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形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雨热同期是什么气候

当前位置:
>>>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
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②深居内陆,且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③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③②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泰安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主要考查你对&&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
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保护屏障,西部大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也是世界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黄河总流量的49.2%,长江的25%,澜沧江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三江源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气候条件,对我国、东亚甚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都有重要影响。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特点:1.荒漠化;2.草原退化;3.生物多样性;4.水土流失。西部地区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1.经营管理粗放;2.不合理的垦殖;3.过度放牧;4.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西部生态保护措施:1.实施生态保护工程;2.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示意图:
发现相似题
与“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2778133454139824142794119599135831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6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版).doc2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6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版)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掌握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2.了解区域发展过程中影响区域发展几种常见的环境问题
3.可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各种环境问题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2.森林的生态效益,现存的原始森林的主要分布地区
3.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4.雨林破坏的原因、表现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1.以某区域荒漠化现象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结合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考查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开发、保护措施
3.结合农业生产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利用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考查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破坏原因及保护的意义
4.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运用区域地图、联系图及表格、文字材料,考查某一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构建知识体系】
【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
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1.概念:发生在
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
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石质荒漠化和
【答案】干旱、半干旱地区
半湿润地区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土地沙漠化
次生盐渍化
【注意提示】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11-12学年高二地理说课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本章以典型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
施。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更大程度上让生有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意识。
本章共2节内容:
第1节是“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材首先简要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
的区域自然特征。这是本区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了荒漠化历史
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较为详细地从人地作用的角度介绍
了目前西北地区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这是认识荒漠化防治的必要知识基础
。本节重点是“荒漠化的发展”。教中,在生了解该区干旱特征及其成因、表现的基
础上,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运用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等教方法,重点分析在不同
历史时期,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荒漠化发展的作用,并列表加以归纳整理。
第2节是“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材先从森林的作用为出发点,引出一个思考题:“为
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数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
”然后通过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阐述,得出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
平衡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其影响可谓
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亚马孙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也为全人类所共有。本
节的重点是“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生态的脆弱性、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教中力图通过活动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方法,使之认识到保护森林、保护环境
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通过“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两个区域案例的分析
,让生能够达到在分析地理问题上的个性到共性的延伸。比如荒漠化的延伸内容:非
洲萨赫勒地区、原苏联垦荒区等。森林的保护和开发的延伸内容:我国西双版纳雨林生
态农业等。
本章共七课时完成。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
这种威胁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根据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
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
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受其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
程度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
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目前,全
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7.4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多。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
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1977年随着世界荒漠化会议的召开,我国开始发展荒漠化防治工
作,提出了我国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和措施。经过20多年的整治,局部地区治
理效果显著。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不断蚕食原
本有限的生存空间,直接制约着国家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教材以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了西北地区荒漠化(以沙漠化为主)发展的地理背
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论证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
防治措施。
本节主要有四个内容和两个大的活动。教材首先把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展现在
我们面前,目的就是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来引导生走近“荒漠化”,并给出了“荒
漠化”的概念。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并明确指出
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的决定性的作用。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
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找到切合实际
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材接着讲述了荒漠化防
治的核心内容和多年的成功整治模式,并以宁夏中卫县境内的沙坡头为例,介绍了西北
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本课蕴涵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
理思想,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训练的功能。最后,本课的“活动”是西北地区荒漠化
知识的拓展。“活动”设计的知识面比较广,它既是课本的总结和反馈,又是对生举一
反三的能力和认识的评价。同时,使生对荒漠化在全球的分布和防治措施又有了更详
细的了解和掌握。
在本节的教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下列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由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和气候异常造成的。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
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西北地区尤以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为主。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强调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要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外力
作用性质,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
以新课标理念教为依据,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
教原则。为此我们在教过程中发挥生的主动性,并在教过程中营造生自主
习的氛围,给生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素材充实课堂习,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为生
创造开放式、宽松的探究空间。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
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
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第二课时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
、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
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
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
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习,培养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态度和精神,强
化的人地观念。教育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
生活习惯。
同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
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
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
,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请同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荒漠化现状。
课件展示: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
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
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截至
1999年,我国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9%。与1994年监测结
果相比,我国荒漠化仍呈扩展趋势,年,5年净增荒漠化土地5.20万平方千米
,年均增加1.04万平方千米。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到1999年为174.31万平方千米,占国
土总面积的18.2%。与1994年普查同等范围相比,年,5年沙化土地净增1718
0平方千米,年均增加3436平方千米。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
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牧,这是草地沙化
、退化的主要原因。二是滥樵、滥挖、滥采,这是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展的重
要成因。三是滥垦,5年间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千米,其中
有近一半面积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
水,使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世界荒漠化会议,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行动
纲领。1993年5月至1994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完成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起草
和制订工作。日,《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文本在巴黎通过,同年10月14日,
包括中国在内的112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要求世界各国“动员足
够的资金开展防沙化斗争”。1996年12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正式生效,为世界各
国和各地区制定防治荒漠化纲要提供了依据。迄今为止,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85个国家
签署并批准了这一公约。缔约国大会(COP)第一至第五次会议分别于年召开
。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已充分认识到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灾害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的重要地位。
(生讨论后,请几个同谈一下感想)
略。(生回答后教师简单讲评)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广、受
(教师出示“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请同们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
状况。(一名生回答,其他同补充说明)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
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
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任重道远。本章我们以土地荒漠
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该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和主要防治措施,并通过了
解局部取得的一些治理经验,供其他地区借鉴。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出示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请生读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观
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同指图表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征
西北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古长
城一线以北;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
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和中部
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等高大山脉,其间夹
有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地)。
这里所讲的西北地区与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不同,它是指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中
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和西北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
【知识拓展】
读下面一段小材料了解我国西部的环境特征。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和阿拉善盟、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河
北坝上、西藏那曲等地,沙漠化年均扩展速度达4%以上。由于风沙的步步紧逼,成千上
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西部人民生存空间大大缩小,成为我国严重的生态问题。
干旱为主。
(三)自然特征:干旱
(教师从课本的有关知识引导生展开讨论,让生掌握分析知识点的思路与解题的
方法,以及会分析识图)
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从自然和人为因素考虑)
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还与人为的过度开发利用有关。由于西北
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
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
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西北地
区的气候、地貌、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农牧业生产、国土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等
方面作简要分析。
(对照图,让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思考)
读课本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2.3“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
度的变化”,观察并思考: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2.天山北坡与南坡的降水有何不同?
3.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生回答,教师补充)1.西北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
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由此可见降水越少,植
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天山北坡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和大西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
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3.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
给和盆地地形。
(教师评价后,总结)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自
然景观自东向西的演变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土地生产力也相应逐渐降低,载
畜量随之减少。由于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距海越远,降水越少,干旱程度增强,以
贺兰山为界东西向由于降水量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而新疆的绿洲主要分
布在高山山麓地带,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
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四)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
生态环境失衡,导致土地荒漠化。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生阅读课本图,分析各个要素,适当情况下进行前后讨论)
请同们阅读课本图2.4“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思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
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分析)
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分布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具
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因此荒漠类型多,面积广。(教师利用P20活动总结荒漠
化的自然原因)
(一)自然因素
1.干旱为主的环境
2.气候异常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
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世界的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搜集人类对植被破坏的相关资料和我国荒漠化产生的历史过程资料。
上节课我们习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以及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
自然地理背景。西北地区荒漠化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哪些因素呢?历史上我国西北地区
是不是荒漠化的发源地?这就是我们本节课习的内容。
(二)人为因素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
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虽然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人类活动
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并且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表明,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
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教师引导生,并提出相关的知识点)读课本图2.5“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
素”,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生讨论,教师小结)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
于人类活动不当所产生的。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原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
1.原因:(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
(2)人类自身的活动不当
2.表现:(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分组讨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三个主要人为因素的影响,完成对应填空:
(生回答,适当补充)
|能源缺乏地区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 |
|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 |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 |
|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人口过快增长也是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
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人们迫于生计而无可选择地采取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
垦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非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形式,从而加快了荒漠化的发展。
请同阅读下面材料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掘井”“灌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知识拓展】
掘井带来的负面影响
图2.6主要补充说明过度放牧的多种形式和后果,通过a、b两图的对照,说明掘井取
水可以为尽可能多地放牧提供水源条件,然而,过密的掘井工程,会使水井周围的草场
受到过度践踏而无法得到恢复。这是加速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
灌溉和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是荒漠化的另一个现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灌溉
,引起灌溉区地下水位的上升,而荒漠地区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水分大量损失,水中
所含的盐分因此聚集在土壤的表层,使土壤的肥力下降。这也是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
源的不合理开发所引发的不良后果。
(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由此可见,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它受干
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其中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是产生荒漠化的必
要条件,它对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使土地荒漠化进
不管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还是非洲的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总的来看,荒漠化
并非只是现代的产物,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荒漠化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三、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在不同的
历史阶段和自然条件下,人类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
了相当大的作用。
(引导生自)请同们读课本P25“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的阅读材料和图2.12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思考以下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图中河流分布的特点,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
2.古城和古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3.古今道路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4.这样发展下去结果会是怎样的?
从图中看出,河流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古今相比,城市越来越少,道路越来越
靠近水源,这样发展下去,人类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环境也越来越恶化。
河流都发源在盆地南北两侧的山地,并向塔里木盆地中心流,流量会越来越小,成为
季节性河流。在古代,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的人们通过兴修水利,利用昆仑山冰雪
融水和山麓地下水,使这里出现了许多富饶的人类聚集地。后来,随着人们的盲目垦耕
、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
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消失,人们
被迫放弃。荒漠化的范围越来越大,使丝绸之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
在沙漠腹地;古今道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道路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
古遗址,并且越来越远,这样下去,由于人类活动的足迹和不合理的开发,荒漠化的范
围也越来越大。
(引导生读图,并且加以阐述)请同们读图2.1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该
图说明: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在其两侧,是农
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清代开始,由于被迫“移民实边”“开放蒙禁”,这一过渡带逐渐向
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加剧了本地区的荒漠化。请思考:(教师出示问题)
课件展示:
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业向牧区侵入,大片的草地变成旱地。这样,势必压缩草
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必定会
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势必
日益加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
加上因为土地肥力的减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漠。因此,如果农牧界
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
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就有农业侵入牧区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
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度开垦→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剧→土地肥力减弱→再度开垦→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实际情况也是如
荒漠化使西北地区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
改善,但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因此,抓好荒漠化
的防治,是实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了荒漠化的危害,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扼治荒漠化蔓延的趋势?
(生热烈讨论后找几名同回答)
大家谈到的有些方法是有道理的。这节课我们就具体的研究这一问题。
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
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荒漠
化的扩展和延续,使大片良田被毁,土地自然生产力逐渐丧失,沙尘暴盛行,生态环境
恶化,这一切都在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刻不容缓。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
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着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
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的威胁
2.扭转土地的退化
3.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我们有信心去预防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
已经发生的荒漠化都应是我们防治的对象。
在防治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本着有明确的整治目
标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整治。
(三)防治的原则
(引导生读图,并且加以点拨)请同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2.14、2.15,想一
想我们应当怎样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确定整治的对策和措施,对此提出自己的认
识和看法。
(生交流,教师小结)
一个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
达到区域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既要
保护西北地区的环境,又要解决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比如,小流域的治理、种植
一些既能速生又能固沙的植物,采取退耕还林、还草。
不同地区荒漠化的类型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我们必须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如宁夏沙坡头
草方格沙障、防护林体系等。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们治理荒漠化必须要了解它们的环境,找到根源,从问题入手
,找到切实的解决办法,做到保护、恢复、发展为一体,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和开发。控
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是关键。
【知识拓展】
请同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并为解决这一生态问题出谋划策。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度利用,自然生
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西部地区又是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
地。为了加快西部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针对水系分布特点,将西部地区划分
为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珠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地区、风沙草原区四大区域
,区别特点,分区治理。
西部地区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0.36%,占全国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
57.84%。其中黄河上中游地区为40.55万平方千米,长江上中游地区为38.04万平方千米
,珠江中上游和西南诸河地区为19.48万平方千米,风沙草原区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
40万平方千米。
(生讨论,看谁提出的想法既可行又实用。教师对合理的回答进行激励性评价)
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
措施治理。
(四)治理的措施
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
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
要合理的分配河流的水资源,并且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以我国治理荒漠的经验,在不同的地区用
不同的生物措施,并且种植一些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建设不同
的防护林、护坡林等。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保护生态环境的
角度出发,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积极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
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知识拓展】
阅读下面我国治理荒漠化有关资料,让同们了解我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了可喜
“三北”防护林体系
“三北”防护林工程于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建。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计
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建设期限73年,规划造林5.34亿亩,使三北地区的森林
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
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该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千米,南北宽560~1460千米,总面积406.9万平方千米,
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中国的半壁河山。其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
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
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141”绿色工程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以“141”为主体的绿色工程建设。“141”绿色工程即1个基地(南方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4个体系(“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
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和1个工程(治沙工程)。“141”绿色工程规划建设总规模6000万公
顷,建设期限为年。这些工程正在稳步、有效地进行,并取得明显的环境效
益和经济效益。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是我国正在加紧实施的“141”绿色工程中的四大体系之一,
是国家继“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之后,为了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大量流失,改善流
域内的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而又实施的一大绿色工程。该工程计划在长江中上游1个
省级行政单位造林2000万公顷,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太行山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是我国继1亿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三北”、“长江中
上游”、“沿海”、“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以及全国治沙工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后,又一
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1984年国务院就委托国家计委审核批准了《太行山绿化工程总体规
划》,这一工程还被列为全球环境建设的重点,纳入《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中国政府执
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决议的内容。太行山与燕山山脉构成华北平原屋脊
,是京津两市及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绿化太行山,对于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帮
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这一工
程将涉及山西、河北、北京、河南四省市的100多个县。
(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本课内容)
【例题剖析】
一、选择题
1.为实现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批准实施六大林业工程,其中与西北
地区关系密切的有()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②“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③退耕还林还草工
程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⑤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⑥重点地区的速生丰产用材
林为主的林业产业的基地建设工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解析:六大林业工程中与西北地区关系密切的有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上
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治沙工程、野生动物保
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
2.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呼伦贝尔草原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工矿开发
解析:呼伦贝尔草原地处半干旱的草原牧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类的过度开垦造
成本区荒漠化日趋严重。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完成3~5题。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
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
C.地形差异
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居内陆,因距海远近,由东向西,水分差异最为明显,
故呈现出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4.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是主要成因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建国以后,该地区荒漠化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故A项不正确。C项
说法也不妥帖。D项有点夸大事实。
5.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A.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B.降雨量小,持续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D.人类活动中的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解析:人为因素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6.在能源缺乏地区,荒漠化主要成因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
D.工矿开发
解析: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作为燃料的主要来源。
二、双项选择题
7.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常见于我国的()
A.塔里木河下游
B.呼伦贝尔草原
C.锡林郭勒草原
D.尔沁草原
解析:我国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常见于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
原等地,是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引起的;尔沁草地因过度农耕导致荒漠化,因
此常常呈连片状;塔里木河下游因为超量用水引起荒漠化,因此其形状常常沿河延伸。
8.下列关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B.乌兰布和沙漠是地质历史时期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原生沙质沙漠
C.土地退化、下伏沙层裸露是尔沁草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D.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改造难度很大
解析: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地质历史时期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原生沙质沙漠;乌兰布和
沙漠是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活动造成的。
9.目前,我国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
A.旱农地区
B.草原地区
C.河谷灌区
D.高原牧区
解析:目前,我国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河谷灌区的农田荒
漠化已经有所逆转,青藏高原牧区不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地区。
10.2001年3月,我国家对楼兰古城和罗布泊的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化时代,古代不会发生土地荒漠化现象
B.战争和瘟疫等人为原因有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
C.沙漠都是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形成的,荒漠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D.人为的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荒漠化问题不但在工业化时代频繁发生,古代也常有土地荒漠化现象出现;人
为的植被破坏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战争和瘟疫等人为
原因有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沙漠是地形名称,沙漠地区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原生沙
质沙漠及其对应的荒漠都是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形成的,其他沙漠及其对应的荒漠都是人
为原因造成的。
三、综合题
1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这个地区荒漠化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B地沙漠所在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_。
(3)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5)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1)过度垦殖、放牧和采伐森林
(2)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自治区
(3)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森林草原破坏严重,地面失去保护,在
强大的西北季风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大
(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
(5)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退耕还牧、退耕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风沙危
害和水土流失。
解析:位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少,气候干旱,风沙危害
和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沙漠、戈壁主要的分布地区,自然生态条件最差,而且最为脆
弱和最容易破坏。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草地退化、耕地退化、森林退化,其中以草地退化最为
严重和普遍。除气候因素外,导致这一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造成土地压
力过大,尤以地表植被破坏最为突出。因此,恢复地表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是缓解
和改变土地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本节内容的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
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习,为把西北地
区建得山川秀美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征
(三)自然特征:干旱
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四)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1.干旱为主的环境
2.气候异常
(二)人为因素
1.原因:(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
(2)人类自身的活动不当
2.表现:(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三、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二)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的威胁
2.扭转土地的退化
3.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三)防治的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
盐碱)、治沙相结合
(四)治理的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一: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阅读课本图2.8、图2.9、图2.10、图2.11萨赫勒地区各种因素的影响示意图,思考问
这个活动,提供了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实例,以供生分析,其目的是加强对前面已
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迁移和应用。在活动设计上,采取“边叙边析”的方式,活动
由四个分析段落组成,每一个段落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图文资料,并联系已知识,分析萨赫
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主要是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的要点:位置及干旱的气候条件。
2.20世纪以来,萨赫勒地区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分析这一社
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分析的重点:同样是畜牧业,但传统游牧与商业定居牧业在品种、经营规模、生产方
式等方面对草场会造成哪些不同的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大量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增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
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
展,有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分析要点:农牧之争,迫使耕作面积不断扩大,并向牧区推进,草地变旱地。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
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解释图2.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分析要点:从人口增长与荒漠化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如何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
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平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
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mm,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
、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
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区
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图中
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
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
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
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作面积,导致向牧区推进
,结果是:
4.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
就在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
可以得到解决。
活动二:前苏联的垦荒区阅读课本图2.16和资料,思考问题
此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分析前苏联垦荒区荒漠化的形成及治理措施,使前面到的
知识得到灵活运用。该活动由三个前后连贯的步骤组成:荒漠化的成因分析是铺垫;对
防治措施的分析和理解是重点;哪些对策和措施可以被借鉴是拓展。
1.根据图2.16和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并说明人们的生
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
此题要注意培养生对地图、文字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特别是读图分析的能力。拿
到一幅地图,首先要对其地理位置进行描述;其次要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
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
但远离海洋,故降水稀少。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
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
定是寒冷、干旱、大风。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人类严重的过度开荒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加剧了荒漠化的形成。
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
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
向是什么?
防治措施是针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的。要善于把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分析,逐
条分析这四项措施,而后进行归纳,即可得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抗旱、防
风、保水、保土、保肥”,
3.根据所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我国的哪些地
区所借鉴。
研究前苏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适应性,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
合分析和比较。既然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
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我国的西北地区可以借鉴这些措施。当然,一些
措施也适用于我国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本章以典型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
云南省玉溪一中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9
云南省玉溪一中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1
山东省枣庄市第九中2015届高三第一期10月月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第一期期末考试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5CBCBB6~10BCAC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第一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5CDACD 1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1.选择题:(共50分2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北地区气候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