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导致恋人们不能不要在一起是什么字这是什么故事

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
/ 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2.印度居民的经济生活  农业公元初的几个世纪,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 展。首先,农业技术较之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据不完全资料,这时的印度居 民已经掌握了有关土壤的基本知识:已经学会了分辨土壤,将土壤分成水浇 地、旱田、肥田、贫脊土地、休耕地、荒地几大类。印度居民还掌握了轮作 技术和施肥:他们将贫脊的土地分出不同等级,然后根据地力分成三年休耕 地、二年休耕地等;为了使庄稼长得茂盛一些,印度居民已经掌握了用草木 灰肥作底肥,用发酵过的粪便当作追肥的技术。其次,农业作物的品种较之以前更加丰富了。据不完全资料,这时的农作物品种有水稻、旱稻、小麦、二粒小麦、大麦、黍、豆、甘蔗、芝麻、花 生和胡麻等。这个时期,印度居民的农副产品丰富了,比如果树、蔬菜、瓜豆等,都较以前品种增多。大量文献证明,这个时期,印度居民已经开始种植香蕉、 苹果、梨、桃子、葡萄、杏、核桃、扁桃、樱桃、芹菜、韭菜、豆角、蕃茄、 土豆、江豆、南瓜、冬瓜、黄瓜等。  畜牧业印度的广阔土地较为平坦,较少山地和坡地,没有理想的发展畜 牧业的场所,故而此时的畜牧业经济,就像历史上的许多时期一样,在整个 经济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在印度,虽然没有大规模的畜牧业经济,但是却 有较为发达的家畜饲养业经济。印度居民饲养的牲畜有马、牛、羊、猪、狗、 鸡、鸭、鹅等。  手工业这个时期,纺织业、金属加工、木器制作、建筑和造船业都有发 展。首先,与农业经济直接相关的手工业经济,比如棉纺织业、榨油业等, 率先得到发展。    印度是生产棉花最古老的国度,这个时期,印度的种棉业发展很快,与 种棉业配套的棉纺织业也有很大发展。文献记载,这个时期出现了鸯伽、羯 陵伽、迦尸等棉纺织业中心。除了城里的手工业工场之外,印度农村手工业 中有纺纱和织布。他们生产的布匹质料虽然不如城市,但是完全可以满足农 村居民生活的需要。  除了利用棉花织布以外,印度居民已经使用棉籽榨油。棉籽油不但富有 油类所需的所有物质,而且具有香味,是印度居民喜用的食用油之一。印度 居民还用芝麻、菜籽和花生榨油。  冶铁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手工业部门。印度居 民何时使用铁器,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考古学家在印度境内发现了公元前1 世纪前后的遗物,说明印度人至少在公元前 1 世纪前后已经知道使用铁器 了。文献记载,印度居民掌握冶铁技术是间接从中原人那里学来的:中原的 汉王朝与中亚的古代国家在西域一带发生了战争,中原部队失利,一些汉人 被俘;中亚古代国家通过这些俘虏知道了冶铁业,并掌握了冶铁业;中亚古 代国家再与中原的汉王朝作战,失利,向南迁入印度,就将这种技术传到了 印度。印度虽然冶铁技术起步较晚,但他们迎头赶上。在印度境内,考古学 家们相继发现了许多属于 5 世纪前后的冶铁作坊,同时在德里发现了 5 世纪 的巨大铁柱。这一切都说明,印度冶铁工业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印度有着丰富的铜矿资源,而且从公元前 15 世纪起就开始使用铜器,这 就使得印度居民对冶铸铜器十分地熟悉。在这个时期的遗址中,考古工作者 相继发现了许多铜器,从生产工具到饮食器具,应有尽有,说明印度的采铜冶铜铸铜业是比较发达的。  建筑行业此时正处在黄金时代:阶级分化加剧,富人们需要建盖华丽的 殿堂;佛教兴盛,大量佛教寺院有待建盖;社会经济发展,许多公众设施需 待改建。和西方完全使用石材不同,印度古代建筑并不完全使用石材。印度 居民有着自己特点的建筑学和建筑物。印度此时的大型建筑很多,这在唐代 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记》里有生动的记载。近些年来,考古学者在印度做了 许多工作,发现了许多遗址,比如摩揭陀的首府华氏城,城垣长达 15 公里, 宽约 3 公里,城墙上共建了 570 多座城楼,反映了印度建筑业的发达。还有 商质的佛塔(公元前 1 世纪)、德里的铁柱、那西克地方的宏伟的庙宇,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古代建筑业的发达。印度造船业是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印度的造船业主要集中在印度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带。主要是生产海船。印度海船运载 能力相当强,不但可以一次乘载旅客数百人,而且续航能力极强。印度船只 漂洋过海,向东,可至中国沿海的南部海域,与沿线的缅甸、老挝、越南、 菲律宾等国家发生商贸关系;还乘着季风,漂越印度洋,向西,来往于埃及、 非洲中部、地中海、欧洲和印度之间,与当地居民发生密切的商贸关系。中 国有位著名佛教高僧,名叫法显,是位与唐代高僧玄奘齐名的历史人物。4 世纪末,他由陆路进入到印度,去学习佛法,而后,在若干年后,他又伴随 一些漂洋过海的商人,取道海路,由印度南部海岸乘船返回中国。  印度手工业有一个与他国不同的特点,即所有的手工业,原则上控制在 国家手中。国家投资兴建手工业作坊;派遣官吏管理手工业生产,以官价买 走手工业产品。与国家手工业作坊相比,农村辅助性的手工业经济在印度手 工业经济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与前一段时间截然不同,这个时期,大城市开始出现了,并在经济 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中国古代城市完全相同,印度城市并不完全是在手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时期,印度最为繁荣的大城市就是 华氏城。这座城市方圆约 45 平方公里,整个城垣由木质城垣环围。除了华氏 城之外,在印度境内,还有好几十座规模很大的城池。印度大城市内,手工 业虽然发达,但是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而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消 费,故而城市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印度的诸大城市内,主要聚居着统治 阶级和官署衙门,还有为他们服务的手工业者。  商业贸易此时的印度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商业贸易活动,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各大城市之间交换频繁了,出现了一系列专营某种商品的手工业城 市,如专门纺织的城市,专门制做酒的城市等等;城市开始与农村发生商业 贸易关系了,城市向农村推销自己的手工业产品,比如布匹、酒水、铁铜制 品、盐、茶等,而农村开始向城市提供手工业必须的原材料,以及其他农产 品,如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等;印度城市还与国际上的发达地区保持着密 切的商业关系。  印度商业具有深厚的官办性质,通常都由国家出面组织和严格管理。国 家投资某些商业部门;国家派遣市场管理人员进驻商业机构;国家委任官吏 专门经营商业,如矿产品、盐、酒等,这都是专卖商品;国家经营主要的对 外贸易。这时的印度有着较为频繁的国际贸易活动。文献记载:这时的印度已经与中国、印度、中亚、西亚两河流域、埃及,以及非洲南部地区的商业城市 有着频繁地交往。在乔底利耶《政事论》第二卷第十二章中曾经提到,印度 境内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大量丝绸。那时的印度人称中国生产的丝绸为“支那 帕塔”,即中国丝之意。印度的商船曾经进入到非洲中部的东海地区,将中 国的产品运到那里,然后再由那里运往非洲的其他地方。印度还通过阿拉伯、 波斯诸地与欧洲发生商业关系。货币通过考古资料,我们知道,印度至少流布孔雀王朝、贵霜王朝和笈多王朝时期的货币。印度各个王朝的货币主要是金质的,其次是银质的,根 本不用铜质货币。关于后者,则与同时代的中原王朝的货币质料是完全不同 的。印度货币的外形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为圆形或圜形,面为国君造像以及 其他一些图案。目前发现的印度此时的货币,质地都很好,而且制作都很精 美,反映了此时社会经济的富强和稳定。除了金银货币之外,印度人与欧洲 古代居民一样,还很喜欢收藏珠宝,并以此作为货币的一种价值单位。印度 的珠宝主要来自锡兰,有些来自缅甸和尼泊尔。3.印度居民的宗教生活  我们这个时期,印度宗教有三大特征:其一,印度社会是专制独裁的社 会,受其制约,宗教以一神教为主;其二,印度古代的三大宗教,即佛教、 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生命力极强,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经过改头换面,在我 们这个时期还是最主要的宗教;其三,印度宗教内容相当丰富,理论相当深 奥,体系相当庞杂。  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古老宗教,相传产生于最初雅利安人。雅利安 人原是北方的古老民族,约于公元前 1500 年前后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  本土。婆罗门教最初只是原始宗教,后来才遂渐形成为代表奴隶主利益的宗 教。  婆罗门教教义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几位大神,还有好些位小神,这 些神主宰者芸芸众生的命运(这里即有中央集权制的折光反映,还有氏族社 会多神崇拜的反映)。为了求得众神保护,人民大众必须将自己所得的相当 大一部分拿出来奉献给诸神,由此,婆罗门教是讲究供奉的。婆罗门教规定, 众百姓无法与诸神沟通,居民想与诸神沟通,只有请求专门为诸神服务的祭 司,祭司是诸神在人间的代言人,这就使得诸神的祭司在世俗社会里享有极 大的权力。婆罗门教教义明言,人世间是有等级差别的,存在着种姓方面的 差异,婆罗门种姓是最高等级,其次是刹帝利,再其次是吠舍,最后才是首 陀罗;人类这种等级差异是终身的,是永久的,是无法更变的。可以看出, 婆罗门教是一种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宗教。  佛教在奴隶制占有统治地位的时期,婆罗门教作为一种维护统治阶级的 思想,在奴隶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到了我们这个时期,尊崇部落之神 的,理论上显得较为支离破碎的,总的讲来是表现关门主义的宗教思想,已 经不能满足于大的封建主义的专制国家的需要了。印度经济政治文化的发 展,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于是,一种新的,比较发达的,经过改头换面 的,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的宗教思想——大乘佛教就应运而生了。大乘佛教是 佛教的一支,其教义与原始佛教和小乘教的教义略所区别。佛教大约形成于 公元前 6 世纪前后,相传是由释迦牟尼(意为释迦部落的遁世者)创立的。 大乘教的教义认为,只要能够认真修行,此身便能修到成佛的境界。耆那教 大约与佛教形成同时,在印度广大人民当中,又兴起了一种新的宗教,这就是耆那教。许多史籍都记载,耆那教的创始人是大雄,他的生平 竟然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相似。耆那教与佛教一样,承认每一个人通过修 行,都能使自己的灵魂达到解脱地步,即达到脱离轮回的地步;耆那教同时 也否认婆罗门教当中的那一种众多的神、祭司、祭祀,以及在宗教上神化的 种姓制度。耆那教教义与众不同,就是它承认灵魂的永存,因此耆那教的“解 脱”含意,就是使灵魂达到永恒的极乐世界。这种教义较之佛教,就有了更 进一层的现实意义。仅仅由于这个宗教要求人们摆脱现世的物质追求,摆脱 性欲和物欲,摆脱一切物质享受,而去深山荒原中苦苦修行,这是每一个稍 稍贪恋物欲和色欲的俗世人们所难以承受的,因而没有佛教那么拥有众多的 信徒。除了以上三大宗教,据文献记载,这个时期的印度居民还信奉其他一些宗教,比如袄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等,因为时间、地域不同,各有自 己的特点,并拥有自己的信徒。  这个时期的印度居民对于宗教是非常虔诚的。他们已经习惯于让宗教来 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宗教来衡量行为的是非,让宗教来影响自己的思想。印 度居民因为对宗教十分地虔诚,故而宗教文化达到了相当深奥的程度;亦因 为他们对宗教十分地虔诚,所以他们的思想、行为受其制约,致使社会经济 和政治生活一直滞留于较为缓慢地发展阶段。4.印度居民的饮食、服饰与丧葬制度这个时期,印度居民的服饰,由以下三个因素制约,与前期相比,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三个因素是:整个社会进程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发生 质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人们服饰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没有发生重大变 化;外来文化(包括军事和政治)对印度社会经济和文化没有对印度此时的 社会构成至深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介绍此时印度居民的饮食服饰 制度情况。(1)饮食文化  主食 居民的主食以农产品为主。由于地产不同,气候不同,印度各地生 产的粮食品种不一,各地饮食稍有差异。南方地区雨水充足,空气湿度大, 气候炎热,适合水稻生长,因而南方居民主要以食用大米为主;北方地区, 特别是印度河流域,地势平坦,地域辽阔,居民主要种植小麦,居民主食则 以麦面为主。  主食的烹饪,相关资料不多。中国有一套很有名的书,名叫《大藏经》, 里面记载了许多印度和尚的事迹。在记载印度诸多和尚的事迹时,偶尔记载 了他们的饮食情况。通过这些零星的记载,我们从侧面可以了解到印度居民 的主食制作情况。  据《大藏经》介绍,印度南方居民,主要是将大米熬成稀饭,然后用碗 盛着吃。印度人将这种稀饭叫糜粥。糜粥的种类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是白米 粥,即将大米放在锅里直接煮,里面不放任何其他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谓的 大米稀饭。除了大米饭外,此时的印度人,还喜欢在煮粥的时候,再加煮一 点豆类,比如煮粥时加上一些具有清凉功能的青豆,加上一些具有甜味的红 豆,或者将各种杂豆都放上一点,煮成佛教上所谓的“八宝粥”。南方的印 度人,包括一些中部的印度人,尤其喜欢喝“八宝粥”。这种烹调主食的方 法,直到今天还时常见到。比如佛教信徒过佛教节日时,要喝“腊八粥”, 就是我们这个时期的所谓的糜粥。印度南方居民还经常食用干饭,也即将大米放在锅里,煮或蒸成干饭吃。如何将生的颗粒状的大米煮成干米饭,还有许多环节是未知数。据现有的考 古资料,在这个时期,印度居民还不知道蒸篦。可以肯定:这个时期,印度 居民还没有掌握蒸饭技术。我们推测:此时的印度居民,是将大米直接放在 锅里,兑足了相应的水后,点火焖煮,将大米蒸煮成干饭。印度居民不会使用筷子,也很少使用勺子,他们通常是用手指撮着米饭送入口中食用。印度人通常一次将蒸煮的米饭做得很多,够吃好几顿的。一 次食用之后,就将剩余的干饭晾干,用布袋装起来,留至下一次食用。由于 印度人通常都是用左手去干一些比较脏的活,所以他们严忌用左手,而用右 手撮米饭往嘴里送。  北方居民吃麦面,通常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吃麦饭,即将麦粒直 接放在锅里煮,煮熟后,就像储存大米干饭一样,将麦饭装在袋子里,食时 拿出来捧着吃。这种麦饭干硬,不易消化,多用于旅行时。第二种是吃麦粥, 即将麦粒简单地磨一下,磨成片状,然后将它放在锅里煮成粥,很有点像是 大米粥。这种饭吃起来很香,但是煮饭时花费的时间很长。第三种是将麦子 磨成面粉,然后再制成各种式样进行食用。我们这个时期,绝大多数都是采 用最后一种食用方法。  麦面的制作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制作面饼,中国古代文献称其为“胡 饼”。其次是制作面条,即将麦面擀薄饼状,再将其切成条状,放入沸水中 煮熟食用。印度人最喜欢吃的麦面是烤点心。印度人制作点心很出名,有悠  久的历史。我们这个时期,印度居民用牛奶、羊奶,或者酥油一类的东西, 将面和好,然后加上糖,最后烤制成各种甜点心。印度人待客时,或者休闲 喝茶时,都喜欢上些甜点心。印度人的麦面制作技术,对于古代西域,以及 唐代前后的中原的面食制作,产生过一定影响。  副食 印度此时的副食食品,以豆类为主。印度盛产各种豆类,如青豆、 红豆、江豆、豌豆、花豆、绿豆、黄豆等,故而这方面的食品是很多的。印 度人主要用豆煮稀饭。除在主食中使用豆类外,印度人还在菜蔬中使用豆类。 据我们所知,此时的印度人已经会制作豆腐了。制作豆腐是中国人的发明之 一,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古代居民就已经会制作豆腐了。由于中西交通和丝 绸之路的繁荣,以及大量佛教僧侣东来西往,中国制作豆腐的技术由东向西, 经过西域和中亚传至印度。  印度居民还会制作豆豉。豆豉是这么制作的:将挑选好的豆子放在锅里 煮成七八成熟,然后将其从沸水里捞出,稍稍沥晾,然后趁热拌入一些调味 品,将其包蒙起来,让其生霉发酵,待生霉的豆类长出寸许的白毛时,就将 其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干。煮熟了的、充分吸收了调味品味道的、经过发酵处 理的、最后晒干的豆子就变成了豆豉。豆豉有多种吃法。或者干吃,这是喝 稀饭时的最佳菜肴;或者将其拌以肉沫炒食,这是吃面食时最理想的佐食品。 菜蔬 印度人注重吃菜。菜蔬品种有韭菜、大白菜、卷心菜、青菜、芹菜、 黄瓜、南瓜、冬瓜、丝瓜、扁豆等。印度人吃炒菜,还很重视腌咸菜。在印度菜谱当中,还有几种蔬菜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大葱、大蒜和香菜。  肉食 印度居民吃肉以猪肉为主,还吃牛、羊、马、驴、鸡、鸭、鹅、兔 等牲畜的肉。由于印度缺少草原,故而与草原经济有关的牲畜肉类是很少的。 相对而言,印度的肉食结构,以家禽肉类为主。如在许多印度古代文献中, 多次提到用鹅鸭肉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就是对这种肉食结构的折光反映。油类 印度居民的饮食生活离不开油料,如炒菜时需用油,制作点心时需用油。印度油类品种比较多。印度很早就掌握了种植棉花的技术,其境内棉 籽货源充足,这是理想的榨油原料。印度人很早就开始食用棉籽油了。印度 盛产花生,又叫落花生,这是一种产油量很高的植物果实。印度人用花生来 榨油。在北印度地区,居民还种植油菜,而且产量很可观,当时居民便用油 菜籽来榨油。动物脂肪也用来作油料。调味品 印度物产丰富,盛产各种香料。印度香料有两大类:其一是用来作薰香的;其二是用来作调味品的。印度的两大类香料资源都很丰富,是当 时印度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印度每年通过香料出口赢得大量利润。我们这 个时期,印度居民将香料运往非洲、欧洲、西亚、东南亚和中国。印度居民 喜欢使用这些香料。(2)服饰文化  夏季服装 印度古代居民的服装分为夏季服装和冬季服装两大类。印度夏 季很炎热,居民穿得都比较单薄。夏季服装的质料以棉布为主,因为这里盛 产棉布;其次,丝质面料服装也很受欢迎。当时印度与中原有着频繁的商业 交往关系,得到这种布料很容易。  印度男人穿得是长袍。袍色以白色居多,其次为浅灰色,基本不见黑色 服装。长袍没有襟扣,以贯头衫为主。妇女穿得是丽纱。丽纱是印度妇女独 有的一种服装,这是一块长条形布帛。印度妇女将丽纱由肩到膝,多层裹在 身上。海得拉省阿旃陀石窟里的部分壁画作于 5 世纪,对此时印度居民夏季  服装的款式有所反映。 印度居民夏季通常不穿鞋靴(天气太过炎热),他们赤裸双足去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印度僧侣穿鞋和穿袜子,这是印度僧侣服装的重要特征。印度 僧侣的鞋靴为平底、方口。  冬季服饰 印度居民的冬季服装,在款式方面较之夏季没有什么变化,但 其质料是不同的。居民大都穿服质料较厚的棉布服装,或者穿夹层衣服和皮 质服装。南部居民主要穿夹层衣服;稍稍偏北的居民穿棉衣(在印度发现了 两层棉布夹一层棉絮的遗物,可说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棉衣”了); 在更北的地区,印度居民穿皮毛服装了。  发式和帽饰 印度居民发式有男女之别。印度男性居民一旦进入成年,大 多是将头发拢于头顶,在头顶扎起一个高大的发髻;由于头发很多,而且长 度不一,除开拢起的头发之外,在头的四周还有一些余散的头发,印度男人 将这些头发剪短,然后促其卷起。  印度妇女发式比男性简单些。未婚之前,妇女多为披发;已婚妇女,则 将头发拢于脑后,用绳索扎住。在日常生活中,南部印度妇女头上一般不带 帽饰;外出郊游时,少妇或者少女,喜欢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一个花草编织的 花项圈。花项圈上扎白花、红花或黄花,十分地好看。北方妇女最初没有帽 饰,受伊朗文化影响,他们大多头蒙纱巾。自■哒人进入印度西北部之后, 一些时髦的妇女开始在头顶上扣戴帽饰了。以目前所见的资料,妇女帽子主 要以珠宝为饰,其次以金银为饰,再其次就是丝绸织物了。首饰 印度居民的首饰以金银为主。妇女最常见的首饰是项饰和胸饰,多以金、银、珍珠为缨络;其次是鼻饰,即在鼻孔上夹戴一个金银质的饰件; 再其次是指饰和腕饰,如有手链、臂链、指环等;最后是耳环,通常分为垂 耳环和吊耳环两种。印度妇女还流行面饰,就是在脸、颊、额等处贴粘饰物。 面饰多以黄金叶为之,也有金泊者。印度男性公民也戴首饰,以耳饰为主, 主要是环铛,也有贴金泊于面颊者。(3)居住条件与丧葬习俗  民居建筑 印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地域也很辽阔,因而在我们这个时 期,印度古代民居各地之间存在着差异。南方地区 气候炎热,多雨水,居民的居处环境多以要求避雨为主,较少考虑御寒功能(冬季也适当考虑这个因素)。因而,居民在建筑房屋时,并 不太重视房屋的御寒建设,而只强调防雨功能。因为只考虑防雨功能,所以 南方居民房屋建筑相对而言要简单地多:在稍稍高敞的地方,将稍粗的木材 削成木桩,打入地下,数十根木桩组成所谓的地基;在数十根木桩上平铺木 板,然后再在木板上树栽支架建盖房屋的栋梁,并在栋梁的基础上拴绑檐、 椽;在檐椽上铺垫茅草;房屋三壁有齐腰的矮墙,正面不建墙,整个房屋不 设门窗。这种房屋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干栏式房屋。  北方地区,印度人多以土坯来建盖房屋的(比如哈拉帕文化的居民就是 如此)。在这个时期,或者稍稍早一些,在北方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出现石 质房屋。此时的房屋,从设计上讲,不但追求房屋的宏伟壮观,而且要求房 屋的建材高档。正是由于如此,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印度境内相继发现 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房屋建筑遗址。  佛教建筑 这个时期,印度居民主要信仰佛教,境内有大量佛教建筑。佛 教建筑所使用的建材以石质居多,如使用石材来建盖礼拜殿堂,建盖修行的  禅室,建盖下榻的僧房等。印度居民兴建的佛教礼拜殿堂外观上呈下方上圆 形式,四周修有回廊。回廊都是石质,通常还在石壁上浮雕或浅浮雕一些佛 教故事。印度佛教建筑对于西域早期佛教建筑,以及中原早期佛教建筑都有 深刻影响。  丧葬习俗 这个时期,由于宗教信仰不同,文化承袭不同,丧葬习俗呈现 出多彩特征。总的讲来,在丧葬习俗方面,印度人不但相当多地保留了原始 文化的东西,而且吸收了许多宗教信仰文化。这个时期的印度居民,主要有四种埋葬死者的葬俗。 其一,天葬法。一些印度居民相信:人的躯体与灵魂是二体世界,即灵魂与肉体是不相干的。灵魂只是寄居躯体之内。由于这种思想意识,印度居 民流行天葬法:亲人死后,将尸体置于原野上,任往返奔突的野兽或禽鸟撕 扯食肉。这种丧俗源于印度遥远的古代时期,而后在印度东北部地区长期流 行。这种葬俗对与其相邻的西藏地区的古代居民有过至深的影响。至到今天, 西藏境内的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还保留着这种葬俗。  其二,水葬法。印度居民相信:在物质世界当中,水是最为洁净的,因 而,将尸体沉入水中,任水中的鱼鳖食其腐肉,则是最理想的埋葬亲友的方 法。这种方法产生的时代也很古老,而且是亚洲许多古老部族共同享有的葬 俗。我们在北亚草原、南亚鱼米之乡、西亚深山老林之中,都能发现这种丧 俗的存在。关于这种丧俗的传播情况,目前还不能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其三,火葬法。在亚洲许多古老部族当中,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在所有物质当中,火是最为纯洁的,因而火葬则是最为隆重和圣洁的葬法。大约从 公元前 500 年开始,印度古代居民就接受了火葬习俗。火葬习俗首先是在婆 罗门教中得到认可,接着在佛教的教义中得到了认可。大概受佛教文化影响 至深,在我们这个时期,印度的僧俗世界,都喜欢使用火葬。印度居民的火 葬习俗是这样的:亲友去世以后,先是将尸体洗净,然后将尸体架于一堆干 柴之上(由于地位不同,干柴的品种是不一样,地位越高,干柴的质量就起 好。干柴的质量是以其能够产生的温度来衡量的);纵火焚烧尸体之后,再 从火烬之中拣取未烧尽的骨骸,将其存放在盖好的灵塔之内。其四,最简单的埋葬死者的方法——土葬。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是在印度似乎并不十分流行,文献对这种葬法很少反映。考古家发现的土葬 居民,其社会地位都不太高,或能反映土葬流行的社会阶层。应当说,在印 度古代时期,土葬是下层居民实行的葬法之一。与中国古代居民完全不同,印度居民在亲友去世以后,通常不为死者服丧,当然也就不存在与其紧密关联的服丧制度了,比如守灵制度、服孝制度、 守陵制度、哭陵制度、守孝时的服舆制度等等。印度与中国有着频繁的政治 经济文化商业交往,而其丧葬习俗彼此之间从不产生相互影响。这种现象说 明两个国度有着不同的、都是较为成熟的丧葬习俗和制度。(4)法律、礼仪与禁忌  印度是一个古老而又享有文明的国度,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地 形成了一些反映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潜移默化地反映在印度 古代的法律和禁忌当中。  法律 成文的法律是调解和制约各个社会阶层居民利益的根本标尺。早在 我们之前,印度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业已形成文字的法律,比如众所周 知的摩奴法典,全称“摩那婆达摩奢斯坦罗”法典,就是其中的一部。摩奴  法典开始编纂于公元前 5 世纪,是印度各种习惯法的汇编。在我们这个时期, 摩奴法典还在编纂的过程中。多数专家都认为:摩奴法典最后编定于公元前 后。  我们这个时期,印度的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宗旨就是镇压农 民的反抗,维护自己的即得利益。印度法律规定:凡是反对现实政权的人, 必定要处以死刑(印度的死刑只有砍头一种);印度的法律没有蹲监狱这一 处罚,如果犯了小罪,就实行罚款制度(这一点与中原古代政权不同,而更 接近于西方古代法律制度);印度与古代中国相似,存在摧残性的体罚制度。 如果对长者,以及身份比自己高贵的人表现出不恭敬,法律规定可以处罚, 处罚的程度和方法视其情节轻重决定,可以处以断臂、刖足、割鼻或割耳处 罚等。和欧洲,特别是与地中海古代国家的法律相近,印度有流放的处罚(中 国没有这种处罚),如果一位印度居民,无论是什么身份,犯了某些印度法 律,印度政府有权将其流放到国外去,不允许犯法的人返回本土。  礼仪 印度居民有严格的礼仪制度,各个社会阶层都承认并使用这些礼 仪。平等男性相见,最为普通的行礼仪式为双手合十礼;道上,社会地位低 的居民遇到了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必须垂手侧立道旁,待对方走后,才 能继续赶路;印度还流行舔足和摩踵的礼仪方式,这是最为隆重的礼仪形式, 只有在对对方表示最大的尊重时才行此礼。禁忌 印度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禁忌。禁忌涉及到了印度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印度古代居民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印度居民对于宗 教是很虔诚的,对于有些亵渎神灵的行为,印度居民是无法忍受的。印度居 民尊右而鄙左,并在行路、让道、坐席、会客中严格遵循这一习俗。印度居 民比较封建,而且男尊女卑,妇女通常不出远门,若必须出门,则需用面纱 将面遮住,以防生人去瞅娇容;印度居民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等级居民彼此 之间交往有严格的限制,如种姓不同,或者地位不同,他们通常是不能坐在 一起的。印度习俗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隔一个等级的居民不能在一起就 餐,不能皮肤相接触,更不能彼此通婚。印度居民当中有一些贱民,他们通 常于白天不能上街,若是必须上街,就需在脖子上系一个可以发出声响的铃 子,以警告过往行人。印度居民很讨厌撒谎,他们在各种条文中都对此事做 了规定,这种习俗影响到了佛教,于是佛教最简单的五条戒律当中,就有不 打逛语一条戒律。(5)科学、文学与娱乐  科学 印度各族人民在我们这个时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文化水平发展阶 段,因而产生了较高的科学和技术。  首先,在这个时期,印度的哲学是相当活跃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哲学 都在世界古代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在这个时 期,印度出现了唯物主义哲学流派,其中斫婆伽学说最有影响力。除了婆罗 门哲学、佛教哲学和斫婆伽学说之外,此时的印度还流行着许多哲学流派, 如吠檀多派、瑜伽派、弥曼差派、胜论派、正理派和僧法派等。眼界宽广、 思维深邃是古代印度哲学的特点。古代印度哲学对于许多古代民族的哲学观 点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印度哲 学,特别是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其次,印度的自然科学在这个时期也有很大发展。比如天文学,在希腊 天文学的影响之下,这个时期,印度形成了自己的历法;印度人将一年分为  12 个月,每月 30 天,而后每逢 5 年又加上一个闰月(即第 13 个月);这个 时期的印度人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地球是圆形的,并推测地球是围 绕着自身的轴旋转的。古代印度人还在数学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创造了 10 进位制;发明了零的概念;已经知道开平方和开立方;能够准 确地算出圆周率(3.1416);懂得三角几何的运算。印度的化学也很发达, 能够生产出盐酸、硫酸、硝酸和各种盐,并能制造各种染料和化妆品等。  文字与文学 公元前 3 世纪前后,印度居民已经掌握了很发达的文字,这 就是梵文。印度居民称其为提婆那伽书写体。这种文字在古代得到广泛地应 用。使用这种文字的民族很多,但是其语言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这个时期,印度文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民间故事、寓言和童 话集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潘查檀多罗(五卷书)”和“希多波迭沙(有益 的教训)”。印度戏剧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它是由哑剧发展而来的。最近 一段时间的研究表明,印度戏剧没有受西方影响,而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印 度的诗歌在这个时期也很活跃,出现了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婆(公元 5 世纪)。 他是一个抒情诗人,还是一个剧作家。佛教本生故事除了说教之外,还在文 学上占有一定地位。  据现有资料,印度此时的音乐和舞蹈已经达到了较高阶段。印度的音乐 和舞蹈对中亚古代居民、西域古代居民,并通过中亚和西域古代居民,传播 到了中原,给中原的音乐和舞蹈注入了活力。除了音乐和舞蹈之外,此时的 印度,杂技和魔术等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很有生命力。  五、古代北方草原居民的生活习俗  世界古代后期,北方草原古代游牧居民相当地活跃。由西向东,游牧民 族主要有哥特人、突厥人和匈奴人。这些游牧部族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部族文化高度发展。崛起之后,向南发展,给南部农业世界增加了军事压力。 这个时期,是北方草原居民最活跃的时代,是北方草原居民文化最为发达的 时代,是北方草原居民给世界文明增添绚丽色彩的时代。1.哥特人的生活习俗  哥特人,也即哥托内斯人,又称温底尔人。公元前 1 世纪前后,哥特人 数量不多(约数万人),生活和栖居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个时期,哥特 人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他们使用木器或者青铜器。  稍后,哥特人与南方世界发生接触,为追求文明,便谋求向南迁徙,以 靠近罗马文明。哥特人南迁,简要地说,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公元前 1 世纪,哥特人开始离开自己的祖居地,向南迁徙。他们越过了波罗的海,来 到了维斯杜拉河口。这是他们南迁的第一站。公元 2 世纪初期,哥特人筹足 了力量,开始向南俄草原渗透。当时,罗马人控制南俄草原的南部地区,萨 尔马提亚人则控制着南俄草原的东部地区。哥特人好战,作战顽强,颇具威 慑力,他们冲破了罗马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重重防线,赶走了萨尔马提亚人, 与罗马人修好,在南俄草原定居下来。这是他们南迁的第二站。与罗马人频 繁接触,向罗马人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使得哥特人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很 大变化。他们开始举行第三次迁徙。第三次迁徙以松散的自由的方式进行, 有的部落迁居于多瑙河东岸,有的部族越过多瑙河。3 世纪中叶,哥特人的 三四十万大军,频繁进攻罗马,对罗马人进行掠夺。他们在色雷斯境内打败 了罗马军团,杀死罗马皇帝,进入到罗马帝国腹地。这是哥特人西迁的第四 站。进入到罗马帝国之后,因为定居地域的关系,哥特人形成东西两支。东 哥特人生活在德涅斯特河以东至顿河流域之间;西哥特人生活在德涅斯特河 至多瑙河下游之间。4 世纪,哥特人与西迁的匈奴人相遇,遭到严重打击, 被迫举行第五次南迁(一部分实际上是西迁)。在西迁的过程中,东哥特人 在南欧建立了东哥特王国,西哥特人在地中海南岸建立了西哥特王国。(1)哥特人的社会经济  游牧经济 哥特人的社会经济以游牧为主,这在恺撒时代的一位史学家的 调查报告中有所反映。恺撒时代,恺撒想利用哥特人,于是便派遣了一位史 学家充任使节,前往哥特人的营地,去了解他们的经济和生活情况。史学家 去了哥特人那里,对哥特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了解,而后带着调查报告 返回。报告说:哥特人不喜欢从事农业劳动,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罗马人 说:哥特人的牲畜主要是羊,其次是牛,再其次是马;哥特人的牲畜没有良 种,或者个头小,或者样子长得难看;哥特人的马匹不会奔跑,都是一些走 马;哥特人的牛没有犄角,有很肥厚的膘。  农业耕作 哥特人虽然不喜欢农业生产,但并不是没有农业经济。近些年 来,考古学家在其境内发现了许多农田,说明哥特人有农业经济。哥特人耕 种土地,具有临时性质。他们种植农作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得酿酒 的原料——谷物。他们的农业耕作是粗放性经济:开荒采用烧荒法;妇女从  事农业劳动;每块土地都只耕作一年,随后便放弃。  狩猎经济 哥特人对狩猎倾注了极大兴趣。一则想从其中悟得实战技术; 二则通过狩猎获得一些生活资料(肉食和皮毛)。哥特人猎取动物,以谋得 糜鹿为主。这种动物的外形和斑纹有些象山羊,但是个头比山羊大点。其次, 哥特人经常猎取的动物是野牛。野牛个头稍小于大象,外形似黄牛,行动敏 捷。哥特人狩猎的方式以集体行猎为主。哥特人的狩猎方法很有特点:他们 不像其他北方草原民族那样实施围猎,而是用心思设陷井,静静等候野兽掉 入陷井,最后群起而攻之。  手工业 哥特人的手工业目前已知的有冶炼业和玻璃制作业。考古工作者 在属于哥特人的遗址中,首先发现了冶铜作坊,接着发现了玻璃。在哥特人 的遗址当中,大量发现铜质剑、长枪和短矛,但是没有发现铁质工具。推测: 哥特人还不会制作当时在南欧已经相当普及的铁质兵器和铁质工具。除了冶 铜和玻璃制造业之外,哥特人的金银加工业相当地发达,在其境内发现了镀 金的金属片,以及镜饰、珐琅和细丝制品。  商业 哥特人很少参加商业贸易活动。罗马文献经常在关于战争的部分里 提到哥特人,但是很少在经商的篇章里提到哥特人。哥特人的商业发展是在 后期,那时,哥特人的生活中开始出现“泊来品”,如青铜碗、尺子、杯子、 容器、烹饪器、滤器、匙子、剪子、勺子等。另外还有少量金银容器、粘土 灯,以及妇女装饰用品,如罗马人生产的颈饰、头饰、手镯、指环、胸针、 扣饰、梳子、镊子和耳挖子等。有趣的是:考古工作者在哥特人的后期遗址 当中发现了调味品,说明通过罗马人,哥特人已经开始与东方交往了。罗马人向哥特人大量输出手工业产品,而从哥特人那里主要输入畜产品。哥特人出卖畜产品始终处于“赤字”状态,因为罗马人给牲畜估的价太 便宜了,根本无法抵偿用于购入罗马手工业产品的价值。为了避免太多的入 超,保持正常的贸易平衡,哥特人便干起了令人恐怖的奴隶贸易勾当。他们 或将族内负债人充当奴隶卖给罗马人,或者发动战争从邻近部族掠夺奴隶。 哥特人的这宗“生意”一直很红火,持续了很长时间。在哥特人看来,从事 奴隶贸易是一件很体面、很光荣的事。(2)哥特人的社会组织  领袖 军事民主制时期,哥特人的领袖是由部落大会选举产生的:选举国 王时,部落大会要核检候选国王的出身,只有那些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家族成 员才有可能当选为国王;选举军事领袖,则看竞选者在战争中的表现,主要 是勇敢程度。国王的权力是有限的,每逢重大决策,国王只能提出方案,没 有决定权。部族中发生大事,必须通过部落代表大会。军事首长在战争中没 有杀伐之权,他们通常是以以身作则来赢得大众们的支持和拥戴。  亲兵 这是后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哥特作战员所“赐”的封号。哥特人 孔武有力,喜爱战争,认为参与战争很荣耀,故而,在哥特人当中,青年人 不喜从事生产,而喜欢投靠一些军事领袖去充作他们的侍卫。久而久之,在 哥特人当中,形成了亲兵制度。军事领袖走出部族,去各地寻找可以从事战 争的“活计”,然后返回到本部族招兵买马,组成雇佣军团。雇佣军团中, 军事首长负责士兵的经济生活和收入,并协其配备武器装备;领了军饷的士 兵,则离开家园,进入布防区,去实现军事首长的意图。亲兵与军事领袖之 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战场上,官兵一致,军事领袖往往以身作则,冲在 队伍的最前面;亲兵则紧跟在军事首长的身后,负责保卫军事首长的安全。    盟会 每逢遇到战争、媾和、土地分配和对外交涉等重大事件,哥特人便 召开全部族大会,以讨论结果。召开大会的时候,所有部族成年男性公民都 需全副武装出席大会,在祭司的安排下,他们坐到自己固定的座位上去。盟 会的程序是固定的:首先,大家可就所议之事尽情地发表意见,而后大家投 票表决,以形成定议。定议形成之后,无论任何人都无权更改,包括国王和 军事领袖。讨论时,如果提议好,大家就举起武器表示赞同;如果提议违忤 众意,大家就发出啧啧声表示不满。  司法 司法制度是一个民族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罗马帝国前 后,哥特人已经形成了司法制度。哥特人的民事审判通常都由部落人民大会 的公共法庭来裁决。通常,部落首领是执法人。哥特人的法律规定:犯有叛 逆、逃亡罪行的人,被视为十恶不赦之罪,罪犯必须在树上吊死;怯阵和厌 战者,以及犯有极为丑恶罪行的人,通常要装入树枝编织成的笼子,然后投 入沼泽之中;犯小罪的人可以实行罚金制度。罚金是这样分配的:如果打架 斗殴,受害人可得到罚金的一半作为补偿,另外一半充公。  哥特人流行自然神裁判法。如果一个人有意伤害某人,而事实又有些不 清,哥特人便使用自然神裁判法,将被告置于一个危险地方,任其动作,以 逃避即将到来的灾难。如果他顺利地躲避了所有的灾难,那么就说明他没有 罪,一切就可以不予追究;如果他因危险而死亡,那么他就是罪有应得。在执行或决定一些重大事务时,尤其是刑事案件时,部落大会往往组织庞大的陪审团。陪审团总数为 100 人,陪审员由自由民组成。陪审团是审判 长官的顾问,有相当大的否决权。东哥特王国和西哥特王国时期,两个王国 都形成了成文法典,如 4 世纪末,西哥特国王尤里克编纂了哥特人历史上的 第一部法典。尤里克死后,他的儿子阿里克里二世又编成了《阿拉里克法典》。 这部法典正式编成于 506 年。(3)哥特人的饮食、服饰、婚姻及葬俗  饮食 受物产和经济结构限制,哥特人主要以畜产品维持生活,他们用畜 肉来充饥,用动物皮毛御寒,喝动物的奶汁。哥特人是熟食部族。早期,他 们仅仅满足于煮熟,并不追求味道,稍后,进入罗马帝国后,他们对香料的 依赖性极大。除了肉食之外,哥特人还食用采集来的果子、果子打制的果桨, 以及乳酪等。哥特人的饮食器具和炊具,相对而言是比较丰富的,目前在其 文化遗存中相继发现了青铜碗、青铜杯、青铜容器、青铜烹饪器、青铜过滤 器,以及青铜匙子等。哥特人的饮料有些类似于酒,是用大麦酿制而成的。哥特人在其他方面有许多禁忌和限制,唯独对饮酒不予限制。可以说,哥特人是嗜酒如命和主 张狂饮的民族。哥特人认为:人类平日都很狡滑,不肯说真话,但是酒醉的 时候,他们的心地都是很坦诚的。基于这种逻辑,哥特人每逢处理重大事务, 比如调解民族纠纷,协议婚姻日期,调解内部冤仇等,他们都大摆酒宴,在 喝得醉醺醺的时候,才提出正事,进行认真地磋商和讨论。塔西佗写了一本 与哥特人有关的书,名叫《日耳曼尼亚志》。在这本书中,作者记载道:哥 特人一向纵恿同桌人狂饮,并认为喝醉不是什么丑陋的事。  服饰 哥特人的服饰,因为他们生活地域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 有所变化。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时候,天气寒冷,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 的思维还比较幼稚,哥特人的服饰是比较简单的。哥特男人终日都围在火炉 旁,身上仅披一件轻便的亚麻质外衣。外衣用钩子束紧。如果没有钩子,就  用韧性较好的树枝别住。严寒季节,哥特人穿经过简单揉制的皮革或毛皮过 冬。这时的妇女,也穿着与男人们基本相同的外衣,只是上身束口,以护双 乳,但胳膊和肩头都是裸露于外的。如果说有什么特别地讲究之处,那就是 妇女将亚麻布染成彩色,然后再缝镶在衣服的边缘上。  妇女服饰发生显著变化,是在进入罗马之后。这时,在哥特人生活过的 遗址当中,相继发现妇女服饰用品,如胸针、颈饰、头饰、手镯、指环、胸 针、扣饰和梳子等。当时,哥特人还不会制作这些器物。妇女所需装饰品需 从罗马进口。  居处 哥特人的居室有两种典型形式,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的 阶段。一种名叫篷车,这是早期形式。篷车的大体形状是这样的:车底是四 个可以由畜力驱动的大轮;车厢由原木棚盖;车厢宽大,可以纵向睡下二三 个人;车厢四周钉皮革充作屋墙;篷车通常后面开门。通常,哥特人将所有 的生活用具都装在车上,比如餐桌、碗筷、卧具、炊具等等。篷车一动,整 个家也就搬动了。篷车使用的时间很长,进入罗马境内之前,哥特人一直使 用这种式样的篷车。  哥特人进入罗马帝之后,开始向农业经济过渡。为适应这种经济方式, 哥特人居处有了新的模式,出现了较为固定的木质小屋。哥特人的木质小屋 四壁为原木拼合,屋顶用树枝棚盖,四壁还涂抹亮晶晶的白泥。哥特人木质 小屋四周,通常都设一块比较宽阔的空闲地,一则是为了预防火灾,二则是 为了防御外族人入侵。在宅地里,哥特人通常挖一两个窖洞,其上棚盖一层 厚厚的粪土。据研究,这种地窖用途有二:其一是用来备份避寒保暖的燃料, 或者用于贮藏谷物;其二是为了战时躲藏,如果地面上的东西遭到了来敌的 破坏,地下窖藏可保无虞。哥特人不喜欢邑居生活,诸家之间的屋舍通常相 距很远。这种建筑布局意识和刚刚摆脱游牧生活是有关系的,因为当年的篷 车就是这样布局的。婚姻 哥特人严厉禁止与异族人通婚。他们希望自己的部族始终都保持较纯的血统。哥特人大体上实行一夫一妻制,然而并不绝对,一些贵族可以实 行一夫多妻制。哥特妇女对婚姻非常严肃,一旦嫁入夫家,她便不再关心其 他任何男人了,而一门心思去伺候自己夫君。哥特妇女非常看重贞操,她们 认为:一个女人只有一次生命,也只能属于一个男人。这是她们经常说的话。 哥特男性对于妇女不贞,处理相当严酷。当妇女不贞时,丈夫有权剃光妻子 的所有头发,剥去其身上穿着的所有衣服,并可当着她的亲属的面,将她毒 打一遍,最后将其驱逐回娘家。社会赞许这种行为。哥特妇女对夫君的忠贞, 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当遇到危险时,她们通常都与自己的夫君在一起, 生死相随,共赴艰险。  哥特人的婚俗大概是这样的:男子需向求婚女子的父母交纳彩礼,女方 父母或亲戚将对彩礼进行鉴定;彩礼包括一轭牛车、一匹勒缰的马、一面盾 牌和一柄剑;彩礼被确认后,他们就完成了定婚仪式,并可以举行婚礼了。 妇女出嫁,通常要陪一些嫁装,而其最主要的嫁装是一副盔甲。  继承权 哥特人流行的继承权反映出哥特人保留着较为古者的民俗:甥舅 之间的关系远远比叔父之间的关系来得更可靠。这是母系氏族社会风俗的遗 留。如果两个部族发生冲突,为了取信对方,在交换人质时,哥特人通常向 对方索要外甥或舅舅为人质。哥特人的私人财产,通常是由子女继承的;如果没有子女,可由同室或同族的叔父和伯父继承;如果没有叔父或伯父,就由舅家人继承。哥特人有 很浓厚的家族意识,不管原先是否赡养过晚辈同族,年老时,若没有子女, 族人有义务进行赡养。  在继承权方面,还有另外一种东西也必须继承,即死者在世时所结下的 恩怨。当一个人去世时,生者可以继承死者的所有财产,与此同时,也必须 继承死者在世时的所有恩怨。如果前辈留下来的是恩,继承人可以毫无愧色 地享受;如果是怨,继承者必须无怨地承受来自怨家的各种袭击和责骂。哥 特人的血债恩怨是可以通过赔偿进行清理的。如果继承人发现自己所继承的 财产中有一些是仇恨或血债,他可以通过调停人向对方致意,然后赔偿若干 财物,以实现化干戈化为玉帛的目的。通常,一条命价也就是若干只羊,或 者若干头牛。一旦两方结清赔偿费,双方之间的仇恨也就化为乌有了,大家 又是“铁哥们”了。  葬俗 哥特人的葬俗,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最初,还在斯堪的纳 维亚半岛时,哥特人流行世界上最简单的火葬:生者为死者准备一堆干柴, 将死者架到干柴上焚烧成灰了事。生者对死者是否“孝顺”,要看尸体焚烧 的程度。都焚烧成灰了,则是孝顺,还留有骨渣,则是不孝顺。在他们那里, 焚烧成灰是吉祥用语(这与中国不同)。为了使死者尸体都焚烧成灰,哥特 人很讲究焚烧死者的干柴的质量。进入罗马之后,虽然还是火葬,但与以前的火葬有了一些区别。法律为死者的家属规定了不同性质的干柴。不同地位的死者,只能择取相应的干柴, 而不能越权随意选择干柴。在焚烧的柴堆上,可以不陈放任何寿衣或香料, 但是必须陈放死者生前使用过的铠甲。有时,为了表示对死者尊重,死者生 前乘骑的马匹也必须随之火焚。火葬尸体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便是为死者营 建坟丘。坟丘或墓穴是十分简陋的,没有雕饰,没有墓碑,只需挖个小坑, 将骨灰埋下,然后再在墓上营建一个小草坡便可以了。哥特人曾经有一段相当辉煌的历史,他们打垮了神圣、强大的罗马帝国,并将罗马人变为自己的奴仆。随着哥特人进入罗马世界,他们开始接受罗马 人葬俗中的许多东西。考古工作者在后期哥特人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器物, 如随葬的铜器、玻璃器,以及金银制品。风尚 哥特人来自草原,有着草原居民的性格和世界观。在哥特人看来:“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得的东西,如果用流汗的方式得到,未免显得太无味 了”,因而他们嗜武如命,喜欢在所有场合用武力。哥特人有许多禁忌,其中最大的忌讳便是他人触摸或者没收他的盾牌。哥特人深信:没有武器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男人不可以不拥有武 器!哥特男子长到成年时,部族首领就会在一次非常庄重的场合,授给他一 面盾和一支矛。在哥特人那里,您可以取走他的任何东西,但是最好不要设 想去触动他的盾牌。因为任何一个哥特人,如果盾牌被没收,便被视为奇耻 大辱,而且,他还有可能被剥夺参与本部族公民大会表决和参加宗教仪式的 权力。(4)哥特人的意识形态  哥特人的意识形态还处在较低发展阶段上,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信奉的宗 教上,也反映在与意识相关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  没有信奉基督教以前,哥特人信奉沃敦神。这是一种原始图腾崇拜。这 种图腾与森林中的一些生灵有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树。他们深信:自己的  族源与某一种树有着关系。平日,他们将信奉的图腾藏在森林里;临到战前, 他们就将图腾神从森林里请出来,让它伴随自己共赴战场。他们相信,有图 腾做保护神,他们必将战无不胜。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哥特人部落的保护神的数量和模样有所变化。塔西 佗时期,哥特人的保护神一则是多了起来,二则是功能更加强大了。这时, 哥特人信奉的最大神还是名叫沃敦。沃敦成为世界的创造者,地位至高无上。 沃敦是位结了婚的神。他的夫人名叫弗列亚,也是一位神。弗列亚神“主管” 婚姻、家庭,是家庭及家庭幸福的保护神。除了这一对神“夫妻”之外,哥 特人还崇敬战神蒂乌神和敦纳尔神。蒂乌尔神是战争之神,哥特人崇尚武力, 故对此神特别地崇敬;敦纳尔神是雷电之神,这和农业经济有关。  和印度人、希腊人为神造像、为神修建庙宇截然不同,哥特人坚决反对 把神塑造成人型,并反对用城垣圈围诸神。他们认为,将神塑成人型,或者 为神修筑庙宇,那是对神不恭敬。每逢祭神,他们都在树林里进行。他们认 为树林里是最洁净的地方,而且是诸神生活的地方。祭祀时,将森林奉献给 诸神,那是功德无量的好事。除了沃敦神之外,祭祀所有诸神,都是用牛牲。 祭祀沃敦神则用人牲。  卜筮和筮人 哥特人相信卜筮,这种习俗与中原商周时期的居民十分地相 似。他们进行卜筮的方法非常简单。遇到难以择决的大事,比如出征、攻掠 等,他们心里没底,就举行筮卜。他们从核桃树上折下一根树枝,将树枝折 成无数小段(筮棍),在树枝上标上各种不同的符号(每一种符号代表一种 含意)。举行筮卜时,将筮棍杂乱无章地抛在白布上。主持卜筮的人有两种; 卜问家事,由家长担任卜人;卜问国事,则由祭司担任卜人。这时卜人请占 卜人在杂乱无章的白布上择取筮棍,然后根据筮根上的符号判断事物的凶 吉。卜筮的程序是固定的:一,先由卜人向所卜问的神进行祈祷和问候;二, 卜人两眼朝天,不能看摊在白布上的卜棍,然后连续三次将筮根抽出;三, 对所抽出的筮棍进行解释。除了用卜棍来测问大事之外,哥特人还流行两种 卜筮方法。哥特人对白马是非常崇敬的,他们平日就豢养着一批白马。这些 白马整日被拴在一种被称之为“神车”的车旁。遇到大事时,领袖、祭司就 来到白马旁,倾听白马嘶呜或鼻息,并从中悟得吉凶。哥特人的另外一种卜测方法挺有趣:临战之前,他们没有把握打胜仗,就派遣几个能干的人深入到敌人的营垒中去,抓几个俘虏回来。他们让俘虏 吃得饱饱的,然后就让他们和自己族人当中最勇敢的人进行决斗。如果俘虏 打败了自己族人中的勇士,他们就立即派遣使节去对方的营垒里向对方请求 弭兵罢战;如果本族勇士将俘虏打败,他们立刻士气大振,全力以赴,去和 敌人决战。  阿利安教派 4 世纪上半叶,哥特人与罗马帝国频繁接触。一次,哥特王 派遣一位使节到罗马王宫里去谈判。哥特人使节来到罗马后,不久就在基督 教主教的拉拢下信奉了基督教。与其同行的其他随从也跟着信奉了基督教。 这是第一批信奉基督教的哥特人。这位使节从罗马返回后,便在哥特人当中 推行基督教。基督教在哥特人当中开始流行。最初,哥特王不愿意基督教哥 特社会流行,曾经有过抵触情绪,而至 4 世纪后期,哥特人深入到罗马帝国 境内,频繁与基督教徒接触,开始普遍信奉了基督教。哥特人主要信奉阿利 安教派。这个教派与罗马教廷信奉的教派不一样,没有得到罗马教廷的承认。  2.匈奴人的生活习俗  匈奴人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最初居住在阴山一带。公元前 3 世 纪至公元 3 世纪,他们一直都活跃于亚洲北部的草原上。以后,他们又来到 了欧洲北部草原,在那里活跃了将近三百年。(1)匈奴人的社会经济  游牧 匈奴人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畜群是他们的主要财富来源, 是他们的基本生活资料,更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匈奴人以牛羊马匹的数量多 寡来计算自己的财富。  匈奴人的畜牧业发达,畜群繁盛,这在文献上有记载。据《史记》中《匈 奴列传》和《卫将军列传》记载:公元前 127 年,汉朝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 在河南地打击匈奴,获得牛羊 100 多万头;公元前 124 年,卫青出击高阙一 带的匈奴人,又获得了匈奴牲畜 100 余万头;公元 89 年,东汉大将窦宪出击 北匈奴,在乌布苏泊一带,又获得匈奴牛羊 100 余万头。仅从以上所列数据, 就可以看出,匈奴人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  匈奴人的畜牧业以马匹为主,其次是羊和牛。马匹在匈奴人的生产和生 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匈奴人食马肉、饮马乳,以马匹作为交通工具, 骑马与敌人作战。4 世纪前后,罗马的一位史学家,名叫阿密阿那期·马西 米纳斯,写了一本关于匈奴人的书。在书中,他写道:欧洲的匈奴人不但战 时骑马,就是平时也常在马上。他们能在马背上吃饭、闲谈、交涉,甚至可 以在马背上睡觉。渔猎 狩猎业在匈奴的经济生活中不占特别重要的地位, 只是作为经济收入的有效补充。通过狩猎,匈奴人想达到多重目的。其一, 通过行猎,他们谋取猎获物以补充自己的生活物资,文献记载,匈奴人无所 不猎,小的至鸟鼠,大的至狐兔熊罴;其二,匈奴需要通过狩猎来取得协调 各部之间战斗组合的经验。匈奴虽然大都居住在苦寒的草原地区,然而周围的湖泊并不少,河流更是众多。所有这些河流都盛产鱼类。文献记载,匈奴人在受到自然灾害的威 胁时,就来到湖边和河中,去捞捕鱼类,以补充自己的生活不足。匈奴人的 捕鱼技术并不高,多是以弓箭来射鱼,少数能使用最简单的撒网。耕种 匈奴人逐水草而居,绝不生活在城里,更不从事农业生产。这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说法。同时,也是许多古代史学家的说法。 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匈奴人生活的地方,作了很多考古发掘工作,发现: 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在土地比较肥沃的地方,在气候比较适宜农业的地方, 匈奴人都设有农业生产基地,如农舍、耕地等。  手工业 匈奴人有悠久的手工业历史,而且享有较高水平,这在考古方 面有惊人的收获。在公元前 7—3 世纪的匈奴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不少用 于随葬的金属器具,其中有铜刀、铜剑、铜铃、铜镞、铜斧、铜炉、铜炊具、 铜勺、铜杯、铜钟、铜鼎、铜马、铜鹿。由此可知,匈奴人的采铜业和铸铜 业都是相当发达的。  匈奴人的冶铁业也是很发达的。 年,苏联考古学家在布利亚 特加盟自治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附近,发掘了公元前 1 世纪前后的匈奴人遗 址。在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们发掘出了一座铸造铁器的模型和一个炼铁炉。 在炼炉附近,还出土了大量铁质生产工具。这些说明,匈奴人的铁器使用也 是很广泛的。除了基础手工业之外,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在我们这个时期,  匈奴人还有制弓业、皮革业、制车业、穹庐制作业和毛纺织业等等。比如在 漠北诺颜山匈奴第 6 号墓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批毛织裤子,在第 12 号墓中, 发现了一双皮靴。这是匈奴人拥有毛纺织业和皮革制作业的证据。  贸易 匈奴人很善于经商,这是由他们的生产结构决定的。匈奴人主要 从事畜牧业,但是生活当中却大量需要农业地区生产的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 品。由于想将畜产品换成农产品和副产品,匈奴就需要与农业部族发生商业 上的往来关系。  在东方的时候,匈奴人通过中原王朝的边关与中原贸易;匈奴人直接与 东边的乌桓部族发生商贸关系;他们还和河西走廊以南的羌族人发生商业贸 易关系。例如,文献记载,一次,乌桓人仗着东汉政府的支持,不肯与匈奴 人做生意,匈奴人很生气,就派遣了一个强大的征税代表团,强行进入乌桓 领地,要求他们按期纳税,并与自己做生意。匈奴代表团出发前夕,一些匈 奴妇女就向匈驻单于提出请求:允许匈奴妇女组成的一支商贸团体与代表团 一起进入乌桓,去采办一些货物。再如,公元 36 年,中原大乱,社会经济混 乱,没有能力向匈奴输出商品,匈奴人便转而与羌人贸易,他们派遣使节去 羌人那里,要求羌人的商团去武威,去与他们的商人在武威聚首,以实现相 互交易。匈奴人不但从事境内的商业活动,而且还参与国际间的商贸活动。还在漠北的时候,中西方之间已经出现了丝绸贸易。为了赢利,匈奴人也参与了 这种贸易活动:匈奴人从中原购得丝绸,然后通过自己的通道,向西输出到 欧洲或西亚去,匈奴人在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中,赢得了较丰盈的利润。(2)匈奴人的政治体制  匈奴虽然在历史上相继建立了三四个强大的、威震四海的政权,比如前 匈奴政权、北匈奴政权、南匈奴政权、后匈奴政权,以及西迁后在南俄草原 所建的西迁匈奴政权等,但是,它的政权的组织形态都还是比较简单的。匈 奴的政权机构简单,原因有三个:其一,匈奴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过渡过来, 各种体制还不够完备;其二,匈奴的经济结构简单,主要从事游牧活动,流 动性大,它的权力机构不能过于复杂;其三,匈奴实行封建的分封制,匈奴 将草地按爵位都分封给了部下,中央并不直接插手地方封地,故中央也就不 需要设置那么复杂的政府机构了。单于 匈奴政权中最高的行政长官名叫单于,他的地位相当于中原的皇帝。匈奴单于的继承法很奇特:它是家族世袭制,而不是家庭世袭制,即: 老单于死后,他的儿子并不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而只能是侯选的继承人之 一,因为所有的挛鞮氏家族成员都有资格竞选单于。  单于 总揽一切行政、军事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骨都侯在匈奴的 “中央机关”里,是仅次于单于的高级官吏。骨都侯通常都由匈奴中的最有 影响力的家族出任。在西迁之前,骨都侯都是从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三个 家族产生。  阏氏 匈奴单于的妻子被称为阏氏,她们的地位相当于中原的皇后和贵 妃。单于实行一夫多妻制。例如,公元前 1 世纪中叶,北匈奴有位名叫郅支 的单于,作战很勇猛,也很好色,据文献记载,他有好几十位阏氏。  在匈奴,阏氏的社会地位很高。匈奴人往往通过联姻,娶邻近政权最高 统治者的女儿或妹妹,立为阏氏,由此来达到政治联盟的目的。文献记载, 匈奴很活跃的时候,曾经从中原娶回好几十位阏氏,比如王昭君就是其中的  一位。匈奴阏于不但是单于的合法妻子,主持后宫的所有事务,而且还常常 参与政务,在政治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公元前 200 年,西汉开国君主 刘邦与匈奴决战于平城,刘邦兵少被困于平城。为了脱围,刘邦便托人带着 丰盛的礼物去收买匈奴阏氏,让她影响单于,求单于退兵。阏氏贪得礼物, 去单于处求情。单于拗不过阏氏,只好撤兵。  盟会 匈奴从原始社会刚刚过渡到封建社会,对于原始社会时的一些习 俗还记忆犹新。盟会就是其中一例。匈奴人很重视盟会,这是他们团结族内 各种政治力量的必要手段。匈奴法律规定,每年举行三次盟会。第一次在年 初的正月,会盟期间,以单于为首的所有匈奴贵族都必须集中到龙廷里来, 一起祭祀祖先、天地、鬼神。第二次是在秋天,这时马匹最为肥壮,匈奴要 举行全国性的集会,所有贵族都要赶着自己的牲口齐聚一地,接受单于的检 查,向单于交纳一年的贡赋。第三次盟会的时间不太确定,大多是在五月, 主要是协调各部族之间的关系。  举行盟会的时候,为了约束诸部的行为,匈奴人通常要举行歃血盟誓的 仪式。盟誓时,盟誓双方都要割破自己的胳膊,将血流入一杯酒中,用金属 刀将血搅均,对天盟誓后,将血酒分成等份喝掉。匈奴人深信:凡喝过血酒 的人,都将认真对待自己的誓言,否则皇天不佑。文献曾经记载过一次较为详细的盟誓程序。西汉王朝派遣使节韩昌、张猛去出使匈奴。汉使很快就一些问题与匈奴单于达成了协议。为了确保协议 实行,匈奴单于提议举行歃血盟誓。歃血盟誓程序是这样的:第一步,盟誓 双方一起爬上高山,向苍天和过往神灵默默地祷告,将自己的心愿告诉过往 的神灵;第二步,匈奴单于准备好一匹雪白毛色的马匹,将它杀掉,以表示 自己的诚心;第三步,单于与西汉使节分别割破自己的肤肌,使血流入一个 碗中;第四步,匈奴单于拔出金刀,将血搅匀,然后分成若干份,让所有参 与盟誓的人都喝到肚里去。礼俗 匈奴部族有自己独特的法律和一些约定成俗的习惯法,并严格地执行着这些法律和习惯法。匈奴法律规定:族人严禁彼此蓄意格斗,如果哪 一个人在发生口角时首先拔出刀剑,不论是否占理,都必须处以死刑;匈奴 严禁族内偷窃(偷窃他族财产不在此例),如果发现哪个族人发生偷盗行为, 就将他的所有家人沦为奴隶,并变卖他的财产,将所卖财物充公;匈奴有国 家监狱,但是受到关监狱惩处的人极少,而且关监狱的时间也不长,最严重 的刑期是十天。匈奴人的刑期极短,服刑的人也极少(文献记载全国的监狱 犯人加在一起不超过十个人),这并不能说明匈奴人犯罪率低,因为大多数 犯罪的人都被拉去砍头了。  匈奴人的礼俗很多,尤其是以杀敌庆功习俗最为奇特。为了鼓励多杀敌 人,匈奴法律强调,在战场上,如果你能杀掉一个敌人,单于将奖赏给你一 杯酒,如果你杀掉了十个敌人,就奖赏给你十杯酒。与此同时,被杀人的亲 属、家眷、财产也统统都成为你的战利品,可以由你任意处治。计算所杀敌 人数量的多寡的方法很简单,以计算死者的左耳为准。  与这一条礼俗相通,如果在战斗中,你将同族的战死的人的尸体抢回, 并设法带回死者家中,那么,死者家中的所有财富将成为你的财富,他的妻 室子女也都合法地成为你的妻室子女,除非你自己表示不愿意接受。  匈奴人另外两个习俗与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有关。他们尊壮轻老,遇到 可口的食物,首先递给身体强壮的人,其次是较为能干的人,丧失劳动力和  战斗力的人,通常不能坐在正桌上与大家一起进餐,而年长者只能靠剩饭维 持温饱。  匈奴人有猎头习俗。在战争中,或者在寻仇中,如果将对方杀死,胜者 喜欢将死者的头颅割下,经过处理,将其做成容器。如果地位比自己高,就 设法制成饮器;如果仇恨很大,或者地位很低卑,就设法制成溺器。匈奴人 喜欢展现自己珍藏的容器,以表明自己的勇武。(3)匈奴人的饮食与服饰  饮食 匈奴人的主食以肉食为主,主要是牛、马、羊肉,以及狩猎所得 的野生动物的肉类。匈奴人喝奶,以马奶为主,另外还有羊奶。匈奴人的另 外一种食品至今还被蒙古人所承系,即奶酪。马奶生产量大,一次喝不完, 匈奴人就用特殊的技术,脱去马奶的油脂,而后制成奶酪。奶酪是匈奴人平 日最喜欢咀嚼的食品之一。  和汉族人接触之后,匈奴开始有了农业,他们种植小麦、高粱,以及一 些旱稻。匈奴人种植农业作物的收成并不好,只能满足部分贵族的奢侈生活。 在发展农业方面,保守的匈奴官吏始终都持反对意见,他们的言行被汉代史 学记录下来了,保留在汉文史籍当中。  除了临近林区的匈奴部族之外,生活在没有柴草的草原地区的匈奴人面 对辽阔的草原绿色,很发愁自己的燃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匈奴人不得不 试着去寻求另外一种途径:他们将所有马牛羊粪便集中起来,将其晒干,然 后用它们来煮肉烧饭。匈奴人的食具多数都是木制的,或者是皮质的,因为这些原材料最容易解决,而且不会因为经常移动居址而有所破损。匈奴人已经掌握了烧制陶器 的技术,但是不喜欢使用,因为陶器太易破损了。匈奴人西迁以后,在西方 组建了强大的匈奴帝国。西迁后的匈奴帝国有位著名君主,名叫阿提拉。他 统帅匈奴大军,多次深入欧洲,所向披靡,使欧洲世界震撼不已。后来发掘 了他的墓葬,发现随葬品中的食器多是木质的。阿提拉很富有,生活也很奢 侈,而其食具以木质为主,反映了匈奴人使用饮食器具的思想意识。匈奴人最初没有酒,他们发明了马乳,并通过发酵使其变成一种非常可口的饮料。这种饮料在匈奴贵族和平民中都很受欢迎,成为居民须臾也不可 或缺的饮料。以后,匈奴人与南方居民接触,这才开始食饮中原的米酒、中 亚的葡萄酒,和罗马的葡萄酒。自那以后,文献经常记载,匈奴的商人载着 畜产品,来到上述之地,与当地农业部族做酒生意。匈奴人很喜欢喝酒。匈奴人用来饮酒的饮具,以骨质居多,比如有牛角的、犀牛角的,以及其他动物犄角的。在匈奴人那里,最珍贵的饮器是用人头骨制作的。和乌孙 人、月氏人相同,匈奴人打死仇人之后,通常将仇人头胪取回家,掏去头颅 中的杂质,剥去头皮,然后镶金银,用来做饮器。在遇到尊贵客人时,匈奴 人必定要用这种饮具来待客。  服装与发式匈奴人的服装并不复杂。制衣的主要原料是畜皮,正所谓“衣 其皮革,被旃裘”。衣其皮革,就是穿皮革制的衣服;被旃裘,就是铺皮毛 制成的褥子,盖皮毛制成的被子。匈奴人也穿丝绸服装,如在诺颜山晚期的 墓葬中,就发现了许多件丝绸衣服。匈奴人将皮革加缝在衣服容易磨损的地 方,如双肘、肩头、袖口等处。  匈奴人的服装有裤子、外衣、长靴、长袍、尖帽或风帽等。匈奴人的裤 子已经被考古所发现,这是一种以毛织物为主要原料,在一些经常磨擦的部  位施以皮革的裤子。匈奴裤子裆很大很长,主要是为了方便于乘骑,匈奴人 的外衣很简单,是从中原人那里学来的款式:它由两片或四片布(皮革)缝 制而成,开襟,通常是左边的襟压着右边的襟。匈奴人用皮革制作鞋靴,也 用毡。在诺颜山 6 号墓中,就发现了毡靴。毡靴的样子款式都和皮靴相同: 高腰、平底、敞口、束颈。  匈奴人是被发民族,这一点和羌人是相同的。在诺颜山匈奴墓葬中,发 掘到许多匈奴骨骼,都还保留着头发。从遗迹看,匈奴人辫发有两种基本形 制:一种是大束的辫发,即将头发辫起来之后,再梳到脑后去;一种是将头 发辫起后,用绸袋装起,垂于脑后。  居住匈奴人的主要居处形式是穹庐。穹庐轻便,易于拆卸和组装,又保 温防潮,所以成为匈奴人最理想的居处。穹庐,用现在话来说,就叫帐篷, 它由木骨、毡墙、皮顶所组成。平日迁徙的时候,他们将穹庐拆下,或放在 牛车上,或搭载在马背上。穹庐因为社会地位、家财多寡不同,可大可小。 据文献记载,小的穹庐只能容纳二三个人睡眠,而大的穹庐可以容纳上百人 召开会议。  在草场理想、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冬季不需迁徙,匈奴人便建盖固定 房屋。目前发现的匈奴的固定房屋,都是半地穴式的。房间四壁,半地穴以 下,土墙部分涂抹以白泥;半地穴以上部分,木骨墙壁外侧涂泥,内壁铺挂 毡毯。无论是穹庐,还是半地穴房屋,匈奴房门都是东向。据说,这与他们崇拜太阳的信仰有关。文献是这么记载的。除开这个因素,还应当考虑到:匈 奴所处之地多为寒冷地带,且伴凛冽刺骨的西北风,房屋东向和避风有关。 匈奴人有城居生活。在险要路段,在重要经济区,为防异族入侵,匈奴 人修筑过一些城池。匈奴人修筑城池的目的是非常明显的:其一,紧要关头 让族人有个设防的避难场所;其二,长期战争中,使自己的粮草有个稳妥的 去处。《汉书·匈奴传》记载,还在公元前 1 世纪时,匈奴人就曾筑赵信城、 郅支城,匈奴大贵族卫律还想建一座卫律城(不果)。在色楞格河左岸,与 伊伏尔基河合流的地方,前苏联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匈奴城。城内平面呈方 形,四面有城垣,高约 1.5 米,面积达到 1 公顷。城内有居住遗址,分为普 通房屋和贵族房屋两种。普通房屋一间约 20 平方米;贵族房屋一间约 40 平 米。无论是贵族房间,还是平民房间,都设有取暖设备。匈奴从中原学到了 土技术,然后将其应用到了漠北。他们利用烟道、烟壁、墙壁等来修筑取暖的设施。  匈奴人西迁伏尔加河之后,由于地邻原始大森林,取材很容易,于是匈 奴人就抛弃了从中原人那里学来的干打垒建筑技术,而开始用原木建筑住 宅。西方古代文献记载了匈奴名王阿提拉的王庭建筑情况,称:除了浴室是 用石头砌起来的之外,匈奴王宫廷里的其他所有建筑都是用原木建盖的;匈 奴王居室里的木柱上都雕有图案,地上铺着地毯,壁上挂着壁毯。  婚俗匈奴人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而来,因而婚姻上有着浓郁的原始社会 收继婚的遗俗:匈奴流行一夫多妻制;父亲去世,儿子可以将所有后母收为 自己的妻子,兄弟可以尽娶去世兄长的余妻。这是很正常的风俗。由于这种 婚俗,在匈奴那里,所有的当婚妇女都有自己的丈夫。  匈奴人实行氏族外婚制。匈奴有几个大氏族,如呼衍氏、兰氏、须卜氏 和丘林氏,还有单于的氏族挛鞮氏。以上几个氏族彼此通婚。匈奴人还很重  视婚姻与政治的关系。除国与国之间的联盟关系之外,匈奴各部族之间的某 些婚姻也有结盟的含意。如果没有政治因素,匈奴人允许自由婚姻。一些重 大的聚会场合,往往是青年谋求终生伴侣的最佳时刻。(4)匈奴人的意识形态  信仰匈奴人很快就从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因而在匈奴人的社会意 识,特别是在它的信仰习俗方面,既有较为古老的原始宗教的印迹,也有较 高社会发展阶段的信仰形式。  匈奴人是万物有灵崇拜者。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和意 识,因而匈奴人对自然相当地崇拜。他们崇拜天,崇拜地,崇拜太阳,崇拜 月亮,崇拜星星,崇拜河流,崇拜潮起潮落,崇拜山间的一切自然现象,甚 至就连那些生得古怪树木的,也加以礼遇。  匈奴人虽然无视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父辈,给他们吃最下等的饭菜,睡 最差的房屋,聚会时,让他们坐在最没有面子的地方。更有甚者,在危险时 刻,匈奴人可以将年老体弱的人当成无法行动的牲口,将其抛弃,让他们自 生自灭。然而,对于那些有过英雄业绩、业已去世的父辈,匈奴人始终表现 出相当大的虔诚和礼遇。他们至少一年去礼拜这些先辈一次,给他们敬献香 火,奉献贡品,请求他们在阴间保佑自己平安无事、丰饶有余。这是祖先崇 拜。匈奴人相信鬼神存在,为了能够礼拜鬼神,并与鬼神沟通,匈奴人延聘了许多巫师。巫师有男有女,以跳神方式使匈奴人与鬼神对话。对待鬼神, 匈奴人的功利心是很强烈的。对于值得尊重的鬼神,匈奴人通过巫师跳神表 达自己的敬意;对于那些地位较低且对自己有威胁的鬼神,匈奴人则以诅咒 方式将其驱逐,或者用某些方法限制其神通,以达到不危害自己的目的。比 如,匈奴人相信某一座城池的鬼神将对自己不利,他们就去捉一匹马来,将 它的四蹄缚住,然后埋在城墙下。匈奴人相信,这样做了以后,鬼神就无法 危害自己了。再如,如果他们发现道路上的鬼神将不利自己,将有利于敌人, 他们就将牛羊埋在道路上,给道路的鬼神以莫大的“好处”,这样,“收” 了礼的鬼神们也就不会再为难自己了。匈奴人是漠北地区较早具有偶像崇拜意识的部族之一。文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大约也就是公元前 2 世纪前后,匈奴人已经有偶像崇拜了。据文 献记载,公元前 2 世纪末,西汉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前往现今的张掖市一带, 去攻打匈奴右贤王部,在那里得到过匈奴人的“祭天金人”。丧葬匈奴人因为有灵魂不死的观念,故而相信人们死后还有灵魂或意识存在。在这个前提下,匈奴人很重视对另个一个世界的营建工作。匈奴人实 行土葬,而且实行厚葬。近些年来,苏联考古学者在蒙古和前苏联地区,已 经发掘了 850 多座匈奴墓,中国考古学者在内蒙地区也发现几十座匈奴人的 墓葬。目前发现的匈奴墓,大都有较为丰厚的随葬品,如铜器、陶器、铁器、 丝绸、木器等。随葬品都比较精致。有的大型贵族墓还有殉人现象。殉人的 数量,有时多达数千人。  匈奴人葬俗,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头大多北向,以象征自己来源于北方。 匈奴墓葬都有墓穴,以石块砌垒,人们称之为石棺葬。少数为土坑墓。匈奴 人的墓葬有棺椁,都是用原木制成的,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  文学艺术匈奴人给我们遗留下来许多文物,这使我们对匈奴人的文学、 艺术,以及其水平与发展有了一个概要性的了解。    匈奴人主要生活在漠北,而漠北自从公元前 2000 年就已经有相当发达的 青铜文化流传。匈奴人显然承袭了青铜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和内容,故而在 民众中间,有相当多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故事在流传。这些英雄故事,大多都 是人与自然作战的过程,也有人与神的抗争,还有自然神与自然神的激战。 匈奴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阶段。目前在匈奴墓葬中,发现 了许多青铜饰牌。这些青铜饰牌上都镂刻或铸造有一些动物雕像。雕像有鹿、 马、虎、熊、狗、鹰等,都是动态,而且线条流畅,造型极美,感染能力很强。有人研究,这是斯基泰人野兽纹艺术的延续,有一定道理。 匈奴人最喜欢的乐器有胡笳、鼙鼓。东汉时期,中原有位很有名的大音乐家,名叫蔡文姬,去过匈奴,在那里学会了胡笳。她返回中原后,根据原 曲,注入中原音乐旋律,创作了《胡笳十八拍》,成为东汉时期流传甚广的 乐曲。鼙鼓也是匈奴人的一种乐器,与中原的鼓有一定的区别,流传到中原 后,受到中原人的喜爱,故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歌道:“鼙鼓喧兮夜 达明”。  匈奴人诗歌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界,目前流传甚广的一首诗,相传就 是匈奴人的。诗云: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 无颜色。接触过匈奴诗歌和音乐后,有这么一种感受;匈奴音乐和艺术较多 地突出了苍凉的意境,这和漠北秋煞严寒的整个自然地理是相吻合的。禁忌匈奴人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有很多禁忌。比如,月亮圆了的时候,他们就希望打仗,而且总以为这时打仗对自己十分地有利,然而到了月 亏之时,他们就不肯出兵作战了,除了固守营寨外,他们只想退兵。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和力在一起是什么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