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怎么说当裁判

干部考察怎么当裁判――揭开考察组神秘面纱&(3)
日08:28&&&来源:
【字号 】&&&&&&
E-mail推荐:
  朱晓董表示,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既然考察了,就说些好话吧,万一讲了对考察对象不利的公道话,事后被其知道不仅失了情面,还可能遭受打击报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人认为“提升一个人,激活一大片”,不如顺水推舟做个好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在采访中,很多人希望加大对基层群众的民意调查力度。“上一次换届考察时,我们专门派出一支监督员队伍,到村里随机找人谈话,聊聊收入增加了没有、子女就学难不难、看病贵不贵等情况。干部干得怎么样,归根到底还是看最基层的百姓感觉如何。”洪中行说,特别是关于民生方面的考察,不能只听干部怎么说,要听群众直观感受。  洪中行还建议,建立专业化考察队伍,增加干部考察的科学性。据悉,诸暨市2006年建立考察员制度,考察干部时必须持证上岗。目前,该市已有近200名镇乡(街道)、部门的组工干部经过集中培训,取得干部考察员资格。  省委组织部调研室主任干武东:加强干部考察工作,是保证选人用人质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础性工作。这次市县换届考察,按照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强调公开透明,完善考察预告制度;重视德才素质,对“官德”进行正反向测评;实施综合评价,实行量化对比分析;采取差额考察,实现好中选优。考察工作也是一门科学,要听到真话实话,真正考准考实,需要考察组成员良好的素质和方法,不但要当好“听众”,更要当好“裁判”,善于分析和把握。诸暨市建立考察员制度,是一个有益探索。&&
(责任编辑:常雪梅)
推荐此新闻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密码:&&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干部考察组怎样当裁判(组图)
图/王力扬 新华社发 打油/正言新台阶  图/冯印澄 新华社发  干部考察工作,直接关系到选人用人的质量。干部考察组究竟是怎么履行职责,开展干部考察工作的?时值各地市县领导班子换届,派驻各地的干部考察组备受关注,在一些人眼中更是充满神秘色彩,甚至被称为“钦差大臣”。
  “干部考察,不是很简单、很潇洒吗?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天……”在微博上,有网友如此认为。真是这样吗?
  不是“钦差”,而是“裁判”
  周信岩是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一名出租车司机,41岁,在县城开了6年多出租车。载客空隙,他总爱拿起放在车上的报纸看一看,特别关心县里的大事。“前两天我在报上看到新闻,市里来什么考察组了,要提拔一批县领导呢。不知道这些‘钦差大臣’是什么来头?到底怎么个考察法?”得知记者身份后,周师傅直截了当地问。
  “钦差大臣”,这个跟我们的时代已经脱节的词汇,或许还是如今很多人对干部考察组的民间称呼。
  “这种说法太夸张了,我们顶多也就是个裁判员。”绍兴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二处处长高建国,参与了10多年的干部考察工作,是此次赴新昌考察组成员。他说,每名考察组成员,只能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滥用权力。从这个角度看,换届考察既是对干部的考察,也是对考察组自身的一次考验,每一个考察员都要当好“裁判员”。
  这次新昌四套班子换届考察,涉及40名考察对象,其中原有班子32人,拟新进班子成员8人。相对而言,后面8人最受关注。按照有关规定,8人中,部分将被“差额”。
  到底哪些人能“上”,民间有各种说法和猜测。有的人说,肯定已经有内定名单了,考察只不过是走形式而已;也有的人说,县班子要进什么人,当然是一把手说了算……
  “内定名单,这个真没有。”绍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诸暨考察组组长朱晓董坦言,至于县委书记推荐哪些干部,仅仅是考察组考虑的一部分,况且县委书记在最后的推荐中,也只有一票。
  在一些干部中,还流传着一个相对“靠谱”的说法:考察组不一定有权力让你“上”,但是让你“上不了”还是有说话的份如果考察组在考察报告上多说几句“坏话”,“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其实不然,考察报告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必须经过集体讨论,说字斟句酌也不夸张。”朱晓董认真地说,“我作为考察组组长,在考察时也得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
  朱晓董举了个例子,有一次讨论时,他认为某个干部能力比较一般,没想到一名组员表示不同意见,当场向组长叫板。讨论时,是写“比较熟悉”还是“非常熟悉”、是写“缺乏经验”还是“缺乏能力”等,考察组成员都要逐字推敲、反复斟酌,力求最大程度真实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
  谈话成双成对,不擅自外出
  日前,新昌考察组成员结束考察工作,各自收拾行装回家。过去近一个月时间,他们几乎都在新昌某宾馆蹲点。
  据悉,绍兴市此次组成6个考察组,分赴6个县(市、区),每个考察组11人:1名组长、1名副组长、2名联络员、7名组员。7名组员中,两人来自纪委系统,在参与考察的同时,还要重点参与有关信访调查等工作。
  “干部考察,不是很简单、很潇洒吗?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天……”在微博上,有网友如此认为。
  网友说的“聊天”,是考察的主要方式谈话。
  看似简单的谈话,学问却很大。绍兴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副处长王琤说,考察谈话能否听到真心话,关键看能否与考察对象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居于主导地位的考察者一定要诚恳谦虚、主动热情,使人觉得可亲、可信、可敬,不要自以为高人一等。谈话中,要善于做个好听众,原汁原味地记录。
  同时,谈话时还有一条铁规:必须“成双成对”。“这是为了确保谈话的客观公正,否则如果只有一个人,如何监督?”王琤说。
  记者注意到,考察组在当地媒体刊登的考察工作承诺明确写着,“坚决杜绝违反职业道德和有损考察组形象的言行,不借考察之机谋取任何私利”。每个考察组成员也都各自签了一份承诺书,“不收礼金礼卡、不接受影响公正的宴请等消费活动,绝不借考察之机谋取任何私利”。
  而在实际工作中,考察组成员自我要求更严格。“我在新昌考察近一个月,没有给当地任何一个朋友打过电话,更谢绝了所有人的宴请,饭都是在考察组驻地和大家一起吃自助餐。”一名考察组成员说,考察组私下里规定,任何组员不得擅自外出,有事必须向组长汇报。
  过滤假话套话,淘出真心话
  诸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洪中行说,他在一次考察时,某乡镇党委书记拼命说一名乡镇干部的好话,暗示可以“提拔到其他乡镇重用”。洪中行笑着说:“既然他这么好,那就留下来,提拔当副书记吧。”“不行不行,还是交流到其他乡镇吧。”“你就不要跟我兜圈子啦,我心里有数的,这个人能力很一般,你是不想他留下。那为什么不实话实说呢?”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干部考察中普遍存在一些人不愿讲真话的问题。特别是谈到干部缺点时,很多人都会以“不太了解”、“接触不多”、“没发现什么明显不足”等敷衍了事。
  朱晓董表示,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既然考察了,就说些好话吧,万一讲了对考察对象不利的公道话,事后被其知道不仅失了情面,还可能遭受打击报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人认为“提升一个人,激活一大片”,不如顺水推舟做个好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在采访中,很多人希望加大对基层群众的民意调查力度。“上一次换届考察时,我们专门派出一支监督员队伍,到村里随机找人谈话,聊聊收入增加了没有、子女就学难不难、看病贵不贵等情况。干部干得怎么样,归根到底还是看最基层的百姓感觉如何。”洪中行说,特别是关于民生方面的考察,不能只听干部怎么说,要听群众直观感受。
  洪中行还建议,建立专业化考察队伍,增加干部考察的科学性。据悉,诸暨市2006年建立考察员制度,考察干部时必须持证上岗。目前,该市已有近200名镇乡(街道)、部门的组工干部经过集中培训,取得干部考察员资格。
  浙江省委组织部调研室主任干武东表示,考察工作也是一门科学,要听到真话实话,真正考准考实,需要考察组成员良好的素质和方法,不但要当好“听众”,更要当好“裁判”,善于分析和把握。诸暨市建立考察员制度,是一个有益探索。
  (文/毛传来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版主关注
  干部考察须慎防
  有人背后耍花枪
  欺上瞒下跑关系
  搬弄是非玩中伤
  弄权撒钱舞拳头
  喝酒聊天走过场
  疾呼奋起千钧棒
  火眼金睛尽明光
(本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429733条
评论355256条
评论228377条
评论182786条
评论148760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干部考察怎么当裁判? 揭开考察组神秘面纱
  浙江日报讯 干部考察工作,直接关系到选人用人的质量。干部考察组究竟是怎么履行职责,开展干部考察工作的?时值市县领导班子换届,派驻各地的干部考察组备受关注,在一些人眼中更是充满神秘色彩,甚至被称为“钦差大臣”。
  干部考察工作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选人用人的质量。那么,干部考察组究竟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权力有多大?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一些干部考察组,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
  不是钦差大臣,而是裁判员
  周信岩是新昌一名出租车司机,41岁,在县城开了6年多出租车。载客空隙,他总爱拿起放在车上的报纸看一看,特别关心县里的大事。“前两天我在报上看到新闻,市里来什么考察组了,要提拔一批县领导呢。不知道这些‘钦差大臣’是什么来头?到底怎么个考察法?”得知记者身份后,周师傅直截了当地问。
  “钦差大臣”,这个跟我们的时代已经脱节的词汇,或许还是如今很多人对干部考察组的“民间称呼”。
  “这种说法太夸张了,我们顶多也就是个裁判员。”绍兴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二处处长高建国,参与了10多年的干部考察工作,这次是赴新昌县考察组成员。
  一个好的裁判员,不让自己成为比赛的焦点,但球员每次犯规都难逃他的法眼,有章可循的判罚让每个队员心服口服;他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保证比赛顺利举行,却从不动用权力改变赛果。
  “考察组的权力也是如此。”高建国说,每一个考察组成员,只能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滥用权力。从这个角度看,换届考察既是对干部的考察,也是对考察组自身的一次考验,每一个考察员都要当好“裁判员”。
  这次新昌四套班子换届考察,涉及40名考察对象,其中原有班子32人,拟新进班子成员8人。相对而言,后面8人最受关注。按照有关规定,8人中,部分将被“差额”。
  到底哪些人能“上”,民间有各种说法和猜测。有的人说,肯定已经有“内定”名单了,考察只不过是走形式而已;也有的人说,县班子要进什么人,当然是“一把手”说了算……
  “‘内定’名单,这个真没有。”绍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诸暨考察组组长朱晓董坦言,至于县委书记推荐哪些干部,仅仅是考察组考虑的一部分,况且县委书记在最后的推荐中,也只有一票。
  在一些干部中,还流传着一个相对“靠谱”的说法:考察组不一定有权力让你“上”,但是让你“上不了”还是有说话的份。这话的意思是,如果考察组在考察报告上多说几句“坏话”,“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其实不然,现在的考察报告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必须经过集体讨论,说‘字斟句酌’也不夸张。”朱晓董认真地说,“我作为考察组组长,在考察时也得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
  朱晓董举了个例子,有一次讨论时,他认为某个干部能力比较一般,没想到一名组员表示不同意见,当场向组长叫板。讨论时,是写“比较”熟悉还是“非常”熟悉、是缺乏“经验”还是缺乏“能力”等,考察组成员都要逐字推敲、反复斟酌,力求最大程度真实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
  谈话成双成对,不擅自外出
  10月20日晚,新昌考察组成员结束考察工作,各自收拾行装回家。过去近一个月时间,他们几乎都在新昌某宾馆“蹲点”。
  据悉,绍兴市此次组成6个考察组,分赴6个县(市、区),每个考察组11人:1名组长、1名副组长、两名联络员、7名组员。7名组员中,两人来自纪委系统,在参与考察的同时,还要重点参与有关信访调查等工作。
  “干部考察,不是很简单、很潇洒吗?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天……”在微博上,有网友如此认为。真是这样吗?
  “喏,你看我的手。”采访时,一位考察组成员在记者面前张开右手。由于夜以继日地握笔记录、写材料,中指末端关节一侧已经被笔磨出一层老茧。翻开他的笔记本,满满当当记了200多页,记者估算了一下,约有5万多字――而此时,离考察结束还有一个多星期。“有时候一天记下来,手都抬不起来。为了统计数据、商量考察报告等,工作到后半夜甚至通宵是常有的事。”
  网友说的“聊天”,是考察的主要方式――谈话。
  看似简单的谈话,学问却很大。绍兴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副处长王b说,考察谈话能否听到真心话,关键看能否与考察对象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居于主导地位的考察者一定要诚恳谦虚、主动热情,使人觉得可亲、可信、可敬,不要自以为高人一等。谈话中,要善于做个好听众,原汁原味地记录。
  同时,谈话时还有一条铁规:必须“成双成对”。“这是为了确保谈话的客观公正,否则如果只有一个人,如何监督?”王b说。
  而谈话绝非聊天那么简单。这次县级班子换届,每个考察组要与530多人谈话。
  关于考察纪律,记者看到,考察组在当地媒体刊登的考察工作承诺明确写着,“坚决杜绝违反职业道德和有损考察组形象的言行,不借考察之机谋取任何私利”。每个考察组成员也都各自签了一份承诺书,“不收礼金礼卡、不接受影响公正的宴请等消费娱乐活动,绝不借考察之机谋取任何私利”。
  而在实际工作中,考察组成员自我要求更严格。“我在新昌考察近一个月,没有给当地任何一个朋友打过电话,更谢绝了所有人的宴请,饭都是在考察组驻地和大家一起吃自助餐。”一名考察组成员说,考察组私下里规定,任何组员不得擅自外出,有事必须向组长汇报。
  过滤假话套话,淘出真心话
  有人把换届考察比喻成“期末考试”,虽然不准确,但有一定道理。考试成绩虽是实力的体现,但不一定能完全反映真实水平。
  诸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洪中行说了这样一件事:他在一次考察时,某乡镇党委书记拼命说一名乡镇干部的好话,暗示可以“提拔到其他乡镇重用”。洪中行笑着说:“既然他这么好,那就留下来,提拔当副书记吧。”“不行不行,还是交流到其他乡镇吧。”“你就不要跟我兜圈子啦,我心里有数的,这个人能力很一般,你是不想他留下。那为什么不实话实说呢?”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干部考察中普遍存在一些人不愿讲真话的问题。特别是谈到干部缺点时,很多人都会以“不太了解”、“接触不多”、“没发现什么明显不足”等敷衍了事。
  朱晓董表示,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既然考察了,就说些好话吧,万一讲了对考察对象不利的公道话,事后被其知道不仅失了情面,还可能遭受打击报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人认为“提升一个人,激活一大片”,不如顺水推舟做个好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在采访中,很多人希望加大对基层群众的民意调查力度。“上一次换届考察时,我们专门派出一支监督员队伍,到村里随机找人谈话,聊聊收入增加了没有、子女就学难不难、看病贵不贵等情况。干部干得怎么样,归根到底还是看最基层的百姓感觉如何。”洪中行说,特别是关于民生方面的考察,不能只听干部怎么说,要听群众直观感受。
  洪中行还建议,建立专业化考察队伍,增加干部考察的科学性。据悉,诸暨市2006年建立考察员制度,考察干部时必须持证上岗。目前,该市已有近200名镇乡(街道)、部门的组工干部经过集中培训,取得干部考察员资格。
  省委组织部调研室主任干武东:加强干部考察工作,是保证选人用人质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础性工作。这次市县换届考察,按照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强调公开透明,完善考察预告制度;重视德才素质,对“官德”进行正反向测评;实施综合评价,实行量化对比分析;采取差额考察,实现好中选优。考察工作也是一门科学,要听到真话实话,真正考准考实,需要考察组成员良好的素质和方法,不但要当好“听众”,更要当好“裁判”,善于分析和把握。诸暨市建立考察员制度,是一个有益探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后发表评论。
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省教育系统
省离退休干部党组织
省社会组织
省律师行业
省注册会计师行业
省医疗卫生系统
省国资和国企系统揭开考察组神秘面纱:干部考察怎么当裁判
来源: 浙江日报
  干部考察工作,直接关系到选人用人的质量。干部考察组究竟是怎么履行职责,开展干部考察工作的?时值市县领导班子换届,派驻各地的干部考察组备受关注,在一些人眼中更是充满神秘色彩,甚至被称为“钦差大臣”。
  干部考察工作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选人用人的质量。那么,干部考察组究竟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权力有多大?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一些干部考察组,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
  不是钦差大臣,而是裁判员
  周信岩是新昌一名出租车司机,41岁,在县城开了6年多出租车。载客空隙,他总爱拿起放在车上的报纸看一看,特别关心县里的大事。“前两天我在报上看到新闻,市里来什么考察组了,要提拔一批县领导呢。不知道这些‘钦差大臣’是什么来头?到底怎么个考察法?”得知记者身份后,周师傅直截了当地问。
  “钦差大臣”,这个跟我们的时代已经脱节的词汇,或许还是如今很多人对干部考察组的“民间称呼”。
  “这种说法太夸张了,我们顶多也就是个裁判员。”绍兴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二处处长高建国,参与了10多年的干部考察工作,这次是赴新昌县考察组成员。
  一个好的裁判员,不让自己成为比赛的焦点,但球员每次犯规都难逃他的法眼,有章可循的判罚让每个队员心服口服;他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保证比赛顺利举行,却从不动用权力改变赛果。
  “考察组的权力也是如此。”高建国说,每一个考察组成员,只能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滥用权力。从这个角度看,换届考察既是对干部的考察,也是对考察组自身的一次考验,每一个考察员都要当好“裁判员”。
  这次新昌四套班子换届考察,涉及40名考察对象,其中原有班子32人,拟新进班子成员8人。相对而言,后面8人最受关注。按照有关规定,8人中,部分将被“差额”。
  到底哪些人能“上”,民间有各种说法和猜测。有的人说,肯定已经有“内定”名单了,考察只不过是走形式而已;也有的人说,县班子要进什么人,当然是“一把手”说了算……
  “‘内定’名单,这个真没有。”绍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诸暨考察组组长朱晓董坦言,至于县委书记推荐哪些干部,仅仅是考察组考虑的一部分,况且县委书记在最后的推荐中,也只有一票。
  在一些干部中,还流传着一个相对“靠谱”的说法:考察组不一定有权力让你“上”,但是让你“上不了”还是有说话的份。这话的意思是,如果考察组在考察报告上多说几句“坏话”,“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其实不然,现在的考察报告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必须经过集体讨论,说‘字斟句酌’也不夸张。”朱晓董认真地说,“我作为考察组组长,在考察时也得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
  朱晓董举了个例子,有一次讨论时,他认为某个干部能力比较一般,没想到一名组员表示不同意见,当场向组长叫板。讨论时,是写“比较”熟悉还是“非常”熟悉、是缺乏“经验”还是缺乏“能力”等,考察组成员都要逐字推敲、反复斟酌,力求最大程度真实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
  谈话成双成对,不擅自外出
  10月20日晚,新昌考察组成员结束考察工作,各自收拾行装回家。过去近一个月时间,他们几乎都在新昌某宾馆“蹲点”。
  据悉,绍兴市此次组成6个考察组,分赴6个县(市、区),每个考察组11人:1名组长、1名副组长、两名联络员、7名组员。7名组员中,两人来自纪委系统,在参与考察的同时,还要重点参与有关信访调查等工作。
  “干部考察,不是很简单、很潇洒吗?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天……”在微博上,有网友如此认为。真是这样吗?
  “喏,你看我的手。”采访时,一位考察组成员在记者面前张开右手。由于夜以继日地握笔记录、写材料,中指末端关节一侧已经被笔磨出一层老茧。翻开他的笔记本,满满当当记了200多页,记者估算了一下,约有5万多字——而此时,离考察结束还有一个多星期。“有时候一天记下来,手都抬不起来。为了统计数据、商量考察报告等,工作到后半夜甚至通宵是常有的事。”
姚润萍 苏影
】【】【】干部考察怎么当裁判――揭开考察组神秘面纱&(2)
日08:28&&&来源:
【字号 】&&&&&&
E-mail推荐:
  谈话成双成对,不擅自外出  10月20日晚,新昌考察组成员结束考察工作,各自收拾行装回家。过去近一个月时间,他们几乎都在新昌某宾馆“蹲点”。  据悉,绍兴市此次组成6个考察组,分赴6个县(市、区),每个考察组11人:1名组长、1名副组长、两名联络员、7名组员。7名组员中,两人来自纪委系统,在参与考察的同时,还要重点参与有关信访调查等工作。  “干部考察,不是很简单、很潇洒吗?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天……”在微博上,有网友如此认为。真是这样吗?  “喏,你看我的手。”采访时,一位考察组成员在记者面前张开右手。由于夜以继日地握笔记录、写材料,中指末端关节一侧已经被笔磨出一层老茧。翻开他的笔记本,满满当当记了200多页,记者估算了一下,约有5万多字――而此时,离考察结束还有一个多星期。“有时候一天记下来,手都抬不起来。为了统计数据、商量考察报告等,工作到后半夜甚至通宵是常有的事。”  网友说的“聊天”,是考察的主要方式――谈话。  看似简单的谈话,学问却很大。绍兴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副处长王b说,考察谈话能否听到真心话,关键看能否与考察对象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居于主导地位的考察者一定要诚恳谦虚、主动热情,使人觉得可亲、可信、可敬,不要自以为高人一等。谈话中,要善于做个好听众,原汁原味地记录。  同时,谈话时还有一条铁规:必须“成双成对”。“这是为了确保谈话的客观公正,否则如果只有一个人,如何监督?”王b说。  而谈话绝非聊天那么简单。这次县级班子换届,每个考察组要与530多人谈话。  关于考察纪律,记者看到,考察组在当地媒体刊登的考察工作承诺明确写着,“坚决杜绝违反职业道德和有损考察组形象的言行,不借考察之机谋取任何私利”。每个考察组成员也都各自签了一份承诺书,“不收礼金礼卡、不接受影响公正的宴请等消费娱乐活动,绝不借考察之机谋取任何私利”。  而在实际工作中,考察组成员自我要求更严格。“我在新昌考察近一个月,没有给当地任何一个朋友打过电话,更谢绝了所有人的宴请,饭都是在考察组驻地和大家一起吃自助餐。”一名考察组成员说,考察组私下里规定,任何组员不得擅自外出,有事必须向组长汇报。  过滤假话套话,淘出真心话  有人把换届考察比喻成“期末考试”,虽然不准确,但有一定道理。考试成绩虽是实力的体现,但不一定能完全反映真实水平。  诸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洪中行说了这样一件事:他在一次考察时,某乡镇党委书记拼命说一名乡镇干部的好话,暗示可以“提拔到其他乡镇重用”。洪中行笑着说:“既然他这么好,那就留下来,提拔当副书记吧。”“不行不行,还是交流到其他乡镇吧。”“你就不要跟我兜圈子啦,我心里有数的,这个人能力很一般,你是不想他留下。那为什么不实话实说呢?”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干部考察中普遍存在一些人不愿讲真话的问题。特别是谈到干部缺点时,很多人都会以“不太了解”、“接触不多”、“没发现什么明显不足”等敷衍了事。&&&&
(责任编辑:常雪梅)
推荐此新闻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密码:&&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部考察问话怎么回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