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女人必读的男人心理学学效应

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我的图书馆
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能够深度理解的,能够用出来的,能够给你带来现实帮助的,这样的心理学效应,都是经典的。现在网络上流传着各种心理学效应,什么10大效应、28条效应、35条效应,最多的看到了166条的。而最大的疑问就在于,你看完之后能深度理解的有多少?能够用的出来多少?这些效应能给你带来多大帮助?我们不妨做一组测试:1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如,卖东西的时候,先带顾客看一些价格昂贵的商品(如价格5000+的手机),再看一些相对便宜的商品(如1999的手机,其实从它的质量上看也不真正便宜),购买率就会更高。这个心理学效应是不是很有道理?而且很简单,一看就懂了?再看下一个:2 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经典案例如下: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这个门槛效应,是不是也很有道理?也是很容易看懂?那么问题来了: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员工,工资6k,但是你的实际价值是10k,你准备向老板提出加薪,那么你应该使用哪种策略?下面有两种策略给你选择。门槛效应策略:为了避免一次性吓到老板,分为多次向老板提出加薪,第一次申请加薪到7k,过一段时间,再去申请8k,然后逐步递进到10k。锚定效应策略:为了避免10k的报价吓到老板,直接报价15k,然后老板果然收到惊吓,大怒,严重还价,可能就还到10k。根据锚定效应,你应该选择第2种策略;而根据门槛效应,你应该选择第1种策略?现在你如何决策?如果你采用门槛效应策略,那么请问,锚定效应策略为什么不行?它哪里错误了?如果你采用锚定效应策略,那么请问,门槛效应策略为什么不行?它有什么局限?当然,看到这里你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如果你真的要去申请加薪,究竟要用什么策略?(心理学效应如何使用?)所以啊,那个心理学效应更经典,你是怎么判断的?简单粗暴一点,那个能让你成功加薪的效应更经典对不对?现在来揭秘答案:实际情况非常复杂,两种策略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情境。1 一般来说,锚定策略效果更好尽管门槛效应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实际效果弱于锚定策略。然而为什么呢?哪里出了问题呢?难道心理学家做的实验是错的吗?实验报告是假的吗?实际上,门槛效应作为一个单独的效应是成立的,但是在申请加工资的情境下,多次提出要求会给老板造成“贪得无厌、过度激进”等印象,并且给老板一种失控感:还要连续加多少次?还有没有尽头了。所以,如果使用门槛效应的策略,去小步连续加薪,实际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第一次成功,后面都被拒绝了。而使用锚定策略要求加薪,往往是一次性的大突破,老板只受到一次性的心理冲击,并且最后他自己的压价成功(从15k还价到10k)还能给他自己产生一种控制感。2 特殊情况,门槛效应的递进策略更佳比如,如果你的老板是一个在小事上无所谓,毛毛糙糙的(或者是滥好人类型的),但是对大的原则很重视,甚至过度敏感的人,那么门槛效应的递进策略更佳。这种情况下,有点类似于温水煮青蛙,只要不一次性刺激到他、惊吓到他,成功率就会比较高。然而这种策略成功率较低,因为实际情景中,老板多是偏向于强势的。(加薪是个复杂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的影响因素,这里不考虑了,以免问题丧失聚焦)如果你是第一种情况,你的同事使用门槛效应策略,结果卡在8k月薪上不去了,而你使用锚定策略成功加薪到10k了,你是不是就觉得,锚定效应很经典了?如果你碰到第二种情况,你的同事使用锚定策略结果和神经过敏的老板闹翻了,而你使用门槛效应策略温水煮青蛙煮到了10K+的加薪,你是不是就觉得,门槛效应很经典了?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就是经典的。再比如,锚定效应和门槛效应的知识,还有利于你理解股市投资。一只股票现价10元,有庄家持有大量筹码,想在20元左右卖出,他该怎么办?20元太贵了啊,没人愿意高价接盘啊。基于锚定效应,庄家可以这样:直接发飙,从10元狂拉到50元,然后回调到20元左右(如果业绩、题材等不好,此过程中经常是自己对倒,未必能够全卖出去)。接着再次从20元左右拉起来,就会有人买了——回调到位了,都跌了超过60%了啊!基于门槛效应,庄家也可以这样:慢慢的震荡,抬升底部,磨啊磨的,从10元磨到15元左右,然后突然加速拉升,在20元左右拉出放量长阳乃至涨停板,这时候,就会有很多人追风了——从15涨到20,没涨多少嘛!现在还来得及,赶快追!手画的示意图,供参考你知道了庄家是如何使用锚定效应的,就不会轻易买那种暴涨过后、深度回调、再次拉起的股票(往往是诱多)你知道了庄家是如何使用锚定效应的,就知道在底部震荡抬高期间逢低要建仓了,不要等到方面突破的涨停。锚定效应的应用还有不少。如牛市期间,总会有一波高价股的猛涨,比如50元的涨到100元。这个就叫做为整个市场打开上升空间。为什么呢?比如一个股票,从30元涨到60元,算不算牛市?不算,才刚刚涨了一倍呢!可是,很多人就不敢买了——好贵啊!一般股票只有20-30元的,这个太贵了,风险大!可是,高价股刚刚爆发了一波,冲到100元、150元了,一般人习惯了这种满天飞的价格,再去看60元的股票,就不觉得不可接受了,还可以继续追。于是,这个股票还可以继续涨,涨到80、100,涨到牛市幻灭为止。如果你懂了锚定效应这样的应用,就会知道先去埋伏一波高价股,再去延长追涨操作的时间。(真实投资很复杂,此处仅做说明观点作用,不做真实投资依据)各类心理学的效应,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能够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你自然会觉得它非常经典了。所以关于各种心理学效应,我认为关注点不应是在这个效应本身,而是你深度学习的能力、方法和策略。比如,如果你自己单独看到了 锚定效应,你会不会去想一想它在生活中能够解释哪些现象?能够对自己的哪些方面起到帮助?比如,如果你自己看到了 锚定效应 和 门槛效应,你会不会想到它们之间的矛盾、联系和局限呢?会不会提出那个 关于6k到10k的涨工资策略的问题呢?(这就是我在学习时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各类心理学效应,是用来练习学习策略的非常好的材料。各位不妨把其他答案中提到了各类心理学效应,拿来做一部分练习试试。这些练习做好了,对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识人能力(参考)和决策能力(参考)有很大帮助。练习清单:这个效应的本质是什么?(如,锚定效应和门槛效应,其本质都是人的连续性认知。)这个效应能够解释我看到的什么现象?(如,锚定效应解释牛市时高价股打开空间,门槛效应解释滥好人现象)这个效应对我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如,锚定效应用于涨工资的谈判)这个效应和其他什么知识能够联系起来(相互印证、发生矛盾对比等)?(如,锚定效应和门槛效应在涨工资问题上的矛盾)————————————————————————————————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盘点那些令人叫绝的心理效应_管理资源吧
盘点那些令人叫绝的心理效应
日期: 08:00 来源: 作者:
&&& 1.瓦拉赫效应
&&&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 2.门坎效应
&&&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 3.共生效应
&&&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 4.刻板效应
&&&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
&&& 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致产生颓废情绪。
&&& 5.首因效应
&&&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 6.近因效应
&&&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谈谈心理学--那些令人叫绝的心理效应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谈谈心理学--那些令人叫绝的心理效应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19.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