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王争霸赛巨鹿县委书记王志伟伟微博

上传时间: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Hi,这是的腾讯微博,立即登录并收听,新鲜动态尽收眼底!
(@suicowong)
在他的广播中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coverstory
artech愿意为学生做更多系列(12月 2011年)
建筑艺术的DNA
:&&(座位之限报名以先报先得为原则)&
*请务必注明报名的场次(第一、二、三场)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学者协会
主题:建筑艺术的DNA之建筑与艺术的主体性
日期:12月20日(周二)
时间:7pm~8:30pm
地点:广州
越秀区 东风东路729号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八楼报告厅
主讲嘉宾:
米丘(艺术家 环境建筑师
2006年威尼斯建筑展获最杰出贡献大奖)
张炳玲(artech总编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主题:建筑艺术的DNA之中西的交融与叛离
日期:12月21日(周三) &
时间:7pm~9pm
地点:广州
天河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7号楼一楼多媒体教室
主讲嘉宾:
米丘(艺术家/环境建筑师/2006年威尼斯建筑展获最杰出贡献大奖)
对谈嘉宾:
钟冠球 (南京大学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田瑞丰 (麻省理工硕士/美国SBA事务所建筑师)
何博文 (华南理工学士/荷兰Dynamic City
Foundation合伙人)
杨若希 (室内设计师,意大利米兰理工硕士)
主持人:宋刚(康奈尔大学硕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广州美术学院
主题:建筑艺术的DNA之建筑艺术与生活
日期:12月22日(周四)
时间:7pm~8:30pm
地点:广州
番禺区 大学城外环西路168号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南阶梯课室
主讲嘉宾:
米丘(艺术家/环境建筑师/2006年威尼斯建筑展获最杰出贡献大奖)
许牧川(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教研室主任)
张炳玲(artech总编辑)
主讲嘉宾米丘简介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职业艺术家,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形成了米丘独特的空间概念,他在上海成立的工作室进行了30多项艺术交流项目,而近期将绘画、雕塑、建筑、多媒体融于一体的"愿望2000"艺术计划则被称为创造深圳新文化的开始。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羽翼"成为了他个人的艺术形象。&
1982年至1987年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中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国家级风景区规划和重建;
1987年移居欧洲,在全球举办了近30个艺术展览;
1993年创建《欧中文化交流计划》简称ECCEP;
1993年为海涅o昂斯塔得艺术中心研究员,1995年为艺术总监;
1996年创立《米丘现代艺术工作室》;
1998年获MOVADO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 同年提出ArTech概念;
1999年在上海的中国人寿保险大厦、深圳华侨城等地创作以"幸福.生存"为主题艺术作品;
作品"生命之骰"于1999年获世界黄金协会大奖;
2000年在深圳大梅沙"WISH2000艺术计划",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构成最综合的环境艺术作品。
2000年 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人物之一
2005 年 "米丘工作室"、"陶家宅"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四明公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评委会创新奖
2006年 度西班牙" Inspiration and
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奖最杰出貢献奖
聪明解决问题智慧看见未来。为未来着想。
谢丹: 站在未来安排现在,绿色低碳彰显健康生活品质。
李虎: 未来城市从今天做起。
米丘:重访历史回到内心,在现实的临界之外遇见幸福生存的未来。
小黄老师:当未来遇见城市,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我们没法让未来的城市变得更美好,但起码我们可以让他变糟得慢一点。
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未来,用什么样的音符来构筑城市。&
(活动已结束,欢迎大家参加artech今后其他的活动)
:&&(座位之限报名以先报先得为原则)&(邮件中请写明姓名、学校专业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本次活动提供大巴接送,
主题:当未来遇见城市&
日期:11月12日(SAT)
时间:2:30pm~5:30pm
地点:北京大石馆(朝阳区豆各庄乡西马各庄东村创意基地D1-1)
主讲嘉宾:
李虎:建筑师
米丘:艺術与环境建築
谢丹:绿色工程师
对话嘉宾:
黄永松:《汉声》杂志总编辑
徐东昕:建筑师
李泉:音乐文化人
张炳玲(artech杂志总编辑)
artech官网:
:&&(座位之限报名以先报先得为原则)&(邮件中请写明姓名、学校专业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本次活动提供大巴接送,
善待公共空间
三位建筑师齐聚羊城创意产业园,引发全社会对公共空间的关注
文/羊城晚报记者&谢哲
  作为建筑设计公司华阳国际,积极与与更多的相关组织筹办和开展更多的类似活动,意在呼吁更多的大众关注公共空间,关注生活环境,并希望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
  演讲嘉宾:
  米丘  艺术家,环境建筑师,2006年威尼斯建筑展获最杰出贡献大奖
  唐志华 华阳国际总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深圳大学客座教授
  冯永基 香港著名建筑师/设计师/水墨画家,三度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大奖
  从南到北游一圈中国的大中城市,你是否也有千篇一律的感觉?“马路为什么要是宽的?因为它要走车。为什么要是直的?因为它要走车。为什么要是平的?因为它要走车。”当我们日益习惯了以汽车的尺度来设计空间时,我们却忘了———其实人类所需要的空间并非一定要很宽很直很平。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怎样打造一个好的公共空间?如何更好地将个人艺术融入公共空间?日前,米丘、唐志华、冯永基三大建筑师齐聚羊城创意产业园,围绕“公共空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博弈。
  唐志华:公共空间的好坏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好坏
  “埏(shan)埴(zhi)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唐志华引用道德经中对空间的理解,指出:“公共空间的好坏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好坏,每个人都要善待公共空间。”
  何为公共空间?当你在围合所需要的空间后所剩余的空间就是公共空间。而一座城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建筑内部的空间,而恰恰是这部分最常看到的剩余空间。
  “马路为什么是宽的?因为它要走车。为什么是直的?因为它要走车。为什么是平的?因为它要走车。”唐志华随后连抛三问,强调人类创造空间的全部目的,是为人自己服务。研究人,研究人的行为、尺度、特点、喜好,不要只为了其它目的和物体去设计、划分空间。 
  “建筑是组成公共空间的一面墙”,“好的建筑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应该和周边的环境和谐共处”。因此,唐志华呼吁设计师善待剩余空间,分析它们,理解它们,让这些建筑和谐共处。&&&&
  冯永基: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是市民
  开篇,冯永基用自己亲手画的一幅代表香港的石头水墨画,幽默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在香港做过的十个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项目。
  作为香港湿地公园的主要设计师,冯永基强调项目的主角是雀鸟而非人类,因而整个空间淡化了建筑,并通过一条中轴线,由展览馆一直伸延至聚居了雀鸟的湿地水池,将遥远的人类世界和自然生态连接起来,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如果说湿地公园表达的是公共空间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题,那么爱丁堡广场体现的便是公共空间与人和谐共处的关系。冯永基把这座城市的人或动物的生活状态做成一张张形象的剪纸公仔,布满了整个爱丁堡广场。为了防止一些游客随意在广场椅子上卧躺,冯永基巧妙地将剪纸板插在长椅的中间,营造了休闲有趣的生活气息。
  在冯永基看来,真正的公共建筑不需要千奇百怪,不需要规模庞大以获得巨大的视觉效应。公共空间真正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市民。他引用恩师贝聿铭的话———“好的公共建筑应该是让市民玩得很开心,用得很愉快的,这才是真正的公共空间。”
  米丘:公共空间里的行为艺术&
  作为一名蜚声中外的艺术家,米丘与大家分享了几个自己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展示项目。1993年,配合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米丘向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发出2000份邀请,请不同的人对艾滋病和人类生存的若干问题发表意见。之后,米丘陆陆续续收到了国家总统、艺术家、艾滋病患者、医生、宗教人士及少年儿童等上千件传真,传真内容包括绘画、诗歌和文章。米丘将这些传真印刷成橘红色铺成一条长168米、宽6.6米的通道,旁边就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广场。这场“fax行动”在欧洲媒体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让米丘深深感受到了艺术与生命的对话交流。
  同年,米丘用49个巨大的粉红色气球,每只气球上印刷着由13个儿童在各种Shaman(萨满教)的书籍中选出的关于Shaman的各种解释,在7天中出现在芬兰的不同地方,并取名为“七七四十九,‘巫’在芬兰”。米丘将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七七斋”融入自己的空间艺术中,表达中国人对生存与死亡的概念。
  米丘认为,公共空间的艺术应当与城市的文化紧密联系;设计师要把对生活的热情和社会的责任表现出来,让大家都参与到公共空间的建设中来。
(来源“羊城晚报”)
活动已结束,敬请关注artech的其他活动,以下是活动主要内容: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皇室遗物。
与现代不同的是,殷代是坐着睡觉。
透过甲骨文可以看到建筑的两方面,内在的技术和外在的艺术。
宗字的意义:甲骨文的“宗”字,殷代的宗,也称“示”,表示“世系”。宫、室都表示室内祭祀。
宫殿:皇室人员居住,殷代的“宫”是皇室人员的住所,文字的对称和建筑的关系,尖顶与字有关。
牧棚:多是平顶的建筑,甲骨文中,不同的牲口,有不同的牧棚,棚内有羊字,表示羊群居住的地方。“牢”字,表示棚内是牛。
殷代的高层建筑:建筑材料有石材,木材,陶土三种。
石材多用于基础,木材用于梁柱,陶土用途较广。
另讨论到:
二里岗商城为代表
水平线的善用
支撑点的力学问题
公共空间的使用
宗庙内外空间的使用
殷人祭祀空间分户外和户内
公共空间的功能:1.政治功能&2.聚众功能
artech总希望透过不同的智慧拉阔讨论面,今次--甲骨学中的高层建筑与公共空间,留座:&&(座位之限报名以先报先得为原则) (邮件中请写明姓名、学校专业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为了今次活动 Eric K Fung
帮我们设计了 poster
和 mouse pad,
到会人手一张。
追溯3000年前智慧,还原人类在空间中的建筑本体性,artech与大石馆(广州)合办"甲骨学中的高层建筑与公共空间"专题讲座。主讲:黄兢新教授。日期:29/10(SAT)时间:4-6pm,地点: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四横路128号红专厂C5。这个讲座的源起是与我的甲骨学教授说起建筑,她马上给我看甲骨文中的高层建筑.....
追溯3000年前智慧
“甲骨学中的高层建筑与公共空间”演講的部份内容:
  一、城堡
    (一)二里崗商城
    (二)甲骨文中所見的城堡字
    (三)城門的構型
  二、高空發展的宮殿
    (一)宮殿
    (二)居室
力學與構圖
  &&一、對稱的巧思
   二、平行線的運用
   三、水平線的設定
   四、支撐點的力學問題
黄兢新教授简介
香港大學中文研究所哲學博士及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文學博士
甲骨學、古天文氣象、語言文字、漢學資源數位化、語文教育、現代文學(詩、戲劇)
學術論著及論文:
〈從甲骨文看殷人的藥物使用-以桑蠶為例〉
〈從甲骨文看殷人的比較觀念〉
〈從甲骨文看中國黃淮平原之水龍捲〉
〈從甲骨文看殷代的晴雨紀錄〉
〈從甲骨文的構字法則看殷人對數學觀念的運用〉等等
主持及參與之專題研究計畫:
·殷代疾病研究
·整合型計畫「從甲骨文探究殷代之雨季、農業、疾病、政治制度和甲骨文關聯式資料庫建構」&
·甲骨學醫事篇資料庫
·多媒體世界甲骨纂釋資料庫&&等等
artech作为一本以社会学与哲学探索建筑与人的生存状态的杂志。
我们不断打开不同的平台,让我们重组一套回应社会的语言。&
我们已经把artech送到大学图书馆(名单在下文中公布),如果还有大学图书馆也想收藏artech,请将大学图书馆或建筑类学院、艺术设计类学院图书馆的地址,联系老师姓名及电话电邮至&&申请即可。
我们乐意为学生做更多的事情。&
我們往往看不到他人的優點,卻執著于他們的不足。
我們往往面無表情地奔走,卻不微微上揚嘴角。
我們往往品頭論足,卻只看穿衣打扮。
我們往往抱怨猜忌,卻不溝通瞭解。
我們的第一眼,請留給幸福一個空間。
对谈嘉宾:
米丘(艺术家/环境建筑师/2006年威尼斯建筑展获最杰出贡献大奖)
唐志华(华阳国际总建筑师/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冯永基(香港著名的建築師/設計師/水墨畫家/三度獲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大獎)
重要提醒:
当日请来宾带好能代表自己在公众眼中形象的自画像来到现场作为入场券(第一环节会用到)
请一定预约,以便有座位。
主讲嘉宾简介: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职业艺术家,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形成了米丘独特的空间概念,他在上海成立的工作室进行了30多项艺术交流项目,而近期将绘画、雕塑、建筑、多媒体融于一体的"愿望2000"艺术计划则被称为创造深圳新文化的开始。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羽翼"成为了他个人的艺术形象。&
1982年至1987年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中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国家级风景区规划和重建;
1987年移居欧洲,在全球举办了近30个艺术展览;
1993年创建《欧中文化交流计划》简称ECCEP;
1993年为海涅o昂斯塔得艺术中心研究员,1995年为艺术总监;
1996年创立《米丘现代艺术工作室》;
1998年获MOVADO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
同年提出ArTech概念;
1999年在上海的中国人寿保险大厦、深圳华侨城等地创作以"幸福.生存"为主题艺术作品;
作品"生命之骰"于1999年获世界黄金协会大奖;
2000年在深圳大梅沙"WISH2000艺术计划",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构成最综合的环境艺术作品。 2000年
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人物之一
年 "米丘工作室"、"陶家宅"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年 "四明公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评委会创新奖
度西班牙" Inspiration
and Design"奖
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奖最杰出貢献奖
馮永基為資深建築師、設計師及水墨畫家。
他曾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五度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週年設計獎及海內外設計大獎共五十餘項。水墨創作方面,他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及香港藝術雙年展,經常展出於世界各地及廣為各國機構與美術館收藏。
馮氏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客座副教授、西九文化管理局董事及發展委員會與博物館委員會委員、民政事務局藝術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委員及榮譽顧問、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委員及橋樑美化諮詢委員會委員。&
他亦参與[建築師的見觸思]、[香港百年建築]、[戀戀建築]、[視藝文集]及[台北品味之旅]等文化書籍的寫作。二零零九年,他獲頒民政事務局長之藝術推廣嘉許獎狀。二零一一年,獲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
《道德经》有云:
“埏(shan)埴(zhi)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当你通过围合产生所需要使用的空间时,别忘了会有另一部分剩余空间的产生。建筑外部剩余空间的好坏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好坏。善待那些剩余空间。
除了极个别情况,我们所有的设计工作都是在一块块的剩余空间中做文章:分析它们,理解它们,让这些剩余空间不要因你的设计变的更坏,而是要通过你的创造使它变得更加优良。
人类创造空间的全部目的,是为人自己服务。研究人,研究人的行为、尺度、特点、喜好,不要只为了其它目的和物体去设计、划分空间。比如汽车。
用于围合产生空间的墙体、户牖,是千万年人类沉淀的文化符号,不同的气候特征、建筑材质、结构形态和民族特色,都赋予这些以“有”的姿态呈现的“户牖”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语言。而这些“有”往往成为我们设计中追求的重点,反而忽略了那些“凿户牖”以为用的“无”,那些“室与室”之间的“无”。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高级建筑师
深圳市注册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深圳大学客座教授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
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
深圳清华苑设计公司&
2010.12-至今
羊城晚报对本次活动的报道:
3D收藏版活動”
感谢大家参与收藏artech的活动,活动共发出了10本3D收藏版artech,我们搜集了大家的评论,谢谢对artech的关注和支持: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我们期待Artech无与伦比的精彩~
one,who is the lucky
dog。喜欢看别人的设计,而轮到自己做设计总是找不到门,很多时失去设计的力量的时候,或许这样的杂志总会令你看到到底自己为了什么而继续
期待最后一个幸运的人,期待这样的经典给更多的人读到。。。
good~design
不是很了解这本杂志,偶然看到这条微博,看着大家的评论觉得应该是本不错的杂志,转发一下,希望我的朋友也知道这本杂志
如果有机会得到一本artech,然后奉献给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让建筑学院的同学也受益就好了
见到这本书,透明的封面,每一个大师的采访,真的值得收藏呢,想要啊
曾有幸听到张主编的《设计是艺术的人生》的讲座,设计是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建筑设计这样,工业设计也是如此,期待更多关怀人关怀世界的设计师。希望能感受artech给我们带来更高一度对生活的热爱。
这个暑假认识了artech~是最有意义的收获~呵呵
带上一本装载灵魂的书~在喧嚣的城市的寻觅安静的角落~仔细品尝它所散发的芳香~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在书店淘到一本经典的书实属不易,而那些闪烁的电子页面,又怎能与手握的黑白墨香媲美?期待。。。。。。一本留在书架上的经典杂志~&
昨天刚和同学提起这份杂志,建议同学去官网看看,记得那天刚去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网页界面的设计。这份目前国内最贵的杂志,在此之前也是闻所未闻的,知道它时是源于一篇创刊者的专访,O(∩_∩)O~~执着追求那份最真的梦,在建筑的道路上且行且歌,期待。。。。。。
继续转发,我继续支持大师与年轻设计师的有效对话及心得分享。
希望看到一些结合实例评价有特色的专栏。。。有些杂志单纯的堆砌建筑设计,很没意思。。。加油!!!!
fourth,建筑杂志是否能呼吁未来的中国建筑界从基础教育到实践发生变革。现在的中国人民太浮躁,浮躁的甲方也培养了浮躁的乙方;浮躁的现实培育了不切实际、急功近利、打压思维的建筑教育体制。&
安騰、隈研吾儼然殿堂級人物,尤其是安騰,其作品在教堂之後便無太大突破,隈研吾更以建築思辨著稱;周氏雲蓬顯現于主流視野,其空間論更多是一種想像與意識的呈現;90s,處於數位化時代,對未來城市的想像力應更為充沛和奇幻,人類文明的漸次生成,也正是ART與TECH的交融。
:解构建筑与生命的维度。
封面真美啊,很有禅意。
希望artech多组织一些线下的活动
阅读不单单在获取资讯的同时,更体现在指尖与材质接触后的触感。如果可以在看的同时又能与书本互动,将堪称完美。(通过纸张排版与装订等技巧使平面的书本立体起来,好比童年时期的立体新年卡片,亦可在阅读后将书本创意成其他小摆件,内在外在同时愉悦.)
希望你能介绍多一点建筑或者室内的施工工艺或者探究一些新型材料!早就关注你的存在,不过作为一个室内设计民工,没日没夜的加班,希望下班能看到你的到来!哈哈!编辑,你懂的!
虽然是第一天看到第一次转发这个活动,但还是非常的期待亲手触摸到杂志的那份欣喜...
这种没有广告,没有杂质的杂志,为了建筑的纯粹和生命体验的幸福,值得让更多的人读到。期待。。。
一直想看来的!/
,如果我是主编我会想到一个特别点的话题:建筑这个行业也包括建筑杂志编辑,我想应该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建筑编辑的出身也很好奇吧,可以考虑出建筑编辑与策展人的特辑。&
建筑的触角延伸到各领域最终殊途同归回到对精神层面的探索
貌似很多建筑杂志都很看重追求图片、开本和细部设计的美感传达,但是都在最为重要的文字阅读的美感上,落下了败笔,容易带给人空泛的感觉。希望artech可以同时兼顾文纸之美~小小拙见~
杂志早已经买了,虽然不是3D收藏版。希望你们可以坚持把ARTECH做下去,期待你们的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
另外希望以后的内容可以更深入,有更多的专题,更多的人文关注点。给读者带来更多不一样的视角。活动就不参加了,让更多人读到这本书吧!!&
设计相通嘛····只是建筑和服装的差异化和一些具体思考的着重点不同,所以我就举个洪晃的例子,不过的确很多服装设计师的灵感来源于建筑。。。至于城市节点我是觉得和城市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second,还可以关注一些城市节点小建筑和中国个体户创意工作者,例如地铁站。。。
托朋友找这本书好难呀!听说学院的内部才流通!&
谢谢artech,希望一直大卖,撒花
你们为建筑讯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或许因为你们下一个安藤就此诞生了……
非常想要呢&
转发此微博:(继续努力。)昨天去artech官网转了转 在Why
artech那个界面发现几个小错误 中文部分有个脉搏打成了脉博 英语部分有个sociological拼写错了写成socialogical
了…… 前面还有一处排版除了问题…… 不知道揪错会不会扣这个主编的工资呢……&
建筑行业的Winy,安藤,隈研吾;音乐界的何训田,周云蓬。而且就算同一行业,两两所擅长的方向也是不同的~选择这样的组合,思想碰撞想必强烈,这应是读者所乐见的;像【90s】这样的版块应坚持~留过言【希望不要仅仅是建筑、规划行业的人在谈论,还应有不同领域的人来参与。。】(其他西方人士不了解
很想看看这本杂志&
希望a r t e c h
能够给予更多关注给中国建筑过去和现在,给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建筑系统清晰的认识
还是很期待tadao
ando,虽然个人觉得他现在的建筑没了八九十年代的韵味,但是他整个人本身就比他的建筑更为传奇。我觉得artech要关注现代大师,但最好也能关注类似谢英俊类的乡土建筑师,这样更符合中国国情与需要。相较于遥远的大师与参数化建筑而言,或许乡土交通建筑、教育建筑对于中国更具意义。&
米丘先生在。《建构宣言》中这样说道:“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空间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纯粹物质性的东西,它只能存在于每个人具体的生命过程中。
要是artech能在我学院的图书管理出现该多幸福啊~
这个活动很给力,赞……&
“建筑是有责任的艺术”这句话很踏实又充满吸引力啊。。
安藤忠雄,隈研吾,何训田,周云蓬
他们用建筑书写人生,用设计改变建筑,用灵魂塑造精品,用科技装点作品,建筑其实也是一种会说话的作品,只是通过科技和外观说出他内心的独白。
我非常感谢能得到这本应该是中国最贵的杂志,虽然是最贵,但是也是最精华的。
虽然质量很好,无论是装帧、内外纸张到内容。虽说以赠书的方式分享给了各个大学,但是总觉得建筑是人世间很生活的事物,与人息息相关。这个话题虽然很俗套却很实际。但是不得不提,有时候觉得好书更应该普及而不是只适用于一定人群,就像说话要说的高深不难,但是若是对方不理解还是失去了说话的意义。&
:artech能让人真实感受到科学的力量。当代建筑包含着科技,但是不是所有的建筑都能把科技运用上?artech如果能让科技普遍推广到民众生活中。这无疑是一大亮点。artech采访的大都是各大领域的杰出人士,个人觉得也可去采访一下普通民众的世界,可能相互间能擦出异样的火花。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吧,我的需求是人文与建筑方面的知识多一点,建筑的照片多一点,能真的有建筑的介绍就好了
冷静地看到疯狂~
封面上的四个人有什么联系?很好奇音乐人的眼界。跨界思维时时都要有~&
hoho 希望得到今天的artech3D收藏版
祝福,真好!
杂志社运营的成本因为没有广告而被推得很高 但没有广告又能够作为吸引更多读者的一个很重要的点 期待着杂志成为更多人提升自我的途径 有更多人支持&
从杂志的编辑角度而言,artech确实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杂志,且不说其封面的3D印刷技术的首次运用,内容也颇具吸引力。在今天这个网络媒体的时代,坚持纸质媒体的创新与改革,坚持走高端和收藏路线,是artech的睿智选择。支持并鼓励!
内容永远是杂志和媒体的核心还生命,关注前沿、关注新锐是为期许。
书刊规格很吸引,看上去很精致,的确没啥广告,不过形式大于内容,希望在字体上,还有内容上有更多突破,专业和非专业的都喜欢看的那种
相较于安腾,最期待的是类似【90后对未来城市的想象】这样的版块!一个群体的不同声音,更有值得探讨、最直接的观点~&
期望能见到更多大师与年轻建筑师的对话。
新闻办党委宣传部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学系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宣传部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国际商学部传播学系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现代艺术学院
我們願意為學生做更多事,如有意免費領取的大學學院,請發郵件至申請,郵件請注明:大學名稱,學院學系名稱,系主任(或其他負責老師姓名),聯繫電話以及學院地址。歡迎免費領取artech。
本次活動針對各高校新聞學系。
将理论引进希望小学
采访/郑瑶&&&&图片/elseesign提供
a:artech&&&&冯:冯国安
a:在设计希望小学与普通学校时有什么不同,您考虑的侧重是什么?
冯: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资金来源和学校所要的合理配置。我考虑的是如何把事情简单化,并且就地取材地建造学校。
a:在4000米海拔的希望小学您用的材料是当地河流中的石头和夯土,这两种材料的优势和劣势是?夯土一般用作古代城墙的台基,您选材时的思考是什么?
冯:优势在于低成本,我也乐于就地取材。
a:二郎镇希望小学的设计中,在结构上给人一种稳定但又层叠在一起,次第交互。两排教学楼又围出一个半封闭式的空间,您想营造的学校空间是想给人何种的感觉呢?
冯:保护学生并与自然相联。这里风景很美,当我设计这所学校的时候,运用地形的变化设计了半开放式的交流空间。
a:学校是个全封闭式的结构,和您现在二郎镇的半开放式学校很不一样,这样设计的原因是?
冯:这所学校建在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在冬天十分寒冷,所以,这个封闭式的结构能够保护学生不受大风的影响。
二郎镇的学校则建在一个斜坡上,并受委托需要两幢独立的大楼,所以我用了两个半开放式的结构围城庭院。这一形式也使得中心绿地的面积最大化。
a: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冯:我们的预算十分紧张,交通运输困难,建筑周期也十分短(一年只有4个月可以建造)。这也是为什们我选择河里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原因。
a:在四川的希望小学已有不少,您的设计在人的心理上有什么考虑吗?因为一提起四川希望学校难免让人联想到512。
冯:没有特别的考虑,我只是希望带给学生一个安静的氛围,不让他们受到外界的干扰。
a:四川由于512地震,大家对学校的质量都有所考量,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措施?
冯:我更偏向于做好监管工作,如果资金不被贪污就没有豆腐渣工程。
a: 您为何会想到设计希望小学呢?
冯:这是一个机缘巧合,是我的一位上海朋友邀请我去做的这个设计。
当我到了那里,我意识到他们的预算非常有限,自然条件也极其艰难。那时,我觉得十分值得将这样一个设计作为礼物送个这个村子,他们对此也十分感激。
事实上,我的设计十分普通,也不值一提,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正是他们需要的。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比一个夺人眼球的设计更重要。
a:您的ELSEDESIGN事务所旨在将理论引进项目,做出当代性的设计,您是如何定义当代性的设计呢?理论引进项目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吗?如何解决?理论是您现在建筑设计的一个先导吗?
冯:当代性设计意味着了解一个地域的潜力,现实可用的材料以及人们的行为,建筑师应当保持对这些问题的敏感。
所有的建筑应有着简单清晰的思路,这不能说是理论,但对于我的作品我都将有一条主线。如果一个项目没有明确的概念,这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我认为在建筑师和客户之间总会有一些矛盾,作为客户他们往往只考虑收益,而建筑师更希望去尝试一些概念。过去我做项目的时候,我尝试用两套语言,对客户、对建筑师。同客户沟通的时候,展示一些项目的附加价值并不会增加成本,有时很难与客户讨论纯建筑概念。我了解理论引进实践的难度,但这也是我现在真正享受的乐趣所在。
a:“理论引进项目”的实践在这两所希望学校中如何体现?
冯:我想通过庭院作为学校的主题,学校在冬季的强风下十分寒冷,因此庭院可以保护学生抵御环境的恶劣。我想创造一个受保护的公共学习环境。
a:您现在是香港建筑中心总监,是一个怎样的职务?对您的吸引力在于什么?
冯:香港建筑中心总监的职务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HKAC(香港建筑中心)是一个提高公众对建筑文化认识的慈善机构。我们不时组织一些讲座、游览或调研活动。在我看来,南方设计圈比起北京或是上海并没有那么活跃,我希望香港和深圳成为南方设计的领军。HKAC对于香港建筑甚至中国建筑的发展建设有着勃勃雄心。
a:您觉得香港建筑中心带给普通市民的是什么?哪一点是您最为看重的?
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建筑也许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东西,和他们的生活鲜有关联。事实并非如此!建筑构成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并每天影响着我们。我强烈地感觉到,一旦人们开始欣赏建筑并关心生存环境,这将会激励更多建筑师创造更好更简单的建筑。
a:您认为建筑和市民或者说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冯:建筑构成了所有人的建筑环境,建筑储存了我们的记忆,建筑与人应是和谐共存的。
a:香港建筑中心所承载的责任是?
冯:教育更多人去理解和欣赏建筑的社会责任。
a:在做建筑的时,对于您什么是最有幸福感的?
冯:当人们随着你的意识去使用建筑并乐在其中。
a:您认为建筑所承载的责任是?
冯:建筑反映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地点和人文。建筑不仅仅提供了庇护,更启发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冯国安Philip&Fung&
现任香港建筑中心总监/elseesign事务所建筑师
2002&&&2006
北京非常建筑事务所和瑞士赫佐格和德默隆事务所项目主管/项目建筑师
更多内容及图片请链接:
artech腾讯微博artech新浪微博artech豆瓣小组artech杂志
(4)(4)(1)(1)(1)(1)(1)(16)(1)(1)(4)(1)(1)(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志伟 同济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