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县地图宁洱镇第一中学老师刀开良去哪里了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第一中学
&&关 键 字:
&&所属栏目:
请选择栏目...
|--[教研天地]
|--[三生教育]
|--[安全管理]
|--[课件、试题]
|--[两基工作]
|--[德育工作]
|--[教育教学新闻]
|--[教师培训与教学教研]
&&所属条件:
新闻添加人
直接输入关键字选择栏目名称进行搜索
&当前位置:& &&
&&正文内容
背景色自选:
&&&&『 请选择阅读字体: 中号
宁洱镇一中2011年春季学期
宁洱镇一中2011年春季学期
新闻来源:[
]&&撰稿:本站编辑&&[发布时间:]& 发布人:宁洱镇第一中学管理员& 阅读:1069&&
年春季学期
教研工作计划
本学期,教科研工作将继续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开展更多更有效的工作,努力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水平,为以质量兴校提供保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及“创新宁洱,争创一流”统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全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特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我校2011年春季学期的工作思路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分层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为方法,继续推进“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两效”工作,在质量、效率、队伍和管理等方面做精、做细、做实工作,紧扣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学校工作计划,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从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打造宁洱的品牌教师、打造宁洱的品牌学校做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
(一)成立“学校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与评价领导小组”,全面抓紧抓好我校的教学教研工作。
组长:胡武华(校长)
副组长:罗健(副校长)
组员:钟正伟(书记)、谢芳(教务科主任)、周时伟(教科主任)、文红英(语文教研组长)、李莉(数学教研组长)、李少娟(英语教研组长)、韩云燕(政、史、地教研组长)、王杰(理、化、生教研组长)、罗正伟(音体美教研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周时伟老师兼任。
(二)抓好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
1、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上好课”专题)、初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新课程培训等,积极发挥我校现有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的优势,组织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无纸化办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素质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2、有计划、有层次选送教师到昆明二中、上海西林中学、思茅一中、普洱二中等名校进行跟班学习。安排中考科目老师参加2011年中考研讨会。
3、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关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和观念更新。
4、鼓励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本学期要求每一位教师互相听课学习不少于10节。
(三)开展“五一”活动,创建校内名学科、名教师。
1.在教研组的组织下,全体教师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个教师:
①上好一节公开课。(在教研组内进行,通知学校课程改革与评价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听课,课后各教研组认真评课,利用学校提供的评价标准,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每个备课组推荐两名、其它学科每科推荐两名优胜者上报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②鼓励教师写好一篇论文,以课堂教学改革或新课程理念与各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新教材的教学策略等为内容。通过撰写论文,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到学校电子邮箱:)。
③鼓励教师读好一本好书,可以是教育专著,也可以是最贴进教学活动的教研杂志,并写好读书笔记。
④鼓励教师新学一项技能,如课件制作、试卷制作(每位教师每学年须交一份试卷)、多媒体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改革、创新课堂模式等。
⑤每位教师每学年须提交一份所上科目的学业考试试卷(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到学校电子邮箱:)。
(四)继续学习“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四所标竿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适当的课堂教学改革偿试。
(五)抓好常规工作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2、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组,要统一规范备课,相互研讨、相互交流,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3、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常规教研紧密结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 。
(1)定期开展现状分析。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
(2)引入激励机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活动。将实验课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通过实验课,总结课改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4、做好2011年春季学期各年级教材、教辅的发行、追加工作及2011年秋季学期各年级教材征订工作。
5、认真做好2012届、2013届学生信息采集、整理、上报工作,指导各班主任尽快熟悉“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6、认真做好2011届毕业生的中考报名、志愿填报等一系列工作。
三、月工作安排:
具体工作内容
1、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
2、做好2011届毕业班学生中考报名信息采集工作。
1、召开各教研组长会议,安排、布置本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
2、教研组 、学科备课组制定工作计划上交教科处(计划中公开课的时间、年级、班级、授课教师等须作出详细安排)。
3、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依托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进行上好课专题学习)。
4、继续组织学习(山东杜朗口中学、上海建平中学、江苏蠡园中学、山东兖州一中)等学校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分析与确认目前学校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建议)。
5、做好2011年秋季学期各年级教材征订工作。
6、继续做好2011届毕业班学生中考报名、中考体育报名等工作和2012届、2013届学生信息采集工作。
7、做好2012届学生地理、生物、信息技术学科中考的考点资格申请、考点维护等工作。
具体工作内容
1、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上好课”培训(依托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
2、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山东杜朗口中学、上海建平中学、江苏蠡园中学、山东兖州一中)等学校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视频学习并展开讨论)。
3、各教研组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偿试(公开课)。要求:每周第一节进行公开课,第二节课进行评价(利用下发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打分上报)。
4、组织2011届毕业班学生进行体育中考及2012届学生中考科目(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的考点申请、报考等工作。
1、教学常规工作半期检查(作业、备课、教学进度、完成计划情况等)。
2、组织教师进行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上好课”培训(依托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
3、各教研组做好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工作。
1、组织教师进行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上好课”培训(依托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
2、各教研组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偿试(公开课)。要求:每周第一节进行公开课,第二节课进行评价(利用下发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打分上报)。
3、做好期末考试命题工作。
1、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上好课”培训(依托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
2、组织好2011届、2012届学生各学科中考工作及学生志愿书填报工作。
3、各教研组做好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工作。
4、各项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本学期工作总结。
宁洱镇第一中学教科处2011年3月2日宁洱县志人物[普洱市委党史研究室]
&&&&&&&&&&&&&&&&&&&&
& &位置:&&&&&&&&& >> 正文
[ 作者:&&&& 来源:&&&& 点击数:4234&&&& 更新时间:&&&&& ]
& 宁洱县志人物&人物传记温之鹏&温之鹏(1927~1949),普洱县磨黑镇人。1949年参加革命,共青团员,牺牲前为六顺县民兵工团团员,代理平源区副区长。六顺人民的第一个生产合作社,是他领导建立起来的,1949年8月15日下午,温之鹏在老买寨教农民唱歌,来了两个陌生人。温之鹏对两个陌生人说:“请来参加我们一道玩。”这两个人乘温之鹏集中精力教歌时,用石块猛击他的头部,温之鹏被击昏倒,匪徒夺走了他的手枪,将他捆至悬岩险箐,向他开了一枪后,投入箐底,又滚巨石打下去。温之鹏因腰部被击中而牺牲。&胡& 义&胡义(1920~1949),男,普洱县普义区人。1949年,参加革命,牺牲前为普洱县基干队战士。1949年10月,德化干田发生匪徒叛乱,县基干大队立即赶赴平叛。匪徒发现基干队来到,就跑散到龙箐,看到匪徒跑散,基干队员胡义从埋伏地(干田家脚皮哨子果树田)爬来向散匪喊话:“不要跑,是好人嘛回来”!刚喊完话,匪徒罗应六打来一枪,子弹从胡义腹部打进去,他当即倒地,光荣牺牲。&李文泉&李文泉,普洱县磨黑镇人。1949年,参加革命。牺牲前是思茅县民工团通讯员。1949年12月,第二次“思、六”(思茅、六顺)反革命叛乱开始,李文泉奉思茅民工团指派,送信到光繁六顺县人民政府,出发时随身携带着民工团给六顺县高伦县长的信件和发给六顺县政府的现金半开100元及部份药品。在到达翠云高山寨(原名回子寨)大蛇腰时,被叛匪杨明浩、张华部下的张朝山、刘长福抓着送到高山寨林三家交给头目杨明浩和张华,吃过早饭后,匪首杨明浩、张海贞审讯李文泉,并从背包中搜出思茅民工团写给高伦县长的信件和部份文件及100元半开和药品。叛匪拿走这些东西后,又把李文泉捆起来,拴在张海贞家。黄昏时,杨明浩、张华指使张海贞、郭三、李八十、刀有才、换三、王发之、李发兴等叛匪杀害李文泉。当时,由张海贞、郭三押送,王发之照火,李八十拉人,李文泉在途中,曾借王发之跌倒之机逃跑,但因绳子拴得紧挣不脱,被张海贞用双箍枪打了一枪,郭三加了第二枪,李文泉当即牺牲在大蛇腰。&柳& 纯&柳纯(1906~1951),字敬轩,男,普洱县(今宁洱县)人。1924年,毕业于普洱师范,1929年,考入云南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前身)深造,后又转入上海光华大学继续深造,在校获文学学士学位。1936年,任云南建设厅建设月刊编辑,1938年,任昆明市政府教育局督学,并与盛恩隆、孟立人创办私立护国中学,并兼任总务主任,1940~1946年,任省立普洱中学校长。任校长后,国家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乱,但仍整顿校风,严肃校纪,工作井然有序。其间,1943年,学校举行了为期三天的30周年校庆,省教厅厅长龚自知亲自参加,并题词,学校教师邹廷光、杨应贤合写了校歌,学生自发捐款为已故校长赵家珍及已故老师杨丕和、王丕谟、杨先立传刻碑,立于校门东侧,以彰师道。1947年任佛海县(今勐海县)县长。原来家境比较富有,因当县长时支持边纵的解放事业,变卖家产殆尽。解放后任专署文教科教育股长,1950年任普洱中学总务主任。&杜清凤&杜清凤,女,宁洱县梅子乡民乐村谦乐人。1949年7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9月中旬,又参加武工队。后随队到者东区开辟工作,那时她年仅16岁,开朗活泼,善于接近群众、发动群众,给建政带来有利条件。1950年5月4日下午,土匪石文武、石文良联合新平地霸李崇安袭击者东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凹龙,5日,她和突围出来的三名武工队被土匪捉住。土匪头子见她年青美貌,打算纳为妾,指使部下劝降。杜清凤气愤的回答:“你们这些狗土匪,不要痴心妄想,我宁愿献出青春,也决不做土匪婆”。土匪头子见她不从,大声狂叫:“把另外几个拖出去枪毙”,妄图逼她屈服。她听到不远处传来枪声,仇恨满胸膛,怒视土匪坚决地说:“你们想用枪毙我的战友,逼我投降,休想,你们欠下的血债将来要用血来还!”土匪头子不死心,又用枪威逼说:“死路就在你眼前了,要活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不然枪一响,后悔也来不及了”。土匪老婆还用烈士的肉去塞杜清凤的嘴,并说:“这是你们参加共产党的下场,愿不愿活就看你自己了。”杜清凤把肉吐在土匪婆脸上,坚定地说:“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要杀,我就和战友们死在一起,你们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土匪,总有一天人民要和你们算帐,为我们报仇!”匪徒恼羞成怒,剥下她的衣服,将她活刮致死。杜清凤的事迹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成为鼓舞人们战胜敌人,不断前进的力量。&李保甲&李保甲,又名李连春,彝族,普洱县倮遮(今同心乡)农民。由于无法忍受官僚地主的压迫,他同者兆发等30余人,被逼上了“绿林”。1931年春,杨正元等准备武装暴动,曾派人到倮遮与李保甲联系暴动之事,李保甲同意参战。墨江暴动前夕,王继周又来邀约李保甲参加起义,李保甲带去了30多个武装人员,后因宋德元叛变,起义未成。李保甲带领部下在墨江水癸大寨山中坚持了几天后,撤回倮遮来。1934年,李保甲带领自己的武装,参加罗有祯领导的勐先农民暴动,担任起义军副指挥官兼大队长。由于李保甲参加起义的思想坚决,因而作战时非常勇敢。他先后在勐先、等雅、倮遮、熊脚等地的多次战斗中,出色击退敌人,得到起义军各大队的赞扬,起义军称他“身上带着宝、刀枪不入、是好样的战将”。后被刘华廷、朱肇交骗至家中抓获。被国民党兵用刺刀刺死。&姜永禄&姜永禄(1923.11~1964.7),男,汉族,四川省广元县曾家坪村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连长、教导队队长、警卫营队长。1950年2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39师南下进入普洱,任普洱一区武装部部长。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普洱县宁洱镇副镇长、镇长。1960年,任东洱河水库管理所所长。姜永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平型关、辽宁、上党等大小战役170多次,负伤6次,定为二等甲级伤残,立特等功、大功各一次,小功二次。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以资求官。他认为干什么都是党的工作,不必追求官大官小。1960年,他从镇长改调水库管理所任所长,了解到东洱河水库是1958年“大跃进”中修建的病险工程后,便带领全所职工积极进行大坝完工后的各项扫尾工程,尽心尽力,养护维修好水库。为保护好水库安全,他组织库区民兵训练,讲军事常识;并以身作则,带头坚持在汛期和节假日值班,日夜巡查大坝,遇有异常情况,立即带人紧急集合上坝抢险;积极带领职工开展库区绿化工作,种植花果树木,既美化环境,又防止水土流失,使管理所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姜永禄一生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任水库管理所所长4年间,与职工同吃同住,事事带头,始终保持老红军的光荣传统,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1964年7月,姜永禄因伤残折磨,积劳成疾,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病世,年仅41岁。&马田存&马田存(1919.11~?),男,汉族,陕西省屯留县中城村人。1954年~1960年6月,任中共普洱县委书记。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任陕西省屯留工作队副队长,后带领50多名武装人员打游击,在日寇扫荡中负伤回家养伤;1947年,马田存又随解放军南下,参加革命。马田存同志参加革命工作后,在家乡历任区农会工作组组长,区长,县民政科科长,地委党校区队主任,39师教导队指导员,六顺县委书记,专属干校副校长;南下后任思茅地委工员兼普洱县委书记,思茅地委财贸部部长,农村工作部部长,地委副秘书长等职。&马田存思想开放,有远见卓识,性格硬朗,工作扎实。20世纪60年代,他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做法,他认为作为一个阶级的“地主”从“土改”以后已不复存在,要不然还叫什么社会主义。不要整天就是搞阶级斗争,应搞好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民大团结,集中精力搞建设、抓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要唯上唯书,应结合本地实际谋发展。马天存曾到基层指导工作时批评当地个别领导:“你们一天就是在那里算账,搞斗争,生产不抓,谷子烂了几百亩不收”。在研究如何原原本本向干群宣讲“双十条”时,马天存认为:双十条重复,不系统,宣讲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应根据当地实际宣讲。 在普洱县任县委书记时,他设想将县政府搬到民安,把东洱河、西洱河两条河改道从坝子两边山脚流出,将宁洱坝子形成二龙抢宝之势,拓展农田,发展经济;他要求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反对说空话、假话,看不惯拖沓散漫之人。当他看到一些科局级干部纪律涣散,开会迟到时,便在一次会议上,提前到场,等在门口,把迟到人员名字记下,会上点名。从此,再没有人迟到。在他任县委书记期间,普洱县修筑了东洱河水库和西洱河水库,为宁洱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直到今天乃发挥作用。此工程泽被后世,功德无量。&杨应贤&杨应贤(1911~1964),字雪村,云南会泽人。1917年,其父杨丕和应省立“四师”之聘,他随父从老家迁至普洱。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四师”十班,考入东陆大学(现云南大学)教育学院数理化系。1933年,同样以优异成绩毕业,为省立普洱中学校长左自箴所赏识,聘入普中任教。他授课时讲述清楚、透彻,比喻生动,深入浅出,教态亲切。学生所遇疑难问题,经他一剖析,迎刃而解,恍然领悟,博得师生赞誉。1939年,西南联大举办中学物理教师进修班,他被选派进修。当时,省教厅规定:进修教师成绩优秀、会使用各种教学仪器者,可奖仪器返校。他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为普中免费领回成套理化仪器,从昆明步行12日护送回校,仪器丝毫无损,受到省教厅通报表扬。1941年,普洱县立中学因经费暂缺而停办。行政督察专员胡道文趁机占用校舍,地方人士敢怒不敢言,他却上告到省政府,后被胡道文察觉,传讯怒斥。公堂上他理直气壮,慷慨陈词,终使胡道文折服,释放他回家,并批令他任普洱县小校长。抗战期间,货币贬值,教师生活十分艰难,不少教师辞职,另谋生路,而他不畏饥寒交迫,恬然教学不辍。教学之余,还攻读函授英语,嗜学失眠,仍历久不废,被世人称为“疯子”,而他置若罔闻。建国初,他正当中年,欣逢盛世,愈坚教育之志,为新中国多育才,育好才而鞠躬尽瘁。他虽早已熟悉教材,仍深钻课本,仔细备课。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循循善诱,妙趣横生。学生提问,均耐心解答。大跃进时期,学生离校劳动,他痛心疾首,疾呼教育应以培养智力为本,将停课劳动叹为“人灾”,被作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批判,他依然谈笑自若,恬心教学。20世纪50年代,在学生赴昆明参加高等学校考试时,一时找不到车辆前往,他凭其威望,亲自到车站,替学生找到车票。学校于福利基金中补助他家庭之窘迫,被杨应贤老师拒绝。杨应贤老师在普中执教30余载,成绩卓著,深得普洱人民赞誉,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当选为普洱县第三、四、五届人民代表,1963年当选为云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1964年,他积劳成疾,患直肠癌,仍忍恙授课。当他急需开刀救治时,自动奔往献血者排成长龙。终因沉疴难起,于5月16日病故,享年53岁。追悼之日,师生悲痛辍课前往,送葬桃李、故旧蚁行不绝。杨应贤老师一生师德高尚,知识精深,教法风趣。深得师生喜爱,评价很高。&许自厚&许自厚(1906~1966),男,汉族,普洱人。祖籍临安。许自厚童年经私塾启蒙,1919年,毕业于宁洱高小,1920~1926年,随父许景明学习中医。1927年起,在自家“仁术堂”坐堂。督办杨益谦患病,经许自厚诊治痊愈。从此他渐有名气。1946年,到磨黑行医;1950年,又回普洱。1953年2月~1956年4月,在宁洱镇“恒德堂”当坐堂医生。1956年5月,加入宁洱镇联合诊所,同年7月,调到普洱县人民医院任中医师。许自厚熟读中医经典,具有较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精于脉理,辨证精确,善用经方,擅长中医内、妇、儿科。他对当地季节性疾病能灵活诊治,对疑难病症亦能确诊并给于有效治疗。他用中药治愈一例西医医治无效生命垂危的慢性肾炎患者;在缺乏破伤风抗毒素的情况下,配合西医用中药治愈4例破伤风病人;隐性麻疹患儿张戈,经他用桑菊饮加紫草治疗而转危为安。他是1963年,省卫生厅确定的全省109名具有丰富经验和专科特长的著名中医之一。许自厚对待病人一视同仁。自己开业时,遇有贫苦病人,不收分文施医给药;参加医院工作后,工作积极热情,每天除给100余人门诊外,还抽时间诊治住院危重病人,多时每天10余人,门诊部距住院部一公里多,但他总是随叫随到,即使卧病在床,也是每晚亲自过问所带学徒诊病情况,解答疑难。遇有上门求医者,也尽力应诊。解放军六十二医院常来请他去会诊,他随时欣然前往。江城、景东、西双版纳等外地患者都前来求医。许自厚医德高尚,深受病人信赖。1960年,被普洱县树为先进典型,并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思茅地区先代会。1966年6月,许自厚身患重病,医治无效辞世,享年60岁。&王光表王光表(1911~1967),又名王灿辉,男,出生于宁洱县城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学生时代,王光表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良,思想进步,性格活泼开朗,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29年,王光表为进一步深造,借钱到昆明双塔寺求实中学半工半读读高中,其间,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互济会”。1930年春,考取东陆大学(现云南大学),参加中共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同年底参加了C?Y(共青团)。因参加革命活动,宿舍被国民党特务搜查。1931年初参加了C?P(共产党)。1931年2月,地下党员李晓村身份暴露,被国民党特务追捕,跑到王光表宿舍,从后窗翻墙逃脱。特务找不到李晓村,就把王光表抓捕入狱。狱中遭严刑逼供,他坚贞不屈,保护了李晓村的安全和党组织的机密。关押三个多月后,昆明市长熊丛周(中共地下党员)视察监狱,以“嫌疑误捕”、“证据不足”而释放。出狱后,由于曲靖地下党遭到破坏,党组织派王光表前往曲靖中学任教,继续地下工作,联系人骆彪(前昆明市党校校长)。在曲靖期间,王光表宣传革命,组织学生、农民运动。1933年,因国民党到处抓捕进步教师和学生,地下党为保存实力,要王光表以“父母有病,回家探望”为由,转移回普洱。王光表回普洱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复杂严峻,边域普洱交通信息阻隔,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地下工作的秘密与单线联系等特殊性,加之后来知情人的亡故,虽然王光表一直千方百计寻找党组织以恢复关系,但未能如愿。虽然王光表跟党组织失去联系,然而他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不屈不挠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对敌斗争。1933年,在普洱中学任教期间,他与同事李开远(C?P成员)组织“反帝大同盟”和“社会科学研究会”,组织学生学习马列著作,宣传土地革命等共产党的各项主张。其本人主编《普中校刊》、《大众壁报》,后被查禁。1936年,国民党县党部庆祝蒋介石五十寿辰时,王光表组织发动学生游行示威,被军警冲打,发动罢课被查办。1937年,组织学生演出戏剧、募捐等活动,掀起抗日热潮。旧省教育厅以“宣传赤化,鼓动学潮”的罪名,对王光表作了“开除其教籍,中等以上学校永不录用”的惩处。此后,他一边借钱赶马做生意谋生,一边继续为革命事业奔忙,并到处寻找党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掀起抗日高潮。1941年,王光表被选为思普区民众代表上昆明见省主席龙云,请求成立抗日自卫大队。1942~1944年秋,王光表在澜沧乡村师范任教。与爱国进步人士罗正明交往甚厚,并结拜为兄弟。他积极鼓动罗正明出任澜沧县保安自卫大队大队长,为日后成立“低山抗日游击队”做准备。其间,他曾回普洱奔父丧,应民众要求创办宁洱简易师范并任校长兼县教育科长。1944年夏,以罗正明为司令员的低山抗日游击队成立,王光表担任政治部主任,开展了全面的政治工作。他从昆明带《新华日报》、《大公报》、《民主周刊》等许多进步书刊到低山,经常作政治形势教育,传唱抗日救亡歌曲,制订严格的军规军纪,宣传并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低山山高气寒,生活十分艰苦。由于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游击队员们抗日目标明确,士气旺盛,情绪高涨,纪律严明;阿低人称游击队为“老友”(弟兄),主动送来粮食水果等,有允恩王、巴斗王、南抗武王、那访王等西盟山几位低王亲率部族与低山游击队喝咒水盟誓,并肩作战,抗击日寇。王光表亲撰一幅对联,用竹瓦刻制,悬挂在阿低山抗日游击队司令部门口,“公孔二山雄峙,设营其间,以政治开发边疆,建树边疆;沧怒两水迥还,筑垒于中,用军事充实国防,巩固国防。”横批是“还我边围”。一次抗日行军途中,骤雨如注,山洪暴发,大河水急浪涌。战士们临时造桥渡河,王光表赋诗一首鼓励斗志:“扬鞭遥指阿低山,万转千回水往还。正若激流失舟济,一桥横卧见曙光”(题《那丙大桥》)。他的学生,时任低山抗日游击队一大队一中队特务长张朝印和诗赞曰:“抗日健儿战低山,征衣滴血染花环。桥成无阻歼楼寇,汗马功劳在其间。”有一次,大部队开往新地方,允恩司令部只有王光表等20多人留守,日伪军二百多人直逼允恩。王光表向留守部队下达了死命令,誓“与阵地共存亡”。在敌强我弱、众寡悬殊的情况下,经数小时激烈战斗,毙敌总指挥,击退了敌人,待到援军。游击队曾先后派人到缅甸、泰国找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政官员纷纷指责低山抗日游击队有左翼分子,国民党政府勒令游击队就地解散,否则武装缴械,于是游击队被迫解散。1946年,普洱中学原校长倾向旧政府而引起学潮,无法恢复上课。在昆明市普洱同乡会的多次强烈要求下,旧省教育厅才同意王光表出任普洱中学校长。他接任后设法从昆明聘请吴必强、常少文、杨戈、贾铸贤等一批进步老师,购买大量进步书籍。将昆明《新华日报》(进步刊物,被查封)编辑李大铭(化名,解放后在省公安厅工作)带回普洱中学任图书管理员。学校读新书、唱新歌、演新剧蔚然成风,进步空气浓厚,校园面貌为之一新。旧政府闻报普中图书馆购有大批赤化书报,命专员公署派人搜查“禁书”。因事先得到消息,学校做了妥善收藏,才免遭损失。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后来普洱中学大部份师生参加了革命。这期间,地下共产党员何宏年、赵国华、张老师等住在王光表家,开展地下工作。有一次正在王光表家中开会,突报国民党来搜查,赵国华等人被王光表藏匿,才幸免于难。在普洱中学期间,王光表与罗正明还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旧思普专署及保安三团的动态,他都及时向罗正明提供。如1948年国民党禄国藩到普洱召开各地实力人物会议,他马上写信派专人(普中姓向的校工)送往勋主,使罗正明能分析情况准备应对。1949年初,地下党领导的以罗正明为司令员的普光部队准备解放普洱。当时,地霸张孟希写信威胁普光部队称:“若你部敢进驻普洱,誓与你血战到底!”普光部队虽然己形成对普洱的包围,但拿不准城内虚实,不能贸然进城。1949年3月11日晚,普洱城内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突然连夜弃城而逃。在这关键时刻,王光表与进步人士朱齐光星夜赶到迥龙寺找普光部队,汇报了普洱城内的情况,并代表普洱城内的父老乡亲欢迎普光部队进驻普洱,宣称“若张孟希敢来攻打普洱,城内父老乡亲誓与普光部队共存亡”。普光部队当即连夜进驻普洱,将普洱县城和平解放了。普光部队解放普洱后,王光表担任普洱自治委员会主任,为普光部队筹粮筹款,解决给养问题。继后在行委会工作,并向边纵捐赠私人所藏一批马列、毛泽东著作、名人传记及进步书刊等,受到边纵领导的肯定和表扬。思普专员公署成立后,王光表在民政科任行政股长兼优扶股长,他组织优抚工作人员对全专区各县革命烈士作调查统计,编印死难烈士荣哀录并实施优抚;对伤残军工人员进行调查并实施优抚;发动各县、区、乡政权和民众团体为烈军属代耕代种,救荒救灾;对乞丐、流浪儿、孤苦贫民作调查处理等等。从学生时代起,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王光表思想进步,追求真理与光明,热爱祖国,投身革命。由于多种原因,他也遭到许多误解,尤其1952年3月,因“复兴党”一案被捕,判刑8年,遭受了不白之冤。然而王光表一生的言行充分证明,他是普洱早期一位矢志不移的革命者;一位文采横溢,受师生敬佩的学者;一位满怀激情为保卫、建设家乡而献身的普洱人民的忠诚儿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即1985年8月12日,经思茅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复查,撤销原判,“宣告王光表无罪”,冤案终得平反。&李德明&李德明,家住普洱县煤厂。1977年1月入伍,在中越边境的35212部队服役。历任战士、副班长等职。1978年特务连组建后,李德明被分配在侦察排工作。负责为对越自卫还击战查明敌情、熟悉地形的任务,为我军发起进攻和首长指挥战斗提供可*情报。在外出执行侦察任务中,李德明经常要求走在最前面,担任前沿摸索。表现出沉着勇敢、机智灵活、英勇顽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1979年1月26日,当侦察小分队插入越南发隆地区1561高地时,李德明被越军埋没的地雷炸伤,他在胸部负伤的情况下,忍着疼痛,继续参加战斗。由于伤势严重,光荣牺牲。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追记三等功。&陈正才&陈正才(1958.6~1979.2),普洱县德安乡恩永村人。1977年1月,入伍,中共预备党员,牺牲前在35212部队任副班长。1979年2月17日,围歼发隆守敌的战斗打响后,陈正才所在班担任阻击敌人的任务。战斗中陈正才主动积极与班长配合。正在他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全班英勇顽强地阻击敌人时,不幸中弹两发。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战斗,为全歼发隆守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部队根据陈正才在战斗中的表现,给他追记二等功。1979年4月14日,部队党委追认他转正为中共正式党员。&张河云&张河云(1957~1979.2),普洱县人。1977年1月,入伍,1978年12月,入党,生前为35211部队6连班长。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斗打响后,张河云坚决服从命令,完成任务。2月18日,连队又接受向敌占据之1069高地发起进攻的新任务,张河云跑到连长跟前,要求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他。因当时敌情不明,部队在纵深发展时,突然遭到敌人火力压制,部队前进受阻。在这关键时刻,张河云主动要求前去侦察,排长批准他带两名战友前去侦察,在侦察途中,敌人突然向他们既射击又投手榴弹,情况非常危急,张河云对两个战友说:“你两个原地掩护,我上去干掉它”。说完他猛跑几步,然后匍匐向前,快速接近敌人。两名敌人正要向他射击,张河云一棱子打出去,两个敌人应声倒下。他迅速绕到敌人火力点旁边,炸掉了敌人火力点。1069高地主峰之敌人火力点发现张河云后猛烈向他射击,张河云为了战斗胜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杨志光&杨志光,普洱县震东乡人。1976年3月,入伍,牺牲前系35206部队4连战士,共青团员。1979年2月17日下午18时,敌人不断向设在80号高地东北侧的营救护组周围实施炮击,严重威胁着伤员及医务人员的安全。营部命令担任预备队的4连为伤员构筑防炮洞。杨志光和火箭组担任这项任务。杨志光以最快速度构筑了3个防炮洞后,即把3名伤员背进自己挖好的防炮洞,然后又将另4个伤员背进其它防炮洞,他与战友一起把10多名伤员转移到安全地方后,又逐洞逐洞地去看伤员。2月22日,4连担任营警卫连,奉命从79号高地出发。当部队前进到75号高地附近水沟时,遭到敌三面阻击,特别是左侧无名高地之重机枪对我部队威胁更大。连长命令2班迅速攻占这个高地,2班刚展开,就被敌机枪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这时,配合2班攻击的火箭筒手杨志光,立即装好火箭弹,迅速荫蔽接近敌人重机枪火力点。他先后选择了两个地点,摧毁了敌重机枪火力点。杨志光配合2班夺取小制高点后,又向公路沿线发起进攻。当他再次准备摧毁敌火力点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杨志光实现了“我是火箭筒手,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危险关头决不动摇,我要用鲜血和生命为步兵铺平前进的道路”之誓言。经部队党委批准,给杨志光追记二等功。&刀德文&刀德文(1955.6~1979.2),普洱县同心乡人。1976年3月,应征入伍,到35206部队66分队服役。1977年9月,入团。1979年2月17日,自卫还击战开始,刀德文和战友们一样,纷纷向党委、支部表示决心,请求参加惩罚越寇、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战斗。战斗中,刀德文身上4处受伤,但为了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他隐瞒了伤情。过了几天。战友发现他脸色苍白,把他的衣服脱开看时,伤口已经化脓。22日下午17时,刀德文所在班负责搜索75号高地,山上敌人不断向他们扫射,刀德文抓起班长的冲锋枪和手榴弹,边射击边从左侧向敌阵地冲去,不幸胸部中弹牺牲。1979年4月18日,团党委批准给刀德文追记三等功。&李文贵&李文贵(1958~1979.3),普洱县磨黑人。1977年1月,入伍。牺牲前系35201部队班长。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斗打响后,李文贵所在班班长不幸负伤,他主动要求担任班长职务。李文贵指挥全班先后攻下了1304、1361高地。战斗中,李文贵部负伤,战友们劝他下去。李文贵说:“越寇不消灭,我决不下战场”。并再三嘱咐战友们为他保密,不让连首长知道。3月1日,在攻打14号高地时,李文贵跟随连长、排长冲在最前面,带领全班猛打猛冲。当他冲到距敌人8米处,不幸中弹倒下。战友们来抢救他时,他说:“不要管我,快冲上去消灭敌人”。说完就牺牲在阵地上。李文贵在战前训练中,不但自己带头刻苦训练,而且耐心辅导新战士搞好前练。战斗最艰难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干粮省给战友吃,自己吃木薯。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当我被敌人的子弹打死以后,希望战友不要停留在我的身边,要继续前进,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战后,团党委给李文贵追记了二等功;并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罗廷培&罗廷培(1958.8~1979.2),普洱县勐先乡谦乐村人。1977年1月,入伍,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的战斗打响后,在攻打越方勐泉地区9号高地时,班长不幸中弹牺牲,罗廷培代理班长职务,带领全班英勇战斗。这时,他发现敌人一个弹药库,随即给指导员报告了一声就主动把弹药库炸掉。当时他已被敌手榴弹弹片炸伤,但他仍继续坚持战斗,直到把班长遗体背出来,大家才发现他受了伤。20日,当部队南下时,受伤的罗廷培仍帮助机枪副射手唐德生背干粮,战友们深受感动。3月2日,攻打17号高地的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罗廷培带领全班勇猛、迅速地冲进了敌堑壕,堑壕内的敌人抵挡不住,只得躲到堑壕后面的丛林中,向他们开火。当罗廷培掉转枪口击毙一个敌人时,另一个敌人则悄悄运动到他背后,用刺刀猛向他刺来,就在敌刺刀刺进他左胸的同时,罗廷培眼明手快,冲锋枪也扣响了,敌人应声倒下。战斗胜利了,可年轻的战士罗廷培,为了保卫祖国边界安全,保卫四化建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79年4月,部队党委追认罗廷培为中共正式党员。后来部队党委又给他追记二等功。&王春宁&王春宁(1961.06~1982.04),普洱县凤阳乡民政村人。1980年1月,入伍,在马关县35547部队66分队任战士、副班长、代理班长等职,1981年9月,入团。王春宁入伍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军事本领,工作勤勤恳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曾先后受连党支部嘉奖两次;受营党委通令嘉奖一次。1981年年终工作总结时,被评为优秀战士。1982年4月4日下午,王春宁带着两名战士在马关县金厂公社国境线上执行任务,行军途中,他一马当先,不幸被越军埋在中国境内绊发雷,将右膝10公分以下全部炸断。倒下时,又触压发雷,炸断右上肢,身上多处受伤。由于伤势严重,,流血过多,在送往医院途中牺牲。王春宁牺牲后,全连召开了追掉大会,连党支部号召全连,向王春宁学习。&李文书&李文书,普洱县同心乡人,1968年4月,入伍,中共党员。病故前系11军33师99团9连副政治指导员。李文书入伍后,曾多次调动工作,他每次都愉快地服从,在连队分工管团支部工作中,他忠于职守,对团支部工作认真负责,经常找团员青年谈心,关心他们的成长。李文书入伍11年,先后8次受到营、团党委的嘉奖。在对越自卫还击战斗中,李文书在带领大家运送弹药和负责后勤保障供应中积劳成疾后,仍带领1个排坚守阵地,大家劝他去后方治疗,他说:“战斗还未结束,我不能离开岗位”。战友们强行把他送进医院后,分别时他还嘱咐大家:“要提高警惕,防止敌人偷袭”。李文书这种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激励着全连干部战士,1979年4月15日,李文书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不幸病故。&赵国华&赵国华(1925~),男,白族,云南剑川人。1944年,赵国华在剑川教书,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1948年,先后在嵩明中学、石屏宝秀中学等校任教,并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52~1978年,先后在普洱中学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1979~1983先后,担任思茅师专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1983年,退居二线,并在思茅地委党史办工作。赵国华在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里,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早年投身革命,从一般教师到学校领导,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和管理经验,为宁洱乃至普洱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张国正&张国正(1913.8~1999.2),字百熙,原名张国清,汉族,普洱宁洱镇西街人。张国正出身商人家庭。先后毕业于普洱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现普洱中学)、昆明省立高等师范学校。1931年,考入黄埔军校昆明分校(第五分校)第十一期步兵科二队。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六十军、新三军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卢汉、张冲两将军率领的由三迤健儿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奔赴汀、鄂、赣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长沙第一、二、三次大会战,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国正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杭州军官总队任大队长,1948年,调回云南一平浪盐矿任警卫大队长,1948年6月,经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欧阳兼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49年12月~1950年5月,在禄丰率队平息滇西土匪“四?二五”暴乱.1952年,因受假案牵连,被错处判刑;1981年,张国正才得以落实政策,撤销原判,宣告无罪。恢复公职后,定为行政23级退休,回宁洱镇定居。回宁洱镇后,虽年近古稀,但生活乐观向上,他主动向宁洱镇人民政府请愿,表示愿发挥余热,为家乡做些事。时值将要倒闭的宁洱镇街道服务社急需用人,镇政府安排他到服务社担任副组长(后任主任)。他欣然接受任务,几年间,他对服务社认真整顿,在搞活城区饮食业、扩大经营服务范围、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引进技术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解决了部分城乡人口就业问题,被普洱县委统战部推荐为先进代表,出席“云南省各界人士为“四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表彰大会”,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1984年2月,普洱县委决定恢复成立县政协,张国正应邀为筹备组成员,参加了历时7个多月的筹备工作,为普洱县政协的成立和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隆重召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1985年,张国正被普洱县委统战部落实为起义投诚人员,向他颁发了证书,在政治上确定了他的统战对象身份。1989年5月,张国正被推选为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同时被普洱县委统战部推荐为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思茅地区黄埔同学会联络员(负责人)。1984~1998年,张国政连续担任普洱县一、二、三、四届政协副主席,连任二、三、四届对外联络处副主任(兼职),负责对外联络工作,同时连续当选为普洱县第八, 、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张国正热爱祖国,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他曾在1989年3月举行的县“两会”中提出议案和提案,代表广大群众意愿,要求恢复重建宁洱历史景点观音山寺,得到参会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大力支持,后经县人民政府办公会议讨论通过,成立了“恢复普洱观音山胜景理事会”,他被公推为理事长,他不顾年高体迈,四处奔走呼吁,开展募捐活动,为恢复观音山公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倡导下,1996年5月,成立了“重建普洱东塔理事会”,经他联络在台同学、朋友胡绍康、龙子光、武定民、武定义、张剑珉等人,先后从部分宁洱籍在台同胞那里募捐到1080美金,成为重建宁洱八景之一文笔塔的第一笔捐款。张国正一生坎坷不平,冲满着传奇色彩:八年抗战中,他舍家为国,奋勇杀敌,在国家危难关头,为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解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回宁洱镇后,他认真履行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代表及黄埔同学会理事、联络员的职责,为联络台湾和海外同胞、亲友及思茅区黄埔同学,向台胞、台属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恢复普洱历史名胜古迹,弘扬普洱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9年2月4日,张国正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离开了他深深爱着的家乡和人民,享年87岁。&杨丽坤&杨丽坤(~),女,彝族,宁洱县磨黑镇人。1941年4月27日,杨丽坤出生在磨黑镇一个普通的彝族家庭。家中共有11个姐妹兄弟,她排行第九,故家人和邻居都称她为“小九”。因为操劳过度,杨丽坤的母亲不到50岁就过世了,当时的杨丽坤只有4岁多。1952年9月,10岁的杨丽坤随大姐来到昆明,与二姐一起生活,并在昆明市靖国新村小学上学。从小喜欢唱歌、跳舞的杨丽坤被云南省歌舞团的胡宗林老师发现,鼓励她报考省歌舞团,并顺利过关。那时,杨丽坤刚满12岁,在省歌舞团,杨丽坤是流汗最多、训练最扎实的人。凭着扎实的舞蹈功底,杨丽坤先后参加了《弦子舞》、《春江花月夜》、《十大姐》、《白鹇鸟》等十多部集体舞的舞台表演,并表露出超群的表演才能,被到云南挑选《五朵金花》演员的导演王家乙发现,杨丽坤成功地扮演了副社长金花,那时,杨丽坤16岁。1963年,杨丽坤再次成功扮演由云南撒尼人流传很广的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阿诗玛》的女主角阿诗玛,再次获得巨大的成功。杨丽坤把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纯真、率直和善良的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影坛上迄今为止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之一。“文化大革命”中,杨丽坤惨遭迫害,精神上和身体上遭到严重的摧残。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杨丽坤得到平反。1979年,她参加了全国文代会,2000年7月21日,杨丽坤在上海家中去世。1960年,《五朵金花》荣获埃及开罗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杨丽坤荣获“最佳女演员奖”,并由埃及总统纳塞尔亲自点名,要求她前住领奖。1982年,《阿诗玛》荣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节“最佳舞蹈片奖”。2006年,杨丽坤被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授予“云南文学艺术卓越贡献奖”。2009年,杨丽坤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共和国60年最美12人”之三。《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双双被评为中国百年百部经典电影,“金花”和“阿诗玛”已成为云南省推动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旅游发展最亮丽的两张“名片”。杨丽坤成功塑造了“金花”和“阿诗玛”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而蜚声国际影坛,“金花”和“阿诗玛”成为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两朵奇葩,杨丽坤成为几代人银幕上的偶像和心目中的“美神”。&杨恒刚&杨恒刚(1923~2001),男,景谷益香井人。助理工程师。1942年,在普洱附小毕业,1943年,随舅父何宏年至昆明云大附中读初中,1945年,返回普洱中学完成初中学业,1946年,跟随父亲杨永坦到昆明读高中,1949年,回宁洱。1951年7月,1957年12月,县政府先后安排杨恒刚同志到民安那杭、化良、小黑龙潭二区等小学教书;1958年1月,调入县农水科搞农业机械工作;1978年10月,随农水局分设,他被调入县水利局工作;1980年11月,县委任命杨恒刚同志为普洱县水利局机电排灌站站长,直至1982年11月,退休。根据国务院(1942)62号文件规定,经县委组织部门调查核实,杨恒刚同志系1948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符合离休条件,1988年8月13日,批准改为离休。杨恒刚同志出身商人家庭,他家与王有波共同做汽车进出口贸易,后来还入股纺纱厂。他在昆明读书期间,课余刻苦钻研机械和驾驶专业技术。在历史嬗变期,他长期受到地下党,进步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与所有忧国忧民的广大青年一样苦苦寻找革命道路,渴望到山那边(解放区、游击区)去。1947年8月,杨恒刚利用家中做汽车进出口贸易之便,开上自己的车,投身革命,当时在伪军警严密盘查下,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护送地下党、青年学生到解放区、游击区,曾两次护送欧根同志。1948年5月,杨恒刚参加了党组织领导的“民青”。同时在许建初的报社编辑约合下,他拿出自己的钱开办了反映伪政府形形色色以及边疆各族人民的苦难生活的《边疆周报》,自任报社社长,林飞同志任总编,出版了17期后被伪警查封(现省革命历史博物馆存有该报)。新中国成立后,杨恒刚服从组织安排,回宁洱民安。县政府先后安排他到民安那杭、化良、小黑龙潭二区等小学教书,他关爱学生,认真传播知识。随着县上农田水利大建设开始,他被抽调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并发明了 “飞兜”运土,为水库建设提高了效率。在农水科工作期间,用自己的技术修复了两部废损发电机,运用在东、西洱河水库;两台电机安全生产发电4100小时,发电力41000度,产值1.64万元。同期因爱护机器,超额完成下达指标任务,节油、安全生产无事故,两年被“农水科”评为先进生产者;1965年被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1978年评为先进生产者。1972~1974年,受农林局委派,由景洪水路(因公路不通)运机械到橄榄坝农场,农场从此有了机械。他还与当地一起筹办了“驾驶训练班”,为农场及竹林等地培养了大批机械人才,深得领导和群众的钦佩与爱戴。1979年被思茅地区授予劳动模范称号。任排灌站站长期间,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站为家,组织培训技术骨干力量,充分发挥调动广大干部及能工巧匠的积极性,利用现有的机械设备,搞活经济、盈利创收,使排灌站扭亏增盈。按机电排灌站单位的职能,杨恒刚同志经常带领职工深入基层农村下乡耕田耕地、抽水、发电,风餐露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支援县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劳累过度,饮食无规律,饱少饿多,杨恒刚同志患上了严重的胃病,2001年,病发住院,医治无效,同年8月10日去世。享年78岁。&赵云忠&赵云忠(1930.2~2002.9),男,汉族,山东省邹平县人。1949年1月,自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警卫团二营六连二班班长,1950年9月,调三连当排长,1958年3月,调五连任指导员,1960年5月10日,任命为云南省军区边防警卫第八团第三营第九连政治指导员。1961年3月,在昆明步兵学校军事队学习期满毕业后,调运输连任指导员,1978年5月,调一营任副教导员。1978年6月,转业,由地委、普洱县组织部门安排到磨黑中学任校长(兼支部书记),1990年9月,离休。在部队的29年里,赵云忠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刻苦训练,深得官兵好评。曾因公致残,定为“二等一级”伤残,但他不因伤残而降低要求,相反吃苦耐劳,更加严格学习、锻炼,由一个普通士兵逐步提拨为营教导员。1949年7月,因作战有功,出席了13军在江西太洞召开的庆功大会,记大功一次;1959年,因建设边疆,巩固边防有功,逐级出席了团、分区、军区、解放军总后勤表彰会,亲自聆听了叶剑英,陈云,聂荣臻等老革命家的报告,并在一起合影。1978年,到磨黑中学任校长(兼支部书记)时,磨黑中学恢复重建才5年多时间,校园建设、硬件设施都很差,而且恰遇1979年普洱县发生强烈地震,磨黑镇又属地震重灾区,学校雪上加霜,破烂不堪。赵云忠不为困难所吓倒,以部队练就的顽强精神,团结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投入到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中,亲自到昆明、思茅等地利用战友关系筹措恢复重建资金,为学校解决了部分危房资金问题;积极和磨黑盐矿领导协商,共同架通从官坟箐到学校约3公里长的水管,彻底解决了全校师生及学校周围老百姓多年来饮水困难的问题。学校食堂日常购买食品困难,他积极筹措资金,购买手扶拖拉机一辆;为解决师生交通难题,得到了当时主管教育副县长甘雨树同志的帮助,购买一辆沈阳130客货两用车;修建了学校灯光球场,使学校能更好地开展文体活动。赵云忠同志在部队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在学校任职的10多年里,几乎每天都早起,别人还未起床,他已把学校转了一遍。他急为学校所急,想为师生所想,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暨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要求教师要处理好同伴关系,更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不准穿奇装异服,不讲不利于团结的话。为协调好关系,使骨干教师安心教育教学工作,他主动将属于自己的工资晋级名额让给别人。赵云忠同志一生忠于革命,忠于党,时时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无论在部队还是在教育战线,都以党和国家的法律为准绳,按规章制度办事。在部队吃苦耐劳,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在教育战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培养年轻干部;管理中坚持原则,不行私情,高风亮节,深受人们的好评和尊敬。2002年9月4日,赵云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3岁。&赵& 榆&赵榆(1920~2003),原名赵汴,男,白族,云南大理市人。1920年,赵榆老师生于云南大理市。1938年,毕业于省立大理师范学校。1938~1946年,历任保山西华实验小学教员、景东师资训练所教育长、景东中学教员;1946年,到大理五台小学任校长,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7年8月,由大理民盟支部派到牟定一中任中学教员,与牟定民盟成员取得联系,在此发展成员;1947年9月,调景东简易师范学校任教导主任;1948年9月,调景东中学任教员;1949年7月,参加边纵二期干校学习,同年8月随第三工作团赴墨江建政;1950年3月,奉墨江县委之命,以教导主任职务恢复墨江中学,任教导主任,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奉专署之命,赴澜沧筹建澜沧中学,任教导主任;同年9月,再奉专署之命,由副专员张峰礼任校长、赵榆任教导主任,筹建普洱师范(原思茅师范前身);1953年,调普洱中学任教。1958年1月,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普洱菜子地铁厂当工人;1963年8月,调思茅地区砖厂当工人。1979年1月,平反回普洱中学任教,1987年1月,离休。赵榆在牟定和景东中学任教期间,与当地民盟成员一起参加了反对蒋介石独裁的民主运动。不计辛苦,努力完成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在上地理课时,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不少教学地图,在重点问题上编顺口溜,帮助学习记忆,深受学生欢迎,所任班级考试都比较好。他担任组长的史地教研组多次被评为先进教研组,在全校展出全组的教学成果和自制教具。1979年平反后,回到普洱中学上高中毕业班地理课,没有课本,自编讲义上课,高考地理成绩超全省平均及格率。1980年,学校外语教师特别缺乏,学校让他改上英语,他就找到一位从上海回来的外语教师补习,自学纳氏文法级别的英语书,达到用字典阅读英语小说程度。20世纪80年代初,自学俄语,找磁带校正语音语调,念熟课文,参考语法词典,搞清楚语法问题,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来备课和批改作业。结合实际,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多听写和书面练习。自编外语高考复习资料印发给学生,教学也很受学生欢迎,所任的几届高三毕业班外语高考,成绩都超过了全省平均及格率。在他离休前两年,担任外语教研组组长,当时普洱教育局委托普洱中学代办初中英语教师培训学习班,学员来自普洱、墨江,总计40余人;他和两位年轻女教师担任外语课,一年后,学员毕业分配普洱、墨江两县的初级中学任外语课,为普洱、墨江培养了急需的英语人才。1988年5月,赵榆被评定为中学高级教师。2003年逝世,享年83岁。&甘雨树&甘雨树(1932~2003),男,汉族,普洱市景谷县益智乡人,大学专科学历,中共党员。1932年10月13日,甘雨树出生于景谷县益智区益香井。1945~1948年,在磨黑中学读初中;1948年2月~1949年2月,在景谷县益智区参加革命工作,任景谷益香井小学义务教员;1949年2月~1950年4月,先后在边纵十三支队和益智区政府工作;1950年10月~1952年8月,在景谷县永平区、益智区、碧安区任教;1952年9月~1953年8月,在昆明师院读书,1953年2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9月~1954年8月,在云南工农速成学校及曲靖一中任教:1954年9月~1956年8月,在思茅一中任教;1956年9月~1969年2月,在普洱中学任教。1956年9月~1979年6月,任普洱中学教导副主任,1979年7月~1981年2月,任普洱中学副校长: 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3月~1983年11月,任普洱中学校长。1981年11月~1983年12月,任普洱县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3年12月~1986年12月,任普洱县副县长。1987年1月,任思茅师范专科学校校长。1993年6月离休。2003年病逝,享年71岁。甘雨树自参加革命工作的那时起,便抱定了把自己的一生交与党的宏伟事业的崇高理想,这一信念从未动摇过。无论是党组织对他漫长的考验,还是“文化大革”中受诬陷遭非法拘禁的艰难岁月,这一信念从未有丝毫动摇。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处理各类矛盾的高超艺术。改革开放为他提供了施展个人才能的广阔舞台,面对百废待兴的百年老校普洱中学,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整顿学校风气,清除一切文革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他深知无好老师则办不成好学校,办好学校之先决条件是造就一支素质精湛的教师队伍。他不拘一格大胆引进教师,其中有受错处而昭雪的老同志,也有散落民间有抱负有才干的中青年人才。在人才断层较为严重的历史转折时期,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紧缺的问题,为普洱中学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就任副县长后,他着力调整充实学校布局,完善教育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师队伍,大胆起用年轻教师,推进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为“普六”、“普九”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工作作风干练,处事果断;言出必行,行必求效。他讲话简明扼要,生动有力,讲求实效,切中要害,给人以深刻印象。凡是他主持的会议,总是力求简短,目标任务明确;因故没有到会的单位领导,会后当天或者第二天,甘雨树将他们请到办公室,传达会议精神和布置任务,已成为他的工作习惯。他分管的每一项工作,都在他的精心安排和严厉督导下顺利进行,走在地区乃至全省的前列。他是一个忠厚的师长,善于沟通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增进班子团结;是诚实可信的朋友,更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民公仆,在广大的干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1985年,磨黑中学44周年校庆结束后,他亲自带领校史资料编辑组的几位同志到昆明征求老领导、老校友对“史料”的意见和建议,在整个行程中,他亲自安排编辑组同志的食宿,并对编辑组的同志说:“你们几个都是普洱的笔杆子,整天忙于写材料,很辛苦,我这次跟你们出来,就是来为你们服务的。”一位副县长,对下属如此的关怀,怎么不令人感激之下而努力工作?!他在工作中,对于分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具有很高的感召力和亲和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他出面,总能解决。他随时掌握分管部门工作动态,及时为分管部门排忧解难。1984年,县地方志办公室调整充实人员,全面开展工作。恰在此时,原留下的一名编辑人员,被上级业务部门确定选送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地方志大专班读书,办公室领导将此事报告他后,他把这位同志找到办公室,推心置腹的沟通,使这位同志愉快地放弃深造机会。1979年,甘雨树曾被评为普洱先进教育工作者,同年被评为云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 1982年3月~1987年3月,当选为云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9月~1987年4月,当选为普洱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甘雨树同志调任思专后,虽然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但他艰苦创业的工作作风不变。由于长期繁重的行政事务,此时的他已积劳成疾,开始步入晚年,但他仍以病弱之躯为思茅师专的改革发展呕心沥血,抱病坚持工作。他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了45年,桃李满天下,为宁洱乃至普洱市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甘雨树同志生前曾说 “除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外,无其他爱好和特长。”&周发顺&周发顺(1943.1~2006.11),男,汉族,宁洱人。1994年,周发顺在县职业中学茶叶班进修。1986年,到县茶叶公司工作。先后任百草地茶场场长,党支部书记;县茶叶公司种植科科长(兼任开发筹办组组长)。周发顺在白草地茶场期间率谦岗村、硝井村一带群众到白草地开垦荒地,种植茶叶;任种植科科长(兼任开发筹办组组长)后,参与大黑山茶场开发,同时从事板山茶场、竹山茶场、会连茶场、龙潭坝茶场的茶叶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为普洱茶的开发利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朱德荣&朱德荣(1955.04~2007.12),男,彝族,宁洱镇新平村小新寨人。1981年7月,思茅农校毕业,1981年8月,分配到凤阳乡农科站工作,1982年12月,到县农业局农科所工作,任副所长,1985年1月,到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任副主任,1991年2月,调到县农业局农广校。朱德荣同志对工作向来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为推广农业科技,他的脚步踏遍了全县7乡2镇的村村寨寨。在凤阳乡农科站工作期间,他主要负责抓好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化学除草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他常常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奔波在田间地头,融入农民群众之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受村干部和群众的爱戴和尊敬。在县农业局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期间,他主动承担起把边制种基地的工作,时任副主任的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由于制种基地离家较远,加上制种工作时间性强、工作任务重,一干就是好几个月,其间没有时间回家。为此,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说他太认真,他也曾受过父母多次指责和妻儿的抱怨,但他却从未向单位提出过任何要求。为了不误农时,朱德荣不分晴天、雨天,坚持在试验田和种子田工作,中午顾不上吃饭,有时啃几口馒头充充饥,感冒了吃点药,打一针继续干。在农广校工作期间,朱德荣同志与全校职工一起经常深入乡镇、村、组抓好农民素质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学员和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朱老师”。1991、1992年两年,他被抽调到德安乡兰庆村蹲点搞扶贫工作,为此,他从没有过厌言,积极配合单位和村公所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兰庆村农业生产的发展。宁洱县“6.3”地震发生后,朱德荣同志主动要求参加抗震救灾抢险工作。抗震救灾抢险排危工作结束后,他又积极投入到了宁洱镇温泉村的恢复重建工作中,他没有休息过一天,也从不迟到,每天八点半左右到老杨寨,晚上八、九点钟归家,在帮助农户做好争取贷款、协调建筑材料等服务工作的同时,还亲自参与提沙灰、搬砖头等体力活。朱德荣同志性格活泼开朗、幽默风趣,待人诚恳,农村出身的他,对百姓有一股特殊的感情,与百姓相处融洽,让老百姓觉得得像自己家的长辈、亲人。他急灾民之所急,想灾民之所想,无论走到那家,他都像是回到自己家一样:既上房添砖加瓦,又下厨洗菜、做饭,有时甚至是主人上桌子吃饭了,他还在灶头上忙活,吃好饭后还要帮忙收拾好碗筷才离开。长期超负荷的体力付出使他过度疲劳,加上他年纪偏大,工作中他逐渐感到身体有些不支,但他除家人外,从不向任何人提起,妻子劝他根据身体不好和年纪偏大的实际,可以要求工作组及单位换人接替他的工作,可他却说:“工作组把宁洱镇温泉村老杨寨恢复重建工作交给我,这说明了工作组对我工作的信任,为了灾区群众苦一点累一点没什么”。妻子无奈,只能每天他出门时一再提醒按时服药,注意身体,不要太过劳累。2007年12月29日,和往日一样,朱德荣同志六点半钟准时起床,洗漱完后,匆匆出了家门,冒着寒风和其他工作队员一起准时赶到包干恢复重建点温泉村老杨寨。在安排好重建户各项工作后,朱德荣和几位工作队员决定到老许寨看看。11点多钟到老许寨,村民李春荣家正在浇灌二层房顶,李春荣见到勤脚快手,厨艺很好的朱老师,就把做饭的事交给了他。在做饭的时候,朱德荣同志感觉身体有些不适,但看到村民们正在辛苦劳动,为了能让村民们在辛苦劳作后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他一直强忍着,直到中午1点半左右,所有人都吃上饭了,他才坐下来找了块板子躺下休息。一同前去的工作队员问他要不要到医院看看,可他说:“没事,休息一下就行了,下午还要到老杨寨看看”。下午4点多钟,他与其他工作队员从李春荣家出来,没走几步,朱德荣告诉村主任李红玮:他头昏得厉害,无法行走。李红玮和队员们知道情况不好,一边电话联系车辆,一边和队员背着朱德荣往前赶,等赶到医院时,已经是6点多钟,朱德荣同志已经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医生还是进行了近半个小时的抢救,但奇迹没有发生……朱德荣同志就这样永远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享年52岁。2008年11月,朱德荣同志被市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朱德荣同志为人忠厚、襟怀坦白,工作踏实,认真负责,生活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工作认真负责,勇挑重担,身体力行,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工作到了最后一刻,塑造了新时期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郑孟骊&郑孟骊(1942~2009),男,汉族,普洱市宁洱县人,中共党员。1964年,郑孟骊毕业于普洱中学;同年,分配到贸易公司工作。1979年3月,调普洱中学任教。1984年,调任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同年10月,调任县政策研究办公室副主任兼农工部长。在此期间,深入全县8区2镇的83乡调研,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当时的方针政策,写出20余篇有建设性的调查报告,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参加了县第五、六届党代会工作报告和其他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同时,参与首届新方志编修工作,完成了《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志》“商业卷”、“粮油卷”的编辑。1987年5月,调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出于对教育的热爱,他多次要求回校工作。同年8月,调任民族中学任支部书记、副校长,并从事语文教学。学校初建,条件极差,他尽力为建校筹集资金、增添设备,扩大校舍面积。支持、配合校长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狠抓教育教学质量。1992年4月,调任普洱中学校长。不到一年,便遇震灾,学校房屋遭到严重破坏,他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尽快安置好教师、学生,恢复学校正常秩序。同时,着手解决教职工极度紧张的住房问题,缓解教师住房紧张的矛盾。期间,他着力抓好学校管理和办学质量的提高,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降至最小,为学校的晋级升等殚精竭虑,使学校在大灾之后稳步发展。1996年12月,任党支部书记,民族中学与普洱中学合并,既要做好两校合并中的许多工作,还要抓好教学质量,他在短时间内妥善处理一切问题。在任期间,主持制定了许多富有时效性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教职工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学校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中,他备课仔细,讲课认真,教学严谨,成绩突出。2000年6月,改任副处级调研员,尽心尽力地协助校领导班子工作,将自己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干部。在任调研员期间,为办好普洱中学百年庆典活动,与副校长齐昆莉一起主编了《百年回眸》。他与张世雄共同撰写的《普洱府赋》,纵观普洱古今,文笔精妙,体现了作者的智慧、文采与广博胸怀。此文被县人民政府刻碑立于茶园广场。郑孟骊于2002年5月退休。2009年11月28日逝世。享年67岁。郑孟骊毕生爱岗敬业,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成效显著。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他严于律己,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甘于清贫,他平易近人,诚恳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扎扎实实地做好组织交给的任务,在社会上深受敬重;他具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爱好广泛,喜欢文学,爱好书法、绘画、根雕艺术、种花养草,尤爱养兰花,从中丰富个人生活,陶冶涵养情操。&李丕智&李丕智(1939~2009),男,汉族,镇沅县振太乡文平村人。1965年8月,昆明工学院冶金系有色金属冶炼专业毕业,分配到云南锡业公司中心实验所工作,1970年10月,调回普洱,先后在利民工厂、公交局、农机局、乡镇企业局、县志办工作。在志办期间,被抽调负责整理地名、普查资料、绘地图等工作;主编《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名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概况》,此两本书详细记载了全县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位置、隶属关系、名称含义、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内容,准确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普洱县政治、经济、文化及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的基本情况,对推动宁洱地名标准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研究宁洱历史文化提供参考资料。李丕智同志曾担任过普洱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3月,被思茅地区新闻出版社系列中评委评定为编辑后,县人民政府聘他为编辑。2009年10月7日,李丕智因病去世,享年70岁。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最新5篇热点文章
&最新5篇推荐文章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本站通用网址:普洱党史
页面执行时:0.938 秒
办公室地址:普洱市民航路18号
电话: 传真: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洱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