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孩子在北京上学上学在哪上?

往期回顾 &
孩子,上学去哪儿?
□ 本刊记者
&&&&5月21日他们办理了离婚手续,提交材料时却被告知只有在5月1日前离婚才算有效,婚白离了。&&&&5月22日,距离北京市幼升小信息采集系统关闭还有10天。&&&&虽然刚到早上9点,但太阳已经火辣辣的,当天最高温度达35摄氏度。距离北京市政府不远的地方,有100多人围在一起,中间被围住的人满头大汗,正在高声说话:&&&&“大家不要激动,要理性,要团结,我们现在需要派代表过去说明情况。”&&&&这些人大多30岁左右,女性居多,有的还带着孩子,基本都来自北京市昌平区。&&&&“我们的孩子去哪儿上学?”她们都在问着同样的问题。&&&&“没资格在北京上学”&&&&在这100多人中,有个家长看上去年龄稍大,高高的个子,在人群中很显眼。她叫张华燕,因为穿着绿色的裙子,被其他家长们称作“绿衣大姐”。张华燕语带哭腔,但她的嗓门很大:“我们的孩子要上学。”&&&&4月30日,《昌平区非京籍“五证”审核标准》下发,其中暂住证审核标准为父母双方持有暂住地公安派出所日以前制发的暂住证,且暂住证在有效期内。张华燕暂住证上的有效日期为日到日,不符合审核标准。&&&&当时张华燕没有放在心上,“我们都觉得这个特别不合理,应该会有回旋的余地”。五一假期过后,她于5月4日第一时间到位于青年公园的街道办提交材料,得到的回复是“你的孩子没有资格在北京上学”。&&&&张华燕在街道办遇到同样遭遇的家长。当天因暂住证不合格不能提交申请的家长有三四十个,“家长们一下子觉得问题严重了”。他们互留了电话,建立了“昌平幼升小”QQ群。这个刚开始只有几十人的QQ群,在随后几天迅速扩展为600多人,并且一直在壮大。群里面的人几乎都是暂住证出了问题,有的是断档,有的是父母双方只有一方符合条件。群情激奋后,大家冷静下来,开始商量对策。&&&&陈平也是这个QQ群里的一员。他在北京读大学,毕业后留下来工作,在北京已经呆了16年。他的孩子读了3年的幼儿园,今年正到了幼升小的时候。得知自己的暂住证不合格,他又搜集了房产证、居住证、小区证明、就业劳动合同、个人所得税和水电费发票,希望可以派上用场,然而结果并没有改变。陈平很无奈:“这些材料都可以证明我们在北京呆了半年以上,为什么不可以?”工作人员的回答仍然是“我们只看暂住证”。&&&&张华燕也开了同样的证明,得到的结果与陈平相同,但是他们去哪里都随身携带这些材料。&&&&“我是房东,有房产证,但是没有办暂住证,孩子就不能上学。租我房子的租户,没有房产证,办了暂住证,就可以上学。这就是一个笑话。”陈平说。他们这些结伴寻找解决办法的人几乎都在北京有房产证明。“没有房产证明的人,基本上都不来,已经放弃了。”&&&&5月22日这天,朝阳区的赵红也守在北京市政府附近,同样是为了孩子在北京上学的事情。虽然朝阳区没有在暂住证方面设置门槛,但是赵红们碰到了社保的难题。&&&&去年幼升小信息采集的时候,赵红得到的信息是,她这样的农村户口,只需要“五证”,并没有提及社保。当时她就把家里的户口本、出生证明、结婚证等证件全都带到北京,无监管证明也早就开好。她原以为只要在规定的时间把这些材料提交给街道办,孩子就可以上学了。&&&&4月23日,赵红无意间听到在另一个幼儿园上学的孩子家长说,幼儿园年前就通知让家长准备社保。她吃了一惊,请了假赶到朝阳区南磨房乡政府咨询,“当时工作人员说,有就交上,没有也没事。”说话间,赵红的语速很快,眼睛瞪得很大,双手摊开,顿了顿又收了回去。5月16日,她询问审核结果,答复是尚在审核中。20日,一直等不到消息的赵红按捺不住,再次到南磨房乡政府询问,这次的答复是审核未通过,原因是没有社保,她当时就蒙了。&&&&南磨房乡政府为人民服务大厅门口,摆放着几块宣传板,上面贴着的文件列举了朝阳区非京籍父母办理借读证需提供的“五证”,其中并没有关于社保的部分。&&&&“为什么不提早告诉我们需要办理社保?我们现在根本来不及补办。”赵红说。她手里拿着自己的工资条,上面写着4月份工资2000元。为了照顾孩子,赵红一直在北京打零工,从来没有办理过社保。她的丈夫是一名职员,公司只为他上了商业保险。&&&&“时间来不及了”&&&&这是张华燕经历过的最焦急无奈的5月。整整一个月她都没有去公司上班。她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眼睛下面有乌青的黑眼圈。每天清晨6点起床,她看一看熟睡中的6岁的小女儿,然后拿着红领巾和写着“我要上学”的白纸,与其他家长们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到街道办、小招办、区教委、市教委、区政府和市政府,希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心里很自责,没有提早做好准备,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她说。&&&&实际上,早在4年前,张华燕的孩子只有2岁时,她已经开始考虑孩子上学的事情。2006年她家所在的小区成为海淀区一所学校的学区房,按照协定,她的孩子可以优先入学。2010年,为防万一,她又在海淀区买了一套学区房。当时张华燕的心里踏实了,在她看来,该做的准备都已经做了。&&&&去年她开始咨询居委会、街道办和学校,到处打听政策,单位这样回复她:政策还没下来,不好说。当政策最终出台,张华燕发现自己百密一疏,她被卡在了暂住证上。小区里与她有同样情况的家庭共有11户。她遇到其他区县的非京籍家长,发现不同的区县有不同的限制条件,“我听说通州是最严的,我们面临的情况都是一样的,孩子没有学上”。&&&&不管她如何责备自己,也无法摆脱这种心酸的滋味。“我们犯下的错误,我们自己买单,请给我们一个机会。只要有一条补救的措施,或者给我们罚款,我们怎么做都行”。&&&&张华燕反复到办事处询问,到教委打听情况,甚至和其他家长在回龙观镇政府前面喊了一个星期的“我要上学”的口号。&&&&“刚开始的时候有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政府可能解决一部分,也可能不给解决,这些都不好说。”在张华燕和其他家长看来,这是对他们的搪塞。&&&&如果说对于当时答复,他们还抱有一线希望,稍后几天,从市教委和市政府得到的答复则让他们开始失望。&&&&“区政府告诉我们是市政府的事,市政府告诉我们权力已经下放到区政府。再后来就说开个会才能做决定。我们就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张华燕说。&&&&吴静和张华燕同属于一个小区,她和丈夫只有一方的暂住证符合要求。根据昌平区的政策,单亲家庭只需要提供一方的证明。5月21日他们办理了离婚手续,提交材料时却被告知只有在5月1日前离婚才算有效,婚白离了。吴静说,像她这样选择离婚的家庭,有几十例。&&&&尽管家长们一再地互相提醒,要克制自己,理性地表达诉求,5月22日在北京市政府信访办门口,他们还是与警察发生了冲突,4人被带到东交民巷派出所了解情况。张华燕一直坐在派出所等她的同伴。第二天她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5点。她简单洗漱一下,又奔向昌平区教委。&&&&赵红和她的同伴们几乎是在重复张华燕的生活轨迹,只是地点由昌平区换成了朝阳区。他们的时间比张华燕更紧迫,朝阳区提交申请材料的截止日期是5月25日24点。然而他们得到的答复并不比张华燕好。&&&&5月23日上午,南磨房乡政府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只负责收材料。”中午,朝阳区政府信访办给他们的答复是:决定权放在乡里,去找乡政府文教科。下午,他们又去南磨房乡政府,信访办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只是政策的执行者,只能向上反映情况。我们已经联系文教科的同志,他们稍后就到。”直到下班,仅有一楼之隔的文教科工作人员都没有露面。&&&&尽管家长们反复要求,南磨房乡政府一直没有提供关于社保的政策文件。一位家长愤怒地说:“有政策变化必须得公告。政策到底是谁制定的,请给我们一个说法。”&&&&“我们的时间来不及了,可是我们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赵红说。由于一直不停地在说话,她的嗓子有些哑。她把背包里的面包拿出来看了一眼,面包已经有些味道,她又塞了回去。&&&&5月25日下午,赵红从朝阳区南磨房乡政府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提交申请材料的人数为380多人,通过人数为88人,通过率为23%。这是提交申请材料的最后一天,他们在朝阳区教委呆到晚上7点40分,然后又赶到南磨房乡政府再一次提交申请。工作人员虽然收下了材料,但还是说:“就算我们收了,没有社保还是过不了。”&&&&“我们已经没有希望了,我们绝望了。”赵红说。说完这一句,她忽然嚎啕大哭。&&&&“为什么不回老家”&&&&这些天张华燕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们为什么不回老家上学”。&&&&张华燕老家在辽宁,1999年她和丈夫到北京中关村做IT业务。“外地人来北京打拼都是不容易的,我们也是一路艰辛走过来的。刚开始来北京,身家性命都压在这里。我们觉得这里是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挺憧憬的。”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从个体户发展为一家大公司,在北京拥有四套房子,“我们在北京生活这么多年,生活圈子都在这里,北京就是我们的家”。&&&&2005年她将父母和公婆接到北京来居住,把老家的房子都卖了。“我们举家过来。老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不可能再回去了。”如果女儿回辽宁上学,他们家需要重新在辽宁买房,家里人面临分离的局面。“孩子只有跟着父母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都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回老家上学,对孩子来说人生地不熟,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刚到北京时,张华燕居住的地方是昌平的庄稼地,一片荒凉。“我们外地人建设了这里。是不是现在不需要我们做贡献了,就要让我们离开?”&&&&张华燕的大儿子3岁时随他们一起来北京,2000年儿子幼升小时,他们在北京还没有买房,父母也在老家。如果把儿子送回老家,自己不在身边教育,她担心儿子就算学习好了,性格也可能不好。考虑到儿子在北京能够增长见识,德智体美能有更好的发展,最终选择让儿子留在北京。在交了赞助费后,儿子很轻松地在家门口的一所学校上了学。当时的张华燕没有想到,10多年后她再次面临孩子上学问题时,更没想到会这么困难。&&&&与张华燕一样,赵红也被问了无数遍“为什么不回老家上学”。&&&&“要是家里什么都好,谁愿意背井离乡出来?”赵红老家在甘肃,很贫困。家里房子很小,如果全家人都回去,他们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她的弟弟在西安打工,老家只剩下70岁的爸爸和公公,孩子回家后会就成为留守儿童,没有人照顾。“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可是这个政策分明就是在制造更多留守儿童。”&&&&赵红在“南磨房幼升小”的群里很活跃。急脾气的她怕说错话误了大家的事,每次派代表交涉时总是主动退出来,只在后面不时地提醒家长们要克制。尽管在行动时她总是为大家加油打气,告诉家长们要相信政府,但回家后的她难以面对的是孩子的面孔。&&&&赵红的儿子豆豆一直很活泼淘气,可是最近几天她发现豆豆很乖,她出门时豆豆都会哭着说,“妈妈,再见”。每天回家,豆豆都会问她一遍,“妈妈,通过了吗”?他对赵红说:“妈妈,就算不上学了,我也不离开你。”&&&&家长们在一起互相打气时,只要说到自己的孩子,就会难得的轻松开怀。赵红给大家讲了豆豆安慰她时说的话:“妈妈,等我有钱了我给你买房车,在世界各地给你买车位,你想怎么停就怎么停。我们不要住在固定的地方,我们有房车,房车里面什么都有,我们想到哪个城市就到哪个城市。”&&&&赵红听的时候很幸福,回味起来却很心酸。她不希望儿子这么小的年纪就接触到这些,但这些都不是她所能决定的。有些家长将自己的孩子带到乡政府和市政府,“孩子很聪明,他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希望把孩子带过去,让政府看看我们的孩子,他们要上学。”&&&&李婷说:“孩子问我们他现在为什么不能在这上学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真的很难回答。告诉他,因为你学习不好,不是。因为你惹爸妈生气了,也不是。因为我们是外地人,可是我们不想这样说,不想伤了他的自尊。”&&&&李婷和丈夫6年前来到北京,他们到北京来的一部分原因,是想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走得远一点。在他们老家,很多留守的孩子十几岁就不上学了。&&&&这些天李婷一直将孩子希希带在身边。希希3岁前是留守儿童,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3年前李婷将希希从老家接到北京,他每天躲在桌角说“妈妈我害怕”。一直到现在,希希不愿意和别人接触,说得最多的也是“妈妈我害怕”。李婷听到希希怯懦的声音,心里很不好受,她不愿意让孩子再次成为留守儿童。&&&&5月24日早上下着雨,家长们在南磨房乡政府门口写“我要上学”的条幅,李婷让希希也过去写上。希希将“要”字写错了,修改后,他仍然觉得不好看。回去后的几天他一直在自责,他问李婷:“妈妈,是不是因为我的字写的不好看,所以不让我上学?”&&&&“孩子,去哪里上学”&&&&尽管时间很紧张,张华燕还是抽空去了一趟天津。她去天津的目的是买房。6月1日前在天津买房可以申请蓝印户口,她要为女儿以后的高考做准备。张华燕的大儿子是回辽宁参加的高考,在北京能考500分的他,在辽宁考了280分,连上三本的资格都没有。“儿子已经耽误了,不能再耽误女儿。”张华燕说。&&&&提及去天津买房的事,张华燕急忙解释:“我不是要退缩,女儿在北京上学的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她从同伴那里得到消息,北京市教委将会在6月30日前给他们回复。也许是已经失望多次,对于这个回复,张华燕没有把握,但她很坚定:“我们就算只有十几个人,也会找律师争取权益。”&&&&张华燕的邻居,已经离婚的吴静,不得不选择妥协。她和丈夫准备回老家,先复婚,再考虑孩子上学的问题。&&&&妥协的不仅仅是吴静。尽管朝阳区教委的工作人员说将会在6月18日前给他们答复,也会对审核没通过的材料进行复审,赵红的同伴们却每天都在减少。5月26日,他们的QQ群解散了,赵红也放弃了。她开始联系老家,为孩子回家做准备。“在知道市教委和区教委都没给肯定答复之后,我就陷入绝望之中,我不愿意再提这件事,也不再抱着让孩子在北京上学的希望。”&&&&虽然同伴从最初的五十多人,减少到现在的二三十人,李婷仍然在坚持,她做梦都在想等拿到借读证一定好好睡上两天两夜。好几个家长生病了,参加活动的时候随身带着药,他们向单位请了假,决心不到9月1号绝不放弃。“这条上学路太难走了。但是我们一定不会放弃,一定坚持到底。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不要害怕,现在我们遇到困难了,一定要努力争取,给孩子做个榜样。”&&&&她再次地强调绝对不会回去,但她的表情茫然:“我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我们的孩子该去哪里上学。”&&&&她希望政府帮助他们把家乡建设好,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高教育质量。“如果大家在家挣的钱和在北京挣的钱一样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很好很全面的教育,我们自然会选择呆在家里,还可以多陪陪老人,这样不是很好嘛。”&&&&陈平抱怨:“我们在这里打拼多年,原本认为孩子在这儿上学是理所当然的。在这儿上学不是抢占教育资源,而是孩子呆在我们身边才能有良好的教育。”他表示能够理解这个政策,但是政策太突然,家长没办法应对。要是提前一两年通知,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比如离开北京回到老家,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手忙脚乱。他与李婷一样,决定坚持下去,虽然不知道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奔走多日的赵红病倒了,她说:“我们就像带了一个玻璃罩,走啊走,好不容易走到这里了。人家拿着一个巨大的锤子,咣一声给砸了,我们只能重新来过。”她说完这一句,不愿再说话了。&&&&(应采访对象的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实习生侯梦茹对本文有贡献。)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开学了,北京的“外地孩子”在哪上学
  【财新网】(记者 石睿 赵晗 实习记者 刘佳英 相惠莲)新学期已经开始了,由于北京提高了非京籍学生入学的门槛,很多孩子在京仍然“无学可上”。
  今年,“幼升小”、“初升高”的非京籍学生遭遇了严格的入学门槛。在义务教育阶段,“五证”缺一不可的入学规定,使得父母没能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非京籍孩子,在京上学基本无望;在务工地与居住地一致等细则要求下,部分拥有稳定工作的非京籍家长,也未能通过区县的入学审核。
  非京籍学生的“中考”也遇到了两难境地,在京只能选择中职学校,而孩子回老家,语言、教材都与北京不尽相同,家长寄以希望的维权诉讼也未能成功,这些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的孩子,却因为“非京籍”的身份,无法走入北京的高中课堂。
  在上述严厉的政策下,非京籍学生入学人数有所下降。
  以“幼升小”为例, 2013年,北京招收非京籍儿童74890人,占招收总数的45%,然而,截止到今年5月27日,学龄人口信息采集截止前夕,参加信息采集、获得入学资格的非京籍儿童仅有58274人,不到总采集人数的38%,同比下降超过了7%。
  最终孩子成功在京升入小学的非京籍家庭,申请过程中也经历很多困难。通州区家长代表李女士告诉财新记者,区教委要求非京籍家长缴纳社保的地点必须“在我区”,因此“花钱补办了社保,连夜排队2天,才幸运入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认为,非京籍入学政策进一步收紧的原因,是“北京人口控制的大气候”。
  返乡的“留守儿童”和“留守妈妈”
  正是因为严格的入学政策,部分非京籍孩子不得不离开北京——这座他们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城市,主要面向打工子弟的朝阳区同心实验学校沈金华校长就对财新记者表示,“大部分孩子回老家当留守儿童了,留京根本没有希望。”
  朝阳区高碑店的王女士因为夫妻双方的“社保”不合格,已经把孩子送回了老家。由于一直在京争取孩子入学,回到老家却发现错过了当地学校的报名时间,“只能再上学前班,明年再上一年级”。
  王女士告诉财新记者,因为明年孩子就满9岁了,入学年龄太大了,而更让她难过的是家乡学校艰苦的条件,“山区里的老家离学校有二里地,中午没法回家吃饭,只能上小卖部买一个面包吃,八九岁的孩子,耽误了身体发育”。
  小红门乡的家长沈女士也有着同样的担心,“村子里的学校很偏僻,环境也不好,屋子比较潮湿,孩子还有过敏性哮喘”,因此,她带着大女儿和小儿子,一起回到了河北沧州的老家,“现在回去要先好好收拾屋子”。
  据沈女士介绍,小儿子今年“幼升小”,但是入学却未能通过审核,不得不回到农村老家上学,但是她的母亲有肾结石,婆婆身体也一直不好,只能自己回家照顾孩子上学,“孩子不再是留守儿童,但我就变成留守妇女了,孩子也没法再享受到父爱了”。
  对于一直在北京读书的大女儿,沈女士也感到特别内疚,“大女儿没怎么学习过美术,但有天赋,在区里获得几次奖,在学校办板报、手抄报,是老师的小帮手”,但是丈夫做运输工作,经常很晚才能回家,没法照顾大女儿,只能带两个孩子一起回到老家。
  为留京读书每年多交一万学费
  在通州区,也有很多孩子回到了老家,家长代表李女士告诉财新记者,“没有通过的人,应该是一半以上选择回老家,剩下小半选择找临近通州的燕郊等地的学校”,还有一些家长则申请了老家学籍送孩子去私立学校读书。
  朝阳区崔各庄乡的杨先生就选择了私立学校,他计划最近再回趟老家,找当地学校挂靠孩子的学籍。此前,为了准备“五证”,他曾回到“老家盖章,费尽了周折”,但是最终,孩子还是没能进入北京的公立学校读书。
  已在北京工作十多年的杨先生告诉财新记者,孩子没能入读公立学校,主要是因为朝阳区要求家长双方都在本区缴纳社保,而杨先生的社保缴纳地在丰台,妻子则在家照顾孩子,根本没有社保,因此,只能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读书。
  朝阳区的另一位家长阿坤也是这样的情况。“夫妻此前都有缴纳社保,但是妻子的社保却只交到了今年一月份”,就因为这样,孩子的入学审核时未能通过,只能入读私立学校,而那家学校“离家有12公里,学费一学期5000元”。
  杨先生对财新记者表示,每年为孩子多支出的一万块钱学费,虽然“承受是可以承受的,但心里面不舒服”,自己长期在北京工作,肯定希望孩子也能享受北京的教育资源,但是却不得已选择了私立学校。
  “坚持到底,就要一个答案”
  明欣、振华、智泉三所通过政府审批的民办学校位于北京五环外的“废品村”,这座村庄一度承载了北京四分之一的废品集中回收量,大量废品回收者和他们的孩子聚集于此。由于拆迁工程的推进,明欣、振华学校未能如期开学,智泉学校则将东小口的学生转移到了三公里外的东三旗校区。据财新记者了解,近千名学生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境地,至发稿时仍无明确着落。
  朝阳区高碑店乡的王女士则更加焦急,因为她的孩子在北京至今还“无学可上”。她告诉财新记者,“今年3、4月份我就开始准备材料,每天都在跑孩子的事,我们即不能把孩子送到私立、又不能回老家,但凡有一点办法也不可能在这儿耗着”。
  王女士对财新记者解释,在老家,已经没有亲人可以照顾孩子,而自己和丈夫很难在家乡找到适合的工作,因此老家难回;选择私立学校就读要到老家空挂学籍,但是“现在老家学校不愿意弄这些,因为牵扯到好多方面”;而把孩子送到河北读书,则面临花费太大的困难。
  为了孩子在京入学,王女士一直在奔波,“人大、北京市教委、儿童协会、妇女协会,每一个地方都跑了,但是都没结果”,最终,王女士选择了法律手段,“坚持到底,就要一个答案”。
  王女士介绍,现在她和崔各庄乡、平房乡、酒仙桥、八里庄的10名朝阳区非京籍家长已经找到律师,并向朝阳区法院提起了诉讼,但朝阳区法院表示需要“请示上一级法院”,目前还未立案。
  家长米女士也在坚持,“我们希望能留在北京,一个是生计,一个是为了更好的资源”,她告诉财新记者,之前为了提交入学审核材料,“家长前一天晚上7点钟左右就开始排队,彻夜排队”,即便这样,她的孩子依然因为社保得问题未能通过审核,目前,米女士“找了公益律师,参与诉讼,不放弃义务教育的权力”。
责任编辑:任波
| 版面编辑:王影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微信号:caixinfinance
微信号:caixintmt
微信号:on_china
微信号:wuyang
微信号:on_equaducation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新媒体实验群你的孩子今年在哪上小学
09:19:17 &&&&&&&&&&&&&&&来源: &&&&&&&&&&
本报讯 (本报记者)今年,随着县直第八小学将正式招生,招生片区又将如何划分,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十分关注。根据第九次县长办公会议精神,2013年秋季城区小学招生片区划分已敲定,与往年一样,继续执行划片、就近入学等办法,具体招生片区(范围)划分详见下表,咨询电话:。
、2、3、4、5、6、7、8组)、上西、凤山、东岳、东北(1、2、3、5、6、7、13、14、15、16、17、18组)、先声等居委会者(在本招生范围内,户口迁出与寄户的对象安排在第八小学就读)。 ②房产在大华绿洲、金盾豪庭、北石格片区C-1地块开发房产楼盘者。 ③户籍或房产在朝阳居委会的安溪一中的教职工子女。 ④2013年6月20日前购房在凤冠天下、恒禾湾美、天将御园等楼盘小区者。
、8、9、10、11、12组)居委会者(在本招生范围内,户口迁出与寄户的对象安排在第八小学就读)。
、10、11、12、13组的居民户)者。 ③在旧城区(颖如大桥至安溪一中运动场的路以西至上山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组外)、朝凤居委会者。 ②房产在万城1号(暂定,待该楼盘配套小学建成后就读该校)者。 ③在该片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地块改造项目及铁观音山庄者。 ⑧2013年6月21日后购买凤冠天下、天将御园和恒禾湾美房产者。
【责任编辑: 苏坚城】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乡讯》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或E-mail至:
茶叶大观园
李光地故居
安溪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 闽ICP备号
地址:福建省安溪县凤城镇大同路1号
本网简介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 本网电话:0
本网站所刊登的安溪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均为安溪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等级:小学二年级
<em id="authorposton15-5-22 21:24
查看: 934&
我孩子9月就要上学了,不知道到底划入哪片了,听朋友说白桦林的孩子上杨家小学还要交3000,学校不要,找教育局,教育局让家长找学校,这到底怎么办?
用户等级:幼儿园中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5-25 15:11
南党小学啥时候开始登记?好像龙首,文景都已经在登记了
用户等级:等待验证会员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5-24 18:10
未央区 学区不是话分了吗,看你那里属于哪个学校,西航三校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5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5-25 14:23
南村党 小 学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5-25 15:00
谢谢,得赶紧去问了,要是不收又得忙活了!
用户等级:小学六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7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5-25 16:18
山之南水之北 发表于
南党小学啥时候开始登记?好像龙首,文景都已经在登记了
文景?家长有文景的招简 图片吗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5-25 16:43
刘一小 发表于
文景?家长有文景的招简 图片吗我也在群里看见有人说是26_28号登记,没有图
用户等级:幼儿园中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5-27 16:23
刘一小 发表于
文景?家长有文景的招简 图片吗我有图,可是不知道怎么发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5-28 16:17
文景的招生
16:17 上传
16:17 上传
16:17 上传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5-28 16:18
还有两张大家看看,不过不收经开区的
16:18 上传
16:18 上传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15 小时
元宝:1027
金币:3374
<em id="authorposton15-6-5 18:42
现在还在登记呢!不过首创的今年又多了变数了。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6-5 19:07
楼上的,啥意思?透露下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6-5 23:49
看通知首创好像是上南党小学吧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地人孩子在北京上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