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样,?

推荐到广播
49216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尚品禅师)
(今晚有木星)
(今晚有木星)
第三方登录:算命占卜为什么会这么准? - 心理圈
算命占卜为什么会这么准?
发表于 20:56 18917次阅读
BY 飞鱼安乔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盲目信命,觉得推运算命“很准”,字字句句都说到自己心坎儿里。在星座已成为人们见面寒暄的必备主题之一的当下,你去各大门户网站看无一例外都有每日12星座运势,大部分网友都惊呼“太准了”!更令人瞠目结的是,有部分网友甚至以每天的星座运势作为一天的行动指南。我们不禁要问一句:算命占卜真的有这么准吗?有吗!!
一、你信的不是算命占卜,你信的是巴纳姆效应
&&& 作为一个学心理的,我曾经被问过一个很彪悍的问题:是不是我什么都不用说你就能知道我在想什么?
我能不能呢?
隔着网络,我们素昧谋面,但是我的确能够知道你在想什么,接下来我会说一段话,你来看看准不准。
“你需要别人喜欢、羡慕、尊敬你;你有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近乎吹毛求疵;自觉有相当的潜力尚未开发;你发现自己在人格上有缺陷,但你有能力去弥补;你虽然经常表现得坚强有主见,但内心深处却常常没有安全感;如果有可能,你渴望改变现状,不喜欢各种束缚手脚的限制和规定;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有时很外向、开放,有时却相当的内向、保守;你的灵魂有一部分向往非现实主义……”
是不是很准?当然很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
不过以上这份评价并非我有什么通天的本事能掐指算出来,其实这份自我评价出自心理学家福勒先生。
192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Forer)对他的学生进行一项性格测验。实验过程为:学生每人填一份问卷,然后他会对每一份问卷结果进行性格分析;分析结果出来后,同学们要对性格分析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
结果评分竟然高达4.26分!几乎每个学生们都认为自己的个性很符合这份个性报告。但事实上,每个同学的性格分析报告都是一模一样的。这些评价其实都是人类的一般性格特征,而且并且阐述得模棱两可。
福勒证明的这种心理学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也叫“福勒”效应,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这个效应的命名来自非常有名的杂技师肖曼·巴纳姆,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期待出现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二、主观验证让我们愿意相信那些我们想去相信的事
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当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随后研究者对报告进行了评价。研究者们先写下了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但却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估,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假的,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语。之后,学生们被提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符合自身。超过一半的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的作用。主观验证的意思是,当有一条观点专门来描述你本人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但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的情感、个性上总有很多共性的。
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总能找到符合这一设想的逻辑。
著名作家张爱玲在《十八春》里描述曼桢想念世均时有一句话说得极为妥帖:听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干的,也会在心中拐好几个弯想到你。
我还想起生活中的一个趣事,一个朋友一直以为自己是双鱼座(因为他看的是农历生日,但星座是看阳历生日),认为星座书上说的那些关于双鱼座的特点非常符合自己:浪漫、爱幻想、安静、对人温柔体贴……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是金牛座,痛苦直呼:我怎么可能是金牛座,我哪里势利爱钱了?
时下也有一种现象,很多陌生男女初次见面都会谈到星座话题,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将对方对号入座,对照星座上的说辞就以为很了解对方了。直到后来对方做出让你难以忍受的事情,你质问对方,你怎么能这样呢?其实他一直是他,只不过你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他了。
三、怎样避免被巴纳姆效应套牢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1. 学会面对自己。不能因为自己有缺点或不足就想方设法去掩饰,这无异于掩耳盗铃;同时也不要过分夸大那些缺点和不足,致使自己缺乏自信。正确地做法是要客观公正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2. 培养敏锐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所以看待自己判断事情时,要充分收集各方信息,然后做出明智的决断。
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同时也在影响和暗示着别人。尤其当一个人迷失自我时,他会迫切地渴望寻找自我。那些求助于算命占卜的人,通常都是情绪低落的失意之人,对生活失去掌控,内心缺乏安全感,这时的他们比以往更容易受暗示。而算命师又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摸索到求助者的内心渴望,然后说一些留有余地的说辞,泛泛而谈,一旦求助者感觉自己被说准后,算命师就会沿着那个方向继续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求助者就越发深信不疑。
有人就会问了,那星座还要不要信?还要不要去算命占卜?以我之见,可以信却不能盲目信。毕竟现实生活中充斥着来自各方的巴纳姆效应,各种心理暗示,与其去防不如坦然去看待这一心理现象。相对那些江湖骗子,我们更擅长自欺欺人,既然如此倒不如多关注符合我们期待的一面,对自己做适当的积极暗示。就像有位印度哲学家说过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往往不是真理也不是科学,而是希望和安慰。
人之常情,如果你说我天生命就不凡,一定有大作为,以后可能会升级为总统,那我一定信。
算命、星座、塔罗牌,空闲时间玩玩就好,别太认真
16008人关注
知己知彼,从心开始。
TA的手机网站
扫描二维码,查看ta的手机网站
& &All Rights Reserved. &
登录壹心理
开始心理测试,收听FM,用心理学改变自己!
使用其它账号登录最新更新作文
&78%●&&&&
&75%●&&&&
&72%●&&&&
&79%●&&&&
&82%●&&&&
&76%●&&&&
&68%●&&&&
&79%●&&&&
&68%●&&&&
&74%●&&&&
相关标签推荐
●&&&&●&&&&●&&&&●&&&&
大家正在点评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观察:诗人余秀华为何会这样的火?
观察:诗人余秀华为何会这样的火?
&作者:黎明
&套用阿哲的《过火》歌词,“让你疯,让你去飞翔!余秀华,只因命运犯的错?”近半月以来,余秀华一夜间成了“网络红人”。让我们冷静地梳理一下余秀华红火的成因——先是《诗刊》社刘年等编辑慧眼识珠,在砂堆瓦砾中将诗人余秀华这粒“金砂”捡拾,经过伯乐的打磨和淬火,《诗刊》在2014年9月以《在打谷场上赶鸡》为主题,重点推出了余秀华的9首诗歌作品,并配发了她的创作感悟《摇摇晃晃的人间》和编辑手记和评论文章,这成为余秀华火遍全国的契机。随后又在近期的《诗刊》微信号发布了组诗,余秀华的诗被热烈转发,人们惊羡于余秀华的天才和诗歌的质朴滚烫、直捣人心。为此,不少眼尖的、打了鸡血似的媒体人,遂即从她的诗歌作品中挑出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为切入和引爆点,对她的创作轨迹、诗歌意象和生存状况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报道和解读。余秀华一直以诗的温度关照这《摇摇晃晃的人间》,现实中摇摇晃晃艰难前行的她同样渴望人们的大爱。与其说是余诗需要大众,还不如说中国现当代诗人活得尴尬、诗歌被冷落已久后的一次“突围”。这个自称为“粗俗农妇”的脑瘫病患者、诗人余秀华,吸引了太多的目光。虽然其最初的声名大噪是因为那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但如今她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得以出版,里面的诗与“睡”没多大关系。甚至有影视公司欲将其人生故事搬上银屏。
&说句题外话,笔者曾就读于西南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部”,也算滥竽充数写诗、研究现当代诗了15年,在当我读到余诗时,对自己曾已创作和发表的诗歌有种浪费了一堆干净纸张的感觉、羞愧难堪。我确实感到了其诗语言独特、意象空灵和诗的张力。后来,我跑到余秀华的新浪博客,用了7、8天中的空闲时间断断续读过了她发于博客的作品,也算对其作品窥一斑而见全豹。譬如,余秀华在《我爱你》写道:“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读罢,让我不仅是感动还陷入了沉思——试想,为何被病痛折磨的诗人不甘心命运、做不到逆来顺受但又只能“眼巴巴”地活着?的确,写诗16年有“脑瘫”疾患的诗人余秀华,曾遭遇过多少嘲讽、冷漠、白眼、艰辛以及无奈,可想而知。更可贵的是她把“不幸与苦痛”放进阳光里翻晒,她没有放弃、没有颓废仍相信未来把自己往春天的路上带……
在诸多有关她的评论和报道的文章中,学者沈睿的评论较为全面,读过余诗的沈睿女士,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她连夜挑灯“奋笔疾书”,对余诗进行了赏析,沈睿更大胆的是称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虽说其观点招来褒贬不一,但她对余秀华诗歌的“灿烂得你目瞪口呆”、“诗歌的刺刀一刀见红”的解读和文学的定位,令人感佩。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艾米莉·狄金森,她是美国传奇诗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其诗主要写生活、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诗风凝练婉约、意向清新,思想深沉、极富独创性。她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艾米莉·狄金森诗作《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海洋/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和狂涛巨浪。/我从未与上帝交谈/也不曾拜访过天堂/可我好像已通过检查/一定会到那个地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不太喜欢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作,他甚至给出过“推迟发表”的保守且错误的建议。
&另外还有《荆门晚报》副刊资深编辑黄旭升撰写的《我所认识的余秀华》,较为客观真实。黄旭升作为一个与余秀华间打了7年交道的文友,对余秀华的了解应该说比那些蜻蜓点水似的报道更为深刻。余秀华“火了”,譬如,《我所认识的余秀华》:“媒体蜂拥而至,出版社闻风而动……每晚10点多,余秀华家中的记者群还没散去。面对突如其来的记者群,余秀华不知所措,连日的狂轰滥炸已让她疲惫不堪,但她还是耐着性子接受每一次重复的提问……当大批记者涌入,余秀华的父母亲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为客人端茶送水、递烟。1月19日晚上,钟祥市委宣传部在余秀华家附近的全国新农村示范点彭墩村订了两桌工作晚餐,邀各媒朋友前往就餐,在场的媒体记者没一位同意去就餐,异口同声地说不吃饭,要连续采访完了好赶回去发稿子。”几年前,余秀华因没有电脑、只好用手机的短信方式发出诗歌,然后让朋友代为在网上发表。日,余秀华用钟祥网友为她买来的电脑开通了博客。她在第一篇博客中写道:“中午喝了几杯酒……今天有了自己的博客了!现在的网络真是宽大仁爱,连我也可以开博客了。再喝一杯吧,左手与右手干杯……”
&余秀华,女,1976年生,湖北钟祥石牌镇横店村人,网络诗人。作品有《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2000余首。<font COLOR="#2F年1月,余秀华的两本书开售,分别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以及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月光落在左手上》。<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2F年1月28日,余秀华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身患脑瘫疾病的农民女诗人余秀华最新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出版。31日下午,余秀华携新作现身北京,并接受媒体采访。拿到新出版的诗集,余秀华毫不掩饰激动的心情。她表示,从来没想到自己的诗歌会出版,当看到自己的诗歌变成纸上的文字时感觉非常神奇。至于被选为湖北省钟祥市作协副主席,余秀华说那只是一个虚名罢了,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因其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余秀华从1998年开始写诗,主题大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font COLOR="#2F年,19岁的余秀华“在非自由恋爱下结婚”,这段婚姻除了给她带来了一个现在已经18岁在武汉念大学的儿子外,更多的是不幸和苦闷,尽管直到现在两人并未离婚,但多年来两人聚少离多。
&《荆门晚报》副刊部资深编辑黄旭升撰文《我所认识的余秀华》:“余秀华4岁之前不会走路,主要靠爬行。据余秀华的母亲周金香描述,一个冬天下来,余秀华要爬烂几件棉袄。她5岁开始拄双拐,6岁时将其中的一根拐杖拄断,索性开始学走路。学走路时,父亲为她做了学步车:用木棍固定好4个废旧轴承,在木棍上绑上支架。于是,她扶着支架,开始了摇摇晃晃的直立行走生活。余秀华是7岁上的石牌横店村小。每天上学、放学,都由父母轮换背。小学阶段,余秀华学会了摇摇晃晃走路,可经常摔跤,学会含含糊糊说话,可言不达意。令夫妇俩欣慰的是,女儿余秀华虽然是脑瘫患者,但除了在行走上摇摇晃晃、在语言上不清晰外,在智力上与常人并无差异。1995年7月,余秀华在钟祥石牌读高二,由于学习严重偏科,加之自卑心理作怪,她烧掉了所有的课本,在高考临近的时候辍学回了家。回到家,不会干农活。父母要她去薅草,手却不听使唤,将苗拦腰锄断。农忙时节,她也只能照看一下院子,相当于一个闲人。”其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如何让你爱我》、《经过墓园》、《我爱你》、《井台》、《梦见雪》、《致雷平阳》、《那些秘密突然端庄》、《打谷场的麦子》、《我们在这样的夜色里去向不明》、《摇摇晃晃的人间》等。
&学者、诗人和女权主义者沈睿称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美国传奇诗人。美国诗人中最著名的是美国文学之父欧文,以及惠特曼和狄金森。)。沈睿对余秀华的诗歌评价道:“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其此畨大胆地评论,招来一些非议。有诗人对余诗“没有艺术高度、诗歌的格调低、只是心灵鸡汤”等的任性评论,显然是以前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持一柄生锈的长矛匆忙上阵,驳回、失效。当我读过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如何让你爱我》、《经过墓园》、《我爱你》、《井台》、《致雷平阳》、《那些秘密突然端庄》、《打谷场的麦子》、《摇摇晃晃的人间》等近百首诗作后,不仅深深地被其诗作的纯粹性所打动,而且仿佛听到一曲来自卑微生命奏响的“空谷足音”。的确,不论其解构的意象抑或撕裂的生命,仿佛是某物从一个事件的中心逃离。面对这个到处都是“大师”和“精英”的荒诞世界,余秀华将生命当作痛苦与快乐的体验单元,以其《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文化风暴,袭卷而来。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两首佳作——
《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别武汉》
——兼致雷平阳,沉河
长江的水在呜咽,我尚在武昌
长江的水在呜咽,我在长江上
长江的水在呜咽,过汉川,过京山
长江水在呜咽啊,我在横店村
横店村,它可是我家乡?
为何我的亲人都散落在远方?
&譬如,诗句“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横店村,它可是我家乡?/为何我的亲人都散落在远方?”
诗歌的语言质朴、意象空灵和情感滚烫,直捣人心。就余秀华的诗歌而言,有多位诗人、编辑也作了较为客观的评论——《诗刊》编辑刘年认为:“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诗友老井:“她的诗兼具深度和灵气,她是个好诗人,天才的。”余秀华仿佛将诗歌搓成了一道道电光火石,刺痛且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她为什么写诗?在《诗刊》配发的自述《摇摇晃晃的人间》里,余秀华写道:“一直深信,一个人在天地间,与一些事情产生密切的联系,再产生深沉的爱,以致到无法割舍,这就是一种宿命。比如我,在诗歌里爱着,痛着,追逐着,喜悦着,也有许多许多失落——诗歌把我生命所有的情绪都联系起来了,再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让我如此付出,坚持,感恩,期待,所以我感谢诗歌能来到我的生命,呈现我,也隐匿我。”的确,其诗彰显的意象不论是黑夜的梦魇,还是生命的呓语,都能撩动内心的波澜和敲响生命的鼓点……
&“大诗”是苦难体验者的人文关怀与抒情,去温暖受伤的心灵。然而,浮躁的时代,名宿雅仕的“经典”,如过江之鲫。文化“圣殿”,在草根的狂欢中已轰然倒塌。正如鲁迅先生曾在新文化运动中揭示的:“幻象、失望、挣扎、渴望、麻木、壁垒、破灭……”记得,豪克在《绝望与信心》中喟叹:“人可以忍受饥饿感,却不能忍受无意义感。”
黄旭升文中还写道:“她缺少的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与肉体结合的爱。这样的爱对正常人来说都是奢望,但余秀华的可贵之处,就是她不把自己当成残疾人,敢于去追寻。哪怕她所追寻的爱是虚幻的,是臆想的,是明知不可能的,她都要付诸行动,不顾旁人的劝阻,更不理会旁人的冷嘲热讽。她大胆地把偶像照片贴在博客里,她毫不避讳地把写给偶像的若干情诗贴在论坛里。”的确,中国的“大家”、“精英”大都逃离了人生底层的苦难,不再承担生命的普遍意义,对思想关怀假以山水。而余秀华把磨折、痛苦吟唱成“春天”的诗歌,她以坚持、倔强拧成“诗”与命运拔河。“春天”为“我”,“我”为“春天”,物我两忘。如果一首诗,在意象与语言的互为对峙下诗人能迅速消解,我们就应该说一个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里,我不能不提出——
余秀华时代,尽管这种观点会招致一些批评甚至谩骂,然而,余秀华时代是一处新的文化景观。也难怪有网友调侃,读不懂古代的《离骚》,却读懂了余秀华的诗歌。
友情链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会这样呢 白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