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病虾一到快天亮就靠边

浅谈虾病综合防治技术
查看: 4970|
评论: 0|原作者: 韦林生|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养殖要盈利首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防止虾发病,防病工作做得好的关键是1、深刻认识导致虾发病的关键因素;2、针对发病的关键因素做有效的预防措施;3对特殊情况有合理及时的应急方案,管理上不出现大的失误。
  文/中国水产频道网友 韦林生    频道报道,对虾养殖风险很高,主要表现在病害防不胜防,发病率高,尤其这几年EMS爆发以后,发病率更是高达90%以上,从2010年爆发以来,产量从平均亩产800斤降到2013年的300斤,我在2000年从专业的水产院校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白对虾的养殖工作,见证了白对虾从高峰到低谷的历史,现对这几年我在市场上的总结和思考做个分享交流。交流直播贴:    养殖要盈利首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防止虾发病,防病工作做得好的关键是1、深刻认识导致虾发病的关键因素;2、针对发病的关键因素做有效的预防措施;3对特殊情况有合理及时的应急方案,管理上不出现大的失误。    首先,了解虾发病的原因。    一、虾发病的三元理论。    理解了三元理论,对于虾为何发病就会有了清晰的认识。    虾发病是由抵抗力、环境和病原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综合的结果:有致病力的病菌在适宜的环境下繁殖,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毒力后,超出虾的抵抗力,虾就发病了。    这三个因素彼此之间也会互相影响:养殖环境会影响到虾的抵抗力和病原的繁殖,病原也会影响到养殖环境和抵抗力,而抵抗力同样也会影响到环境和病原。作为动物,发病的机理都是一样的,我们从人感冒的例子就可以很好的说明抵抗力、环境和病原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人类为什么会得感冒,就是因为每个人体内从小就潜伏着感冒病毒,感冒病毒就是病原,它会导致感冒,而不是引起其它病;虽然几乎每个人体内都存在感冒的病原,但正常情况下也不会感冒,可是在着凉、睡眠不足等情况下就容易感冒了,原因就是这时候人的抵抗力下降到承受不起的程度;当一个人感冒的时候,他身边的人有些会被传染,有些却没有,这也是抵抗力不同的原因;每当季节转换或极端天气的时候,我们就容易感冒,就是因为环境变换和恶劣环境引起病原的增殖和抵抗力下降导致的。    所以要防止虾发病,就需要在这三个因素综合调节,问题是我们目前的技术和管理还无法在每个环节都做得很好,所以虾病防不胜防,这是对虾养殖高风险的主要原因:我们对虾发病的三个因素把控很差,而使养殖不可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养殖成功是个艺术的课题。    为何在2010年在广东珠三角爆发EMS,接着蔓延全中国,甚至整个东南亚?先分析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现在对EMS的发生原因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是饲料厂由于鱼粉价格高而使用替代蛋白原料导致质量问题而引起发病,有些人认为是水源污染包括水质富营养化严重引起虾发病,有些人认为是细菌如副溶血弧菌或新病毒感染,有些人认为是一些农药或藻毒等使虾中毒引起的,而我认为上述原因都不是EMS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它们经不起推敲。我们一定要清楚一点的是:目前EMS是整个亚洲都爆发的,不是一个局部区域,那么,难道亚洲所有国家都差不多同一时间出现了饲料出现质量问题?所有国家都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出现水源污染问题?所有国家都差不多同一时间出现了一种新的致病性更强的细菌或病毒?所有国家都出现了比以往更加毒的农药或有毒藻类?我想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很低的,既然同样是EMS,发病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找出发生EMS国家在养殖上的共性出来,我觉得饲料、环境、水源都是有较大的差异的,不会是共性,发病的三个因素抵抗力、病原和环境里,我们首先就可以排除环境的因素。其次,从目前各个方面来看,发生EMS的塘在弧菌检测发现几乎都存在较多的副溶血弧菌,通过虾苗跟踪也发现,在虾苗期间检测到绿菌的虾苗更容易发病,于是不少专家如去年有个教授就公开了他的观点:EMS的病原是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这个观点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尤其是在一线养殖的群体普遍认可这个观点。确实,在EMS的预防和控制中我们通过控制弧菌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果,好像这就是真相吧,但是,我们再思考一下,副溶血弧菌其实是这么多年来在虾塘里很常见的一种致病菌,难道它在2010年以后在不同的地方毒力就同时加强了那么多?我觉得概率很低,我认为副溶血弧菌只是EMS发生的导火索,至多是个帮凶,它不是主谋。国内有部分家专家认为:由于前几年养殖户一味追求快速生长的虾苗,为满足养殖户的需求,苗场培育出生长速度越来越快的虾苗,要知道,虾摄取的能量主要用于生长和免疫,生长速度的提高是要以牺牲抵抗力为代价的,经过几年的选育,亲虾的抵抗力越来越差。    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从2007年到2009年,虾苗的生长速度越来越快,2009年很多虾提前20多天上市,生长速度提高30%。    虾苗的质量明显下降,可以从下面几点得到证实:    1、从肝脏来看,现在很难看到了标准意义上的好肝了,到清缯期几乎都会出现黄肝和红肝,不是肿大就是萎缩。    2、从12年开始到13年虾身壳软薄和肌肉白浊现象越来越普遍和严重。    3、生长速度越来越慢。现在的一代不如以前的二代,二代不如以前的普通苗,普通苗很多根本就到100条规格就不再长。    4、虾苗抗应激试验明显不如以前。盐度或甲醛等虾苗抗应激试验死亡率大幅提高。    从这四点来看,虾苗的体质确实明显下降了,其实这四点里,第2和第3点及第4点只是表面现象,他们都是第1点引发出来的:肝脏主要功能是解毒和消化,肝脏变差就导致虾的消化差和抵抗力变弱。在10年爆发EMS后,有细心的客户曾反映出苗时观察到虾苗的肝脏上面有些白点,我们认真观察后发现确实如此,并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肝脏有病变的状况,也重点跟踪了几批肝脏白点严重的虾苗,发现这些虾苗发病率几乎百分之百,肝脏先天性出问题是很明显了。    上面三张图就是虾肝出现白点。    从生长速度来看,现在一代苗的生长速度和2010年以前的二代苗差不多,而二代苗比以前的普通苗还慢,而且大小不均匀,估计都是由于肝脏变差使消化吸收差引起的。正是由于肝脏先天性受损而导致的消化差和抵抗力差,造成了虾慢大,大小不均匀,营养不足引起的壳薄,白肉。体质变差,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了,以前不会导致虾发病的环境现在会使虾发病了,同样的环境养不出以前的产量,一样的技术和管理却失败了。    我觉得发生EMS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肝脏先天受损,导致虾的消化变差和抵抗力变差。消化吸收变差,就会导致和以前吃一样多的料,但饲料利用率低,长速和体质都不理想,也导致塘底恶化加快,虾的环境恶劣,加上抵抗力也变差了很多,这时候的病菌在较低的数量和毒力就能导致虾发病,最终导致市场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    就是说,现在由于虾苗的抵抗力严重下降,即使在病原和环境没有改善的条件下,虾的发病率都会大幅提高。何况现在养殖密集,工业排污加重,水交换率低,导致水源富营养化,加上天气反常,现在虾的环境其实也在严重变差,反映在有害藻类多,水色不稳定。大部分养殖区已经养殖对虾多年,尤其是土塘,塘底污染严重,导致病原增加,在多年大量使用消毒剂后,很多病原也出现了抗药性,不好控制。所以在10年爆发肠炎后,产量逐年下降,珠三角产量由2009年的800斤亩产降到斤亩产。    因为虾苗的抵抗力严重下降主要是由于先天性的因素导致,养殖户通过后天的手段很难在抵抗力方面弥补好,所以如果要提高成功率,除了苗场要逐渐把虾苗的质量提高上来,养殖户必须在抵抗力,病原,环境这三个因素都加强,只有一个因素有加强,成功率和产量未必会提高,三个因素都加强,加强程度越高,成功率和产量才会越高。之所以这几年很多养殖户很迷茫:为何虾怎么养都发病,产量一直提不高?就是因为养殖户们还停留在以前的思维里,觉得调好水就能把虾养好,没有做到综合防控。    现在我们先分享这几年在防控EMS的一些经验教训。    在2010年,我们发现发生EMS的塘按照弧菌病的处理方法来处理有比较明显的控制效果,据此推断EMS的发生即使不是弧菌引起,至少弧菌病也是并发症。所以在11年我们在新会和珠海区域给海大客户推广控菌为主要防病思路的养殖模式。思路就是:通过控制水体和虾体内的弧菌数量来带到防病的目的,主要措施为:放苗前大剂量漂白粉消毒塘底和水体,打底(以菌抑菌的思路,在正常情况下确实能把弧菌控制在较低的数量),养殖前期每隔7天左右使用活菌,以达到以菌制菌的目的来抑制弧菌,养殖中后期每隔7天左右水体和塘底消毒,定期内服中草药和拌喂乳酸菌等活菌来抑制肠道弧菌。但最后的结果是,按照这种模式来养的塘和市场相比没有明显的效果。为何没有效果呢?是思路错了,还是别的原因?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思路本身没有错,问题就是这个思路在实际生产中是很难做到的。    因为,在实际生产中,虽然在大部分时间我们能够把弧菌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弧菌还是能够在很短暂的时间里爆发。现在具体来分析一下。一、病原来源很广,亲虾携带而传给虾苗,饵料如丰年虫等携带病原,水体携带,塘底潜伏,空气传播,工具交叉使用传播,动物如飞鸟传播。二、病原潜伏期长以及难以完全灭绝。在养殖过程中一些病毒在底泥的潜伏期达几年以上,有些病原寄生在宿主体内难以杀灭,如寄生在轮虫、螺体内;三、在养殖的环境下消毒剂在正常剂量下对病原的杀灭率达不到100%,在消毒几天后又恢复到较高的数量。如下图是我们跟踪很多塘的数据:    注:禄奇是强氯精。即使大剂量消毒,水体在消毒后第三天又处于较高的水平。    四、一些特殊情况,如倒藻,有机物突然增多,氧气急剧下降,导致有益菌下降,弧菌大量繁殖,这时即使消毒已经来不及。    正是由于病原难以控制,我们直接控制弧菌的思路在实际生产中是行不通的。于是我们把焦点放在了环境上,对市场上进行大量的调研。发现了2条重要的线索:1珠三角水体普遍缺乏镁离子,大部分塘在70ppm,而需求量是117ppm;2养殖成功的塘大部分是保持一定浊度的塘。据此分析认为,浊水塘成功是因为环境更加稳定,而且因为藻类少,所以水体的镁离子相对充足。而浓藻塘因为镁离子的严重缺乏,导致藻相不稳定,造成了环境不稳定,镁离子的缺乏导致虾壳薄而软,抵抗力差,所以浊水塘成功率比藻浓的塘高。    于是,2012年我们推广水永葆模式,思路就是通过添加镁离子,通过杀藻剂和活菌控制藻类在较少的水平来保持水体一定的浊度。结果是使用水永葆模式的客户也并没有比其它客户取得更好的成绩。事后我们分析发现,效果不好还是由于在实际生产中思路难以达成,按照水永葆的塘大部分还是出现藻浓的情况,达不到浊水的程度,而使成功率得不到提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产品不支撑:1、使用杀藻剂,有时杀死率很低,即使杀死率高,但不用几天藻类很快又浓起来;2、活菌就更难控制住不让藻类浓起来;3、补充大量镁离子后,很多塘的镁离子浓度并没有多少增加,而且随着藻类越来越浓,最后镁离子还是严重缺乏。二是养殖户技术水平有限:定向培藻本来就是难度很高的活,普通养殖户的技术水平不足以控制好藻相。    虽然2012年水永葆模式难以改变现状,但在过程中我们还是有不少的收获:在使用水永葆模式的客户里,一些养殖技术水平较高的客户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他们做出了水更加稳定的效果,产量相对满意,这给了我们信心,尽管最后的结果不理想,但我们所走的方向是对的。所以带着希望继续在市场摸索和发现,以寻求操作性强的模式。    幸运的是,我认为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操作性强的方法。    在2013年8月份我对斗门区的横山,莲溪和白蕉三个镇采访了亩产量都在600斤以上的二十个客户(注:2013年上半年亩产量达到600斤的客户每个镇也就十个左右而已,使用的产品多样化)。这些客户虽然使用的产品基本不一样,但非常意外的是,他们的思路竟然是百分之百是一样的。那就是改底,而且这个方法和水永葆相比,它更加重视过程,只要定期放改底产品就行了,不受天气和藻相限制,而水永葆需要看藻相,看天气来调水,所以操作性强很多,也不容易出现失误。    这些成功的塘改底的措施都有哪些呢?    一、珠海斗门的做法:    第一种:使用氧化剂来氧化塘底有机物。海大客户多使用海联科的池底安(有点轻微消毒作用,氧化塘底来达到改底作用)和粒粒氧混合泼洒,在放苗30天后开始每隔7天使用一次,池底安每瓶两亩,粒粒氧每包两亩;或在放苗后30天开始,每隔7天泼洒过氧化钙,每亩4斤。    第二种:使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因为使用微生物会受到较多的限制,如天气和氧气问题,所以目前使用这种方法的不多,但如果产品支撑,这种方法效果也很不错,如拜耳的客户,每隔7天左右放拜生源,在底部比较恶劣时使用诺碧清生物氧化剂,这两种产品都是微生物,拜生源可以调水和改底,氧化剂改底,成功率也很高。    第三种:通过吸污,换水等方法减少有机物。斗门黄金村养殖户梁老板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梁老板有8个塘,其中两个做蓄水池,每个塘4-6亩,每个塘3到4台增氧机,其中2-3台为水车式增氧机,在塘的正中央安一台四寸泵水管通到第一个蓄水池。具体操作如下:    1、放苗:养殖池的水在蓄水池处理后再抽过来的,在第一个蓄水池抽进地下水和河水,把盐度调到合适的时候就用漂白粉消毒,接着再抽到隔壁的第二个蓄水池,用高锰酸钾再一次消毒,然后抽到养殖池里,水位1.2米,经过试水成功后就放一代苗,密度3万/亩。    2、管理:在清缯后,每隔7天左右,一次抽20公分的水到第一个蓄水池,用漂白粉消毒后抽到第二个蓄水池,用高锰酸钾再次消毒,然后用7天的时间,平均每天3公分的速度把它们抽回虾塘,同时,第一个蓄水池每天抽地下水调节盐度和补充矿物质,在虾塘里,每隔7天泼芽孢杆菌调水,平时就关注pH,下午一旦pH达到8.6,就使用光合细菌加糖蜜来降,整个过程没有内服,这样周而复始,到出虾为止。    3、成绩:从2012年到2013年两年的时间里,养殖全部成功,成活率几乎都达到100%(注:由于珠三角盐度偏低,土塘,成活率在70%已经是很高了)。亩产量在700斤以上。我参观交流时养殖时间是90多天,虾规格50条,每个塘的水色是一样的,水色还像放苗一个月的。    第四种:套养杂食性的鱼类和罗虾。每个塘套养一定数量的鱼或罗虾,反映水质稳定很多,成功率明显比市场高30%以上    二、国外的做法:    第一种:越南的做法。土塘亩产2000斤/亩。核心操作:水车式增氧机长期开动,把有机物都转到塘中央,在塘的中央用网箱圈养几百斤罗非鱼,不喂罗非鱼,让罗非鱼吃有机物。    第二种:马来西亚的做法。土塘亩产2000斤/亩。核心操作:1、严把虾苗关;2、彻底改底:a、放苗前晒、翻等充分氧化;b、进水30公分,使用改底效果好的活菌改底;3、开足水车式增氧机,把有机物集中在塘中央,通过活菌分解。    现在一起分析为何这些做法的成功率和产量都比较高。    我们发现这几种的做法虽然产品不一样,操作也不一样,但是主要的目的都是减少池塘里的有机物,而池塘里的有机物主要在底部,所以归纳起来就是通过改底来减少池塘里的有机物。    减少有机物的好处:    1、抑制病菌。因为弧菌适宜环境是有机物多及溶氧低,有机物少会使化学耗氧量少,从而间接地提高溶氧。    2、改善环境。a、藻相稳定。有机物过多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易爆发蓝藻等不良藻类,富营养化也易造成水色过浓,倒藻。b、水质指标更加正常和稳定。氨氮、亚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也会减少。    3、提高虾的抵抗力。稳定而良好的环境和高溶氧的条件下,虾的身体机能都会处于更好的状态,有助于提高抵抗力。    所以,减少池塘里的有机物能够在导致虾发病的三个因素里都得到较好的改善,从而减少发病,提高成功率和产量。    也可以换种说法:大家都比较认同一句话:“养虾先养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把虾养好必须把水搞好,好水才能养好虾;那么好水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好的藻相;而好藻相主要取决于好的营养和光线及温度,其中营养是最主要的因素,而营养主要来自池底。所以从根本来说:底好水才好,没有好的底部就难以有好的水,就养不出好的虾。高位池为何比土塘产量高很多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位池通过排污和换水把有机物减少到可控的范围。    上面是从正面来说明通过减少有机物可以提高养殖成功率,现在从反面来证明有机物多对成功率的影响。    2013年,客户反映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塘发生EMS之前一两天水色会出现突然变浓,接着pH急升。13年的雨水偏多,经常连续阴雨天后晴几天,大部分的塘都出现雨转晴后水色突然变浓的情况,接着一两天就是发病高峰。我觉得水色变浓就是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藻相出现了波动,影响到了菌相和水质的波动,虾出现很大的应激,加上天气转晴后大部分客户以为藻类光合作用加强了,误以为氧气跟着增加了,所以加料比较快,增氧机也少开了,殊不知,升温过程中虾本来应激大,就不应加料,它会增加虾的消化压力从而降低虾的抵抗力,升温过程中各种生物新陈代谢加快,耗氧多很多,氧气不升反降了,如果不加强增氧,弧菌会大量繁殖,应激大加上弧菌增多,就极易导致发病。水色突然变浓的主要原因是在阴雨天时由于光线弱,藻类繁殖慢,吸收池塘的营养少,而每天池塘里都投喂大量的饲料,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当天气转晴后,充足的光线加上充足的营养及更好的温度,藻类就大量繁殖了。这时由于温度的上升,氧气的下降,在有机物多的环境下弧菌也大量繁殖。如果平时我们已经通过改底、换水等方式减少有机物,就能保持水色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弧菌也处于较少数量的水平,就能有效地预防由于出现水色突然变浓引起的发病了。    综上所述,减少池塘里的有机物能够有效地提高养殖成功率和产量。目前珠三角号称成功率最高的罗虾套养模式盈利率达到90%以上,远比市场平均水平50%高,现在就珠三角罗虾套养模式做个分析,看看为何这个模式保障性高,和前面介绍的模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目前罗虾套养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放罗虾角,另一种是放罗虾苗。罗虾适宜的盐度在0到5度,杂食,底栖,爬底,不怕蓝藻,规格在100条以后生长加快,越是前期生长速度越慢,在大钳长成之前对白对虾攻击力弱,在小于100条规格时不敢和大于500条规格的白对虾抢料,在100条左右规格时开始能和同样规格的白对虾抢料,会干扰白对虾上虾缯吃料,50条左右开始能残杀差不多规格的白对虾,规格越大,对白对虾的残杀越严重,数量多和规格大会严重影响对虾的产量。    第一种 罗虾角套养模式:    罗虾角套养模式的放养方式:白对虾按正常密度放,在清缯后几天放罗虾角,规格50-100条/斤,最好是100条/斤规格,每亩放20斤。管理上除了投喂要调整,其它过程管理同白对虾精养一样。    养殖效果:能提高白对虾平均产量50-100斤/亩,罗虾重量翻四倍,规格平均0.7-1两。罗虾成活率50%左右。罗虾的净收益在1400元左右(罗虾价为30元计)。目前白对虾亩产量在100斤的虾塘亏本1500元/亩左右,一般套养罗虾角的塘即使发病,产量基本都在100斤/亩以上。所以这种模式可以说是不会亏本的模式。    分析一:对底部有机物的减少作用。1、直接吃掉一点有机物。罗虾角由于规格大,在喂料时首先会抢到料,所以在白天几乎不会去吃有机物,因罗虾本来在晚上摄食较多,所以在晚上能够吃掉一点有机物。2、能够间接大量减少有机物。因为罗虾角爬底很厉害,把底部的有机物搅动起来,再通过增氧机就能把底部的大部分有机物送到氧气足的中上层水体,这些有机物就能够得到充分氧化,从而能够保持底部干净,减少有机物。    分析二:对环境稳定的作用。由于罗虾爬底,水体会保持一定程度的浑浊度,遮挡光线,就会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形成一个较稳定的水环境,可以说浊水是土塘里最稳定的水。    第二种 罗虾苗套养模式:    放养方式:在放白对虾前10-20天放罗虾苗,密度为3000条/亩,白对虾放生长速度快的一代苗,密度为3-4万/亩,管理和精养白对虾一致。    养殖效果:一般100天(高温期)罗虾平均规格在30条/斤,罗虾成活率80%左右,每亩80斤,罗虾净收益1400元/亩(罗虾价以25元计),白对虾产量提高100-200斤/亩。综合来说比放罗虾角要好:1、效益更高。白对虾产量更高,万一白对虾产量很低,罗虾继续养下去,罗虾的产量更高,规格更大,能够增加更多的利润。2、管理要方便很多。罗虾角最大的困扰是会干扰白对虾上料台,造成投喂不准,而放罗虾苗对白对虾的生产没有任何干扰。    分析一:对有机物的减少作用。1、能够直接吃掉不少有机物。因为在规格到100条/斤之前,由于无法和南美白竞争到虾料,罗虾苗就以有机物为主作为饵料,所以能够吃掉很多的有机物。在爬底方面,虽然在白对虾清缯时它的规格在200条左右,但是数量比第一种多,在搅动底部的作用相差不大。    分析二:对环境的稳定作用。和放罗虾角差不多。    综合来说,罗虾套养模式是个可以立于不败的养殖模式,在当前恶劣的养殖环境下,可以说是珠三角大部分客户的首选模式,除了在养殖效益上有保证,在水质管理方面也简单很多,因为水保持一定的浊度而使水质更加稳定,受到天气影响较小,只要加强增氧和硬壳就行了。    可以说,通过加强底部的改良可以提高虾的产量和成功率,但还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如现在很多塘在放苗十几天就出现发病偷死,这是改底无法解决的。我认为虾苗十几天发病主要还是这些虾苗的肝在苗期已经很差,抵抗力很差引起的。所以我们需要加强把虾肝保护好及调好以及其它方法如增加硬壳来提高虾苗前期的抵抗力。    在2013年的基础上,2014年我们基本上把整个病害防控做到系统化。就是在虾的抵抗力,水环境和底部三方面都得到明显加强。这些综合措施在珠三角也大量推广,尤其是在斗门区和台山的都斛区域推广普及率最高,执行的客户的产量和成功率普遍提高。就拿斗门区横山镇来说吧,14年客户赚钱的比例由2013年的40%升到70%,平均亩产量由13年的350斤上升到2014年的500斤。我们的实验基地12个塘,在6月份市场发病率6成时我们保持100%的成功率,在60条规格以内都没有发生偷死。我们的具体方案:一、保肝。投喂发酵饲料和使用中草药。二、硬壳。定期补充钙镁及其它微量元素。三、定期改底。做到水、底和虾综合防控。    现做个详细的分析:    为何虾苗为何在清缯期最差?    第一、解毒压力大:    1、在虾苗期,虾苗喜欢吃底泥(重金属、硫化氢等有毒物质),造成肝脏解毒压力大,肝受损。    2、放苗后,10万苗投喂量1斤/餐,投喂的饲料大部分浪费在塘底,过几天就发生霉变,虾吃到大量的霉菌,造成肝受损    第二、消化压力大:    1、苗场和虾塘的食物变化大。苗场喂丰年虫和虾片,而在虾塘喂虾料,对虾的消化系统造成很大的压力。    2、清缯期加料速度快。养户们在清缯期加料幅度很大,也给消化系统压力很大。    所以说,虾在清缯期肝都普遍变差的原因就是解毒和消化压力太大引起的。如果能够减低虾肝的解毒压力和消化压力,就能保护虾肝受损。    通过两年的研究总结,我们发现了一个对虾肝保护很好的综合方案。    方案一、就是在放苗开始到30天内,虾料投喂之前先使用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发酵1-3天再投喂,就对肝脏起着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还有很多别的功能。投喂发酵饲料的效果:a、能够培养藻类和浮游动物,保持水色和稳定浮游数量;b、在底部定植有益菌,达到抑制弧菌和前期改底作用。c、促进虾苗对饲料的消化,避免虾苗吃到发霉的剩料从而保护肝脏。d、利用芽孢菌和乳酸菌的协同作用,抑制肠道内弧菌。    方案二、中草药内服和泼水。    虾清缯后,每隔7天连续内服三黄粉+维生素c三天,一直到放苗50天停止内服。发现虾肝变红或变黄时泼三黄粉,每亩1斤。    为何要硬壳?    因为虾壳是虾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虾壳硬的虾抗病力强,虾经常脱壳,以及藻类吸收矿物质,很多虾塘的矿物质是不够用的,造成虾软壳,抽筋,所以需要定期补充矿物质,来提高虾壳的硬度。    改底方面在前面已经谈过,就不再重复了。    总之,通过保肝和硬壳来增强虾的抵抗力,改底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及控制病菌,就可以提高虾的成功率和产量。& & & &&【关键字】:对虾 &罗虾 &病害 &防控&
凡是本站独家原创稿件,版权合作请联系
如需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作者,请按如下格式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水产频道
作者:某某某
如未按上述要求转载,一律视为侵权。谢谢合作!
刚表态过的朋友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水产频道”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水产频道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水产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水产频道)”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中国水产频道联系。联系方式:020-。
一周新闻点击排行Top10
一月新闻点击排行Top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人能吃虾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