.0668.6211.08619.229--42.476.8640.706.57369.6559.70166.4126.87619.2210--18.832.9129.864.82401.4164.83169.9227.44619.22  从以上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水沙大小是决定库区泥沙淤积量的主要因素,泥沙淤积分布基本与入水口附近的河势及水流结构相对应。在一般情况下,当主流进入库区水体之后,由于过水断面的迅速扩大及静止水体的粘性作用,导致主流流速迅速减小,并在主流入水口附近形成泥沙淤积,这种淤积方式是主要的,以三角洲的形式不断向前推进,主流两侧环流及异重流形成的泥沙淤积是相对次要的,在这两者之中,如果入水口附近的水深较小,则环流形成的泥沙淤积大于异重流形成的淤积,如果入水口附近水深较大,则异重流形成的泥沙淤积大于环流形成的淤积。3.3不同疏浚方案下疏浚挖槽的回淤量及其分布特点表3各方案的挖槽回淤量及其分布单位:万m3方案号永1008~永会03永会03~妫1000妫1000~妫1002妫1002~妫1005总淤积量淤积量百分比淤积量百分比淤积量百分比淤积量百分比10.2614.740.5430.660.8950.640.073.961.7621.154.696.727.3012.3750.384.3317.6224.5531.864.389.8223.1821.0549.669.6522.7842.3840.6245.590.4835.290.1511.030.118.091.36514.4210.7047.6835.3854.0840.6517.8813.27134.78611.874.3738.9214.31178.9565.8242.1415.50271.887A2.331.1684.2642.0679.1239.4834.6717.30200.387B0.483.221.8312.198.7558.393.9226.2014.9880.2713.740.2512.340.5527.120.9346.791.9990.2519.110.1914.720.4434.350.4131.821.29100.6814.620.459.681.0322.152.4953.554.65  备注:7A为双槽方案的大挖泥槽回淤量,7B为左侧小挖泥槽回淤量  表3为不同方案下疏浚挖槽的泥沙回淤量及各区段的淤积分布。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如果挖槽宽度及位置相同,则挖槽的回淤量随着来沙量的增加而增加,大水大沙的回淤量约为42.38万m3,小水小沙的回淤量约为1.76万m3,前者的来沙量是后者的4倍,但前者的回淤量却是后者的24倍,这表明,来沙量对挖槽回淤量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如果来沙量相同,则挖槽的回淤量随着挖槽底宽的增加而增加,挖槽底宽300m的回淤量为271.88万m3,挖槽底宽100m的回淤量为134.78万m3,前者的宽度是后者的3倍,但前者的回淤量仅为后者的2倍,这表明:虽然挖槽宽度越大,回淤量就越大,但宽度对回淤量的影响要比来沙量的影响小得多;如果采用双挖槽,则右侧100m宽大挖槽的回淤量约为200万m3,较同宽度的左侧挖泥槽的回淤量大1.48倍,左侧15m宽小挖槽的回淤量约为15万m3,较相同条件下的挖槽回淤量小2.8倍,这表明:双槽对左侧小槽具有一定的减淤作用,但就双槽整体而言,没有任何减淤作用。在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挖槽回淤量较小,其中口门右移方案的回淤量为136万m3,防淤堤方案的回淤量基本在2万m3以下,与小水小沙的回淤量基本相近。挖槽回淤量在纵向分布上主要分为两类,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回淤量分布基本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回淤主要集中在永会03~妫1002之间,约占总回淤量的75%左右;在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回淤主要集中于挖槽的进口或出口处,中间较少,其中口门右移方案的回淤主要集中于挖槽出口,防淤堤方案的回淤主要集中于挖槽的进口。  挖槽回淤量的这种分布特性与库区泥沙淤积分布相对应,也是由主流的流势和水流结构所决定的。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主流基本沿妫1000断面入库,泥沙淤积主要以三角洲的形式不断向前推进,这决定了三角洲附近的挖槽回淤量较大,三角洲影响范围之外的挖槽回淤量主要是由主流两侧的回流造成的,而回流形成的泥沙淤积量相对较小,二者的综合作用就形成了回淤量分布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在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主流入水口门不再直接对着挖槽中间,而是在挖槽进口或出口的右侧,主流线与挖槽中心线基本平行,且主流入水口距挖槽较远,主流入水口附近以三角洲形式推进的泥沙淤积体基本对挖槽回淤量没有影响,而主流两侧回流形成的泥沙淤积成为挖槽回淤量的主体,由于回流的影响范围只能达到挖槽进口或出口的位置,因此,挖槽两端的回淤量较大。此外,回流形成的泥沙淤积量要比三角洲推进形式的泥沙淤积量小得多,相应地人工干预下挖槽回淤量就比没有人工干预小得多。4清淤疏浚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疏浚挖槽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淤堵的妫库库容,初次挖槽之后,如果回淤量较小,则被恢复的妫库库容较多,疏浚效果明显。本文在引入几个参数之后,对清淤疏浚效果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4.1评价清淤疏浚效果的几个参数  (1)回淤系数K回淤系数定义为挖槽回淤量W与初始挖方量W0的比值,即K=W/W0,用来反映挖泥槽的整体回淤程度。显然,回淤系数K越大,表明挖槽回淤量越大,运行效果相应就越差,若K>1.0,则表明回淤量大于挖方量,疏浚效果己不复存在,反之,若K≈0,则挖槽的回淤量很小。  (2)回淤分布系数KL回淤分布系数定义为挖槽内最大淤积厚度Hmax与最小淤积厚度Hmin之比,即KL=Hmax/Hmin,用来反映挖槽回淤纵向分布的均匀情况。回淤分布系数KL越大,则纵向分布越不均匀,表明泥沙回淤主要集中在某一区域内,反之,回淤分布系数为1或接近1,则表明挖槽的淤积泥沙纵向分布均匀,此时,如果淤积系数也较小,则表明挖槽的清淤疏浚效果明显。  (3)断流判别系数E断流判别系数定义为挖槽的回淤厚度H与相应的某一标准水位下的挖槽水深Hw之比,即E=H/Hw,用来判别某一标准水位下,妫库和永库是否断流。由定义可以看出,当断流系数E≥1时,表明妫库与永库处于断流状态,需要及时进行疏浚,当E<1时,表明妫库与永库处于连通状态,E值越小,说明两库连通越顺畅。在挖槽底坡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回淤厚度最大的地方就是最容易引起两库断流的区域,因此,本文在计算断流系数时,回淤厚度H采用挖槽最大回淤厚度Hmax,相应的标准判别水深采用汛期平均水位474m下的水深。  (4)库容恢复系数R库容恢复系数定义为挖槽回淤后的库容增加值与挖槽初始增加值之比,即R=(VZ0-VZZmax)/(VZ0-VZ)式中VZ0为妫库与永库相互连通的临界高程下的妫库库容,本次计算采用1997年拦门沙坎最低床面高程472m作为临界高程,VZ为疏浚挖槽床面高程下的妫库库容,VZmax为挖槽回淤后断面平均最高淤积高程下的妫库库容。当0<R≤l时,挖槽起到了恢复妫库库容的作用,R值越接近于1,则表明库容恢复得越多;当R≤0时,表明挖槽没有起到恢复妫库库容的作用。与此相应,库容损失系数定义为挖槽回淤后的库容损失值与挖槽初始增加值之比,其值大小为1-R。4.2清淤疏浚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清淤疏浚效果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来水来沙、入水口门位置、挖槽宽度及位置、防淤堤及库水位等因素。为了分析不同因素对清淤疏浚效果的影响,本文结合上述几个参数进行简要分析。各方案下的回淤系数、回淤分布系数、断流判别系数及库容恢复系数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1)来水来沙的影响结合方案1、2、3可以看出,随着水沙量的增加,回淤系数、回淤分布系数及库容损失系数均逐渐增大,其中中水中沙及大水大沙方案下的回淤系数及库容损失系数均大于1.0,表明在这种水沙条件下,疏浚挖槽己没有任何效果,回淤分布系数的逐步增加说明来沙量越大,泥沙淤积越集中,对库容恢复越不利,而且两库断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断流判别系数而言,只有大水大沙方案的数值略大于1,可能会出现断流。由此可以看出,来水来沙的大小对妫库拦门沙区的清淤疏浚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在小水小沙情况下,挖槽的回淤量很小,疏浚效果比较明显,在其它水沙条件下,挖槽回淤量已大于初始挖方量,疏浚效果不明显。表4各方案的回淤效果判别系数方案号回淤系数回淤分布系数断流判别系数库容恢复系数库容损失系数10.0710.860.070.960.0421.0522.350.76-0.351.3531.8131.951.051.192.1940.067.030.040.980.0251.033.061.12-1.392.3960.8240.771.24-1.872.877A0.6454.000.68-0.241.247B1.0682.251.21-1.782.7880.095.470.080.890.1190.063.260.040.970.03100.033.000.100.900.10<TD body
【已经有43人表态】欢迎光临常德党史办网站
  欢迎光临常德史志网                                     Historical
Records Of Chang De
            第一节  地表水                 
                       
一 、河流湖泊
  西洞庭湖 位于赤山以西,有澧水流经西北,沅水流经西南,松滋、虎渡及藕池西支河系诸水自北注入,现有通外江湖的河湖面积约520平方公里,环湖的汉寿县、安乡县、鼎城区、澧县、津市市、桃源县、临澧县、武陵区称为西洞庭湖区,有吴淞高程51米以下平原河湖面积6,285平方公里。
  西洞庭早期系赤沙湖一部分。南宋时,洞庭湖“西吞赤沙”,水面扩展。崔增、吴全镇压杨幺起义军,曾率战船百艘,水师万人战于武口(今柳林嘴天心洲一带),可见湖面之广阔。明代,水面扩大,汉寿县仅余“西南一隅”。清初,“洞庭湖之西有赤沙湖,湖在巴陵西百里,在常德龙阳东南三十里,周围百七十里,春夏之交,则与洞庭合一,涸时如见赤沙“(《读史方舆纪要》)。乾隆年间袁牧在《过洞庭》诗称:“我昔舟过洞庭湖,万顷琉璃浪滔天,我今舟行洞庭雪,西面平沙浪影绝”,反映洞庭湖洪枯水位变化大,淤洲冬季外露。乾隆八年(1743),汉寿围垦大护国障(今西湖垸酉港乡),将太白湖约4万亩湖面围人垸内,并围垦大连、得意、文蔚、明富、大兴、红菱湖、大兴湖及目平湖一部分。常德县围垦五福、白沙、
吐珠、五家、蒿子等堤境,鹰湖、毡帽湖等湖面缩小或成为垸内湖泊。
  咸丰二年(1852),荆江南岸马林工江堤决口,至十年冲成藕池河;同治九年(1870),荆江南岸松滋河,两口河系分成数道支流分泄荆江宏大的水量注入洞庭湖。荆江南岸四口分流人湖的格局形成。江水含沙量大,赤沙湖首当其冲。一方面水量剧增,湖面扩大,人称“八百里洞庭至嘉山”;另一方面赤沙湖北部泥沙淤垫十分迅速,“不数十年,湖中高埠隆起”。光绪二十年(1894),赤沙湖北面湖泊,基本消亡。西部洞庭已不能与东南洞庭联成广阔湖面,赤沙湖西南湖泊,也被洲地和堤垸分割成分散湖群。
  民国时期,西洞庭湖实际由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小至万亩,大至十多万亩。较有名的是唐池、天心、龙池、安东、南湖、太南、挖窖、黄珠、文殊、冲天、沾天、柳叶、鹰湖、白芷、牛屎、屠家、洋淘、田珍、毛里、黑鱼、珊珀、马公、大溶、黄田等湖。民国时期“四口四水”输入洞庭湖的泥沙,年平均达1.895亿立方米,其中荆江四口输入量占91.7%,沉淀在洞庭的有1.68亿立方米。西洞庭占四水中沅澧二水,四口中占松滋、虎渡、藕池三口,泥沙淤积特为严重。民国时期,共围垦837平方公里洲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废大京保赋垸形成七里湖。1954年整治西洞庭湖,冲天、沾天、柳叶、挖窖、大兴、田珍、毛里、白芷、牛屎等湖围人沅澧大垸。1955年,澧县将安乐、南湖围人垸内。1959年澧县堵塞挖断岗,马公湖成为内湖。1970年汉寿废金石垸、太极垸为洪道,围垦围堤湖西南菱角湖3.4万亩。1975年汉寿县矮围围堤湖。1980年,安乡县废永太垸为湖。至此,西洞庭与东南洞庭通流的湖泊,仅剩目平湖、七里湖。
  目平湖
  东临赤山,南抵汉寿、沅江,北联澧水尾闾和松虎洪道尾闾,西达西湖垸大堤。总面积350平方公里,调蓄容积21亿立方米。松滋、虎渡河分泄江水泥沙含量大,北部淤积严重。年,目平湖已平均淤高2米以上,32~33米高程的淤洲已达9万亩左右。当水位下降至31米时,沅澧水已不能通流,行人可从西湖垸涉湖上赤山。
  七里湖
  位于津市小渡口以下至石龟山,南抵嘉山,北临松澧大垸。总面积94平方公里。七里湖承纳澧水及松滋河西支来水,泥沙含量较大,湖床淤积十分迅速。1952年实测,湖底平均高程27.2米;1983年实测,平均淤高4.5米,最大淤高7.5米。调蓄容积由10亿立方米减至不足3亿立方米。为改善七里湖泄洪状况,澧县、津市曾数次疏治,但仍难挽救七里湖的渐次消亡。
  发源于贵州省东南部,分南北两源,汇合于炉山县(今凯里县)汉河口称清水江,江水东流至芷江县金紫进入湖南,经黔城镇江合舞水后,始称沅水。沅水至麻伊入常德市境,经桃源、在河入鼎城、市城区、至德山入洞庭湖。沅水长1,003公里,流域面积89,163平方公里。其中流经常德境内104公里,流域面积5,609.92平方公里。
  德山以下习称沅水尾闾,沅水流经汉寿县新兴嘴分为三支。北支为主流,经梅家切分流东下;南支自白合庵分流,名南晓河,至太极垸折向北流,横穿新开的中支,绕金石废垸,至牛鼻滩与北支汇合;中支系1970年废弃金石、太极垸(又名大蕖⑿)后,由人工开挖的宽60~120米,长6,200米的泄洪引河,从新兴嘴以下直出安彭家、三支在安彭家合流后,经苏家吉、接港、周文庙,于坡头注入目平湖,长60公里。
  沅水在麻伊袱至桃源县城河道两岸,垸山相间,山水相映,风景秀丽,南岸有著名的风景区“桃花源”。唐代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诗称:“沅江清悠悠,连山郁岑寂;回流抱绝
,皎镜含虚碧。”桃源县城以下河道两岸为冲积平原,河道开阔处浅滩、岩石裸露。沅水流经岩码头以下时,弯曲度特大,至常德城呈S型大弯,其中岩码头至临沅,弯曲长度为直线距离的四倍;河至落路口,河长近30公里,直线距离6.5公里。沅水从麻伊至牛鼻滩,河床中卵石层较厚。
  常德境内注入沅水的一级支流25条,以左岸为最多,白洋河流域面积最大;沅水尾闾的南北两岸,有一级入湖支流各15条。分述较大的一级支流如下:
大波溪 源出慈利县洞溪乡五里垭,流经桃源县牛车河、会人溪、观音寺至大溪口注入沅水,长96.5公里,流域面积747.9平方公里,河流坡降2.98%o,平均流量15.6立方米/秒,流域内桃源县建成有北斗溪、道山头、羊楼坪等小(一)型水库,还建有茅坪、大溪河坝。
  源出桃源县王家溪,流经邓家坪、两河口水库、龙潭水、七铃坪,至小溪口注入沅水,长42.5公里,流域面积218平方公里,河流坡降5.1‰,平均流量5.5立方米/秒,沿途有西溪、桃花溪、鄢家溪等二、三级支流汇入。桃源县在流域内建有两河口中型水库,前山桥、桃花源等(一)、(二)型水库10多座。
  夷望溪
  源出桃源县大水田乡薛家冲村,经白羊坪、大水田、入沅陵县,过三渡水再入桃源太平铺、野毛坪、成功坪,在茶庵铺以下入竹园水库,至夷望溪注入沅水,河道在桃源县境长70.2公里,流域面积734.平方公里,河流坡降5.1‰,平均流量2.65立方米/秒。沿途有中溪、野毛坪、太平铺等23条二、三级支流汇人。夷望溪上源一带为仙人界山脉北区,穿流于崇山峻岭之中,三渡水以下为小平原,至茶庵铺以下复山势巍峨。夷望溪的水能蕴藏量为40,400千瓦,可开发量33,383千瓦。竹园电站水库相对库容1.01亿立方米。流域内建有西溪、安堂坪、兴林等7座小水电站,西溪中型水库及鸿鹤殿、七里冲、龙潭溪等小型水库。
  仙人溪
  源出紫霞山,经龙阳坪、高峰、槠木潭,至仙人溪口注入沅水。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河道长20.6公里,平均坡降2.9%0,平均流量2立方米/秒。流域内桃源县建有狮子、黑潭沟、岩峪等小型水库。
  源出黄山溪,经蔡家塘、杨溪桥、中洲,至田棚渡口入沅。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河道长33.5公里,平均坡降9.9%0,平均流量4.7立方米/秒。建有西山小型水库1座。
  (又名麦家河) 源出桃源大约坪、牯牛山一带,经竹山(两溪口)、沙坪、郑家驿,至麦市渡口注入沅水,河道长42公里,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河流坡降6.1‰,平均流量10.8立方米/秒。流域内建有王家湾中型水库、荫树冲等小型水库。
  有中、东、西三源,西源出自桃源芦花水库,中源出桃源梁家界,东源出鼎城区插角殿。西、中两源在虎形村岩坡上组合流,经赤岩山、白栎,在白栎坪合东源,再经三庄、至翘望嘴注入沅水,河道长41公里,流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游右岸有桃花源。流域内常德县1958年建逆江坪中型水库,桃源县1972年建芦花中型水库,两库拦截集雨面积84.78平方公里,可蓄水3,190万立方米。
  源出桃源荷堰岗一带,经三阳港、深水港、二里岗至县城东门坪注入沅水,河道长44.9公里,流域面积456平方公里,河流坡降2%o,平均流量11立方米/秒。1956年冬,桃源修筑车湖垸,将延溪尾段围入垸内,并开挖新河。80年代初,桃源县又对延溪在下游全部裁弯取直。流域内建三里溪中型水库,库容4,052万立方米;建印家坝、莫溪峪、斗量冲等一大批小型水库。
  白洋河
  源出慈利云竹山,经龙潭河入桃源黄石水库,出大坝后在九溪左纳九溪、右纳理公港,东流至漆河,纳麻溪,于延泉入沅水。河道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05平方公里,河流坡降0.838‰,平均流量42.5立方米/秒。1958年,桃源县在黄石溪上游建成黄石大型水库,拦截集雨面积552平方公里,总库容6.12亿立方米。流域内还建有田河、戈儿潭中型水库及金星、陈家溶、铁甲等大批小型水库。黄石水库大坝以下,干流上建有九溪、小苏溪、重阳、栗林、延泉5座河坝。白洋河上游黄石水库库区,可长年通航,中下游河坝均建有船闸,可通行载重20吨的船舶。
  源出桃源马鬃岭一带,流经孔家河渡口注入沅水,长45公里,沿途有小长峪、畲田坪等9条二、三级支流汇入,流域面积284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93%0,平均流量6.4立方米/秒。流域内建有长岭岗、基隆等小型水库,控制集雨面积33.6平方公里。
  为古代“九江”之一,又称兴水、澹水、鼎水,源出临澧太浮山南麓。原有故道流经黑沙溪、雷公庙、石板滩、灌溪、北流达花山,注入沾天、柳叶湖,再分数支东流,分别从马家吉、小河口(后从南婚)外排入沅水。1958年,常德县在灵泉寺筑坝拦断渐水,新开河17.3公里,渐水南流,经灌溪、岗市,至河山脚入沅水。现在的渐水,全长44公里,流域面积284平方公里。河口建有10孔排水闸1座,设计流量956立方米/秒(1963年闭塞4孔)。灵泉寺坝装有活动闸门,备沅水高洪渐水不能外排时,将超蓄洪水泄入故道柳叶湖。流域内常德县建有五里溪中型水库,以及丰盈、龙门、大溪冲等小型水库。
  上有二源,西源出自港二口,东源出自沧山水库一带,二源在泉塘观汇合,经草坪、响水滩、茅湾,至德山入沅水。河道长57公里,沿途有7条二、三级支流纳入,流域面积484平方公里。1958年,常德县曾对下游进行治理,拦塞故道,新开挖二里岗河2.6公里,金刚河3.5公里。流域内常德县建有沧山、港二口、五溪中型水库及草堰、金星等小型水库,控制集雨面积90平方公里,总库容近1亿立方米;沿途还建成有陡山、金刚河大洋湖等7处河坝。
  德山以下沅水尾闾入湖一级支流 南岸有石门桥河、沧水、浪水、碗林嘴、上寿桥、唐家湾、太子庙、锣鼓桥、文步桥、花家港、谢家铺,原分别注入青泥、滑泥、沧水故道、南湖。自1974年修建南湖撇洪河后,各支967平方公里来水均汇入撇洪河,经蒋家嘴水闸注入目平湖。南岸诸支上游,分别建成中小型水库190多座,控制集雨面积230多平方公里,总库容1.13亿立方米。北岸有唐家桥、落耳桥、刘家桥、仲先坪、风儿岗、牌楼岗、张家嘴、辛家台、瓦家嘴、下宋家坪、彭家坪、白家庵、周家港诸支,原分别注入田珍、毛里、冲天、柳叶诸湖,再分别从各处河口注入沅、澧水。1954治理洞庭湖,诸支并垸,筑入沅、澧大圈。经南昏、苏家吉闸注入沅水。诸支上游分别建有肖伍铺、西阳陂、龙泉堰等20多处中小型水库,控制集雨面积90多平方公里,拦蓄水量5,700多万立方米。
  发源于桑植县南岔以上,有北、中、南三源。三源在龙江口汇合,流经永顺、慈利进入常德市境,再经石门、临澧,在临澧县杉板乡青山分为二支,南支名干河、北支名新安河,两支在洞坪乡电灌站以下汇合,过澧县至津市小渡口注入七里湖,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其中流经常德180公里,流域面积8,146平方公里。
  石门至津市小渡口为澧水下游,两岸为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海拔约35~65米左右,均筑有堤,河道平均坡降为0.2‰,小渡口以上河谷有卵石层裸露。小渡口以下称澧水尾闾,与松滋河、虎渡河相通。小渡口至七里湖河道在濠口有松滋河西支汇入,并有五里河与松滋河中支沟通。七里湖出石龟山,经蒿子港、在芦林铺与松滋、虎渡水相会。澧水一部在窑湾注入目平湖,主流经武口,至南嘴分别从赤磊洪道及黄土包河注入东、南洞庭。从小渡口至南嘴全长91.4公里,河面宽1,200~1,500米。尾闾段从民国以来变迁较大。1938年春,由湖南省水灾善后委员会拨款5万元,完成开挖羌口至新河口引河2,170米。年,连年溃决的大京保赋垸,废为七里湖。50年代初,尾闾段尚有多支与沅水沟通,并与松滋河交错互流,水系紊乱。1954年治理西洞庭,堵塞澧水尾闾以南的上、下凌家滩,上下麻河、虾扒垴、沙河、柳林嘴等支流河口,澧水与沅水隔绝。同年堵塞北面的新河口,塞二步窖河。同时,开挖常安洲、浪耙洲、罗马湾等引河,废弃143.8平方公里堤垸面积,河宽达1,200-4,000米,澧水泄洪状态有所改善。但河道浅,汛期水流平缓,洪道中淤洲迭起,芦苇、林木杂生,27.8万亩河道面积,芦林面积达60%。年,连年清扫洪道,芦林面积有所减少,河床淤积仍在发展。
常德市境内注入澧水的一级支流有30条。
  渫水(“九澧”之一)
  实含渫、温、黄三澧,分北、中、南三源。北源出湖北省五峰县香日坪农场北面,称北溪河。中源出石门南镇泉坪村高家界,称泉坪河。南源分前、后二河,前河源于南镇碑垭;后河出自南镇龙门洞,下流8.5公里至两河口与前河汇合,纳若干小溪至金河,称金家河。三源以南源后河水量大,是渫水源头主要河流。三源先后在江坪龙洞转江码桥汇合东下,经泥沙河、黄虎港、水南渡、所街、磨岗隘、袁公渡、阳泉、皂角市,在新关镇喻家河与澧水汇合,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3,125.5平方公里。其中流经石门县境153.7公里,流域面积2,698.1平方公里,河流坡降1.48‰。渫水两岸多为高山,河道水流湍急,沿途有青石滩、狮儿滩、头杯酒、二杯酒、三杯酒等险滩130余处。中游泥沙河至夜响庙一段,河道回弯,系数1.6。日,最大流量7,130立方米/秒。1983年前泥沙河以下皆可通航,当年雁池公社在止洪滩筑坝拦河,兴建装机3台/160千瓦水电站。磨岗隘以下的61公里,可常年通行载重30吨船只。流域内石门县建有里山河、南溪中型水库,五峰、双峪、老峪、高岩壁等17座小(一)型水库及41座小(二)型水库,还建有止洪滩、邓坪、降妖洞等16处小水电及水轮泵站。
  道水(“九澧”之一)
  源分南北二支,均源出慈利县五雷山麓。南支东流至三王村入夏家巷蒙泉水库;北支经官渡镇于尖刀嘴与南支汇合。流经白洋湖于龙口桥人临澧县,过佘市、城关镇、峰火,在免事洼入澧县,再经道河、澧南至道河口注入澧水。长101公里,沿途有22条二级支流注入,流域面积1,364平方公里,河流坡降0.96‰。道水上游两岸多丘陵,石门蒙泉以下多平原,河床中卵石遍布。日,道水最大流量2,600立方米/秒。流域内建有蒙泉、寺垭、首桥、同欢、群英等中型水库和29座小(一)型水库,拦蓄水量近2亿立方米。
  澹水(“九澧”之一)
  源分南北两支。北支源于石门县燕子山圈门铺,经澧县牛桥流入临澧县官亭乡樟树村,流程11公里,注入官亭水库;南支源出石门县瓜子峪乡艾家山,经河曲峪入临澧县官亭乡青龙村,流程10公里,注入官亭水库。官亭水库拦截澹水集雨面积109.5平方公里。1973年澧县堵塞多安桥分支;1975年临澧灭螺填河,将官亭水库以下澹水故道河段平废11.8公里,官亭水库以上来水经水库溢洪道入南撇河,从新安注入澧水,澧县境内澹水中游澧阳桥以上河段亦被填平。澹水下游故道来水从北三撇经彭家溶入涔水。现仅余澧县至伍公嘴一段故道,澹水已面目全非。
  涔水(“九澧”之一)
  分南北二源,北源出澧县太极山东麓白岩壁,经东门、甘溪、火连坡、闸口,入王家厂水库,全长44公里;南源出石门县燕子山,经澧县杨家坊、码头铺、方石坪汇入王家厂水库,全长30公里。两源合流后成为涔水干流,经大堰挡、梦溪、永丰,在小渡口注入澧水。按北源计,全河段长115公里,流域面积1,188平方公里,河流坡降0.77‰,可开发水能6,200千瓦。日,王家厂最大流量2,28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为日,北支闸口站0.31立方米/秒,南支莲花堰站0.24立方米/秒。流域内澧县1958年建成王家厂大型水库,控制流域集雨面积462平方公里,库容1.95亿立方米。库内可通航,但大坝无过航设施。青泥潭至小渡口48公里河道,有大堰挡、五公嘴、小渡口闸坝阻隔,只能分段通航。
河口位于湖北省枝城下游约17公里的南岸。清同治九年(1870),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最大洪峰流量高达11万立方米/秒,洪水冲决松滋县庞家湾、黄家铺二处江堤。汛后黄家铺决口堵复,但修筑不牢,庞家湾决口,任其自流。同治十二年大水,洪水除从庞家湾决口漫流冲刷外,又复冲决黄家铺堵口,因而冲刷成今日松滋东、西二支河道。松滋口冲决后,庞大的水量夺占虎渡河故道、逼使虎渡河来水改走黄山头东麓南流入湖。
  松滋河西支在杨家入澧县;东支主流在甘家厂入安乡县。东西二支进入常德后,又分东、西、中三支河道。
  官垸河(西支)
  从安乡县青龙窖入澧县,流经余家台、官垸码头、濠口、与七里湖支河五里河相会后入澧水洪道,河长27公里。
  自治局河(中支)
  自青龙窖、三岔垴、夹夹,在张九台与五里河相会,经小望角与东支合流,河长38公里。该支系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洪水冲刷形成。
  大湖口河(东支)
  经俞家岗、王守寺、潭子口、大湖口至小望角,与中支汇合,经安乡县泥到口、城关镇,至小河口汇合虎渡水,再经武圣宫、肖家湾入目平湖,河长80公里。其中,小望角至小河口长17公里,称安乡河;小河口以下19公里,称松虎洪道。
  虎渡河
  进口又名太平口,位于荆江南岸江陵与公安交界处弥陀寺,经中河口,有松滋水注入,至黄山头主峰东麓入安乡县境,沿大杨树、董家挡、陆家渡,至小河口汇入松虎洪道。常德市境内流程45.5公里。南闸以下河道,已平均淤高3米左右。由于南闸冬春两季受闸底高程拦截,南闸以下每年有3个月左右时间断流。1983年从11月起至次年5月,断流165天。每年春季,虎渡河两岸农田常无水引灌农田。
  藕池河
  河口位于湖北省公安、石首两县交界的天心洲附近。河道主要流经湖南省入洞庭湖。分东、中、西三支。西支入常德境称安乡河。从康家岗分流,过石首县境,由彭邱岭人安乡,经官挡、沙嘴、丁家渡、黄十窖、沿安昌大垸南端东堤外过格道湾,至新到口出境,与中支汇合,经三岔河,至茅草街西侧注入西洞庭湖,长86.6公里。西支原岐出一支,名栗林河,位于石首、安乡交界处,长25公里,1956年经双方协商堵塞,成为哑河。
二 、水文特征
  河川径流主要为雨水补给,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530.6亿立方米,自产水量158.45亿立方米。
  年径流地区分布
  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724毫米,比全省平均值766毫米稍低。径流地区分布与降雨相同,武陵山北支、澧水上游高值区,年径流深900~1,400毫米,年径流系数0.68~0.80;以雪峰山脉为主体的沅水下游高值区,年径流量系数0.60~0.70;洞庭湖低值区,年径流深400~600毫米,年径流系数0.40。沅水流域介于武陵山与雪。峰山之间,为不形成整体的高值区。多年平均径流深770.2毫米,折合径流量339.3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77万立方米。澧水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深846.2毫米,居全省之冠,折合径流量131.2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85万立方米。洞庭湖区多年平均径流深533.9毫米,折合径流量80.4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58万立方米。
  径流的年内分配
  多年平均最大月径流沅水一般出现在4~7月,澧水一般出现在5~8月,汛期4~9月的径流量一般占年径流量的70~80%,12月至次年2月多年平均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比值一般小于10%。月径流最大出现在6月,占全年径流量的20%左右;最小出现在12月,仅占2.7%。长江三口人湖水量多集中在7~8月,几乎占全年人湖总量90%。
  径流年变化
  丰水年最大年径流量沅水1,030亿立方米;澧水264亿立方米。枯水年最小年径流量沅水454亿立方米;澧水82.98亿立方米。洞庭湖高值区,变差系数在0.40~0.45;澧水上游低值区变差系数一般在0.20左右;雪峰山脉为主体的低值区,变差系数一般在0.20~0.25。
  水位和流量 古代有粗略记载欠准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记载较详,测验精度提高。全市发生了、、年的高洪水位和特大流量。
     
        各主要控制站实测最高(低)水位、最大(小)流量成果表
水位(米)
流量(立方米/秒)
  市境内水位、流量随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及流域内坡陡流急,造成起落变化很大,沅水桃源站洪枯水位变化15.9米,澧水石门站洪枯水位变化14米,津市亦相差14米多。洪枯流量变化沅水相差160多倍,澧水相差1万多倍。最高水位、最大流量一般出现5~8月,汛期内常发生4~5次洪峰过程,个别年份出现较大秋汛。中、下游洪水过程呈多峰状态。随着河流的梯级开发,各级拦河大坝和水库对径流调洪、使洪峰削减,中、高洪峰持续时间延长。
  荆江三口分泄长江水量多年平均为696.6亿立方米,最大组合人湖流量日26,900立方米/秒。松滋口日最大人口流量12,300立方米/秒,当天下游安乡河最大分流6,762立方米/秒。随着藕池河日益淤垫,松滋口已变成当代荆江三口中分流最大的穴口,但最大洪峰流量仍小于1938年。流经市境的东、中、西三支,分流也在不断变化:60年代与80年代比较,东支大湖口由16.2%增长至21.5%;中支由49.7%降低到39.4%;西支由20%升到32.1%。
  虎渡口自然分流虽较稳定,湖南、湖北两省协议控制南闸下泄流量不超过3,800立方米/秒,但1954年荆江分洪泄洪后,湖北挖开虎东堤,引分洪区洪水人虎渡河,南闸不加控制,致使下游流量达6,700立方米/秒。
藕池口原为四口分泄流量最大的口,1931年最大流量18,910立方米/秒,日为14,790立方米/秒。后因下游荆江几次裁弯取直,进口水位降低,加之泥沙淤积,分流量已退居第二位。1981年长江大水超过1954年,藕池口最大分洪流量只有8,960立方米/秒,流经安乡境内的两支,因淤积严重,高洪时过流量仅600~800立方米/秒。
  全市各水系的流量注于西洞庭湖,经调蓄后由南嘴、小河嘴两处流出,注入南洞庭湖,再人东洞庭湖经城陵矶汇人长江。两出口同一时间最大组合出口流量为日的41,000立方米/秒。
沅、澧水尾闾和西洞庭湖区水位因泥沙淤积,堤垸围垦,河湖蓄积量减少,洪道泄洪不畅而普遍提高。升高值最少2.34米(安乡站),最大3.93米(津市站)。
  悬移质含沙量及侵蚀模数
  全市各河流的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以澧水为大,为0.414公斤/立方米,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11.1公斤/立方米。沅水次之,为0.208公斤/立方米,最大值7.1公斤/立方米,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16.1公斤/立方米。
  市境侵蚀模数澧水流域石门以上的大部分地区为高值区,侵蚀模数300~500吨/平方公里;洞庭湖区、沅水支流为低值区,小于100吨/平方公里。按流域计,沅水为189吨/平方公里,澧水为425吨/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
  悬移质输沙量反映流域内产沙量的多少,多年平均输沙量沅水流域1,270万吨,约914万立方米,最大年输沙量为0万吨;澧水流域年均输沙量632万吨,约481万立方米,最大年输沙量为0万吨。输沙量以5至8月为最大,占年输沙量的70~90%以上。
  长江来沙量
  洞庭湖的沙量主要来自荆江三口,多年平均人湖沙量18,196万吨,约1.21亿立方米,占人湖总沙量的83.5%。最大入湖沙量是6万吨。其中松滋口多年平均含沙量4.00公斤/立方米,最大含沙量13.4公斤/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3,440万立方米;虎渡河多年平均含沙量4.01公斤/立方米,最大含沙量10.6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1,460万立方米;藕池河多年平均含沙量5.37公斤/立方米,最大含沙量12.7公斤/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6,676万立方米。含沙量
主要集中在洪水期的4~9月。
  泥沙淤积
  古代境内泥沙含量少,洞庭湖横际天涯,“周际八百里”。《水经?沅水注》称“沅水又东经平山(今河山),西南临沅水,塞松上荫,清泉下注”,有朗江之称;澧水也“水色清澈、漏石分沙”。明代虎渡河开浚后,引长江水南流入湖,泥沙淤积发展,至清代藕池、松滋河相继形成,西洞庭湖过境水量陡增,四口泥沙来量,成反客为主之势。民国时期泥沙淤积又进一步发展。1936年编印的《扬子江中游之危机其初步首要整治工程》记载:1934年实测人湖泥沙荆江四口为2.62亿立方米,湘、资、沅、澧四水为0.24亿立方米。共计2.86亿立方米,其中由城陵矶流人长江沙量为0.44亿立方米,洞庭湖的淤积量为2.42亿立方米,大量泥沙沉淀,使淤洲不断涌现,新淤之地,极其肥沃,成为豪绅湖霸竞相霸占的目标,造成大量围垦。就常德言,白芷、文殊、冲天、积儿、挖窖诸湖,原皆一片汪洋,西湖口西南地区纵横数十里,均淤成沃壤,四美堂以南,湖已成洲,至汉寿目平、大洋、黄珠诸湖仅余一宽数里之水道,余则或已换修成垸,或芦、柳丛生,皆成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多年平均人湖沙量为1.45亿立方米,每年淤积在洞庭湖1.08亿立方米,占人湖沙量的74.6%,进入西洞庭湖的沙量年均达6,526万立方米,除通过南嘴、小河嘴多年平均泄去输沙量483万吨外,每年沉积在湖内沙量2,970万立方米,如以西洞庭湖520平方公里湖泊计算,年平均淤积高0.057米。位于澧水尾闾的七里湖,为淤积最快的湖泊。从1949年废弃为湖至1999年,已平均淤高5米以上,最大淤高12米。最高洲地高程已达37米,北部34~35米以上高洲,已围垦成七里湖农场。原有94平方公里湖泊,已缩小至72平方公里。七里湖出口石龟山1954年当水位为39.5米时过流断面9,800平方米,现实测只7,440平方米,蒿子港河段,1955年当水位为37.65米时过流断面17,940平方米,1980年实测,已减至8,140平方米。
  沅水尾闾泥沙来量次于澧水和三口,河至德山段弯曲度大,落差小,形成落淤,河以下北岸形成数十米至数百米的高洲。武陵区对岸,已形成大面积沙滩,并向河道中心发展,盐关以下北岸至梅家切,已形成高洲。1909年,由堤垸废弃形成的围堤湖,至1975年又复垦成垸。小港以下,受水位抬高泄流不畅影响,至目平湖一段淤洲迭起。周文庙在水位37.37米时,1955年实测河面宽3,195米,过流断面33,800平方米,1979年复测减少过流断面5,600平方米。目平湖1953年湖底高程29米,1999年已升至31米,特别是北部高洲发展迅速,33米左右洲地,已达8万多亩。
  三口河系各支流,含沙量普遍大于市境内河流。其中又以藕池西支官垸河段最为严重,1954年河床平均高程26米,至1980年淤高到32米,最大淤高达9米。松滋河中支已沙滩连迭,安乡河年过流断面由5,600平方米减少到4,870平方米,平均淤高1.32米。与虎渡河沟通的书院洲河横支,1961年平均高程30米,至1976年淤高至35米,1978年堵塞。沟通澧水与松滋河的五里河,因淤积严重而冬春两季断流。虎渡河因南闸时启时闭,闸下河道1974年实测,已普遍淤高3米左右,董家站过流断面也由2,540平方米减至2,456平方米。
                   
            
    版权所有:常德市党史办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主 办:中共常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 常德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电 话:1 地 址:中共常德市委院内 Email:cddsb@
   技术支持:中国常德政府门户网站 建议IE5.5,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官不可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