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波的频率?不是说增加能量只能增大振幅和频率的关系而不能增大波的速率吗?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单摆做简谐运动的过程中,摆球在平衡位置速度最大,回复力为零,加速度为零.B.驱动力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C.波不但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和传递能量,而且还可以传递信息.D.实验表明水波到达浅水区后,传播方向朝法线方向偏折,这说明水波的传播与水深有关,浅水区水波的传播速度较大.E.在观看立体电影时,观众要戴上特制的眼镜,这副眼镜是一对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F.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通过实验作出证明,使电磁场理论成为世人公认的真理.G.泊松亮斑有力地支持了光的微粒说,杨氏干涉实验有力地支持了光的波动说.H.质能方程E=MC2是相对论的一个重要推论.②如图所示,OA为一单摆,B是穿在一根较长细线上的小球,让OA偏离竖直方向一很小的角度,在放手让A球向下摆动的同时,另一小球B从与O点等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A球第一次摆到最低点时两球恰好相遇,求B球下落时受到的细线的阻力大小与B球重力大小之比.(取g=10m/s2,π2=10)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单摆做简谐运动的过程中,摆球在平衡位置速度最大,回复力为零,加速度为零.B.驱动力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C.波不但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和传递能量,而且还可以传递信息.D.实验表明水波到达浅水区后,传播方向朝法线方向偏折,这说明水波的传播与水深有关,浅水区水波的传播速度较大.E.在观看立体电影时,观众要戴上特制的眼镜,这副眼镜是一对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F.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通过实验作出证明,使电磁场理论成为世人公认的真理.G.泊松亮斑有力地支持了光的微粒说,杨氏干涉实验有力地支持了光的波动说.H.质能方程E=MC2是相对论的一个重要推论.②如图所示,OA为一单摆,B是穿在一根较长细线上的小球,让OA偏离竖直方向一很小的角度,在放手让A球向下摆动的同时,另一小球B从与O点等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A球第一次摆到最低点时两球恰好相遇,求B球下落时受到的细线的阻力大小与B球重力大小之比.(取g=10m/s2,π2=10)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单摆做简谐运动的过程中,摆球在平衡位置速度最大,回复力为零,加速度为零.B.驱动力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C.波不但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和传递能量,而且还可以传递信息.D.实验表明水波到达浅水区后,传播方向朝法线方向偏折,这说明水波的传播与水深有关,浅水区水波的传播速度较大.E.在观看立体电影时,观众要戴上特制的眼镜,这副眼镜是一对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F.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通过实验作出证明,使电磁场理论成为世人公认的真理.G.泊松亮斑有力地支持了光的微粒说,杨氏干涉实验有力地支持了光的波动说.H.质能方程E=MC2是相对论的一个重要推论.②如图所示,OA为一单摆,B是穿在一根较长细线上的小球,让OA偏离竖直方向一很小的角度,在放手让A球向下摆动的同时,另一小球B从与O点等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A球第一次摆到最低点时两球恰好相遇,求B球下落时受到的细线的阻力大小与B球重力大小之比.(取g=10m/s2,π2=10)科目:最佳答案①A、平衡位置速度最大,回复力为零,但合力不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故A错误;B、当驱动力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出现共振现象,故B正确;C、波既可传播形式与能量,也能传递信息,故C正确;D、机械波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是不变的,但是由于深水区和浅水区的水的压强不同,分子平均间距发生了变化,物理性质上表现为水的密度就不同了,则有浅水区水波的传播速度较小.故D错误;E、在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把用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胶片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象重叠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体电影,就要在每架电影机前装一块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从两架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故E正确;F、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而赫兹通过实验作出证明,故F错误;G、泊松亮斑是光偏离直线方向传播,故其说明光具有波动说,故G错误;H、质能方程E=mc2是爱因斯坦从相对论中得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结论.质能方程是计算原子核的结合能,并用以解释原子核变化时发生质量亏损现象的理论基础.故H正确;故选:BCEH ②单摆振动周期公式,T=2πlg,则有t=T4,由牛顿第二定律,a=mg-fm,及运动学公式,12at2=L由于L为下落高度,T为单摆周期,t为相遇时间.则f:mg=1:5答:B球下落时受到的细线的阻力大小与B球重力大小之比1:5.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超声波频率和功率什么关系?超声波发生器的频率是不是不能调啊?
一般超声波频率范围在20-40千赫兹,这是指震荡频率,每秒钟含多少个波(或反复变化的次数),而功率是指这种震荡所具有的能量。物体受有同样能量,但频率不同的超声波作用时,结果可能不一样,当然,频率相同,而功率不同(所含能量不同的超声波作用,结果也是有区别的。
超声波发生器的频率在部分设备中,是固定的(如超声波加湿器),只工作在设计频率,但可以调节输出功率大小;但在某些设备中,设置有一定的调整范围供使用者调整,就是说在这些设备中,超声波发生器的频率可以调整,并且在使用中应该调整:如在大型超声波清洗机使用时,为了让被清洗器件在清洗时处于共振状态,在设定了清洗功率后,配合微调输出超声波频率,使清洗效果达到最佳。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安全与保健法或其他条例所规定的安全噪音的限度。在需要高功率去除污垢而不用考虑工件表面损伤的应用中,通常选择从20kHz到30kHz范围内的较低清洗频率。该频率范围内的清洗频率常常被用于清洗大型、重型零件或高密度材料的工件。
  高频通常被用于清洗较小、较精密的零件,或清除微小颗粒。高频还被用于被工件表面不允许损伤的应用。使用高频可从几个方面改善清洗性能。随着频率的增加,空化泡的数量呈线形增加,从而产生更多更密集的冲击波使其能进入到更小的缝隙中。如果功率保持不变,空化泡变小,其释放的能量相应减少,这样有效地减小了对工件表面的损伤。高频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减小了粘滞边界层(泊努里效应),使得超声波能够“发现”极细小的微粒。这种情况近似于小溪中水位降低时可以看清溪底的小石子。
频率低,波长长,容易绕过物体,比如在混泥土里面,有很多小石子,如果用高频,就会产生频散现象,根本穿透不了,如果用低频,那就没有问题了。
不同型号是不同的。
中频治疗仪 LED型
工作电压:交流220V
最大输出功率:40VA
频率:1200HZ+/-10%
热疗温度:30—60℃。
输出电流:极...
超声波等声波都是纵波,通过各种物质的机械振动传播.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声波传播就像毛毛虫那样一拱一拱的往前传播.
影响穿透力的因素似乎有这么几个:
  1、研磨后的清洗
  研磨是光学玻璃生产中决定其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外观和精度)的重要工序。研磨工序中的主要污染物为研磨粉和沥青,少数企业的加工过程中会有漆...
这个你大可以放心。现在医院的手术器具清洗消毒都是采用超声波清洗机的。超声波清洗机具有清洗洁净度高、清洗速度快等特点。一般用自来水就可以了,如果你实在担心的话,你...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爆破地震波的频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积分:1099
内容提示:爆破地震波的频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2|
上传日期: 05:42:2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9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爆破地震波的频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官方公共微信地震波的读音 - 地震波的意思
地震波的读音
dìzhènbō
地震波的解释
由于地震而产生的向四外传播震动。地震波主要由横波、纵波组成。人工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可以帮助探矿。也叫震波。
地震波的关联词
地震波扩展阅读
地震波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 、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 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不同地震波的波长变化很大,长至数千米,短至几十米,这样地震波很可能发生频散。一典型面波从地面到较深处岩石质点运动随深度的变化。既然为面波,绝大部分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近地表处,到一定深度后岩石实际已不受面波传过的影响,这一深度取决于波长,波长越长,波动穿入地球越深。一般地讲,地球中的岩石越深,穿行其中的地震波速越快,所以长周期(长波长)面波一般比短周期(短波长)的传播快些。这种波速度的差异,使面波发生频散,拉开成长长的波列。但与水波相反,较长的面波是首先到达的。[1]
地震波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 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 的震动。
假设一弹性体,如岩石,受到打击,会产生两类弹性波从源向外传播。第一类波的物理特性恰如声波。声波,乃至超声波,都是在空气里由交替的挤压(推)和扩张(拉)而传递。因为液体、气体和固体岩石一样能够被压缩,同样类型的波能在水体如海洋和湖泊及固体地球中穿过。在地震时,这种类型的波从断裂处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传,交替地挤压和拉张它们穿过的岩石,其颗粒在这些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换句话说,这些颗粒的运动是垂直于波前的。向前和向后的位移量称为振幅。在地震学中,这种类型的波叫P波,即纵波,它是首先到达的波。[2]
地震波敲击音叉产生的纯音调具有某种频率。那个频率表示声波在一秒钟内挤压和扩张的次数,或对水波和其他类型的震动,在一秒钟内起落的次数。频率 单位以赫表示,写为Hz,这一个度量单位是为纪念亨利·赫兹而命名的,他是德国物理学家,1887年首次发现电磁波。1赫等于每秒一个旋回的涨落。峰脊之间的时间是波动周期;等于相应的波的频率的倒数。
人类可以察觉20~10000赫频率之间的声音。一地震的P波可从岩石表面折射到大气中去,如果其频率是在听得见的频率之内,人耳就可能听到这个波运行时的轰鸣声。在波动频率低于20赫时,人们将感觉到地面振动而听不到地震波运行的声音。 最简单的波是简谐波,即具有单一频率和单一振幅的正弦波。实际地震记录波形包含着多种波长的波,短波长的波叠加在较长波长的波上。由法国物理学家傅里叶首次于1822年将复杂的波列定量表达为各种不同频率和振幅的简谐波的叠加。较高阶的谐波的频率是最低频的基波频率的整数倍。实际记录的地面运动可用傅里叶方法,即由计算机分别考察各谐波组分来进行分析。[3]
地震波日当洛马普瑞特地震 袭击时,我在伯克利家中突然感到房屋摇动,我开始计时。10秒钟后摇动突然变的特别厉害,这表示S波 已经到达。P波总是首先从震源来到,因为它们沿同一路径传播时比S波速度快。利用波的这一特性,我可以计算出这个地震的震源在80多千米以外。P波和S波的实际传播速度取决于岩石的密度和内在的弹性。对线弹性物质而言,当波与运行方向无关时,波速仅取决于两个弹性性质,称为弹性模量 :岩石的体积模量k和剪切模量μ。
当向岩石立方块表面施加一均匀压力时,其体积将减小,其单位体积的体积变化作为所需压力大小的度量,称为体积模量。当P波穿过地球内部传播时发生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变形;因为它只引起体积变化,所以在流体中也可以发生,与在固体中一样。通常体积模量越大,P波的速度就越大。第二种变形类型是,在向岩石立方块体两相对的面上施加方向相反的切向力时,这体积方块将受剪切而变形,而没有体积变化。同样,圆柱状岩心两头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扭曲时也发生这种变形。岩石对剪切或扭曲应力的抵抗越大,其刚性就越大。S波通过剪切岩石而传播,剪切模量给出其速度的量度。通常是剪切模量越大,S波速度就越大。 P波和S波速度的简单公式在下面给出。这些表达式与已经提到的波的重要性质一致:因为流体的剪切模量是0,剪切波在水中的速度为0,因为两个弹性模量总是正的,所以P波比S波传播得快。因为地球内部的强大压力,岩石的密度随深度增大。由于密度在P波和S波速度公式中的分母项上,表面看来,波速度应随其在地球的深度增加而减小。然而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随深度而增加,而且比岩石密度增加得更快(但当岩石熔融时,其剪切模量下降至0)。这样,在我们的地球内部P和S地震波速一般是随深度而增加的,在第6章中将进一步讨论。 虽然某一给定岩石弹性模量是常数,但在一些地质环境里岩石不同方向上的性质可以显着变化。这种情况叫各向异性,这时,P波和S波向不同方位传播时具有不同速度。通过这种各向异性性质的探测,可以提供有关地球内部地质状况的信息,这是当今广泛研究的问题。但在以下的讨论中将限制在各向同性的情况,绝大多数地震运动属于这种情况。[4]
地震波当水波遇到界面时,如陡岸,会从边界上反射 回来,形成一列向岸外传出的水波,与向岸内传来的水波重叠。当海洋波斜射入浅滩时,波在海水深度变浅时走得较慢,落在海水较深处的波的后面。其结果是波向浅水弯曲。于是波前在它们击岸前转向越来越平行海滩。折射这一名词描述波传播中由于传播路径上条件变化产生波前方向变化的现象。反射和折射也是光线通过透镜和棱柱 时人们熟知的性质。
弹性模量和波速均质各向同性的固体可由两个常数:k和μ来描述其弹性,两常数都可表示为单位面积的力。 k是体积模量,表示不可压缩性。花岗岩:k约为27×1010达因/厘米2;水:k约为2×1010达因/厘米2。 地震波μ是剪切模量,表示其刚性。
花岗岩:μ约为1.6×1010达因/厘米2;水:μ为0。密度为ρ的弹性固体内,可以传播两种弹性波。P波,速度vP=√(k+3/4μ)/ρ。花岗岩:vP=5.5千米/秒;水:vP=1.5千米/秒。S波,速度vS=√μ/ρ。 花岗岩:vS=3.0千米/秒; 水:vS=0千米/秒。
地震波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 有时可使地震能量汇集于一地质构造中,如冲积河谷,因为那里在近地表处有较软岩石或土壤。稍后将讨论的1985年墨西哥城和1989年洛马普瑞特地震时严重破坏的特殊分布区可以用此原因解释。其效应与在一个屋子里面声波能被墙多次反射形成回音汇集能量一样。在地震时,P波和S波从远处传来,折射入谷地,它们的速度在刚性小的岩石中减低,它们在谷底下传播直到接近谷边缘时,部分能量折射回到盆地中。这样,波开始往复传播,类似池塘 中的水波。不同的P波和S波交织,回转的波峰叠加在射入的波峰上,引起幅度的变化。这时每一叠加波的相位是关键,因为当交切的波位相相同时能量会加强。通过这种“正干涉”,地震能量在某些频率波段汇集起来。如果没有波的几何扩散和摩擦耗散,即振动的岩石和土壤使一些波能转化为热,波的干涉造成的振幅增长真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去认识在限定的地质构造中地震波的效应。如同在池塘里看到的交叉水波一样,干涉的地震波可产生驻波,表观上,干涉波似乎站住不动了,地面似乎纯粹作上下震动。同样地,当弦乐器如竖琴的弦被拨动时,也产生驻波。一般来说,地震时,往往在一河谷或类似的构造中激发许多不同频率和振幅的P波和S波,松软土壤能增强在许多频段上的运动,与音乐中的情况一样,产生显着的泛音或高阶振型。如果布设足够的地震波记录仪器,有时能够识别出这种泛音。 有时大地震可以引起整个地球像铃一样振动起来。自18世纪起数学家们分析了一个弹性球的振动。1911年英国数学家勒夫(Love)曾预计,一个像地球同样大的钢球将具有周期约一小时的基本振动,并将有周期更小的泛音。然而在勒夫的预言过半个多世纪以后,地震学家对即使是最大的地震是否真具有足够的能量去摇动地球,并产生深沉的地震音乐仍然没有把握。不难想象,地震学家们首次观测到地球自由振荡时是如何惊喜若狂。1960年5月智利大地震时,在世界各地当时仅有的少数特长周期的地震仪上,清楚地记录到极长周期的地震波动持续了许多天,测得的振动最长周期是53分,与勒夫预计的60分相差不多。这些地面运动记录的分析首次给出了明确的证据,理论上预计的地球的自由振荡确实被观测到了。[5]
地震波当P波和S波到达地球的自由面或位于层状地质构造的界面时,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其他类型地震波。这些波中最重要的是瑞利波和勒夫波。这两类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岩石振动振幅 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至零。由于这些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否则这些波将向下反射进入地球,在地表只有短暂的生命。这些波类似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耳语长廊”(译者注:或中国天坛 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只有耳朵靠近墙面时才能听到从对面墙上传来的低语。
勒夫波是地震面波中最简单的一种类型。它们是以1912年首次描述它们的勒夫的姓名命名的。如图2.9所示,这个类型的波使岩石质点运动类似SH波,运动没有垂向位移。岩石运动在一垂直于传播方向上在水平面内从一边到另一边。虽然勒夫波不包括垂直地面运动的波,但它们在地震中可以成为最具破坏性的,因为它们常具有很大振幅,能在建筑物地基之下造成水平剪切。 相反,瑞利面波具有相当不同的地面运动。于1885年首次由瑞利(LordRayleigh)描述,它们是地震波中最近似水波的。岩石质点向前、向上、向后和向下运动,沿波的传播方向作一垂直平面,质点在该平面内运动,描绘出一个椭圆。勒夫波和瑞利波的速度总比P波小,与S波的速度相等或小一些。从地面运动类似性看,球型(S型)自由振荡是传播的瑞利波的驻波,环型(T型)自由振荡则与勒夫波对应。[6]
地震波由于不同地震波类型的速度不同,它们到达时间也就先后不同,从而形成一组序列,它解释了地震时地面开始摇晃后经历的感觉。记录仪器则可以让实际看到地面运动的状态。
从震源首先到达某地的第一波是“推和拉”的P波。它们一般以陡倾角出射地面,因此造成铅垂方向的地面运动,垂直摇动一般比水平摇晃容易经受住,因此一般它们不是最具破坏性的波。因为S波的传播速度约为P波的一半,相对强的S波稍晚才到达。它包括SH和SV波动:前者在水平平面上,后者在垂直平面上振动。S波比P波持续时间长些。地震主要通过P波的作用使建筑物上下摇动,通过S波的作用侧向晃动。 在日本记录的震级为1.8的局部小震;下边3条是在德国记录到的挪威海中发生的5.1级地震;地震波到达的顺序是相同的,虽然小震没有面波发育,每一地震用3条地震记录图代表,每条记录一个不同的摇动方向:东-西(E)、北-南(N)和上-下(Z) 正好是S波之后或与S波同时,勒夫波开始到达。地面开始垂直于波动传播方向横向摇动。尽管目击者往往声称根据摇动方向可以判定震源方向,但勒夫波使得凭地面摇动的感觉判断震源方向发生困难。下一个是横过地球表面传播的瑞利波,它使地面在纵向和垂直方向都产生摇动。这些波可能持续许多旋回,引起大地震时熟知的描述为“摇滚运动”。因为它们随着距离衰减的速率比P波或S波慢,在距震源距离大时感知的或长时间记录下来的主要是面波。地震记录,勒夫波和瑞利波比P波和S波持续的时间长5倍多。 类似于音乐乐曲最后一节,面波波列之后构成地震记录的重要部分,称之为地震尾波。地震波的尾部事实上包含着沿散射的路径穿过复杂岩石构造的P波、S波、勒夫波和瑞利波的混合波。尾波中继续的波动旋回对于建筑物的破坏可能起到落井下石的作用,促使已被早期到达的较强S波削弱的建筑物倒塌。 面波扩展成为长长的尾波是波的频散一例。各种类型的波通过物理性质或尺度变化的介质时都会发生这一效应。细看水塘中的水波显示,具短波长的波纹传播在较长波长的波纹前面。波峰的速度不是常数而取决于波的波长。当一块石头打到水中之后,随时间的发展,原来的波开始按波长不同被区分开来,[6] 弹性岩石运动的形态地震波弹性岩石与空气有所不同,空气可受压缩但不能剪切,而弹性物质通过使物体剪切和扭动,可以允许第二类波传播。地震产生这种第二个到达的波叫S波,即横波。在S波通过时,岩石的表现与在P波传播过程中的表现相当不同。因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挤压,使岩石颗粒的运动横过运移方向。这些岩石运动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里,它们与光波的横向运动相似。P和S波同时存在使地震波列成为具有独特的性质组合,使之不同于光波或声波 的物理表现。因为液体或气体内不可能发生剪切运动,S波不能在它们中传播。P和S波这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可被用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带的存在。
带偏光眼镜以减弱散射光的人可能熟悉光的偏振现象,只有S波具有偏振现象。只有那些在某个特定平面里横向振动(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过偏光透镜。传过的光波称之为平面偏振光。太阳光穿过大气是没有偏振的,即没有光波振动的优选的横方向。然而晶体的折射或通过特殊制造的塑料如偏光眼镜,可使非偏振光成为平面偏振光。 当S波穿过地球时,他们遇到构造不连续界面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并使其振动方向发生偏振。当发生偏振的S波的岩石颗粒仅在水平面中运动时,称为SH波。当岩石颗粒在包含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里运动时,这种S波称为SV波。大多数岩石,如果不强迫它以太大的幅度振动,具有线性弹性,即由于作用力而产生的变形随作用力线性变化。这种线性弹性表现称为服从虎克定律,是以与牛顿同时代的英国数学家罗伯特·虎克(年)而命名的。这种线性关系由加重物的弹簧伸展来表示。如果重物的质量加倍,线性弹簧的伸展也加倍,如果重物回到原来大小,则弹簧回到原来位置。相似地,地震时岩石将对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变形。在大多数情况下,变形将保持在线弹性范围,在摇动结束时岩石将回到原来位置。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时发生重要的例外表现,例如,当强摇动发生于软土壤时,会残留永久的变形,波动变形后并不总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这种情况下,地震烈度较难预测。我们将在本书后面谈到这些关键的非线性效果。 弹簧的运动提供了极好的启示,说明当地震波通过岩石时能量是如何变化的。与弹簧压缩或伸张有关的能量为弹性势,与弹簧部件运动有关的能量是动能。任何时间的总能量都是弹性能量和运动能量二者之和。对于理想的弹性介质来说,总能量是一个常数。在最大波幅的位置,能量全部为弹性势能;当弹簧振荡到中间平衡位置时,能量全部为动能。曾假定没有摩擦或耗散力存在,所以一旦往复弹性振动开始,它将以同样幅度持续下去。这当然是一个理想的情况。在地震时,运动的岩石间的摩擦逐渐生热而耗散一些波动的能量,除非有新的能源加进来,像振动的弹簧一样,地球的震动将逐渐停息。对地震波能量耗散的测量提供了地球内部非弹性特性的重要信息,然而除摩擦耗散之外,地震震动随传播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现象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 由于声波传播时其波前面为一扩张的球面,携带的声音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与池塘外扩的水波相似,我们观察到水波的高度或振幅,向外也逐渐减小。波幅减小是因为初始能量传播越来越广而产生衰减,这叫几何扩散。这种类型的扩散也使通过地球岩石的地震波减弱。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地震波从震源向外传播得越远,它们的能量就衰减得越多。[2]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版无损检测培训考核习题集部分超声波检测.doc 14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80 &&
版无损检测培训考核习题集部分超声波检测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二部分超声波检测共:676题其中:是非题175题选择题279题问答题103题计算题119题是非题1.1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策动力的频率.()1.2波只能在弹性介质中产生和传播.()1.3由于机械波是机械振动产生的,所以波动频率等于振动频率.()1.4由于机械波是由机械振动产生的,所以波长等于振幅.()1.5传声介质的弹性模量越大,密度越小,声速就越高.()1.6材料组织不均匀会影响声速,所以对铸铁材料超声波探伤和测厚必须注意这一问题.()1.7一般固体介质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增大.()1.8由端角反射率实试验结果推断,使用K≥1.5的探头探测单面焊焊缝根部未焊透缺陷,灵敏度较低,可能造成漏检.()1.9超声波扩散衰减的大小与介质无关.()1.10超声波的频率越高,传播速度越快.()1.11介质能传播横波和表面波的必要条件是介质具有切变弹性模量.()1.12频率相同的纵波,在水中的波长大于在钢中的波长.()1.13既然水波能在水面传播,那么超声表面波也能沿液体表面传播.()1.14因为超声波是由机械振动产生的,所以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即为质点的振动速度.()1.15如材质相同,细钢棒(直径<λ=与钢锻件中的声速相同、).()1.16在同种固体材料中,纵、横波声速之比为常数.()1.17水的温度升高时,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亦随着增加.()1.18几乎所有的液体(水除外),其声速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1.19波的叠加原理说明,几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并相遇时,都可以合成一个波继续传播.()1.20介质中形成驻波时,相邻两波节或波腹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1.21具有一定能量的声束,在铝中要比在钢中传播的更远.()1.22材料中应力会影响超声波传播速度,在拉应力时声速减小,在压应力时声速增大,根据这一特性,可用超声波测量材料的内应力.()1.23材料的声阻抗越大,超声波衰减越大.()1.24平面波垂直入射到界面上,入射声压等于透射声压和反射声压之和.()1.25平面波垂直入射到界面上,入射能量等于透射能量和反射能量之和.()1.26超声波的扩散衰减与波型,声程和传声介质、晶粒度有关.()1.27对同一材料而言,横波的衰减系数比纵波大得多.()1.28界面上入射声束的折射角等于反射角.()1.29当声束以一定角度入射到不同介质的界面上,会发生波形转换.()1.30在同一固体材料中,传播纵、横波时声阻抗不一样.()1.31声阻抗是衡量介质声学特性的重要参数,温度变化对材料的声阻抗无任何影响.()1.32超声波垂直入射到平界面时,声强反射率与声强透射率之和等于1.()1.33超声波垂直入射到异质界面时,界面一侧的总声压等于另一侧的总声压.()1.34超声波垂直入射到Z2&Z1的界面时,声压透射率大于1,说明界面有增强声压的作用.()1.35超声波垂直入射到异质界面时,声压往复透射率与声强透射率在数值上相等.()1.36超声波垂直入射时,界面两侧介质声阻抗差愈小,声压往复透射率愈低.()1.37当钢中的气隙(如裂纹)厚度一定时,超声波频率增加,反射波高也随着增加.()1.38超声波倾斜入射到异质界面时,同种波型的反射角等于折射角.()1.39超声波倾斜入射到异质界面时,同种波型的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1.40超声波以10角入射至水/钢界面时,反射角等于10.()1.41超声波入射至水/钢界面时,第一临界角约为14.5.()1.42第二介质中折射的横波平行于界面时的纵波入射角为第一临界角.()1.43如果有机玻璃/铝界面的第一临界角大于有机玻璃/钢界面的第一临界角,则前者的第二临界角也一定大于后者.()1.44只有当第一介质为固体介质时,才会有第三临界角.()1.45横波斜入射至钢/空气界面时,入射角在30左右时,横波声压反射率最低.()1.46超声波入射到C1&C2的凹曲面时,其透过波发射.()1.47超声波入射到C1&C2的凸曲面时,其透过波集聚.()1.48以有机玻璃作声透镜的水浸聚焦滩头,有机玻璃/水界面为凹曲面.()1.49介质的声阻抗愈大,引起的超声波的衰减愈严重.()1.50聚焦探头辐射的声波,在材质中的衰减小.()1.51超声波探伤中所指的衰减仅为材料对声波的吸收作用.()1.52超声平面波不存在材质衰减.()2.1超声波频率越高,近场区的长度也就越大.()2.2对同一直探头来说,在钢中的近场强度比在水中的近场强度大.()2.3聚焦探头的焦距应小于近场长度.()2.4探头频率越高,声束扩散角越小、2.5超声波探伤的实际声场中的声束轴线上不存在声压为零的点.()2.6声束指向性不仅与频率有关,而且与波型有关.()2.7超声波的波长越长,声束扩散角就越大,发现小缺陷的能力也就越强.()2.8因为超声波会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振幅和频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