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气泵泵气进入海水结冰后是淡水吗和淡水中,哪种水体产生的气泡要大(或小)?出现这种现象的详细原理是什么?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它的运动方式脾是什么器官运动器官脾是什么器官? - 米需爱网 - 老鼠爱大米,人人需要爱!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它的运动方式脾是什么器官运动器官脾是什么器官?
当前位置: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一般用肺呼..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一般用肺呼吸,这是那类动物的特征(  )A.鱼类B.两栖类C.鸟类D.哺乳类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既能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一类动物,以青蛙、蟾蜍,蝾螈及大鲵(又称娃娃鱼)为代表;而鱼类终生用鳃呼吸,鸟类和哺乳动物用肺呼吸,不符合题干特征.故选: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一般用肺呼..”主要考查你对&&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水中生活的动物:1. 鱼(1)鱼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鱼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现存的鱼类约有2万多种。根据鱼类生活水域的不同可分为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我国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我国的淡水鱼类约有800种,常见的有鲫鱼(如图)、鲤鱼、鲢鱼、青鱼、草鱼、鳙鱼等,我国的海洋鱼类已知的有1600多种,常见的有带鱼、大黄鱼等。 (2)鱼类对水中生活的适应特点①形态:身体呈梭形,体表有鳞片,能分泌黏液,减小运动时的阻力。 ②运动: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产生动力。 ③呼吸:用鳃呼吸。 ④协调:胸鳍、腹鳍能维持鱼体平衡,尾鳍决定鱼体运动的方向。 ⑤感知: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线叫侧线,能感知水流、测定方向,是感觉器官。2. 其他水生动物(1)腔肠动物:结构简单.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2)软体动物:它们身体柔软,具外套膜,身体外面有贝壳。如乌贼、河蚌。 (3)甲壳动物:虾、蟹等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另外,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还有龟、鳖、鳄鱼、海豚、鲸、海豹等,其中龟、鳖、鳄鱼属于爬行动物,而海豚、鲸、海豹则属于哺乳动物。&&& 另外,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还有龟、鳖、鳄鱼、海豚、鲸、海豹等,其中龟、鳖、鳄鱼属于爬行动物,而海豚、鲸、海豹则属于哺乳动物。 陆地生活的动物1. 蚯蚓:(1)生活习性: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穴居土壤里,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2)外部形态:蚯蚓的身体呈圆柱形,身体由许多基本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因此,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靠近前端有一个较大且滑的体节称为环带。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体表有黏液。腹部有刚毛,与运动有关。(3)运动:蚯蚓的体壁有较发达的肌肉,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 (4)呼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完成,其过程可概括为:2. 其他环节动物(1)沙蚕生活在海边的泥沙中,平时穴居,夜间在海底爬行,也经常在海水中游泳。在生殖季节,沙蚕常到淡水水域中产卵。其躯干部每个体节两侧有一对疣足,有爬行和游泳的作用。(2)水蛭身体前后端各有一个吸盘,用来吸附在临时宿主身体上,或固着在物体上运动。依靠吸食人畜及其他动物的血液为食。3. 兔(1)生活习性兔有野兔和家兔之分,是陆生哺乳动物;兔是草食性动物,善于在陆地上奔走、跳跃。(2)外部形态身体分头、颈、躯于、四肢和尾五部分,后肢强大有力,适于跳跃运动;体表被毛,对保持体温有良好的作用。 (3)结构和生理特点①繁殖:兔的繁殖方式为胎生、哺乳。 ②消化: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肠很长,盲肠发达,这些特点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③血液循环:心脏四腔、两条循环路线,输送氧气的能力强。 ④呼吸:兔完全用肺呼吸,肺的结构复杂,气体交换能力强。 ⑤神经系统: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空中飞行的动物1.鸟的种类世界上现在已知的鸟类有9000多种,我国有l186种,约占世界鸟类的13%,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鸟类由于具有飞行能力,活动范围明显扩大,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有些鸟类具有迁徙的行为。2.鸟类适于空中飞翔的形态结构特点(1)身体呈流线型,飞行时可减小空气阻力,利于飞行。(2)体表除喙、足外,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翼是鸟类的飞行器官,生有几排大型的正羽。两翼展开,面积很大,能够扇动空气而飞翔。鸟类的羽毛有正羽与绒羽之分,正羽覆盖在身体表面,最大的正羽生在两翼和尾部,在飞行中起着重要作用;绒羽密生在正羽的下面,有保温作用。 (3)鸟类的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充满空气,这样的骨既可以减轻体重,又可以增强紧周性,利于飞翔生活。(4)鸟类的胸骨生有高耸的龙骨突,在其两侧生有非常发达的胸肌,能牵动两翼完成飞翔动作。 (5)鸟类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以适应飞行时消耗大量能量的需要。同时,消化管的结构之一直肠极短,使粪便可以随时排出体外,以减轻体重,适于飞翔生活。鸟类无膀胱,尿不能在体内储存,总是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这也可减轻体重,适于飞翔生活。(6)鸟类体内有发达的气囊,它分布于内脏之间、肌肉之间和骨的空腔里,气囊都与肺相通,有储存空气、协助呼吸的功能。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可以供给鸟类飞翔时充足的氧气,有利于鸟类的飞翔。鸟类飞翔时,气囊除了,协助完成呼吸外,还有减轻身体密度,减少肌肉之间和内脏之间的摩擦,散发出飞翔时产生的大量热量的作用,这都有助于鸟类的飞翔生活。(7)鸟类的心脏与哺乳类的一样,具完全分隔开的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有两条完善的血液循环路线,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血液运送氧的能力强,适于空中飞翔生活。3.昆虫(1)昆虫的种类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l00万种,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2)昆虫的形态结构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散失。①头部:是蝗虫的感觉和取食中心,有一个咀嚼式口器、一对复眼、一对触角,触角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 ②胸部:是蝗虫的运动中心,生有3对足、2对翅,后足发达,适于跳跃,有翅,善于飞翔。 ③腹部:蝗虫的腹部有气门,气门与体内的气管相通,是蝗虫的呼吸器官。 ④常见的昆虫的口器:咀嚼式口器、虹吸式口器、嚼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舔吸式口器 (3)昆虫适于陆地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①具有减少水分散失的结构特征外部具有不透水的外骨骼,内部排泄系统中马氏管的排泄物主要是尿酸晶体,有效地减少了水分的散失。②具有减小阻力和质量的结构特点身体旱纺锤形,体重与体表面积之比最小。③具有足够的能量供应昆虫的食量大,食物成分所含热量高;多为气管呼吸,并具有气囊特征,能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为充分地进行有氧呼吸获取能量提供了条件。④具有陆地和空中生活的运动器官昆虫具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足有不同的类型,有步行足、跳跃足、挖掘足等多种适应陆地生活的类型,翅具有飞行、保护和平衡的作用。⑤具有适应陆地和空中生活的发达的感觉器官昆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是触觉和嗅觉器官;有一对复眼,是视觉器官。有的昆虫还具有仅能感光、不能辨认物体形状和大小的单眼及具有触觉和味觉作用的触须,如蝗虫。这都与昆虫的陆地和飞行生活相适应。两栖动物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免的牙齿和狼的牙齿的异同:免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狼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牙齿的不同表明两种动物的食性不同。犬齿尖锐锋利,可以用于攻击、捕食和撕裂食物,这说明狼属于肉食动物;没有犬齿的兔属于草食动物,因为门齿形状似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适于磨碎食物。
昆虫的翅和鸟类的翼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昆虫的翅和鸟类的翼在飞行时展开,成扇形,这样的结构特点适于在空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于身体大小来说,都具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通过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
节肢动物的特征: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包括甲壳类(如虾、蟹)、多足类(如蜈蚣) 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附:几种动物主要特征的比较
免的牙齿和狼的牙齿的异同:免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狼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牙齿的不同表明两种动物的食性不同。犬齿尖锐锋利,可以用于攻击、捕食和撕裂食物,这说明狼属于肉食动物;没有犬齿的兔属于草食动物,因为门齿形状似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适于磨碎食物。
昆虫的翅和鸟类的翼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昆虫的翅和鸟类的翼在飞行时展开,成扇形,这样的结构特点适于在空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于身体大小来说,都具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通过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易错点:误认为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鳄鱼、海龟虽然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但幼体并不是用鳃呼吸的,属于爬行动物。 水域环境的保护:(1)保护的紧迫性、必要性: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趋枯竭。(2)保护措施:①保护水域环境,减少水域污染。主要是通过采取禁止向水域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措施来防止水体污染和建立完善的水体监管体系,及时发现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达到保护水域环境的目的。②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其他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陆地生活的动物,首先要保证它们生活的基本环境: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动物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使动物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1)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最重要的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不要乱砍滥伐、破坏草坪;不要随意堆放垃圾;不要滥用农药和杀虫剂;保护水源和空气也是保护栖息地的一部分。(2)另外,不要乱捕滥杀野生动物,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动物,见到违法者应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雄性怀孕的海马&&& 海马并不是生活在海里的马,而是一种形状古怪的小型鱼类,如图所示。它有一个与马相似的头,整个身躯像“龙”。从头部和躯干相交的直角状顶端到卷绕的尾尖,形成一条明显的骨栉状脊椎。它平时依靠卷曲的尾部缠住水藻休息,游泳时则将身子垂直地立在水中,利用背鳍的扇动做直升直降的游泳。&&& 海马生儿育女的方式非常特殊,是由雄海马代替雌海马怀孕和生育的。原因是雄海马尾巴前面的下部有一个袋子,叫孵卵囊,此囊是由两层褶皮接在一起构成的。袋前面有一个孔,是雌海马放卵入袋和小海马出袋的通道。每次雌海马将产出的数百枚卵通过此孔塞入雄海马的袋子后,卵胚便在袋里发育成幼海马,直到成熟出世。&&& 海马生活在浅海,以小型甲壳动物为食,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都有,尤以南海最多。海马的药用价值极高,与人参齐名,民间有“南方海马,北方人参”之说。
发现相似题
与“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一般用肺呼..”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0173359鱼的运动器官方式是什么_百度知道
鱼的运动器官方式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鱼的运动方式鱼在水中游泳时,主要是通过哪些部位的作用产生动力的?1.全身肌肉运动 这是鱼类运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运动方式,即鱼类利用躯干和尾部肌肉的交替收缩,使身体左右扭动击动水流,鱼借助击水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将身体推向前进。例如,鳗鲡、带鱼的游泳就是典型的这种运动方式。2.鳍的运动 鳍是鱼类特有的运动器官,在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中,尾鳍对鱼运动的作用较大。它不仅可结合肌肉的活动使身体保持平衡,而且还能像舵一样控制着鱼的游泳方向。同时,鱼尾鳍的运动,也是配合全身肌肉运动,推进鱼体前进的动力之一。在自然界中,有极少数鱼完全依靠鳍进行运动,如海马的向前移动就完全是依靠背鳍的摆动来完成的。3.鳃孔排水 即利用呼吸时由鳃孔喷出来的水流来运动。例如,仔细观察鱼在静止时,胸鳍不停的运动,其原因之一是用来抵消由鳃孔排水所引起的推进作用,以保证鱼能停留在某一个位置上。利用鳃孔排水的作用力辅助鱼运动的现象,一般在鱼体快速前进时,或鱼由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时比较明显。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鱼在水中运动与停留需要哪些器官的帮助(除鳍)_百度知道
鱼在水中运动与停留需要哪些器官的帮助(除鳍)
帮帮ME,明天叫作业
按默认排序
其他10条回答
鱼(不含哺乳动物)在水中运动与停留,其生理器官要有以下保证:首先,是如何获得氧气。鱼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鱼要靠鳃过滤水中的氧气,否则它在水中就没办法存活。其次,是运动器官,鱼的运动器官包括体内的鱼鳔,和体外的背鳍、胸鳍、尾鳍等。鱼主要靠鱼鳔(鱼鳍配合)来控制其在水中的上下沉浮,靠背鳍、胸鳍、尾鳍等来控制运动的水平方向和产生动力。
眼睛,不然鱼不会知道自己是不是呆在原地,你说呢?没有参照物是不能确定自己位置、方向和速度的。视力很重要。即使鱼视力模糊,但它还是能判断自己有没有动。
鱼翅 尾巴 鱼泡 回答者:依然下雪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9-1 00:13鱼(不含哺乳动物)在水中运动与停留,其生理器官要有以下保证: 首先,是如何获得氧气。鱼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鱼要靠鳃过滤水中的氧气,否则它在水中就没办法存活。 其次,是运动器官,鱼的运动器官包括体内的鱼鳔,和体外的背鳍、胸鳍、尾鳍等。鱼主要靠鱼鳔(鱼鳍配合)来控制其在水中的上下沉浮,靠背鳍、胸鳍、尾鳍等来控制运动的水平方向和产生动力。
在水中游泳时,主要是通过哪些部位的作用产生动力的?1.全身肌肉运动
这是鱼类运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运动方式,即鱼类利用躯干和尾部肌肉的交替收缩,使身体左右扭动击动水流,鱼借助击水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将身体推向前进。例如,鳗鲡、带鱼的游泳就是典型的这种运动方式。
鱼鳔,,,,还有侧线来感觉水的流动方向,,还有尾巴,,,
鱼翅 尾巴 鱼泡
鱼靠它的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来平衡方向的,靠它的鱼鳃来在水中呼吸的
靠鳔、尾、鳃……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2)(21)(4)(11)(5)(5)(12)(1)(36)(3)
&欢迎你来到鱼的世界!
&&&&&&&&&&&&&&&&&&&&&&&&&&&&&&&&&&&&&&鱼类学社
&&&&&&&&&&&&&&&&Fish
&&&&&&&&&&&&&&&&&&&
综合鱼类越冬所采取的补氧措施,山东地区可采取的补氧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物补氧法
利用冰下的适低温、适低光照的浮游生物,发明条件促使其繁衍生长,进行光合效果产氧,以补充越冬池池水的溶解氧含量,达到鱼类安全越冬的目的。这是止水越冬池最经济、最简单、有效的补氧办法,但受天气的妨碍对比大,应与生物增氧和机械增氧相结合则对比安全。
2.注水增氧法
利用靠近鱼类越冬池的水源,在越冬池缺氧或缺水时将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新水注入越冬池,以扩充越冬池水域的水量和溶解氧含量。这是对小型越冬池和渗漏较大的止水越冬池较好的一种补氧办法,但采取地下水补氧时要非凡关心水质,必需经过曝气、氧化和沉淀。
3.循环水补氧法
在越冬池水量充足或缺少越冬水源的止水越冬池,发觉池水缺氧后可采取原池水循环的办法补氧,主要办法有:用水泵抽水循环补养、利用浆叶轮补养。采取循环水补氧法应依照&早补、勤补、少补&的原则进行。
4.充气补氧法
利用风车或其他动力带动气泵,将空气压入设置在冰下水中的胶管中,经过砂滤让空气成很小的气泡扩散到越冬池水中,扩充水体中溶解氧含量。
5.打冰眼补氧法
在越冬期间,有些止水越冬池喜爱用打冰眼的办法扩充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经实验发觉,空气中的氧气向水中扩散的速度很慢,因此,必需结合其他更有效的补氧办法同时进行。
&6.化学增氧法
对于小型止水越冬池、温室越冬池,在发生缺氧时,可加入化学药品进行补氧。
7.生化增氧法
采取各种光源,促使越冬池水中的浮游植物进行光合效果,扩充溶解氧含量。可利用碘钨灯、大功率电灯等为光源,促使生物增氧。
&8.强化增氧法
强制性地使空气中的氧和水搅拌,向越冬池输送高氧水。如用射流增氧机、饱和式增氧器等,在水泵的水管上接入一个进气管也有增氧效果。
&此外,还有磁化增氧、光化增氧、液化增氧、电化增氧、物化增氧、乳化增氧等多种多样的增氧办法。
总的来说,做好鱼类安全越冬工作,是提高整体效益的要害一步,因此要不断总结经验。当地群众总结鱼类越冬规律为&下雪冰封泡,一冬鱼难熬;天阴雪盖冰,鱼就要上吊;立春阳气转,水变氧气少;时刻抓住氧,水也不可少;全季不松懈,临化警惕高&,充足说明鱼类越冬期间必需搞好科学治理,才干保证鱼类安全越冬。
淡水鱼类养殖防冻技术措施
水产养殖贴士:淡水鱼类养殖防冻技术措施
  (一)防治鱼类冻伤技术要点:
  温水性鱼类冻伤是指鱼类长期低温(≤0℃)水体中引起皮肤坏死,鳃丝末端肿胀、肌肉组织产生冰晶脱水的一种现象。主要措施:
  (1)保持养殖水位在1.5m以上。(2)在气温低于2℃的冰冻或雨雪天气不进行拉网、运输、转塘等操作。(3)全池泼洒食盐,每亩g。(4)商品鱼囤养时间尽量减少,干塘的鱼应尽早全部卖掉。(5)在天气晴好的中午,每亩水深1米用硫酸铜450g和混杀王(阿维菌素)50mg,全池泼洒。隔4—5天再用一次。(6)在天气晴好的中午,投喂添加多维或免疫增强剂的精饲料,增强鱼的抗寒能力。
  (二)冻灾发生后养殖水域水质调控技术要点:
  1、存塘商品鱼应及时起捕出售,空塘晒池,彻底清塘消毒后,根据自身的养殖模式加水,鱼种池加水1m左右,成鱼池加水1.5m左右,为春季放养做好准备。
  2、存塘鱼种或成鱼继续养殖的池塘,要加强管理,及时捞出水体中的死鱼,清除水体中的杂物,避免水质恶化。尽量减少拉网,以免机械损伤鱼体。坚持早、中、晚巡塘,及时加注新水调节好水位,水深保持在1.5m以上,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每亩用50kg生石灰全池泼洒。随着气温的回升,注意观察鱼体的活动情况,并适量投饵施肥。如果水质偏瘦,适量施氮肥,并适时开启增氧机,使沉积底泥的营养成分释放出来,这样降低了氨氮又肥了水,对水质起了调节作用。
  (三)冻灾发生鱼类水霉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1、拉网操作要细心,尽量用网小的网和尼龙网拉网,捆箱最好是维纶或尼龙制成的,吊箱时间不易超过8小时。
  2、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120kg,化水后全池泼洒,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3、鱼种放养尽可能避开低温天气,以免鱼体冻伤,在捕捞运输和放养的过程中操作要轻快,尽量避免鱼体受机械损伤。
  4、鱼种下塘放养前用4%的食盐浸泡10分钟,或20mg/L的高锰酸钾浸泡10分钟。
  5、全池泼洒药物:(1)可用二溴海因治疗,每亩水深1m。用二溴海因(有效含量10%)200g,化水全池泼洒,连用2—3天。(2)用食盐和小苏打和剂(1:1)使池水成8mg/L。(3)用菌素王0.3mg/L或二氧化氯0.5mg/L全池泼洒。
龙鱼,原产地称之为AROWANA,华人的发音为“亚罗娃娜”,是西班牙语“长舌”的意思。其学名“SCLEROPAGES”是舌头、硬咽状的意思,按分类学上龙鱼隶属于OSTEOGLOSSIDAE科(骨舌鱼科,又叫骨咽鱼科)。-
p; v( s6 w) [5 G& D! n8 [- n& L
2 r' [; z7 |/ A& \9
龙鱼,属于骨舌鱼科,是一种大型的淡水鱼。早在远古石炭纪时就已经存在。该鱼的发现始于1829
年,在南美亚马逊流域,当时是由美国鱼类学家温带理博士
(Vandell)定名的。1933年法国鱼类学家卑鲁告蓝博士在越南西贡又发现红色龙鱼。1966年,法国鱼类学家布蓝和多巴顿在金边又发现了龙鱼的另外一个品种。之后又有一些国家的专家学者相继在越南,马来西亚半岛,印尼的苏门答腊、班加岛、比婆罗州和泰国发现了另外一些龙鱼品种,于是就把龙鱼分成金龙鱼、橙红龙鱼、黄金龙鱼、白金龙鱼、青龙鱼和银龙鱼等。真正作为观赏鱼引入水族箱是始于50年代后期的美国,直至80年代才逐渐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4
0 `: A+ t, G+ @) F.
龙鱼全身闪烁着青色的光芒,圆大的鳞片受光线照射后发出粉红色的光辉,各鳍也呈现出各种色彩。不同的龙鱼有其不同的色彩。例如,东南亚的红龙幼鱼,鳞片红小,白色微红,成体时鳃盖边缘和鳃舌呈深红色,鳞片闪闪生辉;黄金龙、白金龙和青龙的鳞片边缘分别呈金黄色、白金色和青色,其中有紫红色斑块者最为名贵。这一科龙鱼的主要特征还有它的鳔为网眼状,常有鳃上器官。#
s. D7 g1 }5 o+ y6 Y( C
! V( I+ L: z%
龙鱼属肉食性鱼类,从幼鱼到成鱼,都必须投喂动物性饵料,以投喂活动的小鱼最佳。动物内脏,易妨害消化系统,不可投喂。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多选用对虾饲料(浮性)
。提醒您一点的是:鱼和人一样需要各种养份,不可以投喂一种饵料,应制定出一份营养丰富的菜单,以确保它的营养均衡。* u/ q$ l2 M* B) e/
) W9 V0 o& Y8 o* K9
龙鱼适应的水温介于24~29℃均可,如果鱼只适应良好,甚至可以适应22~31℃的温度。不过龙鱼和其他的观赏鱼一样,切忌水温急剧变化。$
Q. u( ~/ C; O: {3 {2 L
&&亚洲龙鱼包括:红龙鱼(红龙鱼班加红龙鱼)、金龙(红尾金龙鱼
过背金龙鱼)、白金龙、青龙等3 j3 R4 D1
P7 w- t1 ]
澳洲的龙鱼有两种:星点珍珠龙鱼、珍珠龙鱼
南美洲骨舌鱼科的鱼类主要有三种:银龙、黑龙、象鱼(又叫海象、巨骨舌鱼)
c/ D3 n% n4 p
非洲骨舌鱼只有一种称为尼罗河龙鱼&&
龙鱼,一种很古老的鱼原产地称之为Arowana,是西班牙语“长舌”的意思。其学名是“scleropages”是舌头骨咽状的意思。按分类学上龙鱼属于骨舌鱼科(又叫骨咽鱼科)。中国大陆称为“龙鱼”、香港人称之为“龙吐珠”(可能是由于幼龙的卵黄囊象龙珠的缘故)、台湾人称之为“银带”、日本人称之为“银船大刀”。骨咽鱼科的鱼分别产于四个地方:亚洲、南美洲、澳洲、非洲。主要产于印尼和马来西亚。(
M4 h3 q. _3 f/ T+ l0 ~, P1 j
+ e7 S/ c7
&&&亚洲的骨咽鱼包括:红龙、金龙、橙红龙、白金龙、青龙、过背金龙几种:&
&&&: p- M& Z. `4 Z+ E
&&&红龙:学名:Scleropages
formosus 英文名:Red
Arowana又叫红金龙。这种鱼作为濒危物种受到华盛顿公约的保护。它幼鱼的体色较浅为白色微红,鳞片细小。但成鱼的体形硕大,腮盖边缘呈现出强烈的深红色、舌头也是如此、大片的鳞的边缘以及各鳍也有浓烈的艳丽红纹、金色的鳞片闪闪发光。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大型鱼类。7
j% B& m7 x1 D. z
&&&金龙:又叫黄金龙,英文名:Golden
Arowana。其背部为墨绿色鳞框闪耀着金黄色的光芒,腮盖和红龙不同,没有红色而是亮丽的金黄色。/ k2 c1 J' |6 i8 q
&&&橙红龙:英文名:Orange
Arowana。具体资料搜集中。
&&&&&&&&白金龙:英文名:Platina
Arowana。很象一种武汉出的香烟的名字。其体形和红龙相似鳞片的颜色为白金色。
青龙:英文名:Green
Arowana。体形较其他亚洲龙鱼短小。鳞片青色侧线明显发达。以鳞片呈现紫色斑纹的最为名贵。可以人工繁殖。&
&&&&&&&过背金龙:英文名:Belly
Arowana。极为昂贵的龙鱼,武汉有一尾40厘米长开价18万,至今有人问无人买、还有一尾刚刚开始扬色的特级红龙,它的鳍已经变成红色部分鳞片出现红点,30厘米长开价3万5。老板说一旦色彩完全出来就要涨好几倍的价格。很似金龙不同的是其金色的鳞片越过墨绿色的背部使全身包上一层金壳。1
`4 {% o* v) z0 S&&d
w&&m* j) s
&&&澳洲的龙鱼有两种:星点龙、和星点斑纹龙&
&&&& N& e8 w& |( H4 ?-
Scleropages
Leichardti:产于澳大利亚东部,和星点斑纹龙很相似,幼鱼极为美丽,头部较小,体侧有许多红色的星状斑点,臀鳍、背鳍、尾鳍有金黄色的星点斑纹,成鱼体色为银色中带美丽的黄色,背鳍为橄榄青,腹部有银色光泽。各鳍都带有黑边。属夜行性鱼类。近年澳大利亚[[大量放养此鱼鱼苗所以数量不会少。
&&&&&&星点斑纹龙
Scleropages
jardini:产于澳大利亚北部及新几内亚,体形较小,口部尖,体色为黄金色中带银色,半月形鳞片,腮盖有少许金边,尾鳍背鳍有金色斑纹。饲养容易,可人工繁殖。,
N& K9 g: e8 d&&s%
- ^% U* |/ O) o3
&&&南美洲骨舌鱼科的鱼类主要有三种:银龙、黑龙、象鱼(又叫海象、巨骨舌鱼)&
D; T. l9 C6 `' O
&&&银龙:Osteogloxssun
bicirrohomus
出要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1929年被鱼类学家温带理(Vandelli)首先发现。在当地是一种食用鱼。1935年引入美国。1955年引入日本。1966年日本神户的宫田先生在九州阿苏长阳的热带养殖场利用温泉首先人工繁殖成功。但我国市场上所见的还是由南美经过美国转口引进的人工繁殖的极少。此鱼鳞片巨大、呈粉红的半圆形,鱼体呈现象是金属的银色,其中含有钴蓝色、蓝色、青色等颜色混合,闪闪发亮。背鳍、臀鳍向后生长其基部很长,尾鳍短、胸鳍大。9
j5 p1 G! b# x: f# }$ Q$ z
Osteogloxssun ferreirai
形状和银龙几乎一样,成鱼为银色,但体形长大时会趋向黑色带紫和青色,有金带。极具观赏价值。幼鱼有明显的黑色体纹胸鳍下挂着卵黄囊所以香港人称之为黑龙吐珠。8
v3 j8 y# p. Y
&&&象鱼: Arapaima
产于哥伦比亚、巴西。体形巨大可长至5米长。在原产地被作为食用鱼。近年由于数量锐减已经被当地[[禁止捕捞和贩卖,更加不让出口。我只在武汉新世界水族公园见到过一尾两米长的象鱼。体色黑,鳞片有橙红色的框。力量极大当它的尾部扫到水族箱的玻璃壁的时候会发出很大的声响。
/ |% Y+ h1 F' Y5 D: L3
M; E1 r0 K
&&&非洲骨舌鱼只有一种称为尼罗河龙鱼
Heterotis niloticus
分布于尼罗河中上游和热带西非洲。外形类似于亚洲及澳洲龙鱼。其吻端到背鳞前位置的轮廓不是直线型的,此外口部较大而不开裂,觅食时才会张开。体色为橄榄色带灰色而不是黑色,天然水域中的尼罗河龙鱼可长达一米,重6公斤。在水族箱中可长至80厘米。须注意的是此鱼不吃小鱼而是吃浮游生物,象沦虫、红虫等等,这样巨大的鱼吃这么小的东西有趣吧?它的第四、五腮面的上部是螺旋状的类似于迷宫科鱼类的呼吸器官。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于1957年1月在《诗刊》上发表的《水调歌头.游泳》的首句,1956年5月下旬,**由长沙来到武汉,6月1日至4日,先后3次畅游长江,并写下著名诗篇《水调歌头·游泳》。
! N- V6 G/ K0 A! x4 M3 [0
F那么,诗句中提到的武昌鱼是一种什么鱼,是哪科哪目?
I鲂、鳊有几种,习性与形态又有何不同?
&j垂钓此类目标鱼的方法和技巧又有哪些等等,在前文中受博友黄海渔人的启发,现略作整理。
【鱼&文化】
据当年为毛主席在武汉游泳做饭的杨纯卿老师回忆,当时他为毛主席做了五道菜,其中有一道菜就是“清蒸武昌鱼”。这条鱼足有两公斤重,“是樊口产的,是真正的武昌鱼,叫团头鲂,当地俗称鳊鱼”。事后,陪同毛主席进餐的叶子龙同志风趣地对杨师傅说:“主席吃了你做的武昌鱼,写诗还用了武昌鱼的典故呢。”1986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词选》,是这样注释武昌鱼的:“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鲂或团头鳊。”*
e9 Y) x/ m& F9 n% H
诗文中提到的武昌鱼,俗称团头鳊、缩项鲂。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同时,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
?) q6 p6 o. l, p: w$ X5 a* f
中国人命名的第一条鱼种叫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人工驯化成功的第一尾鱼又是哪条鱼吗?两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是学名为团头鲂、通称武昌鱼的鱼。
为“武昌鱼”命名、被尊称为“武昌鱼之父”的我国著名鱼类学家及鱼类生态学家易伯鲁教授,1955年时年四十一岁的易伯鲁对梁子湖的鳊鲌类进行了专题研究,他首先发现,梁子湖的鳊鱼中,除有记载三角鲂和长春鳊外,还有一种鳊鱼是以往文献上没有的,在实验室里,易先生发现三角鳊与团头鲂在形态上差异很大,他从生物分类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区别:与三角鳊比较,团头鳊的头部更短些,平均短8.7毫米,而形状与口也存在差异。他还从这两种鱼的背鳍、尾鳍、尾柄、鳔、脊椎、肋骨、眶上骨、鳃耙等方面找到了显著的差异。最终审慎地把鲂鱼学名保留给三角鳊,它的正式学名定为三角鲂。另为团头鳊定一新名,它的正式中文应为团头鲂。;
E: y# G/ W/ c2 k&&V; s&
在《辞海》等权威工具书及《中国鲤科鱼类志》等权威著作中记载:“武昌鱼,学名团头鲂,原产于湖北省鄂城县(今鄂州市)梁子湖”。
k&&B: q. \1 `, M! i
【分类与习性特征】9 `8 q% V8 q8
K* {: k4 ]. u! F4 ~, p' P
U3 U+ n1 k/ f8 |)
Magalobrame
Tarminalis(Richardson,1846)),属硬骨鱼纲,隶属鲤形目、鲤科、鲂鳊亚科、鲂属(本属体高,略呈菱形,体长为体高的3.5倍以下。腹棱短,自腹鳍直肛门。下咽齿3行。鲂属产卵场要求水流有显著的流动)三角鲂鳃耙19~21。学名鲂鱼、平胸鲂,又名塔鳊、三角鳊、乌鳊。(三角鲂与团头鲂、鳊鱼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其唇厚且突出,富有角质。)因其顶鳍高耸、头尖尾长,从侧面看近似三角形而得名。它体大肉厚、骨刺比较少、肉质嫩滑,可称为淡水鱼类中的珍品。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俗称:武昌鱼,团头鳊,平胸鳊。英文名:Bluntnose black
bream , Wuchangfish , Bluntsnout bream
。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头小,吻圆钝,口端位,口裂宽,上下颌等长,上下颌的角质层较薄;胸部平坦,腹棱从腹鳍基部至肛门,(区别于鳊鱼)具有皮质腹棱,团头鲂鳃耙14~16。
&【长春鳊】(鲤科)Parabramis
pekinensis[地方名]鳊鱼、长身鳊、鳊花、草鳊、油鳊、边鱼、方鱼、黄尖、川枪、莲子鱼。
[形态特征]体高而侧扁,头后背部隆起,体呈菱形。头尖小。口小裂斜,上颌比下颌稍长。无须,有咽头齿3行。侧线位于体侧中微下弯。自胸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明显的腹棱。背鳍高大于头长,刺粗壮而光滑,长春鳊鳃耙16~19。臀鳍长,不分枝鳍条3,分枝鳍条28~34。尾柄短。尾鳍深叉形。整个身体呈银白色。作背及头背部青灰色,带有浅绿色泽,体侧银灰色,腹面银白色。各鳍分别为灰色或灰白色,边缘呈灰黑色。
【鲂鳊之习性差异与形态区分】
 天下鳊鱼分为三种,一种是长春鳊、三角鲂、团头鲂,而武昌鱼实际上专指第三种团头鲂。
【习性及差异】:
唐代的元结有歌曰:‘樊口欲东流,大江欲北来,樊口当其南,此中为大回。回中鱼好游,回中多约勾。漫欲作渔人,终焉得所水。’歌中所说的:‘回中鱼’,就是武昌鱼。由此可知,武昌鱼喜欢生活在回流之中。樊口为梁子湖通江之处,这里水势回旋,并有大小回流之分。‘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钓台下者曰小回’。据《武昌县志》(也就是鄂城的县志)上记载:‘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
@@武昌鱼虽然是鳊鱼的一种,在形体上与长春鳊、三角鲂相似,但习性不同。长春鳊、三角鲂以淀粉类杂食为主,而武昌鱼则以草食为主,它最爱吃苦草和轮叶黑藻。
@@长春鳊长得最快、三角鲂其次,而团头鲂长得最慢。这就是为什么武昌鱼极为肥美细嫩的原因。&
g' A# B8 L: V$ v5 z) N:
@@鲜活的团头鲂本有‘鳞色银白而腹内无黑膜者为真’这么一个特征,长春鳊和三角鲂因为杂食性的缘故没有这种特征。
【形态与区分】:: m!
w&&k2 S: C. W: ^# ?
& & 这三种鱼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在于,团头鲂体侧各有14根肋骨,而长春鳊与三角鲂却都只有13根。而团头鲂又称缩项鳊,其背脊线在头与脊背那儿有一个明显的钝角。/
L&&{. Q6 Q# @9 t( B7 w0
$ n7 ~2 U% W*
v& v9 ]&&j2 k&
1.长春鳊自胸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明显的腹棱,即腹棱完全;而三角鲂和团头鲂均为平胸,腹棱自腹鳍基后出现,即腹棱不完全。
2.长春鳊体背和头部背面青灰色带有浅绿色光泽,体侧银灰色,腹面银白色,各鳍边缘呈灰黑色;而三角鲂体青灰色,头背面及体背部都较深,体侧面灰色带有浅绿色光泽,腹部白色,各鳍都呈灰黑色。团头鲂体呈灰黑色,体侧面灰白色,腹部浅灰白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色,边缘较淡,组成体侧若干黑色条纹。
&3.团头鲂与三角鲂比较,团头鲂体形较高,为菱形,三角鲂体形较窄,为近菱形;团头鲂胸鳍较短,不到或仅到腹鳍基部,而三角鲂胸鳍较长。一般超过腹鳍基部;团头鲂口裂较宽,弧度较小,呈平弧形,背鳍硬刺短,小于头长;而三角鲂口裂窄,弧度较大,呈马蹄形,背鳍硬刺较长,显著大于头长;团头鲂尾柄长与尾柄高相近,呈方形,而三角鲂尾柄长远远大于尾柄高,呈长方形;团头鲂上眼眶骨小而薄,呈三角形,三角鲂上眼眶骨大而厚略显长方形。
由于以上三种鲂鳊形态接近,再加上生长周期和其他原因,所以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湖库池塘养殖的大多是长春鳊和三角鲂,当然也有个别养殖户不计生长周期等成本因素放养团头鲂的。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用鳃呼吸、以鳍为运动器官、多数披有鳞片和侧线感觉器官的水生变温脊椎动物类群。
所属学科:
(一级学科);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鱼类是最古老的。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和大洋。鱼类是终年生活在水中,用,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已探明的约20000余种,是中最原始最低级的一群。富含动物和磷质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鱼体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鱼肝油、鱼胶、等。 有些鱼类如、等体态多姿、色彩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约2万4千种。在里生活者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中。计有2千5百种,其中可供药用的有百种以上,常见的药用动物有、、、、、(鳔为鱼鳔胶)、(为鱼脑石)、等等。另外,还常用作医
药工业的原料,例如、鲨鱼或的肝是提取(维生素A和)的主要原料。从各种鱼肉里可提取水解蛋白、、、等。的和里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来治疗、、等病症。大型鱼类的胆汁可以提制“胆色素钙盐”,为人工制造的原料。
  鱼类终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适于游泳的体形和。用呼吸,以上捕食。出现了能跳动的分为一和一。血液循环为。脊椎和的出现,使鱼纲发展进化成最能适应水中生活的一类。这是因为水有深浅之分,各处所承受的压力有差异,海平面为1个,而深海区可达1000个大气压。淡水和海水盐的含量幅度从淡水到咸水是0
.001~7%。此外,随的不同,水温差和含量的差别也很大。由于这些水域、水层、及水里的和非生物因子等水环境的多样性,故鱼类的体态结构为适应外界不同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较更高等。
  鱼纲是现存中最大的一纲,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本纲是的开始,故为有颌类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纲。这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大的分类类群,远在就已派生出很多的边缘支系,发展和演变至今成为各种复杂体形的鱼类。现存鱼类分为系和系。 科学分类
  脊椎呈圆柱状,终身存在,无上下颌。起源于内胚层的鳃呈囊状,故又名囊鳃类;脑发达,一般具10对脑神经;有成对的器和听觉器。具1或2个半规管。有心脏,血液红色;表皮由多层组成。发育不全,有的骨甲鱼类具。对的分类不一,一般将其分为:纲、头甲鱼纲、纲、鳍甲鱼纲。
  上下颌。多数具胸鳍和;内骨骼发达,成体脊索退化,具脊椎,很少具骨质。内耳具3个半规管。鳃由外胚层组织形成。由、、棘鱼纲及组成。其中盾皮鱼纲和棘鱼纲只有种类。分布在,主要栖息于海区,个别种类栖于淡水。现存种类分属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板鳃亚纲约
600余种,中国约180种,以为多。全头亚纲有3科6属约30余种,中国约2科3属约5种。硬骨鱼纲内骨骼已骨化,具骨缝,头部常被膜骨,体被硬鳞或骨鳞。是现生鱼类最繁茂的一大分支,可分为、亚纲和辐鳍亚纲等 3亚纲。辐鳍亚
纲是最多的一个类群。其中种类最多,除分布于淡水、多为溯河性鱼类外,其他各目主要分布在海洋。当今世界生产中以鲱形目和的产量最高,鳕类次之,两者产量接近当年世界渔业总产量的一半。中国近海的有2000多种,淡水硬骨鱼类有700多种。
  鱼类虽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但已具有骨骼、及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生殖、神经感觉等相当完备的系统,能够进行极其多样化的。其形态构造除与有关外,更反映了对水环境的适应性。
  纺锤形
  也称基本型,是一般鱼类的体形,适于在水中游泳,整个
身体呈纺锤形而稍扁。在三个体轴中,头尾轴最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使整个身体呈流线型或稍侧扁,以利于水中运动前进时减少阻力,故这类鱼善于游泳。常栖息于水的中、上层。可作长途迁移。如鲤鱼、、鲨鱼、始鱼等。
  侧扁型
  这类鱼的三个体轴中,左右轴最短,头尾轴和背腹轴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两侧对称的扁平形,使整个体型显及扁宽,因此,游泳的能力较差,生活在水的中、下层。很少作长途迁移。如、、、、等。
  平扁型
  这类鱼的三个体轴中,左右轴特别长,背腹轴很短,使体型呈上下扁平,行动迟缓,不如前两型灵活,多营底栖生活。例如魟、鳐、和鲇等。
  棍棒型
  又称型。这类鱼头尾轴特别长,而左右轴和腹轴几乎相等,都很短,使整个体形呈棍棒状。其游泳能力较侧扁型和平扁型强。适于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如黄鳝、及多种。
  此外,还有一些鱼类由于适应特殊的和生活方式,而呈现出特殊的体型,例如海马、海龙、、河魨、、箱鱼等。无论哪一种体型的鱼,均可分为头、和尾三部分。无颈为其特点,头和躯干相互联结固定不动,是鱼类和的区别之一,头和躯干的分界线是的后缘(硬骨鱼类)或最后一对(软骨鱼类)。躯干和尾部一般以肛门后缘或的起点为分界线,准确地讲,是以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椎体为界。
  皮肤、鳞和体色
鱼的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部分。表皮由几层组成,其间分布粘液细胞,以减少摩擦和保护机体。珠星是局部角质化的产物,与繁殖活动有关。少数鱼类的和发光器是表皮的衍生物。体色常是背部深腹部浅,这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但生活在中的鱼类往往有艳丽的色彩和斑纹,一般分保护色和警戒色两种。
  鱼类的附肢为鳍,是游泳和维持身体平衡的。鳍由支鳍担骨和组成,鳍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角鳍条不分节,也不分枝,由表皮发生,见于软骨鱼类;另一种是或称骨质鳍条,由鳞片衍生而来,有分节、分枝或不分枝,见于硬骨鱼类,鳍条间以薄的鳍条相联。骨质鳍条分鳍棘和软条两种类型,鳍棘由一种鳍条变形形成,是既不分支也不分节的硬棘,为高等鱼类所具有。软条柔软有节,其远端分支(叫分支鳍条)或不分支(叫不分支鳍条),都由左右两半合并而成。鱼鳍分为和偶鳍两类。偶鳍为成对的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各1对,相当于陆生脊椎动物的前后肢;奇鳍为不成对的鳍,包括背鳍、、臀鳍(肛鳍)。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帮助游泳,尾鳍如船舵一样,控制方向和推动鱼体前进。一般常见的鱼类都具有上述的胸、腹、背、臀、尾等五种鳍。但也有少数例外,如黄鳝无偶鳍
,奇鳍也退化;鳗鲡无腹鳍;无背鳍等等。
  依据外形和尾末端位置的关系,尾鳍可分为三种类型。
  1)圆形尾鳍:尾鳍为1叶,一直伸到尾鳍后端,将鳍分成背腹对称,尾鳍末端尖,多见于鱼类的胚胎期及期。
  2)歪形尾鳍:尾鳍分上下两叶,尾椎末端稍曲向上伸展到尾鳍的上叶内。上叶较长,下叶小而略为突出,形成内外上下均不对称的歪形尾鳍。常见于现代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如鲨、鲟等。
  3)正形尾鳍:分为上下对称的两叶,尾椎末端仅达尾鳍的基部,而稍上翘,保留有歪形尾椎的痕迹,尾鳍外形完全对称,下叶由增加的尾下骨片支持着。正形尾鳍是高等鱼类的特征之一。据鳍形的变化,又包括了多种鳍形。
  4)原形尾鳍:尾椎的末端平直伸展至尾的末端呈圆形,不象圆形尾那样尖,尾鳍上下叶大致相等,这是一种原始的,见于圆口纲,鱼纲仅见于幼鱼。
  相当于的前肢,着生于鳃盖后缘的胸部。对鱼类具有运动、平衡和掌握运动方向的机能。当鱼停止前进时,胸鳍用于控制鱼体的平衡;缓慢地游动时,胸鳍又起着船桨的
作用;高速行进时,胸鳍紧贴鱼体,当它举起时,则可减速和制动;当胸鳍一侧紧贴鱼体,一侧举起,则鱼体朝举起的一侧拐弯前进,协助尾鳍起舵的作用。
  相当于陆生动物的,具有协助背鳍、臀鳍维持鱼体平衡和辅助鱼体升降拐弯。腹鳍着生的位置随不同的鱼类而异,软骨鱼类的腹鳍一般位于泄殖孔的两侧。形状和胸鳍相似而稍小。硬骨鱼的腹鳍位于躯干腹侧的叫腹鳍腹位。这是一类较原始的种,如鲤鱼,、、等;位于胸鳍前方,在腮盖之后的胸部者叫腹鳍胸位,如、黄鱼和等;位于两腮盖之间的喉部者叫腹鳍喉位,如鲇科和鰧科的鱼类。腹鳍胸位和喉位是鱼类进化后出现的高级特征。这些位置各异的腹鳍,在鱼类演化史上是一重要的标志,在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背鳍和臀鳍
  主要对鱼体起平衡的作用。但也有些体形长的鱼类,背鳍和臀鳍可以协助身体运动,并推动机体急速前进。如的背鳍、电鳗的臀鳍、海鳗的背鳍和臀鳍都能推动机体向前运动。又如特殊体形的海马,也是靠细小的背鳍运动来推动机体前进。,是表示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记载形式。各鳍的第一个字母代表鳍的类别名称,如“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肛鳍),“V”代表腹鳍,“P”代表胸鳍,“C”代表尾鳍。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棘的数目。代表软条的数目,棘或软条的数目范围以“一”表示,棘与软条相连时用“一”表示,分离时用“,”隔开。例如鲤鱼的鳍式:D..Ⅲ一Ⅳ一17一22;P.Ⅰ一15一16;VⅡ一8一9;A...Ⅲ一5一6;C.20一22。
以上表示鲤鱼有一个背鳍,3~4根硬棘和17至22根软条;胸鳍1根硬棘和15至16根软条;腹鳍2根硬棘和8至9根软条;臀鳍3根硬棘和5至6条软条;尾鳍20至22根软条。鲈鱼的鳍式为D..Ⅻ一Ⅰ一13;A..Ⅲ一7一8;P.15一18;V.Ⅰ一5。表示鲈鱼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由12根硬棘组成,无软条;第二背鳍包括1根硬棘和13根软条;臀鳍3根硬棘和7至8根软条;胸鳍15至18根软条;腹鳍1根硬棘和5根软条。鱼类的运动与体形和鳍的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游泳的动力主要依靠以下三种方式:①利用躯和尾部的波浪式运动。②依靠鳍的摆动划水运动。③利用鳃孔向后喷水引起的反作用力使鱼体前进。鱼类运动的方式除游泳外,少数鱼还具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即跳跃或飞翔,如鲢能斜向跃出水面很高,随后垂直落入水中。用力跳跃斜出水面后,还能张开宽大的胸鳍,在空中翔达300m左右。鲑鱼能反复跳越过河中多种阻障,从海里洄游到河流的中上游产卵。另外,还有极个别的鱼能爬行,如鮟鱇、弹跳涂。
  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甚薄,由数层上皮细胞和生发层组成,表皮中富有单细胞的,能不断分泌粘滑的液体,使体表形成粘液层,润滑和保护鱼体,如减少皮肤的摩擦阻力;提高运动能力;清除附着在鱼体的和污物。同时,使体表滑溜易逃脱敌害。所以,表皮对鱼类的生活及生存都有着重要意义。表皮下是真皮层,内部除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皮肤和结缔组织外,真皮深层和鳞片中还有细胞、光彩细胞,以及脂肪细胞。色素细胞有黑、黄、红三种,黑色素细胞和存在于普遍鱼类的皮肤中,红色素细胞多见于奇异的鱼类局部皮肤中,光彩细胞中不含色素而含鸟粪素的晶体,有强烈的反光性,使鱼类能显示出银白色闪光,有些鱼类生活在海洋深处或昏暗水层,具有另一种—发光器腺细胞,能分泌富含磷的物质,氧化后发荧光
,以诱捕生物,或作同种和异性间的联系信号,如深海、和角鮟鱇中的一些种类。
  软骨鱼的鳞片称盾鳞。硬鳞与骨鳞通常由真皮产生而来。骨鳞覆瓦式排列便于行动和保护鱼体。不少快速游泳与营潜居生活的鱼,鳞片常退化或消失。在表皮与真皮之间,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鳞片,是鱼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由钙质组成,被覆在鱼类体表全身或部分(一定部位),能保护鱼体免受机械损伤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称。也是鱼类的主要特征之一。现存鱼类的鱼鳞,根据外形,构造和发生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
  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包括真皮演化的基板和板上的齿质部分,即埋藏在真皮中的硬骨质的圆形或菱形基板和突出于表皮以外尖锋朝向体后而中央隆起的圆锥形的棘(齿质)。齿质的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来的珐琅质被覆着,齿质部分的中央为髓腔,整个髓腔开口于基板的底部,并有血管、神经通到腔内。鲨鱼体表的楯鳞与牙齿的发生和构造相同应属,故鲨鱼的牙齿又叫皮齿。楯鳞的构造较原始,见于软骨鱼类鳞。
  由真皮演化而来的斜方形骨质板鳞片,表面有一层钙化的具特殊亮光的,叫做闪光质。硬鳞是硬骨鱼中最原始的鳞片,如和鲟鱼的鳞。
  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来的骨质结构,类圆形,前端插入鳞襄中,后端露出皮肤外呈游离态,相互排列成复瓦状。根据游离后缘的形状不同分为圆鳞和栉鳞。圆鳞的游离后缘光滑圆钝,常见于鲤形目、鲱形目等较低级的硬骨鱼类。栉鳞的后缘有锯齿状突起,多见于鲈形目等高级鱼类。不管圆鳞或栉鳞,表面均有同心圆的环纹,称年轮。与植物茎的年轮一样,可依此推测鱼的年龄、生长速度及生殖季节等等。
  鱼类身体两侧大都有一条或数条从单独小窝演变成为一条
管状的线,称为鳞,每片侧线鳞有侧线孔,能感受水的低频率振动。硬骨鱼的鳞片通常根据其数目、大小、排列形状来鉴定鱼种,记载鳞片数目的排列方式,常用一个带分数式来表示,称为鳞式:例如鲫鱼的鳞式为28一30表示鲫鱼的侧线鳞为28至30片,侧线上鳞为5至6片,侧线下鳞为5至7片。
骨骼和肌肉
  鱼类具有发达的中轴与附肢骨骼,对于保护中枢神经、感觉器官与,支持体驱以及整个身体的活动有重要作用。中轴骨骼由(胸颅与咽颅)和组成。咽颅是围绕消化道最前端的一组骨骼,用来支持口和鳃。脊柱由许多块椎骨组成。
  1)头骨数目最多:硬骨鱼类的头骨由130块左右骨片组成(指现存鱼类,古代的原始鱼类头骨可多达180块),是脊椎动物中脑骨数目最多的一类动物。鱼类的头骨分为和咽颅两部分。
  ①软骨鱼的脑颅为一软骨腔保护着脑部,构造简单,无分界和缝合,仅背面留有脑囟由膜覆盖,这样的脑颅称软颅。有软骨鱼类的软骨化成的几块、耳骨、蝶骨、筛骨,还有由膜骨来源的鼻骨、额骨、顶骨、犁骨等膜颅部分,因而结构非常复杂。硬骨鱼类的脑颅由许多块骨片合成,形成头骨的主要部分。
  ②脊椎动物自鱼类开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颌,井形成咽颅,鱼类的咽颅最为发达,由7对“>”形的咽弓形成,第一对增大成颌弓,颌弓背段叫,腹段叫麦克尔氏软骨。二者构成软骨鱼的上、下颌。上、下颌的出现较圆口纲更先进,能积极主动摄取食物。而硬骨鱼类进化为膜性硬骨前颌骨和骨,代替了软骨上颌(腭方软骨),进化为软骨性硬骨的骨、齿骨和隅骨等,第二对由两侧舌颌软骨、角舌软骨和中央、的基舌软骨组成,主要为舌的支持物,也协助支持上、下颌,第3~7对为鳃弓,支持鳃和鳃隔,让鳃裂彼此分开,利于呼吸。
  脊柱代替了脊索:鱼类的脊柱由许多块椎骨彼此连结成1条柱状骨,以取代部分或全部的脊索,具支撑身体,保护和主要血管的功能,较更为进步。鱼类的脊椎骨具有前后两面都向内凹陷的特点,称为两凹椎体或双凹椎体,为鱼类特有,在相邻的两个椎体间隙及贯穿椎体中的小管内可见残存的脊索。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脊椎的基本结构已形成。软骨鱼和硬骨鱼的脊椎骨都分为椎体、髓弓、髓棘、脉弓和脉棘。其中椎体为主要部分,与脊椎骨的横突相连,硬骨鱼类的肋骨大都较发达。
  附肢骨
  附肢骨分奇鳍骨骼和偶鳍骨骼。奇鳍中的背鳍、臀鳍和尾鳍骨骼都由插入肌肉中的支鳍骨(辐鳍骨)支持鳍条,硬骨鱼的支鳍骨又叫鳍担骨。偶鳍骨骼包括带骨(和腰骨)和鳍骨(鳍担骨和鳍条)两部分。鱼类中除硬骨鱼的肩带与头骨相连以外,所有的附肢骨与脊柱均没有直接联系,这也是鱼类的特征之一,这是由于鱼类的运动方式是游泳而决定的
  鱼类的和心脏肌与无大差别,但横纹肌分节现象明显,分为体节肌和。躯干部肌肉按节排列呈弓形。
  对鱼类的生命活动很重要,它由脑、脑神经、脊髓与脊神经构成,脑和脊髓为中枢神经,脑神经与脊神经为外周神经。脑分化为端脑与间脑,与延脑。端脑是中枢;间脑又称丘脑,与脑垂体相连。是视觉中枢,小脑管理运动,延脑管理呼吸、循环等生理活动的多元中枢。脊神经又称混合神经。鱼的感觉器官构造具有适应水栖生活的特点。皮肤具有触觉、温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位的功能,侧线主要作用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鱼类内耳起听觉和平衡鱼体作用。鱼眼与人眼构造差别不大,无上下和泪腺,是。嗅囊通常由许多嗅粘膜褶组成并产生嗅觉,对鱼类觅食、生殖、夜间集群、警戒反应和洄游等有重要作用。味蕾产生味觉,但一般不太灵敏。
  神经系统鱼类的神经系统主要分和周围系
统包括脑和脊髓。鱼类的脑虽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分为明显的5个部分,但很小,总的说来还是较原始的,因为有的硬骨鱼类的背面没有,只有上皮组织。脊髓圆柱形,呈乳白色,分节明显,每节都发出传出和传入神经,与脊神经、和脑起着传导与联络作用。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与一样,由脑部发出共有10对,即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对展神经、颜面神经、听神经、和迷走神经,而其他各纲脊椎动物都有12对脑神经。脊神经是由脊髓两侧发出的神经,在背根和腹根愈合而成。背根内包含来自感觉器官或背神经节的感觉,通入脊髓,故也叫感觉根。腹根包含发自脊髓的运动神经纤维,通向身体各部分,又叫运动根。鱼类和其他纲的脊椎动物一样,感觉根和运动根在髓弓之处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混合神经,比大多数感觉根和运动根没有结合成脊神经的无颌类动物更高级。鱼类的混合神经又重新分为三支:背支为感觉神经,主要分布在皮肤,分布在肌肉部分者为运动神经;腹支主为运动神经,分布在肌肉,也有分布在皮肤的为感觉神经;脏支则到达节,与交感神经系统联通。鱼类虽有属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但是相当原始,说明鱼类在脊椎动物中仍是很低等的。
  器官鱼类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水生脊椎动物特有的。鱼类的感觉器官与陆生脊椎动物的不同点在于:
  1)鱼类的眼睛视力弱:在水中看不远,晶状体呈球形,没有弹性,角膜扁平为其显著特点。另外,大多数鱼类没有眼睑和泪腺,故鱼眼经常是张开的不能闭合。仅有少数能离水上岸爬行的鱼有限脸,如等。
  2)鱼类体表无耳痕,只有内耳:内耳中有耳斑(感受音响)和耳石(调节平衡)。硬骨鱼类的耳石通常为三块,随年龄的增长而生长,因此,可以此石来研究鱼类的年龄和生长情况。
  3)鱼类特有的侧线:是一条伸展于躯干和尾部的纵行管道,它和布满头部的管道分支构成侧线器官,此器官能察知低频率的振动,从而能判断水波的方向及大小,感知水流方向和压力的改变,以及周围生物的活动情况。水中障碍物的有无等等。侧线受迷走神经支配,头部的分支侧线受神经支配。
  位于间脑腹面,由柄连于第三脑室(间脑室)的底部。硬骨鱼类的脑垂体由前叶、间叶、过渡叶及神经部组成,前三部分称为腺垂体或主叶,神经部称神经垂体或后叶。前叶的后方为间叶,间叶的后方为过渡叶。脑垂体是内分泌中最重要的1个腺体,它分泌的激素作用于机体各种组织,起着调节其他的作用,如促生殖腺激素,能促进生殖腺成熟及产卵,除此外
,脑垂体分泌的激素还能促进生长和调节糖代谢等。神经垂体主要起传递下丘脑对脑垂体分泌机能的调节作用。
  鲤鱼的系由鳃笼底部发生,成零星小块(小囊)分散在咽喉区的腹面、基鳃骨和胸骨甲状肌处。
  由最后鳃裂的上皮细胞发生,位于及静脉窦之间。能产生降血钙素,预防血钙含量过高,还能抑制破对骨组织的解体。
  总结:鱼类的特征是表面布满鱼鳞,用腮呼吸,终身在水中生活。
  世界现存鱼类的分布极广,近4000米的高山水域与6000余米的深海均有踪迹,其中海水鱼与的种数之比为2∶1。影响鱼类地理分布的因素很多,包括盐度、温度、水深、、含氧量、营养盐、光照、底形底质、食物资源量与结构,以及历史上的等。
  约80%分布在浅海区
,特别是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海区。等温线与的分布关系极大。在与亚寒带海区分布的主要经济鱼类有鲱、鳕、鲑、鲽和鲭等;在亚热带海区分布的主要是、?、鯵和鲐;在热带、亚热带海区则分布等。
  中国近海区的区系可划分为5个分区:①、北分区,以暖温性鱼类为主。②南黄海、近海分区,以为主。③东海外海分区,处于黑潮主干流经海区,主要为暖水性鱼类。④南海大陆沿岸分区,以暖水性鱼类为主。⑤南海外海分区,多为热带性,总数近千种。
  通常分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前者如鲤形目等鱼类,后者如丽鱼科以及其他由海洋进入淡水生活的鱼类,比较能耐半咸水环境。中国的区系可分为5个分区:①北方山麓分区,分布冷水性鱼类,如、、与等。②高原分区,以冷水性、地向性鱼类为主,如的、等。③宁蒙分区,以冷温性、古老性鱼类为主,如与雅罗鱼。④江河分区,以暖水性、静水性鱼类为主,如胭脂鱼科与鲤科的大部分种类。⑤分区,以南方暖水性、急流性鱼类为主,如鲤科的与等。中国的不仅有丰富的鲤科鱼类,并且有、草鱼、鲢、鳙、、鲮等优良养殖鱼种。多数地区气候温和、水面众多,雨量充足是发展淡水养鱼
  主要靠按节排列于身体两侧的肌肉交替收缩,使体躯与尾
鳍左右摆动而前进,其他鳍起平衡与转向作用。某些鱼的鳍经变态后还具有攻击、自卫、摄食、生殖、发声、爬行、滑翔、跳跃、攀缘、呼吸等功能。鳔能调节鱼体比重,帮助浮沉。
  鱼类的食性通常分为4种类型。滤食性,如鲢、鳙、沙丁鱼等食;草食性,以草鱼为典型;肉食性
,如鱤、狗鱼、、带鱼、青鱼等 ;,如鲤鱼。鱼类的分为口、口咽腔、食道、骨、肠、直肠、肛门等几部分。鱼类食物的消化除与胃肠的收缩运动有关外,还受外界的水温、、摄食量、食物的理化性状等因素有关。
  鱼类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己有胃肠的分化,还有明显的。鱼类由于终生生活在水中,故消化器官和食性都适应水中生活。口位于上、下颌之间,口内无,鱼类的口咽腔内有真正的牙齿,能积极主动地摄取和捕食,较圆口纲更高级。板鳃鱼类颌骨上的牙齿由盾鳞转化而成,硬骨鱼的牙齿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分为口腔齿和。一般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细弱而呈绒毛状排列成齿带;食肉性鱼类的牙齿大而呈圆锥形、状、臼齿状或门齿状;杂食性鱼类的牙齿呈切割形、磨形、刷形或缺刻形等。鱼类的牙齿具切断和压碎食物等功能。多数鱼类的鳃弓内缘着生,起着保护和咽部滤食的作用。鱼类的牙齿和鳃耙的形态、着生部位及数目等,常作鱼分类的依据之一。
  在脊推动物中,只有鱼类和圆口纲是终生用鳃呼吸的,但鱼类的鳃是由外胚层发生形成,圆口类的鳃起源于内胚层。鱼类一般具有5对鳃弓(少数鱼有6~7对),在咽部两侧各有5个鳃裂。鳃主要由鳃弓、鳃隔、等几部分组成。鳃弓起支持作用,它的内侧缘着生鳃耙,进出鳃的血管都从鳃弓上通过,鳃弓的外侧缘是鳃隔,鳃隔前后突起形成鳃经,无数鳃经紧密排列成栉状鳃瓣,鳃丝上的无数小突起称鳃小叶,是气体交换之处。鳃小叶上布满毛细血管,血液最后流入内,窦状隙的壁由结缔组织组成,起支持作用,鳃小叶的表层为单层上皮细胞,故鱼鳃呈鲜红色。硬骨鱼类的鳃较原始,鳃裂开口于体内,鳃隔发达,前后各有1个半鳃,这两个半鳃总称全鳃,外侧有鳃
盖保护,鳃盖下面的内侧为鳃腔或鳃室,以一个总鳃孔向后开口于体外。鳃盖后缘延伸有柔软的,能将鳃孔紧紧地封住。软骨鱼类有4个全鳃,1个半鳃,共九对半鳃,无鳃盖。
  鱼类除用鳃呼吸外,还有辅助呼吸的器官,如等利用肠吞入气体行;弹涂鱼、鲇鱼等能进行;黄鳝等能利用口腔呼吸;、胡子鲇等能进行褶鳃呼吸;肺鱼等用鳔呼吸。鱼类有两个,但不通口腔(仅肺鱼和总鳍两个亚纲除外)。
  鳔是时从消化区分出来的,位于体腔背面消化道与之间的一膜状束,形状据各种鱼而异,有一室、二室或多室。鳔的主要机能是调节鱼体的沉浮或停留在一定的水层,当鳔体积膨胀增大,鱼体在水中比重变小,鱼则上浮,当要停留在一定水层时,鳔就需放出部分气体。当鳔体积减小时,鱼体在水中比重加大,鱼下沉。由浅到深需停留在一定水层时,就需要吸进一部分气体。总之,鳃内气体的增减与水中的压力有关。鳔体积的改变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故无鳔鱼类只宜生活在比较固定的水层中。生活在深海、急流中或营底栖生活,或游速特快的鱼等,鳔对它们的生活已失去了作用。例如游速很快的鲨鱼、、金枪鱼等就没有鳔。因此,它们必须始终保持运动状态,须停息只能在水底。鳔的另一动能是进行气体交换,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就是用鳔协助呼吸,例如的,在旱季时,就用1对类似肺的鳔进行气体交换。肺鱼、雀鳝等也能用鳔呼吸。
  是单循环,心脏主要由一静脉窦、一心房和一心室组成。心脏在血液循环中起着泵的作用,它的收缩将血液(缺氧血)压入腹,舒张时又从静脉窦的后方吸进血液。进入腹大的血液,在咽部下方前行并列向两侧分支成,沿鳃束间向背部延伸。由动脉弓分出进入鳃褶的血管为入鳃动脉,离开鳃褶的是出鳃动脉,入鳃和出鳃动脉间以鳃动脉毛细血管相连,气体交换就在此进行。带氧的新鲜血液经出鳃动脉,通过鳃束背面的鳃上动脉汇入背大动脉,由背大动脉再分送到身体各部分和内脏器官,包括头部动脉、动脉、肾动脉和尾部动脉,在这些部位的毛细血管网又将头部静脉血输入前,前后两条主静脉汇合成总主静脉。另一群内脏(壁)的毛细血管网将静脉血输入肝门静脉,肝门静脉内的血液和血者都经过肝毛细血管,最后汇入,肝静脉又和总主静脉血都进入静脉窦,最后流回心脏,从而完成血液循环。硬骨鱼类还具,不能搏动。软骨鱼类具,可随心室自动有节律地收缩。动脉球和动脉圆锥的作用在于使血液均匀地流入腹大动脉,以减轻心脏强烈搏动而对鳃血管所产生的压力。鱼类的血液循环为非混血循环,动脉搏中的血液含氧量较高,循环效率较混血循环高。但是,鱼类的心脏很小,仅占体重的0.2%,而哺乳类的心脏占体重的0,59%,乌类的心脏更大,占体重的0.82%。所以,鱼类低,血流速度慢,如鲨鱼腹大动脉中的平均血压为28mmHg。这样,鱼类在水中的代谢也就较低了。
排泄渗透调节
  鱼的排泄器官主要是,由许多肾小管连接组成。液态代
谢废物经过滤后由中肾管排出体外。鱼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由肾和鳃来完成。泌尿器官是肾脏,鱼类的肾脏是1条长的紫红色条状物,位于腹腔的背部,属于中肾,在排泄废物方面,中肾的主要功能就是形成尿液。血液中溶解的代谢产物、水和营养物质等,经过肾脏内肾小球过滤,其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以及钠、钙、镁、氯等离子)大部分回到血液中去,剩下的滤液和多余的形成尿液,由排除体外。除肾以外,鳃也进行和盐分的排泄,如排泄氨和尿素。实验证明,鲤鱼和金鱼由鳃排泄的含氮物质是肾排氮物的5~9倍。鱼类的肾脏除有泌尿功能外,还能调节体内水盐的渗透,因为鱼类生存在淡水和海水中,外环境与体内组织液和血液通常不是等渗的。海水中盐浓度高达3%以上,淡水中盐分浓度在0.3%以下,鱼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就有可能造成脱水或吸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鱼类仍能终生在这样的水中生活,主要是依靠肾赃的调节,以及鳃部一些特殊细胞来进行补偿和调节。淡水鱼类有由数目众多的大型肾小体和肾小球组成的肾脏,当它们的体液和血液的浓度高于水环境时,肾脏能不断地排出尿液(体内过多的水分),与此同时,鳃部的吸又向血液中补充盐分,以保持淡水鱼类。海水鱼类与此相反,由于血液和体液中的盐分浓度大大低于海水浓度,就存在着体内水分不断向体外渗透的趋势,为适应环境,硬骨鱼类大量吞饮海水,被吞入的海水中所含大量的盐分由鳃部的一些泌盐细胞排出体外。同时,为防止体内失水,海产鱼类的肾小球多退化或完全消失。使排出与体液等渗的尿量减少。从而,以这几种方式来调节和保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有些鱼类能由海中游到河内或由河中游到海里,能迅速适应不同含盐浓度的水环境,如从海中徊游到淡水河流中生殖;鳗鲡从淡水域游到海洋中去生殖等,这些鱼为什么能迅速适应不同盐分浓度的水环境。是怎样调节体内渗透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循环、呼吸和排泄
  鱼类的心脏一般由静脉窦、、心室、动脉圆锥组成。血液由心脏经腹侧主动脉进入鳃区,经气体交换后的血液,离开鳃区分头向全身各处组织供血。全身血液通过静脉系统返回心脏。鳃是鱼类特有的。鳃的呼吸面就是,其面积很大。
繁殖和发育
  鱼类一般为,生殖腺通常成对。软骨鱼类一般为体内受精,行、胎生或,多数硬骨鱼为体外受精。所产之卵淡水鱼为沉性或浮性,海水鱼均为浮性。鱼类的性成熟与种类、营养、水温、光照等有很大关系,并由促性腺激素调节。经一定时间后孵化,仔鱼脱膜而出。鱼的一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未成熟期与成鱼期。其中仔鱼期死亡率最高。
  由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组成。生殖腺包括和卵巢,生殖导管由输精管和组成,生殖导管的出现较圆口纲又进化了一步。大多数鱼类是雌雄异体,卵生。多为体外受精,雌鱼的生殖腺为卵巢,平时呈扁平的带状,呈现出青灰、黄、粉红等色泽,到生殖季节发育长大后可占体腔的大部分。雄鱼的生殖腺一般为白色线形的,仍在生殖季节增大叫,是产生的场所。软骨鱼类和低等硬骨鱼类的生殖腺裸露。高等的硬骨鱼类的生殖腺呈封闭式,由腹膜分化成的束状膜包裹着,形成囊状卵巢或囊状睾丸。另外,还有少数鱼类为,如鮨属的多种鱼,能自体受精。黄鳝可产生,即生殖腺从胚胎到成体都是卵巢,只能产生,发育到成体产卵后的卵巢逐渐转化为精巢,产生精子,从而变成雄性。
  鱼类受精和发育的方式有以下四种:①体外受精,体外发育。②体外受精,体内发育,如鲇科的Tachysurusbarbus的雄体在生殖期间停食,把受精卵吞入胃中孵化。③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卵未产出前,雄鱼通过特殊的交接器官。如鳍脚、短管等,使流入雌鱼内,卵在体内受精后不久,卵成熟后,排出体外发育,如软骨鱼中的即是。④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如的软骨鱼及等硬骨鱼,卵受精后就开始发育,如受精的鲤鱼卵在20℃时,一周即可孵化,此阶段称孵化期。刚孵出的稚鱼体长约1.2mm,体透明,含色素,骨骼未硬化,鳍也不十分发达,腹部还有此称稚鱼期。当卵黄囊缩小后,稚鱼开始进食,经过成长期(第三期)长成鱼形。鲤鱼从幼鱼长成成鱼,约需2~3年,其寿命可达数十年。
软骨鱼系(Chondrichthyes)
  本系是现存鱼类中最低级的一个类群,全世界约有200多种,我国有140多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里。
  其主要特征是:
  ①终生无硬骨,内骨骼由构成。
  ②体表大都被楯鳞。
  ③鳃间隔发达,无鳃盖。
  ④歪型尾鳍。本系共分两个亚纲,即和。
硬骨鱼系(Osteichthyes)
  硬骨鱼系是世界上现存鱼类中最多的一类,有2万种以上,大部分生活在海水域,部分生活在淡水中。
  其主要特征是:
  ①骨骼不同程度地硬化为硬骨。
  ②体表被、或,少数种类退化无鳞。皮肤的粘液腺发达。
  ③鳃间隔部分或全部退化,鳃不直接开口于体外,有骨质的鳃盖遮护,从鳃裂流出的水,经鳃盖后缘排走,多数有。
  ④常呈正型尾,亦有原尾或。
  ⑤大多数,卵生,少数在发育中有。
  最早的鱼是4.5
亿年前寒武纪时期出现在地球上的圆嘴无颌的鱼。鱼类很容易从外表上区分开来,它们组成了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在总数为5万种的脊椎动物中,鱼类有2万2千余种。
  并不是所有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都是鱼类。例如:鲸,就是。然而,所有的鱼类都能很好地适应水中的生活。它们用鳍运动。鱼有两对鳍━━胸鳍和腹鳍,分别位于身体的两则;还有一个尾鳍,生长于尾部;并且根据种类的不同,在背上生有一个或两个背鳍,在臀上生有一个臀鳍。它们有一个充满气体的囊,叫做鳔,它使鱼能够在水中沉降、上浮和保持位置。只有和鲨鱼没有这个器官。鱼类还有用来呼吸的鳃,大多数种类的鳃被鳃盖骨覆盖。鳃位于头的两侧,嘴的后方,用来过滤从嘴吞入的水,从水中获取氧,然后从被称为鳃裂的开口处将水排出。不同种类的鱼的大小差异很大。它们的身体由3部分组成:头部、躯干部和尾部。皮肤上覆盖着鳞片,其大小和数目不同。在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线叫做侧线,是感觉器官,用来确定方向。一些硬骨鱼的肌肉被一些细小的骨头分隔开。
  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鱼类有圆形无颌的嘴,现在只有70种这样的鱼存在,形成无颌鱼类。在这些鱼中,七鳃鳗最为著名,它们没有鳞片,细长的体型圆圆的,很像鳗鲡。七鳃鳗通过带吸盘的嘴附在别的鱼身上,吸食寄主的血液为生。其他的鱼分为两大类:硬骨鱼和软骨鱼。
  硬骨鱼有一副骨骼。这类鱼中有原生的硬骨鱼,骨骼中只有一部分是硬骨。例如总鳍亚纲鱼类(包括空棘目鱼),肺鱼和鲟鱼类(例如鲟鱼),这些鱼和更进化的硬骨鱼的区别是:硬骨鱼的骨骼完全由硬骨构成。、鳎和作为硬骨鱼的代表,外形各异,但都有极对称的尾鳍,并履盖着细小的鳞片(只有少数例外,包括鳗鲡和一些鲤鱼)。硬骨鱼分为几类。鳗鲡类是一些幼体看上去与成体差异很大的鱼。鲱鱼类是一些过着群居生活的鱼。鲤鱼类包含几乎所有的淡水鱼。河鲈和鱼类是尾鳍有坚硬的辐条支撑的鱼类。它们被称为“”,构成硬骨鱼类中最大的类群。
  软骨鱼有一副完全由软骨组成的骨架,并由钙加固。这类鱼主要是鲨鱼和鱼。
  刺鳍类大约出现在6千万年以前。鲈鱼是这类鱼的典型代表,它们的鳍都由坚硬、锋利的辐条地撑,巨大的尾鳍有刺。鲈鱼生活在欧洲和的湖泊和河流中,它们吃和小鱼,包括它们自己的幼鱼。这些鱼的其他种类生活在海洋中,例如金枪鱼和,它们都是强有力的游泳能手,每小时可以游100公里。
金枪鱼的体重能达500公斤,是食肉动物。在鱼类中,它们具有独特的能力, 即能保持高于水温的,它们的种类包括太平洋的以及和的蓝鳍金枪鱼。
  是现代软骨鱼类动物的主要代表,软骨鱼类可能在4.1
亿年前就已出现。正像它们的名字所表明的,它们有一副由软骨组成的骨架。软骨是一种充满钙时变硬的柔韧的材料,是像骨一样的固体。软骨鱼在和热海洋中大量生长。它们在水中用鳃呼吸。鳃通过头部后面的几个鳃裂直接同外界交流。软骨鱼大约有550种,其中370种是鲨鱼,其他基本上由身体扁平的鳐鱼和组成。
  鱼类动物作为、环境保护科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对象或材料,已在世界各地获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如1950年Gordon氏、1968年Klontz和Smith二氏等的研究,仅在1968年以前十二年中,各国主要生物科学的就发表有关报告达2,500篇,近20余年来,有关文献就更多了,在已知的脊椎动物种属中,鱼类达30,000种(估计有40,000种),而为8,600种,哺乳类(即现今常用的小鼠、大鼠、家兔、家犬等属之)却只有4,500种。可见将鱼类动物作为实验材料确系取之不尽的资源,这促使人们对如此丰富的潜在资源广为开发研究和尝试应用。
  选用鱼类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特别是药物的毒理学和药理学试验,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鱼对某些药物、毒气十分敏感,只要含有极微量的成分就可引起很强的反应;以鱼进行药理、毒理试验,除以死亡为指标外,对其习性的影响可能更为灵敏;以体型较小的鱼直接放入不同浓度的适宜;这对研究某些含量低或药理作用弱而需长期口服给药的中草药可能更为适宜;鱼对某些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药的反应比较敏感;鱼试验法结果判断明确并易于掌握;在饲养管理上,鱼是一种比较经济的。
  至今,已有近交超过20代的纯系鱼类实验动物(Gordon氏,1950);无菌鱼类实验动物的开发也在探索中(Luckey氏,1936)。鱼类实验动物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内分泌学、毒理学、行为科学、比较病理学、环境保护科学等实验研究领域(Mitruka氏等,1976)。鱼类动物独具某些无可取代的优点和特点,其性状完全可以与人类的相应性状所类比。中国内,对鱼类学科及其养殖方面研究不少,但作为实验动物而加以开发研究和应用的则做得很欠缺(氏等,)。
  鱼类实验动物的应用成果累累,已将鱼类动物(特别是小型淡水鱼)用于肿瘤学领域的研究之中,做了大量观察和实验工作。已知淡水鱼类动物机体的所有组织都会发生新生物性病变,其临床经过和形态学表现与其它纲目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肿瘤相似。故鱼类实验动物成了实验肿瘤学,尤其是其中的比较肿瘤肿瘤学和环境(特别是水源中的)可疑致癌物探索等
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实际上,关于鱼类肿瘤学的研究历经系统分类、实验分析等阶段,已达到了防治研究的新阶段(Squire氏等,1978),前景宽广。
  鱼类在毒理学上有独特的用途。常选用鱼作急性毒性实验,进行这类实验时,试验前和实验中必须严格各种实验条件:必须选拔在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试验鱼,此鱼种对有害物质较为敏感。等也必须符合实验要求。试验过程中尽量保持有害物质在水中浓度稳定,力求在规定的浓度中能发现毒性反应。进行毒性检验时,要求无论淡水鱼、海淡水鱼或海水鱼,供试验时的平均体长最好在50毫米以下。刚采集到的鱼,最好驯养一周以下,直至逐渐适应实验条件。驯养过程投饵量要少,进行实验前2天停止投饵。实验前4天内,驯养鱼的死亡率及发病率必须在10%以上。水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要求20~28℃,冷水性鱼类保持12~18℃,一般变动范围不要超过4℃。每个实验浓度组如放10尾以上的试验鱼,应采用流水式试验装置,连续更换试验槽内的水,每天换水6~10次。若采用静水式试验方法,则实验浓度每1升淡水水体保持1克以下;海水水体保持0.3克以下,至少每24小时需将全部水更换一次,应用等对数间距选择100、75、56、42、32、24、18、13.5、10毫升/升的5~10等级试验浓度。予先要进行探索试验,初选浓度必须包括在24~96小时内有50%左右死亡率的浓度。实验水中溶解氧含量,温水性鱼类不得小于4毫克/升;冷水性鱼类不得小于5毫克/升。试验鱼类死亡与否,可用玻璃棒轻击鱼尾柄部,如鱼不动,即判定死亡。要求同时设对照实验,当对照组中死亡鱼超过10%或有不健康鱼时,所得出实验结果就不能采用。
  鱼体内有一器官叫鱼鳔,鱼在水中可以自由的沉浮,就是靠改变鱼鳔的体积来实现的,鱼鳔体积变化导致鱼身体大小变化,所收水的浮力当然变化,只要它的质量不变,重力就不会变,但浮力的改变导致了合力的改变,所以可以沉浮.
鱼类的“诺曼底登陆”
&&&&你是否想过鱼儿离开了水会是什么样子?首先,没有了水,鱼无法呼吸,它的皮肤也会被晒干。另外,没有腿,鱼在陆地上不能行走,它既看不清东西,也听不见声音,更闻不出气味。此外,鱼在陆地上无法捕食,其消化系统也很难适应陆地上的食物。就算有一部分鱼克服了种种困难,在陆地上生存了下来,这些“幸存者”又是如何繁衍后代呢?
&&&&既然存在着诸多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那么,鱼类究竟是如何完成从水中到陆地的“诺曼底登陆”呢?过去,人们曾经认为鱼类向陆生动物的进化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在日益干燥的环境中.鱼类被迫从日渐干涸的池塘中抽身而出,去寻找新的栖身之所。在与干旱的斗争过程中,为了能在陆地上长时间地活动,鱼类逐步进化出了四肢、肺,以及各种感觉器官。
&&&&现在看来这一观点似乎并不可靠。过去的十来年,一些新发现的化石向人们描述了鱼类进化过程中身体器官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鱼类朝陆地迁徙的真正原因。虽然,到目前为止,有关鱼类进化之谜还远未解开,但有一点却日渐明朗,那就是鱼类为适应陆上生活所发生的一些身体上的主要变化,多数是在水中完成的。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最早的陆生动物在外形上应该更像是一条巨大的蜥蜴,而并非像一条刚上岸的鱼。
&&&&鱼类史诗般波澜壮阔的从水中向陆地的挺进过程始于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当时,在陆地上首次形成了复杂的植物生态系统,它让地球环境面目一新。在泥盆纪中期,树木出现了,长得比以前的陆地植物都要高大,并最终导致了森林的出现。浓密的树荫为陆地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同时也使淡水区特别是浅水区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生长在海岸线上的植物、倒在水中的树干以及大片的森林区等,使水域边缘地带逐渐形成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环境,为鱼类向陆生动物演化搭建了天然的舞台。可以说.正是树木的出现为两栖类动物的登场铺平了道路。
&&&&树木出现后不久,地球上诞生了肉鳍鱼类,像现在的腔棘鱼、肺鱼一样,它们的鳍紧贴在细小的四肢上。尽管在这时候,鱼类还远没有进化出腿、手臂等器官,但已经具备了四足陆地动物的雏形,其扁平的脑袋和长长的尾巴与鳄鱼十分相似。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形体有利于它们在浅水区的捕食。它们同时长有肺和鱼鳃.无论在水中或水外都可自由地呼吸,它们用嘴将空气压入肺部进行呼吸,现在的两栖类动物仍沿用了这一呼吸方式。肺部器官的出现也大大加快了鱼类向陆地迁徙的进程。同时,它们的眼睛长在头的顶部,在水外也能发挥作用。
&&&&肉鳍鱼类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水陆两栖动物的初步特征.但它在本质上仍然属于鱼类。
&&&&1987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非常原始的、与肉鳍鱼类生存年代相近的四足动物。它的外形与肉鳍鱼类相似,所不同的只是早期的四足动物以带有脚趾的四肢取代了鳍。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它的后肢已经非常强壮,尽管后肢的作用主要还是用于划水,而不是在陆地上行走。与强壮的后肢相比,它前肢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鱼类在水中活动时,因为有水的浮力,不存在支撑自身体重的问题,尾和鳍是主要的运动器官。然而,为了适应陆地生活,它们必须把鳍改造为四肢,完成支撑自身体重和运动的双重任务。因此,后肢力量的加强是四足动物向陆地动物进化所做的最重要改变之一。
&&&&至于鱼类在向四足动物演化究人员的解释是,可能是由于当时水岸边的浅水区杂草丛生,而脚趾能灵活地拨开厚重的植物,使早期四足动物的行动更为方便。
&&&&除了体形的改变以外,早期四足动物感觉器官的进化也引起了研究人员浓厚的兴趣。人们发现,构成早期四足动物镫骨的骨骼原本是鱼鳃系统的一部分。我们知道,人类的镫骨位于中耳,它有助于我们听清细微的声音。而早期四足动物的镫骨明显要比人类的大得多,这也许是为了能让它们听清水中低频的声音。后来,四足动物的镫骨逐步开始向更适于倾听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方面转化。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在进化过程中,早期四足动物的眼睛变得越来越大,而且位置也从头部的两侧向头顶方向移动,一些研究人员甚至还发现了可控制眼睛开合的牵拉肌的痕迹。总的来说.各种不同的早期四足动物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也许与它们拥有相同的生态位有关,毕竟泥盆纪时期的四足动物大多数都是水生动物。
&&&&约3.54亿年前的石炭纪初期,四足动物的进化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四足动物,它们在外形上与现代的四足动物更为接近了。有关的古生物化石揭示,在大约3.38亿年前,四足动物就已经占领了地球,过上了完全陆地化的生活,并逐渐产生了大量新的物种。
&&&&目前,有关四足动物进化全过程的记录并不完整,还有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最原始的四足动物与它们的鱼类近亲间丢失的进化链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中生代晚期以来鱼类区系的演替、地质事件与气候变迁
张弥曼1 刘焕章2 张江永1
(1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水生生物研究所 430072)
主题词:鱼类区系 古生物地理 古生物学和生物学交叉
项目批准号:
  通过对中国东部早白垩世以来淡水鱼类区系演替的研究及其与邻区鱼类区系的比较,发现:
早白垩世欧亚大陆东部鱼类的土著性表明这一地区相对孤立。同时,亚洲当时的三个明显不同的鱼类组合(叉鳞鱼-鲟类组合;狼鳍鱼-北票鲟组合;中鲚鱼-副鲚鱼组合)分别分布在三个互相平行的、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的地区(北疆-蒙古西部-西伯利亚的雅库特地区;华北-蒙古中、东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东;中国东南数省-朝鲜南部+日本北九州)。这一鱼类区系演化和地球演化的相互关系问题,值得进一步通过上述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和地质学、构造学方面的研究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很可能为太平洋早期发展提供线索。
  2) 中国晚白垩世鱼类相对的世界性与晚白垩世早期的全球海侵相吻合。
鱼类的跨太平洋分布格局是在早白垩世东亚的孤立状态结束、晚白垩世白令陆桥生成后逐渐形成,于始新世到达鼎盛时期,使当时东亚和北美西部成为一个统一的生物区系。本项目发现并研究的始新世东亚和北美所共有的亚口鱼科鱼类Amyzon,狗鱼科鱼类Esox,骨舌鱼科鱼类Phareodus等促使这一认识的成立。由于南、北鱼类组成几乎相同,说明始新世南北温度梯度较小。
晚第三纪鱼类跨太平洋分布格局逐渐解体,以鲤形目鱼类为主体的东亚现代淡水鱼类区系逐渐形成。北美和亚洲现代鱼类十分不同。此外,晚第三纪中国东部和日本列岛已发现的化石鱼类非常相近,均以较原始的鲤科鱼类为主,而现代两地的鲤科鱼类组成却有明显的差别。这是由于晚第三纪这两个地区属于同一个鱼类区系,而在日本列岛和亚洲大陆分离以后,中国东部江河平原区由于受到东亚季风气候的较大影响,鲤科鱼类中出现了众多新的种类,同时,在两地分离后,又有一些种类从世界其它地区迁入。而日本列岛较原始的鲤科鱼类则仅在一些古老的水域,如琵琶湖等,继续留存下来。
本项目在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交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除了在研究化石时与现生生物作比较、双方人员知识互补外,还以分子生物学来研究鱼类的系统发育,并将分子钟的概念同化石结合,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地质学问题。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我们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分子系统学研究支持鲤形目鱼类分为鲤科和非鲤科鱼类两个单系群;分子和化石的研究均表明鲤科中的东亚特有类群起源比以前推测的早,并与相关地质事件相对应。本项目向GenBank提交了100多个序列。
[1] Chang, M M, Chen Y. Y. 2000, Late Mesozoic and Tertiary
ichthyofaunas from China and some puzzling patterns of
distribution. Vertebrata PalAsiatica, 38 (3): 161-175. (In English
with Chinese summary)
[2] Liu, H., Tzeng, C. and Teng, H. 2002, Sequence variations in
the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phylogeny of the Cypriniformes. Can. J. Zool. 80: 569-581.
[3] Chang, M M, Maisey J. G.2003, Redescription of Ellimma branneri
and Diplomystus shengliensi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me basal
clupeomorphs. Amer. Mus. Novit.(SCI)
[4] Zhang, J Y. New fossil osteoglossomorphs from Ningxia,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J. Vert. Paleontol.
(accepted)(SCI)
很多人误认为鱼类是不用睡觉的动物,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误解。事实上,所有的脊椎动物都需要休息,以便恢复中枢神经系统与肢体的疲劳。鱼类身为脊椎动物的一员,怎会例外呢?它们也是需要睡眠休息的。那么,为什么鱼类会给我们造成这样的一种不睡觉的错觉呢?我们已经知道鱼与人不同,它是没有真正的眼睑的,因此。鱼儿无论睡着、醒着眼睛都无法闭上,甚至鱼儿死了,一样眼儿睁得大大,“死不瞑目”的。另外,鱼在休息时,也不象其它的动物一样,需要躺下来,它只要在水中静止不动或轻微摆动。
有些鱼类的睡眠姿势特别有趣。有一种鹦哥鱼,它是横卧海底而睡的;黑鱼则是将身体埋于沙砾中,弯腰侧卧;河[吨]_也是将身体弯曲起来睡觉的,不过它是用水草或石子做靠背的。白天,它的身体是褐色和深绿色的,但睡觉时却变成浅灰色,鳍与尾多为黑色。这是因为河[吨]在岩石和水草中睡觉,而这种姿势与睡觉时体色的变化可以给自己打“掩护”,以防敌害的发现。该鱼睡觉是通过两个脑半球交替进行的,平时总是处于一个睡眠状态,另一个醒着,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节奏地更替一次。因次,从表面上看,它好象是从来也不用睡觉一样。
有的鱼类因生活环境的关系,无法找到合适的“床铺”,因而不得好睡,特别是深海或大洋中作长距离洄游的中上层鱼类,由于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的深度,使得鱼儿即使想躺下休息,也因压力太大,不能随便沉降,只能采取浮在水中休息的方法。
鱼类浮在水中休息,适当地停止各部器官的活动,或者略有动作,这在鱼类的生理学上称为“睡眠游泳”。鱼类的睡眠游泳,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防御敌害的侵袭,常常聚集成为极大的群体;有的则分散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到次日黎明再重新聚集,继续洄游前进。
鱼类的这种生活习性给渔民很大的启示。聪明的渔人根据鱼儿睡眠的习惯,在沿岸或港湾附近鱼儿出没的地点,将废旧的轮胎,木船沉于海底,造成有利于鱼类休息的安静的“卧室”,使鱼类“自投罗网”,群聚于此,以便围捕。这种人工给鱼类建造的“旅馆”“招待所”,在国外称为“人工鱼礁”。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671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