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传播老子气功网站太上老君 老子会同意吗

老君胎息法和调气法和守一法和导引法_古武网
老君胎息法和调气法和守一法和导引法
作者:admin
来源:古武网
& & 据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内丹》载:老君日:人之不死,在于胎息矣。夜半时,日中前,自舒展脚手,拗脚咳嗽。长出气三两度即坐,握固摄心脐下。意想影人长三、二寸,以息长吸,引来入口中,即闭,闭定勿咽,亦勿令出口。即于脐下合气作小点子,下之米大,如下数已尽,却还吸如前。初可数得三十二点子,渐可数百。若能至数千点子,此小胎息,为长生却老之数。&
& & 此所谓&握固&,即四指握住拇指的姿势。&摄心脐下&、即意守丹田。&拗脚咳嗽&,即双足趾朝上,咳嗽一声,以清除喉间的浊痰,保持气道通畅。&于脐下合气作小点子&,即意念回到脐下丹田,同时默数数字,如一粒粒的数米,数到气再也闭不住时(下数已尽),又如前呼吸。
& & 老君调气法
& & 据明《正统道藏&洞神部》第569册《太上老君养生诀》载:取仰卧式,低枕,舒展双脚,双手握固,去身四五寸。两脚亦去四五寸。鼻微微引太阳气从鼻入,以意送此气通遍身体。即闭气至极,然后细细从口吐之,勿令耳闻吐气之声。夜半后二十四调之,鸡鸣时十八,平旦十二,日出十二,多调更佳。
& & 所谓&二十四调之&,即以一息(一呼一吸)算一次,连作二十四次。
& & 道家气功老君守一法
& & 据《太清服气口诀》载:&夜半元气始生时,舌掠齿上下,舐唇,以鼻纳气,口咽之三九止。则生气通流于百脉。&
& & 此功法有&除五脏疾,延年益寿&之功效。所谓&口咽之三九止&是指吞下口中唾掖,一口分三次咽下,三口则是九次。
& & 道家气功老君导引法
& & 据《太上老君养生诀》载:&每旦,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徐徐按撩两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谓吐故纳新。闭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手左右前后拓。取气时,意想太和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如地之受泽。若气通便觉腹中泊泊转动。久则身体润,面有光泽,耳目聪明,纳食有味,气力倍增,去诸疾。
& & 所谓&面向午&,即面向南,一说面向东。&毛际&,指阴阜上阴毛与腹部皮肤的交界处,此则指下丹田。
& & 古文原文
&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六章)
&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十章)
&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
&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
&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第二十八章)
& &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一(《老子》第三十九章)
&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攫,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K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五十五章)
道家气功相关热文
扫一下手机阅读
道家气功相关图文老子与道家 : 第五章 独尊儒术以后道家人物和道家学说的命运 第一节 老子成了太上老君_李申_在线阅读_九九藏书网
& 第五章 独尊儒术以后道家人物和道家学说的命运 第一节 老子成了太上老君
第一章 老子和他的哲学第二章 庄子和他的哲学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其他道家人物和道家思想的影响第四章 汉初道家第五章 独尊儒术以后道家人物和道家学说的命运第一节 老子成了太上老君第六章 《阴符经》附录
第五章 独尊儒术以后道家人物和道家学说的命运独尊儒术以后,作为一个学派的道家可说是不存在了。但道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东汉(公元25—220年)时代出现的道教,吸收了老子的哲学,并把哲学家老子尊为太上老君。魏晋(公元220—420年)时代,玄学兴起,玄学家们推崇老子和庄子,促进了老庄思想的广泛流行。但在朝廷之上,仍是儒家思想的统治。唐朝(公元618—907年),老子及其他道家人物在道教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此以后,道教就逐渐把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经典。唐朝中后期,儒家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成果,重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形成了理学。理学吸收的道教思想,其重要成份是老子哲学。理学家们和佛教、道教一样,讲究心性修养。发展到极端,就是不问世事。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家们认为,这种错误思想的根子,是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所以他们激烈地批判老子和庄子,作为拯救社会的第一步。本章及下章的内容,介绍的就是独尊儒术以后,老子及道家学说的浮沉。第一节 老子成了太上老君所以东汉时代人们崇拜、甚至供奉老子,大多和政治有关。西汉末年,甘忠可献《包元太平经》,被皇帝处死。甘忠可的弟子们终于得到新皇帝的信任。他们罢免了许多官吏,企图推行自己的主张,但没有成功。东汉时,又有人一再把《太平经》献给皇帝。有的大臣认为,这书许多道理讲得很好,应该采纳,甚至皇帝也动了心。但有的大臣说,这书的道理有问题,不能采纳。《太平经》虽未被皇帝采纳,但它的思想却深入人心。依据汉代广为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太平经》对老子的道与德作出了适应时势的解说。《太平经》说:“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卷五十六至六十四)。天地阴阳之中,天尊地卑,阳尊阴卑,在这一方面,和当时的儒学完全一致。《太平经》主张国家富强,但它认为,富强的标志不是财富众多,而是人口众多:“理国之本,民多为富,民少为贫。”(《太平经钞》丁部》)在这个意义上,《太平经》主张养生,赞成长寿,并的讳,把治国写成“理国”。且认为能给父母找来不死药或不死之方法的,乃是真正的孝子。据历史记载,秦国在建国之初,就自认为是白帝少昊之后,在自己境内祭祀白帝,后来又陆续祭祀青帝(太昊)、黄帝和炎帝。这四位帝,都是上古的君主,在当时,也都被秦国奉为上帝。后来秦朝统一了中国,所祭祀的上帝也就是这四位。秦朝灭亡,楚汉相争,刘邦在戎马倥偬之际,又补上了一位黑帝颛顼〔zh99libonetuanxu专需〕,这样,五帝祭祀就正式建立起来了。直到汉武帝祭祀太一神之前,五帝就是国家祭祀的上帝。五帝之中,黄帝位居中央,所以最尊贵,是五位上帝之首。这样办事,国家怎能治好。汉元帝以后,政治越来越坏。一些人大约认为这与儒家思想有关,于是想起了黄老道家。西汉末年,甘忠可向皇帝献《包元太平经》,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太平经》的前身。《太平经》也认为,君主是“天之子”。君主受命于天,也就是天所任命的。因此,君主好行仁义,以效法天道。一切人都要努力行孝,这样才是善人,才可扬名后世。独尊儒术以后,儒生的地位越来越高,皇帝从小也受儒家教育。第一个完全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皇帝是汉元帝。其实,天师道就是太平道。《太平经》卷四十有:“今吾可说,不若天师所云也”,“今既为天语,不与子让也”。“今见天师说,积喜且骇”。“愿得天师道传弟子”。而太平道,也就是天师道。“天师”的意思,也不是上帝的老师,而是上帝任命的、百姓们的导师,是传达“天语”即上帝语言的老师。天师道的目的,也是致太平。致太平,必须由天师来指导。《太平经》是东汉时刚刚兴起的道教的经典。它的许多思想和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思想一致,不同的是,它主张用黄老之道治国。《太平经》说:多少世代以来,人们抛弃了道,专以“威武”相治,使得天神也不高兴。它要求君主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听九九藏书老君的话。因为老君虽然是臣,但他的道宝贵。把老君当师父,就是把道当师父,可以治国平天下。据史书记载,太平道和天师道在教义上是一样的,只是具体做法上有些差别。他们都信奉黄老,老子哲学是他们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他们都要求回到汉朝初年的状况。黄巾起义失败了。但还有一部分道教信徒在汉中建立了一个封建割据的政权。他们不设官,只设一些“祭酒”,来教育人民诚实,不欺诈。谁犯了错误,原谅三次,然后才处罚。错误不大的,叫他修一段路,来弥补过失,颇有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风范。但是,这个政权最后也投降了曹操。那一边神化孔子,这一边就神化老子。司马迁那时候就听说,老子修道养寿,活了160岁,甚至有说200多岁的。西汉末年,又有人说,老子活了好几百岁。东汉初,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英喜欢黄老学,同时供奉佛祖。到东汉末年,不仅民间已把老子当成神,而且汉桓帝也在宫中把老子当神来供奉。当时传说,从上古以来,老君不断从天上下来,做君主的老师,指导他们治理国家。这里说的老君就是老子。《太平经》是一部致太平的书。“太”的意思是大,“平”是公平。“太平”即大的公平,或者说是真正的公平、正义。也就是说,它把追求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注释:依照传统说法,上帝不仅要为百姓们选择一个君主,也要为百姓们选择一位导师。汉朝建立,君主已经选定,谁做导师呢?人们崇尚老子学说,就表明是上帝选中了老子,来作人民的导师。这位导师既是上帝选中的,也就是上帝的代言人。称“黄老”,也就是说,老子,是黄帝这位上帝的代言人。所以,“黄老”不仅是现代意义上的一种思想,一种学说,而且是包括当时的宗教、政治在内的思想体系。张角信黄老,就是信仰这样一种思想体系。他们的口号,“苍天已死”,今天还难以说清它的意义,但“黄天当立”,则应是重新以黄帝为最高上帝,并用黄老思想来治理国家。九-九-藏-书-网东汉末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起义的领袖张角,信奉黄老道。有人说,他有一部《太平经》。起义的农民都裹上黄头巾,所以叫“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当死,黄天当立……”。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黄巾、黄天的意思,很可能与他们信黄老道有关。《太平经》曾被人屡次献给皇帝,那意思非常明白,也就是希望皇帝照这本书的主张办事,实现天下太平。据献书人说,《太平经》“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后汉书·襄楷传》)。“奉天地”,也就是把天作为至上神。在这一点上,《太平经》和汉初的黄老没有什么差别。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是战国秦汉时代的思想家对世界上所有物质的归类。“顺五行”,也就是遵循这五类物质的本性行事,从这个意义上,它具有顺应自然规律的意思。但这里所说的“顺五行”,主要意思不是顺应自然规律,而是顺从神意。因为据汉代思想家所说,人如果作恶,就会招到上帝、鬼神的反应,反应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使自然物发生异常。比如旱涝灾害,大风、虫灾,直到母鸡打鸣,耗子上树。古人认为,所有物质可归为五类,这些异常现象也都可以归入五类物质的异常。《汉书》有个《五行志》,就是论述各种事物如何归属,并记载它们的异常,以及对这些异常作出说明。依《五行志》所说,这些异常都是上帝对人事的批评。因此,“顺五行”的意义,就是顺从上帝的意志,不使五行发生异常变化。在当时的思想家看来,自然现象,乃是传达神意的工具,因而也是社会状态的寒暑表。假如自然现象运行正常,四季风调雨顺,没有自然灾害,就是天下太平。所以我们看古书,当论及社会太平时,往往要同时论及自然界的祥和。《太平经》,就是把这样的一个理想社会作为自己的目标。我们看到,它的“奉天地顺五行”,也和黄老思想一脉相承。藏书网汉中这个政权,要求他的信徒每人要交五斗米作为公用经费,因此被称为“五斗米道”。依照他们的教义,信徒若是犯有过错,应到鬼神面前“首过”,也就是忏悔,所以有人又蔑称他们为“鬼道”。他们的后人,则自称“天师道”,并把他们的历代祖先都奉为天师。天师可以父子相传,类似皇位的继承。因此,《太平经》和《黄老帛书》、《淮南子》、《文子》等书一样,也是一部全面的治国纲领。其中被后来道教作为主要内容的长生术,也是治国纲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脱离社会去追求个人的长生不死。所以《太平经》把自己的道叫作“太平道”。太平道,也就是追求太平的治国之道。http://www.99lib.net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那的确是个令人向往的时期。粮食多得仓里装不下,钱库里的钱多得花不完,国家统治机构一般也不生事扰民,百姓们生活安宁。不过,要求回到汉初的努力没有成功,国家仍然是儒术独尊。人行善作恶,都有上帝鬼神在监视着,并依各人的情况给以赏罚。赏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增加或减少人的寿命。中国古代社会和西方一样,重大的事情,必须说成是神的意志,才能让人们相信。比如要问:为什么他做了皇帝?回答只能是:因为神让他做的。或者干脆说他是上帝的儿子。所以中国古代皇帝的别名就是“天子”。汉代独尊儒术,儒术的创造者是孔子,所以孔子就必须被神化。汉代人说,孔子的主张是为汉代制订的,他能未卜先知,甚至体形也和常人不同。总之,他是神,至少是神派来的。汉元帝儒学修养很好,但对于治国却不甚了了。有人诬蔑他老师为臣不忠,应当“召致廷尉”。他不懂什么叫“召致廷尉”,糊里糊涂就同意了。几天以后,才知道老师被下了狱。“黄老”的“黄”,在今天看来,它只是一个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黄帝。但在汉代,称黄老,绝不仅仅因为黄帝是上古的一个君主。上古君主那么多,为什么单把黄帝拿出来和老子并提呢?努力加载中...老子故里是太上老君吗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老子故里是太上老君吗
老子故里是太上老君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老子为春秋时期陈国苦县人
,其故里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获得了古今中外权威机构对太清宫老子故里的支持与认可,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亲临太清宫祭拜老子。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如“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等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什么意思。鹿邑 是两千年来公认的老子故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广告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中国的气功是真的! 还有道教以什么为基础传道的!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中国的气功是真的! 还有道教以什么为基础传道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本上各大宗教都是为了长生而存在,不信拉倒,当然信上帝就要听他的话做好事每天悔过,基督,信上帝就给复活药,道以丹以气想肉身长存,举宅飞升,佛以灭肉身存真灵,圆寂
采纳率:21%
是后人篡改老子思想,宣扬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凡人可修为仙。由于道教内部不同说法不一气功有是有,但没想像中那么神奇。无非就是能做点类似徒手碎砖之类表演。此外真正打架都不定有用。
道教和道家不同,道家起源春秋战国。实际老子与道教几无关系,是一个思想流派。道教奉老子为祖师,即太上老君。宣扬轻欲,创于老子。道教则完全不同,属于宗教,起源于秦汉时期,借言老子为道教宗师
道家的基础就是清心寡欲,不是求气功求奇怪的事物和思想。
当然是真的啦!!!!道教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王朝的道家,奉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道教以内丹养生术为超越法门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道教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老子论气功及其锻炼方法
《体育文化导刊》张荣明
[导读]老子名聃, 是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理论比较玄虚, 他的某些哲学论述与古代气功学说混在一起, 更使人有一种迷离的感觉。老子说: “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六章) 这一章内容, 古今都有人认为讲的是气功。对此条分析的有《老子河上公章句》, 综合分析的有《太平御览·方术部· 修养杂诀》。《老子河上公章句》解释说: “ 谷,养也, 人能养神则不死也”;“ 玄, 天也, 于人为鼻。牝, 地也, 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 藏于心, 五气…… 主出入人鼻, 与天通, 故鼻为玄也, 地食人以五味, 从口入, 藏于胃, 五味…… 主出入于口, 与地通, 故口为牝也, “根, 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 鼻口呼噏喘息, 当绵绵微妙, 若可存, 复若无有”,“ 用气常宽舒, 不当急疾勤劳也。” 在《黄帝内经》中可以找到河上公的渊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 “ 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其气九州、九窍, 五脏十二节, 皆通乎天气。” 由此可见, 河上公是把古代气功和中医学说结合起来解释《老子》的。 吐故纳新《御览》方术部引《修养杂诀》说:“老子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口鼻也。天地之门, 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气。每至旦, 面向午, 展两手膝之上, 徐徐按捺百节, 口吐浊气, 鼻引清气, 所以吐故纳新。是蹙气良久, 徐徐吐之, 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取气之时, 意想太平元气,下入毛际, 流于五脏, 四肢皆受其润, 如山纳云, 如地受泽, 面色光涣, 耳目聪明, 饮食有味,气力倍加,诸疾去矣。”《道藏》洞神部有《太上老君养生诀》一文, 字句与此相同,大抵即为《御览》一文所本。近人蒋锡昌著《老子校话》一书, 他也认为:“此章言胎息导引之法” 。他解释说:“ 此谷字, 与他处不同, 乃用以象徵吾人之腹, 即道家所谓丹田, 以腹亦空虚深藏如谷也。神者, 腹中元神, 或元气也。玄者,幽远微妙之意;牝, 母也, 为生物之本。玄牝者,即微妙之生长, 以谷神生之而不见其所以生也。‘谷神不死, 是为玄牝,言有道之人, 善引腹中元气,便能长生康健。此可谓之微妙之生长也。” 对于《老子》六章的内容, 各家都认为讲的是气功, 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精神专注, 排除杂念。老子又说,“ 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 ”( 十章) 蒋锡昌解释说: “‘营魄抱一’ , 言将精神专心一念于导引之术, 而勿使散失杂驰也。《庄子·庚桑楚》: ‘老子曰: 卫生之经, 能抱一乎? ’ 可知‘抱一’, 乃古时道家一种卫生之术也。”笔者以为, 《老子》这一章是探讨了气功锻炼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步骤。第一步: “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 即精神专注, 排除杂念,如气功家所说的意守丹田, 神不外驰, 使精神同身体合一, 而不分离。第二步: “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 ” 即开始运转精气,全身放松, 像婴儿一般柔软自然。上述二个步骤, 是练气功者必须遵守的要领。但在具体的练功过程中, 偶尔也会有心神外驰, 杂念纷起的现象。因此, 这就需要采取第三步: “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 ”意即清除心中的杂念, 能没有弊病吗? 蒋锡昌对此有较为详尽的阐述。他说:“老子此语, 仍承上文而言导引。常人于闭目静坐后, 脑中即现种种日常声色之现象。老子名此现象为‘玄览’。行导引者, 应使此种现象完全驱之脑中之外,务令吾心海阔天空, 不着一物, 然后运气乃能一无阻碍。‘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谓涤除种种妄见现象,务至一尘不染, 一物不留也。”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道家老子和古代气功》一文整理发布,作者张荣明,选自《体育文化导刊》期刊,1986年第3期。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道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责任编辑:blancagu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上老君 老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