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是2014年世界人口口是一九七四年的多少倍

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一些探索-1980年
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一些探索
近来,人口问题在我国已经普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无论老幼,地不分南北,常常能够听到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一些议论。其中,谈论较多的,并且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似乎是这样的一种看法:认为“我国人多为患,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从现在起应该把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作为计划生育的长期目标。“
我国人口是否绝对过剩?是否已经成了加快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障碍?是否今后把只准生一个子女作为我国在计划生育方面的一个长期目标来执行?我认为这些问题应该好好讨论,慎重对待,分析利弊。切忌草率行事。因为人是组成人类社会的细胞,它的结构如何,对人类社会有直接影响。人类本身的繁衍不像工农业生产,它的周期来得更长。对现有人口,我们不能人为地减少,也不能在一旦需要时任意创造。对此,我想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商榷。
我国是否人多为患,成为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国现有人口十亿,居世界各国之首。其中,解放后出生的有六亿三千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引自日《解放日报》)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解放后人口增长迅速是造成我国现有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个三十年间又以一九五0年至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四年这两个阶段人口增长得特别快。在我国人口增长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高峰。
第一个时期,人口增长迅速。除了人民生活提高,死亡率下降显著外,主要是政策上造成的。当时简单地认为人多好办事,提倡多子女的“光荣妈妈”。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一个人出生后首先是消费者,其后才是生产者。一个人在出生后要经过很长一个时期的培养,才能成为生产者。在此期间,他只是一个消费者,他要靠社会上他人的劳动来维持生存。既然日后他成了生产者,同时又是一个消费者。人口的大量增长,在他们作为纯消费者期间,给社会增加了负担。如果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生产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或者与其相比增长不多,就会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下降,停滞或者改善不多的可能。因此,在整个社会人口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要平衡,总的人口又要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第二个时期是由于十年内乱中的无政府主义造成的。由于“文化大革命”,失去了对人口的正常控制,使人口增长又出现了高峰。
现在,人口多是我国的既成事实。这就是我们的不少同志认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是人口过多造成的了。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在一定时期内,一下增加大量人口,尤其是作为纯消费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肯定会产生影响。但是,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在第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虽然增长很快,但是由于生产增长迅速,人民生活还是得到很大改善。整个国民经济十分活跃,社会主义事业生气勃勃。这个阶段成为建国初期的黄金时代。对比之下,第二个时期,由于动乱,由于生产遭到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人口却大量增加。因此,人民生活不但得不到改善,相反,停滞、倒退。通过以上两个时期的对比,可见阻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并非真正原因。
我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米的土地,有十亿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为一百零四人。像这样的人口密度在世界上并不是很高的。以西德、日本这两个发达国家为例。西德共有人口六千二百万,领土面积为二十四万八千五百七十七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二百四十九人(《西欧就业》西德部分)。还有我国的东邻日本,共有人口一亿一千五百八十万,领土面积为三十七万二千三百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约为三百十一人(《世界经济》八0年第九期第七十八页)。它们两国的人口密度分别是我国的二点四倍和三倍。这样高的人口密度并没有妨碍两国成为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六七十年代,两国都感到劳动力不足,尤其是西德,还使用了大量外籍工。因此,从绝对人口密度上比较,可以证明,我国国民经济上不去,问题不单单在人口上。
西德和日本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分别被英、法、美联军占领。大量工业设备、资金和科技人员被战胜国搜刮而去。由于战争,两国的城镇建筑遇到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日本、美国在广岛、长崎扔了两枚原子弹使那里成了一片废墟。这与我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遭到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后的情况基本相类似,然而,这两个国家在战后都很快发展上去了。一个成了西欧之首,一个成了“东方经济怪物”。
日本,它在一九五六年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尤其是整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连续十几年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均在百分之十七左右,被人誉为“经济奇迹”。一九七七年平均每个人的国民收入已经达到四千八百九十九美元。(《世界经济》1980年第九期,联合国统计《人口年鉴》。《经济学译丛》1980年第四期,《国际金融统计》)那么,日本的人口增长情况如何?是否成为日本发展国民经济的障碍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引自《世界经济》1980年第九期)
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八年日本人口从七千二百十四万增加到一亿一千五百三十六万。除去死亡人数净增长四千三百二十二万人。与一九四五年相比净增人口数约占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平均每年递增千分之十四。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五年期间,日本人口出现了生育高峰,平均每年递增千分之二十二。每年的新生儿达二百六十万到二百七十多万人。最高的一九四八年,自然增长率竟高达千分之二十九。(摘自《世界经济》1980年第六期)由此可见,过去日本也是一个人口增长迅速的国家,它的人口增长速度不比我国慢多少。在有些年份里,甚至超过我国。日本的人口密度比我们高,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我国的三倍。日本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并不比我们好,在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甚至超过了日本。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日本国民经济上去了,我国却没有上去,这难道能仅仅怪罪于人口多吗?令人奇怪的是,在总结日本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经验时,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竹内宏先生曾经说过:“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分为劳动力、技术进步和资金。日本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百分之五十二,技术进步占百分之四十三,资本增长占百分之五。”可见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大。现在成为日本主要劳动力的,正是那时候的一代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我国,人口多并不是发展经济的主要障碍。相反,如果充分发挥我国人多的优势,加上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它会成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
在现有的人口情况下,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
正如上文已经讲到的,在有些人看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长期上不去的根源似乎就是人多。而这个根源目前又无法解除,所以实现现代化困难重重。似乎它只有等到今后人口慢慢减少后才有可能。在他们看来,现代化与人口多是一对矛盾。搞现代化就是生产自动化,电气化,就是少用人或者不用人,如果这样做,就会在现有的情况下造成大量人口失业。因此,在他们看来,人口是个大问题。
事物并非这样简单。这些人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科学技术发展是无止境的,生产不断地向它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世界进入五.六十年代后,生产力成倍增长,社会物质财产也成倍成倍地增长,这是历史上任何时代所不能比拟的。一九七九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约达八万五千亿美元(摘自《世界经济》1980年第一期)。电子技术、原子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新的领域。石化工业的发展使石油能制造化纤、橡胶、塑料等从吃到穿多种多样的产品。十九世纪大多数人不可想象的,现在都成了现实。这些现实除了科学技术发展外,当然靠作为劳动力的人去完成,那就需要人。还有,科学技术发展后,在一个生产部门内相对人数可能会减少,但是,在整个社会中由于新兴部门的出现,由于开辟了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使就业的绝对人数会增加。以日本为例,老的工业部门、机械、纺织、运输、冶炼等生产部门,技术进步了,就业人数相对是减少了。一九六0年至一九七三年,日本全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点八倍(同期制造业提高了三点九倍)如果生产规模不变,全产业在一九七三年就要把一九六0年的四千三百六十九万的就业者排挤出去将近四分之三,只需要一千一百二十多万劳动力就足够了。制造业要排挤出原有劳动力的五分之四,一九七三年只需要一百九十五万就业者就足够了。但是,同期日本全产业生产规模扩大了三点五倍,制造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了四点八倍,以上都比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更快,从而使大多数产业部门劳动力的实际需求量都有了绝对的增加。(摘自《世界经济》1980年第六期)况且,整个社会由于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又开辟了一些新的就业途径。如石油化工.电子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宇航工业、核电站等这些部门的出现给大批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其次,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生产力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固定资产加快更新才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因此,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更新由过去的二十年改为十年为一个周期发展到现在在发达国家的五、六年为一个周期的速度更新,这就使机械加工工业及其有关的部门的生产数量增加。这些部门虽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低于生产数量的增长,就业人数还是增长。再者,由于国民生活的改善,被称为“第三部类”和“无烟工业”的旅游业、运输业、通讯、金融和商业发展很快。它以人口集约型为其特点,这就需要大批劳动力。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0年,日本的公交、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部门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其中制造业吸收了六百二十万人,建筑业吸收了二百万人,商业和金融吸收了三百八十三万人,以及服务业吸收了二百七十九万人。以上这些部门吸收的劳动力最多。(《世界经济》1980年第6期。日本《劳动统计要笔》)七十年代后,日本第一产业明显下降,开始排出生产劳动力,而第三产业却继续处于上升的势头上,还能吸收劳动力。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八年平均每年新吸收的劳动力达五十六万人。(《世界经济》1980年第五期[日]1979年4月《日本统计月报》)还有,社会一旦进入高度现代化后,被称为“高度消费的社会”劳动力的结构同时也发生了变化。一般说来,蓝领工人人数减少,与之相反,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增加。为了培养和训练这些人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需要有大批的高等教育设施,这些又需要大批的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以净产值计算的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一个现代化的工人需要有大量辅助的人员,以满足他在生产出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各种需要。如果单从工业部门考虑,是不能正确反映出一个现代化社会的就业状况的。总而言之,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不是排斥劳动力而是吸收劳动力。
以就业问题来看,日本和西德在西方社会中一直是失业率最低的。即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份里,日本的失业率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一,像西德这样的国家一九七四年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也只有百分之二点二。(《西欧就业条件》)此外,西欧还存在着大批外籍工人。西德的外籍工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十点五。这个数字说明西德是能够解决职工就业问题的。西德国内工人的失业完全是资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使用廉价劳动力造成的。
我国,由于经济没有搞上去,一九七六年出现了有三千万人等待就业的不正常现象。如果我们的政治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是完全能够像工业发达国家那样,解决就业问题的。但是,在现有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国是存在相对人口过剩,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既要看到在现在的生产条件下,单靠国营企业生产能力是吃不了这些劳动力的。又要积极想办法,变这些人由消费者为生产者。根据我国以往的经验和国外人家走过的道路。我们不妨可以在这样几个方面尝试一下:
一)&&&&&&&&&
根据我国现在劳动力丰裕,资金不足的特点,可以多发展一些劳动集约型的企业,如轻纺工业、手工业、建筑业。这些企业投资少,形成生产能力快,产品生产周期短,需要劳动力人数多,在我国有一定的基础,又能因地制宜。同时像轻纺、手工业产品创汇率强,能较快打入国际市场,为我国四化建设换取宝贵的外汇,以便用于引进新技术。
二)&&&&&&&&&
技术集约型的电子工业,石化工业,仪器仪表工业等,这类产品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有发展的余地,在国际上也属于新兴工业部门。它除了需要一定的资金外,还需要高度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人员。发展这类工业相对来说,需要的能源和消耗的原材料较少。这样做既可以弥补我国的能源不足,又能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培养大批技术人才,还能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
三)&&&&&&&&&
允许发展一些集体筹集资金的地方和社队企业,允许发展个体经济。这样做也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就业问题。在我国,国营企业不可能包罗万象,不可能把什么都统起来,都照顾到。这已经为我国三十年的经验所证明。即使在工业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也还有小企业和个体经济。他们作为对大的垄断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生活在各垄断企业的缝隙里。因此,在我国目前提倡和允许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除了有解决资金短缺,增加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的意义以外,还有助于活跃经济,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这方面的意义。
四)&&&&&&&&&
组织劳动力输出,由国家出面与缺乏劳动力的国家订立劳动力输出的合同,向他们提供劳务。在现代世界中由于各种原因使有些国家需要劳动力。一类是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昂贵,资本家转而需要国外廉价劳动力,如发达国家-德国。另一类可是由于国内缺乏某类技术劳动力,或者确实缺乏劳动力。如中东一些国家,东欧某些国家和大洋洲等国。他们需要劳动力。再有就是二者都有之。不论属于哪一类,我们组织劳动力输出,对双方都有好处,对我们来说,既可以解决国内存在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又可以取得一部分外汇,用来进口一部分国家急需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弥补我国的外汇短缺、资金不足。这样做对繁荣我国的经济,消灭赤字,一定会有益处。
由于认为我国人多为患,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障碍。因此,有些人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的方针,使我国人口在若干年内取负数增长来达到消减人口的目的。照这种方法执行,过五十年后是能达到消减人口的目的。据报道,从现在起按每对育龄夫妇平均生一个半孩子,我国人口到二000年将是十一亿二千五百万。如果以每对夫妇生二个计算,那么在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到十三亿。然而问题并非这样简单,以五十年为限来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严重性。我国现有人口十亿,其中解放后净增的人口达六亿三千万左右,到二000年时,解放后净增的这部分人最大的约八十岁,最小的也有五十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活在世界上。(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平均人口寿命最长的国家达到七十六岁。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福利的改善,政治局面安定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五十年后,中国也能达到并超过这个目标。)而这部分人大都退出劳动岗位,去欢度他们的晚年。这五十年期间,新生儿的二代计算,第一代将是二亿一千五百万人,第二代仅为一亿一千七百五十万。届时我国人口结构成了一个倒金字塔形。我国成了一个老年人的社会。以一个三代人的典型家庭为例,也就是四个老人,二个中年人和一个孩子。在这种结构的社会中,老年人已享受社会福利,欢度晚年,不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孩子还在受教育,准备将来接替父母的担子,也是消费者;真正在为社会生产的只有二个人,也就是说,二个人必须担负起使七个人过比较富足的生活的担子。这意味着那时每个人的负担约是现在的三倍。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老人是享受劳保的,孩子们也有种种形式的享受,这些都有社会福利支出,不会增加所在家庭的负担。听起来这些话像是有理,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讲,这部分人的福利将占去整个国民收入的七分之五。这部分是由整个社会的生产者负担的,无论由家庭赡养老人吉小孩,或是由国家赡养,它只不过是一种国民财产的分配形式不同,担负的形式不同而已,到头来这些负担总要落实到每个生产者身上。
有人会说,到那时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劳动率会是现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能生产出养活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养活这些老老小小的消费者是不成问题的。不但能养活,而且会比现在生活得更富足。不错我相信,但是,要看到这样大的一个包袱背在身上毕竟是社会前进的一种阻力。如果没有这样多的消费者,而是更多的生产者,整个社会不是会更富足吗?我们要迅速发展,要与资本主义国家比速度,比社会富裕,不能不把多种因素考虑进去。
再说,一个国家的人口,整个世界的人口究竟多少为宜。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究竟能容纳多少人。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有些问题已经是很明确的了,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无立足之地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反过来说,人口绝对地减少,地旷人稀也被历史证明,未必就能是社会富裕。因此,在人口问题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生产力水平,资金和区域人口现状来加以规划。如苏联,中东、阿拉伯国家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感到劳动力不足。这些因素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建设速度和社会的富裕程度。当一旦,感到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时,就无法解决。(现在还是能够通过国家间,洲际间的劳动力平衡来缓和这个矛盾)
五十年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究竟提高到什么程度,劳动力需求状况究竟如何?现状还很难预测。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我国到那时是一个老年人多于青年人的社会。对整个社会来说,无非存在着以下几种状况:一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得不够快,人民的生活改善较慢,老年人成为社会的一个沉重包袱,那时就不得不使一部分年纪较大,但仍有生产能力的老人再从事生产活动,以尽快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再就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有重大突破,新的领域不断开辟,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当时又没有多余的劳动力,不得不让一些有劳动能力和特殊技能的老人继续留在劳动力队伍中。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后一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生产也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近三十年来,尽管世界人口增长了一倍左右,但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劳动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以及不断开辟的新领域,使整个世界的财产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还是有了明显的改善。
由于上述原因,我认为如果把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作为我国人口发展的长期方针加以贯彻执行是不妥当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国的人口不要控制。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资金又缺乏,育龄人数激增的情况下,是要控制的。但是,怎样控制,控制到多少为宜,应该根据现在所掌握的材料和数据,根据现在能够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我国的和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在现阶段我们可以采用些什么方法呢?我认为:首先,在我国现有人口中要逐渐削平几个高峰。由历史遗留下来的几个人口生育高峰,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一连串的困难。在一定年份里,大批人口的出生,以后又相继大批入学受教育;大批涌入社会,要求就业;大批进入婚龄,需要住房,家俱;又会生育大批后代;随着年龄增大,大批退出生产领域,成为消费者,使整个国民经济受到它的冲击,产生波动,不能稳定地向前发展。以教育和就业分别为例进行分析。由于在高峰时期,受教育的人数突然猛增,国家就必须开办大批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而高峰过后,这些设施又变得空闲,从事这部分工作的人不是无所事事就是不得不转业。以转业为例,也还会造成两个方面的浪费。这部分人员受的教育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与其它职业不同,使他们不可能随着儿童一起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不断成为受教育者,因此,一方面是这些人员原有的知识的浪费,另一方面是转业后还需要熟悉本行业的时间上的浪费。中、小学的扩大还容易些,当高峰来临时,高等教育就不像初等教育这样容易扩大了。它牵制的面比较大,它的师资也不是一下能够解决的,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因此,在大批人从中学毕业后,其中就会使一部分本来能够受高等教育的人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人才培养和人口质量的一大损失。
在就业问题上同样如此,在高峰时期,由于社会一下子不能创造出这样多的就业机会,就会使一部分人,无法按期成为生产者,不得不成为待业的消费者。而在低峰的年份里又会感到劳动力不足,不得不留用还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退休的高峰年度里,企业又会感到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的减少,生手增加而影响生产。此外,如果在就业高峰的年度里,并不感到安排劳动力有什么困难,那么在就业低峰的年度,就会感到劳动力奇缺;反之,如果在就业低峰的年度里感到劳动力安排正合适的话,那么在就业高峰的年度必然会感到劳动力大量过剩,即使硬是安排了,也是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做,结果人浮于事,使劳动率大大下降。总之,削平人口高峰,使它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很有必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现状,在人口生育的高峰年度加以限制,使它处于负数状态,而在低峰年度可适当控制,这样*过若干十年后,使我国的人口处于稳定状态,并略有下降。这样做,既可防止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又可避免在人口增长上的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果历史证明,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十亿人口确实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应该逐渐减少,使它有一个坡度,避免由于大起大落在若干年后反映出来的不利后果。
总之,人口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有其必然的联系,也有其规律可循。在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它之前,我坚持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多加探索,多加观察,多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和及时分析国际状况,不断修改计划,把我国的人口计划工作做好。人是不能随意创造和任意毁灭的。
八0年九月七日第一稿
八0年九月十七日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下列哪个日期是“世界60亿人口日”
D._百度知道
下列哪个日期是“世界60亿人口日”
下列哪个日期是“世界60亿人口日”
提问者采纳
本题是常识知识考查。世界60亿人口日是日。所以C项正确。
其他类似问题
10月12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统计,到1999年7月中旬,全世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到1999年7月中旬,全世界人口达到60亿,人口问题特别是贫困人口问题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现在全球有13亿贫困人口,比5年前增加了3亿。第三世界贫困问题尤其严重。材料二:进入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面临十分严峻的经济环境,发达国家压低初级产品价格,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一些发达国家贷款条件日益苛刻,甚至附有政治条件。贷款利率长期居高不下,至1996年,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达185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经济萎缩。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差距正在日益扩大。
回答:(1)概括材料一反映历史现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着哪些严重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要解决材料所述问题,应采取哪些有效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偏难来源:期末题
(1)特点:亚非拉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大;世界贫困人口总数达13亿,且多集中在亚非拉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增加迅速。(2)问题:面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发达国家控制国际市场,使国际贸易不平等;债务总额高;为寻求贷款,一些国家面临大国干涉内政的局面;贫富差距加大;严峻的人口压力。 (3)共同问题:发展中国家贫困日益加剧。 原因:历史上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致使这些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且畸形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致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一些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也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负担过重。途径:利用国际和地区组织,争取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科技革命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稳定国内局势,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劳动者素质。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统计,到1999年7月中旬,全世界..”主要考查你对&&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巴拿马运河的收回),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巴拿马运河的收回)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亚洲四小龙: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最发达富裕的地区之一。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这四个成功发展且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体,其极为成功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验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典型例子。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迅速走上发展道路。也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目前国际社会普遍皆视亚洲四小龙为发达国家或地区。战后亚洲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面临的机遇:A、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道路;B、二战后,世界局势处于相对稳定时期。C、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D、第三次科技革命2.面临的问题:A、人口多、基础差、各地发展不平衡,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B、长期的殖民统治,受西方列强控制较严重,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C、国际经济旧秩序、世界大国的影响和制约;D、亚洲国家差异大,内部矛盾复杂。战后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1.抓住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3.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劳动者素质。战后新加坡、韩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1.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2.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4.大力发展教育、科技,造就经济发展所需的后备人才;创造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非洲独立运动:二战后,伴随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下降,非洲殖民地人民掀起了一波独立浪潮,自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90年代,分为4个阶段,全部非洲实现了独立,成为重要的第三世界力量。非洲民族独立浪潮的4个阶段:1.二战以后,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获得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2.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取得独立。其中,仅1960年一年就出现17个独立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3.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4.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非洲独立运动的意义:非洲的独立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殖反帝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非洲国家独立进程图:南非第一个黑人总统——曼德拉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曾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是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曼德拉在40年来获得了超过一百项奖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其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古巴革命:1953年七·二六起义,古巴人民反对巴蒂斯塔亲美独裁政权和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后演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的革命者取得政权后,逐步实行了全面的社会变革。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和“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由巴拿马共和国拥有和管理,属于水闸式运河。其长度,从一侧的海岸线到另一侧海岸线约为65千米(40英里),而由大西洋(更确切地讲是加勒比海)的深水处至太平洋的深水处约82千米(50英里),宽的地方达304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52米。拉美地区经济发展历程:1.措施:普遍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保护鼓励民族工业发展;调整战略,大量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出口;大力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2.成就: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5.6%,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280美元。巴西、墨西哥进入新兴工业国家行列,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等国上升为中等收入国家。古巴反美斗争胜利的意义:1.促进古巴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2.打击美国霸权主义政策;3.鼓舞拉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巴拿马运河示意图:1977年美、巴签订《巴拿马运河条约》,巴拿马在1999年收回运河区主权。古巴的历史: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古巴岛。1510年西班牙远征军开始征服古巴并进行殖民统治。年曾被英国占领。1868年和1895年先后爆发两次独立战争。1898年美国赢得对西班牙的战争后占领古巴。1901年古新宪法被迫接受“普拉特修正案”,允许美保留干预古内政的权利。日,美扶植成立“古巴共和国”。1903年,美国强租古巴海军基地两处,至今仍占领着关塔那摩基地。此后,古基本上由独裁政府统治,政局动荡。1934年初,军人巴蒂斯塔在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上台,对古巴实行封建买办式的军事独裁,执政至1944年。1952年3月,巴蒂斯塔再次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一批进步青年武装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后被捕入狱,1955年流亡墨西哥。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率领81名起义战士乘,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开展游击战。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起义军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建立革命政府。1961年4月,古巴在吉隆滩击败美国组织的雇佣军入侵。随后,卡斯特罗宣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1962年,美宣布对古实行经济、贸易和金融封锁。1990年8月,古巴政府宣布进入“和平时期特殊阶段”。1991年10月,古巴共产党召开四大。会议决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计划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就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经济全球化让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1.合理利用能源、资源问题;2.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问题;3.控制人口增长问题;4.开发和利用空间、海洋问题;5.毒品蔓延问题;6.国际恐怖活动猖厥问题;7.核武器扩散问题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机遇:(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2)促进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3)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2、挑战:(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5)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原因、表现、主要机构:1.原因: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2.表现: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3.主要机构: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所进行的国外直接投资占世界投资总额的时候80%,贸易额超过世界的一半,技术转让达到1/3,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和各区域性集团之间,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影响着全球化进程。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麦当劳化、好莱坞化、迪斯尼化、商业连锁等风行世界,影响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引发了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汽车生产全球化体现:跨国公司: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措施:1.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2.必须开放市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3.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4.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统计,到1999年7月中旬,全世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3971406911641116871347017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年世界人口数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