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归定中形,大形车装的货物丛从水平地面竖直向上向上多高

岳西作协《青玉案文丛》正式出版发行
16:15:54&&&来源:&&&点击:
&&& 岳西网讯 (记者)由岳西县作家协会组织策划的《青玉案文丛》近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岳西有史以来,以岳西本土作者为集群的第一部文学丛书。县政协主席储诚根为丛书作总序《试吟青玉案,报得赤子情》,并题写集名。&&& 《青玉案文丛》收录岳西12位作家的11本书,分别是:储诚根诗集《飞旗吟草》,储耀华诗、散文、文学评论集《故乡》,储先亮散文集《窗是门的副手》,王金桥散文集《心留片白》,王东旵诗集《在杯子中央》,朱王芳散文集《不遇》,吴传兵散文集《纸上行》,汪一平、汪乐园父女散文合集《平园野语》,刘同炯散文集《古岳行吟》,王诗华小说《皖水东流》,徐义平散文集《平野菜花春》。&&& 储诚根在总序中指出,去年,岳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十八大精神,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大改革大繁荣的决定》,《决定》以“四个示范县”建设为重要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推动岳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岳西从事文化工作的有志之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县作协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抓住机遇,经过认真谋划、精心准备,决定出版这套《青玉案文丛》,可喜可贺!这一丛书的出版,以此作为对岳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春天到来的献礼之作,必将汇入到全县文化发展滚滚洪流中的一部分,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推动文艺创作繁荣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套丛书岳西龙门书城有售。
试吟青玉案& 报得赤子情——《青玉案文丛》序储诚根&&& 大别山是岳西人数千年生衍繁息的家乡。据专家考证,大别之名由来,出自中国儒家经典第一部史书《尚书·禹贡》,在“导山”部分中说:“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在“导水”部分中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大意是说,开通了嶓冢山,就可以到达荆山,开通了方山,就可以到达大别山。自嶓冢山而向东,疏导漾水,向东流是为汉水;继续向东流,是为沧浪水;再经过三澨水,就汇聚大别山脉之水。这个记载即具体又权威,比得名于汉武帝、李白之说至少要早千年以上。&&& 大别脉虎踞鄂豫皖三省,它与西部秦岭遥遥相接,横亘于中华中部大地,是中国南北分水岭,雄锁江淮,北望中原,南眺荆楚,东揽南京,西连武汉,她用宽厚雄壮的脊梁,分开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也分开了古之吴、楚两地,水之别、地之别,也使山南山北气候环境有别,文化渊源有别,风俗民情有别,大别不妄,信矣!&&& 地缘和区位的优势,使得大别山在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大文明的冲突交融中得风气之先,她不像中国内陆诸多大山脉那样封闭落后,而族群迁移,远缘杂交的优势,如诗如梦如幻的奇境,饱含诗情和厚德水土的滋养,使得大别山自古以来就成为诞生文人大家的渊薮。&&& 岳西县处在大别山39个县市的中心,是唯一个没有大片平原甚至丘陵的纯粹山区县,是大别山山川风貌、水系分野,气候分界,吴风楚韵、宗教文化的典形代表;皖水之源、禅宗之源、红色之源,加之吴楚与中原文化交汇,家族与土著文化相容嬗变传承,成为文人墨客进行文学创作的深深沃土。他们在这方古老的热土上创作了一批批大量精品力作,影响宏阔深远。这次由县作协重点推出的《青玉案文丛》的诸位作者,全是岳西这块古老深厚、清新质朴、勤勉上进、勇敢敦睦的土壤空气环境哺育滋润成长起来的。《青玉案文丛》作者达十一位,文体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评论,达& 万字。她的诞生,从先前列举的现象中来看,我个人认为,既是岳西文化发展现实的偶然,也是历史时空积淀发展的必然。&&& 《青玉案文丛》是岳西有史以来,以岳西本土作者为集群的第一部文学丛书。书以“青玉案”之名,大抵是对文人伏案创作成果的雅称。汉代张衡《四愁诗》中有“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中“青玉案”,即青玉制作的案几,后代再引申为长方形桌案。因为从事文学创作离不开桌案,又再引申为古诗以至文学作品的别称。杜甫曾有“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的诗句。今以此为文丛之名,寓含文人放怀雅聚,格调庄典清幽之意,可谓玉树临风,品高脱俗。&&& 《青玉案文丛》的作者们,在遵守文学创作规律中,注重百花齐放,作品中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他们以赤子之情,饱含岳西这方古老而年轻热土的挚爱和眷恋,深情地歌唱这方多情的土地、这里勤劳俭朴多舛勇敢的人民,这里的发展进步、沧桑巨变的历史。通过他们的生花妙笔,让人们感受到巍巍群山、莽莽林海、浩浩长风的大气磅礴,茂林修竹、山花烂漫、皖水悠扬的生态美境;满山药宝、遍地山珍、野味四溢的丰饶物产;歺霞饮露、月穿潭影、松风解带的禅意;雄关漫道、热血染缨的翠岗红旗……,如山花烂漫,摇曳多姿;夏夜星空,广袤深邃,丽人出行,美轮美奂。且看他们的作品:&&& 艾华的《故乡》理性与感性交融,阳刚与婉约并举。读《故乡》使人心生感慨:没有什么可以比生活中的点滴细碎的往事光影更能教诲人;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一条姚家河更能够滋养人的性灵;唯有细敏的心灵能够捕捉花鸟草虫的韵味情致,能够懂得安宁起居生活中可以恒世的好味道。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在我看来,还乡的意念,寄托着艾华的精神追寻和审美本性,于是催生了他描写第二故乡的“姚家河系列”散文。三十年来,艾华游走于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之间,是他的性情铸成了他文字恒久的魅力。他的率性,是一种唯美的坚持,是一种追求的执拗,是在世界急剧商品化物质化数字化的时代,对古典情怀不渝的固守。这些,既在他的文字之内,也在他的文字之外。&&& 储先亮的《窗是门的副手》,为读者提供了两种原始生态----自然与人文。他并未避开身边的小景、小情、小事物,但并非止于对生活本身的描述,更多的是精神延伸,其悲喜在笔端常用谑语戏出,使人哭笑不得之余不禁独自沉思。他的游记,寓意远远大于文字,突破了时空限制,既贴切自然,又发自内心,引领人走向深远的历史。&&& 书家王金桥的《心留片白》,则以散文的面目呈世,或叙日常琐事,或记山河行踪,均有款款深情婉转而出,其文如人,质朴大气。间有习书断想,虽为简章小札,其兴致与意趣的契合,又是一种清风明月、高山流水般的自由、诗意与哲理。&&& 诗人王东旵的诗思沿着日常生活的内在肌理,自然、舒缓而洒脱地展开。在《在杯子的中央》里,其艺术想象力始终植根于平实沉厚的大地,无论腾挪旋转也无论跳脱飞升,总流淌着更深的哲理辨析和社会学上的思考。他一直行走在一种有难度的哲思之路上,想从他笔下捡拾温馨与快乐绝非一件易事,因为疼痛和创伤才是他酝酿诗情的活水源头。&&& 朱王芳的散文集《不遇》,文字柔软,却蕴涵锋芒、力量。文集中相当一部分可以看做乡村植物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并非单向,而是共生的、灵性的,是接近神祇的存在。每一株植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也有它们各自不同的与乡村的交互方式……。&&& 吴传兵的《纸上行》理性而睿智,是一曲献给故乡的颂歌。他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恨于斯、逝于斯,心中蕴藏的“爱”和“痛”,纠缠在一起,那是触及了人的生命根本所在的质朴的情感。&&& 汪一平、汪乐园的《父女集》,一个厚朴的父亲,一个捡来的女儿,父亲年复一年宿命于村小,女儿展翅飞到小城,但他们疲惫的心灵都在文字的“原乡”里获得缓释与和解。&&& 刘同炯的《古岳行吟》简朴而深情,但不矫情,不无病呻吟,不故作姿态,直面自己的内心、那些不可改变的事物、人类共通的故土真情,徐徐道出,别有韵味。&&& 王诗华的《皖水东流》属于小说,以明末清初明宗室后裔在潜山后北(今岳西一带)反清复明斗争为背景,以后北民众参加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抗苛杂税、抗剃发令为主线,着重描写了大别山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徐义平的《平野菜花春》,不事雕琢而略带张扬。其中有系列状岳西风貌的散文,情思款款,以亲近自然之心,一洗红尘的烦忧,读来令人心领神会。&&& 我的小集在这一行列中只是个陪衬,凑个热闹吧。&&& 清袁枚说,“学问之道,当识其大者”,当下,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中华大地,呈现出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表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商业消费的逻辑对文学精神价值的漠视,这对文学工作者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是积极面对,观照现实,还是逃离转场,《青玉案文丛》的作者们给予了很好的回答,虽然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甚至身份地位不同,但在对待文学的功用和价值取向上都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坚守文学的责任,勇敢地担当,与现实偕行,与时代同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在突出个体差异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深入当代生活,描绘时代巨变,唱响主旋律,表达人民的文化主张、价值诉求,在激浊扬清中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非健康的文化诱惑,呵护文学的纯正与赤诚的种子不受污染。在诗歌创作上,注重以个人对世界的独特感悟和个人独特的话语方式回望过去,介入现实,面向广阔的岳西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在表现手法上,他们以超常的顿悟、直觉意象升华,使捕捉的诗意突破事物的表面、直接意义,显示出深邃的智慧和人性的思考,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思辨。散文方面,他们深知散文即“人文”,以心和身行走在母亲的故土,从家国之思到生命的回望,以至情之心作至情之文,探索、书写着意义的世界,体现出作者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品质。在境界开拓上,将文化传统与现代表达熔于一炉,形不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形散神散三重境界均有,读他们的作品,多感形神兼备,才识俱佳,达到散文的大境界。在语言的锤炼和创作上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唯美成为其鲜明个性和审美情趣。小说方面,以岳西历史时空为背景,雕琢先祖们在这块土地上不掘不挠、勤劳英勇的群象,乡土生活气息浓郁,从某个角度看,具有一定的史诗价值。&&& 纵观整部文丛,水平虽然比较整齐,也不无遗憾,受多种因素影响,少数作品在视野、学识和笔力上力有不逮,显得较单薄,思考不足,在大境界、大气派、深时空上有待进一步开拓。&&& 今年初,岳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十八大精神,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大改革大繁荣的决定》,《决定》以“四个示范县”建设为重要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推动岳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岳西从事文化工作的有志之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县作协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抓住机遇,经过认真谋划、精心准备,决定出版这套《青玉案文丛》,可喜可贺!这一丛书的出版,以此作为对岳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春天到来的献礼之作,必将汇入到全县文化发展滚滚洪流中的一部分,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推动文艺创作繁荣产生重要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宋代诗人杨万里写道,“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 堂堂溪水出前村”。置身于这样一个伟大而多彩时代的岳西的文学工作者,面对这日新月异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活现实,一定会不辱时代使命和期待,象万山腾跃,日夜奔腾,堂堂皖河溪水,创作出更多、更美、更大气、更高境界的鸿篇巨制,为岳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和才华。
作者:储诚根&&& 出版社:河南人民&&& 定价:28.00元作者简介&&& 储诚根& 安徽省岳西县政协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和作家协会会员。出有个人书法集,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展,刊载于国内有关报刊,并多次与台湾、港澳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交流。创作诗词300多首。公开发表于报刊诗词数十首,散文和理论文章10多篇。
附:序 一《飞旗吟草》序:飞动的旌旗2013年4月 梁 东&&& 飞旗寨,一个令人心动的名字。这是储诚根的老家,地处安庆市岳西县的一个山乡。这里离我的老家安庆市区,不过百里之遥。但同这位老乡相识、相交,却基于某种情缘。诗情、书情、乡情交织的一种情,或者说是民族文化精神思想维系的一种情。看起来淡淡的,但又是深厚的。&&& “万壑当飞银柳絮,千山宜醉杜鹃红”,这是我对如诗如画的岳西山水的由衷赞颂。2006年春,我邀约几位诗家老友赴岳西考察采风,开展诗教活动,县里由储诚根陪同。我发现同这位政协的负责同志之间,在诗、书乃至文化的诸多方面颇多共同语言。这让我大有“吾道不孤”的感觉。以后几年,他一会抱一堆书法作品给我看,一会又捧着一叠诗稿要我“斧正”。及至今春,这份《飞旗吟草》放置我的案头——储诚根要出诗集了。&&& 储诚根,其人、其书、其诗都值得一说。他的曾祖父是清末最后一科的秀才,叔祖也是当地名儒,一种基因式的传承、浸润,逐代的耳提面命,使他受到一般家庭难以企及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从小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愫似乎溶化在血液中,挥之不去。他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官员,但不同的是,工余之暇常常一头钻进传统文化天地里,乐此不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扎实地增进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素养,形成他在文化上的立身之基。&&& 他的书法,行草出于二王,同时显示出临习孙过庭、黄庭坚的气韵,隶书则多《礼器》、《乙瑛》及魏碑气象。在技法、章法的艺术处理上,具备了一定的功力。多年前他就是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近年来书艺长进,不久前又被批准加入了中国书协。他把这看成前进中的阶段性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逆水行舟。&&& 他的诗,从他这部诗集来看,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古风歌行,五、七言近体诗多有涉猎,词则运用词牌较广。内容上,题材广泛,视野开阔,追求一种清新朗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洋溢着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感恩社会的激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诗之用律用韵,基本遵从“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从他的实践来看,实行的是一种坚守中的前行。就是用与古人同样严格的要求,通过身体力行,来体察古人创作达到的高度,以期窥见其辉煌于万一。当今诗坛,由于生活在发展,语音在变化,要求按一定规律的当代的生活语音写诗,这种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有不少诗家仍旧沿用“平水韵”,这多半在一些老诗人中,而如储诚根之年龄和生活实践的诗人,秉持如此创作态度,我倒觉得反映了一种入虎穴、得虎子的进取精神。“求正容变”,正是第一位的,变是第二位的,容变当然也容不变,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争论变与不变,不如努力于“双轨运行”的前方都有好的诗作出现,用时间和实践去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倒赞赏储诚根这种勇敢精进的创作态度。&&& 又是书法,又是诗词,储诚根在“左右开弓”。一次我同他开玩笑,书法就够你忙乎的,再搞诗词,“那可是个苦差事啊!”他说,“书法的功夫在诗外。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自古大书家都是在书写文之余,诗之余,甚至信札之余,不经意间成就其名的。要想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家,必须下苦功夫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乃至文字学水平,否则永远只是一个书匠。何况中华诗词本身就值得以生命相许,而且我也从这两者的结合中收获了许多。”这番话涉及他在书法创作中所秉持的态度问题,然而要说清这个问题,却要从中华文化的根处去探索。&&&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一论述说明了中国汉字的崇高地位与重大作用。在科学发展到信息化的今天,汉字仍被世人誉之为“东方魔块”,“人类文明的晨曦”,直到今天仍在推动世界文明的前行。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表现载体的,没有汉字,或者不是写汉字,也就没有中国书法。每个汉字都有其形、音、义。汉字的组合就进一步产生了综合效应。结成词,组成句,赋成诗,写成文,他的文化效应就以几何级数提升,万千变化,难以穷尽。加上从表象出发,通过毫管产生的诸如线条的形式美相互叠加,构成了书法作品的全部内容。内容寻求最合适的形式的表述,形成结构又反过来彰显内容,从而体现我们民族的心性特征和人文精神,这才是书法本质的生命意义。因此,书家为之负责的,为之当成文化意义的生命去打造而付出毕生心血的,决不仅是“怎么写”,更应该包括“写什么”。&&& 本来,生活发展到今天,中国书法所负载的书写内容,理应受到充分的重视。书法家的实践,理应更加理性地追求那种相融、相谐、相生的综合艺术效果。然而我们看到一些论者与书家,受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影响,追求中国书法的“纯艺术”表现,大多先拿“书写内容”开刀,接着是脱离汉字,甚至脱离汉字的结构规律,最后只剩下点与线。如此这般给中国书法做减法,无异于抽空了中华文化精神的特质。这不应是中国书家的追求方向。&&& 储诚根说的“字外功”,我想这是以书写技巧为本位而言的。指的是微观的具体技艺之外,还要从宏观上在国学的相关领域,要有相应的功力。我以为如果承认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综合效应,那么有些“字外”的东西,本应属于字内,个中应有之义也。与其说“字外”,不如说是字内。果如此,书法家从学术上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明确的定位,从而在训练技法的同时,有一个不间断的追求——提高自己的学养。这就是储诚根的追求,我这番议论不过是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了这种定位而已。&&& 旌旗在春风鼓荡中灵动前行!对于“左右开弓”的储诚根来说,无论是书、是诗,其创作实践所秉持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态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寄希望于他走向人们常说的“诗书双璧”,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序 二花燃翠树蒸红日,草入空阶伴斗箕——简评储诚根诗词集《飞旗吟草》沈天鸿&&& 中国的旧体诗历数千年而仍活在许多中国人的眼中、心中、笔下,而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打击,全球都是新诗,和一个世纪白话而非文言的普遍语境,对它都不能构成致命性打击,这现象颇值得探讨。在这儿我只说一点:我以为它仍然活着的主要原因是它是诗,即,与白话新诗不同的它的特殊的形式与其诗意相结合的特殊的美,给予它特殊的魅力,使当代国人不仅不能拒绝,而且深爱着它。&&& 储诚根先生就是众多深爱着它的人们中的一位,不仅读而且写,短段几年间写出的诗词就能结集成这本《飞旗吟草》。这本诗词集中的许多作品在写出时我就陆续读过,但现在集中地一次性地阅读,包括以前读过的,对诚根先生的诗词就有了以前零碎阅读时不大可能有的总体性的认识。这个总体的认识简单地说就是,诚根先生是以他颇为充分的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在写他的诗词。&&& 这个认识好象很奇怪,因为简直就是废话。其实,不仅不是废话,而且很重要。因为当代尤其是这二三十年来,虽然写近体诗填词的人越来越多,但也显示出了两个状况,形成两个现象。一个是“老干部体”(其实它的作者并不都是老干部),即格律虽然没问题,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中国古典文学准备,导致作品在形式上是诗,但实质上缺乏诗意,很难说是诗。另一个就是用现在的普通话的发音编成的所谓“新韵”来写绝句、律诗或者填词,违背文体的规定性,非驴非马,而是骡子。后一个是怎样看待近体诗和词的声韵要求的问题,如果改正是很容易的,不用“新韵”就是。主要是前一个现象,难以匡救,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多作者所缺乏的古典文学修养,不是轻易就能补上的。而在文学文体中,唯有旧体诗对作者有着必须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的要求。为什么它有这样的要求?主要是旧体诗形式极其凝练,一首五言绝句只有20个字,用白话写就基本类似打油诗或者口水诗了,必须用文言,而文言用得好甚至达到极致的,当然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再一点就是旧体诗作为中国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只有中国古典美学才能赋予它以中国的美学意境。换句话说就是,它的诗意的性质必须是中国的。而文学作者不是哲学家或美学家,中国古典美学的修养,主要是间接地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获得。所以,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对于写好旧体诗是很重要的。&&& 有着颇为充分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的诚根先生的旧体诗,因此是有着中国古典美学意蕴,有着中国诗意的诗。再加上他的体验或领悟的独特性,就使得他的旧体诗大多可读、耐读,甚至耐人品味。例如文庙之类很难写的题材,他也能写到这个程度:&&& 江水汤汤泗水渺,&&& 钟山孰与尼丘高?&&& 师仪万世昭明月,&&& 雨自潇潇风送涛。”&&&&&&& ——七绝《雨中谒文庙》&&& 又如七绝《谒赵朴初纪念馆》:&&& 青山隐隐水茫茫,&&& 誉满海陬归故乡。&&& 一悟观空公未去,&&& 清风明月到幽篁。&&& 意味深长而绵绵不绝。可以说已得绝句之奥妙。&&& 诚根先生的给古典文学修养充分到什么程度呢?充分到可以以学识为诗。以学识为诗这一点在这本集子中随处可见,我就不列举例诗了。&&& 中国古代的诗歌,我以为有四种写法。一种是以情为诗,以景物出之,最早的老祖宗是《诗经》中“杨柳依依”这一脉。再一种是以事为诗,以叙述出之,老祖宗也在《诗经》里。以理为诗,托物出之是又一种,宋诗中最盛。再一种就是以学识为诗,或以景物或以事情,或只扣题而不假以物事只以学识出之,黄庭坚的诗是代表。我不知道储诚根是否特别喜欢山谷的诗,但我读他这本书中的诗时是下意识地想起黄山谷的。&&& 可能因为都喜以学识为诗,储诚根的诗在这一点上也与黄庭坚的诗不约而同:&&& 诗中意象虽然也有自然意象、神话意象,但主要是人文意象,诗因此具有浓烈的文人情趣与色彩,和书卷气息;诗意地展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丰富并复杂的精神世界;也多侧面地折射出了所处时代的风云气象。同时,也常有“掉书袋”的嫌疑并因此多多少少地损伤了该诗诗意。&&& 当然,我分析这些并不意味着我认为储诚根就是当代黄山谷,没有这个意思。我只是猜测诚根先生诗歌的直接源头。&&& 在艺术上,诚根先生的诗也很有特色可说,例如上引的两首中,“师仪万世昭明月,雨自潇潇风送涛。”“一悟观空公未去,清风明月到幽篁。”从字面看,上下句所写对象和意思都相距甚远,形成断裂。但表面断实际涵意不断——“雨自潇潇风送涛”、“清风明月到幽篁”作者用的是象征含义,所以,这儿是猛然跨跳,而非真的断了。&&& 猛然跨跳必然形成空白,诗或者画中“留白”的重要性和意义,已是常识,我就不多说了,只指出一点:诗意就是在空白处产生和溢出的。&&& 而象征必然是由具象事物构成,因此运用象征就同时获得了意象。&&& 象征又必然是具象事物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运用象征就同时获得了此与彼之间形成的空间;&&& 由于象征是由具象事物构成,形象总是大于思想,和象征具有的具象事物在此而意在彼的那个彼只可意会的特点,因此运用象征尤其是在诗的结句运用象征,就获得了诗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飞旗吟草》中这样的诗颇不少,如《秋意》“钟敲暮叶纷纷落,归雁追云拂水寒。孤影盘桓阡陌上,沉浮星斗又阑干。” “海韵天风真不老,楼头旧日噪新蝉。”(《山海关》)等等。&&& 至于一些应酬之作,我就不评论了。这类作品,是李白、黄庭坚也不见得能写好的。但这类诗有时不得不写。能够理解。&&& “花燃翠树蒸红日,草入空阶伴斗箕。”(《谒商丘木兰祠》)《飞旗吟草》有此气象。凌晨
作者:艾华&&& 出版社:河南人民&&& 定价:22.00元内容简介&&& 《故乡》由散文、诗歌、文学评论三个部分组成。大多数篇章是作者对故乡,对童年,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热土和父老乡亲的回顾、眷恋、歌咏和写照。散文是未分行的诗,诗是哲理化的思辨之文,文学评论有着自己深切而独到的理论思考,全书洋溢着作者滚烫的赤子情怀和广博的才情学养。作者简介&&& 储耀华& 笔名艾华,六十年代初生于安徽省岳西县,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化学系。系安庆市作家协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岳西县人民政府。所创作的诗歌、散文、散文诗、小说评论曾在《安徽文学》《安徽青年报》《安徽后勤报》《鸭绿江》《诗歌报》《揭阳日报》《安徽工人报》《家庭之友报》《安庆日报》等报刊发表百余篇(首)。
赤子之恋,智者之光 ——《故乡》序 储诚根&&& 一个春日的上午,在柳绦摇曳、竹影筛金的上班路上,我与储耀华相遇,他随口撂了一句话,“我马上出一本《故乡》诗文集,请你给我作个序。”“那怎么行,以你的创作水平,应请一位名家作才适合啊!”“就请你吧,别推了”。随后就叫人把书稿送到了我办公室。看样子,不作是不行了。&&& 耀华大学毕业后除了短暂的在学校“传道、授业、解惑”外,长期从事社会管理工作。他的性格中既好学、多思、上进,又洒脱、干练,广结广交、爱憎分明,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情怀,又有士大夫的干才。与他交往,你会被他激情和睿智,柔情与豁达,善辩与自信所感染。&&& 耀华在学校里学的是工科,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学却情有独钟,这似乎有些悖论,但又合情合理。他出生在岳西县近代第一所中学——南岳中学旁,受到浓烈的浸染与熏陶。他出身教师世家,自幼随当教师的父母学习、生活、迁徙辗转,耳濡目染,无师也能自通。以他的十分勤奋和先天禀赋聪慧,把读书作为象阳光、空气、水对于生命不可须臾或缺一样而作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兼收并蓄,并把重点放到诗歌、散文、评论上,再加之以对故土的挚爱、对工作的执着、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诉诸于笔端,将积累创作的作品结集,《故乡》的面世也就水到渠成了。&&&& 《故乡》由散文、诗歌、文学评论三个部分组成,既有创作实践,又有论理思考;既体现了作者兴趣的广泛,又展示了作者的才情学养。&&& 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性”根源在于客观现实生活。《故乡》中的散文是未分行的诗,诗是哲理化的思辨之文。集中绝大多数散文、诗歌是对故乡,对童年,对工作地,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热土、这方父老乡亲的回顾、眷恋、歌唱和写照。或行游、或感遇、或相思、或怀旧、或论道、或悟禅,都是作者抒其胸臆,坦陈心扉,滚烫的赤子真心,触手可及。由此我想到《诗大序》说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故乡》的一大特点。&&&& 写诗要有别才。诗歌的哲学本质是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悟与升腾,是智慧之光。诗歌的乐土与王国不是人人可以进入的。从《故乡》诗歌散文的艺术性、审美性看,他谢绝平庸、远离低俗,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审美情趣、哲学思辨。日出与炊烟、男人与女人、小河与童年、大海与太阳、月亮与黄昏、山村与父亲、高原与古镇等等,这些具象在作者笔下,给人以“唯美”、“空灵”、“通感”的冲击、震撼,给人在美的享受之余又会悟出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这也与作者对唯美主义、印象派、先锋派等前卫创造技巧的较熟练的运用分不开。虽然不少诗我看不懂,但我相信它一定是智慧之树开出的奇葩。唯美与前卫,我看是《故乡》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故乡》中文学评论对象是诗歌和小说。诗评既评古典诗歌某一侧面也评现代诗歌流派和具体作品风格,几篇小说评论的对象是鲁迅及其作品。这些评论,观点鲜明,持之有故,论之有据,抽丝剥茧,丝丝入扣,令人信服,体现了作者的理论功力,同时对文学创作也大有裨益。&&&&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耀华在追求一种境界,努力提升品位,用心血写一部自己的心路史,诠释自己对人生价值的体认。我期待耀华更多的美文、哲诗、宏论问世,让我老哥先睹为快!
人性的根系楔入天空 ——耀华其人其文叶静&&& 为耀华先生写篇短评,并且命上这个名字,已经思考了有些时日。读他的诗歌和散文诗,不能不想到“人性”这个词,尽管词义本身浮泛而游移,尽管人性的根系有时候只能倒垂天空,我仍然固执地认为,耀华先生的诗文却一直繁衍着发达的人性根系,而且楔入我们灵魂的天空。&&& 与耀华先生接触并成为文友,是从1985年开始的。那时他是“红帆”文学社的领头人,我是“大别山”文学社的积极分子。我们阵地不同,却是战壕通着战壕,彼此经常交流探讨或者同在一个文学大家的课堂上听课,因文学这条纽带,我们被紧紧地束在一起。快30年了,我们喝酒,谈文,切磋对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的看法,针砭时弊,追慕前贤,由着直性子纵横捭阖,随着酒胆咳唾悠游。这是一种活法,以箸头的几颗文字佐酒,以头顶的几颗星星作证,这样的夜晚总是匆匆亦复葱葱,甚或淙淙亦复聪聪。&&& 人性固然并不等于人的性子,但是在文学里面,作者的个性和姿态多少会在那些被刻画被描摹的人物事物身上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耀华先生的散文和散文诗,那些短章佳构里,时时跃动着大别山人独有的一举一动,就是那么一举手一投足,读者便记住了姚家河的男人与女人,记住了打鱼的汉子与帮忙杀猪的呆子,记住了水灵灵的表妹和背着猪草篓的母亲。&&& 读这样的文字,你不能不感到温馨:“小村的土屋都已点上了油灯,一明一暗的灯火,印照着主妇们忙碌的身影;炉堂里暖暖的火,却映红了山村那些壮实汉子的胸膛。”你不能不感到细腻:“终于连那些灯火也都已熄灭。小村边的河塘将整个星空搂在怀里,然后甜甜地睡去。只有耕牛嚼草时发出一些声音,在夜色中轻轻响着,如同小村在睡眠时的呼吸声。”笔触所及,便是灵窗洞开,有一些或隐或显的思绪,把你带到小村里,又把你带到故乡外;把你引入灯火阑珊处,又把你拒于万物酣眠时。一个人行走在孤独里,行走在自己的影子前面,他这样想:“我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也感受到了这种幸福,而耳边却听到那片竹林发出哗哗的声响。也许这是另一种生活的意义。”你注意到了么,句中两个转折词“而”和“却”,用得何等自然到位,如此一转,竹林发出的哗哗声就不完全是“幸福”的回声了。我们要问,老牛的幸福是什么,河塘的幸福是什么,竹林的幸福是什么?这样问下去,你就得到了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幸福原来在路上,在理解了一切别的幸福之后而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觉到了由哲学意境产生的“另一种生活意义”,于斯足矣。&&& 我还激赏这样的句子:“每次想起故乡的小河,我都会感到一种激动。这种激动完全在于对生命的一种领悟。”“在波光粼粼的水影中,每个人都会重新审视自己。”我以为,这已经达到了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人性是什么?不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所要达到的和谐行为与正常思考吗?虽然探讨人性总喜欢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找答案,总喜欢并企图通过道德指引来改变色彩,但是在文学作品中,人性的根系可能要向天空锲入,虽然我们都在大地上,然而思想的根系不妨向上。&&& 耀华散文在引领读者回归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提供一个纯化心灵的渠道,给我们搭建了一个求真向善的平台。除了爱情、亲情、友情,还有那些山情水情,鱼情鸟情……作品中的地域文化氛围浓郁,它的生命力就旺盛;对原生态关注越倾心努力,文字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就越强烈。这几乎是一个定例。&&& 接下来说说耀华先生的诗作。&&& 我最早拜读的他的诗歌是发表在《安庆新闻报》副刊上的《梦》(日)和发表在《鸭绿江》上的《森林的后代》(1988年)。&&& 你来了,撩开淡紫色帷幔&&& 走到麦克风前&&& 没有报一个节目&&& 检票员上场了,睁着睡眼&&& 漫不经心地在我窄窄的心叶上&&& 咔嚓打一个空圆&&& 墙上,斜挂的吉它&&& 依旧拨弄着六根空弦(《梦》)&&& 28年风筛雨簸,这首小诗却毅然占据我的记忆领地,挥之不去。这首诗的巨大的想象空间,前后突转的惊人反差,检票员打在心叶上的空圆的妙喻,以及结尾留下的无穷的回味,突然让我想起郑愁予的《美丽的错误》。梦让人无所不能,又使人无可奈何,在梦中,就像看着人生的反卷片,自己与自己狭路相逢,与爱情失之交臂,与命运游戏周遭,某些无奈,正是现实的投影;某些怅惘,正是岁月的拷问。有时,你发现“丛林提起无数支笔/继续写那首苦涩的诗。”(《秋天·父亲》)你也在其中,抒写是一辈子的事,哪怕你还不是一位诗人。&&& 这本集子中有很多新作,诗风稍有改变,有的诗境界更开阔,结构更严谨;有的诗沉淀更纯净,发掘更深入。但是有一点没变,那就是始终保持着诗歌的张力,在有限的诗行间尽情呈示着表达的内蕴力和爆发力。《巴蜀印象》及《三秦记》中,精粹的诗句俯拾即是。&&& 我不再论及耀华先生的评论,因为就理论水平而言,我对它们望尘莫及。
作者:储先亮&&& 出版社:河南人民&&& 定价:30.00元内容简介&&& 《窗是门的副手》收录的是作者部分散文。作者依据所见、所感、所思、所忆、所念,将全书分为行走篇、思索篇、经历篇、回忆篇、情谊篇。真实记录了作者心灵的行走历程……作者简介&&& 储先亮& 1961年3月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岳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安徽岳西县工商局。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以散文为主,兼有网络长篇小说、诗歌、小小说、故事等。2013年4月,《汉语风》中文分级系列读物(中篇故事)《留在中国的月亮石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品选读窗是门的副手&&& 门窗在我们的生活起居中是极为平常不过的了。不管是官衙还是民宅,不论是单门独院,还是几室几厅,谁没见过门和窗?反映在文学中的门窗也非常的多,“窗含西岭千秋雪,门迫东吴万里船。”不正是从开放的门户看世界的生动写照么?&&& 我们不妨从释义的角度看看什么是门和窗。&&& 首先看门户。&&& 《词源》释“门”、“户”曰:“建筑物的出入口。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并引《诗·小雅·斯干》:“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以佐之。随后又进一步说明其引申义:“凡关塞要口皆曰门。”又后释“门户”为:“房屋墙院出入之处。引申为关键、途径,家和门第。” &&& 《辞海》与《词源》有异曲同工之谓,曰“门”:“本谓单扇的门,引申为出入口的通称。:如门户、窗户。”亦举例《礼记·礼器》:“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加以佐证。其后亦指出:“门引申为住户、洞穴、人家。”&&& 再看窗。&&& 《辞海》在解释“窗”的时候是非常通俗的,说:“设在车船等的顶上或壁上用以透光通风的口子,一般装有窗扇。”由此观之,如同门和户一样,窗和牖也是有着区别的。《说文·穴部》曰:“在墙曰牖,在屋曰窗。”这一解释说明早期窗是指天窗,后来就与牖的位置混淆了。至于窗也同户连在一起称窗户是因为窗子也设有门的缘故呢,还是因为窗子有时也成为进出口的缘故呢?&&& 《词源》对窗的解释侧重于举例上。其中举王充《论衡·别通》一例颇有价值:“开户内日之光(内通纳,笔者注),日光不能照幽,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这个例子里户、窗、牖的区别是很清楚的,只是有些象“西南其户”那样把门户的作用狭隘在“内日之光”上。其实门的主要功能当是为人提供进出方便的,同时也是为了把一些不喜欢的东西拒之门外时提供方便的,通风采光是其附带的作用。陶渊明在《归去来兮》中说自己的房屋:“门虽设而常关”便是一证。只有窗和牖才是主要用来通风采光的“口子”。“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一语道破天机,门户不仅是吸纳日光的,更重要的是供人出入的,而窗户充其量也只是通风照幽的。&&& 引经据典的说了这些,是为了认识门与窗地位的不同,地位的不同造就着二者作用的差异。&&& 门直接落地,脚下没有障碍,之所以没有障碍人们常常提防着。门除了连接外面的世界外常常还连着客厅和其他房子,由门连接起来的路途往往门连着门,形成环环相扣的套,穿行其中的人有时是难以逃脱的。窗户则不同,它高于地面,有着一截明显的阻挡,人们的防备心理比起门来要淡薄些。窗一般直接与外面的世界相通,比起门来进出直接简便,即便窗外的花园还有铁的栅栏,但关隘比门的险固要逊色得多。&&& 门户的作用和地位由此远在窗户之上,这是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 门是重要的,所以从古到今就有许多的把守者:门士、门夫、门尹、门正、门吏、门官、门卒、门者、门神、门候、门尉、门干、门卫、门隶等等形形色色。&&& 门户是不一般的,所以非凡的日子里就要加以装饰,于是门帖、门对、门历、桃符等等附着其上。&&& 门户是关隘,所以就不是那么容易通过的,拜访者是要持门状才得以进出的。出入宫门者需要出示门籍,甚至连贿赂守门者也是要塞些门包的。&&& “理从大门口进出”,门户太紧了、太难进了怎么办?翻墙入室为盗贼,自然只能把目光盯向了窗户,窗户的衍生作用也就出现了。&&& 从窗户和门中去感知外面的世界其所得是不一样的。&&& 门是封闭的、不透明的,门关起来以后就把外面的是与非的动静阻隔了,就只能用耳朵贴在门板上去感受门外的声音。比如距离身心或渐行渐远的或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而窗户则不同,它是通风透明和采光的,即便房子成了囚禁你的牢笼,你还可以立于其旁去窥伺外面的世界。那站在桥头看风景的人此刻是可以成为你心中的风景的,不管他的主观如何,你选择的是他的客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着别人的梦”——此刻那窗户的无碍和畅通,那毫无遮掩的一洞光景是黑黢黢的冷冰冰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门所无法比拟的!&&& 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司汤达是极其善于写门和窗户的。他的不朽名著《红与黑》可以说是极尽了门窗之妙的作品。&&& 于连·索菲尔与维里埃市市长的妻子德·莱纳夫人的情感——一个十九岁的乡下农民的穷孩子出身的家庭教师同比自己大近二十来岁的市长夫人的所谓的“恋爱”,即便在德·莱纳夫人那里是从未有过的真情实感,但无论如何这是无法从大门进出的道理,于是作者多次通过窗户来处理这些情感的真实。&&& 看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吧,上卷第六章写道:“德·莱纳夫人瞥见大门口有一张年轻的乡下人的脸,就从客厅开向花园的落地长窗走出来,活泼而优雅,没有丝毫的做作,象她平时远离男人的目光是一样。”第一次见面,一个在大门口中,一个便从窗户走出来。这是精彩的细节描写和关于命运预示的伏笔。大门是专门给人进出的,但德·莱纳夫人却选择了一个不是供人进出的途径出去了,这就是她和于连的命运的昭示。他们的情感注定只能窗户里通过,因此作者就极富匠心地在窗户上传情。&&& 在二十一章里作家写德·莱纳夫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德莱纳夫人爬了一百二十级阶梯,一气跑上鸽楼;她把手帕的一角系在小窗户的一根铁栏杆上。……眼里充满了泪水。她心中说‘在一棵茂盛的山毛榉树下,于连正等待着这幸福的信号’”于连终于不得不离开维里埃小城,离开德·莱纳夫人 。二十三章里于连离别时也写到了窗户:“天快亮了,不能不走了,德·莱纳夫人的眼泪完全止住了,她看见他把绳子系在窗户上……”离开维里埃前后的一次夜晚 于连扛着梯子进了维里埃城。来到了德·莱纳夫人卧室的窗下。窗里窗外,两位主人公此时已相隔咫尺,而德·莱纳夫人护窗板上的小洞里的那盏守夜灯今夜偏偏反常地熄灭了。悬念浮起,主人公疑虑重重的内心独白开始变得惊心动魄。在这让人感到压抑的文字的寂静中,又出现了一种敲窗户的声音。当紧张的弓弦绷得快要断掉的时候,“一记轻而脆的声音传来;窗子的插销拔开了,他推开窗户,轻轻一跳,进了屋子。”&&& 爬窗户是于连惯用的伎俩。《红与黑》下卷十五章里,他赢得地位高尚的侯爵女儿的爱情时也曾与玛蒂尔德合伙上演了一曲更为精彩的窗户戏:用绳子拉着梯子爬越几层楼高的窗户。这一段里在写到爬窗成功之后有更为精彩的一句对话发人深思。于连用绳子拉着梯子爬到几层楼上的玛蒂尔德的房子以后,玛蒂尔德怕绳子连着阳台被人发现,就让于连将梯子放下将绳子从上面抛下去。于连完成这些动作后忽然想到“我怎么出去”的问题。玛蒂尔德高兴地说:“你从门口出去”。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对话:世上的事情还真是这样,有些时候只要进来了,就不愁出不去!&&& 有人说:在黑暗里,在俗套中,在面子下,窗子的功能显然已经改变,它成了一种超越某种阻碍、逾越某种陈规陋习的捷径。&&& 这话是经典。当意愿受阻,面子帐难以抵消,人性得不到张扬,众目睽睽之下,人们就会想着绕道而行,躲避大道的光天化日,爬爬“麦田沟”,让青青的麦苗遮盖某种绕道的轨迹。社会或道德的禁忌太深,或身陷囹圄之中,沉闷而无法呼吸的时候,人们又无法破门而出或破门而入时,就只能逾窗而过了。&&& 只是生活中还有着很多的无形的门户和窗户。愿窗户成为门的副手!重温烟火味道&&& 老屋空了,屋边的杏花和樱花年年春天依然如约而至。&&& 老屋离城六七华里,我或在某种特定的情绪中一个人回到老屋的孤独中,或在难得的假日带上儿女回老家生一顿火,会一会乡亲,在倍感亲切的锅台上烧餐锅,在杂草丛生的庭院里或是乡间的田边地头同乡亲们执执手,重温曾经的烟火味道。在城里,我远离烟火味道,我的微波炉和电磁灶里溢出不烟火的滋味,但是,只要母亲还在,我就没有感到这种味道的消失,母亲走了,我惧怕那种味道离我而去。&&& 老家的锅台最具烟火味道,我已经记不起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拆换过多少次锅台,小时候是高过人头、长大后是齐腰上下的一方锅台有着美丽的弯曲,起先是洁白的后来是烟熏漆黑的烟囱牌坊中立着神秘的灶庙眼——那是灶神的神龛,锅台背后靠近地面的灶墙上留有一两方洞眼,灶膛的余温温暖着放在里面的布鞋,布鞋温暖着我们少有袜子的双脚。 &&& 光着屁腚的时候我们就在灶门口帮母亲把火,满满一灶膛的柴常常起不了明亮的火焰,就拿竹筒做的吹火筒使劲的吹,浓浓的烟从灶膛冒出来,再吹之间,突然轰的一声,柴着了,火焰从灶门冲出来,烧焦了头发和眉毛。我们声泪俱下,习以为常的母亲总会说:“黑心人烧黑心锅,亮心人人烧亮心锅,柴火不能塞实,中间要撑开。”——将柴火散开,让充足的氧分进来,这是燃烧的条件,后来我们在中学的化学实验里懂得了这个原理。&&& 学烧饭了,有时锅铲柄脱了,我们就将柄穿在锅铲的孔里使劲在锅台上斗、磕,母亲就会在慌乱中夺下我们手中的锅铲说:“不能敲击,从前有一个富人家的老婆,因为得志猖狂,在锅台上敲打,灶庙老爷上天奏了本,结果遭到了报应,你们要记住,得意莫猖狂,穷莫失志。”&&& 断了油荤的饭食叫“吃红锅”,我们兄妹都会在这样的时候,用类似绝食的表现逼着大人改善生活。过不了几日,父亲会几经周折之后弄来了一些猪肬,压油是欢天喜地的事。我们在灶门口把火,母亲在锅台上边压油渣边絮叨:“要用中火和小火,不然油就要上天”。匆匆在灶膛里塞些松毛柴之后,我们就会踮着脚尖,扒着锅台,看母亲慈祥着身躯,微微前合后仰的压着锅里的油。母亲也会骂我们几句:“站着边上做么事?”,我们则像一群馋嘴的猫,看着鱼儿在玻璃缸里游动,但谁也不会说心中那个焦急的欲望,母亲又会继续嘀咕道:“不为油渣不在锅边站,你这些嘴馋的东西”,待到那油渣实在再也炸不出油水的时候,母亲就会用锅铲的背面将油渣从锅里带出,放在黑黑的台面上,几双猫爪一般的手顷刻间就上演了一幕火中取栗剧,滚烫的油渣放进嘴里,欲吞不得,欲吐不忍——那是一种沁入心脾的滋润和焦急呀。我曾经将这种滋润推荐给自己的孩子,他们有时也会在我的怂恿之下小心翼翼用舌头舔着油渣,微微摇头,不以为然。&&& 庄稼人在田野里劳作,又见炊烟的时候辘辘饥肠就见到了希望,可有时,锅灶里的烟火燃起时,米缸里却空着。这时我们要提着升子去借米,这是我们最不愿做的事情,羞于启齿,怕人眼色是人与生俱来的秉性,而母亲总是鼓励我们:“我家不也事无常借米把人么?不丑,皇帝还问人借兵马呢!”拗不过去,我们就会耷拉着脑袋去借,有时还会挨门挨户,跑了东家跑西家,不是乡邻们不愿接济,实在是家中粮食富足的太少了!&&& 也有偶尔的时候,家里有几刀腊肉挂在烟囱牌坊后头,为了留住这珍贵的待客之物,就让锅灶里冒出的烟火熏燎。家中有肉的日子就会盼望有宾客的到来,宾客到来之后锅台上就会有香气,放在客人碗底的佳肴总有一些属于我们的回扣。有时终年少有客到,那染上烟火味道的腊肉,有着刺鼻的烟味和黝黑的外表,或者是为生物所不齿,或者是让所有的细菌望而生畏,总之,带着烟火味道的腊肉是极不容易腐败的,经年之后,将那貌似丑陋的腊肉切开,你就会惊叹于它内心深处的暗红! &&& 做喜事是锅台烟火最为旺盛的时候,母亲离开我们之前,我家的锅台只做过红喜事,嫂子过门,妹妹出嫁,我和我的女儿侄女上大学等等,家中的锅台都曾热气腾腾,屋上的炊烟终日不绝。乡下人缺少水墨,大喜的日子,人们就会乘着新郎或其至亲不备之际将锅底的黑锅烟抹到他们的脸上,那不能算作五彩的脸谱就是大家快乐的源泉。&&& 老屋现存的锅台是我六年前送给母亲的礼物,父母都老了,孩子都离开了曾经温馨的巢,不愿离去的是我的双亲,而他们得以延续烟火的锅台已经岌岌可危了,我为父母垒砌了一方新锅台。母亲在这个锅台上将自己的人生烟火延续了四年,祭祀母亲的活动中,酬谢亲朋的酒宴都是在这个锅台上完成的,乡邻们在锅台前后忙碌着,烟雾缭绕中再也没有了母亲的身影,我所能记住的只能是母亲在锅台前后发表的那些让我终生不忘的有关人间烟火的话语,她出自锅台旁边,是我人生中另一类的养分。&&& 老屋一次次炊烟又起的时候,一定是我们一次次重温烟火味道的时刻,一定是我们一次次又在攫取人生的另类营养。
《心留片白》 王金桥 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定价30元作者简介&&& 七十年代末出生于安徽岳西,自署耕耘轩主人。教过书、当过记者、做过编辑、招过商、下过乡,现任职于岳西县委办公室。作文修心,写字养性。业余创作发表文学作品、书法评论六十余万字。出版有书法集《王金桥楷书历代咏映山红诗词选》、散文集《心留片白》。
相关热词搜索:
岳西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建议IE5.5,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主办:中共岳西县委员会
岳西县人民政府 承办:岳西县政务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岳西创联网络公司
电话: E-mail:     
岳西县人民政府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将地面上静止的货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